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

2024-12-08

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精选7篇)

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 篇1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聚集地, 也是一类生态环境, 是特殊的生态环境。它不同于天然生态系统, 它是人为造成的, 不是自然界的产物。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20年中发展速度也是很快的, 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是空前的。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城市化及城市人口聚集是必然的趋势。当前城市建设中, 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追求居住而建设城市, 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享受和舒畅。由于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之中我们也不得不着眼于生态环境。现在, 不仅发达国家, 尤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城市大园林。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城市大园林的作用

城市环境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绿化的多少。园林城市是我们当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 要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了解城市大园林对该系统的作用与贡献无疑应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审视, 用生态学的思想来研究城市的生态学结构与功能, 研究城市大园林在城市大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1.1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1.1 首先是人口集中。

人口稠密的地区为城市, 是人口焦距形成的大的居民点。该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人, 这一点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任何其他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

1.1.2 城市排列着高楼大厦, 城市系统中的环境比之大自然生

态系统更为复杂, 街道纵横, 水泥或沥青覆盖着地表, 造成空气流通不畅, 热岛效应显著, 水的收支也无法平衡。

1.1.3 城市盛行着诸多原因所产生的废弃, 所有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气, 都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污染、毒害的物质;

更是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十分缺乏, 因此难以自行生产有机物质。该系统中的大量物资或能源是从市外即其他系统输入的。而该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人, 无机环境是人工创造的, 所有的物质与环境都是为人而创造的。

1.1.4 该系统中科学技术高度集中, 生产工具丰富, 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 并且有大量产品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

可是, 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废气也带来很大的危害, 既对城市生态系统自身又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种种危害。

1.2 城市大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生活的高级形式。然而今天城市已经成为破坏环境的元首之一。在现代新建的城市, 尤其在现代重视回归自然的潮流中, 园林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意味着城市植被。园林城市是文明的目标, 园林城市的发展道路早已经迈出了脚步。园林城市的主要方式是城市绿化工程, 是有着繁杂的人为森林和植被。不过, 城市植被已不同于天然植被, 城市生态系统中早已看不到植被的自然演替, 构成城市植被的树木与草本植物的关系也与自然植被的情况不同。一般说来, 城市大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1.2.1 调节气象与气候。

城市当中, 由于水泥路的大力使用, 昼夜之间气温与气候变化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建造园林城市, 有利于调节空气质量, 降低温差的差距, 缩短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这种作用因城市公园、各类绿地、森林公园、街道树、防风林等树木群的种植规模、种类、结构与质量等的不同而异。这对缓冲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过密带来的人为热污染问题, 有着重要的作用。

1.2.2 净化空气的作用。

由于植物的气体交换, 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一定数量进入植物体内, 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又放出新鲜的O2,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

1.2.3 防减噪声的作用。

枝叶繁茂的林木可以吸音和隔音, 草坪也有这种消音的作用。据研究, 30 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6分贝~8分贝的噪音。阔叶林比针叶林的吸百性能更好。这在大城市车水马龙、机器轰鸣的声浪中, 降低音量, 是一种重要消减污染的作用。

1.2.4 防阻火灾的作用。

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 具有很好的阻火的作用。如能在城市的居民点外围、工厂四周用耐火树种建造阻火带, 则可有效阻隔火灾蔓延。

1.2.5 防灾避灾的作用。

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 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应在城市远郊、近郊直至城内, 营造不同树种、不同面积的大片林带。可在主风方向的远郊山地造大片森林、近郊造林带, 市内于公园、居民区、道旁、庭园广植树木, 以此消风降尘。

1.2.6 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 在城市中多建立游乐园, 公园, 有利于市民的休息放松。

2 做好城市大园林的总体规划

首先要做的是合理区划。一般说来, 现代化的大城市应划分中心区、城郊过渡区、近郊区与远郊区。各区有其不同的特点。园林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

