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论文(共5篇)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论文 篇1
古人云:“心中无物, 笔下无书。”在日常作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 学生无材可写或者所写的材料千篇一律, 缺乏时代气息。一篇文章映入眼帘, 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过目即忘。这是困扰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难题。那么, 如何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 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做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
一、立足课内, 精讲多练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故而教师能否利用好课堂的有限时间, 有效透析教材、传播知识、授之方法, 以达到实教真学、学有所成的境地, 便成为语文课堂能否取得实效的核心所在。精讲多练无疑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一) 善用文本, 捕词捉句。
要使文章情真意切, 那么遣词造句必须生动准确, 恰如其分。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文本。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要善于捕捉文本遣词用句的妙处, 并有意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感悟。
比如,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时, 文中出现了“千里眼”、“顺风耳”这类用词, 学生读起来觉得非常有趣 ,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遣词? 不就是电视机、收音机吗? 又比如, 文中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又是形容的什么? 直接用“发明数量之多, 令人叹为观止”不是更直白吗? 这么写有什么妙处?
新课标指出,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 感悟文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时机, 让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 掌握“借代、引用”这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当然, 要让学生彻底学会使用, 还必须在平日的语文实践中加强练习, 可以在口头表达、书面回答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落实学生的使用技能, 真正做到准确生动地表词达意。
(二) 读写结合, 迁移运用。
在教授不同文本时, 我们往往都会发现不同的“语言亮点”。学生对这些“亮点”的感受也是最为深刻的。那么, 教师是引导学生浅尝辄止呢?还是顺势而为, 成全学生的创造力?当然是后者。
例如, 课文《丰碑》中, 有一段描写老战士——军需处长的文字: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 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 好似一尊塑像, 身上落满了雪, 无法辨认他的面目, 但可以看出, 他的神态十分镇定, 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学生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情不自禁, 眼眶湿润。此刻,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受这段文字的描写技巧, 要使学生明白作者对于老战士此刻的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是多么的传神和细致入微,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人文感知上。而这正是进行课堂练笔的好时机,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境、观察图片、抑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运用细致、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效练笔, 落实课内“语言亮点”的迁移运用,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延伸课外, 观察积累
泰戈尔说:“人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不仅是一句名言, 而且是教育中应该遵循的规律。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不仅局限于课内, 更多的应该是课外的丰富体验与有效锻炼。特别是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们, 他们的活泼生动的课外生活更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如果合理地加以指导, 则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细致观察, 丰富素材。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起点, 是创新的基础。在日常习作中, 学生由于缺乏观察而语言粗糙, 细节缺乏, 无法表达出真情实感, 作文无法感人。久而久之, 学生会丧失习作的兴趣。所以, 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及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必要因素。
一次周末, 我带学生到郊区的田地里观察草莓, 学生满脸疑惑。我在随身携带的小黑板上写下了周末习作的题目《我最喜欢的草莓》。首先, 我让学生认真地看看自己眼前的草莓, 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观察;接着, 让学生用手触摸面前的草莓,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加深对草莓外在的感知;最后, 我让学生把手中的草莓放到鼻子前仔细地闻一闻, 甚至可以咬一口尝尝, 具体感知草莓的味道, 是酸、甜? 还是苦涩? 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田地边,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多方面了解眼前的草莓。
新课标针对习作明确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在日常课外生活中,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 用心积累, 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不二法门。
(二) 博文广识, 善于积累。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带来质的提高。没有大量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基于此, 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善于摘抄,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是有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因素之一。
1.师生同读, 激发兴趣。
要真正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应该和学生同读。定期与学生进行读书交流, 互通感悟,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感知能力, 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较深刻的体验和收获。
2.沉于书香, 学会采蜜。
在学生习作中,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词句积累的贫乏和单调, 这源于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的欠缺。所以, 在鼓励学生多阅读的同时, 要激励学生乐于做读书摘抄, 积累好词好句, 并学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在班级中, 我每周都会进行采蜜本评比,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带动其他学生一齐进步。
3.好书推荐, 高效阅读。
在学生阅读的书籍中, 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向学生推荐一些优质书刊, 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 让学生能通过阅读, 真正感受优美文字的熏陶, 获得长足进步。每月, 我都会在班级橱窗中向学生推荐好书, 从书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精彩情节等方面加以介绍,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深化活动, 增加体验。
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和体验, 促使学生在习作的表情达意上更真实、感人。
精心安排各个节目。元旦时, 开迎新会;春节时, 开展拜年活动;元宵时, 做好看的灯笼;三八节, 给妈妈送份礼物;植树节, 去山坡上种植小树;“六一”节, 更是大做文章, 节前, 每人制订活动方案, 节日时, 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节后, 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学雷锋的日子里,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这样, 他们势必会在实践中积累下许多生动事例, 成为写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亲身经历, 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 才能写出实感, 写出韵味。
古语云:“欲跃高, 必先俯低。”在习作教学中, 只有立足课内, 有效解读文本, 做到精讲多练;延伸课外, 丰富学生积累, 力求真情实感, 才能双管齐下, 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让学生乐于动笔, 善于写作。
参考文献
[1]崔雪梅.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 2006 (32) .
