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异同型论文(共3篇)
比较异同型论文 篇1
由于人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 各个不同民族, 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 这些差异也广泛地反映在教育中。教育观念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形态,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 并且制约教育的活动方向。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成就最高的在《论语》中体现。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 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当他的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 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 因此控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原则。进入21世纪,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 显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个中的原因较为复杂, 有社会因素的影响, 历史传统、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而教育的落后牵扯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 作为当代中国, 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 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思维的异同, 发现自己的不足, 不断改进, 进行创新研究。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
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实现其自我价值, 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 还是教育的对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 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 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 发掘学生的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他说, 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 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 能做事, 成为健全的公民, 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法国一位成人教育专家曾经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 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于这种方式, 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认为, 重视知识的考试和偏重智育的教育, 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制造某种人格类型的工厂, 培养同一种类型的人。马斯洛则指出,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 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 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 因此, 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我国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一局面, 关注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健康的身体及心灵的培养, 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感, 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 科学和人文素养, 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重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独立行为, 让学生不过分依赖父母, 鼓励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让教育适应孩子, 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教育是单一的教会学生一种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 强调他们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 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学会对于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 学会合作, 所以在美国学校有开设了不少选修课, 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操作课、活动课、调查研究课等选修课, 以供学生更好的自己学习。
西方有名的学府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早在15世纪就开始实施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 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照顾及关心。这些高等学府信奉学生的头脑并非仅仅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 而导师就能起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这一重要作用。
由于个体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 因此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也不尽相同, 教育过程中, 只有集思广益, 依靠各个方面的力量将不同的火种点燃, 才能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这也说明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二、中外教育思维的差异
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单一性, 外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多样性。
中国教育存在单一性特点, 学生入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断的考试, 考入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而国外并不是像中国一样把考试看成重点, 美国初中升高中不用考, 直接就升上去。高中升大学不像中国的高考, 难上加难, 即使成绩再好的学生, 高考都不会有人考了满分, 而美国比较简单, 就是申请式的。中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单一的特点, 是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 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在群体文化中, 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 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群体文化中把群体的整体利益当成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 这个参照物就成了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不同, 中国人更关心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及看法, 因此, 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来获得群体的认同, 达到统一性。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必然会投射在教育思想上, 教师在评价一堂课怎样才叫上得好时, 他们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教师在内容的讲解上, 能做到层次分明,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板书规范整齐, 便可视为标准化得教学, 而学生只要能做到认真听讲, 记好笔记, 谦虚恭敬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包括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规范, 做好这些便能被视为好学生的标准。
学生在平时训练时也表现出单一性, 采取“纸笔训练”, 曾经就有这样一名考官在读题时, 提示学生, 让他们注意听题的时候, 而学生们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拿起笔来在纸上做记录, 一字不落的记录, 这一动作给考官印象深刻, 他感叹的是学生集中精力去倾听题目, 然后他们就在纸上书写答案, 整理出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条目, 不是用脑子独立加工信息。这些几乎是统一性的行为, 归根结底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造就的, 小学到中学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参加各种笔试, 做大量的家庭作业, 根本就没有“无纸化的大脑直接反应性训练”。大学里的案例教学以参观为主, 很少参与其中实际操作。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懂得理论知识, 怎么用这个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能熟练掌握, 以至于在工作时, 对于领导的口头问题, 很难解答。单一性的教育在实践中表现非常明显。
外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多样性”教学, 美国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 其教育理念也强调个性化的差异及特征, 因此美国人很小就开始接受独立的个体化的教育, 其教育鼓励学生拥有自身的个性及独特的风格, 提倡新颖的观念及做法,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他们所接受的理念中观念也不一样, 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作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群体中的一员, 就好比是家庭、宗教群体、部落、民族或其他组织中的成员一样。所以能够在教育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及特点, 自由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及内容,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无压力地学习, 备感轻松自由, 其内在的活力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充分激发出来, 达到了“多样性”教学目的。
2.教育上中国最重三纲, 而西人首明平等。
《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群臣有义, 夫妻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伦理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教师作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 人人都有其适当的角色和位置。这样的等级、权威观念使得教育具有不平等性。学生没有置疑的可能性, 对于不理解、不赞成的结论和观点在教师的教育下必须接受, 使得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 没有了开拓和创新意识。
而外国文化则不同, 他们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追求“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 外国人坚信, 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在教育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是友好的伙伴, 必要时刻教师给学生充当向导, 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也没有受到不平等观念的制约, 所以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敢于向权威发起勇敢的挑战。
3.中国强调的是应试教育, 外国强调的是实践操作教育。
我国在教育改革下, 一直以来强调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但是改革这么多年来, 应试教育的本质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杨振宁教授指出:美国学生的成绩远不如中国留学生, 然而数年后, 其科研成果却比中国留学生多了很多, 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学生不仅仅是在读书, 更注重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
分数在中国成为老师的命根子, 是家长的晴雨表。教师考核的标准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 而孩子的成绩也成为家长考核孩子的标准。他们始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而中国的升学标准也是以应试教育的标准而定的, 所以家长的思想就有“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 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 不能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幼儿园就让孩子学“藕、酱、凳、舞”这样复杂的字, 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的综合性成长就被这些考试所埋没了, 他们只是在考试上成绩优秀, 对于现实的实用性, 创新性, 探索性等方面是少之又少, 这样的人才已经严重与社会脱节了。
而外国在教育的思想上, 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注重, 加拿大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社会, 并能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加拿大学校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教师在组织实用性课程教学时, 对教材内容并不全部讲解。对某些章节, 会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而基础教育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他们常常从学生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做起。例如, 加拿大进行基础教育的学校都将家政课作为必修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上, 学生学校缝纫、烹饪、使用家电并学习对其进行简单地维护, 学习喂养孩子, 等等, 其学习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 学生加强了自我参与意识, 其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以有效地锻炼, 与此同时, 学生因此更加热爱生活, 提高了其贡献社会的服务意识及责任意识。
摘要: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 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 无法跟进时代发展需要, 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 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
参考文献
[1]常国良.关于中外教育史教学接驳问题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08) .
