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学生

2024-09-21

包容学生(精选12篇)

包容学生 篇1

社会的发展,家庭构建的变迁,教育理念的更新,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观念、旧的体制中的做法已为今天信息时代的学生所不齿。面对这些新问题、新形势,要求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包容学生,理解学生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在近年班级管理中悟出的一点感受。

走进学生的心灵,架一条师生沟通的桥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适时地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纠正错误想法,及时改正。我的观点是允许学生犯一些小错,但是错误必须作为一种现象指出来,并加以批评、教育,尽可能自己解决、处理,不到万不得已不通知家长,要求学生自己反省,意识到错误的原因,以期及时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在交流中尽可能放大,我深信一个人的成长是依靠不断的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有效,而且可行。在学生最需要指引时给他们方向,这会让学生对你感恩戴德。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在一段时间萎靡不振,凭着直觉他心里有“痛”,我故意一个星期不理他。在一次数学考试考砸后,我及时与他沟通,排解了他心中的烦丝,事后他说:“班主任,你太厉害,这事只有我一个清楚,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谢谢你的指引。”后来的时间,他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这完全得益于那次谈话。

成长过程的孩子,最需要的便是沟通、理解。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通常要么不管不问,要么过分溺爱,要么简单粗暴,使得学生有了问题往往不愿意告诉父母,从而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要尊重学生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这样便让学生产生一种班主任既有严厉的一面,同时也是十分可亲的感受,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从而在处理其他问题时不会产生逆反情绪。班上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跟着过分溺爱的母亲生活,脾气怪异,稍有不满就有过激言行。我首先在生活中主动关心他,再找适当的机会找他谈心,经过多次真诚的沟通,帮他解决了思想问题,后来他在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还帮我发现了一些隐藏在班内的问题,以便我采取措施及时纠正。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时,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应该允许他们犯错误。他们正是在不断犯错误,并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慢慢成长的,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学生出现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甚至另眼相看,把他们当成“问题学生”,那样的处理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其实,学生们在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一时冲动或无知感到十分懊悔。如果班主任不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正确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还可能限制他们的潜能发展,影响他们的前途。

班上有两个学生,查夜以后,偷偷地溜进网吧,在网吧里泡了一宿,第二天有班干部将这一情况及时向我汇报。我首先便将这两位同学叫到我面前,详细了解情况。然后我让他们二人各写一份认识。班前会时,我要求全体同学就上网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写进周记中,然后我再从他们当中抽出一部分写得不错的让他们上讲台演说,这一作法不仅那些上网同学追悔莫及,同时也警示了那些想上网的同学。我觉得这种作法远比斥责学生一顿效果要好得多。毕竟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们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问题出现,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包容之心,善待他们出现的问题,我们就能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还会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与信赖。这样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包容学生并不等于包庇学生,并不是将学生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任凭学生发展。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决非偶然,总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对这些问题听之任之,久而久之,会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为大错误而不可收拾,这对班级管理是极为不利的。像上面讲到过的上网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加以正确引导,那后面跟着上的会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是中学生,由于他们的阅历不广,人生经验不足,思想不成熟,错误和失败总会伴随着他们成长。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洞察一切是非,有一颗宽容理解之心,理智客观地评判学生的过去,正确对待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出低谷。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的确,学生是美丽的,只要你善于发现,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一定会惊喜连连;只要你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回报你的将是整个春天。对呀,作为孩子,每个孩子都喜欢成长路上一路鲜花一路歌,然而,每件事情总不能是尽如人愿的,而孩子的爱玩、爱闹的天性又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我们教师应该成为爱的艺术家,给孩子施之以爱,因为师爱可以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再说,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合,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我们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文化知识,教授学业的光荣职责,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因而我们本该对学生存着“视如己出”的深厚感情,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自己为人师的最终目标!心若在,梦就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别指望有人一口气能吃下一头大象,也别奢求孩子们十全十美,皆如我愿,我们应有包容的心,心中有学生的“自然发展之道”,正视学生的错误,适时予以引导,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不,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们总比未成年的孩子要懂事?为什么会有“年少无知”之说?所以,只要我们有着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的爱,对事业的那份执着,那么孩子们那天真的微笑之花一定会因我们而绽放!而当我们的爱有如涓涓流水一般注入孩子们的心田时,我们也因此而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成为校园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包容学生 篇2

