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火施工

2024-08-23

动火施工(精选9篇)

动火施工 篇1

油库投产后在库区内动火施工历来是安全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防不胜防, 各类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一定条件下, 如何使油库动火施工变得既安全又经济, 是值得进行探索的。

1 油库管道动火安全技术

有时在库区内对管道及设备进行动火施工是难以避免的, 常用蒸汽进行冲洗既不经济又很难操作。如果安全保障做得不好也可能造成爆炸等严重事故。

有消息报道, 某加油站在焊接从报废油罐到新油罐的管道时, 引发报废油罐爆炸。据分析是因为焊接引爆报废油罐内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气体所致。

针对此类问题的施工, 可以在油罐内注入N2 (CO2) 泡沫来排出其中的混合气体, 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 油罐切割前不用蒸汽冲洗的安全技术

在切割油罐前, 历来均采用蒸汽冲洗油罐, 用高温蒸汽带走罐内的残余油分, 使罐内的可燃物不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气体, 达到这样的安全条件时再行开始切割。如果油罐的切割目的是为了维修油罐, 这样做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切割后不再使用的油罐, 这样做成本过高, 技术上也显得保守。

不用蒸汽冲洗的安全技术是, 卸掉罐顶上的某小孔盖, 从小孔中伸入管道到罐底, 然后从该管道中注入N2 (CO2) 气体泡沫, 当泡沫从拆除盖后的罐顶最高处的孔洞中溢出并检测气泡破裂所溢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2 %时即认为达到可切割的安全要求) 。这是因为即使气泡携带燃油出来, 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 也会因气泡中的气体为阻燃性的N2 (CO2) , 而达不到爆炸极限。

3 切割油罐的非人工操作技术

在油罐切割作业中, 一般情况下首先是由操作工人在罐顶上动火, 如果罐内已形成了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气体, 尤其是在未将罐顶割开形成一个大洞前, 极易造成油罐爆炸。一旦发生油罐爆炸, 那将对操作工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使用“火焰自动切割装置”[1]来切割罐顶, 可有效避免此种施工不安全因素给操作工带来的危害。

4 罐体内注入N2 (CO2) 泡沫的操作方法

在以上内容中论及的注入N2 (CO2) , 可以直接注入, 但建议采用泡沫方式。之所以在罐体内以泡沫的形式注入N2 (CO2) , 一是为了减少N2 (CO2) 用量, 二是排除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效果更好。

针对将要切割的油罐, 选择适当的耐油型起泡剂[2], 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水溶液, 水溶液注入自制气泡发生器。将N2 (CO2) 气体从注入口注入, 使形成的气体泡沫从出口进入油罐内;当气泡从罐顶上的小孔涌出时, 检测涌出气体中O2含量和可燃气体含量, 当O2含量低于2 %, 可燃气体含量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 %时, 可以开始切割。为了操作工人的安全, 最好使用“火焰自动切割装置” [3], 并应连续将罐顶割出一个大洞;在罐顶切割过程中应连续加注泡沫, 直至将罐顶揭开为止。罐顶揭开后应使油罐敞放适当的时间, 以使罐内油气充分挥发, 再行切割罐体的剩余部分。

罐体内注入N2 (CO2) 泡沫的综合示意见图1。

5 施工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施工技术的优点在于能从根本上保证在切割报废油罐的过程中操作工人的安全;能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施工技术的缺点在于不适合油罐维修;只适 用于油罐切割施工中的罐顶切除作业。

6 模拟试验过程[2,3]

为了验证此技术的可行性, 做了以下试验, 试验结果验证以上技术安全可行。

6.1 观察气泡稳定性试验

(1) 常温下气泡稳定性试验:

将一个1 000 mL的玻璃烧杯放置平稳, 通过气泡发生器将起泡剂吹成气泡并通过管子将气泡注入烧杯中, 当气泡溢出烧杯时停止供入气泡, 开始记时, 3 min后, 气泡稳定度达到70 %~85 %以上, 见图2。

(2) 气泡在外力扰动条件下稳定性试验:

用细金属棒伸入杯子, 逐步伸到接近杯底处, 过程中观察金属棒通过时气泡不破裂, 金属棒被气泡所覆盖。

将细金属棒的一端在酒精灯上烧红, 将红端伸入杯中, 观察到气泡在高温金属棒尖端周围破裂。

6.2 用汽油在开口烧杯中进行模拟试验

气泡隔离试验:在玻璃烧杯中加入10 mm深的汽油, 用汽油将烧杯内壁涂抹遍, 并在烧杯内壁中部的四方分别贴上蘸足汽油的软纸, 见图3。

(1) 用细长金属棒的一端缠上棉线蘸上汽油, 点火伸到气泡上方5 mm位置观察到不能引燃汽油, 必要时可补充气泡。

(2) 将细长金属棒一端在酒精灯上烧红, 然后分别伸入到杯中与纸接触, 观察到不能点燃。重新将细长金属棒一端在酒精灯上烧红, 然后伸入杯中与汽油接触, 不能点燃汽油。

(3) 如果点火伸入杯中未接触汽油时已熄灭, 可能需补充气泡。

7 结 语

针对投产油库再动火施工时传统施工焊接和切割易引起爆作火灾事故, 提出使用“火焰自动切割装置”进行切割, 在油罐内注入N2或CO2泡沫来排出混合气体等技术措施, 可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节约施工成本, 保证安全。

摘要:油库投产后再次在油库内进行动火作业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传统的施工方式存在耗时长, 费用高, 尤其是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避免在对投产后油库的动火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 从技术的角度提出新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油库,爆炸极限,混合气体,安全技术,模拟试验,起泡剂

参考文献

[1]火焰自动切割装置:中国ZL200720079702.9[P].

