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开发

2024-10-01

茶树开发(共9篇)

茶树开发 篇1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花属完全花,两性,虫媒花,一般由5~9片花瓣组成,花瓣中有200~300个雄蕊,雌蕊位于雄蕊群的中央[1]。茶树花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抑菌和防癌抗癌等功效[2,3,4,5,6,7]。我国茶树花资源丰富,茶区每年可产茶树鲜花200万~300万t[8]。但长期以来,关于茶的研究多局限于芽叶,对花关注较少[9,10]。近年来,随着对茶树花的不断研究,发现茶树花与鲜叶的化学成分相似[11];而且茶树花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2的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低,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营养源[12];充分利用茶树花资源对提高茶树附加价值、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该文就近年来对茶树花的化学成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期为今后茶树花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茶树花的主要化学成分

1.1 香气成分

茶树花香气蜜香馥郁,具有挥发性芳香油。目前,国内外对茶树花香气研究较少,顾亚萍和钱和用石油醚浸提茶树花,得到茶树花精油,并对精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鉴定出棕榈酸、丁二酸、咖啡因、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25种成分[13]。

1.2 茶多酚

茶多酚具有抗衰老和清除自由基、抗癌剂、抗辐射、除臭、降血脂、抗过敏及杀菌等功效[14]。茶树花含有相当量的儿茶素,含少量的咖啡碱[5]。Lin Y S等使用HPLC测定了10种不同的茶树品种,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为10~38 mg·g-1和3~8 mg·g-1;且茶树花和茶鲜叶提取液均能有效地在Fenton反应体系中发挥清除自由基作用和在脂多糖诱导鼠单核细胞体系中发挥NO抑制作用[5]。Terahara N等从中国特有的红花茶树叶和花中分离出3种花青素,分别为飞燕草色素、花青素-3-O-β-D-半乳糖苷、飞燕草色素-3-O-β-D-[6-(E)-p-羟基苯基]吡喃半乳糖苷,在叶子中首次发现花青素tricetinidin,它最终能形成EGCG,是天然的染色剂和抗氧化剂[15]。黄阿根等对茶树花多酚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种儿茶素的单体化合物EC、ECG、EGCG和GCG,纯度分别为98.9%、96.8%、98.6%和97.1%[16]。黄阿根等测定了5个江浙地方品种茶树花中多酚的含量,约为6.35%~8.19%,由EGC、EGCG、EC、GCG和ECG儿茶素类化合物组成[11]。Yang Z等研究发现茶树花乙醇提取液中含有儿茶素和黄酮醇糖苷类物质,这些物质能溶于乙酸乙酯并能清除DPPH自由基,其中EGCG和ECG是茶树花抗氧化的主要活性物质[6]。Yang Z等研究发现同一种茶树花的不同提取物对于不同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不同,这种清除自由基能力大小的不同可能是由于茶多酚、EGCG、ECG和黄酮不同含量所导致的[7]。之后,Yang Z等又在茶树花里发现了除8种儿茶素外的5种黄酮醇糖苷类,分别是杨梅树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山奈酚-3-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9]。董瑞建等研究得出超声波辅助浸提茶树花多酚用时短,温度低的优点;并确定了最佳浸提工艺的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10 min、料液比为1∶30,最佳得率为75.13 mg·g-1[17]。黄阿根等发现HZ2806大孔吸附树脂适宜作为茶树花多酚纯化的树脂,并得到超滤处理茶树花多酚的最适条件,证明了超滤用于树脂法纯化茶树花多酚工艺的有效性[18,19];随后,又探索了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梯度洗脱法制备高纯度茶树花多酚的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了各洗脱物,应用HPLC分析了各洗脱物的儿茶素的组成,并采用清除·OH及DPPH·方法比较了各洗脱物的抗氧化性能,得出茶树花多酚可作为高级抗氧化剂使用[20]。

1.3 茶树花多糖

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及抗血栓、增强免疫功能、降血压、减慢心率和增加冠脉流量、耐缺氧等保健功效,使其在药品和保健品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21,22]。顾亚萍确定了茶树花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温度90℃,时间1.3 h,液固比为10∶1;采用Sevage法脱除蛋白,DEAE纤维素进行脱色和初分离,Sephacryl分级纯化,得到纯度为87%的茶树花多糖[23]。黄阿根等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出茶树花多糖含量为1.04%~1.84%,其单体有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甘露糖、木糖、岩藻糖、鼠李糖等[11]。杨玉明等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水浴浸提茶树花多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的温度为90℃、时间为120 min、料液比为1∶40,提取率为2.126%[24]。陈小萍等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水浸提茶树花多糖,并对不同脱色、脱蛋白方法效果进行了对比,以UV检测和凝胶层析鉴定纯度;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时间;95℃提取3次、料水比为1∶10提取效果最好;树脂法脱色效果最好;酶法-Sevage法脱蛋白效果最好;试验获得的茶树花多糖是糖蛋白复合体,具有高度均一性[25]。Han Q等通过系列的体内和体外试验系统地评价了茶树花多糖的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表明茶树花多糖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其对免疫调节的作用[8]。

1.4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镇痛、免疫调节、降血糖、治疗骨质疏松、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等功效[26]。茶树花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含量高于其它花粉[27]。陈小萍等采用料液比为1∶15,80℃下批次提取90 min,体积分数95%的乙醇提取茶树花黄酮效果最佳;超声波振荡提取条件为体积分数95%的乙醇,料液比1∶30,提取温度45℃,批次提取80 min最好。超声波结合热提法获得的茶树花黄酮提取物对·OH的清除效果较Vc好。黄酮特征颜色反应、UV光谱等定性反应表明,茶树花中的黄酮醇类、黄酮类化合物因其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28]。

1.5 茶皂素

茶皂素不仅是一种纯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且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高血压、溶血及鱼毒活性等功能[29,30]。Sachiko S等从日本茶树花中分离出一种新型乙酰化齐墩果烷型三萜皂甙类J和芳香族糖苷[31]。Yoshikawa M等采用甲醇溶剂提取茶树花活性物质,并分离纯化出3种新型乙酰化齐墩果烷型三萜类茶皂甙,研究了3种茶树花皂甙对降肥胖具有显著的效果[4]。Yoshikawa M等从中国茶树花分离出了茶树花皂甙A、B、C,并发现6种新型乙酰化齐墩果烷型三萜类皂甙,分别是D、E、F、G、H、I;通过对小鼠嗜碱白血球细胞释放出的β-己糖胺酶来抑制即时过敏反应的监测,结果表明,茶树花皂甙B、E抑制过敏反应比利喘平、酮替芬的活性还要强[32]。Yoshikawa M等采用HPLC定性和定量分析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茶树花皂甙成分,发现印度和中国的茶树花皂甙成分A-F相似;成分A-C有保护胃和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成分A-F有抗应变性和抗肥胖的效果[33]。随后Yoshikawa M等从四川、福建的茶树花中分别分离出2种和3种茶树花皂甙,其中发现福建茶树花皂甙具有促进胃肠运输和抑制胰脂肪酶的功效[34,35]。