[2]朱幼良.试论“生活本源”习作理念中的几种关系[J].新作文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 2006 (06) .
课内延伸至课外 轻松快乐识字多 篇2
一、抓住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当他们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在识字过程中,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教学心得:
(一)明意义,激发识字的强烈欲望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支柱和动力,还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渗透、辐射和驱动作用。
为了使小学低年级学生明白这些“大道理”,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对他们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给你们讲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吗?许多是从报刊和书上来的,如果你们识字较多而且会认字,自己就能读到许许多多优美的故事,还能拿起笔来自己编写故事发表在报刊上,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来阅读呢!”听到这里,学生们露出兴奋的笑容。我接着说:“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汉语热,数以万计的人在识汉字学汉语,还有许多外国人来我们中国学习汉字汉语呢,在将来,汉字将会在全世界流行,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学好汉字呢?”“是!”学生们响亮的回答足以说明他们初步明确了汉字的意义,而且识字的强烈欲望也被激发。
(二)创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如:我问你答游戏、开火车识字、摘果子游戏、走迷宫、抓特务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教学识字3时,我采用开火车识字的方法,即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组词、分析字型、说一句或几句话,其他同学轻声发出火车开动时的“呜——咔嚓、咔嚓”声。如果有人说错了或不会读,火车就停下来,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组词或其他),“修理”好后继续开火车,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自然就兴趣盎然了。
(三)讲故事,激发学生的识字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利用汉字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在识字教学中,如果穿插一些故事的讲解,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有效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例如,教学“四”字,我用编故事的方法进行指导:小撇和竖弯盖房子,先盖左墙,再盖屋顶和右墙。屋顶宽宽好挡雨,左墙右墙往里收点。盖好左墙和右墙,小撇和竖弯住进去,高兴地吊在屋顶荡秋千,最后把门给关上。故事虽然短小,但学生听得兴致勃勃,故事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乐趣。
(四)多媒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能展示文字、图片、图象、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还使学生很快领悟了字词的意思。
二、利用资源,在课外读物的阅读中识字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是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先后要在课本上几次出现,但绝大部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次数。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本学期,我们学校统一订阅了《日有所诵》和《七彩语文》读本,这对我们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非常有利的识字资源。于是,我们一年级教师商量,把这两本读本当作学生识字的课外教材。于是,在每天清晨,我们利用晨读时间带着学生指读《日有所诵》上的儿歌,明确要求要用手指着读,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跟着教师朗诵的过程中能知道所读的每个字的样子。就这样,一天一首,学生每天至少能认识五、六个字,日积月累,他们的识字量不断增加。
《七彩语文》图文并茂,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读物。在每周一次的语文课上,我带着学生一起读《七彩语文》上的儿歌、故事,丰富的栏目吸引了学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大家每天回去后能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读读《七彩语文》,把认识的汉字和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记录卡上。有了具体的要求,大家的识字兴趣更浓了,途径更广了,认识的汉字也越来越多了,练习时题目的要求已不需要我读题很快就能单独做完,回到家课外阅读也不用家长一字一句地读给他们听了,慢慢地自己能单独进行自主阅读了。
三、走进生活,在宽松休闲的情境中识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我认为,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联系生活来识字,这样更能达到识字的良好效果。
教师可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识字的敏感性和深厚兴趣。例如,电视上动画片中的说话字幕,校园的校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表、同学姓名等,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还有学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学生识字的好教材。如班会、节日庆典、主题活动等,都离不开汉字这个媒介。识字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玩乐中接触认识不少汉字。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认字的生活经验,学会在生活中识字,今后他们也会在看电视、家庭劳动中甚至公共场所里更加主动地识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生活中,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接触到汉字,有机会去认识汉字。我们国庆假期的识字活动刚提出就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认认路牌、店名,到超市购物时跟父母一起读读包装盒上的字,节假日外出游玩时认认名胜介绍、公园亭子上和石刻上的字等等,不经意间扩大了识字量。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文字符号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激发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就能让他们早点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发现,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或合适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结束在课内延伸在课外 篇3
《南辕北辙》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安排在“远行”这个主题单元中,编者的意图就是希望学生学文后能明白远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举一反三,知道办事时需注意哪些事项。文章的内容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对话性、形象性强。根据文本的特点,我认为这篇课文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突出识字教学这个重点;第二步,将课文读出情感,突破感悟寓意这个教学难点。教学设计要常用常新,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理念,在考虑如何突破本文的难点时,我想践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新的理念,因此,在制订教学设计时,我特别注重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朗读,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亲历事件的过程,去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实现自我发展。课文结束在课内,新的发展延伸在课外。
【教学片段】
(第二个教学环节,感悟文本的寓意)
师: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扮演季梁,我就是季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四次对话,行吗?
