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研究

2024-10-10

影响因素研究(通用11篇)

影响因素研究 篇1

国内外的学者们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归纳与分析, 他们主要是从社会期望、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信任这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的。而我国学者对企业声誉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外声誉理论的评述和应用上, 关于企业声誉影响因素的文献则很少。本文主要是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为基础, 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影响企业声誉的内部因素分析

企业声誉的内部影响因素来源于企业的产出:产品与服务, 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与企业直接相关的各种资源、能力和追求企业目标的方法 (即战略) 等等。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影响企业声誉的内部影响因素。

(1) 产品与服务。

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中, 产品与服务是最直接、最快速也是最紧密的沟通桥梁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其优质的产品与满意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从而获得良好的企业声誉。同样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声誉便是空谈。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就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2) 创新能力。

如果说商场就是战场的话, 产品与服务就是企业在商业竞争这个残酷而激烈的战场上所使用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它们是企业赢得声誉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则是企业赢得声誉的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原动力, 企业才能持续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 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从而创造出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3) 宣传与推广。

俗话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妆品和美容就是女性快速获得美丽的最直接的渠道之一, 女性以此来赢得人们更多的赞美和好感, 这自然比通过坚持不懈的运动和身心调养等健康天然的方式而获得美丽要简单、快速得多。于是, 许多企业也倾向于走一条捷径, 就是通过广告、公关等营销手段, 面向社会制造自己希望的企业形象。通过这些宣传和推广, 可以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从而积累一定的顾客认知, 但不能因此而为企业获得声誉。即便如此, 宣传和推广也时刻影响着企业声誉的建立和维护。如果企业在日常大规模和经常性的各类营销推广、广告和公关活动中, 能够确保与公司的实质保持一致, 那么这样的宣传和推广才是成功的。

(4) 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企业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其本身也是企业声誉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良好的财务绩效为公司提供充足的资金, 减少财务风险, 增加投资者信心, 争取更多的支持;此外财务绩效还能支持决策者抓住机遇, 果断决策, 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5) 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行业选择、竞争对策和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分析发现, 执行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因其能反映更清晰和更易于理解的企业使命, 因此企业的运营效率就越高, 内部形成向心力, 反映在外部就体现了企业的高声誉。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很多企业往往会进入新的领域, 通过多元化战略的发展模式演进。随着企业经营持续多样化至不相关领域, 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将被协同效应和战略分离 (以及随之而来的沟通信号的扭曲) 这两类对立的力量所影响。研究发现, 如果企业没有预先采取维护企业声誉的措施, 那么执行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的声誉会低于专业化经营的公司, 而不相关多元化的企业的声誉又低于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因此, 在企业发展中应预先考虑战略类型的变革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制定相应的策略, 以保证企业被利益相关者所关注与信任, 从而维护企业珍贵的声誉资本。

(6) 内部管理。

决定企业声誉的并不是企业说了些什么, 而是实际上做了些什么, 以及说与做之间是否一致。因此, 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才是声誉的根本来源。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同样影响着企业的声誉。

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原本只是企业内部营运方面的决策和行为 (比如产品质量监控、治理结构、员工福利体系、财务制度和客户服务等等) 都带有了随时产生声誉危机的风险因素, 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确保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充分考虑到对企业声誉可能造成的任何正面或负面影响, 并相应加以调整。企业向来非常擅长于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考虑一项决策在营运、财务和法律方面的影响, 却很少想到决策可能对企业声誉带来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危机事件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7) 社会责任。

企业声誉代表了公众对企业的一种随时间而累积的评价, 而这种评价同时又会因企业成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而改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有着不同的期望偏好, 不同群体对企业行为的不同方面期望不同。因此, 企业声誉与公众感知的企业行为信号有关, 而这种企业信号可能直接来自企业本身, 也可能来自其他的信息渠道。企业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企业为公众做善事的道德信号, 这种信号能够影响公众意识, 使其增强对企业形象、声誉等的感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而的好评, 能够通过影响其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从而使企业声誉得到提高。

2 影响企业声誉的外部因素分析

企业声誉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概念, 它强调企业在各种社群中的信誉和威望。前面所论述的影响企业声誉的内部因素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声誉的, 而内部因素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 外部因素又是借助内部因素发挥作用的。企业声誉的外部影响因素指的就是外部社群, 即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会对企业声誉产生影响。

在世界经济论坛与福莱国际传播咨询公司共同完成的一项调查中显示, 影响企业声誉的外部因素中, 中国的CEO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顾客, 其次依次为传统媒体、政府。但在欧洲, 平面媒体是对企业声誉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这是因为欧洲的平面媒体可以在一夜之间毁掉一家公司或者一种产品。媒体可以控制报道的好坏, 掌握着舆论的导向。

顾客通过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在消费中感知企业形象并逐步建立企业良好的声誉。新闻媒体则通过他们特有的视角, 不断披露企业的信息,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报道, 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品牌直至声誉。而财务分析报告也是外界获取企业内部信息的一个渠道。正是因为信息透露的不完全性, 才使得外界对企业声誉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发现, CEO声誉对企业声誉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CEO声誉占企业声誉的40%左右。因此, 企业CEO的个体行为不仅代表了其本人, 而且更多的是代表了企业。无庸置疑地, 人们最容易从CEO的创业故事、CEO的访谈报导, 或者是企业创办人的传记书籍, 了解企业的愿景、使命与价值, 进而了解企业的品牌内涵, 从而建立企业声誉。

与企业有着利益关系的各个群体构成了企业的外部环境, 而企业声誉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综合评价, 任何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 为了创建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 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 不但要加强与这些群体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在与他们交往时要考虑到他们的需要和期望。

(1) 企业的员工。

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声誉的驾驭者, 是企业声誉的心脏和灵魂。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的, 因此, 企业的员工就代表了企业。如果企业的员工都不能理解企业的愿景、使命, 那么员工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就不能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声誉。而对于在企业声誉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如不能在声誉管理中准确决策, 那么企业的声誉将毁于一旦。所以企业的声誉是企业每一位员工直至高层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职责。

(2) 顾客。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一个在企业管理中亘古不变的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间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企业要想要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 既要想顾客所想, 也要想顾客所不想——创造需求, 创造个性化的需求。也只有如此, 才能使顾客在享受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更新颖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的过程中, 对企业产生越来越多的亲近感、满足感、认同感, 最终在顾客的心目中形成企业的辉煌形象, 进而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 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顾客的忠诚度就是对企业声誉最好的体现。

(3) 投资者。

投资者对企业的将来持续保持信心是极其重要的, 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行为方式。而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不利情形对投资人的信念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因此, 双方需要长期的信息交流, 以消除误解, 保持信心。企业应与投资者共同建立和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

(4) 合作伙伴。

企业的合作伙伴既可以是企业的供货商也可以是企业的战略合作联盟。他们为企业提供竞争对手以及更为广泛的商界的内部信息,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其他企业声誉的。当企业与合作伙伴长期合作时, 他们就成了维护企业声誉的同盟者。