[2]GB/T13173.6-91洗涤剂发泡力的测定 (Ross-Miles法) [S].

[3]SY/T5761-1995排水采气用起泡剂CT-2[S].

动火施工 篇2

焊 工 动 火 施 工 方 案

重庆长寿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2011年4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重庆洋河环境整治工程B标段外立面改造工程。该工程包括右1金池花园、右2商铺,右3阳光苑,右4商住楼,右5楼,左1天华楼,左2安置房,左3安置房,左4商住楼,左5商住楼。该工程位于城区主干道,过往行人和车辆较大,为防止因不慎操作而导致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而制定此案。

二、施工单位安全责任

1、施工单位直线主管领导负责组织施工单位对作业过程进行危害识别,并组织讨论,确定防护措施,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 受影响的设备及材料 • 可能会产生的危险

• 作业环境的影响(风向、气候条件、交叉作业等)• 需何种个人防护装备 • 防火、用电安全及消防设施 • 如何设置安全警戒,通风等 • 确定疏散路线 • 动火方案

• 班与班之间的工作、责任交接事项(当前工作状态、安全要求、许可证审核等)

2、提供安全作业的现场条件。

3、负责向相人员明确动火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危险状况。

4、负责配合施工单位制定动火作业方案、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并负责审查和批准。

5、施工作业单位的安全责任

1)负责制定动火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并按照批准的动火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严格组织施工;

2)在生产单位监督、指导下组织施工作业前安全培训,使施工作业人员熟悉、掌握生产单位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要求、规定及动火方案的内容;

3)自觉维护生产单位的安全、消防、防护设施设备和器材; 4)严格执行安全法规以及国家、行业和企业的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履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定的安全职责;

5)负责加强施工作业队伍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工作。施工作业前、施工中发现危及安全动火施工的隐患、险情及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当发生事故时,必须按照制定的事故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措施抢险,并立即报告生产单位。

5、动火负责人的安全责任

1)动火负责人是动火作业的直接组织者,对安全动火作业负直接领导责任;

2)认真督促监护人和动火作业人等履行安全职责,落实动火许可证、动火作业方案和预案中各自负责的安全措施,并互相检查,确认落实后方准动火;

3)动火作业前,动火负责人必须对所有参与动火作业的人员进行施工方案、动火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技术交底,组织工业动火安全管理标准的培训,签字备案并保留记录;

4)动火过程中,动火负责人对所有现场施工人员的“三违”行为,均有批评教育、制止或处罚权,发现不能保证施工安全时有权停止施工,排险后方可重新动火。

6、动火监护人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有生产实践经验,经生产单位组织培训并取证,动火监护人应承担以下安全责任:

1)在动火负责人的授权下,对动火安全负直接监护责任; 2)必须全面了解动火区域和部位的生产过程,熟悉并掌握常用的急救方法,具备消防知识,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及其他救护器具;

3)在接到施工动火许可证后,应逐项检查落实防火措施,确认落实后方准动火,对所有现场施工人员的“三违”行为,均有批评教育、制止或处罚权,发现不能保证施工安全时有权提出暂不作业;

4)应熟悉应急预案,并能指挥处理异常情况;

5)动火完工后,负责对现场进行检查,确认无火种并留守现场30分钟后方可离开。

7、动火作业人应承担以下安全责任:

1)动火作业人是动火施工具体操作者,对安全动火负直接责任,必须遵守生产单位的动火作业安全制度及其他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动火作业方案和工业动火许可证的要求;

2)动火作业人在动火作业前,必须核实动火部位、动火时间,接到动火指令后,确认各项安全措施已落实,在动火负责人、监护人均在场情况下,方能动火;

3)动火作业人在动火过程中,发现不能保证动火安全时有权停止动火,经动火负责人、动火监护人确认隐患整改完毕后方能继续动火;

4)熟悉并掌握应急预案;

5)动火作业人应按规定摆放动火设备,正确穿戴符合安全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器具。

