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

2024-05-31

中国热(共12篇)

中国热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 继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后, 上海又成功举办规模更大的2010年世博会, 中国正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可能还仅限于功夫、京剧、书法、景泰蓝等这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或工艺品上。这就与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增强不太相符, 那么怎样能让世界进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呢?国际著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因此, 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表达中国文化内涵, 通过设计这个媒介来向世界人民展示华夏文明, 是一条很好的宣传渠道。

1 设计的中国元素

全球目光对于中国的聚焦, 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 运用中国元素、追捧中国文化, 已在国际商界形成风潮。那么何谓中国元素?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 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经过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漆器、中国结、汉字、如意、八卦等, 如何将这些中国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去?是一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做得好更难的课题。好在最近几年, 无论在平面设计、标志设计, 还是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中国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这些领域, 并且已有了一定的起色和成就, 其成功案例如下。

(1) 北京申奥标识, 将象征奥运的蓝、黑、红、黄、绿五环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组成了一个“中国结”, 象征着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协作、交流。带有书法笔触的动感图形又好象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 而太极拳在中国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所以这一标识一方面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弘扬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很好的成功案例。

(2) 奥运会火炬, 外观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国画立轴, 表面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如意祥云”。功能上动用了当今的航天航空高科技手段, 防风、抗寒, 以保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圣火, 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 是一款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产品。

(3) 奥运主标识“中国印”以及各比赛项目分标识。如何寻找一种不同于以往二十几届奥运会的奥运标识,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北京奥运会标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负众望做到了这一点, 一方面印章与标识的形式相符, 印面上舞动的“京”字, 酷似一个向前奔跑的人形, 同时表达了地点、运动等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印章的色彩又与中国红相符。而用中国书法中的篆字笔划来表达各项运动比赛项目作为分标识, 书法加印章很吻合, 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好的创意。

除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有好多中国元素的设计之外, 上海世博会又有不少中国元素的设计涌现出来, 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建成的中国馆就是一个亮点。随着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 中国元素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热”, 并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与此同时, 也给中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中国的设计风格

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兴起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崛起, 但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因为仅仅依靠中国元素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上是不够的, 应该在设计、生产、制造、消费、体验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 而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的闪现, 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

那什么是风格呢?举个例子, 当我们提到德国的产品时, 可能你会联想到严谨、精确;提到美国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实用、踏实;提到日本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小巧、玲珑;提到意大利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典雅、高贵;提到北欧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自然、亲切;但提到中国的产品时, 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感觉很难用简单的词来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中国的产品缺乏自己的风格。

那什么又是中国的设计风格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以挖掘提炼的内容很多, 而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 跟上当代世界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 符合国际时尚审美的设计潮流是形成中国风格的关键, 中国风格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东方神韵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

要在产品中体现中国的设计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那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风格, 就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而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仅依靠一些中国元素是不够的, 应该结合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并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 最终提出一个系统的整体方案, 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整体感。

例如中国的明式家俱就是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经典范例, 简洁、端庄、大器的造型流露出极具时尚的“大明风度”;优雅的弧线和考究的质地, 体现了含蓄内秀的东方神韵;巧妙、精致的柳榫结构, 则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 是中国儒、雅、和、韵的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最好的演绎。而今天的中国产品设计风格, 要求我们的设计师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 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 将现代产品设计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中才能形成。

3 结语

对于中国的当代设计来说, 虽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 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总的来讲, 还不成熟, 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未形成。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但还没有成为设计大国。规模宏大, 体现着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上海2010世博会即将圆满落幕, 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 使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上, 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设计的竞争, 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又值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经过努力, 从设计的中国元素走向中国的设计风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为期不远了。

摘要:目前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都有了中国元素的影子, 在市场上也有不少企业的产品被赋予中国元素, 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仅有中国元素的闪现是不够的, 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业和产品, 形成中国的设计风格, 成就中国创造。

关键词:设计,中国元素,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濮安国.中国红木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2.

[2]《家电科技》编辑委员会, 家电科技杂志社, 2009, 9.

中国热 篇2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人,中国心,中国梦》,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拥有一颗炙热的中国心,每一颗中国心里都装着自己的中国梦。然而每一个人的梦想都必须要以国家的强大为坚强后盾,因为每一个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以前我们国家积贫积弱,太过软弱,饱受欺凌,那时候大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能穿着新衣高高兴兴去上学。可是窝囊的清朝皇帝软弱无能,到处割地,使得这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变成了农民一生的“追求”!多么让人心酸!如今,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栋梁,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放学回家走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和同学嬉戏打闹,回家当起“小皇帝”,要这个要那个,父母不给买就大哭大闹。还理直气壮的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切的一切在以前,就是“奢侈品”啊!难道我们就要这样一直沉浸在父母的宠爱了吗?这样良好的环境,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发愤图强,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用自己的能力报效祖国才对。

自我看了《走复兴路,圆中国梦》以后,看到那一个个悲惨的结局,看到那一个个无耻的侵略者霸占着我们的土地,看到那一个个心酸却是铁一般的事实;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是的,我们应该站起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学习来向那些瞧不起我们的外国人证明,我们的国家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努力实现我们的梦想,早日为祖国效力。

也许,你的梦想很伟大:我要当一名宇航员,去翱翔宇宙!

也许,你的梦想很平凡:我只想当建筑工人,让一座座大楼矗立在广阔的天地上。

但不管怎样,你都应该坚持,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民教师。当我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教室,看着一排排的这些祖国的花朵,看着他们无比明媚像最纯洁的花朵一样的笑容,我的心里该是有多么的开心!

我不会把我的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枯燥无味的课文,不会在意他们的考试成绩,不会让他们站在角落里暗自垂泪。这些娇嫩的花朵不应该哭泣,笑声应该时时围绕在他们身边。我会带着我的学生去大自然里,在他们玩耍的同时告诉他们知识,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我会和他们做朋友:在他们苦恼时耐心地开导他们,和他们敞开心扉;在他们疑惑时给他们正确的指引,让他们一步一步找到答案,找到真理;在他们伤心难过时安慰他们,重新欢笑。

这就是我的梦想,梦想,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只要脚踏实地地学习,牢牢地打下我们的根基,梦想就有可能实现。但如果你只是一直在原地幻想,而不努力的话,即使梦想再美好也只是一个无用的幻想,一个透明的气泡,轻轻一捏,便破碎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中国梦,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它,去实现它!

