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史

2024-05-31

西方语言史(精选12篇)

西方语言史 篇1

一、远古:神话传说

1、《创世纪》:语言从何而来

西方人最早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见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一章, 讲的是上帝如何创造人类。上帝造完天地后, 便着手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来造人。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园建立了一个园子, 把所有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的果子, 你可以随意吃,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 你不可以吃’”

上帝这样说话, 亚当听得懂吗?听懂或者听不懂, 都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几点:

上帝所造的人是具有潜在语言能力的人

自一开始上帝就与人借助语言来沟通

2、语言差异的成因

人类起初拥有一种共通的语言, 方言差异是后来产生的。语言是族群独立的显著标志, 是一个族群得以自立的本质所在;有多少种语言, 就意味着有多少个独异的族群。语言差异造成交流障碍, 语言不通导致群集隔阂, 语言统一有助于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促进人类的大同事业。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原始语言思维不无共同点。通天塔的故事, 讲的是语言怎样由一变多, 并因此形成不同的民族。类似话题的故事见于各大洲的许多土著部落。例如澳大利亚土著有个传说称, 一个乌如日的女人死后, 其尸首被众人瓜分, 来自东南西北的各支族人, 因分时不同的部位而使语言造成差异。其实, 比较统一的概念就是人类的语言原本是统一的, 只是因种种事件而变得差异巨大。

二、语言学的发源

在人文精神、理性思维、学术思想等各方面, 古希腊都是近代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创立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海森伯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古希腊自然哲学知识, 就很难在现代原子物理学上有所进展。”所以称希腊为西方语言学的故乡, 并不为过。只是我们把希腊确立为西方语言史的第一站时, 应注意它与周边地区和先前历史的联系。

1、逻各斯

将神话的主题理性化, 便有了哲学;把哲学的话题玄秘化, 就滋生出神话。

Logiko“理性”

Logismos“思想”

Logike“逻辑”

Logikos“合乎逻辑的、理智的”

而logos“逻各斯”一词恰能把思维和语言这两层语义结合起来:一方面, logos指“语词、言语”;另一方面, 他又表示理性、缘由。看来没有哪个词能比logos更准确的概括希腊民族的认识倾向。在其他语言中, 也难找到一个类似的词, 能够兼括精神规律、自然规律以及语言等几冲意思。这样的语义内涵绝非出自偶然。

2、巴门尼德轮思维、语言、存在

从logos的语义蕴含可以看出,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极为紧密。在此就让我们用这个词来给人下一个定义:人是拥有逻各斯的动物。

正如上帝手中的逻各斯必然要外化, 以造就一个客体的世界, 语言和思维也必然要求有这样一个世界, 否则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语言和思维都是为了某个对象而存在的。“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 即, 当我们进行思维时, 我们一定是想到了某个对象, 或是一个东西, 或是一件事情。思想必定是关于什么、针对什么的思想, 无所涉及、无所针对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即使我说, “我什么也没想”, 那也是想到了我什么也没想的事实。

三、探发差异, 追求共性

与文学、历史学、逻辑学、心理学一样, 语言学是一门独自的科学。从学术内容本身来看, 19世纪语言学也是一座远富于前代的库藏, 20世纪前期语言研究的问题、去想理论。方法等等, 有许多继承自上一世纪。虽然有理由相信, 但对语言历史和亲缘关系的探考在中古后期就以萌芽。同样, 虽然可以说20世纪语言学以共时研究为导向, 对语言攻势事态的关注和探索是故以有之。

19世纪语言学的历史倾向极为突显。学界关于语言史研究之重要性的种种阐述, 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不深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 便无以认识语言的本质。比起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也许更需要这种观点。譬如我们看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仅仅根据当前的状态、作为、表现来论起本质特点还不够, 往往需要结合历史考虑, 我们的判断才能适当, 认识也才能完整。然而, 语言又明显异于这类纯人文的现象, 在探析一种语言的构造原理和运作方式时, 一般说来并不需要以人类历史为基准;20世界语言学因索竹尔的学说而改变了面貌。倘若把他的学说分解开来, 我们会发现内容并不新鲜, 散件于前人如洪特宝, 同时代人如保罗、惠特尼等著。索竹尔不必再每一句上求新。

20世纪以后的西方语言学, 因有乔姆斯基而添加了一番崭新的气象。在1997年元旦的一词演讲中, 乔姆斯基谈到, 虽然目标明确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至2000余年年的古典时代, 当今重大课题的研究却只有40年的历史。他所说的“重大课题研究”当然指的是对普通语法研究等等。

“学术盛衰, 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

参考文献

[1]黄综翰译:《安德里亚.基督城》, 商务印书馆, 1997/1991阿尔诺、郎思诺。

[2]郭斌河、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 1993年。

[3]哈特曼、斯托克, 黄常住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西方语言史 篇2

一、选择题、填空题

1、现代行政学开创和形成的时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2、古典时期有影响的公共行政和管理理论家有威尔逊、泰罗、法约尔、韦伯、古立克。

3、古典时期行政学理论研究的目标是经济和效率;范围是组织、行为程序和 行政原理;这一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采用的是 规范方法。

4、行政学的创始人是威尔逊,在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 学研究》,标志着行政学的诞生。

5、威尔逊第二本著作是《国家》,阐明了达尔文的社会变化是一个逐渐进化 过程的观点。

6、威尔逊“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思想主要受益于德国政治学家布隆赤里。

7、美国文官制度改革要从公务人员要公开招聘、择优录取;提高政府官员的 专业素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三方面着手。

8、19世纪末,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对原有的政党分赃制进行改 革,实行“功绩制”文官制度。

9、威尔逊认为,政府行政职能能够顺利实施和行政权力能够合理控制的重要 保证是公共舆论。

10、西方国家将舆论监督称为“第四权力机关”。

11、舆论监督的内容包括公共御林监督应具有社会权威性;公共舆论监督应具 有相对独立性;公共舆论监督应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二、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构成方式”、主权的本质 和地位、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的基本理论。

2、行政学:行政学侧重于研究政府组织、政府行为等行政现象,研究如何设 置合理的组织体系,如何确定正确的组织目标和如何有效地达到目标。

三、简答题

1、简述威尔逊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2、论述威尔逊对行政学的贡献?(练习册P10)

(1)他最早张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科学,开启了行政学的研究。

(2)他提出的政治与行政分离的思想为现代文官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他深刻揭示出公共舆论在监督现代政府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未公共 舆论监督构建了一系列的运作原则。

第二章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一、选择题、填空题

1、泰罗在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奠定了他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工时(即时间与动作)研究;工资刺激系统; 职能性组织。

3、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结构上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4、进行职能工长制变革的好处是:一是能在较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工头,他 们可以真正而充分地执行其职务责任;二是这一新体制无论对于工长还是对于 工人,都完全适用于四项主要的管理原则。

5、科学管理要求在工人和管理层两方面进行一场“思想革命”。

6、泰罗把科学管理下的组织看作是一种互利的交换体系。

7、泰罗认为等级制依然是组织内控制和协调的主要机制。

8、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鼓吹者是吉尔布雷斯,他的夫人认为成功的管理 在于人而不是工作。

9、吉尔布雷斯的夫人认为历史上有三种管理方式:传统方式;过渡方式;科 学方式。

10、传统方式也称“驱赶式”或者叫“昆斯伯里侯爵式”的管理。这种管理采 取单一的直线指挥,其特点是中央集权。

二、名词解释

1、工时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应该用的时间进行精心的研究。。。(而不是)对完成工作的实际时间进行研究,仅仅对一个工人完 成一件规定任务的时间作出统计,这并不是工时研究。

2、工资刺激系统:泰罗指出,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结构上的两个最重 要的因素。泰罗的刺激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事先确 定工作表现的标准,这使得泰罗认为奖励的实际方法--不管是计时还是计件--相对就不那么重要。

3、差别工资:是将刺激建立在工作表现的事先确定的标准上,对每一个工人 在个人基础上奖励,奖励当即兑现的具体支付制度。

4、职能工长:把计划工作和执行工作作一区分。在职能制下,原有制度中的 一个人的职能被八个人取代。进行职能工长制变革的好处是:一是能在较短时 间内训练出一批工头,他们可以真正而充分地执行其职务责任;二是这一新体 制无论对于工长还是对于工人,都完全适用于四项主要的管理原则。

三、简答题

1、简述泰罗的刺激方法?P28-29

(1)首先,给工人一个有明确指示的确定的任务,以及每一个工作因素确定 的时间标准。

(2)泰罗反对收入分享计划。

(3)在泰罗的刺激统中,成功收到高支付的奖励,而失败则收到物质损失 的惩罚。

(4)在泰罗的刺激系统中,还有一个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概念

2、简述泰罗的思想革命的内容?P33-35

(1)泰罗确实指出了劳资之间的“亲密合作”是科学管理反映的思想革命的 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虽然泰罗提倡工厂中劳资双方的合作,但是权力是不能由劳资共享的。

(3)泰罗把科学管理下的组织看作是一种互利的交换体系。

(4)泰罗的时代是美国多种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除了与科学管理有关 的社会改革运动,泰罗对其他的一些运动不抱什么热情。

3、泰罗的贡献和局限?P40-42

贡献:

(1)强调劳动方法的标准化。

(2)建立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3)科学地培训工人,改变凭经验选择作业方法和师傅带徒弟的方法。

(4)管理职能的专业化,职能工长制则是这一专业化的表现。

(5)劳资双方的合作,双方将注意力从对现有利益的分配转向把利益做大。

局限:

(1)泰罗的科学管理建立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

(2)泰罗的科学管理只考虑组织内的因素,因而忽略了外在因素对组织的影 响。

(3)泰罗的科学管理注意对效率标准的追求,忽略了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观念。

(4)泰罗的科学管理本身有些内容的“科学性”也是有问题的。

第三章 法约尔的管理织思想

一、选择题、填空题

1、法约尔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2、法约尔思考的管理问题及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组织。他本人被称为“一般行 政管理理论家”,他的管理理论被成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3、法约尔是在20世纪初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

4、泰罗注重基层人员的工作方式的改进,而法约尔却注重管理人员的管理方 式的讲究。

5、劳动分工实际是一种职能专业化思想,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 动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效率

6、权力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权利。权力和责任首先应该规定责任范围,然后制定奖惩标准。

7、制定和维持纪律最有的办法是:一,各级好的领导;二,尽可能明确而 又公平的协定;三,合理执行惩罚。

8、对报酬的方式,人们通常希望:一,它能保证报酬公平;二,它能奖励有 益的努力和激发热情;三,它不应导致超过合理限度的合理的报酬。

9、法约尔管理论的核心是等级制度。

10、法约尔认为完善的秩序还要求位置适合于人,人也适合于他的位置。

11、法约尔认为,首创精神能激发组织成员的活力。

12、法约尔认为,一般组织的形态由组织人员的数目决定。管理层次的设置一 般坚持“2~5”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法约尔法则:法约尔将管理看作是平行于一般技术专业等的另一种特殊专 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职能专业化”思想的反映,但管理职能并非是只 属于管理人员的职能,它是由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到一般工人的各个成员分担的。从这一基本假设出发,法约尔讨论了组成企业人员才能的各方面能力的相对 重要性,形成了有名的“法约尔法则”。

2、纪律:在法约尔看来,纪律是一种“协定”、一种规范,在实质上表现为 和企业及其下属人员之间的协定相一致的服从、勤勉、积极的举止一级尊敬的 态度。

3、等级制度:即层级制度,就是从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 列。等级制度是法约尔管理论的核心。

4、跳板法则:在遇到一些需要快速办理的事情时,为提高办事效率,需要跳 过原有的管理路径,在平行的两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渠道,即建立跳板或天 桥;若两者无法协调,再报告上级,由上级协调。这一情况下称作管理过程中 的跳板法则。法约尔“跳板”理论旨在保持命令统一的情况下,迅速而及时地 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得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专注于一些 重大问题。

5、管理职能: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三、简答题

1、法约尔管理组织理论的特征?