1.6 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茶树花中含有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其中SOD具有抗炎、防辐射、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效[36],而CA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好氧微生物和动、植物体内,催化效率较高且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酶[37]。翁尉对不同品种、不同开花状态茶树花中SOD活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花品种对SOD活力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开花状态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品种和开花状态互作与采花时间对SOD活力的影响不显著[38]。苏松坤等测定出浙江淳安茶树花花粉中SOD和CAT的活性分别达到了203.80 U·g-1和321.90 U·g-1说明茶树花粉中的SOD和CAT活性较高[39]。因此开发利用茶树花中的SOD和CAT,应用于食品、化妆、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7 其它化学成分

茶树花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可作为天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要来源,为食用花粉提供重要原料[40]。蔡继炯和朱锡林研究发现茶树花粉中含氨基酸总量达23%以上,其中撷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为丰富[41]。苏松坤等对茶树花粉营养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含量为29.18%,脂肪为2.34%,而且必需氨基酸配比均接近或超出FAO/WHO颁发的标准模式值[38]。

维生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微量营养成分。如V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防止坏血病;VA、VD、VE和VB具有预防多种癌症发生等多种生理功能[39]。每100 g茶树花粉中维生素A、D、B1、B2、C、E、K的含量分别为0.79、0.02、0.09、2.74、1.20、6.60和0.30 mg[38]。

茶树花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也较高,其中锰的含量比一般花粉高20~30倍,锌的含量高10倍[42]。吕文英和吕品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葵花粉和茶树花粉中Zn、Fe、Ca、Mg、Cu、Mn、K和Na的含量,结果表明,Mn在茶树花粉中的含量是葵花粉的16倍,而Fe和Zn的含量在两种花粉中差别不大,K、Mg、Na和Cu的含量均为茶树花粉高于葵花粉,只有Ca的含量葵花粉高于茶树花粉[43]。

2 茶树花资源的开发利用

茶树花含有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蛋白质、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咖啡碱、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天然成分,可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化妆品、医药及保健品等行业。

2.1 茶树花茶的加工

将茶树花直接作为制茶原料已有报道,如聂樟清等发现萎凋时间和杀青方式对茶树花茶的感官品质、水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影响较大;而干燥方式只对感官品质有影响;试验得出萎凋22 h、蒸汽杀青、微波初干、低温干燥、高温提香工艺加工的茶树花茶感官品质最优[44];对于不同品种茶树鲜花加工茶树花茶,其品质有一定的差异,以苔茶品种鲜花加工的茶树花茶品质较优;不同鲜花部位加工成的茶树花茶以全花的综合品质较好[45]。用茶树花窨制红茶,成茶花蜜香浓爽持久,能明显改善红茶香气[46],而将鲜叶红碎茶与茶树花红碎茶以适宜比例拼配,能提高或改善成茶品质,制成的红碎茶达到出口红碎茶二套样的优质标准,并能降低加工成本[47]。

2.2 茶树花酒的酿造

以茶和茶树花开发的保健酒度数低、色泽透亮、口感较温和,又富含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既有酒的风味,又有茶的保健功能[48]。喻云春等认为茶树花可以用作泡制保健酒的极佳原料[49],茶树花酒兼具茶树花与酒的特点,产品具茶香、味醇厚、爽口、酸甜,工艺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50]。

2.3 茶树花饮料的调配

茶树花提取液具有花的芬芳和茶叶的青涩,是很好的“茶花饮料”。史劲松等采用10万分子截留量的超滤膜处理茶树花饮料有较好的澄清效果,且对茶多酚造成的损失较小,经调配后可开发适口性好、风味独特的鲜花饮料[51]。邬龄盛和王振康以茶树花为主要基质,配伍其它食药兼融的材料,组合成培养基,接入功能性真菌,经过人工调控培养,加工培养基而形成的生物菌体茶,调配成茶树花菌类茶[52]。赵旭等调配的茶树花饮料具有茶香、滋味清凉爽口、淡黄色澄清、汁液均匀;细菌数小于100个·mL-1,大肠杆菌数小于30个·L-1,致病菌未检出;符合质量要求,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53]。

2.4 茶树花粉的开发利用

茶树花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花粉;具有解毒、抑菌、降糖、降脂、滋补、养颜、延缓衰老、防癌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防止动脉硬化和肿瘤的首选花粉[54,55]。目前,国内茶树花粉产品主要以片剂居多,产品开发比较活跃的地方主要局限在浙江、云南、海南、台湾等省[56]。如我国台湾将开发的茶树花粉作为大宗的出口产品[57]。茶树花粉可用于深秋蜜粉源,制成茶蜂花粉或蜂粮[58];也可用作开发饮料及保健食品的食品添加剂[59];还可作为环境监测剂[60]。

3 展望

我国茶树花资源非常丰富,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往往作为“废物”被丢弃。其实茶树花含有和茶叶相似的丰富的内含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对茶树花的不断研究和开发利用,茶树花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目前,国内外对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倍受关注,茶树花含有的茶多酚、茶皂素、咖啡碱、维生素和茶皂素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必将迎来广阔的前景;从茶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精深加工必将成为茶树花开发的方向。

随着国内外研究者对茶树花关注的提高,其研究层次从理化成分到功能成分也逐渐增多,但是其毒理性和临床试验研究很少,以及功能成分的性质、作用机理、营养学评价等研究还不够深入;茶树花蛋白提取、指纹图建立、DNA序列测定等的研究较少;茶树花开发深度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深加工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很多研究表明,茶树花含有和茶叶相似的丰富的内含物质,是一种附加价值很高的茶资源。现就近年来对茶树花在化学成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其研究和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茶树花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茶树花,化学成分,开发利用

腊肉茶树菇 篇2

茶树菇是闻名世界的食用菌之一,又名茶薪菇、茶菇,该菇面薄柄长,柄脆清香,食味鲜美,作配料、主料均可,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据《中国通志》记载:“茶菇味在柄,浓郁中得清气,尤胜香菇。所产不多,不堪装载。”自古以来,被称为“神菇”。

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物质。

中医认为,茶树菇性平、甘温、无毒,常用做利尿渗湿、健脾止泻之药,对清热、平肝、气喘有独特疗效。经常食用有益肠胃,可预防消化不良和儿童佝偻病,能提高正常糖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治疗产妇乳汁减少、贫血等,是有特殊食疗价值的天然食品。

