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毕业论文(精选12篇)
研究毕业论文 篇1
一、引言
目前, 独立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与所有大专院校一样, 一般是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 成绩合格就准予毕业。这是学籍管理的常规。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借鉴体育课、语文课教学上将学习目标订为标准的做法, 我们非常有必要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设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标准。这个“毕业标准”不是传统高教中获准毕业的条件, 而是指大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指标。这些标准必须是可度量和检验的。围绕这样的“毕业标准”, 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 教学改革和创新也有了方向。本文根据上述概念, 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如何设定公开、具体、可考核的“毕业标准”, 并规定学生毕业时应完成何种专业作品, 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毕业标准与毕业作品的内含与意义
本文所说的毕业标准, 是用易于度量和验证的指标描述学生毕业应达到的技能和素质水准。在各院校传统学籍管理政策文件中规定的“毕业标准”, 实际上是学生获取文凭的条件。为了讨论的方便, 我们把后者称为“毕业条件”。毕业标准与毕业条件并不等同。毕业条件通常要依赖教学计划文本的说明;毕业标准通过标语式的文字自我说明。二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虽然毕业标准和毕业条件明显不同, 但二者都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规定, 都反映了特定专业的技能特点和专业素质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毕业标准和毕业条件都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 都必须从就业岗位出发。
所谓毕业作品, 就是学生毕业前应完成的作品。它是毕业标准之外对学生要求的补充。毕业作品一般集中体现了学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技能, 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等因素, 可以说它是毕业标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是物化的毕业标准。毕业标准、毕业条件、毕业作品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专业技能之间关系如图1所示。
从以上对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内涵的分析不难看出, 独立院校为学生设定专业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的意义主要有:
1、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入学后在专业介绍时就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要求, 使学生知道今后要学什么和要做什么, 目标明确;
2、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将所教授课程与最终毕业标准和毕业作品的要求联系起来。将毕业标准分解到各课程中落实, 既促进了实践教学, 也反过来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3、有利于理清专业办学思路, 制订符合实际就业岗位需要的专业培养计划。
毕业标准和作品模仿就业岗位的实际制订, 一切课程和教学实践以毕业标准和作品为指针, 可以防止教学计划制订中课程选择偏离就业方向;
4、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学生拿着毕业作品就业, 可以弥补毕业证书认可度低的不足。一件优秀的毕业作品, 是学生就业最好的名片, 胜过千言万语的求职信。
三、毕业标准与毕业作品设定原则
根据上一节的定义与分析, 毕业标准的制订应遵循以下原则:
1、毕业标准应体现就业岗位群的核心技能要求。
毕业标准以特定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参照, 其内容来自就业岗位的技能实际需求的总结和预测, 它应该是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和专业核心技能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毕业标准应具体、易理解不模糊。
由于毕业标准要成为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针, 它必须是十分具体、没有歧义和容易理解的;
3、毕业标准应该是可度量、可验证的。
为了便于贯彻、检查和研究比较, 避免毕业标准流于形式和有名无实, 设定毕业标准应该采用可度量的指标, 容易检查和验证。这将令毕业标准具有客观性、可比性, 通过研究和完善最终达到合理、科学的水平;
4、毕业标准应该符合应用型本科层次。
不同于毕业条件是学生获得文凭的最低要求, 毕业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这可以让毕业标准更符合主要就业岗位的要求, 同时对学生具有号召性、吸引力, 对教学有指针作用。但毕业标准也不能脱离应用型本科教育层次的实际。它应是大部分学生 (比如规定75%以上的毕业生) 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如果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达到, 则毕业标准会失去普遍意义;如果任何人不经努力就能达到, 则失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由于毕业标准的客观性, 达到毕业标准的毕业生的比例也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
对于毕业作品的规定, 应遵循的原则有:
1、作品的完成方式方法应具有较大的伸缩空间。学生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设定毕业作品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而完成的方法和质量可以成为学生技能水平的表征;
2、作品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实用价值的作品容易被理解, 也容易与实际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吻合。如果过分脱离实际, 为作品而作品, 或者为训练而作品, 则容易脱离实际的技能要求;
3、作品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构思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进而浓厚学习风气, 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4、作品应具有观赏性。作品的观赏性便于在校园内的宣传、展示、观摩,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 毕业作品是学生就业的名片, 观赏性令作品有更好的说服力和就业效果。
四、毕业标准与毕业作品设计实例
根据上述毕业标准制订原则, 我们考虑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 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面向的岗位群为软件企业或者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的软件工程师, 同时也初步确定其毕业标准为:
1、编程量标准。
四年期间各课程作业、考试、项目实践、毕业实践等环节总计有30, 000行以上手工代码编写经验;
2、技术熟练标准。
熟练掌握当前主流技术中Java或者.Net中的一种, 并能在72个工作小时内使用所掌握的其中一种开发架构和工具独立设计一个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的信息系统或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功能至少应包括用户登录, 增加、修改、删除业务数据, 修改、验证数据结构, 查询或者发布结果的显示输出等;
3、技术规范标准。
能够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的观点和方法, 在软件开发中能编写比较规范的文档, 创建比较规范的模型, 提交比较优良的代码, 编制产品部署和使用说明书。
4、辅助能力标准。
(1) 具备在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环境下数据库服务器安装配置能力;
(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结构, 具备局域网的设计和组网能力;6)
(3) 能够熟练使用Office编辑排版长篇文档 (作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 、制作演示讲稿 (小组方案、毕业答辩) 和使用电子表格作统计计算;40分钟内可以对10000字以上无格式毕业论文进行排版;或者对含有5门成绩共500条以上记录的原始学生考试成绩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或者对含有10张以上无格式的幻灯片进行美化设计;
(4) 能理解软件开发工具的英文输出提示, 看懂软件开发英文技术文档, 并使用英语作5分钟以上的技术交流;
(5) 理解各IT企业的岗位分工与合作, 了解一般工作流程和项目管理知识领域, 能够简要说明自己在用人单位的岗位切入点, 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
上述毕业标准采用能够反映一个软件工程师程序设计能力和熟练程度的量化指标, 同时兼顾了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辅助技能。这样的标准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 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只要看到这样的标准, 就知道在教学中如何把握重点和方向。另外, 我们可以将毕业标准中的指标分解到各门专业课程中, 形成对教学的直接影响。例如标准中提到的编写30000行程序代码的要求, 可以分解到从第一学期的“C语言程序设计”到第6学期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中。承担这些课程的老师就会将代码编写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这必然会促使学生动手编写代码。
在毕业作品方面, 从第四学期实践课开始, 负责实践指导的老师就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技能水平构思可以展示的软件作品。作品类别包括桌面工具、游戏、程序框架、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网站等。这样的作品不仅可成为毕业设计的素材, 也可以参加校内外的软件设计竞赛, 最后在求职时成为进入理想就业岗位的敲门砖。其产生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多方面意义, 可谓一举多得。
五、总结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应有非常准确具体的目标。传统的毕业条件只规定了一般学生获得毕业文凭的最低要求, 主要用于核发毕业证书,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没有直观的指针作用。采用在毕业条件之外另行规定能体现专业核心技能、具体、易理解、可度量和验证、符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毕业标准和在实现上有伸缩空间、有一定实用价值、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有观赏性的毕业作品, 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因材施教建立直观明了的指引, 促进独立院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
研究毕业论文 篇2
两年研究生生涯弹指一挥,真庆幸自己来到北语,来到高翻!不知何时就深深爱上北语这个文化融合的“小联合国”和高翻这个温情的“大家庭”。在此感谢高翻学院的全体老师!也希望学弟学妹惜光阴、多学习、广交友,让自己的校园生活无憾无悔!最后再说一句,我爱高翻!
