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融

2024-05-26

西方金融(共10篇)

西方金融 篇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维持和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相反,金融体系的崩溃却可能导致一国经济的整体崩溃。正因为如此,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存在诸多争论和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对金融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以期能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能有所裨益。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 、亚当· (AdamSmith) 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Schumpeter) 。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 (1912年出版) 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 Gurley)和肖 (Edward Shaw) 1960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Hugh Patrick (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R.W.Goldsmith) 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其二,研究并揭示金融深化的内在路径和规律。这些规律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三,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特别强调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发展中的明显区别。

麦金农(Mckinnon) 1973和肖(Shaw) 1973建立了一个分析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框架重点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麦金农和肖放弃了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 转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 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麦金农 (1973) 放弃了传统金融理论中货币与资本相互替代的假设, 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资不是依赖于外部融资, 而是依靠内部融资;并且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比较著名的指标—M2/GDP (金融深化指标) 。虽然这两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 没有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讨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他们认识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因此人们依然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看作是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

其后Kapur (1976)和Galbis (1977)等仍以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更加严格的数学模型推导和论证补充建立了开放条件下的模型旨在证明和修补Mckinno n和Shaw的金融深化理论。

二、最新的理论进展

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有关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相关文献很多, 在这里不一一罗列, 我们借用Pagano1993的简易框架, 通过一个模型来概括地介绍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机制上的观点。正如Pagano的模型所揭示的一样稳定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写作:

式中g为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A为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s为私人储蓄率。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储蓄以更高的比例转化为投资,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A),通过动员更多的储蓄 (S) 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性。Denizer、Iyigun和Owen的实证分析,主要采纳了King and Levine (1993)提出的四项金融中介体发展指标,即LLY、BANK、PRIVATE、PRIVY。基于这些指标和所创建的模型,结合70多个国家的1956年~1998年的年度有关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所有金融发展指标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呈负相关关系,且金融越发达的国家经济波动越小,说明金融发展降低经济波动。

第三,银行股票、市场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 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

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Levine (1993) 和Greenwood and Smith (1997)在各自的模型中通过引入固定交易费用和固定交易成本,说明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出现,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会实现。说明了金融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此外Santomero和Seater还从经济规模与资本市场规模资、本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出结论:全社会总资本的增加同样使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经济增长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促进了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三、结论

大量研究表明, 金融发展通过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揭示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动员储蓄功能和便利交换功能的确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起到稳定作用。我们根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 认为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应关注金融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法律制度来, 以便促进金融系统内生发展。另外, 我国现阶段对于一些非正式金融的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我们会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和金融发展的有效方式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西方金融 篇2

组员:赵静文,陈淑媚,佘沁燕,贾如

我国的金融体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中央银行为中心,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重点,多种各金融机构并存。中国人民银行,别名央妈。作为国务院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控制机构。有三大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对我们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维护汇率稳定,防范化解系统新危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起着重要地作用。

政策性银行非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主要是配合国家大政方针的顺利执行。国有商业银行,处于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力最为雄厚。信贷规模不断增加,贷款结构发生新变化。盈利能力大幅增长,收益结构有所改善。业务及产品有所创新,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但同样有许多问题:商业银行国有化程度高,内部机制不健全。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迎来新挑战。揭贷款和信用卡等粗放竞争带来的整体性风险不断积累。外币资产面临的汇率风险持续加大。未来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业务趋同化。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3——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收购管理和处置从中,农,工,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改善负债,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为了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其次帮助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其他商业银行,目前为止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有24家。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放款)业务,即以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较高的利率放出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1998年,从北京开始,陆续出现了以城市命名的商业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南京银行这样发展迅速,已经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正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银行阶层,与五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2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起,形成中国银行业多层次的格局。但和美国相比,经历过2015年金融危机后还剩6891家,我国银行业有浓郁的垄断氛围。投资银行,券商。简单来说我国的券商就是西方国家的券商。我国证券公司分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类11个级别。A、B、C三大类中各级别公司均为正常经营公司,其类别、级别的划分仅反映公司在行业内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对水平。D类、E类公司分别为潜在风险可能超过公司可承受范围及被依法采取风险处置措施的公司。目前总共合规的券商总计106家,其中有20家进入了2014年度的AA级券商行列,获得AA级的有20家券商。我国券商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有八大业务:证券经纪,证券咨询,证券保荐与承销,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证券自营,融资融券,直投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组建起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定性为农村集体金融组织,其组建原则是:农民入股,社会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主要业务是经营农村个人储蓄以及向农户贷款。城市信用合作社经过发展为城市合作银行到后来的以城市命名的商业银行。信用投资公司,信托:接受他人委托,代理经营,管理和处理经济业务。虽以信托为名,但实际是经营一般的商业银行业务,而典型的信托业务却没有发展起。

财务公司,大型的财务公司有:中化集团财务公司,中海石油财务公司,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特点:为集团内部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其业务范围都在集团内部。

金融租赁公司。如果我要成立一间小型物流公司先要买一辆货车,向银行贷款,银行不给贷的时候,就可以找金融租赁公司,签订一份有时间期限合同,每个月还本付息,到期可以选择把车买回来,也可以还给经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特点:

一是只贷不存,公司主要依靠股本金发放贷款。

二是利率开放,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可自由浮动,但不能超过法定贷款利率的四倍。三是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主要服务于“三农”,三农贷款不得低于总贷款的70% 四是业务区域受限定,只能服务于所在的行政区域,不能跨区。

五是个人出资,小额信贷公司的资本金不得低于1500万元,投资者应是自然人。邮政储蓄多为个人的储蓄存款业务。

保险公司近些年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金融业的四大支柱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

投资基金,我国基金产品全部为契约型基金。分为公募和私募基金。

汇金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设立,被人们看做国家的脸面的代表。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西方国家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可粗略地概括为众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其大体可分为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这两个构成部分。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构成极为庞杂。比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组织、消费信贷机构、金融公司、租赁公司等都包括在内。证券交易所也可归属于这一类。① 我国当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同主要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共同之处有:

金融机构体系逐渐完善,基本上涵盖了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金融机构种类,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租赁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②我国当前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同主要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差别有:

a.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较为单一,业务过于单调,功能不足。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收入来源过于依赖利息,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小,不良资产过多。

b.改革浪潮中也涌现出众多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如租赁业、如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在推进改革和活跃经济方面,它们做出了不应忽视的贡献。然而,大多先天不足,基础不牢,违规操作,经营混乱,从而长期处于不断整顿、不断规范的过程之中。就资金调剂这一领域来说,尚有不少方面缺乏金融中介的服务,或服务质量满足不了需求。

c.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但反映着市场本身的局限,中介机构的类型简单,如只有券商和证券型投资基金。而且在风险、违规之中,清理、重组,潮起潮落,尚未能在投资人的心目中对之树立稳定可靠的信心。

西方金融 篇3

近代中国的行商和晋商,正是这样一个既与生产活动相分离,又可以通过大规模的长途贸易把国内生产组织起来的商人阶级,从而它才支持了大规模的海洋贸易和大陆贸易。晋商资本,首先就是指从事跨国长途贸易的大商业资本。

