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组织

2024-09-20

两新组织(精选10篇)

两新组织 篇1

“两新”组织是中国“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化, “两新”组织日益扩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促进“两新”组织的发展, 关系到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关系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引导, 增进广泛共识, 坚定共同理想, 把“两新”组织人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在“两新”组织的发展中, 任何企图削弱或取消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和做法, 都是错误和有害的。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不能强化和创新, 也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连云港市“两新”组织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情况

据了解, 连云港市共有非公企业六千多家 (私营企业五千多家, 外商投资企业五百多家) , 新社会组织一千多家, 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五百多家。“两新”组织不仅成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 而且是参与政治、管理社会的主体。但这些组织构成比较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流动性的特点, 在思想状况、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连云港市委高度重视“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 专门制定下发了制度性文件, 在全市建立了115个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 把重点非公企业作为领导联系点, 形成了“联系一个点, 负责一条线, 带动一个片”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民政局、工商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单位组成的“两新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总体上看, 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状况是良好的, 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1. 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企业文化相结合。

连云港市在“两新”组织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讨论和读书学习活动, 结合“两新”组织实际, 开设专家课堂、例会课堂、夜间课堂, 利用企业内刊、手机短信、企务公开栏、论坛微博等宣传平台, 采取“开设职工书屋、配送学习资料、举办时事沙龙、设置QQ群”等方式, 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时事热点、文化科技和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 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核心文化, 不断提升业主、党员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战略目标和职工认可的行为规范, 促进“两新”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2. 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

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利用专题会议、调研活动等不同方式做好业主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增强业主“党建兴企”的意识, 健全完善领导分工制、目标责任制、工作例会制、考核评比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通过组织外出培训、考察等多种途径, 不断提高党员、员工业务能力, “围绕发展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两新”组织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3. 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团的建设相结合。

在“两新组织”中, 集聚着一批高学历、处在高层次管理岗位和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青年群体。加紧、加强“两新组织”的团建工作是加强“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连云港市团委努力做到:哪里有青年, 哪里就有团的工作;哪里有团员, 哪里就有团的组织、团的活力、团的影响力。团委组织多次活动去凝聚青年, 更在教育中争取青年,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4. 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与促进生产经营相结合。

连云港市政府联合组织、民政等部门对全市“两新组织”进行专题调研, 全面掌握“两新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存在的问题, 并选派党建指导员和创先争优活动督导员, 为新“两新组织”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引领, 认真探索符合“两新组织”特色的工作载体和特色活动, 引导“两新组织”创先争优、蓬勃发展。经常性组织开展演讲赛、篮球赛等文体活动, 采取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 积极评选“星级党组织”和“星级党员”, 围绕科学管理、技术攻关、业务拓展、降耗增效等内容, 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建言献策等活动, 营造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让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促进“两新组织”科学发展、蓬勃发展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 近几年来, 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两新”组织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还很不平衡, 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及创新性还严重不足, 以至影响了“两新”组织中人员投身连云港市经济建设及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更新状况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

“两新”组织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 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 它强调人的素质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应切实内化这种价值观, 一方面致力于全体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优化, 另一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进行战略性审视,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连云港市部分“两新组织中还没有树立知识价值观和人力资本观, 因而, 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组织环境状况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实现。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因素。它包括“两新”组织的厂房、设备、教育、生活福利、环境和产品等构成的物质文化;“两新”组织的经营制度、人际关系、领导制度和各种管理规范在内的制度文化;“两新”组织的价值观、哲学理念、经营宗旨、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只有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大文化相结合才能形成“两新”组织的整体文化和氛围。连云港市部分“两新组织没有通过环境创新, 使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 没有能让员工体验到工作中生命的意义, 因而也不能使员工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 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 影响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3. 员工潜能挖掘状况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力。

“两新”组织要健康发展必须挖掘员工的潜能, 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着眼于员工思维方式的转换和行为观念的转变;必须采取教育、引导、启发等手段, 达到员工的自我提高与团结协作的紧密结合。连云港市部分“两新组织没有考虑怎样为员工提供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 没有体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思想;没有更多关注全体员工的困难和福利。因而, 组织所属成员不能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 取而代之的是员工对改革的抱怨以及对领导个人愿景的被动服从, 这样的组织文化很难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如何引导连云港市“两新”组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切实把组织发展与国家发展、城市发展结合起来, 把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 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 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 确实需要不同于传统组织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手段。

1. 把以人为本作为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注重思想互动、思想互助, 突出平等意识、服务意识, 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 实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提高“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把心理疏导作为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同时, 引导“两新”组织人员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重视他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着力引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 完善自我人格。同时, 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 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 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 帮助“两新”组织人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3. 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服务于连云港市“两新”组织。

既要解决“两新”组织人士的思想问题, 也要通过参政议政、法律服务、融资服务、科技服务、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服务工作, 帮助“两新”组织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把做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服务当中。要切实了解“两新”组织”人士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提高精神境界。

4.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做到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带来了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 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一元化观念上, 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同时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这样才能做到“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5. 创新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机制。

从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的传统品格出发, 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红色旅游为载体,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不断增强“两新”组织人员对连云港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在手段上要高度重视和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及现代传播手段, 大力传播健康文化, 广泛交流推广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努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在机制上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多管齐下的立体组织体制, 政治导向、思想教育、道德示范、纪律约束、文化陶冶、实践渗透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评估激励机制, 规范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 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6.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 是做好连云港市“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做好连云港市“两新”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归根结底靠队伍、靠人才。要吸引和选拔一批群众信得过、有能力、有激情、想干事、愿奉献的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对稳定、学历水平逐步提高、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互促互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共同做好“两新”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继红.浅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J].福建党校学报, 2006, (5) .

[2]张杰.建国后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次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J].理论学刊, 2006, (4) .

[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246.

[4]万光侠, 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12.

两新组织 篇2

组织设置规范化。根据“两新”组织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组建方式,使符合条件的都建立党组织。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各方面条件具备的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打破条块界限,联合建立党组织;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将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乡镇、村及社区的党组织;对规模较大,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向其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党的组织。

阵地建设标准化。凡是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努力做到“十有”,即有规范的学习活动场所,有党组织标识,有党旗,有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必要的电教设备,有必要的学习资料,有党建工作制度,有党务公开栏,有“四簿两册一帐”,有党建基础资料。

党员发展优质化。按照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认真执行党员发展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并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生产一线优秀员工、生产经营技术骨干、经

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上,确保了党员发展质量。

两新组织 篇3

一、“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背景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成为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尤其是“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的动力。

(一)外在动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创新设置模式。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动员社会和整合社会的基本组织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创造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模式,将党的组织基础扎根于基层连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基层社会,为夺取政权积聚了巨大的革命能量。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了“支部建在村委会”、“支部建在居委会”以及计划经济时期“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等模式,有力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在这种传统的组织体制下,整个社会以党的组织网络为基础实现组织化管理,所有单位的构建都以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所有党的基层组织都生存于组织化的单位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和社会结构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再依靠行政线条串联起来,而是依靠市场的利益交换和社会功能依赖关系自发地进行分化和组合。“两新”组织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新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存在不再以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由此,传统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严峻挑战。党要在新的社会领域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必须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

