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重点

2024-12-02

评价重点(精选10篇)

评价重点 篇1

1 回顾性评价的对象、形式

规划环评回顾性评价主要是指有关开发建设的政策、计划、规划等实施后, 对其已经产生的实际影响及各类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调查, 以此发现问题, 提出环境保护补偿性措施, 明确区域下一步优化发展方向的环境研究和环境管理的过程, 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对于规划环评来说, 目前回顾性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类:总体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得有关部门批复, 已经进行了实质性开发的;批复的区域开发度达到80%, 规划实施扩区的;已经进行实质性开发但环评滞后的区域。

目前较为常用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编制区域回顾性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设置回顾性环境影响专章。两种形式的基本要求与评价工作内容是相同的。

2 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2.1 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1) 规划区域的发展历程, 对规划区历次规划概况进行介绍, 重点介绍本轮规划的由来、目的及与上次规划的衔接关系, 对规划区域历次范围建议采用附图表示。

(2) 详细介绍上一轮规划规划目标、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市政公用设施等规划方案的实施情况, 对比本轮规划, 阐述两轮规划在以上几方面的变化情况, 并说明变化的原因;内容可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汇总。

2.2 主要企业及污染物统计

(1) 对于主要企业统计, 可根据区内主导产业筛选出重点评价企业, 按已建、在建、拟建三类或者按照主导产业类别进行列表汇总入园重点企业。列表信息中还应包含项目主要企业类别、占地、产品、主要能源、环评及三同时执行情况, 化工企业还须明确主要原辅材料、储运方式等。对照区域产业定位和环境准入门槛, 分析统计企业的产业政策相符性。

(2) 污染物排放情况, 按照废水、废气、固废列表汇总占污染负荷80%以上的入区企业污染物排放种类 (含主要特征污染物) 、排放量、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根据统计数据筛选区内主要污染物企业、污染类型, 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放去向等, 排查排污存在问题的企业, 同时计算园区内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变化情况、主要排污企业及其污染负荷、区域总量是否满足要求。排污数据来源可利用在线监测数据, 常规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现场监测数据, 或者根据原料能源消耗情况反推等方法获得。

(3) 入区企业环境风险分析及清洁生产。排查重点风险企业和重点风险物质, 存储位置、存储情况, 评估重点风险源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的可靠性。根据所在地区发布的清洁生产重点企业名单, 排查园区企业清洁实施情况。

根据以上的主导产业及污染源统计资料从入区企业产业政策相符性、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可行性、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可靠性角度, 分类列出存在问题的企业, 明确提出整改计划。

2.3 环境影响回顾评价及基础设施建设

(1) 环境影响回顾评价建议采用列表法, 分别将原环评批复及环评报告中提出的园区规划优化调整意见、环境等保护措施逐一列出, 与现状落实情况、落实效果进行对比, 列出园区尚未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并在后续的规划中调整建议和环保措施, 提出保护补救措施及调整建议。

(2) 区内的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包括园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气、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旨在摸清规划区内环保及公用设施是否按照上轮规划要求建设及存在哪些问题。

2.4 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

收集统计区内及附近区域近些年来地表水、环境空气、噪声、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各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 分析变化原因, 找出导致变化的评估区域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 从而提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分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达性;分析区域开发及项目引进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资料可来自于上轮规划环评中监测数据、常规例行监测数据、区内项目监测数据、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及实地监测等。

2.5 其他

以上四点主要针对一般性的工业园回顾性评价的共性重点进行阐述, 对于主导产业较为明显的如石化、化工工业园还应重点关注区域环境风险、居民健康等问题, 环评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3 结语

一般综合性园的规划环评回顾性评价的重点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 通过资料和数据的整理, 规划环评中的回顾性评价可有利于报告编写人员掌握园区的整体情况, 剖析开发区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园区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协调性角度, 提出开发区在未来开发过程中的调整建议, 以指导开发区健康发展。环评人员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从而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利于后续的环保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摘要:指出了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130-2014) 的实施, 标志着国家环评方向逐渐由具体建设项目发展到战略性的区域性评价, 有利于避免因规划不当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总结了回顾性评价重点、注意事项、数据来源等内容, 探讨了已经进行实质性开发的、规划实施扩区的及已经进行实质性开发但环评滞后的区域现状, 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期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可行的环保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划环评,回顾性评价,评价重点

参考文献

[1]赵东风, 赵朝成.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讨论[J].环境科学, 2008 (19) :89~90.

[2]赵磊, 孙平.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要点探讨-以江苏某开发区为例[J].四川环境, 2010 (4) :107~109.

评价重点 篇2

学宝钗,为人处事,少伤人。

学湘云,举首投足,真雅士。

学妙玉,从清从和,最干净。

学迎春,木纳羸弱,好心境。

学探春,敏锐细腻,是聪明。

学惜春,红尘看破,弃痴心。

学泼凤,香麻酸毒,五辣全。

学平儿,隐忍和善,最公平。

学小红,敢爱敢恨,很衷情。

学晴雯,智勇巧善,最高洁。

学袭人,贤识聪慧,会周全。

学芳官,灵动热心,真英雄。

学紫鹊,慧心解意,最知心。

学鸳鸯,自尊无畏,好女儿。

学香菱,自重不抗,真小姐。

学宝琴,活泼灵巧,惹人爱。

学岫烟,忍辱生活,很坚忍。

学三姐,为爱生死,最贞烈。

其一:黛玉宝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二: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其三: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其四:湘云。 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其五:妙玉。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其六: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有欲啖之意。其下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梦黄梁。

其七: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其八:凤姐。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其十: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薛宝钗是个才学出众的美人。 贾贵妃回来探亲,要去大观园游玩一番。贾贵妃让众姐妹个人题一匾一诗。宝钗题的匾额是:“凝晖钟瑞”,写的诗是: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 贾贵妃听后,连连称赞她的诗和林黛玉一样好。 我觉得薛宝钗的发言总是好钢用在刀刃上那种,一大半用来展现自己的学问见识:

(1)省亲夜,宝玉做芭蕉诗,想不出关于芭蕉的典故,薛宝钗随口道来,宝玉连声赞她是一字师;

(2)贾宝玉信口说《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是热闹戏,薛宝钗马上背出戏文中的一套《寄生草》,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迎合了贾宝玉所好的那个调调,喜得他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晓,让林黛玉很不痛快;

(3)宝玉的莽撞与无事忙得罪了湘云和黛玉,遂做一偈明志,又是宝钗随口道出六祖坛经里的典故劝告他,宝玉为之叹服;

(4)有一次,惜春做画,也是宝钗给她筹划,要用哪些颜色工具,从石绿管黄一直到水

桶木箱生姜大酱,黛玉开玩笑说再要铁锅锅产,好配上那些作料炒颜色吃,宝钗说,你哪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一个小细节里透露出宝钗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知识,其他的太太小姐只有恍然大悟的份。 宝钗还是一个朴素淡雅的人。

宝钗虽出身皇商,但她却显得很朴素,不喜欢涂脂抹粉,更不喜欢穿金戴银,就连衣服也是很朴素很朴素的。薛宝钗喜欢素喜自然朴陋的生活。所以,大观园中选住所,她挑的是简洁朴素的蘅芜院;她的房内摆设也很素雅。第八回对她住所环境的描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洞雪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慢,裘褥也十分朴素。”从中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个不喜欢惹事生非,不喜欢出风头的人。

薛宝钗虽然处事圆润得到荣国府上上下下的喜欢,但在爱情上败得一塌糊涂,她空有婚姻的躯壳却得不到宝玉的真爱。在那样的社会像宝钗这样善于处事的女子同样还是跳不出封建桎梏的魔掌,和黛玉一样同样红颜薄命,由于贾宝玉的出家,落得个独守空房、终身守寡的悲惨命运。在那样的封建社会,像薛宝钗这样的女子压根儿就不该嫁给宝玉这样的叛逆者。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晴雯心地纯洁、善良,性格清高、刚直,同被比作中通外直的芙蓉花。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受到僧人的顶礼膜拜,可见作者是把她们比作了人中之“仙”。然而物极必反,太正,太美的事物往往娇弱,“仙”终究不能在尘世长存,更何况当时的社会环境又非常恶劣,正如代表林黛玉的“木”便只能在春暖花开的季里生长,而黛玉的咳疾和失眠症也正是需要“出家”(和尚曾劝黛玉“出家”),避开纷扰的尘世,清心静养,才能康复。否则不仅身体,性格也会表现出许多弱点。作者在欣赏她们超凡入圣、飘逸脱俗的内质的同时,对其弱不禁风、目下无尘的外在则深表遗憾,曾讥讽黛玉“露酸”,晴雯“口角锋芒”,并且她们都患有“不足之症”。

由于薛宝钗和袭人所秉的“气”是世俗的“邪气”,所以她们也就能适应各种环境,像“金”一样被世人喜爱、膜拜。作者一方面深刻揭露和谴责她们内心的世故、阴险、冷漠无情;另一方面也赞赏她们贤惠、豁达的性情和丰美的身体。尽管这些美好的表面现象只是她们用来迎合世人的手段,作者仍然一分为二,称赞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称袭人是“贤袭人”、“如兰似玉”。