但是,尽管中国的信用机构诞生的并不比西方晚,尽管晋商拥有庞大的资本,并经营着为跨国长途贸易提供信用服务的汇兑网络——我们还是必须指出:票号资本却并不是近代西方意义上的银行资本和金融资本。

那么,山西票号与西方的私人银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最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结论就是一尽管山西票号大规模地投资生产和贸易,但是它却并不投资于战争。正因为它不为国家的战争行为提供借款,所以它也就不具有国家赋予的以国家税收为抵押的发钞权。而在一个帝国主义的时代,票号只是从生产和贸易中获利发财,却没有从战争中获利和发财,这是它最大的局限所在。而投资于战争却是西方主要私人银行经营的根本手段,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战争是最大的获利工具,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山西票号就完全不可能竞争过西方的私人银行一所谓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力量弱小,我认为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得到解释。

浅谈西方金融史 篇4

战争的背后往往是各大金融财团利益的驱动,英国垄断金融体系的崛起就来自于这样金融财团的力量,英格兰银行掌控着英国的金融体系,为英国未来在全球的殖民扩张和资本扩张起了关键性作用。通过研究汇丰银行、渣打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就可以看到这些银行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书写英国在中国掠夺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中国香港的大部分商行都是从事鸦片贸易,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和对资金的需求,这些商行出资建立的汇丰银行。

英国为了使英镑作为全球的货币,将在历史舞台存在两百年的复本位货币制度推翻,建立了金本位制度,英国政府在1816-1821年之间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并启用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最终英镑成为全球的标准货币,一英镑相当于7.32克纯金,这使得黄金的价值与货币进行了挂钩。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只是代表相当于多少克黄金,作为流通的纸质凭证。

通过对美国金融史的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条定律就是,垄断企业的形成是通过银行业助推起来的,金融业的银行家掌握了国家大部分的金融资本,几乎凌驾于政府之上,这些金融寡头通过资本操纵政治,控制政府。美国的摩根财团有几个家族分支,但摩根家族的兴起也是建立在黑金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屠杀印第安人以及海盗活动积累了家族的第一笔财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J.P摩根第一桶金也是通过军火生意发家的,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财团的成长历史并不是通过持续稳健的经营所发展起来的。

通过研究日本金融史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近现代日本财团的发展。日本幕府时代没有给明治政府在经济上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18世纪60年代在日本国内的外资银行纷纷倒闭,明治政府为了统一国家的货币,稳定日本的金融秩序,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行了太政官纸币,从这个时候起,标志着日本政府在金融市场有了统一的货币。

18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修订了银行法,导致日本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其实政府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进行原始财富积累,同时,政府也大力发展了日本的交通,开通了连接大阪、神户、京都的铁路,将日本的这些重要经济城市连接起来,使之成为金融贸易中心。18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建立了近现代史上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日本银行统一注销了其他银行的银行券,发行了统一的货币,抑制了当时的通货膨胀,从此日本形成了现在金融体系的雏形,以日本银行为中央银行,其他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近现代金融体系。日本的重工业从这一时期开始兴起,日本的几大财团,例如三菱、三井、富士、住友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我们当今所熟知的丰田汽车、索尼品牌都属于三井财团。三菱财团主要业务在于重工业、船舶、运输、采矿等。富士财团主要业务有金融、汽车、快速消费品等。通过日本的金融史可以看到,日本的四大财团基本覆盖了日本的经济体系,包括重工业、金融业、矿产、能源、日用消费品等。

通过研究我国的金融史,清政府也开展了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作为革新思想的倡导者创办了兵工厂和造船厂。但由于当时我国清政府在金融主导权上没有独立性,这样就限制了我国经济以及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后,美、英、法等国家的金融财团在我国纷纷设立分支机构,例如,汇丰银行进入中国,把我国当时的钱庄和票号基本挤垮,清政府当时也依赖国外的资本,先后向汇丰银行借款,进行镇压运动、修建铁路等,十年间汇丰银行在中国赚取的白银约为3000万两,利润率高达100%。通过研究我国的金融史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金融主导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制于国外的金融资本,也就受制于国外的政府。

研究美国的金融史不得不谈到美联储的设立,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这使得美国成为当今全球的金融霸主是十分重要的。如今的美联储实际上扮演了美国中央银行的角色,但是美联储在成立初期实际上扮演了各大金融财团的权力工具,19世纪初,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推动了《奥尔德里奇法案》的出台,从此私人银行家们控制了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美联储的设立为当今全球的中央银行体系起了指导的作用,实际上我们现在各国的央行所执行的一些货币政策和调控工具都是源于美联储的做法,例如调控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低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和回笼央票等,这些对全球的近现代金融体系都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真正使美国拥有了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事实上这个体系就是为了瓦解英镑作为国际第一结算工具的地位,体系的建立使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间接的与黄金挂钩,这样美元就变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并且美元锁定了会员国货币的汇率区间,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影响外汇市场的主导货币,这无疑确立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 (上, 下) [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2]姚遂.中国金融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西方金融 篇5

3西方经济学部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 1.均衡价格 2.引致需求 3.投资乘数 4.二、辨析题

1.当总成本等于总收益时,正常利润为零 2.我国GDP不包括自产自用的粮食和自用建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2.用凯恩斯经济理论分析,当储蓄增加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降价促销是促销的好方法,一般餐饮业可以用这个方法,但是,中小学教材却不能通过降价来促销,为什么。

四、计算题

1.X,Y的无差异曲线,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都是-Y/X,收入是M,对两个商品的需求量分别是X,Y,商品X的价格为Px,商品Y的价格为Py。(1)证明对X的需求与Y 的价格无关,并证明商品X的价格需求弹性为1。(2)什么是边际替代率,当M是120,X的价格是1,Y的价格是2,求边际替代率。(10分)2.求IS-LM方程,并分析乘数的各种影响。(10分)

五、分析题

市场会失灵,什么是市场失灵,为什么尽管市场会失灵,我们还是会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分析市场经济体制。(20分)

会计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复式记账法 2.资本公积 3.期间费用

二、辨析题 1.2.3.三、分录题

常见的分录题,一共五个,每个两分。教材上的第五章的分录掌握了,就能很流畅的写出来。这套试卷没涉及分录中那些比较难的原材料的采购,发出。

四、计算题

期初所有者权益知道,未分配利润知道,本期发生额知道,盈余公积提取,现金以及股利分配知道,所得税前面十一月一共交了42万,求,净利润,所得税,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

五、分析题

中西方金融创新的比较 篇6

创新概念是由熊比特提出的, 指的是新的产品的生产、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应用、新的市场开辟、原材料新供应来源的发现和掌握、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实行等。金融创新正是循着这一思路提出的。金融创新的主体中拥有最大市场份额的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动机最强, 一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银行业。广义的金融创新是对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创新, 而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创新的发展是由于现实经济运行环境中存在如税收、监管、信息不对称, 以及交易成本、道德风险等等的不完善, 使人们无法获得高效的金融服务。另外, 信息技术和通讯业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加深, 使得汇率波动, 通货膨胀和风险的加大激发了金融的创新。

