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策略

2024-08-24

制造商策略(通用12篇)

制造商策略 篇1

一、风力发电机行业概况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风力资源的储量约53万亿千瓦时/年, 理论上只要开发出50%的风力资源就可满足全球的电力能源需求。2010年底, 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99亿千瓦, 发电量超过4099亿千瓦时, 占世界电力总发电量的1.92%。2011年底, 全球风电产业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41000MW。这一新增容量使全球累计风电装机达到238000MW。这一数据表明全球累计装机实现了21%的年增长, 新增装机增长达到6%。目前,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发展风电, 欧盟、美国和中国风电在现阶段左右着世界风电发展的大局。目前, 风电累计装机位于前10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印度、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葡萄牙, 其中前五名占全球总新增的74.2%, 前十名占86.8%, 其主要市场还是相对集中在欧洲、亚洲和北美。

据统计, 全球风机制造商约为134家。风能设备的制造商与供应商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清洁能源的发展。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 2010年开始出现发展放缓的趋势, 加之各国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各制造商间日益激烈的竞争难以避免, 市场争夺的拉锯战也逐渐展开。2011年, 维斯塔斯仍稳居榜首, 年销售量达5 842MW, 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12.5%上升到14.8%, 累计达到45.5GW。更引人注意的是, 华锐、金风等一批后来加入的新兴企业凭借着新兴市场近几年的井喷式发展, 迅速成长起来, 华锐、金风的风机销售量分别超过通用、安耐康位居全球第二和第四;而印度制造商苏司兰也在2011年售出2 736MW, 从而超过歌美飒和东汽, 上升到第六位。而通用、安耐康、歌美飒等传统品牌供应商却因为受到经济衰退和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 在2011年有所下滑, 分别退居全球新增第三、第五和第八位。中国已有四家企业进入2010年全球销量前十, 除华锐和金风外, 东方电气与联合动力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十。

我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与目前风电5大国相比较, 我国的风电资源与美国相接近, 远远高于印度、德国, 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起步较晚, 但在风电建设规模快速扩大的拉动下, 风电产业链发展迅速、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从2005年开始, 中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目前, 我国大型风电企业已具备批量生产1.5MW级、2MW级、3MW级风电机组的能力, 5MW或者更大功率的风机也在开发试运行中, 并产生了一大批生产风电机组零部件的配套企业, 形成了风电设备制造和配套零部件专业化的产业链;设备产能在全球名列前茅, 目前已占据我国85%以上的供应市场, 并已向海外出口, 占到全球总量的1/3, 我国风机生产已进入世界大型风机设备竞争行列。

中国的风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 到2004年底, 全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约有742MW, 居世界第十位;2005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60%, 总容量达到了1.25GW;2006年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 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5GW, 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新增装机容量3.4GW, 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GW, 超过丹麦成为世界第五风电大国, 当年装机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 超过德国和印度, 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2008年累计装机容量约12 GW, 累计装机增长率为106%。2009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领跑全世界, 新增风电装机10129台, 容量达13.8GW, 新增装机居世界第一位, 累计风电装机容量25.8GW, 仅次于美国的35.06 GW, 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累计装机总容量达到40GW, 超过美国上升到全球第一, 新增装机容量仍然位列全球第一。

二、某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

在中国, 风力发电行业的整机制造商有80家左右, 以下作者以某公司为例来阐述观点:

某公司的营销系统销售部和片区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细分, 成立销售一部、销售二部、销售三部、销售四部、东北片区、华北片区、内蒙古片区、新疆片区、西北片区、南方片区。

在营销战略上, 某公司提倡价值营销。由于某公司是风电运营商出身, 非常理解客户的需求, 也非常重视客户的需求, 时刻都在关注市场需要什么, 不断地发现和开发一些新的价值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某公司倡导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 因此特别强调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决不因为市场好而忽视安全和品质。国外客户在购买风机的时候, 先要做出投入产出模型, 了解风机的一次性投资成本是多少, 后期的维护成本是多少, 在运营的过程中, 自身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在产品寿命周期内真正能获得多大的收益。如果两年之后修理费剧增, 这个项目就失败了。某公司因为很早就同国外企业一起交流和学习, 受国外一些经营理念的影响比较深。在与国内客户接触和交流的时候, 也会拿出一个模型, 以及来自现场的数据, 让客户与某公司一起逐渐接受价值营销的理念。

近几年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某公司自身认为其实是一个好事。这几年来, 中国风电行业持续升温, 价格战也持续升温, 风电设备制造商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某公司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对策, 比如加速产品转型, 转变营销观念, 拓展市场空间, 加强成本控制等。所以,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已经达到七八十家之多, 但某公司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 公司规模恰恰是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 从原来的二三十亿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亿。

三、某公司的SWOT分析

优势和劣势

优势:某公司拥有长期研发制造经验, 且最早进行横向 (海外业务) 和纵向 (风电场开发) 的产业拓展。20年的风电运营经验和10年的风电设备研发制造经验保证了:

(1) 产品稳定性好, 成熟的二次开发能力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产品, 适应各种特殊气候和地理条件, 故障率小, 维修费用少;

(2) 供应链控制力强, 在零部件紧缺的大环境下, 金风的零部件供应将优于行业水平;

(3) 服务体系完整, 有能力提供测风、安装和维护等全方位服务。

(4) 海外拓展方面走在了行业最前列, 已在全球各地成立了分公司, 正在与荷兰洽谈相关事宜。大量客户希望能够直接获得成熟运行的风电场, 而不愿意涉足风电场的前期勘探、建造和试运营。介入风电场开发, 将赢得这部分客户的需求, 拉动设备销售。

劣势:

(1) 兆瓦级风机领域竞争趋于激烈。公司看重新产品的稳定性, 因此在兆瓦级产品的推出时间上落后于其他整机制造厂家。

(2) 零部件供应仍然紧张。供应商的产能扩张能否跟得上公司生产进度具有不确定性。

(3) 行业竞争压力, 很多大型国企进入, 像东汽, 资金雄厚, 竞争力强。

机会与威胁

机遇: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 市场空间巨大。我国风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风力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为成熟, 过去20年里风力发电成本下降了80%, 成为发电成本最接近火电的新能源。这使得风力发电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化运作的基础。我国的风电产业从2003年开始, 进入了较快的成长阶段。到2020年, 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和吉林白城等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 并建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按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7000元/千瓦计算, 未来3年风电设备每年市场容量为340亿元。

威胁:

国内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将重新划分市场。从2005年开始, 我国的风电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随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 国内有20多家企业陆续进入到风电设备生产领域, 并逐步取代了外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国内风电设备的代表:以新疆金风、东方汽轮机、大连华锐、联合动力为代表, 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风电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 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我国从事风力发电整机生产和计划进入该生产领域的企业有十多家, 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差别较大, 预计在未来3年中将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最终形成5家左右主要竞争者。

其他风电企业崛起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 系统集成经营模式潜伏的供应链不稳定风险, 产品更新换代加快趋势下面临新品开发风险, 风电专业人才匮乏下的人才流失与争夺风险。

四、某公司新的营销策略

(一) 产品策略

产品是营销组合中的最重要因素, 其他策略都是围绕着它进行的, 只有这个策略制定正确, 营销战略和企业的基本战略才能得到实现。用于中国市场的风机应从技术和成本两个方面上与其他一些具备相当规模的风电设备生产厂家进行竞争。由于国内生产费用较低, 运输费用也比较便宜的特点, 决定了在中国建厂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对于某公司来说, 应在技术水平较高的风机产品上努力, 以此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同其他厂家竞争。

因此某公司应该从两方面来发展产品。一方面是根据中国的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气候特点继续提高有针对性的机型和把原来技术成熟的机型推销到气候条件合适的地区。

从上述中国风力资源的分析看来。中国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 (市) 沿海近10千米宽的地带, 年风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 风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和海山风力资源极其丰富。

另一方面, 东亚的气候条件和印度的气候条件特征比较接近。因此, 在东亚市场, 已经在印度取得成功的机型有着相当的优势, 技术成熟能够保证风机高可利用率。韩国等一些地区, 海岸线长, 风力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用已成熟的技术开发东亚、东南亚的市场也是有着广阔前景和可观收益的。

为适应风电市场的快速增长及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某某公司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 进行差异化设计, 形成了适用于高低温、高海拔、低风速、沿海等不同运行环境的风力发电机组系列。

(二) 价格策略

价格是营销组合中唯一创造收入的因素, 也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灵活的因素之一, 必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迅速的变化。因此某公司在维持产品竞争力的同时, 对不同产品, 不同用户区别定价。具体措施如下:

(1) 对标准产品, 定价上与竞争对手看齐, 保证本企业产品在这部分市场的份额, 由于某公司拥有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因此在价格相当的情况下, 某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应优于其他公司的产品, 从而打压竞争对手。虽非标准产品, 定价上应充分考虑到设备研制所带来的费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

(2) 对不同的用户区别定价:对技术水平较高的用户, 如果需要的售后服务较少, 则在报价中应扣除一定的服务费用, 想法, 对于技术水平较低的用户, 则应在报价中考虑公司对用户的培训以及增加的售后服务;对价格敏感程度不同的用户区别报价: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可以考虑适当降低产品配置, 从而降低设备的成套价格, 而对价格不太敏感的用户, 可以适当提高产品配置。

(3) 对本企业所持有专有技术的产品, 定价上应该充分考虑专有技术开发的成本, 并且可以采用撇脂策略, 尽快打开市场, 收回产品研发成本, 获取利润。另外, 某公司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入手, 降低生产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赢得在定价上的优势:

(1) 做好战略发展规划, 销售与生产紧密协调。

(2) 引进瓶颈零部件生产技术, 做好成本控制, 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 最终实现价格降低。

(3) 保证合理库存量, 一方面降低资金链断开风险, 一方面保证产量。

(4) 采用信誉高, 有保障原材料供应商。

(5) 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提高, 可以大大降低制造和运输成本, 使得某公司产品价格降低从而实现多变性的价格策略。

(三) 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

某公司还为风电场运营者和投资者提供已经完成前期投资并安装有自产直驱永磁机组的风电场。利用其在研发、制造和风电“一站式”服务方面的竞争优势, 某公司尽力使其客户的风电场投资价值实现最大化。某某公司处于运行当中的风电场由其子公司经验丰富的服务人员来管理, 其子公司也通过其“一站式”风电服务来保证装有某公司永磁直驱机组的风电场生命周期价值实现最大化。

尽管风电产业面临着全球经济低迷、产业重组和国内外竞争激烈等各种挑战, 某公司仍然坚持不断创新的理念, 维持着特有的战略价值。面对复杂和偶有不利的产业环境, 某公司加大新产品开发步伐, 改良现有产品, 优化生命周期成本, 通过优质服务不断拓展其国际市场。

鉴于目前行业紧缩以及某公司发展受阻现状, 公司对内一方面全力开展精益生产, 降低成本, 改善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外, 在强化与某公司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新的直驱市场。在直驱新市场开发方面, 在综合分析五大电力集团配套所属企业及直驱领域各整机厂商发展动态的基础上, 对相关直驱企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逐步展开系列新市场开拓工作。

结束语

中国的风电发展迄今已经有30多年, 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 风电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落后、政策扶持不够及上网电价高等诸多困难。随着政府和民众对风电的逐步认识、《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出台, 以及风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方面不断提高, 风能利用必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做出巨大的贡献。风电产业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为风电的全面发展作一个系统可行的规划, 逐步解决风电发展中的困难, 完善风电机制, 在提高风电战略地位的同时, 早日使风电普及惠民。

摘要: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双重压力下, 对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 除水力发电技术外, 风力发电是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最具大规模开发和最有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某风力发电行业整机制造商的营销战略设计。通过对风力发电整机生产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使企业在国内风电行业洗牌整合期内, 找到发展的新出路, 抓住机遇, 开展好营销工作, 提高市场份额, 促进其新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风力发电机,营销

制造商策略 篇2

使用者请注明文章内容出处陈晓川 刘晓冰

(大连理工大学CIMS中心,大连,116023)内容提要:近几年新的先进制造技术模式和哲理层出不穷,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分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与其它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和发展策略及途径,希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些有益的探索。关键词: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并行工程,虚拟制造,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心引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革命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革命不仅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导致了生产方式和制造哲理的巨大变化,可以说近十年来提出的新的制造哲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撑,以信息化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正使制造业处于重要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入关在即,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内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而且正在迅速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倒闭。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分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和发展策略及途径,希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些有益的探索。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集成的角度看,早期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侧重于信息集成,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集成概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除了信息集成外还实现了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业务过程的整体优化,即过程集成,并发展到企业优势互补的企业之间的集成阶段。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范围应该介于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攻关计划之间。与攀登计划研究项目相比较,它更注重成果的应用性,尽可能将技术产业化,并推动我国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与国家攻关计划相比较,它更注重解决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关键的共性问题、前瞻性问题和示范性问题【1】。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图1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公认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3】。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因此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综合考察,我们提出了一个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模式。如图1所示,即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深入进行,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具体说明如下:1、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基础。虽然并行工程在我国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属于热点,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虽然并行工程的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但是无论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还是从研究的.水平上说都明显存在差距。如:并行工程在成本和质量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与供应商的集成问题还没有提上日程。(2)与并行工程有关的技术实用化不够:在实用技术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商品化软件诞生,而国外公司已经推出商品化软件(如:PTC的Pro-Engineering、CV的CADDS5)。(3)并行工程的实施队伍不够:由于科研力量薄弱,在研究上还不能全面开花,并行工程的实施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且,当前国内机械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不好,CAD/CAM技术还有待普及,全面实施并行工程还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由于并行工程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及我国研究工作的不足,就决定了必须将它作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地进行。2、虚拟制造(VM-Virtual 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