原料:

茶树菇 一把

腊肉 1块

青红椒 1根

大蒜 8瓣

辣酱 30克

干红辣椒 8个

蚝油 10毫升

盐 3克

糖 10克

做法:

1)茶树菇用温水泡发后,捞出洗净后切去根部,过滤泡发的水备用。

2)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加热至沸腾后,放入茶树菇焯烫1分钟后捞出切段。放入腊肉焯烫3分钟,至表面变色即可,捞出后切片。青红椒去蒂后洗净切成小块。大蒜去皮洗净后拍碎。

3)炒锅中倒入油,大火加热至六成热后,调成中小火,放入辣酱、干红辣椒将油炒成红色,再倒入大蒜和蚝油炒出香味,放入茶树菇翻炒2分钟,放入腊肉和过滤后的茶树菇水,没过食材表面,调入盐和糖加盖焖5分钟后,放入青红椒块,继续翻炒1分钟即可。

超级啰嗦

**可以用其他菌类替代茶树菇,香菇和牛肝菌都是不错的选择。

茶树开发 篇3

腾冲县新华乡目前仅有可开发利用古茶树104株。今年, 新华乡古茶树鲜叶的收购价达20多元一公斤, 至5月10日, 乡内茶企已收购、加工古树茶1100公斤, 每公斤的出厂价为1100元, 零售价达180元以上, 许多茶商都慕名而来, 古树茶供不应求。

面对这样的局面, 新华乡政府认为, 对古茶树资源保护已比开发更为重要。为了子孙后代和永续利用, 全乡已加强了对古茶树的保护:一是由企业与古茶树的主人协商购买古茶树, 由企业派出专人管护, 只能科学、适度采摘;二是由企业出资, 实行进行挂牌保护, 到茶叶采摘季节由企业派出专人定点、定时、订株向农户收购鲜叶, 农户任何时候都不得随意采摘。

茶树扦插技术 篇4

1. 培育插技 为了获取优质、高产的插枝,在母本园管理上必须注重修剪、施肥等环节。一般用于夏插(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的枝条,可在2~3月春季首轮新梢萌发前进行离地40~50厘米的深修剪,然后留养插穗;而用于秋插(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的枝条,可在春季首轮新梢采摘后,进行轻修剪留养插穗。由于插穗修剪量大,母本园施肥量一定要充足,这样才能养出粗壮插枝和保持其旺盛的树势。通常母本园可采用“一基二追”方法,即在秋插结束后用200~250千克/亩饼肥或50~75千克/亩三元复合肥做基肥;追肥可在每年的春梢萌发前(3月)和夏插剪枝后(8月)进行,每次用量为10~15千克/亩尿素等肥料。同时,要加强管理,及时清除花果和打顶以及防治病虫害。

2. 整理苗圃 苗圃地应选择中等肥力,排灌、交通方便的旱地,经深翻清除杂草后,按照东西向整成宽110~120厘米,高20厘米左右的苗床,苗床间距25~30厘米,苗圃四周开设排水沟,平整后经适当压实即可进行扦插。

3. 选择插穗 从良种母本园中剪取红棕色、半本质化、健壮、无病虫害、具饱满腋芽的枝梢,并将枝条剪成长3~4厘米,带有1片叶和饱满腋芽的短穗,剪口要剪成平滑的斜面。

4. 适时扦插 在长江流域茶区,夏季扦插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秋季扦插则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而华南茶区扦插时间可略为提前。

5. 合理扦插 扦插前将苗床充分喷湿,待表土不黏手时再按茶树叶片长度划线,一般插穗行距7~8厘米,株距2~3厘米,以叶片不重叠为宜。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插穗叶片下部将插穗直插或稍斜插入土中,深度以露出叶柄为宜,应边插边将土壤稍加压实,使插穗与土壤紧贴,以利发根。一般每亩可插20万~25万穗。扦插时,要做到当天剪穗,当天插完,以保持插穗的新鲜。具体做法:在扦插时,将插穗基部快速蘸取少量高浓度生根粉,边蘸边扦插;也可将剪好的插穗在50毫克/升浓度的萘乙酸溶液中浸泡30秒左右,捞出后即可扦插。

6. 插苗管理

浇水:扦插初期,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水量以浇透为准,该阶段大概持续7~10天;以后可每天浇1次。生根后,一般隔日浇水1次或数日沟灌1次,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除草:苗圃中湿度高,杂草多,要及时除草,以防杂草与扦插苗争夺肥水,一般至少1周进行1次。

病虫防治:扦插苗腋芽萌发后,应及时检查和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叶蝉、螨类、粉虱与茶蚜等虫害以及病害的发生。

施肥:扦插苗圃的施肥和常规茶园差别很大,应掌握“小量多次,先少后多”的原则。

炼苗:夏插的苗圃,可视天气情况,于10月开始逐步拆除遮阳网,开始时可在阴雨天揭开遮阳网,晴天再盖上;夏插苗圃越冬时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防冻保暖工作。秋插苗圃可在次年4月选阴雨天拆去遮阴物。拆除遮阴物后要根据土壤状况注意经常浇水,在苗高15~20厘米时,应及时打顶,摘去梢顶1芽1叶,以促进茶苗分枝和基干增粗,提高出圃率。

茶树种子繁殖技术 篇5

1、种园管理

要获得质优、量大的茶子,就必须抓好对采收茶子的茶园的管理,促进茶树开花旺盛、座果率高而种子饱满。

2、采收和贮运

茶子质量的好坏,其生活力的高低与茶子采收时期及采收后的管理、贮运关系密切。适时采收,其物质积累多、子粒饱满而发芽率高,苗生长健壮。茶子采后若不立即播种,则要妥善贮存(在5℃左右,相对湿度60%~65%,茶子含水率30%~40%条件下贮存),否则茶子会因变质而失去生活力。茶子若运往它地,要做好包装,注意运输条件,以防茶子劣变。

3、播种前处理

将经贮藏的茶子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给予种子有利的刺激,促使种子萌芽迅速、生长健壮、减少病虫害和增强抗逆能力等。

4、播种

茶树种植技术 篇6

贵州有着悠久的茶树栽培历史, 20世纪70年代, 贵州茶树栽培研究进入新时期, 开展了对栽培技术的研究, 但由于经济、技术落后等原因, 依然存在着茶树分布零星、产量低的状况, 因此提高茶树的种植技术依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茶园间作的实施技术