二、西方和我国金融创新过程

1、西方金融创新的情况

60年代末, 西方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都进行了干预, 实行资本控制。银行为了获得资金来源, 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主要的目的是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各国逐渐放松管制后,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市场创新活动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 金融创新活动达到高潮。进入90年代,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 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赢利机会与风险, 金融创新活动日新月异。进入21世纪之后, 金融工程得到空前的广泛应用, 同时基础性金融工具被大量挖掘。随着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工具创新对经营模式创新影响越来越大。随着金融工程的发展和组合型产品创新的深化, 风险评估和控制的难度加大, 再加上创新金融工具的杠杆因素, 交易者在市场波动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2、我国金融创新的情况

1978年以前, 金融、银行业基本没有实质上的商业银行业务, 也谈不上金融创新。1984年后, 我国从计划性金融向市场化金融转化, 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 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 建立了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重大金融法律体系,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另外, 金融技术创新迅速, 尤其是在金融电子化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 直到2003年以前, 我国总体上看还停留在简单模仿、产品雷同的初级创新阶段。2003年至今, 随着银监会的成立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启动, 我国银行监管体制更趋于完善, 我国真正具备了金融创新的良好基础。这是因为大批银行经营理念得到市场化转变, 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在信息系统和人才培养上也得到了加强。

三、中西方金融创新研究的比较

西方早期的金融创新理论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有技术推进论、货币促成论、财富增长论、金融中介论、制度因素论、规避管制论、交易成本论等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主要有不完全市场理论、金融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理性效率假说和群体压力假说理论。不完全市场理论将金融创新看作在不完全市场上对金融产品打包和解包的过程。金融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主要从供求均衡分析的角度, 研究金融创新的变迁、机会、激励和均衡。理性效率假说和群体压力假说理论要从内部和外部的激励来分析单个机构是否进行金融创新活动, 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提高其市场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关于金融创新的研究还停留在描述性上, 我国的金融创新研究还处于引进创新阶段。学术界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一是“金融创新”一般性论著, 对创新的原因、环境、改革与发展、国际趋势、历程、经济学基础,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技术支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等的研究;二是“具体的某种金融创新”, 主要是研究金融工具、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三是“金融创新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主要研究金融工具的创新, 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影响;四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 主要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 对金融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其风险管理。总之, 国内对金融工具创新的研究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流派。

四、中西方金融创新的比较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创新的动机是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 而我国金融创新的动机偏向于社会稳定和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却忽视了我国的市场特征。西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各类金融机构, 具有很强的金融创新内在驱动力, 而我国金融创新的主体不明确,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还未形成, 缺乏金融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部动力。另外, 我国金融机构创新的空间比西方的要小。

金融制度是影响金融创新整体效果的直接因素, 西方的中央银行有较高的相对独立性, 而我国由于仍处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不完善的金融制度使中央银行更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 即我国和西方中央银行的职能的完善程度不同。另外, 金融创新深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目前西方国家由科技进步而引起的技术性金融创新日益代表着国际金融创新的主流和方向, 技术进步引起的创新不仅可以取得高收益, 而且不会像一般的业务创新那样引发中央银行的再管制, 但是技术性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创新比较薄弱的环节, 由此我国和西方金融创新存在技术支撑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人才的技术素质是金融创新的关键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所缺乏的是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 尤其是软件开发人才;而我国缺乏的是各种层次的研究与开发人才。在西方金融工程的研究工作大多招募数以千计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 被西方广泛称为是火箭科学家向华尔街大规模转移。但是, 我国金融专业的学生多数从文科中招募, 缺乏数理基础的训练, 金融研究机构缺乏科学人才的参与。

金融信息资源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条件, 有外生信息和内生信息两个部分。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发达, 有诸多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中介机构, 能满足创新主体的技术咨询与市场咨询要求, 而中国专门为金融机构服务的中介不多。内生信息的传递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金融创新活动的效率, 是对外生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处理后释放出来的对金融创新活动实施以指导和影响的信息资源。西方市场经济发达, 企业制度健全, 创新效率明显要高于我国。

五、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国金融主体本身的缺陷阻碍创新

虽然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本质上是创新活动, 但我国是在市场和金融结构不完善上进行的金融制度创新, 而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发达市场经济上进行的市场型金融创新。因此, 金融创新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我国是以市场型创新为辅、制度型创新为主的创新活动, 而西方恰好相反。

我国金融创新的内部管理不健全是本身主要的缺陷。我国金融企业尚有管理层成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办事方式, 缺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现代金融企业的知识, 特别是对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认识不清。

首先, 金融缺乏必要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金融企业未将业务创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也缺乏科学的创新绩效衡量指标, 结果就造成短期效益的不审慎的创新行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为了规避监管而产生对创新行为的激励制度, 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合规性风险。

其次, 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本收益分析机制。由于缺乏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有效的成本收益测算, 在创新中无法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致使盲目性创新, 不仅没有真正带来效益的提高, 更不能适应我国金融创新复杂性、多元化的发展。虽然我国一些大型银行有相对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和内部资源, 具备一定的风险定价能力和可以开发新型风险定量分析管理工具, 但是对新产品的风险总体上仍缺乏足够的定价能力和管理手段。

2、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建议

基于我国金融主体本身的缺陷, 以及当前经济危机中大量风险在金融机构的积累的状况,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至关重要。而在其公司治理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有必要构建和保持独立的、胜任的和有竞争能力的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既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地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权益, 还促使经营者完善内部管理, 使企业不断健全管理和约束机制, 帮助所有者完成其治理目标。即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 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 认清内部审计目标定位, 拓展审计范围,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追求高质量审计。

对于我国金融主体本身的缺陷, 完善内部制衡机制也尤其重要。首先, 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 避免创新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其次, 重点强化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提高其成员的专业素质, 确保其对金融创新风险有真正的全面理解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 能够进行与创新水平相适应的监督, 并及时发现创新活动中的风险因素。再次, 加强内部信息的沟通, 帮助业务创新团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和市场状况, 使董事会和管理层及时掌握创新活动的进展和提前防范相关风险。最后,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开发设计出适合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 加大新技术投入并提高技术更新后的服务意识也是金融业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 为了形成相应的产品定价能力, 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成本收益测算体系, 有必要根据风险收益原则和成本收益原则, 对创新产品的成本收益进行精细的定量分析;为了建立并维护良好的资本约束机制, 不应鼓励规避资本约束的创新行为任意发展, 应更多注重对风险的控制, 提高创新活动的审慎性。为了使创新活动更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应注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达到形成长期化薪酬激励机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邵传林: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演变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7 (10) .

[3]阮景平:西方金融创新理论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4]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6) .

[5]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 2008 (7) .

[6]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2) .