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4】。

目前,虚拟制造技术已经在国外有所应用,例如:美国Boneing公司设计的一架VS-X虚拟飞机,可用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进行观察与控制,使飞机设计人员身临其境地观察飞机设计的结果,并对其外观、内部结构及使用性能进行考察;日本Matsushita公司开发的虚拟厨房设备制造系统,允许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在虚拟的厨房环境中体验不同设备的功能,按自己的喜好评价、选择和重组这些设备,他们的选择将被存储并通过网络送至生产部门进行生产;美国Coventry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开发的虚拟原型制作系统,设计者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能够在计算机中构造虚拟原型并对此原型进行评价【6】。

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7】:

(1)产品虚拟设计技术:

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平台、虚拟测试、虚拟装配以及机床、模具的虚拟设计实现等。其中清华大学利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Labview开发平台实现了锁相电路的虚拟,机械科学研究院采用C语言和OpenGL进行编程初步实现了立体停车库的虚拟现实下的参数化设计,可以直观地进行车库的布局、设计、分析和运动模拟。

(2)产品虚拟制造技术

主要包括材料热加工工艺模拟、加工过程仿真、板材成型模拟、模具制造仿真等。北航与一汽用OPTRIS开发的板料成型软件已经基本能够模拟类似车门的中等复杂程度的汽车覆盖件和其他冲压成型件的冲压成型过程;沈阳铸造研究所开发的电渣熔铸工艺模拟软件包ESRD3D已经应用于水轮发电机变曲面过流部件生产中,其产品在刘家峡、李家峡、天生桥、太平役等7个电站中使用;合肥工业大学研制的双刀架数控车床加工过程模拟软件已经在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车轮轮箍厂应用,使数控程序现场调试时间由几个班缩短到几小时,并保证一次试切成功;北京机床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院、东北大学、上海交大和长沙铁道学院等单位也研制出一些这方面的仿真软件。

(3)虚拟制造系统

主要包括虚拟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技术支持、开发策略等。其中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并可能实现的是由上海同济大学张曙教授提出的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和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组建的异地网络化研究中心。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国内外研究水平差距是很大的,而且由于虚拟制造技术既是并行工程的发展方向又是敏捷制造的核心,这就决定我们必须以它作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中心技术,以带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的进行,并使它们协同一致顺利地发展。

3、敏捷制造(AM-Agile Manufacturing):

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自从1991年美国提出敏捷制造的思想后,美国政府就赞助许多研究单位开发实现敏捷制造的基础结构和工具,并鼓励在不同行业进行示范应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在遥测装置生产的敏捷制造示范项目中,它联合了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国家实验室、联合信号公司堪萨斯城分部和新墨西哥的圣地亚国家实验室以及机械主箱、印刷电路板供应商。通过联合弥补了单一企业资源不足的弱点,这一联盟的生产时间比单一企业的生产时间减少了50%,生产率提高显著。现在美国的很多大公司都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实施工作。我国专家从1993年就开始对敏捷制造进行跟踪研究,主要包括:实施敏捷制造的技术基础;虚拟公司的建立步骤及其体系结构和运行模式;虚拟公司的组织与应用等。与国外相比,这些研究工作只能算原则性的研究工作,距离实用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因此,在我国企业目前还不可能实现敏捷制造,但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我们认为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建立一个研究性的虚拟企业,加深我们对虚拟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所遇难题的理解,即在实践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作一定的技术储备。

4、绿色制造(GM-Green Manufacturing):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发动机柔性制造策略及工艺 篇3

关键词:发动机;柔性制造;策略;工艺

中图分类号: TH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77-2

0 引言

汽车发动机的工艺改进和探索,可以让汽车的生产和使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且极大减少汽车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较为先进的办法给生产和开发提供更多的空间,以此促进汽车生产效率的提升。

1 发动机柔性制造的工艺现状

伴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大跨步前进,我国的产品在创新和深化探索方面有了突出的发展,在市场中,对于汽车产品的要求也呈现出更多的样式。发动机的机器加工和生产制造之间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而变化,在柔性系统生产方面具备一定的高技能。以往的柔性生产,一般是建立在一个平台之上,工件的大小和定位的点保持不变,只是对个别的工件进行尺寸的研究,发生较小的变化。常用的办法是在让缸孔的直径以及曲轴的轴拐尺寸发生改变,这样才能有效的让排量发生变化。但是此种方式的局限是只能在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因此与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传统的方式较为单一,逐渐会为多平台的混线生产方式所代替。某企业在发动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就是这种多平台的3C件,共线生产模式,但是这种方式的生产在汽车的爬坡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只有对问题进行具体性的分析才能够不断改进生产方式,让柔性制造发挥更好的作用[1]。

2 关于柔性制造的策略分析

为了能够让发动机生产制造適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此发动机生产也需要在发动机制造的需要方面满足各大需求,每一种类型的汽车所采用的策略是不相同的,因此本文主要对其中几种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不同地点之间的3C零件总成的配送,然后由主机厂来装配发动机。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投资的成本比较低,尤其是在一个公司中选择异地配送的方式,不仅仅降低了投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对现有机的加工产能进行发挥。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零件在加工、运输以及包装盒防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清洁度,否则加工件的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于进行生产和使用。当前某公司的轿车配备的事型号为GEN3型的发动机,但是因为此公司所能够发挥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并且采购整机的成本还比较高,这样他们选择在国外采购加工零件,然后在主机厂装配发动机,节约了很大的成本。图1为GEN3型发动机。

其次,异地配送发动机总成,在整车厂进行装车。此种方式也是一种投资低的方式,但是每一台的成本就会在无形当中逐渐增加。如果一个企业按照每年所需要的30万元计算,并且每一台的成本按照150元计算,那么每年在这方面所花费的就是4500万元,这仅仅是在运输过程中的花费。在整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品种之间平台发动机的需求。在当前阶段中,很多主流的汽车公司都采用这种方式。常见的由某公司的GSV发动机[2]。图2为GSV发动机曲轴。

3 关于柔性制造工艺的具体分析

3.1 加工工艺

发动机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柔性生产最大的目标就是可以不更换任何一种硬件,只要在每一次换型以后,加工所用的首件是合格的就可以。因此要真正的实现加工的柔性生产或者是共线生产加工,一定要对毛坯工件进行研究,大小尺寸必须完全相同,定位的工具和定位的方式也需要按照新的设计来确定,如果要想满足不同切换件之间的差异性就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发动机的过程中使用柔性的生产制造工艺,保障两种加工件在机床上的孔位或者基准点定位以及夹紧点之间的设计具有一致性。若是两种产品的定位和销孔的位置不同,在运行以后需要使用更换定位销的方式让两个不同的发动机实现柔性的生产[3]。

3.2 基准转换的减少,在方案允许全线的情况下使用同一个基准

在加工定位过程中,基准不一致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公差积累尺寸存在问题。三坐标的基准若是同样的,那么要尽最大努力把吃讯和基准测量之间保持在同一个标准上,这样做的方式是为了避免不同尺寸转换之间可能存在的误差问题,并且也比较容易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在缸体C14,在OP30工序加工完成以后,孔位位置确定,那么后来的工序就可以全部的使用定位孔进行相应顺序的加工[4]。

3.3 装配工艺的运用

装配工艺是发动机柔性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那么要想让发动机的装配更加顺利就应该考虑到发动机的柔性和能够拓展的空间。发动机装配主要分成内部装配、外部装配以及分装的工艺,在自动化设备中会存在自动的打号机器,多个轴的拧紧机器以及气门间隙的专用装备等等。要根据市场的不同形式变化,对发动机的装线进行更多柔性的施加,并且最大限度的拓展发动机制造的空间。例如,发动机在托盘方面的设计,发动机专用的柔性设计以及工艺布局方面的规划等等,最后用冷试的方式对发动机的装配进行测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柔性制造策略在发动机生产方面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也选择了举例的方式对发动机的柔性生产进行阐述,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研究出

最佳的生产方式。另外,发动机在工艺布局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对托盘等进行创新的设计,磨合实验台的装置等方面。

参 考 文 献

[1] 胡玉梅,胡冽,王述建,等.考虑车身柔性的发动机悬置参数分析与优化[J].汽车工程,2011,33(6):507-511.

[2] 段继豪,史耀耀,张军锋,等.航空发动机叶片柔性抛光技术[J].航空学报,2012,33(3):573-578.

[3] 房长兴,罗和平,高志永,等.发动机缸体加工工艺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3(3):262-264.

制造商与分销商渠道安全策略分析 篇4

一、分销渠道安全隐患分析

(一) 弱势分销商和弱势制造商并存

目前的大多数分销商, 一方面他们经营思想陈旧, 没有对下游分销商 (二批或零售商) 的管理能力, 不能帮助制造商应付当前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对制造商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思想。分销商不仅没有变为制造商的战略伙伴,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制造商的寄生物。更多的时候制造商不是与竞争对手竞争, 而是在与自己的经销商纠缠不清。与此同时, 制造商对自己是渠道的领导者还是建设者认识不清或模糊, 造成两个极端—要么在渠道中滥用权力, 管得过多;要么放任自流, 最终导致制造商渠道体系的不稳定。在渠道设计、分销商的选择方面缺乏科学性和统一规划;制造商渠道运作和维护管理缺位, 这些现存厂商双方的客观问题和原因, 为制造商的渠道安全埋下了祸根。

(二) 分销商和制造商经营目标分歧显著

分销商和制造商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一方面, 分销商管理层决定分销商的目标, 策略和资源, 而往往他们又经营着多家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 制造商也需要让分销商了解自己的目标, 策略以及产品和销售的相关信息。这就使得双方在经营目标上存在差异 (如表1-1) 。这些分歧点的存在为厂商之间的渠道冲突埋下了祸根。

二、分销渠道中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博弈

(一) 智猪博弈的条件假设与经济意义

假设某企业S为了构建其分销渠道, 寻求某一分销商M进行合作。企业S与分销商M就某批产品交易达成合作意向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 企业S收益为SC, 分销商M收益为MC;如果一方违约, 将受到P的惩罚。, 但违约对于企业S与分销商M的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不一定相同 (如商业信誉受影响程度) , 因此, 除固定的罚金外, 企业S与分销商M受到其他的损失为Sf和Mf。考虑到企业S与分销商M都是理性的参与者, 如果违约, 必定得到交易之外的收益, 令企业S违约将得到收益Sd, 分销商M违约将得到收益为Md。如企业S违约, 则分销商M损失为ML;如分销商M违约, 则企业S的损失为SL;如双方同时违约, 则各方的损失与仅有对方违约的情况相同。假定企业S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β, 违约的概率为1-β, 分销商M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θ, 违约的概率为1-θ。

(二) 智猪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条件假设, 可确定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博弈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博弈, 参与人M的混合战略为σM= (θ, 1-θ) , 参与人S的混合战略为σS= (β, 1-β) 。两参与人的支付矩阵如Tab.1所示:

那么, 分销商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令即可得到:

同理可得制造商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令即可得到:

因此, 双方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为:

另一当面, 如果制造商选择合作的概率为β, 违约的概率为 (1-β) , 则分销商选择合作的期望收益为:

选择背叛的期望收益为:

若选择合作, 则要求:

将 (7) , (8) 代入 (9) 得:

即, 分销商的策略选择为合作, 反之, 选择背叛。

如果分销商选择合作的概率为θ, 违约的概率为 (1-θ) , 则制造商选择合作的期望收益为:

选择背叛的期望收益为:

若制造商选择合作, 则要求:

即:

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

当时, 即合作所收益大于背叛所得收益, 则:

因此,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如果Xd越大, XC、P、Xf越xi小, 则θ*、β*越大 (其中X=M、S) 。也就是说, 外界的利益诱惑大, 合作收益和违约损失较小, 则要求双方需要有更大的合作置信度。

当参与者进行合作的收益大于背叛的收益时, 纯博弈纳什均衡为 (合作, 合作) , 这一点从双方的博弈支付矩阵很容易看出。因为从合作博弈的支付矩阵可以看出, 每一参与者选择合作为占优策略, 所以, 这种情况下, 双方的策略选择都为合作。但是, 若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损失很大, 则损失很大的一方要求对方具有更高的置信度, 才愿意合作。

三、分销渠道安全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博弈模型的分析, 结合分销渠道中企业与分销商的合作特点, 可得如下策略启示:

(一) 建立契约型渠道组织

即以契约的方式明确渠道成员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 订立渠道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以降低交易费用,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达到共赢的目的。“双赢”是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前提, 企业与分销商只有在合作中都能获利, 且比利用投机或背叛等一次性的交易的净利益要大, 才可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 双方在充分利用各自的特有资源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 还要利用好合作性资源与交易性资源, 通过双方合作, 将核心资源、交易资源有效结合起来, 使合作性资源通过合作交易产生价值, 使合作的获利大于不合作的获利。

(二) 实施信息共享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顾客对产品需求的多样性, 使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因此, 信息沟通是渠道安全管理的有效保障。通过在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建立信息系统, 一方面可以处理双方的日常事务和电子商务, 支持多层次的信息处理, 如需求计划和资源规划等;另一方面, 还可以根据企业外部的信息进行前瞻性的策略预测分析。具体说来, 通过信息系统, 分销商可以把客户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制造商, 并对分销商的产品规格、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求, 并帮助分销商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发展计划。这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 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三) 加大惩罚力度, 保障双方利益

一方违约, 这是分销渠道常见现象, 也是一方甩掉另一方的原因所在。因此, 加大对违约者的处罚力度, 使其违约得不偿失。虽然违约会受到经济惩罚, 但还不够, 更需要社会舆论监督和行业协会规定对违约者的约束, 使违约者造成商誉损失, 减少未来市场商机, 来保证合作的可靠性。

(四) 加强分配制度的合理化

如上分析, 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合作, 可以获得最大的整体利益, 但是,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如果其中一方获得比合作前更少的经济利益, 则可能引发合作危机。因此, 如何分配共同利润将是渠道整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追求私利、投机行为以及外界利益的诱惑, 往往导致合作的失败。

(五) 设置渠道安全评价指标, 建立渠道安全预警机制

渠道危机发生前, 分销商们肯定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他们的不满, 如果能提前掌握经销商对渠道的意见往往能消除导致渠道危机发生的苗头, 做到未雨绸缪。Geyskens和Steenkamp将渠道满意度通过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来衡量, 其中经济满意度定义为“一个渠道成员对于与合伙人关系的流动, 在经济报酬上有正向的情感反应”。

结论

渠道安全隐患问题的存在, 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因此, 加强渠道的安全管理成为了企业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此只是分析了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存在的安全隐患,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渠道的安全隐患不只有这些方面, 所以如何对渠道进行安全隐患评估应是企业未来关注的焦点。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渠道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武器, 渠道如品牌, 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可以说现代市场进入了“渠道为王”的时代, 分销渠道安全隐患的存在极大地威胁了企业的生存发展。通过分析渠道的安全隐患, 利用博弈方法分析供应商与分销商的关系, 从而提出分销渠道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渠道安全,制造商,分销商,博弈

参考文献

[1]陈涛, 等.中国企业营销渠道冲突与管理战略研究[J].业经济与管理, 2004 (6) .