2.1 短期间作

2.1.1 茶行布置

保证茶行间距相等、平行, 以免茶行错乱, 在茶行转折地段处须留标记。

2.1.2 茶树种植

茶树种植 (茶苗移栽除外) 时, 盖土前在地块两端最边处茶行 (或第2行) 留下比较固定的标记, 便于间作物种植时识别茶行。

2.1.3 间作物选择

茶同间作物可根据茶区当地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选择物种。间作物忌阔叶、藤蔓作物;可供选择的有薏米、花生、大豆、辣椒、小米等。薏仁米在贵州晴隆、普安、兴仁、兴义均广为种植, 海拔800~1 000m地区均可种植, 地力选择性不强, 抗力、防风强, 粮、药两用, 价值收益一般是玉米的3~4倍, 甚至更高, 贵州其他茶区可以试种。

2.1.4 间作物种植管理

间作物种植时, 若茶苗未出土, 必须拉绳人工打穴, 沿预定茶行标记按茶行规模确定间作物种植位置;若原定标记不可靠, 必须查实定准, 切勿猜测。茶园大行距一般在1.5m左右, 单行条栽茶园在茶树种植后的第1年和第2年可设置双行错穴间作, 行距20~25cm, 第3年单行种植, 间作穴距25~30cm;双行条栽茶园一般以单行间作为宜。茶园作业人员均应行走于间作物穴间, 切勿踩踏茶行。应按茶行方向作业, 以免影响茶树生长。

2.2 中长期间作

2.2.1 物种选择

中长期茶园间作物忌高大阔叶乔木, 各地选择适生经济型树种如梨、桃、苹果、柑桔、板栗、杜仲、银杏等种植。

2.2.2 种植布置

间作物尽可能形成一定的产量规模, 才能体现间作收获物的商品价值。在一定的区域内, 间作物应有规划布置, 不宜太杂, 应以1至2个物种作为主体, 并尽可能有组织地引种优良品种。

2.2.3 间作管理

间作物生长管理以控制低位分枝的形成为主, 在茶树未成园前尽快形成壮实主干, 再根据收获物确定树冠培养高度与密度, 以枝干不妨碍茶树生长与茶园作业为宜。间作茶园的施肥水平要相应地提高, 病虫害防治要以茶树的病虫害防治为主, 间作物若要进行病虫害防治, 其用药品种、浓度及喷药时间必须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规范要求。

3 短穗扦插育苗技术

3.1 整地与施肥

地块的选择扦插苗圃地要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水源充足、光照良好、没有风害和冻害的微酸性砂质或粘质壤土地块, 前作忌麻、烟、菜地。

整地应分2次进行, 第1次在前作收获后全面整地, 深度30cm以上;第2次结合作畦整地, 深度20cm, 并在第2次整地时, 清除石块、杂草及其他杂物, 且尽量将土整细。

3.2 开设排水沟

如果苗圃地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块, 必须在苗圃田块周围建立排水沟, 做到能及时将积水排出, 避免扦插圃渍水, 沟底比畦底低6cm即可。如果苗圃地有一定坡度, 可以不用单独建立排水沟, 利用畦沟即可排水。

3.3 修剪

采穗茶园修剪程度较一般采叶茶树为重, 以增加分枝, 使枝条生长茁壮, 增加适合扦插用的有效枝条为主要目的。一般青、壮龄母树可进行深修剪, 剪去树冠上部细而密集的枝梢;半衰老母树, 离地面40cm左右重修剪;衰老母树要进行台刈。母本茶树修剪应在春、夏两季进行。一般春茶前修剪的供夏季扦插用;夏茶前修剪的供秋冬季扦插用。

3.4 扦插技术分析

3.4.1 扦插时间

只要能剪取到扦插穗条, 随时可以扦插。适宜的时间是3~11月。夏插发根快, 成活率高, 但要注意夏季高温的不利影响。秋冬插较适宜, 一般在11月进行, 出圃率高。

3.4.2 插穗选择

插穗应选取当年抽出的粗壮、中下部呈红棕色、组织已木质化、腋芽饱满健壮、无病虫危害的新梢。且在剪取插穗的10~15d以前将母树的新梢打顶。

3.4.3 插穗

剪取每个插穗长3cm左右, 要求是“1个腋芽、1片叶和1个短茎”。一般1个节间剪1个插穗, 如果节间太短, 则2个节间剪1个插穗, 只保留上端叶片。在剪取插穗时, 插穗上端剪口应离叶柄5 mm左右, 与叶片伸展方向平行成斜面, 以防渍水腐烂。下端剪口与剪口平行倾斜, 从而增大插穗与土壤的接触面, 便于发根生长。插穗剪取时, 应注意上下剪口要平滑, 不能出现腋芽受伤或插穗撕裂的情况。

3.4.4 扦插前准备

在压平后的床面上划出插穗行距的痕迹, 扦插330~375万株/hm2, 扦插行株距:中小叶种行距10cm, 大叶种适当放大, 株距以叶片不重叠为原则。如果不是雨后扦插, 必须要先洒透水, 使苗床充分湿润, 待土壤稍干不粘手时扦插。

3.4.5 插穗扦插

用食指和拇指夹住插穗上端的腋芽和叶柄处, 垂直将插穗插入苗床中, 插穗的4/5插入地下为宜 (至叶柄基部) , 叶片要向一个方向伸展, 且芽和叶柄要露出地面, 待插好1行后, 用手指沿扦插行将插穗附近的泥土稍用力挤压, 使插穗与土壤紧密粘合。挤压后的插穗, 应向床面稍微倾斜。叶片应稍翘起, 避免叶片贴地。插穗应保持新鲜, 随采随剪随插。如遇特殊情况而不能及时扦插时, 应注意插穗保水。

3.5 追肥

合理追肥是培育壮苗的一项重要措施。茶芽开始萌发后,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必须及时给予补充。但这时茶苗根系尚不十分发达, 地上部也很幼嫩, 不耐浓肥, 必须掌握好肥料浓度, 按先淡后浓、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施肥。施肥期可参照生产茶园的物候期进行。

3.6 病虫害防治

扦插苗圃的环境比较阴湿, 容易发生病害。常见病害有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轮斑病、赤叶斑病等。扦插后每隔l5~30d喷1次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一旦发现虫害, 要及时防治, 所用药剂种类、浓度、用量和施药方法, 均与生产茶园相同。

4 非试管繁殖技术的应用

非试管快繁技术以剪取较大的叶芽作为繁殖材料, 培养基采用沙质无机物, 不容易被微生物感染, 操作环节少, 操作要求低, 采用继代培养, 以苗繁苗, 繁殖速度快, 已成为名贵苗木繁育普遍采用的成熟方式。

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是一个集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蒸发系数、营养液浓度等为一体的传感器 (即智能叶片) , 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为植物的离体材料创造最佳的生根环境, 并采用无土育苗技术, 实现苗木快速繁殖的一项高新技术。它是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项全新的育苗技术。

