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台研发

2024-06-01

实验台研发(共10篇)

实验台研发 篇1

0 引言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使得煤层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煤层中瓦斯压力急剧增大,导致工作面瓦斯涌出量急剧上升,严重的瓦斯动力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发生瓦斯燃烧、爆炸及煤与瓦斯突出之类的恶性事故,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1]。许多学者从现场实践出发,对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岩体变形特征做了研究[2,3,4,5]。对于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的运移规律,学者们在瓦斯动力弥散规律[6,7,8]及瓦斯升浮-扩散规律方面对采动裂隙带中的卸压瓦斯的运移规律开展了大量研究[9,10],而且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11,12,13],但就利用相似模拟实验台研究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瓦斯渗流规律的成果不是很多。本文利用自主研发的上保护层开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台,通过对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渗流速度变化规律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上保护层开采时,被保护层瓦斯的渗流规律,为现场瓦斯抽采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验基础。

1 相似模拟实验台的研发

1.1 实验台箱体设计

该实验台框架采用槽钢焊接制作,设计尺寸为700mm×500mm×100mm,如图1所示。模型框架的两个侧面和顶部分别装有厚12mm的有机玻璃板,可进行表面位移的观测,前后有机玻璃板均可拆卸,能够模拟多个采高及不同煤层间距的上保护层开采。底部设计高为300mm的底座支撑模型箱体,采用8mm厚的角钢制作而成。在模型两面的有机玻璃板上分别打有直径为12mm的气孔,作为本次实验采集气体渗流数据的进气孔和测试孔,进气孔与测试孔位置前后对称。被保护层位置上,前后玻璃板均打有8个孔,由左向右依次编号为1#、2#、3#、4#、5#、6#、7#、8#,气孔布置如图1、表1所示。

1.2 渗透率测试系统设计

本次实验渗透性测试系统,由空气压缩机、气体压力平衡罐、压力表、充气管路、皂泡流量计、高压橡胶管、橡胶软管等构成。空气压缩机作为动力气源,将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充入储气罐内。储气罐及压力表作为平衡气体压力装置,通过调节平衡阀使充气罐压力恒定在初设值后,再穿过模型,用于模拟高压瓦斯气体。皂泡流量计作为渗透速度的测试装置,对通过模型的气体的流速进行测定。所有的充气管路均采用可承压10MPa的橡胶管子。

1.3 实验平台研发

实验平台由上述箱体、渗透率测试系统及其他各系统组合而成,如图2所示。其中充气系统由空气压缩机、储气罐、阀门和压力表构成。渗透速度测试系统由空气压缩机、阀门、压力表、储气罐、导气管及皂泡流量计组成。

1-实验台整体;2-储气罐; 3-空气压缩机;4-气体阀门; 5-气体管路;6-气体压力表;7-进气硬管;8-测气硬管; 9-皂泡流量计;10-被保护层;11-上保护层;12-上覆岩层

实验箱体内部设有保护层与被保护层,外部设有两通、测气孔、皂泡流量计,空气压缩机和储气罐,其中空气压缩机与储气罐相连,用来平衡压力后,与测气孔连接,对模型充气。

2 实验过程

根据某矿地层实际情况及岩层间岩性建立物理模型。保护层为上保护层,煤层厚度3m,煤层倾角0°,被保护层为下伏煤层,煤层厚度为4m,煤层倾角0°,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垂直层间距为14m。

实验开始前,将实验所需的相似模型材料按配比装入实验箱体中,其中包括开采煤层与被保护煤层。待模型晾干后,将空气压缩机、储气罐、测试孔、皂泡流量计用导气管连接,并利用导气管外界的抗高压橡胶管向被保护煤层充气,即可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通过箱体背面的缝隙开采保护层,随工作面推进过程,对被保护层中气体渗流速度变化率进行测试。然后,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研究开采保护层时下伏煤岩体卸压瓦斯渗流规律。

3 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中不难看出,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原始岩层的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被保护层卸压,使其渗透率发生改变。

选用3#孔在0.3MPa气压下被保护层中气体渗流速度比例系数的变化曲线进行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3#孔煤层的渗流速度是一个保持原有渗透速度,降低、升高、再降低,然后逐渐平稳的过程。由于3#孔位于距切眼水平距离14m的下方,垂直距上保护层14m。切眼形成后,其影响范围已经影响到3#孔处,3#孔处煤层的渗透性逐渐开始变小。当工作面推进18m的时候,恰好到达3#上方,此时在工作面处形成了对下伏煤岩体的应力集中,使得3#孔处的煤层被压实,从而能使得3#孔处煤层的渗透性继续下降。而当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过程中,3#孔处煤层受应力集中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至卸压,故其渗透性开始逐渐增大,直到工作面推进到26m时,其渗透速度比例系数达到最大,此时被保护层在3#孔处完全卸压。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推进到28m时,初次来压,使得原本完全卸压的3#孔又重受到压力,从而使其渗透性开始下降,并随工作面的不断推进,经历第一次周期来压后趋于平衡。因为开采保护层的原因,煤层发生了膨胀,其再次平衡后的渗透速度仍然高于原始赋存状态时的渗透速度。

4#孔位于距切眼水平距离24m处。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工作面推进到距切眼8m范围内,4#孔处的岩层渗流速度比例系数处于保持原有渗透速度并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中。这是由于4#孔一直处于工作面前方,但随工作面的推进,其应力影响范围在逐渐变大,4#孔的渗透性逐渐变小,而当工作面推进到12m时,直接顶垮落,使得4#孔处煤层的渗透性在此时快速下降,但维持时间较短。随着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4#孔处的煤层受应力集中影响也逐渐消失,直至完全卸压,使其渗透速度比例系数达到最大,此后,又缓慢降低。

工作面推进到28m时,基本顶发生了初次来压,使得原本已完全卸压的4#孔重新被压实,使其位置处煤层的渗透性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而后经历了第一次周期来压和第二次周期来压的影响后,逐渐保持平衡。其再次平衡后的渗透速度仍然高于原始赋存状态时的渗透速度。

4 结论

(1)设计研发了能够满足不同采高、不同间距下的上保护层开采渗透性测试实验台,为上保护层开采的模拟实验提供了方便。

(2)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发现随工作面的推进,被保护层瓦斯渗流速度的变化趋势经历了由原始渗透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在升高、最后保持不变的过程。

(3)当采煤工作面向前推进岩层运动稳定后,由于下伏煤层发生了膨胀,下伏煤层的渗透速度仍然高于原始渗透速度。

摘要:基于对上保护层的开采及其渗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自行研制了上保护层开采时被保护层渗透性测试相似模拟实验台。本实验台解决了对两煤层处于不同间距及不同采高条件下的开采过程中,被保护层渗透性变化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被保护层随工作面的推进,瓦斯渗流速度的变化趋势,经历了由原始渗透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最后保持不变的过程。

关键词:上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实验台研发,相似模拟,渗透性

实验台研发 篇2

1、目的为了营造一个安全有效、秩序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达到“科学、规范、安全、高效、严谨”的目的,特制订本实验室管理规定。

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进入实验室内所有人员。

3、人员职责

实验室隶属于103车间,负责103车间新化药产品的小试工艺研究,中试和大生产过程中的小试跟踪,已有工艺的改进实验和配合其他部门需要进行的化学实验等工作。

3.1 实验室负责人职责

3.1.1103车间负责人既是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组织安排实验任务顺利进行;

3.1.2制定实验计划和项目进度的跟进;

3.1.3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的采购申请;

3.1.4组织实施实验室的改造,仪器设备安装、调试、保养维修和报废申请;

3.1.5负责管理实验室业务流程,指导实验人员科学、及时、有效、准确的完成各项实验工作;