2.1 中心地带。

城市之中中心地带一般都是商业区坐落的位置, 在中心地带, 其主要特点就是高楼林立, 车多行人多, 噪音污染严重, 空气质量奇差。然而今天, 商业区已经不仅仅是行人交易购物的场所, 更是放松、观光的场所。在这地带营造大片的混合森林和花园有助于行人的观赏。公路周围多种植高达的灌木林, 使得公路能够的到优雅和安静的环境。

2.2 过渡地带。

城市过渡地带是城市中心与边缘郊区的穿插地带, 在这个地带由于里商业中心近, 处于一个混杂地带, 其土地能用面积也是无法估量, 因此这种地带往往会比商业区更为繁杂。这种地区的布局更为麻烦, 在以乔木为主流的前提下, 还要随处穿插低矮的灌木林, 做到协调统一发展。

2.3 城市边缘地带。

在城市边缘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差, 使得这片地区商业较少, 其土地能用面积较多,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在这片地带中多建立公园, 游乐园等游玩场所。多种植树木, 站在美术学的角度处理城市的过渡地带。

3 搞好城市大园林中的植物群落配置设计

在总体布局与规划方案确定后,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 设计工作的重点则是植物材料的选择与植物群落的配置。要注意选好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植物种类,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站在美术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设计城市的每个角落。做到一丝一毫不放弃, 一丁一点不错过的要求, 严格认真设计一个与自然界协调、搭配统一的城市生态环境。

4 结论

城市是人为的生态系统, 是属于人后天创造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最为贴近的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所有这些特点说明, 系统中的要素都是人创造的, 但以往在系统的建设中又以损害环境的质量为代价, 因此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极为重要, 而大园林建设则是改善环境的不可替代的途径。

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 篇2

开拓行政审判新思路,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宜居城市是我国第三大城市理想,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授权起草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和综合评价否定条件七个方面构架出我国宜居城市的基本框架,阐述了宜居城市的内涵。

要实现宜居城市的目标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行政管

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人性化。

行政管理亦称为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的授权之下,依据政府职能分工不同,管理某一方面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关系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一角度讲,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考验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考量一个地方政府的各级职能部门的综合行政素质。因此,宜居城市建设,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建设,反映了一个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理念和素质。

行政诉讼作为直接监督行政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同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一样,是实现宜居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司法保障体系。由于行政诉讼同行政管理的最直接的关联性,是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它的实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如何,是一个法治国家的“晴雨表”,直接反映人民的法治意识,体现了依法行政的水平,直接衡量出公民权利的保障水平。因此,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开拓行政审判新思路是通过司法监督形式促进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最主要环节之一。

一、行政诉讼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宜居城市建设是党和政府倡导的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城市的内涵极为丰富,但本质上是依靠完善的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有效地规范调整,实行依法治国,进而推动与保障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首先,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宜居城市,是法治状态下的自由平等的现代和谐社会。他以法治为基础和中心,宜居城市首先应当是一个法治的城市。首先,关键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行政诉讼正是以公民权启动司法权,来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公器的司法,通过行政诉讼,成为了官民矛盾的调停人,和谐社会的编织者,为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行政诉讼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防止权力滥用。宜居城市建设直接涉及资源共享,直接涉及公民自身的人身权、财产权。行政管理承担着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正等诸多职能,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实现、宜居城市建设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依法行政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而行政审判能够充分发挥审判监督职能,通过审理各类行政案件来促进政府和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防止职权滥用,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使政府和行政机关做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通过行政诉讼,可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权威。行政诉讼通过维持合法的行政行为,纠正违法和显失公正的行政行为,协调公共权力和公民私权的关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让行政机关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压力,让社会成员看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从而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二、宜居城市建设对行政诉讼的新要求

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和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

首先,应倡导行政首长应诉出庭,将某些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个案,告知市民哪些是合法的,可以做,哪些是违法的,要限期改正。

作为行政管理者的行政首长,必须知法懂法,要依法管理。对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政行为,要做到件件清楚根源,举一反三遏制。不能形成具体执法人员违法,法规部门出庭,更有甚者聘请律师出庭。而执法者、管理执法的行政首长对此不痛不痒,我行我素,违法形成习惯,执法成为职业,恶性循环,破坏了政府形象,动摇了法律威严。同时,倡导执法时,要文明执法,处罚只是管理的一个途径,目的还是要纠正那些不合法的行为,坚持体现以人为本,以说服教育为主,以处罚为辅。