(二)内在动力:“两新”组织的特殊性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创新设置模式。“两新”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组织,有其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就决定了党要在“两新”领域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必须创新党建工作,而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无疑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1.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没有制度化安排,要求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两新”组织在法律和经济上都具有独立性,与其他自然人、法人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两新”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存在现实冲突。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目标的冲突。“两新”组织的组织目标更多表现为追求经济利益或社会效应,而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则把实现党的政治目标作为最大追求。二是行为逻辑的冲突。“两新”组织的组织目标决定其行为一般遵循与组织发展相关的规律,如新经济组织遵循的是市场规律和资本逻辑,而党组织的政治逻辑相比较之下只能处于次要地位。三是“两新”组织中的党员面临着经济理性和政治理性的冲突。党员甚至党组织的负责人,作为组织的雇员,必须服从业主的意志;作为党员,又要求他优先满足党的政治意志。两者间的矛盾,必然会影响党组织的运作。这些冲突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支部建在基层单位”的模式已经不再適应“两新”领域,另一方面意味着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资源利用空间大打折扣。这必然要求在“两新”领域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方式,拓展党建资源,确保党的工作顺利推进。

2.“两新”组织的自身特征要求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与传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相比,“两新”组织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变动性。一方面,“两新”组织行业跨度大、地域跨度广,不少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企业中党员占员工比例较低,分散在各个地区,难以被召集和组织。另一方面,“两新”组织变动频繁,开业、停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因此这些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也很大,难以把他们纳入到稳定规范的管理之中。这种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的特征决定了在“两新”领域必须拓展传统的设置方式,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

二、“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基于“两新”组织快速成长的实际,突破传统的行政化的组织设置模式,使“两新”领域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位”到“社会”,即由传统的组织(单位)内设置逐渐向组织间、组织外设置拓展,探索形成了依托社区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初步构建起社会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

(一)“两新”组织党建的区域化:组织间党组织。相对于传统意义上在一个基层组织(或单位)内对应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而言,“组织间组织”是指在多个单位、组织共存的区域内,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在上海的实践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支部建在楼上”和“支部建在园区”。

1.“支部建在楼上”的成功实践。“支部建在楼上”是指在一些“两新”组织比较集中的办公楼宇,建立由来自不同企业、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单位党员所组成的联合党支部,以保证党的基层工作正常开展的一种新型组织设置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楼宇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集聚在同一楼宇空间里的各个群体没有严密统一的组织系统,相互之间无资产纽带关系,不存在科层化的等级关系。党的工作如何渗透到楼宇?1999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受到“支部建在连上”的启发,尝试将“支部建在楼上”,在嘉兴大厦建立了不依托单位而是依托整幢商务楼宇的嘉兴大厦联合支部,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党员组织起来。联合支部建成之后,在领导方式、活动方式以及社会效果方面均开始了新的探索。在领导方式上,大厦联合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和整合潍坊新村街道的各类资源,根据楼宇内员工和企业主的不同需求,开展各类培训和文体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化解各类矛盾。在活动方式上,突出了社会化取向,突出小型、业余、分散、开放的特点。大厦联合支部的活动时间、内容和地点公开张贴在楼内,不仅要求党员参加,而且欢迎积极分子参加,有时活动甚至成为上至经理下至普通员工的全体活动。大厦联合支部的成立意味着楼宇中的党建“空白点”得以逐步消灭。之后,“支部建在楼上”的组织设置模式在上海各商务楼宇中逐步得以推广。至2006年上半年,上海中心城区共有商务楼宇900多幢,共建立楼宇党组织750个。

2.“支部建在园区”的成功实践。“支部建在园区”是指在一些“两新”组织(主要是新经济组织)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经济小区或产业园区,建立由来自不同企业党员所组成的联合党支部或党总支,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在整个园区内覆盖。近年来,园区经济已经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功能集聚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有漕河泾、虹桥、闵行、张江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区县也都有各自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等。入驻经济园区的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前文指出的党员人数少、流动性大等问题,同时,园区的存在也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园区集中了大部分的新经济组织,加之园区地域面积有限,有效降低了党员的大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各类园区作为一个有行政背景的经济实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和行政资源,能够为党组织提供综合性权力资源,从而方便组织运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1999年,宝山区淞南镇经济小区率先在园区管委会建立了经济小区联合支部,主要为入驻园区的企业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挂靠等服务。至2003年10月,经济小区联合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园区党建工作有较大的突破。2003年12月,宝山区委组织部将淞南镇经济小区的经验在全区推广,在各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建立了26个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命名为“红帆港”,寓意为广大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党员和党员发展对象在改革开放的风浪中扬帆航行,得以归靠的港湾。“红帆港”担负着党内服务、教育培训、党建研究、信访接待、文化娱乐等功能,成为各经济园区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要场所。2004年,“红帆港”拓展为“红帆工程”,由此,上海市宝山区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园区党建格局,经济园区内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得以基本实现。

受“支部建在楼上”和“支部建在园区”的成功经验的启发,一些能够覆盖多家“两新”组织的“商业街支部”、“商贸市场支部”、“文化街支部”等区域性基层党组织不断建立。

(二)“两新”组织党建的社会化:组织外党组织。由于流动党员难以与组织建立稳定的组织关系,而“两新”组织中建立组织和运作的成本高且效果不易维持,因此,上海又进一步探索“两新”组织党建的社会化,将“组织内党组织”向“组织外党组织”延伸,其典型就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是在楼宇党建和园区党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域性、开放式、专业化的组织载体。从2001年3月普陀区曹杨新村社区(街道)成立全市第一家党员服务中心起,至2005年7月,上海各区县、街道、乡镇共建立党员服务中心240家,基本实现了党员服务网络在行政区域上的全覆盖,确保“流动党员”都能就近找到党组织,努力实现从组织接纳、到工作接纳、最后到心灵接纳,这是党员服务中心的首要功能。在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中,这一健全的网络确保了流动党员的“全接纳”。同时,以区域内“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为基础,党员服务中心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按照“相邻、相近”的原则,探索出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以及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多种组织设置新模式,推进党建工作全覆盖。

三、“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的启示

“两新”领域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以及基于设置模式创新而出现的党建工作的新特点,为拓展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启示。

(一)以设置模式创新推进“两新”领域党建工作的全面创新。从上海的实践看,设置模式创新最直接的成效就是通过支部建在楼宇、支部建在园区以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同时,设置模式的创新必然给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必须要在设置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创新。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党组织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组建起来,但工作成效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党建工作依然没有脱离传统领域的特点。由此,要把设置模式创新作为探索“两新”领域党建工作全面创新的重要载体,实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在实现组织覆盖的同时实现工作覆盖,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两新”领域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

(二)以设置模式创新拓展“两新”领域的党建资源。行政无上级,这是“两新”组织的共同特点。要在这一新的领域开展党的工作,党组织绝不能无上级。要通过设置模式的创新,实现党建资源的拓展,提高该领域党建的实效性。从“支部建在楼上”、“支部建在园区”到党员服务中心,均与街道社区、乡镇有机衔接,依托街道社区、乡镇的组织资源开展工作。此外,将传统的单位建党的单一模式,拓展为“组织间党组织”、“组织外党组织”,并使之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实现基层党组织形态的战略调整,从而建立起纵(单位党建)横(区域党建或社区党建)结合的组织体制,有利于推进两者的横向贯通,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三)以设置方式创新明晰“两新”领域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两新”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党组织要在这一领域实现领导,只能以服务的姿态实施领导活动,以服务的行为获得领导资格。在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实践中,通过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充分整合社区或社会资源,并以此来服务党员、服务职工群众和企业业主,凸显了服务功能。宝山区在开展“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中,归纳出了这样的工作理念:“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服务求影响、以服务求渗透、以服务求凝聚、以服务求覆盖”、“服务贯穿于企业创立、成长、发展的始终”等等,使該区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证明,只有党的基层组织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工作的开展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四)以设置模式创新实现“两新”领域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作为新社会阶层的“两新”领域的党员和群众,其思想特点、生活方式较之于传统领域的党员、群众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的配备党务干部的模式,显然很难适应党建工作的客观需要。上海在实践楼宇党建、园区党建以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探索了党务干部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选拔任用机制。党务干部的职业化,促使党务干部改变以往简单地服从上级、以上级命令为执行手段的思维逻辑和行动逻辑,而转向更多地通过服务来教育、凝聚党员、群众。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职业,党务干部也从过去被动的组织安排者,变成了主动的职业选择者,有利于形成个体提高、整体优化、配套衔接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两新组织 篇4