中国身份·中国角色·中国义务 篇3

即使以上海的发展水平来代替中国整体的发展水平,那么中国能否算作发达国家呢?对于发达国家的划分有多种标准,但公认的是:较高的人均GDP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再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基本上可定义为发达国家。十年的发展,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就应提到10000美元左右。但仅凭较高的人均GDP,像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也算不上发达国家,因为其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再有,一些“微型国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也不列入其中;此外,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荷属安的列斯等不拥有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可见,即使以今天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水平来衡量,中国也算不上发达国家。

日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2006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GNI)为201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若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低收入国家为799美元至299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上收入国家和中下收入国家统称为中等收入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又统称为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无论是使用人均GDP还是人均GNI指标;也不论是用世界银行的标准还是联合国的标准,事实都清楚地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其实,之所以在中国身份的划定上产生分歧,其根源在于有人忽视了中国国情,割裂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混淆了总量与平均量的关系,只从某一个视角孤立地看待或者评价中国,并由此产生对中国身份的“误读”。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清晰地定位今天中国之身份有相当难度,因为中国本身就是集多个角色于一身的复合体,尤其是随着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整体实力在突飞猛进,对中国身份的认定就更加困难。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并有望于2007年超过德国从而跃升至第三位。中国已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中国在取得自身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报告:中国已经超过美国,2007年将首次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目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

但是,在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世界上某些国家不仅故意混淆对中国身份的认定,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也变得日益增多和苛刻:先是在中国入世时,某些发达国家不希望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来对待中国;之后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又冒出了主要针对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所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细化分类”的声音,妄图抬高发展中国家获得特殊差别待遇的门槛,变相增加发展中国家履行义务的负担;在全球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之时,又将中国列为批判的靶子;在国际油价节节攀升之际,又来指责中国巨大的需求;美国还将其贸易逆差问题主要归咎于人民币低估;等等。更为严重的是各种“中国威胁论”,如“经济威胁论”、“能源威胁论”、“食品安全威胁论”等轮番登场。对此,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做的划分或统计评估,很多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其中夸大的成分居多。这一方面容易抬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多承担国际义务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中国获得外部援助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些特惠待遇,同时还极易被利用来与‘中国威胁论’等相联系。”

中国热 篇4

一、“中国元素”中的红色表现

1.红色象征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激情、性欲、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坚强的意志或自信、忠诚、动机、大度、财富和幽默等。

2.按照我国传统习俗, 春节里运用最多的色彩是红色, 红色是喜庆、高兴、吉祥、发达之色;是阳刚、坚强之色。每家都要贴春联, 以示辞旧迎新。红色透着喜气、吉祥, 加上祝福的话语, 更表达了驱邪避灾、保佑平安之意。

3.南北民俗中, 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红色是太阳、血和火的颜色。因此每逢本命年对红色特别钟爱, 在大年三十, 穿上红色内衣, 系上红色腰带, 佩带用红丝绳系挂的饰物, 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来趋吉避凶, 消灾免祸。

4.年画是表现“中国红”的代表。它题材广泛, 表现驱邪纳祥、欢乐喜庆、传说故事、节日风俗等。年画中运用红色, 必在精华之处, 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 有画龙点睛的美感。表现吉祥吉庆之事的年画, 以大面积红色为主色, 年节之时象征着吉庆和幸福。

5.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 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 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单一的大红色, 透露着红火之意, 使人们联想到年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配以精巧的剪纸艺术, 剪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 其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节日装点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二、“中国元素”设计中的红色寓意

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用红色呢?

1.在中国人心目中, 红色意味着吉祥。请柬, 光荣榜, 春联都是红色的, 年馍要点红点, 压岁要用红纸包, 新娘子要穿红衣坐红轿。

2.在汉语里, “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 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 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 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中国人习惯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红尘”是指繁华的人世;“红利”是企业分给股东的利润或给员工的奖金;“红包”是表示奖励或祝福的财礼。

3.红色是喜庆和光荣的颜色, 大红花向来都是成功和荣誉的标志。表彰先进要带大红花, 这样可以说明被表彰的人是优秀的, 是光荣的, 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大红色的花戴在胸前, 不仅是美丽喜庆的代表, 同时从另一面说明了做人的成功。

4.“红”还表示热情和正义, 如《西厢记》里的丫环就叫红娘, 她让人联想到热情和成人之美的品格。红脸关公则是义气的化身。

5.“红”又意味着精神饱满, 如果说一个人“红光满面”, 那是说他气色好、很健康。

6.“红”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刺激, 所以在当代汉语里, 它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红色的正义, 在“红军”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军人的红色情结中, 红色代表勇气、斗志。现代人每看到猎猎飘舞的红旗, 就立刻热血沸腾, 充满热情和朝气。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旗帜的颜色, 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 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 鼓舞斗志, 激发勇气, 召唤勇往直前, 英勇杀敌, 不畏牺牲的精神。

7.“红”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装为“红妆”, 也把女子称为“红袖”, 指女子美艳的容颜叫做“红颜”等。

三、“中国元素”设计中的红色情结

1.帝王的红色情结

(1) 在我国古代, 皇帝们都喜欢用红色和金色搭配, 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富贵。北京紫禁城, 建筑近千幢, 房屋近万间, 用的最多是红、黄两种色彩。远观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 近看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古代富贵人家的建筑, 也多用大红大紫来布局和衬托屋宇的气势, 更喜用红紫来表现自己的财富。

(2) 中华民族素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 红色瓷器也是历朝历代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玩赏佳品与镇宅宝物。红色瓷器因为稀有, 所以在历代拥有红瓷的人, 同时也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

(3) 古代正红色称“朱”, 又称“朱红”, “朱”又可泛指一切红的颜色。朱红在古代服饰文化中是贵族或高官服装的用色。唐朝制度规定朝廷命官五品以上着朱服。能穿上这类衣, 代表着成功与尊贵。《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 服赤玉。”

2.百姓的红色情结

(1) 中国国旗:旗底红色, 象征革命;旗面的左上角有五颗金色五角星, 其中四个小星环绕一颗大星, 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形式上紧凑美观。红色与黄色是中国的传统喜庆颜色, 同时也具备生命、蓬勃特色。

(2) 在民间传统婚礼上, 张贴大红喜字、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 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 新娘穿吉利的大红袄, 新郎佩戴的大红花, 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气氛, 同时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3) 我国传统设计中, 唐装是最富有传统味道的民族服装。大都选用大红色, 鲜艳的大红色与金色搭配, 更显富贵之气。

四、“红色情结”对现代设计的启发影响

1.2010年世博园中国馆是我国现代红色建筑中典型的最新建筑。

它的优美造型以及独特的红色运用, 都使人惊叹!一幢优秀建筑就是一种精神的标志。对于这组红色建筑物的色彩设计, 可以这样理解, 一是喜庆和幸福的象征;二是传承, 中国古建筑中重要部位都使用红色。

2.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激情的红色仍然为当今时尚主流色。

不论何种质地、或浅或深的服装, 在与其它服饰搭配下, 都可呈现红色风情万种的时尚魅力。大红色色泽艳丽, 在现代人眼中, 代表着热情美丽、温暖欢愉, 总让人迷恋, 它能成熟妩媚, 亦能青春活耀;能古典气派, 也能大胆前卫。

3.当今购买红色轿车、红色手机的人数急剧上升。

心理学家分析, 红色波长最长, 穿透力强, 感知度高, 选用激情的红色, 不仅可以使人享受红色靓丽色彩, 更带给人刺激心跳的心理感受。红色是现代激情、速度、力量的象征!

