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记忆能力

2025-01-01

理解和记忆能力(共8篇)

理解和记忆能力 篇1

心理和生理都是有记忆参与的现象, 所以说在学习心理语言学中记忆占有重要地位,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 和记忆有密切关系。随着深入的研究, 人们越来越关注记忆与语篇理解的关系, 阅读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技能, 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工作记忆在一些高级认知活动像言语理解、间题解决、推理和学习等中也很重要。因此, 鉴于工作记忆的重要性, 了解工作记忆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以及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1 工作记忆

1.1 工作记忆的概念和组成

Ebbinghaus首先在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 人们在只学习一次的音节时通常可以回忆出7个音节, 但他没有把短时记忆从记忆中区分出来。1890年, W.James提出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概念。1965年, Waugh和Norman提出了短时记忆和感觉记忆。1968年, Atkinson和Shiffrin提出了三级系统记忆模型, 一年后将其扩展。1974年, Baddeley和Hitch提出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是从研究短时记忆中提出来的, 但是短时性的存储与加工。工作记忆是注意的焦点。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是指“对正在被加工的任何领域的认知任务中的信息的暂时存储。”当提出长时工作记忆后, 心理学家很快把短时工作记忆与工作记忆等同起来。

工作记忆是由三个成分构成的。这三个成分是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是中央执行系统。关于Baddeley和Hitch的工作记忆模型有时很难解释一些记忆现象。1995年, Ericsson和Kintsch提出了长时工作记忆的概念, 认为工作记忆既包括短时工作记忆用来暂时存储信息和长时工作记忆。

1.2 工作记忆的特点

工作记忆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由Baddeley等人从在研究短时记忆中提出来的, 短时记忆包括感觉记忆信息和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并进行有意识加工的信息。

首先是工作记忆的广度存在着个体差异, 其次, 不同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是有差异的。再次, 工作记忆的储存容量是有限的。工作记忆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 单单是单纯的存储信息的话, 个体的记忆容量会比较的大, 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和存储以完成任务的话, 那么相应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会随之变小。

2 工作记忆和阅读理解

2.1 工作记忆广度和阅读理解

测量工作记忆广度, 双重任务法测量是比较普遍的。Daneman和Carpenter首次对阅读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大小进行测量, 即阅读广度方法, 这种测验是需要理解和记忆的。但有时对工作记忆广度测试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方法也是多样的, 测试结果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 工作记忆的广度的大小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对于人们完成高级认知活动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工作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因素来考虑, 从而对工作记忆个体差异的内在机制进行更全面的揭示。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主要原因首先表现在注意的资源上面。注意量是有限的, 能力高的人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 有较高的工作记忆广度。其次是转换加工能力。中央执行系统的容量有限, 是控制性注意的能力。再次是记忆的消退。时间是有限制的。同时消退的速度会随年龄而发生变化。同时, 这三个影响因素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限制的。

2.2 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理论和阅读实验材料的选择

1992年, Just和Carpenter提出了一个句子理解容量理论以处理句子理解中的某些局限性, 该理论强调了在语言理解中工作记忆的重要性。工作记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工作记忆与容量有限的短时记忆不同, 它是对信息的存储和加工, 而且认知加工能力与有限的信息存储是有关系的。当然会存在个体性的差异。资源分配的形式在加工和存储两个过程中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加工效率高, 消耗能量就少, 则储存能量就多。认知的资源并不是个体差异的主要表现, 关键是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对阅读理解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关键是加工与存储能力的多少。另外, 长时工作记忆当中的认知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定情况下有时会相应地扩充。也就是说, 工作记忆的容量并不是很有限的。

阅读材料选择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途径选择阅读材料, 可能会得到非常不同的结果。在阅读理解过程中, 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与长时工作记忆多重储存结构的相关性很大, 对建立情景模型和信息提取速度的制约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建立实验材料选择的标准化方法也是很关键的。