其次,通过个案倡导市民共同创造宜居城市的理念,做一个守法的市民,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予以积极配合。要有法律意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执法。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寻求正当的途径进行维护,在维权的过程中仍要按照法律规定的途径,走正确的途径去维权,而不应当采取一些消极的、阻挠执法部门执法,甚至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抗法,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肯定要顾全大局,当个人的行为与法律相冲突,肯定要遵守法律。

第三,加大力度提高行政审判工作的创新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发挥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一是要提高行政诉讼的大局意识。行政诉讼工作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政治色彩,必须体现当前党和国家的治国理念,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体制的转轨中,解决社会矛盾要不拘一格中效果,不能单纯一味的刻板执行法律,特别要防止以法律效果为借口,忽视社会效果。而要把社会效果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但一个案件起诉到法院,要寻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全方位的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多体制的寻求解决矛盾的机制,法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并要熟悉当前党的各项政策,提高合法性的判断能力。在行政诉讼工作中,要结合审判实践,在提高法律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意识,从大局出发、围绕社会稳定、维护人民利益的行政诉讼决策能力,更好地体现党的宗旨,着力提高运用政治思维梳理和解决行政诉讼中的问题,公正高效地处理案件。

二是倡导行政诉讼协调机制,将调解引入行政诉讼,减少矛盾的对抗性。法院审判行政案件,既要履行法律职责,更要履行当的依法治国的政治职责。全方位的实现公平正义。

虽然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除行政赔偿外不适用调解,但结合我国客观现实社会和浓厚的人文社会底蕴,在司法实践中,协调处理行政诉讼案件已被各

地法院普遍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行政诉讼的目的是通过司法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促使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核心就是解决纠纷,实现社会和谐。我们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倡导行政纠纷协调处置,正是宜居城市内涵中社会文明度的具体体现。同时,调解还可以节约诉讼成本和司法资源,使行政审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实现个案正义。

三是不拘泥于现行制度的束缚,最大限度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权。

行政诉讼法对当事人行使起诉权进行了原则性的规范,实践中,由于对法律立法宗旨的理解不同,同一案件不同地区可能出现有的地方受理,有的地方不予受理这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不利于保护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也不利于依法治国进程。

在开展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把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诉权作为宜居城市建设中一项基本措施,提高思想认识,降低立案门槛,有诉必受,有受必审,把程序性的权力完全赋予当事人。

另外,还可以考虑异地审理和提高审级以及实行巡回审理等方式,在现有行政审判体制基础上,设立最高法院和省高级法院的巡回法庭,旨在发挥巡回法庭的“特效性”和“及时性”优势,从制度上设定限制性条件,提高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的成本和难度。

四是完善行政诉讼类型,突破受案范围的限制。现行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仅限于涉及财产权和人身权范畴,宪法设立的其他合法权益尚没有全部纳入行政诉讼司法救济范围,从而导致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害时无法得到司法救济,引发了大量的设法信访、申诉案件,不利于社会安定和宜居城市建设。

五是进一步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威严的司法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必须树立起司法权威性。要在人民群中逐步树立起尊重司法审判权,维护法律文书的权威性,避免过多、过频地涉足对司法裁判的舆论裁判,以免导致国家司法权威公信力的降低。

探讨城市园林建设新方法 篇3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不绝于耳,城市园林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建设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园林这些无法取代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这些年来,园林工作者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1.城市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和种植后保养未跟上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有的地段地势相差比较大,这意味着需要填充更多的垃圾或废料,而这样就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虽然一些城市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的上部覆盖一层土壤,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此为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一些绿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时,为了省力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施肥浇水,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即使植物幼苗得以存活,也因没有及时的给予施肥料,也非常的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由此也可能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总之,城市园林建设中栽培的植物是工人依据城市规划栽植的植物组的群体,如何提高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养护工作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2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海拔等自然条件有关