8、电焊工在动火操作中应遵守以下操作规程。

1)操作前应检查所有工具、电焊机、电源开关及线路是否良好,金属外壳应有安全可靠接地或接零,进出线应有完整的防护罩,进出线端应用铜接头焊牢。

2)每台电焊机应有专门电源控制开关。开关的保险丝容量,应为额定电流的1.5倍,严禁用其他金属丝代替保险丝。完工后,切断电源。

3)电气焊的电弧及火花点与氧气瓶、乙炔瓶、木料、油类等危险物品的距离不少于10m,与易爆物品的距离不少于20m。

4)清除焊渣时,面部不应正对焊纹,防止焊渣溅入眼内。5)经常检查氧气瓶与减压阀表头处的螺纹是否滑牙,橡皮管是否漏气,焊割炬嘴和炬身有无阻塞现象。

6)注意安全用电,电线不准乱拖乱拉,电源线均应架空扎牢。7)焊割点周围和下方应采取放火措施,并应指定专人防火监护。

三、标准/程序

1、凡是没有办理动火手续、没有落实动火安全措施、未设现场动火监护人以及动火方案有重大变动且未经批准的,一律禁止动火。动火作业期间,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动火作业。严禁与动火方案和动火许可证不符的动火。

2、由项目部、施工班组负责人组织生产及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制定动火措施。由施工单位编写动火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现场安全员现场认可后方准动火作业。

3、动火施工区域应设置警戒,严禁与动火作业无关人员或车辆进入动火区域。

4、高处动火作业要求:

1)高处动火作业现场条件不具备条件则应采取防坠落措施,并经专业人员确认。

2)高处动火作业应配备防落物设施,采取防止火花溅落措施,并应在火花可能溅落的部位安排监护人或设置警告标志。

3)在架空管线及脚手架上施工的人员,应系挂全身式安全带。4)遇有五级以上(含五级)大风不应进行高处动火作业,遇有六级以上(含六级)大风不应进行地面动火作业。

动火施工 篇3

油田地面建设施工涉及油气场所多、站所多, 危险性大, 牵一发而动全身, 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施工中措施必需到位、管理必需到位、执行必需到位。

1目前油田企业工程建设的现状

(1) 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没有充分识别。主要表现为, 管线联头找错管线, 与动火点相关的流程不清楚, 缺少相关的防护措施;周边环境不清楚;对是否有潜在的油气泄漏、动火前是否需要进行可燃气体检测胸中无数。 (2) 施工各项措施制定不到位, 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措施假大空, 缺乏可操作性;事故预案不到位, 缺乏前瞻性。 (3) 施工措施执行不到位, 缺乏监督管理。再好的措施, 没有得到坚决执行, 也是废纸一张。 (4) 施工单位和使用单位各行其是, 缺乏统一协调指挥。施工期间擅自增加或减少施工内容, 随意开关阀门倒流程。

2油田企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措施

(1) 施工前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施工单位和生产管理单位要通过多次现场勘查, 对照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 找准并摸清涉及的流程和与之相连的所有管线和容器, 之后要分析清楚这些管线和容器的运行状态, 同时了解动火点周边的环境, 考虑是否有足够的施工操作面, 以及如何做好安全、环保防护工作。

施工单位应根据情况制定《动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动火联头组织机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设备、工具、作业人员配备情况;动火点数量及需要停产时间;实施方案;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关人员联系方式;需要建设单位解决的问题。

生产管理单位应根据情况制定《动火停产、投产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联头工作量及影响产量、扫线措施、停产措施、投产措施、安全措施、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关人员联系方式等。

项目经理应负责组织和监督。对现场进行把关, 并对施工单位和生产管理单位提出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给与解决, 为动火联头扫清道路, 同时对《动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初步审查。明确各部门在动火施工中的职责;确定动火施工的具体时间和停产时间;确定动火施工所需设备和车辆的数量和来源, 主要有罐车、消防车、压风机、发电机、防暴泵等, 冬季还需要锅炉车、热水罐车等。

成立动火施工领导小组, 全权负责本次动火施工的协调指挥和落实本次结合的议定事项, 督促施工单位按动火等级办理相应的《工业动火申请报告书》。

(2) 动火过程中实施严格监管措施动火施工中要“三落实”, 施工作业人员、设备、机械要按时到位;动火点的位置、数量不允许变动;作业空间达到安全动火条件;各种管线、设备预制到位;操作人员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严格按措施执行。通过落实《动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 整个施工过程在控制之下, 以保障施工速度。严格按既定的时间停产并进行扫线, 保证施工单位能按时进行动火施工;停产、投产倒流程要专人负责, 其他人严禁动流程阀门;停产、投产要听从指挥, 统一行动。通过落实《动火停产、投产措施》, 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 防止出现憋压、冒罐等生产事故。此项工作主要由各级生产管理单位落实。

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用具和防爆工具, 与动火点相连的流程要切实切断, 动火空间要经过可燃气体检测, 要有通畅的逃生路线, 作业人员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对产生的油、污水等要有防渗措施、并及时处理。通过落实《工业动火申请报告书》及安全环保措施的执行, 保障动火施工安全, 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防止出现火灾及爆炸事故。

3结语

安全环保工作的重心在基层, 关键在基础。我们必须把基层基础作为安全环保管理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深化HSE体系推广为主线, 坚持重心下移, 狠抓源头防范, 落实治本措施, 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平稳运行。动火施工措施必须建立在对现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这样制定出的措施才能客观、严谨、科学。

动火施工必须统一指挥、全员参与,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动火施工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 用制度抓管理、促落实, 这是保障动火施工安全的关键。

摘要:随着“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 使得社会对安全管理愈加重视。现场安全管理错综复杂, 头绪多, 施工队伍管理水平、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如何做好具体的现场安全管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辽河油田,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场安全

