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复核(精选6篇)
审计复核 篇1
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单位的重要比率或趋势, 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 通过将绝对数或比率与相关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进行比较, 发现会计报表重大差异的审计方法。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遵循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外部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在信息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 处于明显的弱势。注册会计师若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账簿, 通过具体的实质性测试来发现重大的错弊, 往往是事倍功半。但若注册会计师多作一些比较、分析, 对会计报表的整体与各会计要素的合理性总体上进行把握, 往往能很快发现重大错弊的端倪, 从而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实务中, 经常会出现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 但一些重大的问题未能发现的情况。即用常理性的知识就可判断出报表的错假, 而注册会计师却未发现的重大错报, 其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对分析性复核方法的正确运用, 如琼民源事件等。正确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于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性复核具体方法及基本原理
1.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的财务或非财务数据, 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或幅度, 以掌握有关数据的变动趋势或发现异常的变动。典型的趋势分析是将本期数据与上期数据进行比较, 更为复杂的趋势分析则涉及多个会计期间的比较。用于趋势分析的数据既可以是绝对值, 也可以是以比率表示的相对值。
2.比率分析。
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若干重要项目的相关数据相互比较, 求出比率, 用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 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
考核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包括:反映偿债能力方面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反映营运能力方面的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反映盈利能力的有资本金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
3.简单合理性分析。
如借款利息、固定资产折旧。
4.时间序列分析法。
时间序列分析是定量预测方法之一。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的一组数字序列, 利用这组数列,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 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
它的基本原理:一是承认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应用过去数据就能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二是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任何事物发展都可能受偶然因素影响, 为此要利用统计分析中加权平均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该方法简单易行, 便于掌握, 但准确性差, 一般只适用于短期预测。
5.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定量预测方法之一。它依据事物内部因素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它依据的是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 因此这种方法比较精确。工作中常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二、分析性复核的实施步骤
1.确定分析性复核对象, 可以是报表, 账户之类等。
2.估计预期值, 根据前期可比会计信息, 考虑已知变化, 估计期望值;根据正式的计划、预算或定额, 估计期望值;根据本期间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估计期望值。如应收账款的增加会导致坏账准备的增加, 银行借款的增加会引起利息支出的增加, 销售收入与运输费、包装物之间存在紧密关系;根据同行业资料, 估计期望值;根据会计信息同相关的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 估计期望值。如可以用仓储能力、生产能力、职工人数来估计存货余额、销售收入以及工资费用。
3.确定一个重要性水平。
4.确定重大差异。没有重大来源的情况下收入大幅度增加, 销售收入不大的情况下, 利润增加;生产能力与销售、存货的不协调等;
5.执行计算及比较, 确认重大差异。审计人员利用资料进行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与期望值相比, 判断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 如果判断“是”则说明存在重大差异。此时审计人员应该向管理当局寻求合理解释, 找出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并得出认定结论。