祝高翻越办越好!
高翻为我,我为高翻!
一朝身为高翻人,一生心系高****!
高翻给你的不是训练,是磨练。
身为高翻人,谨守高翻魂。
毕业生就业行为特征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心态就业行为
1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灾难深重的一年,我们不仅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和汶川地震,还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首要的诱发因素就是国际金融危机。
1.1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多年来首次降到个位数,这是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反应,定单减少、出口增速放缓、外资逃离等不利情况相继出现,临近年底发达省市大量企业开始裁员,2008年11月05日,著名电信设备制造商北电集团宣布裁员5000人,同日行业门户网站搜房网在全国范围内大幅裁员10%,就连世界第四大电脑制造公司联想集团也被迫裁员50人,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对市场和民众的信心造成巨大影响,减薪裁员几乎成了08年年底各大公司都在考虑采取的举措,一些外企的老板更是携款潜逃,将烂摊子扔给地方政府。
就目前国外的形势来看,金融危机一时间还很难结束,这势必将造成国际经济活动的震荡,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和进行,尽管中国的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种不利的形势仍能传导进中国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而外贸工厂及其相关产业,是吸收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这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将长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经济形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足,地处西南欠发达地区的省表现得更为突出。
1.2劳动法的客观影响从08年起,《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然而这些法律条款尚未得以实施,却客观地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的迅速增加,因为这些法律出台之后,用人单位必须相应地提供员工的福利待遇,在这一背景下,深圳有些电子厂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大规模解雇员工,以避免劳动部门的处罚。
1.3高校的过度扩张上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大量增加,这样就造成大学毕业生供给最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出现了部分大学生难以就业、就业不满意等情况,当然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来否定高等教育政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但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稳步增加,客观上造成了大量毕业生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综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我国D8年未实现就业的应届大学生至少有50万,各地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就业问题和特征
2.1对就业地区的非理性选择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大学毕业生往往偏好沿海发达城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发达地区却急大量大量人才,从中国社科院最近几年出台的调查报告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平衡局面都将难以改变,这是事实,生活水平、工作待遇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不无吸引着大学毕业生拥向发达省市,然而人才过度集中的结果之一,就是就业困难、就业不足,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对来,又是人才流失。
2.2无法适应业已转变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已放弃了先前的“学历型”,转向能够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型”人才,如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招牌时就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①具备服务意识,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②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沟通能力;④要有团队精神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2.3择业能力欠缺另外他们不成熟的心理还体现在择业能力上,求职失败的原因归纳如下:一、缺乏客观、科学的自我认识,求职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期望过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等条件作为选择标准,不愿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工作,二、选择就业单位时表现被动,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这发生在一些女生身上,她们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在求职时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三、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强,为了早日找到工作他们往往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动,四、职业规划能力还很欠缺,在我们访问的学生中,很少有人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做出详细的规划,他们不能明确自己的个人特点、实力、兴趣爱好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所做出的决定缺乏长远性。
2.4心理不成熟此外还有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留在家里不敢出门找工作,并因此被人们称作“啃老族”,这一称呼有一定的讽刺意义,但是也深刻地反映出那些毕业生人格不健全,依赖心理过重,在整个社会压力对他们心理造成的恐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现在出现的“宅男”、“宅女”,多是因缺乏自信而不难出门就业的大学生。
3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足等问题,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春节前后各地纷纷采取措施贯彻国务院的通知精神,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多个政府部门就选选合格大学生到基层、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安排大学生就业见习等方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村或社区工作时间一般为2-3年,大学生将有充分的时间锻炼个人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积累经验,要将在有政策举措真正落实到实处,还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态度来配合,大学毕业生应积极转变态度,抓住出台的各项优惠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具体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3.1加强就业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和各大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大学毕业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为实现就业创作条件,这项工作应继续下去,一对于大学生现实就业,改变其落后的思想意识产生推动作用,二也能为基层的各项建设做出贡献。
3.2心理调整,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也应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天骄之子,仅靠一张文凭就能换来饭碗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且什么样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关键看你有无能力创作出受人尊敬的价值,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现在应充分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降低就业期望值,目前的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现在无法实现就业,那么就首先养活自己,“先就业再择业”,这一点对于那些“啃老族”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人生的道路是要靠自己走的。
毕业生就业行为特征研究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心态,就业行为
1 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 都是灾难深重的一年。我们不仅遭遇了罕见的雪灾和汶川地震, 还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首要的诱发因素就是国际金融危机。
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多年来首次降到个位数, 这是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反应。
定单减少、出口增速放缓、外资逃离等不利情况相继出现, 临近年底发达省市大量企业开始裁员。2008年11月05日, 著名电信设备制造商北电集团宣布裁员5000人, 同日行业门户网站搜房网在全国范围内大幅裁员10%。就连世界第四大电脑制造公司联想集团也被迫裁员50人, 尽管人数不多, 但是对市场和民众的信心造成巨大影响。减薪裁员几乎成了08年年底各大公司都在考虑采取的举措。一些外企的老板更是携款潜逃, 将烂摊子扔给地方政府。
就目前国外的形势来看, 金融危机一时间还很难结束。这势必将造成国际经济活动的震荡, 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和进行。尽管中国的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是这种不利的形势仍能传导进中国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而外贸工厂及其相关产业, 是吸收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这也就是说, 国际金融将长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经济形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足, 地处西南欠发达地区的省表现得更为突出。
1.2 劳动法的客观影响从08年起,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
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 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然而这些法律条款尚未得以实施, 却客观地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的迅速增加。因为这些法律出台之后, 用人单位必须相应地提供员工的福利待遇。在这一背景下, 深圳有些电子厂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大规模解雇员工, 以避免劳动部门的处罚。
1.3 高校的过度扩张上世纪末,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在大量增加。