关键词:新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科学发展

自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经济组织得到迅速的发展, 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 新经济组织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并成为社会各类高级人才汇聚的地方。新经济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设立活动目标是推进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新经济组织是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 从所有制特征上看, 现行法律、法规把这类经济组织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经济组织与传统国企最大的不同就是资本所有权掌握在外方或私人业主手中, 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不可能像国有企业党组织那样拥有天然的决策权。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时, 必须在学习领会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 找准学习实践活动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 科学确立活动目标和载体。在寻找结合点时, 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应本着“一切为了企业, 一切服务于企业”的理念来设定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 把服务公司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落脚点, 紧贴企业发展的实际和现实需求确立实践载体, 实现学习实践活动目标与企业发展需求同向。

二、凝聚共识求得思想认同是推进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新经济组织中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民营企业占了相当的比例, 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党的教育活动不太了解, 甚至受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党的这种集中教育活动比较排斥。在许多新经济组织中, 存在着对学习实践活动不接纳、不认可、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而企业资本的归属性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又决定了新经济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离不开企业资方的认可和支持。如何获得企业资方对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信任, 如何求得企业决策层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同, 是所有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所必须解决的难题。

要取得企业决策层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同和支持, 党组织与企业决策层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十分重要。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时, 要始终坚持“开门办活动”的原则, 善于调动各方资源, 积极保持与企业决策层的沟通、协商, 发挥高管党员的作用, 铺设党组织与企业决策层之间沟通互动的管道。党组织在活动目标、实践载体确定后, 应及时、坦诚地告知企业决策层, 详细阐述党组织的想法和思路;在方案制定、学习调研方式选择、分析检查报告撰写、整改方案制定等主要环节与公司决策层共同商讨。通过一系列的行动, 使决策层了解活动、走近活动, 感受活动对公司的助益, 消除他们对党的教育活动的误解, 改变他们对党的教育活动的习惯思维。

为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还可通过邀请担任学习实践活动全程参与代表等方式, 让非党的业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非党人士、职工群众等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通过参与切身体会学习实践活动给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争取他们对活动的认同和支持。

三、紧贴实际设计活动形式是推进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新经济组织与其他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体现了党组织资源少, 党员人数多、差异大、难集中、难组织等特点。而且部分党员存在看重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轻视政治发展和政治前途的思想倾向, 对党的活动热情不高、接受程度低。新经济组织应确保活动实际效果, 必须突破形式主义的束缚, 创新活动形式和方法, 设计出适合新经济组织运转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受金融危机影响, 许多新经济组织在2009年都处境艰难。为避免学习实践活动影响企业工作, 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时, 要坚持不占用工作时间、不使用公司资源的原则, 立足本职开展活动。鼓励党员立足本职工作, 采取个人阅读、参加专题辅导等各种方式,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习和调研, 把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课题与企业需要破解和探索的问题相衔接, 结合企业实际, 边学边改, 把研究和解决问题贯穿活动的始终。同时,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通过建立网上学习交流平台等方式, 为广大党员学习提供方便, 扩大活动参与的广泛性, 节省时间和成本。

四、助推企业科学发展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两新”组织 篇5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提高党建工作服务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年初县委《关于印发加强全县基层组织工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控制的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等新经济组织及社会团体(各类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教育、劳动、卫生、文化等)等新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2010年在百日集中组建中加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够广;新社会组织中党员数量偏少,党组织开展活动不够正常;一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场所活动等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从历史长远来看,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非公 1 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构建促进疏勒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委一系列重大部署,履行好管党职责的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以建立健全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重点,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实现疏勒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落实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贯彻落实自治区和地委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夯实组织基础,探索开展党的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原则:必须严格遵循党章和中央一系列规定,结合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特点开展党的活动,履行党的基层组织职责;必须紧紧围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开展党的工作,实现党建工作与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重点抓好建立组织、健全制度、发挥作用等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改进工作方式,整合工作资源,提高工作实效。

(三)目标要求: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的新经济组织和20人以上的新社会组织有党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 2 都应纳入到党的一个基层组织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100人以上、50-99人且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人以上的新社会组织单独建立党的组织;党组织隶属关系明确合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挥作用好、各方反映好”的“五好”目标

三、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领导班子建设

1、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按照注重实绩、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根据全县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选、建、培”等措施,选好配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对企业内部有合适人选的,指导企业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其选配到企业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对于企业内部没有党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采取“组织推荐”的办法,在双方达成协议一致的基础上,从县直系统党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中下派,并按照党内有关规定办理任职手续,配齐支部委员。

2、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放宽选人用人视野,逐步优化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强化整体功能。注重从业务骨干、工作骨干中择优选拔党组织班子成员。注重班子的“老中青”搭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要把政治思想素质高、大局意识强、善于做党务和群众工作的能人选配进党组织班子。要重点把企业中优秀的高管人员培养成党组织负责人,把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优秀业务骨干培养成企业党组织工作骨干。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工、团等组织负责人一体化模式,以利强化管理。

3、着力提升领导班子能力。加大对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班子成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强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和党建业务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开展学习交流,采取专家讲座、业务指导、考察学习、经验交流和远程教育等多种理论学习和党务培训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效果,不断提高班子成员引领发展、凝聚力量、服务群众、整合利益和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着力规范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 1.优化组织设置模式。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对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规定及时建立党组织;对规模较小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按照地域相近、方便组织生活的原则,实行组织关系挂靠管理或建立联合党支部;加大在人员密集、党员集中的楼宇、社区、非公企业、中介组织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建立“条块结合、集中管理”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管理体系。

2、加强组织规范管理。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的要求,继续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建立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机制,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在巩固和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成果的同时,重点加强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组 4 织组建工作,推动不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特点,不断规范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制度建设,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挂牌上岗、党员联系企业职工、党支部书记培训和例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职责和任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等一系列党建工作制度。

3、创新组织活动方式。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要按照阵地建设的标准要求,建立自己的党员活动阵地,实现有党建活动室,有党组织牌子、有办公设施、有学习资料、有活动台帐、有规章制度、有党务宣传栏等。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按照“小型、业余、灵活、务实”的原则,因企制宜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运行机制

1、健全党组织作用发挥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与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层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会、定期磋商沟通、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和党内通报等制度,搭建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与党组织、业主与党员交流沟通平台,为党组织参与决策提供制度保证。

2、健全党组织工作机制。要从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实际出发,健全完善适应本企业或行业特点的党内生活制度,包括“三会一课”制度、党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制度、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发展党员制度、党费收缴管理 5 制度、党建活动经费使用制度、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等,并融入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体系,使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健全党群共建机制。牢固树立党群“一盘棋”的思想,健全党群共建机制,实现党的工作与群团工作共建互促。实行工作共抓,坚持工作共同研究、任务一起部署、活动联合开展,做到角色上分、思想上合,任务上分、目标上合,职责上分、活动上合。实行资源共享,基层党群组织要相互配合,按照“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做到党组织与群团组织阵地共建、设施共用、信息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