[2]孙伟.企业分销渠道冲突预警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 2005.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4]李阳珍, 叶怀珍, 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博弈分析[J].物流技术, 2002 (7) .

[5]廖成林, 刘中伟.渠道管理中的厂商与分销商的博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 .

[6]李亮宇, 徐潮进, 等.有关分销渠道管理的博弈分析和防范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5) .

[7]程国平, 郭培.论契约型渠道组织解决分销渠道冲突的作用[J].商业时代.理论, 2005 (21) .

制造商策略 篇5

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下转第15页)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由此导致全球金融风暴,从2008年国际国内各方面统计数据来看,金融风暴开始波及实体经济。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或多或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制造业企业只有积极调整企业战略,挑战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挖掘企业现有的潜力,才能在经济危机中渡过难关。其中,人力资源潜力的挖掘以及提高是企业进行转变的重要方面。在危机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吸引和留住核心管理人才,提升技术研发人才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一、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在人员结构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工人总量总体上是比较多,特别是生产工人,但是高级技能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制造业企业对虽然重视人才培养,但是缺乏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上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我国制造业企业人员结构出现生产型工人、操作型工人、一般管理人员偏多,高级技能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偏小。总体上,我国制造业企业人员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技师、

制造商策略 篇6

[关键词]制造业 职业院校 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赵志群(1966- ),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过程研究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北京 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AJA030011),主持人杨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21-0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新兴工业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我国现实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制造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生產总量、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要想逐步缩小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其中关键之一是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本优势。职业院校发展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更新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为所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能力建设以及社会成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开放体系,它无法再局限于传统学校的校园之内,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市场化行为。职业院校需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面向社会办学,在市场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首先,应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和探讨,转变“为了办学而办学,立足学校办教育”的传统观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

“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制造业更是如此。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企业服务意识并付诸行动,建立相关组织机构或指派教师担任学校与企业的联络员,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联系,实行开放式办学。院校为企业提供的培训服务应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大局。此外,还应进一步拓展培训功能,根据市场需要,灵活采取长短学制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共存、职前与职后培训并举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形式,充分利用师资、设备和场地资源,促进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共同发展。同时,探索职业院校与劳动人事部门以及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组织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制度,充分利用他们掌握人才需求信息量集中的优势,服务于毕(结)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建立学习型职业院校,促进院校的能力建设

在职业院校的发展中,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软件的完善,即人的因素更为重要。全体教职员工是否能关心学校发展,与学校同舟共济,是院校在激烈竞争中能否赢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成功的学校必须是一个持续进步的学习化组织,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按照组织学习大师巴特森的观点,一个组织只有实现“再学习”,即在反思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点时,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组织发展目标,并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鼓励教职员工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形成有利于教职员工终身学习的制度和氛围;构建畅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提倡学习和工作的良性互动;创造合作与共享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和所在社区的联系,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专业化团队。首先,应解决好院校的组织结构建设问题,即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及与其配套、健全的监管体系。其次,注重以尊重人、关心人为前提和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建议职业院校有目的地组织实施一些“组织发展”项目①,这不但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强和教研行政化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整体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教育模式的束缚。因此,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1.按照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由于制造类专业设置对相关硬件条件要求较高,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一哄而上,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该专业的区域性布局,系统分析师资和实训设施等基本条件、本地区及行业的长期需求以及获得政府长期支持的可能性等。

2.按照企业要求确定人才标准和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应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和专业部门的代表,同时兼顾不同所有制和规模的企业,发挥其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主导作用,并征求其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估、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的意见。

3.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职业院校应建立常规的行业调查和工作分析制度,与行业协会、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保持广泛和经常性的接触,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基本信息。应引入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和“整体化的职业和工作分析方法”,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提供可靠和可信的基础,并根据自身条件,构建近期和长期课程开发、实施和调整的机制。

4.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传统学科课程与学生未来从事的实践性工作分属两套不同的体系,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需要,建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由于开发每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综合性和系统性强的工程,因此,建议各院校以开发专业核心教学项目为突破口,从而把握专业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5.按照双证书制原则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业院校应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管理机制,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不仅保证学生获得双证书,还可以让各种短期培训生也通过相应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应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和互通,避免重复学习或偏差过大。

6.推广学分制,按照学生类别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职业院校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分层教学,推广以学分制为核心的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允许以专业课学分代替文化课学分,为学生提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专业和老师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与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别,两者学生之间差异也很大,职业院校应探索具有职教特色、适应学生需求、促进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应当推广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师按照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信息搜集、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到成果评价的完整的工作过程。其次,应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实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促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发展。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目前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和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学习指导课和在线学习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协同学习和协同工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指导

研究表明,多数优秀企业都把诚实做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职业意识和“软技能”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很多毕业生也感悟到,影响他们晋升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些“做人的基本修养”,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品格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应把德育从学校向企业、社会和家庭延伸,增加市场观念、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社会化”过程提供支持。职业院校要教会学生如何成为合格的企业人,加强健康、安全、环保、质量四大意识教育,应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具有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发展适合职校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模式。职业道德教育应结合专业课并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进行。除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外,专业教师同样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力军。可试行和推广职业教育的“义工”制度,把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就業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所有类型学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研究发现,我国学生主要是按照利益驱动(经济收入)原则去选择专业的,未来就业机会与社会需求形成尖锐矛盾②,存在“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结构性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观念问题。因此,应加强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让在校生和毕业生获得全面、系统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特别是引导城市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不仅可以缓解制造业用工短缺、实现充分就业和企业用工充足的双赢局面,也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引入过程控制理念,建立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这里的“考试”包括高考、技能资格鉴定和院校评估。这种质量评价体系强调人、物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忽视过程控制,从客观上引导学生死读书,对院校能力发展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极为有限。因此,进行科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对于建立高质高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造业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至少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促进区域、行业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教育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估;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职业院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自身的监控和评估能力,确定质量理念、工作方法和发展战略,即“认清自己做得怎样”“发现错在哪里”“知道怎样修正”,适时了解学校的运行状况,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同时考虑终结性指标(如当年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和发展性评价方法。应考虑职业院校学生智力类型特点,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试题,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引入综合课程、项目评审等方法。学校考试应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

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高水平的实训项目

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的整体工作中。在基地设计中,应创建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此有机会完成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验证性实验设施,应重视训练性设施的建设。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加强配套软件资源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实训基地资源的共享,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还能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应转变传统的资源观,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企业各方资源,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依存、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或行业基地网络,基地大致可分三个层次:第一,院校内建立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包括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实训场所。这里设备不一定最先进,但整体功能应当齐全,学生可以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第二,院校间或校企结合的、产业化方式运作的、较大规模的实训基地,面向本地区所有学校和学生并向在职人员开放。此类基地数量不一定多,一般为多功能实训场所,同时承担技术开发、转化和区域创新的任务。院校之间组成或紧密或松散的联盟组织,共享知识和资源,协同提供一种或多种教育培训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提供综合化的教育培训服务,在更好地满足社会、个人和企业需求的同时,实现每个院校自己的发展目标。第三,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这是三个层次中最具活力、也最具挑战意义的形式,代表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可能实施“工学整合”“学习岛”等现代化的培训方案,为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政府应给企业实习基地相应的政策优惠和经费补贴。

[注释]

①组织发展是一种组织学习的方式。指一个组织(如学校)以及它的员工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期发展和变化,其基础是所有员工的直接参与以及经验性学习。

②如根据2004年11月统计资料,广东佛山顺德区劳动力缺口6万人,而同一时期全区共有69460人未就业,占全体劳动力总数的11.3%。

[参考文献]

[1]欧盟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开发项目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黄荣怀,等.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拉洛布拉.国家林业局培训效果分析评估与检测系统[J].中德技术合作林业培训与进修项目协调委员会编.林业培训与进修项目成果集[C].2002.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Bateson G.Oekologie des Geistes:Anthropologische, psychologische, biologische und epistemologische Perspektiven(6th edn)[M].Frankfurt/Main:Suhrkamp,1972.

[7]Europe aid Co-operation Office.Project Cycle Management Training Courses Handbook[M].Helsinki/ Bruxelles:FTP,2001.

制造商策略 篇7

但是以上的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绿色供应链中的需求信息不确定性。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 供应链任何成员都可以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信息预测和分享成为了近年来供应链博弈领域的研究热点。申悦等[12]研究了价格竞争下多个零售商与制造商成本信息共享策略的选择问题。Li[13]探讨了共享市场信息或企业信息下的古诺德寡头垄断激励机制; Yao等[14]研究了零售商价格和服务竞争情形下零售商分享服务成本信息对供应链的影响,并得到了零售商愿意分享成本信息的条件; 聂佳佳[15],艾兴政等[16]则对信息分享下供应链渠道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文献都没有考虑消费者的绿色偏好和产品绿色度对供应链信息分享的作用。高鹏等[17]的研究尽管涉及了相关问题,但仅分析一个零售商和一个制造商的最简单情况,并没有考虑多个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对结果产生的复杂影响,也没有深入分析供应链成员的模式偏好。

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研究零售商进行需求预测和分享对存在产品竞争的绿色供应链的影响。不失一般性,考虑两个异质制造商 ( 两者绿色制造成本不同) 分别提供两种替代型绿色产品。重点探讨零售商不同信息分享模式对绿色供应链决策产生的不同效应,并详细探讨信息分享价值以及各供应链成员的模式偏好问题。

1问题的描述

考虑两个制造商 ( 分别设为X,Y) 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每个制造商生产一种绿色环保型产品 ( 也分别称为产品和产品 ) ,制造商之间存在一定的产品竞争。零售商负责将两种产品销售给绿色消费者市场。供应链结构如图1所示。

1.1符号约定

本文用到的一些主要参数符号如下:

px,py: 绿色产品X和Y的零售价,为零售商的决策变量;

wx,wy: 绿色产品X和Y的批发价,为两制造商的决策变量;

ex,ey: 两种产品的绿色度,为两制造商的决策变量。绿色度越高说明产品越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能源消耗越低,在绿色消费市场中越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

Dx,Dy: 两种绿色产品需求量。参照Liu等[11]的研究,本文假设产品需求由该产品零售价和绿色度以及替代产品的零售价和绿色度共同决定。需求表达式为:

其中a为两产品市场需求规模,β 表示制造商X的市场份额。r为消费者绿色敏感系数,代表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程度,r越大,消费者对产品中的绿色度就越敏感,相同的产品绿色度能够引起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θ 表示两产品相互替代程度,代表了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强度。为使讨论有意义,设定设0θ < 1;

πij( i = NI,ISX,ISY,IS; j = Mx,My,R,S) : i信息模式下主体j的利润函数。下标j分别为: 制造商X ( Mx) 、制造商Y ( My) 、零售商 ( R) , 供应链整体 ( S) ; 上标分别为无信息分享模式 ( NI) 、仅与制造商X分享模式 ( ISX) 、仅与制造商Y分享模式 ( ISY) 、与两制造商均分享模式 ( IS) ; 上标中含* 表示最优值。

Vi j( i = NI, ISX, ISY, IS; j = Mx, My, R, S) : i信息分享模式下信息分享对主体j的价值。下标j和上标i的含义同利润函数。

1.2信息结构

本文假设市场潜在需求a存在随机性,即a = a0+ ξi,ξi表示需求中的随机因素,其期望为0,方差为v。为了优化供应链各成员的决策,零售商利用各种工具对市场潜在需求进行预测。设原制造商的预测值为f,且f = a + ξ2,ξ2表示预测误差,其期望为0,方差为s。随机变量 ξ1和 ξ2相互独立,由Li[15]的研究可得:

类似于聂佳佳等[17]的描述,本文将t = v/ ( v + s) 作为市场信息预测精度的一个度量,显然t ∈ ( 0,1) ,其值越大说明零售商预测越准确。显然, 有E ( a | f) = ( 1 - t) a0+ tf = a0- t ( a0- f) 。

1.3模型假设

本文用到如下假设:

( 1) 两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Stackable主从博弈,两制造商为主导者,零售商为追随者;

( 2) 零售商对市场潜在需求的预测值f为零售商的私有信息,他拥有选择是否和两制造商进行信息共享的权利。除此以外,包括市场需求均值在内的所有信息均为两者共同所有;