中国热 篇5

《辉煌中国》观后感:辉煌中国中国辉煌

《辉煌中国》,在9月19日至24日每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

全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深刻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真抓实干。

通过收看《辉煌中国》专题片,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示五年来中国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

好望角涌动“中国热” 篇6

非洲大陆西南端的好望角,一块指向东北方的标牌上刻着:“距离北京1.2933万公里”。虽然万里之遥,但每天来这里凭栏远眺的中国游客络绎不绝。而在距离好望角不远的历史古城斯泰伦博斯,孔子学院里100多名当地学生手捧中文课本,书声琅琅。

近年来,“中国”这两个字眼被越来越多的南非人提及,从南端的好望角到北方的林波波,正在涌动着一股“中国热”。中国总理温家宝6月17日开始的非洲之行,是继今年1月中国外长李肇星和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非洲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对非洲展开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显示出了非洲在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经贸合作能源为先

对于中国领导人频繁出访非洲,外电和西方舆论特别放大中非能源合作,并把此次中国总理的访问臆定为能源之行。事实上,中国总理的非洲之行绝不仅仅是为了寻找石油,但能源是中非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跟非洲的合作很全面,涉及很多领域。

外界关注温家宝此行的另一大焦点是安哥拉。该国是非洲下撒哈拉地区第二大产油国,仅次于尼日利亚。安哥拉曾经历27年内战,自2002年结束内战后,中国在当地投资了多个基建重建项目,并向安哥拉发出20亿美元的商业贷款。目前,安哥拉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中国最大炼油企业中石化此前已购下安哥拉3个资源区块的股份,这3个资源区已被证明储存有相当于32亿桶石油的储量。

当然,除了安哥拉的石油、刚果(布)的铜、南非的矿产和其他一系列非洲天然资源,也成为中非贸易的主角。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在飞速发展。众多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办厂,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与非洲同行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去年,中非贸易额高达350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很大份额的石油投资。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5%购自苏丹,13%来自安哥拉。仅去年前10个月,中国就在非洲的石油勘探和基建工程方面投资1.75亿美元。作为回报,中国也对32个非洲国家几十亿美元的债务予以免除,作为支持非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近年来,中国特别加强了从非洲国家的进口,让非洲保持顺差,使非洲从中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还对近30个最不发达非洲国家的190个税目的输华商品实施免关税政策,使去年相关非洲国家受惠商品的对华出口额增长1倍以上。坦桑尼亚报纸《今日报》最近报道,得益于中国对非洲的免税政策,该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150.1%。

除了取消非洲穷国所欠的债务外,中国还提供100亿美元贷款给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以改善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同时考虑让非洲国家分享中国制造的医药产品,抑制非洲疟疾等流行疾病;逐步实施资助至少3万名非洲经济技术人才的训练计划,目前卢旺达已有70名人力资源专家在中国受训。

好望角的“中国热”

中国和南非于1998年建立外交关系。短短8年间,在南非经商、生活的中国人已上升到20万,南非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7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

在南非,注目穿梭的人群,人们身上穿的衬衫和西服全是中国制造;翻开南非的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走在约翰内斯堡高楼林立的城区,出售中国商品的店铺随处可见;车流不息的高速路边,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企业的巨幅广告;在非洲最大的港口德班,印有中国航运公司醒目标志的船舶穿梭往来;随着一座座以“中国”、“东方”、“香港”等命名的中国商品集散中心在南非大地上崛起,小到打火机,大到观看世界杯足球赛的大屏幕电视,中国商品进入了南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进入南非的中国投资也源源不断。中国银行、华为公司、中兴通讯等100多家中国企业来到这里,正在融入非洲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热”也引发了南非对中国的投资热。从1992年第一家南非企业在中国设厂开始,到今年3月底,南非在中国设立企业累计509家,从矿山开采、啤酒酿造到信息技术,合同投资额达到8亿美元。

中国商品源源涌入,中华文化润物无声。在比勒陀利亚工作的南非政府官员夏洛特·威尔曼女士了解中国,从自己最心仪的中餐开始;在开普敦经营家庭旅馆的弗兰克则相信,自家墙上挂着的一个“寿”字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南非时装设计师们甚至把织锦缎和中国结糅合进非洲传统风格的礼服中。在今年的南非家居装饰展上,红灯笼、太师椅、蓝花瓷等“中国元素”风行一时。

中南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升温。两国政府2004年在距离好望角30多公里的斯泰伦博斯大学建立了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目前已经有100多名南非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南非国内的5家院校已开设中文课程,为3000多名当地学生教授汉语。

今天,“中国现象”和“中国热”已经成为南非政界、商界和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刚刚在开普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中国发展对非洲的影响成为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

在开普敦南非国民议会大厦大厅东墙,悬挂着中国明朝人600多年前绘制的《大明混一图》的仿制品。南非前议长金瓦拉说:“中国人发现非洲比欧洲人早了整整100年,但是中国人带来的不是战火和奴役,而是中国和亚洲的文明。《大明混一图》是非中友好交往的有力证据。”南非外交部副部长阿齐兹·帕哈德日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南非也期待着从中国的发展中寻求机会。

如今,温家宝总理访问南非,对中南乃至中非关系的深入发展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许可”正成为关键词

温家宝总理的非洲之行以及之前的中非外交活动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密切关注,《财富》杂志甚至惊呼,中国正大举“入侵”非洲,而非洲人对此持欢迎态度。

尼日利亚财长恩戈齐·伊韦阿拉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而我们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有28%进口自非洲亚撒哈拉地区,而美国的这个数字目前为15%。今年早些时候,中海油以近23亿美元购入尼日利亚油田股份,这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投资。美国媒体认为,中海油不顾尼日利亚油气工人叛乱而有此举动,显示了中国“入侵”非洲坚不可摧的决心。

中国热 篇7

由于是“热潮”,所以“中国热”也经历着从兴起、高潮、降温这一过程。从18世纪的“中国热”,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天下最合理的帝国”到19世纪中国完全失去了魅力,黑格尔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只有空间没有时间的国家,一个停滞的帝国,在西方文化史上中国一直是作为西方确立自我的“他者”而不断变换着。 (1) 如果一定要以某个事件作为标志的话,法国大革命和马戛尔尼使团便是欧洲“中国热”终结的标志。

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的消亡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时尚的沉寂,从欧洲最初对中国文化的火热追捧到最终的一无是处,可以看出,中国并不缺乏文化吸引力,但是如何使得这种吸引力变得持久,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关键。

一、“中国热”的兴起

“中国热”指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中国器物和文化的不断西传,让中国风格在欧洲受到追捧、膜拜,并且加以模仿的现象。它始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上叶达到高超,衰于十八世纪下半叶。“中国热”的兴起,是以航海技术的成熟和地理大发现为前提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的驻足有非常重要的关联,他们在传教过程中,不仅传递着西方宗教、文明和科技,也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东方的神秘、富庶之门。

欧洲的“中国热”,可表现为两个层次:

第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追捧,它是构成这场“热潮”的主流。即在欧洲的上流社会,“中国热”表现为喜欢和追捧中国艺术品、修建中式园林、模仿中式着装和生活习惯;