(四)不断提高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员队伍素质

1、规范发展党员程序。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稳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在规模以上及党的力量薄弱“两新”组织和一线职工、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结构,继续开展把优秀骨干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骨干的“两培”工作。切实加大在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发展党员注重向党的力量薄弱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倾斜,向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经营骨干、技术骨干、管理骨干、高层次人员及一线优秀员工倾斜。要杜绝少数基层党组织多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对违反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未能坚持党员标准和不履行发展党员工作职责的,对相关党组织及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2、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深入开展“双向培养”活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开展“党员找党组织、党组织找党员”活动,动员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狠抓培养教育,依托县委党校集中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及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组织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强化党组织活动,不断加强党员的学习和教育。积极组织企业党员重温党章和入党誓词,教育党员坚定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党的先进性。

3、搭建党员服务平台。以“四有、四自觉”为实践载体(党组织关键岗位有党员、维稳一线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党员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团结稳定、自觉服务社会、自觉诚信执业),完善“党员责任区”制度,继续开展“党员先锋岗”创评活动,要求党员做到身边无次品、无事故、无纠纷、无迷信、无违纪、无贫困,争做企业发展的带头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生产经营的能干人,奉献社会的高尚人。不断激发企业党员和党员业主的创业热情和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大局意识。

(五)严格落实管党责任制度

1、明确领导责任。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管党责任制,明确各党组织书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对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组织管理职能。各相关单位每年要专题研究一次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 7 组织党建工作,听取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情况汇报,对全年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对抓党建工作不力的基层党组织要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不认真履行管党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党组织书记的责任。

2、建立党建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联系会议制度,县委组织部要牵头抓好对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筹划、组织、协调、督查和考评等工作,实行定期研究、定期通报、定期会商、定期督查。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发挥与企业联系多、对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格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尊重、支持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务工作的舆论氛围。

3、加大党建投入力度。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建设,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单独建立党员活动室。确保绝大部分企业党组织达到有活动场所、有创建目标、有制度规范、有电教设备、有簿册台帐、有学习教材、有典型光荣榜、有经费保障的要求。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对相应的工业园区、乡镇、社区的党员阵地,主动向区域内的“两新”组织开放,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提供服务。

四、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工)委要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 8 责,经常研究、指导、部署、检查工作。要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系点,并着力把联系点打造成示范点。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各类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不同实际,认真协调解决在推进规范化建设工作中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2、加强指导督查。县相关单位要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督导检查,要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工作相对薄弱的“两新”党组织担任活动指导员。联系人和指导员要经常深入联系点,及时掌控活动开展情况,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3、实行典型引路。相关单位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作用,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做到行动快、标准高、效果好,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形式,组织学习借鉴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成功试验,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两新组织 篇6

注重“五个结合”着力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效

●陈建英

嘉定区委领导高度重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解决“两新”组织实际困难、与促进“两新”组织科学发展、与“两新”组织文化建设、与“两新”组织履行社会责任、与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切实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

基层党建;“两新”组织

上海市嘉定区把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组织作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以“五结合五着力”为抓手,深入开展“两新”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两新”组织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切实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全区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新经济组织党组织662家,党员6227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45家,党员429人。由于“两新”组织情况差异较大,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区社会工作党委坚持思想、组织和舆论“三个先行”,科学谋划“两新”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明确“两新”组织党组织要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与解决“两新”组织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找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着力点:对于效益好的企业,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推动企业上层次、上水平;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企业,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帮助企业度过危机、求生存、谋发展。上海双龙集团党支部书记李贤贵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带领职工在应用先进设备上积极攻关,使两台原本不敢使用的精密度高、生产工效大的进口数控卷板机、火焰切割机得到充分应用,提高了生产效能。飞利浦灯具(上海)公司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在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骨干作用,鼓励党员将科学创新思维付诸于实践,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科学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嘉定区坚持把促进“两新”组织科学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基层党组织为促进“两新”组织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两促进”。据统计,全区各“两新”组织党组织共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738个,已解决突出问题366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40件,“两新”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党员开展了“我为公司发展献一计”的活动,共收到60多份建议,市政用泵事业部党员提出“铸件重量控制法”的建议,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300万元以上;业主还委托公司党委借助学习实践活动的契机大力推进集团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6个生产基地、30个分公司、近6000名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工作流、信息流全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更科学、更有效地实现对整个集团生产经营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集团管理上等级、上水平;公司党委在被评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对凯泉文化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整合和提炼,并增加了“为中国泵业崛起贡献我们的力量”的企业使命、“中国泵业巨子,世界泵业十强”的企业愿景,更好地体现凯泉人爱党、爱国家、爱员工的品质和对社会负责的内涵。上海怡标电镀有限公司党支部以“立足本职、共创辉煌”为重点加强党建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支部坚持把党建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相结合,面对企业遇到发展困难,党支部与党员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主动为企业攻坚克难,鼓舞员工士气,紧紧把员工队伍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党支部和党员积极帮助业主引进先进生产线,改革生产工艺,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业主的信任和尊重。

三、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注重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推进“两新”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广大“两新”组织党组织把严格执行学习实践活动规定步骤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结合起来,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如一些党组织在建立支部网站和党务公开栏的基础上,增设了学习实践活动专栏,对专题理论学习、各阶段活动进展等内容进行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的党组织注重学习形式的创新,采用专题讲座、微型党课、网上辅导等方法组织学习,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将学习时间“聚零为整”。有的党组织还专门开辟了“网络微型党校”,方便了党员的学习,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还有的党组织提出“五个一”学习实践活动方式:加强领导、建一套班子,周密部署、定一个方案,群众监督、组一支队伍,广泛发动、开一次动员会,规范操作、建一套学习制度;同时,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信息交流结合起来、与钻研业务结合起来、与节能增效结合起来、与培育人才结合起来、与世博先锋行动结合起来,使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业主的理解、党员的欢迎、职工的支持。

四、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着力营造“两新”组织良好社会形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嘉定区积极引导“两新”组织诚信经营、合法经营,为“两新”组织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两新”组织视企业信誉为企业生命,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上海轻纺市场党支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面对市场经营户3000多家、十大类商品、数万种产品、难辨真伪的状况,会同工商职能部门对市场商品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和调查,并对部分服饰、箱包的假冒注册商标给予行政罚款、清除伪劣商品出场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市场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上海新马建设有限公司党总支将诚信经营理念融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为了杜绝年终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公司党总支、工会联合向各个项目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各个项目部提前做好工资发放计划,并将薪资准备金情况及资金落实困难情况上报公司。公司党总支、工会工作人员分赴各项目部了解农民工薪资发放情况,建立了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门账户,安排专人监督,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公司没有出现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还提前为农民工预定车票,让他们安心回家过年。

五、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党建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区委组织部、区社会工作党委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帮助基层党组织拓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思路,更好地发挥党组织作用。一是在镇级层面进一步理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各街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首先在江桥镇试点成立镇社会工作党委,配备了专职党委副书记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党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然后,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动全区12个街镇全部成立社会工作党委,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工青妇组织工作联动、齐抓共管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格局。同时,区委组织部建立了“两新”组织党费全额返回制度,为“两新”组织党组织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坚持“四同步”发展策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每开办一家“两新”组织,都根据规模大小、党员多少同步开展工作;企业经营投产时,党组织同步开展工作;企业规模扩大、党员队伍壮大,党组织同步调整;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党组织的设置同步进行。全区已先后成立“两新”组织党委9家,进一步提升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地位。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区新成立“两新”组织党组织39家,进一步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同时,将原来委属管理的5家转制企业和1家外资企业党组织,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划归相关街镇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党组织关系。三是注重典型培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区社会工作党委与凯泉集团党委、连成集团党委等9个新经济组织党委建立了联系点制度,加强对这些党组织的联系与指导,注重培育先进典型,为全区“两新”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树立典型;同时,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实现党组织建设在“两新”组织的“全覆盖、深推进”。四是促进“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如上海瑞华置业集团党支部在学实活动中形成了“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融入’,建立党建‘三化’”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即党支部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服务企业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这个中心,党建工作必须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党员队伍建设必须融入企业团队建设之中,党的组织建设必须规范化、思想建设必须人性化、党员管理必须制度化。