所以,在作者的眼里,她们四人都是美中不足的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或者可以说,正气之人是“世外仙姝”、“阆苑仙葩”、“花神”般的超现实的人;邪气之人矫揉造作、俗不可耐的过于现实的人。那么,有没有人能将两方面的优点集于一身呢?有,是贾宝玉。他既品质纯洁,又有丰富的情感和健美的外表;他既热爱美的心灵,又热爱“美色”。“内正”和“外邪”完美结合的他便是曹雪芹心中“美玉无瑕”的理想的自然人。宝玉的名字也寓意了他兼有宝钗和黛玉的个性,可见作者的思想既不流于世俗,也不同于君子之道,而是取长补短。因此,我们再不要把林黛玉、晴雯的痨病当作高贵的病,把她们的孤高自许当成是优点,也不能把薛宝钗和袭人的功利思想看作是美德。

黛玉是怎麼样的一个人呢?她完全不懂世俗社会的一些钩心斗角的事情,她全部不知道,她就是一派天真.其实红楼梦就是代表曹雪芹他的观点,曹雪芹最欣赏的人就是带著最原始的,我们人类最纯真的部分,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贾宝玉所喜欢的女孩子,就是没有经过污染的女孩子.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表露无遗.虽然她常常整贾宝玉,常常不理他,常常生气,为什麼 因为我们出气的往往就是你最亲近的人.所以林黛玉会把一些气发在贾宝玉身上 那她为什麼那麼常常生气或常常哭呢 因为-焦虑.各位看到这就是,她的焦虑来自於:第一个,她没有安全感.黛玉因为她爱上宝玉之后,她知道她的婚姻没有自主权,所以她非常焦虑.那第二个焦虑是什麼呢 她看到贾宝玉对其他的妹妹都很好,她也感觉不出来,不知道贾宝玉就是特别对她好,,这时候她就会焦虑.第三:中国传统社会都认为要门当户对,贾宝玉

评价重点 篇3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开展多年,特别是大中城市较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相对较好,环评的质量较高。近几年出现亚行贷款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项目,为垃圾卫生填埋场环评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对于拟建的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施工期和运行期进行。通常包括如下内容: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的调查与评价;工程分析,包括厂址分析、进场路线分析、工艺分析污染源分析、主要污染物防治措施:填埋场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主要为填埋气、渗滤液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影响分析,须以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为基础),污染物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结合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果,进行总量控制分析:公众参与;事故风险分析:拟定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给出明确环境可行性结论并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从根本上讲,垃圾填埋场环境影Ⅱ自评价的目的是论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它重点回答与项目决策相关联的几个主要问题填埋场场址是否合理;填埋场设计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拟定的环境污染控制方案是否可行;环境影响是否环境可接受,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二、评价标准选取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一般位于距离垃圾源较近,而景观又不敏感的偏僻区域。很多大型城市的规划中早已将垃圾场的选址(或备用选址)列入规划中,并且对环境功能分区,执行标准很容易确定。但在很多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以下乡镇,规划中往往未对垃圾填埋场环境功能做出明确的划分,有些垃圾填埋场是在规划完成后才选址,很多县以下城镇根本没有正式规划,这要求环评工作人员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时,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了解当地政府对该区域及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意向,征求当地环保部门意见,然后合理确定评价执行的环境标准,并通过审批环评报告书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笔者认为,环评工作人员应在充分理解各环境标准环境功能区划分依据(可参考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划分标准)、详细进行区域环境调查、规划调查的基础上,协助环保行政部门确定垃圾卫生填埋项目区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对于现行环境质量标准里没有的指标,如H2S、NH3等可参考TJ36-79中的相关标准值。污染物排放标准应该在《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基础上,根据项目工艺特点、污染物特点适当选取其它污染物控制标准作为补充,如《锤式垃圾粉碎机》(CJ/T3051—1995)等。

三、垃圾渗滤液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垃圾渗滤液水质、水量及相关问题

在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项目环评中,不可避免要遇到水污染源水质、水量确定的问题。它是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工程分析的重要内容。

影响垃圾渗滤液产生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垃圾的组成。垃圾的组成直接影响到渗滤液水质组成,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会带来垃圾成分的变化。因此,垃圾渗滤液水质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发生变化。第二,垃圾的预处理。在填埋前如果能够将垃圾破碎,可增加填埋场密度,降低垃圾对水的渗透性,增大垃圾的持水能力,增长了垃圾与水的接触时间,加速垃圾降解,这样会使垃圾渗滤液污染物浓度增加。第三,填埋时间。填埋年龄的不同垃圾降解速率不同,会使渗滤液的组分和各组分的浓度发生变化,随着填埋时间的增加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会逐渐降低。第四,垃圾的湿度。当垃圾的湿度达到60%以上时有利于垃圾的降解,此时垃圾的降解速率能够达到最大,很多为填埋场采取人工供水方式控制垃圾湿度,但水分过大会会稀释渗滤液,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第五,填埋深度。填埋的深度越大,水分停留时间越长,浸出的污染物浓度越高。填埋场选址地形条件的不同,会导致填埋深度不同。因此,同一种垃圾成分、同一地区不同垃圾场的渗滤液水质也可能出现较大的不同。

因为垃圾渗滤液的水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受影响的因素颇多,所以在环评中会带来污水处理站进水水质确定的问题,因环评处于建设前,不能通过长期的实测确定水质。因此,环评工程师要注意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掌握大量详细资料,了解渗滤液水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不能盲目追求效益,照搬国内其他的环评以缩短环评周期,最好平时对当地现有的垃圾场多做一些实测调查、并纪录相关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为今后提高环评工作质量作铺垫。垃圾成分的变化预测可参考与当地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化趋势相近的其他地区的统计资料,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这方面条件较为优越。

影响渗滤液产生量的因素诸多,如降雨量、蒸发量、地面流失、入渗、表层覆盖、排水设施等。水量的估算方法有很多,如理论计算法(水量平衡)、经验计算法、经验统计法等。各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目前不论是环评单位还是设计单位多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如式4-1等,在环评工作中,应根据现场地形条件、掌握资料忣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

垃圾渗滤液组成十分复杂。研究表明,生活垃圾渗滤液水质总特征是CODcr、BOD5浓度高,金属含量高,氨氦含量高,微生物影响失调。渗滤液水质对各种有机污染物检出多达几十种,但浓度均较低。个别地区垃圾场渗滤液重金属含量较高。确定评价因子的常规做法是:以SS、CODcr、BOD5、氮氨、大肠菌值作为污水排放的控制因子,预测评价时多数以CODcr、BOD5、氨氮作为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污染物来评价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SS,目前在我国松花江水系已经确定了该因子水质标准(《松花江水系环境质量标准》(暂行),如:III级标准标准值为SS<25mg/l),并在该地区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中列为现状评价。目前河北省尚未制定悬浮物的地方标准,个别地区环评应予适当考虑。

地表水的水质预测应根据“环评技术导则”选取适当的预测模式和预测水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正常工况情况,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良好,稳定达标排放;二是污水处理站出现运行出现问题,水质超标排放情况下的预测。

营运期评价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填埋开始至渗滤水质达到稳定的阶段:稳定后至封场阶段:封场后至污染自然消除阶段。三个阶段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污染特征,确定合理的评价深度,不能随意忽略任何一个阶段。而且,在每一个阶段中,垃圾渗滤液水量、水质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分析评价时应在同一时段内取最不利条件下进行。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探讨

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污染源——垃圾填埋体,污染物的载体同为垃圾渗滤水,渗滤液导排、防渗工程直接关系着垃圾渗滤液在填埋体内的停留时间和下渗

量,下渗量大导出量就变小,下渗量大、地下水位浅时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地下水污染。同时,一般浅层地下水多以地表径流和雨水作为补充,一定程度上地下水来源于地表降水。

但是,地下水的污染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较地下水要强很多,且地表水造成污染后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水体自净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较好恢复,而地下水一旦造成污染将是长期的、难恢复的。环境敏感时还可能直接影响人身健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与地表水评价相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是在渗滤液水量水质确定后来进行。一方面是渗滤水正常排放时(防渗工程、导排工程设施状态良好,运行正常)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衬里发生破裂时,渗滤液大量泄漏对环境的影响。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价,需要基于对区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渗滤液导排技术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认识的条件下。这要求环评工作者和环评单位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资料收集,必要时作一些现场实测工作。

四、填埋气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填埋气气体成分分析与产气量的估算

目前的垃圾填埋场多为厌氧型,填埋气体是生活垃圾在填埋处理过程中其有机废物经厌氧降解产生的混合气体,填埋气体的产生扩散会引发不少的环境问题,它既是爆炸源,又是一种可引起全球趋暖的温室气体,更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有害气体。有关研究资料证明,填埋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CH4、CO2、H2、N2和O2,还有一些微量气体,如H2S、NH3、庚烷、辛烷、壬烷、己烷、正丁烷、异丁烷、丙酮、苯、硫醇、氯苯、氯乙烯等。

实际上,垃圾填理场中最关心的大气污染物为H2S、NH3等恶臭气体,因此,恶臭气体的含量和产气量是环评中工程分析的重点需要确定内容。典型垃圾填埋气成分如表1所示。

填埋场的垃圾废气产生量和成分与被分解的固体废物种类有关,而且随填埋年限而变化,同时填埋场实际产气量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垃圾中的含水率、营养成分、pH值、温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环评中多采用经验公式法。