( 3) 产品绿色度e与制造商的绿色投入 ( 包括工艺设计,设备更新,人工投入等) 密切相关。根据Liu等[11]的研究,设,其中Ii为制造商i的绿色投资成本,hi为制造商的绿色投入成本系数,该系数越大表示开展绿色制造的成本越高。于是有Ii= hiei2,即绿色投资成本为产品绿色度的凸函数,随着绿色度的增加,制造商的投资成本将急剧增加。这与很多企业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为使讨论具有一般性,本文假设两制造商是异质的,即两者的绿色投入成本系数有差异,不妨设hx> hy,并且这种差异是明显的。

2无信息分享模式(NI)

给定零售商的需求预测信息为f,零售商期望利润最大化目标为

分别对px,py求导,联立方程组求解得到两种产品最优零售价的反应函数为:

当零售商不进行信息分享时,两制造商对两种产品零售价的预期分别均为,此时两者的利润决 策模型为:

解得两制造商的贝叶斯均衡绿色度和批发价为:

为使二阶条件大于0,必须满足条件4hx> r2,4hy> r2。即两制造商对绿色产品投入成本不是很低, 这与现实生活中注重社会绿色效应的企业努力花大量成本提高产品绿色度的现实是相符的。后文均假设该两条件成立。代回零售价的表达式,得到贝叶斯均衡零售价为:

两制造商无条件最优期望利润表达式为:

零售商无条件最优期望利润表达式为

其中

M0即零售商不进行信息预测时的最优利润,两制造商的利润等同于E ( πMMx*NI) 和E ( πMMy*NI) 。故零售商预测对于零售商和供应链的价值均为:

可见,零售商信息预测精度越高,信息预测对零售商和供应链的价值越大,故零售商有动力进行信息准确的信息预测。除此以外,信息预测的价值还和两制造商竞争程度以及双方市场份额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讨论。

3仅与绿色成本高的制造商X分享信息模式(ISX)

零售商目标为与无信息分享时相同,两种产品最优零售价的反应函数与无信息分享时相同。当零售商仅与X共享信息时,X对零售制定的两产品零售价的预 期分别是 ( wx+ rex) /2 + ( β + θ βθ) A / ( 2( 1 - θ) ) 和 ( wy+ rey) /2 + ( 1 - β + βθ) A / ( 2( 1 - θ2) ) ,Y的预期同于NI模式。此时两制造商的利润决策模型为:

解得两制造商制定的贝叶斯均衡绿色度和批发价为:

代回 ( 3) 可求得两产品贝叶斯均衡零售价, 并得到两制造商及零售商无条件期望利润表达式:

4仅与绿色成本低的制造商Y分享信息模式(ISY)

零售商目标为与无信息分享时相同,两种产品最优零售价的反应函数与无信息分享时相同。当零售商仅与Y共享信息时,Y对零售制定的两产品零售价的预 期分别是 ( wx+ rex) /2 + ( β + θ βθ) A / ( 2( 1 - θ2) ) 和 ( wy+ rey) /2 + ( 1 - β + βθ) A / ( 2( 1 - θ2) ) ,X的预期同于NI。

与ISX模式相似,解得两制造商制定的贝叶斯均衡绿色度和批发价为:

代回 ( 3) 可求得两产品贝叶斯均衡零售价, 并得到两制造商及零售商无条件期望利润表达式:

5与两制造商均分享信息模式(IS)

零售商决策目标与前相同,因而零售价反应函数也相同。当零售商进行信息共享时,两制造商对两种产品零售价的预期分别均为 ( wx+ rex) /2 + ( β + θ - βθ) A /2( 2( 1 - θ2) ) 和( wy+ rey) /2 + ( 1 - β + βθ) A / ( 2( 1 - θ2) ) 。与前两部分求解过程类似,得到两制造商制定的贝叶斯均衡绿色度和批发价为:

代回 ( 3) 可求得两产品贝叶斯均衡零售价, 并得到两制造商及零售商无条件期望利润表达式:

6信息分享对制造商的价值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零售商信息分享前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供应链期望利润是不同的。本部分主要分析各信息分享模式对制造商的价值 ( 即期望利润的增量) 。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1: 与NI模式相比,ISX模式: ( 1) 信息分享对制造商X的价值为正,且为竞争程度 θ 和 β 的增函数;( 2) 信息分享对制造商Y的价值为正, 且为 θ 和 β 的增函数。

证明: 由 ( 7) ( 13) 式得到:

该命题表明市场潜在规模均值只能影响两制造商期望利润,但不会影响信息分享的价值。当零售商选择与绿色制造成本高的制造商分享信息时,两个制造商均能从中受益,两者收益会随着竞争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并且随着绿色制造成本高的制造商市场份额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作为供应链的主导者,制造商可以利用零售商预测的信息更好的进行决策,制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产品绿色度和批发价,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命题2: 与NI模式相比,ISY模式: ( 1) 信息分享对制造商X的价值为正,并且为竞争程度 θ 和 ( 1 - β) 的增函数; ( 2) 信息分享对制造商的价值为正,并且为 θ 和 ( 1 - β) 的增函数。

证明: 两种模式下的期望利润相减得

该命题的结论结合命题1我们可以知道,当零售商选择与单一制造商分享需求预测信息时,两个制造商都会从中受益,并且竞争程度越高,直接受益信息分享的那个制造商市场份额越大,两制造商的受益均越明显。因而,零售商选择与市场份额高的制造商分享预测信息有利于提高信息本身的价值。

命题3: 与NI模式相比,IS模式: 信息分享对制造商X的价值为正,并且为竞争程度和X市场份额的增函数; ( 2) 信息分享对制造商的价值为正, 并且为竞争程度和Y的市场份额的增函数。

证明: 两种模式下的期望利润相减得

该命题表明,当零售商选择与两制造商同时进行信息分享时,两个制造商都能从信息分享中受益, 并且收益的大小随着竞争水平的提高而提升。另外, 某制造商市场份额越大,分享信息的价值也越大。 因而在双分享模式下双方都有扩大市场份额的冲动。

7制造商对信息共享模式的偏好分析

以下重点分析供应链各成员对信息分享模式的偏好。

命题4: 对于高绿色成本制造商X而言,

命题5: 对于低绿色成本制造商Y而言,

证明:

E( πIMSyY*) 和E( πIMSyX*) 之间的关系如命题4的证明可得。

总结这两个命题我们可以知道: 某制造商最偏好于零售商双分享模式,其次是单一分享模式,最次是无信息分享模式。至于两种单一分享模式具体偏好于哪一种不仅受到市场份额的影响,而且还与另一制造商的绿色制造成本系数相关。当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时,若另一方绿色成本系数处于低水平, 则偏好于零售商与自身信息分享模式,否则偏好于零售商与对方信息分享模式; 在所占市场份额较大的情况下,若对方绿色成本系数处于高水平,则偏好于零售商与自身信息分享模式,否则偏好于零售商与对方信息分享模式; 在所占市场份额适中的情况下,则无论对方绿色成本系数如何,该制造商均偏好于零售商与自身分享模式。

8零售商和供应链的模式偏好分析:数值仿真

由于信息预测的主导者是零售商,信息分享能对零售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对信息分享策略尤为重要。但本模型中零售商和整个供应链的期望利润表达式过于复杂无法直接进行分析,因而本部分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设定一些及基本参数: a0= 50,r = 5,t = 0. 6, v = 6。首先设定两制造商所占市场份额相同,观察制造商竞争水平 θ 的变化对四种分享模式下供应链各成员价值的影响。然后设定竞争水平 θ = 0. 5,观察 β 的变化对四种分享模式下供应链各成员价值的影响。

用Matlab作图得到图2—图7。

首先讨论制造商竞争水平的影响。由图2,图3,图4,图7可以看出,

( 1) 零售商价值在各种信息分享模式下均为负,且随着两制造商间竞争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零售商作为博弈的追随者,在供应链中处于劣势地位,不能根据其他成员的决策进行相应的决策。相反,从图7中可以看出制造商作为供应链领导者能从信息分享中受益。因此可以说制造商 “攫取”了零售商的部分利润,并且这种效应随着竞争的加剧而越发明显。零售商的模式偏好为:,高成本制造商。

( 2) 对于供应链而言,各种信息分享模式是不一样的: ISY和IS模式下供应链的价值为正,ISX模式下为负。IS模式下随着竞争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ISX和ISY模式则随着竞争水平提高反而下降。这说明零售商和低成本制造商分享信息或者与两个制造商均分享享信息对供应链有益,而单独与高成本制造商分享信息对供应链不利,并且这种效应会随着绿色制造成本系数的增加而加大。竞争水平对供应链偏好的影响受制于两制造商间绿色成本系数差异,若差异较小,则供应链偏好为,若差异较大,则竞争水平较低时为,较高。

最后讨论两制造商市场份额变化的影响。由图5至图6可以看出,

( 1) 在单一分享模式下零售商的价值随着直接分享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上升而下降。在双分享模式零售商价值随着制造商的份额增大先上升后下降, 因而存在一市场份额的均衡值使得信息分享价值达到最大。故X市场份额较低时零售商模式偏好为,在X市场份额较高时;

( 2) 随着绿色成本高的制造商占据的市场份额扩大,无论哪种信息分享模式下供应链的价值都会下降。在图6中我们看到ISX,ISY,IS三种信息分享模式下供应链的价值均小于无分享模式。这充分说明降低绿色制造成本对实施供应链价值分享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9结论

本文通过博弈论研究了零售商预测信息的分享对由两竞争型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建立并求解了四种信息分享模型, 并采用比较研究和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制造商竞争水平,市场份额以及绿色成本系数的大小对供应链各成员信息分享价值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 1) 信息分享可以增加两制造商和供应链的利润, 但会降低零售商利润; ( 2) 随着制造商之间横向竞争水平的提高,两制造商从信息分享中获得的价值都会增大,零售商的价值会降低,双分享模式下供应链价值会升高,单分享模式下供应链价值会降低; ( 3) 单分享模式下两个制造商的价值均会随着直接分享制造商市场份额的增大而增大,零售商的价值随着直接分享制造商市场份额的增大而降低,供应链的价值随着高成本制造商份额的上升而下降。双分享模式下,两制造商的价值会随着自身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增加,供应链的价值随着绿色成本高的制造商的份额上升而下降; ( 4) 无论何种情况,两制造商都最偏好于双分享模式,其次是单分享模式, 最次是无信息分享模式; 零售商最偏好于无分享模式,其次是单一分享模式,再次是双分享模式。整体供应链的模式偏好受到两制造商绿色成本差异的影响。若差异较小,则供应链偏好为若差异较大,则竞争水平较低时,较高时为。

制造商策略 篇8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订货,补偿策略,收益分配

1 引言

随着产品复杂性和顾客化程度的提高,供应链协同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水平决定了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高低。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通过产品买卖发生联系,所以订货成为影响供应链成员之间相互协同的关键环节。传统订货中,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是竞争关系,双方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进行订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整体利益并不是最优的。近年来供应链协同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协同订货作为关键的一环为人们所重视。Buzzell与Kumar分别证明了供应链成员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通过集中决策可以加快决策速度并迅速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中对供货数量的不确定性研究较多,Weng等讨论了报童模型在订货策略中的应用,考虑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和供货提前期对协同订货策略的影响;Hsu等在Weng的研究基础上对生命周期内价格变动的产品订货策略进行研究。在协同订货策略研究方面,很多文献都是从收益共享、回购等契约的角度进行,(。)Coleman Georgew认为必须在考虑代理双方预期收益和对工程本身期望的基础上确定风险分配和利益分配方案。Kirstinzilnlner研究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具有不确定JIT交货下的供应链协同,建立惩罚和奖励两种协同机制,实现了供应链的成本在协同企业之间的柔性分配。Ilaria Giannoccaro则提出了一个供应链契约模型,通过改变契约参数来实现合作利益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合理分配,使供应链企业采取一致的行动。

本文在Weng提出的协同订货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从供应商的角度出发建立供应链协同订货模型并通过引入参数变量对供应链双方收益分配进行分析。本文所讨论的协同订货策略中供应商在整个协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且能够明显提高供应链的收益。在模型中通过引入收益补偿因数λ,并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其对收益分配的影响,证明在利用该模型进行协同订货时“等价补偿”(Weng)原则对制造商进行补偿的策略的局限性。

2 问题描述

本文研究供应链上游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订货问题,考虑单周期内单供应商对单制造商供货的情况。一个生产周期内由于制造商面临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在独立决策时,制造商按照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订货量订货,并且要求供应商在期初供货,然而供应商的供货提前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供应商供货时间提前,则提前的这段时间的库存费用由供应商自己承担,如果供应商供货延迟导致制造商生产延误,制造商因此会失去部分市场需求,这时制造商的损失由供应商以价格折扣的方式来弥补。在建立协同订货模型时本文引入一个收益补偿因子λ,表示供应商在供货延迟时对制造商的补偿额度,即供应商在延迟供货时提供给制造商某一价格,最终使得制造商收益是供应商按时供货时的λ倍,通过改变λ的取值可以改变供需双方的收益分配,本文将在后面对影响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讨论参数λ的取值以及其对供需双方收益的影响。

参数定义:

Eb制造商最大利润期望值

ES供应商最大利润期望值

r制造商单位缺货损失,表示品牌声誉的损失

S制造商的单位残值

Q制造商的订货量

x制造商面临的市场需求

y供应商的供货提前期(y≤0表示按时送货,y>0表示送货迟y个周期)

t供应商单位生产成本

g(y)供应商供货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

λ供应商供货延迟时对制造商补偿额度参数

p制造商的单位售价

c0供应商及时供货时的售价

h供应商单位产品单位时间的持有成本

说明:(1)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假设p和c0是由市场确定的。

(2)x是y的条件分布函数,(fx|y,y≤0),F(x|y,y≤0)和f(x|y,y>0),F(x|y,y>0)分别表示供应商及时和未能及时供货时制造商面临的市场需求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3)需求与供货提前期是相互独立、连续随机变量。