第二,通过对中国的了解,为欧洲的变革找到借鉴。如“颂华派”(sinophilie)的伏尔泰即为典型:

“……当他从传教士口中得知中国的文人信奉儒教,也就是孔子的学说时,他终于找到了他所倡导的那种以理性为上帝的宗教。这种宗教既没有宗教狂热和迷信,也不崇拜偶像……实际上非常准确地道出了他对儒教的看法:既是宗教,又非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不宣扬奥义,只宣扬道德的宗教。” (2)

二、“中国热”降温的原因

“中国热”的降温并不是一个骤然的过程,而是观察者(欧洲)对被观察者(中国)的缓慢转变。当观察者(欧洲)的政治和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及对中国政体等诸方面表现出的沟通不平衡时,所赋予给中国的光环慢慢退却。

欧洲传教士在中国渐渐使一部分民众建立起了对基督的信仰,但是由于“礼仪之争”招致中国皇帝对传教士无视中国实情的反感甚至实施了禁教;同时巴黎高等法院于1762年宣布解散耶稣会、罗马教廷又于1773年颁布教皇敕谕,取缔耶稣会,促使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走向终结。耶稣会被解散和在华传教事业的衰落,虽然不是欧洲“中国热”降温的直接原因,但是它发生在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恰逢“中国热”开始冷却之时,无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3)

“四大发明”曾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技术动力,而十八世纪中叶,欧洲人开始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停滞不前,火药仅仅用来制作烟火;指南针成了风水先生的最大受益者,这也是导致欧洲人“贬华”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落后的自然科技导致欧洲对中国热情的降温,那么专制主义和不健全的法制则是欧洲猛烈攻击中国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出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律法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是个地地道道的专制主义国家。

“孟德斯鸠揭露了中国政治中的许多弊端,例如,皇帝事毕躬亲,皇帝可以以‘大逆罪’为由任意处置臣民,刑罚极端酷烈等等。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的国家,这句话后来成为名言,经常被‘贬华派’作家们引用。” (4)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临近,民主和自由的意识被更多欧洲民众接受,不仅专制主义被完全否定,就连开明专制主义和君主立宪制也遭排斥。在这种民主的呼声当中,中国的专政主义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贬斥。

“马布里逐条驳斥了重农学派对于中国政体的褒扬……中国没有与司法机构分离的立法机构,一切权利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既是最高立法官,也是最高司法官,他可以随时任意解释或修改甚至取消法律,法律因而形同虚设,怎么能说中国皇帝是依法治国的呢?” (5)

由此可见,中国的政体从伏尔泰认为的“天下最合理的帝国”到孟德斯鸠的“地地道道的专制主义国家”,是西方对中国榜样由学习到彻底否定的过程。于是,在这种环境中,中国形象走向衰亡也在所难免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英两国在1793年,迎来了历史上的首次碰撞——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较量:一方是陶醉于康乾盛世、未知前途的清朝;另一方则是处于资本主义蓬勃时期,野心勃勃的英国。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首次碰撞导致有关朝见的礼仪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围绕着“三跪九叩之礼”所产生的矛盾,及英方要求通商过分的要求,导致乾隆帝大怒,最终使得马戛尔尼使团的首次访华以失败而告终。

1816年,英王派遣罗尔·阿美施德为首的使团开始了第二次访华之行,由于发生了与第一次相同的礼仪问题,阿美施德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就被赶回英国。二十四年之后,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至此,中国在欧洲的积极形象全无,“中国热”彻底消亡。

三、评价

“中国热”在欧洲轰轰烈烈的一百多年,是西方全面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一百多年。这些条件是由西方人自己主动创造的,它体现出欧洲人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从“中国热”升温到降温的过程中,西方一直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欧洲人——这一导演的意趣进行展开。最终,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竟然远远超过了中国对于欧洲的了解和认识。 (6)

而中国的情况恰恰与之相反:中国没有向欧洲派出传播华夏文明的使者,也未向欧洲开辟商贸使团,即便是接受定制的外销瓷,也是由西方人慕名而来,在其提供蓝本下的摹制,并不是中国人自己上门推广的。

十八世纪大致处于康雍乾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代,空前的繁荣使得皇帝本人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优越感,加上领国的贫穷落后及对世界地理的不知,皇帝最终以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并陶醉其中,所以把送上门来的西方先进科技看作是奇技淫巧也就不足为怪了。

“乾隆皇帝视这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奇技淫巧,只可赏心悦目,而不懂得于国计民生有何裨益,也没想到让传教士们培训一批中国人才,只是将他们身怀的绝技,用来满足一己之私,而不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这位所谓的一代英主实在是名不副实的。” (7)

标志着“中国热”走向终结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它的失败结局是由于两种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发生激烈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导致的。

一般认为,马戛尔尼此次访华失败,把乾隆的傲慢自大和英使的野心勃勃所产生的激烈矛盾定位为首要原因。但是,英使的此次访华是中英两国的首次接触,处于封建王朝的乾隆皇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国的象征,强调封建礼教的君主必会以“国礼”相待,以显威严。所以,就礼仪问题所产生的矛盾,不能简单地归纳为乾隆和马戛尔尼各自的顽固自大导致的,不同的地理、文化环境产所生的不相同,以及不同的目的意图,在未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分歧,才是此行失败的关键。

综上所述,欧洲对华的认知过程,可归结如下:《马可·波罗游记》使欧洲人对东方之神秘产生好奇——地理大发现——为了传播基督教福音派遣传教士来华——兴起“中国热”——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失败——“中国热”的降温。但这一切均是以欧洲人视角展开的。

“中国热”降温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中国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于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后,用不同于往昔的眼光来观察中国,不仅发现了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弊端,而且连过去被许多欧洲人视为优点的东西,也被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并由此得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结论。 (8)

正是因为欧洲的主动立场,使得中国文化的评判标准被列入欧洲人的思维、价值体系之中,并立足欧洲自身的历史环境,来评判中国文化,这样的结局必然有失公正、客观。但在“中国热”降温的事实当中,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文化自身的不足,而不是永远地安逸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神话之中。

参考文献

[1]《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许明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2008

[2]《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 2006

[3]《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张国刚、吴莉苇,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2006

[4]《紫禁城里的洋大臣》王忠和,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 2010

打响中国品牌“中国车”概念 篇8

目前, 中国汽车制造业虽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战略产业, 但其中“中国车”还不是主流, 合资品牌依旧占据主导, 汽车工业, 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 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重要的支撑点。虽然2009年,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457.7万辆, 在乘用车销售市场占据超过44%的份额,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仍然面对来自合资品牌的新一轮挑战。

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虽在提升, 但在品牌消费环境、核心技术、利润水平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如不能真正打响“中国车”概念, 中国汽车就谈不上参与真正的国际竞争, 难免沦为他人的制造基地。因此, 汽车制造必须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即打造“中国车”品牌, 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与“德国车、日本车、美国车”等相对应的“中国车”概念, 在市场上逐步扭转“中国车”品牌形象。