西方金融 篇7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起源,金融创新,早期历史

金融发展的三个主题

在金融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几个主题是永恒的。第一个主题是时间, 任何金融都离不开时间。第二个主题是机遇和风险, 未来发生的事情, 有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 产生了对冲机制、期货期权来对抗风险。第三个主题是市场, 市场永远是金融的基础.当然, 市场也需要监管。第四个主题是企业法人, 现行公司制度是有历史沿革的,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时间”维度上说, 金融本质上是价值在时间上的转移。提供贷款, 在未来拿回本金和利息, 其实就是一个时间维度上价值的交换。所以, 价值在时间上往前或往后进行时间的转移就形成了今天的金融。今天, 拿一笔钱用, 未来把本金还给贷款人, 这样的过程就是价值在时间上的转移。通过时间转移价值就是金融的本质。股票也是一样。股票就是未来的股息和红利, 也涉及价值在时间上的传递。期货也是同理。通过一系列机制, 通过价值在时间上的传递使得家庭、银行、政府、各种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其他机构能在金融安排下更加平稳、更加顺利、更加顺畅。金融的作用就在于此。

从“机遇和风险”方面说, 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未来可能会失火, 市场可能会低迷, 可能会发生自然灾害, 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机制。如, 签订一个期权, 通过对冲机制保证未来有一定的确定性。这样的期权制度或保险制度可以分散风险, 以控制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结构化的风险安排把整个风险分配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人。那些愿意承担风险、愿意参与风险分担的人就会参与到分配过程中去。机遇和风险主要是通过这一方式加以解决。当然, 这一轮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风险过于集中所造成的, 而不是因为风险分配。

从“市场”方面说, 市场提供了金融技术的平台, 也使得货比三家成为可能, 形成了非常好的价格发现机制。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本身不是金融起源的地方, 但市场能够使金融更加具有活力, 能够形成非常强大的流动性, 使金融产品可以转让, 提高分配效率。

从“企业法人”角度看, 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分离了政府和企业的职能。企业制度是对社会分工的一个巨大贡献和进步。政府和企业的分工明确之后, 整个社会的效率不断提高。另外, 法人企业的制度使得真正提供一个创新和风险吸收的平台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 可以说, 法人企业制度或公司制度是人类天才的发明。当然, 这个制度在产生很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需要对其加以监管。

金融市场的起源

在早期的两河流域, 在美索不达尼亚地区, 文明当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文字。文字的出现不是因为要写诗或写文章, 而是最早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产生的。最早的这些文字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美索不达尼亚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以及贸易等都和金融、文字产生了很深的联系。在两河流域, 最早的文字是最早期的合约, 即未来货物交割的合约。

两河流域以外的很多地区——包括中国, 也产生了很多金融产品。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期中国出现了金属的钱, 世界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很多硬币和金属的钱。中国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贷款、货币, 甚至有了国家的货币政策。当然, 中国最大的贡献是纸币, 以及纸制的证券——这是早期贷款的实例。英国早期也有这种情况。如, 你欠了多少钱, 这是欠国王的钱等。这一般叫做“棍子”, 英语中股票 (stock) 一词便源自“棍子”, 语音的转变, 反映的是金融合约不断的演变史。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个人放贷。当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把东西放在当铺里, 就可得到一些钱, 以后可以“回购”, 相当于今天的债券, 其技术是相同的。关于当票, 我们不仅知道当铺老板是谁、住在哪里, 且当铺具体的地点我们也非常清楚, 这是最早的银行的情况。

中国在宋朝有储蓄银行, 当时也出现了金融危机。在中国, 大多数时候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印刷。这一时期, 中国不断出现各种战争, 如北部和西部经常战争不断, 为了筹集战争所需的资金, 政府很快改变货币的供应, 大肆印钱。后来, 宋朝连续两次战败, 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金融证券最早是在中国出现的。在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的时候出现了大量钱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意大利威尼斯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详细地描写了中国的纸币, 钱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使用的。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十分惊异。很有意思的一点是, 当中国在发展金融证券、扩大纸币供应的时候, 威尼斯也正进行战争, 必须筹集大量的资金, 投资于海军舰队来打仗。当时, 威尼斯不是用纸币而是用税收来融资, 等打赢了再还钱, 但打输了就支付利息。这成为威尼斯最早期的政府债券的雏形。当时的威尼斯中心广场也成为一个金融中心, 当时政府的举债是非常多的。政府举债也是了不起的金融创新。

早在那时候, 中国的金融结构和欧洲的金融结构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在意大利, 威尼斯人开始使用债券, 这些债券正式成为了金融债券。1172年以后, 威尼斯人开始喜欢这种债券, 因为债券最初是作为税出现的, 他们发现这样做非常有用。这种方式成为一种储蓄技术, 他们不必成为商人在船上工作或搞交易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威尼斯其实是偶然走上这条路的。在威尼斯发债之前, 任何的金融机构总是通过教堂进行, 通过安排进行未来的支付。但通过债券, 不仅可以获得合同, 而且还可以买卖, 如果想赚钱的话, 还可以把终身年金进行交易。于是, 出现了投资人阶层, 拥有了金融债券作为财富的基础, 而不是直接拥有一些工厂和企业, 带来了平等获得储蓄技术、金融技术的机会。于是, 社会上形成了平等获得技术的情况。

另一个债券的例子是Monte di Pieta基金。这个基金实际上是一个债券, 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进行储蓄, 当时的利率是4.5, 且获得佛罗伦萨市政府的允诺, 4.5的利率是永久性的。在这个时期, 整个欧洲都知道了如何像威尼斯一样发放公共债券, 公民也愿意购买债券作为储蓄, 其他城市也可以购买。因此, 投资组合多样化成为可能, 住在威尼斯也可以买佛罗伦萨的债券, 这样可以套期保值, 万一有一个城市付不起债, 这样的多样化配置就把资产分散了。

很多观点认为, 公司是独立于政府的。其实, 公司最初至少是上市公司, 严重依赖于债券或

证券市场。城市发行的公债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在通货膨胀如, 中国唐朝丝绸之路公司的两个合伙人 (其极其严重的中一个是中国人, 另外一个是来自其他地方的时候出现了人) 发生了法律诉讼:他们合伙买了一些骆驼等,

后来, 中国的商人死了, 在关于他的家人能不大量钱币, 能获得资产的问题上出现了争执。公司依赖于这是非常有合约, 谁能获得什么资产, 需要律师和法院判决。意义的。

这些争端被摆到堂上进行论辩, 并举行了听证。这说明中国很早就有了法律和监管的机构, 人们可以通过缔结合约创立公司。

罗马有着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市场, 在那里可以进行股票买卖。罗马成为帝国的时候发展非常快, 当时没有时间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架构, 于是, 把很多国家的功能都私有化了。如, 为军队供应食品、建筑房子等也进行了私有化。在这些私有化过程中, 有一些公司通过招投标获得政府的合同, 罗马的所有公民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些公司的股票。罗马共和国失败后, 凯撒建立帝国, 这些公司就消失了, 但最初确实存在这样的公司结构。