4.1 实用性强, 易学易操作

通过1~2d的技术培训, 即可操作与生产。操作简单, 只取植物的1芽1叶, 插入苗床, 在植物生。长模拟计算机智能系统严密监控下实施快速繁殖, 茶树一般通过4~6个月的培育即可生根移栽。

4.2 育苗效率高

一般每平方米每批可繁茶树400~600株, 每亩即可产26~40万株, 每年出2~3批, 亩产即达50~120万株。运用植物快繁的模拟计算机, 可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智能控制, 不受季节限制, 全年可繁。

4.3 增殖速度快

运用营养补充及多代循环技术可使1芽1叶的茶树离体材料快速增殖, 一般茶树4~6个月完成1代, 每代增殖倍数可达8~10倍, 年可快繁2~3代。常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需12~14个月形成一株完整植株, 而运用快繁技术后4~6个月即可生根移栽, 一年可扩增繁殖至100~1 000株。快繁时间可提高50%~70%, 繁殖系数可提高10~100倍。如果再结合育苗袋育苗钵还可实现周年移栽建园。

4.4 高新技术运用

智能化程度高植物生长模拟计算机把智能叶片感知的植物生长环境湿度、温度、光照、CO2、基质湿度、营养EC值等数据, 与该植物最佳生长参数进行比较运算, 然后作出执行信号, 指挥苗床实施弥雾、加温、补光、增气、补肥等操作, 使整个育苗过程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控制, 做到了精确无误。遗传基因稳定茶树非试管快繁属无性繁殖, 也称植物克隆, 在基因遗传上属稳定型, 一般不会发生性状突变与变异, 可广泛用于快速繁育。

4.5 快繁苗适应能力强, 移栽成活率高

运用非试管快繁技术生产的种苗比常规育苗生产的种苗根系要庞大好几倍, 因为植物在最适宜的智能环境及营养激素环境下, 根原基得到充分表达, 呈爆炸性生根。非试管快繁技术在计算机程序设定下, 可在苗床上模拟过渡至自然环境, 实现就地炼苗, 节省了很多繁琐的操作与专门的炼苗用地。在智能化环境下, 炼苗是个自然过渡的过程, 同时也是根系不断形成二次根、三次根的过程。一般当三次根开启发育时, 已具有发达的根系与较强的适应性, 此时的根冠比也较大, 能够适应低湿与少水的自然环境, 移栽定植成活率高, 形成周年快繁、周年移栽的良种茶苗推广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彭胜兵.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15) :153~155.

[2]杨玲.贵州茶树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67~69.

茶树良种无性繁殖技术 篇7

1 母穗的培育

专供剪取穗条的茶园叫母本园,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势平坦、阳光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段建立母本园,采用无性系优良品种的原种苗,纯度应达到100%,品种特性应与生产茶类相适应[2]。要获得高产优质穗条,一方面必须做好养树和管树工作,要注重秋冬季封园修剪,促进茶树萌芽,多抽发枝条,另一方面注重肥培管理,重施氮肥和有机肥,促进枝条的营养生长,抑制开花结实。为提高母本园经济效益,一般春茶结束后才开始养穗,即5月下旬,太早养穗穗条会分枝,太晚养穗(6月)穗条长势不好。

2 扦插苗圃地的建立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壤p H值为4.5~6.0,水源充足,排水良好,避风向阳,交通方便的田地建苗圃(忌用蔬菜与烟麻等地)。

地选好后应翻耕整碎整平,整成苗床,苗床宽1.1~1.2 m,长度依地形而定,以1 5~2 0 m为宜,高15~20cm,沟宽45cm,苗床以东西方向为宜。苗床平整好后,每667 m2撒施腐熟饼肥150~200kg,再平铺疏松细碎的红、黄心土,心土厚度3~4cm,这样可防止插穗腐烂和杂草生长,并能提早生根。可用木板拍打,压实心土表层,使苗床平整。四周挖好排水沟。在扦插前,苗床要充分喷湿,待床面不粘时,划行距约8~10cm,划行后即可搭荫棚,以防晒防风保湿。

3 短穗扦插技术

3.1 短穗的剪取

在母本园中,选择剪取当年生健壮无病虫害、中上部呈红棕色的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通常一个节间可剪一个短穗,如节间较短,可将两节剪成一个短穗,剪去下端叶片,保留上端叶片,短穗必须是带有一个腋芽、一张叶片的短茎,长约3 cm,上下剪口要求与叶片行成斜面(切口45°),上下剪口要光滑,插口上端剪口应稍高出腋芽的基部,保持腋芽的完整,及时剪取扦插[3]。

3.2 扦插的时期和方法

在春、夏、秋之季都可以扦插,春插在3月中旬至4月初,夏插在6-7月,秋插在9-10月。景德镇市茶科所建有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多年实践经验,春插气温低,发根较缓慢,夏插发根快,但插后花蕾较多,对茶苗生长不利;因此江西扦插以秋插为宜,一般在10-11月,具体要看当年插穗成熟度来灵活掌握,太早穗条未全部成熟,利用率低浪费大。扦插密度以叶片不重叠为准,每667 m2扦插26万~28万株。扦插前苗床须充分浇透水,以60°的倾斜角度将短穗的2/3插入土中,使叶片和叶柄露出地面部,边插边将土压紧,叶片应顺风排列,插好后立即浇透水、加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保温保湿越冬。

4 苗圃的管理

主要是遮荫、浇水、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扦插初期以浇水保湿为主,进入冬季以保温防霜雪害为主,翌年开春后以施肥、除草、炼苗、防治病虫害为主[4]。

4.1 遮荫

苗地搭建小拱棚遮荫,棚高55~70 cm,使用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覆盖,可避免日光强烈照射,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每扦插完一方,一般至少浇水5~10 d后再盖薄膜和遮阳网,保温保湿越冬,如今浇透水后立即加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成活率一样高,减少劳动力;至来年4-5月揭去薄膜,炼苗,6-7月可以全部拆除遮阳网。

4.2 浇水

插至发根前,浇水根据苗圃地干湿度可灵活掌握,不一定天天浇水,注意调温调湿,白天掀开苗床两头薄膜通风换气,晚上盖上,大雨天要注意排水;当插穗发根并长出枝叶成苗时,应相应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4.3 施肥

扦插苗初步形成根系后,开始追肥2~3次,至翌年4-5月施第一次追肥,以少量多次为宜,以后每月施肥一次。追肥浓度应随茶苗的生长逐步增加,尿素可由0.1%逐步增至0.5%,追肥可结合浇水进行,但要防止灼伤芽叶[5]。

4.4 除草

扦插的苗木在苗圃里的生育期长达1 a以上,苗圃的杂草要除早、除小,摘除花蕾。

4.5 病虫害防治

主要是防治小绿叶蝉、茶蚜、叶螨类及炭疽病、茶芽枯病等病虫害。

5 茶苗的出圃

出圃的茶苗应达到一定的规格,一般为高不低于20 cm,茎粗不小于0.3 cm。本地茶区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来年3-4月起苗,起苗前可将高于第一次定型修剪高度的枝叶剪去,注意保护根系,勿使受到损伤,并保持湿润,切不可晒干。外运的茶苗必须妥善包装,一般100株为一小捆,500株为一大捆。做到随挖、随运,不可积压太久,到达目的地必须立即栽植。

参考文献

[1]赵生荣.茶树无性繁殖技术优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B12):133-134.