(5) 新闻媒体。

就如前面所说的, 新闻媒体的报道就如同一把“双刃剑”, 媒体对企业的关注是一件好事, 但是企业也要善于利用媒体的报道。媒体的正面报道对公司声誉至关重要, 公司遇到危机时更需要媒体的积极支持。如果公司在危机时不能得到媒体的支持, 将会很快名声扫地, 甚至危及生存。

(6)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管制。因此企业在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中要发现互利的因素, 要让政府看到企业是为公众利益在工作着, 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塑造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公益爱心的企业形象, 促进和发展两者长远和谐的良好关系。

(7) 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泛指在社会上有明确宗旨和主张的组织, 如绿色和平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动物权益保护组织等等, 他们虽然对企业没有强制性的权力, 但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影响, 他们就是通过这种“软”权力来对企业产生影响。如果企业能够赢得社会团体的支持, 他们会自发地倡导该企业的理念或产品, 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以此建立和维护企业在公众前的良好评价, 不断形成良好的企业声誉。如果企业违背了他们的宗旨, 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作用并一起构成了企业的价值网络, 企业声誉是在这个价值网络中形成的一种无形资产。通过以上内、外部因素的联合作用, 并经过企业长期的、持续的努力, 企业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品质与文化等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和评价, 从而形成并影响着企业的声誉。

3 结语

美国学者戴维斯·扬在《创建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一书中说, “任何一个团体组织要取得恒久的成功, 良好声誉是至关重要的, 声誉管理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产业。”通过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为企业进行声誉管理提供了基础性的启发,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调节, 可以进行声誉的管理和实践。

参考文献

[1]Fombrun.C.J.and Rindova.V..Who’s Tops and Who Decide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Reputations[R].New York University,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1996.

[2]和芸琴.企业战略对企业声誉影响的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64-67.

[3]Davis.Young, 赖月竹译.创建和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32.

影响因素研究 篇2

关键词:风险决策 心理因素 展望理论

瑞典皇家 科学 院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本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kahneman和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的smith,以表彰他们在经济心理学与实验经济学方面的贡献。颁奖词中提到kahneman的贡献是:“把心理研究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经济人” 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一切研究的前提,每个人都会在确定的范围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努力做出最佳决策。决策者以无偏好的方式对决策后果的概率进行主观的估计,这就建立了著名的期望价值模型。期望值等于损益概率与损益值的乘积,即ev(a)&ev(b),a&b。但kahneman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往往并不是遵循期望价值理论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启发式策略进行直观判断。

心理因素与决策判断

直觉偏差

代表性启发法表现在人们根据事物的一些突出特征对其分类时,如果发现它和某类事物的代表性很相似,就直观地把该事物归到这一类。人们根据原有的经验和认识为各类事物塑造了各自的模型,它包含了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和最大的代表性。人们经常把事物和每个模型进行对照,一旦匹配就将其归入这个模型。由代表性启发法带来的认知偏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先验概率估计过低,人们往往是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判断而忽视了先验概率的影响;结合效应和小数法则。由概率论中的结合率可知,一个事物既属于a又属于b的概率不大于它属于a或者属于b的概率,也就是p(ab)<=p(a)p(b)。但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常常是偏好于结合效应从而做出与概率论相悖的结论。小数法则使得人们易于从一个小样本中过分的推断潜在大样本的概率分布。代表性知觉让人们确信赌徒谬论的存在,即在一系列的坏运气之后必然会有好结果的出现。这是因为人们错误的认为一个随机序列必然具备局部代表性(即序列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看起来像是随机的),事实上偶然事件并不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如果一个随机过程(就像投掷一枚没有偏差的硬币)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产生一定的结果,那么过去的事件并不会对将来发生的结果产生影响。一些特定的事件相对于其他事件而言更容易想到,并不是因为经常发生或者具有更高的发生概率,而只是因为更容易提取从而高估其发生的概率。而如果某件事不容易联想到,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低估它发生的概率。

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加容易被生动的信息所影响,而不是平淡的、抽象的或者枯燥的统计数据。比如我们打算购买一辆新车,同时关于车辆瑕疵的一个生动的故事足可以让我们丧失从以往专业汽车杂志统计数据中建立起来的信心。罪犯或者目击者对犯罪事实的生动描述也可以让我们忽视犯罪的统计数据和报告。因为这样生动的信息是可得的,与平淡的信息相比更容易被回忆起来,因此会使决策产生偏差。锚定效应表现在人们对于不确定数值的估计往往是基于初始值或者是起始点而做出调整,起始点都会对估计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将全世界人的血液都集中在一个立方体中,这个立方体的宽度将是多大?全世界人口数据提供了一个很高的锚定值,因此当人们估计立方体的宽度时并不能充分地从高锚定值上调整下来。人们很难抵御锚定效应的影响,原因在于锚定值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很可能使决策产生偏差。

展望理论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由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人们在收益的情况下表现出风险规避,而在损失的情况下表现出寻求风险;且有过高估计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倾向,同时在面对小概率的风险收益时甘愿冒险,这也就解释了每天大多数人在做同样的买彩票选择。彩票正是利用了人们高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际彩票的中奖概率大约是几千分之一,甚至更低)。而在小概率损失的情况下多数人偏好确定的损失,kahneman认为,存在这种偏好是由于人们往往过于看重大金额的损失,而这种倾向对保险公司非常有利。

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空间分布;通讯设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3000108

长期以来中国的产业格局主要体现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政府主导式集聚。始于1984年的开发区制度,在近30年里不断完善,成为国家推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1]。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不严,一些地方政府“引而不择”的开发区政策引致大量低效率企业的集中,使这些地区的产业集聚非但没有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反而降低了集聚经济效率,从而导致区域经济里普遍存在着集聚经济规模扩张却效率不高的问题[2]。结合产业集聚效率地区分化这一现实问题,对产业集聚总量特征的关注势必需要转移到产业内部是由何种效率的企业所组成的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开发区会吸引不同生产率的企业?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分布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2005-2007年通信设备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为例,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异质性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是中国从粗放型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型的重要牵引力。本研究期望为促进地区高技术企业集聚、有效带动地区产业效率提升的改革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回顾

企业空间分布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区位论”,他们认为运费、距离与原料对工业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3-4]。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了体系完整、方法严密的工业区位理论,他总结出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等三大区位因子是决定生产场所的一般因素[5]。之后这几个核心要素不断被后世学者补充与发展为市场潜能、劳动力要素、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下面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逐一梳理。