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目前,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主要是采用《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级差的选取原则和参数选取,避免错误发生。如果计算结果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关于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有关要求(场址周围500m范围内部的不得有人畜居栖点和居民居住区)则按较严格的执行。在复杂地形,如类似承德地区的山区,环评单位应详细分析风向风速与地形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以及污染源与敏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

在做好工程分析工作之后,有了产气浓度和产气量,相应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就确定了,为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而排放方式也是预测的重要根据,目前国内的垃圾场绝大多的填埋气属于面源排放,排放高度与地形有关,要视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预测模型的选取多采用面源模式,同时还应适当考虑局地风场。

3.填埋气的处理、利用

目前填埋气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基本分为两类:焚烧处理排空、综合利用。填埋气的综合利用程度与填埋场所在地的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主要的利用方法有不经过净化,直接作燃料供锅炉或工业炉窑使用,脱除CO2后,作为高热值燃料用于发电燃料等;经过脱CO2和H2S的净化处理,达到或接近天然气标准,再经压缩作汽车燃料。

本着清洁生产的原则,对于这种可利用的废气资源,应在环保措施论证中优先考虑综合利用,但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从目前河北省建设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情况可以看出,沼气的利用率较低,主要受用户、处理成本及投资的限制。因此,在环评中在优先考虑填埋气综合利用的同时,要充分的论证其经济可行性,避免环评成为空洞的“设想”。

五、如何分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的合理性

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评中,选址合理性是重中之重,因选址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往往是无法挽回的,非一般的工程措施能够解决。因此,环评中的选址合理性分析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垃圾填埋场选址,需对合理运输距离区域内可能选址地点,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确定3个或3个以上的侯选厂址:然后尽心现场踏勘,对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地址、水文、气象、供电、给排水、覆土资源、交通、厂址周围人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预选出2个或2个以上的预选场址:对于选厂址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社会及环境比较,推荐拟定厂址。对拟定场址进行地形测量、初步勘查和初步工艺方案设计,完成选址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审查确定选址。

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其他的环境影响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 篇4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公路建设步伐尤其乡村公路越来越大, 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 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 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 尤其是高速公路、乡村公路建设, 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

1.1 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改变重要物种的栖息环境, 如破坏和改变重要的森林、湿地、河流水域、草原等等生物多样性区域。

1.2 公路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1.3 公路带状延伸会改变路域自然风貌、自然景观, 造成环境损失。

1.4 公路施工期间造成环境污染, 如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废料等等。

1.5 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尾气、噪音以及危险废物等等污染。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要及重要性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针对公路建设和运营期间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先行, 从项目建议书、可研阶段就充分考虑公路带来的环境影响, 提出可行的防护措施, 把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 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 因此,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拟采取的对策。

2.1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2.1.1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

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 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

2.1.2 通过损益分析, 提出可行的环保措

施并反馈于设计, 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1.3 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

管理提供依据, 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2.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我国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 特殊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把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 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2.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 以点带线, 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 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 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还提出适合的环保措施, 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

3.1 详尽收集资料

公路环评必须详尽收集以下资料:

3.1.1 环境功能区划图及资料 (包括环境空气、噪声、水 (平、丰、枯水期) 。

3.1.2 环境质量公报 (最近三年) 。

3.1.3 农业区划、规划报告、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

3.1.4 主要农作物及单位面积产量, 主要蔬菜品种及单产量。

3.1.5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最近一年, 最好为市、县统计年鉴) 。

3.1.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图 (按地貌划分) 。

3.1.7 土壤侵蚀模数、侵蚀区面积、治理情况。

3.1.8 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补偿费依据。

3.1.9 应用遥感技术调查的土壤侵蚀报告 (现状) 。

3.1.1 0 动植物种类、分布、生态环境现状、

是否有自然保护区 (若有请提供边界位图) 、保护物种、保护级别。

3.1.1 1 国土资源局汇编 (包括土地利用现

状、土壤分类、流域水系图、植被分布图、农作物结构分区图、森林、草原分布图等) 。

3.1.1 2 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

3.1.1 3 沿线民族分布状况、各民族所占比例、沿线贫困乡 (村) 情况、人口、年均人收入。

3.1.1 4 文物古迹情况资料、文物保护单位情况。

3.1.1 5 危险品运输种类、文物保护单位情

况以及进行危险品运输登记注册的车辆数量、占总汽车保有量比例。

3.1.16现有公路交通事故年发生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包括恶性交通事故情况) 。

3.1.17公路设计单位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料及图表等。

3.1.18评价区域气候、水文、土壤地质等等情况。

3.2 选准评价对象和重点

公路项目涉及面大, 应重点开展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噪声环境影响、交通运输环境影响、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景观保护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评价。

3.3 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3.3.1 合理规划选线, 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敏感区域, 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3.3.2 采取尽量自然而不漏痕迹的隔声设计, 使环境敏感目标处于噪声影响区之外。

3.3.3 公路施工阶段:主要有取土时采取

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 计划取土, 及时还耕, 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 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 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 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 待施工完毕后, 再将这些熟土推平, 恢复原地表层;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减少噪声;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并采取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 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 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等等措施。

3.3.4 公路营运期:主要有对公路附近的学

校、工厂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路边植树绿化, 净化吸收尾气、降低噪声;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等等措施。

3.4 合理安排环境保护措施资金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篇5

2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土壤资料缺乏主要表现在大比例尺方面和资料不齐全方面。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比例尺多在1:50000和小于1:50000;土壤属性多局限于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方面。如工作中需要比例尺大于1:50000的土壤图或者需要的土壤属性超出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的范围,就必须自行进行土壤调查。(2)土壤调查资料陈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81年,土壤野外调查和采样多在1982年-1984年之间。所以,若引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所说明的情况是20年前的情况。(3)难以找到针对性强的土壤调查资料。就全国而言,除做了1:500000的水土流失调查外,没有其它土壤专题的调查资料。

3土壤调查的任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1)对一个较大区域,如一个省或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域、或大流域、或某一自然区域的土壤资源作一概括的了解,以便进行农业区划、土地资料评价或总体规划等,这种调查均采用中比例尺或小比例尺、其比例尺确定主要考虑其调查面积大小,即面积较小者多采用中比例尺,反之,则多采用小比例尺(2)对一个具体地区,如某一县,乡、农场、甚至更小型的生产单位,需要对其土壤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以便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或土壤改良规划等,一般采用大比例尺调查。

4底图的精度及要求:土壤调查的精度是用成图的比例尺表示的,精度不同,所用地形底图比例尺也不一样,通常采用的比例尺有以下四种;(1.)详测比例尺:规定为1:200-l:5000.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2)大比例尺:规定为l:l万-1:2.5万。多用于乡和国营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土壤制图单元要 求到土种、变种或其复区。(3)中比例尺:规定为1:5万-1:20万、多用做县或中、小河流流域的农业和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以及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调查。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土属、土种或其复区。(4)小比例尺:规定为小于l:20万。多用做全国、大区或大的河流流域土壤开发,国际土壤图幅的测绘和编制。土壤制图单元要求到亚类或土属的复区.5确定比例尺的其它影响因素:(1)农业用地方式.在自然成土因素较一致的情况下,一般果园土壤调查所选比例尺最大,农地次之,林地再次之,牧地最小。如果在同一地区,有不同利用方式,也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测制土壤图.(2)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通常对地形平坦、切割程度不深 而土壤种类又比较单纯的情况,所用比例尺可略小;反之,要稍大.(3)调查面积大小.调查面积较大的,采用比例尺可略小;反之要稍大、这与调查后的成图图幅大小是否相称有关.(4)地形底图除带有等高线外,应具有足够的和精确的地物点。

6自然成土因素资料的收集

(一)气象资料 1收集调查区历年的年、月、旬平均气温,年绝对最高、最低温度等。2历年的年、月、旬平均降水量。借以了解水资源及其分配状况。3灾害性天气、包括干旱冷冻、冰雹、台风、暴雨、霉雨等资料以及群众抗灾经验的资料。4土壤温度。5风向、风速、风力等级资料。

(二)地质和地貌

(三)地表水和地下水

(四)植被资料

7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1)调查区一些基本资料,如人口、劳力、畜力、农业机械的马力、耕地面积、林业、牧业用地面积等(2)调查地区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的研究报告,以及试验资料。(3)调查地区的农业历史,农、林.牧业的生产情况,各业所占的比重,历年作物产量、产值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4)调查地区轮作布局的发展及其对粮食单和总产的影响。(5)历年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问题,当地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6)各种土地耕作管理经验,用地养地的措施及其效率等等。(7)农业生产历史及其变迁情况,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与特产等。

8土壤资料的收集主要收集的资料包括:(1)调查区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形成特点、肥力特征、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经验。(2)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资料,如土壤上生产性能、因土施肥、因土耕作、因土种植、因土管理以及障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3)历次调查使用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比例尺大小及质量标准。(4)特殊的土宜资料,因许多地域性植物性特产往往与一定的土宜特性有关。(5)按区域整理过去调查的土壤资料,最好设计表格进行填写,以掌握区域土壤特点与问题。

9地形因素研究内容:即对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体物质的再搬运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它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地形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对土壤形成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是研究的主要内容。10古土壤形成的原因(1)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终止了原来的土壤形成过程(2)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或地面的变迁,使原来的土壤发育受到埋藏而终止