北方天气干旱降水量小,适合城市园林建设所需的植物种类稀少。城市园林除了绿化环境和工人休息享受自然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其整体的表现效果。我国的北方地区,越是靠近高纬度的地区,降水量越少,适合该地区园林建设所需要的植物种类更加有限,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容易造成绿化单一。即便是从其他区域移植其他物种,因不适应条件,成活率也比较低,还容易造成园林的整体效果不协调,不能达到居民要求的绿化效果。为此,园林建设中栽植的植物要多物种相互结合,城市的特有本色、历史底蕴等也要在城市的建设和雕塑中得以体现。

2.城市园林建设中需遵循的原则

我国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实际需求,更多从政治因素考虑,受到政治决策影响较大,而一些城市管理者为了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政绩,浮躁、盲目风气盛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计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合理结合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以人为本,打破原有的城市园林建设思维方式,树立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思想。具体可以做到从以下几点。

2.1从城市实际需求着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独特一个,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园林中,需强调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地球到处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大自然已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因此,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弥补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回归自然。所以,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建设城市园林。

2.2城市园林建设要处理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环境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为人类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既是人们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不重视城市园林建设,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了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园林之间的关系,需科学的布局,合理的规划,整个城市面积中园林绿化建设的面积要达到相应的比例,使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实现城市园林和人的需求、园林和经济发展、园林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

3.城市园林建设中采取的措施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园林建设和生态理论相结合,提高生态效益。

3.1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应该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3.2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合理的进行配植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考虑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4.结束语

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 篇4

1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新思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 因此, 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 就应该满足信息技术科技优势的合理利用, 能够对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艺术加以整合, 确保其更好地服务于园林绿化建设。所以, 在设计新思路方面, 就应该考虑到:

1.1 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

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并非简单的种植几棵树就可以完成的, 城市园林绿化必须从设计入手, 将其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 只有坚持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才可以将城市生态病的现状加以缓解。信息技术科技优势的合理利用, 也满足了时代的发展需求, 同时,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当中, 才能够确保园林绿化建设拥有高效、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另外, 信息技术的运用, 同时还具备了无可比拟的快捷性和方便性, 因此, 受到了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人员的喜爱, 这与传统模式下的设计不可比拟。通过信息技术的再现模拟, 设计人员就可以将城市绿化景观、智能交通以及土地利用等基本布置还原, 确保工作时得到理性的分析, 设计出能够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方案。另外, 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 不仅可以方便园林绿化的创新与传承, 同时, 也可以将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提高。

1.2 城市园林绿化艺术的整合

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当中, 其绿化艺术关键是对现代化绿化艺术特征最直接的一种体现, 它会对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的应用创新以及历史的传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 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化艺术整合, 就是在时空当中对传统的方式进行恰当地处理, 确保传统与现代化的相互结合, 能够取两者之长, 为现代化的城市园林建设提供服务。在开展工作时,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者还应该努力学习艺术理论当中的精华, 在绿化设计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 用于创新之中, 将想象力合理地发挥出来, 为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开辟一条新思路, 设计出更加出色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作品。

2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创新的关键技术

2.1 使传承与创新进入崭新阶段———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园林绿化设计的研究更为先进, 也更容易操作。比如:运用虚拟技术, 就可以创作出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将设计的质量与速度提升。并且,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还可以寻求更加广泛地合作机会, 能够征集广大社会群众的意见, 结合多方智慧, 创造出更令人们满意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也可以将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与工程施工相互衔接起来, 才能够确保设计目标最大限度实现。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 才可以将科技成果推广出去, 确保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得到最大限度地支撑, 从而迈向崭新的阶段。