D267

B

1009-928X(2010)05-0055-02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组织部

两新组织 篇7

秀洲区位于嘉兴市西北部, 区域面积542平方公里, 地势低平, 河道纵横密布, 水系占区域总面积的16.54%, 属于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地区。

为进一步保护江南农村水乡特色, 传承历史文化, 秀洲区开展了“秀洲区特色村落”调查工作, 在规划设计单位和各镇的努力下, 已初步完成调查成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秀洲区江南水乡文化特色村落共44个, 其中王店镇9个 (见图1、图2) , 洪合镇5个, 油车港镇11个, 新塍镇11个, 王江泾镇8个。这些特色村落主要涉及水乡特色村落、百年以上古建筑、古树名木和一些古迹古桥等。根据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秀洲区特色村落主要分为:江南水乡自然风貌型、江南古建筑型、民俗特色型、古树名木型和古街古桥型。

(一) 江南水乡自然风貌型

水乡自然风貌型是嘉兴水网地带平原农村自然沿河布局村落的一种典型布局形式, 主要特点是弯曲的河流, 错落的房屋沿河自然布局, 多空间自由组合, 具有雅丽、秀静之感。

(二) 江南古建筑型

江南古建筑型建筑大多采用穿斗式、抬梁式混合结构, 外墙多用轻薄材料, 具有造型别致、轻巧秀丽的风格, 表现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 (见图3) 。

(三) 民俗特色型

民俗是农村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祭祀、宗教、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些习俗, 具有地域、传统、生活和动态等特征 (见图4) 。

(四) 古树名木型

散落在村落中的古树见证了村落的兴衰, 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景 (见图5) 。其中最具典型的要数江南水乡村落。自然弯曲的河流、浓郁的树木, 掩映在葱葱绿树之中的农房, 水中嬉戏的鸭子, 都彰显着典雅而宁静的江南水乡村落的典型特色。

二、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

在特色村落保护方面, 秀洲区还缺乏相关经验和保护措施, 对传统村落保护存在一定的不足和误区,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少村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河道年久未疏, 特别是工业污染、家庭作坊、农业污染等比较严重, 北部家庭织机集中和上游污水的排放, 已严重影响了村落环境。江南水乡村落最典型的特点是水, 水是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其特色所在, 但目前大多村庄所普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水乡村落的特色。

(二) 农民对特色村落的漠视

由于大多数农民对他们所居住的特色建筑和环境习以为常, 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再加上为了改善居住条件, 拆除、改建、破坏原有特色建筑和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 特别是新建建筑的风格与江南水乡特点格格不入, 如目前农村中普遍新建的欧式别墅、用地规模限制下的兵营式布局等, 造成了水乡特色的缺失, 所以真正有一定规模和原生态特色的村落已经不多。

(三) 忽视生活原真性的保护

有不少地方为了更好地“保护”特色村落, 盲目地将村落内的居民全部迁出, 只留有部分工作人员, 将民居改为旅游和文娱等设施, 租售给非本地人员去经营。这种做法将会使这些特色村落逐渐失去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也就会失去“生活的真实性”。这种主张目的是为了解决保护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却忽视了这种有形村落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内涵。所以要在这些村落中保留部分居民继续居住和生活, 以维持并发扬它的使用功能, 保持活力, 促进繁荣。

(四) 自身特色不明显, 村落分布较分散

秀洲区的特色村落, 在嘉兴市的其他地方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但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却比较少, 暂时还没有特别突出的村落涌现。而且这些特色村落分布较散, 对开发特色村落农家乐、农家游存在一定困难。

(五) 忽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简单化保护

这种极具农村特色的村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 是一种乡土“人居环境”的延续和保存, 生活在这种人居环境中的居民无疑应成为保护所关注的群体。但不少地方却忽略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保护也仅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 没有很好地将保护特色村落同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紧密联系起来, 只片面强调古建筑、村落形态肌理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在居住环境改造、日常民宅维修及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投入不足, 造成环境和建筑破损严重。而且农民一般都没意识到这些建筑和环境是具有价值的, 故对其进行大修大改或彻底进行改造、拆旧建新等, 对建筑和环境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六) 没有明确的保护法规和保护机构、人员等

目前特色村落保护呈现多元化状态, 文物部门只负责文物的保护, 规划部门只负责村庄建设规划的审批, 旅游部门只负责旅游的开发利用, 而乡镇、村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上。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割据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村落大多规模小、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历史记载, 很难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古村落的保护资金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更何况资金、人员和技术规范都比较缺乏, 这些都给特色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特色村落保护方法探索

特色村落保护主要是保护其特有的村落肌理、历史文化等, 而特色村落肌理往往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基础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以建筑为主体, 与道路、广场、打谷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 形成了村落整体肌理形态, 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与意象, 是具有一定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 如空间结构、自然植被和水、街巷系统、公共活动中心、宅院建筑等。村落肌理是村落特有的标志, 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与村落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 休戚相关, 是一部活的村落历史。

因此, 依据调查结果对这些特色村落进行分类梳理, 在保护村落历史遗存、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延续的原则下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

(一) 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要尊重并延续当地的传统文脉和特色, 对当地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景观进行系统完整的保护, 形成连续、完整的景观网络, 要注重景观规划理念和具体发展思路, 选择合理发展模式。

(二) 明确保护目标

1. 分类保护。

根据调查情况进一步梳理, 确定保护等级和具体要求, 注重作为历史村落背景的整体自然环境, 包括周边必要的树、水、田园等要素都应保护, 保护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价值, 不能只保护物质遗产而忽略非物质遗产。

2. 原真维护。

坚持历史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原真性, 不搞假古董, 任何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整治行为应遵从可读、可逆的原则。

3. 适度发展。

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逐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适当保护与利用历史村镇与历史建筑, 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村镇的活力。

4. 渐进改造。

大规模的保护开发易因调查不细致深入、发展预测有偏差而导致建设性破坏, 另外, 大规模改造也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所以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保护开发更具可实现性、实效性。

(三) 保护与开发措施

1. 总体保护策略:

保护、发展、更新、整治、利用。保护对象主要有两方面。 (1) 物质性要素:保护王店作为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维护水乡环境特征;保护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保护其村落整体格局、街巷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与构筑物。 (2) 非物质性要素包括:重视文化传统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俗 (如剪纸、木浮雕) 。规划将按照不同的保护和控制要求划分为三个层次: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

2. 保护与控制措施:

登记保护的文物建筑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执行;历史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 应对其进行修缮、维修或内部改善;对于历史风貌无严重冲突的一般建筑, 如滨河路吊脚楼、棚屋等传统建筑反映了独特风貌, 完好者应予以保留、整修、改善。保证沿河街界面的传统风貌、连续性与完整性, 保护传统街巷风貌完整性, 保护范围内古树、河岸、埠头、古井、石板街等历史环境要素。江南水乡离不开河流生态景观的组织, 河流是生态的走廊, 景观的轴线, 也是生活的空间, 通过水系景观的整治再现秀洲农村的幽朴风情。

3. 整治措施:

按“修旧如旧”的原则, 整治建筑界面, 保留传统面貌, 表达极强的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对现代建筑造型、体量、材料、色彩要求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达到整体环境的统一;街道铺装以原样恢复为主, 允许局部更新;绿化方面对原有古树进行严格保护, 保护农田种植功能, 农田不允许开辟为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环境整治的目的是更好地体现村镇的历史文化风貌, 充分尊重历史文脉, 梳理并强化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格局, 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特色村落保护的实施建议

针对目前“两新建设”中特色村落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依据不足, 资金、人员匮乏, 农民对特色村落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提出以下具体实施建议。

1.加强法规建设

加强法规建设, 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乡土建筑保护, 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 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乡土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并鼓励村民自行设定文化遗产保护的乡规民约, 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而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乡土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必须逐步纳入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

2.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群众保护意识

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手段和宣传形式, 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 展示和传播本地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 编入教材, 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激发青少年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3.完善技术规范, 确定保护标准

国家文物局已经组织了国内有关专家和相关省份的文物管理工作者召开专门研讨会, 探索和制定乡土建筑的保护标准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已初步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 (初稿) 》。该推荐标准目前尚需进一步征求其他有关部门的意见。在该保护标准正式出台后, 各级政府可据此在自己辖区内进行全面、广泛的乡土建筑调查, 按照标准甄别有价值的乡土建筑加以保护, 以延续地方文化传统, 保持新农村特色。

4.探索土地置换、民居产权的新政策

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土地置换、民居产权转移的新政策。根据各地实际经验, 要解决民居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的矛盾, 建设新区、保护老村是较好的方法。通过将新申请宅基地的农民逐步安排到新村, 将老村规划治理后, 采取各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运行机制, 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改善了居民生活。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鼓励建新不拆旧, 适当放松产权交易, 允许集体或个人购买保护建筑, 真正做到谁使用, 谁维修。文化遗产是人民的, 因而应该让群众成为保护、管理的主体。我们的传统中本来就包含有一种热爱乡土的情感, 应该充分发挥普通群众保护乡土文化的积极性。应该让村民自主保护、管理自己的村子, 而政府有关部门则应给予支持、宣传和帮助, 不是与民争利或者包办代替, 更不能进行纯粹商业性开发。

5.加大保护、维修资金的投入

与城市相比较, 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难度更大, 保护级别差距大、数量众多, 维修任务重, 资金匮乏, 使得许多珍贵文化遗产都已到了岌岌可危、濒临灭绝的地步, 因此要增加保护、维修资金投入, 合理利用民间力量与传统维修工艺, 以便于有技术力量的地方工匠从事维修保护工程, 及时维护文物建筑。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人才投资, 给予人才实质性的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优势, 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将前人留给我们的珍宝充分地展示给世人。

两新组织 篇8

1 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按照莱芜市产业布局的总体特点, 建立以大型企业为龙头, 各县区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打破以行政区划的传统而是以经济区域为界, 整合莱芜市产业发展的各种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两新工程”建设, 把“两新工程”列入主要领导的目标考核内容, 切实加强督察考核, 加快“两新工程”实施步伐。按照莱芜市产业发展的需求, 出台相应的两新工程建设的政策扶持制度;灵活运用财政和税收两种手段, 通过设立“两新”工程建设发展基金, 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两新工程建设, 实现企业发展和政府双赢, 使农民更好的分享改革带来的红利。

2 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大规模举办见效快、投资少的创新创业项目免费培训, 在广大乡村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 为城乡群众创业致富提供服务, 方便群众办事、维护群众权益。

3 健全城乡稳定调控机制

为了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矛盾, 各农村要设立以当地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员为主的纠纷调解小组。充分发挥社区治安队伍和社区综合治理的职能作用, 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城乡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为了大力推进社区安全防范工作, 积极推行“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公安导演、群众唱戏”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社区安全防范机制, 在城乡主要路口设置高清治安探头, 对城乡结合部、治安防范要地进行实时监控, 努力营造安全、安定、安宁的社区环境。

4 建立健全资本带动机制

资本的最主要的特性就是扩张, 正是有了能够不断扩张的资本, 先进的各种生产要素才能在资本的带动下到它想要去的地方。资本也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进生产要素之一。目前, 农田种植粮食作物效益比较低, 农民辛苦一年收获无几, 都走出去打工而不愿意种田, 在农村土地荒芜严重, 中国的农业正处于相对性危机之中, 但对资本而言却也是能得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农村大批农民离开土地, 纷纷进城打工, 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将吸引资本向农村转移, 在资本的强力带动下城市带动乡村发展, 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 建立起现代农业。

5 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创新

为使户籍管理方便大众, 应积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尽快制定出更科学、合理户籍政策, 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创新, 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个人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新机制。

6 积极探索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深入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 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7 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保障维权体系、社会保险制度, 统一规划, 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确保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难时免于陷入绝境, 同时尽可能维护城乡劳动者的一切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 积极稳妥解决劳动者, 特别是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8 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1) 积极推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战略, 加快城中村改造、村村通工程、污水无毒化处理、垃圾中转站、天然气和暖气等工程建设。 (2)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有线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下乡工程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 (3) 加快城镇地下管网建设, 统一规划, 加强水、电、暖、通信等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管理。 (4) 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的倾斜力度。 (5)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在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补贴标准, 不断提升保障水平;二是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培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尤其关注失能老年人、认知性功能障碍和空巢老年人的制度建设, 切实提升老年人福利。

摘要:“两新”工程主要是针对城乡居民的居住形态、生活环境进行改造和变革, 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综合工程、系统工程, 对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为了加快莱芜市“两新”工程建设步伐, 就莱芜市“两新”工程建设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两新”工程,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阮春锋, 陈恳, 曹立君.“两新工程”中江南水乡特色村落保护研究与探索[J].小城镇建设, 2011 (07) .

[2]邢庆丽.加快莱芜市“两新”工程建设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2 (29) .

两新组织 篇9

一、为了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女职工队伍,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公司开展了贴近时代要求、贴近企业发展、贴近女职工成长成才的争当岗位“五最佳”能手劳动竞赛,即,“争当岗位最佳生产纪录创新能手”,“争当岗位最佳技术攻关创新能手”,“争当岗位最佳业务管理创新能手”,“争当岗位最佳挖潜节约创新能手”。并把竞赛活动同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急、难、险、重”问题相结合;同岗位练兵自强成才相结合;同季能推手,年数标兵,典型激励相结合,使广大女职工攻坚克难的能力和本领逐年提升,各类创新能手不断涌现,“五最佳”竞赛成为女职工素质提升建功立业的重要平台。“五最佳”竞赛活动开展以来,部分女职工班组和个人荣获市工会,集团公司工会的荣誉。

二、为了团结动员广大员工家属积极投入到建设本质安全性企业的联保工作中,汇聚保安全强大正能量,开展了安全联保“创六化、争五好”竞赛,在员工夫妻中开展了“班组建设我助力、夫妻携手保安全”为主题的“五比五看”竞赛,通过落实“四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抓竞赛的宣传发动,使竞赛的内容在联保组织和员工家属中入心入脑,奠定了竞赛的共同思想基础。如组织女职工和联保员现场聆听集团公司“最美矿嫂事迹巡回宣讲”,近几百名员工聆听了宣讲,接受了教育,使竞赛活动充满活力;二抓竞赛的组织引领。让写在纸上的考核内容转化为员工夫妻保安全的实践活动。全公司至上而下,围绕竞赛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工会女工部在员工家庭中开展了“安全知识竞答”,让员工在答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三抓竞赛的分类考核,让典型在考核中成长,榜样在考核中树立,不足在考核中改进。女工部对“创六化、争五好”竞赛进行考核,充分利用井口服务站,发挥女工家属安全联保组织的作用,对联保员进行了“争五好”考核评分。按照考核标准共同打分的办法,增强了考核的影响力。对“班组建设我助力,夫妻携手保安全”竞赛的考核创新了区队考核员工,联保员考核员工家属,工会女工部负责审核和汇总得分的考核形式,把班组的安全与员工夫妻的努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心往竞赛上用,劲往安全上使得良性互动局面。两大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利的调动了联保员、员工家属的积极性,联保工作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四抓竞赛的表彰激励。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家庭授予年度“文明家庭”的称号。