参考文献

施工现场动火审批制度(31) 篇4

施工现场动火审批制度

1、施工现场应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易爆材料区、生活区,各区域按规定设有防火通道保持防火间距。如果条件所限,防火间距达不到标准时,应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适当减小防火距离,另外,还要注意在防火通道中不准堆放易燃物保持畅通。

2、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和动火地点应按要求配备合格和足够的消防器材,对消防器材要有专人管理并定检查。

3、施工现场和生活区用火均应事先提出申请,并经项目负责人批准后才能实施,任何人不准擅自用明火。动火申请手续当日有效,动火地点变换,要重新办理动火手续。

4、使用明火时,要远离易燃易爆物,并备有消防器材。

5、现场设吸烟室,场其余部位严禁吸烟。

6、现场内从事电焊、气焊、防水明火煮料工作的人员均应受过消防知识教育,持有上岗证,在作业前要办理动火申请手续,并应配备适当的监护人员,监护人员应配有灭火器具,在动火过程中不准擅离岗位。

7、使用木料烧火时,要随时有人看管,不准用易燃油料点火。用火完毕要认真熄火。

8、在高压线下不准搭设临时建筑,不准堆放可燃材料。

9、在基础施工焊接量比较大时,要配备监护火人员。特别是高层施工时,必须有防止电焊火花溅落的措施,如果场内易燃物多,应设监护火员。在焊点垂直下方,应事先清理易燃物。

10、在装修施工时,易燃材料较多,对所用电气及电线要严加管理,预防断路起火。在吊顶内安装管道时,在吊顶易燃材料装上以前完成焊接作业,禁止在顶棚内进行焊、割作业。如果因为工程特殊必须在易燃顶棚内从事电气焊时,应设有可靠的防火措施后,方可施工。

动火施工 篇5

关键词:长输管线,不封堵技术,动火连头

1 管线基本概况

苏—嵯长输管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起点为苏一联合站, 末点为嵯岗转油站, 管径为φ219×12mm, 全长88.9km, 输送介质为原油, 采用加热输送的运行方式。

由于呼伦贝尔油田产量逐年递减, 为保证苏-嵯长输管线的正常运行, 在原有工艺上新建返输流程。新老管线对接过程中涉及的连头位置为17处, 其中涉及动火施工点为35个。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到管线的运行情况及施工条件, 采用不封堵技术达到管线动火作业条件, 完成12处管线的连头工作。

2 实例介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新建返输出站管线与已建苏一首站来油管线连头 (Φ168碰Φ219) 是如何达到动火作业条件的。

2.1 首先确定需放油段的自然标高, 从而确定管线的放油量。

2.2 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合理的放油方案 (1) 管线全线停输, 倒通嵯岗末站来油进罐流程。

(2) 施工人员通过Φ114软管将罐前阀室内排污阀与罗茨泵、放油阀连接, 打开放油阀、启动罗茨泵将管内原油移送至储油罐内, 同时打开管线最高点的进气阀;

(3) 罗茨泵启运1小时后, 关闭嵯岗转油站来油进罐流程。待罗茨泵抽空后, 将管内原油排至污油坑, 利用罗茨泵将落地油移送至储油罐内;

(4) 施工队利用手动割刀对苏一首站来油管线预定位置进行切割;

(5) 施工队在切割位置两侧管线内打防火墙。

2.3 施工人员通过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 确认管线达到施工动火条件。

3 结语

3.1 通过以上的实例, 可以看到在苏-嵯管线的连头作业中, 采用不封堵技术达到施工动火条件有以下优点:

(1) 采用不封堵技术, 节省了大量的封堵资金。

(2) 利用管线的自然高程差来排净管线内的存油, 大大缩短了施工的时间。

(3) 管线排油近乎在密闭的条件下完成,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2 通过总结苏-嵯管线施工连头的全过程, 得出采用不封堵技术达到原油长输管线的动火作业条件, 须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 在施工作业前管线需采用大排量、高出站温度的方式运行, 提高管线沿程温场, 延长管线的可停输时间。

(2) 管线的自然标高存在较大的高程差, 管线最高点设置进气阀, 以便于排净管线内的存油。

动火作业安全 篇6

动火作业许可

前期准备

动火作业准备是动火作业许可的重要环节, 对于准备的具体要求应包含在动火作业许可程序中。在开展动火作业之前应做好动火作业准备, 以便正确、及时地辨识并控制所有可燃性气源与火源。在进行动火作业准备时, 可运用设备的示意图及检查表, 以确保所有潜在气源与火源都已经实现隔离或可以满足动火作业的要求。熔焊设备的接地应包含在动火作业准备的检查工作中, 确保电流不会通至储存可燃物料的设备内。

现场监控

动火作业管理者应认识到现场环境的条件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包括动火作业过程中的条件变化。因此, 应考虑使用可行的持续监测可燃性气体的技术手段。应把动火作业中作业人员中间休息后的环境条件再检查或定期检查纳入许可范围内, 作为例行性措施。动火作业中的工艺危害分析或工作安全分析都应考虑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引起的危害因素。