这样就造成大学毕业生供给量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出现了部分大学生难以就业、就业不满意等情况。当然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来否定高等教育政策,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但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稳步增加, 客观上造成了大量毕业生无法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综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 我国08年未实现就业的应届大学生至少有50万, 各地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 就业问题和特征
2.1 对就业地区的非理性选择在选择就业区域时, 大学毕业生往往偏好沿海发达城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 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 而发达地区却急大量大量人才。从中国社科院最近几年出台的调查报告来看,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平衡局面都将难以改变。这是事实, 生活水平、工作待遇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不无吸引着大学毕业生拥向发达省市。然而人才过度集中的结果之一, 就是就业困难、就业不足。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对来, 又是人才流失。
2.2 无法适应业已转变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已放弃了先前的“学历型”, 转向能够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型”人才。如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在上海招牌时就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 (1) 具备服务意识, 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 (2) 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沟通能力; (4) 要有团队精神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2.3 择业能力欠缺另外他们不成熟的心理还体现在择业能力上。
求职失败的原因归纳如下:一、缺乏客观、科学的自我认识, 求职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期望过高, 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等条件作为选择标准, 不愿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工作。二、选择就业单位时表现被动, 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这发生在一些女生身上, 她们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 在求职时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三、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强, 为了早日找到工作他们往往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动。四、职业规划能力还很欠缺。在我们访问的学生中, 很少有人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做出详细的规划, 他们不能明确自己的个人特点、实力、兴趣爱好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 所做出的决定缺乏长远性。
2.4 心理不成熟此外还有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留在家里不敢出门找工作, 并因此被人们称作“啃老族”。
这一称呼有一定的讽刺意义, 但是也深刻地反映出那些毕业生人格不健全, 依赖心理过重。在整个社会压力对他们心理造成的恐惧, 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现在出现的“宅男”、“宅女”, 多是因缺乏自信而不难出门就业的大学生。
3 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足等问题, 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春节前后各地纷纷采取措施贯彻国务院的通知精神,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多个政府部门就选选合格大学生到基层、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安排大学生就业见习等方法,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村或社区工作时间一般为2-3年, 大学生将有充分的时间锻炼个人能力, 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积累经验。要将在有政策举措真正落实到实处, 还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态度来配合。大学毕业生应积极转变态度, 抓住出台的各项优惠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具体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加强就业宣传, 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和各大
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让大学毕业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为实现就业创作条件。这项工作应继续下去, 一对于大学生现实就业, 改变其落后的思想意识产生推动作用, 二也能为基层的各项建设做出贡献。
3.2 心理调整, 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也应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天骄之子, 仅靠一张文凭就能换来饭碗的时代已经结束;
而且什么样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关键看你有无能力创作出受人尊敬的价值。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 现在应充分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 降低就业期望值。目前的形势严峻, 很多大学生现在无法实现就业, 那么就首先养活自己, “先就业再择业”。这一点对于那些“啃老族”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人生的道路是要靠自己走的。
3.3 加强就业指导对于即将毕业的学子们来说, 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显然无法一时练就。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个人礼仪等细节上下功夫, 抓住每一个就业机会。在市场经济下, 每家企业都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 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一个打扮不合时宜或是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的同学在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 胜出的肯定是后者。这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校做足就业指导, 为学生现实成功就业提供基础保障, 至少是避免犯一些明显的错误。要求我们的高校在这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组织优秀校友演讲会、就业消息发布会、求职技巧说明会等各种活动, 为大学生做好服务。同时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应积极配合, 为自己的就业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熊高仲.就业创业成功学[J].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2]理清.大学生职业化能力[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麦可思.决战大学生就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金正昆.大学生礼仪[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研究生毕业感言 篇5
研究生毕业感言
时光荏苒,五年的读博生涯仿佛一转眼就过去了。于我,这既是一段艰辛的学术历程,也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此期间,我的心路经历了从刚进实验室时的兴奋与忐忑,到发表第一篇论文后的信心爆棚,再到现在的平淡。我本以为我会在答辩结束后会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就像足球运动员进球后会跪地滑翔再摆个造型,以尽情宣泄内心的的喜悦。可是没有,一切都平淡的出奇,与平常无异。也许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缺少了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激昂。
回顾这五年,其实并不总是平淡无奇,甚至能说是我人生至今经历最丰富的五年。五年来,我顺着前人的脚步,攀爬学术的高峰,虽未征服最高处,却也领略了许多险峻奇峰、妙笔生花,走过一些别人不曾涉足的迷踪小径。在项目进度不利时,随项目组成员通宵加班,挥洒青春,为项目最后能顺利上线而激动不已。球场上,结识了一批激情四射的好友,我们一起战斗,吞下过失利的苦果,也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实验室里,师兄弟们高谈阔论,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期间我也幸运的邂逅了佳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回想起之前的一切,不管是酸甜苦辣,总是那么的美好,这也许就是青春的的魅力吧。可是韶光易逝,年华已去,激情燃烧过后,我也结结实实的成了奔三的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听起来总有些无奈,不过,我们大可不必为过去的好时光而惋惜,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在等待着我们。青春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心境。时刻保持青春的心,你就一直在青春期。
虽然未来要面临的事情更加不可知,而且我心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兴奋与忐忑,可是新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我想我们的行囊并不空虚,这要感谢自动化所这么多年的辛勤培育,感谢那么多关心我们的人给我们的动力。是的,在追逐前行的路上,别忘了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研究生毕业感言
我是中科院自动化所20xx届博士毕业生刘xx,非常荣幸能够作为20xx届毕业生代表在此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向亲爱的自动化所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培育我们的教师及家长表示由衷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这隆重的毕业典礼,我曾以服务者的身份体验过。当时看着师兄师姐,我就想,他们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在感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是在庆幸“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今天,当我自己来到这样的时间地点时,才发现更多的已是平静。这平静来源于几年来教师对我们独当一面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几年来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扬升的心灵历练。
身为自动化所人,我们是幸福的。
我们遇到了富有人格魅力的导师,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前沿的学术思想、进取的科研精神,引领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我们遇到了团结互助的同学,在工作或生活遇到挫折苦闷的时候能及时给予指点、送上关心,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成长;我们遇到了热心友善的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让我们获得了许多人生经验,也耳濡目染了“勤奋、实干、坚韧、勇敢”的Automation Style。
身为自动化所人,我们是富足的。
科学研究的征途上,我们披荆斩棘;紫冬花论坛的讲座上,我们扩展视野;兴趣小组的课堂上,我们领略智慧;参观交流的旅途中,我们丰富阅历;体育运动的赛场上,我们齐心拼搏;合唱团与舞协的旋律间,我们激荡青春;辩论赛的交锋中,我们妙语连珠;春节联欢的舞台上,我们才情四溢。这些记忆犹如绚烂缤纷的万花筒,将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灵。