记得有一次,我忘记带自动笔了,我就向我的同桌借,她很爽快的答应了,我对她说声谢谢,我把笔拿过来发现是坏的,我想她一定不知道,要不然她就不会借给我了,于是,我连忙把还给她,谁知她 却说:“这支笔以前是好的,是你给弄坏的!”“不是我!”可是,无论我怎么说,她依然认为是我弄坏的。我火了,她也急了,我们就吵了起来——她嘴里不住的说我不讲理,我们立刻就成了仇人。要知 道,我们两人在平时是一对知心朋友,每一次下课也一起玩,可现在……

回到家,我把事情经过对妈妈说了一遍。妈妈对我说:“孩子,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宽容,不论是你对了还是你错了,只要你宽容别人,别人也会宽容你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明白了……第二天来到学校 ,第一件事就像她道歉,她见了我诚恳的态度,连忙说:“这支笔也许是早就坏,我以为是你弄的,是我错怪你了。”我们俩就和好了,还是一对知心朋友。

包容学生 篇3

进一步而言,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是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减贫战略研究过程中逐步总结概括出来的。从结果上考察,增长讲的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由于关注的是平均水平的收入,因而可能会出现人均收入提高但贫困并未能得到有效减少的情况。因此,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在此过程中还提出过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战略,目的就是要提高增长对减贫的贡献率。由于贫困的减少,只是反映贫困线之下的人数的减少,并没有反映包括所有人在内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因此,也可能出现增长在减少贫困的同时却仍然恶化收入分配的状况。由此便提出了包容性增长战略,也就是在实现人均收入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尽可能相对公平,真正实现利益共享。而包容性发展又比包容性增长更进一步,它不仅仅强调收入维度,还关注非收入维度;不仅强调经济维度,还关注非经济的社会、政府等维度的和谐共进。

具体来说,包容性发展理念与战略模式,具有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发展主体的人人有责、发展过程的机会均等和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四个方面基本特征。1.从发展内容上看,包容性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还重视非经济的其他维度,如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等,强调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全面协调发展。2.在发展主体上,包容性发展强调全民共同参与、发展人人有责,特别是要给弱势群体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人力资本,以期提高他们的实质自由和谋生能力。3.包容性发展尤其重视发展过程的起点公平、机会均等,极力反对歧视和垄断,毕竟,现实社会中的很多差距首先是源于起点上的不公平、机会上的不平等。4.包容性发展特别强调发展成果分配上的利益共享性,倡导合理控制收入分配差距,并主张通过财税政策和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再分配手段,有效调节社会不平等。

因此,包容性发展是一种更加全面、更趋协调、更具公平,也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发展理念和战略模式。这也是世界上相当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日益追求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比如亚洲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都将包容性发展思想写进了2020战略框架中,印度更是早在2006年公布的“十一五”计划中便强调这一发展理念。胡锦涛主席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也正式改用包容性发展概念,而此前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两次重要会议上使用的都是包容性增长概念,因为那时他是站在国际视角,强调的是发达国家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注意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利益分配上的共享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与此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其中,有的是由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转换成本太高,一时又无法弥补而产生的,如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有的是由于过分追求GDP总量和增速而被忽视了的,如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的补偿不公和强行拆迁问题、由于农民工的尴尬身份而产生的公共服务缺失问题;有的是政府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未能跟上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如医疗保障不健全和医疗卫生领域管理不力而产生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食品药品质量与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城市管理缺乏人性化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就是发展的包容性不足的问题。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针对目前现实状况,中国推进包容性发展,必须围绕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完善优化和公共管理规范提升三个战略方向着手。近期可能取得较大进展的战略突破点主要有三个: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增长引擎功能。即通过构建覆盖全民的、最低限度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险体系,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减少其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让他们既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又有钱花、敢花钱,从而改变经济发展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动力结构失衡问题。不仅如此,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助于国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专长,这对提高全社会的劳动参与性,增强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大有裨益。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平衡和稳定,而且有助于中国实现发展阶段的有序跃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顺利转变。

二、全面动员社会资源,充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业。这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提高国民实质自由和可行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切实解决看病难、上学难问题。不仅如此,保证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还有助于减少贫困的代际转移,增进社会的起点公平、机会均等。更何况,更高的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同时,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业,也是弥补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财税、工资制度等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有效调节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虽然国家调整个税起征点,已经是一种较大进步,然而这种不顾各地发展差异、不顾个体负担差异的一刀切做法,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确定个税扣除额时可以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实际负担,对房贷压力、家庭赡养人口负担较重的个税纳税人,应该给予较高的起点扣除额。再比如,应该尽快出台和开征遗产税,合理调节贫富差距。甚至可以考虑改革税制,转变目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以此调节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此外,在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中,应该适当降低政府份额,提高劳动者份额,这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是有益的。总体而言,提高劳动者报酬,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包容性发展:一是可以让老百姓有钱花,增强消费的增长引擎功能,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合理化;二是让国民有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既有助于实现劳动力更高水平的再生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又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是减小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降低社会在风险防范、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51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1ZDAXM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编/张立新)