2.2 园林绿化成功的重要标志———艺术

园林本身作为一门造型艺术, 它与艺术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 通过共同的发展, 从而成为文化的最佳载体, 同时, 也是人们价值追求、精神观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园林绿化的艺术观, 其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直接受到艺术素养的影响。园林设计人员就应该将大地当作为一张画布, 通过景观来实现绘画与诗歌等方面的创作。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设计师能够在现代艺术理论当中汲取营养, 通过先进的手段去综合传统园林的空间艺术、造景艺术以及色彩艺术, 进而创造出具有高水平的城市园林。古代园林设计绝大部分都是“独乐园”, 而现代化城市园林的设计则是“众乐园”, 因此, 现代园林的风格、用途与性质也就决定了艺术观需要改变。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当中, 就应该合理地利用传统园林的时空处理, 将艺术与景观相互的融合, 才能够增添规划设计光彩。

3 结语

合理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生活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创造, 才能够满足现代化城市园林发展的目标以及宗旨。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就要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能够与现代化城市园林的绿化实际发展情况相互结合起来, 能够根据现代化对于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 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做好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创新, 才能够让城市园林绿化拥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同时, 也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当中人们的日常休憩需求。因此, 我们不难看出,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也必定会朝着更加生态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地进步, 从而促使城市全面、和谐、绿色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培根.浅谈如何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6)

[2] 尹京洲.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吉林农业, 2010 (12)

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 篇5

一、推进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 学生不仅仅在理论学习方面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 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现实工作中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培养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结合的人才, 进行知识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学习综合教育的教学模式, 是现如今的教学必然手段, 因此, 教学过程中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有助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去安排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锻炼, 派遣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研究和学习很好地减轻了学校经费的压力, 还起到给实习单位带来新的劳动力和生产科研的作用。校外实习基地有的会安排学生的食宿问题, 满足学生生活需求, 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而每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地貌和单位情况也不一样。园林中的树种生态功能不同可以极大满足学生多种类型学习的实习, 很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升实习和认知的效果, 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校外的实习基地学习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 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人员接触, 对园林专业认知更加清楚从而扩宽自己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也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交水平和敢于发问和思考的能力。

二、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经费紧张,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支出主要承当方是学校, 资金来源模式比较单一, 给学生带来的解决问题的资金力量薄弱, 使实习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学校自行建设的实习基地的各项设备因为资金短缺难以更新, 本应该被淘汰的设备仍投入实习基地学习中, 让学生们很难对应时代发展的速度掌握到新的知识技能。任何模式开展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很难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良好完善, 基地的建设情况与投入资金情况关系密切, 对实习基地教学效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缺口较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带领和引导学生学习, 实习基地的教师要求较高, 不仅仅有过硬的理论知识研究素养, 更要具备在一线工作单位丰富的工作经验, 这样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从而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学习。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师虽然具备着很高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研究, 却在一线单位工作经验较少, 具备双项素质的教师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讲都严重短缺。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很难很好地开展学生实际应用实习的工作, 无法满足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 从一定程度而言, 优秀教师的缺乏制约了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 校外实习基地较为分散, 缺乏妥善解决办法。因为满足实习的各种类型和条件, 也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调控导致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较为分散, 分散的校外基地一是会造成学生时间成本的浪费, 距离较远, 需要花费相当的旅途路程时间, 让原本学生参与实习工作的时间浪费到交通中, 因此而产生的路途费用也使紧缺的实习资金更加短缺。二是实习分散造成了管理上的难题, 实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和实践的实际组织缺乏有力的管理, 比较随意和懒散, 安排的学生不会考虑组合、人员人数、实习效果、搭配伙伴等多方面因素, 极易造成对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导致实习基地的建设未能发挥原本的效果, 实习目的达成较差, 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教育未起到促进和支持作用。

三、保证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持续运行的对策

(一) 学校和企业之间协同共进, 勤加交流保持和谐。建设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工作和任务, 需要不断进取和保障与企业的关系良好, 使合作顺畅和谐, 重点不仅仅是在于基地建设的选取更应该是保障与优秀基地的关系。在实际的实践实习中, 虽然学校会和企业签订有关的协议保证实习的稳步进行, 但是实际过程中, 可能因为很多突发因素造成协议内容落实不到位, 对学校或者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学校和企业不能彼此推托或者置之不理, 要深入到实际环境中, 对问题产生的实际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原因, 用合理的方法协调双方争取问题的妥善处理。比如很有可能实习单位由于资金和项目的原因裁减掉实习人数的数目, 此时校方要根据以往的实习人数和合作关系带来的长远利益等角度, 诚信解决问题要求园林单位克服困难与之共同解决完成实习任务而不是强硬拿住协议不放, 容易造成人情关系的破裂导致日后的合作关系出现障碍。