第一,市场潜能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市场潜能是影响企业区位与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他们发现国内外市场潜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6-8]。赵增耀和夏斌[9]进一步指出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即国内市场潜能与工业集聚之间呈现“U”型关系,国外市场潜能则对工业集聚具有双门槛效应。尽管这些研究肯定了市场潜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但却没能意识到不同生产率企业对市场潜能的反应程度是有差异的。生产率异质性企业面临不同的成本与收益,因而会形成差异化的区位抉择,进而分别在大市场和小市场地区呈现出“强—强”和“弱—弱”的企业归类分布局面[10]。然而这一局面会随着大市场地区竞争增强与成本上升而变化,由于部分能够承受更高运输成本的高效率企业愿意迁往竞争较小、成本较低的小市场地区,同时一些低效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需求与更好的公共资源,减少运输成本,也会愿意迁回到大市场地区,从而极可能出现大市场地区强弱企业混合发展的情况[11-12]。

第二,劳动力要素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肯定了劳动力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性因子[13-14]。中国的城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建国以来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迁移规模,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使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偏离了帕累托最优。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乡镇企业以及跨省范围的流动逐步增多,但是实证研究却显示户籍制度改革对引导短期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十分有限[15],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仍然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鉴于这些情况,中国城镇化进程与户籍改革效应均会影响到企业依赖的劳动力要素转移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空间分布。

第三,政策因素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主要是地区的财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开发区政策。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税收政策越高,越不利于产业集聚;但是,当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抵扣税收带来的负面效应时,产业集聚仍然会发生[16]。黄阳平[17]进一步补充到,在现行财政分权背景下,以提供优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为特征的政府财政支出竞争促进了地区产业集聚。相比财税政策,开发区的设置更加直接地影响了地区招商引资的政策与环境,是影响不同效率企业分布的重要因素[1]。

第四,市场环境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根据Richard[18]的观点,当集聚规模超过最优界限后,集聚负外部性增强,过度激烈的竞争会“逼迫”部分企业逃离。一些研究表明,中国产业集聚有利于高效率企业集聚与产业绩效提升[19],而且大型企业更加青睐产业高度集聚的地区[20],但是,中国实际产业集聚规模远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21-22]。同时,科技环境也是影响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企业会主动寻求接近高科技环境[23]。

影响消费的因素研究 篇4

在学者们做的一些实证研究中发现,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经济理论是非常忽视消费对增长的作用的。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认为消费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这以萨伊为代表;其二,认为即使消费与增长有关系,那么这也是通过其他指标间接作用于增长的,消费对增长拉动往往遵循消费-储蓄-投资-增长这样的逻辑推导链,如哈-马模型。应该说,从凯恩斯开始消费才真正成为关心的问题。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无论是国内外的哪一派消费理论,从本质上看,都还只是一种关于消费率形成原因的原则性分析,均不能直接用于设计或测定一个特定经济的合理或最优消费率。各种定量的研究中也还没有取得能为各方广泛接受的、令人十分满意的成果。从现实情况分析,经济增长与消费提升的一般模式虽然可以得到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发达国家(如美、英意等)经验数据的支持,但这种理论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按照这一框架,显然无法解释在后起国家中发生的长时期中消费—投资的比例关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比如,在东方各重要或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印度、泰国、韩国都有一个与我国类似的最终消费率明显下降的历史过程。另外,日本作为一个重要亚洲国家,其消费率虽然自60年代以来是稳定的,但在此之前实际上也有一个最终消费率明显下降的历史过程。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率是应该保持一个上升还是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定论。

二、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在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设消费需求(即消费水平)为因变量Y,自变量为GDP(X1)、在岗职工年年平均工资(X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3)、年末人口数量(X4)、就业人员数量(X5)等因素。初步设定建立的模型为Y=B+A1X1+A2X2+A3X3+A4X4+A5X5+e对此模型进行一系列检验分析。

伴随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在改革发展的大浪潮中,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也很多。从许多学者的观点来看,主要有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人口数量、商品零售价格、GDP、就业人员数量。

(1)在岗职工年年平均工资。依据协整理论,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因此从长期分析,要刺激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市场,必须依靠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程度的大小,消费行为的发生与居民的工资收入有着密切相关性。

(2)商品零售价格综合作用。居民消费则与商品零售价格保持同向运动,商品零售价格提高,居民受价格预期和买涨心理驱使而增加即期消费。商品价格提高也使得居民为实现同样的消费付出更多的货币。

(3)人口数量。人口因素一直是中国的一个巨大问题。中国人口是世界之最,人均可利用的生活资源也相对少,对于消费需求有巨大影响。

(4) GDP。(correction) GDP的影响

根据中国的国情,决定采用1979到2005年的数据,数据从中国统计局的网上进行收集。如下表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对模型Y=B+A1X1+A2X2+A3X3+A4X4+A5X5+e进行线性回归,剔除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的拟合优度:R-squared=0.997562,修正的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d=0.996982,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F检验可得到:在给定a=0.05下,F>F(5,21)=2.845说明回归方程显著。说明“GDP”、“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末人口数量”、“就业人员数量”联合起来对“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t检验可以得到,在a=0.05下,t(21)=2.080。对于t1=8.748497,t2=-4.269162,t3=-2.731456,t4=3.995044,t5=-2.655677,其绝对值均大于t(21)=2.080,说明模型显著。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教(correction)高,存在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得到修正的回归结果:

模型的拟合优度:R-squared=0.996191,修正的可决系数Adjusted R-squared=0.995694,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F检验可得到:在给定a=0.05下,F>F(5,23)=2.64,说明回归方程显著。说明“GDP”、“在岗职工年年平均工资”、“年末人口数量”联合起来对“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t检验可以得到,在a=0.05下,t(23)=2.069。对于t1=8.645650,t2=-4.137017,t3=4.025068,,其绝对值均大于t(23)=2.069,说明模型显著。

观察是否存在异方差,得到:

运用ARCH检验,得到,滞后阶数p=3时,得到Obs*R-squared=15.53012,在a=0.05下,卡方分布的临界值为7.81473,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异方差修正的结果:

DW=1.260881,查表得到:DL=1.162 DU=1.651DL

得出的回归估计模型为Y=-1710.516+0.051988X1-0.245938X2+0.018636X4

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GDP的增长一亿元,消费水平提高0.051988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增加一元,消费水平减少0.245938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每增加一万人,消费需求减少0.018636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需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除了以上可以量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不断变化的因素。消费需求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三、总结

尽管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真正做到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要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要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

相信,随着十七大精神的贯彻,2008年我国经济将会稳步前进,居民消费大幅增长,进一步接近我们“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光荣.中国城市消费形态简析.城市发展研究12卷,2005,(1).

[2]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消费经济,2002(5).

[3]刘雪斌.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南昌大学学报第37卷第6期,2006年11月.

[4]王庆柱,聂引娥,许继红.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5]周维国,徐明华.影响居民消费的三大因素.经济观察,1999,(11).

