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2024-11-18

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精选7篇)

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篇1

1、选用优良菌株

从国内正规单位直接引进茶树菇优良菌株进行生产。

2、使用科学配方

茶树菇培养料含氮量过高, 污染率高、出菇迟;含氮量过低, 产量低。建议采用以下两个配方:木屑36%、棉籽壳36%、麸皮20%、玉米粉5%、茶籽饼1%、轻质碳酸钙1%、糖1%, pH值7~7.5;或者棉籽壳87%、麦麸10%、石灰2%、糖1%, 含水量56%~60%, pH值7~7.5。

3、提高制袋成品率

一是培养料质量。培养料要新鲜、无霉变, 木屑要经后熟并过筛。培养料含水量要适宜, 以紧握指缝有水渍但不下滴为度。二是菌袋制作。棉籽壳、木屑要提前24h预湿并加入石灰堆积发酵, 然后加入麦麸, 拌料装袋至上灶的时间不要超过5h。三是消毒灭菌。将料袋装进常压灶, 一般每灶2 500~3000袋, 不宜过多。灭菌时做到“攻头、控中、保尾”, 使升温至100℃的时间尽量缩短, 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6~18h, 做到彻底灭菌。四是菌种培养。茶树菇对光、温敏感, 菌种培养要在相对恒温、避光的条件下进行, 温度控制在22~26℃, 培养室每隔10d检查一次, 清除污染的菌种。五是菌袋接种。灭菌后料温冷却至30℃以下, 装进接种箱接种。尽量减少菌袋破损。

4、科学安排制袋季节

茶树菇菌丝在5~35℃均能生长, 子实体分化适温为22~26℃, 低于20℃子实体生长慢、转潮慢、菌柄短、产量低;高于28℃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 影响品质。

5、抓好害虫综合防治

多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出菇期尽量不用化学防治。重点搞好环境卫生, 及时处理废菌袋, 并对菇房内外消毒, 用洁净的自来水补水。采用防虫网、黑光灯、水浸法 (在菇原基出现前或采收后向菌筒灌水, 水面高于料面1~2mm, 浸2d后倒掉) 相结合的方法治虫。

大棚葡萄套种茶树菇技术 篇2

一、栽培时期

袋料栽培茶树菇,培育菌丝体时间需50~60天,出菇期还需要50~60天。因此安排栽培时间要照顾到两个方面:既要考虑到菌丝体培养期间的最适温度和不允许超过的范围,同时又要兼顾出菇期间的最适温度和不允许超出的范围。在东北地区,宜在1月培养菌丝体,菌丝体培养初期需要加温,3月初出菇。大棚葡萄栽培在3月至5月期间,葡萄棚内可以调节出适合茶树菇出菇的环境条件。

二、优质栽培袋的制备

1.母种培养:采用PDA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3克、硫酸镁0.5克、磷酸二氢钾0.5克、水1公斤、琼脂20克),在25℃左右恒温下培养10天即可。

2.制备液体菌种:配方:玉米面3%、葡萄糖2%、豆饼粉1%、硫酸镁0.5%、磷酸二氢钾0.5%、水1公斤,pH值为6。最适培养条件为25℃,摇床转速为160转/分钟,接种量8%,装液量为500毫升三角瓶装100毫升发酵液,发酵时间7天。

3.出菇袋的制作:配方:玉米芯45%,木屑32%,麸皮20%,白糖1%,石灰1%,石膏1%。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粗细要适度(原料过粗易扎破塑料袋,引起杂菌污染;原料过细影响透气,菌丝生长缓慢)。将配制好的原料拌均匀,加水调至含水量60%,进行半发酵(第一次翻堆后当温度达到70℃时进行装袋,装料时采用17厘米×33厘米折角塑料袋(每袋装干料500克),在1.5帕压力条件下灭菌1小时,冷却后接入液体菌种,接种量为每袋30毫升。

由于液体菌种具有流动性,因此萌发点多,接种后在25℃条件下24小时后即可看到菌种萌发变白,48小时后就可吃料生长,因此杂菌浸染的机会少。一般在25℃条件下养菌18~20天即可长满栽培袋(瓶),生产周期仅为使用固体菌种的一半,同时又省去多个制种环节,大大缩短了栽培周期。