6.最后确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进行实质性测试。
三、分析性复核应用举例
审计中使用分析性复核的基本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 数据之间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分析性复核的应用在审计的不同阶段, 因其目的不同, 实施步骤会有所差异, 但其有规律可循。如:注册会计师对某煤炭企业进行2009年报审计。
1.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
根据确认的非预期重大差异, 可以帮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指出高风险领域所在, 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方案。首先将2009年度会计报表项目与2008年进行比较, 发现该企业2008年亏损1 800万元, 而2009年盈利3 000万元, 利润净增长4 800万元, 利润增长额远远高于该企业历史水平。同时发现2009年现金流量增加额比2008年减少500多万, 与其利润增长4 800万元极不协调, 故将该企业损益表项目列为审计的重点。接着计算两个年度的重要财务比例关系, 并将这些重要财务比例关系在两个年度之间比较, 发现该企业存货周转率为25次, 远远高于该企业2008年10次;总资产周转率1.01, 高于2008年的0.51;流动资产周转率2.1, 高于2008年的1.1;应收账款周转率11.62, 高于2008年的2.81;已获利息保障倍数为233 075, 远远高于上年的3.91。经对企业管理政策的了解, 未见其较2008年有实质性的改进。在同样的内部外部条件下, 为什么以上各项目比率均提高?我们将影响这些比率的因素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银行借款等作为审计重点。
2.在实施阶段将分析性复核与实质性测试结合运用。
通过分析性复核来找出疑点, 再通过实质性测试来排除或确认问题。
(1) 对收入及相关项目的分析性复核。
企业2009年度营业税金及附加较2008年减少25.87万元, 该企业附加税三项共9.5%, 该企业只有煤炭销售业务, 则推算其当年增值税应缴额减少估计值为272.4万元, 按6%的增值税征收率计算, 企业当年减少主营业务收入估计值为4 540万元, 而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减少134万元, 与估算数差异非常大, 远远超过重要性水平, 企业税金与收入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 恰恰说明其收入确认可能存在问题。
企业2009年销售费用中的运输费、销售服务费均较2008年有所降低, 而2009年单位收入运费率及单位收入销售服务费均未见降低, 而收入又有所增加, 企业可能多计收入。
企业增值税分析测试, 企业应税收入 (含视同销售) 为51 152万元, 则其销项税应为8 695万元, 而企业实际销项税为8 518万元, 差异为177万元, 存在很大的疑问。我们实施了询问相关人员、查验记录等实质性测试程序, 发现其中4 425万元的收入是按13%计税的, 根据规定煤炭企业从2009年1月1日起, 增值税由13%调高到17%, 可见4 425万元收入已于2008年开票并计税, 通过查验有关记录证明, 企业将应于2008年确认的收入4 425万元及增值税销项税金575.25万元计入了2009年。
(2) 对其他项目的分析性复核。
企业将2008年的收入4 425万元计入2009年, 但两个年度的主营业务销售毛利率相差不大, 分别为38%, 39%, 初步认定企业同样也将2008年与4 425万元收入对应的成本列入了2009年, 经查验核实的确如此, 该成本为2 721万元。而企业2008年少计, 2009多计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正是其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比率2009年普遍高于2008年的原因所在。2009年已获利息保障倍数剧增, 原因在于其贷款利息2008年为710 000元, 2009年仅为50元, 经查验, 2009年企业借款为1 030万元, 仅比2008年的1 230万元少200万元, 2009年企业借款已被某资产公司打包剥离, 但企业未计利息金额约60万元。
3.在报告阶段, 可以用分析性复核对被审单位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
基于以上审计发现的问题, 企业进行了调整, 重新编制了会计报表, 我们对调整后的报表各项目、各项比率进行了分析性复核, 确定了其整体的合理性。
报告阶段进行分析性复核是对审计风险的最后把关, 一方面要利用分析性复核印证其他审计方法得出的结论, 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做出综合分析。若相关信息的关系不合理, 则应考虑追加审计程序或修改审计报告, 对审计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做出判断, 检查是否还有一些重大的问题未被发现, 需要进一步投入审计力量进行查实。另一方面也要对被审计单位总体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判断其持续经营能力和可能存在的重大经营或财务风险。
四、分析性复核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分析性复核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在审计实际工作中,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每种审计方法都不可能实现所有的审计目标, 分析性复核也是一样。分析性复核准确的前提是必须保证报表指标正确性, 这就需要结合采用检查、计算等审计方法, 使分析性复核得到的结果更加有说服力, 更加准确, 进而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2.分析性复核在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分析性复核程序由于其广泛适应性, 可以运用于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的全过程, 但我们在具体运用时, 一定要注意不同时期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技术与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在审计计划阶段, 主要是用来确定审计重点, 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与范围, 因此关键是通过对客户的了解, 进行分析性复核, 合理编制下步审计的工作方案;而审计实施过程中分析性复核主要是边取证边通过与标准的对比分析, 发现差异, 分析差异金额的大小与性质的程度, 并找出差异的形成原因, 所以本阶段关键是差异的取证数据分析;在审计结束阶段, 分析性复核主要是最后复核重要错报和财务问题, 有助于审计人员对已审财务会计报表做出最后的“客观观察”, 通常应由一名与客户长期往来、比较了解客户的主要审计人员来执行, 并为最终形成某种审计结论提供合理保证。