[6]袁霓.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数量研究.求是,2005.Ⅱ.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5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因素研究

产业内贸易是基于规模经济与需求偏好相似以及产品差异性国际贸易理论,也被称为“重叠贸易”或者“双边贸易”,它是某一特定产品类别的贸易现象,也是指同一国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别的产品。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某一产业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而产业内贸易本身也可以增加社会福利,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 国家规模

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国的经济水平。GDP是一个国家市场规模的近似指标,GDP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大。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市场规模越大越接近,那么兩国的资源禀赋、需求结构越相似、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

例如,费斯特纳(Forstner)和赫尔姆特( Helmut)选取47个国家的90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GDP绝对差额的负数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表明国家规模的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且产业内贸易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2. 人均国民收入

在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中,林德(Linder,S.B.)、库莱姆和兰德伯格等西方学者早就阐述了人均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相同的收入水平和均匀的收入分配容易导致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消费偏好,从而为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的人群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从而推动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微观上看,收入分配的非均衡性使得人们面对预算约束有着不同的反应,将促进垂直差异产品的相互流动。从宏观上看,两个国家中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收入差别越小,则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大,所以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普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

3. 一体化程度

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最早分析产业内贸易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与其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不能很好地说明消费偏好多样化,产品差异,以及规模经济诸现象,把市场的不完全置于关税同盟理论是十分困难的。

从自由化产生贸易扩大效应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而且,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在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使得跨国公司的作用得到加强,产业内分工与交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区域一体化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成员国消费偏好的分布和强烈程度对产业内贸易也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例如,2002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制定削减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减少自由贸易障碍,极大的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从自由化产生贸易扩大效应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

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在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使得跨国公司的作用得到加强,产业内分工与交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区域一体化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成员国消费偏好的分布和强烈程度对产业内贸易也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

4. 产品差异

产品差异是和产品的偏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产品差异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偏好,从而成为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同一产业内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同一产业内产品越是趋同,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低。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出现差异化,导致其消费行为也随之改变。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不同的消费产品也越来越体现了消费者的品味和个性,这也是当前消费的总趋向。产品任何细节上的变化,可能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变化,使其获得不同的消费效果,从而由一种产品而演变出来的差异产品可以形成各自的消费群体。面对稀缺的资源,人类的需求总是无止境的,当一个国家不能满足其国内的多样化的需求时,就需要从国外进口,同时,也会将本国在相同或相似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到别的国家,从总体上看,满足了

5.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前提,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发生,而对于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当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后,交换和分工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可以改变生产成本仍然可以导致比较优势的发生,从供给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6.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相对价格差异,而且只能来源于各国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新贸易理论提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少数企业在某一产品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下进行生产,通过差异产品生产,提高市场进入壁垒,获得市场垄断地位,改变由单一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间比较优势和分工格局。

不完全竞争市场进一步可以细分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对于市场结构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垄断程度越高的市场结构,行业企业数越少,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从而减小了产业内贸易的总体规模;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垄断程度高,企业数虽然减少,但是剩下的企业规模经济变大,而且在产品差异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进出口的差异产品越多,产业内贸易必然增加。因此,市场结构与产业内贸易之间存在正的或者负的相关性

7.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也就可能成为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内贸易可能存在替代关系,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跨国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以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占据当地市场份额,而不再从本国出口产品到国外;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可能建立专门生产某种特殊产品的子公司,这种特殊种类的产品可能被运输回国,以满足本国国内的需求,从而增加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作纵向投资,一般在母国设立总部和关键性的生产环节,从事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而海外子公司从事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种纵向分工是典型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方式。往往母国和东道国存在要素禀赋,母国会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输出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加工以后再输回母公司。由于加工产品和中间产品视为同组产品,产业内贸易计量的结果表现为该类贸易规模的扩大。水平一体化直接投资也称作横向投资,以生产为导向的国际直接投资,倾向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建立内部市场,进行差别产品交易。这种水平一体化的产业内投资,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把产业链各个阶段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效的把厂商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生丝净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篇6

1 净度的定义

净度 (也称为洁净) 是各类小类节的总称, 主要有环类、小糠类、微粒类、发毛等。浙江丝绸工学院 (1980) 的试验表明, 影响洁净成绩最主要的是环类 (小圈) 占84.87%, 其次是雪糙, 再次是裂丝、轻螺旋和小糙。环类是长度在20mm以下的小圈, 形状成环形或“∞”字形, 是由于“∞”字形茧丝未离解所致, 是原料茧中最常见的一种类结。常发生在茧的中内层部位, 上蔟低温多湿或高温多湿, 茧解舒变差, 易产生环类;内层茧、束腰茧的束腰部分, 环类较多。

2 净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栽桑、养蚕、缫丝, 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 产业链条的长度和生产处理环节的繁琐决定了净度的影响因素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2.1 蚕品种

川畑 (1972) 对18个品种早秋、晚秋室内、外试验, 证实不同环境下净度的遗传力微乎其微。江口良桔 (1986) 采用在净度上有特征的6个品种, 通过双列杂交对净度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控制净度的遗传因素中, 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 但无上位效应和细胞质效应, 其狭义遗传率较高, 净度优对劣是不完全显性遗传。研究表明净度的杂种优势较小, 所以不能靠杂种优势来提高净度, 只能通过培育净度优良的原种, 使一代杂交种的净度优良。刘桂萍, 徐建义等 (2002) 通过分析得出:生丝洁净成绩的高低与蚕儿遗传因素有关, 环类多而形成环结的原因则是茧丝离解的顺序紊乱, 其根源在于蚕茧丝胶胶着力差与胶着不匀。

2.2 上蔟及蔟中管理

上蔟及蔟中管理方式影响生丝洁净, 并与蚕区的具体环境紧密相联, 如营方友, 张西同 (2000) 通过分析认为山东茧运用触蒸工艺比苏、浙、川地区效果差, 主要与蚕上蔟时采用“室外上蔟室内挂”的方法、蚕农过分要求方格蔟上孔率、反复倒蔟等有密切关系。俞学良, 陈啸云 (2005) 通过分析云南省生丝洁净成绩的影响因素, 得出地域的差异即气候条件的差异所采取的蔟中管理技术不当是造成生丝洁净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李玉红 (2007) 通过对山东省的生产实践进行分析得出:温度、湿度、气流是影响洁净成绩的蔟中三大要素。指出上蔟采用正确的方格蔟室外预挂, 室内上蔟方法, 适熟上蔟, 适时采茧, 可以有效防止类节的产生, 提高洁净成绩。

2.3 收茧烘茧

蚕茧收购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存在收购毛脚茧现象, 导致蚕茧收烘质量不高。闵思佳, 朱良均等 (2001) 提出在收茧过程中必须严格做到按蚕品种、产地、蚕期等分别收购和堆放。李玉红 (2007) 指出鲜茧易发生蒸热, 使丝胶变性, 解舒和洁净成绩降低, 因此, 鲜茧收购过程中, 应严格收购管理, 谨防产生各类茧混收和产生蒸热现象。鲜茧包装以茧筐、茧匾最好, 忌用蛇皮袋等通气性差的包装物;运输应迅速便捷, 忌长时间滞留途中。