三、套种地准备工作

先将零散的葡萄藤、叶统一吊在离地面高1.5米的大棚架上,以留出操作沟空间。在葡萄树周围50厘米处,将地理平做床,清除杂草,翻松土壤,整平床面。畦整平后,先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并撒石灰粉防地下虫害和消毒杀菌,并在床边做坑,以便于在床面注足水分,增加土壤湿度。选用保湿性能好、不易板结、无污染的土,过筛去掉碎石杂物,在烈日下暴晒2天,再消毒后备用。

四、出菇管理

1.菌棒就地排放出菇:

(1)整理床面和排菌棒。栽培床面要注足水,做到土壤细平,把将要出菇的菌棒直接堆放于床面,一般每床放置两排,菌袋两底面对到一起,菌棒可叠置3层,同时再次注水使地面吸足水,并拆开菌袋两端封口呈喇叭口形,然后搭高70厘米、宽1米的小环棚,用绳子固定后覆盖塑料薄膜,再用遮阳网覆盖。

(2)出菇管理。菌丝长满后移入出菇棚要及时解开袋口(为了减少培养料水分损失,开袋时菌袋袋口不可太大,待子实体形成后再开大袋口出菇),增加通气及散射光,增加湿度到85%~95%,出菇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保持10℃左右的温差5~7天,菌袋表面菌丝变成褐色斑块,出现原基,再经过7天左右就可以采收。每潮菇采收后,要补充水分和营养,促进下潮菇子实体的生长。一般667平方米(1亩)大棚可摆出菇袋约10000袋,成本约10000元,可产鲜菇3000公斤,生物学效率可达60%。

2.菌棒埋土出菇技术:

(1)处置方法。为了提高茶树菇的产量,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可采用菌棒埋土法。具体做法是:先迅速将菌棒上的塑料袋和老菌皮剥去,摆放在已掘土深10厘米的床面上,再覆厚3厘米的细土,注意菌棒间留空隙5厘米。然后浇足水,覆盖薄膜,并用细竹竿均匀隔离薄膜与土壤以防黏结,保持水分。最后在小环棚上再盖上塑料薄膜与遮阳网。

(2)出菇管理技术。菌棒埋土后,一般一个星期后可现蕾,此时应去掉平铺的薄膜和竹竿,保持小环棚内空气湿度90%,温度15~25℃。当菌蕾迅速长大,达到采菇标准应及时采收。注意采完一潮菇养菌7天后再喷水,一般可采收2~3潮菇,生物学效率可达80%。一般667平方米大棚可摆出菇袋约6000袋,成本约6000元,可产鲜菇2400公斤。

浅谈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 篇3

一、选育优良菌种

目前茶树菇菌株很多, 主要有AS78、AS982、茶树菇-1、茶树菇-3、茶树菇-5等菌株。其菌种生产如下。

1. 母种 (一级种)

采用加富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g、葡萄糖15g、蔗糖5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0.5g、硼11g、水1 000ml) 或加麦皮PDA培养基 (马铃薯200g、蔗糖20g、麦皮10g、水1 000mL) , 以上两种配方均用琼脂20g。一般后一种配方菌丝更粗壮。以上配方制作的母种在26℃左右恒温培养7天左右即可。

2. 原种 (二级种)

采用木屑培养基 (木屑78%、麦皮20%、蔗糖1%、石膏粉或碳酸钙1%、普钙、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少量) 制作的原种, 置25℃左右恒温下培养7天左右即可。

3. 栽培种 (三级种)

采用木屑培养基或棉籽壳培养基 (棉籽壳78%、麦皮20%、蔗糖1%、石膏粉1%) 制作的菌种, 置24~28℃下培养30天左右即可。茶树菇菌种要求菌丝粗壮、浓白, 培养后期母种斜面有时出现红褐色斑纹或原种、栽培种料面出现与金针菇一样长出小子实体为正常现象, 但若出现菌丝稀疏弱细、吃料不彻底、有杂色斑点或出现黄水等不宜使用。

二、栽培季节

茶树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 但当季出不完菇, 需经越夏、越冬处置, 到气温适宜时, 菌袋才能出完菇。这不仅使菌袋营养损耗大, 而且降低了栽培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因此, 江苏省射阳县栽培茶树菇, 选择在冬季或秋未冬初进行, 经冬季和早春季发菌, 菌丝即可长满全袋, 待春季气温回升适宜出菇时, 即可进行催蕾出菇管理。这样出菇期长, 基本上当季可出完菇。具体时间安排在10~11月制袋接种, 翌年4~10月出菇。