3.1.6指导和督促实验人员撰写实验报告,进行实验室文档管理;

3.1.7负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制度、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

3.1.8负责实验室安全检查与突发事件处理;

3.1.9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日常卫生,有权安排本实验室所有相关人员严格执行实验室日常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

3.2 仪器专员职责

3.2.1负责仪器设备的验收和台帐建档工作;

3.2.2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期间核查和周期检定;

3.2.3负责办理仪器设备的保修,负责管理玻璃仪器的破损登记;

3.2.4负责实验仪器外借的登记;

3.3 试剂专员职责

3.3.1负责化学试剂的验收、出入库、储存和领用及建立帐目档案;

3.3.2负责玻璃仪器及低值耗材验收、出入库、储存和领用及建立帐目档案;

3.3.3负责化学试剂和耗材库房管理;

3.3.4负责化学试剂的过期报废处理。

3.4 安全专员职责

3.4.1负责实验室消防器材的检查和维护,并做好相应的登记台账;

3.4.2负责进行实验室用试剂特别是危险化学品MSDS的收集,并组织实验室

其他人员进行学习;

3.4.3负责监督实验室产生的三废(特别是废水和废渣)的妥善处理;

3.4.4负责收集现场急救知识并协助实验室所有人员对于该知识的学习;

3.4.5负责进行实验室危险因素识别和登记并定期更新。

4、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4.1 实验室应制定相应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进入实验室的外来人员都

必须遵守实验室有关的规章制度;

4.2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负责本室的安全技术监督、检查工作;

4.3 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有机合成实验培训并考核合格。与实验室工

作无关的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

4.4 不得在实验室饮食、娱乐,使用化妆品,实验室操作用的玻璃容器、器皿不

能用来盛载食物和饮料,实验室的冰箱、冰柜不可存放食物;

4.5 实验室及走廊禁止吸烟,特别是在有易燃、易爆的试剂气体场所或做有关实

验时,严禁烟火;

4.6 不得在实验室办公室内用电脑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或用手机玩游戏,听音

乐等;

4.7 实验室的工作时间为上午8:30--17:30,加班可预先提出申请,连续工作时

应安排人员值守,原则上不允许安排无人看守的反应过夜。如确实需要安排无人看守的反应过夜,在实验室门上必须张贴过夜实验登记表,并注明该实验负责人姓名和联系电话;

4.8 实验工作结束后,必须关好电源、仪器开关。下班前,实验室值日生必须检

查操作的仪器及整个实验室的门、窗和不用的水、电、气路,并确保关好。清扫易燃的纸屑等杂物,消灭隐患;

4.9 实验使用过后废液、废碴应按规定收集、排放或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禁止

将废溶剂、反应废液向下水道倾倒;

4.10 对危险性大的化学反应,如易爆、剧毒等,要经过上级批准,在安全防范措

施具备的条件下进行。在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或开展易燃等化学实验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爆面具、防护镜,此类实验操作必须确保两人以上;

4.11 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要摆放在明显、易于取用的位置,并定期检查,确保有效,严禁将消防器材移作别用。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4.12 严格实验室钥匙的管理,钥匙的配发应由有关负责人统一管理,不得私自借

给他人使用或擅自配置钥匙;

4.13 注意节能降耗,实验室内的冷却水不用时及时关闭,通风橱不用时及时关闭

照明和风机。实验室办公室内的空调要合理使用,不得将温度设定过低或过高;

4.14 因人为原因造成实验室事故的,按有关规定对当事人进行纪律处分,并根据

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5、试剂耗材的管理

5.1 实验室所有试剂,应由试剂专员建立台账,领用人从仓库领用试剂后,必须

报试剂专员处登记;

5.2 实验耗材(一次性滴管、一次性离心管、乳胶管、取样袋等)必须节约使用,应建立耗材领用台账;

5.3 实验室不得大量储存化学试剂,任何试剂的最大储存量不得超过25kg;

5.4 所有试剂包装必须完整,且标签标识完整,标签标识内容至少应包括:品名、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家、分装日期(领用日期)、责任人等;

5.5 剧毒物品必须实行“五双制度”(双人管理、双本账目、双把门锁、双人领发、双人使用),未使用完的剧毒品必须进行退库处理。

5.6 实验室用气瓶,必须由相关使用人员自行搬至楼上,并放入气瓶柜,空瓶应

做好标识,及时搬至楼下制定地点存放;

5.7 实验产生的样品,必须标识清楚,包装完整。同种样品应集中定置存放,不

得将不同品种的样品混合存放;

5.8 定期对实验样品进行处理,处理程序应符合质量保证部的相关规定;

5.9 对不按规定使用、存放化学试剂及实验耗材的,要视情节给予教育、处罚、限期整改,由此引发事故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6、实验仪器管理

6.1 实验室应由仪器专员建立所有设备和仪器(包括玻璃仪器)的台账,以方便

管理;

6.2 实验室中的仪器必须确定责任人,由责任人负责维护和保养;

6.3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未经管理人员或使用人员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关、使用和移动实验室中的任何设备。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外借需到实验室管理人员处登记;

6.4 玻璃仪器使用结束后及时清洗干燥,严禁将玻璃仪器(如烧瓶、烧杯等)作

为容器长时间的存放物料;

6.5 实验仪器不得出现锈蚀、漏电、腐蚀等现象。玻璃仪器必须正确小心使用,如出现破损,及时处理掉,防止伤手,并做好破损登记;

6.6 不得擅自拆装或改装实验仪器,如必须进行实验仪器的改装,必须得到实验

室负责人的批准;

6.7 对不按规定使用实验器材的,要视情节给予教育、处罚、限期整改,由此引

发事故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7、卫生工作制度

7.1 实验室实行值日生制度,实验室使用人员每周轮流值日,值日生每天下班前

必须完成以下工作:清理垃圾桶、整理实验台面、扫地拖地、检查水电、检查门窗等;

7.2 实验室内废液桶,碱缸必须定期清理,剧毒废弃物送至安环部门进行处理;

7.3 实验室工作必须保持严肃、严密、严格、严谨;室内保持整洁有序,不准喧

哗、打闹、抽烟、吃零食;

7.4 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操作时,应按相关规定佩戴标识、穿着工作服;

7.5 实验用过的仪器应及时清洁干净,放回指定位置,化学试剂必须放置于试剂

柜或指定位置中,不得随意摆放;

7.6 对于样品柜(或样品抽屉)中的样品,每个实验项目的操作人,至少每一个

月按要求清理一次,否则视为固体废弃物处理。

7.7 实验室、门口及走廊由值日生负责清扫,不准堆放杂物,要求整洁通畅。

8、记录文件管理制度

8.1 实验记录本必须按规定到生产部领取,并做好领用登记,实验记录本写满后

或者某实验项目结束后,将实验记录本交至生产部审核归档;

8.2 不同项目应使用不同记录本,不得在同一本记录本上做两种或两种以上项目的实验记录;

8.3 实验记录在书写时应按照GMP记录书写格式的要求进行书写和修改,应做

到字迹清晰,内容真实。应按照实验记录本上的要求的将实验内容填写完整,不得随意涂改或撕毁实验记录本;

8.4 实验样品如需送质量控制部检测,必须填写请检单,请检单的其中一联必须

妥善保管;

8.5 实验过程中的检测数据应及时的填写在记录相应表格中,对于样品检测图谱

或打印数据,必须粘贴于相应记录的页的背面;

8.6 实验记录和实验数据属于公司机密,未经授权,不得带出公司或以其他方式

进行传播;

8.7 实验室其他文件资料(包括工具书)原则上只限在实验室内阅读,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带离实验室。

9、附则

9.1 本制度由103车间负责起草、修订和解释;