三、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争当好后勤竞赛”活动。在女职工和家属中开展争当安全生产贤内助活动,大讲安全生产与女职工、家属的密切关系,大讲违章作业带来的危害性,从而使女职工和家属们形成争创“五好家庭”和争当安全好后勤的氛围,自觉做到对丈夫生活照顾好,不让丈夫带着疲倦下井;常吹安全枕边风,不让丈夫在井下冒险蛮干;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相处融洽,不让丈夫分散精力;把家务料理好,不让丈夫为家务操心;把子女教育好,不让丈夫为子女分忧。通过充分发挥家庭的阵地作用,有力地促进安全生产。

此外,工会女工部还开展了“有事您说话”、帮教“三违”人员等系列活动。一年下来,共解决员工最关心的问题20件,为解决井下员工后顾之忧,助推企业安全发展发挥了作用。全体联保员在争五好中,上门走访员工3户,帮教“三违”人员10人。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公司女工工作的有序开展,拉近了女职工与矿工之间的距离,使女职工们充分认识到在一、二线的矿工就是她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使广大矿工们知道,他们在井下的默默奉献,有广大女职工和矿工家属们的关爱和支持,这样的奉献是值得的。由此可见,工会女工工作做得好,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在煤矿的安全宣传工作中发挥作用。

两新组织 篇10

上海“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童 强 陈洪明 孙守印

专职党群工作者为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外部支持保障力量,但在这支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不断完善专职党群工作者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是深化“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队伍建设

“两新”组织党建是一个新领域,面临着传统领域党建工作不曾面临的新问题,需要采取不同于传统领域党建工作的新举措。总的来看,“两新”组织党建大体有如下特点:一是上级党组织与“两新”组织无行政资产隶属关系;二是大部分“两新”组织规模小、党员数量少或无党员;三是“两新”组织及党员的流变性。这些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需要建设一支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以巩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激发党性意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一、上海“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践

随着 “两新”组织党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上海各级党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培养造就了一支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要求、能够在不同领域开展工作的“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一)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过程就是上海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历程

1.源于基层的实践和创新,探索“两新”组织党务人才社会化招聘途径。针对“两新”组织中党务干部人手少的情况,许多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需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率先对“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社会化、职业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自2002年开始,徐家汇、陆家嘴、静安寺、石门二路、天山等一些街道开始面向社会招聘专职从事楼宇等领域党建的党务工作者。此后,静安、浦东、黄浦、徐汇、闸北等区及时总结经验,对社会化招聘党务人才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2003年,浦东新区在全市首次进行社会化招聘党务人才。探索了一种“职业化”党务干部的任用机制。2004年,静安区以同样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楼宇工作者,以解决楼宇党建工作人手少、任务重的难题。53名有党政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走进百余幢商务楼宇,凝聚了商务楼宇中的“两新”组织及从业人员。

2.总结推广经验,探索党群工作者选拔使用机制。2005年,上海市委组织部在总结完善基层经验的基础上,从扩大基层专兼职党群干部的来源、着力解决当前基层党群干部力量不足的问题着手,把研究制定专职党群工作者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的工作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年6月,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并择优录用了461位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充实了基层党群工作者队伍。借此契机,各区县、街镇面向本区乃至全市陆续自行招聘了一批专职党群工作者,在全市培育了一支2000余人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

3.增强辐射功能,拓展和延伸专职党群工作者服务领域。随着各种形式的“两新”组织大量出现,商业楼宇、经济园区、商业街城、专业市场等越来越成为“两新”组织和新阶层人士的集聚地,成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点领域。各区县按照“配置到块、联系到点、影响到面”的原则,合理划分网格,有效配置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力量。比如,静安区在网格内采取AB角制,即依托工作团队,任务分工不分家,形成工作合力。全区5个社区初步划分了20个党建责任区网格,每个网格有2-4名党群工作者,负责完成辖区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任务,有效实现“两新”组织党建的全覆盖。一些地方和基层党委以选优配强“两新”党组织书记作为突破口,对“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委派制”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长宁区委从2002年起,按照“体外委派,体内互动”的思路,探索实施党务工作者委派制,向新经济组织、经济园区、商务楼宇等,派遣专职党务干部从事新经济组织建党和党建工作。南汇区宣桥镇党委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过程中党组织书记人选缺乏、待遇偏低等问题,由党委班子成员分工与每个企业沟通联系,在广泛听取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委派方式为40余家 “两新”组织提供党组织书记人选,对“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作了另一种有益的探索。

4.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专职党群工作者管理运行机制。在选拔任用机制上,形成了来源渠道多元、用工性质多样化的格局,专职党群工作者有来自各类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有复退军人、学生以及退休、内退、协保人员等;用工性质上有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也有劳动合同制、劳务派遣制。在管理制度上,各区县基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创新了一些灵活有效的管理模式。有的区由党员服务中心进行人事管理或依托人才服务中心,将专职党群工作者纳入人才“蓄水池”管理,由基层综合党委进行工作管理;有的区由综合党委直接管理。同时,各区县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闵行区建立了专职党群工作者每周例会、工作备忘录和工作日志等制度,并作为年终考核奖励的依据之一。在考核激励机制上,各区县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规定的口径,在平衡本地区事业单位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考核情况等因素,自行制定薪酬方案,有的通过发放补贴、奖金等形式,有的参照“蓄水池”的政策,提高专职党群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二)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专职党群工作者在推进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指导、教育引导、桥梁纽带、团结凝聚和协调整合作用,已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积极宣传者、上级党组织精神的贯彻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力推进者和 “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的有力支持者。

1.着力开展“两新”组织组建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专职党群工作者依托商务楼宇、开发园区,通过一人负责一片的工作划分,积极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和发展党员工作,对辖区内“两新”组织深入调查摸底,排摸梳理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做到对“两新”组织党员人数变化清、流动情况清、工作性质清、思想动态清,在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双达标”、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覆盖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党建楼宇覆盖率达到98%;全市200多家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及各类园区已经全部建立党组织。

2.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赢得业主的重视、支持和理解,激发了“两新”组织党员党性意识,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在推进本市“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中,广大专职党群工作者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引导和帮助“两新”组织把握好发展方向,积极为其重大决策出谋献策,支持和服务其发展。同时,专职党群工作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在“两新”组织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两新”组织党员的党性意识,推动了“两新”组织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据统计,全市“两新”组织中的党员由2003年底的6.9万增加至20.5万,党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也由2003年底的1.6%增加至3.4%。

3.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了“两新”组织健康和谐发展,提高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几年来,专职党群工作者根据“两新”组织的特点,用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不断实践和探索,把党的政治要求、“两新”组织的发展需求和党员的个人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促进“两新”组织生产经营、维护各方权益特别是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工作。增强了职工群众的归属感、凝聚力,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4.结合“两新”组织实际,创新党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在拓展活动载体上,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采取技术攻关、创先争优、社区共建等形式,形成了与党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文化建设和共驻共建相结合的具有“两新”组织特点的活动载体,工作领域不断延伸。在创建活动平台上,大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结对帮扶和“三有三无”等活动,形成了多样化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党员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在创新活动方式方法上,专职党群工作者找准“两新”组织开展活动的切入点,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多交流、多走访,力求做到组织活动与生产经营两不误、两促进,形成了“小型、业余、多样、分散”的“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活动实效不断提高,适应“两新”组织特点的党建工作不断深化。