三、制袋

1. 原料

茶树菇是一种对纤维素、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弱的木腐菌;氮源丰富, 生长速度快, 出现原基及子实体速度快。因此, 培养料用麸皮和玉米粉为佳;用棉籽壳比用木屑效果好, 产量高;木屑用细木屑为好, 需经晒后贮存备用。

2. 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62%, 杂木屑15%, 麸皮20%, 碳酸钙1.5%, 石灰1.5%, 控制培养料含水量63%~65%。

3. 配料、装袋

棉籽壳在制袋前3~4天, 按料水比1∶1.2加入水, 堆积发酵, 翻堆2次备用。装袋前按配方加入其他原料, 干拌2次, 使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后再加水搅拌2次, 调整培养料含水量达65%左右, 以捏紧料有少量水渗出为准。采用15cm×30cm的栽培袋, 每袋装干料300g。

4. 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在灭菌前期, 需排尽灶内冷气, 待灶内温度达100℃开始计时, 维持100℃24小时后, 再闷4小时退灶, 冷却到30℃以下方可接种。

5. 消毒接种

接种室在接种前用气雾消毒剂消毒, 菌袋置接种室内的接种箱中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每袋菌种可接30~40袋栽培袋。

四、保温发菌

将接好种的菌袋, 搬入培养室进行排场堆叠, 一般6~8层, 覆膜。发菌15~20天后, 接种口菌丝向四周蔓延, 封锁料面, 此时应进行翻堆检查。在发菌过程中要翻堆散热, 互换位置, 使发菌均匀。若遇霜冻天气, 培养室需加温, 以促进菌丝生长。发菌室要经常通风换气, 但要注意不能使温度产生波动。冬季发菌, 长达3~4个月, 营养积累丰富, 出菇质量好, 产量特别高。

五、出菇管理

1. 催蕾出菇

利用昼夜自然气候温差及通过人为创造的干湿差, 进行强刺激, 3~5天后, 菌袋表面出现点点细雨水珠, 经2~3天后即可出现密集的白色原基, 接着分化成大批菇蕾。

2. 温度管理

出菇场所温度宜控制在18~24℃, 让菇蕾充分生长发育, 形成大批优质菇。出菇阶段温差不宜大, 棚内温度要相对稳定。

3. 湿度管理

在出菇阶段, 水分管理以轻喷勤喷“空气水”为原则,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95%, 晴天可喷雾5次, 以保持覆盖报纸湿润水不下滴为宜;天气潮湿时可减少喷水次数。转潮阶段, 相对湿度要适当降低, 停止喷水数日, 让菌丝恢复生长。茶树菇生长期间, 要切实协调好保湿与通风的关系。

4. 出菇管理

当菇蕾出现, 原基形成珊瑚状, 浅褐色, 菌柄长到一定长度时, 要把袋口反卷3~5cm;随着菇蕾的长大, 逐渐拉直袋口, 直到采菇。茶树菇具有趋光性, 且CO2可促进菌柄伸长, 故茶树菇在生长发育期间, 要注意袋内空气和散射光的调节, 以提高其商品价值。

5. 补水

茶树菇原基出现后, 料面一直暴露于空气中, 培养料易失水, 所以要经常保持栽培场所的空气湿度在90%左右, 但又不能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可采用干干湿湿的管理办法。当采收2批菇后, 培养袋明显变轻, 必须向袋内补充营养液。

六、采收与加工

1. 采收

当菌盖边缘颜色较浅, 菌膜未破或微破时即可采收, 采收时握住整丛菌柄轻旋拔出, 摘除残留的菇根, 再次把袋口捏拢, 在料面上造就一个出菇的环境, 养菌7~10天, 等第2批菇蕾出现时, 再把袋口打开。室内温度控制在16~26℃。长过2潮菇后, 可进行脱袋覆土, 浇灌营养液, 或倒头出菇。每袋可产鲜菇400g左右。

2. 加工

茶树菇采收后去杂质和残根, 进行分级, 立即放到冰库冷藏, 保鲜出口。茶树菇子实体细而长, 易烤干, 烤干分检后, 及时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装箱。