案例1

Pennzoil公司炼油厂火灾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

1995年10月16日10时15分,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罗斯维尔镇的Pennzoil公司炼油厂1号车间发生了一起火灾爆炸事故, 爆炸发生后, 火焰迅速席卷该炼油厂的大部分地区, 并烧着了数台盛装石脑油和燃料油的储罐。大火迫使公司的雇员、合同工、罗斯维尔镇的居民和一所小学的师生撤离。消防队员于当日12时30分扑灭了大火。事故造成3人当场死亡, 另有3人受伤, 其中2人抢救无效后死亡。火灾使工厂遭受了巨大破坏。

事故分析

本次事故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炼油厂动火作业的准备不充分, 在动火作业过程中未持续关注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在进行动火作业准备时, 炼油厂没有彻底隔离焊接作业区域附近的可燃物料储罐 (当时人孔、溢流阀和软管等都处于开启状态) , 也没有考虑焊接作业以外的其他火源, 例如:在该区域内存在非防爆电气设备、静电和未加装阻火器的内燃机。在动火作业过程中, 作业人员没有考虑到动火作业现场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于动火作业的影响。从清晨到中午, 随着温度的升高, 作业现场的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升高, 在开始焊接前以及休息之后, 如果用可燃性气体探测器进行重新探测, 就有可能发现环境条件改变所带来的不安全影响。

除了上述2点主要原因外, 作业人员对储罐附近的区域内其他数个电器或可能产生火星的火源注意也不足, 另外, 电焊机的地线也可能在罐体上形成电荷, 一旦条件有利于点火, 这些火源就有可能成为主要助因。

事故教训

通过对本次事故的分析, 得出如下4个需要关注的焦点:

作业许可证制度建立作业许可证制度是有效控制工艺区内非日常作业的途径。化工、石化和类似流程工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作业许可证制度, 以确保在工艺区域内 (或附近) 安全地开展维修、改造等活动。作业许可证的签发是事故预防的一个重要步骤。

动火作业许可证动火作业许可证是工厂作业许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的是确保在安全的条件下执行工厂工艺区域内或其附近的动火作业, 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培训要求负责签发动火作业许可证的负责人应该是有经验的员工、通过相关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对该负责人的培训应包括公司动火作业程序与要求、可燃气体探测器的使用、安全防护设备的使用、作业中的危害以及危害的控制措施。

文件存档作业许可证管理系统是工厂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动火作业管理属于工厂作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作业许可证建议至少保存1年 (尽管OSHA只要求将其保存到作业完成) 。

案例2

雨水罐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

2012年4月, 当施工作业人员对某化工厂C4装置雨水罐的入口管线进行焊接作业时发生罐内爆炸, 造成雨水罐超压破裂, 罐底螺栓被拔起, 雨水罐彻底损毁。

事发前, 该罐已经与厂区内其他设备进行了隔离。然而, 动火作业管线与储罐之间无任何隔离措施。而且, 由于焊接作业前储罐并未进行清空和置换处理, 因此储罐内仍然存有少量厂区清洗作业时及初期雨水中残留的含油污水及含油污泥。

动火作业前, 作业人员曾在焊接位置进行可燃气体检测, 并未检测到任何可燃气体, 便以为管线中没有可燃气体。在作业过程中, 由于环境温度的逐步升高, 罐内物料中所含烃类物质逐渐挥发积累达到燃爆范围, 并从动火作业点挥发出来。动火作业产生的火花将挥发气体点燃并回火至储罐内。由于储罐内压力无法及时泄放, 造成储罐顶部炸裂, 并且将储罐地脚螺栓拔起, 储罐彻底破损。

事故中受损的雨水罐

事故分析

工厂在动火作业开始前, 已经将储罐及其入口管线与工艺流程进行了隔离, 并且对入口管线进行了可燃性气体检测工作。由于未检测到可燃性气体, 所以作业人员误认为作业管线内没有可燃性气体, 也没有考虑到外界温度的升高导致储罐内挥发性气体的产生。

工厂在施工作业前, 未考虑储罐的清空、置换或采用有效隔离措施, 如在储罐与入口管线之间安插盲板。因此, 动火作业的管线和储罐是直接连通的, 随着气温的升高, 储罐中烃类气体挥发加剧, 最终导致储罐内的挥发性气体积累并逸散到入口管线的焊接点, 由焊接火星点燃发生爆炸。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可知, 工厂对雨水罐的工艺危害分析、变更管理及动火作业管理等存在不足。正是由于工厂在工艺危害分析中没有意识到储罐内可能残存少量可燃性挥发气体, 进而未考虑到在动火作业前对储罐进行隔离、清空或置换作业, 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事故教训

不要对测量数据过分依赖人们经常过分相信仪器仪表的检测结果, 却降低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许多事故的产生, 正是由于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可燃性气体的检测, 仅仅代表检测时的状态, 而不代表环境变化之后的状态。

少量的危险化学品同样会导致事故对于有大量易燃或有毒化学物质存在的工厂, 人们往往会低估数量相对较小的化学品所带来的危害, 并习惯性地认为量少可以忽略。但是对于危险化学品来说, 即使很少的量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 在开展动火作业前, 所有的危险化学品都需要被有效隔离控制。