(二) 学校和实习基地可共同建立组织机构保证实习运行。为加强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保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实习的稳定和妥善运行, 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为实习效果的保证和良好完成实习过程提供专门的管理保障工作。机构的组织人员可以由校方和企业共同出人组织成立, 学习派遣具备自身理论研究和丰富校外基地实习建设的人才, 企业也可挑选具备与校方实习建设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协同成立专业机构。在实习基地的学生实习过程中, 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难题, 由专业机构收集问题考察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建议和处理方案, 这样校方和企业都比较容易信服从而达成一致处理突发状况。成立专业机构既可以保障每次实习的稳定运行, 也可以收集以往的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 用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每一次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专业的指导。

(三) 以长久正面作用为突破, 保证与企业实习基地建设。虽然在校外的实习过程中, 校方有与企业的协议为基础, 但是仅仅凭借协议和诚信沟通难以形成有力保证让实习基地稳步持续运行。企业本身性质和流动性问题, 容易出现例如企业转型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变动, 那么, 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很容易导致双方以前的合作关系难以持续, 继而对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产生影响。需要让企业深刻了解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互惠互利彼此双赢, 对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和长久发展有深远意义, 让园林企业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实习有助于降低企业的部分劳动力和劳动成本, 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整体素质。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校方的科研课题对园林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新课题发明实际应用, 以及在经营和运行水平上提升一个层次, 从而重视与校方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关系。

四、推进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遵循全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提升园林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要综合全面进行基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由于学生年级层次水平不同, 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配套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比如, 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 可以选择距离学习近的基地简单让学生有认知过程, 可以花费3~7天时间, 每天由学校客车接送到位置距离较近的基地进行实地参观, 对园林专业工作环境有大致了解, 完成基础的实践专业课程认知。在后期高年级学生阶段, 便需要安排出充足的时间和合理的资金, 开展教学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基地实习活动, 深入基地生产过程, 自身参与和研究要求学生必须亲手操作理解实习基地的工作, 从而增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例如森林培育全过程、集林业生产等全面综合的实践等。

(二) 确保学校和企业对于建设实习基地计划落实执行。只有优秀全面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才能保证学生的实习教学计划的执行, 因此要调动学生和园林企业的积极性, 对于建设实习基地计划确切落地实施。学校要从自身提前进行企业的考察和计划的安排, 加大资金投入, 不能单纯依赖于企业提供, 与企业良好沟通协商保证企业对于实习基地建设的热情, 使得合作关系长久有效建立稳定安全运行机制, 让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综合作用。学校还可以适当给单位承诺, 例如优先试用学校的科研成果或者企业可派领导高层进校学习知识理论增强知识素养, 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的关系, 促进双方和谐关系建设增强学术交流, 形成完善的科学成果转换和实践理论结合。校方还可以供企业单位展示企业科技成果, 设立展会等方式吸引企业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兴趣, 保证实习基地建设计划的稳定落实与园林企业互惠互利, 共同促进。

(三) 多方面保证学生实习热情和科研创新热情。在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要主动解决学生对于实习基地的多方面要求, 例如生活上的基本保障, 住宿和饮食问题合理安排使学生实习过程中有健康身体保证, 此外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基地的合理安排, 具备科研生产意义的基地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基地建设的要求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保证, 实习基地中的教学中要调动起学生的实习热情和积极科研创新的激情, 通过自身实践操作动手将想象力转换为现实能力, 创造多方面的条件让学生开展科学成果和应用实践的创新, 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高素质人才。

五、结语

园林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改善目前经费、教师、管理上的多种问题, 与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深层次合作关系, 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建立和运行,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易洪雷, 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4) :139~142