实验台研发 篇3

【关键词】模拟理论;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但是受到成本、场地、维护等各方面的制约,在实际计算机教学课程中却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在这种背景下,设计研究并实现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就显得非常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能够通过对现实实验的模拟,使操作者完成与实际操作相同的实验过程,并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

一、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研发的意义

首先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能够将实验室设备的损坏情况大幅度降低。由于参与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的学生都对实验项目的过程或是关键点并不熟悉,从而极易对实验设备造成损坏。而通过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则能够使学生在操作真实设备以前,预先对虚拟实验项目进行多次、重复的高仿真练习实验,并从中直观地认识到操作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同时及时纠正,学到正确的操作方式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当学生再对真实设备进行操作时,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降低设备的损坏发生情况。

其次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能够将教学效率大大提升。由于计算机项目的实验往往涉及设备多,整个流程呈现较为复杂化的特征。所以在实施计算机项目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使用传统的实体教学,那么授课教师为保证授课质量,只能单独或是小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辅导与纠正,这样就影响到了教学的效率,而利用了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以后,授课教师就能够在系统中统一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的步骤与内容直观地显示出来,使学生加深记忆,可同时向全体学生进行展示与进一步说明,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另外在计算机实验项目中,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硬软件安装之上,使得真正教学的时间被压缩,也从另一个角度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而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使得教师能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去对实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与授课内容进行详细讲授,提高了授课效率。

最后则是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节约了相关成本。要建一个设施完善、设备数量能够供大量学生同时学习的计算机实验机房的建设成本与维护成本都是相当巨大的一笔支出。但如果使用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安装相应的软件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计算机实验室不再需要花重金购进大量计算机硬件设备。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不但能够重复安装,而且能够实现大量学生同时实验操作的目标。除此之外,使用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以后,由于是处于高度仿真的条件之下,这就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能够减少怕损坏实验设备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这些方面的考虑,设计并研发一套完整的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而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的设计则也向着多元化,能够为各学科服务的系统,如生物、物理、化学等等,以增加其适用性。

二、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设计研究与实现

(一)设计目标

整个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对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系统数据图与数据字典进行设计,从而使设计出的方案能够实现包括使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易操作、易维护、易安装;单独设置用户权限,从而加强保密性;能够管理用户基础信息;人机对话界面友好,信息显示直观,数据存储功能强大。

(二)设计内容

1.系统功能

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的设计总体以模块方式组成,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模块有:学生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以及管理员功能模块。它们根据权限的不同,分别担任了不同的职责,如学生功能模块的内容有用户登录、选择实验项目、提问与上传实验结构等;而教师模块的内容则是对实验程序及学生信息进行查询、学生信息与个人信息的管理等;管理员模块则对实验进行评估打分、教师学生信息的管理、班级信息的管理以及实验模型的管理与导入等,即图1。

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高度仿真了各类计算机电路系统与硬件设备,显示直观,学生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任意选择,同时借助鼠标来实现对电子设备连接等操作,而系统则根据学生所选择的电子设备的连接方式作出仿真虚拟运行,后将虚拟操作实验中的相关数据返回传输至显示设备,使学生直观地从显示设备中了解实验中各种连接方式的运行效率、状态与数据。

2.系统结构

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的结构由三类组成,分别是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以及学生用户。它们之间的互相连接全部以实验室虚拟的模型数据库为基础而实现,即图2。

在整个系统结构的设计上,为保证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的运行稳定以及为用户提供简便的操作方式,因而将模块尽量分开作为单独运行状态,它们之间除了基础的数据交换以外,并无其他形式的代码连接,从而使得所设计的整个系统体现出即插即用且不影响整体运行的特点。

3.数据流图

该系统中的数据流图作为一个模型工具,它起到的是对系统主要的处理逻辑进行表述以及分层的作用,并分为细节图、零级图与总体图三个层次,即图3。

4.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在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中起到了对数据流图进行更深层次描述的作用,数据字典与数据流图结合就能够将整个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进行精确描述。

5.数据库设计

所谓数据库就是指以用户需要为基本依据,对数据库结构进行设计,同时将数据库建立起来的一整个过程。通常来说物理设计、逻辑设计与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三个关键步骤。其中物理设计就是选择最适合具体任务的存取路径、存取方式与物理储存结构;而逻辑设计则是设计出能够对特定数据库管理任务进行适应与支持的逻辑模式;整个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中数据模型的基础就是概念设计部分,它具有更佳的稳定性。

(三)系统测试

通过上述对设计的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设计目的、内容的介绍后,下面简单阐述一下该系统相关功能的测试过程,该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所使用的测试方式为黑盒测试:首先该系统将计算机实验室的局域网作为其运行工作环境,配置硬件包括IBM商用机与微机,TOMCAT5.0作为其Web的服务器配置,使用VS2005语言与UltraEdit编辑器组合进行编程,Microsoft SQL Server2005作为其数据服务器,操作平台则为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其测试步骤为:首先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的管理员借助数据录入模块功能,建立数个用户信息于数据库中,学生登入系统,从而对登录功能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测试,而后学生对实验进行任意选择,将虚拟电子设备通过拖拽实现连接,分别在正确或错误连接时观测系统反馈回来的信息,然后学生将实验结果上传至数据库,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管理。

通过以上一系列测试步骤,我们所得到的系统功能测试结果中,用户登录及数据库的连接、实验的选择与下载、虚拟电子设备的连接、在线交流功能、实验结果上传、虚拟电子设备与实验导入等测试结果均表现良好,并在其后将近一个月的测试实验中,管理员与用户对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实施了更进一步的应用实验操作,均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目标。除此之外,该系统的操作简便性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也从某种角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是虚拟仿真操作,所以学生并不需要为是否会损坏电子设备而担心,使他们更为大胆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学生与教师反应良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不管是从教学效果或是教学成本上来看,设计研究并实现虚拟计算机实验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该系统不仅能够解决院校在计算机投资与维护上的成本,而且能够为学生用户提供简便的操作方法,同时直观、有效地将虚拟实验结果及时地在显示器上进行反馈,使学生对于在操作中的各类正确或是错误的操作能够一目了然,也使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一来,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教授课工作量,更能够使教师集中精力为学生讲授疑难问题,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志斌.基于模拟理论的模型检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宋波.计算机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上海大学,2007.

[3]刘晓东.计算机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软件工程学院,2010.

作者简介:邱璇,女,广东高州人,大学本科,计算机助理实验师,现供职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实验台研发 篇4

目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觉得做实验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实验课上的学生很难控制, 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 看实验不如讲实验”, 所以很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更不愿花时间研究实验教学, 只把实验课当成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 重结果而轻过程, 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 甚至修改实验数据, 没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更没能让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新课程指出, 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因此, 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目前初中物理教科版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实验, 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还有家庭实验室里的小实验、小制作等, 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 增加了更多的探究性实验, 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 强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从我们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对该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 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有些实验因为自身设计、器材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 效果不够理想;从物理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来看, 教材里有的内容完全可以改成演示实验, 必要时还须加入一些演示实验;从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即使是同一套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理念不同、执教的教师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往往不同。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提出了“物理实验教具的研发、改进和利用”这一课题。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课堂, 不喜欢只听教师讲实验, 课堂参与度随着所学内容难度的增加越来越低。物理本身有些知识逻辑性很强, 一些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 仅凭课堂的讲述及简单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很难达到预设的效果。按照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越来越低, 这不是高效课堂所要的状态。学生学得累, 教师教得累, 收获非常少。有问题不怕, 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全体物理教师坐下来开会研究, 决定将物理实验作为主阵地。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 “物理实验教具的研发、改进和利用”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器材维修阶段、开发与改进实验器材阶段和学生自主研发阶段。