身为自动化所人,我们更应该是广博的。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导师的箴言。
我们应当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良知如自动化大厦那坚实的根基,良知是孝敬父母、不忘师恩的拳拳之心。唯有良知,才能将微博上令人惋惜的现实转变成新闻联播里的大好景象,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我们应当做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力如自动化园区内绿草如茵、球场上龙腾虎跃的蓬勃生机,能力是寒窗苦读数十载、君子厚积而薄发的从容挥洒。现在正是展现我们才能的最好时刻。
我们应当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担当如自动化所“一三五”战略规划的宏伟气概,担当是与爱人交换戒指立定誓言的款款情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鸿鹄之志,何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应当做一个有成就的人。成就如老一辈科学家从无到有的艰难创业,成就如新一代自动化人紧跟时代的大胆创新。相信未来某一天,亲爱的自动化所也会因我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荣耀。
今天,我们将平静地迎接流苏的扶正,只是心中真情一言难尽。我们感恩,感恩所有帮助我们成长的人们,你们的教诲与鼓励我们终生铭记;我们祝福,祝福美丽的自动化所欣欣向荣,这里将是我们心灵的又一处花园;我们憧憬,憧憬未来能够闯荡出新的天地,正如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均衡研究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均衡
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高等教育实力相对落后,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面临着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实现经济振兴关键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和高校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均衡发展是当下河南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河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状况评估
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21日,河南省普通高校共有12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52所(含民办高校17所,独立学院8所),高职高专院校77所(含民办高职高专院校20所)。就数量和质量而言,不仅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很大,就是在中部省份也处于相对落后水平。目前,河南没有一所“985工程”院校,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工程”院校,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还很落后,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大学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纵观目前河南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普遍存在贪大求全的现象,造成专业设置雷同,百校一面,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需求。
二、河南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分析
河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两不牺牲、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子,加快构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根据河南经济发展战略,河南经济发展将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作物的进一步丰产丰收;实施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经济;打造大物流商业圈,带动城市群和产业群振兴;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河南经济振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非常旺盛。
三、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均衡的对策思考
河南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实现供需均衡。
(一)高等教育应加快转型发展,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当前,河南正在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教育部鼓励一批本科院校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转型发展,在此背景下,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当成为河南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追求。在办学层次上,基于高等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趋势,实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服务对象方面,立足地方,面向全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上手快、动手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模式上,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课堂搬到企业,实现学校课堂一企业一线一学校实验室多元化育人模式,强化学生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兴趣,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育人质量。因此,河南高校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凸现自身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加大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高等教育应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首先,应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培育与河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特色专业集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基础专业进行改造,重构课程教学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向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专业转变,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河南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若干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提前进行研判,保持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对河南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航空经济、新材料、清洁能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等紧缺专业有计划地给予重点建设,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同时,加快校企合作步伐,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订单培养,使专业建设与企业技术研发有效融合。
其次,应加快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一方面,选派现有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全过程,提升教师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弥补学术性教学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外聘一批既有学术素养兼具实际操作和研发能力的行业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使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学术素养、实践技能互为补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广阔的广大农村基层去施展才华,实现自身的抱负和社会价值。
其次,大学生要提升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在大学期间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在提升知识理论素养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实习活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适应多种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构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职业课程教学体系,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巧和择业能力。
最后,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学会在人才市场上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发挥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克服自身的短板与不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培育高效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大学生有效均衡配置
首先,要保证无形市场的有效信息量。—方面,要求并引导用人单位把用人信息和岗位需求全部录入就业信息库,为毕业生寻求用人信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方面,引导高校毕业生将本人的基本信息和就业意向录入就业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寻求合适人选提供信息帮助。建设好无形市场,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优化配置的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招聘成本,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与培育。
其次,应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供需行为,防止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的产生。
当然,培育高效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并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做出各自共同的努力。唯此,才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模式研究 篇7