[2]陈勋,贾尚智,闵彩云,等.鄂茶1号茶树无性繁殖技术[J].中国茶叶,2010,32(8):17-18.

[3]牛素珍,宋勤飞,尹杰.不同剪穗处理对野生茶树无性繁殖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5):905-909.

[4]杨阳,赵洋,刘振.茶树短穗扦插不同品种与密度的效果比较[J].茶叶通讯,2008,35(4):5-9.

茶树设施栽培技术 篇8

茶树自古以来均为露地栽培, 但随着近年来设施园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设施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茶树的栽培当中, 设施茶树栽培技术不仅避免了冬季及春初低温气候条件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同时在可控的人工环境条件下, 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均获得大幅提高。

1 设施环境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1.1 设施环境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1.1.1 设施环境对茶苗成活率的影响。

设施栽培条件下的茶苗成活率明显高于露天栽培的茶苗, 这主要是由于茶苗幼年阶段对外界环境要求较高, 适应能力和抗性均较低, 而设施内的环境可调控, 可以抵御造成茶苗死亡的冻害、寒害和干旱等, 从而确保茶苗成活。研究表明:设施栽培条件下茶苗成活率比露地栽培高12%。

1.1.2 设施环境对茶树物候的影响。

在可控的设施环境条件下, 茶树的物候期明显早于露地栽培条件。观测研究表明:设施栽培的茶树发芽时间和展叶期均早于露天栽培, 一般能提早10~14天以上发芽。如南京地区一般可提前2周开采, 这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1.1.3 设施环境对茶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早春季节, 设施内气温回升更快, 保温效果良好, 有效地提高了室内积温, 促使茶芽提早萌发、新梢生长提前、叶量增多、百芽重提高等, 使得早春茶产量能够大幅度增加;同时又有效地防止了江南地区春季“倒春寒”对茶树萌动新梢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由于茶树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生长发育得到提前, 茶树年生长期也随之延长, 不仅增加了早春茶产量, 全年茶叶产量也因之提高。

观测研究表明:设施条件下茶芽梢平均伸长速率为0.60mm/日, 比露地栽培条件下的茶芽梢伸长速率 (0.28mm/日) 增快115.7%, 设施内的茶芽百芽重较露天栽培平均高出2.9g, 原因可能是早春气温低时, 设施内温湿度较高, 提高了净同化率, 加之白天和黑夜温差较大, 有利于细胞中叶内成分的积累, 因而使百芽重增加。同时, 茶树在设施条件下促进了矿物质元素的吸收, 这对百芽重也有明显的影响。

1.2 设施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试验研究表明:设施茶园的栽培环境能够提高春季绿茶中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的含量, 降低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以及酚氨比。同时,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 决定茶叶品质之一的儿茶素品质指数也大于常规对照, 从这一方面可证明设施栽培环境能够促进绿茶品质提高;另一方面在设施栽培条件下, 茶叶低沸点赋香物质较露天栽培明显增多, 这可能是由于设施内高温高湿的的栽培环境对茶叶香气前体物质或香气形成途径产生影响, 而利于茶树体内低沸点香气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2 茶树设施种植条件的要求

2.1 场地选择及土壤条件

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壤p H值4.0~6.5的缓坡地建大棚, 建棚后定植, 或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现有茶园建棚。

2.2 园地和品种选择

设施栽培茶园的立地条件、品种和生长势直接影响覆膜后的早发效果。在江南地区可选择龙井43、乌牛早、早逢春、福鼎大白茶、迎霜和劲峰等早芽品种。

2.3 设施要求

目前在江南地区应用较广泛的茶园设施有春暖式大棚, 中拱棚、大拱棚及小拱棚。确定茶树设施栽培的类型, 要根据茶园的地形地势、茶树的树龄、茶蓬的大小等各方面因素。在生产中因地制宜地选用小拱棚、中拱棚、大拱棚、春暖式大棚。小拱棚适宜1~2龄茶树, 茶蓬高度在30cm左右。江南地区一般在冬季降温前用竹条或钢筋等做成弓形插入茶行, 要求棚高50~80cm、跨度60~140cm, 每隔120~140cm插设一条弓形竹片 (钢筋) , 经固定后, 上覆薄膜。注意薄膜离茶蓬距离不要少于5cm, 以免灼烧枝叶, 同时要用土压紧薄膜两边, 以防风刮。小拱棚搭建简单, 造价低, 但保温性能差。

中拱棚和大拱棚适宜3~4龄茶园, 一般2行茶或4行茶搭建一个拱棚, 高度1.3m左右, 人能在棚内弯腰作业为宜。

春暖式大棚适宜投产茶园, 主要用竹竿、立柱、薄膜等材料。建棚方向根据地形而定, 跨度在8~10m, 长度30m左右最好。

棚膜要求透光好、抗拉压、抗老化、不滴水。目前南方设施茶园多用厚0.05~0.1mm无滴水PVC塑料薄膜。

2.4 栽培要求

茶树种植要规范, 一般采用双行矮化密植, 株距20cm、大行行距1.5m、小行行距30cm。新建茶园要对土壤进行深翻, 深度要在80cm以上, 然后按种植基线开沟定植, 沟宽、深各为40cm, 施入腐熟有机肥, 并掺入一定数量的无机肥。667m2施有机肥1000kg, 或饼肥100~150kg、复合肥50kg。

3 茶树设施栽培管理技术

3.1 设施环境管理

茶树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25℃。设施内升温快, 天晴中午棚内气温可达40℃, 高温会灼伤茶树、芽叶, 轻则减收, 重则造成绝收。当棚内温度超过30℃时, 就要揭开通气口, 进行人工通风, 以降低温度, 一般控制在25℃左右为宜。因此, 除了在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温措施外, 特别要重视立春后外界气温的回升情况, 做到定时测量, 及时控温, 并仔细观察茶芽生长情况;一般晴天在10:00左右温度升至25℃时开启放风口, 15:00关闭放风口, 利于茶树正常生长。此外, 洒水和喷雾也是降低棚内温度较常用的方法。