生:行。
(师生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声音也很响亮,可是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你们(季梁)对我说话缺少朋友间的情感,找一找文中关于季梁每次说话前的提示语,行吗?
生1:问。
生2:不解地问。
生3:告诉。
生4:诚恳地说。
师:很好,谁能告诉我怎么样的说叫“诚恳地说”。
生1:“诚恳地说”就是说真的。
生2:“诚恳地说”就是说话的时候态度很“诚实”。
师:结合刚才找到的提示语,小组内读读季梁的话,评一评,看谁读得好。
(生读、评议,各组推荐读得好的在班内交流)
师:季梁这样真诚地对待他的朋友,而他的朋友心里是怎样想的?你能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吗?
生1:我能读出来。(生读)
生2:我能说,他固执己见。
生3:我能演出来。(生边读边演)
师:刚才他表演得很棒,我还真的以为是季梁的朋友来了呢!有谁愿意与他同台表演?请上前来。(生1演季梁的朋友,生2演季梁,其余的学生当观众,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想对生1说些什么?
生a:你一开始就弄错了方向,真是糊涂。
生b:方向都搞错了,马好、钱多、车夫的技术高这些都没用。
生c:楚国在南方,想到楚国去,你往北方跑,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
师:同学们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谈出自己的感悟,很好,我很欣赏你们的这种做法,我们以后在办事时,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阅读文本开始,促进学生发展为终。
(1)提高了阅读能力。这节课我始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阅读文本的主人,自读自悟、读出真情,自编自演、演出真境,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个性表演,使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过程成为创造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过程,阅读的情趣一直保持高涨。
(2)发展了创造才能。《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来源于社会生活,其中蕴藏着作者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千百年来没被历史淘汰掉,是因为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启迪。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去阅读、理解文本的内容,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谈自己的感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
(3)形成了健康的品格。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是真知,在体验中产生的情感是真情。学生在阅读、表演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关心朋友是自己的职责;应该虚心听取朋友正确的劝告,有错就改;在办事之前,应该明确方向。这一体验过程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亲身体验,亲自感悟。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得主动出击,主动实践,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论文 篇4
在教学中, 我觉得语文课内与课外的接轨较从前容易, 孩子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将各种资料搜集来, 在课内进行交流, 为语文学习丰富了内容, 拓展了空间。作为语文老师的我, 更兴奋地根据课文的特色与教学的实际和要求, 有效地调控课外阅读, 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在教学中我通常从下面三方面做好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一、让美丽的图片丰富孩子们的情感
图片资料是传统的语文学习辅助资料之一, 它以色彩明丽、生动具体让孩子们兴味盎然,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支点。
《长城与运河》是一首抒情的短诗, 诗中描写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 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读着文章, 看着插图, 孩子们不由地要想上长城和运河去看看。确实是呀!要是能够亲临长城, 亲历运河一睹风采, 感情会得到升华。为了能够更为直观地进行教学, 课前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有关长城、运河的图片资料, 为教学作铺垫。同时自己也搜集了两处景观的地图、风光图片, 并做成幻灯片。课堂上当舒缓的音乐响起, 一张张壮美的图片闪现在孩子面前, 他们出神、惊叹与赞美之神溢于言表, 我知道孩子完全陶醉了。长城是雄伟壮观的, 运河是雄伟壮美的, 在这许多直观可感的图片的撩拨下, 爱长城、爱运河之情油然而生, 祖国这么美, 爱国之情自然产生。教学中, 教师适时启发谈话, 引导孩子们想想伟大的祖国还有什么奇景值得自己夸夸, 从古到今, 说不尽, 道不完, 课后就让孩子们动手练笔, 写一写抒情短诗赞美自己的祖国。
《恐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 为孩子们介绍了恐龙的许多知识, 如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恐龙是孩子们相当感兴趣的话题, 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中等小城, 没有内涵丰富的科普知识馆, 更别提能够有恐龙化石或生态摸拟馆。因此对于早在6500万年前就消失的恐龙, 印象是相当模糊的。较文本而言, 孩子们更有兴趣的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于是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到书城去翻阅恐龙图册, 利用网络搜集恐龙相关的图片, 为课堂教学做些准备。课堂上我利用网络教室, 将自己预先做好的恐龙图片和介绍展示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一睹恐龙的风采, 感知恐龙的相关信息。孩子们的兴奋劲别提有多高了, 教室里的惊叹声让我感到一阵阵满足, 自己辛苦的课前准备带来可喜的效果。孩子们能够学有所获, 三角龙图片的呈现让孩子们对脸长三只角的怪物有深刻的认识, 看着怪模怪样的三角龙孩子们自然理解了“望而生畏”的意思。“鱼龙、剑龙、梁龙、雷龙”等, 一见图片, 学生就知道他们的真模样。当老师将课本上没作介绍的恐龙图片呈现在大屏幕时, 学生一饱眼福, 仿佛走进科技展览馆, 和恐龙面对面。孩子学完课文, 不由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冲动, 有的孩子甚至立志做恐龙研究的科学家。
图片资料就是这么简单, 这么容易引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备课时要注意收集资料, 填补课堂教学的空白, 让语文教学更直观更生动。在苏教版第六册课文中, 如《庐山的云雾》《迷人的南沙群岛》《微笑着承受一切》《荷花》《槐乡五月》《海底世界》等, 备课时要准备大量的图片资料, 以备课堂展示。老师适时展示图片, 会让孩子们耳目一新, 眼前一亮。获得了大量感官资料, 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活力,
