金融包容性增长

2024-10-20

金融包容性增长(通用11篇)

金融包容性增长 篇1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在近年的文献中得到了大量讨论。但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及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 却鲜有文献涉及, 尤其是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 它的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而包容性增长主要切实的表现在收入差距方面, 所以对收入差距的研究能够很好地反映包容性增长程度。

一、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的传导机制

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效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金融发展通过麦金农导管效应直接减少了贫困, 即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来提高收入和待遇, 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这种直接效应并不大, 因为最能反映金融发展的是信贷业务, 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或个人的小额信贷自身的高边际成本而使低收入者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这时金融发展限制了低收入者, 对低收入者不利。除了信贷业务, 其他金融体系的基本业务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不明显。

第二个方面,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间接地减少贫困。

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 第二个阶段是经济增长影响收入分配。具体说来, 不论从金融生产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 还是金融系统便于储蓄聚积、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公司控制及产品交换, 最终都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 并且金融深化对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这在我国也同样适用, 金融不断深化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经济增长又从整体上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 且大量的关于经济增长和贫困化关系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的确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而金融发展正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减缓贫困。在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上, 其中间接效应是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

二、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由于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反映了包容性增长程度, 所以首先从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两者关系来进行分析。

(一) 金融结构和发展程度

关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 Greenwood和Jovanovic (1990) 曾在一个动态模型中进行过详细的讨论, 并认为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时, 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 但随着经济增长而带动的收入增长, 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 (由于进入成本是固定的) , 金融发展将逐渐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 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轨迹。Galor和Zeira (1993) 、Banerjee和Newman (1993) 构造的理论模型则表明, 在金融市场初始状态, 即不完善的情况下, 初始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缩小。反之, 信贷市场的发展会降低收入差距。

通过研究表明, 中国金融的发展很好地支持了上述理论。中国金融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90年代之前, 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之后。由于90年代之前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 所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大。而90年代以后,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金融发展拉大了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该阶段。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经济发展因素, 也有政策因素, 还有人口增长因素, 劳动者素质差异、区位优势等各种因素。单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说, 首先, 中国式的金融结构不利于向农户和中小乡镇企业提供贷款。其次, 由于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收到政府的管制, 直接导致中国的金融机构无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贷款或在这方面缺乏效率。最后, 随着中国金融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 从80年代末开始政府越来越依赖于金融系统对经济进行干预, 并提供资金给少数大企业。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根据G-J模型, 由于中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 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初期, 由于存在进入的财富门槛, 穷人没有能力支付成本而被阻挡在金融市场之外。只有高收入的人群才能进入金融市场享受金融服务, 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用及收入。

通过对金融结构和发展程度的研究表明,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 便于低收入者进入, 这样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但是仅仅降低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是不够的, 因为在金融市场投资者需要初始资本进行投资, 所以对于低收入者甚至穷困者, 根本没有初始资本, 即使有进入金融市场的机会也享受不到金融体系带给他们的好处, 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对低收入者进行政策的倾斜, 这包括向落后地区、中小企业、低收入家庭等各方面的政策利好, 尤其是应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以增加他们进入金融市场的资本。降低市场门槛和提高政府转移支付也反映了包容性增长一直强调的两个方面:参与和共享, 即制度上的公平和效率。

(二) 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发展水平很好地反映了一国金融发展程度, 所以信贷市场对收入分配差距也有重要关系。中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银行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具体而言, 中国的信贷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的国有银行, 且这些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几乎占据着垄断的地位, 这种高度垄断的金融结构很显然与政府的干预密不可分, 比如中国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关注大型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所以很多金融部门的借贷对象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 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受到严格的信贷限制或信贷额度极其有限。当然这其中也有信息管理成本的高低的因素, 导致大型金融机构一般很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来说, 即使成功实现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这一金融结构还是不利于中小农户、中小企业 (包括乡镇企业) 的融资。虽然这一状况使得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增加, 但确实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所以, 这就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深化金融发展, 鼓励、创新和发展针对中小额度信贷的金融机构及业务, 降低对中小额度借贷者的限制。然而, 单纯的鼓励是不够的, 由于金融机构受到利润的驱使, 只会大力发展对自己有利的业务。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增加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放宽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范围, 使得金融机构间业务利润逐渐降低, 从而逐渐承受小额信贷的高成本, 从而接受小额信贷业务, 这样便有利于低收入者进行融资。如果从政策扶持对象来看应该从地域结构和不同收入主体等方面进行讨论, 如城镇和农村相比较应该侧重于农村地区, 从东、中、西部来看应着重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三) 教育机会

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看, 要使每个经济主体更好的进入金融市场并更好的得到金融市场的惠利, 就对每个经济主体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 这就需要提高每个公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教育水平, 且要增加和保障低收入者受教育的机会, 从而扩大教育覆盖面。而且我们所指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和支出水平低下, 也应当包括人们发展能力和潜力 (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 的低下,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更应该加强每个公民受教育的公平和平等性 (比如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等) , 这也是包容性增长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三、结论

简要启示基于国内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要使我国的金融体系能够发挥改善减缓穷困及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功能, 我国就可以参考以下政策建议:

(一) 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 保障社会每个经济主体金融权利的平等, 形成公平、公开的金融市场, 让每个人自由进入金融市场, 这是一国金融体系能够消灭穷困并改善一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前提。在中国现有条件下, 要降低中小企业及低收入者个人的贷款门槛, 使低收入群体获得能够进入金融体系的机会。并且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倾斜尤其是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低收入者的直接和间接收入, 以增加低收入者进入金融市场的资本和机会, 从而使低收入者获得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及收益而尽快脱离贫困。这意味着, 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不但有利于改善一国的收入分配, 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一国的金融发展。

(二) 鼓励、创新和发展针对中小额度信贷的金融机构及业务, 降低对中小额度借贷者的限制, 增加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增大金融服务的宽度, 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金融体系的覆盖面, 这对于减少贫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者获得教育的机会, 提高公民的教育水平以增加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 从而增加他们进入金融体系的资本, 这是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并有效增长、金融发展及消除贫困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 2007.7.

[2]江春, 杜颖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金融讲坛, 2008年第8期.

[3]林毅夫, 庄巨忠, 汤敏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4.