(1) 维修器材阶段:我校建校比较早, 上级统一给学校配备的实验器材都有30 多年的历史了, 实验器材老化、锈蚀、损毁的现象比较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已经成为高效课堂追求的目标。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显然现有的实验配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学校现状, 全体物理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新整理实验室, 对一部分器材进行了焊接、更换零部件、重新组装、去锈等一系列的维修工作。最终, 教师把几乎已经报废的实验器材再次应用到了课堂上, 学生们用着维修过的古老的实验器材都会啧啧感叹, 作为教师的我们非常欣慰。但是, 光靠维修、改装旧器材还是不能满足学生课堂实验的需求, 于是我们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思考中。

(2) 研发与改进实验器材阶段:正当我们苦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2009 年暑期, 我们迎来了曙光。王文忠教研员调入我区指导物理教学工作后, 了解了松北区物理教学的现状, 同时也看到了九十五中物理组的困惑和努力钻研的精神, 给我们指出了新的方向———开发与改进。他告诉我们:“维修老化器材仅仅是初级, 甚至是低级手段, 作为物理教师, 应该主动研发实验教具, 研发在课堂上具有时效性的实验器材, 既可以是效果很明显的演示实验器材, 也可以是能使学生高效完成分组实验的器材。这种做法能大大弥补实验器材不足的缺陷。”有了这个理念的引导, 我们重新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全体物理组成员努力创新、研发实验器材、改进实验器材, 并在短短3 年时间里尝到了甜头, 取得了一些成绩。

(3) 学生自主研发阶段:看到老师们自制的实验教具, 学生们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他们希望和老师一样拿出自己的作品, 一批又一批“小科学家”涌现出来了。他们模拟教材中家庭实验室的小制作、小发明, 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不满足于照搬照抄, 还借助网络、书籍, 通过与老师交流等不同的手段, 认真学习、仔细研究, 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他们的这些成果不仅应用到了物理教学课堂中, 还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项, 开拓了视野, 激发了创作欲望和潜力。

2. 从课堂教学角度看, 课堂死气沉沉, 没有生机活力, 学生学得无趣, 教师教得也累。学校物理室实验器材能满足简单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但远远达不到我们理想中的高效、充满生机的课堂效果。教育家们说,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们智慧迸发的集散地, 是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得以提高的, 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动脑的集散地。而我们的课堂离理想的境界还有太大的距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于是我们把教师的教案改成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思想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学生的学习有引导性, 注重对学生动手、动脑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达到人人参与课堂, 人人有事做, 让学优生吃饱, 让学困生踮起脚就够得着的效果。将教材中的图片变成演示实验, 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 最大限度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且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3.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 长期拘泥于常规的教学模式, 无论怎么积累时间, 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学生没有质的飞跃, 教师更没有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智慧的提高。作为新世纪的年轻物理教师, 我们有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和勇于改革创新的勇气, 更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我们想进步, 想创新, 其目的都是希望我们的劳动付出在学生们的身上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我们不想做那种没有智慧、没有效率的教师, 我们想让我们的劳动换来学生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此,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 几年来, 派出多位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我们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屡获嘉奖, 并将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同行, 如王晓雪和安丽丽两位教师在“国培”中进行了讲座, 王莹和申志超两位教师做了省级示范观摩课。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实验操作技能大赛方面:2010 年5 月, 王晓雪、白宝彦两位教师在哈尔滨市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中获奖;2012 年5 月, 教师王莹在哈尔滨市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2. 自制实验教具和成果展示方面:2010 年10 月, 教师王娇的作品 《液体压强的神奇效果》获国家级奖项;2012 年12 月, 教师鲁云杉的作品《关于液体压强的定量自制研究》获国家级奖项;2013 年12 月, 教师王莹的作品《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研究》获市级奖项;2012年7 月, 教师白宝彦的作品《光学器材制作》获市级奖项;2013 年7 月, 教师白宝彦的作品《水气压计》被评为市级论著。

3. 学生作品方面:教师白宝彦指导的学生作品“争当小实验家”在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黑龙江赛区的比赛中获省级优秀指导奖;教师王莹指导的学生作品在2013 年“哈尔滨科技四小”展评活动中获优秀指导奖。

4. 通过对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和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结合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 我们参加了区、市级及以上的公开课、示范课等展示活动, 九十五中的物理教学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主要表现在:

(1) 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结合我校推行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 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 使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2) 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实验探究式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意识增强, 特别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 动手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3) 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是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和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的能力, 即教师能根据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了教师研究学法的热情和能力, 在实验探究学习的研究中, 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研究每节课教什么, 怎么教, 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三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验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不具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 所以在实验探究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四是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几年来, 物理组的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和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 并将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指导教学。

(4) 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个人专业发展

组内7 个成员中, 中学一级教师三人, 市级骨干教师一人, 区级骨干教师三人。

在2008 年到2011 年间, 组内6 位教师的论文和论著分别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从2009 年到2011年, 组内共有5 位教师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仅2011 年一年, 组内5 位教师的7 篇教学设计分别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

四、体会和感想

经过几年的探索, 我校“物理实验教具的研发、改进和利用”课题得到了多方支持, 我们为了当初的梦想付出了很多, 也收获了很多, 几年的研究历程给了我们深深的体会:

1. 教育要改革、模式要创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要通过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在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涉身社会, 关注社会物理、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讨论, 寻求解决办法、培养实践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 由于受考试制度的限制, 实验活动目前还未能在课堂上全面展开, 特别是九年级下学期, 因学业水平测试的压力, 课后的探究性实验活动常常由于时间不充分而无法正常进行。迫切希望新的评价制度能够解决这一矛盾。

2. 要在课堂上大量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 实验仪器要尽可能配套, 取用方便。如完全靠课后、课前的自备、自制, 费时并且费精力, 很难实现。

3. 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对某些小组和学生来说, 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往往不能真正到位, 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好, 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4.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 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但同时部分学生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这个现象需要全体教师继续研究, 不断努力克服,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验台研发 篇5

第一章 资助对象

第一条 为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深府〔2004〕205号)以及《关于印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深府〔2004〕195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 申请资助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组建或续建的市级重点实验室;

(二)申请组建或续建的市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类)。

第三条 对以上各类科技公共平台的资助,实行总额控制、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社会公示的原则。

第二章 资助方式及范围

第四条 对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的资助采取项目计划制,即:经批准组建或续建市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的,在项目合同书(计划任务书)中明确资助的金额,根据建设进展一次性或分数次无偿拨付,专款专用。

第五条 资助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的使用范围和资助标准,执行各自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三章 申请和审批程序

第六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申请资助的,其依托单位须从http://shenbao.szsti.net下载并安装申报系统,通过系统填写《深圳市科技计划重点实验室项目申请书》或《深圳市科技计划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工程中心类)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项目申请书》),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依托单位代码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二)依托单位的税务登记证;

(三)依托单位上一年度的年度审计报告、财政决算报告以及由税务部门提供的单位上一年度的纳税证明;

(四)组建或续建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七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材料时应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合格的,应当发给受理回执。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应当向申请单位作出说明,告知申请材料的补充事项,并将申请材料退回企业。申请单位补充申请材料后,可以重新提交。

第八条 对于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申请资助的,经形式审查合格后,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按本规程第四章的规定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情况确定拟资助项目名单,经市财政主管部门复核后,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0天。

第九条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有异议的,可以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

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与财政主管部门行文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公示期间有异议的项目,经调查属实的,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定。

第十条 享受资助的单位应当与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签订项目合同书(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计划任务书)的内容应当包括资助金额、资助款的用途、知识产权和仪器设备的归属、绩效考评事项以及违约责任等。