3.分析性复核应与被审单位所处行业实际相结合进行运用。
实施分析性复核时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性, 注意行业资料与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切合程度, 注意行业资料的可比性。当被审计单位存货计价方法与所在行业使用的典型方法不同时, 应对行业资料做出适当修正, 否则分析性复核的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 被审计单位与关联企业的往来业务、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 (如年末大量销售) 等, 应作为分析的重点内容。
4.分析性复核应强化操作的规范性。
分析性复核地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但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 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统计分析、经济分析、各行业特点、经济管理等多种知识, 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按照分析性复核的要求合理选择比较标准, 进行规范性操作。多年来, 由于审计人员素质问题以及领导认识问题, 带来了审计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导致现场审计盲目性大, 取证的相关性、充分性不够, 查出的问题没有其他资料相互印证, 使问题难以正确定性。所以, 这些不规范操作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 影响到审计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审计人员的形象。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必须提高认识,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搞好分析性复核工作的规范化。
5.分析性复核应结合客户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运用。
不同客户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处于不同的财务经济状况。因为不同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水平及技术条件, 出于不同的目的, 客户会出现不同的差错根源与舞弊动机。有的客户为了取得银行贷款而高估资产低估负债, 有的客户为了吸收投资而虚增利润, 有的客户为了避税而虚增成本降低利润, 有的客户由于内控不健全或者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差错较多, 审计人员应根据客户的经济状况及实际情况而确定对哪些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哪些分析性复核, 对哪些指标应进行重点分析性复核, 而不能面面俱到, 无所重点, 降低审计效率。
总之, 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注册会计师只要在审计过程中运用了分析性程序, 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就不会经不起分析、责问, 漏洞百出的审计报告也不会出笼。我们知道, 利益追逐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经济诱因, 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而分析性复核是一种逻辑性推理的审计方法, 我们完全可以抓住“利益”与“信息”两个轴心, 结合通过先生疑、再排疑的逻辑性分析和经验判别, 得出审计结论, 这样不仅可以抓住重点、要害问题, 而且使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同时, 还可以节约审计成本, 事半功倍。因此, 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性复核, 是防范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最有力的武器。
审计复核 篇2
一、复核的总体要求:
1、底稿复核的复核人应填制“复核意见表”,复核意见表应按要求填制,审计报告的项目经理和复核人要列明;
2、复核人复核底稿完成后将“复核意见表”交给该项审计业务的审计项目经理,审计项目经理负责组织补充修改,参与做业务的审计助理人员应积极协助项目经理补充修改底稿;
二、复核的具体要求
(一)年报审计
复核时注意综合类底稿、实质性底稿等的编制日期:
业务约定书的签署日期不能早于业务承接(保持)评价表的日期; 管理层声明书(各项声明书)的日期一般应为审计报告出具日期;
业务复核核对表的日期一般不能晚于审计报告出具日期,不能早于其他综合类底稿、实质性底稿的日期;
综合类底稿、实质性底稿的日期一般介于业务约定书日期和业务复核核对表日期之间;
1、综合类底稿
综合类底稿至少应执行下列审计程序(1)初步业务活动程序表;(2)业务承接(保持)评价表;
注意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字或盖章,如签字为手签,签字日期不能晚于业务约定书的签署日期;
(3)业务约定书(4)管理层声明书
注意管理层声明书的签署日期为审计报告出具的日期(5)分析程序表(6)穿行测试表
(7)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用鼎信诺总体审计策略表,附项目组成员独立性签名底稿;(8)企业提供的未审会计报表、试算平衡表、调整分录汇总表(9)审计报告