由于温室设施内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水分不易排出棚外, 棚内空气湿度处于饱和状态时, 极易发生病虫害。为降低空气湿度、抑制病虫害发生, 应结合通风降温进行换气排湿, 同时, 采取行间铺草、覆盖地膜等措施, 可使空气湿度降至80%~70%。

二氧化碳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二氧化碳不足是影响设施茶园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 但却常被忽视。通风换气是补充大棚二氧化碳最常用的办法, 但在严冬季节, 通风换气会造成大棚内的热量损失, 此时, 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二氧化碳粒肥;也可利用硫酸加碳酸氢铵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 缓解大棚内二氧化碳的供求矛盾, 施用气肥时间选择在09:00~10:00为宜。

3.2 设施茶树栽培管理

3.2.1 施足基肥, 适量追肥。

由于设施茶园改变了茶树原有的休眠习惯, 促使茶树在冬春季仍在生长, 所以必须特别注意在冬春季对茶树的营养供应。入冬前耕锄杂草施好基肥, 施饼肥2250~3000 kg/hm2, 或施相应的复合肥、土畜肥;同时, 把翌年施的部分春茶催芽肥可提前到10月份与基肥一起施下, 以提高春茶对肥料的利用率, 促进茶芽早发壮发。由于设施内早春茶树新梢生长速度快, 需肥较常规茶树大, 开采前20天应及时补充速效肥, 开采后还要及时喷施叶面肥, 以满足茶树生长发育。

3.2.2 水分管理。

茶树在设施内不能吸收外界雨水, 必须科学合理进行浇灌。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时, 最有利于茶树的生长。一般每隔5~10天喷水1次, 保持土壤湿润。尤其是在茶芽萌发前后, 耗水量增大, 加上在设施条件下, 温度高蒸发大, 没有水分及时补给, 影响茶芽生育, 此时可结合喷水进行追施稀土微肥、尿素等叶面肥, 保证茶树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3.2.3 耕锄结合铺草。

设施内气温高, 杂草容易生长繁殖, 应在秋茶采后结合施基肥进行1次耕锄, 并在茶行间铺草, 以各种山地杂草、作物秸秆等为草源, 500~600kg/667m2, 铺厚10~15cm, 草上适当压土, 第2年秋季深翻埋入土中既可起到保湿、增温作用, 又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3.2.4 合理修剪。

秋茶采后结合封园进行1次轻修剪和边缘修剪, 树冠蓬面整理成弧形。保持茶树行间有15~20cm的间隙, 以利于通风透光和茶树养分的积累, 有利于提高春茶的产量。春季修剪应从常规的春茶前推迟到春茶后 (5月中下旬) 进行, 每隔2~3年进行1次深修剪, 5~8年进行1次重修剪, 控制树高60~70cm左右, 彻底剪除鸡爪枝和瘦弱枝, 以增强树势。切忌在每年的秋冬进行深修剪, 以免影响翌年春茶的产量。

3.2.5 病虫害防治。

茶园害虫多冬眠, 故对设施冬茶危害较轻, 勿需施药。对一些病害如茶赤叶斑病等, 若危害严重, 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 并严格控制施药量及施药安全间隔期。最好采用农业措施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

设施内的温度、湿度适宜于小绿叶蝉、煤病等病虫害的繁殖发生, 茶尺蠖等病虫会提早发生, 所以要重视设施内茶树病虫害防治, 细心观察, 及时防治, 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 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如必须采用, 应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摘要:利用设施栽培茶树是保护茶树安全度过不利自然条件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设施环境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同时就茶树设施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茶树,设施栽培,露天栽培

参考文献

[1]姚元涛, 宋鲁彬, 田丽丽.茶树的设施栽培技术及其效应[J].落叶果树, 2009 (3)

[2]王世斌, 陆婷.茶树设施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5)

[3]金珊, 余有本, 张秀云等.设施栽培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5)

[4]李倬, 贺龄萱.茶与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福建现存野生茶树群落分布 篇9

福建省至今已发现的野生茶树种质的地区,是介于北纬度24°28'~27。40',东经116°35'~120°15'之间,海拔500~1200米。全省按纬度,可将野生茶现存区域划分为东北部野生茶分布区和西南部野生茶分布区,这些分布区大多也是名茶原产地。

1 闽东北野生茶分布区

闽东北部野生茶分布区处于北纬26°15'~28°,东经117°45'~120°15'之间,海拔500~1000米,自1957年至今由郭元超、周玉璠、詹梓金、郑康麟、吴洪新等先后于闽东宁德市的福鼎太姥山,蕉城天山山脉,闽中尤溪县、闽北武夷山等地发现野生茶。

1.1 蕉城区野生茶区

处于全国名茶“天山绿茶”原产地的鹫峰山东南麓的宁德市蕉城区(原宁德县),地处北纬26°45'~26°55',东经119°12'~119°13'之间,有野生茶发现的就有17处,分布虎贝乡梅鹤姑娘坪的门头厂,乌坑、石门硖、坪岗头、岗头等的原始森林中;霍童镇的小坑,仙墩山、瓮窑里、山西湾;洪口乡库山长濑岔的山林中;八都镇洋头村中栏际、大车坪、闽坑村等森林中;九都镇贵村林中;还有洋中镇天山章后村、七都镇山村(已被砍伐)等地。其中虎贝梅鹤姑娘坪,是目前我省现存野生茶群落区域最大、分布最多的地方,在原始森林中随处可见砍后重长的大小植株。每次考察都有新发现。他们分布于海拔500~700米森林中。这些森林近年又多被砍伐,给野生茶保护带来困难[1,2]、[3,8]、[10,11]、[16]。

1.2 福鼎太姥山野生茶

1957在福鼎市太姥山鸿雪洞发现单株野生茶,并将根部小分株移回省茶科所栽培二十多年后,经对原地和移植二十多年树龄野生茶的观察,树高有3米多。地处北纬27°10',东经120°15',海拔800米的洞穴,土壤为红壤或黄红壤[1,2]、[4,11]、。

1.3 尤溪县野生茶

1988年于戴云山脉西北麓尤溪县的汤川、坂面乡音头山高处发现处于灌木林或苦竹林、原始森林的乔木林下。它处于纬度26°5'~26°15',东经118°~118°20',海拔分别为1000米、600米[7,9]。

1.4 武夷山市野生茶

2006年武夷山市自然保护区的天子地峰山麓,原始森林下发现单株野生茶,地处纬度27°40',东经117°45'左右,海拔500米。2007年又在武夷山坳头平坑顶海拔1400米的山上发现有300余年树高310 cm,树幅482 cm的古茶树(栽培型)[14]。