在烘茧环节, 邹才素、王叶元等 (1995) 采用高、适、低三种不同的烘茧温度, 将春、夏、秋蚕鲜茧烘至适干, 经还性后进行试样和一粒缫, 试验结果表明:适温烘茧有利于清洁净度的提高, 避免高温急干和低温长烘。对含水量较多的春、夏蚕鲜茧, 可在适温范围内稍偏高, 对含水量较少的秋蚕茧可在适温范围内稍偏低。闵思佳, 朱良均等 (2001) 提出烘茧时要把握好温度、湿度、气流、铺茧厚度;半干茧要求还性适当, 进烘前适当垄堆。

2.4 煮茧

触蒸工艺的应用是提高净度成绩的重要手段,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有厂家在煮茧前对蚕茧进行补湿处理。众多学者认为煮茧是生丝净度成绩的关键, 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煮茧环节。

在“湿热处理”的作用上, 符学惠 (1985) 通过实验得出, 煮茧前进行“湿热处理”能够促使丝胶变性、溶解度降低, 生丝的等级可提高2~3级。陆逸民 (1987) 通过试验证明经湿热处理后, 可以降低缫折, 能够大幅度减少类吊, 提高净度成绩, 基础净度愈低, 提高的幅度就愈大;反之则较小。钱留梅 (1993) 从黑板检验分析, 通过热湿处理后主要减少了环类、小糠类和部份裂丝。并通过试验得出, 土法热湿处理茧较适合于自动缫生产, 而炮筒式热湿处理茧则更适合于立缫生产。

在如何进行“温热处理”上, 陈星山、邵杰飞等 (1986) 通过试验发现, 控制甲醛浓度 (4‰) 、温度 (40℃) 、时间 (4h) , 对干茧进行触蒸, 待其适当还性后进行煮茧, 对提高净度成绩具有显著效果。徐超武 (1999) 通过实际试缫试验得出:如煮茧用水水质p H<7时, 对茧层厚且难以达到煮熟均匀的原料茧, 在煮茧机低温渗透部加入Na2Si O3溶液煮茧, 可以提高解舒率和清洁、净度成绩。隋锡党, 刘丰香 (1999) 通过实验表明提高蒸室压力和低温汤段温度, 适当延长煮茧时间, 加强茧的吐水作用对提高解舒十分有利, 净度也有提高, 但吊糙略有增加。陈启, 胡征宇 (2013) 利用模拟煮茧时茧子吐水形成的水斑面积来判断茧子的煮熟均匀状态, 偏熟影响清洁, 偏生影响洁净, 得出茧子内外层差异是产生茧丝清洁净度的根本原因。并通过生产工艺的改造实验表明:降低茧子上车率可以提高生丝的清洁净度;加强蒸煮并滴酸, 可以在保护外层茧丝的同时增强内层的煮熟, 有利于减少环糙类的产生;根据煮茧适熟状态与黑板成绩, 微调温度出口部温度, 并且在缫丝中途进一步剔除次茧, 也可有效提高生丝洁净。

2.5 缫丝

王福成 (1981) 指出在缫丝车间要提高生丝洁净, 必须严格控制合理的缫汤温度 (95~105℉) , 保持适当的缫丝张力, 加强丝鞘作用 (立缫鞘长17cm左右, 自动鞘长8~9cm) , 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李玉红 (2007) 认为严格选茧标准, 控制并庄条件, 加强缫丝技术管理, 控制合理的索绪温度和时间、丝鞘长度、瓷眼孔径、缫丝速度, 做好茧的新陈代谢和规范缫丝操作, 保持丝条通道光滑, 是提高净度的保障。缫丝方面应重点防止索理绪温度过高, 时间过长, 因多次回索而产生的茧层崩溃或理绪不清;严格缫丝操作规范, 减少因毛丝、废丝、丝条切断或蓬糙茧的乱丝缠绕在丝条上而产生的各种类节, 缫制高品位生丝时, 可采用低规格的瓷眼孔径, 并做好瓷眼检查清洗工作。

3 结论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生丝净度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蚕茧原料、收烘、缫丝因素, 还包括一些偶然因素, 如人员、设备、工艺等。因此, 要提高生丝洁净成绩, 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全面的弱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也需要抓住主要矛盾, 重点改善最不利因素。

中国进口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篇7

关键词:进口,最小二乘法,模型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 中国进口贸易也迅速发展,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进口额不断增长, 迅速成为国际市场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尤其是自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中国履行世贸组织的约定, 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和开放领域, 更加积极地和世界各国建立起广泛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充分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与合作中来,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进口额的增长。

二、各种因素对中国进口额影响机理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将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必将引起居民对国外商品消费需求的增长, 从而推动进口的增长, 因此GDP对进口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是以建立在绝对购买力平价上的“一价定律”为基础的, “一价定律”是指假定同一种商品价格用同一种货币来表示,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价格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影响方式是:一国货币贬值将同比例地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 (用本国货币表示) , 由此可知汇率的变动方向和进口是相反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 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 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 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 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减弱,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国的货币应走弱, 因此会减少消费, 从而对进口造成负面影响, 相反则造成正面影响。

三、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1、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

本文采用进口额 (IMP) 反映对外贸易的状况、采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汇率 (EXR) 、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来作为对进口额影响的经济因素, 其中IMP和GDP以当年实际价格计算 (单位是人民币) , EXR以当年汇率计算, CPI以上年=100为标准, 选取1985~2005年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

首先对数据取对数, 分别表示为LIMP、LGDP、LEXR、LCPI, 然后分别对LIMP、LGDP、LEXR、LCPI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差分, 经过二次差分, 使用ADF检验得出t检验伴随概率都小于5%, 可以判断在5%的显著水平下, 拒绝四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具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经过两次差分以后平稳, 因此这四个变量是二阶单整的。

在正式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之前进行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检验, 即进行协整检验, 使用Engle-Granger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通过建立协整方程 (Is LIMP LGDP LEXR LCPI) , 从其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看出四个变量之间具有稳定的线性形式, 认为它们之间是协整的。 (表1)

经过单整、协整关系检验, 可以确定被解释变量LIMP与解释变量LGDP、LEXR、LCPI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使用LIMP、LGDP、LEXR、LCPI构造回归模型不会产生虚假回归, 可以得到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回归模型。通过做散点图发现, 变量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 因此设置理论模型为: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模型参数建立初始模型, 并保存残差序列为eOLS。结果发现, 解释变量LEXR、LCPI系数的t检验的伴随概率大于5%的, 在5%的显著水平下解释变量LEXR、LCPI的系数显著为零,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加权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

由于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没有通过检验, 因此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 权数序列选择初始模型使用OLS法估计系数过程中得到的残差序列eOLS的平方的倒数, 即w=1/eOLS^2。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三个解释变量及系数的t检验的伴随概率均远小于5%,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得到使用WLS进行参数估计的修正模型为:

3、模型检验。

解释变量的系数分别为α1=1.414, α2=-0.5541, α3=1.06966, 与现实经济意义相符, 所以模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 R-squared=1.000000;Adjusted R-squared=1.000000, 可见方程拟合得很好;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的伴随概率小于0.00000, 方程在很高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具有经济意义;使用White异方差检验法进行检验表明, 不论是否带有交叉项, 均在很高的置信水平下接受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性的原假设;使用简单方便的解释变量方差膨胀因子来检验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得到三个解释变量:LGDP、LEXR、LCPI的方差膨胀因子vif LGDP=6.44205、LEXR=7.19094、vif LCPI=0.05781, 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 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而言, 认为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方程含有截距项, 使用DW检验法来检验方程是否具有序列相关性, 该模型中, 样本量n=21, 解释变量的个数为3个, 查DW检验表知5%的上下界为dl=1.03, du=1.67, 本模型的DW检验值为:DW=1.8253, 在5%的水平下, du

预测误差MAPE=1.261251%, 低于10%, 预测精度很高, 预测效果可以接受;TIC值很小, 表明拟和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很小, 预测精度很高;CP十分接近于1, 均方误差大多数集中在协变率CP上, 说明此次回归的预测精度很高, 拟和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较小。由此得到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模型:

四、结论

家庭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研究 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然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只关注当前的发展,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节能减排,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家庭节能减排方面,辽宁省沈阳市一直走在国家前列,其举办的“2009年全国节能减排家庭档案交流研讨会”、“家庭环保档案领跑生态沈阳———高校环保团体“对话”家庭环保档案示范户”等活动都起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数据显示,在2009年,沈阳市就已经有5万户居民建立家庭节能减排档案,把水电煤气缴费收据收集起来,每个月有对比,节能效果显著,平均每月可节电10度、节水0.66吨,节约煤气0.28立方米。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和组成部分。环境问题,是我们的共同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家庭和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节能减排,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耗费并保护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对家庭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节能减排,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所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有关节能减排的研究正在兴起,专家学者们对各行业的节能减排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的李志平同志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指出,技术水平、产品结构、环保投资、企业规模是影响浙江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魏卫等则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酒店行业节能减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酒店行业节能减排的因素主要有节能管理、经济因素、外在环境、信息交流和政府政策。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王迪等则对影响江苏省节能减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从政府宏观角度看,影响江苏省节能减排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投资结构控制等。

由于节能减排的重视首先从宏观开始,重视的对象也是政府和企业,因而,当前国内的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宏观和各行各业的企业,对于家庭节能减排,尚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但是,也有少量学者对此展开了初步研究,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陈粉丽,对家庭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从小事做起;此外,诸多期刊报纸等也对如何开展家庭节能减排以及家庭节能减排中的一些小技巧进行了报道,如节约利用、废弃物回收、养成节约水电的好习惯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在家庭节能减排方面,尚缺少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因而,本文将针对这一方面,对影响家庭节能减排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家庭节能减排的推广提供意见参考。

2 家庭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研究

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国家和企业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贯彻节能减排思想并具体实施,将可以大大节约我国的资源消耗并降低废弃物的排出。本文通过对影响家庭节能减排的因素进行梳理,并吸取一些节能减排领域的专家的意见和看法,认为,影响家庭节能减排的因素主要有:对节能减排知识的宣传教育、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收费、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奖励、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构成、对节能减排行为的法律法规控制、政府补贴及对节能器材的推广使用。

2.1 对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

节能减排,重在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等,是影响节能减排的重要因素。而这些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国家和社会对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国家和社会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和公共宣传渠道,以家庭为单位对节能减排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内容方面,不仅应包括有关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能减排给地球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等,还应包括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通过对节能减排的公益知识的宣传,使人们在接受节能减排理念的同时,也掌握相应的节能减排知识。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进行有关节能减排理念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家庭的节能减排主动性,使每个家庭主动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2.2 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收费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资源都是具有一定价格的。而家庭对某种资源的需求量和价格是成反比的。而且,往往随着价格的增加幅度的加大,对这种资源的需求下降的也更剧烈。因而,如果想控制家庭对资源的耗费和垃圾的排放,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收费。由于普遍上调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出的收费标准不切实际,往往会造成大众生活成本的上涨,因而,制定阶梯型收费标准则成为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收费进行收费的首选方法。国家和政府可以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家庭针对其超出规定排放量的部分进行高收费,消耗资源和废弃物排放量超出规定部分的数量越高,则单位收费标准越高,以此来限制少数家庭的过度消耗资源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行为。

2.3 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奖励

由于节能减排行为尚处在向家庭推广的开始阶段,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的家庭进行奖励,如奖励一些小礼品和小额奖金、颁发荣誉证书、赠与节能减排标兵等荣誉称号等,可以带动其他家庭的节能减排热情,并且有利于创造一种全民参与的节能减排氛围,使每个家庭都积极主动的参加节能减排活动。虽然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参与节能减排活动的物质奖励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但这种奖励却可以带动起一种活动热情和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使每个家庭养成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光荣,浪费资源、过度排放废弃物可耻的良好理念,从而促进节能减排理念的深度贯彻实施。

2.4 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构成

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构成对节能减排也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家庭经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家庭,相比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往往更注重节能减排,也更注重于争取节能减排活动的各项奖励,因为经济原因,他们需要减少开支,并争取更多的奖励。而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家庭则较少考虑这些因素,对他们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进行收费也不能对其行为产生较好的制约效果。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家庭很多只注重生活享受,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强制力约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人口结构上,一般而言,家庭中有老人的家庭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表现要优于有小孩的三口之家。究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更注重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和社会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应当针对不同情况的家庭,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法,有层次、有重点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开展适合其特征的宣传教育,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宣传教育资源取得良好的宣传教育结果。

2.5 对节能减排行为的法律法规控制

法律,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在治理国家、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节能减排活动中,首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就是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节能减排活动的有效实施。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起着重要约束作用,也可以作为制约家庭过度浪费资源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有力武器。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可以以立法的形式强制限定每个家庭的节能减排标准。虽然这种限定目前在实施上还有一定难度,但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制定一些规章制定限制某些家庭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不当行为,比如禁止废弃物随意放置等。在日本,每处置一件废弃物,都需要交纳相应的税费,从而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而对于某些不惧怕经济惩罚的家庭,在某些时候,通过设立强制性的节能减排上限标准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目前节能减排在家庭中的行动还处于开始阶段,当前主要是一些行业协会和公益组织在对此进行呼吁和宣传,国家和政府有必要根据情境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以促进节能减排活动在家庭的有效实施。