金融包容性增长 篇2

包容性增长不仅指经济高数量的增长,而且指经济高质量的增长,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到广大劳动者。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福利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包容性增长给全体劳动者带来的福音愈发突出。例如,近些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收入分配公平系数得到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其成果必须惠及全体劳动者,这既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项基本原则。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就好比是个跳板,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既不能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福利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可以解决两者间的平衡问题,为两者提供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包容性增长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基本原则,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实中,经济的高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着贫困的减少。两者之间要想发生联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性增长很好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伴随着包容性增长的提高,贫困发生率在不断减少,绝对贫困的人数和比重也在不断降低。因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原则,这既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民生本位思想,也体现了包容性的内涵和真谛。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这是长期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本文所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这样几层含义:首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一方面,社会进步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社会进步为其提供客观的条件支撑。其次,物质与精神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无论是健康安全,还是精神文化和教育水平,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的精神需求。最后,长期与短期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包容性增长的环境下,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或利用必须是持久性的,既不能单纯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当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中国经济必须走一条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的道路。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来说,数量型增长与包容性增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与它们倡导的终极关怀有着本质的联系。就数量型增长来说,其倡导的终极关怀是物质财富增长。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只是经济增长的手段。而包容性增长所倡导的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是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人文终极关怀的原则。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的幸福感指数会不断提高,两者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人的幸福感指数很高,并不一定代表着经济的增长。这两者间要产生直接的联系,还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是说,要看经济增长是否是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取得的,要看经济增长能否真正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增长环境。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中国在践行的过程中还要实现路径的转型。具体而言,其路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总体来说,在包容性增长环境下,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奉行“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增长模式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讲,这种增长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性的增长。换句话说,这种增长模式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增长模式。首先,在内容方面,经济增长要同时兼顾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切实保证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其次,在衡量指标体系方面,经济增长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最后,在结果方面,经济增长要满足时间和空间的不同需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营造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氛围。

(二)经济增长观念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屡次创造发展奇迹。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额度不断加大,直接加速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或经济萧条是同时存在的。尤其是在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树立科学的增长观,为包容性增长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导。首先,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共同富裕。在改革初期,中国奉行“先富论”。这种发展观念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而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坚持并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其次,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和谐发展。在现实中,不能片面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因此,包容性增长必须贯彻和落实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谐发展,既包括制度的和谐,也包括社会的和谐,既包括利益的和谐,也包括思想意识的和谐。

(三)经济增长制度的转型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制度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而言,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式制度方面的转型。在改革初期,非包容性增长坚持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而包容性增长摒弃了这些传统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其次,非正式制度的转型。包容性增长要建立伦理至善的增长伦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取向方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要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在发展机制方面,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整体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最后,制度环境的转型。在实践中,包容性增长要想取得成效,需要有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依靠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完善收入分配体制,防止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险、医疗、住房等各项保障制度,使其符合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

(四)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中国逐渐步入新的阶段,这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包容性增长要想与新阶段要求相适应,充分抓住这个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创新一套崭新的发展战略。首先,在战略思路方面,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原则、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努力实现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其次,在战略目标方面,包容性增长要努力实现由短期的、以GDP为核心的增长目标向长期的、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再次,在战略创新方针方面,包容性增长要避免单纯追求制度创新,而要积极追求综合创新。最后,在战略措施方面,包容性增长要转变以前的“市场化”单一性路径,实行“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化”等综合性路径。

“包容性增长”的考验 篇3

在有可能提起的新一轮特别股东大会没有召开之前,国美的发展客观上要走一条“包容性增长”的道路。反过来说,即使没有事实证明陈晓属“民族罪人”,面对大股东的随时发难等挑战,依然时时考验着以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的正当性。

包容性增长

必须建立在规则胜利之上

此轮国美控制权之争,表面上看是陈晓方面以留任获胜,实际上是规则的胜利。尽管在这场控制权之争中,有可能存在以利益诱使股东支持自己的幕后交易,但是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双方以规则为准绳。双方不得不相互包容对方,启动国美五年战略计划的进程。

当然,规则确认了双方正当的诉求,排除了对不正当管理的质疑以及有可能实施不正当管理的最大隐患。黄光裕8月4日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撤销陈晓的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职务的动议,就是以指责陈晓“管理不当”为由提出的。这种“不当”并非仅仅是能力、方法的问题,主要是指其管理不正当,如乘人之危,阴谋窃取公司的控制权,欲使国美品牌外资化等等。表决结果表明,这种指控难以成立,贝恩资本委派的三名董事全部进入国美电器董事会,其中竺稼的支持率为94.76%,表明黄光裕家族一方亦投了赞成票,即承认了引进贝恩资本并非出卖民族品牌。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包容,不是单方面的乞求能够得到的,也并非强势者单方面的恩赐,要依托制度,要有规则保证。在国美特别股东大会对决前夕,陈晓及贝恩资本连同原本支持黄光裕的部分股东,仍在向黄家争取和解,陈晓更愿以1年后退出国美以换取合作,遭到了黄氏的拒绝。但是当特别股东大会做出陈晓留任的决定之后,黄光裕就没有理由拒绝。对陈晓管理正当的判断也是一样,陈晓团队在5月年度股东大会形成决议的情况下,以“投票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东的意愿”为由,否决了其相关决议,同样符合体现英美法系特点的公司章程,黄光裕在2006年主持修订的公司章程赋予了董事会这样的权力。

建立在规则胜利之上的包容,无疑有利于国美的业务增长。相对于黄光裕一度表现出的宏大叙事,试图打“民族牌”进行政治化运作,后来的表现则转向理性。在投票中,散户多支持黄光裕,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而机构投资者多支持陈晓一方,表现得更为理性。如果此前双方的纷争没有升级为公开的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事实上,双方为了争取对自己更为有利的舆论,都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澳大利亚籍的华裔女商人马萍则对媒体称,“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一方为获得投票胜利,答应为其支付2600万美元的相关费用。”陈晓一方为了应对控制权之争,共动用了3家公关公司。实际产生的损失,远不限于此。

包容性增长

需要通过正当管理来实现

在有零和关系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包容性增长是和谐、分享式的增长,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需要实际控制者通过正当管理来实现。显然,实际控制者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他认为合适的决策,就像陈晓在国美资金链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决定与贝恩资本合作一样。但是,即使是纯粹的商业交换,也应当经得起道德的责难,否则就有可能侵害某一类主体的合法利益,背离包容性增长的精神。

按照传统观念,被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对选聘者应该“感恩戴德”,以报知遇之恩。但是在包容性增长中,职业经理人就不能只对选聘者个人负责。陈晓无疑是被黄光裕推上国美前台的,个人感情原本很好。当黄光裕东窗事发被监禁后,陈晓在担任董事长职位的当天,就对媒体强调,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在“黄总”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他都必须选择后者。因为国美电器是家上市公司,不属于黄光裕个人或他的家族。他确实这样做了,并非乘人之危。当然,包容性增长应当包容相关利益主体的批评,大股东对控制者管理的正当性可以质疑,允许质疑。但是质疑的矛头所指,应当是管理中的不正当性,不应当立即挑战其控制权。

正当管理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进行,即创新而不是投机。而创新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投机可以称强于一时,终将露出自己的软肋。陈晓团队目前似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为黄光裕家族指责以陈晓为代表的国美电器董事会管理不当的一个理由是,以苛刻的条件引入财务投资者贝恩,但是黄光裕家族此前亦向媒体透露了愿与贝恩共享国美的表示。至于撤销的配发、发行及买卖公司股票的一般授权,陈晓团队并没有行使,这等于将事态恢复到了双方冲突公开化之前的状态。即使董事会在股东大会之前实施增发,黄光裕家族也应当有公平参与的权力。这足以说明,陈晓团队在引入财务投资者贝恩时,并不是专门实施“去黄化”的投机。