(1)法约尔试图给管理规定特有的概念范围;

(2)在法约尔的理论中,组织和管理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3)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更似于一种论述组织的有效形成和维持的理论;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只是考虑了组织的内在因素,没有考察组织同它的周 围环境的关系,因此缺乏具体性。

2、法约尔的贡献?

(1)管理是可以应用于各种形式团体活动的一套独立的知识--管理的普遍 性。

(2)能够应用于所有各种工作的第一个全面和综合的管理理论。

(3)在学院和大学中开设管理课程的思想。

第四章 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韦伯提出的“理想的官僚制”理论是行政学发展史中重要的里程碑,为此,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2、韦伯现代理论的核心是官僚制理论,他认为行政管理体系向官僚科层制发 展的程度,给现代化政府提供了决定性的尺度。

3、官僚制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经济为前提。

4、韦伯认为,货币经济对于官僚制产生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韦伯发现,官僚制的行政管理职生在属于法理型统治的理性国家

6、官僚制主要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以行政效率为目标的一种科学、理性的 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7、官僚等级制的显著特点是专业分工。

8、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个人的主观因素

9、现代官僚制区别于传统家长制与世袭制的重要特征是训练有素、专业精深 的行政官员。

10、理想的官僚体制是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11、等级结构体系是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标准加以确定的。

12、传统统治最为普遍的形式是世袭制。

13、个人魅力统治是一种以人格取向的权威,法理型统治则是一种制度取向的 权威。

二、名词解释

1、官僚制:就是建立于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一种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具有专 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设科分层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是一种理性地 设计出来的,以协调众多个人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大规模管理工作,实现以 组织目标为功能的合理等级制组织。

2、传统型统治:如果一种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历史就存在的)制度和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这样的,那么这种统治 就是传统型的。

3、个人魅力型统治:个人魅力即“卡里斯马”,在这里用它来表示统治者的 人格特征:“他被认为天分过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者超人的、或者特别非凡的、任何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或者被视为神灵差遣的,或者被视为楷 模,因此为被视为领袖。它的合法性基础在于: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吸引追随者 和信徒们的神力,以及后者对于前者自愿的服从和虔诚的信仰。

4、常规化:个人魅力型统治的结果是:权力要么转变为一种更为传统的类型,要么开始呈现官僚政治的特征。这些因素都促使产生于社会激烈动荡和变革 过程中的卡里斯马型统治向其他形式转化,这就是韦伯所称的”常规化“问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官僚制的特征及评价?

特征:(1)等级制

(2)专业分工

(3)行政管理档案系统原则

(4)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

(5)专业培训

(6)采用固定的薪金及按照资历、政绩晋升

评价

优点:(1)组织的严密性

(2)管理的非人格化

(3)技术的稿效率

(4)统治的知识

缺点(负面功能):

(1)官僚组织体系庞大、行动缓慢,容易造成组织效率低下

(2)官僚制与官僚主义密切相连,具有官僚主义的种种弊端。

(3)现代官僚制同样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它不断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

2、法理型权威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1)传统型统治的管理一切均按照惯例、习俗行事,但是缺乏效率

(2)个人魅力型统治的管理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它纯粹依靠信仰和感情而 否定理性

(3)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即”官僚制“则是以法理型权威为基础,行政人 员的公物行为必须按照理性原则进行,必须合理、合法,不允许带有任何偏见 和私人感情,对所有人都平等看待,而不管他们的社会等级和个人身份。简言 之,它要求人们服从的不是作为个人的管理者,而是作为一种非人格化的秩序 和规范。

(4)因此,法理型权威能够充分保持行政管理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高效率,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五章 古立克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古立克在1935-1937年,和厄威克合作编辑出版了《行政科学论文集》。该 书是美国行政科学发展过程一个重要标志。

2、结合的要素之一是把组织内部类似的任务组合起来。

3、古立克将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具体安排工作归纳为四个途径:目的、过 程、人员和地点。

4、领导是通过权威进行协调的关键。

5、市政研究局成立于1906年,当年领导班子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经济和效率,同时也注意如何教育民众,建立一个负责的、对新问题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政府。

6、古立克把市政研究局称作为效率运动的”发电厂和思想库“。

7、市政研究局达到效率的目的,靠的是两条:一是政府的调查报告;二是公 务员培训学校。

8、古立克本人的主要兴趣在三方面:公共财政、人事管理和大都会政府。

9、大都会政府怎么去管,古立克始终认为,一要按照职能的各个方面把责任 下放给各级政府,二是要依靠那些和具体问题直接打交道的最小的政府单位。

10、古立克认为,都市问题最终解决办法必须是各级政府共同行动。这个共同 行动既包括联邦政府的参与和总统的领导,也要求每一级政府都认真地处理自 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务。

11、古立克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理论,在学术和行政部门的杰出贡献证明了他被 誉为”公共行政学的元老“是当之无愧的。

二、名词解释

1、由下而上:古立克注意组织内部的分工和组合,并称之为”由下而上“的 作法,这种作法强调了同一性的原则,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忽视了控制和 协调的必要性。

2、由上而下:其着眼点在控制和协,实施这种作法,主要靠二条:一是建 立一个权威结构;二是突出组织的目的。

3、正面职业终身制:提拔新人,开诚布公,严格要求,公正对待。换句话说,政府工作人员要从年轻人里面挑选,从基层见习干起,逐步熟悉业务。与此 同时,把不称职、不胜任的人员果断淘汰。

4、POSDCORB:古立克将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概括为如今广为流传的”八 字方针“,由英文的八个字母(POSDCORB)代表着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执行的七 项重要功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协调、汇报、预算。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的作用?

(1)在古立克看来,政府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手段,使往往自私自利、独断专 行的人有可能和睦共处、携手合作。

(2)政府的运作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控制。

(3)政府的行为是为了提供合作性的社区服务,也就是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 可以更好、更经济、更令人满意地完成的活动。

2、行政改革的原则?

(1)相关的工作应安排在同一单位

(2)精简部门,多余重叠的机构或予以取消,或予以合并。

(3)各具体单位实现一元化领导,由有能力、懂技术、富经验、敢挑担的人 掌舵。

(4)有责有权,权责相当。

(5)一把手要指定专人负责整个部门的工作鉴定。

(6)整个部门的每项职能都要指派专人具体负责。

(7)削减民选官员的人数

(8)各种理事会、委员会只有准立法、准司法的职能,不宜介入行政工作

(9)整个部门的所有行政工作必须置于一元化的行政首长领导。

(10)行政首长必须有权任命、解雇和指挥属下部门主管。

(11)行政首长必须有一套研究班子,负责总结汇报,以及探索新的路子。

简言之,行政部门应该融合成一个整体,组建坚强、能干的行政领导班子,并 配备一位有职有权、能够监督行政全过程的首席行政官。

3、市政研究局称为”效率运动的发电厂和思想库“的目的是什么?

(1)使政府管理更加经济有效

(2)推行科学管理

(3)有建设性地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4)收集、分类、解析,并公布所有事实

第六章 福莱特的动态管理管理

一、填空题、选择题

1、新古典时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20世纪3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研究 的显著特点是对人尤其是团体的人以及行为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福 莱特、巴纳德、西蒙、里格斯、麦格雷戈、林德布洛姆、威尔达夫斯基。

2、这一时期研究从组织的静态描述转向了研究动态的组织过程;在方法论上,这一时期的研究从规范方法转向了实证方法。

3、福莱特的处女作是在1986年问世的《众议院议长》。

4、福莱特的第二本著作是《新国度》,在1918年发表,书中她提出了群体动 力的新概念。

5、福莱特的第三本著作是《创造性的经验》,在1924年问世的全书的中心 思想是群体动力

6、群体过程的核心是创造。福莱特认为,群体过程受到两则的影响:即 ”互相渗透定律“和”整体学说“。

7、福莱特认为,解决社会冲突主要有三个途径,即一方占据上风、互相妥协、整合。她一再推崇的办法是整合。

8、福莱特认为,达到整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圆环形的反应过程。

9、圆环形反应包括思想和活动的互相渗透,并导致互相的结合。

10、整合具体表现是达成共识,是来自经验的聚合。

11、福莱特认为,权力就是指成事的能力,控制指针对某一特定目标的权力运 用。

12、福莱特认为,国家是群体过程的逻辑延伸,是社会生活的最高表现。

13、福莱特认为,真正的民主概念包括大众的实质参与和联邦制的政治结构。

14、福莱特早年注重研究的是人事关系和群体过程,后期研究的是工业组织。

15、福莱特对企业组织情有独钟,主要原因有:第一,她和几位著名企业家关 系良好;第二,她觉得企业环境可以为她想做的分析提供一些有趣的原始素材 ;第三,更重要的是,在她看来,企业组织是一种执行重大社会功能的社会性 机

16、福莱特认为,企业不只是牟取利润,而是开辟了新的人事关。

17、福莱特认为,只有协调恰当,才能有控制有权威,而不是靠控制靠权威才 能实现协调。

18、福莱特认为,权威职能隶属于有知识有经验的人。

19、福莱特把领导分为三类:职位领导、个人领导和功能领导。

20、福莱特认为,领导应当有三大功能:协调、决定目标,以及预测

21、福莱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你加上我“和”我加上你“之间的反 应。

二、名词解释

1、群体:群体不是单纯的一群人或者一个组织成员的简单组合。群体是一个 有凝聚力的整体,可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促成群体的成员间的互相配合、和睦共处。

2、互相渗透定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接触会造成分歧的综合,从而使他们之 间的结合出现新的形式,这时群体的成员实际上就成为彼此互相影响的调整力。

3、整体学说:指对一个整体的了解仅仅靠对其组成部分的分析是不行的,因 为这个整体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接触,有其本身的动力。

4、圆环形反应:包括思想和活动的互相渗透,并导致互相的结合。而这种结 合则是通过我们各自从别人那里”唤出“某些东西即通过所谓的”唤起“过程 来实现的。

5、个性:是一种在整体钟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与众不同。

6、自由:在福莱特看来,自由是社会性的,是”个性的和谐而自在的发挥“。

7、改造权力:就是变”踞人之上的权力“为”与人共享“的权力。

8、增加权力:就是借助群体的力量,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个人需求,从而使 整体获得更多的权力