确实非常复杂, 他们有非常强的能力, 金融合同便是其智慧的体现之一。此外, 历史上一些有意思的创新推动了纸币的出现, 创造了一些货币以及货币政策。在欧洲, 主要是创造了一些债券, 人们纷纷开始储蓄, 最后在市场上出现了公司证券。大约早在1000年前, 金融的各种主要要素便都已经存在了, 后来经过逐步发展和成熟, 演化成今天无数的金融创新。 (编辑:张小玲)

结语

通过梳理古代金融史不难发现, 古人的想法

编辑后记

西方金融 篇8

2008年秋天, 这个人口仅32万的北欧小国, 一夜之间成为最先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国家。全世界见证了冰岛金融体系的崩溃, 过于膨胀的银行业在一周内土崩瓦解, 冰岛克朗兑欧元汇率狂跌40%, 通胀率和利率跃升至18%, 失业率从接近零攀升至近10%。

然而, 4年之后, 当南欧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之时, 人们发现, 这个最先遇到麻烦的国家竟然最先步入了经济复苏。相对于实体经济过于臃肿的金融业, 是冰岛深陷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已成为各方共识。是什么让冰岛经济率先走出危机?答案却有诸多版本。一些经济学家和评论者认为, 相对于欧元区危机国家而言, 灵活的汇率政策是冰岛率先复苏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 在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拉格纳·格里姆松看来, “冰岛成功复苏的原因, 就是我们没有遵循上世纪70年代时西方盛行的传统金融教条”。在疗治危机的过程中, 冰岛采取了让银行破产、维护福利体系、引进资本管制等措施。

在冬季达沃斯论坛期间, 格里姆松接受了专访。这位有17年“总统龄”的总统于1996年当选, 此后在每四年一届的总统选举中四次连任。

值得注意的是, 在遭遇银行业危机的众多国家中, 冰岛也是为数不多的拒绝让纳税人为私营银行错误行为埋单的国家。

IMF从冰岛学到很多

问:在本次金融危机中, 冰岛是一个独特的例子, 因为它既是第一个遭遇危机的国家, 也是第一个从危机中复苏的国家。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与艰苦后, 你认为冰岛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格里姆松:我们并没有单一的秘诀, 但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我们很早就发现, 这次危机并不仅仅是一场深度金融危机, 也是一场深刻而极具挑战的政治与社会危机。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全面地制定政策措施, 而非仅仅处理传统的经济金融问题。另一方面, 我们也没有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以及欧美国家的传统方法, 也就是20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用的那套方法。

例如, 我们让银行破产、维护福利体系、引进资本管制以及其他措施。如果从IMF的贡献来看, 当IMF的冰岛项目在一年半之前结束时, 我们为IMF官员举行了一场告别会议, 我们都坦率地承认, 双方的合作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或许, 他们从冰岛学到的要比他们贡献的智慧更多。我相信, 这次经历帮助IMF将决策与分析的重心更多转向了社会层面, 以及资本管制等工具。因此, 如果简单地说冰岛成功复苏的原因, 那就是我们没有遵循上世纪70年代时西方盛行的传统金融教条。

问:如果回顾危机前的冰岛经济和金融体系, 你是否认为, 拥有一个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过于庞大的金融部门是一个错误?

格里姆松:现在看来, 这是绝对正确的。在本世纪初, 2000年前后, 就像欧洲所有国家一样, 冰岛也对金融市场和其他部门实施了私有化政策。当时我们都相信, 金融市场私有化和去监管化, 让金融市场自由发展, 最终总能获得繁荣和经济增长。因此, 我们将冰岛拥有了数十年历史的银行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当时全世界到处都是钱, 每个国家都给银行很多存款, 由于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 这些银行可以迅速将业务拓展到其他欧洲国家。因此, 危机是一系列错误的综合原因, 包括我们自身的错误——当时有关金融市场私有化和去监管化的主流观念, 以及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

但如果看一下过去4年的复苏, 很显然, 恰恰是出口部门, 包括渔业、能源、IT、高科技和旅游业等, 支撑了我们的经济复苏。这些行业在过去3年的表现比危机前更好。这意味着, 如果想要实现长期经济健康, 就要把精力集中到生产和服务等出口驱动的实体部门上。

我们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 和欧美甚至亚洲银行业类似的是, 危机前冰岛银行业已经成了高科技公司, 雇用工程师、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 给这些来自各大院校的顶尖毕业生提供高薪和奖金, 这导致很多有创意的高科技公司无法实现其市场潜力。而当冰岛的银行倒闭时, 这些人才突然出现在了市场上, 在短短6个月时间内就被工业、高科技、IT等行业吸纳, 这些行业得以在过去3年快速增长, 因为过去阻碍它们实现增长潜力的问题正在于人才短缺。所以, 如果想要经济在现代化产业上更具竞争力, 一个过于庞大的金融部门对经济而言就是坏消息。

问:你认为冰岛应该缩小金融业规模来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

格里姆松:你可以选择有一个大规模的金融业, 但你要意识到, 这么做的代价就是高科技、IT等创新驱动型企业因无法获得必需的人力资源而无法实现增长潜力, 因为银行已经招聘了最好的毕业生。

银行不能倒闭是错误观念

问:如果对比一下雷曼兄弟和冰岛的银行, 你们让银行倒闭、清理并很好地进行了改革。但雷曼兄弟倒闭却造成全球市场的剧烈金融动荡。为什么你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美国监管者的决定却是个错误?

格里姆松:这其中有多个原因。一些人认为, 我们当时并没有钱来救助银行。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有道理的。但与此同时, 我们有着一个根本观点, 即银行并不是我们经济的“圣殿”, 私营银行是公司, 就像航空、铁路、百货或时尚公司一样。当然, 一个国家的航空公司破产会造成很大影响, 但很快会出现一家新的航空公司。政府也会借钱给他们, 但他们也会损失, 世界上没有借贷是能够保证绝对收回资金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风险, 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无风险的资本主义。因此, 私营银行是有风险的。

如果我们不让银行破产, 就等于对银行家传递出一个信号, 即他们可以继续以冒险而不负责任的方式运营, 如果成功就能富有, 如果失败就会有人埋单。这是一个很坏的信号, 不利于发展健康的银行业。很多公司, 包括航空、铁路、IT、电信公司等, 都是我们社会的核心产业。为什么我们要在银行濒临危机的时候急着去救助?我认为这是一个本质的错误观念。欧元区之所以还有银行业问题, 一定程度上美国和英国也是如此, 是因为他们为了救助银行把巨大的负担转嫁给了民众。

问:但总要有人来承担损失。你认为谁该为此埋单?

格里姆松:当然, 总要有人来承担。但我们也应让那些借钱给银行以及与私营银行交易的人意识到, 这些是私营银行, 利息的本质含义就是用于衡量你所愿意接受的风险。因此, 我们不能创造出一个无风险的银行系统。如果说银行总能得到救助, 那么银行业仍将是不健康的。所以冰岛的做法是, 我们让银行破产, 建立新的银行, 努力吸取教训, 这当然是一次成本巨大的经历, 但我们希望从此变得更加智慧。我认为, 新银行将比旧银行更稳健、更有效。

问:你如何看待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怒波在冰岛购地受阻?冰岛对中国投资持怎样的态度?