“中国车”决不是低质低价的代言词, 高品质是塑造“中国车”品牌形象的基础。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不断完善生产研发体系、提升制造工艺水平, 优秀的自主品牌产品品质完全可以和合资品牌相媲美。

打响“中国车”概念正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突破口。应从国家产业品牌战略高度, 重视“中国车”概念, 对其进行定义、定位和发展规划。

塑造“中国车”概念和品质形象

不是所有“中国制造”汽车都是“中国车”。“中国车”也不是简单的自主品牌的概念转换, “中国车”首先要代表着高品质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因此, 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车”进行概念设定:首先拥有中国的自主品牌和一定比例的自主知识产权, 其次, 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工艺先进性, 满足国家产品质量标准, 适应中国市场或目标出口市场需求。

国家经济的竞争, 也意味品牌的竞争, 自主品牌的发展, 可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这在汽车领域表现更为突出。

通过实施“中国车”品牌发展战略, 更新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涵义, 逐步改变“中国制造”存在的利润空间小、贸易摩擦多、知名品牌少、资源消耗多等问题, 形成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汽车品牌。

建议国家设定一个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有率的发展目标。根据一些汽车制造大国的产业发展经验, 建议自主品牌应占到乘用车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扭转中国汽车产业的“万国博览会”局面, 才能使我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汽车强国, 并为“中国车”的全球品牌塑造奠定基础。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想真正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站稳脚跟, 除了需要自身努力增强软硬实力外, 呼吁政府和社会也一起携起手来, 加强组织、管理, 形成合力, 为“中国车”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经过近年来的发展, 一些优秀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品品质基础, 并敢于向洋品牌叫板, 国家理应扶持其做大作强, 从而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打响“中国车”品牌。基于此, 建议国家尽快完善与扶持“中国车”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 并呼吁全社会关注、关爱“中国车”, 从各个环节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建立“中国车”认证体系

我们要明确定义“中国车”概念, 并制定“认证体系标准”, 针对符合“中国车”定义的企业进行评审, 将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的企业列入“中国车认证企业目录”, 目录中的企业作为政府采购、政策扶持的对象, 政策实施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通过“中国车认证企业目录”的颁布, “中国车”将作为一种品牌荣誉存在, 将促进企业技术研发、质量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进步, 确保不断提升“中国车”的品牌形象, 并为政策支持明确的依据。

建议对通过“中国车”认证的自主品牌, 国家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国内消费者购买“中国车”;

建议国家对于通过“中国车”认证的自主品牌在购置税等税收方面予以相对于其他车型更加优惠的支持政策, 加大融资和信贷支持。

建立支持企业投资研发和应用创新技术的政策体系, 鼓励自主品牌车企进行技术创新。

成立国家“汽车自主研发奖励基金”, 对重点项目的研发和推广提供支持。建立鼓励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研发为主的政策体系, 在企业研发设施、技术引进方向予以支持, 如给予经费支持, 以及对投资于技术创新企业的风险投资项目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如新技术发动机和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开发) 。

建议政府将支持“中国车”作为一项国家战略, 以主导角色运作, 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在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方面进行联合开发活动等。

建议政府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除进行政策引导外, 要加大主导力度, 加快缩小与先进企业的差距。以国家级汽车研发中心为核心, 筛选出重点攻关项目, 确定时间进度, 并强化组织、协调和指导, 采取企业集资、入股等方式, 共同参与开发, 建立开发产品平台, 进而共同开发配套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配套总成。从而降低开发成本, 提升技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大和落实自主品牌政府采购政策。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篇9

但是,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 中国画必然面临诸多的文化关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想要原封不动的保持民族传统已没有任何可能, 所有排斥外来文明的社会必将陷入历史的死胡同。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接受了“师夷长技”“西体中用”“洋为中用”, 这在中国的近代、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过程中已经表现得十分充分。但是, 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转型, 社会的现代化必然是不彻底的, 在文化上、观念上拒绝现代文明的整合, 以历史情绪、保守文化和狭隘思想主导社会的主流意识, 将严重地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病源, 主要来自于儒、道思想。

孔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与战国的过度时期, 封建秩序解体, 封建道德崩溃, 群雄并起, 战争频发, 各种思想竞相产生。在思想的交锋和实践当中, 孔子的“复辟周礼”“君子仁政”等理想, 完全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他对旧时代强烈的依恋情怀, 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危机的反映, 成为儒家思想产生的本源。其思想孕育出的中国文人, 不可避免的带有这种思想烙印。这种怀旧的思想形态,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回归与复古情结, 使整体文化趋于保守, 从而失去了进取开拓的精神张力, 导致文化激情和社会创造力的萎靡。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史, 始终在一个超稳定结构中周而复始。从思想文化看, 自汉以后,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学说, 成为统治帝国的工具, 孔子被奉为“圣人”, 成为整个民族膜拜和不可逾越的精神偶像。从社会伦理看, 在儒家思想统御下的宗法制度, 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君臣”、“父子”“夫妻”“嫡庶”“长幼”等关系, 构成帝国的人伦法理。已经溶化在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其结果是, 孔子之后, 再也没有出现思想的高峰。

中国艺术以文人画为主导, 更多的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儒道两家, 虽然皆有怀旧与复古情怀, 但老庄的出世思想, 较之于孔子, 更具有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儒家强调入世的社会和生活规范, 使它难以成为艺术精神的指向。表现在审美上, 追求格调高古。或闲云野鹤, 或世外桃源。纵观中国画史, 与社会史的特点极为相似, 表现出超稳定的特点, 讲求传承, 沿袭古法。是典型的承接性、叠加式发展, 经过上千年的积淀, 在技术水平上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而在艺术思想方面则几无建树。

儒家的道统地位不仅得益于皇权, 反过来也促进了皇权的格外强硬。统治者一方面推行儒家思想, 另一面打击和摧残知识分子, 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令人发指。例如:明代的科举考试, 举子必须依照“圣人”的言论答卷, 自己是没有资格发表言论的, 这叫“代圣人言”, 你只能模仿“圣人”的言论说话。这种对人的思想的禁锢, 对人性的摧残, 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再看清代, 君臣关系, 已经变成主子与奴才的关系。为打击汉族知识分子, 统治者大造文字狱, 仅乾隆一朝有记载的文字狱案达一百二十余件, 涉及人数少则数十人, 多则数万人。这种对文化的摧残, 彻底禁锢和摧毁了知识阶层的思想和性格。

毫无疑问, 传统中国画作为文化认同、民族身份、审美惯性, 在中国具有普遍的认同和广大的市场, 作为艺术历史的延续其意义不可否定。但在全球化的今天, 思想文化的碰撞, 艺术的交融, 呈现出多源的文化艺术生态, 为中国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参照性、整合性的文化和艺术资源。在这种文化语境中, 中国画不应当只是满足民族的认同, 而应当具有艺术的文化全息功能, 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思想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中国画”这个名称首先标明了民族性、地域性, 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在学术层面, 从理论到实践基本没有脱离这个局限。仍然陶醉在关起门来, 自说自话的状态之中。以民族自身的能力, 以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抗拒外来文化的影响, 是不可能走出这种局限的。就象中国的历史, 改朝换代不过是旧有秩序和就有文化的循环, 直到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其内在的危机才全面的暴露出来。今天, 在国际化的平台, “三流国家出原料, 二流国家出技术, 一流国家出文化”, 这一认识已被世界主流文化所认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 建立现代化的文化理论体系, 使中华文化成为影响世界乃至引领世界文化的主流, 必须放下那些盲目的自大, 先学会与其他文化的对话。而艺术毫无疑问地应当是这一实践的先锋。