2.3 短时和长时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语篇的阅读理解中短时工作记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工作记忆在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提出后开始了很多的心理学研究, 对语音回路的研究是主要的。用抑制发音的方法进行实验, 语音回路在初始的理解阶段作用不大, 但在理解阶段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在阅读理解加工的不同阶段中, 语音回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体的认知行为尤其是复杂的认知行为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与工作记忆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工作记忆的双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级认知活动中, 而且, 工作记忆能力的高低对阅读者的信息加工和储存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保存和提取知识是长时工作记忆的两个方面。长时工作记忆中的提取结构对阅读理解起很大的作用。长时工作记忆就是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快速、可靠地存取。不难看出, 长时工作记忆中提取结构是主要成分。首先, 提取结构在语篇阅读理解中是建立连贯的心理表征这个理解的基础。其次, 提取结构在理解中具有知识激活作用。例如, 当一个句子中出现bank一词时, 我们头脑中就会同时反映出银行和河岸两种意思, 然后再根据语境看一下哪个合适, 但这两个意义都要被激活了。另外, 长时工作记忆的有效作用必须有短时工作记忆的支持, 因为短时记忆保存了长时记忆所必需的提取结构。

2.4 工作记忆的作用和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需要通过对应的策略提高学习者的变通性性和协调性, 有效地发挥工作记忆的作用。根据记忆的特点、广度、容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第一, 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维度感知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生动多维的语言教学环境, 产生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效果。还可以进行话题式情景式教学。让信息相互联系和关联, 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 提高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加强有意识的记忆。加工和存储是一个容量有限的资源系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加以改善。因此, 外语学习要注重加强训练, 掌握内在联系, 也是提高长时工作记忆能力的最佳方式。提高对学习语言的熟练程度,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注意抓要点, 把代表性的词语记住, 然后通过激活加强理解与后面的联系起来。

第三, 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工作记忆主要是对句子表层形式的暂时储存, 保存的时间很短。同时也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 注意挑选有知识和趣味性的材料,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用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 提高他们的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能力。

3 结束语

国内外对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很多, 但有关短时和长时工作记忆的实验手段和程序也存在很多缺陷。个体差异和年龄变化对阅读理解的能力也有影响。因此, 在做相关实验的时候, 一定注意被试的选择和工作记忆的广度和信度。提高读者工作记忆能力, 是阅读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工作记忆的优势,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工作记忆与理解关系, 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景仍非常的广阔。

参考文献

[1]Baddeley A.Exploring the central executiv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6, 49A:5-28.

[2]Ericsson, Kintsch.Long-term Working Mem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Miyake 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2001, 130 (2) :163-168.

[4]桂诗春.记忆和英语学习[J].外语界, 2003 (3) .

[5]温植胜.外语学能研究新视角—工作记忆效应[J].现代外语, 2007 (1) :87-95.

[6]姚喜明, 潘攀.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J].外语教学, 2004 (1) :72-75.

[7]张璇, 杨玉芳.工作记忆容量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及机制[J].心理科学, 2009 (5) .

[8]竺金飞.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 2007 (6) .

理解和记忆能力 篇2

将需要记忆的对象,从不同方面提出疑问,学生在努力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如记忆板块的分布,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设计问题:

1.设计用线条串联各板块的问题:

下列线条分别穿越了哪些板块?

(1)赤道、南北回归线、0°、180°等经纬线;

(2)麦哲轮航线;

(3)中国科考船远洋航线。

2.设计记忆板块边界的问题:

(1)各大洋的海岭分别呈什么形状?

(2)两个消亡边界(环太平洋海沟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如何形成的?

3.设计记忆板块范围的问题:各板块包括哪些大陆和海洋?

4.解释实际的问题:

(1)冰岛按成因属于哪类岩石?

(2)日本、印尼、台湾、秘鲁、智利为何多火山、地震?

(3)东南亚锡矿带、智利的硝石和台湾的硫磺矿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4)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落基山、海岸山、安第斯山、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在思考分析、读图判断、回答上述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就大大加深了对板块分布等有关地理事象成因的理解和记忆。

探讨未知问题,强化无意注意的记忆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悬而未决的地理问题,无论有没有结论,也不管结论是否正确,只要经过了热烈的探讨过程,学生都会对所探究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比如,学生在阅读教材上的板块分布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难解的问题:

(1)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分界线到底在哪里?是高中地理教材上所画的白令海峡,还是初中教材上画出的俄罗斯东部的上扬斯克山脉?

(2)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边界(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一直到加利福尼亚湾)属于什么类型?高中教材把它的北部作为生长边界,南部为消亡边界,而初中则全部当作消亡边界。

(3)为什么在板块分布图中不把东非大裂谷画出来作为生长边界?

探讨这些令学生模糊和疑惑的问题,有助于记忆板块的分布。

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会经常提出的疑难问题还有: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怎么发生的?

(2)为何台风中心的空气运动是下沉的?

(3)南极地区上空出现大面积的臭氧层空洞,为何该问题在北极地区上空不太严重?为何在春季时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最大?