(10)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核对表;
(11)业务复核核对表(项目经理、项目负责合伙人(张萍))质量控制复核人(王敏)签字或盖章)
(12)审计总结(13)报告签发单
2、实质性底稿 总体要求:
各科目底稿应有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抽凭表,底稿各表的审计说明项必须填写内容,不能空白。
各科目根据业务量大小,抽凭笔数早10~20之间;
注意核对审定表的未审数和审定数、明细表的未审数和审定数、会计报表的未审数和审定数,之间的核对 各科目具体要求如下:(1)货币资金:所有开户银行报表截止日银行对账单、余额调节表(如有未达账项)、银行存款询证函及现金盘点表(需相关人员签字盖章);
(2)(3)应收票据:填写并打印 “应收票据监盘表”,并相关人员签字。
应收账款:执行函证程序,函证比例至少为期末审定数的70%,注意是否执行函证控制程序,函证方式是信函还是跟函,要有函证控制表、函证回函汇总表,无法实施函证程序应实施函证替代程序,函证控制程序应由企业提供合同(协议)、发票、收发货单等能证明业务发生的资料等
(4)应收股利:获取被投资企业分配股利的股东大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及股息红利的入账的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如连续审计,本未发生变化,可索引上(或以前)审计底稿相应内容;
(5)收账款”
(6)存货:报表日企业存货明细盘点表、审计抽盘表(需相关人员签字盖章)、重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复核标准参考“应点(大额)存货购进凭证复印件及对应购买合同和入库单、生产成本及制造费用中停工损失相关证明资料、报废损失技术鉴定等;
(7)待摊费用:检查初始入账依据,必要时复印;索取摊销明细表(原值、入账日期、摊销期限、年初余额、本年摊销等);待摊费用要有摊销明细表;
(8)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合同或协议、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期末审计报告、被投资单位股东会或董事会关于股利分配的决议或相关文件、股权转让合同或协议等。
(9)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重大资产产权证明、重大资产购入原始发票和记账凭证复印件、报表日企业盘点表、审计监盘表(需相关人员签字盖章)、要有固定资产折旧测试表
(10)在建工程:相关预算及施工合同或协议、大额发票复印件、竣工决算、结转固定资产相关资料等;
(11)无形资产:重大资产产权证明、重大资产购入原始发票和记账凭证复印件、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相关资料(发票及竣工决算等)、摊销政策及明细表(原值、入账日期、摊销年限、年初累计摊销、本年实际摊销额、期末摊余价值等);
(12)长期待摊费:参考“待摊费用”;
(13)长短期借款:相关借款合同及银行贷款发放单据、与借款相关的抵押、担保合同或协议、大额利息回单复印件;
(14)应交税费:纳税鉴定表(首次审计)、享受税收优惠的相关文件、上年末和本年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国/地税其他申报表复印件(至少取得一个月的申报表);
(15)专项应付款:政府补助相关文件及拨款单据、专项支出相关资料、有关部门对专项支出的审计报告等;
(16)实收资本:验资报告(金额与报表一致)及相关记账凭证复印件、股权变更协议及工商变更通知书等;(取消验资报告后,应取得企业的章程(如多次出资应取得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工商变更通知书、出资时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必须注明是“投资款”等字样),现金出资必须缴存到企业开立的银行账户;
(17)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取得形成时的相关资料(验资或评估报告、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相关投资合同或协议等)、记账凭证及后附相关单据;
(18)主营业务收入:相关销售合同及发票复印件、大额收入记账凭证复印件等;(19)主营业务成本:成本结转明细表或清单、出库单等;(20)期间费用:大额支出凭证复印件、发票、相关合同等;
(21)投资收益:与投资业务相关的合同或协议、被投资方利润分配相关文件;(22)资产减值准备:各项准备计提依据和政策、转回减值准备依据等;(23)营业外收支:相关文件或合同、大额发票复印件等。
(二)专项审计
专项审计底稿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至少应有下列内容:
1、初步业务活动程序表;
2、业务承接(保持)评价表;
注意注册会计师是否签字或盖章,如签字为手签,签字日期不能晚于业务约定书的签署日期;
3、业务约定书
4、管理层声明书
5、审计报告
6、报告签发单
7、专项审计需要提供的其他资料(根据专项审计业务的内容提供)
8、如专项审计需要执行实质性程序(如财务尽职调查报告),需要按
一、年报审计
(二)实质性底稿的要求复核。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篇3
1.基本概念
分析性复核程序简称为分析性复核, 属于技术性审计范畴。其主要的工作程序是相关审计工作人员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与财务数据为基础, 结合自身的审计专业知识与技术经验, 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财务比率及趋势进行技术性、专业性分析, 通过分析性复核审计, 可以甄别出被审计单位所提供项目中存在的差异及异常变动, 同时也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方式。
2.常用方法
分析性复核主要体现在审计工作的计划阶段及终结阶段, 其中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级趋势分析是分析性复核常用的方法, 但是根据审计工作各个阶段的特点, 分析性复核也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时间序列法、合理性分析法以及回归分析法。在具体的审计实践工作中可根据被审计项目的特征综合运用以上分析性复核方法。
二、分析性复核的重要性