参考文献

[1]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0.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篇10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

一、中国哲学

宗教因畏惧生, 科学因适用而生, 哲学因探求万物存在之因而存在。中国哲学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初是为了为政治国、治水平土, 即最早的政治哲学。中国哲学鲜明的民族性,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简言之,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伦理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在《周易》中蕴涵着了中国诸家哲学思想。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其哲学基本倾向是“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注重伦理道德, 崇尚礼乐仁义, 主张德治仁政, 充满实践性伦理和政治哲学。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 它的哲学倾向是崇尚自然为主的天道观, 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该符合“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认识上主张“绝圣弃智”, 在人生上追求超脱和逍遥。法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 其哲学倾向主张法制、重农抑商、以战求强,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佛家则是印度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即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家, 特别是与中国道家的结合, 其主要代表是禅宗。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文简而义丰, 一语而多义。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人, 如何做圣人, 探究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 是一种现实哲学, 是一种现世哲学, 是一种实践哲学。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人物我的通感, 整体和谐和动态圆融, 就是所谓的天人和一思想和和合精神。中国哲学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 强调学以致用。

二、中国文化精神

所谓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它包括自然和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 内容丰富多彩。中国文化绵延流传, 通古贯今, 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方面来说, 中国文化既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还有儒释道的结合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地、人三才, 人居于中心地位。天人之间, 人为主导。在儒家学派中, 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重要特征与表现体现在道德实践中。强调个体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肯定了人的价值, 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贵和尚中”是指崇尚和谐, 追求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尤其是人与人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 提倡重和去同的思想, 肯定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 表现出了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魄。中庸之道是在“和”文化下的体现, 是为人处世的具体准则。

刚健有为, 是中国人积极态度的体现。它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 具体表现为日新和革新的思想观念。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是坚持独立人格思想的体现, 正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哲学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发展历程中复杂的实践关系, 它是对思维、社会和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人类性的伟大事业。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形式、性质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特征, 这些时代特征通过中国哲学内涵所体现出来。因此, 中国哲学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外在折射。哲学理论反映文化精神内涵, 在宇宙观上中国哲学植根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上。儒家博施济众,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仁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要求人们生活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人类道德的最高准则与自然规律之间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这就使得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并不是简单的“合一”。它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 双方有着密切联系的“合一”。因此, 这一过程早就了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辩证发展、整体合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观念进一步推动了人们成己成物, 人我交融的现实人合格和品质, 不断效仿自然界万物发展之大道, 尤其是天地之间的刚健日新和厚德载物, 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大同社会的共同理想和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其次, 中国哲学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的发展。哲学用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断地构建新的世界观、方法论, 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规范人的行为。在中国哲学的熏陶下, 中国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之道也被视为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孔子认为,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品德, 它是长久发展的真谛之所在, 也是达到和谐境界的有效方法。中庸之道的价值取向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指引了社会发展的向度。

最后, 中国哲学引领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哲学对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它规范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人离开了正确的指导, 就会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的惩罚和制约。因此, 只有在辩证法和唯物史论的指引下, 人类文明才会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哲学对于人类的进步具有向导作用, 同样中国哲学引领着中国文化的进步。

总之,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晶, 中国文化精神丰富了中国哲学内涵。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哲学思想对时代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它总结提炼了文明成果的结晶与精髓, 可以说它是文明成果的核心与灵魂。反之, 离开了中国文化, 哲学思想也就不复存在。没有文化的哲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我们只有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理解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关系, 才能进一步的撷取文化中的哲学基因, 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我们更应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有深刻的认识,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投资中国热的真与假 篇11

中国经济不得了。你看我们热到什么程度了,国家大力度调控,统计局下力气挤水分,GDP增长还超过11%!你说是过热不好,可你看看全世界那些凉得哆嗦的主儿,——这里面甚至包括很多比我们阔得多的邻居,你就知道,还是热了好啊!

太宏观似乎有些说不清楚。不过就我们已经知道的那点事,越想越感觉不对味。

比如,我们老说自己是外商投资大国,每年吸收700来亿美元的外资,在全球“名列前茅”,那些跨国公司不管善意的恶意的都巴巴地往中国跑,不是来扶贫,是来发财啊!以至于咱们老得防着,怕人家沾了便宜。除了怕人挣钱,还怕他们坏了咱们的事,让咱们“不安全”啊!这一上纲到了国家安全了,挺唬人的。

可我跟你说,不是那么回事。你以为人家真的巴巴的抢着来吗?你以为有些领导那么“招商引资”人家就来吗?错了,不是小错,是大错。不信给你点数据看。

你知道国际上对外投资最多的是哪些国家吧?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就占了全球对外投资的70%,很好理解,术语叫“所有权优势”太强。可你知道这些发达国家在我们吸收的外商投资中占多少?不到四分之一!三大家各自百分之七八上下。

看看美国人的投资吧。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累计(就是把各年数加起来,全世界除我们以外没有这么算的)实际吸收美国投资只有552.2亿美元,占我国吸收外商投资总额的7.3%,居我国外资来源的第四位;而从美国方面来说,我国吸收的美国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不到2%!

实际上,考虑到统计上的误差,我国吸收美国投资更是低得令人难以置信。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和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在美国2004年底的20640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中,中国只有150亿美元,仅占0.73%。若按我们自己的统计数据推算,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吸收美国投资存量大约是200多亿美元,也仅占1%左右。

本人长期研究中国外商投资问题,接触的美国投资企业也不少。但每次看到这样的统计数据,还是感到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投资热土吗?那些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跨国公司不是多半都把投资中国作为21世纪的战略选择吗?为什么美国对华投资却处于如此之低的水平?尤其是与两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之一的高水平的贸易往来相比较,投资的低水平就更加凸显。

你再看看欧盟、日本对华投资的情况,大同小异。对华投资一年多一年少,多也多不到哪里去,顶多60多个亿,还不到其对外投资的一个零头,这些家伙对外投资一年都是数百亿、数千亿啊,实在搞不懂怎么回事。好歹也是发达国家啊,怎么在抢滩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还不如我们的一个台湾省呢?