七、病虫害的防治

茶树菇在菌袋制作和栽培管理过程中, 常常会遭受到杂菌的污染和病虫的侵入, 因此, 在栽培过程中, 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茶树菇在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杂菌污染有绿霉、红色链孢霉、根霉等, 其防治措施与香菇栽培一样。其防治措施有。

1. 搞好卫生, 清除虫源

菇房内外的虫菇、烂菇及菇头、菇根和废弃的培养料、垃圾等要及时清理销毁, 铲除害虫的孳生地, 防止成虫前来产卵或幼虫羽化成虫飞入菇房卵孵化, 消除虫源, 减少虫害。

2. 灯光诱杀

菇蚊、菇蝇的成虫具有趋光性, 可用黑光灯或高压静电灭虫灯诱杀。

3. 药剂防治

从暴利开始的茶树菇 篇4

陈忠坦,茶树菇收购商。从1997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4月他都来黎川县,一年当中基本上有半年的时间是在黎川县度过的。从业10多年来,陈忠坦见证了茶树菇市场的起起伏伏。

野生的茶树菇,原产于江西省黎川县境内深山老林中的油茶树腐朽的树蔸部,数量极少。茶树菇不仅味道香浓,而且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具有药效滋补功能。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每公斤1500元,目前市场上已经很难买到真正的野生茶树菇了。自从1996年人工试种茶树菇成功后,黎川县就有2万多户农民在从事茶树菇种植,参与其中的人数占全县农户的一半多,茶树菇的产量达1亿多筒。

产量的盲目扩大,必然会造成价格的暴跌。黎川县潭溪乡文清村村民曾木荣回忆起早期茶树菇的高价格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1998、1999那两年,茶树菇价格非常好,高的时候1公斤可以卖到400元,最低也可以卖240~260元。”然而如此高的价格没持续几年,茶树菇的市场便很快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几百元1公斤,一路降到现在的40多元1公斤。

没有了高价位支撑的茶树菇产业,很快就让村民们感到了沮丧。因为茶树菇的产量比较低,一筒只能出100克鲜菇,也就是10克干货。虽然茶树菇的价格一降再降,但毕竟是黎川县的特产,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从2000年开始,在县政府的引导下,种植户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产量。很快,他们就发现用棉籽壳代替传统的木屑做培养基效果更好。

种植户江土旺说:“原来种茶树菇装的是木屑,现在用纯棉籽壳,这样菇的产量提高了,质量也比以前好了。”因为棉籽壳的营养成分高,长出来的菇又大又长。现在,黎川的茶树菇平均1筒能产鲜品250克左右,加工成干品有25克,如果管理得好,产量甚至还能更高。

价格虽然下降了,但用棉籽壳种茶树菇的人却越来越多,产量的提高也就抵消了市场价格下降的损失。现在种植户们每年冬天都要先将菌种放进用棉籽壳配成的培养基里,到第二年春天,气温一回升,充分发酵后的菌种就开始长出新鲜的茶树菇,这时就可以采摘了。

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 篇5

1 场地选择

既可选择室内空房架层床栽, 也可利用室外冬闲田、菜园及果园作栽培场进行地栽。

2 时间安排

该菌株属中温偏高型。菌丝生长温度10~32℃, 出菇温度15~30℃, 一般播种后45天开始出菇, 春栽3~4月播种, 5~6月出菇;秋栽7~9月播种, 9~11月出菇为宜。

3 培养料配方及处理

栽培料要求新鲜、干燥、不发霉、不腐烂。配方: (1) 干纯稻草100%, (2) 干纯麦草100%, (3) 大豆秆50%、玉米秆50%, (4) 干稻草50%、谷壳50%。将新鲜稻麦草切成2~3cm长, 置水池中浸泡2天, 使草吸饱水分, 变柔软后备用。高温天气应对原料进行3~4天预堆发酵, 经翻堆散热后方可栽培。气温低把预湿的草料沥干, 即可装袋接种, 培养料含水量掌握60%~65%。

4 装袋接种

将经过处理的培养料装入30cm×60cm的塑料袋中。装料必须紧实, 呈圆柱形, 菌种播在中间及两头共4层, 并在菌种部位刺微孔透气增氧促发菌, 所接菌种呈红枣大小, 用种量是培养料重量的5%~8%, 菌种盖满料面, 最后用编织绳扎住袋口, 但不能扎得太紧, 以利透气。