包容学生 篇4

一、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涵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一词,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先提出来的,即为主要指“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2008年5月,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又提出要维持长期及“包容性增长”,同时,通过建立包容性、确保增长效益为老百姓共享成果。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可以说,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利益矛盾不断积累,公众民生诉求增长迅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挑战,有必要把握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1. 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同等重要。

包容性增长首先对经济增长速度提出一定要求,同时,还要强调经济增长方式,使增长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让每个人享有平等权利与责任,不再被歧视和被排斥。

2. 包容性增长要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

包容性增长应该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为老百姓创造工作岗位,改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3. 包容性增长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包容性增长应让老百姓有机会公平、广泛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并从中享受经济成果。如果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应该消除每个人机会公平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成果方面的障碍。

总之,“包容性增长”置于中国国情下,其核心内涵有两个相辅相成的支柱,一个是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另一个是促进机会平等,要消除由个人背景或所处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

二、大学生就业难源于非包容性增长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不是人力资源强国。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与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增长形势相比,大学生比例仍然不算太高。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依然成为关注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二元结构表现明显,一方面,发展高等教育忽视了社会实际需求,大量大学应届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中等技术培训教育的失衡,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无法满足。这种情况是对人力资源价值的浪费,同时会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有不良影响。本文从包容性增长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具体有两方面原因。

1. 不协调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大学生就业空间狭窄。

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目前总体发展是粗放的,只关注制造这个过程,而不关注制造之外的更高的价值——附加价值,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工业劳动比重高于服务业比重;经济发展领域快于社会发展领域,这种增长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均衡增长,使我们的高新技术很少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另外,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我国投资不足,就业岗位短缺,而这些岗位是需要大学生来完成的。

2. 大学生就业受到严重的局限与束缚。

相关制度安排的缺失、机会不均等、社会缺乏包容性导致大学生就业受到严重的局限与束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就业市场的歧视与失范、现有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及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体制之外,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下行状态,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破产或裁员,投资信心及消费信心受挫,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影响。所以,这要从我们的制度上找原因。

许多地方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存在许多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如一些地方创办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包括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在内的政策由于国家没有规定,导致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微型和小型企业因融资难、税负沉重而难以生存。

三、增长包容性,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十三五”期间,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以包容性增长理念为指导,实现大学生包容性就业。

1. 在共享性增长战略下,促进大学生就业。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要靠经济的共享型发展,是指兼顾就业促进与收入平等的经济发展,强调结果均等的重要性,而对中国来说,过程均等也非常重要。第一,经济发展速度对中国来说仍然十分重要,维持较高速发展速度是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二,经济建设中要把就业放在高度位置。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使用两个环节,没有高水平劳动者,就业质量差,而有高水平的劳动者没就业就要出问题。第三,经济发展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收入平等,这有利于扩大消费和人力资本投资。亚当·斯密指出,经济增长靠增加投入和分工,分工产生效率,而分工的重要背景市场半径,市场半径越大分工越细,效率越高,而市场半径要靠人口。因此,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既是负担也是机会,要扩大消费,扩大内需。一定要提高劳动者收入,通过这个良性循环:经济增长—就业扩大—劳动收入提高—消费扩大—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第四,大学生包容性就业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包容性就业衡量的因素很多,除了GDP标准外,还包括无形的因素如观念、感情等。

2. 制度创新。

促进大学生就业需进行制度创新,要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同时,给予其公正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环境。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是要做到每一个公民机会均等,首先,要创设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清除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比如,可以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化发展等多种手段,创造较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定到欠发达地区及乡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这种做法若能长效坚持下来,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大学生一定能由就业竞争的弱势群体转变为强势群体。其次,通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除大学生就业壁垒,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流动,在人力资源流动中达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最后,通过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给予大学生在非公经济就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要从法律上保证大学生价值的真实体现,防止企业凭借其签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贬低、滥用大学生资源,要切实支持大学生的维权行动。要保证大学生获得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工作成为大学生生存的必需,也成为精神快乐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朱春奎.包容性增长的由来与理论要义[J].东岳论丛,2012(3):5-10.

[2]黄刚.中国与世界双重视域中的“包容性增长”理念[J].理论与改革,2011(1):29-33.