中国热 篇12

走进孙安民先生的画室,满壁都是画家新近完成的国画作品:有牡丹,有松柏,有农家小院,有田园风光,更有梅兰竹菊……画室中央,王明明为孙安民提字的斋名“凝露堂”,与画家笔下那充满杨万里诗意的墨荷,更是相映成趣。谈起中国画,是他从小就有的情结。他喜欢中国画中的笔墨神韵,更喜欢中国画中的中国精神。

师从名师,根植传统

孙安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受家庭熏陶,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酷爱书画。九岁时,他进入北京市少年宫国画组,师从马耀华先生学画,后转入西城区少年宫美术组,师从张艺辉先生。在名师言传身教下,孙安民绘画起步早,基础扎实,涉猎广泛,曾对油画、版画、雕塑、书法、国画等艺术门类均有涉足。少年宫的学习,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国画和西画基础。正是通过在少年宫的学习,他懂得了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懂得了西画的明暗、透视。

孙安民对绘画有着非凡的悟性与执着,对老师的讲授,他总能很好地体会并常常举一反三。据孙安民的幼时画友、同班同学、著名画家郝竞存先生介绍,在北京四中读书期间,孙安民的画,经常被美术老师霍延显先生作为“范画”在班上表扬,很让同学们羡慕。

1968年底,孙安民随两万知青一起,到延安农村插队落户。插队期间,孙安民并没有放下画笔,而是不断地在田间地头画画,经常为知青点画海报,有时也为知青画像,这期间,他结识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李中贵。

李中贵作为北京干部也下放到延安农村插队,任务是协助当地干部管理北京知青。当时延安地区正在筹备召开知识青年学习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孙安民因为在他所在的知青点搞“科学种田”,培育优良品种做出了优异成绩而被评为先进知青代表。李中贵则被抽调出来根据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画连环画做展板,准备到地区汇报展出。在采访中,李中贵得知孙安民有着良好的绘画基础,孙安民也得知李中贵是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等国画大师的弟子,于是在工作之外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交流国画技法,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革后期,孙安民回到北京,到北京钢铁学院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重型机器厂。在大学读书期间和参加工作以后,孙安民始终没有放弃在美术上的追求。他经常为学校、为厂里画板报,受到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的一致赞扬。1973年,小有名气的孙安民,还作为业余画家代表,受邀出席了全国美术工作会议。虽然极“左”思潮弥漫画坛,但在这全国最高级别的美术会议上,他与众多国画名家有了更多的交流,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1970年代末期,孙安民拜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文学艺术家王森然教授为师,成为王森然教授的入室弟子,在深研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专攻大写意花鸟画。王森然教授那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拼搏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孙安民。在恩师笔下,一花一草,一鸟一木,都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旧信封,一张包装纸,都能画出传神的妙品。在王森然教授指点下,孙安民的写意花鸟进步很快,根植传统,造型标准,笔墨酣畅,渐入佳境。在孙安民当年的得意之作上,经常可以看到王森然教授的题跋。如,孙安民画一副《桃》,恩师题道:“画桃忌干枯,多水分为其甘汁甜润,叶必有气势,在似与不似之间,赠其豪迈气氛。安民此幅,桃肥多汁,叶势雄伟,志高气扬,甚为得体!”恩师这一题跋,堪称绝妙画论。又如,孙安民画一幅《三千年结实》,恩师题道:“三千年结实,含笑醉垂枝。得此瑶台品,能无一句诗?”不知是弟子的画引发了恩师的诗兴,还是恩师的诗触发了弟子的灵感?

正当人们对孙安民的写意花鸟寄予很高期望的时候,命运却使他走上了从政之路。

王森然教授为孙安民传授书画技法

(180×46cm)

(366×146cm)

从政之余,画笔传情

由于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工作需要,孙安民先后出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

出任政府要员,孙安民却并没有放弃对花鸟画的爱好。在领导岗位上,孙安民的胸怀变得更加博大,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这也让他的书画作品变得更加大气磅礴。多年来,工作虽然繁忙,但在从政之余,孙安民仍坚持书画艺术的探索学习,创作的书画作品不断参加展览并发表。在公益活动中,他的书画作品和大写意花鸟画,更是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2006年12月15日,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红十字会会长的孙安民现场泼墨,会就一大一小两幅《清白图》,并分别拍出2万和10万元人民币,被爱心人士收藏。孙安民以个人名义,将两幅《清白图》和另一幅墨品现场拍卖的全部款项,捐作红十字会的公益基金,用于向公众传播健康防病知识,帮助贫困危难人群。

2007年2月9日,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市文联举办了“书画家现场写春联,免费赠送北京市民”群众性文化公益活动。活动现场迎来了众多领取春联的市民,现场异常热烈火爆。在每位书画家画案前,市民自觉排起等候的长队,书画家一边认真的在红色的对联纸上挥毫泼墨,一边与市民聊天交流,场面和谐温馨,每位手拿春联的市民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上午十一时,刚刚结束会议的孙安民也来到现场,为领取春联的北京市民和书画家带来了市政府的问候和祝福。见到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正挥毫落笔的书画家和领取对联的市民都感到十分惊喜,孙安民走访了整个活动现场,对书画家艺术为人民的公益行为大加赞扬,与市民闲话家常。身为书协会员的孙安民还应群众请求,为市民现场写春联。他落笔从容,一挥而就,市民交口称赞,场内一片欢声笑语。当他为一位88岁的奶奶写了一幅“寿”字时,现场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市民高兴地说:这么多著名书画家写的春联,舍不得挂在门外,准备装裱起来,作为收藏品留做纪念,并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经常举办。

2011年,第24个国际艾滋病日期间,中华红丝带基金举办了“水墨丹青绘大爱”慈善义捐竞卖活动,时任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的孙安民捐赠的6米长卷书法作品《唐诗二十九首》和国画作品《牡丹》,分别被爱心企业家以50万和6万元收藏,他将拍卖所得的全部款项捐献给中华红丝带基金,用于支持基金在凉山州开展的艾滋病防治项目。

在公益活动中,孙安民总是不吝笔墨。孙安民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在自己的单位上履尽职责。

(123×41cm)

重拾画笔,王者归来

去年,年满65周岁的孙安民,从繁忙的第一线退了下来,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起来,但他却变得更加繁忙。他又重拾画笔,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书画事业中。一年来,他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笔耕不辍,干劲十足。长期的艺术积淀,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他的作品既有“仿森然恩师笔意”,也有写生而来的新作。梅兰竹菊、墨荷、牡丹、松柏、白菜……可谓玲琅满目。不仅作品数量出人意外,作品质量也令人惊叹。亦师亦友的李中贵先生,看了孙安民的近作,感叹地说:“他现在的作品,既有传统折枝花卉,也有当代构图饱满的全景式花鸟,而且融入了许多西画的造型手法。他花的墨牡丹墨荷,既有青藤、学个的潇洒飘逸,又有苦老的苍劲朴拙,其用水已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堪称‘笔墨淋漓帐犹湿’。对此,我除了目瞪口呆之外,只能劝他‘悠着点’。”

经过一年的筹备,作为重返画坛的标志,2014年1月8日上午十时,“孙安民画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集中展出了孙安民近年来的创作和百余幅书画精品力作。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北京市政协原主席陈广文,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李中贵,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郝竞存等书画界领导专家6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因故未能亲临开幕式现场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等则写来热情洋溢的贺词。