2.6 政府补贴及对节能器材的推广使用

在家庭节能减排方面,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府补贴及对节能器材的推广使用。当前在各项家庭生活用品中,出现了很多节能型的产品,如节能型的灯泡、节能型的冰箱、节能型的空调、节能型的洗衣机等,但是,这些产品并未能被较大范围的普及。以白炽灯泡为例,尽管在城市中节能灯的普及率已经较高,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的白炽灯泡在使用比例上仍然大大高出节能灯泡。原因在于,白炽灯泡的售价较节能灯泡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由于白炽灯泡的使用年限已久,白炽灯泡生产厂家在农村的渠道明显多于节能灯泡,从而造成了节能灯泡在农村的价格要较大幅度高于其在城市地区的售价。由于白炽灯泡的价格远远低于节能灯泡的价格,以河北的一些农村地区为例,白炽灯泡的售价通常只有1元,而一个40瓦特的节能灯泡的售价却在10元,而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较低,只能选择廉价的白炽灯泡。白炽灯泡的例子只是个农村现实情况的缩影,很多节能型产品由于价格过高,在广大农村和一些城市的低收入居民家庭中并不能被普遍使用,是影响当前家庭节能减排进程的一个重大障碍。

在这方面,政府的财政补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能对贫困地区和家庭进行财政补贴,补贴这些家庭在购买节能减排器具的支出,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节能减排器械在国内的普及程度,有利的推动节能减排活动。因而,政府补贴及对节能器材的推广使用对家庭,尤其是低收入的贫困家庭的节能减排活动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3 结论

本文在对节能减排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家庭节能减排影响因素领域存在着研究空白,不利于当前正在兴起的家庭节能减排运动,为了更好的促进家庭节能减排运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了如下七个影响家庭节能减排的因素:对节能减排知识的宣传教育、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收费、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奖励、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构成、对节能减排行为的法律法规控制、政府补贴及对节能器材的推广使用,以期为家庭节能减排的发展提供意见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家庭节能减排的发展形式, 然后对影响节能减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接着指出影响家庭节能减排的因素主要有对节能减排知识的宣传教育、对过量耗费资源和垃圾排放的收费、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奖励、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人口构成、对节能减排行为的法律法规控制、政府补贴及对节能器材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节能减排,家庭,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志平.浙江省印染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

[2]魏卫.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星级酒店为例[J].旅游学刊, 2010 (3) :35-40.

[3]王迪, 聂锐.江苏省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比较[J].电源科学, 2012, 32 (7) :1252-1258.

会计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9

关键词:人类行为会计行为影响因素,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效率

一、会计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著名公式:B=f (P, E)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 (behavior) 是其人格或个性 (personality) 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 (environment) 的函数。换句话说, 人的表现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当时面对的情景共同决定的。而会计行为同样也归属于人类行为的范畴之下, 所以人类行为的一般公式B=f (P, E) 同样也适用于会计行为[1]。因此, 我们可以据原公式重新定义出一个会计行为的一般公式:

在这个公式之中, B1表示会计从业人员的所作所为;P1表示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行为因素 (主要包括行为人的个人所需、个性特征、心理变化和欲望价值观) ;E1则表示会计行为所处的环境因素 (包括组织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f表示最终的关系结果, 即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人的需求、心理和价值观与会计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据此, 我们就可以细致的分析出影响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种种因素[2]。

二、会计行为的主体因素研究

2.1会计行为人的需求

会计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作为自然人就具有人类的一切需求。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 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 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 也可以将会计行为人的需求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生存需要, 也是最基本、最具优势的需求, 如:食物、水、空气、健康等。第二个层次是社交需要。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包括从业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一种责任感与归属感。第三个层次是尊重需要。同样也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 其还包括两类:一是自我尊重, 即从业人员渴望自己在所处的工作地位上有一定的实力与信心, 二是希望得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最高层次便是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 因此只有前面三项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最高层次的需求才会相继产生。

2.2会计行为人的个性

就会计从业人员自身而言, 虽然其参与工作的所有动机都是来源于会计行为人的四项基本需求, 但这些需求在实际的工作表达上还是会受到人的个性心理重重的影响。而所谓的个性, 就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对外表现形式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 任何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个性, 并且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方式。一般人的个性由性格、气质和能力三部分组成, 并且这三方面相互维系牵制共同构成自然人的性格特征。一般而言, 人的性格容易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制约, 而气质则更多地体现在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上, 有了性格与气质的调配, 个人的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了体现[3]。

2.3会计行为人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也就会对之后的一系列工作带来影响, 会计从业人员如果确立了良好的价值观, 就会对整个企业带来良好的工作效益, 所以价值观的正确确立对于会计行业十分重要。

三、会计行为的组织环境因素

3.1会计内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会计类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条款性规定, 企业再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实际特点和要求, 制定出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在实际制定的条例中, 组织结构方面虽说是基本要领与控制手段,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很多企业并没有将这一方面落实到位,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在组织的结构上出现了纰漏, 使得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与控制上陷入危机, 影响企业盈利。

3.2组织文化

对于不同的行业领域, 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涵养, 而对于会计行业同样如此,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起到团结人心的举动, 还可以将企业员工的思想汇聚在一起, 这样影响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4]。

3.3组织领导者的素质

任何行业在其运行过程中都离不开领导者对于行业前进方向的导向, 而领导者自身的文化涵养、思想素质、领导能力、办事效率等等都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动力, 而对于会计业这种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的不稳定领域, 就更需要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来为其指引发展方向, 对于企业, 如果领导人有较强的会计意识, 并且懂得合理利用会计资源来分配工作, 那么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自然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发挥, 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就会随之得到极大的提高。

即便换个角度而言, 领导这一单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产生了指向性, 那么整个会计运作体系就会在无形中对领导者产生一种依赖与服从, 而这种青睐也就不可避免的渗透到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之中,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会出现从属于所在企业实际情况且无法轻易被改动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冯玲秀.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 (10) :414-415.

[2]曹升元, 赵周杰.基于组织文化的会计行为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 2011, (6) :38-41.

[3]蒋砚章, 罗志恒.利益与伦理制衡下的会计行为研究[J].甘肃社会学, 2012, (4) :192-195.