(4)供大于求时,产品残值小于生产成本s

3 模型建立

3.1 独立决策时供应链订货模型:

首先我们给出供应商及时供货时制造商的期望收益模型:

其中,等式右边第一部分表示当需求量x小于订货量Q时的收益,第二部分是当需求x大于订货量Q时的收益,制造商的最优订货决策量服从报童模型的结论。

当供应商供货延迟时,供应商将向制造商提供一个折扣价格c(y)作为补偿,最终使得制造商在供货延迟的情况下通过该折扣价格仍能得到与供应商按时供货相当的收益。前面所述的文献都是从等价补偿的策略出发,即使得制造商得到与供应商按时供货时相等的收益。本文假定对制造商的补偿额度为供应商按时供货时制造商收益的λ倍,即

EB(Q|y,y>0)=λ*EB(Q|y,y≤0),得出c(y)的表达式:

因此,制造商的整体期望收益模型为:

下面我们给出供应商的期望收益模型,当制造商订货量为Qb*时,供应商要在期初供货,由于提前期的不确定,供应商的收益函数与供货提前期y有关。供应商期望收益函数表示如下:

3.2 协同决策时供应链订货模型

在供应链协同订货情况下,供应链整体期望收益为制造商与供应商收益之和,将式子(3.3)与(3.4)相加得:

通过对模型求最优解,得出在协同订货时供应链整体最优订货量QJ*。由上述模型,我们分别得出最优订货量的表达式如下:

由式子(3.6)和(3.7)看出,协同订货策略下最优订货量QJ*明显大于独立决策下的最有订货量QJ*,所以协同订货策略下供应链整体收益比独立决策时系统收益要大。

4 算例分析

在做数值计算之前我们先给出一定的假设条件:

(1)本文假设需求服从(0,b)的平均分布,b表示该生产周期的时间跨度,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定义每个时间段有1个需求,生产周期内总需求上限b,所以需求分布函数分别为:

(2)供货提前期y服从平均分布,制造商期望的供货时间是生产期初定义为时间0,供应商最早提前b时间供货。

(3)引入α∈(0,1)表示提前期的不确定性,所以供应商的提前期服从(-αb,αb),α趋近于0表示供货提前期不确定性很小,反之很大。

如前文所述,Weng等在建立协同订货模型时都是采用等价补偿的策略,即λ=1。供应商以等额补偿制造商的方式计算协同前后供应链整体收益以及供应链中双方收益的变化。在进行数值模拟时,我们先就该情况进行计算,后面将分析这种等价补偿策略的局限性。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采用协同订货策略后,供应链的总订货量比独立决策时增加,供应链整体收益也相应有很大提高。而且在该协同订货策略下,供应商是该订货策略的主要受益者,制造商在协同订货策略中收益比独立决策时要有所降低。供应链增加的收益全部转加给供应商。我们可以从模型本身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当制造商独立决策时,从自身收益最大的角度确定最优订货量,协同订货策略则以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为目标,协同决策下制造商的订货量QJ*比独立决策时的Qb*要大,然而此时的QJ*并不是制造商的最优订货量,所以协同订货下增加了供应链的订货量,反而使得制造商收益减少。而且当QJ*比Qb*大越多,供应链收益增加越多,制造商减少的收益越多。若采用Weng的等价补偿策略,在该协同订货决策中,使得制造商获得与供应商按时供货时同等的收益,增加的订货量使得制造商的收益小于其独立决策时的收益,所以最终会使得制造商的收益比协同前降低,这样制造商不会采取协同订货,所以等价补偿策略在实际运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rule of financial equivalent performance”原则在此并不适用。

考虑到Weng提出的等价补偿协同订货策略会使制造商收益减少,下文将在供应链协同订货策略时引入补偿因数λ,供应商通过改变补偿因子λ的值保证供需双方收益都有所增加,从而激励供应链各方进行协作。本算例中表示可行λ的最小值,表示可行λ的最大值,△λ表示λ的可取值区间长度,也反应为灵敏度。△λ越大双方对λ变化敏感程度越低,λ值变化时对双方收益影响不是很明显,反之就越高。从上面的分析看出λ的取值不可能为1,在本文所用算例中λ的可取值在1.0006到65.23之间。

在λ的可取值范围内,不同的取值将会导致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收益比例的改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发现λ的取值与双方收益分配存在一定的近似线性关系。当λ取值使得时,此时对应于该λ值的协同订货策略中,供应链中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收益之比也约为γ。λ的取值与收益之间存在的这种近似线性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得到相应的λ值。

并且从算例中,我们发现当较小时△λ也比较小;当△λ比较大时,通常取值也比较大,所以在考虑对λ的影响因素时,我们选择△λ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协同订货后供应链收益增加值△E越大△λ也越大。所以影响△λ大小的因素与影响供应链收益增加的因素一致。

在数值研究中,我们分情况讨论各因素对△λ的影响,由图1,2,3,4可以看出,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残值S变化对△λ影响不大,同样情况也适用于缺货损失r。相比较而言,提前期变动因子α和成本t变化对△λ影响非常明显,最大分别达到30.809和4.789。这些结果印证了上面的观点,表明这些因素与影响供应链整体收益增加的因素一致(Weng),△λ与△E成正相关。当供应链整体收益增加值△E越大,双方对λ取值的承受范围越大,反之承受范围越小,如当s=12.5,r=25,t=25,α=0.5,c0=45时λ取值范围为(1.0008,1.001),λ有很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一方收益减少,从而导致协同无法进行。所以当整体收益增加较多时,我们就要加大对制造商的补偿力度。供应商要在协同订货时选择合适的λ值保证供应链各方有意愿协作。

同时我们发现四组曲线都显示了c0对△λ变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c0的变化对供应链整体收益的增加没有影响,但是在收益分配中影响很大。随着价格的上升,△λ值增加越来越快。图5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c0对△λ的影响,当供应商提供的价格上升时,对制造商而言是不利的,所以在独立决策时,订货量会较低,而价格不影响协同订货时的订货量,所以价格越高,相比而言供应链增加的收益越多,所以△λ值就越大。当售价达到65元时,制造商的收益往往会降低为负值,此时在该模型中无论怎样改变λ的取值,制造商的收益都不可能为正,所以当供应商价格很高时,λ没有可取值,必须采用其他的补偿策略使得制造商愿意采用协同订货,所以供应链协同订货策略需要与其他相应的契约共同约束来促使供应链成员进行协同。

5 结束语

协同订货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供应链协同的关键研究问题,本文考虑了不确定的供货提前期和市场需求,建立供应商主导的协同订货模型,引入收益补偿因子λ研究供货延迟时供需双方的收益分配问题。采用了数值算例论证了该协同订货提高了供应链整体收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λ的因素、取值范围、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供需双方收益的影响规律。发现相关文献中采用的“rule of financial equivalent performance”即等价补偿策略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研究发现λ取值与双方收益分配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由此可以通过改变λ取值,达到对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收益合理分配的目的,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当c0增加到一定值时,制造商收益降为负值,这种情况下供应商需要制定其他相应的收益分配策略来保证双方协同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Weng.Z.K.,2003.Coordinated ordering decisions for short life cycle products with uncertainty in delivery time and demand.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51(2003)12-24.

[4]Whang,S.,1992.Contracting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Management Science38(3),307-324.

[5]Buzzell,R.,Ortmeyer,G.,1995.Channel partnerships streamline distribution.Sloan Management Review36(3),85-95.

[6]Kumar,N.,1996.The power of trust in manufacturing-retailer relationships.Harvard Business Review74(6),92-106.

[7]Hsu P.H,2007.Coordinated ordering decisions for products with short lifecycle and variable selling price.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7

[8]ColemanGcoew.whopaysfortheunexpected:AnAitomeysview.proceedingofconstruCtfon Congressl-Ex Cellenceintheconstru CtedProje Ct.ASCE1989,524-29.

[9]Janat Shah,Mark Goh,Setting operating policies for supply hub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00(2006),239-252.

制造商策略 篇9

在已有关于闭环供应链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数均是建立相应优化或博弈模型,探讨企业的产品回收策略。Savaskan等[1]对闭环供应链系统中常见的三种旧产品回收渠道进行建模分析,发现零售商负责回收的模式优于制造商和第三方负责回收的模式。Savaskan和Wassenhove[2]则进一步在竞争性零售商的背景下探讨了逆向渠道的设计问题。黄祖庆和达庆利[3]以及黄祖庆等[6]研究了在不同决策结构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供应链收益。Guide和Wassenhove[5]研究了存在质量不确定下的旧产品回收决策问题。顾巧论等[7]和王玉燕等[8]分别研究了逆向供应链系统中的废旧产品回收定价问题。聂佳佳和熊中楷[9,10]研究了零售商不同的信息分享模式对第三方回收和制造商回收闭环供应链的影响。熊中楷等[11]和黄宗盛等[12]则考察了原制造商拥有专利保护时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决策问题。

以上关于闭环供应链的模型均为时间静态模型,没有考虑系统的特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情况。在闭环供应链的动态模型方面,Kiesmüller[13]考察了一个具有提前期的动态产品回收系统,采用极大值原理求解了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Nakashima等[14]研究了在需求为随机变量下再制造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Geyer等[15]在考虑产品零部件耐用性和有限生命周期的条件下研究了企业的动态再制造策略。黄小原和邱若臻[16]以及黄小原等[17]分别考察了闭环供应链动态系统的鲁棒运作问题,但主要关注的是动态库存控制策略。以上关于闭环供应链的动态模型,主要是在集中式供应链的架构下,从整体研究系统的最优策略,系统动态特征以考察库存特征为主。然而闭环供应链中产品的回收过程亦具有动态特征,针对这一情况,黄宗盛等[18]研究了动态回收过程下的闭环供应链微分对策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回收和零售商回收下各方的最优控制策略。对比发现,制造商回收可能对供应链成员更为有利。但其研究仅在单个零售商的背景下,实践中零售商竞争的情况则更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进一步研究具竞争性零售商的闭环供应链系统中产品的动态回收问题。

在闭环供应链系统中,产品的回收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回收企业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回收宣传、逆向回收设施建设等,以维持系统的产品回收率。当企业某一时期投入的资金较多,其产品回收率将上升,但这个上升并不是即时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虑产品回收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更好地描述回收率随回收投入的动态变化情况[18]。本文将在具有竞争性零售商的供应链架构下考察制造商进行回收时的最优控制策略。

1 模型

在闭环供应链系统中,回收企业的产品回收投入主要包括对消费者的回收宣传、逆向物流设施建设、供应链协调等,维持相应的产品回收率。目前关于回收率的模型多为时间静态模型[1,2],此时主要从总体战略的角度考察是否进行产品回收或者如何进行回收。这样的模型可以对企业的产品回收提供战略参考,但无法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回收投入,即无法得到回收投入的时间控制路径。实际上,企业的产品回收是一个动态的投入产出过程。当企业某一时期投入的资金较多,容易想象其产品回收率将上升,但这个上升并不是即时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将产品回收率看作系统的状态变量,而回收努力投入为控制变量,则有[18]

其中,A(t)表示t时刻的回收投入,包括回收设施的建设、维护以及对消费者的回收宣传等;τ(t)表示t时刻的产品回收率。ρ表示回收投入对回收率的影响系数,ρ越大表明回收投入对回收率的变化影响越明显。δ则表示回收率的衰减系数。在一个回收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收设施会逐渐陈旧,同时消费者对企业的回收宣传也会逐渐遗忘,这些都会造成产品回收率的衰减。从式(1)可以看出,企业的回收投入越高,则系统的产品回收率上升的越快。但若当企业降低投入,则回收率会相应下降。式(1)很清楚地反应了产品回收率随回收投入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若衰减系数δ较大时,即回收设施质量下降速度较快或者消费者对回收宣传遗忘较快时,即使企业进行投入,产品回收率也可能下降。

闭环供应链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竞争性零售商组成。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既可完全利用新材料,也可利用旧产品进行再制造,且两种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完全一致。零售商负责对制造商的产品进行销售。零售商任意时刻的市场需求为该时刻自身产品价格和竞争对手市场价格的函数,即

其中,i=1,2。φ>0表示市场容量,γ∈(0,1)表示产品替代效应,可反映零售商的竞争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式(2)相当于假设两个零售商的潜在需求一致,即为对称的零售商[2],本文后面将进一步讨论零售商需求不对称的情况。

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假设为:

(1)制造商废旧产品进行再制造所需的单位成本为cr,而采用全新材料所需的单位成本为cm,且cr<cm,表示制造商具有选择再制造的经济驱动性,否者制造商不会选择进行再制造。用Δ=cm-cr表示通过再制造节约的单位成本。

(2)制造商进行产品回收的成本函数假设为kA2(t),其中k表示回收成本系数。k越大,同等投入下的回收成本也越大。由于废旧产品可能分布在销售商所在区域的任何一个位置,不仅需要企业进行回收宣传、回收设施建设及维护、大量人力成本,同时还需要消费者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这些都可能造成回收企业较高的成本系数。

(3)在供应链系统中,制造商为渠道的领导者,零售商为追随者。

(4)假设制造商对于返回旧产品的消费者给予的单位支付为σ.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设σ=0。值得说明的是,该假设只是简化了本文的数学处理难度,并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5)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期为[0,∞),贴现率为r.