这些问题都是科学家还未解开的谜团,中学地理教师根本无法解释,但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再整理分析资料,经讨论、辩论后写出有见解的小论文。结论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熟悉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要求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且广泛涉猎了课外知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设计有趣实用的实例和情景题,加深对探究结论的记忆

以下材料都可以作为引入正题、举例和设计相关问题的情景:

(1)作为引入地质作用的情景材料: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时,花果山还是海上一仙岛,可今天它已距海边十多千米了。珠穆朗玛峰在2000万年前是海洋,按理论的上升幅度推算,它应该已经升至20000米高度了,可现在只有8844.43米。这是什么原因?

(2)作为讲解城市区位的情景实例:当年,澳大利亚政府计划从悉尼和墨尔本之中选一个作为首都,于是两城市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正在相持不下之时,澳政府决定谁都不选,最后选择的首都是两城市之间的堪培拉。这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的?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题目:

(1)一个小神童从地表某地(30°S,60°W)沿直线经地心钻越地球。当他钻出地表时,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答案:钻出的地方经纬度为30°N、120°E,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当森林发生火灾时,考虑风向,如何逃生?

A逆风跑出B顺风跑出C垂直于风向跑出D待在原地不动

(3)当发生泥石流时,沿哪个方向逃生?

(4)为什么常年出门在外的藏族人脸部较黑?

(居住在最高的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平均降水少,晴天多,紫外线照射强烈。)

(5)为什么欧洲西部的很多人喜欢到地中海沿岸晒太阳?

(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多雨,光照很弱;欧洲人属于白种人,皮肤较白,但其审美观是:稍黑一些的皮肤较好;而夏季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光照强烈,有海洋和沙滩,适宜晒太阳。)

上述题目和实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因而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会过目不忘,长时间记忆犹新。

迁移地理知识,提高完全理解能力

有的学生能解答某种条件下的某一类问题,但当该问题呈现在另一种条件下时,就不知所措。这说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不完全的,属于一知半解,而要达到完全理解,必须具有迁移知识的能力,以一知十,推而广之,由中国推知世界,由此规律推知彼规律。比如:

(1)以800mm、400mm、200mm年降水量来划分中国的干湿区,进而划分出森林、草原和荒漠,那么世界其他地区的干湿区和植被也可据此标准划分出来。

(2)自然带有三大分异规律,但也必须知道,土壤、气候、植被、动物等也分别具有这三大分异规律,成因基本相同。

(3)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和等压线稠密,夏季相反,世界其他大陆也有此规律。如西欧冬季西风强度大,就是因为冬季该地区南北等温线和等压线稠密,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

(4)认识中国寒潮成因、发源地、天气特点和危害,就可知道北美寒潮类似的规律了。

(5)了解中国台风发源地、结构、天气特点、危害和预防措施,世界其他地方的台风或飓风与此大同小异。

多方位变换说法,培养具体形象的理解能力

若把教材上叙述的抽象的地理原理、规律变换成另外几种意思相同、容易理解、与实际联系紧密、具体直观的语句,学生就能融会贯通了,由此能解释和解决较为复杂的相关题目。

如可以将教材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降低”规律变换成两种说法:

(1)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正午影子越短,太阳光照越强;

(2)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太阳高度向四周逐渐递减。

这两句与原句意思相差不大,且在野外能观测到这种现象,理解透彻,且容易解决与影子等太阳高度线有关的复杂难题。

再如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可以变为:“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向赤道和两极方向逐渐降低”,后者比前者更为具体,利用后者很容易判断与纬度有关的盐度高低。

反向设问与举例,提高变通灵活的理解能力

下述两组例子意思相反,为反向例子: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而美国一城市是“火车拉走的城市”;人口和城市一般分布在平原地区,而墨西哥人口和城市却主要分布在高原上。

下面两大问题的条件相反,问题相同,为反向问题:

(1)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中,低压槽线位置分别是什么锋面(冷、暖锋)?所在地是哪?两侧分别吹什么方向的风?何地会产生降水?

(2)若锋面气旋在南半球,上述各问分别如何回答?