5 菌丝培养

把接过菌种的培养袋搬入清洁干燥、通风透气的培养室培养菌丝。排袋培养时, 最多叠3~4层, 呈井字状, 每排之间留通风道。当菌种萌发后, 菌丝长到2/3位置, 可松解袋口透气增氧, 在发菌期间, 每周倒袋1次, 一般25~30天, 菌丝长透培养袋。

6 覆盖土壤

将发满菌丝的培养袋口敞开, 均匀地在袋顶覆盖一层3~4cm厚的腐殖土或稻田土 (土壤中加入0.1%菇宝素) , 然后把菌袋排放在层架或地面上, 进行喷水保湿, 诱导出菇。

7 出菇管理

覆土7~10天白色菌丝爬上土面, 待土层表面布满浓白菌丝后, 停止喷水降湿, 使袋面菌丝倒伏, 迫使由营养阶段转入生殖阶段。此阶段控制空气相对湿度85%~90%, 空间温度15~30℃, 加强通风换气, 以刺激土层内的菌丝形成菌束, 进一步扭结原基发生菇蕾。

8 适时采收

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氮源的筛选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菌种。

茶树菇6号,购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1.1.2 培养基。

液体摇瓶菌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葡萄糖2%,KH2PO40.3%,MgSO40.15%,VB110mg/L,水1 000mL,pH值自然。基础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葡萄糖3%,蛋白胨0.3%,KH2PO40.3%,MgSO40.15%,VB110mg/L,水1 000mL,pH值自然。

1.2 试验方法

1.2.1 菌丝体的摇瓶培养。

250mL摇瓶装量100mL,接种5块0.5cm菌块,25℃120rpm振荡培养7d,得一级液体菌种。将一级液体菌种接种于二级液体菌种培养基中(一级、二级液体菌种培养均采用液体摇瓶菌种培养基),二级液体菌种培养采用250mL摇瓶装量100mL,接种10%,置于25℃120rpm的振荡器中进行液体菌种扩大培养,5d后加入5颗无菌玻璃珠,继续培养2d使菌种匀质化,将此液体菌种以10%接种量接入各组实验培养基中,摇瓶培养。

1.2.2 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氮源的筛选。

基础培养基中去掉葡萄糖,分别加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小麦粉、可溶性淀粉,浓度均为3%,不加碳源为对照(CK),250mL摇瓶装量100mL,接种10%,置于25℃120rpm的振荡器中进行培养7d。基础培养基中去掉蛋白胨分别加入酵母膏、蛋白胨、玉米粉、黄豆粉、硫酸铵,浓度均为0.3%,不加氮源为对照(CK),其他条件同上。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结果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碳源的筛选

由表1可知,茶树菇菌株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培养时,葡萄糖中的菌球数最多,蔗糖次之。麦芽糖与小麦粉的菌球大小无显著差异,可溶性淀粉的菌球最小。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菌丝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葡萄糖中的最多。葡萄糖培养基中的胞外粗多糖含量最多,且与另外4种碳源存在显著差异,蔗糖和可溶性淀粉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麦芽糖与小麦粉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的菌球数、菌丝生物量、胞外粗多糖含量都明显低于添加了碳源的培养基。

2.2 氮源的筛选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氮源对菌球数、菌球大小、菌丝生物量和胞外粗多糖含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有机氮中以多组分复合氮源蛋白胨、酵母膏为最好,其次是天然农副产品玉米粉和黄豆粉,而无机氮源硫酸铵与对照在菌丝生物量和粗多糖含量上无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3.1 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源的筛选

试验选用了5种碳源,从结果来看,茶树菇对碳源的利用较广,单糖、双糖、大分子化合物均可利用。葡萄糖为最适的碳源,菌丝生物量、胞外粗多糖含量都明显优于其他碳源,这可能是葡萄糖为单糖最容易被菌丝利用。这与董洪新等[4]和刘竞男等[5]试验得出的结论一致。同时也符合Kakilan[6]的报道:真菌的主要呼吸途径碳源都是以葡萄糖的磷酸化衍生物方式为起始点的。而党建章等[7]在茶薪菇菌丝液体培养的营养需求试验中得出玉米粉为最适碳源,这可能是不同茶树菇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不同。茶树菇6号菌株对除试验选用的5种碳源以外的碳源利用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茶树菇液体培养氮源的筛选

试验结果表明,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于茶树菇液体培养,这与王丽英等[8]得出的试验结论一致。而硫酸铵效果最差,符合有机氮源优于无机氮的规律。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应用玉米粉等成本较低的原料来代替部分蛋白胨作为氮源的研究和有机氮源中多组分复杂氮源的配施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志勇.茶树菇人工栽培成功[J].中国食用菌,1995,14(1):46.