二、专职党群工作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设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是在基层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在制度、体制方面尚未经过周密的考虑和设计,而且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做法都是因地、因时的临时性安排,各有各的特点和经验。随着专职党群工作者制度的推广和普及,这一制度设计的不周详性和不统一性的弊端日益显现,亟需正视。

(一)管理机制不顺造成管、用脱节。专职党群工作者做的是同一性质的工作,但在身份体制、管理模式和职责内容上存在差异。在身份体制上,有事业编制、有聘用制,聘用人员中有的签订劳动合同、有的签订劳务合同。在管理模式上,专职党群工作者有的由区县组织部统一管理、有的由基层单位统一使用管理、有的是采取区和基层双管模式。从社区 (街镇)、开发区综合党委目前的运作实践来看,其工作人员均为兼职,没有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配备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大都挂靠党员服务中心,导致管理体系上的不顺畅。在工作职责内容上,有的专职党群工作者负责管理、文书等工作,有的则是负责具体的联系企业、组建党组织等工作,甚至有的专职党群工作者主要精力用于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专职党群工作者被挪作他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没有充分发挥其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职能。

(二)工作任务繁重带来付出与报酬不对称。近年来,随着“两新”组织的快速发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加上各条线的工作又纷至沓来,他们除了完成“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外,还承担着包括人大选举、人口普查、维稳、消防、人武、计划生育等在内的诸多行政事务工作,被戏称为“杂职”党群工作者。静安区调查显示,随着区域内楼宇数量的不断增加,90%的党群工作者每周至少加班两次。而目前,尽管各区县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但每位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税后总计年收入约在1.8万-2.4万元之间,没有从政策层面上根本解决待遇问题。此外,“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突出,造成部分聘用制人员心态的失衡。待遇差距悬殊、收入与付出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给这支队伍的稳定带来较大冲击,优秀人才难留,尤其对于高学历、高素质的党务人才明显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激励机制缺乏导致职业发展不明确。目前,专职党群工作既没有职业认定标准,也没有职业技术等级,更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社会上也没有较强的公信和认可度,难以形成“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年轻人到此岗位“镀镀金”就走人的现象较为突出,后继无人让整支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也有人将专职党群工作作为一份“临时性”工作,在现有体制、机制下,一旦有另谋职业的机会,就极有可能离开这支队伍,几年来市区两级招聘的党群工作者离职的不在少数。这对建立专职、专业、稳定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非常不利。

(四)培训体系不健全造成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目前,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的缺乏在“两新”组织工作经历和党务工作经验,有的文化层次不高,知识面较窄,除党务知识外,缺乏经济、企业管理、法律、社会、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面对“两新”组织中“高学历、高智商、高技能”的“三高群体”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对接不上,难以与企业白领、高管打成一片。各区县的教育培训机制中尚未建立适合“两新”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方式、内容过于传统和单一,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够,难以实现教育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教育培训时间严重不足,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党务知识主要靠平时积累和日常学习,参加市、区两级党校脱产培训的时间少之又少,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和补充。

三、对策建议

(一)按“管、用”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系,专职党建工作者统一由社区(街镇)、园区等“两新”组织基层综合党委负责管理,做好人事关系、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等相关工作。建立规范的岗位职责、联系单位分工、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备忘录和工作日志、党建联建、考核激励等统一的管理制度,使专职党群工作者真正履行其岗位职责,并为管理考核提供科学参考。

(二)确定专职岗位,明确岗位设置和职责要求。

专职党群工作者职业化的首要前提是岗位的专职。为此,要按照“三定”方案要求,落实综合党委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和人员职数。一是明确在街镇、园区等综合党委设立固定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岗位,用于公开招聘录用专职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党务人才。二是在岗位设置上,以属地管理为主,按每2000名职工数或每100-200家“两新”组织数配备一名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比例,配置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各区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配置。三是明确职责要求,专职党群工作者主要负责在 “两新”组织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有针对性地服务凝聚业主、党员及职工,掌握了解所联系服务区域内“两新”组织的基本情况和党群工作发展情况,指导帮助“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组织开展党群活动,在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基础上,引导“两新”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公益和社区共建活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健全完善社会化招聘的选拔使用机制。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采取资格准入和社会化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选拔。根据“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要求,明确专职党群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设定相应的准入资格。市委组织部、市社会工作党委、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根据“两新”组织发展状况,编制招录政策和计划,由市职业能力考试院定期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任职资格考试,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合格证,以此作为参加招聘的前提条件。各区县可参照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的办法,统一发布招聘公告、统一组织任职资格考试,对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统一安排面试、政审、体检等工作,经用人单位面试满意后办理聘用手续,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专职党群工作者自身能力,合理安排其工作。具体工作由各区县委托区人才中心、基层综合党委、党员服务中心等部门自行组织实施。

(四)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由区县公共财力承担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薪酬,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一级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年收入,应高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标准,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物价上涨和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建立相应的工资逐年增长机制。同时,建立薪酬待遇随职业资质等级晋升而同步增长的核准机制,采取职业资质等级与专职党群工作者薪酬挂钩的办法,使专职党群工作者在职业等级晋升后能够及时享受相应的薪酬待遇。

(五)建立职业资质等级制度。根据工作年限,由低到高设置五个等级。同时,建立职业资质等级逐级晋升机制,专职党群工作者符合任职年限(每一等级任职满3年)等规定条件,通过相应等级考试即可正常晋级。市委组织部、市社会工作党委等有关部门制订统一的职业资质等级标准、晋级条件、相关程序和相应薪酬待遇,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统一由市职业能力考试院组织等级考试并颁发等级证书。各区县具体负责实施专职党群工作者职业资质等级晋升考试的管理等工作。

(六)畅通职业发展机制。在职业资质等级正常晋升的基础上,建立专职党群工作者提前晋级和破格晋级的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可突破任职年限和逐级晋级的限制,参加相应等级考试合格后可提前或破格晋级。从稳定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出发,对任职年限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应提高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区县、社区要将“两新”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培养管理纳入干部人才队伍的规划,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表现,采取转岗交流、挂职锻炼、学习培训等方式,为专职党群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公开招聘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时,经用人单位认可推荐的,应优先考虑专职党群工作者。要将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与“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相衔接,根据情况,探索“两新”组织党组织派入制方式。

(七)建立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原则上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以区县为主。各区县要将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总体计划,建立培训考核制度,每年组织集中轮训,加强形势任务、专业实务、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街镇等基层综合党委要及时地安排专职党群工作者参加各种学习教育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市、区、街镇有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开展专职党建工作者间的主题论坛、合作交流等活动,开展优秀评比表彰,宣传推广经验和事迹,引导专职党群工作者提高理性思考、实践探索的自觉性,为专职党建工作者增强素质、提高能力搭建平台。要建立初任上岗培训制度,对取得“任职资格考试合格证”并被聘用的专职党群工作者进行上岗前培训,在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工作。

(八)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专职党群工作者既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还应与所负责指导的“两新”组织签订工作指导协议,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年度工作目标、追加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专职党群工作者所联系、指导的“两新”组织的意见作为考核结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考核等第。坚持严格考核和关怀激励相结合,各区县要落实相应的考核奖励经费,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专职党群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要建立退出机制,对不能适应“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要求,工作难以胜任,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可采取降级或不再续聘等措施。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

■ 责任编辑:周奕韵

D267

B

上一篇:心理诱导护理下一篇:人防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