由此也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的正当管理并不是用来对抗质疑的理由,而是对控制权的约束。它要求职业经理人在行使权力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内心的确信,但是管理是否正当,最终不能自我证明而是要通过一定的程序确认。在有争议且没有违背法规的情况下,国美通过特别股东大会投票选择确认,的确是明智之举。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应当相互包容。陈晓团队在面临大股东的严厉指责,甚至欲罢免而后止的高压下,没有忘记履行职责,仍然保证了业绩的增长。就在特别股东大会的“刀光剑影”中,中秋国庆期间的营销有条不紊地布局,来自西安国美的消息,仅在中秋三天小长假里,其销售额同比增长480%以上。这样的管理团队不仅需要包容,而且值得敬重。

正当管理

离不开严格监督和自律

“包容性增长”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智选择,而不应该成为一番又一番在博弈中折腾的怪圈节点。其中的关键是确保职业经理人走在正当管理的健康轨道上,而这不能仅仅建立在善良假设和职业经理人空口承诺上,应该强化事中的监督,充分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

如果我们承认管理正当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那么“包容性增长”理想状态的实现一定要有“包容性增长”的机制做保证。这种机制要保证管理团队(不是个人)能够对抗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势,维护更大范围内相关主体的利益,使得正当管理能够顺利进行。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百年历史中,没有一任董事长或总裁遭受投资者、大股东的指手划脚乃至逼宫,而是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建议,因而总是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并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这种机制要保证重大决策确实能够在程序中受到制约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走程序”。在国美控制权之争中,陈晓团队之所以没有行使增发股票的一般授权,也许不是他们的良心有所不忍,而是因为该项一般授权明确规定,增发股票的“决议需要周年股东大会的表决通过”。如果大多数股东认为增发股票摊薄黄光裕的持股比例不正当,那注定通不过。

正当管理无疑会在管理的禁区设置诸多“红灯”,然而职业经理人不应该认为这是对管理权的限制,因为合格的经理人身上流的是道德的血液,能够严格自律。一方面,管理者要超越个人恩怨,另一方面,管理者的自律应当表现在“警察”不在“红灯”下面,权利似乎不受限制的时候依然遵守“交规”。这反过来使人联想到黄光裕此前的强势是否正当。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指控,黄光裕与其妻杜鹃策划国美电器在2008年1月及2月进行股份回购套现,目的是偿还一笔24亿港元的私人贷款,其间涉嫌证券欺诈或欺骗。即使内地的监管部门没有追究,黄光裕此举违反公司董事信托责任及信任,使国美电器及其股东损失约16亿港元,理应受到清算。

包容性增长的实践 篇4

北京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了将北京建设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远期目标, 南海子公园的建设正是北京市向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具体行动之一, 同时也贯彻并且实践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南海子公园也是北京市“振兴城南”行动计划的重大节点项目。大兴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妥善做好了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等工作, 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 仅用了8个月就为市民奉献出一座美丽的新型公园。

南海子公园的建设牵动着从北京市到大兴区各个层面的目光。人们不禁要问:南海子公园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关注呢?

首先, 南海子公园是北京市践行“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理念的生态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由于城市化进程快, 北京市的“城市病”特征日益明显, 亟须治理。南海子公园作为最先动工的生态郊野公园, 承担起北京城市南部生态屏障的重任。

在贯彻理念的过程中, 大兴区将生态建设理念自觉导入, 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资源, 倡导低碳经济, 把园区作为精品来建设, 坚持“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管理”,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公园道路和照明的规划与布置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游玩习惯, 将人的活动与公园景观有机融合, 突出公园的宜人特征。建设中, 公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其生态屏障作用更加显现。

南海子公园同时是大兴区实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示范区。这要从大兴与新媒体产业的关系谈起。在以往的印象中, 大兴区仅以沙甜的西瓜著称。其实近年来大兴区形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6年, 大兴区设立了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次年成为全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当前, 以新媒体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大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集聚区之一, 为大兴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构筑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南海子地区正是这片集聚地的中心, 奥运开幕式的许多排练活动就是在这一带进行的。

南海子公园对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支撑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的支撑”, 即在不破坏园区既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依靠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以及多媒体技术成果等各种新媒体形式, 对南海子地区乃至大兴地区的历史进行展示。具体做法包括应用3D影像技术和3G通信技术, 模拟有关明清时期皇家苑内引弓策马、狩猎习武的场景, 再现昔日风光旖旎的皇家苑囿;整理和挖掘有关反映明清皇家狩猎文化、苑囿文化的故事传说和音乐, 以多媒体剧、手机报、手机3G传输和通信技术进行宣传。通过这些形式上的应用, 丰富了南海子公园的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是“内容的支撑”, 即通过新媒体产业, 提升公园的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功能, 在配套区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与周边区域形成产业关联带动, 服务于亦庄新城的生产性需求和大兴黄村新城的消费性需求, 进而以点带面, 推进大兴区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南海子公园的建设折射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 体现出显著的包容性特征。南海子公园建设的目的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使广大居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又享受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避免了简单拆迁, 坚持在搬迁中和群众进行充分沟通, 为他们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使当地群众能够分享到公园建设所产生的价值。这种做法自觉地践行了国家大力提倡的“包容性增长”理念。

当前, 北京市快速扩张, 中心城区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提升, 位处京南四、五环的大兴区已成为承载北京市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南海子公园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大兴区和北京经济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顺利推进, 到地铁大兴线、亦庄轻轨线即将开通;再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投产, 以及南海子公园二期建设和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南中轴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 越来越多的优势要素已开始在南海子及其周边区域汇集。

南海子公园一期的顺利开园, 赋予这个区域以新的希望、新的契机。立足于南海子公园, 大兴区正在循序渐进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在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地位与竞争力,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南海子公园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南海子公园的建成对深入挖掘大兴地区的历史文化, 有效改善北京城南地区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幅提升亦庄新城的环境品质, 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吸引力,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为北京市彻底改变城乡接合部面貌,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宜居宜业和谐新区提供了强大动力。

论点前沿 包容性增长的涵义 篇5

“协商民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在2011年2月28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协商民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下一个十年,中国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体制改革与建设,上承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下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是中国的一场社会进步运动。社会体制改革与建设,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推进城镇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要使基层自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有改革的“顶层设计”,更要有各方的广泛参与。这就更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收入分配改革要解放思想和科学研究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2011年3月1日《学习时报》撰文认为:收入分配改革要解放思想和科学研究。首先,要从“公要多一些,私要少一些”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其次,要从“计划要多一些,市场要少一些”的思维定式上解放出来。第三,要从“公平重一些,效率轻一些”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第四,要从“片面认为公平主要由政府来调节,并且需要政府包”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认识收入分配问题的形成原因,从经济学方法看,需要从诸多的方面观察:如需要就现代经济学的要素投入与分配角度,从一个国家要素创造财富的结构与各种要素被利用程度的关系上考察;需要就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从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观察;需要就发展经济学的角度,从城乡人口变动与城乡创造分配财富的关系,以及农业非农业生产结构与就业及人口结构的关系上考察;需要就价值形成和时间经济学角度,从财富的增值、积累和马太效应等方面考察;需要就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角度,从调节收入分配,防止收入分配漏损的方面考察。