9、邻里群体: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群体之中,福莱特认为,最基本的社 会群体是邻里群体。正是这些邻里群体使人们能够经常互相接触,促成他们间 的相识,进而增进彼此间的日趋了解。

10、情况定律:指的是当周围的变化和反应互相交织,不断出现时,针对这些 情况必然出现的敏感能力。

11、功能权力:工人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和他的本职功能相关的控制权。

第七章 梅奥的社会人管理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梅奥在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的问题》,主要研究了霍桑实验。

2、1945年,梅奥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3、1947年,梅奥发表了《工业文明的政治问题》。

4、梅奥早期主要关注一般的社会、政治和哲学问题,中期从事一些科学调查,他的天才在于激发研究小组的的智力,并对小组的活动加以整合。

5、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创了一个新的人际关系学派的先河。

6、梅奥认为,巴纳德所提出的组织必须”有效率“和”有效益“,实际上是 提出了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准则。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必须能在两方面满足其 成员的愿望:一是他们的物质要求;二是在完成多种社会职能钟实现积极的合 作和协调。

7、梅奥第一次实证研究是在费城纺织厂进行的,这次研究彻底否定了认为只 有私利才是激励和推动人工作的全部动力的假设。

8、梅奥的霍桑实验是在1927至1932年进行的,这一实验因其”社会人“的假 设,对非正式组织的揭示以及对人际关系学派的形成而载入史册。

9、梅奥进行直接观察的最后历程是研究缺勤和流动率,在南加州飞机制造业 进行的。

10、梅奥发现,缺勤率和流动率是形成工作”团队“的一种功能。

11、梅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领导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掌握科技 知识、系统化的指挥能力、组织社会合作和协调的本领。他认为,涉及管理核 心部分的是组织社会合作和协调,也表面了梅奥的远见。

二、名词

1、群氓假设:由李嘉图提出这一说法。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每一个人都按着能达到自我保存和实现自我利益的方式行事,每一个人都尽 力按逻辑进行思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

2、霍桑实验:霍桑是西方电器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一家工厂的名字,这一试 验从1927年至1932年,历时五载。这一试验因其”社会人“的假设,对非正式 组织的揭示以及人际关系学派的形成而载入史册。由梅奥主持该实验。

三、简答题

1、泰罗的科学管理与梅奥的霍桑实验的比较?

两人分别代表了解决工业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法。

(1)两人载目标方面的高度相似性。两人都看到了工人和管理当局之间的冲 突,并把更多的责任归于管理当局;两人都追求工人与管理当局的和谐或利益 相关,泰罗是通过一种精神革命,而梅奥是通过人群协作。

(2)两人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却大不相同。

第一,泰罗所注意的中心是个别工人,而梅奥主义者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作为团 体成员的工人身上。

第二,泰罗对人际关系不大注意,而梅奥则很关心。

第三,泰罗认为物质工作环境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梅奥则认 为社会环境才是主要的。

第四,泰罗认为,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追求最大的经济报酬;而梅奥主义者 则把金钱的诱惑放在次要地位,强调团体成员的地位。

2、对梅奥的霍桑实验的评价?(贡献、批评)

(1)霍桑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

首先,它以扎实的的调查和分析指明了人的”社会性“特征,这在对人的假设 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社会系统观点的提出开拓了对组织研究的视野。

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领导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通过职工的满足度,激励 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对梅奥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霍桑实验的批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

a、梅奥出于工作场所中的各种利益的自然和谐的假设,不遣余力地去追求自 发的合作,而没有认识到社会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b、在梅奥看到冲突的地方,他把它归之为工人的感情态度,而非客观的工作 和社会条件。

c、霍桑实验的特征在于”大错和不完整“

第八章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巴纳德是新古典时期的一位重要的组织理论家。他在组织理论上所作的一 系列独创性的工作至今被认为是组织理论的典

2、巴纳德独创性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的著作中。

3、巴纳德把自己的主要贡献归结为”结构性“概念和”动态性“概念。

4、结构性概念包括个人、协作体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和复合性正式组 织。

5、巴纳德认为,个人干不了的事情,两个人一起干,因而协作就产生了,组 织也随之产生。

6、在巴纳德看来,组织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合作性的努力。

7、巴纳德认为,只有当一个协作体系的目的实现时,这种协作才是有效的。

8、巴纳德认为,协作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的动机而组成的。

9、协作努力的有效性与协作体系目的有关,效力与个人动机的满足有关,协 作体系的效力是体系成员个人的效力的总和。

10、效力与平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或是改变成员的个人动机,或是把生 产成果分配给个人。

11、效力是满足的交换。协作的过程包含满足的交换工程。

12、协作的持续取决于协作的有效性和协作的效力。

13、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要素有三个:协作的意愿、目的、信息交流。

14、巴纳德对组织理论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非正式组织。

15、巴纳德从正面肯定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它的凝聚力作用。但是他 忽略了非正式组织对政治组织来说所具有的消极一面。

16、复合性政治组织主要有四个特征:系统性、非人格化、专业化、含有非正 式组织。

17、巴纳德感到目标是专业化的首要方面。

18、组织的动态分析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刺激-回报的动态平衡、权威、以 及沟通和决策过程。

19、构成组织力量的人的努力和贡献是由诱因引起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满足的 利己动机是支配的力量。

20、刺激与个人动机有关,巴纳德把引诱分成特殊的和一般的两类

21、说服的含义包括三种形式:形成一种强制状态;引诱合法化;动机灌输。

22、最重要的说服方法是动机的灌输。

23、刺激系统的另一方面是地位系统。

24、巴纳德认为,只有当权威被接受,它才是有效的。

25、巴纳德看来,组织中的决策与组织的目的有关。

26、组织决策中,采用的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决策的目标、决策所需的速度、决策者所得信息的质量。

27、巴纳德指出,管理者具有三种功能:提供一种信息交流系统;促成必要的 个人努力;提出和确定组织目标。

28、巴纳德认为,领导者具有五大特点:有活力、坚忍、有决断力、服力和 责任性、以及智慧。

29、巴纳德认为,责任性对领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性来自现有的道德准 则。

30、巴纳德认为,管理者的责任主要是形成组织目标。

二、名词解释

1、协作:就是一种克服由物理环境或人的生物特征所强加的一些限制的手段。

2、净满足:是指每个成员在协作体系中所得到的大于所投入的那部分。

3、非正式组织:巴纳德将非正式组织描述为暂时的、无结构形式、涉及那些 没有任何具体联系而发生的互动。用他的话来说,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没有 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

4、均衡理论:在组织提供的诱因和个人为之作出贡献之间维持一种均衡。

三、简答题

1、简述复合性正式组织的含义?

巴纳德认为,这一组织来自简单的正式组织增长需要创造新的单位,但总的目 标是作为复合性组织中统一的因素起作用的。复合性正式组织的特征包括以下4 个方面:系统性;非人格化;专业化;含有非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1)信息交流

(2)通过调节人们的贡献意愿和稳定客观的权威来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3)维持人们的个人人格、自尊心和独立的选择,而这是正式组织运作所必 需的。

3、简述巴纳德对组织理论的贡献?

(1)他用社会系统观点对组织的考察

(2)他的通过引诱或刺激在组织中维持组织和人之间的均衡

(3)他的权威来自接受的思想

(4)他的效力-效率两分法企图把经常发生冲突的组织目标和努力的经济需 求同个人的目标和满足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思想

(5)他对正式组织的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以及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入

(6)他对经理人员责任的明晰阐述

第九章 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西蒙在1978年荣获最高奖,获奖的名称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表彰他 对经济决策研究所作的贡献。

2、西蒙第一本著作是《管理行为》,书中包含的思想有许多来自制度学派的 经济学。

3、在西蒙的兴趣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关注人的决策,他一生的研究是对梦 寐以求的”决策真理“的追求。

4、在西蒙的论文集《人的各种模式中》,他把决策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格 式化。

5、《管理决策的新科学》旨在探讨计算机对组织决策的影响。

6、西蒙把决策前提作为其分析的单位,他认为行政或管理就是决策。

7、他用”事实-价值“两分法取代行政学中传统的”政治-行政“两分法。

8、西蒙对决策的分析首先建立在他提出的一种新的决策人的模式上,他把这 一模式称为”满意人“模式。

9、人为什么要参加组织,西蒙采用了巴纳德的基本框架。

10、西蒙将引诱-贡献功利性称作为引诱-贡献功利量表。

11、在西蒙看来,提供决策前提的首要责任在等级制。

12、效率标准是组织决策的标准,间接地也是等级控制的手段。

13、对组织决策的理性来说,西蒙主要关心的对象之一是目标转移现象。

14、目标的转移也可能来自决策过程中使用的价值指标。

二、名词解释

1、满意人决策:决策者由于受知识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因而总是接受一些就 其向往的程度来说只是满意或充分的选择。

2、”形式推动“搜索:在问题领域搜索时,决策者可能采用任何这样一个新 的战略:只要有一个标准的反应(惯例),搜索就很少或不存在,决策者只需 要简单地使用惯例即可。如惯例不能适用,搜索就会被标准化,并建立在记忆 中储存的计算相关行动的形式和规则上,西蒙称之为”形式推动“的搜索。

3、刺激推动的搜索:它使用看得见的排队来决定先后行动。

4、目标推动的搜索:它采用一个目标和亚目标结构来决定先后的行动。

5、程序性决策:当决策刺激重复出现,组织已确立了一种对付这一状况的确 定的程序后,程序性决策就发生了。这一程序体现在西蒙所说的决定对一个任 务的反应次序的”运作程序“中。运作程序因其程度不同而异。组织惯例对运 作程序来说是最具体的,决定是参照已通过的实践而非对可供方案的优点的考 虑而作出的。

6、非程序性决策:是对新的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存在结构性,因而非程 序性决策需要一些搜索活动,这一搜索将遵循可预测的和规定的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个人决策的过程?

(1)个人决策的第一个基本因素是来自决策环境的刺激

(2)个人决策的第二个基本因素是记忆

(3)个人决策的第三个基本因素是习惯

(4)个人决策接下来的便是对问题的分析

(5)在界定了问题空间后,决策者开始扫描这一空间,以搜索有用的、可供 选择的解决方法

(6)个人决策的最后一步是选择

2、简述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的相同点?