西方金融 篇9

公司治理机制研究的是企业的制度安排, 是反映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契约关系的组织管理制度。自从Berle和Means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以来, 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不断发展,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各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于该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环境等有着深刻的关系。因此, 要探知一国公司治理机制的特点与缺陷, 必须深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之外寻找原因。

一、公司治理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在一个公司内部, 需要实现生产的连续性和交易的连续性, 而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使得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和平共处, 保证生产和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抑制各方的自私性, 使之满足效率要求。西方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为抑制人性的自私, 实现企业生产与交易的高效率提供了保障。

公司治理的实践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而“公司治理机制”概念的提出却是很晚的事情。1979年, 威廉姆森在《现代公司的治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 公司治理已经称为企业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 是指由股东 (所有者) 、董事会和管理层, 三方组成的一系列制衡关系。建立公司治理机制的目的是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公司, 所建立的机制内容也会不一样。

就时代背景而论, 在资本主义经济启蒙过程中, 为了满足生产社会化和产品标准化的需求, 企业往往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架构, 即通过高度集中的所有权、逐步延伸的产业链和快速扩张的公司规模来提高生产效率, 以规模效应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当今的世界经济对生产社会化的需求进一步深化, 对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个性化。一件产品的生产已经难以于一家企业中完成, 生产环节往往要分散于多个企业、乃至国家中。而这些企业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而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这样以来, 原本为处理三方关系而设计的公司治理结构便无法发挥效用。

二、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这种欲望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 但是总体来看就能表现出某种共性, 好的制度设计就需要适应一个经济体中民众行为的共性。而人性在一个群体中表现出的共性, 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 因此我们就需要对考察公司治理中的文化因素。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 甚至在在西方社会内部, 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不同, 文化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在各国实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均有表现, 典型的有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和以德日为代表的机构 (银行) 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公司股权高度分散,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以发达的市场机制强化外部监督;机构 (银行) 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是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而银行持股可以使公司加强与客户企业的联系并收取中介费用, 并且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注重发挥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本轮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是美国, 危机主要暴露出了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建国历史比较短, 文化类型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化。社会构成的多样性和历史上的反垄断传统塑造了美国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西进运动和专利保护政策培养了美国人敢于冒险, 维护创新的英雄主义;契约观念和法治精神奠定了美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

美国的文化因素对美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 文化特征的某一方面过于突出会反过来对公司治理机制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为了抑制负面作用, 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就包括了许多特殊的制度设计, 具体分析有以下三点:

第一, 维护小股东权利。美国的反垄断政策不鼓励公司相互持股, 投资者也很少集中购买某一家公司的股票, 这造成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大型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 中小股东没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为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美国公司大多实行累积投票制, 股东可以任意组合自己的有效表决权重, 将其投向不同的议案, 这样就对大股东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试图在董事会中争取到一席之地。

第二,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美国历来有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 这在公司治理中常常表现出对某一核心人物极度推崇与信任。为了抑制这种个人能力扭曲企业制度的现象, 美国设计了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通常是在某一领域有专业才能 (比如财务、法律等) 的人, 他们能发挥较强的监督功能是因为他们具备“独立性”, 能够以客观的视角为公司的经营提出专业化的建议。

第三, 突出外部治理的作用。在公司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公司融资的便利, 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且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补充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足。基于公司财务绩效的股票交易市场能很好地评价公司经营成果, 是投资者考察公司状态的最直接途径, 发达的经理人市场为公司选择管理者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三、金融危机与公司治理机制弊病

虽然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很好地抑制了本国文化的弊端。但是制度的变化相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言, 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历长期繁荣之后, 美国公众的风险意识逐渐变得迟钝, 人性中的自私、贪婪等因素, 文化中的冒险、个人崇拜等缺陷逐渐放纵出来, 公司治理结构中制衡机制逐渐地丧失了功能。

在现实中, 中小股东的利益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的知情权没有完全地获得满足, 他们需要获得的不是收益, 而是风险与收益的组合, 而企业的管理层则只着眼于企业的短期经营成果, 以便获得高收入。为了追逐短期利益, 管理层实行激进的经营策略, 为投资者营造美好的前景, 却没有向投资者灌输应有的风险意识。如此一来公司也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比如, 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出该公司多年来制度化、系统化地进行财务造假, 美化公司的财务报表, 为管理层攫得大量的非法收益。

与此同时, 英雄崇拜的剧情在历次危机中也不断上演。对英雄的崇拜深入到美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领域, 像巴菲特、比尔·盖茨等, 通过奋斗致富的社会精英为民众树立了正面典型。但是民众在崇拜的同时, 也给予这一群体过度的信任, 认为只要跟从他们, 自己也能获得成功, 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制度的监督作用。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诠释, 董事长理查德·福尔德自雷曼兄弟从运通公司独立出来是便成为公司的掌舵人, 并且一度兼任总经理, 这样一位权威的存在使得雷曼兄弟的制度制衡机制流于形式。理查德·福尔德带领雷曼兄弟在次级贷款 (证券化领域不断地开疆扩土, 给公司积累下来大量的经营风险。当经济环境恶化, 公司业务的隐含风险就逐渐暴露出来, 最终雷曼兄弟资不抵债, 于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

在美国金融风险积累过程中, 资本市场的所具有的外部监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股票市场能够反映一个公司的经营成果, 但是股价容易受公司财务数据的影响。美国许多公司的管理层为了粉饰自己的经营业绩, 试图操纵公司财务报表, 推高股价, 以此挣取巨额收入。而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投资收益, 所以没有动力深究管理层行为决策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 股票市场所反映的公司价值也被扭曲, 理论上讲, 股价是公司未来净收益的折现值, 但是现实中, 股价更易受到公司过去经营业绩的影响。在经济环境向好时, 企业的价值往往被高估, 与此同时, 良好的经营业绩也使公司容易获得诸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正向评价, 公司也就拥有更多的空间做出高风险决策。

纵观金融危机前后美国金融机构的表现可以看出, 美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在风险监控方面的确丧失了能力。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针对国民文化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制衡机制, 但是制度的作用依然显得很脆弱。总体而言, 美国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机制设计与宏观监管不协调。公司治理机制是为了协调三方权责利益, 但是并未规定公司与监管机构的关系, 公司的行为常常试图突破宏观监管的原则。为了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美国的监管机构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 但是在政策执行中, 公司往往试图逃避监管。这一点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影子银行”, 即是指游离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可能引起系统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体系。在危机前, 美国的“影子银行”运行的资金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理性决策”恰是与金融监管的宏观目标相背离。

机制设计与机制执行脱节。通过前文对美国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的介绍可知, 我们既需要好的制度设计, 同时需要严格的制度执行。在经济长期平稳发展之后, 美国民众逐渐放松了对风险的考察, 金融机构实施更激进的经营策略, 向市场注入了大量高风险金融产品。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风险监督和管理机构也丧失了警惕性, 为了谋取利润, 降低了执业标准, 助长了市场上的冒险行为。惰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思想上的懈怠是造成公司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