引言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高职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往往把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进行分解, 并落实到不同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及其模块教学中, 即通过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来支持培养方案。这种做法和设计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 即把原本融为一体的职业能力按学科分拆后, 没有进行再次整合和重构, 致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只是职业岗位能力中的某个片段或局部, 而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能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这些技能及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否则就无法胜任职业岗位。因此, 高职教学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和载体把这些条块分割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 以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岗位能力, 这个形式和载体就是毕业综合实践。另外, 为了真正实现对原有分块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在毕业综合实践的设计上, 必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多个项目 (项目群) 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维为主线。毕业综合实践的项目既可以是实地实践教学项目, 也可以是校内仿真开展的项目, 但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应是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综合性和一定挑战性的较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必须具有清晰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并有科学具体的考核标准;应具备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特点, 规模不能太小。
1 实地实践教学
实地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学校与相关业务单位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 将业务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 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可以在业务单位实地参与业务操作, 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的训练。这种模式在真实性和参与性方面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在具体实施上, 实地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由于商业秘密意识的提高及其他原因, 业务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参加实地实践, 更不愿意将他们安排在主要业务岗位实习, 充其量让他们观摩业务流程。因此, 实地实践教学的效果往往只限于对业务场景的感受, 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第二, 实践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差。实地实践教学模式在更多的情况下, 是学校单方面的需要和选择, 所在单位对提供或保证实地实践教学条件并不积极主动, 很难对实践教学做周密、细致的安排;同时, 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稳定的指导。实地实践教学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 实践教学过程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在实地实践教学模式上, 在有限的实践期间, 学生只能在特定的业务岗位上进行个别业务环节的实践, 获得的实践经验自然是局部的、零散的, 不可能全面和系统。
2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 是指实验实训室的设计是仿真职业环境的, 专业方向非常明确, 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 教师根据该专业所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中的主要职业技能, 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使之贴近企业对高职人才“零距离”上岗的需求。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院校都十分重视职业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院校对模拟实训的教育手段予以高度重视, 并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成功典范, 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CBE) ;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教育模式;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正是这些典型的教育模式中的核心教育环节之一, 应用这种教育手段, 能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在全球已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并积极加以推广。
采用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 职业氛围浓厚,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职业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仿真性模拟培训, 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岗位全程业务流程培训, 加快和缩短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为了推进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的应用,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立仿真实验室并于2009年投入使用。
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立仿真实验室
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空调仿真实验室为例对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进行介绍。
3.1 空调仿真实验室结构
空调仿真实验室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1) 仿真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部分; (2) 输入/输出接口部分用的多台分布式智能型下位机; (3) 盘台部分由返回屏、操作台 (内置同期装置) 、辅助系统模拟屏、机旁盘、保护盘和所用交、直流盘组成。由一台工作站和三台微机组成, 通过集线器用双绞线连网。它们分别作为教控台、辅助系统学员台、电气系统学员台和多媒体就地操作台。
3.2 空调仿真实验室的仿真范围及功能
本仿真系统的仿真范围是从空调系统的安装到系统运行的全过程。施工过程包括施工技术准备、材料设备要求、主要机具的准备、作业条件、主要设备的安装及工艺、辅助设备的安装及工艺, 使用相关仪表对空调系统风量的测定调整、风机性能的测定、空调系统空气处理过程的测定、室内空气参数的测定、系统水压试验及调试, 空调系统运行包括风机、水泵、机组的启动、停止及事故处理等。
空调仿真实验室实习是针对学院暖通专业开设的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利用仿真空调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机组的各项正常操作训练, 使学生学会空调系统的安装工艺, 使学生牢固掌握空调机组的运行操作, 并进行反事故的操作训练, 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
3.3 实训效果
通过“空调仿真实验室”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的培训, 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和熟悉岗位全程业务流程, 让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 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 基本上能在其所学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不需要再进行岗前培训就可直接顶岗工作, 能有效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对学生提高岗位所需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有下列好处:
(1)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有利于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 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
(2)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有利于教学针对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同时也是区域性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区域对人才的需求特色、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对学生进行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技能训练。
(3)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以先进、实用为原则, 确定各专业实训课题, 以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反复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 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达到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水平的目的。
(4)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具有三重应用价值。灵活性:即灵活采用各种专业软件开展技能训练;拓展性:即将实训课题内容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加强性:即对重点课题要加强训练, 对训练过程和考核鉴定要强化管理。
4 小结
通过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 可体现高等职业岗位的如下特性:
(1)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能较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教育方针。
(2)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两项基本原则, 即行为导向原则和职业性原则。它的关键之点是: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在职业教育实践中, 其基本主张是:边学边用, 以用促学;行不言之教, 读无字之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效果。
(3) 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教学实现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职业特征———实训教学内容和就业目标要求高度一致;应用特征———注重技能, “以用”促学, 从做中学, 边“用”边学;跨职业特征——受训者实训期间, 可获得多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经验, 可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 明显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这是受训者顺利转岗转行的基础;受训者角色特征———受训者是实训活动的中心, 受训者可以在仿真模拟实训中扮演几种职业角色, 以个别化方式接受实训指导。
总之, 建立专门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特别是要建立起适合专项能力模块训练和能力序列训练的仿真岗位的毕业实践实验室, 开展职业仿真模拟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伦超, 黄庆, 张文安.高职教育经营管理类专业全程职业环境仿真模拟教学的研究[J].高教论坛, 2006年第5期.
[2]张星.基于大型仿真项目的高职课程综合实践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9年第29期.
[3]董成云.天然气浅冷装置仿真培训与技能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大庆石油学院, 2005年.
[4]乐国友.采用仿真模拟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和技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第5期.