(1)从西蒙称之的”情境界定“出发,这是一个现实模式的简化,用来减少 实际决策环境的复杂性。

(2)采用某些手段-目的形式将具体的行动与组织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3)决定(问题)被分解或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并分配给组织的亚结构。

(4)在选择方案时总是以”满意"而非最佳作为标准。

(5)决策过程很可能包括了一种不确定的吸收性。

(6)组织中的决策是惯例性的,惯例性程序从程序性决策中的具体的反应到 非程序性决策中的惯例性的搜索过程。

西方语言史 篇3

作者吸收了以前西方美术史家研究成果中的长处,运用系统论等现代新的方法,注重各门类美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把美术放在西方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放在文艺、宗教、哲学、政治等学科的文化网络中来考察、研究。

正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又使用了先进的方法,作者对于美术史上一些问题的看法同以前的美术史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例如,在论述西方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她指出,人们往往把整个中世纪看作“黑暗的时代”,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从四世纪到十世纪的西方社会是动荡不安的,然而这一时期却是西方文明的中心由罗马转向欧洲的重要预备期,中世纪艺术则是联结古代罗马和近代欧洲两大艺术高峰的桥梁和纽带。在中世纪独立发展起来的寺院和城堡,前者构成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起着保护古代文化、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的作用;后者则构成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起着护卫现实生活的“避风港”的作用。二者皆自给自治,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都被僧侣们编入自己学习、研讨的材料,历经动乱而保存了下来。也正是在六世纪到十二世纪初——寺院制度和封建制度兴盛的期间,欧洲有了活跃的政治、经济体系,有了强盛而统一的宗教,以及欧洲最早的统一风格的艺术:罗马式艺术。欧洲罗马式艺术基本上是依靠教会赞助的宗教艺术,而后来长期风靡欧洲的哥特式艺术与宗教更加密不可分。作者以富有激情、文情并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例,说明了哥特式艺术的辉煌成就。

有关中世纪部分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的篇幅,显然作者是在有意识地纠正人们的偏见。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意义远远不限于给予所谓“黑暗时代”的艺术一个新的估价,更重要的是,由此我们能以对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宗教对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贡献等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那带有尖塔、尖拱券、立柱,飞扶壁的体现强烈上升感的建筑,以及建筑内部那气象恢宏的雕塑、绘画和精美绝伦的工艺雕镂、镶嵌等组成的哥特式艺术综合体,给予人的魂天归一之感,是宗教神秘的感触,还是艺术审美的感受?那慑人心的力量,是宗教的威力,还是艺术的魅力?那如幻如梦、似天堂又似人间的效果之创造,凭借的是基督教徒虔诚的宗教想象,还是美术家天才的艺术想象?没有人能区分清楚。因为,在哥特式艺术那里,艺术与宗教是浑然一体的,而天才的艺术想象与虔诚的宗教想象又有着相通之处。宗教不仅在特定的时期对文化有着保护的作用,而且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对艺术起着促进的作用。宗教的寓意对艺术的象征有一定影响,其处在虔信情绪中的特定思维方式符合于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宗教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世界上,迄今已有无数艺术品因宗教而产生,又因宗教而得以保存、流传。宗教,它绝非仅仅是“麻痹人民的鸦片”。这可以说是该书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作者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看法也颇有见地。她认为,现代派艺术发展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成为当初被它取代的古典艺术那样的学究式的东西了,因袭成风,流于庸俗化,而又显得太冷酷,缺乏人情味。作为一种风格的“现代派”既已如此走上定型化的穷途,“现代”的名称对于它也就不再适用了,它在西方美术史中已成为“历史的过客”,“当代的先锋艺术不再是‘现代派’,‘现代派’也不再是当代的先锋艺术。”

这部《西方美术风格变迁史》,不仅展现了西方美术的历史和现状,而且昭示了其未来的趋向。该书是以这样的内容作结尾的:当代西方艺术的主流是偶发艺术和观念艺术等。许多艺术品看起来并不适宜于放进博物馆,却适宜于放在影剧场。艺术所强调的不再是永恒性,而是非永恒性和变动性。其所表现出的倾向,似乎不利于公众的欣赏,然而对于表达只有艺术家自己才能懂得、才能解释的创造性观念却非常有利。有人希望艺术回归到文艺复兴及更早的那种较为和谐、单纯的美的状态,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曲线不是圆环而是螺旋”,“现代艺术已改变了我们以前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观念”。以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的艺术,它只能是向着更多元、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浅谈西方金融史 篇4

战争的背后往往是各大金融财团利益的驱动,英国垄断金融体系的崛起就来自于这样金融财团的力量,英格兰银行掌控着英国的金融体系,为英国未来在全球的殖民扩张和资本扩张起了关键性作用。通过研究汇丰银行、渣打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就可以看到这些银行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书写英国在中国掠夺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中国香港的大部分商行都是从事鸦片贸易,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和对资金的需求,这些商行出资建立的汇丰银行。

英国为了使英镑作为全球的货币,将在历史舞台存在两百年的复本位货币制度推翻,建立了金本位制度,英国政府在1816-1821年之间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并启用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最终英镑成为全球的标准货币,一英镑相当于7.32克纯金,这使得黄金的价值与货币进行了挂钩。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只是代表相当于多少克黄金,作为流通的纸质凭证。

通过对美国金融史的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条定律就是,垄断企业的形成是通过银行业助推起来的,金融业的银行家掌握了国家大部分的金融资本,几乎凌驾于政府之上,这些金融寡头通过资本操纵政治,控制政府。美国的摩根财团有几个家族分支,但摩根家族的兴起也是建立在黑金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屠杀印第安人以及海盗活动积累了家族的第一笔财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J.P摩根第一桶金也是通过军火生意发家的,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财团的成长历史并不是通过持续稳健的经营所发展起来的。

通过研究日本金融史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近现代日本财团的发展。日本幕府时代没有给明治政府在经济上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18世纪60年代在日本国内的外资银行纷纷倒闭,明治政府为了统一国家的货币,稳定日本的金融秩序,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行了太政官纸币,从这个时候起,标志着日本政府在金融市场有了统一的货币。

18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修订了银行法,导致日本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其实政府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进行原始财富积累,同时,政府也大力发展了日本的交通,开通了连接大阪、神户、京都的铁路,将日本的这些重要经济城市连接起来,使之成为金融贸易中心。18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建立了近现代史上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日本银行统一注销了其他银行的银行券,发行了统一的货币,抑制了当时的通货膨胀,从此日本形成了现在金融体系的雏形,以日本银行为中央银行,其他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近现代金融体系。日本的重工业从这一时期开始兴起,日本的几大财团,例如三菱、三井、富士、住友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我们当今所熟知的丰田汽车、索尼品牌都属于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主要业务在于重工业、船舶、运输、采矿等。富士财团主要业务有金融、汽车、快速消费品等。通过日本的金融史可以看到,日本的四大财团基本覆盖了日本的经济体系,包括重工业、金融业、矿产、能源、日用消费品等。

通过研究我国的金融史,清政府也开展了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作为革新思想的倡导者创办了兵工厂和造船厂。但由于当时我国清政府在金融主导权上没有独立性,这样就限制了我国经济以及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后,美、英、法等国家的金融财团在我国纷纷设立分支机构,例如,汇丰银行进入中国,把我国当时的钱庄和票号基本挤垮,清政府当时也依赖国外的资本,先后向汇丰银行借款,进行镇压运动、修建铁路等,十年间汇丰银行在中国赚取的白银约为3000万两,利润率高达100%。通过研究我国的金融史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金融主导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制于国外的金融资本,也就受制于国外的政府。

研究美国的金融史不得不谈到美联储的设立,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这使得美国成为当今全球的金融霸主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的美联储实际上扮演了美国中央银行的角色,但是美联储在成立初期实际上扮演了各大金融财团的权力工具,19世纪初,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推动了《奥尔德里奇法案》的出台,从此私人银行家们控制了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美联储的设立为当今全球的中央银行体系起了指导的作用,实际上我们现在各国的央行所执行的一些货币政策和调控工具都是源于美联储的做法,例如调控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低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和回笼央票等,这些对全球的近现代金融体系都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真正使美国拥有了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事实上这个体系就是为了瓦解英镑作为国际第一结算工具的地位,体系的建立使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间接的与黄金挂钩,这样美元就变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并且美元锁定了会员国货币的汇率区间,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影响外汇市场的主导货币,这无疑确立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 (上, 下) [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2]姚遂.中国金融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篇5

一、填空题

1.我国古代最早分部首的字书是汉代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2._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就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

篇,是我国第一部按

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3.汉代谈“六书”的有三家,我们采用的是

(人名)的名称和

(人名)的顺序,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训诂方法分为三种,《尔雅》主要采用的是义训,《说文解字》主要采用的是

,《释名》采用的是。

5.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童蒙识字课本

。6.传统的语言学包括三个分支

、、。

7.《尔雅》对后代辞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它是以“雅”为书名的一系列辞书的鼻祖,请列出2部后代雅书的名称。如

、。

8.童蒙识字课本除

的 完整保存,还有残简外,其余都失传了。9.毛亨的(全称)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传注。在训诂上,其具有

、、三个重要的特点.10.郑玄的 的内容主要是阐发、补充、订正毛传。

11.《方言》的作者是

。《方言》的全称是

。这个全称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的释义。

12.部首“间“

”的编排原则。

13.《尔雅》和《方言》最大的区别是主旨不同。《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异同,是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主要目的在于

,是以通语释。

14.《说文》说解文字,主要是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阐明文字形、义、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说解也是有次序的,每个字先说解

、次说解

、最后说解。

15.汉字起源于图画,其构形是有理据的,正是因为汉字具有

的特点,《说文》才据此“以形说义”。

16.《说文》通过分析字形解释的是字的,只有抓住这个意义,其他引申义就有条不紊了。

17.《说文》除了用形声系统注音,也用专门的术语来注音。许慎专门用来注音的术语主要是。

18.《说文》的字头是用

字体写的。除此之外,《说文》还兼

、、或体和俗体等异体字。

19.《说文》中的古文主要来源于

。从时代地域看,其应该是

时代

(地域)文字。

”编排在一起,体现了《说文解字》部首之

20.部首是东汉

首创。他根据当时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

个部首。

21.部首按其功能性质略可分为两类,一为

原则的部首,一为

原则的部首。一种旨在揭示

;一种重在检字快捷。《字汇》和《康熙字典》采用的是

原则的部首。

22.说文第一个部首是

,最后一个部首是

。这是按照体现了汉代阴阳五行家“

”的哲学思想安排的。

23.“斤、斗、矛、車”这几个部首安排在一起,体现了许慎

的编排原则。24.《说文》凡东汉皇帝之名讳,必列于一部之首。但并不加以分析,只用两个字说明,也即。

25.《说文解字》为上古音研究提供两方面珍贵的资料,一是

资料,二是声训资料;段玉裁根据前者,并结合先秦韵文,得出了“

”的结论,也就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之初韵部应该是相同的。

26.下面三条分别出自《尔雅》的前三篇,请按照材料的顺序写出该篇的篇名。

、、。

①明明、斤斤,察也。

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③降,下也。

27.《方言》提出了

、等概念,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共同语。28.按照顺序说出下列词条的出处。书名分别是

、、、。

①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②佥、咸、胥:皆也。

③森,木多貌。從林,從木。讀若曾參之參。④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二、简答题

1.从今天的角度看,许慎的代表作是《说文解字》。但是,在《后汉书·儒林传》当中,许慎的另外一部著作《五经异义》是列在《说文》之前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方言》的贡献和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即满分)