让老师教学富有灵动的生命。课前展示, 牢牢抓住孩子的心, 为课堂理解作铺垫;课堂讲解出示资料, 图文结合, 促进理解;课后呈现, 加深印象, 升华情感。总之, 直观图片如磁石能够牢牢锁定学习的热情, 促进孩子语文的学习。
二、让大量的文本材料延伸学习的空间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中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 赞扬了孩子懂事与孝顺。品读课文, 小女孩的形象逐渐从摘花不对中走出来, 显得那么有孝心。懂得关心、体贴自己的父母这一深刻的道理就自然凸显出来, 孩子们在文本品读中自然而然接受到教育。故事学完了, “我”买的两盆月季花早已深种在孩子的心里。但他们毕竟都是独身子女, 他们心里更多知道的是接受长辈的无私关爱, 对于如何关心、爱戴自己的长辈, 他们的潜意识里是相当模糊的, 因此课堂教学中萌芽的爱心应该强化。我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大量的文本拓展:如《小黄香温席》《乌鸦反哺》《花木兰替父从军》《江革背母逃难》《孔融让梨》《沈季铨孝父母》《史元镇舍身救母》等经典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的阅读, 让孩子受到孝亲敬长的教育, 故事读完之后, 孩子们通过网络平台交流自己读后的收获。文本的拓展让孩子们深深地懂得爱父母是每个孩子应做到的。
《狼和鹿》一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 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相互关系。文中对凯巴伯森林前后景象的描写与鹿群的发展变化的描写极富说服力, 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人类有意的破坏, 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 甚至导致严重的失衡, 后果严重的话, 还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课文学完之后,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意识到作为未来环境的主人应该从小形成热爱环境, 保护环境,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以科学有效的行动践行绿色宣言。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为了将这一环保的意识加深巩固, 我将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给孩子, 让他们在网络教室自主阅读, 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当孩子们阅读完《加拿大一枝黄花》《野兔与澳洲的命运》《草原上的狼与羊》《蛇与庄稼》《水葫芦泛滥成灾》等文本, 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大意义孩子们就牢记在心了。
文本资料的大量阅读是孩子课外阅读的一个亮点, 如果能够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就显得更有目的性, 学生在交流中会产生共鸣, 能够激发强烈的课外阅读热情。学生自然就能够走出课堂, 自觉走向课外学习。在苏教版第六册课文中, 有些课文是需要拓展课外阅读的, 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放飞蜻蜓》等。如果能够很好地将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生所获得的体验和收获会更加真切、丰富。
三、让多媒体影音文件丰富学生的感知
多媒体的影音文件随着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走进课堂, 早已为语文教学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更有兴趣, 更有情趣。
《荷花》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了, 但它仍极具习作教学指导意义, 仍为孩子们传递着美的信息。文章写得美极了, 荷花各具姿态, 神韵,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赏心悦目。但毕竟是较为枯燥的文本资料和少得可怜的插图, 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显得比较无力。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 让孩子们听着乐声, 赏着千姿百态的荷花, 那该是多么愉悦的语文学习呀!课堂教学前, 我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荷塘美景录像和从网络上下载的影音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 学习的兴趣当然浓郁。感官刺激后, 孩子们走入文本, 感受叶圣陶笔下荷花之美时, 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在品读课文时, 他们能够听着音乐, 美读课文, 准确地传达出如真似幻的美感, 轻轻的语音, 仿佛怕惊扰了满池的荷花。课文中, 荷花的各种姿态不可能, 也不必要一一叙述, 但孩子们可以以文为例进行练笔。我将荷花的各种姿态再一次呈现, 那花、那叶、那杆都成为孩子们练笔的着眼点。我知道如果没有影音文件作铺垫, 孩子是无论如何写不出那么多美妙的文句的。
《微笑着承受一切》叙述的是关于我国优秀体操跳马选手桑兰的故事。桑兰在参加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时意外地从马箱上摔下, 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但桑兰并没悲观绝望, 而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对于桑兰这名坚强的运动员, 孩子们所知道和能够了解到的并不是特别多, 为了让孩子们对桑兰有更多的了解, 我利用网络搜集了相关资料, 特别是《直播实录》《名将之约》等多个有桑兰近况和受伤的影音文件, 为孩子展示桑兰的风采, 让他们一睹桑兰的顽强。当影像资料播放完毕, 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对桑兰的敬佩, 于是读起文章, 感情丰富。
多媒体影音文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 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 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 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和提高,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需要寻找合适的影音文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论文 篇5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一般是针对课堂教学以及语文教材来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脱离了教材,那么就谈不上课堂内外的连接以及课外延伸了。由此可见,要想对语文教学进行延伸,就必须立足于教材。此外,延伸的深度、宽度以及内容也必须以教材为核心,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写法、立意、情景以及语言等内容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有创意、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让他们对文章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表达出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感受。