制造商同时负责产品的生产制造及旧产品的回收,决定产品的批发价格w(t)和废旧产品的回收投入A(t)。零售商i负责销售制造商的产品,决定产品的零售价格pi(t)。因此,制造商的目标函数为

零售商i的目标函数为

约束条件为(1)。下节将利用微分对策理论求解双方的最优控制策略(1)。控制策略与状态或时间有关,指控制系统达到最优状态的策略路径。由于本文的微分对策模型较为复杂,闭环控制策略难以求解,因此将采取开环控制策略进行求解。在求解过程上参考了文献[19]。

2 最优控制策略

2.1 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控制策略

制造商为渠道的领导者,零售商为追随者,因而该微分对策的决策顺序为:首先由制造商决定产品的批发价格和回收投入,然后由零售商决定产品零售价格。根据逆向归纳法的原理,首先构造零售商i的现值Hamilton函数为

其中,μri为协状态变量。根据最大值原理的最优化必要条件为

通过式(6)求解得到零售商的最优反应函数为piR=(φ+w)/(2-γ)。根据零售商的最优反应构造制造商的现值Hamilton函数为

根据最大值原理的最优化必要条件为

μm为制造商的协状态变量。由式(8)和式(9)可求解得到制造商的最优策略为

将式(12)代入零售商的最优反应函数可得零售商的最优策略为

再将式(12)代入式(10)和式(11),进行化简可得

命题1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稳态均衡的存在条件。

命题1当2kδ(r+δ)>-ρ2(F1+F2)时,闭环供应链系统存在稳态均衡,且此时稳态均衡为鞍点均衡,系统的稳态均衡为

稳态时制造商的回收努力投入和批发价格分别为

稳态时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为

证明式(14)微分方程组的两个特征根为

当4k2δr+4k2δ2+2kρ2 F1<0时,Ω1,2>0,此时微分方程组的解为发散;当4k2δr+4k2δ2+2kρ2 F1>0时,Ω1>0,Ω2<0,此时微分方程组的稳态为鞍点均衡。联立τ=0和μm=0可易得(15)中系统达到稳定时的状态。同时,由于本文的实际问题,产品回收率应有即2kδ(r+δ)>-ρ2(F1+F2),又根据F2<0及鞍点均衡的存在条件4k2δr+4k2δ2+2kρ2 F1>0,可得闭环供应链系统稳态均衡的存在条件为2kδ(r+δ)>-ρ2(F1+F2)。证毕。

将命题1中的稳态解代入供应链成员的利润表达式中可得制造商的稳态瞬时利润率为

零售商的稳态瞬时利润率

命题1给出了系统稳态均衡的存在条件,表明只有制造商的回收成本系数较大时系统才能达到稳定的状态,如果回收商的成本系数太小对于系统而言反而是不稳定的。现实中废旧产品的分布比较分散,同时制造商需要进行产品的回收宣传、逆向渠道建设等,因此对于制造商而言,要进行产品的回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成本,这使得其回收成本系数不会太低。因而我们认为稳态均衡存在的条件是基本能够满足的。命题2给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达到稳态均衡的最优控制策略。

命题2在开环控制策略下,制造商的最优回收努力投入为

制造商的最优批发价格为

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证明(14)为一微分方程组,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无穷时间限问题,选取的终止条件为Tli→m∞τ(t)=珋τ,结合初始条件τ(0)=τ0≥0,求得该微分方程的通解为

将(24)分别回代入(12)和(13)中即可得到命题2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开环控制策略。证毕。

命题3在最优控制策略下的闭环供应链系统:(1)产品回收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并收敛到稳态均衡;(2)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随时间推移而减小,产品销售速率则随时间推移而增大;(3)制造商的最优回收投入随时间推移而增大,而最优批发价格则随时间推移而减小。

命题3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系统中制造商的最优回收努力投入路径及批发价格路径,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路径。可以发现,制造商应当逐步提升其回收投入并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系统的产品回收率也会逐渐上升到稳定时的回收率。同时,由于回收率上升,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制造商应当随之降低批发价格,而零售商也应当降低零售价格,最终达到系统最优的状态。在闭环供应链系统中,不仅回收废旧产品的投入应当逐步上升,而且系统的产品价格也应当逐步下降,才能达到系统的最优状态。

通过积分可得开环控制策略下,制造商的总利润为

零售商的总利润为

其中

2.2 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以上求解了闭环供应链系统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控制策略,下面对制造商的最优回收控制策略、系统回收率以及各成员的瞬时利润的动态变化情况展开分析,在分析时着重考察产品替代效应、系统动态特征及成本变化对以上结果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文模型的复杂性,主要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展开研究。

系统的基准参数设定为τ0=0,ρ=2,Δ=2,φ=50,cm=6,δ=1,r=0.15,k=100,γ=0.15。下面在分析时将控制其中某个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其他参数将保持不变。

(1)零售商竞争强度的影响

图1主要考察零售商之间竞争强度对系统的影响。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强度会影响制造商的逆向回收决策。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制造商进行产品回收的积极性越高,系统的回收率也越高。同时这也会带来供应链成员利润水平的提升。这说明,在一个竞争相对激烈的闭环供应链系统中,产品的回收率会更高,对供应链成员的利润水平会更为有利。

(2)系统动态特征的影响

图2主要是考察回收系统的动态特征对系统的影响,在这里选取的参数是回收率的衰减系数δ.当δ越大,系统回收率的衰减越快,此时也可以看作是ρ较小的情况;反之,当δ较小时,也可以衡量ρ较大时的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制造商的最优回收投入仍随时间推移而提高,当系统的衰减较快时,制造商的回收投入相应较低,此时系统的稳态回收率也较低。说明当系统的衰减较快时,制造商不愿意投入更多来获取更高的产品回收率。而较高的衰减系数也会降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稳态瞬时利润。





(3)成本的影响

图3则主要考察成本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在这里选取的参数是新产品的制造成本cm.当cm上升时,制造商采用原材料生产新产品的成本上升,此时相当于利用废旧产品制造产品可节约的成本Δ下降。类似当cm下降,则相当于Δ上升。从图3可以看出,制造商的最优回收投入随时间上升,当生产新产品的成本上升时,制造商的最优回收投入随之下降,同时稳态时的系统回收率也随之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并不是很明显。尽管生产成本的上升对系统回收率的影响不大,但由于所能获取的边际利润降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瞬时利润有较大程度下降。由此也可说明,当Δ上升时,制造商更有动力进行产品的回收,同时也更有利于双方利润的提升。



3 潜在需求非对称的零售商

以上讨论了零售商竞争下制造商的最优回收控制策略,模型中的零售商在各方面均为对称的,因而对两个零售商而言其最优的零售价格也是一致的。然而实际中零售商之间往往是不完全对称的,特别是零售商的潜在市场份额[2]。因此本节中将考察零售商潜在需求非对称对制造商产品回收的影响。设定零售商1潜在市场份额φ1,零售商2的潜在市场份额φ2.φ2>φ1表明零售商2拥有高于零售商1的潜在市场份额,而φ2≤φ1则表明零售商2的潜在市场份额较低,在两个零售商中处于弱势地位。两个零售商的需求函数为

模型其他设定保持不变。用上标N表示零售商潜在需求非对称的情况,用上标U表示零售商对称的情况。求解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控制策略可得以下结论。

命题4零售商非对称下,制造商的最优回收努力投入为

制造商的最优批发价格为

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其中:

证明同命题1,此处略。

命题5零售商非对称下,当2kδ(r+δ)+ρ2 F1>0时,制造商和零售商在系统达到稳态时的均衡为鞍点均衡,且此时系统的稳态均衡为

稳态时制造商的回收努力投入和批发价格分别为

稳态时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为

同理可得,制造商的稳态瞬时利润

零售商的稳态瞬时利润

命题6表明,制造商的最优控制策略与零售商之间的市场份额分配是无关的,只与两个零售商总的市场份额有关。同时,系统的产品回收率及稳态时制造商的瞬时利润也只与零售商的总市场份额有关。而市场份额在两个零售商之间的分配情况仅影响他们相互的价格策略及利润情况。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零售商在竞争中拥有更高的要价权力,因此也能获得更高的边际利润,同时稳态时的瞬时利润也更大。但两个零售商之间的市场份额差异情况对系统的稳态均衡却没有影响。

4 结论和展望

制造商策略 篇10

1999 年Kevin Ashton提出 “物联网” 概念的出发点是为了将产生各种数据信息的来源———事物(things) 本身与电脑连接并构成网络,通过跟踪和清点 “事物”,掌握它们的真实数据和信息,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和消除浪费的目的[1]。基于物联网技术,制造企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智能感知与实时共享,实现跨越企业边界的物———物相连,进一步消除企业与地域间的界限,促进新产品、新市场、新交易关系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深度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必备。同时,随着云制造平台、工业大数据等配套服务模式的逐步完善,使得具有不同所有权的资源构成资源 “云”,为企业创造低成本和快捷的 “云”资源配置环境和条件,实现了资源的便利可得性(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2]) 和深度可视性( 资源信息能够充分、实时共享),将进一步整合物联网服务资源,进而带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在智能测控、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领域,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一过程中,供应链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共享和协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相关文献的回顾

云制造融合了现有信息化制造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面向服务、高性能计算和智能科学技术等信息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3],构成虚拟化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并进行统一的、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经营,进而实现多方共赢、普适化和高效的共享与协同,通过网络和云制造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可随时获取的、按需使用的、安全可靠的、优质廉价的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务[4]。

云制造系统应用方面,2000 年美国搭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造能力交易平台MFG. COM,为全球制造业伙伴提供快捷高效的交易平台;2013 年欧盟第七框架计划( FP7) 启动的云制造项目 “CAPP - 4 - SMEs”,是继 “Manu Cloud”项目之后又一个云制造项目; 德国政府提出 “工业4. 0” ( INDUSTRIE 4. 0) 的概念[5],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 - Physical System) 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弗劳恩霍夫协会已在其下属6 ~ 7 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 0 概念,西门子公司也将这一概念引入其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在我国,世通科技发展(香港) 有限公司启动了基于云制造的刀具管理软件 “刀网”服务; 2013 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中科院旗下曙光公司在中科曙光云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展开云制造领域的合作,为云制造系统的用户提供全面服务[6]。

云制造系统的技术实现方面,李伯虎院士等在文章[7]中提出云制造系统的结构,并指出云制造系统由云提供端( 云制造服务提供者,Cloud Service Provider ) 、 云请求端( 云制造服务使用者,Cloud Service Demander) 和云制造服务平台(云平台) 组成,结构如图1 所示。

云制造系统运行时,云提供端的剩余资源被实时感知[8]后,能够智能虚拟接入云平台系统[9],从而在资源共享的边际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向云制造服务平台提供企业剩余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服务; 云制造服务需求端则通过云制造服务平台提出相应的云服务请求,寻找廉价的合适的资源[10]; 云制造服务平台根据用户提交的任务请求,在云端化技术、云服务的综合管理技术[11]等技术的支持下进行搜索、匹配等操作,为云请求端提供按需服务[12],使得整个制造系统具备更强的敏捷性和灵活性[13]。但不同的云资源提供端提供给云平台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会有所不同,具有差异性和动态性[14],且制造能力具有易逝性,因此云制造服务平台一方面要做好制造资源的服务质量管理工作[15]; 另一方面还要对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分类,为后续的智能化匹配做充足的准备。本文以 “匹配适应度”的概念来刻画提供的云服务与云需求端的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相似程度),在云制造的过程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匹配适应度: 云平台与云需求端之间的匹配适应度及云提供端与云平台之间的匹配适应度。

现有文献的研究大多是从云制造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云制造实现的关键技术[16],体系架构[17],服务运营与交易的支撑技术[18]等,Wu D (2013)[20]对云制造系统的使用技术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介绍。鲜有文章从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来考虑资源在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共享后,产生的复杂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问题。本文将在云制造的环境下,考虑一个剩余制造能力的提供企业(云提供端) 通过云平台实现能力共享的问题。云制造平台和制造能力提供企业各自决定能力共享的匹配适应度,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 问题描述与假设

2. 1 问题描述

当制造商存在剩余制造能力时,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这些剩余制造能力通过智能感知设备实时共享到云平台,云平台得到来自不同制造能力提供商的制造能力之后,进行制造能力的匹配,分配给有需要的制造商,然后由制造能力提供商进行生产成最终产品。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条基于制造服务所形成的制造能力供应链: 先有制造能力的共享引起的无形的信息交互,再有基于制造共享实现的有形的产品的传递。

在制造能力共享的过程中,由于潜在的制造能力需求商的情况比较复杂(数目众多,类型多样等),因此云制造平台最终能够成功匹配哪个制造能力需求商,往往不是制造能力提供商所关心的,即使制造能力提供商最关心的基于能力共享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定价问题,也可以从终端市场上了解得到。因此可以认为通过云平台能力共享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定价是由云平台这个主体进行决定的。同时,在能力共享的过程中,需要能力提供商和云平台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云平台需要提高匹配适应度才能够将制造能力的需求与供给的信息达到或接近完全匹配; 能力提供商则需要通过提高匹配适应度来把无形的需求信息转化为有形的产品。制造能力提供商需要面临的决策难题是由剩余制造能力生产的产品在最终市场上会对企业已有的产品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制造能力提供商需要与云平台进行关于产品价格、匹配适应度等若干因素的博弈。

本文将考虑由单个制造商M和一个云平台P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双方为实现制造能力的有效匹配而应该付出的最优匹配适应度的决策问题。图2 描述了基于制造能力共享的供应链系统示意图: (虚线表示制造商M未知的情况)

2. 2 符号说明

PM: 制造商M销售单位产品的利润(元);

PP:云平台P销售单位产品的利润(元);

ω: 制造商M将单位制造能力通过云平台进行有效共享的收益(元);