(1)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2)扬雄对方言区的划分方法,即使今天也有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对方言区的划分,与当时的地理形势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大致有三类:

▲大方言区。以关(函谷关)、山(崤山或华山)、河(黄河)、江(长江)为界。书中所说的“自关而东”、“自关而西”、“自山而东”、“自山而西”、“自河而北”、“自江而北”,▲次方言区。有以古国为界线的,如秦、晋、赵、魏、燕、郑、宋、齐、鲁、陈、楚、吴等;也有以州郡为界线的,如青、幽、雍、梁、益、荆、扬、蜀、凉州等。

▲小方言区。以河流为界,如淮、泗、沅、澧、湘等,也有以古地名为界的,如洛、郢、湘潭等。

(3)《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又叫“凡语”、“通名”)这个概念。书中标明为“通语”或“凡语”的有二三十处。如:

娥㜲,好也……好,其通语也。

(4)是沟通古今词汇的桥梁。

从《方言》中,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

3.郭璞的《方言注》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

他为《方言》作注,并举出晋代方言来和扬雄所记方言比较,“触事广之,演其未及”:在词义上,或者证明古今语义相近,或者说明语同而义不同或义同而语不同;在地域上,或者指明某些古语依然在某地存在,或者指出某些古语不在当地保存,而转在别处遗留,而有的地方方言又进一步发展成为通用语。郭璞能体会《方言》的精神,突破文字框框,以口头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用晋代语言来注扬雄所记的汉代语言,这就为汉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一份极为可贵的语言材料。

郭璞注释《方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晋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词——语言思想、观念明确,以当代语言从发展变化、对比研究的角度进行注释,重视当时活的语言,以口语、方言释词,反映了晋代词汇、方言的一些发展情况:

二、注释《方言》中由于时代久远而后世不明的词语——避免单字释义不确的弊病:

三、以复音词注释单音词——反映晋代语言复音化趋势:

四、以通用语解释方言特殊语词或特殊文字:

五、对“转语”加以说明:

4.简述《说文》成书的背景与基础。

1.2.为了配合经今、古文斗争的需要 前代和当代学者已有析字之先例

3.4.其它著作也已开创释词的先例 《仓颉篇》等书已将文字作了汇总

5.《尔雅》的贡献和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即满分)贡献: 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

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

3.在保存古义、记录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影响:

1.《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最早的训诂专著,对训诂学发展有开创之功。

2.《尔雅》是我国现有传世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辞典,它的辞书学价值,它对以后辞书学发展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3.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训诂学的第一部专著,还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影响很大,不仅形成了“雅学”一派,还对《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后来的语言学专著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这段材料出自

(人名)的(书名)。试分析这段材料反映出的语言现象和规律。

2.简述“若有王者起,必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这段话反映出的语言学理论。

3.庄里丈人字长子曰“盗”,少子曰“殴”。盗出行,其父在后追呼之曰:“盗!盗!”吏闻之,因缚之。其父呼殴喻吏,遽而声不轉,但言“殴!”“殴!”,吏因殴之,几殪。

4.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孟子·滕文公下》)

四、论述题

试描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 古文经与今文经由于来历不同,自然会存在差异。这差异不仅表现在一是古文字写成,一为今文字写成,而且表现在小到句,大到篇章,都有较大出入。

 古文经书的出现,遭到了“俗儒”的激烈反对。

 斗争的原因,除了双方都认为自己握有真理之外,还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待遇不公两个因素。

 今文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惯于以经世致用、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

西方语言史 篇6

关键词:文化入侵 民族交流 语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30-01

英语是现今的世界语言,成为不同国家交流的工具。纵观整个英语史,我们可以发现四次重要的文化入侵对英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了解这些推动英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有很大的帮助。

1 罗马征服服(Roman Conquest)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凯尔特人入侵不列颠岛,现在很多英国的地名和河名就是来自他们所讲的凯尔特语,例如London(伦敦)来自Lunden,York(约克)来自Eoforwi,Thames(泰晤士河)来自Tamesa。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斯一世(Claudius)征服了不列颠,随着军事的占领,罗马文化和风俗逐渐渗入不列颠,语言也随之改变。因此拉丁语在不列颠得到迅速传播。其中有400多个拉丁语词汇成为今天英语的基本词汇,例如:angel,silk, purple,chest,lion,school,master, grammatical等。除此之外,现代英语中仍有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或殊途同归。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城非朝夕建成; 伟业非一日之功。

2 条顿征服(Teutonic Conquest)

条顿人又称日耳曼人包括朱特人(Jutes)、盎格鲁人(Angles)和撒克逊人(Saxons)。公元449年左右,条顿人趁罗马帝国的衰落入侵不列颠诸岛。这次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所说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语族,我们通常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语 (Anglo-Saxon)。早期的拉丁学者将古英语称为Englisc,意為“盎格鲁人的语言”,Englisc后演变成今天的English, England一词由 Englaland(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演变而来。伟大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就是用盎格鲁人所说的方言创作的。撒克逊人从大陆带来的很多发祥于修道院的艺术,其中比德(Bede)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编年史家,他所著的《英国教会史》记述公元前54年至公元731年的英国历史。比德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其前标为“B.C.”(意为基督诞生之前),其后标为“A.D.”(意为“我主纪年”)。此种纪年方法通用至今。因此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角度来看,朱特、盎格鲁和撒克逊这三个日耳曼部落的文化就是英国文化的起源。

3 维京人的入侵(Viking Conquest)

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这次入侵给当时停滞不前的英语和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维京人的语言也渐渐被英语吸收,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band,birth,egg,fellow,root,loose,ill,cow,raise,take等。值得一提的是维京人还给英国带来了12进位制计数法:1英尺等于12英寸,1先令等于12便士。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英语的词尾变化和名词的性逐渐消失,使得英语更加简化。

4 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诺曼底公爵威廉借口爱德华生前曾许其继承英国王位,入侵英国,这件事历史上称为诺曼征服。法国统治者将法语带入了英国的上层杜会,一直使用到14世纪,成为杜会地位的标志。法语成为官方语言,用于宫廷、政府、法庭和学校教育,宗教界则用拉丁语,受统治的平民则使用英语。所以当时一个人所说的语言就能判断他的社会地位,这也体现了语言的阶级性。据统计,今天的英语中30%的词汇量来自法语。比如,政府宗教方面:government,subsidy,religion, sermon,prayer;法律方面:justice,crime,evidence,plea,prison;军事方面:enemy,soldier,defense,campaign, navy,,arms,ambush;日常生活方面:coat,dress,beef,diamond,beauty, design,chapter,surgeon...等。英语中还有很多习语直译自相应的法语习语,如:stew in one's own juice(自作自受); return to one's muttons(言归正传); 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 (孤注一掷)等。英语中同义词、近义词比较丰富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拉丁语、法语和英语的成分巧妙混合所致。”(陆国强,1985)。例如指时间的词就有三个time, age和epoch。其中time是本族语英语是最普通的用语因此使用最多;age来自法语,使用频率稍次于time;最后epoch来自拉丁语,使用的最少。

5 结语

英国历史中的四次文化入侵揭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萨丕尔说过:“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借过来。每一个文化浪潮都在英语上沉积下一层借词。”正是这样,英语吸取了包括拉丁语、北欧语、法语等外来词汇,词汇总量达到一百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语言。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英语也将会更加开放和兼容。

参考文献

[1]胡悦宏.社会历史变迁与英语的发展[J].大学时代,2006(9).

[2]邝江红.英语史上的三次文化入侵及其启示[J].考试周刊,2007(22).

[3]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陆国强.现代英语联想与搭配[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赵蓉晖.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西方语言史 篇7

关键词:西方现代设计史,中国设计史,设计规律探索

一、西方现代设计史中流派产生的主要原因

现代设计流派风格不断变化和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 比如社会背景、相关流派思想影响、设计人员等因素, 最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背景, 分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一) 经济的影响。18世纪工业革命推动着现代设计, 而工业革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比如英国, 工业革命的起始国,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所以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强国, 最先开始工艺美术运动。

(二) 政治的影响。政治影响设计的例子在家具设计上体现的比较明显。如新古典时期的设计, 其设计风格为了体现君王的权威, 设计都相对繁琐复杂些。除此外,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和日本, 其设计都是政府扶持发展。

二、西方设计史主要流派发展的线索解析 (时间)

按时间为线索详细概括

三、西方相关流派发展的影响 (联系)

首先, 艺术流派的风格影响到艺术设计产品的外观。比如新古典主义与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品之间就具有明显的形式上的相似性。再有美国的流线型设计和商业性设计都是形式上的设计, 表现在产品上都是形式第一, 功能第二。其次, 艺术流派的主张和观念成为指导艺术设计的原则。艺术史上许多艺术流派在形式方面并没有统一或稳定的风格, 将它们定为一类往往是因为有共同的主张。比如荷兰风格派和构成主义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现代设计的形体特征——理性的几何形式, 这种实用产品的设计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

四、总结与思考

了解西方现代设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习其设计的经验和理论, 以便“西为中用”。同时, 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的发展演变, 总结其得失, 由“借古思今”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发展适合中国的设计之路。

(一)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状况 (按时间) 。中国设计历史悠久, 其内容博大精深, 涵盖面广。根据设计风格主要分四个阶段:1. 秦以前的艺术 (距今约7000年) 。这时期的艺术设计有比较鲜明的宗教性、政治性和象征性;2. 秦汉艺术 (公前221- 公元220年) , 秦汉时期作品围绕美化生活的目标从事艺术创作, 构思非常巧妙;3. 魏晋以后的艺术 (公元3世纪 -1840年) 。魏晋期间艺术风格呈现不断强化和丰富的趋势, 形成具体的画论和乐论;4. 近现代艺术 (1840年 - 改革开放) , 由于闭关锁国政策, 这段时间中国的艺术可谓是完全滞后。

(二) 联系西方现代设计史进行中国设计史规律思考

1. 设计的目标——造物宜人。英国工业设计和工业协会在1935年阐述纲领时说:“艺术设计和工业协会的主要原则和主要关注是符合功用。”而中国传统设计, 同样是以生产为人所用的产品为主要目的。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 出现过宗教祭祀造物时期, 但生产为人所用的器物一直是主流, 其它目的的设计为支流。

2. 设计的特色——天工意匠。中国传统设计将自然因素和人的创意、巧思融合发挥到极致。古代陶器、漆器、瓷器和明代家具等都是不同时期自然因素和人的创造思维的代表设计。但是中国的设计技巧, 在古时候传男不传女而阻碍了技术的发展。所以, 在设计发展的今天, 天时地利人和的特色精神对于现代设计仍有意义。

3. 设计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文人将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提高了较高的层面。像宋代瓷器、明式家具集中体现了文人的特征和意蕴。这里值得提到的是, 中国古代也有宫廷文化, 其产品设计上和西方新古典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造物功能上, 满足豪华生活需要外, 产品突出等级, 身份, 地位;在装饰上, 突出错彩镂金之美;在工艺上, 也是以豪华刻雕为主。

4. 设计的科技特征——科学设计。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而且制瓷技术直到18世界中期还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从明末开始, 中国的科学开始落后于西方。随着西方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很快步入机器化的大生产时期, 而中国闭关锁国, 所以中国现代设计落后西方是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张婷.西方现代设计史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J].山西建筑, 2007 (28) .