新建项目的资助经费中80%的经费应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和软件。续建项目的资助经费中50%的经费应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和软件,50%的经费应主要用于外聘专家费用、论文费用、专利申请费用等。资助经费中用于购买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合同书(计划任务书)中应包括政府采购计划。

第十一条 享受资助的申请者凭项目合同书及相关拨款凭证到市财政主管部门申请拨付资金。市财政主管部门按下达的项目资金计划将资助款拨入申请者的监管帐户。

受资助单位收到资助款后,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借记相关科目。项目完成后,形成固定资产部分,结转到“资本公积——拨款转入”科目,未形成固定资产的其他开支,经项目验收或评估后进行核销,冲减相关费用。

第十二条 享受资助的单位使用资助款时,应按照《深圳市政府采购条例》规定,在政府采购中心申报采购。情况特殊不宜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的,采购单位应向政府采购主管部门申请采用非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第四章 评审规则

第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的具体资助评审程序按相关的管理办法执行。具备招投标条件的应依法组织招投标。

第十四条 市科技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资助申请的专家评审工作。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应当从咨询专家库中抽取5名及以上的科技、管理、财务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其人数应为单数。并邀请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人员参加。评审专家必须对评审的项目或企业出具评审意见并签名。所有经专家评审的意见和签名必须交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留存。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与申请单位存在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一旦发现不申请回避,取消其专家资格。

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评审专家与申请企业存在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可以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专家回避。

第十六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回避申请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对情况属实的,应当通知该专家进行回避,并由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另行抽取评审专家。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对于违反财经纪律,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经费的行为,由市财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的权限由市财政、审计、监察机关进行处理、处分或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有本条第一款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三年内不受理其资助申请,并将其及相关责任人列入不诚信名单。

第十八条 参与评审、评估的咨询专家利用评审、评估的机会以权谋私或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取消其咨询专家资格;应追究责任的,按有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在管理和监督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市财政和监察机关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深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规定的权限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资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管,定期地组织相关专家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已获资助的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进行绩效评估。市财政主管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对资金使用整体情况进行绩效检查评价。原出具专项审计报告的社会中介机构在绩效评估、检查评价时应当回避。

第二十一条 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研发中心的绩效评估与项目验收同时进行。续建项目经费额度与前期的项目验收、绩效评估结果相互挂钩。

第六章 附则

实验台研发 篇6

在研发领域, 当今化工能源类实验室正向着规模化、精细化、低耗化的方向发展。这就直接导致了实验室的成员增多、流动性加快;仪器和药品的使用、损耗、更新速率加快。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科学地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保护、管理、维护、传递;与众多实验室成员进行交互;对各台仪器设备运行状况运程监控;处理好实验室相关事务、人事等) 就十分困难。基于此, 本文研究了利用VB编译系统开发了一个具高效、易操作的管理软件。

2 软件设计

2.1 框架分析

2.1.1 物理结构分析

该软件主体采用B/S (Browser/Server) 框架结构。B/S是以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MIS系统平台模式, 其对硬件要求不高、可大规模使用。同时, 由于实验室的特殊要求 (仪器、药品、用户必须同步协调操作) , 该软件在B/S框架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起“采集———交互———应用”新型体系。

(a) 监控与数据采集:其要求实验室成员对仪器、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即时采集。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来达到实时数据库的即时反应, 进行动态更新, 进而实现数据交互共享。

(b) 信息与数据交互:实时数据库通过ODBC (Open Data Base Connectivity) 向数据库提供实验数据, 数据库作为历史数据库存储需要的实验数据。

(c) 信息与数据应用:用户通过该软件, 快捷调出数据库中的有用信息, 软件自动对有用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联接外部端口打印输出等。

2.1.2 硬件和工作环境选择

硬件设施:CPU:Intel PIII 500MHz以上。

工作环境:操作系统:Window XP以上;开发工具:Visual Basic 6.0;数据库:Access 2003。

2.2 数据库设计

在系统分析中, 先后用数据字典、数据流程、系统的功能结构图、ER图分析了系统所需的各种数据。在系统设计中, 采用模块独立设计法, 详细规划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在库、表设计中, 突出层次, 设计简单实用;在系统实行中, 以窗体为工作“单元”, 实现模块的功能化应用。

2.2.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本数据库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数据模型是实体联系模型 (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 , 即E-R图模型。ER模型最早由Peter Chen于1976年提出, 它在数据库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但很少用作实际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用户基本信息E-R图涉及用户、任务、权限等不同类型的实体, 反映了该管理模块中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同用户拥有不同的身份, 每种身份仅拥有一种权限, 每种权限身份可以管理多项任务, 而每项任务最终都植根于该数据库。

2.2.2 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 一个管理软件能否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本数据库以Access 2003作为后台数据库, 用ADO作为连接数据对象。部分设计步骤如下:在Visual Basic环境下, 选择“工程”→“引用”命令, 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Microsoft Active X Data Objects2.0 Library”, 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在程序设计的公共模块中, 先定义ADO连接对象。

2.2.3 控件的调用

开发的应用程序可通过动态数据交换 (DDE, 即Dynamic Data Exchange) 技术, 实现与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之间建立数据通信。例如:通过动态链接库技术, 在Visual Basic 6.0程序中调用C语言或其他汇编语言编写的函数;调用Windows的应用程序接口函数 (.API) ;利用数据控件可以访问多种数据库。

3 软件测试

最终获得的登陆页面如图1所示。

测试电脑基本配置:CPU AMD AM2 Sempron 2800;主板昂达NF4TS;内存威刚万紫千红DDRII667 512M;硬盘西部数据WD160;显卡富彩7300GT速龙版;显示器明基FP71G+;操作系统window XP。

测试单位是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实验室;测试结果:经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专家测试, 该软件的科学性、首创性得到了证实;经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实验室测试, 该软件功能齐全, 可满足化工类实验室的科研需求;该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简单, 易于掌握;该软件运行良好, 输入输出稳定。

4 前景展望

在实践中, 可将条形码技术与红外技术与该软件相结合。利用装有扫描器、译码器、条形码字体的计算机, 将产品信息、使用信息、物流信息通过条码扫描直接输入该软件。从而, 实现了仪器药品自动化录入、追踪、监控。本软件亦可以应用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的构建之中, 最终实现硬件与软件、用户与管理者等的同步协调;本软件在编译过程中, 调用和编写了大量的插件。这些插件同时亦可应用于其他软件的编译。也就是说, 该软件可提供一软件编译的范例, 各组件同样可以作为软件售出。

参考文献

[1]Han Hong-zhang, et al.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 Lab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WEB and Embedded Management Terminal.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2, 7, 22.

[2]D.R.Implementation of a configurable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use in cellular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Cytotherapy, 2012, 14, 1.

[3]Cong An.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Chemical Analysis.Shanghai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2012, 2, 12.

[4]Richard Bloss.Smaller control suppliers also make their mark[J].Assembly Automation, 2001, 21, 4.

[5]Pape-Haugaard.Higher level of interoperabtility through an architectural paradigm shift:A study of shared medication record.[M].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BMEI) , 2011, 4.