毕业生调查研究概述 篇8
一、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视角阐述毕业生调查的应用模式
在与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群体中, 一个重要的关系人是用人单位, 这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 因此很多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视角来进行研究, 认为毕业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 高校教育的结构与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整。
吕部[1]的研究以ABC学院的2011、2012届高校毕业生雇主单位为研究样本, 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在咨询了10位研究用人单位满意度专家与深度访谈了32位ABC学院毕业生雇主的基础上, 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主要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测量, 然后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选择题的问卷进行辅助调查分析。调查采用大量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能较好地测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邀请、电话、邮寄等方式, 与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记录选择, 列出9类当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有可能考虑的录用因素, 由被试者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设计量表, 用以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11类基本素质以及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的评价, 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档。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过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 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和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 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静[3]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2002届~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的200名毕业生的雇主单位作为调查对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 (1) 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 (2) 毕业生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 (3) 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4)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卷由毕业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负责人员填写, 然后以邮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进行研究, 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有两方面主流的研究, 一是就业能力, 二是生存现状。自本世纪90年代末, 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 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 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 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朱熠[4]通过对新疆某医学高校预防医学专业2002—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 研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 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21份, 有效问卷176份, 问卷分为三部分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 了解毕业生的个人信息, 性别、民族、生源地、现户口所在地、现工作单位情况。第二部分, 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 问题涉及毕业后进修情况 (三个月及以上、三个月以下) ;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与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两个方面, 问题涉及是否参加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参加次数、进修和培训地点、进修和培训时间、进修和培训目的、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奖励和参加课题、参加课题的级别、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及编写专著情况等共十八个问题。第三部分, 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 问题涉及专业是否对口、择业标准、择业方式、择业障碍、求职决定因素、影响求职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初就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类别、工作满意度等十六个问题。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本专业读研率高, 毕业生去向以传统的医院、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为主, 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单位, 专业对口率高, 并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择业标准更倾向于个人发展及工作的稳定度。建议毕业生放宽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摈弃一次性就业的观念, 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引导, 使指导就业工作不局限于毕业生, 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贾红杰[5]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个案访谈法对上海某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考察了其毕业十余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在校期间表现, 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系统阐述了影响毕业生生存质量的在校经历影响因素。样本的选择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7—1990级的本科生, 共计106人, 正式问卷由当时毕业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填写, 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2) 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 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从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自身认知比较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 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颇, 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 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 了解毕业生需求。
徐凯[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探索了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调查对象既有用人单位, 又包括毕业生, 调查内容为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他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各项能力的权数, 得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对比两组问卷相同能力的差异性, 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继而, 从学校角度, 通过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从政府角度, 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 调整用人单位能力需求, 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 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能力培养。
王欣[7]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 他将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顾客, 将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内部过程顾客。通过以上类比, 选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 从三个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河北省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感知质量、毕业生在自我评价和各项素质重要性认知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差异。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从高校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 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 就有了教育评价, 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宇[8]通过问卷调查对哈工大的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分层等距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 共收集了253个班级的6047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 毕业生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哈工大读本科时的情况、毕业生对母校本科教育的评价、毕业生个人现状、毕业生第一次工作时的状况。问卷发放采用问卷调查网站与纸质问卷邮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邮寄问卷1300份, 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网站回收问卷464份, 应答率较低。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是综合性很强的评价, 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声誉的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公众对毕业生的舆论评价。文章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 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其他三方面对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的影响。最后, 文章展望了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的构建: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都是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的主体, 评估内容包括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评估、毕业生自我评估、社会大众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校友对学校贡献率及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估模式呈动态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赵琳[9]等采用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 (CCSS) 2012版”,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和系数集束化的方法, 考察了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 即大学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2012年, 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59所院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644份, 共得到有效问卷71698份。根据调查前的分层随机抽样设计, 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国随机代表性样本。在对分层变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样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计55所院校67182个样本的数据, 具体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个样本, 15所“211”院校的18519个样本, 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个样本。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还是结果质量, 学生获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经历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先赋性因素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并提出设想———备受瞩目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CAP) 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流中学共同组织实施, 旨在改变现有单一选拔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 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 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 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胜任力。
五、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 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 但同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有的文献表明,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 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但现有文献也有不足的地方: (1) 在问卷设计方面, 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法、预调查回馈等来设计问卷, 问卷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 (2) 多数文献关注问卷内容的适切性多一些, 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强。 (3) 在问卷的发放及收集上, 在调查对象样本的选择及抽样方法方面, 受课题时间、经费及调查对象的依从性限制较大, 样本量的选择及问卷的回收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做好调查的前期工作, 对待调查人群进行熟悉, 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 (2) 在问卷的设计中, 应结合调查人群及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在敏感问题的设置上, 注意提问技巧, 防止拒答, 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3) 在调查毕业生方面, 可综合考虑, 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 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毕业生调查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 再现了毕业生调查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从用人单位视角、毕业生自身视角、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认知比较视角及高等教育的评估视角来探索毕业生调查的应用。为进一步实施毕业生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模式研究 篇9