[3]钱凤根.世界设计史的中国设计史板块构建[J].装饰, 2008 (06) .

西方语言史 篇8

通过学习《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认识到行政管理学科产生以来各种行政学理论和学术流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 形成了“行政学理论的丛林”。在此过程中, 学者们为加强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地位、学术身份和学理规范而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 在行政学理论丛林的背后, 存在丹哈特所论的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和奥斯特罗姆所论的行政学的思想危机。诚如蓝志勇所言, 无论是传统公共管理、公共选择学派、新公共管理, 还是治理理论, “到目前为止, 它们还是呈互补状态, 反映不同思想阵营和不同理论的博弈, 并没有达到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度。”行政学领域内各种理论的内容、观点散乱而不一致, 缺乏一致性基础, 根本无法反映和回应行政学领域理论家的理论层面的需要和实践者、公民等实践层面的需求。奥斯特罗姆所论的行政学的思想危机是指从威尔逊到西蒙所代表的行政学主流注重采用集权、控制等手段, 对行政过程的效率过于重视, 结果导致行政学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既缺乏一种清晰的自我认同感, 又缺乏信心应对他们所面临的越来越艰巨的问题。因此, 梳理和分析贯穿在“行政学理论的丛林”中主要的的学科思想, 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些学科思想的产生条件和背景, 来龙去脉、优劣所在以及各种思想更新换代的影响因素和内在规律, 从而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提高专业分析水平和学习能力, 加强学术素养, 洞察各种专业问题, 提升对专业问题的分析能力。

二、《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内容中的学科思想及分析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一直贯穿在行政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行政学的产生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较早实行现代化的美国得以产生, 这种现代化又是和科学发展的技术理性思维以及与此紧密联系的实证主义分不开的。但是, 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工业文明在其繁荣背后也隐藏了很多问题, 如两极分化、人类的不平等、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等, 这些问题使得在现代化的同时本应就应该得到重视的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理性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因此, 在此背景之下,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兴起就不难理解。

现代性是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增长和极大丰富而出现的, 因此, 主导现代性的技术理性和实证主义的思维在行政学的研究中具有很强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是左右了行政学研究的方法取向。行政学研究的方法取向从总体上归类有两种, 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属于实证主义, 与技术理性的思维相一致, 主张采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 把事实和价值相分开, 获得客观、公正的规律, 具有可重复、证伪、普适性的特点。定性研究则属于人文主义, 它主张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研究, 重视人的复杂性, 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手段上的灵活性、特殊性。定性研究在资料的丰富性、细致性和理解的深入性上比定性研究具有优势。由于近代以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基于工具理性的定量研究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式, 而定性研究的方式则受到了冷落和质疑。在行政学中, 理性模型的研究方式就是这一思潮的体现。基于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 西蒙和林德布罗姆等人各自结合行政人的特点和决策的复杂环境对经济人假设理论有所创新, 分别提出有限理性的行政人理论和渐进决策理论。

居于主流的实证主义的研究者对已有的行政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们对《公共行政评论》中的作品和与公共行政相关的期刊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这些作品和期刊的质量都不是很佳, 这些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而非基础性的, 研究不是累积性的, 研究缺乏足够的制度支持 (如大学和校外资金、有组织的研究机构、合作小组和外部奖励等) 。同时, 根据研究, 他们发现博士研究和教育也存在问题。由于博士学位论文是考察博士研究和教育的重要途径, 他们通过考察近期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类型并评估其质量, 通过分析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对期刊出版物的影响来说明这一研究中公开发表的研究数量之少, 通过考察设计学位论文写作的元理论问题来考察公共行政中研究的改进和知识的增长。结果表明, 1980年和1981年的305篇摘要很难符合主流社会研究的的五个标准 (目的、有效性、理论检验、假设检验和因果关系) 。虽然, 研究表明, 从1981到1990年, 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太多的实践者项目、缺乏研究设计或者研究的研究方法, 缺乏对公共行政的重大论题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者对定性主义者的研究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但是在逻辑上自身又存在问题, 因为实证主义者的批评是基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研究范式, 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研究范式不同于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范式。因此, 实证主义者的批评没有做到从人文主义研究的内在逻辑来对定性研究进行批评。也正因为如此, 实证主义者对定性主义者的研究的批评只能是貌似有道理而实际上存在逻辑上致命的缺陷。

基于价值理性和后实证主义的思维, 有些学者更加重视批判性的研究方法, 并对解释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事实与价值是不可分的, 对理性模型进行了批判:“ (1) 理性模式是以狭隘片面的人类理性观为其基础; (2) 理性模式是以残缺不全的知识获得观为基础; (3) 受制于理性模式框架的理论家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做出适当的结合。”

于是, 后现代主义在现代性和实证研究模式遭遇困境的情境下出现了。诚如法默尔所说:“现代性反映了人们对与运用合理语言去捕捉世界的能力信心十足。它反映的是乐观主义态度, 因为它声称拥有完整理解世界的潜力。”但是, 这种信心是过度膨胀和“宏大叙事”的表现, 是不正确、不客观的认识, 也是不存在的。

法默尔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透镜对以往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 从特殊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企业精神、解释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依据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视角, “现代公共行政过于依赖客观性社会科学的逻辑和认识论, 过于偏爱美国的特殊主义, 过度依附于功能管理和组织技术, 过于受资本主义企业逻辑的影响以及过于追求基于‘宏大叙事’的所谓‘真理性’解释而客观地存在局限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重建, 强调去中心、非同一性、消解元话语, 主张通过想象、解构、去领地化、变样来超越现代主义思想对行政学的束缚。

三、结语

学科思想是内含于《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内容进行学科思想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 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行政学说流派, 深化对西方行政学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回顾和考察, 从更广泛的纵横层面理解行政管理学理论的观点、研究方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原因, 为分析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国]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4, 第2版

[2].[美国]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 (英文) [M].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 1995

[3].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

[4].夏书章.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公共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6

[5].郭正林, 肖滨.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J].规范与实证的政治学方法

[6].蓝志勇, 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 2007, 4 (3) :10

[7].[美国]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4:165, 第2版

[8].[美国]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 (英文) [M].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 1995, 47

西方语言史 篇9

社科基金在申报时有“学科分类”一栏, 语言学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地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汉语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外国语言研究、语言学其他学科等10个类别。但由于笔者无法查阅所有的这些分类, 我们这里也不会给出这种分类角度的相关统计。

一、大类划分

语言学248项, 按照民语 (即“少数民族语言学”) 、汉语、外语、综合及理论4大类进行统计, 大体情形如下:

民语类40项, 占总立项数的16.13%;汉语类93项, 占总立项数的37.5%;外语类60项, 占总立项数的24.19%;综合类及语言学理论类55项, 占总立项数的22.18%。

注:以上数字多为约数, 这并不是统计不精确, 而是有些项目的类属本身就不是很“单纯”。虽然说是约数, 但这个统计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每大类中存在类属上“两可”情形的一般不会超过一二项。

二、小类分析

对于上述这些大类, 还可以分出一些小类, 我们具体分析如下。

民语类40项, 其研究内容相对单纯一些, 主要包括:民族文字类1项 (即《东巴文分域断代与历史层次研究》) , 占本类的比例为2.5%;民族语言类32项 (如:《青海玉树地区藏语方言语音研究》) , 占本类的比例为80%;民族语言文字类1项 (即《青海省少数民族宗教场所语言文字生态调查研究》) , 占本类的比例为2.5%;民族古文献类6项 (如:《回鹘文摩尼教文献语文学研究》) , 占本类的比例为15%。

汉语类93项, 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小类:汉字类9项, 它们没有涉及“现代汉字学”, 占本类的比例为9.68%;现代汉语类31项, 它们主要涉及语法、语音、词汇等各个方面, 占本类的比例为33.33%;较为单纯的现代汉语方言类18项, 这里没有统计与方言史有关的项目, 它们占本类的比例为19.35%;古代汉语类32项, 它们以音韵学、古代汉语词汇学居多, 占本类的比例为34.41%;国际汉语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 类3项, 占本类的比例为3.23%。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有些是按义类进行的专题研究, 例如:《中国古代农业俗词语研究》、《汉语中医词汇史研究》。汉语类93项大多数选题都很“稳当”, 但也有个别项目其研究定位让人很难把握, 例如, 《汉字形体发展史》不知道课题之大会大到何种程度, 也不知道课题之细会细到何等分寸。

外语类60项, 主要三小类:外语研究类25项, 为本类的41.67%;翻译研究类21项, 为本类的35%;外语教学类14项, 为本类的23.33%。

综合类、语言学理论类55项, 其中所包含的小类比较复杂。分类相对明确一些的有:语言学理论类10项 (如:《语法编码规律之研究》) , 占本类的比例为18.18%;语言规划类8项, 占本类的比例为14.54%;语言学史类2项, 占本类的比例为3.64%;其余35项不太容易划归哪一小类, 占本类的比例为63.64%。这不太容易划归哪一类的35项, 有的涉及领域语言学, 如:《中美政治隐喻实证对比研究》、《仲裁语类研究与语料库建设》、《语用学视角下的戏剧文体研究》;有的属于“综合类”其语言本体不太容易区分单属民语、汉语、外语中的哪一类, 如:《田野调查中的声调自动标注及校验方法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时间概念化表征研究》、《主内定语和宾内定语的语义信息不对称研究》;还有“手语研究”类, 如:《上海手语音系研究》、《中国手语分类方法及释义分析研究》;也有个别类别较为特殊的项目, 如:《直译体文献词汇研究》、《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路径研究》, 等等。

综合类、语言学理论类55项占总立项数的22.18%, 比例不是很大, 它们却大都很有特点。对此, 至少有三方面的信息需要我们关注: (1) 语言学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语言学的理论修养还不够。 (2) 语言规划研究类项目增长较大, 以往年度鲜有立项。 (3) 语言学史研究难度大、受重视程度不够。为此, 我们希望国家社科以后能够适当增加综合类、语言学理论类的立项比例, 笔者认为它们占立项总数的30%至40%比较合适。

三、关于语言学史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第8条为:汉语言文字学的学术史研究 (包括专题学术史、专科学术史、断代学术史、学术通史、学术思想史等) 。此指南重视语言学史研究 (当然, 指南只提“汉语言文字学的学术史”稍嫌狭隘, 宜说“语言学史”) , 然而立项情况并非如此。