11古土壤的特征 一.是具有与近代环境条件不相适应的土壤发生剖面;二.是剖面由不同土壤发生层段所组成;三.是在剖面上部土壤必须具有腐殖质层的痕迹,其下部土壤发生层段的排列组合因当时成土作用的不同而异。

12土壤剖面常规布点:应从土壤调查要求出发,全面考虑剖面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的原则。代表性原则,是指主要剖 面点的设置要做到每个制图单元或景观单元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主要剖面点,并尽可能地将剖面点布置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形部位上.均匀性,是指在一个面积较大而景观变化又较小的区域,即同一景观单元之内,应按一定的面积比例设置主剖面点,以确保调查制图的精度。

13统计抽样法的优越性:首先,它可用不多于常规布点的剖面数量,达到、甚至超过常规布点调查的精度。其次,可以获得一系列统计数据来说明土壤分类的可靠性和制图的精度水平

14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瓦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④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15剖面挖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上应分别堆放在土坑两侧,不宜相混,以便在观察剖面后再分层回填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④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可以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⑤剖面点的位置必须用目视或仪器测量,准确地标在工作底图上

17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单元从上至下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单元,其中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18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4)充分注意我国的特色

19分类单元和图斑:分类单元是概念化的、是精确定义的,从而给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评价提供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一个调查区的土壤性状与某一分类单元的概念相吻合或被包含,勾绘土壤时,我们就以这个分类单元的名称命名该区域的土壤,从而成为图斑

20中小比例尺制图基本工作方法(1)掌握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2)路线调查 路线调查是完成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图的基本方法之一(3)典型区调查 21土壤边界分布规律性的实地分析 :科学地确定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边界线,是保证土壤图合乎一定质量和精度要求的关键。寻找土壤边界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变化着的环境因素如何综合影响土壤形成的过程。而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多种多样的剖面形态特征。由于土壤是一种具有分布上连续特性的自然体,划分土界常常是以剖面性态作为根据的。

22大比例尺的土壤调查制图特点是:调查范围是县一级以下的基层生产单位,面积较小;调查和制图的比例尺≥1:5万,通常为1:5000~1:25000;工作对象一般与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相对应的小面积的土壤自然体;通常要求在实地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和填图,土壤界线一定要求在野外确定

23大比例尺土壤制图的特点是:一,工作底图精度高,图面上信息量多,通常运用目视估测法就能把实地的土壤界线转绘到工作底图上去;二,大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单位是土种或变种,在实地往往不容易分辨,难以用目视推理找到土种或变种的界线;三,要求制图的精度高,在土壤图上能量算各种土壤的面积。因此,它的制图技术,与中、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24内插法其作法是:先在地形、母质、植被或农业利用上有明显差异的两种土壤上,确定两个主要剖面点,而两点之间必有边界存在。然后,在两主要剖面之间,逐段挖检查剖面及定界剖面,以缩小边界的范围

25编图综合的指标:最小图斑面积为25mm2,个别特殊图斑可保留到10 mm2;对面积过小无法在图上表示,而在上图单元中保留的土壤类型,则用符号标示

26大比例尺的土壤图特点:图例设计比较详细,除以代号、颜色和几何图形表示制图单元以外,同时还包括地形、植被、地下水位、土壤主要特征、农业利用状况、肥力评级、面积等等内容

27中、小比例尺的土壤图特点:图例的设计比较简单,只标出制图单位的符号或颜色、土壤名称等主要项目*土壤制图的步骤:准备工作,搜集,分析,评价有关资料。28分区原则必须全面考虑土壤的环境条件和土壤性态,特别是土壤改良的地理条件(如地形、水文地质等)和障碍因素(如过砂、过粘、内涝、盐碱等),把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作为分区的依据

29土壤资源评价的目的:在摸清土壤资源底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与服务管理。

30土壤资源评价4条基本原则(1)土壤生产力高低评价:这是评价的核心内容。一般以耕地的农作物产量、林地的林分生长量、草地的产草量(载畜量)等作为土壤当前生产力的综合指标,也要对土壤资源类型的形成、演变与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经过调整和采取高科技措施以后的生产潜力作出评价。(2)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评价:这里要特别注意土壤资源潜在的适宜性及其长远利用的后果,要求使经济、生态和社会 3个效益相互协调,并且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进行评价。(3)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强度评价:要求在全面分析土壤资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土壤资源自然生产力的主导限制因素,分析研究改造限制因素的可能性及应采取的措施,并预测其改变后的生产潜力。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即在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对土壤资源的利用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几个因素进行评价。二.名词解释

2微域小气候变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湿度和风的变化上,但其中以地形小气候对土壤形成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最为显著。

3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区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发生发生分类的参考。1重力地形:是指坡地上的风化壳、土体等在重力和一定水分的参与活动下,发生不同形式位移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地形。

2岩溶作用地形:岩溶作用是指地下水为主要作用因子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过程,其所形成的特殊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形。

3雅丹地形:是由强劲的风力对产生龟裂的平坦地形作定向风蚀的结果,并使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沟槽,在沟之间形成高达5-10m的垄背,其延伸方向与主风向平行

4黄土地形:黄土地形和其它地形一样,是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它是第四纪时期的一种特殊沉积物,分有很广,约占整个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5冰川地形: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形可分为两大类.即:侵蚀型的和堆积型的地形。

6冰斗:主要是在山坡处.或河源洼地中,长年积雪成冰,周围基岩也因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的物质从洼地中带走,使原洼地加深,三面为陡峭的岩壁,另一面为低平的山口,形同斗状,故称为冰斗。

7绝对年龄:以土壤经历的年份,就可以推断出土壤发育的深浅 8相对年龄:某些土壤的发育始终处在年幼阶段,或者原来土壤的发育进程被终止了。这种造成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差异

8河长:指从河源至河口的距离。计算时从河口为起点,向上游量测 9间隙性间流:每年出现两次汛峰,两次枯水期,三、四月上游积雪消融,形成春汛,六月下旬至九月,雨期来临,出现第二次洪峰,径流变幅大,径流系数5% 一20%。其余时间为枯水期,可以断流,造成春季严重干旱缺水

10指示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严格的植物

11样方调查:主要根据工作要求及植被类型,在不同典型样区,结合土壤剖面观察,选择1m2(草原区)、25m2(灌木草原区)、100 m2(森林区)作为观察记载的样方

12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13地区分级原则:据地形、土壤复杂程度和土地利用特点,对调查区进行复杂分级。调查区的等级愈高,相应的剖面数量也要求愈多 14精度要求原则:在同一等级的土壤调查区内,其剖面数量还因精度要求不同而差异悬殊。土壤调查精度要求高,即制图比例尺大,要求设置的剖面数就多

15底图质量原则:野外调查的工作底图质量,也是关系到剖面数量多少的前提。单一的线面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因它所提供的地面信息有限,要求设置的剖面数量就多。如果利用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则地面信息丰富,景观影像逼真,主剖面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许多相同的景观单元可以不设置主剖面,而以检查剖面代替之

16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称为土壤发生层。17土体(剖面):不同的土壤发生学层次构成了不同的层次组合 18非发生学土层:特性不是成土作用所为土壤发生层与残留于土壤剖面中的母质的层次性具有根本的不同

19特定发生层:除了上述一些“正常的”主要发生层外,尚有一些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发生层,它们在发生学上有其特定的共性,难以完全符合上述几种主要发生层的定义,而且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也有必要将之独立划分为土壤的主要发生层

20土壤自然性:态是指那些在田间表现很不稳定,极易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变动的土壤性质包括土壤干湿度、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和坚实度等四项

21湿时可塑性:指土壤物质在来自任何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能持续改变形状而不断裂的能力

22制图单元:在一个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制图,相同的图斑组成 23优势制图单元:在一个制图单位内,完全一致的土壤类型是很少的。当其主要土壤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90%以上时。

24优势制图单元:在一个制图单位内,完全一致的土壤类型是很少的。当其主要土壤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90%以上时。

25土壤资源评价:指对土壤的质量、适宜性、和限制性做出评价,并综合评定其生产潜力。

1河流包括:(1)河长(2)河网密度3)浅滩与深槽的分布(4)河流分段

2样方调查记载内容包括:①生境条件包括地形、土壤、地下水位等②群落名称

3植物根系调查方法:方格、网、湿筛法

4土壤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渐变性”

5人工剖面包括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6土壤剖面点地表状况描述:地貌和地形,母质类型、岩石露头与砾质状况,土壤侵蚀与排水状况,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现状

7特定发生层包括G层(潜育层)K层(矿质结壳层)P层(犁底层)8土壤的腐殖质含量与土壤黑色色值之间并无完全的相关性 9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也遵循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

10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1中国现行的即国家在土壤调查中使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

12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3一个制图单元或图斑内,并非只包括用来命名该制图单元的土壤分类单元所定义的土壤,可能还包括符合其它土壤分类单元定义的土壤或非土壤的东西

14中小比例尺制图是1:10万~1:100万之间的土壤制图

15修正土壤分类系统的方法是通过比土、评土

16土壤草图的审查与修正包括土壤界线、草图内容的审查与修正和拼图。

17五图一书:五图是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评级图、土壤利用线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18土壤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它主要从土壤质和量两方面来衡量