实验台研发 篇7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研发实验楼位于太原市区南侧工业园区, 彩虹街与大运路交叉口, 基地北侧为彩虹街, 南侧为北方种业建筑群, 西侧紧邻大运路, 东侧为本院的厂区用地。研发实验楼与厂区厂房相邻。

总用地面积9 060 m2, 总建筑面积为30 570.54 m2, 地上12层, 地下1层。拟建地上2.5万m2的办公空间, 满足650人办公使用, 地下8 000 m2左右的车库和设备用房空间。

2 总体布局及规划

2.1 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

1) 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交通便利、分区明确、互不干扰。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力求方正的布局方式, 体现出办公建筑应有的严肃性和煤科院的历史人文性。

2) 规划目标。

高度把握用地的环境特征, 立足长远, 努力把科技研发楼建设成拥有“历史性、人文性、科研性、低碳性”的绿色办公建筑, 同时通过建筑形象力求反映出煤科院科技研发楼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企业文化形象和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精神, 使科技研发楼成为整个工业园区的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体现整个工业园区的对外形象。

2.2 基地现状分析

1) 基地西侧紧邻城市道路, 大运路, 有利于组织对外交通。

2) 基地北侧为三十三所, 现状有一加油站和建设中的科技研发楼。

3) 基地位于煤科院的整个工业区内, 东侧为煤科院的工业厂区。方便办公人员对产区的沟通与管理。

4) 基地南侧为北方种业的建筑群, 通过绿化隔离, 互不影响。

5) 基地用地与大运路之间有1.2 m的高差, 设计中合理利用高差。

6) 基地大运路一侧有高压线通过, 设计中采取高压线下地处理。

3 建筑单体设计

3.1 造型设计

以煤科院“煤晶体”为造型原型, 经过概括、提炼出方正的主体建筑造型。黑色作为建筑的主体色调, 唤起人们对煤科院“煤”的联想。在处理造型时, 采用强烈的虚实对比的手法, 大片的玻璃幕墙与大片的实墙相结合的形式来给人冲击和震撼, 同时在结构上, 实墙面向外悬挑3 m左右, 使整体的虚实、阴影关系变得更加强烈。建筑的裙房部分与主体通过大遮阳板相连, 裙房采用陶土外墙, 增加建筑的文化历史气息。建筑完整、厚重的造型立于快速路大运路一侧, 将给人直观、深刻的印象, 并且, 极具雕塑感的建筑外形也将会成为整个工业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见图1) 。

在建筑立面设计上, 主要立面面对主要的交通道路———大运路, 充分考虑到临街的建筑立面, 使来往的人们可以快速明确的找到, 12层主楼采用强烈的竖向划分使建筑在有限高的情况下给人高耸的感觉, 同时在立面上采用虚实对比的手法, 增强建筑给人的冲击力, 建筑没有繁琐的细节, 只有刚硬的线条, 体现一定的工业科研楼的科研属性。强烈的竖向线条同样也给人时代感, 不流俗于普遍的古板的办公建筑。通过模数化设计配合坐席及屋顶采光天窗的设计要求, 采用合理的柱网, 使各层平面空间规整, 划分灵活, 利用率大大提高, 且降低了施工成本和难度, 富于理性之美。

3.2 空间设计

位于基地北侧的12层的研发实验楼为主要研发实验楼, 南侧为2层多功能厅, 中间通过大采光飘板相连, 采用北高南低的布置方式, 保证了办公空间的南北向和充足的日照要求。办公主楼地上12层, 建筑高度48.8 m。1层为餐厅厨房;2层~12层为办公区域。裙房地上2层, 1层为员工餐厅, 层高4.5 m;2层为多功能活动室和企业文化展示厅, 层高6 m。中间大台阶下布置厨房, 同时供应两侧的办公人员餐厅和职工餐厅。地下1层为停车库兼人防。

研发实验楼中, 每层均设计了自己独立的会议空间, 根据任务书要求, 建筑每层基本为一个所的规模, 设计有独立的会议室, 可以方便各个部门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在每层设计了一个相对轻松的休息厅, 方便了办公人员之间的交流, 缓解紧张工作压力的同时营造出了一个人与人轻松相处、相互交流的平台。而且, 如果有客人来访, 休息空间则变成了一个小的接待空间或是客人的等候空间。

中庭空间的设计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 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 减少对空调使用的依赖。同时可增加室内的自然通风, 充分利用天窗作为自然采光, 直射的光线照射在桁架上悬挂的折射板上, 在室内形成漫射光, 改善室内的光环境。

4 交通组织

根据地块特征, 分析主要车流和人流方向, 合理布置车流和人流, 以达到方便快捷, 互不干扰的目的。

4.1 车行系统

1) 出入口:基地西侧紧邻大运路, 因此主要车流来自大运路。主要出入口设在基地西侧, 方便交通, 保证车流很便捷的进入基地。在主要出入口的南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 方便上班人员入库停车, 同时在彩虹街的南侧场地设置另一地下车库出入口。流线简单便捷。

2) 道路:在基地内设置环绕建筑一周的环形道路, 并且道路与原厂区道路相接, 保留了原厂区的道路肌理, 使整个厂区交通便利。

4.2 社区无障碍设计

本方案为科技研发楼建筑, 属于公共建筑范畴, 因此在科技研发楼的入口处, 均设计有无障碍的坡道, 保证残障人士进入建筑, 同时建筑内部设有电梯, 方便残疾人到达各层, 此外, 在建筑一层还专设有残疾人卫生间。

4.3 消防设计

1) 建筑一周都留有大于4 m的消防车道, 形成环形的消防车道。2) 地下车库分为三个防火分区, 人防部分为一个防火分区, 其余为两个防火分区, 并且加设喷淋装置, 每个防火分区之间通过防火卷帘隔离, 并且设有单独的出入口和两个消防疏散口。3) 地上建筑, 12层办公建筑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 加设喷淋。2层综合体为独立的防火分区, 并且满足疏散要求。

5 绿色建筑设计分析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根据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六大项: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主要考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主要考察是否有效利用能源:热、风、光、电等)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主要考察是否有效利用水资源)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主要考察是否有效利用各种建材) ;5) 室内环境质量 (主要考察室内环境的污染及舒适情况) ;6) 运营管理 (主要考察日后经营的情况) 。

本次设计研发实验楼力求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以绿色建筑作为标准进行设计, 以下具体介绍绿色建筑的各项要求。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1) 场地建设:设计中选择适当的建筑位置, 并最小化建筑基地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2) 研发实验楼位于太原研究院厂区之内, 与原厂区联系紧密, 且无危险源。3) 建筑周边设置半室外性质的灰空间, 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过渡空间, 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步行环境。4) 基地现状为厂区内的废弃场地, 堆积有大量钢铁垃圾等, 杂乱不堪。通过建设研发实验楼, 以改善基地的现状, 从而提升场地的空间质量。

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2) 采用高性能冷热源机组, 提高效率, 降低能耗,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为地源热泵。3) 研发实验楼设计中庭, 中庭种植绿化, 且中庭顶窗部分可以开启, 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风。4) 研发实验楼的窗扇均设置可开启部位, 并且大面积幕墙也均设计有可开启的窗扇, 保证室内的自然通风。5) 研发实验楼在屋顶平台设计有太阳能光电伏板, 接收太阳能, 用于部分照明及厕所厨房热水的预热使用。并且采用地源热泵系统, 节约能源。

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基地场地标高设计合理, 拥有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统。并考虑到与旧厂区的衔接关系, 共同设计, 保证排水系统合理。2) 分区供水, 高区采用无负压设备加压供水, 低区由市政管网直供, 供水管道采用塑料管, 降低管网漏损。3) 室外建设雨水收集池, 收集厂区内地面雨水及厂房、办公楼屋顶雨水, 收集雨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浇灌建筑内部种植区植被。4) 水景及洗车采用市政中水作为水源, 绿化浇洒以回收雨水作为水源。

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 研发实验楼建筑造型简洁朴素, 无多余的造型构件。2) 研发实验楼主要为大空间办公, 局部采用灵活的轻质隔断分割空间。3) 研发实验楼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5.5 室内环境质量

1) 研发实验楼采用中央空调集中采暖、制冷, 保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中庭与办公区域为独立的两个空调系统, 节约能源的同时也保证了室内的环境质量。2) 采用热回收新风换气系统, 提供充足新风量。3) 室内装饰材料、办公家具等采用绿色环保材料。4) 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 高品质空调末端, 对室内温度实时精确调节, 提高舒适性。

5.6 运营管理

1) 研发实验楼为办公建筑, 并无废水、废气的排放。2) 采用高品质空调设备, 方便定期检查与清洗。

摘要:详尽地阐述了太原研究院研发实验楼的工程概况, 并对其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 同时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最后通过研发实验楼实例, 叙述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各项评价标准。

关键词:实验楼,设计,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JGJ 67—2006,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S].