中学生演讲稿:学会包容 篇5

中学生演讲稿:学会包容

人就似是一个容器,初生之时容器空荡又脆弱,但在经历时间的磨砺之后,渐渐地我们的人生开始丰富,我们的性格也坚韧起来。这时,我们以不再将所遇之事一股脑儿全塞入容器内,我们学会了筛选,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人生之路上永远充满着未知,这也使我们养成了各种各样的脾气和习惯。有的时候他人做了违背你意愿的事儿,你便会觉得很愤怒。此时,为了调节这样的情绪,不妨尝试在容器中腾出一块空地去装下这些事。这,即为包容。

下面随着这个话题,我便来讲个故事。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院里散步,突然看见墙边一把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于是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不一会儿,果真有一个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院子。待他双脚着地,才发觉踩的竟然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张口结舌,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师父并未责备他,只用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从此之后,小和尚再未在晚上偷溜出去过。

这个故事的老禅师就拥有包容的优点。包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也许我们会说不是我们不想包容他人,实在是别人做的太让人无法忍受了。其实没有多少事儿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斤斤计较的。

比如说,同学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却因这件事处处为难对方,这便不是一个君子的行了了。再好比说,有些父母经常头看看字写得日记或发过的手机信息,被我们撞见后,我们基本都会开始对他们不理不睬,我们大多都明白父母这么做是在关心我们,但心里却不由自主的想做这些,殊不知比起吵架,这样的“冷战”才是最伤人心的。我无法想象若是在一天早晨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喋喋不休,我的心会感到如何的空虚。因此,让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在小事上宽容他人。

婚姻 平等 包容 经营 篇6

婚姻需要平等。所谓平等,就是婚姻综合投入的均等,平等地分享婚姻中的一切。过去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现在的年轻人要的是“情投意合”,说到底,都是个地位的平等和感情付出的平等。就拿简单的经济合伙来比喻,合伙者一定是综合实力旗鼓相当,否则不会合作,勉强合作会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均,最终导致合作的失败。婚姻可说是特殊的“合作经营”,如果婚姻中双方的经济收入、知识层次相差太悬殊,就可能导致婚姻的破裂,强势一方随时都可能终止和约,另觅合作者。因此,没有平等的婚姻是不可靠、不稳定的。

婚姻需要包容。当两个独立个体因婚姻而结合在一起时,他们就不再能随心所欲,因为各自生活经历、性格以及喜好的不尽相同,婚姻中两个人需要不断地磨合、不断地适应,这个过程就需要不断地包容,包容一切可以容纳的,彼此尊重,形成合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有了包容,相处才会和谐,婚姻才得以延续。

包容性增长的实践 篇7

北京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了将北京建设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远期目标, 南海子公园的建设正是北京市向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具体行动之一, 同时也贯彻并且实践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南海子公园也是北京市“振兴城南”行动计划的重大节点项目。大兴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妥善做好了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等工作, 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 仅用了8个月就为市民奉献出一座美丽的新型公园。

南海子公园的建设牵动着从北京市到大兴区各个层面的目光。人们不禁要问:南海子公园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关注呢?

首先, 南海子公园是北京市践行“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理念的生态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由于城市化进程快, 北京市的“城市病”特征日益明显, 亟须治理。南海子公园作为最先动工的生态郊野公园, 承担起北京城市南部生态屏障的重任。

在贯彻理念的过程中, 大兴区将生态建设理念自觉导入, 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资源, 倡导低碳经济, 把园区作为精品来建设, 坚持“一流设计、一流施工、一流管理”,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有景”。公园道路和照明的规划与布置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游玩习惯, 将人的活动与公园景观有机融合, 突出公园的宜人特征。建设中, 公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其生态屏障作用更加显现。

南海子公园同时是大兴区实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示范区。这要从大兴与新媒体产业的关系谈起。在以往的印象中, 大兴区仅以沙甜的西瓜著称。其实近年来大兴区形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6年, 大兴区设立了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次年成为全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当前, 以新媒体产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大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集聚区之一, 为大兴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构筑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南海子地区正是这片集聚地的中心, 奥运开幕式的许多排练活动就是在这一带进行的。