19按形态特征划分的地形类型1.山地 2.丘陵3.平原4.岩溶作用地形 5.风沙地形与黄土地形6.冰川地形

20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1.流水地形包括(1)片状水流作用地形(2)线状水流作用地形2.波浪作用地形3.重力作用地形

21重力作用地形三种基本类型:(1)倒石堆:(2)滑坡体(地下水和坡表面水侵蚀是产生滑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3)泥石流

评价重点 篇6

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作用的影响,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上来,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由于更重视生存和增长的需要而在环境上投资不多,加之这些国家往往处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如处置不当易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由于我国中企海外项目所在的部分国家自身环境保护制度模糊,相关环境影响评估及措施不足,可能导致对区域、流域环境影响程度加大以及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如何在积极开发国际清洁水电能源的同时,有效保护森林、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国际水电开发的重中之重。

1 国际水电项目特点

世界上现有62个国家依靠水电为其提供40%以上的能源,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在20世纪就已经超过70%。截至2014年底,全球水电装机容量10.36亿kW,年发电量3.95万亿kW·h,占全球发电量的近1/7。据测算,至2030年世界水电装机将达15.5亿kW,开发度达38%,全球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4.6万亿kW·h,其中,亚洲占比50%、南美占比13%、北美占比18%、非洲占比8%。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192个国家一致认为,发展水电与燃烧矿物质能源相比较,无论从能源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都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第一章“美国面临的能源挑战”中明确指出:水电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其发电成本低且不产生温室气体,它仍将是未来美国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中把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并作为鼓励开发的能源形式列入了能源发展战略中,确定了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以及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的能源工作思路。

近年来,在非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是最大贡献者。非洲地区主要的水电、火电和输电网络建设几乎都由中国水电、葛洲坝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承建。以中国水电为例,在非水电站装机容量累计超过5 000万kW,涉及苏丹、阿尔及利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赞比亚、马里和尼日利亚等29个国家,承建了非洲超过90%的水电站。

2 国际环境保护法律及环评发展概述

2.1 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概述

自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以来,经过若干次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达成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既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成果,也是今后环保领域的法律依据。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已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35种国际环境公约,这些条约均构成了国际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表现了人类在保护环境及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方面的有关共识。

2.2 国际环评发展概述

国际环评包括战略环评和项目环评,一般以导则、指南、应用手册等形式发布各类环评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环评的一般规定、内容和程序,污染源管理,标准化预测模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等专项环评的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监测、环境审计、环境累积影响评价等。

1989年,世界银行出台了《环评业务政策》以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不断对技术指南和操作导则加以补充完善和更新。世界银行在环评政策之后又陆续出台了9项安全保障政策,其中与环评有关的有自然栖息地、大坝安全、物质文化资源(即文物保护)、林业和病虫害管理,与社会影响有关的有非自愿移民(即移民拆迁)和少数民族政策等。

美国于1969年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规定由美国环保局(EPA)出资和监管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遵照《国家环境政策法》所规定的程序执行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EA/EIS)。此外,欧盟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支撑工作主要通过政府间合作开展,主要分为四类:污染源排放清单、环境影响评价指令、要素类指令以及专题类指令。欧洲主要通过政府间合作,使用一致的方法各自进行排放清单的开发工作,如《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特定公共及私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令》、《欧盟环境噪声指引》等。

目前,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特点,逐步构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及法律框架,随着这些政策的施行及法律的执行,相关条例、规章和指导方针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正,在水电站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均考虑了这些政策和法律的要求,初步确定了社会影响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查及法律地位,并提出在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猎物禁猎区和重要考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200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水电报告》表示,水坝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环境与社会风险”,但同时强调,非洲和亚洲巨大的水电发展潜力可以给成千上万依然没有用上电的民众带来可靠的电力供应,并对国际水电开发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环评要求。

3 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分析

由于国际水电开发带来的闸坝阻隔、淹没占地、工程施工、移民安置和调度运行等作用因素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河湖水文情势和河流形态,对流域和区域的生态和环境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出现诸如河湖生境阻隔及破坏、生态水量挤占、泥沙淤积、湖泊萎缩、绿洲消失、生物种群退化和局部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1)造成江河、河湖阻断,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冲击,水生生物生境产生隔断和破碎化;(2)水资源开发改变流域水循环的自然状况和水沙平衡条件,造成河湖生态需水不足,泥沙淤积和下游河湖萎缩;(3)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产生影响;(4)水库淹没村庄、耕地造成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安置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冲击;(5)水库蓄水可能降低原库区河段的天然流动水体自净能力,水库蓄水初期有可能导致库区及坝址下游水质恶化;(6)对文物古迹和景观产生影响。

水电工程施工期可能带来主要环境问题有:水电站施工开挖产生大量粉尘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施工废水排放量大,悬浮物含量较高,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将造成下游水质下降,影响城镇和居民用水质量;水电工程施工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量土地,对地貌景观和植被损坏很大;随意弃渣,极易造成局部水土流失、淤塞河道、抬高下游河道水位等;大型电站施工占地面积大,施工人员人数多且集中,施工人员的聚集都可能引起传染疾病的交叉感染和暴发流行,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 重点关注问题分析及环境保护应对措施

4.1 重点关注问题分析

4.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排放了大量污染物,最终酿成了当今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发达国家利用地球资源的人均数量高出发展中国家几十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缺少解决环境问题所需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仍严重制约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来自债务、贫困、不平等贸易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往往在面临大型水电开发时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护机制,容易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环境影响。

4.1.2 建设及开发方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水电开发方式主要有: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库、径流式发电、抽水蓄能发电以及引水发电等开发方式,主要由于构筑物(大坝或其他建筑物)对河道的阻隔、水沙情势的变化、淹没与移民和工程施工都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不同的开发方式主要带来水库壅高水位及水沙情势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水库库岸滑坡、坍塌,水库诱发地震,泥沙冲淤,地下水位升高使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等;水质物理、化学特性变化,水温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群健康的影响,低温水对农作物、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径流调节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减脱水河段生态的影响等。特别是引水式电站,由于其大坝与厂房之间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减脱水河段,当不考虑电站大坝最小下泄流量时将引起下游减脱水河段水生生态及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此类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4.1.3 大坝建设及水库淹没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水电开发中水库的建设将淹没土著鱼类栖息地,以及库中和坝前的鱼类产卵场等生境。大坝的分割使原河道中的鱼类无法正常洄游产卵,从而影响河流特有鱼类的繁殖及鱼类种群的稳定性,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河流生物链的均衡。水库的形成会使当地由以激流型生物种群为主向静水型生物种群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环境转化。

水库淹没将对库区内一些重要的动物迁徙通道造成影响,而大型两栖动物无疑将受益于水库,因为水库的建成将大大扩大其栖息范围。相反,小型两栖动物由于对死水的不适应性和对水质变化的敏感性,水库的建成很有可能使原栖息于水库上游的小型两栖动物向水库上游支流的河口迁徙。

4.1.4 水质变化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带来的影响

水库淹没区域主要由森林、灌丛、草原以及耕地和低地组成,当淹没大面积的植被时会对库区水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大量被淹生物的腐烂分解和发酵作用造成的。通过分解生成大量含碳、氮、磷等的有机营养物质,造成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同时导致库内水体溶解氧的快速消耗,库底生成由厌氧介质、还原剂和酸性物质组成的发酵层,这种情况在库区形成后的头几年最为明显。此外,由于大坝的分割使河流水流速度明显减缓,河流自净能力显著下降,进而导致水质下降。

4.1.5 水电开发移民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水电工程水库淹没范围广,移民数量大,移民安置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安置不当,会造成库区乱垦滥伐,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局部地区环境质量下降,给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水库淹没和配套永久建筑会占用大面积的林地,涉及到森林砍伐、区域内水源不能再被沿岸居民直接饮用等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当地经济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库区范围内沿岸及山坡耕地和可耕地的淹没,对当地居民现有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产生影响,如耕种土地的改变、采摘和捕猎区域的缩小等,但随着水库的建成,捕鱼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此外,水库建设对涉及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以及自然景观也将产生一定影响。考虑到部分亚洲、非洲国家可能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国际界河等问题,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应避免对河流涉及的国家及地区之间造成利益上的冲突。

4.2 国际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应对措施

正确处理好国际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流域水电开发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时开展回顾性评价研究;结合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生态功能区规划和水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河流水电规划的梯级布局,力求实现多目标和谐;完善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做好水电项目前期施工道路、营地等“三通一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水电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深入开展国际水电开发环境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基础研究。

国际水电开发应以河流开发规划为基础,要和项目所在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结合区域特点科学分析环境保护对象,合理确定保护范围,协调流域梯级生态调度,健全环境保护保障机制。在国际水电开发过程中应把生态保护作为首要前提,通过建设最小生态流量下泄保障措施、过鱼设施(鱼道)、鱼类增殖站、太阳能光热系统、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回收站等生态环保设施,来减缓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目前,国际水电工程普遍采取BOT (即建造、运行和移交,是一种项目融资方式)方式,该方式以外国资本(或私人资本)为投融资主体,参与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及大型城市建设项目建设。BOT方式自1984年由当时的土耳其总理奥扎尔提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BOT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环保、通信等基础建设项目中。随着国际水电工程融资方式的不同,将本国环保法规和标准与国际、当地国环境保护规定有机结合,积极吸收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也是解决国际水电开发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未来国际开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道路,而大坝安全和技术发展、环保和移民等工作仍将是水电可持续开发的关键。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国际水电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水电企业的生产监督管理,加强项目所在国家的环保法规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从技术上,需要通过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水电规划的优化与协调、环保措施的有效落实、环保设备的改进、开发形式的创新等,来寻求更好的方式以平衡水电与环保问题,从而走出一条国际水电开发与自然环境友好、和谐的发展道路,以保证地区生态平衡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斌,田圃德,靳丽霞.协调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国际经验概述与启示[J].水利经济,2010(4):48-53.