A( t): t时刻制造商M为了实现制造能力的有效匹配而决策的匹配适应度,为控制变量,是制造商M的决策变量,且0≤A(t)≤1,A(t) = 0表示完全不匹配,A(t) = 1 表示完全匹配;

F( t): t时刻云平台P为了实现制造能力的有效匹配而决策的匹配适应度,为控制变量,是云平台P的决策变量,且0≤F(t) ≤1,F(t) = 0表示完全不匹配,F(t) = 1 表示完全匹配;

x( t): t时刻有效匹配的制造能力,依赖制造商和云平台共同的匹配适应度A(t) 和F(t),为状态变量;

JM、JP: 分别表示非合作时制造商和云平台长期(无限时区内) 的总利润;

JMC、JPC、JTC: 分别表示合作进行制造能力共享时制造商、云平台及供应链系统长期(无限时区内) 的总利润;

JMI、JPI: 分别表示云平台提出成本分担契约时制造商、云平台长期( 无限时区内) 的总利润。

2. 3 基本假设

该问题相关的4 个假设条件如下:

(1) 假设制造商和云平台为实现制造能力的有效匹配而付出的成本是关于匹配适应度的凸函数,文中匹配成本函数借鉴Jrgensen S等[21]的假设,t时刻制造商M和云平台P的为了实现制造能力的有效匹配而付出的成本分别为:

其中,μM和 μP分别是制造商和云平台正的匹配成本系数; C(A(t)) 和C(F(t)) 分别t时刻制造商和云平台的匹配成本。

(2) 能够有效匹配的制造能力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制造能力的有效匹配量受当期制造商和云平台的匹配适应度及当期制造能力的影响,可用下式所示的状态方程(微分方程) 表示制造能力匹配量的变化过程:

其中,x(t) 表示t时刻能够进行有效匹配的制造能力,且初始时刻有效匹配的制造能力为x(0) = x0≥0; α > 0、β > 0 分别表示制造商和云平台各自的匹配适应度对制造能力有效匹配的影响系数; 同时,因为制造能力的易逝性,故假设 γ> 0,表示制造能力的相对衰减率。

(3) 产品的需求受能够有效匹配的制造能力的影响: 当制造商能够提供较多的有效制造能力时,消费者会认为该制造商的制造水平较高,所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也会更好,因此影响消费者对制造商产品的需求; 对云平台来说,当可以提供较多的有效制造能力时,表明云平台能够提供较高水平的制造服务,则能力的有效共享势必会对云平台的需求产生影响。此时,制造能力的共享会对制造商和云平台的需求都产生正外部溢出效应。假设t时刻需求与制造能力的匹配量呈线性关系,表示如下:

其中,DM(x(t),t)和DP(x(t),t)分别表示制造商和云平台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 a表示总体潜在的市场规模,且0 < δ < 1 为制造商销售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 θ 表示两个渠道上产品的替代系数; ηM,ηP表示制造能力共享对需求产生的正外部溢出效应系数,且 ηM> 0,ηP>0。

(4) 另外,本文主要考虑制造能力共享对企业的影响,因此不考虑供应链企业的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同时,因为制造商向云制造平台提供剩余的制造能力的边际成本很小,所以也可以忽略。假设双方的决策行为基于完全信息,供应链中各个参与方均是理性决策者。

3 模型构建及求解

本节主要研究以下3 种情形:

(1) 非合作能力共享情况下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情形,假设制造商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制造能力匹配决策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而云平台则作为能力共享的跟随者。

(2) 合作能力共享的情况下,制造商和云平台都意识到剩余制造能力的匹配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双方积极进行能力匹配的纵向合作,以供应链系统总利润最优为目标集中进行决策。

(3) 云平台作为Stackelberg博弈的主导者,提出成本分担契约来分担制造商的一部分匹配成本,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利益进行协调。

3. 1 非合作微分博弈( 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 情形

本小节将研究制造商M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情形。此时从动态角度考虑,占主导的制造商M和跟随的云平台P之间联合进行能力共享的决策构成了Stackelberg微分博弈,为追求各自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制造商M首先决定其不同时刻的匹配适应度A(t),云平台P在观察到制造商M的决策后再决定其在制造能力共享上的匹配适应度F(t)。

在无限时间长度之内,供应链系统中的两个成员(制造商和云平台) 任意时刻均具有相同的贴现因子,记为 ρ; 双方的目标都是在无限时区内寻求使其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能力匹配策略。制造商和云平台的目标函数分别为:

其中,制造商和云平台寻求最优制造能力共享策略的过程构成了双方微分博弈。制造商和云平台的最优共享匹配行动由反馈策略决定。由于动态参数条件下求解解析解的困难,文中借鉴Itakura N ( 1996 )[22]的处理,假设模型中所有参数PM、PP、μM、μP、α、β、γ 和 δ、θ、ηM、ηP都是与时间无关的常数,且博弈在无限时区的任何时段内,参与方面对的是相同的博弈,因此可将策略限制在静态策略,即制造商和云平台的策略分别表示为A(x(t))和F(x(t)),其均衡为静态反馈均衡(为简化书写,下文不再列出时间t)。

命题1: 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关于制造能力共享匹配适应度的静态反馈Stackelberg均衡策略分别为: (A*,F*),制造能力共享的最优轨迹为: x(t) = υ - (υ- x0)e- γt; 且双方各自的利润最优值函数为: JM*

证明: 为得到此博弈的反馈Stackelberg均衡策略,采用逆向归纳法,首先作为跟随方的云平台P视制造商M的匹配适应度A为给定参数,以此决策自身的最优匹配适应度,这便转化成了云平台P的单方最优化控制问题。记t时刻之后云平台P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令t时刻之后云平台P的总利润当值最优值函数为:

则t时刻之后云平台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那么VP(x)对于所有的x≥0 都必须满足如下哈密尔顿- 雅克比- 贝尔曼(Hamilton - Jacobi -Bellman) 方程:

显然此式是关于F的凹函数,由一阶条件可解得:

因此制造商M会根据云平台P的理性最优反馈策略F*来确定自己的最优策略A*,以满足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样,记t时刻之后制造商M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对于制造商M而言,考虑到云平台P将根据制造商给定的策略A再来决策自己的最优策略,

令t时刻之后制造商M的总利润当值最优值函数为:

则t时刻制造商M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那么VM(x)对于所有的x≥0 必须满足如下哈密尔顿- 雅克比- 贝尔曼( Hamilton - Jacobi -Bellman) 方程:

将(2)代入(3)式,整理可得:

同理,由一阶条件可解得:

将(2) 式和(5) 式分别代入(1) 式和(4) 式,整理可得:

注意到微分方程(6) 式和(7) 式的阶数特点,推测关于x的线性函数是HJB方程的解。令:

其中,m1、n1和m2、n2是常数。分别求关于x的一阶导数,可得:

再代入(6)式和(7)式,得到:

对比两式左右两边的同类项系数,可得关于m1、n1和m2、n2系数的方程组,并求解方程组,可得:

将所求结果代入上述各式,可得:,以及制造商和云平台的静态反馈Stackelberg均衡策略为:

制造商和云平台利润当值最优值函数为:

则可以得到制造商和云平台的利润最优值函数JM*(x) = e- ρtVM*(x),JP*(x) = e- ρtVP*(x);

此时将求得的最优匹配有效度A*和F*的值代入状态方程式(2) 中,可解得制造能力有效共享的轨迹为:

其中。命题1 得证。

3. 2 制造商和云平台合作进行制造能力的共享的情形

在制造商和云平台进行合作博弈情形下,双方以供应链系统利润最优为首要原则,共同地来确定匹配有效度A和F的值。此时供应链系统的目标函数为:

命题2: 制造商和云平台合作博弈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关于匹配有效度的静态反馈均衡策略分别为: (AC*,FC*),共享制造能力的最优轨迹为: xC(t) = λ - (λ - x0)e- γt; 且合作情形下供应链系统的利润最优值函数为: JTC*(x) = e- ρtVT*(x)。其中:

证明:此时,记t时刻之后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同命题1 的证明过程,可以求得制造能力共享合作博弈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的静态反馈均衡策略为:

在合作情形下,供应链系统总利润当值的最优值函数为:

供应链系统的利润最优值函数JTC*(x) = e- ρtVT*(x)。制造能力共享的轨迹为: xC(t) = λ - (λ- x0)e- γt,其中

命题2 得证。

另外,观察命题1 和命题2 提供的制造商和云平台的反馈均衡策略,均与时间无关,这也反映了该策略在企业能力共享实践中的操作性较强,作为连续时间范围内供应链系统,最优策略不需要随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给企业的实践操作带来了可行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模型的管理实践意义。

引理1:制造能力共享合作博弈的情形下,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高于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对应值,即JC*T(x0)>J*M(x0)+J*P(x0),实现了Pareto改进。同时,云平台的最优匹配适应度高于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对应值,即FC*>F*。当ηPPP>ω时,AC*>A*;当ηPPP<ω时,AC*<A*。

证明: 对比命题1 和命题2 可得:

则当 ηPPP> ω 时, AC*> A*; 当 ηPPP< ω时,AC*< A*。引理1 得证。

引理1 说明: 与非合作制造能力共享相比,制造商和云平台的合作共享能够促使云平台提高匹配适应度,并能实现供应链系统整体利润的提升。而制造商匹配适应度的调整则取决于 ηPPP和ω 的相互关系,其经济含义是制造商提供一单位的制造能力的所得(ω) 与造成的损失( ηPPP)之间的衡量: 当提供剩余制造能力的所得较大时,制造商会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匹配适应度A*以通过共享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当提供剩余制造能力不经济时(ηPPP> ω),制造商就不会有太大的动力来提高匹配适应度,此时需要云平台分配给制造商额外的收益以进行激励。

3. 3 成本分担契约的协调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商和云平台之间的制造能力合作共享虽然能够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的最大化,但要使双方自愿参与合作,还必须满足参与约束,即制造商和云平台参与合作后,各自分得的利润比非合作时各自的利润要大。因此,制造商和云平台进行合作制造能力共享时,最优的匹配适应度策略(AC*,FC*) 必须满足下列参与约束: ΔJM(x0) = JMC*(x0) - JM*(x0)≥0,ΔJP(x0) =JC*P(x0)-J*P(x0)≥0。

另外,合作后制造商和云平台各自利润增量ΔJM(x0)和ΔJP(x0)占系统利润增量ΔJ(x0)的比例,一般来说,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讨价还价)能力和掌握供应链渠道的能力,而合作博弈还要求双方形成强制性的参与条款、利润分配契约或成本分担契约。

考虑到云制造平台并不直接提供制造能力,仅为制造能力的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因此云制造平台有动机提供协调契约来获得更大的收益,本文将采用成本分担契约来进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协调。

首先,由云制造平台提出成本分担的比例ε并先决策平台的匹配适应度FI,然后观察到云平台的策略之后,制造商再来决策自己的匹配适应度AI。此时,双方进行的是云制造平台占主导地位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在无限时间长度之内,双方的目标仍然都是在无限时区内寻求使其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能力共享策略。制造商和云平台的目标函数分别为:

其中,制造商和云平台寻求最优制造能力共享策略的过程构成了双方微分博弈。制造商和云平台的最优共享匹配行动由反馈策略决定。

命题3:当时,云制造平台主导的成本分担契约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关于制造能力共享匹配适应度的静态反馈Stackelberg均衡策略分别为:(AI*,FI*,ε*),制造能力共享的最优轨迹为:xI(t)=ψ-(ψ-x0)e-γt;且双方各自的利润最优值函数为:JI*M(x)=e-ρtVI*M(x),JI*P(x)=e-ρtVI*P(x)。其中:

证明: 为得到此博弈的反馈Stackelberg均衡策略,采用逆向归纳法,首先作为跟随方的制造商M视云平台P的匹配适应度FI和 ε 为给定参数,以此决策自身的最优匹配适应度,这便转化成了制造商M的单方最优化控制问题。记t时刻之后制造商M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同时令t时刻之后制造商M的总利润当值最优值函数为:

则制造商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JMI*(x ) = e- ρtVMI( x )。 由一阶条件解得: AI=

对于云平台P而言,考虑到制造商M将根据云平台给定的策略(FI,ε)再来决策自己的最优策略,因此制造商M会根据云平台P的理性最优反馈策略AI*来确定自己的最优策略(FI*,ε*),以满足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记t时刻之后云平台P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令t时刻之后云平台P的总利润当值最优值函数为:

则云平台的总利润现值最优值函数为: JPI*(x)=e-ρtVIP(x)。

同理,由一阶条件可解得:

采用定理1 和定理2 的证明方法,可得制造商和云平台的静态反馈Stackelberg均衡策略为:

制造商和云平台的利润当值最优值函数为:

则可以得到制造商和云平台的利润最优值函数为: JMI*(x) = e- ρtVMI(x),JPI*(x) = e- ρtVPI(x)。

此时制造能力共享的最优轨迹为:

条件表示的含义是云制造平台通过制造能力共享所实现的利润值至少应当大于制造商获得的收益的一半,即 ηMPM+ ω < 2(ηPPP- ω) 。这说明云制造平台提出成本分担契约是有前提条件的,当获取的单位利润的数值较小时,也会失去协调的动力。

引理2: 在云平台提出成本分担契约博弈的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的最优匹配适应度满足下列关系: FC*> FI*= F*,且AC*> AI*,当; 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小于集中决策情况下的对应值,即JTC*(x0) >JMI*(x0) + JPI*(x0),当满足条件时,成本分担下的供应链利润要大于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对应值,即JMI*(x0) + JPI*(x0) > JM*(x0) + JP*(x0),能够实现Pareto改进。

证明: 对比命题1 和命题2 可得:

当2ηPPP- ηMPM- 2ω > 0 时,

引理2说明,与非合作制造能力共享相比,云平台提出成本分担契约后(即满足条件时),虽然云平台的最优匹配适应度F保持不变,但却可以激励制造商提高匹配适应度,并且在云平台分担制造商一定比例的匹配成本后,双方的利润都会增加,实现了供应链系统整体利润的提升。

引理3:云平台提出成本分担契约后(即),云平台的利润要大于分散决策的利润水平,且制造商的利润也会有所增加,即满足参与约束条件。

证明:

当。引理3得证。

通过引理2 和引理3 的分析过程,可以说明在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润构成中,制造商的利润占据主要地位,影响着利润总额的变化趋势。因此云平台在制定成本分担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

4 算例分析

本节将对制造商和云平台的Stackelberg博弈,合作博弈以及云平台分担成本下的博弈分别进行算例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给定相关参数值如下: PM= 15,PP= 10,ω = 3,μM= 15,μP=10,α=0.6,β=0.8,γ=0.2,δ=0.8,ρ=0.9,ηM=0.2,ηP=0.8,θ=0.5,a=100,x0=100。

将给定参数值分别代入3 个命题,可解得:(因为J(x) = e- ρtV( x),所以数值计算时仅考虑V( x) 即可,并不会影响各利润之间的关系)

(1) 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的最优匹配适应度及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当值最优值:

(2) 合作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的最优匹配适应度及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利润当值:

(3) 云平台提出成本分担契约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的最优匹配适应度及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利润当值:

(4) 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和合作情形下产品制造能力共享的最优轨迹为:

上述算例验证了引理2的结论,当时,合作共享的模式下,制造商和云平台的最优匹配适应度高于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对应值; 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也比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总利润高,表明供应链长期纵向合作共享能够促进供应链双方提高匹配适应度,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利润。

由图3 可以看出,制造能力的共享水平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表明该供应链系统的共享过程是可控的,且同一时刻供应链纵向合作共享情形下的共享水平始终高于非合作情形下的值,这表明这种纵向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供应链系统利润的最大化,还使供应链企业的能力共享水平也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接下来,进行相关参数的灵敏度分析。考虑到影响云制造平台提供成本分担契约进行协调的关键条件是,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ω,ηM和ηP3个参数的变化对供应链中两个主体的影响。图4描述了在t=0的时刻,ω对3种情况下供应链利润的影响。在给定的参数条件下,可以得到ω的临界值为。ω 从0 到10 的范围内变化时,引起供应链总利润的变化。可以看出集中决策情况下的总利润是最大的,而成本分担契约下与分散决策情况下的总利润则取决于价格 ω 的取值。这与引理2 所描述的内容是相吻合的。

表1 表示的是 ηM和 ηP两个外部溢出效应系数对两个主体利润当值的影响,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无论 ηM和 ηP怎样变化,VPI*(x0) 总是大于VP*(x0)。而VMI*(x0) 和VM*(x0) 的大小关系仍然要判断与 ω 的关系: 由参数的设定可知: 当 ηP= 0. 8 时,得到 ηM的临界值为0. 47,当 ηM= 0. 2 时,ηP的临界值为0. 6,这与表1 中的数值分析相吻合。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物联网环境下,考虑到制造商剩余能力的共享对需求的影响,以及共享过程的动态性,借助微分博弈,探讨了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云平台组成的两级基于制造能力共享的供应链的动态策略问题。假设需求受有效共享制造能力水平的影响,分别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云平台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对策模型、制造商与云平台合作进行能力共享以及云平台占主导提出成本分担契约进行供应链协调的动态模型,得到了3 种情形下,制造商与云平台各自的最优反馈均衡策略和各自的利润最优值函数,并得到了3 种情形下制造能力随时间变化的最优轨迹; 而后对3 种情形下的最优反馈策略和供应链整体利润进行比较,发现合作进行能力共享的情形下,制造商和云平台之间实现有效能力共享的水平较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也比非合作时高,实现了Pareto最优;还分析得到了云平台进行成本分担契约的前提条件: 云制造平台通过制造能力共享所实现的利润值至少应当大于制造商获得的收益的一半,即。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相关参数的灵敏性,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长期开展制造能力合作共享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不足之处是,文中简化考虑了整个云制造系统的情形,仅考虑了剩余制造能力提供商和平台构成的两级供应链的关系,当考虑下游的剩余制造能力需求商(云需求端) 为群体时,模型会更加接近现实情况,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更为复杂,得到的结论会更有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在物联网环境下,考虑制造商剩余制造能力共享的动态性及对需求产生的影响,借助微分博弈研究了单个云平台和制造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制造能力共享问题。分析了供应链中制造商占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纵向合作以及云平台提出成本分担契约的情形,构建了相应的动态模型,得到反馈均衡策略及利润;发现合作共享能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条件下实施的成本分担契约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

制造商策略 篇11

关键词:机械电子制造;质量控制;策略初探

一、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制造时代的到来,由于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选择非常多,每个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也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讲,机械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考虑的就是接卸产品的质量,对机械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决定产品的质量,所以对机械进行质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在进行机械质量的过程中,不仅与企业和用户息息相关,还与国计民生有很大的关系,进行机械质量的控制需要很多的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而机械产品的质量又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并且机械产品的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所以,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机械产品的质量控制,并对有关的策略进行严格的执行。

二、在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机械质量的控制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2.1零件加工的精度

由于零件加工的精度与机械产品的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对机械进行技工的精度反映了机械产品的质量。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零件加工要求的精确度越高,所需要的加工成本就会相应的提高,但是生产率就会降低。所以,进行零件设计的人员应该根据产品的实际要求,对零件的加工精度做出合理的规定。而工艺人员就应该根据规定进行生产,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工艺方法,从而保证对零件进行加工不得超过规定所允许的误差,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2.2加工误差

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称为工艺系统。由于产品在进行加工之前和加工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差,并且由于工艺系统也存在很多的产生误差的因素,这样统称为原始误差。工艺系统的原始误差主要包括:原理误差,由于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敦而产生的误差;调整误差,调整的作用主要是使刀具与工件之间达到正确的相对位置,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

2.3外部因素

机械切削加工时,由机床、刀具、夹具等工件组成的工艺系统,在切削力、加紧力以及重力等的作用下,将产生相应的变形,使刀具和工件在静态下调整好的相互位置以及切削成形所需要的正确集合关系发生变化而造成加工误差。

由于机械在制造的过程中在受热的情况下会产生形变,例如公益系统在受到环境温度比较高、輻射热、切削热和摩擦热等情况下,就会产生微程度的变形,从而造成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严重的加工误差。由于热变形对机械产品的精度影响比较大,特别是进行精密加工的机械,受到高温就会产生变形。

三、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

3.1加工精度的测量方法

零件的加工精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者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通常形状公差应限制在位置公差之内,而位置误差也应限制在尺寸公差之内。当尺寸精度要求高时,相应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也要求高。但形状精度要求高时,相应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不一定要求高,这要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来决定。

3.2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的方法

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的方法主要包括试切法和调整法。若是进行小批产品的生产,厂家一般会选择试切法进行加工生产,小批量生产厂家采用的试切法加工时的调整误差与机床进给机构的位移误差和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有关。若是进行大批量产品的生产,一般会采用调整法进行加工生产。除了与生产产品批量的大小有关,还与调整方法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定程机构调整时,调整误差与定程机构(如行程挡块、靠模凸轮等)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

磨损以及与它们配合的点、液、气动控制元件的灵敏度有关。

四、结束语

在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机械质量的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要点。首先应该对产品的加工作业条件进行控制,其中制造车间的环境和对机械生产的调度也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其次就是对产品进行检查和控制,由于每个零件的生产都会由于受热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稍微的形变,所以就需要对每个程序的产品进行及时的检验和检查,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还有就是对产品的零件的变更进行监控和质量的控制,提出修改时应由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并由监理工程师审核设计变更,避免备件配件的损失,做好零件入库、出库的管理;最后要对机械产品的装配和整个机械的性能进行检测,监理工程师对机械包装质量进行检查,检查设备运输中重点环节的控制,设备交货地的检查和清点,从而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宫晶晶,李季,李曦.机械电子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1期

制造商策略 篇12

近几年,电子商务革命带来了一种新的渠道营销模式,制造商绕过传统的间接分销渠道链,直接将商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即制造商直接服务于最终的消费者。这种直接的营销模式不但有利于减少分销成本,而且能够更加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更加多样化,商品的市场供需变化更加快速,传统分销渠道营销模式中的静态定价已经不太适用。另一方面,基于网络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消费者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收集对比商品价格。面对商家普遍的降价策略,更多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上表现出更加地理性,他们不仅会选择更低的商品价格,还会分析在何时购买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用。这类消费者被称为策略消费者[1]。王宾等(2015)从零售商的决策出发,研究发现采取动态价格策略有利于刺激消费者提前购买[2]。

与零售商实体店交易相比,在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市场中,由于订购商品与实际商品不相符等情况会引起退货问题。能够退货是消费者选择以电子商务模式购买商品的必要前提。从整体来看,退货政策需要一个权衡。一个慷慨、行之有效的退货政策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引导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商品,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商家的商业成本。故,选择合适的退货政策、管理好逆向物流有利于电子商务企业提升企业品牌、扩大销售量,从而增加收益[3]。贾静静(2015)在消费者可退货的前提下,基于电子直销和零售分销并存的双渠道中,研究了不同博弈方式下供应链的最优价格和服务水平[4]。

因此,本文将讨论不确定性需求下,一个网络制造商面对众多策略消费者实行两阶段动态价格商业模式的降价策略和退货策略。

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在单一网络制造商、众多异质策略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网络制造商销售单一的易逝性商品。市场的总容量为确定的常数N,并且每个消费者至多购买一件商品。商品的销售期一共分为两个阶段:正常销售期,网络制造商以全价p1销售产品;清仓销售期,产品将以p2折扣价格销售,且p2≤p1。在正常销售期内购买的顾客觉得商品不符合要求或不满意,可要求退货,此时网络制造商将退还r(0≤r≤p1)元给消费者,即该商品的退款为r(0≤r≤p1)。如果r=P1,则网络制造商提供全额退款;如果r=0,则说明网络制造商拒绝退货。清仓期由于降价出售,故假设网络制造商在降价期不提供退货,即r=0。正常销售期价格作为固定常数,是由产品的成本加成所决定的;清仓期的价格和商品的退货价格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所决定,是内生变量。

顾客对商品价值的估计为υ,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其分布函数为G(υ),假设G(υ)是[0,V]上的均匀分布,其中常数V为顾客保留价格的最大值。当v>p1时,顾客在正常销售期购买产品的效用水平为u(v-p1,r),若等到清仓销售期购买获得的效用水平为δ·u(v-p1,r=0),δ∈(0,1)表示时间对商品价值的折扣,即顾客对其所获得商品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迟,而有所下降[5]。但在清仓期,由于商品打折处理,正常销售期中等待购买的消费者不一定能购买到商品。此时,其买到商品的可能性为φ,买不到商品的可能性为1-φ。买不到商品时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为0。策略消费者基于对商品价值的估计、两阶段价格和退货策略的预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购买商品的效用水平,确定在何时购买。其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为便于通过解析式比较,假设效用函数为线性形式u(v-p1,r)=v-p+r。

2 模型建立及求解

策略消费者在正常销售期购买的条件为v-p1+r≥φδ(v-p2)。当vp1+r≥φδ(v-p2)时,即

2.1 需求函数

当v-p1+r≥φδ(v-p2),即v≥v0时,消费者决定在第一阶段购买商品,此时消费者所占比例为1-G(v0),故正常销售期的市场需求量D1可表示为:

2.2 退货函数

在正常销售期中卖出的商品,如果消费者选择退货,其将收到元的退款。消费者退货虽然有可能会损失部分货款,但由于能够退回不满意的商品,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退货以获取一定的补偿。因此,消费者的退货函数表示为:

其中:R代表商品的退货的总量;λ>0代表该商品基本的退货量,它不依赖于网络制造商的具体退货策略,只受商品品质问题或者运输等环节处理不当影响;α>0代表退货政策r对退货总量R的影响系数,也就是说当网络制造商的退货策略为r元时,将会增加αr个商品的退货[6]。

2.3 收益函数

综上,商家的利润函数表示为:

3 总结和展望

本文基于策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结合网络制造商的退货函数,通过网络制造商利润最大货确定了商品的最优降价策略和退货策略。本文与现有研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虑了策略消费者相互异质的情形;二是,同时对网络制造商的两阶段动态价格商业模式的降价策略和退货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消费者的价值函数是风险中性的假设,未考虑策略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未来可研究不同风险态度下网络制造商的两阶段价格决策和退货决策。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间接分销模式,更多的制造商通过电子商务开展动态定价的直接的营销模式。面对商家普遍的降价策略,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上表现出更加地“策略性”。本文在不确定性需求下研究电子商务市场网络制造商的两阶段动态价格的最优降价策略和逆向物流最优退货策略。结果表明,存在最优的清仓价格策略和退货策略,使网络制造商收益最大。

关键词:电子商务,策略消费者,动态定价决策,退货决策

参考文献

[1]Su X M.Internet-temporal pricing with strategic customer behavior[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5):726-741.

[2]王宾,刘泽,史金召,亓晖.零售商应对策略消费者的商品定价问题分析[J].市场营销,2015(02):57-58.

[3]康永娟.电子商务中的逆向物流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08(26):198-199.

[4]贾静静.电子商务环境下考虑消费者退货的双渠道供应链价格及服务竞争[J].物流技术,2015(03):254-256.

[5]Cachon G P,Swinney R.The value of fast fashion:Quick response,enhanced design,and strategic consumer behavior[J].Philadelphia: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9.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保密下一篇:高效生态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