据此, 我们统计了有关语言学史的近三年的立项。 (1) 2010年只有1项, 即《藏语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其他的相关立项有《汉语词汇通史研究》、《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研究》、《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十六世纪以来泉州方言的历史演变研究》、《维吾尔语发展史》、《满汉文献对比与清代北京语音史研究》、《朝鲜语发展历史研究》, 这些项目都属于“语言史”研究, 不算完全意义上的“语言学史”研究。 (2) 2011年有3项, 即:《西方汉语研究史:16-20世纪西方汉语观之嬗变》、《皮尔士语言学思想研究》、《汉语音韵学百年学术源流》。其他的有《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晋方言词汇史研究》、《藏语语音发展史研究》、《傣族语言史研究》、《汉字结构演变史》, 这些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史”研究。 (3) 2012年有2项, 即:《明清传教士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研究》、《民国语言学史》;另外1项《杨树达小学研究》如果也算作语言学史研究, 总共有3项。

语言学史研究虽不是语言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虽然语言学史研究的难度很大, 很容易落入“泛泛而谈很容易, 要想突破特别难”的窠臼, 但我们也得承认, 它也是语言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方语言史 篇10

关键词:西方行政学说史,教材建设,启示

0 引言

《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行政学的理论思想是该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汉大学丁煌教授独著的《西方行政学说史》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并于2004年再次修订出版。该教材出版后, 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及许多学子的肯定与欢迎。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 在我国, 行政管理的思想、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西方一些行政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检验。

由于社会发展需要, 行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行政学说的研究和教材建设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如何有效学习西方行政思想、方法与技术, 并结合到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上来, 是一个重要命题。本文结合教材授课实践过程, 谈一些基本体会和启示。

1《西方行政学说史》教材的主要特点

1.1 内容详实

西方行政学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多历史, 本书对西方行政学说史的历史面貌和发展全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从中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各种行政学派的概括及代表人物的行政学说主张及思想。

1.2 层次鲜明

教材目录, 篇章结构逻辑性强, 层次鲜明。全书在划分行政学阶段问题上, 科学地吸取了美国学者沙夫利兹与沃尔多等人的分段思想, 把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划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总结与探索时期等六个阶段, 学科时间横跨百余年。并把阶段性理论成果很好地置于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 注重对西方学说史学科体系的论述, 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1.3 论述严谨

丁煌教授博学多才, 治学严谨, 学贯中西, 广泛研读和搜索了大量的中外文献, 不断汇编, 将西方行政学说的历史横纵面以一种“大史观”来展现给读者。该书系统全面地考究了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历程, 为读者提供了详实丰富的信息材料。

1.4 客观实用

作者立足于行政学说发展的历史背景, 对西方行政学说的评价简明扼要并且客观, 力求将行政学者的观点和主张进行公正评价。除此之外, 丁煌教授编撰了准确、客观的史学材料, 这既是一本高质量的史学研究书目, 也是一本良好的公共管理类教材, 更是一本完善行政体制、提高行政效率的实用启迪书。

2 若干启示

2.1 应该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学科思想分析的方式

学科思想分析, 在行政学施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科思想是内含于《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内容进行学科思想分析, 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方行政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 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行政学说流派。从而深化对西方行政学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回顾和考察。从广泛的纵横层面理解行政管理学理论的观点、研究方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原因, 为分析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 对贯穿在“行政学理论的丛林”中主要的学科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 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些学科思想的产生条件和背景, 来龙去脉、优劣所在以及各种思想更新换代的影响因素和内在规律, 从而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提高专业分析水平和学习能力, 加强学术素养, 洞察各种专业问题, 提升对专业问题的分析能力。

2.2 教材翻译要结合实际, 在论述通顺与阅读习惯之间寻求平衡

原教材中, 由于译者为了保留作者的原意, 通常采用直译的方式, 但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 晦涩难懂, 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 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特别是行政学著作, 由于专业术语的大量运用, 采用直译的方式, 很难准确地表达完整;而编者一般大多采用早期译者的话语, 直接导致了教材论述方式脱离时代背景, 跟不上语言变化的步伐, 最终结果是行政类教材可读性大大降低, 读者误读或者无法真正体会其传达出的涵义, 因此, 教材语言应结合实际, 灵活翻译, 保证教材论述的通顺流畅, 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2.3 教材内容体系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性

旧的教材中, 编者往往受个人思维习惯、历史传统等影响, 导致行政学教材的逻辑性不够强, 内容衔接、过渡不自然, 严重降低了其可读性、容易给读者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影响学习效率。完善的行政学的教材内容体系, 应该尊重读者的阅读、学习习惯, 尽量规避章节方面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结构。严密的逻辑机构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知识体系, 同时又能够为分支课程和实践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

2.4 有效地利用规范的案例进行科学分析

知识只有运用到具体生活中, 才能体现知识存在的实质意义, 教学生活中,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 案例分析应该贯穿在教材编撰的始终。

在公共管理类教材建设中, 案例分析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随着现实中设计行政管理的事件越来越多, 如何对实践中的行政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案例分析法不仅对案例要求较高, 而且分析程序注意科学、规范, 加强案例库、规范分析方法, 是公共管理类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马骏, 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

[4]杨亚南.西方行政学说史课程内容的学科思想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4) .

西方语言史 篇11

关键词:申报;女子;化妆品;西方化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93-03

中国在近代现代化历程中不断地学习西方,历经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文化层次,“相应的对女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地位也酿成了改革运动”[1]。学术界在关注女性解放运动时向来重视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中的革新,而很少有人触及近代女性生活的革新。以《申报》为视域观民初女子梳妆西化因素,进视女性近代解放运动。学界关于女子梳妆文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集中于化妆学,史学几乎无人涉及;二是集中于对目前化妆技术的写作。若仅就史学界而言,又集中于古代女子梳妆的方面,而关于近代女子梳妆,却鲜有人关注。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个剧变时代,女性无论在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经历了一场质的运动。笔者基于史料,勾勒出女性梳妆西方化质变过程,进而探视民初女子生活巨变历程,希望为妇女史研究尽一些绵薄之力,不足之处,求请学者指正。

一、《申报》视域下民初女子妆前洗漱品品类西方化元素

中国古代女子梳妆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审美意识也不断增强,女子梳妆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汤水浴身沐头是古人最常用的清洁方法”[2],“汤水”便是指热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推进,至三代之时,汤水沐浴便成了一种普遍的清洗方式。后来,人们又逐渐以米汁洗浴,米汁具有一定程度的去污能力,同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要比汤水洗浴更优一些。澡豆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洗漱品的革命式里程碑,澡豆起源于两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千金翼》记:“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3],可见,其当时已相当普遍流行,明清以后的胰子便是在澡豆的基础上制成的。在古代,牙齿最初仅以清水漱口洁牙,随着文明的进步,唐代乃有“食盐揩牙,坚牙明目”[4],此法一直沿用至清末。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即成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然而受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模式的影响,西方商品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快速地扩散,再加上夷夏观念的影响,西方的商品并不被中国人所接受。经过几十年的渐进式影响,直至清末民初,西方化影响得以快速加步。由于旧体制的破坏,国人对西方的认同增强,中国西化潮流带动了中国化妆品的西化。民国初年,牙粉也被较为广泛地使用。当时《申报》广告中报牙粉品牌繁多,有老虎牙粉、双美人牙粉、双妹牙粉、玉芙蓉牙粉等,众多的牙粉品牌反映出牙粉在当时的普及程度。西方的牙粉之所以能代替中国传统的“食盐揩牙”法,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功用。西式牙粉既可美白又可护牙,如精金石牙粉“首重滋养牙根,次以兼白为主”[5]。因为牙粉较单纯的“食盐揩牙法”更有效果,且价格适中,所以在民初得到了成功普及。

清末民初西方的洗漱用品在上海较为普及,其原因则在于西方的洗漱品更专业化,其功效较传统胰子有较大改进。如玫瑰香皂“味美质坚,去垢清肤”[6],香皂不仅仅可以去垢,更有味美之效,为民初女子化妆所钟爱。民国初年较为流行的洗脸粉品牌为双美人洗脸粉,除了具有传统胰子和西方香皂所具有的去垢功能外,更具有润肤功能。“双美人洗脸粉见之欧美优等胰子品质之佳不啻数倍”[7],可见,洗脸粉较胰子、香皂等更适用于女子洗漱化妆。至于洁发,民初已开始使用西方的生发水、生发油来取代传统的胰子,蓝签生发水于《申报》广告上宣传“用最清洁之煤油膏制成,历久不变,芳香可爱,能去头泥,无碍卫生,用以润发”[8]。仅由此观之,生发水已较传统胰子更具润发之功效。此外,三美牌洗发油更是于《申报》广告中宣传“此油光滑,滋润不燥,此油乌发,光可鉴人,此油生发,永除发廯,此油助发,长而有威,此油能去,重生新发,此油别具,天然之香”[9]。总而言之,民初之际,至少于上海地区,由于西式洗漱用品功效较传统洗漱用品大为改观,西方的香皂、洗脸粉、洗发水、洗发油等洗漱用品已较为普遍地于女子化妆中被接受,并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二、《申报》视域下民初女子化妆品品类西方化元素

中国古代女子“粉则施于面,以求其白晰,朱施于颊,以求其红润”[10]。粉妆源于先秦三代时期,韩非子于《显学》记,“西施之美,无异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11]。古代化妆粉主要为铅粉和米粉两类,铅粉早于米粉,产生于商,“纣烧铅做粉”[12],自商纣时,古代女子就开始了施粉于面的装扮。商纣以后又出现了米粉,“粉,分也,研米以使分散也,以涂面也”[13]。秦汉时施粉已盛行,到了唐宋,制粉技术更为先进,程序更为复杂,所制之粉也更为精美,粉自商产生之后一直沿用至清末才为西方雪花膏所代替。

“朱施于颊,以求其红润”则是指古代女子所用胭脂,目前学术界关于胭脂的产生时间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胭脂与粉同时产生于商纣时期,但此观点引起学界纷纷质疑;另一种观点认为胭脂产生于秦汉,目前学界多倾向于该观点。秦时以朱砂为为材料施于颊,直到汉朝胭脂开始以植物为原料逐渐普及。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14],可见秦汉之际胭脂已相当普及。胭脂产生以后一直为女子所钟爱,清代时期流行以玫瑰为材料研制胭脂,清末受西方影响,逐渐为雪花膏所取代。

中国传统粉和胭脂“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材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15],虽然可以柔润皮肤,但与西方雪花膏相比效果仍有很大差距。民初较为流行的雪花膏为夏士莲雪花膏,“夏士莲雪花品质纯洁,作用灵效,超群绝伦,其能柔润皮肤。填补所需要质,使其嫩白细腻”[16]。由此广告可见,较传统粉和胭脂,雪花膏除润肤外,更具有补充皮肤所需营养物质的功效,所以其取代传统粉脂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古代女子为了掩饰肌肤缺陷,除了使用脂粉,还有其根治之法。《本草纲目》记载就有若干方法,仅以草木灰一方为例,因草木灰含有“极强的碱成分,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的碱”[17],具有去垢去污能力,所以用草木灰除去皮肤雀斑、粉刺等具明显效果。但此法也存在弊端,它“不可广用,烂人皮肤”[18],如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因碱过强伤害皮肤。古代女子祛除雀斑、粉刺之法虽有,但副作用也极大。及清末民初西方祛斑化妆品传入中国,开始为中国女子所接受。如“镜面散专治雀斑、酒刺、粉刺、烟容、红点、白点、暗晦等,果然立奏奇功”[19],镜面散为化学提炼而成,较之传统草木灰等自然之法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它所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故西方祛斑产品逐步代替中国传统方法。