南海子公园对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支撑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的支撑”, 即在不破坏园区既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依靠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以及多媒体技术成果等各种新媒体形式, 对南海子地区乃至大兴地区的历史进行展示。具体做法包括应用3D影像技术和3G通信技术, 模拟有关明清时期皇家苑内引弓策马、狩猎习武的场景, 再现昔日风光旖旎的皇家苑囿;整理和挖掘有关反映明清皇家狩猎文化、苑囿文化的故事传说和音乐, 以多媒体剧、手机报、手机3G传输和通信技术进行宣传。通过这些形式上的应用, 丰富了南海子公园的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是“内容的支撑”, 即通过新媒体产业, 提升公园的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功能, 在配套区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与周边区域形成产业关联带动, 服务于亦庄新城的生产性需求和大兴黄村新城的消费性需求, 进而以点带面, 推进大兴区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南海子公园的建设折射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 体现出显著的包容性特征。南海子公园建设的目的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使广大居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又享受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避免了简单拆迁, 坚持在搬迁中和群众进行充分沟通, 为他们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使当地群众能够分享到公园建设所产生的价值。这种做法自觉地践行了国家大力提倡的“包容性增长”理念。

当前, 北京市快速扩张, 中心城区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提升, 位处京南四、五环的大兴区已成为承载北京市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南海子公园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大兴区和北京经济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顺利推进, 到地铁大兴线、亦庄轻轨线即将开通;再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投产, 以及南海子公园二期建设和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南中轴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 越来越多的优势要素已开始在南海子及其周边区域汇集。

南海子公园一期的顺利开园, 赋予这个区域以新的希望、新的契机。立足于南海子公园, 大兴区正在循序渐进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在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地位与竞争力,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南海子公园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南海子公园的建成对深入挖掘大兴地区的历史文化, 有效改善北京城南地区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幅提升亦庄新城的环境品质, 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吸引力,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又为北京市彻底改变城乡接合部面貌,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宜居宜业和谐新区提供了强大动力。

包容、理性与建设性 篇8

实际上, 这几年比较吸引公众关注的是包括PX项目的石化产业布局。PX项目在整个石化产业中非常重要, 也是化工产业整体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乙烯、PX, 我国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怎么样加大力度规范化发展?我想问的是:跟国计民生、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项目, 在实际工程布局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面临很多群体性的事件, 是不是这些布局全部都是有问题的?

我以前看到过一个媒体的报道。讲的是目前我国80%的化工、石化项目处在长江、黄河流域人口密集的区域, 现在情况有了一些变化, 但还是有一些项目处于水域附近。这则消息只讲了这个问题, 但是没有分析原因。而客观上, 石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耗水的产业。这一点, 很多专家都懂, 但公众不一定了解。大家看到那些数据的时候, 感觉太荒唐, 明知石化产业有一定危险性, 为什么要布局在人口聚集的长江、黄河水域?而实际是:石化产业离开水就没办法建设。况且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本来就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我认为, 作为记者, 在向公众传达信息的时候, 不仅要传达“是什么”, 还要传达“为什么”, 要有更加专业的态度, 让大家了解真相。石化产业的布局是有它的历史沿革的, 很多项目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 肯定会存在诸多问题。那时候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远没有现在这么高。现在调整石化产业布局, 我觉得, 就应该做出适当调整。

如果在城市的取水地附近有这种项目, 那应该坚决地在布局上调整掉。涉及石化产业的布局问题, 我想现在应该有一些具体标准, 既然离不开水, 那应该离水多近?在多大的范围内?环评应该怎么公开透明?实际上, 应该有一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另外, 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既然承认了现在布局有很多问题, 应该调整, 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布局都有问题。为什么PX项目过去几年间在选址问题上不断的引发纠纷?我们这么大的国土面积, PX项目选址屡屡遇到困扰和纠纷。而韩国是亚洲最大的PX生产国家, 新加坡的PX项目也是它的支柱产业, 为什么这么小的国土面积能够顺利推进PX项目?再往深里看, 目前对石化产业选址出现的质疑, 实际上已不只是在PX项目上, 甚至已不仅是化工产业了。比如说污染物处理, 选址都遇到很多问题。几年前, 我在日本听他们介绍垃圾处理的经验, 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比较先进。我注意到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垃圾处理厂就设在居民区, 周围的居民安居乐业, 还有养老院等设施也在旁边。当时的媒体记者觉得很奇怪:没有人抗议吗?他们说没有, 当地居民很平静地接受了。为什么?一是日本的污染处理程度比较好, 确实达到了环保标准。二是居民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而我们出现的安全事故, 更多的是环保事故,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实际上动摇了公众的信任。

所有的人都知道, 石化项目对当地经济有巨大好处, 利益大家共享, 但风险要自担, 所以在谁的家门口建谁都不愿意。应该有一个机制来解决。选址再科学, 到谁家门口建一个有风险性的东西, 谁也不高兴。所以, 绿色发展、公众认可是非常好的提法, 它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如何在过程中解决问题?要赢得公众的信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我想, 一方面, 要取决于企业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提升, 切切实实地把这些工作做到位。另外, 政府要在决策上项目时采取开放、公平、透明的态度和措施。