目前全国千余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设计 (论文) 运行模式大同小异, 为单一的毕业设计 (论文) 个体模式, 基本上是本科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 运行模式的压缩版, 压缩主要指时间上的压缩。就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而言, 每级学生约有200人左右, 每年的毕业设计题目基本集中在工艺规程的编制及夹具设计这个大框架下, 还有一些学生做有关液压传动系统或机器人之类的题目。本专业毕业设计过程基本全面, 从给出题目到毕业答辩, 到最后成绩汇总, 实施比较规范, 但也有问题存在:设计题目类型比较单一, 且不能完全保证一人一题;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在第五学期后期, 时间上与找工作发生冲突, 学生不易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指导教师人数欠缺, 带来管理及毕业设计质量方面的问题。
为了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探索一种与企业合作毕业设计的模式。参与本课题的高级工程师们有从事本专业15年以上的设计、生产经验, 积累了大量的机械设计方面的资料。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从题目来源、题目分配、指导方式、过程监督管理、及论文答辩等方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的毕业设计, 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对学校而言, 一方面可以缓解本专业教师人手不够的矛盾, 另一方面, 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
在毕业设计进行之前, 专业负责人对本专业全体学生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动员工作, 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程序。
(一) 选题
题目来源:题目的收集准备工作应提前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任务下达后, 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拟定题目, 其数量大约是指标的1.5左右, 再由专业有关人员组成审题小组, 选择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题目, 再上报本系, 让学生进行选择。
题目确定与分配:依据题目的类型, 学生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与学习兴趣进行分配。对于学习基础好, 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 建议由校内老师进行指导, 做设计型题目;对于喜欢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建议有企业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做加工型题目;对于爱思考富于挑战性的学生, 建议由校企双方指导老师联合指导, 做创新型题目;对于平时表现一般或者较差, 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 建议由校内指导老师指导, 做经典的毕业设计题目, 在以往毕业设计的基础上, 增加或改变工作内容, 巩固知识。
(二) 指导
指导工作采用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相结合。统一指导是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统一给出指导, 通过两次约定, 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把以下内容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资源的取舍与利用、毕业设计进度计划的制定、摘要的写法、目录生成方法、文档处理、结束语及写谢辞内容要求等;个别指导是任务布置两个星期之后每周抽出一个下午时间指导教师在答疑地点与学生见面, 探讨具体设计问题。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是:作为指导教师的企业工程师对于做加工型或者操作型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直接进行技术指导, 而作为给出评阅意见的第二指导老师可以进行论文规范方面的指导。
(三) 过程监督
监督的内容包括:1.查阅专业文献情况,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题目相关前沿的学术动态, 拓宽知识面, 学生提出课题的初步研究方案;2.分析零件, 初步提出研究方案,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确定研究方案, 绘图,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4.整理资料, 编写设计说明书,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量化考评的内容包括:工作态度与纪律 (10分) ;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0分) ;设计作品合理性实用性 (10分) ;说明书编写质量 (10分) 。这些考评分数就可以作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设计给出的分数。
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的校内老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监督, 比如说明书部分的规范, 结构内容的逻辑性、对修改意见的态度等。
(四) 论文答辩
在答辩之前, 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就联合指导的相关学生的论文进行交流, 意见分歧较大的提交答辩小组评阅。正式答辩之前, 答辩小组要开答辩前的准备会, 就学生的设计及论文评阅情况进行简单交流, 由小组讨论确定评分档次。答辩小组秘书做好答辩记录, 对学生设计的工作量、设计的创新点、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及表述、对答辩小组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 一一记录, 从而使答辩工作有序进行, 对学生的设计成果也有一个公开、公正的评价。
三、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部分学生实行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生, 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连贯指导, 加强了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无论从专业知识的应用, 还是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松节.高职高专毕业设计 (论文) 团队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技术与市场, 2011年18卷第6期
[2]王焱, 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 2010, 04
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篇10
一采取应对措施
1. 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
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 身份有了转变, 他们的工作涉及保险、劳动、人事等多方面内容。要让大学生权益得到保障, 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和合作建立起健全的人事制度。该制度必须打破地方政府垄断, 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将之初的毕业生流动受到限制局面化解, 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而且, 要鼓励学生大胆走向各类企业, 不能只专注于事业单位, 国企单位, 学生可以扩大选择范围。制订的制度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 要切实维护毕业生的权益, 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 实现自身价值。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 鼓励学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工作。该项工作的实现, 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要尽快建立起健全的保障制度, 认真贯彻《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相关条例。政府要提高监督和监察力度, 进行严格的管理, 保障学生权益得到保护。工作者工作之单位, 不论是外企、国企, 还是事业单位、私人单位, 都需要向社会保障部门提交缴纳金, 办理工伤、医疗、失业等保险。这些管理方式, 可以保障毕业生的权益, 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保障学生在公正、公开的环境工作。
3. 学生提高维权意识
当今, 社会就业市场还不成熟, 各种制度还不健全, 学生的权益在这样的环境下, 时常受到侵害。因此, 就业部门要不断加强学生维权意识, 让学生学习劳动法。使学生在工作中发现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 可以及时地使用法律进行维权, 可以正确地使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学生权益研究, 必须建立在合法教育之上, 学生要掌握《合同法》以及《劳动法》, 另外, 还需要丰富相关维权知识。只有大学生具有这些知识之后, 他们在出现权益问题时, 才可以和单位据理力争, 才可以保障自身权益。
二学生关注自身利益
1. 毕业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毕业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是毕业学生走向社会的要求。毕业学生应熟悉我国就业政策, 应该了解相关法律。明确自身的义务和权益, 这是学生进行维权的关键。如果在工作单位, 发现单位规定的制订侵犯了自身权益, 学生可以依据法律, 执行劳动合同规定, 确实维护自身权益。
2. 签订劳动合同要谨慎
劳动合同是维护毕业学生的重要凭据, 是发生劳动纠纷时, 处理纠纷的重要凭据。在签订劳动合同时, 要认真地研究每一个条款, 要仔细地研究合同细节, 合同内容、期限、支付方式、福利待遇等条款要明确。同时需要研究其中的惩罚条例, 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考虑在内。对每一个涉及权益的条例都要进行详细研究, 如果在研究过程中, 发现哪个条款有疑惑, 那么应及时提出, 双方进行解决。另外, 还需要明确当发生劳动纠纷时, 处理方式和仲裁过程, 这样在自己执行劳动法时, 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就业者还可以仔细研究用人单位宣传的材料, 将这些原始材料作为维权的证据。这样可以更好地遏制用人单位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或进行违约行为, 确实维护自身利益。
3. 强化维权意识
很多大学生, 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 因为市场竞争激烈, 很多大学生忽视了就业陷阱, 没有提高警惕, 使得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要清楚用人单位是否有税务营业执照、工商执照, 是否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等, 这些方面的了解能帮助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 就开始维护自身权益, 避免不必要的侵权事件出现。因此, 毕业生在找工作之前, 需要在相关地方了解劳动合同, 如注意用人单位规定的实习时间、试用时间等, 当正式签订劳动合同时, 需要保留自身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用工凭证, 方便在发生纠纷时, 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很多用人单位, 正是借用“试用期”, 侵害毕业生权益。没有保留相关凭证, 毕业生很难维权。在就业过程中, 如果发现招聘单位存在侵权行为, 有强迫从业者倾向, 那么从业者可以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诉, 另外再向仲裁机构提交申请, 要求进行仲裁, 如果得不到解决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 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三结束语
毕业生要健全自身法律意识, 在工作岗位中要懂得维护自身权益。社会也要给毕业生创造一个公正的平台, 让他们在其中发挥智慧。
参考文献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篇1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 研究
课 题: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成果,课题号:XJK012CZJ070。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总体情况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零工资就业”等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学界加强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文献。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书目和中国知网,截至目前(2012年11月),在著作方面,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专门主题的著作还没有,但其中部分章节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著作约8本。在论文方面,各类相关论文约240余篇,其中“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20余篇。检索结果表明,国内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来的最近5年,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研究等方面。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研究
就业质量是衡量社会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由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理解也不尽相同。秦建国(2007)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代锋(2009)等则将其概括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收入和发展的优化程度”“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层次、动向、性质和优劣等方面”。曾向昌(2009)则从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出发,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意愿的符合程度”。综上所述,我们可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毕业生所获工作的客观优劣程度、毕业生对所获工作的主观满意程度,以及毕业生所获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2.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比就业质量内涵研究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可以测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由定性转变为定量。目前,学界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侧重点和选取指标均不一样,有的注重评价体系客观全面,有的注重毕业生主观感受,有的注重毕业生所获工作的客观优劣程度,还有的注重用人单位满意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河清、李佳(2007)构建的一个包含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3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工作时间、员工培训、劳动合同期限、工会组织、养老保险等12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毕业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柯羽(2007)用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5个一级指标和一次性就业率、需求单位层次、就业单位的性质等10个二级指标构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史淑桃(2008)构建的一个包含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个人发展3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学习培养等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众多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进行了详细探讨,极大地丰富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外延。但由于指标选取不统一,导致根据各个指标进行实际测量的结果不具可比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类型和层次具有多样性特点,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指标体系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就业质量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变量,一切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其就业质量。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依据希金斯(Niall OHiggins)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来阐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需求角度。劳动力市场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数量角度,高校毕业生快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就业质量。这种观点认为就业质量问题是就业总量问题的附带问题,认为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的现状,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可用专科生的偏偏用本科生,可用本科生却用研究生”。二是结构角度,劳动力市场的多重体制性分割影响就业质量。这种观点认为导致就业质量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体制内外的职位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分割。