公司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前文讲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在一个公司之中, 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不再是隶属与被隶属的关系, 而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 这动摇了原本三方制衡的公司治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 公司的治理要考虑到其他的合作者、公众、以及各国政府。在新的环境下, 公司治理的目标不再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四、对完善中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在建立自己公司治理模式的时候, 都要充分考虑本国国情。中国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时候, 不能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度, 否则不仅无法解决西方国家法人治理机制的弊端, 还会造成“舶来”的制度在中国水土不服。

为了探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机制, 就必须对中国的文化环境进行考察。中华文明底蕴深厚, 农耕文明、儒家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构成中华文化的根本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 在行为上, 崇礼重义, 强调服从。中国人这种文化传统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有一定出入, 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德日的公司治理模式。因此想要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需要完善市场规则, 另一方面要培养民众的契约精神和法制观念。而在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上, 可以借鉴德日模式,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提高决策透明度, 明确公司各种成员的职责分工。

其次, 在思想上, 追求中庸, 强调中和。“中庸”思想使中国人更加追求内心的平和, 强调伦理道德对生活的指导约束作用, 在为人处世上主张和为贵, 这种思想可以作为企业团队建设的纽带, 充分发挥包容、人和的文化优势, 提高管理层的效率。同时提高企业参与者对职业道德的敬畏, 减少道德风险与寻租。

最后, 在组织上, 重视地位, 官民分明。中国人的办事讲究“名正言顺”, 强调形式, 注重上下秩序, 这种文化传统在维持组织稳定方面能够起到巨大作用, 但是恰与个人主义、创新精神和平等思想相悖, 是限制中国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弊病, 容易导致“一言堂”或是寡头垄断。因此在建设中国的公司治理机制时必须淡化“官民”思想,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经理人选拔机制, 实现团队的民主化, 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此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公司治理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2008年金融危机后, 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公众广泛接受, 并且正逐步付诸实践。经合组织 (OECD) 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也将利益相关者保护列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认为“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 (投资者、雇员、债权人和供应商等) 的合法权利, 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人为创造工作岗位和财富以及保持企业财务文件而进行积极合作”。由此可知,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是未来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积极将各类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公司治理活动中来, 更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公司治理机制不仅影响一家企业的兴衰, 还会影响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不仅能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决策效率, 还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增强一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否则, 市场的参与者将会寻觅公司治理的漏洞, 无限放纵自己的私欲, 不仅吞噬企业的财富, 还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造成宏观经济波动。在完善中国公司治理机制过程中, 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更要立足中国国情, 研究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用中医中药祛中国病”, 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公司治理问题。

摘要:企业制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抑制人的自私性, 使企业的运行更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求。具体到公司治理机制, 它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两权分离”产生的代理问题, 但是影响公司治理的因素也有很多, 其中“人文特征”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 它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恰是人性缺陷和美国文化作用的结果。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 只有对人性和本国文化进行充分考察, 才能充分完善中国的公司治理机制。

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文化,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范诵, 李垣, 管黎华.公司治理:制度与人性的结合[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1, (S1) :68-76.

[2]石意如.从人性角度看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交易成本[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4, (1) :26-61.

[3]李金珊, 侯若石.在市场经济中抑制自私性的经济学意义[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6, (2) :39-46.

[4]郭德, 刘文庆.公司治理结构的民族文化根源性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0-64.

[5]薛有志, 彭华伟, 饶勍.美国伦理文化观的形成及对公司治理伦理的影响[G]//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四届 (2009) 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 2009:7.

[6]肖成民.公司治理的若干维度及与代理冲突之间的关系[G]//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2009:10.

[7]孙利天, 张岩磊.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中西马哲学会通的一个内在性平面[J].长白学刊, 2011, (1) :5-10.

西方金融 篇10

《西方产权思想史》这部著作分为三部分:“导论”、“产权思想的考察与评述”、“现实借鉴与阶段论”。其主要内容是著作的第二部分, 也就是第二章至第五章, 该部分系统考察了现代产权理论以前约500年间产权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考察重商主义以前以及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近代制度经济学中的主要经济学家的产权论述, 揭示其中的产权思想并予以评述。在《西方产权思想史》这部论著中, 作者考察并论述了以下方面。

1、重商主义以前产权问题论述和重商主义的产权思想。

论著认为, 尽管在西欧中世纪以前, 出现不少像色诺芬、瓦罗和阿奎那等大思想家, 他们也曾讨论过财富增进因素等问题, 但相关的论证是零碎的, 思想是极其简朴的, 对于较为丰富的产权思想更不可能涉及。产权思想是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产生并流行于西欧的重商主义开始的, 因而西方产权思想的历史上溯年代是重商主义时期。重商主义提出了货币财富的财产权利以及私商财产和公有财产的可转换性和基本要求的一致性的论述。

2、古典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论著认为, 这一时期的产权思想上溯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 下迄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配第是直接论及所有权和强调所有权保护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他主张对财产实施登记制度, 并揭示了土地价值与土地产权保护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魁奈在1767年以“中国的专制制度”为题, 阐释了对所有权需要法律强制性保护的思想, 并认识到财富具有可售卖、可交换、可让渡和对产生的果实有收益要求权等财产权利, 但他尚未认识到财产权利的排他性等性质。而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斯密提出了关于天赋人权是最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劳动力产权的思想。他在指出公司制下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好处的同时, 发现了“委托—代理”关系及信息不对称问题。萨伊列出专门章节分析财产所有权问题。在他看来, 产权对于财富增长至关重要, 财富天然具有产权的性质, 所有权界定之后, 决定了分配权、处置权等其他相应权利。因此, 财富首要的、最重要的性质是其产权性质。萨伊将产权问题引入到生产领域, 并把这一认识拓展为多个层面的含义。

3、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论著认为, 这一时期的产权思想肇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 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结束。马歇尔对经济变化的基本看法——自然是不能飞跃的, 他将这一原理运用于所有制变迁的分析, 认为早期文明的出现, 使得财产制度由共有财产向村社式集体所有制发展, 即出现了原始共有财产的所有权分割。而这种早期文明, 既是个人所有权限制的原因, 又是它的结果。进而指出制度 (包括产权) 的变迁是渐进的, 而不是突变的。他用经济生物学和经济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和产权问题, 认为连续的原理特别适合制度的研究。而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产权思想。他将产权问题的分析引入分配领域:分配遵从的首要规律, 就是尊重财产权利的自然法则, 任何偏离财富或劳动所应得的分配, 都是侵犯了这一法则。他认为, 分配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财产权利问题得到了解决。