从相反角度设问和举例,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此法能开阔学生思路,训练举一反三的变通思维能力,且能满足其探求相反问题的新奇欲望。

高度概括总结,有助于快速记忆

一些判断技能可以用几个字来分类和概括,如判读等值线的技能是:“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温线判读技能为:“高高低低”,等压面的判读技能是:“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一些要素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两三个字(正反比、正负相关)概括,如:近地面,气压高低与地表温度成负相关;气压与水的沸点呈正相关;太阳高度大小与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路程长短成负相关,与大气削弱作用成负相关,与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成正相关。

用几个字概括各要素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和大容量地记住相关知识。

理解和记忆能力 篇3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在理解型活动和产出型活动中的使用效果, 以及词典形式对语义和搭配记忆的作用。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

1.1

电子词典比纸质词典在二语理解和产出中更加有用吗?

1.2

哪种词典是更好的学习工具———电子词典还是纸质词典?换句话说, 对语义和搭配的记忆与词典形式有关吗?

本文选用2008年出版的英语单语学习词典COBUILD (第六版)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希望在以下两个方面对词典使用研究有所贡献。首先, 现有词典使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解型活动中, 本研究将更进一步地研究产出型活动。其次, 本研究还试图比较使用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对长期记忆的影响。我们认为, 这方面的研究对词典形式的选择具有教育学上的意义。总的来说, 本文旨在研究纸质版和电子版英语单语学习词典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同时, 我们也希望搞清楚哪种词典更值得综合到语言教学和学习中。

2 试验方法

为了回答上述研究问题, 我们进行了一项试验, 共有64名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参加了试验, 该试验包括一个调查问卷形式的预测试、正测试和后期的记忆测试。

正测试由两项任务组成:理解型 (消极型) 回忆和产出型 (积极型) 回忆。前一项任务要求受试解释以下9个单词和短语的意义:backgammon, boody prize, clampdown, collateral damage, down under, dream ticket, flapjack, onus和outcrop。后一项任务要求受试用下列搭配完成9个句子:under sedation, in cahoots (with) , at gunpoint, wreck havoc on, in the pipeline, in the offing, on the blink, up the creek和on the trot。测试题目以纸质形式发给受试, 受试用COBUILD词典 (第六版) 的电子版或者纸质版来完成任务。该词典的电子版有网络版, 输入密码后就可以查询使用。更加重要的是, 完成测试任务所需的词典信息在该词典的电子版和纸质版中完全一致, 这使我们能够研究词典形式的效用。在正测试前, 受试参加了词典使用培训, 熟悉了两种类型词典的检索结构。

在进行正测试前的预测试中, 我们要求受试不查询词典完成上面的任务。在预测试中发现的受试比较熟悉的几个测试题后来在分析中被排除。在预测试中同时进行了简要的问卷调查, 目的是研究受试对电子版或纸质版英语学习词典的偏好是否可能构成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在预测试试卷和调查问卷收上来以后, 立即分发正式测试的试卷, 要求受试使用所拿到的词典完成理解和生成任务。同时, 还要求受试只查询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 而不要看其他部分, 以防止影响词汇学习。受试在试验中的查询受到严格的控制, 以避免出现查看其他部分。

两周后, 进行了词汇记忆测试, 试题与正试相同, 但试题的顺序不同, 以防止受试可能因为记住上次的正确答案顺序来答题。

3 试验结果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两个试验组中习惯查询电子词典和习惯查询纸质词典的学生人数比例相当 (纸质词典组Zobs=-0.447, 电子词典组Zobs=-0.577, |Zcrit|=1.960, p<0.05) 。因此, 受试对两种词典形式的偏好不影响测试结果。

正试和后期记忆测试的结果如表1所示。

在正试中, 查询电子词典的受试比查询纸质词典的效果好, 不管是完成理解型还是生成型任务, 其差别都非常显著。此外, 查询电子词典对短语和搭配的长期记忆都有帮助。使用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对完成理解型和生成型两个任务都具有显著差别。

4 讨论

本研究为英语教学中融入电子学习词典提供了实证。试验结果表明, 电子词典在生成和理解型任务中都比纸质词典更加有效。此外, 试验还证明电子词典是有效的学习工具, 因为它可以提高长期记忆的效果。这可能是因为电子词典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词目词在显示屏上的突出位置比纸质词典更加吸引学习者的注意。

本文是根据Anna Dziemianko的论文编译, 原文标题是“Paper or Electronic:The Role of Dictionary Form in Language Reception Production and the Retention of Meaning and Collocations”。在此向原文作者表示感谢。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的方式调查了电子词典与纸质词典在理解型和产出型言语活动中的使用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词典在理解型和产出型活动的使用效果都优于纸质词典, 此外, 查询电子词典对学习者的短语和搭配的长期记忆有帮助。