(2)毕业生供给角度。从供给角度分析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两大因素。就高校因素而言,已有研究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匹配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方丽(2003)指出,我国的学科专业结构源自前苏联,注重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人才培养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与产业变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就毕业生自身因素而言,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个体因素多种多样,已有的成果大多围绕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观念、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性别、专业差异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就业观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涂晓明(2007)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起薪期望越高其就业满意程度越低。陈成文等(2008)实证调查研究结果也同样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和职业报酬观对其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影响显著。
不难发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众多,既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因素,很难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这一复杂问题。今后的研究应加强体制和制度性根源方面的研究。endprint
4.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无疑也是学界探讨重点。已有研究文献主要从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展开对策研究。
(1)政府层面: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和供需匹配促进政策。需求促进政策,主要指政府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提升社会就业吸纳能力,从“量”的角度促进“质”的提升。赖三策(2004)指出“政府应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总量,积极发展城镇非国有经济、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供给促进政策,是指调整高等教育的政策,其目标是使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邓光平(2004)指出政府应“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达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供需匹配促进政策,是指改进供需结合效率方面的政策,其目标是有效改善岗位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环境。陈岩松(2005)指出政府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缩小城乡、行业、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淡化各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强化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到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赖德胜(2012)等也指出,政府应着手建立高效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改变劳动力市场被严重分割的局面,实现平等就业,以提高就业质量。
(2)高校层面:高教改革。高教改革主要指深化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强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责任。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岳昌君(2004)指出高校应“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或取消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增加大学生的实习机会”。廖志成(2005)则从树立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理念;建立灵活调节培养计划实施的有效机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取向,调整创新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探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二是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有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改革研究成果丰硕,大多围绕就业服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服务方式、服务评价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就业服务理念由以就业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转变,就业服务主体由高校为主向政府、非政府组织、高校协作转变,就业服务方式由“突击”式向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已从单纯借鉴外国经验阶段向本土化阶段转变。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成果数量可观,但质量不尽如人意。不少研究停留于泛泛而论层面,缺乏深入系统研究,重复性研究太多;在理论解释体系方面,受国外就业理论影响较大,真正本土的理论解释体系仍然缺乏。其次,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已有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缺乏严谨的求证意识;在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中,也存在样本欠缺代表性。因此,仅仅根据这些不可靠的调查来进行就业质量研究,就会使研究结论陷入草率之中。我们建议今后进行一些跟踪定量研究,加强实证调查数据的积累。再次,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是开展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如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和不同届别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比较研究;二是从单一学科视角过渡到复合的多学科视角探讨问题,以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3]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人才,2007(8).
[5]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6]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步骤[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谭建跃,黄华勇.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心理问题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机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9]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
[10]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11]赖三策.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12]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1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14]赖德胜主编.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6]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评论,2005(3).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 篇12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学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一是优化教育模式, 作为地方高等院校没有鲜明特色和个性, 培养出的学生就会出现同质化趋向, 并使就业竞争能力减弱, 因此要坚持特色化办学。随着就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学校要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 促进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与就业更加紧密的结合, 因此要坚持面向市场办学。二是改革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转变为自主学习。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重视实践教学,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培养和技能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实践和创新, 开发学生潜能。三是改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和全面化。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的始终, 形成四个学年相互贯通、有机连接的阶梯推进式全方位指导体系;要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建立职业指导机构,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 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同步。还要贯彻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战略思想, 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办学思路的认识, 切实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把好人才培养关,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 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纲要》提出, 高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 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根本要素。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除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外, 学生的基本素质, 如人际交往本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诚信品格等, 也是用人单位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 学校在这方面的专门训练较少, 甚至于没有专门的训练。作为地方高校必须以内涵发展为基础,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前提, 以培养具有自身特色人才为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地方社会提供服务, 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三、促进地方高校打好“地方牌”, 服务地方经济, 走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 地方政府管理的普通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 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如何, 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人力保障。因此, 地方高校一是应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培养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适应并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 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 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地方高校应当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 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必要的调整, 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 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明确责任, 构建政府、高校、家长、毕业生共同参与的就业管理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 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一件大事, 但是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参与。政府部门要进行职能定位, 给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高校作为造就“产品”的责任单位, 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不能不重视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积极推销自己的产品, 不断提升毕业生的推介能力。通过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途径、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就业队伍等为毕业生的就业搭建有效的平台。家长要明确教育子女的目的, 培育完整健康人格, 培育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做社会的有用之才。大学生应当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 正视就业问题, 做到早规划、早定位、早准备, 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增强就业技能,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作为毕业生就业中的主力军来自地方高校, 在这庞大的系统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地方高校应当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 着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 切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而作为就业的主体, 我们的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 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到基层去谋求发展, 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要把传统就业思想转变到灵活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 转变到行行出状元, “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
摘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 提出有关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想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策略
参考文献
[1]、娄来智.析地方高校本科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应对措施.商情 (财经研究) , 2008 (02)
[2]、晏磊等.关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3]、祝金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3)
【研究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财政研究毕业论文09-05
研究生毕业总结论文08-03
研究生毕业感言05-27
药学研究生毕业论文06-02
护理研究生毕业论文06-15
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08-06
刑事诉讼证据研究毕业论文08-29
常用的毕业论文写作研究方法10-02
精选研究毕业自我鉴定05-09
研究生毕业学院鉴定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