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困扰, 但有些企业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先建医院、建学校等等, 以此赢得当地人的信任, 然后才开始建设化工项目, 我们的企业应该把这些工作做在前面。我们应该让当地更好地获得、分享石化项目带来的收益, 包括就业、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建设性的思路就是“规范发展”:第一, 石化企业要安全生产, 增加环保意识;第二, 政府决策要透明;第三, 要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整体考量;第四, 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要通过媒体传达更加客观的声音, 让公众能够更详细地了解石化项目对其生活的影响, 把负面的东西降到最低程度。

名词解释:邻避效应

茶之“和”与宋人的平和包容 篇9

关键词:宋诗,茶文化,宋代文人,平和,包容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 是中国茶道的核心, 它的基本含义包括和谐、和美、和敬、平和等等。茶性平和, 它的生长环境就体现了“和”的特性。茶树适宜生长在“阳崖阴林”, [1]“阴阳相济, 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2]阴阳相调即为和。茶的香味以和为主, 不刺激嗅觉, 茶的味道清淡, 仔细品味, 又能感觉到其中包含着一丝苦味, 回味时又变成淡淡的甘香, 滋味无穷。陆羽在《茶经》中运用了代表风、水、火的三个卦象, 用“风能兴火, 火能煮水”[3]的原理, 来说明水、火两种原本难以相容的事物, 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升华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境地。所以, 中国传统茶道的“和”就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一个“和”字是最能体现茶道精神的内核, 涵盖茶道精神的丰富层面的。

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便是“和”,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4]意思是说人对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情绪波动都能够有所控制, 不会因为这些变化而导致行为或思想偏激, 就是“中”;在感情流露或发泄时, 也有一定的节制, 不偏不倚, 就是“和”。“中”是天地的根本, “和”是世间万物兴盛的, 能够达到中和这种状态, 就是符合自然界和世间的客观规律, 那么必然会形成一种有序的、欣欣向荣的面貌。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庸, 平常也。”[5]这里朱熹将“和”解释为不同事物甚至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不仅是针对事物而言, 也是针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言, 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根据陈香白先生考察, 主要包括了中和、和谐、宽和、和勉、和合 (和睦同心、调和、顺利) 、和光 (才华内蕴, 不露锋芒) 、和衷、和平、和易、和乐 (和睦安乐、协和乐音) 、和缓、和谨、和煦、和雾、和售 (公平买卖) 、和羹 (水火相反而成羹, 可否相成而为和) 、和戎 (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 、交和 (两军相对) 、和胜 (病愈) 、和成 (饮食适中) 等意义。[6]

这些思想意识在儒家文人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 因而茶性的平和也很容易受到他们的关注。饮茶时两者之间共通的特性必然会使他们产生联想和共鸣, 进而渗透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 茶事的品味也越发端庄典雅。尤其是宋代, 无论是茶饼的制作、茶具的使用、煮茶的过程, 还是品饮的过程, 都表现出精致细腻、和谐优美的风韵, 而文人们也可从中领略体味高逸中和之美。煎茶过程中, 要注意水质的优劣、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点茶的力道等等, 一切都要恰到好处, 甚至要求碗盏的颜色要与茶汤的颜色相配, 无一不体现着和美的观点。蔡襄《北苑十咏·造茶》:“焙出香色全, 争夸火候是。”反映了茶在制作过程中对火候的注重;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停匙侧盏试水路, 拭目向空看乳花。”提到点茶时用竹筅反复击打到一定程度, 就会产生泡沫, 即汤花, 汤花则要紧咬盏壁不留水痕;苏轼《试院煎茶》:“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绕瓯飞雪轻。”写到了饼茶磨成细末, 茶汤上才会出现雪白的泡沫;苏辙《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寄新茶》:“蟹眼煎成声未老, 兔毛倾看色尤宜。”“蟹眼”是指煎茶时汤面的泡沫, 通过对汤花的观察和水声的大小来判断茶汤是否适中, 兔毛代指喝茶的碗盏, 雪白的茶汤和深色的碗盏相配, 才对比鲜明, 能更好地凸显出茶汤的纯白。