[2]李申申, 吕旭峰.当前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中方法论层面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比较异同型论文 篇2
中外辩论赛异同点比较
中文辩论赛在中国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近.从1993年的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赛开始,辩论赛就以一种高端智利竞赛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比赛的逐年发展,其赛制逐渐僵化,受关注的程度已大不如前.与之相反的是国外辩论赛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非但没有没落,反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通过对中西方辩论赛的一些对比,希望能够对中文辩论赛的改进有一定的帮助.
作 者:黄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级研究生班,福建,福州,350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0关键词:辩论赛 议会式辩论 论辩理论
汉英异同的比较与应用 篇3
一、语音方面
中国学生在对大多数英语辅音音素发音时没有障碍, 例如发/b/, 可以指导学生把汉语拼音声母b中的韵母“e”去掉即成。英语元音音素/i:/, /u:/, /a:/在汉语中能找到其对等音, 在音节类型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单音节词。当然, 汉语和英语在读音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存在于汉语中的一些音而英语中并不存在或反之, 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在汉语中没有辅音结尾的现象, 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受母语影响, 常出现词尾加元音或拖音的情况, 这是一个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二、词汇方面
英语词的概念及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 有与汉语现象相一致的地方, 即音和义的完全对应。在字面意义上, 英语中的专有名词, 术语和一些事物名称大多能从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表达。如:USA (美国) , desk (书桌) 等。这些词在任何上下文中的意义完全相等。另外, 有很多的英语单词是由有意义的词根、词缀来构成的或是由两个单词叠加构成的。就像汉语字体中, 我们由有意义的偏旁去帮助构成一个字或由两个单字合成一个字一样。通过学习词根、词缀, 就可以把具有相同意义词根或词缀构成的单词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学生据此可以免去逐一死记硬背而又容易忘记之苦, 且又起到举一反三扩大词汇量的作用。
但是, 在词汇、词义以及用法上的差异也存在于场合、语气等方面。英语中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现象往往成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 学习和运用局限于英汉单一对应的词义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混用。 (2) 冠词、连词、介词的多用、少有或误用。 (3) 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 (4) 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 不同种类代词间的混用。另外, 从词性的使用频率来看, 英语语言介词、名词用得较多, 动词用得较少。而汉语中较多使用动词, 较少用名词、介词。
三、句法方面
英语的五个基本句型与汉语结构基本相同。如英语的主系表句型对应汉语的判断句。这就使得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可利用母语正迁移通过汉英互译简单句, 进而扩展复合句。但属于不同的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存在以下差异:首先, 在语言上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英语重形合, 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都用适当连接词组成复句, 使之条理清楚, 脉络分明, 形式上比较严谨, 但缺乏弹性;汉语则重意合, 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合复句, 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 结构灵活、简洁, 不会引起误解。汉译英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将意合句转化为形合句。其次, 汉语的习惯是把时间和地点状语放在谓语前, 而英语的习惯则是把时间和地点状语放在宾语的后面, 且谓语动词还要有词形变化, 汉语就没有, 而且词序也不同。再有, 汉语中的使动用法较多, 常在动词前面加“使”、“令”等, 英语的使动变化则体现在动词的本身。另外, 汉语多用省略结构, 清晰、简洁, 而同样的省略应用到英语中则会出现逻辑问题, 往往会造成悬垂结构。此外, 英语中还有各种句型变化, 汉语中疑问句只在句末加问号, 而英语中疑问句不仅要在句末加问号, 还要使用助动词、疑问词等。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所谓“用英语进行思维”, 其实质是应当观察、揣摩英语的各种句型及其惯用的表达方式而了解其与汉语句型的差异。
四、文化传统方面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较早, 加上即使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中生活, 也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 这就使该民族比较突出个人的作用, 强调个人的价值。例如, 在书面语中“I”始终需要大写。另外, 由于民族习惯不同, 在相同的场合、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对象、相同的条件下, 英汉两种语言却有着不同的语义表达, 人们熟知的有两国人对动物中的龙和狗, 对颜色中的白和红等词的表意的不同。在英语教学中, 应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观点、信仰、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培养跨文化意识, 排除文化交际中的干扰, 促进英语学习。
笔者认为, 完全排斥母语来学习外语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学习英语时, 对待与汉语语言现象相一致的英语语言, 应充分利用其正迁移;对与汉语语言现象不一致的地方, 包括英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的英语语言, 应设法防止负迁移, 如在有可能发生负迁移的地方或时候, 创设适宜的实际或虚拟情景, 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借助于各种现代化教学用具, 通过教师的形象描述, 使学生进入英语环境中, 把想像与思考交融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反复比较、积极思考, 找出语言知识的本质特征, 辨别语言差异, 寻找实现正面影响的主体关联内容, 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语言系统之中, 弄清它的正确归属点, 避免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比较异同型论文】推荐阅读:
教学异同论文01-29
中美会计异同论文07-18
中外美术之异同论文09-09
课内外阅读的异同论文06-01
音乐与美术的异同论文06-17
英汉颜色词的异同论文09-08
认知异同06-27
认识异同08-10
异同对比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