专家对“孙安民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苏士澍在贺词中盛赞孙安民书画“翰墨飘香”。开幕式结束后,王明明在留言中写到:“安民兄,看了展览非常高兴和激动,你虽然在工作中未能与画结缘,但从这些作品中看出了你的才气。儿时的第一口奶、大师的指点和你从政的的经历至关重要,眼界与激情是你重拿画笔的动力。这是有些画家一辈子画画也做不到的!真诚祝贺你!”冯远也说:“看了画展,殊为感动、感慨、感叹!细细研读画集,很赞叹兄台书法,结体章距、字形构架、气韵节奏均属上流。画鸟画用墨讲究,浓淡虚实变化丰富。总之,兄台才华满溢,展览效果出我意外,可喜可贺!”冯远并诚恳的提出建议:“书法如能适当间入些干笔、飞白,笔画粗细和拙笔线条,用笔再稍缓而快慢交错则更佳;花鸟建议趁未干时适当以焦墨线穿插之,体现骨肉、钢筋水泥相互倚重关系,一来结实,二来凸显大气;山水作品气势尚好,可吸收花鸟没骨手法,增加淡墨层次,山石皴法似可多些笔法变化。”

郝竞存则对孙安民的“墨荷”赞不绝口,他对记者说:“孙安民的作品很有个性,他将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与自己个人所长相结合。这幅《看取莲花净》就是他典型的代表作。中国有一句话叫‘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中国画讲究疏、密、黑、白,讲究墨分五色,讲究运墨的通透和层次感,孙安民的作品在运墨上、在整体构图上很讲究。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用笔都很通透,水墨淋漓;他的绘画作品很好的体现出中国画的结构感,击毙浓墨淡墨间的调和勾勒,整个荷塘的气氛便烘托出来。黑白水墨画,尤其是大画,如何在绘画表现中体现出绘画的结构感,这是需要深厚的绘画的基本功和空间鉴于能力的。”他指着画作中形态各异的荷叶说;“绘画作品是与画家个人的境界和修养非常有关系的,仔细看他画的荷,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在形态的表现上,太写实有违传统文脉,而过于夸张变形又容易使人看不懂。他的作品刚好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充分发挥,游刃有余。水墨是画中国画的基础,仅凭水墨可以表现出画面丰富的层次感,是能够分辨画家是否有真功夫的。”除了巨幅“墨荷”,郝竞存对孙安民的其他画作也十分欣赏,“你看这四张绘画是典型的小品作品,这些小品中都加了鸟的点缀,鸟的出现,使整幅构图幻化出另一种姿态,作品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我想,这与他自幼学习画画掌握纯属的技法,是息息相关的。”郝竞存告诉记者:“我见孙安民画画,下笔如有神助。这与个人的绘画功底和精神境界有关。他心里有画面感,对于怎样的构图、怎样表现是胸有成竹的,所以常常一幅画不用多久就跃然纸面,不像有些人作画时是盲目的,作完画再回头给画起名字,或是去翻书给画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孙安民的画有一个特点是,他经常为自己的画作配写自己创作的小诗,或是心中有了意境和构思,以此来做画。古人讲,诗情画意,诗流淌出来,画与字相配,是相辅相成的。孙安民的画作纯属酣畅,从他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化素养。”

(68×68cm)

专家的话,道出了记者的心声。我读《孙安民书画集》,读孙安民诗稿《山水之间》,都深深地体会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深深地感受到画家灵魂深处的文人情怀。

风骨神韵,中国精神

与传统文人一样,孙安民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爱画“岁寒三友”松、竹、梅,借以表达自己内心奇拔的兴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情感。他笔下的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强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清肤傲骨、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笔下的兰花,挺然直上,似乎散发着浓郁纯正的香味,寄托着幽芳高洁的情操;他笔下墨竹,宁折不弯,强调竹的昂扬气势,千姿百态,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胸中意趣,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他笔下的菊花,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白的如玉,粉的像霞,怡然自得,毫无凄清寂寞之感;他笔下的青松,劲健挺拔,伟岸独立,茂密青翠,郁郁葱葱,诉尽了青松高洁耐寒的品格……

孙安民爱画白菜,对白菜可谓情有独钟,他画白菜追求大气,常以淡墨为帮,浓墨写叶,构图极其简洁。他在画上题款时,常爱题“事事清白”、“清清白白”,画面与提款的完美组合,升华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孙安民也爱画牡丹,特别爱画墨牡丹。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自古以来就有“花中之王”、“天姿国色”、“富贵之花”的美誉。牡丹娇资艳色、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在国人心目中,影响之深远名声之显赫,地位之尊贵,是其他花卉所不可企及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古往今来,无数画家都以自己的神来之笔,一展牡丹风采。孙安民笔下的牡丹,却不是富贵之花、雍容之花。他的墨牡丹,庄重素雅,不求形似,只以意写,风中的牡丹含蓄飘逸,花叶摇曳多姿,既鲜活而富有朝气,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之精髓。

孙安民尤爱画荷。他的墨荷,注重现代技法与传统水墨的结合,在构图、造型、着色和作品的内涵意境上,寻找风格创新的突破和拓展,形成清新典雅富有韵味的画面风格。一副《看取莲花净》,把微风下那层层叠叠的碧绿,把水面上那亭亭玉立的仙子,把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副《清白世界》,更是一种美好生命的写照;含苞的花蕾、绽开的花瓣、翠绿的小鸟,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展示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量,在明暗斑驳的荷塘中显得尤为耀眼。孙安民笔下的墨荷,展现出的是卓尔不群,奋发向上,柔和宜人的境界,展现出的是画家的内心向往。荷魂,其实就是画家的魂,荷的精神,让人更加高贵、高尚、高洁。

(180×46cm)

从孙安民的中国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画的风骨神韵;从孙安民中国画中,我们更看到了中国画的中国精神!孙安民说:“有人评价王森然教授的国画‘无中国之腐朽,有中国之精神’,我深受启发。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就是要摒弃传统文人画中萧条、沉闷、无奈、避世等腐朽的东西,发扬传统文人画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尚中贵和、不屈等饱含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内容,把重气韵、尚意趣、精笔墨、彰个性的中国画,推向新的高峰!”

是的,发轫于六朝时期的中国画,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的发展是通过中国精神来传承的,中国精神也在中国画中完美体现出来。这成就了中国画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也使得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互为表里。正如傅抱所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样式。

孙安民的写意花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厚积薄发,使中国精神滋养的中国画语言,得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表现。在创作上,他那具有中国精神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深刻影响着淡泊宁静的创作状态。孙安民以笔墨为代表核心,以写意为创作观念,立足于中国画传统去探寻和体认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他又以强大的中国文化为支撑,把中国哲学思想、学术文化的理念与思维渗透到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中,提升着写意花鸟的精神内涵。

从艺术的本体出发去创作,按艺术规律去创作,从中国精神的角度和层面去发现中国画的真正内涵和创造途径,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语境和范式——孙安民为续写中国美术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68×45cm)

上一篇:四书下一篇:西方语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