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 尤其是唐代文人, 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 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 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 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 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 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 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 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因此, 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 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 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苏轼《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煮, 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 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的春天, 诗中所写是作者一次独自烹茶品味的过程。从取水到煎茶, 作者都带着一种欣欣然的淡淡愉悦。为了喝到纯正的茶, 他一定要用江中流动的水来煎茶, 月光中来江边取水, 用大瓢舀水, 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 提回来倒在水瓮里, 再用小水杓将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当瓶中水煮沸时, 雪白的茶乳在水面翻滚, 将茶倒入茶碗, 飕飕作响, 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 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 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 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静谧安宁, 即使细微的声音也变得响亮。最后写喝茶, 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句子,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人们常用“枯肠”来比喻写诗文思路不灵。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 但作者怀疑三碗未必能治“枯肠”, 使文思流畅。其实在这里作者不一定真的是要治“枯肠”, 只是借此来表明自己饮茶的量。于是, 作者一边喝着茶, 一边听着荒城里传来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苏轼写这首诗时, 还被贬在儋州, 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作为一位心怀高远志向、一生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 苏轼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中最坎坷的, 几经沉浮, 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沉稳的心态, 泰然处之, 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 反而借助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 化解了一次次的不平和抑郁, 在失意中体验了生活的乐趣。这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在年老时还被贬到岭南、海南这样的荒蛮之地, 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 他能在月夜独自一人取水煎茶, 整个煎茶饮茶的过程, 在他的笔下依然鲜活生动, 就说明他还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他将自己融入到宁静的春夜中, 心无杂念地品味香茗, 静静地听着长短更声, 从茶味中感受人生的滋味。整首诗都在营造着一种孤寂的氛围, 此时的苏轼, 已然和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 成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坐听荒城长短更”一句, 更是饱含着苏轼“随物赋形”的人生观、命运观。从这首诗中也可看出, 宋代文人注重如何将自己与茶的情调融为一体, 并从中感受茶, 更强调气氛的营造, 在特定的气氛中获得精神的宁寂。这正体现了茶道“天人合一”的观念, 个体完全消融在与茶的神韵的沟通中, 达到遗忘自我、与物同化的精神境界。

包容性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篇10

包容性创新理念建立在包容性增长的基础之上, 但是又与后者有所区别。国外的有关研究认为, 生活在贫困线下、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的“金字塔底层群体”内部蕴含着巨大商机, 企业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满足其内在需求或利用其创新能力, 不仅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 还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缓解和消除贫困。OECD认为, 包容性创新是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诀窍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作为创新的一种新类型, 包容性创新应符合创新的一般规律, 需要通过产品、服务、流程、组织、营销等方面的改进促使新想法的价值实现。在包容性创新中, 同样应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促使企业寻求商机主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适合的产品, 而不是直接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强制进行。同时, 包容性创新还具有其独特之处, 主要体现在聚焦为低收入群体获取经济社会福利、强调中间过程的公平性和机会提供、提供的产品 (服务) 及支持应具有低成本性几个方面。

目前, 我国对包容性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梳理都相对较少, 国际上主要在研究印度和巴西等国的经验。但是, 实际上我国很多举措都非常契合包容性创新的实质。比如, 一直以来, 我国政府坚持的科技扶贫计划, 依靠科学技术开发的方式, 改善了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群体的社会经济福利。科技部从2002年开始启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由地方政府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兴办企业、发展产业, 在带动农民创业致富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 我国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 也在利用技术创新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特定产品和服务方面有所作为。例如,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出数十项可用于改善村镇医疗条件的低成本医疗器械, 使农村群众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包容的智慧 篇11

长乐先生:

请大师对佛教中的“凤凰”给一个开示。

星云大师:

凤凰是一个有生命的动物,鸟中之王。在佛教里,凤凰是个大鹏金翅鸟。它一飞数万公里,可以环绕整个地球,飞得高过现在的飞机。中国人想象力很丰富,不一定要看到凤凰确切的模样,它可能是鸟与兽的综合体,很真,很善,很美。

长乐先生:

佛教讲慈悲,凤凰讲和美,二者有着同样的精神核心。正如大师所说,传说中的凤凰是由多种鸟和兽组合在一起的,象征着多元与包容,也带给人们宽广的想象空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图腾。

星云大师:

佛教如同大海,大鱼小虾它都可以包容。你们的“凤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华人都能接受,都能联想到美丽的颜色,动听的声音,高贵的德行,和谐的性格。“凤凰”电视台亦有如此气概,用精神覆盖了全球,节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种包容的襟怀。

长乐先生:

佛教从印度和西域传到中国以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本土化过程,与中国文化相互包容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师对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星云大师:

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说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间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废物都可以利用,何况是有这么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宗教呢?应该获得起码的尊重。它对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承载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莫大的贡献。

长乐先生:

记得历史学家亨廷顿曾经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他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学说一经公开,便引起全世界权威领域的侧目和争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主宰”这样过分强悍的观点,还是让很多中国人心存疑惑。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过短短二三十年,和当代强国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刚刚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脚踏入了飞驰向前的竞争轨道。

星云大师:

但是这个人虽然虚弱,他身上却带着一口袋无价之宝。宋朝柴陵郁禅师曾经写过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就是蕴藏在中华文明深处的包容和进取的力道。

西方一直有种比喻,称中国为“东方睡狮”,是一个随时会爆发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动物。这个动物一旦回归丛林,便是万众归心的百兽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还是醒来,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注定会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

星云大师:

佛教里有一个“梓中宝藏”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很多无价之宝,心想万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孙后代凭着这些财宝还能复兴祖业。许多年后的一天,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毁梁倾,子孙们弃屋而逃,流落他乡。因为他们不知道,废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来的传世宝物。

长乐先生:

这就像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写照。如今,人类已经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直接冲进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白领”来讲,尽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网,不浏览上百条资讯,不接收许多的E-mail、短信和电话,他就会惶恐不安地四处张罗,担心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出门有车代步,家里、办公室里全盘自动化,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上网识两句话,可能引起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争论打个外购电话,就有人风风火火把你需要的东西送上门来……

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适。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生活压力太大,却从来不曾停下来反思一下生存的意义。其实,守着个性就是守着自己藏宝的土壤。

星云大师:

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宝贝,就要一点一点地清理,一点一点地挖掘。

长乐先生:

有时候我也在想,既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视野越来越广阔,所能运用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忧心忡忡,似乎很难以轻松的心态对待面前那些捕风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们为什么一直压迫着自己,将扑面而来的信息变成烦恼的来源,并且越是刺鼻的气息就越容易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星云大师:

有次,六祖惠能大师看到两个人对着一面旗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对他们说,“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仁者心动啊!”

长乐先生:

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

星云大师:

是啊,从上述公案里可以看出,禅师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们常人之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起心动念。因此,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

长乐先生:

我们如何去除差别妄想,让梓中宝藏重现,让怀中明珠“尘尽光生”?

星云大师:

如果那家的子孙找到了自家的宝藏,还会弃屋而逃吗?如果知道自己怀里揣着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还会孤苦伶仃地流落街头吗?

长乐先生:

是啊,也许我们的惶惑不安,都是源于不自信。

星云大师:

为什么会不自信呢?

长乐先生:

因为不自知。

星云大师:

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般人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人与我的关系,因为不懂“同体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如一,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转,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

长乐先生:

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就是自知知人。那么这个自知与知人之间,有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呢?

星云大师:

互联网更需要包容性 篇12

从“战火”燃起伊始, 360和腾讯的软件就不停用强制启动、强制跳出窗口, 甚至提示删除对方软件的形式, 试图强行影响用户对对方软件的印象, 甚至企图强迫用户在两家软件中“二选一”, 这不但令许多用户感到不便、不快, 还让不少正在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操作的用户, 因这些驱赶不尽的骚扰而受到影响, 干扰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一些用户为避免受到这些骚扰, 避免因这些骚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得不关闭部分360或腾讯软件, 以免二者之争, 殃及池鱼, 但这样一来, 正常的联系、交际受影响不说, 某些电脑还会因防护墙的关闭, 而直接暴露在“复杂病毒环境”之下, 如此一来, 两家打着“保护用户利益”旗号的软件巨头, 实际上做的, 却是不顾甚至损害用户利益的事。

360和腾讯相互间的攻击, 涉及许多专业性、科学性和法律性的概念, 如什么是用户个人网络隐私, 扫描用户硬盘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可被判定为侵犯个人隐私;如双方的相互攻讦究竟孰是孰非, 倘各自有是有非, 哪些是、哪些非, 这些都应该有个“说法”。

商业竞争是当代经济生活的常态, 原本无可厚非, 但竞争有竞争的法则、规矩, 最基本的法则和规矩, 就是这种“商战”不应把广大用户、网民劫为人质, 用作掩体和沙包, 不应通过损害用户、网民利益, 人为制造用户、网民上网不便的手段, 来打击竞争对手的市场利益和市场形象。

“3Q”之争后, 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述:一个软件生产商肆意决定自己软件的兼容环境, 人为排斥其他的软件, 是业界前所未有的, 即使苹果、微软、雅虎也不敢。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 盈利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唯一目的, 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 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 其中就包括客户责任和伙伴责任。垄断, 自然与包容性增长背道而驰。当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善识时务, 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多考虑包容性增长的意识和作为。

上一篇:平衡静载试验下一篇:低温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