2 闽西南野生茶分布区

该地域处于24°28'~25°56',东经116°35'~118°10'之间,海拔500~1200米,自1957年至2000年由郭元超、詹梓金、黄志农、黄征槐、陈荣坤、陈详明等发现,主要分布于闽南的安溪县、平和县、闽西的漳平市、连城县等地[1,2]、[5,6]、[9,11]、[13]。

2.1 安溪野生茶

位于戴云山东南麓著名铁观音之乡——安溪县,地处北纬24°55'~25°40',东经118°~118°10',海拔,500~1000米。1957年至1980年,先后于龙涓乡的金山、兰田(即南田)镇的福顶山、虎丘乡萍洲、剑斗镇剑斗等地发现[1,2]、[3]。

2.2 平和野生茶

位于博平岭东南山麓,“白芽奇兰”产区的平和县,地处北纬24°28'~24°30'之间,东经117°3'左右。2000年发现于海拔800米的芦溪镇连益村、明洞山等地。为群体分布[13]。

2.3 连城野生茶

连城县位于东经116°35'~116°90',北纬25°13'~25°56',西部有松毛岭山脉,东部为玳瑁山,1987年~1989年由黄征槐、詹梓金调查发现,零星分布于境内的罗坊、姑田、塘前、宣和、莒溪、新泉、庙前等地,海拔350~1150米之间的林地和山岰峡谷之中,单株或几十株群生。后来以上单株21株。最高树11.5米,幅9.3米[6]。

2.4 漳平野生茶

地处北纬25°30',东经117°20',戴云山西南麓,博平岭北坡。1983年由陈荣坤等发现于漳平县梧溪华兴内小邦柯、北寮凤仔墓、石牛栋,树最高7.35米,树幅5.5米。苦茶发现地海拔500~1000米[5]。

福建野生茶的分布区的生存条件,多生长于没开发过的,或半开发的原始林区,部分是在次生林地。它们多处于高大的常绿阔叶林或阔针混交林间,其生态环境较独特,主要表现在:①生长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气候,夏凉冬暖,林中温度较稳定;②光照较短,多漫射光的苍林郁闭环境下;③山麓多有溪谷,相对湿度大,水分较充足;④有高山可阻隔冬季的东北寒风,夏季东南台风,空气流动较小;⑤森林落叶多,形成较多的腐殖质,土壤肥力高,“三相”比较合理。这些均利于野生茶树的生育,使原始森林中野生茶树世代繁衍成群落或小群落。而今天以单株形态出现的,也是世代森林开发砍伐后幸存的。

3 苦茶生化特征

3.1 主要特征特性

福建野生茶多生长于荫蔽温湿的森林中,为乔木大叶或半乔木型,据专家观察记载,其主要特征特性:①植株树干直径大小不一,多为伐后重长的。如蕉城区梅鹤姑娘坪有主干(遗桩)直径53 cm的野生大茶树;连城县罗坊有树高11.5m,树幅9.3m的野生大茶树。②叶片厚为180μm~305μm;栅状组织厚度45μm~100μm,单层海绵组织厚度90μm~170μm,栅状组织厚度与海绵比值为0.33~0.58。③叶形有长椭园形的,也有椭圆。④叶色,有黄绿色的,也有紫红色的。⑤叶质有硬脆的,也有柔软的。⑥叶面有隆起的,也有平展的。⑦叶尖多为渐尖、聚尖为主,安溪福顶山企山为突尖细长。蕉城大车坪野生茶叶柄有红晕。⑧蕉城大东坪2号株及平和野生茶具有高香。⑨茶芽毫,安溪兰田无毫,蕉城霍童野生茶少毫,连城与太姥山的有毫芽。⑩茶汤味型大多为苦味,而安溪剑斗、太姥山的野生茶非苦味。茶花多为短柱,柱头多三叉,雄蕊比雌蕊高的有蕉城仙墩山、安溪企山、福顶山、剑斗、连城罗坊、尤溪汤川等。雄蕊比雌蕊低的有太姥山、连城宣和等,其果实种子独特。(详见表5《福建野生茶树(苦茶)主要特性》表)

3.2 现存野生茶树的生化成分

据郭彤等对宁德蕉城、尤溪、安溪三种野生茶(分别简称宁野、尤野、安野)的测定研究,表明其水浸出物为47.41%~54%、咖啡碱为2.61%~3.06%、儿茶素为137.59rmg/g~156.45mg/g,显著高于对照种福鼎大白茶。而茶氨酸,安野、尤野含量低于福鼎大白茶,而宁野高达2.77%,超过福鼎大白茶。茶多酚40.46%~42.40%,也大大高于福鼎大白茶。专家指出“特别宁野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较低,都是选育新品种中的宝贵性状,通过选择培育或杂交选育有可能获得新品种”。(详见表4-3野生茶各品种材料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及其LSR检验表);表4-4四品种材料儿茶素各组分的比率(%))[12]。

注:表中若同时出现大写或小写的字母表示不显著,大写字母为0.1%水平,小写字母为0.5%水平。

说明:上述二表原刊于《福建茶叶》1997年第1期。郭彤、王湘平、詹梓金《福建野生茶的生化成分及其利用前景》一文中表1、表2。

[本表资料来源:(1)郭元超等《对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的初步探讨》(1978年)、《仙墩山野生茶树考察报告》(1983年)、《太姥山野生茶树考察报告》(1985年);(2)詹梓金等《福建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研究》(1990年)、《福建古茶树的分布现状与保护设想》(1993年);(3)周玉璠等《天山茶树品种资源调查》(1985年)、《宁德市陆续发现茶的野生资源》(1990年)、《宁川佳茗——天山绿茶》(2009年);(4)陈荣坤《漳平县梧溪、北寮野生茶树调查》(1985年);(5)黄征槐、詹梓金《连城野生茶树调查》(1990年);(6)朱秀眉、詹梓金等《平和野生茶的调查及其利用意见》(2000年);(7)周玉璠《武夷山世遗自然保护区发现野生茶树》(2007年)]。

摘要:本文根据当代茶叶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成果,简述福建省这个茶树物种起源演化区域,历史上许多地方的原始森林中曾有高大的乔木型的野生大茶树,后引为人工栽培。福建茶区对山地和山林开发利用较早、较充分,随着栽培品种的选育丰富,森林砍伐使大量野生茶树资源不断遗失。据近五十年的调查发现,福建仍现存有许多野生大茶树(苦茶),他们分别分布于8个县(市、区)的50多处,大体划分为闽东北野生茶分布区和闽西南野生茶分布区。同时记叙了部分苦茶的生物特征特性及生化成分。从而揭示了福建亦是我国野生茶树重要的分布区域。

上一篇:初中《语文读本》下一篇:倾听能力的培养程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