1.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中的业务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详细的审计工作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程序, 且缺少一定的必要性, 由此衍生的抽样性审计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但抽样性审计工作是存在一定审计隐患级风险的, 为了保证企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降级审计风险是尤为重要的, 以此分析性复核审计是当前审计工作较为理想的方法。通过分析性复核审计, 工作人员能够详细分析年度审计所需要的审计资料, 以此能够充分了解客户的业务范畴, 从中能够分析出客户的财务危机及难度, 可以给出相对客观的持续性经营能力分析结果, 以便及时采取相关测试程序。同时分析性复核可以帮助客户找出重要财务中存在的差异级弊端, 并分析得出其存在形式及原因。
2.有效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工作可根据被审计客户提供项目分为局部审计及全部审计两种形式。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 全部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状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详细评价, 所得出审计效果较好, 这种审计工作的劣势在于需耗费大量工作时间及精力。但是一般来说被审计企业单位的管理制度都是相对完善的, 内控制度较为健全, 所以会计数据及资料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 所以审计工作通常采用抽样性审计, 也就是针对必要的重大资料进行审计, 非必要时不采用全部审计。但抽样性审计往往缺失针对性, 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必须采用分析性复核审计。
三、分析性复核的应用
1.全程应用
分析性复核自身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降低审计工作风险, 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审计全部过程中。以下是各个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的详细应用。
首先, 审计准备阶段, 应用分析性复核可以辅助审计工作人员规划后续审计工作步骤、范畴, 以便确定后续审计工作时间级重点, 并合理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在此阶段应用分析性复核的优势是能够帮助审计工作人员发现并合理规划后续工作中的重点审计事项。
其次, 审计实施阶段, 应用分析性复核等同于实质性测试程序, 能够收集并体现出财务项目中余额、交易等审计证据信息。
再次, 审计测试阶段, 应用分析性复核需要规范审计对象, 同时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 通过被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信息来分析是否存在差异或弊端, 若被审计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弊端, 要进一步调查取证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最后, 审计终结阶段, 应用分析性复核主要是对被审计项目中所提取出的审计证据进行详细的核查, 从而进一步分析被审计项目中会计报表的合理性, 以至于推断出被审计单位持续性经营能力, 最终形成合理的支持性审计结论。
综上所诉, 分析性复核审计最终得出的审计报告应以以下三点为核心:
(1) 审计报告所依据的信息需属实且充分;
(2) 发表审计意见要遵循科学、合理、谨慎等原则;
(3) 提出审计建议要遵循切实、可行等原则。
2.普遍应用
分析性复核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一种科学审计技术程序方法, 其应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分别可以应用于资产、所属权、负债、利润以及收费人等审计项目中。例如, 在资产负债审计工作过程中, 可以应用分析性复核来分析比对不同时期数据信息, 能够判断出被审计客户资产的真实性, 是否存在高估或低估等情况, 同时可以分析出客户资产是否存在过时或变质等情况;在损益表审计过程中, 应用分析性复核可以有效识别被审计客户收入情况的真实性, 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虚增收入, 同时可以了解客户产品的成本, 以此可以推断出被审计客户是否存在隐瞒收入以及偷税漏税等不良行为。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个项目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比对与分析, 以获取更全面的审计信息作为审计证据来实现审计目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审计方法, 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近几年来, 这种审计技术方法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审计工作的进程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种审计技术方法将更加完善、缜密。
摘要: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项目内容的分析与比对, 从中找出项目之间的构成因素级相关差异, 并以此为根据分析得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为审计工作提供进一步的线索, 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之为分析性复核。本文就分析性复核的概念、方法、重要性及应用方法等问题做出详细分析, 强化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性。
关键词:分析性复核,审计,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翟新生.审计学[M].首都经济贾易大学出版社, 2014.