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2011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指出:到了“十二五”(2011~2015)的时候还是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可见过去转变得并不顺利。为什么呢?首先,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十一五”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消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系列“体制性障碍”,如政府依旧保持对部分重要资源有过大的配置权力;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财税体制缺陷,比如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收入结构、重要支出责任的过度下移等,促使地方不能不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要素价格扭曲,鼓励资源浪费。这些障碍迟迟得不到消除。其次,鼓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还有待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有很多技术都达到或接近世界前沿。但是这些发明的商业化、产业化却步履维艰,原因就是能够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社会舆论环境没有建立起来。近几年兴起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外流潮,充分说明了这方面形势的严峻性。他强调,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营造吸引人才、鼓励创业的环境。因此,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使上层建筑更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调节行业收入差距四个措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2011年第3期《中国发展观察》发文认为:有媒体报道“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达15倍”之说是有缺陷的,调节行业内收入分配差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努力提高收入落后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提高其收入的根本途径,而且,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最佳途径是推动低收入者更快地提高收入,而不是压迫收入较高行业普通劳动者向低收入行业看齐。第二,提升产业结构,让先进产业部门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只要我们生产率高的先进产业部门能够容纳更多就业,即使行业收入差距没有缩小,从整个社会来看,收入分配格局也改善了。第三,对某些垄断性行业的薪酬水平实施一定程度的政府管制,并通过税收工具转移其过高的垄断收益。第四,对于某些因行情变动而受益的高收入行业(如当前的采矿业)实施一定程度的调控,可供选择的工具包括资源税、暴利税,等等。但这种措施也会带来一定副作用,给政府增加额外的义务,因为这类行业波动性较强,在其步入牛市阶段抑制其收入,相应地也就会赋予该行业一种隐含的权利,即在落入周期性低谷时向政府索取一定的补助。

城市化有助于农民工“三大期盼”的实现

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增长 篇6

一、优化经济结构, 实现产业均衡化发展

从经济发展史看, 促进结构均衡化发展一直是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任务。可以说, 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包容性增长的过程, 而结构调整则一以贯之。2010年以来, 海门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增加社会财富, 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

一是确立“5+3”产业发展战略。在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五大新兴产业加速扩张的同时, 力促精细化工、家纺服装、建材电子三大传统主导产业扩容升级, 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支柱产业升级计划”三大产业发展计划, 倾力打造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逐步形成“5+3”多元支柱共同支撑的产业格局。

二是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大力实施“10亿级企业培育”工程, 重点培植中兴能源、通光集团、联海生物、金雪集团、中兴电工等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深入开展“规模企业创牌”工程, 支持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 积极推进相关企业兼并重组, 实现低成本扩张。我们计划今年应税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力争超过100家, 其中超10亿元以上企业5家, 超20亿元企业2家, 力争3-5年内培育一个超百亿的工业企业集团, 打造一个超千亿级的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出于对开拓新发展空间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海门坚持把规划、建设大平台作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积极顺应经济发展区域化和空间开发沿海化趋势, 大力推动园区建设由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转变。特别是依托沿海大开发战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着力引进重大项目, 推动江海开发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四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财引税并举, 锁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商群, 全力以赴、定向攻坚, 大力提升经济外向度。建立了市级层面的招商大平台, 实现了乡镇、园区之间共享项目信息, 特别是对重大项目、重要信息, 建立了全市一盘棋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 一事一议, 特事特办, 提高招商成效。力争今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 新上超亿元项目100个。

二、优化城乡结构, 实现区域均衡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海门发展包容性经济的最大障碍。包容性增长是发展机会均等的经济增长, 要求城乡之间机会均等、速度同步、整体协调。所以, 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是海门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 加快主城区发展, 增强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按照“基础配套全面跟进, 核心地块迅速启动, 创新机制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 加速打造精品精致的现代城市。坚持打破传统模式, 开源节流, 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开发机制, 科学运筹城市土地的包装策划、出让时机和增值效用, 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水平。积极搭建安全、高效的投融资平台, 不断健全财政、税收、用地、审批等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多渠道、全方位参与城市开发。同时大胆探索城市拆迁安置的新思路、新政策、新途径, 逐步推进城市拆迁由期房安置向现房安置转变, 由多层安置向高层安置转变。2010年, 市区新增经济适用房300套, 新建拆迁安置房32.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77.34万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13.2平方米。

另一方面, 以农村繁荣为抓手,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全面确立“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的理念,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优化农业结构, 改善农民生活, 促进全市新农村持续繁荣。重点做到“三个更加重视”:更加重视发展高效农业。围绕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的目标和“两个50%”的发展要求, 大力推进万亩园区和千亩基地建设, 深入推进“科技强农”“品牌兴农”战略,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更加重视打造优美环境。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处理、道路养护保洁、河道环境治理、村庄田园绿化”“四位一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积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更加重视完善支农体系。积极创新农村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有效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村。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托“万顷良田工程”, 积极引导农民将承包地向农业园区、规模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流转, 加快促进全市新农村持续繁荣。

三、优化社会结构, 实现民生均衡化发展

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劳动力结构,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面, 让不同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 海门社会结构不够合理, 与实现包容性增长还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二是劳动力队伍结构不优;三是社会保障能力不强。为此, 我们着力采取三项对策:

一是积极推动富民增收。积极顺应群众致富愿望, 保护群众创业热情, 稳步提高群众财产性、工资性、转移性、经营性等各类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计划在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二是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 着力构筑覆盖城乡的城乡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大力发展慈善福利事业,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加快以居家养老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 努力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三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科学配置资源, 均衡城乡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 巩固提升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名市”。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重点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确保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到房。

四、优化生态结构, 实现经济与环境均衡化发展

近年来, 海门经济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势头, 但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 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新的挑战。海门生态环保压力十分巨大, 使包容性经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调整优化生态结构, 既是建设宜居、宜业新海门的现实需要, 也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包容的必然选择。

一是大力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深入推进生态创建, 广泛开展绿色园区、绿色乡镇、绿色企业创建活动, 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 综合开展生态观念、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六大领域”建设, 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打造更多亮点特色。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提升园区生态化建设和环保设施配套水平,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环境管理认证, 引导企业改造生产流程, 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 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

包容性增长国内外研究综述 篇7

一、研究概况

国内学界于2009年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上倡导“包容性增长”以后开始关注包容性增长,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搜索结果显示, 截至2012年6月, 篇名包含“包容性增长”字段的论文有515篇, 除了让·皮埃尔·莱曼发表于《中国企业家》2008年第13期的《探索包容性增长》及蔡荣鑫发表于《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的《“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之外, 其他所有论文都发表于2010年之后, 其中, 2010年98篇、2011年308篇、2012年106篇[2]。515篇研究论文中核心177篇。从研究内容上来说, 国内177篇核心期刊论文, 其中, 对包容性增长本身的探讨有96篇, 从宏观的、微观的、规范的、实证的等不同角度, 涵盖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包容性增长的内涵、维度、特征、测量指标、伦理价值、哲学论证、理论基础、影响因素、路径、政策措施等许多方面。包容性增长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或应用性研究有66篇, 涉及到金融、房地产、外贸、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法律、社会管理及社会政策、就业、教育及体育、西部开发、民族经济、环境、组织工作、城市规划、单位管理、土地承包等非常宽泛的主题。综述或述评有6篇。国内研究“包容性增长”著作很少, 仅见林毅夫等著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及任保平主编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 (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 》两部。