[2]梁鹏,卢力,戴文楠,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环评技术支撑体系概述[J].环境影响评价,2014(4):36-40.

[3]王志坚.我国国际河流水电开发面临的国际环境[J].吉林水利,2012(1):1-3.

[4]E.C.菲里奥,詹伟.非洲水电站环境损失与经济收益比较[J].水利水电快报,2013(12):28--30.

评价重点 篇7

一、高考考试大纲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要求

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是学生能根据实验要求做到:1设计、评价或改进 实验方案;2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3描述实验现象和收集有关数据;4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5识别或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6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高考命题方式及规律分析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问题是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高考对比类问题常见的考查方 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主要涉及化学实验装置图的判断、化学试剂选择的判断、物质分离与提纯方法的判断等,题目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中学化学教材实验,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二是出现在第Ⅱ卷化学实验综合试题中,要求学生指出题目所给实验方案的优点或缺点,或结合物质的性质选择提供的化学试剂、化学用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写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侧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

预测2015年高考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的考查仍会保持原有的命题方式和风格,可能在化学实验命题素材的选取、考点的组合、设问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实验试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化学实验都“植根于”教材演示实验和探究 实验。因此,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内容的复习时,要真正“吃透”教材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实验结论、注意事项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核心梳理】

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基本思路

2.基本步骤

(1)明确目的、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化学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其能否腐蚀仪器和其他物品,反应是否需要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选择合理的实验装置及所需试剂。

(3)设计装置、步骤: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实验装置及所需试剂,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4)记录现象、数据: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 算、图表、推理等 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3.注意事项

(1)药品和仪器是否剩余:若药品和仪器只给出一部分,则应作必要的补充,若有剩余,则应进行筛选和淘汰。

(2)题目条件有无特殊要求:如采用最简单或最合理的实验步骤,这些要求对我们考虑反应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和所需试剂、确定操作步骤等都作了限制,必须高度重视。

(3)实验过程中的隐蔽性操作:如某些必要的干燥、除杂、冷凝等,这些都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但容易被忽略。

(4)药品的描述:有些题目要求指出药品的名称,这类问题学生最难答准确,如有些药品的准确描述为硫酸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饱和NaHCO3溶液、NaOH溶液等。此外也应注意某些仪器(如量筒、容量瓶等)的规格。

(5)会画简单的实验装置图:考纲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可用“示意装置图”表示。

(6)其他问题:如冷凝回流、冷却、防倒吸等问题;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等。

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化学实验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作出判断,要考虑其是否完全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和对环境有无污染等。

1.从可行性方面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

评价化学实验方案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1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2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3实验步骤 是否简单、方 便;4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准确。

2.从“绿色化学”角度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

“绿色化学”要求设计安全的、对环境友好的实验方案,降低化学生产过程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据此,对化学实验过程或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2化学反应速率是否较快;3原料利用率以及制取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4制取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3.从“安全性”方面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

化学实验从安全角度常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2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 验纯等);3防氧化 (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4防吸水(如实验室取用或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时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5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装的干燥管及直形冷凝管等);6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可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

【高考热点突破】

热点一:化学实验装置图的评价

命题特点:近几年,高考试题将化学实验原理以化学实验装置图的形式呈现,涉及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离及提纯、物质的检验、物质性质的验证、实验操作方法等内容。大多实验装置或操作来源于教材实验,侧重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相关原理的应用能力。

例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A.除去粗盐溶液中不溶物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C.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

D.乙酸乙酯的制备演示实验

解析:A项,除去粗盐溶液中的不溶物采用过滤的方法,操作中要求“一贴、二低、三靠”,该实验装置中,玻璃棒悬在漏斗上方,下端没有靠在三层滤纸处,且漏斗下端未将长管口紧贴烧杯内壁;B项,碳酸氢钠受热发生的分解反应为,由于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应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否则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会使试管炸裂;C项,该装置为 洗气装置,由于长导 管插入NaOH溶液中,CO和CO2混合气体从短导管通入后,气体压强增大会使NaOH溶液从长导管流出,无法获得较纯净的CO气体,应将混合气体从长导管通入,CO气体从短导管排出;D项,该实验装置直接取材于高中化学(必修2)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所用药品等都符合实验要求。

答案:D

归纳拓展:右图所示装置可“一器多用”,用于气体的收集、净化和量气等。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适用于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从a管通入气体,从b管排出空气,如O2、CO2、H2S等气体。

(2)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适用于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从b管通入气体,从a管排出空气,如H2、NH3等气体。

(3)排水法收集气体:适用于难溶于水的气体,瓶中盛满水,从b管进气,a管出水,如O2、H2、NO等气体。

(4)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杂质:瓶中盛有试剂,从a管通入气体,从b管排出气体,杂质气体与瓶中试剂发生反应。例如,瓶中盛有饱和NaHCO3溶液,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5)排液法测生成气体的体积:瓶中装满液体,a管连接导管并伸入量筒中,从b管通入气体,量筒中液面与瓶中液面相平(保证容器的内外压强相等),排出液体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例2.(2014·山东卷)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正确的是()

A.配制溶液

B.中和滴定

C.制备乙酸乙酯

D.制备收集干燥的氨气

解析:A项,配制溶液定容时,不能直接用烧杯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应用烧杯加水至液面距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B项,锥形瓶中盛有NaOH待测液,显然滴定管 中盛有标 准酸液,应选用带活塞的酸式滴定管,不能选用碱式滴定管;C项,实验装置同例1中的D选项,实验装置、所用药品等都符合实验要求;D项,该装置中收集NH3时,导管伸入试管较短,由于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 时,导气管应伸入试管底部,否则很难收集到NH3。

答案:C

方法技巧:评价实验装置图正误的方法:

(1)从原理上分析装置的正误,如制取气体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是否合理,选用的除杂试剂是否合理等。

(2)从操作上分析方案的正误,如蒸馏装置中温度计的位置、冷凝管中水的流向、洗气装置中进出气体的方向是否合理等。

热点二:化学实验操作及现象的评价

命题特点:高考试题将化学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以文字叙述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对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作出合理评价,常涉及物质的制备、离子的检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侧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基本技能。

例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A项,乙烯分子中含有C=C键,将乙烯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证明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了加成反应;B项,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时,产生光亮的通路,而FeCl3溶液则不能;C项, 无水硫酸 铜遇水生 成CuSO4·5H2O,若酒精中有水,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无色粉末变成蓝色晶体;D项,苯和环己烷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只有环己烯能使KMnO4溶液褪色。

答案:D

方法技巧:评价化学实验方案和结论正误的方法:

(1)分析实验目的,分清实验要求是制备物质、检验物质还是除去杂质等,并联想所掌握化学实验知识,采用“头脑实验法”在大脑中想象、设计出合理实验方案。

(2)分析相关实验操作,与“头脑实验法”设计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对照,确定题给实验操作方法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性。

(3)分析实验结论,判断所给出的实验方案及结论是否存在片面性,特别注意干扰现象。

例4.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排水法收集NO

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

C.除去氯气中的HCl

D.分离碘酒中的碘和酒精

解析:A项,NO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且NO难溶于水,故采用排水法收集NO,NO从短导管中通入,将水从长导管中排出;B项,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要将试管口朝上放置,O2 通过导管通入试管底部,将试管内空气向上排出;C项,除杂试剂选择错误,Cl2、HCl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应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洗气;D项,分离方法选择错误,碘溶于酒精形成碘酒溶液,不出现分 层现象,应采用蒸馏的方法予以分离。

答案:A

方法技巧:解答物质的分离及提纯问题时,要立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分离、提纯原则,按照先物 理方法(过滤、蒸馏、萃取、重结晶、渗析等)后化学方法(加酸或碱、沉淀剂等)的选择顺序,选取合适的分离、提纯的方法,并根据所选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

热点三:物质性质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

命题特点: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综合试题中经常出现有关物质性质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实验方案来检验某种物质,一般要求写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侧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综合技能及文字表达能力。

例5.碘是人体 必需的微 量元素之 一,有“智力元素”之称。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碘缺乏病。查阅资料 知:1在酸性条 件下,I-能被NO3-离子氧化成IO3-离子,被H2O2 或O2等氧化成I2;2IO3-离子能被HSO3-离子还原成I2。

请你利用实验室常 用仪器和 下列限选 试剂,依次研究某食盐样品中所加碘的存在形式是I2、I-、IO3-中的哪一种。

限选试剂如下:1.0 mol·L-1HNO3 溶液、1.0mol·L-1H2SO4 溶液、1.0mol·L-1NaHSO3 溶液、3% H2O2 溶液、1% 淀粉溶液、蒸馏水。

(1)提出假设:

假设1:该食盐样品中含I2;

假设2:该食盐样品中含I-;

假设3:_________ 。

(2)设计方案与实验探究:

将适量食盐样品溶于蒸馏水制成溶液,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解析:(1)题目要求“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和限选试剂,依次研究某食盐样品中所加碘的存在形式 是I2、I-、IO3-中的哪一 种”,而假设1、假设2分别提出该食盐样品中含I2、I-的假设,显然假设3应为该食盐样品中含IO3-。

(2)步骤1中淀粉溶液遇单质I2显蓝色,可据此确定食盐样品中是否含有I2。步骤2应加入氧化剂将I-氧化成I2,再利用淀粉溶液进行检验,这里可选用3% H2O2 溶液氧化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H2O2+2H+=I2+2H2O。步骤3利用IO3-的氧化性进行检验,可选用具有还原性的NaHSO3溶液和淀粉溶液进行检验。

答案:(1)该食盐样品中含IO3-

(2)

方法技巧:(1)物质性质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和程序如下:

(2)科学性和可行性是设计实验方案的两条重要原则。设计物质性质检验的实 验方案时,要注意实验方案必须遵循化学理论和实验方法,在实际操作时要做到可控、易行。

例6.(2014·浙江卷)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矿物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一定条件 下,气体甲与 固体1(FeO、CaO)中的某种成分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一个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该反应的产物:________。

解析:(1)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则沉淀2为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Fe (OH )3,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为4Fe(OH)2+O2+2H2O=4Fe(OH)3。

(2)由框图可知,气体甲为CO2,CO2中碳元素显+4价,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固体1中参与反应的物质应为具有还原性的FeO,Fe元素由+2价升高为+3价,C元素则由+4价降低为+2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守恒和元素守恒可得化学反应方 程式:可将反应所得固体溶于稀盐酸中,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 颜色变化,检验产物Fe2O3;将反应所得气体通过灼热的CuO,观察固体颜色变化,检验产物CO。

(2)检验Fe2O3:将固体用 稀盐酸溶 解,加入KSCN溶液,若显红色,表明产物中有Fe(Ⅲ);检验CO:将气体通过灼热CuO,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方法技巧:(1)物质性质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一般步骤是: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任何具有明显实验现象差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可用于物质的检验。在物质检验过程中,常常根据物质颜色的变化、是否有气体产生、能否溶解、有无沉淀生成、有无吸热或放热等现象来判断。

热点四:定量实验方案的设计

命题特点: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综合试题中有时出现有关定量实验方案设计的问题。相对于定性实验方案设计来说,这类问题对学生的化学实验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不但要求学生能从定性实验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化学实验原理,从定量实验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侧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7.(2012·全国大纲卷)现拟用下图所示装置(尾气处理部分略)来制取一氧化碳,并用以测定某铜粉样品(混有CuO粉末)中金属铜的含量。

(1)若实验中称取铜粉样品5.0g,充分反应后,反应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原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从浓硫酸、浓硝酸、蒸馏水、双氧水中选用合适的试剂,设计一个测定样品中金属铜质量分数的方案:

1设计方案的主要步骤是(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解析:(1)该实验中利用甲酸与浓H2SO4反应制取CO气体,再用CO还原铜粉 中的CuO。实验中铜粉样品为5.0g,充分反应后,反应管中剩 余固体的 质量为4.8 g,则有,从而可知,铜粉样品中Cu的质量为m(Cu)=5.0g-1.0g=4.0g,原样品中单质Cu的质量分数为4.0g/5.0g×100%=80%。

(2)分析题目所给试剂,一定条件下,Cu、CuO都能与浓H2SO4、浓HNO3、稀HNO3反应,而CuO可与稀H2SO4 反应,Cu与稀H2SO4 不反应,可将铜粉 样品溶于 足量稀H2SO4 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最后剩余Cu的质量,计算样品中金属铜的质量分数。

答案:(1)80%

(2)1将浓硫酸稀释;取一定量的样品;样品与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计算2

方法技巧:定量实验方案设计中常考虑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重量分析法: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被测组分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从试样中与其他组分分离。重量分析包括分离和称量两个过程。重量分析法不需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实验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反应是否完全发生,以及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质量的变化。

(2)滴定分析法:滴定分析法的实验基础是高中化学 (选修4)教材中的 酸碱中和 滴定实验,实验的关键是准确量取待测溶液,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

(3)气体体积法:通过测量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的关键是准确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高考热点演练】

1.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制备Fe(OH)2沉淀

B.验证Na2O2 与水反应的热效应

C.制取并收集NO2气体

D.证明Na与水反应的热效应

2.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3.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浓硫酸与铁反应生成SO2

B.比较C、Si、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C.灼烧海带

D.制备Fe(OH)2沉淀

4.下列实验设计能完成或实验结论合理的是()

A.证明一瓶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二氧化氮,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某溶液中滴 加足量氨 水,产生白色 沉淀,则该溶液不含Al3+

C.测氯水的pH,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D.用新制氢 氧化铜悬 浊液鉴别 乙醇和乙酸

5.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吸收氨气制氨水

B.抽取少量蒸馏水

C.转移溶液

D.除去杂质气体CO2

6.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A.已知质量为mg的铝镁合金,通过下面实验设计可以 测定镁的 质量分数:

B.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先称量固体物质或量取溶液,再溶解或稀释,并立刻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C.用裂化汽油萃取溴水中 的溴之后进行分液时,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D.欲检验SO2中是否混有CO2,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若品红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混有CO2

7.某小组设计如下图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以探究潮湿的Cl2与Na2CO3 反应得到固体物质的成分。

(1)写出试剂X的化学式:_______。A中制取Cl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试剂Y的名称为______。

(3)通入一定 量潮湿的Cl2反应后,经检测,D中只有Cl2O一种气体,C中只含一种氯盐外,同时含有NaHCO3等,某同学对C中所得固体残渣的成分进行探究。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存在两种 成分:NaHCO3和______;

假设2: 存在三种 成分:NaHCO3和______。

2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和仪器:蒸馏水、稀HNO3、BaCl2 溶液、澄清石 灰水、AgNO3溶液、试管、小烧杯。

(4)已知Cl2O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则D中Cl2O进入E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

参考答案:

1.C2.C3.B4.D5.B6.A

(2)饱和食盐水(饱和氯化钠溶液)

(3)1NaClNaCl、Na2CO3

2

评价重点 篇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区域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规划等的实施所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评价, 并在不利情况下提出改进意见或替代方案的过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形成初期就参与其中, 并贯穿始终, 作为政府部门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战略层次上重点论证规划中未来开发活动的布局、结构以及资源配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同时提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 并从总量控制的角度提出规划中的可行项目和限制项目。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规划专业的结合。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对其组织编制的城市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 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编制规划应当注意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 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城市规划实践及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对城市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在各个层次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前瞻性地考虑环境影响, 避免或降低不利的环境影响,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也是城市规划实践的现实所趋。虽然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不需要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师, 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和知识, 可以增强城市环境教学内容对城市规划实践的指导作用, 有助于提高规划工作者的综合规划能力和规划成果的质量, 以及规划成果的成功审批。

3.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完成, 归根到底, 还是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健康的、有文化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准则的基础上, 能够合理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两方面着眼, 合理选择适于开展城市建设的自然生态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物理环境与植被、动物等生态环境) ;同时, 着力营造城市内部的人工生态环境, 通过绿化、环境污染防治、建筑物合理布局、减灾措施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做到对外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内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机融合, 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乡村关系和城市体系。

二、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重点——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的宏观性、方向性和全局性问题, 比如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等, 并对城市发展中的重点专项或部门性问题提出引导性、控制性的框架, 以指导部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这些内容一般是通过土地利用政策影响供求关系, 对开发活动在整体上起到引导作用。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关系密切,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对规划内容中的 (1)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并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2) 提出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公用地发展规模, 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这两方面规划内容的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宏观性和规划性,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强调这两方面不仅应对于整个城市, 而且应对于区域性, 甚至全球性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规划内容中的 (3) 确定主要交通设施的位置, 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走向, 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城市地铁、轻轨走向及车站位置;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位置、容量; (4)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信、燃气、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这两个方面主要涉及城市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 这些规划内容的实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 也是目前城市环境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中, 加强在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和意识, 是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 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也可为下一步开展具体市政工程项目提供有力指导和技术支持。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交通、能源、水务 (供水与排水) 、环卫规划方面。

3.规划内容中的 (5)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总体布局, 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6)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7)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及防治污染措施; (8)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风貌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 提出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专门保护规划。这四个方面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等保护与建设, 是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的有力保证。此方面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规划目标的可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相容性,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公众对此规划目标的支持力度。

4.针对规划内容中的 (9) 确定城市防灾要求、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规划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 并强调从规划层次采取降低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及环境风险的措施和预案。

5.规划内容中的 (10) 确定旧区改建, 用地调整的原则, 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11) 综合协调市区与郊区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副食品基地, 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这两方面关系到规划区内不同地区之间、规划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公平。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可能的社会影响方面。

6.规划内容中的 (12)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可看成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近期实现, 教学中应突出近期建设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研究, 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三、结语

评价重点 篇9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评价,伊春市

引言

近年来,国内关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一是研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周江洪、陈翥将区际产业转移能力表达为区际产业转移推力、区际产业转移拉力、区际产业转移阻力三个作用力的函数关系[1]。王满四、黄言生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进行排序,顺序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市场潜力、产业配套能力[2]。二是研究省域、市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差异。孙雅娜、马涛等、杨凡等采用因子分析、变异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等方法对省际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差异进行研究[3,4]。三是从行业的角度研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差异。何有世、秦勇分别利用各种实证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对承接软件行业和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进行评价[5]。