浅谈城市园林建设新方法 篇6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快。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 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建设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城市园林这些无法取代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 这些年来, 园林工作者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1 城市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和种植后保养未跟上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 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 有的地段地势相差比较大, 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虽然一些城市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的上部覆盖一层土壤, 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 一些绿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时, 为了省力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 植物的根系没有完全舒展开来, 经常存在窝根现象, 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施肥浇水, 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总之, 城市园林建设中栽培的植物是工人依据城市规划栽植的植物组的群体, 如何提高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养护工作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1.2 植物苗培植质量参差不齐, 不能达到同一规格效果

由于城市绿化施工单位在购进苗源的时候, 大多不是从一个苗源基地选择苗种, 因此会出现植物的苗培质量参差不齐。栽培的苗木的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 绿化后的效果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植物栽培后绿化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施工单位选购了规格较大的苗木, 栽植后绿化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大规格的植物, 由于各种因素会导致在移植或栽培的过程中发生死亡, 植株成活率不高, 造成了苗木资源和养护资金的浪费。到了植物栽培的黄金时期, 他们就到处抢购苗木, 造成苗木来源相对复杂, 这种情况下采购的苗木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为此,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很有必要在本地建立苗木供应基地。

1.3 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海拔等自然条件有关

北方天气干旱降水量小, 适合城市园林建设所需的植物种类稀少。城市园林除了绿化环境和工人休息享受自然之外, 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其整体的表现效果。我国的北方地区, 越是靠近高纬度的地区, 降水量越少, 适合该地区园林建设所需要的植物种类更加有限, 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容易造成绿化单一。即便是从其他区域移植其他物种, 因不适应条件, 成活率也比较低, 还容易造成园林的整体效果不协调, 不能达到居民要求的绿化效果。为此, 园林建设中栽植的植物要多物种相互结合, 城市的本色、历史底蕴等也要在城市的建设和雕塑中得以体现。

2 城市园林建设中需遵循的原则

我国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 更多从政治因素考虑, 受到政治决策影响较大。因此, 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从实际需求出发, 做好以人为本, 树立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思想。具体可以做到从以下几点:

2.1 从城市实际需求着手, 遵循自然规律, 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独特一个, 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 因此, 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园林中, 需强调回归自然,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地球到处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 大自然已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所以, 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 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科学建设城市园林。

2.2 城市园林建设要处理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 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 环境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 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 为人类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 这既是人们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 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 不重视城市园林建设, 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这导致了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 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园林之间的关系, 整个城市面积中园林绿化建设的面积要达到相应的比例, 使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实现城市园林和人的需求、园林和经济发展、园林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

3 城市园林建设中采取的措施

3.1 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 都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 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 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 形成一个“城中有林, 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 这样, 就优化了土地使用率, 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 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 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 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 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 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3.2 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 合理的进行配植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 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 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 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 在这个条件下, 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

3.3 要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地貌一般有比较单一土质条件差等缺点, 因此适合该城市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 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 发生病虫害等情况, 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以, 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 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 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 这样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得以加强, 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 四季更替, 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4 结束语

城市园林建设新思路 篇7

1 绿地功能

1.1 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是生态功能。目前,影响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严重的城市污染[1]。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国城市要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城市绿地生物的多样性。在绿地规划时期,有关部门就要整合生物的多样性,保证城市绿地生物的多样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还可以加强城市绿地的研究价值[2]。其次,绿地规划的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空间内,一个环境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他环境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过多使用农药,将会直接导致该区域地下水的污染,也会使该绿化区其他动物、生物受到伤害。此外,在绿地规划的过程中,要加强绿地生态的针对性。由于每个地区的环境不同,环境污染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绿地规划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影响该地区环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具体环境问题,规划城市绿地的数量和具体的绿地生态结构。例如,在灰尘比较大的地区,绿地规划要注重植物的吸尘作用。土质营养化严重的地区,绿地规划要注重植物对有机物的吸收作用。