(一)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孤立在社会生活之外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对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将其与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被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情景所震撼。原本美丽的罗布泊,如今逐渐变成了荒漠,发人深思,令人心疼。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例如,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草原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森林的乱砍乱伐,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敬畏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作为青少年一定要有植绿护绿、抵制污染、节约资源、珍爱生灵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挖掘教材的闪光点,进行拓展延伸
课文既然是经典作品,它们有各自的优势,把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就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抓住语言优美这一闪光点,让学生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揣摩其中的修辞手法,领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蕴涵其中的作者感情,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全文内容。
(三)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扩展阅读
在对语文进行学习时,一定要对文中的兴奋点有一个较好的掌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调动其探索欲,从而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地进行扩展、理解,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中,故事围绕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展开双方斗智斗勇。情节曲折生动,文章对众英雄好汉的描写栩栩如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同学们阅读这部古典名著,如:杨志丢了生辰纲后的命运如何?晁盖、吴用等人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二、引领学生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在对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时,仅依靠书本上的范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对课外的各项内容进行广泛的涉猎,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老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尽量多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
三、巧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对初中语文进行拓展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于充实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使语文的教学情景化。在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语文讲学,一定要根据其特性,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拓展学习。例如,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气氛,能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情入境。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用多媒体课件为大家展示一幅荒凉寂寞的风景画。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在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投射这一点出发,那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学生能通过画面的展示就很容易明白这首曲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留心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拓展延伸的素材
学生的语文水平基本上是七分靠课外的知识积累,三分靠课内的学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学习空间就有多宽广。语文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还必须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巧妙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林韶军.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延伸[J].河南教育 (上旬) , 2011 (07—08)
[2]焦建华.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和延伸[J].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11 (1) .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论文】推荐阅读:
探究课外延伸11-21
课外延伸题研究课教案09-02
延伸审计论文06-01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论文11-21
问题变式问题延伸论文01-01
立足数学渗透德育论文07-30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论文06-04
蒙德里安作品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的论文06-15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08-09
三延伸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