国外关于“inclusive growth” (包容性增长) 的研究, google (谷歌) 学术搜索显示标题中包含“inclusive growth”的论著有295篇 (部) (不包含引用) , 其中, 著作14部, 论文291篇, 少部分以工作报告、演示文稿形式呈现, 个别是关于中国或中国学者的外文论文[3]。国外研究早于国内, 最早在1997年有提及包容性的, 系统研究是始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后。与国内研究侧重于内涵、维度、理论基础等形而上或思辨的研究不同, 国外研究多侧重于对策研究、实证研究, 部分是ADB、WK、APEC、OECD等国际组织的调研成果或工作文献, 部分是对India, Philippines, Malaysia, Nepal, Korea, Nigeria等发展中国家或其某个区域的研究, 部分是对亚洲、南亚、南非、拉美等整个区域的研究。

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差异反映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习惯及方法有所不同, 国内的规范研究与国外的实证研究可以互补。

二、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

陈华 (2011) 认为, 包容性增长提出的理论背景有国际贫富差距、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分配的不公平、中国的GDP至上主义以及社会排斥因素的存在四个方面[4]。李刚 (211) 认为, 包容性增长提出的中国背景有收入差距的扩大、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与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增长价值观的紊乱三方面[5]。葛笑如 (2011) 认为, 背景有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收入结构失衡, 社会差距拉大;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无法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6]。

国外研究表明, 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1) 不均等的经济增长Ali (2007) 。经济增长过程创造的新的经济机会并不均等。而减贫的速度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还取决于增长的成果如何被分享。亚洲某些国家环境或市场失败等因素限制了穷人利用经济增长带来的机会, 使得富人比穷人从经济增长中获利更多[7]。 (2) 日益上升的不平等Ali (2007) 。指出上升中的收入不平等会危及对社会和政治稳定, 以及增长过程本身的持续性。 (3) 全球化和均衡增长的需要Ali and Yao (2004) 。详细阐述了在全球化、结构转型、国内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等语境下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8]。 (4) 减少贫困。仅凭增长本身并不能保证每个人平等受益。一定水平的增长对于减贫是必要条件, 但增长本身并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 增长可能忽视穷人或边缘群体, 从而引致不平等。

总结国内外文献关于包容性增长提出背景的研究, 可以看出这样的脉络:包容性增长是基于国际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全球化成果未能合理共享、国际减贫事业发展成效不显著、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矛盾凸显、贫富分化加剧等现状提出的, 是经济增长理念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发展, 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球彰显的结果。

三、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或内涵

对于国内关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学者们见仁见智,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杜志雄 (2010) 认为, 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看,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普惠式增长”, 即不断为民众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 以实现公平分配,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国际层面上,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开放性增长”, 国与国之间在开展经济合作时应该互相关照, 互惠互利, 携手发展[9]。刘松 (2010) 从经济学语境把包容性增长解读为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受益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兼顾效率与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优化制度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10]。白永秀 (2011) 认为, 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增长、共享增长、全面增长、广泛增长、安全增长及平等增长[11]。汝绪华 (2011) 认为包容性增长应该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共享式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增长[12]。

国际方面, Conceicao, Gibson (2001) 等最早于2001年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包含所有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在内的发展过程[13]。Chatterjee (2005) 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广泛参与并致力于减少贫困和社会排斥的过程[14]。亚洲开发银行 (ADB) 的文献 (Ali and Son 2007, Ali and Zhuang, 2007) 表明, 国际社会对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并未达成普遍一致的看法, 一般意指“机会均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就是强调增长所创造的经济机会能被所有人利用特别是最大限度地被穷人利用的增长。Abhijit Mukhopadhyay (2011) 认为, 包容性增长经常可以与“广泛基础的增长”、“共享式增长”、“益贫式增长”交换使用。根据世界银行的注解, 快速和持续的减贫需要包容性增长, 以允许民众献力于经济增长并从中受益。世行设立的一个增长和发展委员会 (2008) 把“包容”定义为一个涵盖公平、机会平等、保护市场和职业转换的概念, 换言之, 它强调在市场准入、资源、对企业和个人公正的市场监管环境等方面机会平等的理念。处理包容性增长通常涉及短期和长期两个不同的角度, 短期而言, 政府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方案吸收跳跃式增长政策对穷人的负面影响。长期而言, 除了创设生产性的有意义的职业以促进包容性增长, 别无选择[15]。

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 (2012) 定义, 包容性增长的含义主要是指“广泛基础的增长、共享式增长以及益贫式增长” (broad based growth, shared growth, and pro-poor growth”) 。它降低一个国家贫困的快速增长率而增加民众对经济增长的参与[16]。

国内外关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或内涵可能各有特色, 不胜枚举, 但就其本质内涵, 不外乎是强调机会均等、公平参与及合理共享的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增长, 是强调增长的质而非仅仅关注量的增长, 是更具人本关怀的增长。

四、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框架或维度

有学者分析包容性增长应包含人与自然包容、人与社会包容、人与人包容三个维度。任保平 (2011) 认为,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维度应包括增长条件的包容、增长过程的包容及增长结果的包容三方面, 其中增长条件的包容又分为经济增长对权利、人的发展及经济安全的包容, 增长过程的包容包括经济增长对创新、劳动力要素及文化的包容, 经济结果的包容则包括经济增长对利益和谐、经济可持续性及道德伦理的包容[17]。李刚 (2011) 把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框架概括为参与共享、可持续发展及重塑增长价值观三个方面[18]。2007年, ADB’s常务董事长Rajat Nag在报告中重申了包容性增长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 即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制度维度 (或政治维度) 。经济维度确保贫穷和低收入的家庭有能力和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从中收益。社会维度意指投资健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安全网, 以消除社会不平等, 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 让更多的人参与增长过程。政治维度涵盖提升包括妇女和少数民族在内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有效参与经济增长过程的能力和机会[19]。

五、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包容性增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在现时代的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发展。易小兵 (2011) 认为, 包容性增长理论深化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在发展本质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在发展途径上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要义上更加注重机会均等[20]。王伟凯 (2011) 指出, 包容性增长确立了协调发展在增长观中的地位, 强化了增长过程中的全面与公平, 突出了增长过程中的主体性价值, 因而是体现科学发展的新理念[21]。刘双 (2011) 认为, 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统一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统一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统一的精神价值公平正义、统一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统一的发展眼光国际与国内相协调[22]。