网上商店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10

[关键词] 网上商店 影响因素

有统计资料称,一般而言,每3个网民中有一个具有网上购物的可能。截止到2005年4月底,全球的网民数量为888681131,即全球存在着一个约有3亿消费者的虚拟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企业都纷纷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于是网络购物应运而生。而网站是网络购物的入口,网站的设计与内容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根据霍华德-谢思模式,首先借外界的刺激让消费者接收信息,然后消费者进行知觉与学习建构,最后,消费者在经过刺激、认知和学习等反应后,最后的结果便是产生购买行为。此模式同样适应于网络消费者。

一、影响网络消费者消费的投入刺激因素

投入刺激因素是购买的刺激物,它通过唤醒潜伏在消费者内部的动机,或产生新的动机,提供各种选择方案信息,影响购买者的心理活动。网上商店的产品信息、提供的产品服务等产品刺激,交流平台、促销等环境刺激都是网上商店的投入刺激因素。

1.产品刺激

(1)产品信息刺激

消费者了解商品的途径就是通过产品的信息介绍、形象的图片效果。详细、准确的产品说明,清晰的图片效果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另外,相对于传统商店,网上商店能提供产品的增值信息,如Amazon除了作者介绍主价格这些基本资料外,消费者还可以在每一本书的网页上看到“专家书评”、“消费者评价”、“类似书籍”等增值服务。使消费者不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特意搜索,就能掌握更多的产品信息。

(2)产品服务刺激

①个性化定制产品服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拥有专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商品,既可以满足某些特殊需求,又可以体现消费个性。如www.musicmaker.com就允许消费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生产特制的CD。

②售后服务:网络购物应能像传统购物一样能提供给消费者规定范围内的退货、换货、维修等保障。使消费者觉得此网站可靠、可以放心购物。

另外,能方便地查询与取消订单,简单的注册、多样的支付方式和送货方式、周到的在线帮助等产品服务都会刺激消费者,唤醒消费者潜伏的动机或产生新的动机。

2.环境刺激

在一个吸引人的、舒服的商店内购物,消费者不易被其他的因素所打扰与分心,而专心于购物活动。由于专心于购物活动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流失,还会不经意地搜寻未打算购买的商品,从而会在此网站花更多的时间与金钱。

①交流平台:用户对网站的某些服务与功能可能需要与网站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希望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交流看法,比如此网站的信用、此网站的服务等。网站应能提供电邮、BBS、网络社区等交流工具和平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②在线广告与促销:用户在网上闲逛的时候,有些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想购买哪种商品,商家推荐的(如最畅销的、折扣的)和广告宣传的产品就有可能引起消费者注意,吸引消费者点击相应的链接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或做出购买决定。

③外观设计效果:B2C网站用户界面相当于传统商店的店面,它给消费者创造了一个与实际商店类似的逼真的体验,大大地影响了消费者在线购物的参与程度,它的设计好坏将会对网络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产生重要作用。

在产品实体因素和网上商店环境的刺激下,在以往购买经验的影响下,在求廉、求便、求个性化心理的驱使下,个体会有意识地学习和加工认知,最后采取某种行动来降低由于动机所引起的紧张状态。个体为采取某种行动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就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二、影响网络消费者消费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

消费者接受外界信息或刺激后,通过在头脑中形成产品印象和自身的学习产生购买意愿,这个过程是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离不开公开搜寻相关信息。而网上商店提供的導航功能将作用于消费者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并影响消费者的反应。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链接:链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从该网站到别的网站的链接, 另一个是从别的网站连到该网站。因此应尽量确保网站的稳定性和链接资料的正确性。

②搜索:搜索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工具,为了避免用户过多的点击和在页面间跳来跳去,网站应能提供快速搜索、分类搜索、组合搜索、热门搜索等功能,使消费者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商品。

③目录层次结构:网站设计应该让用户找到所需内容的点击链接次数要尽可能少(一般不应超过3次)。用户在浏览网站时如果从主页深入三层还找不到所需的信息,往往会对网站是否有他所需的信息产生怀疑,甚至放弃查找。

消费者运用导航工具对对信息进行公开搜索,在此过程中的感受和得到的信息与投入刺激因素一起作用于消费者。两个人接触同样的刺激,但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认知、选择、组织和理解却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体的需要、价值观和期望。消费者根据得到的信息及消费者知觉和学习的结果,在信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态度。如果消费者喜欢他了解的产品,并且产品与他期望的结果相差不大,那么他在主观上愿意购买此产品,他在主观上愿意购买产品的概率高低也就是消费者意愿。如果其它条件允许,如经济、法律等,消费者就有可能购买此产品,产生购买行为。

三、结束语

本文从霍华德—谢思模式出发,分析了影响网上商店成功的因素有:产品信息、产品服务、网上购物环境以及导航。能为网站设计人员设计高可用性网站提供参考,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并留住消费者,为企业实现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CNNIC,全球互联网统计信息跟踪报告,第7期,2005,4

[2]Babin, B.J., Darden, W.R., Griffin, M., 1994. Work and/or fun: measuring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shopping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 644–656

水果电池电压影响因素研究 篇11

实验器材: (1) 电压表 (1) ; (2) 导线; (3) 水果 (4种) 。

1 不同水果对水果电池电压的影响

利用相同的电极、电极之间具有相同的宽度l、插入相同的深度h, 测量不同的水果所产生的电压值, 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水果制成的水果电池所产生的电压是不相同的, 其中苹果所产生的电压最高, 马铃薯所产生的电压最低。在实验过程中应使用产生电压较高的水果制水果电池, 如苹果、奇异果等。

2 不同电极对水果电池电压的影响

分别利用不同的金属如铜棒、铁棒、铝棒、碳棒等和马铃薯制成一个水果电池, 电极之间的宽度l=2cm, 插入的深度h=2cm, 测量利用不同电极制成的水果电池的电压值, 具体数值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采用不同金属做电极, 水果电池产生的电压是不同的, 利用铁-碳做水果电池的电极所产生的电压最高, 可以达到1.13V, 而利用铁-铝做电极产生的电压最低, 仅有0.33V, 相差较大。因此, 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选铁-碳做水果电池的电极。

3 电极插入不同的深度对水果电池电压的影响

利用同种水果 (马铃薯) , 同种电极 (铜-铁) 制成水果电池, 并且在测量过程中保证两电极之间的距离l相等, 将电极插入不同深度h, 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值。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作图1。

从表3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 电极插入水果中越深, 水果电池产生的电压越高。随着深度h的增大, 电压增加的越来越慢。

4 电极之间不同的距离对水果电池电压的影响

利用马铃薯和铜-铁电极制成水果电池, 并且在测量过程中保证两电极插入水果中的深度h相同, 测量两电极之间距离l不同的水果电池的电压值。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作图2。

可见, 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同, 水果电池的电压也不同。两电极之间的距离l越大水果电池的电压越低,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l越小水果电池的电压越高。且随着宽度l的增加水果电池的电压降低得越慢。值得注意的是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太近可能会使电源短路。

5 水果的不同状态对水果电池电压的影响

水果处于不同状态时, 水果中的果汁的含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奇异果捣成泥状, 分别测量奇异果和奇异果泥的电压。测量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将奇异果捣成泥状后利用相同的电极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比未捣成泥状的奇异果的电压高。

通过实验可知, 水果电池的电压主要和水果的选择、电极的种类、电极插入的深度、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水果的状态有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选择苹果、西红柿、奇异果等多汁的水果, 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将水果捣成泥状, 选择铁-碳做电极,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l为1cm左右, 将两电极尽可能深的插入水果中。这样就可以得到较大的电压, 实验现象较为明显, 也可以使初学者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 处处都离不开物理。

参考文献

[1]祝炎, 吴先强, 王程杰.水果电池实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 (9) .

上一篇:苏通大桥下一篇:高速铁路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