[2]GB/T 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曾捷.绿色建筑的设计策划[J].建筑科学, 2006 (5) :25-27.

实验台研发 篇8

关键词:变速箱,加载检验,试验台,手动

0 引言

汽车的结构复杂, 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变速箱是直接关系到传动系统性能好坏的重要部件之一。变速箱一般由轴系、齿轮、轴承、同步器及箱体组成, 高性能车配变速箱的结构会更加复杂。传统的诊断变速箱的方法是:一听 (噪声和异响) 、二摸 (手动换挡性能等) 、三看 (各挡位运转平稳、外观检查) 。这不仅浪费人工工时, 检测效率低;而且受到工人操作技能的制约, 不能准确有效检测出变速箱的性能好坏, 因此要研发出在变速箱组装完成后对其进行严格检测的专用设备。

由于汽车行驶的路况复杂、汽车的荷载多少随机变化、根据实际状况要随时变换汽车行驶速度等因素, 决定了变速箱所传递的扭矩与转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使汽车变速箱总成下线检测设备对变速箱进行有效的检测, 应该能够模拟汽车行驶时的情况。本项目研发的汽车变速箱总成下线检测设备特别针对手动汽车变速箱组装完成后下线时的加载检验及各项测试, 是汽车传动系统中检测项目最多、检测技术难度最大的试验设备之一。

1 试验台的总体研发方案

本项目研发的试验台是用于手动汽车变速箱组装的最后一道工序———从组装生产线下线前的检测, 主要用于检测变速箱外观、各挡位运转情况、手动换挡性能以及噪声和异响等。试验台的研发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研发模块, 即机械传动模块、液压传动模块及电气控制模块 (见图1) 。输入端机械传动系统和输出端机械传动系统是试验台机械传动模块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变速箱测试前在试验台上的安装夹紧、箱体内齿轮润滑油的注入和排出等各项准备工作由专用液压传动模块完成。输入端电机和输出端电机分别带动输入端机械传动系统和输出端机械传动系统, 两电机的交替启动由电气控制模块来实现。试验台中设计安装各种传感器和仪表, 对试验台的各项技术指标实时跟踪并实时显示如输出轴扭矩、输入端和输出端转速、变速箱噪声、注排油流量、油温等测试数据。

2 试验台各模块的研发

2.1 试验台机械传动模块的研发

本试验台的机械传动模块主要包括输入端机械传动系统和输出端机械传动系统两大部分 (见图2) 。试验台用输入端电机替代汽车发动机, 由输入端电机、皮带轮、离合器、花键轴、变速箱等组成的传动系统替代汽车传动系统, 输入端电机经此传动系统带动变速箱的轮系转动, 同时输出端电机根据挡位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扭矩进行加载, 用以模拟行驶中汽车的载荷 (所谓正向拖动见图3) , 以此完成变速箱在不同挡位时的噪声测试;而由输出端电机带动变速箱转动时, 输入端电机通过离合器已经脱离变速箱, 这时变速箱输入轴端带动离合器摩擦片转动 (所谓反向拖动见图4) , 以此完成在不同挡位的换挡检测。

噪声测试要求:整个变速箱的噪音不超过75 d B, 一至五挡及倒挡换挡的噪音均不超过80 d B。换挡检测若有:挂挡挂不上、挂上又掉挡、挂挡卡涩的情况;换挡手感不明显, 换挡手感太重或太轻, 各挡换挡力由测力计测试不符合设计要求;换挡发生行程异常现象, 各挡位出现乱挡等。以上情况要将变速箱返回维修。

2.2 试验台电气控制模块的研发

设计要求试验台要能够模拟汽车的行驶工作状况, 所以在正向拖动、反向拖动时, 电气控制系统要控制输入端电机、输出端电机交替启动。输入端的异步电动机, 要求在宽广的调速范围内高效地运行, 选用间接变频器实现无级转速调节;设计伺服控制系统设定输出端电机转速及扭矩, 扭矩、转速的数值都由PLC设定。工控机实时控制伺服控制器、变频控制器、PLC和各个仪表之间的实时数据通讯和输出试验台各项技术指标的数据报表。

某变速箱的数据报表如下:

1) 输入端扭矩为60 N·m, 一至五挡及倒挡输出扭矩在50~260 N·m范围。

2) 正向拖动时输入端的各挡转速、传动比。一挡:转速522 r/min, 传动比4.313;二挡858 r/min, 传动比为2.330;三挡1 741 r/min, 传动比为1.436;四挡3 000 r/min, 传动比为1;五挡3 000 r/min, 传动比为0.838;倒挡474 r/min, 传动比为4.220。

3) 反向拖动时输出端的各挡转速:一挡←→二挡, 二挡←→三挡均为600 r/min;三挡←→四挡, 四挡←→五挡均为2 000 r/min。

4) 测力计测试各挡换挡力为:五挡、倒挡选挡, 28 N;一挡、二挡选挡, 25 N;倒挡、空挡选挡, 31 N;空挡、倒挡选挡, 19 N;空挡、五挡选挡, 20 N;空挡、四挡选挡, 22 N;空挡、三挡选挡, 26 N;空挡、二挡选挡, 30 N;空挡、一挡选挡, 28 N。

5) 连续工作8 h, 测试齿轮润滑油的温度为72℃。

6) 噪声测试符合要求。

7) 向变速箱内注入油量为2.25 L。

2.3 试验台液压传动模块的研发

检测前, 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诸如变速箱的安装夹紧、变速箱内齿轮润滑油注入和排出、输入端离合器的脱离和接合、输出端尾座的工进和退开, 这些都由液压传动模块来完成。要求设计的液压传动系统能确保各动作的协调准确、可靠到位。

3 结论

试验台经运行证明, 机械传动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转速、各挡位的传动比、输入扭矩和输出扭矩符合设计要求, 变速箱的各挡位换挡力、噪声异响、注排齿轮润滑油油量和油温均未超出设计要求范围, 即试验台的各项性能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同时3.5 min完成一台变速器的检测, 满足生产节拍, 检测效率高。

参考文献

[1]张广斌, 方凯, 胡丹峰.汽车变速箱综合性能试验台的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 2002 (5) :53-55.

[2]石晓辉, 施全.汽车零部件实验检测方法[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1997, 11 (5) :5-11.

[3]Yan Qingdong.Automatic Control of Automobile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Test Stand[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7 (2) :178-183.