六、包容性增长的测量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增长模式, 不仅包含无形的因素, 还包含很多可测量的指标。魏婕、任保平 (2011) 运用模糊隶属度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构建了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标体, 对中国1978—2009年的经济增长包容性, 从经济增长对增长条件的包容、对增长过程要素的包容、对增长结果的包容三大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实证分析[23]。于敏 (2012) 借鉴国外成果, 根据中国国情, 构建了包含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降低贫困和收入不平等、参与经济机会的公平性、获得基础社会保障4个维度, 就业机会、贫困发生率、教育等7个领域, 13个指标的包容性增长测量指标体系, 对中国的包容性增长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中国包容性增长指数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总体水平较低[24]。Ifzal Ali and Hyun Hwa Son (2007) 运用社会机会函数对经济增长包容性进行测量。他们认为, 经济增长包容性取决于民众对机会的获得性及机会在民众中如何分享或分配, 机会函数应给予穷人以更多权重, 并据此方法论构建了其测量模型, 以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25]。

七、包容性增长的战略和政策

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机会均等、理顺分配机制、开发人力资源、完善制度保证、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如, 程恩富 (2008) 指出, 要实现包容性增长, 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项建议”, 着力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二是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三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四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26]。唐均 (2010) 提出, 要消除“社会排斥”, 修复社会断裂, 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无障碍地融为一体, 应该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并保证享受这些服务和设施的机会均等, 这样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陈洪娜 (2011) 认为, 实现包容性增长, 在制度创新方面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市场竞争制度;完善各类产权制度;完善自主创新制度;促进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27]。方勇 (2012) 提出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战略选择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毫不动摇, 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 努力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市场空间, 加紧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28]。朱春奎认为, 包容性增长的第一战略支柱, 是通过充分的、生产性与体面的就业实现经济机会最大化;第二个战略支柱, 在于通过实现人的能力提升, 提升弱势群体获取经济机会的能力;第三个战略支柱, 在于确保弱势群体得到最低限度的经济福利, 以遏制结果的不平等[29]。

国际研究涉及很多方面, 主要有: (1) 促进有效和可持续经济增长。包含促进有效和可持续的环境的增长, 提供工作机会和提升生产力, 高速的持续增长以创造生产性的体面的雇佣机会、聚焦包括为私人部门创造体面雇佣机会的基础广泛的和市场导向的生产方法, 政府通过消除市场扭曲以发展和维护良好的商业环境, 政府需要平衡干预以保证这种干预不会排挤私人部门。Lin (2004) 指出, 连续不断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流是任何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不能实现有活力的 (动态的) 增长和平等的收入分配, 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产业性质并在经济中采用适当的科学结构。他主张那些亚洲发展中的国家的政府如果鼓励公司进入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在生产中采用使这些公司在竞争市场中存活的科技, 并相应地强化必须的制度[30]。 (2) 确保一个公平的政治参与平台。支持经济增长要求创造机会的通路。许多ADB的研究 (Ali 2007, Ali and Son 2007, Ali and Zhuang 2007, Fernando 2008) 建议聚焦这方面以保证平等参与新的机会并从中获利。Fernando (2008) 认同给穷人增加机会以使他们有效地利用自身并改善生活质量, 认为这种增加的机会是获得农村包容性发展的一个条件提出改革管理方式以采取适当措施改善贫困家庭利用发展机会的能力。他承认有强化制度的必要, 以促进农村包容性发展, 例如, 维持法律和秩序、提供金融服务、提供水、卫生、教育和健康服务等基本服务[25]。 (3) 强化能力并提供社会安全网。Ali and Son (2007) 提出开放人力资本强化能力以支持增长和发展。Ali (2007) 建议提供实际有效的社会保护体系以应对弱势群体的极端剥夺。 (4) 创设伙伴关系。Ali (2007) 认识到在追求包容性增长过程中政府与私营部门及民间团体合作的必要性。Fernando (2008) 指出, 社区组织、民间团体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常有助于促进平等和包容, 例如, 通过参与农村发展的资源分配, 参与监督资金滥用以防止腐败, 提升责任感和透明度, 以及参与偏僻区域公共设施供应。

摘要: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的增长理念和增长模式, 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因此, 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概况, 并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或内涵、包容性增长的维度、包容性增长的战略和对策等方面对包容性增长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

加快推进全球港航包容性增长探析 篇8

1 着力把握理念转型, 打造行业战略优势

战略决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要起好引领和定位的作用, 发展的短期行为, 是包容性增长的最大障碍。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在每一个发展时期, 都要迅速、准确地制定出明晰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抉择, 自我否定, 重新布局, 不断打造全新的行业优势, 永远引领市场的变化需求。

全球交易90%的商品通过海上运输, 港航业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 要在发展的全过程坚持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并重, 站在大视野的战略布局上, 依靠生产方式的变革, 物流体系、服务功能的完善, 加强对港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核心战略资源的掌控, 全面推进港航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

要把企业的命运与行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效引导经济发展预期, 不断提振港航业开创未来的信心, 拓宽全球应对风险的思路, 让更多的企业共享全球化成果, 实现企业与行业发展、全球经济的良性互动。

要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沿, 瞄准世界航运市场的顶尖水平。目前, 全球3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油轮已达到400多艘, 45万吨以上油轮也已经出现;40万吨级的矿船已经投入使用;马士基18000TEU的集装箱大船将下水投入使用, 载重220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舶也正在研制。因此, 无论是港口码头的建设还是航运船只的配备必须大胆、超前地预测, 紧紧围绕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走势, 紧紧把握全球总量与局部布局的矛盾应时而变, 适时调整, 始终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诚信。诚能致远, 现代全球经济是诚信经济, 现代企业必须是诚信企业, 把企业的诚信准则内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品格, 始终恪守诚信品质, 坚持不懈, 长期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 用高品质赢得可持续发展。

2 把握合作转型, 拓宽港航一体化发展

在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洪流中, 任何国家、行业、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港口与船公司、用户以及涉及到的腹地工业、货代、经销商, 不仅是事业的伙伴, 更是命运共同体。应当通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合作, 不断拓展港航一体的包容氛围。

行业内部的包容性增长非常关键。港口和航运是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窗口, 是国家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桥梁和重要通道。必须以大联盟的战略, 杜绝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减少行业内耗, 积极推进港航联盟、港货联盟、港港联盟、港贸联盟、港运联盟、港代联盟, 联手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 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 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努力加快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要不断增强港航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增强港口和航运在全球资源配置上的实力。要发挥资源优势, 全面接轨城市, 上下游行业, 通过“边界上”的贸易自由化、“边界内”改善商业环境、“跨边界”加强供应链链接, 港口与船公司之间资源共享, 港口与港口之间优势互补, 港口与用户之间畅通运输渠道, 大力建设“无水港”, 实施中心港布局, 充分发挥港口桥头堡作用, 为更好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新优势、开辟新途径, 促进双边及多边贸易的发展, 推动国际间多领域、多层面的合作交流, 形成区域港航一体化, 打造港航业强强联合的更大优势。

港航业作为现代物流链的节点, 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合作共赢, 不断扩大港航业外延。通过打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壁垒, 要坚持海向陆向并重、内贸外贸并举, 扩大多式联运规模;通过控制、整合、调度、运用好港航业上下游的资源, 实现港航业由“被动生成物流”向“主动生成物流”转变, 由“物流节点”向“物流中心”转变, 进一步延伸物流产业链, 形成越来越完善的“门到门”服务水平, 为货主提供最佳服务。