伊春市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化林业资源型城市,也是东北区规模最大的资源型城市之一。目前,伊春市的林业资源开发情况已处于中年阶段,林业的主导性地位逐步降低。笔者分析了伊春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条件和产业结构的现状,提出了伊春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意见。以此,为推动伊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127°37′E—130°46′E,46°28′N—49°26′N。东与萝北县、鹤岗市、汤原县相邻,南与依兰县、通河县接壤,西接庆安县、绥棱县,北通逊克县;其北部的嘉荫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界江长246公里。伊春市位于小兴安岭腹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2012年全市总人口80.3万人,土地总面积32 800km2。现辖1市(县级市)、1县、15个区、17个林业局。2012年地区GDP实现260亿元,近几年GDP增长率一直保持10%左右。伊春市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森林资源丰富,2007年森林资源总面积3 919 979万m2,活立木总蓄量247 425万m3,森林覆盖率81.8%。树种主要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林业区,各种珍惜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110余种。

二、伊春市承接产业转移现状评价

(一)资金来源多为国内资金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从表1中可以看出,伊春市工业总产值多来源于内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投资呈波动上升。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图 1 2009 年伊春市外商投资企业结构

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实际利用外资额逐年上高,外商投资企业中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伊春市应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项优势,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二)投资地区偏重于亚洲地区

截至2008年底,到伊春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5个,有外资投资企业62户。亚洲是伊春市投资户数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地区。按投资户数划分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中有4个来自亚洲,依次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韩国、日本。按投资规模划分排在前五位国家(地区)中有两个来自亚洲,依次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特别是来自香港地区的投资户数和投资规模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7户,占伊春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19.32%;投资总额6 500万美元,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额的20.53%。

(三)投资产业集中在制造业

数据来源:《伊春市统计年鉴》

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是外商在伊春市投资的主要领域。其中制造业领域投资户数位居各行业之首。截至2008年底,制造业有外商投资企业82户,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93.2%,投资总额12 821万美元,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40.49%。其中按投资户数划分排在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木材、家具、食品的加工制造业,说明外商在伊春市的投资领域比较窄,投资格局仍然没有大规模的突破。

三、伊春市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选择

行业和区域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行业从纵向上、区域从横向上分别来选择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然后将两者进行交叉契合,便形成伊春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点[6]。

(一)重点承接产业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公式如下:

其中:Qj为某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

Aj为某地区j产业部门产值(或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部门产值(或就业人数)的比重;

B为表示某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

当区位商Qj> 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当Qj=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等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能自给自足;当Qj<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04年统计资料,伊春市总产值为95.0 709亿元,而全国总产值为117 251.9亿元,公式中的B取值0.00 081。

由表4得出,伊春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有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以及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研加工业、旅游业、畜牧业、医药制造业。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伊春主要承接产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产选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生态畜牧业。

(二)重点承接区域

承接区域以产业园区为承接主体。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伊春市按照“横向抓项目壮集群、纵向抓产业扩规模、两头抓龙头带基地”思路,着力打造“哈铁伊嘉生态特色经济隆起带”。重点围绕“龙江钢铁脊梁”———西林钢铁集团加快冶金基地建设,通过分离上下游产业,打造西林冶金循环经济园区;围绕“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钼矿”———鹿鸣钼矿,进行钼钢、钼丝等系列产品的深加工,谋划推进南岔钼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木材精深加工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光明集团创业园区;全力支持铁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创建省级园区,建设寒地黑土原生态产业园区;围绕嘉荫县对俄木材加工产业园区整合为“边境合作产业园区”[7]。

四、结论

伊春市树立了全新的资源观与发展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选择替代产业,以重点打造的产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加快中小企业发展,通过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商家前来投资、创业。

数据来源:《伊春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周江洪,陈翥.论区际产业转移的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66-70.

[2]王满四,黄言生.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国际商务,2012,(2):96-104.

[3]孙雅娜,边恕.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与对策[J].辽宁经济,2007,(1):24-25.

[4]杨凡,陶涛,家顺良.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57-59.

[5]何有世,秦勇.离岸软件外包中江苏四城市承接能力的综合评价[J].软科学,2009,(12):34-36.

[6]王作成,韩联伟,穆文龙,等.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与对策分析[J].中州学刊,2007,(5):30-34.

评价重点 篇10

1 自然概况

百山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 880hm2, 区内最高峰百山祖海拔1 856.7m, 为浙江第二高峰, 年均气温12.8℃, 降水量2 341.8mm, 相对湿度84%, 无霜期187d, 该区内海拔800m以下为红壤, 800m以上以黄壤为主, 棕黄壤土集中分布于百山祖南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百山祖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 而且垂直地带性也比较明显, 海拔1 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 1 000~1 5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 1 500m以上为山地矮林和灌丛。

2 调查方法

调查前, 笔者查阅了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资料, 初步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位置和调查路线。调查方法分别采取直接计数、样方法记录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范围、生境与生长情况, 并采集标本, 组织鉴定, 建档保存。

3 百山祖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根据1999年国务院批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1], 保护区内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11科18属21种,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 如百山祖冷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 如华东黄杉、福建柏、榧树、长叶榧、樟树、闽楠、浙江楠、山豆根、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鹅掌楸、厚朴、毛红椿、香果树、蛛网萼、长序榆、榉树。因此,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 百山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自然分布情况

4.1 百山祖冷杉 (Abies beshanzuensis)

松科, 濒危种, 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特产于庆元县百山祖自然保护区, 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残存至今的冷杉属植物, 在研究植物区系和气候变迁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产于百山祖西南坡, 海拔1 700m的亮叶水青冈林中, 于20世纪70年代由庆元林科所吴呜翔先生发现, 经鉴定是新种命名。该种首次发现时有8株, 因自然因素死亡3株, 在文革后期因人为挖掘死亡2株, 现仅有3株, 均为大树, 分布面积0.1hm2, 蓄积量1m3。一般4~5年结实1次, 但多数种子发育不良。为拯救这一珍贵树种, 有关方面正在探索繁殖措施, 因种源缺乏, 庆元县林业部门先用插条繁殖, 但生存率很低, 此后选用日本冷杉作砧木进行枝接, 用髓心形成层对结法、围土劈接、先靠接获得成功。

4.2 伯乐树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钟萼木科, 为我国特有科, 仅1属1种。由于其生境比较局限, 故不易繁殖, 现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百山祖有伯乐树54株, 其中大树18株, 分布面积约1.2hm2, 蓄积量2.2m3, 分布于海拔450~1 200m的沟谷、山坡林中, 常与木荷、杉木、红楠、紫楠、尖叶四照花等伴生。树形优美, 叶、花、果大型而美观, 是优良庭园观赏树种。木材纹理直, 结构致密, 质地轻软, 易加工, 不翘裂, 为优良的建筑、家具及其他工艺制品等用材。

4.3 南方红豆杉 (Taxus mairei)

红豆杉科, 我国特有珍贵树种, 资源少, 不易繁殖, 属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树种。通过野外调查, 百山祖现有南方红豆杉共计2 015株, 其中大树为1 430株, 树龄均在150~800年左右, 胸径在20~167cm之间, 分布面积约64.34hm2, 蓄积量1 451.1m3, 在海拔1 000~1 400m山坡谷地有零星或小片群状分布, 常生于褐叶青冈、硬斗石栎、香槐等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

5 百山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价值

在百山祖自然分布的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 有的品种是重要作物的野生种群和有遗传价值的近缘种, 多数种类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经济用途[2,3]。

5.1 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植物

百山祖冷杉、长叶榧、伯乐树、鹅掌楸等均属孑遗植物, 对古植物区系、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气候、古地理的发生和变迁等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百山祖冷杉、长叶榧、伯乐树、闽楠和毛红椿等为我国特有种, 这些植物在研究植物地理、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5.2 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

树形美观或叶形奇特、适宜作行道树和园景树的有福建柏、樟树、鹅掌楸、长序榆等;珍稀观花植物有伯乐树、厚朴、香果树和蛛网萼等;重要的观果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等。

5.3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百山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 有不少种类是高级或特种用材树种, 如榉树、花榈木、南方红豆杉、福建柏、樟树、闽楠和香果树等;重要的药用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厚朴、花榈木、野大豆等;其他如榧树、野大豆是重要作物的野生种群和有遗传价值的近缘种。

6 小结和建议

调查表明, 百山祖有11科18属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这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不仅种类丰富, 还有广泛的用途和巨大价值。百山祖虽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但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资金投入有限, 建议有关部门应从抓紧建设、加强管理、增加投入3个方面来加强实施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同时, 百山祖也是一个旅游景点, 应当协调好开展旅游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此, 目前应重点做好硬件设施建设、专人负责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这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以有效就地保护的基本保证[4]。

摘要:调查百山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21种, 分属11科18属, 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3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18种, 从科研、观赏、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保护建议。

关键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评价,浙江百山祖

参考文献

[1]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出台[J].植物杂志, 1999 (5) :3-11.

[2]张若蕙.浙江珍稀濒危植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工作风险下一篇:自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