4、近代制度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凡勃伦提出制度至关重要的观点, 认为最为重要的两种制度就是:私有财产制度和技术制度。他大量运用了心理学、进化论和人类学等知识和方法, 从制度因素、财产权利和有闲阶级等方面剖析了西方社会现实矛盾, 主张以“制度”为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学体系。近代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康芒斯在产权思想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是多方面的:重新诠释经济学, 提出了制度经济学, 认为所有权是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提出关于人的新假设, 认为人是制度的产物, 这一认识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是自由、理性、利己的假设和仅从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来研究经济学的认识界限;提出作为经济学基本单位的“交易”的产权实质是所有权的转移;认为货币是一种测量所有权的数量的制度安排, 货币本身也是具有一种财产权利的商品, 而买卖交易涉及到货币与商品两个方面, 其实质也是所有权的转移。

二、运用产权思想试图探索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发展新思路

论著系统地揭示了科斯以前经济学说史中的产权思想, 并且将这些思想运用到我国产权改革和金融改革中去, 这种借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论著分列第六章、第七章两个部分展开应用与对策研究, 主要采用比较、借鉴和计量实证研究, 运用上述西方产权思想来分析传统产权制度、中国产权制度变迁和金融改革实践问题, 试图探索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发展新思路。

1、产权思想与中国的产权改革。

论著首先运用西方产权思想史中有关财产权利与政府职能的思想, 分析了苏联型经济制度下的产权制度、无限政府以及1979年以前的中国产权制度与政府行为。接着运用有关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的论述和思想,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有产权制度变迁过程和政府主导型国有产权变迁中的政府行为, 并基于产权理论的计量模型度量了中国国有产权制度变迁的成效与问题。最后研究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与“委托—代理”关系, 以及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问题, 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思路与建议, 如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主张以国家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 以企业行为市场化为切入点,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设置国家征用私产及其他非国有财产的特别权利, 建立多元化所有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而在土地产权制度方面, 认为应尽快全面推行土地国家所有制, 将城市土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一并纳入国家所有, 并进一步明晰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等。

2、产权思想与中国的金融改革。

论著密切关注现代经济的核心即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问题。论著运用产权思想深入探讨了资本的产权性质以及对金融改革的启示, 结合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改革实践论述了产权制度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并针对我国实际深入分析了“好银行”与“坏银行”两大层面的金融改革:研究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线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与改革进程, 揭示了现有金融领域的产权制度缺陷与道德风险生成机理, 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新观点和新对策。如在不良金融股权改革方面, 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中国特殊债转股带来的产权软约束和改变对金融产权缺乏有效保护的状况等。

三、阶段划分, 领域拓展, 为该领域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维

论著在广泛涉猎科斯以前500年西方经济学各个时期的传世著作的基础上, 注重三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经济学说史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的结合、归纳与分析的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合。论著不仅考虑到始于15世纪止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一些主要经济学家对于产权思想的贡献, 以及关于产权问题认识上的各个层面的不断深化、不断演进的过程, 而且兼顾不同时期的产权思想演进特点, 将科斯以前约500年间产权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这是西方产权思想产生的时期, 时间跨度为15世纪—17世纪中叶, 约200年历史。也就是说, 在14世纪以前, 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政治经济学, 鲜见比较系统的有关产权思想论述, 直到重商主义时期才比较重视财产权利问题。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萌芽阶段财产权利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狭隘的财产权利观, 认为只有货币才是财富。二是极端的货币产权思想, 过分夸大了货币要素的极端重要性, 忽视了真实要素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货币具有占有、转让和收益权等财产权利, 没有意识到非货币财富的相关财产权利。三是片面的流通权益观念, 注重货币进入流通包括对外贸易给予财富增长的促进作用, 忽视了生产使用领域的产权作用。

2、形成阶段。

时间跨度为17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 约230年历史。主要有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以及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人的产权思想, 而对产权思想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让·巴蒂斯特·萨伊和麦克库洛赫等经济学家。这个时期的产权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先破后立, 在否定中论述产权问题和建立、丰富产权思想, 以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批判地继承了重商主义关于财产权利的看法和观点。二是自然演化, 在漫长的、渐进的社会进化过程中, 孕育相对丰富的经济思想和产权思想, 内容庞杂, 涉及面广, 从货币到非货币、私有产权到公有产权、人的假设到劳动权利、产权性质到功能设置、理论探讨到政策主张, 这些思想大大推进了人类对产权问题的认识进程。三是累积效应, 经过约230年历程, 人类对产权问题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较系统而深刻的财产权利思想基本形成, 并具有古典经济学特点, 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

3、发展阶段。

时间跨度为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40年代, 约70年历史。这是一个产权思想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重要时期, 主要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家和近代制度学派的产权思想。科斯以前约70年间处于发展阶段的产权思想特点:一是比以前任何时期更重视产权思想的研究, 在短短的两代人时间里 (70年) 出现了马歇尔、克拉克、凡勃伦和康芒斯等一批致力于产权问题和产权思想研究的新古典和制度经济学大家。二是放松人的行为假设拓展了产权研究空间, 马歇尔从产权研究的前提——人的行为假设开始进行了改进, 不同意古典经济学家只把人当作利己的、经济人的看法, 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利己人, 而且也是利他人, 凡勃伦和康芒斯关于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推进一步, 认为人同时还是社会人和制度人。人的行为假设条件的放松, 使得关于劳动力产权、财富权利、产权的性质和功能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三是创新产权研究方法, 推进产权思想体系完善与发展, 马歇尔运用连续原理研究产权制度变迁, 克拉克主张用动态方法来研究经济和产权问题, 制度经济学家则主张运用与斯密和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因此, 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学家研究产权问题的共同之处在于:突破了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了与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非纯经济学分析方法, 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重视心理学、进化论、人类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主张把经济学、伦理学和法律学组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四是产权思想虽然得到扩展和深化, 在体系和方法等方面也得到创新甚至变革, 但是发展的局限还是明显的, 如对于人的认识上, 还依然使用完全“理性人”假设;在产权配置资源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上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在理论体系上, 依然是较松散的、不够系统的论述, 并未形成一个能引导产权经济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体系等。

世界主要国家的市场化实践表明, 产权制度改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产权改革有赖于产权理论的研究, 而产权理论的研究有赖于产权思想的探索。论著对西方产权思想史产生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包括涉猎的诸多研究领域——运用经济学说史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地梳理了科斯以前500年西方产权思想, 从产权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经典经济学著作并评价经典作家的地位和贡献, 以进化科学视角阐述了西方产权思想演进阶段以及上溯和下迄年代及阶段特点,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的产权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 结合数理统计与计量方法研究了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产权制度与金融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与金融领域的若干产权改革问题等。作者的这些分析对于深入研究产权思想、产权理论和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论著对西方产权思想及其理论与应用的新探索, 成为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研究西方产权思想史的引航灯与新航标, 将激励更多的经济学人和实践改革者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产权思想、产权理论及其实践改革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 人们在密切关注西方产权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同时, 很少有人系统研究数百年以来积淀形成的西方产权思想。这种忽视产权思想史的研究势必影响到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有关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由彭芳春博士著述的、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30万字的专题研究成果《西方产权思想史研究——兼论中国的产权改革与金融改革》 (以下简称《西方产权思想史》) , 率先拉开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序幕。本文通过评析这部论著, 给出了该著作是西方产权思想史研究的新航标的最高评价。

上一篇:效果与体会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