3 着力把握方式转型, 推动发展升级

在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关键时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第一要务, 就是要把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管理精细、和谐永续作为港航业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21世纪管理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是对知识和知识员工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 要牢牢把握住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下大力气创建学习型组织, 鼓励人人争做知识型员工, 并为每位员工量身定做各种成才通道, 搭建成长平台, 让所有员工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同时要特别重视和发挥员工的创新主体作用, 依靠不同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赋予港航业持续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要坚持把用户和员工作为港航业的两个上帝, 善待员工, 关注民生, 让员工平等享用发展成果, 成为包容性增长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港航业作为全球经济服务和基础行业, 同时也是耗能和容易产生污染的大户, 必须着眼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关注蓝天、碧水、绿地,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第一要务, 确立能源单耗等约束性指标, 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港航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舍得投入, 大力实施科技节能、管理节能、操作节能,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大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低碳等新兴技术的研发使用力度, 力争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回报, 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发展的相互包容、良性互动, 推动港航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为港航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期。面向未来,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 加快推进全球港航包容性增长是当务之急, 刻不容缓。携手与共, 把握未来, 才能让港航业永远生机勃勃, 永续发展。唤起共同的责任, 担起企业的使命, 共同开创交通运输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崭新时代。

摘要:本文从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对港航业提出新的发展课题入手, 探析在既把港航业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也为港航业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转折时期, 如何通过把握好“理念”、“方式”、“合作”三个转型, 整合物流链环节,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全球港航包容性增长, 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到积极地探索、实践以推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包容性增长, 从而实现全球的连轴发展, 为用户提供最优质、最便捷、最安全、最高效、最经济的服务。

关键词:港航,包容性增长,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于汝民.港口时代[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

[2]宋炳良, (荷) 德兰根.港口经济、政策与管理[M].北京:格致出版社, 2009.

[3]全球港口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2013.

驱动包容性增长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篇9

热心帮助烟农增收

热情帮助烟农提高种植水平, 构建以农艺师、分级技师带队的烟叶技术团队。13个烟叶基地中, 每个基地长期派驻一两名技术员, 深入烟区村屯, 搞好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仅2012年一年就培训烟农一万多人 (次) 。成功开发温控育苗大棚, 使烟种提前10 15天出苗, 增强后期烟叶生产主动。研发快速笼式烟夹, 有效降低烘烤用工量和费用。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措施, 使烟农实现了轻松种烟、快乐种烟、高效种烟。同时, 加强助困工作, 针对一些烟区出现持续干旱的情况, 积极捐出抗旱专项资金, 及时慰问贫困烟农, 支持60名困难烟农的子女顺利进入大学就读。

努力与客户共同成长

以帮助商业企业和零售户增强赢利能力为着眼点, 努力推进系列产品开发。全力贯彻“生态、绿色、环保”的研发理念, 积极开展减害降焦研究, 一批体现生态理念、具有较高毛利率的产品相继研发成功, 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为卷烟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为烟草商业和零售客户提供了利润增长点。热心帮助零售户提升动销状态, 派了多批次员工, 深入一万家零售户开展市场大走访、大调研, 帮助零售户做好终端亮化工作。2012年, 主要品牌产品销售增长率达到65%。

积极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

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公司共选送120多名员工参加学历提高再教育, 使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人数突破了200人。四年内共举办各类培训活动800多期, 培训员工6万多人次。目前, 中高级技师已达201人, 中高级职称人员已达243人, 两大工厂持证上岗人员已超千人。努力让基层员工、老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构建四条人才通道, 形成了全员积极参加职称考评和报考各种职业资格的热潮。关心员工身心健康, 成立书法、摄影、球类等业余爱好协会共13个, 协会活动每年均超60次。积极帮助员工子女解决上学难等问题, 努力改善老员工的住房条件。

爱护自然, 热心公益

期待包容性增长早日落到实处 篇10

包容性增长,理念新颖,吸引眼球,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有机构预计,此概念很可能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何谓包容性增长?专家解释,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包容性增长对我国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强调,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增强抵御危机和风险能力,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在此一目了然。所以,有人也把包容性增长解读为“共享性增长”、“科学性增长”、“和谐性增长”等。从科学发展观到和谐社会,再到如今的包容性增长,这是本届中央领导班子执政以来所提出的三个重要理念。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突飞猛进,史无前例,2002年至2007年六年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6、2007两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增长率,速度为世界罕见。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已经跃升全球第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新兴城市拔地而起,高楼大厦星罗棋布,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地铁轻轨崭露头角。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并不协调。具体到每一个人,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水平大不相同,有些人住豪宅,开宝马,吃鲍鱼,存巨款,穿名牌,玩古董,游世界,极尽奢华。有些人却钻蜗居,当“负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节衣缩食,望楼兴叹,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更有一些人不得不去做“犀利哥”。两相对照,泾渭分明,反差强烈!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系中国未来5年社会发展走向的“十二五”规划,都传递了包容性增长的强烈信号。显然,包容性增长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包容性增长落到实处,是执政党的神圣使命和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广大民众,对包容性增长热切关注,举双手赞成,由衷期待早日生根、开花、结果。具体体现包括,

——期待物价尽快有效控制,物价是民生的晴雨表。市场经济,潮起潮落,物价增幅要科学、适度、有规律,不能毫无道理地说涨就涨。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物价问题,他指出:“两个问题可以危及社会的稳定以至政权的巩固,一个是贪污腐败问题,一个是物价问题。”人们对目前的物价不满意。收入的增加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尤其是2010年以来,物价大面积、大幅度快速上涨,为多年所罕见,普通民众怨声载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已不堪重负。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从目前来说,已成为一个关乎生活、关乎稳定、关乎政治的头等大事。

——期待分配不公得到缓解。分配不公已经影响到国人的生活与_心态,其中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缩小条块之间的差距,有些行业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已达数倍乃至几十倍:三是单位内部的分配问题也需要认真解决,权力收入越来越严重,灰色收入、腐败收入、隐性收入暗流涌动,难以遏制。

——期待劳动就业有所保障,目前城市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大学毕业即待业的情况普遍存在。权威部门发布,2011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将达650万人,加之其他各类待业人员,总计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为25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整整差了一半多。应该说,总体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期待民众不再望楼兴叹。面对房价逐年攀升,住房问题已成了民众的一大心病。2010年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中85%的家庭无力购房。城镇中等收入家庭8.76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一套普通住房。何时才能让民众在住房方面不再犯难,人们翘首以待。

——期待教育公平不断完善。教育产业化,其直接危害是导致教育不公。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其潜在危害是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开了方便之门,使我国人才队伍掺了水分,实现教育会平,首先要降低收费标准:加大对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优秀学生的扶持力度,开辟优秀人才绿色通道。

——期待早点解决看病责问题,看病贵也是当前民众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收费高,已成了人们对医院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因病致贫的事例越少越好。

——期待老有所养蔚然成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中国社会科学院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但愿早作打算,未雨绸缪。