香料的出现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中国人在大约公元前4500年就已发现某些植物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20],春秋战国时期掌握了将天然植物风干后制为香料的技术。香料使用方法有多种,如佩戴香囊,熏香等,隋唐时在“衣服上熏香,在富贵人家是比较普遍的”[21],直至清末,香料一直为女子梳妆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中国虽然是使用香料较早的国家,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却没有使香料得到长久保存的方法。清末民初,西方制造的香水便解决了这一问题,香水传入中国,深为并为女子喜爱。当时法国香水最为流行,法国香水在《申报》广告中报,“本行今有新到法国名厂玫瑰花牌顶上香水精,其香味异常芬芳,比众不同,中外早已驰名”[22]。西式香水能长久保持香味,双妹牌香水曾在《申报》广告中宣称“其味馨香,堪称无匹,且能耐久不散”[23]。民初在西式香水广为接受的趋势下,传统香料已黯然失色。

三、《申报》视域下民初女子梳妆饰品品类西方化元素

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磨制、打制一些石器和玉器作为饰品,“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象征”,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开始引起了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围”[24]。古代中国饰品有项饰、手饰、耳饰、头饰、腰饰几类,其中项饰“起源较早,始建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5]。经过二千余年发展,到清末时期,女子梳妆饰品样式日益增多,制造技术精良。鸦片战争后,西方饰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女子饰品逐渐走向西方化,至民初女子饰品西方化则更为普遍。

民国初年,西方饰品较之传统饰品更为普及,金银首饰眼镜号出售“精制洋装各种大小金银器及一切巧妙新奇饰品”[26]。西式饰品与传统饰品有巨大差别,仅以项链为例,西方项链“与古代不同,通常以金银丝编成一节节纤细的链条,坠往往做成鸡心型”[27],西方独有新式饰品传入中国,不断热销,如“本行现有金银手镯表以及各种金银铜钢皮壳手镯表,此表皆由瑞士国名厂所造”[28]。除手镯、表以外,还有“真金眼镜、金无边眼镜、黑金文明眼镜”[29]等各类西式眼镜。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独特的造型及搭配极为引人注目,迎合了时人的装饰需求,使用西式头饰亦成为时髦。与此同时,传统饰品的西化现象也变得日益明显,中国某些复杂的传统头饰,因受西化因素的影响逐渐简化,甚至被遗弃。

四、《申报》视域下民初女子梳妆方法西方化元素

女子洗漱品、化妆品的西方化,必然会相应地产带动梳妆方法的西方化。传统梳妆方法向西式梳妆方法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新式洗漱品及化妆品的刚刚传入,中国女子对之如何正确使用存在较多疑问。鉴于此,《申报》广告中就曾对西式女子梳妆方法进行了宣传。

在女子洗漱品西化方面,双美人牙粉于《申报》广告中介绍其使用方法,“乃在牙刷之毛端少许,而用之则能保获牙齿永久坚固其效实灵”[30]。关于牙粉的使用次数,老虎牙粉有所介绍,“每日早晚擦用可保永无牙症,真所谓卫生牙粉之实也”[31]。由此观之,西式牙粉与中国传统“食盐揩牙”法有不同之处,而广告中使用方法之介绍,将有利于西式牙粉的推行。至于香皂、洗脸粉的用法,大致与传统的胰子相同,也容易为人所接受。以双美人洗脸粉为例,“本粉用法极容易也,临用之时从盒内或包内倒出适合之量接到手心裹沾一点温水或热水拧糊溶解变成粘泥似的,就擦一擦可也。”[32]

在女子化妆品西化方面,雪花膏的使用方法与传统脂粉的用法基本相似,“以此品(雪花膏)少许均施两颊顿觉杏脸桃腮,天然秀色,非铅粉胭脂之俗气逼人也”[33]。祛雀斑、粉刺的镜面散用法较之以前的传统方法更为简易,“如法敷搽旬日,一月痊愈,果然立奏奇功”[34],不用调配比例,只需按一定的量敷搽即可。香水用法,“洒于衣巾,香甜静且又耐久”[35],较之以前薰衣和携带香囊更为便利,而且香味更持久。总而言之,民初女子梳妆方法较之传统用法更为简便,这也正适应产品的推广和大众的接受。民初女子梳妆品的西方化必然会推动梳妆方法的西方化,同时梳妆方法的西方化,也会推动梳妆品西化的广度和深度。

五、余论

清末民初处于革故鼎新的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迎来了质的变革。该时期,中国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子梳妆亦在此时有了质的革新,并不断得到重视。依靠正史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延及其它史料,报纸史料对于社会史研究来讲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面向大众,具有其他史料所没有的特性。理清女子梳妆的西方化这一问题,于正史史料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依据,然而将其置于《申报》之中,依据该报中一个广告版块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从《申报》视域下女子梳妆这一小视角解读清末民初女性解放运动也不失为一种治史方法。

——————————

参考文献:

〔1〕山川丽.中国女性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78.

〔2〕汪维玲.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9.

〔3〕王焘.外台秘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622.

〔4〕钱超尘.李时珍研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639.

〔5〕金精石牙粉[N].申报,1915-11-04(13).

〔6〕屈臣氏大药房[N].申报,1916-08-27(4).

〔7〕双美人洗脸粉[N].申报,1913-07-04(14).

〔8〕vaseline[N].申报,1916-10-03(4).

〔9〕三美牌生发油[N].申报,1914-0321(14)

〔10〕林剑鸣.秦汉社会文明[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196.

〔11〕韩非.韩非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418.

〔12〕赵东玉.中国历代妇女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94.

〔13〕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75-76.

〔14〕吴楚材.古文观止[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65.

〔15〕李秀莲.中国化妆史概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5.

〔16〕夏士莲雪花膏[N].申报,1913-02-16(11).

〔17〕孟晖.贵妃的红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79.

〔18〕唐慎微.大观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3.

〔19〕镜面散[N].申报,1915-07-07(4).

〔20〕周文志.细论中国香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14.

〔21〕陈高华.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58.

〔22〕法国香水精[N].申报,1916-07-01(8).

〔23〕最新式顶上香水[N].申报,1916-09-15(8).

〔24〕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62.125.

〔25〕陈高华.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06-107.

〔26〕利盛金银外国首饰[N].申报,1915-01-29(14).

〔27〕汪维玲.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9.

〔28〕手镯表[N].申报,1914-04-24(7).

〔29〕全昌[N].申报,1914-10-25(14).

〔30〕双美人牙粉[N].申报,1914-03-03(16).

〔31〕老虎牙粉[N].申报,1915-11-04(3).

〔32〕双美人洗脸粉[N].申报,1914-10-15(9).

〔33〕特色国货[N].申报,1915-11-02(13).

〔34〕镜面散[N].申报,1915-07-07(4).

〔35〕夏令必用之品[N].申报,1912-07-26(10).

西方语言史 篇12

一、实践式教学法的意义

实践式教学法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通过作业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等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贯彻教学要求, 实施教学改革。这种实践式教学法改变传统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通过布置课上、课下设计作业、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讨论经, 典作品设计情景的再现, 学生与历史上的设计师的换位思考等方式, 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实践式教学法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现自主学习。在西方现代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 传达教学要求, 讲授教学内容, 掌握教学节奏, 调动教学气氛等都由教师完成, 同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完成各项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适应当代教育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实践式教学法的类型

1. 作业式教学法

作业式教学法是以课上和课下设计作业训练为中心, 通过作业题目的设定, 作业要求的规定, 作业过程的辅导, 作业效果的评定等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目的。作业式教学法可分为课上快题设计训练作业、课后长期作业和结合其它课程作业几种形式, 课上快题设计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题式的讲解, 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布置设计作业, 时间在二十到三十分钟,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种方法既可以快速的消化知识还能将理论知识快速结合到设计实践中去。例如在课堂教授包豪斯设计风格完毕后, 向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布置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产品设计你, 向环艺专业的学生布置包豪斯风格的家具设计, 总之作业类型要依据不同的专业而定, 课堂的短期作业训练要让学生用简单快捷的工具去完成, 彩色铅笔是做好的选择;课后长期作业可由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也可由学生单独完成, 长期作业可选择某一专题做深入性研究, 其过程甚至可以贯穿设计史学习的整个过程, 课下教师对进程随时进行指导。例如环艺专业的学生要完成波普风格家具设计的长期作业, 首先结合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去收集波普风格设计的资料, 然后小组成员出多个方案进行讨论并进行修改, 最终选择一到两个既有创意又有风格性的方案完成;将西方现代设计史作业同其它课程相结合, 首先需要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师同其它课程任课教师有良好的沟通, 或者设计史教师同时又是其它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设计史作业训练同其它课程相结合哪?比如在产品专业开设灯具设计课程时, 指导学生参考西方现代设计史中的包豪斯风格、装饰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等, 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书籍装帧课程时, 指导学生完成一幅具有莫里斯风格或是具有穆卡风格的插画, 在环艺专业开设装饰绘画时, 要求学生完成一幅具有克里姆特风格或是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风格的装饰设计作业。这种方法即可将设计史中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又丰富了其它设计课程的教学。

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而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法更突出对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法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还包括更为丰富的互动方式,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所涉及的知识中去。还可在授课过程中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比如就贝聿铭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水晶金字塔来谈一下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思考、总结, 最后让每组的学生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 也可就传统服饰服从现代还是现代适应传统这样的命题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 (可提前将命题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收集资料) , 在辩论中学生可各抒己见, 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的目的。另外, 在课堂教学完成短期作业后, 针对优秀的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 然后其他同学针对这一设计谈自己的想法并给出意见, 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

3. 情境式教学法

历史中经典设计作品设计情境再现, 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一段历史, 通过与历史上的设计师换位思考的方式, 了解这段历史及历史上的设计风格,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授安东尼·高蒂的建筑作品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发展和西班牙的历史背景以及高蒂的个人经历、工作态度, 分析高蒂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 然后指导学生以高蒂的视角去分析其设计作品。

三、实践式教学法的评价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传统教学中“评”往往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 而与教和学无任何联系, 西方现代设计史实践式教学法的评价必须与教和学联系在一起。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会受政策法规、教学条件、教师、学生、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制约, 所以任何课程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许多问题。民办高校西方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也受到政策不完善, 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学生精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对西方现代设计史实践式教学法的评价标准应是培养实践创造性人才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准则, 不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来检验教学成果。另外, 还可以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指标的问卷, 采用追踪调查、对比研究等方法, 对教学成果做出评价并不断总结经验, 根据反馈信息, 如学生对作业难度、强度的反馈, 学生对课堂互动方式灵活性的反馈等, 及时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调整, 在保证完成教学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同时, 坚持不懈的探索以培养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光.试论服装史的作业教学法——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微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 .

上一篇:中国热下一篇:限制建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