储罐区动火作业经验

钢铁企业动火分析方法的简化 篇7

钢铁联合企业在进行各种燃气设备、管道、除尘器等检修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类别 (电焊、气焊等) 的动火作业时, 动火作业前必须在动火作业区域内采样分析可燃物含量, 这是动火作业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规定, 动火分析取样时间不应早于动火或进塔 (器) 前0.5h, 也就是说动火前采样时间、分析操作时间、审批火票时间及落实有关安全措施所用时间不能超过0.5h。这就要求分析工分析的结果必须在0.5h内报出, 才可保证动火作业顺利进行。按照通行的奥氏气体分析方法, 需要进行二氧化碳、不饱和烃、氧气、一氧化碳、最后用燃烧法测定甲烷和氢气, 最少需要20min以上, 如果中间出现故障, 根本来不及复验。根据检修置换前气体的组成, 对分析步骤进行简化, 在保证结果准确度的前提下, 可大幅缩短分析时间。

二、简化后的分析方法

1. 高炉煤气、转炉煤气

取50mL气体试样, 用氢氧化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加入新鲜空气至100mL, 把气体压入燃烧器循环燃烧3min, 冷却后抽回量气管读取读数, 再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吸收至恒量, 读取读数。

可燃气体含量=2V缩/V×100或可燃气体含量=VCO2/V×100式中V缩——燃烧前后体积缩减量, mL

V———取气体试样体积, mL

VCO2———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 mL

2. 焦炉煤气

取50mL气体试样, 用氢氧化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加入新鲜空气至100mL, 把气体压入燃烧器循环燃烧3min, 冷却后抽回量气管读取读数, 再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吸收至恒量, 读取读数。

可燃气体含量=VCO2/V×100

3. 天然气

取50mL气体试样, 用氢氧化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加入新鲜空气至100mL, 把气体压入燃烧器循环燃烧3min, 冷却后抽回量气管读取读数, 再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吸收至恒量, 读取读数。

可燃气体含量=0.5V缩/V×100或可燃气体含量=VCO2/V×100

4. 发生炉煤气

取50mL气体试样进入量气管, 打开氢氧化钾吸收瓶旋塞并提高水准把气样压入氢氧化钾吸收瓶中, 吸收二氧化碳。再减低水准瓶使气体抽回量气管。如此反复吸收抽回3~4次。关闭吸收瓶旋塞使水准瓶和量气管并列待液面在同一水平线, 读取读数。再次吸收直至体积恒定为止。

按同样步骤, 再分别将气体注入饱和溴水、焦性没食子酸钾溶液、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等各吸收瓶中吸收不饱和烃、氧气、一氧化碳。

加入新鲜空气至100mL, 把气体压入燃烧器循环燃烧3min, 冷却后抽回量气管读取读数, 再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吸收至恒量, 读取读数。

可燃气体含量= (VCO+2V缩/3-VCO2/3) /V×100

三、分析方法讨论

钢铁企业经常使用的主要燃气品种包括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天然气, 其化学成分组成情况见表1。

%

1. 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

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 其中主要的可燃成分为一氧化碳;转炉煤气是在转炉炼钢过程中, 铁水中的碳在高温下和吹入的氧生成一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其主要的可燃成分也是一氧化碳。

由于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中的主要可燃成分均为一氧化碳, 从分析原理上可以采用氨性氯化亚铜吸收的方法进行测定一氧化碳, 但是, 考虑动火分析的目的在于测定气体中可燃组分的总含量, 因此采用燃烧法测定更好一些, 这样即使气样中存在其他组分也不致造成较大分析偏差。

检修前用氮气置换管道内的可燃气体, 置换后可燃气体含量在0.5%以下。假设置换后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为0.5%, 根据表1数据, 此时对高炉煤气而言, 可燃气体浓度被氮气稀释了约60倍, 则甲烷与氢气的总含量为0.03%, 其对可燃气体总体含量的影响已非常小;对转炉煤气而言, 其中氢气、甲烷含量更低, 其含量对可燃气体总体含量的影响已更小。因此可以采用燃烧法测定的一氧化碳的含量代替可燃气体总体含量。

2. 焦炉煤气

焦炉煤气可燃成分主要是甲烷和氢气, 没有很好的吸收剂吸收, 因而只能用燃烧的方法测定。甲烷、氢气与氧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与燃烧前甲烷、氢气的体积相同, 因而可以根据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计算出可燃气体含量。

假设置换后气体中甲烷和氢气的和量为0.5%, 根据表1数据, 此时可燃气体浓度被氮气稀释了约160倍, 则其余可燃气体的含量仅为0.06%, 其对可燃气体总体含量的影响已非常小, 可以采用燃烧法测定甲烷和氢气的和量代替可燃气体总体含量。

3. 天然气

天然气可燃成分主要是甲烷, 因而采用燃烧法测定, 根据燃烧后体积缩减或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均可以计算出其含量。