理解和记忆能力 篇4

一、为幼儿提供给歌曲编动作的机会

边唱边跳是幼儿活动的特点, 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平时多让幼儿观察自然,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同时也给幼儿做一些示范动作, 教他们一些表达方法。这样如果歌词是具体的, 并易用动作表现的, 孩子们就会自己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出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如:《谢谢好叔叔》一歌中的“汽车喇叭嘟嘟嘟”, 幼儿就会很快地用生活中曾经见到的按喇叭动作表现出来。

二、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我们应该常常在音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朗诵歌词, 弹奏优美的曲调, 用悦耳的声音唱幼儿能理解的歌曲, 跳一些舞蹈, 做一些有节奏的动作, 配上自然的表情, 给幼儿欣赏, 吸引他们的注意, 并启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可以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 选取优秀的音乐教材, 带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 动手、动脑、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 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如采取愉快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小班《走路》让幼儿模仿动物叫声、走路的姿势, 使他们有兴趣配合音乐的节奏拍节做游戏。

三、加强节奏训练

节奏性动作是幼儿喜欢的活动, 针对这一特点, 一方面通过拍手、跺脚、踏步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 另一方面是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 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如:学习歌曲《大鼓小鼓》, 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 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 小鼓的声音小而弱, 大鼓和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 通过有节奏的训练, 联系大鼓和小鼓的音色及音强的特点, 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四、鼓励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

让幼儿给熟悉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 发展唱歌的能力, 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幼儿非常喜欢玩《菜场游戏》, 那些逼真的菜十分讨人喜欢, 《买菜》这首歌, 幼儿很爱唱。在教会幼儿唱这首歌后, 还可以问幼儿:“菜场里还有哪些菜, 你想买什么菜呢?”并根据这些菜的特征配上动作, 这样小朋友会兴致很高, 回答十分踊跃, 很快就会编出许多菜名和动作。这样一来, 幼儿把自己想买的菜唱入歌中完全是自愿的, 气氛十分活跃, 既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又增强幼儿敢于独自一人在大家面前唱歌表演的勇气。

五、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

幼儿歌曲来自生活, 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 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结合歌曲内容,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有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 提高歌曲的兴趣和表现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篇5

很多学生每每想到“阅读理解”这四个字就心生恐惧, 并因为这种恐惧而给自己设定了一种顽固且没来由的思维方式, 认为阅读理解太难, 自己不可能做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

阅读理解方法有快读、查读和细读三种, 根据不同的目的,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说来:.

1. 快读。

快速阅读 (scan) 指定的内容 (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 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 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 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 更谈不上运用英语,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40个词左右, 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登技巧快速阅读, 搜寻关键词、主题句, 扑捉时空、顺序、清洁、人物、观点, 并且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语篇实质。快读的目的是用浏览全言语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 快读时, 应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结束段、文章中每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以及篇章连接手段和行文中的信息词。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最精简概括, 是左右文章大意的关键.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 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 (main idea) , 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 process, end总体过程脉络;.

2. 查读。

查读是指以问题位线索, 带着问题, 以寻找某一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阅读, 这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 分清是客观信息题, 还是主观判断题, 前者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 而后者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 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 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其次, 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 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 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 再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对比, 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 选出正确答案。此法特别使用于对图形表格以及广告、海报、旅游简报等类型的文章。

3.细读。找到文章中的有关范围以后, 即在该范围内逐句阅读, 特别对关键词、句要仔细琢磨, 以便对其有较深刻、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细读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 而且要通过推理、判断、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潜在意思.在细读时, 对没有学过的生词, 可根据上下文或自己的背景知识等来推测其意义;对难以看懂的长句, 可借助语法手段, 对其加以分析, 以达到透彻理解。

细读的重点在于语义结构层面上关于词汇和语法的斟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更多文中例证, 为后面的选择提供依据, 同时也进一步弄清楚文章主旨。很多在理解文章上无关紧要的介词和冠词往往可以跳过, 一个句子只要知道主谓宾就可以知道大概的意思,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速度, 为做题目争取更多时间。

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1.抓中心思想。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 作者为文, 有脉可循。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 重在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 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 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 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 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 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除此之外, 还应指导学生重视文章的标题。主题句和标题都是阅读中应注意的重点。文章的标题, 往往指明了文章的中心议题, 而段落的主题句, 则是论证中心议题的论据。

3. 猜词。

猜词悟义, 扫除阅读拦路虎。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 也是高考中常用的题型, 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 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 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 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 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会更深刻, 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加强单词的记忆。