[2]钟世彬.大有开发前途多食用菌新品——柱状田头菇[J].浙江食用菌,1991(4):28.

[3]许旭萍,余晨兴,李惠珍.柱状田头菇的栽培及生物化学研究概况[J].药物生物技术,2003,10(2):117-120.

[4]董洪新,王世东,刘新海,等.杨树菇深层培养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3,10(3):22-25.

[5]刘竞男,王四宝,何兵,等.杨树菇发酵工艺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4,11(3):50-56.

[6]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党建章,何宗智,江保国,等.茶薪菇菌丝液体培养的营养需求[J].微生物学杂志,1999,19(2):11-13.

猴头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篇7

2.适时栽培 北方栽培一般2月或9月接种,3~4月或10~11月出菇最好,南方春秋栽培可分别提前或推迟20~30天。实践证明,北方春栽出菇不宜迟于3月中旬,以免菇期遇25℃以上高温而导致减产,降低品质。秋栽若气温偏低,可尽量提前接种,以便在气温降至12℃以下前结束出菇。

3.原料配置 原料配置是获得稳产高产的基础。原种、栽培种培养料可就地取材,常用配方是棉子壳87%、麦麸10%、蔗糖1%、石膏1%、木屑1%。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培养基中麦麸添加量增加,猴头菇产量随之提高,配方中棉籽壳栽培,麦麸量不宜超过15%,否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子实体分枝松散,呈菜花状或珊瑚状,降低产品品质。为提高产品质量,拌料时在允许范围内可增加水量,料水比1∶1.5~1.6较好,这样头潮菇朵大球重,色白味佳,商品质量好。

4.小袋栽培 猴头菇采用小袋(14×30cm)加套环栽培,两端接种,出菇早、产量高。一般头潮提前2~5天,球径达8~9cm。装袋时要外紧内松,以防基质失水影响正常出菇。此外料要装满,少留空间,以免柄过长,多耗营养。

5.彻底灭菌 高压灭菌小袋要求在14.7×104帕的压力下保持1.5~1.8小时,大袋保持1.8~2.4小时;常压灭菌100℃保持4小时,再保温4小时为宜,若温度不够,须延长灭菌时间。高压灭菌还要防止菌袋胀气破裂,装料扎口不必过紧,灭菌时采用开阀加热,文火升温,缓慢排气,自然降压的方法来控制胀气。

6.菇期通风 猴头菇栽培管理的重点在菇期,菇期管理的关键是控温、通风、保湿。小袋栽培19~24天开始形成原基,此时应移入菇房,及时开口通风,以防原基萎缩,推迟出菇。筒栽可在菌丝扭结处用小刀开1~2cm的十字口,以增加氧气,促进子实体分化。开口后要增加空气相对湿度80%~90%。出菇后切不可向幼蕾噴水,要少喷勤喷,随菇体生长加快,水量要增加。若温度高、通风差,要少喷或不喷,通风好、温度适宜,可多喷勤喷。子实体对CO2极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超过0.1%时会刺激菇柄不断分化,形成菜花状或珊瑚状子实体,降低口感。因此,必须加强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亦可常开窗扇,确保空气清新,但不可直吹菇体,以防变色萎缩。

7.及时采收 猴头菇自现蕾到成熟一般需10天。因用途不同,采收标准不一。若鲜食、制罐或盐渍,以菌刺长0.3~0.5cm采收最好,此时菇体内实朵重,适口性强。若刺长1cm以上,则开始散发孢子,必然降低营养,同时菇体变软,口味下降。采时用小刀割下,留l~2cm菇柄。为提高产量,采收第一潮菇后停水3日,通风1日,使菇根表面收缩,随后用竹筷在袋端打2个8~10cm深的洞,补水50~100ml。24小时后控出多余水分,在适温下培养7~10天可出二潮菇。

上一篇:官方旅游网站下一篇:过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