天然气中其他可燃气体含量很少, 采用燃烧法测定的甲烷的含量代替可燃气体总体含量。

4. 发生炉煤气

发生炉煤气可燃成分包括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 其含量比较接近, 因而不能采用简化的方法分析可燃气体总含量, 必须采用经典的先吸收后燃烧的方法进行。

在计算可燃气体总含量时, 不必先把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含量分别计算出来再进行加和, 可以根据燃烧缩减体积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体积计算出甲烷和氢气的体积和量, 再加上吸收测定出的一氧化碳体积, 即为可燃气体体积。

四、结论

化工特殊作业、动火安全规范分析 篇8

安全就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一种状态, 也可以是过程或结果。不可接受的 (承受) 的风险的发生, 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 因而, 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就称为安全。但凡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安全事故的客观因素, 管理者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严格的排查事故苗头, 认真的加以整改和治理, 使物处于一种安全状态,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观因素, 在事故发生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石油颁布的反违章禁令, 虽不足百字, 却反映出中国石油安全管理工作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基层建设, 重视现场管理, 把安全生产由“人人有责”落实到“人人负责”、“人人担责”。这是安全理念的升华。

1 安全文化理念

1.1 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被他人伤害。

1.2 四不放过:

(1)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2) 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3) 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 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1.3 四不用火:

“用火作业票”未经签发不用火;“用火作业票”提出的安全措施没有落实不用火;用火部位、时间与“用火作业票”不符不用火;监护人不在场不用火。

1.4 六大禁令:

(1) 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 (2) 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 (3) 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 (4) 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5) 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 (6) 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2 工业用火管理范围

2.1 电焊、气焊、钎焊、塑料焊等各种焊接切割作业;

2.2 电热处理、电钻、砂轮、热煨管、风镐等及临时用电作业;

2.3 喷灯、火炉、电炉、喷砂、熬沥青、炒沙子、黑色金属撞击等明火作业;

2.4 机动车辆进入正在生产的炼化装置、在生产区域内设置自带动力源的发电机和自带动力源的空气压缩机;

2.5 在爆炸危险场所使用非防爆的电器、采样器、检测仪表、照相闪光灯、摄录像器材、移动通讯等电气设施;

2.6 在厂区内使用雷管、炸药等进行爆破作业。

3 用火人的职责

(1) 应持“用火作业票”第二联作业, 做到“四不用火”; (2) 出现异常或监护人提出停止用火时应立即停止用火; (3) 对于强行违章用火的指令有权拒绝; (4) 用火作业结束应清理现场, 不得遗留火种。

4 用火综合安全技术措施

4.1 用火前要对用火现场的移动及固定式消防设施全面检查,

确认完备后方可用火。在存有可燃物料的设备、容器、管道上用火, 须首先进行退料及切断各种可燃物料的来源, 彻底吹扫、清洗置换并将与之相连的各部位加好盲板 (无法加盲板的部位应采取其它可靠隔断措施) , 防止可燃物料的窜入或火源窜到其它部位, 并应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超过30分钟后用火, 需重新采样分析。盲板要符合压力等级要求, 严禁用铁皮或石棉板代替。

4.2 用火分析及合格的标准用火分析应由有资格的分析人员进行。

凡是在易燃易爆装置、容器、管道、储罐、阀室、管沟等部位及其它认为应进行分析的部位用火, 用火作业前必须进行用火分析。

4.3 用火分析的取样点应由用火所在单位当班生产负责人负责提出, 并带领分析人员到现场进行取样;

取样点要有代表性, 特殊用火的分析样品 (采样分析) 应保留到动火结束。

4.4 如果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仪或其它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 检测设备必须经有检测资质单位标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被测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浓度应小于其与空气混合爆炸下限的10% (LEL) 。

4.5 第二十六条进入塔、罐、釜、槽等有限空间内用火应同时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处于运行状态的装置内, 凡能拆移的用火部件, 应拆移到安全地点用火。高处用火 (含在多层构筑物的二层及其以上用火) 必须采取防止火花溅落的措施, 并对火花可能发生溅落的措施确认。

4.6 风力五级以上应停止室外的高处用火, 六级以上停止室外一切用火;

离用火点30米内不准有液态烃泄漏;半径15米内不准有其它可燃物泄漏和暴露;半径15米内生产污水系统的漏斗、排水口、各类井、排气管、管道等必须封严盖实。

4.7 二级用火作业超过一天时, 每天在开工前, 应由用火人、监

护人、安全监督共同检查用火现场, 核对安全措施, 合格后方可用火。用火作业结束后或下班前, 施工人员要进行详细检查, 不得留有火种。监火人应将用火作业票收回, 并对用火作业现场进行无火种的确认。储装氧气的容器、管道、设备必须与用火部位隔绝 (加盲板) , 用火前必须置换, 保证系统氧含量不大于23.5% (体积) 。是用气焊 (割) 动火作业时, 氧气瓶与乙炔气瓶间距不小于5米, 且乙炔气瓶严禁卧放, 二者与动火作业地点均不小于10米, 并不准在烈日下暴晒。