4. 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 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 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 提高阅读效率。

5. 想方设法增加阅读数量。

实践证明, 阅读量越大, 储存的信息越丰富, 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 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 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 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6、认识修辞结构。

文章是句子、句群、段落相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为了理解作者说什么, 读者必需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修辞结构就是课文内部它们复杂关系的网络。在课文中经常现出的有年代顺序, 原因和结果、比较和对比、分类、定义等。弄清了这些结构和关系有助于文章的理解。

理解和记忆能力 篇6

一、目前的现状

尽管中学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由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多地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英语教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专门的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其外在的表现是,学生参加英语考试时经常在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等题中失分过多,导致成绩不理想。

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途径看,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学习主要有两类:一类以开阔视野、欣赏鉴析为主;另一类是以阅读策略为主要目的的专项训练。仅从应试的角度看,与前者相比,后者更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从而在英语测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阅读理解类试题的设计

阅读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从全国各地中高考英语试题的设计来分析,涉及阅读技巧、语篇能力方面的考点主要有:理解主旨大意、理解文章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生词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词语转换等。这方面的训练必须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和有针对性的解题实践,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随着近年来中考和高考英语试题难度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思维能力的局限越来越成为阻碍学生提高英语考试成绩的一大障碍。如,近年来完形填空题的考核已经不再以语法知识为主,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即所要填写的词只能从一定的语境中找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仔细的分析与判断。而阅读理解题更是越来越多地检测学生对文章的隐含意义、逻辑结构等的理解和对主旨大意的概括,如,推断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猜测生词的词义、确立文章的主题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多数隐藏在文章的脉络之中,学生通常无法直接从字面意思中获得,必须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因此,要想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学生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

三、高中英语课本中阅读策略的内容

英语阅读理解旨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关键就是阅读策略,其获取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实践。在目前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不少阅读策略的指导。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在译林牛津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编者有目的地提供了一些阅读策略,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略读或寻读等技巧,并就文章的语言特点、行文风格、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介绍阅读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文章,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这些阅读策略完全与高考阅读理解题型设计吻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及阅读技巧大有裨益,这些策略也能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阅读策略及解题技巧的指导

英语阅读策略的内容之一是阅读技巧, 掌握阅读技巧,对于理解文章大有裨益。阅读技巧主要包括:了解西方写作结构的特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规律。抓住句子的主干。巧妙绕开生词,抓住“特殊词汇”。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高考阅读理解的题目设计类型,采用适当的解题技巧,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阅读理解题型设计常包括:

1. 主旨大意型

这类题型的特征为:A.干扰项。可能属文中某个具体事实或细节。B.干扰项。可能属从文中某些 (不完全的) 事实或细节片面推出的错误结论。C.干扰项。可能属非文章事实的主观臆断。D.正确项。是根据文章意思全面理解而归纳概括出来的,但不能太笼统、言过其实或以偏概全。

解答这类主旨大意型题目时,寻找主题句是解题的关键,主题句通常在文首、文末或首尾呼应,有时在句中,也有可能没有主题句,这时需根据文章所述内容进行归纳。寻找主题句有以下四个小窍门:

(1)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2)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反复出现的词语,一般为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词。

(3)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回答很可能就是文章主旨。

(4)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文字提示,有therefore, thus, but, however, in fact, in short等词。因此,这些词后的内容很可能就是文章主旨。

2. 事实细节型

该题型难度:该题型难度系数值最低并占阅读题(除任务型阅读)总数的50%左右。

该题型分析:文章中心是论点,事实细节是论据或主要理由。有关细节的问题常对文中某个词语、某句子、某段落等细节及事实进行提问,所提问题一般可直接或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解答此类题的要领:忠实于原文上下文及全篇的逻辑关系,决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解答事实细节型题目时要注意:此题型最普遍的特征是题干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与原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相吻合,因此,一般采用寻读法,即先读题,然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部分进行分析对比,找出答案。

3. 词义猜测型

该类题设题常有好几种方法:同义法。常在词或短语之间有并列连词and或or,它们连接的两项内容在含义上是接近的或递进的。反义法。如,hot and cold, give and receive等,或前句为肯定,后句为否定。词与词之间都起着互为线索的作用。释义法。对文章中的生词用定语(从句)、表语甚至于用逗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引出并加以解释说明。情景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情景线索进行猜测。

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多根据上下文、前后句之间的意义来考虑,不能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4. 推理判断型