从包容性增长角度谈电子银行作用 篇11

(一) 包容性增长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

“包容性增长”在2007年8月由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 2010年9月16日, 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 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 这是继2009年11月15日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统筹兼顾, 倡导包容性增长”之后, 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这一重要理念, 表明包容性增长已上升为执政理念。按照亚行的解释, “包容性增长 (Inclusive Gro wth) ”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 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 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 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 我国经济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逐渐增多。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 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 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 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表征国民收入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也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上升到2009年的0.47, 从2000年起就已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值, 目前仍在继续上升, 这是社会利益共享机制发生严重断裂的信号。同时, 一些被过往经济高速增长掩盖的民生问题开始集中凸显,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土地拆迁问题等引起的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后金融危机时期, 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也没有得到解决, 投资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消费并未充分启动, 而在外需方面, 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 在即将迎来的“十二五”期间, 中国必须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由“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转变, 否则环境容纳不下, 社会承受不起, 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二、电子银行的特点及发展背景

(一) 电子银行是全新的经营平台

电子银行 (Electronic Bank) 又称电子银行业务, 中国银监会2005年公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明确定义, “电子银行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 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 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主要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网上银行, 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电话银行, 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手机银行、短消息服务, 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自助银行, 如ATM取款机、自助缴费机、转账电话、POS机等。

电子银行的基本特征是“3A”特征, 即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任何时间 (Anytime) 、任何地点 (Anywhere) 、任何方式 (Anyway) 的全方位银行服务。此外, 电子银行还具有高效性、创新性、低成本和业务全球化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电子银行是银行柜台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 是商业银行又一个全新的经营平台, 是集多种电子渠道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

(二) 电子银行蓬勃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 增长率为28.9%。而商务交易类应用快速增长, 平均年增幅68%, 这表明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已有很好的发展基础, 网民规模和商务交易的高速增长推动着市场对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电子支付系统、现金管理系统等电子银行业务的需求, 使得近年来电子银行业务得以蓬勃发展。

事实上, 近年来我国电子银行客户规模大幅度增长。2009年末, 中国工商银行全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189万户, 比上年末增加45万户;个人网上银行客户7, 53 6万户, 增加1, 86 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135.35万亿元, 增长22.5%;个人网上银行实现交易额17.81万亿元, 增长82.3%。同时, 电子银行业务在银行整体业务中分量越来越重, 2010年上半年, 中国农业银行电子渠道分流率达53.92%, 同比提高6.22个百分点;实现电子银行业务收入31.8亿元, 占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3.15%。

三、电子银行在促进包容性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一) 电子银行引领低碳生活方式

电子银行的应用, 使我们不坐公共汽车、不开车, 也不需要到银行排队、找车位停车, 通过电脑、手机、ATM、转账电话等, 就可以方便地缴费、网上购物、查询账户、外汇买卖、投资理财、电子对账, 降低了纸张使用成本, 也减少了往返银行造成的碳排放。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 今年6月该行电子银行客户数就已突破1亿, 如果按照每位客户每月节省0.5公斤纸计算, 那么1亿客户全年可节省600吨纸, 每年可使600立方树木免遭砍伐, 可减少340吨碳排放;若这些客户利用网上银行进行转账汇款, 以每位客户每周减少往返银行一次、平均每次10公里路程计算, 累计全年可减少碳排放近10000吨。因此, 电子银行本身就是在推行低碳理念, 倡导环保生活方式, 促进人类对环境的包容。

(二) 电子银行弥补部分金融缺失

经济全球化以来, 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 但金融缺失仍然不容忽视, 要实现金融包容 (指让弱势和低收入群体以能够承受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和及时、充分信贷的过程[2]) 的目标, 电子银行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 经济欠发达, 金融服务缺失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增收致富的一个“瓶颈”, 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全省共有122个农村金融空白乡镇,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3%, 主要分布在4 6个县的边远贫困地区, 涉及18个少数民族, 130万人口, 当地政府准备用两年的时间落实金融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当然, 要覆盖类似这种空白市场首先要有基本的银行网点建设, 但投放自助设备、使用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则可以迅速弥补网点建设的滞后和不足。电子银行的准入条件不高, 一张借记卡一个手机几乎人人都有;使用成本也低, 一般来说交易手续费免收或仅为柜台的一半, 这对于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需要经常寄钱回家的外出打工者来说能够节省不少的开支。因此, 具有3A特性的电子银行弥补了传统物理网点的不足, 使专业的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地方和人群。

(三) 电子银行渗透国计民生

许多电子银行都开通了“金融超市”, 医疗、养老、住房、证券、基金、保险、外汇、黄金等多种业务一站式办理;遍布城乡的自助设备可以查询养老金明细、公积金余额, 缴纳孩子上学费用, 转账偿还住房贷款。连接各大银行网上银行的“超级网银” (网银互联平台) , 使中央银行的系统优势惠及到每一个公民。而针对国家推出的对所有农民实现全覆盖的新农保目标, 农业银行依托金穗惠农卡产品, 借助惠农支付通 (转账电话) 等电子机具为参保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实现了农户足不出户缴社保费、足不出村领养老金。针对社会关怀与自我关怀相结合的企业年金制度, 工商银行的企业年金网上服务使年金信息、资产运作情况等都能简单明了地呈现在企业和职工的电脑上。因此, 电子银行不是简单的银行业务支撑平台, 它渗透到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使包容性增长效果更加到位。

四、包容性增长理念下的电子银行发展建议

银行业的特性要求其发挥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主动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追求纳入自身发展目标, 包容性增长就是现阶段的目标之一。信息化时代里, 电子银行辐射范围广, 发展潜力大, 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大支柱。从包容性增长目标出发, 电子银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电子银行普及和宣传

银行应该加强电子银行的营销推广, 建设网银体验区, 开展各种活动引导柜台向自助设备分流, 多向客户宣传电子银行的低碳便捷特性, 使越来越多的客户自然、习惯性地选择使用电子银行渠道获得银行服务。

(二) 加大电子银行包容性功能开发

银行应该在包容性功能上进行业务创新, 主要有:重视功能的易用性, 让更多的人可以马上学会使用电子银行, 使电子银行渗透人群更广;针对特殊群体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和功能, 如农业银行为支持“三农”推出惠农卡的同时, 也在网上银行和转账电话中增加了小额农户借贷款功能;多开辟支付缴费品种和渠道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如在转账电话、自助设备和网银上设定学费、电话费、水电费功能。

(三) 增加自助机具在边远地区的投放

面对成本约束的要求, 银行在县以下的乡镇大量建设物理网点难度较大, 发展自助业务是适应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满足客户金融交易需求、弥补金融缺失最有效的途径。截至2010年9月末, 中国农业银行县域和农村地区投放现金类自助设备17938台, 自助服务终端5183台;转账电话数量达88.4万台。

(四) 加速推广手机银行

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8月底, 我国手机用户总数累计已达8.23亿户, 这表明手机银行可以让金融接触到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同时, 它在便利性, 控制与信息方面大大超越了传统渠道甚至网上银行的效果, 是最好的“金融包容性”电子银行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 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

[2]、刘亚南 印度金融行业引领“包容性增长”, 经济参考报 2010-10-19

上一篇:脱硝控制下一篇:校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