5 结束语

动火施工 篇9

参考有关资料, 并结合多年来积累的大型拱顶原油储罐施工经验, 我在这里总结出了一套安全性与可操作性相对较高的大型拱顶原油储罐动火作业安全技术流程。

储罐按大小分类, 100m3以上为大型储罐, 100m3以下的为小型储罐。按结构分类可分为供顶储罐、浮顶储罐、球形储罐等。

这里以1000m3拱顶原油储罐更换内部加热盘管为例, 将动火作业安全技术流程介绍如下, 供需要者参考。

储罐设计参数:公称容积1000m3, 设计容积1100m3, 罐体高度13110mm, 罐壁高度11370mm, 罐底直径15881mm。DN150量油孔、DN500透光孔、DN500人孔、600mm*800mm排污孔各一处, 呼吸阀一个;盘梯带休息平台, 宽度为650mmm逆时针旋转, 罐顶设有防滑踏步;护栏高度为800~1000mm;放水管、进出口结合管等。

一、动火作业前的准备措施

1、施工现场应进行隔离, 严禁其他无关人员进入。

2、编制有清晰明确的施工方案, 经相关部门审批。

3、由生产单位负责尽量排放储罐内存油, 切断物料来源必要时加装盲板, 与动火直接有关阀门的控制由生产单位安排专人操作, 如条件允许需对储罐进行置换、清洗, 如无置换条件, 使用铜质工具在专业人员监督下打开人孔、排污孔、透光孔进行通风, 必要时加装防爆轴流风机进行强制通风, 符合相关规定后进行清淤作业, (在这里就不对油罐清淤作业进行具体描述)

4、在置换清洗或清淤作业完成后需封闭储罐进行蒸汽吹扫、排污, 完毕后打开人孔、排污孔、透光孔进行通风24小时。

5、应清除距动火区域周围5m之内的可燃物质或用阻燃物品隔离。

6、1000m3拱顶原油储罐的动火在《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SY-T5858-2004中被定义为二级动火, 在动火作业前1天报二级生产单位主管安全技术的领导或其授权人批准, 并申请消防车在动火前到达现场。

7、动火作业人员要求、动火监护人员要求及动火监督人员要求详见《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SY-T 5858-2004.

8、根据动火部位的不同, 为防止罐底部难以清理的沉积物被引燃, 可在罐底部保留适当水位, 既可熄灭飞溅火星又可缩小油罐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空间和防止油品渗出挥发。

9、检查电焊、气焊等器具是否安全可靠, 不得带病使用。

1 0、将2-3台防爆照明灯架设在储罐内用于照明, 电线与罐壁搭接处可用木板隔离。

1 1、动火作业前由专人对储罐内部气体进行检测、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动火中断0.5小时以上, 若再需要进行动火时, 应重新进行气体检测, 检测合格后, 方可重新开始进行动火作业。检测时均需留有可追溯的有效数据记录。

二、动火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罐内作业动火时, 要有强机械通风措施, 以保持罐内新鲜空气的比例, 预防混合性爆炸气体产生。动火过程中要求间隔30分钟对储罐内气体成分进行一次检测, 以防因温差和压力的变化及油气的陆续散发, 或由于焊接热量把底脚、焊缝或结构结合部的残油赶出来, 蒸发形成可燃气体, 因此要特别注意油气浓度的变化。

2、使用气焊作业时, 点燃和熄灭焊枪的操作均应在器外进行, 防止过多的乙炔气体聚集于容器内。乙炔气瓶和氧气瓶不得靠近热源, 不得在烈日下曝晒, 并严禁放在高压电源线及生产管线的下方。两瓶间距应不小于5m, 且与动火点的距离不小于10m。

3、进入储罐内部施工人员不得超过3名, 并在进出储罐时填写记录, 储罐外应最少有1名监护人员, 保持与内部施工人员通话, 作业人员30-60分钟一轮换, 严禁长期作业。

4、加热盘管可由排污孔送入储罐内, 人孔周围不得有阻碍通行的障碍物, 防止出现意外情况紧急撤离时无法疏散。

5、动火作业现场如遇紧急排放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汽、有毒

有害气体, 或管线破裂泄漏易燃、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 以及生产系统不正常处于事故状态等异常情况, 威胁到动火作业人员的安全, 应立即通知他们停止作业, 并撤离作业现场。

6、在动火作业过程中, 若发生异常变化或出现异常爆鸣, 以及动火人员感到身体不适, 有中毒症状等, 应立即停止作业, 撤离作业现场。同时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在上述情况恢复正常, 重新采样分析合格, 并经有关人员审查批准后, 方可继续从事动火作业。

7、动火作业结束后, 动火作业人员应消除残火、清点人员, 确认无遗留火种、人员齐全后方可离开作业现场。

三、施工过程存在的人为因素

在动火施工中, 施工人员刚开始实施时或短时间内都能严格按预案和规范执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动火次数的增加, 麻痹思想就会渐渐产生, 事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为此必须重视不断的教育和监督, 一下是工程处领导的几点经验。

1、在进行另一次新的动火作业前, 技术负责人员和管理领导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 主要强调此项动火与前期的不同点, 引起重视。

2、可在动火前列举容易产生的违章现象, 用相关的事故案例进行警示, 放映一部事故录像, 读上一起事故通报或传阅几张事故照片, 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科学化选材下一篇:电路域系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