实验台研发 篇9

事实上,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掌握其设计方法和工作原理, 也就掌握了计算机的控制机理。所以, 只要有一个教学模型机供学生观察、分析指令的执行过程, 学生就能理解整机及其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同时, 完成了控制器的设计也就完成了整机的设计。

本文介绍笔者自行研发的“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实验装置”, 该实验装置除了可开设整机工作过程、控制器工作原理实验外,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控制器设计实验。

一、简易教学模型机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对该模型机的基本要求是:能让学生观察到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及控制程序执行顺序的全过程, 以便教师能讲清楚控制器的3大作用和整机的工作原理;模型机对学生起点的要求不能太高, 它既可以手动控制各部件工作 (开设基础实验) 又可以连接现有的控制器实现整机自动运行 (开设课程设计) , 为此采用模块化设计。该模型由4个模块组成:运算器模块 (即执行部件) 、存储器及其读写逻辑电路模块、时序电路模块、微操作控制器模块。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前3个模块可用学生熟识的数字电路来实现, 而且已经做在一块电路板上。微操作控制器模块, 可以用由数字电路实现的简易微操作控制器, 也可以让学生运用E D A技术开发自己的微操作控制器。各模块电路是独立的, 所有控制信号的高低电平可由开关K0-K15提供。单独使用各模块, 即可进行各模块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实验。若把各模块电路通过单总线连通, 配上现成的微操作控制器, 即可构成一个整机。根据指令系统编写程序并存入主存, 给脉冲, 即可调试运行程序, 观察程序的执行过程。这样, 既实现了设备最大限度的开放性, 满足课程设计的需要;又可以保证设备有较低的起点。学生在做基本实验时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在存储器模块电路中设置了给总线送数据的DIP开关和总线数据指示器, 它们可以充当简单的外设。

图1教学模型机电路组成

本实验装置利用了现有实验箱的单脉冲发生器、连续脉冲发生器、电平检测器、电源电路和高低电平发生器 (K0-K15) 。

二、机器指令系统及其编码的设计

指令系统是程序员可见的、表明机器功能的所有指令集。它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所示的整机电路, 可支持表1所示的指令系统。R0-R7为通用寄存器。在本实验中, 指令代码只用两位对通用寄存器编码, 所以Rd、RS为R4-R7。如果运算器只有一个暂存器与总线相连接, 另一个接开关 (RS=DR1=DIP3) , 这样就可进一步简化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各指令的格式及其编码如表1所示。

三、微指令格式和微指令代码的设计

本实验装置采用微程序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用一条微指令对应机器指令的一个执行步骤。一条机器指令将对应于一段微程序 (由若干条微指令组成) , 这段微程序被存于控存中, 操作控制器从控存中读出一个单元的内容就是执行一条微指令。微指令的微操作命令字段提供了机器指令当前执行步骤所需的全部控制信号 (或编码) , 在微地址字段直接给出下地址。只有发生转移时才需修正下地址。

本实验装置采用全水平 (直接控制) 型微指令格式。微指令长度和控存容量的大小可根据自己的设计确定。微指令的格式 (如表2所示) 。根据整机数据通路和寄存器结构的特点, 合理地划分指令的执行步骤, 就可设计出所有机器指令的微程序 (微指令) 代码。所有微指令的微代码 (见表3) 。

四、微程序操作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操作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是:在T1、T2、T3、T4的作用下不断地自动读取并执行微指令。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的功能。取指令是每条机器指令的公共操作。当上一条指令执行完后都要自动转到取指令的操作。操作控制器的系统组成、电路原理和有关的输入输出信号如图2所示。

事实上, 当将表3中的微代码存于控存并上电后, C L R信号使地址清0, 微操作控制器即开始读取并执行微指令。每条微指令又直接给出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只有当微程序要发生转移时才需修改已给出的下地址。C R O M能根据输入端的微地址D D R[5-0]不断地从控存读出微指令的代码, 微指令代码中的微操作命令字段送微命令寄存器C O M M R, 测试位送地址逻辑D D R。命令字段、测试位和下地址的长度可在设计中自定。地址逻辑电路利用P1、P2信号实现下地址的修改。当P1、P2均为0时, 不用修改上一条指令给出的下地址D5——D0, 顺序读取并执行微指令。当P1=1时, 要求地址逻辑电路依据指令代码的高位去修改已给出的下地址, 形成新一条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入口地址。地址逻辑电路的S E3—S E0的输出分别是指令代码I7——I4、P1和T4的函数, 具体的逻辑关系式与各条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的首地址有关。假设指令系统只有8条指令, 各指令对应的微程序首地址为0F H-08H, 则S E0= (I4·P1·T4) ;S E1= (I5·P1·T4) ;S E2= (I6·P1·T4) ;S E3= (I7·P1·T4) 。S E5输出是P2、标志位F C和T4的函数, 以实现当F C=1时, 微程序发生条件分支。S E5的逻辑表达式是:S E5= (F C·P2·T4) 。E A为地址寄存器, 它的逻辑功能是:T2是触发脉冲, 当S E i=1时, A i=1;当S E i=0时, A i=D i。C L R为清零信号。

微命令寄存器COMMR的输入, 除了时序信号和微命令代码外, 还有机器指令代码的低四位I3-I0, 它用于寄存器 (R0-R3) 的逻辑译码。逻辑功能如表4和表5所示。

操作控制器的全部功能及各单元电路均可运用EDA技术, 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寄存器逻辑译码电路在微命令寄存器内部实现。以下给出寄存器逻辑译码对应的VHDL源程序, 其他部件的VHDL源程序略。

五、结束语

我们研制的简易教学模型机, 各模块电路可独立运用, 进行运算器原理、存储器原理等实验, 让学生直接接触硬件电路, 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 为整机实验作准备;把各模块电路通过单总线连通, 并配上现成的操作控制器, 即可构成一个整机, 给脉冲即可自动执行存于主存的程序。学生可观察到指令的执行过程, 深刻理解控制器的作用和整机的工作原理。运用EDA技术, 让使学生进行操作控器电路或运算器电路的设计, 并与模型机的其它电路相连接, 即可进行整机调试和运行。在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运用EDA能力等各方面, 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介绍运用EDA技术设计微程序控制器并实现整机运行与调试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原理,微程序控制器,EDA技术,教学模型机

参考文献

[1]马桂祥.计算机组成原理[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2]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王建校, 宁改娣.MAX+PLUX应用入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5]潘松, 黄继业.EDA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6]薛胜军.计算机组成原理[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实验台研发 篇10

8月30日,上海-杜邦高性能材料事业部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以下简称“CRDC”)近日赢得殊荣,成为大中华区首个可以无需UL认证机构人员亲临现场目击而依据UL-94和CSA C22.2no.0.17测试标准对塑料材料独立进行垂直燃烧测试的实验室。

CRDC于2016年6月成功获得在UL客户测试数据计划(以下简称“CTDP”)下,独立进行UL-94以及CSA C-22.2no.17垂直燃烧测试(包括UL94V-2/V-1/V-0阻燃等级)的资质。这意味着CRDC从UL目击测试数据计划(简称“WT-DP”)过渡到CTDP的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CRDC已于2014年首次被授予ULCTDP实验室,可按照相对温度指数(RTI)的UL746B标准独立进行长期热老化(以下简称“LT-TA”)性能评估。CTDP是UL的客户利用自己的测试设备和人员进行测试,并向UL提交测试数据,UL认可后依据这些测试数据颁发UL认证证书的一种的数据认可计划(DAP)。在所有UL的数据认可计划中,LTTA CTDP实验室是UL第三方测试数据接受程序中前期评估时间最长、技术要求最高、测试时间最长的经UL认可的实验室。CRDC是大中华区第一个被UL认可的同时拥有LTTA以及UL94可燃性能的测试资格的CTDP实验室。

“UL94垂直燃烧等级和UL746BRTI评估是电子、电气行业选材过程中的两个非常关键的安全标准。因为UL的测试要求是世界上公认最严格的行业标准,所以UL的认可对我们在电子、电气领域的材料开发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持。同时,中国CRDC的UL认可表明杜邦公司全球的技术网络都是完全符合这些技术标准的,从而为客户对杜邦在全球范围内可以提供同样的技术支持提供了坚实的信心。”杜邦高性能材料亚太区技术经理郑雄(Woong Chung)先生评价道。

上一篇:地质勘探找矿下一篇:体检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