题型分析:高考15题中常有5~6题,要考查学生由文章的字面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或隐含信息的能力,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推测作者未提到的事实或某事发生的可能性、作者的倾向或意图、文章的论调等。

该题型解题要领:透过现象看本质,判断有据,推论有理,忠实原文,切忌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本意。全面分析所有相关信息,切忌片面思考,得出片面结论。善于揣摩作者思路,尽可能与作者的思路吻合。

如何保护你的记忆和思维能力 篇7

需要保持血糖水平平稳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研究得知,无论血糖水平升高多少,患痴呆症的风险都会增加。 麻省总院糖尿病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的主任,哈佛医学院教授大卫·南森博士说:“我们第一次证实了即使血糖水平在非糖尿病范围内时,老年痴呆症和血糖升高之间也有关”。

血糖的危险

每次进餐之后你的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如果你进食快餐后八小时血糖水平高过126毫克/ 分升,说明你患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之间的联系我们知道已经很长时间了。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没有糖尿病, 血糖的升高也与老年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血糖升高越多,风险越高。这项研究的作者南森博士说:“我们推测,高血糖可导致很多的血管疾病”。

为大脑供血的动脉阻塞可能是发生老年痴呆症的一个原因。南森博士说, 老年痴呆症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抵抗造成的结果,这时包括脑细胞的机体细胞不再对这种帮助利用能源的激素产生响应。

改变饮食结构

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降低血糖水平可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这项研究只证实两者之间的关联。不过,也有很多保持较低血糖水平的方法。高血糖会导致包括心脏、眼睛、肾脏和神经疾病等各种健康问题。所以调整为搭配蔬菜、 水果和粗粮的健康饮食对你会有帮助。

减少摄入精制的碳水化合物也有利于降低血糖,这包括精制米面,尤其是加糖食物,这些糖类不只是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同时也包括如糖蜜、甘蔗、 玉米甜味剂、原糖、糖浆、蜂蜜、浓缩果汁等。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女性每天摄入来自糖的热量不超过100卡路里(约6茶匙食糖),男性为不超过150卡路里(9茶匙的食糖)。如果你的空腹血糖水平在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范围(100-125毫克/ 分升),这时你就需要咨询营养师,以确定你的具体需求。

多做锻炼

还可以通过多做运动来降低你的血糖水平,可以每周做150分钟如快走等的中等强度的活动。可能做这种活动比较困难,但是要知道,即使是一点点的活动就可以使血糖水平显著降低。走动的时候稍事休息,大约每半小时休息两分钟,就可能降低血糖,每次进餐后都可以进行散步。

但并不总是必须进行正式的“锻炼”。尽量经常爬楼梯,远离商店停车, 久坐之后要起来活动活动。南森博士说:“这是常识,你越是活跃并少坐,你的肌肉从血液中清除葡萄糖就越多。此外,产生的胰岛素也就会越有效。”

怎么知道哪些食物不会使你的血糖急剧升高?

血糖生成指数对此有帮助。

血糖指数可以衡量食物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程度。这个指数越低,血糖的峰值越低。

没有必要记住这些数字。只需记住血糖指数低的食物 (低于55),并尽量把血糖指数的高值限制在70左右。

资料来源: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2008年国际标准。

相关联接

血糖生成指数(简称,GI) 是表示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 升高血糖效应之比,指的是人体食用一定食物后会引起多大的血糖反应。它通常反映了一个食物能够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

判断标准

当血糖生成指数在55以下时,可认为该食物为低GI食物;

当血糖生成指数在55~75之间时,该食物为中等GI食物;

当血糖生成指数在75以上时,该食物为高GI食物。

一般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70为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55为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 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

因此,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合理安排膳食,对于调节和控制人体血糖大有好处。一般来说, 只要一半的食物从高血糖生成指数替换成低血糖生成指数,就能获得显著改善血糖的效果。以下介绍一些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膳食安排时供参考。

糖类:

葡萄糖100.0、绵白糖83.8、 蔗糖、方糖65.0、麦芽糖105.0、 蜂蜜73.0、胶质软糖80.0、巧克力49.0

谷类及制品:

面条(小麦粉,湿) 81.6、面条(全麦粉,细) 37.0、面条(小麦粉, 干,扁粗) 46.0、面条(强化蛋白质,细,煮) 27.0、馒头(富强粉) 88.1、烙饼79.6、油条74.9、大米粥(普通) 69.4、大米饭83.2、糙米饭70.0、 黑米饭55.0、 糯米饭、 87.0、 大米糯米粥65.3、黑米粥42.3、玉米(甜,煮) 55.0、玉米面粥(粗粉) 50.9、 玉米片(市售) 78.5、 小米(煮饭) 71.0、小米粥61.5、荞麦面条59.3、荞麦面馒头66.7

薯类、淀粉及制品:

马铃薯62.0、 马铃薯(煮) 66.4、 马铃薯(烤) 60.0、 马铃薯(蒸) 65.0、马铃薯泥73.0、马铃薯片(油炸) 60.3、马铃薯粉条13.6、 甘薯(红,煮) 76.7、炸薯条60.0、 藕粉32.6

豆类及制品:

黄豆(浸泡,煮) 18.0、豆腐(炖) 31.9、豆腐(冻) 22.3、豆腐干23.7、绿豆27.2、蚕豆(五香) 16.9、 扁豆38.0、青刀豆39.0、黑豆42.0、 四季豆27.0、利马豆(棉豆) 31.0、 鹰嘴豆33.0

蔬菜类:

甜菜64.0、胡萝卜71.0、南瓜75.0、山药51.0、雪魔芋17.0、芋头(蒸) 47.7、芦笋、绿菜花、菜花、 芹菜、黄瓜、茄子、鲜青豆、莴笋、 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均<15.0

水果类及制品:

苹果、梨36.0、桃28.0、杏干31.0、 李子24.0、 樱桃22.0、 葡萄43.0、 葡萄(淡黄色, 小, 无核) 56.0、葡萄干64.0、猕猴桃52.0、柑43.0、柚25.0、菠萝66.0、芒果55.0、 香蕉52.0、香蕉(生) 30.0、芭蕉53.0、西瓜72.0、巴婆果58.0

乳及乳制品:

牛奶27.6、牛奶(加糖和巧克力) 34.0、全脂牛奶27.0、脱脂牛奶32.0、低脂奶粉11.9、降糖奶粉26.0、 老年奶粉40.8、酸奶(加糖) 48.0、 豆奶19.0、酸乳酪(普通) 36.0

方便食品:

白面包87.9、面包(全麦粉) 69.0、 面包(70% ~80% 大麦粒) 34.0、 面包(45% ~50% 燕麦麸) 47.0、面包(混合谷物) 45.0、棍子面包90.0、梳打饼干72.0、酥皮糕点59.0、爆玉米花55.0

混合膳食:

理解和记忆能力 篇8

一、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掌握阅读技巧, 加快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 要加快阅读速度, 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讲究阅读技巧。

1. 培养泛读的习惯。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培养泛读习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强调独立阅读课文, 旨在形成能力。精读也让由学生自己去研读, 改变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 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 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2. 坚持良好正确的阅读习惯。

坚持“天天读”, 鼓励学生利用平时的零碎时间, 坚持每天读一篇或几篇英语文章, 并且尝试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为了加快阅读速度, 学生要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 要训练“扫视”意群、短语、句子甚至段落的能力, 逐步改变一眼只看一个单词的习惯。同时, 要避免指读、顿读、出声读、回读等不良阅读习惯。

3. 培养限时阅读的能力。

要从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等方面确定阅读时间。每教一篇课文时, 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限时阅读, 然后做阅读理解题。在整体吸收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研读。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 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 以求弄懂。

二、精选阅读材料, 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目前中学英语教科书所提供的阅读量较以往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但离大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为此, 教师要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在材料选择上, 要使所选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在选材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题材广泛。 (2) 体裁多样。 (3) 篇幅适当, 内涵丰富;难度适中, 生词较少。

通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 开阔视野, 开拓思路, 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评估测试主要是用来检测教学培养目标完成的好坏, 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 从而摸清学生的强项和弱点。为进一步完成培养目标, 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性信息资料。因此, 测试题选择的材料要恰当, 难度要适中, 确保必要的信度和效度。不管是主观性还是客观性题型, 都应针对学生平时阅读中反映的重点、难点与疑点, 而不能片面追求试题难度, 也要避免试题过于单一, 有偏题、怪题等现象。

当然, 要做好阅读理解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总之, 我们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阅读习惯, 阅读一篇文章时要运用适当的方法, 既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含义,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还要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的细节, 粗中有细, 这样才能做到在考试的时候不惧怕文章的阅读, 做到考试时胸有成竹, 临危不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超声联合气压弹道下一篇:社会复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