1.2 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会意义[3]。城市绿地的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压力,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某家医院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能够缓解病症,有些病人甚至在与环境的密切接触中,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痊愈。此外,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还在于塑造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绿地的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经研究发现,城市的人口分布与城市的绿化空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美国,经济实力较好的家庭都会选择具有开阔绿化空间的郊区,在我国,很多家庭购房时,也会考虑到该小区或该地区的绿化。城市绿地的规划,影响着人口的分布,进而影响着城市发展结构。

1.3 经济功能

目前,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越来越重视房屋周边的绿化情况。合理的绿化能够减少环境的大气污染、光及噪音污染,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就促使很多居民在购房的过程中,将会把周围绿化环境也考虑进去。在城市地区,绿化较好的地区房价一般会高于那些绿化较差的地区。城市绿化除了有生态功能、社会功能还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因此,要加强城市的绿地规划,合理地建设城市绿地。

2 绿地功能应用现状

2.1 城市绿地数量

2.1.1 绿地数量现状

由于城市的空间有限,导致城市绿地数量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由于绿地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所以国家和城市经过科学研究,规划出一定场所来进行城市绿化。在国际上,最适宜人居住的绿地面积是人均60 m2,但是由于每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发展状况不同,所以每个城市绿地规划面积也会有所差异。目前,我国的人均绿地只有7 m2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

2.1.2 绿地数量指标存在的问题

导致城市绿地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不合理。我国的好多城市建筑过于集中,导致了城市没有多余的空间进行绿化。其次,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绿地结构,只追求数目指标,没有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针对性。此外,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

2.2 城市绿地规划

2.2.1 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城市绿地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总体规划方针对城市绿地的数量、人均量以及具体的结构都具有指导意义[4]。目前,我国城市的绿地规划偏重绿地的数量,忽略绿地的整体结构和针对性。城市绿地规划是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但是,我国很多绿化,没有针对该地区的污染状况,规划绿地的物种以及整体结构,导致绿地无法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2.2.2 城市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城市绿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城市的总体规划作为科学的指导,导致我国很多地区,绿化难以高效实施。其次,绿地规划不合理。我国的绿地规划没有科学地分配绿地、草皮、灌木等,在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单一的物种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足,导致绿地容易受到病虫害的破坏。

3 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的新思路

3.1 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生态以及文化环境越来越重要,城市的生态空间结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是城市建筑逐渐增多,城市的绿化面积逐渐减少。目前,我国城市用地主要是工业用地、绿化用地相对较少。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城市绿化用地将会进一步减少,这将导致我国的城市环境日趋恶劣,居民公共生活空间也逐渐减少,进而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城市要通过全面规划,增加绿化用地面积。首先,将城市逐渐向郊区移动,这样可以保证城市内部的绿化用地。其次,在环城区域大规模建立绿化带。由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城市周围环境的改变,能够促进中心城市环境的改善。此外,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各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加强绿地建设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3.2 城市绿地规划

在城市绿地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生态景观学来进行整体规划,保证绿地生态物种以及生物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单一物种所导致的绿地生态环境脆弱。其次,按照“环、楔、廊,园”的格局进行布置,充分利用城市的有限空间,保证绿地规划的完整性。此外,充分利用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影像,建立城市绿化模型,全面整合城市的绿化空间,既要保证城市的绿化数量,又要保证城市的绿化质量。

3.3 系统的评价城市绿地服务功能

城市绿地的服务功能主要是净化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由于城市的人流量、车流量较大,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可以有效地降低噪音、涵养水源、吸收粉尘以及其他有害气体。除此之外,由于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合理规划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系统地评价城市绿地服务功能,能够增强相关部门的绿化意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绿化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规划对城市的总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强城市的绿地规划,保证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摘要:城市绿地具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分析了绿地功能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的应用新思路,为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绿地功能,绿地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进,陈爽,姚士谋.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6):99-103.

[2]孔繁花,尹海伟.城市绿地功能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19-124.

[3]张凯云,王浩,费文君.基于功能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以河北迁西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2(2):119-123.

上一篇:道路交通控制论文下一篇:初中作文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