[2]周勤业.审计学[M].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 2013.
[3]王生交, 张爱清.审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
分析性复核法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篇4
审计的具体方法大致有审阅、观察、查阅与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法、盘点等方法。分析性复核法是将构成审计事项的各个因素分解开来,找出这些因素的本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法主要有三种用途:第一,分析、复核审计事项的构成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分析、复核影响审计事项的诸因素;第三,分析、复核账户借贷发生额及其余额。分析性复核法在审计实践中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审计方法,下面就审计实践中用该方法查处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与大家交流一下:
案例
1在2009年对某医院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复核法查出该医院乱收费110万元。其中:
(1)重复多计收费74万元,审计过程如下:通过审前调查了解到,没有明显超过国家目录价格标准和加成率的现象,但是,老百姓反映的“看病贵”的现象是很普遍的,难道该医院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就这么“好”?针对医院每天上万条收费记录和川流不息的病人如何查出 1
“乱收费”?审计人员带着疑问进行了分析,医院每一笔收费都是单价乘以数量,既然单价没有问题,那数量就可能有疑问,如何查找数
量上存在的问题呢?通过查找病历和调查病人的方法,显然是大海捞针,审计时间和人力都不允许,只有运用复核法才是比较科学的,首
22万支、大型真空固定垫10
个、进口挡铅泡沫块220张,„。然后从该院收费业务系统中将以上
医疗器械和耗材当期收费情况(含使用数量)筛选出来,例如:一次
性注射器64万支、大型真空固定垫188个、进口挡铅泡沫块6
42张,„。将设备科的数据与收费业务系统中数据进行比较,收费业务
系统中数据大于设备科的数据,之间差异数为:一次性注射器42万
支、大型真空固定垫178个、进口挡铅泡沫块420张,„。以上差异
数是没有发生物耗的医疗器械和耗材的收费数,将该数乘以收费单
价,即重复多计收费74万元(该院收费业务系统中数据显示有一位
病人一天使用一次性注射器63支)。
(2)超标准收取病(加)床费36万元。审计过程如下:通过审
前调查了解到,该院工作总结中有一段表述:“„病床使用率继
续增长,病床使用率115.8%,同比增长6.5 %。病床使用率达到100%
以上的科室有:肿瘤科、皮肤科、呼内科,最高达190.7%,最低
103.6%。„”从以上表述中,可以得知该院相关科室住院病房存在大
量加床现象,但是审计人员在该院收费业务系统中只发现寥寥几笔加
床费记录(6元/床),通过对相关病房实地调查,发现原病房中存在大量的加床,且没有降档收费(如:三人间病房加一床,4个人应全
部按4人间标准收费),如何将全年的加床数量全部查出来呢? 显然
通过查找病历和调查病人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只有运用复核法才
是比较科学的,首先从该院后勤科取得相关科室住院病房平面图,通
过平面图确定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病床编制数,将该数乘以365天,即相关科室住院病房使用数最大值,然后从该院收费业务系统中将以
上相关科室住院病房当期使用数筛选出来,结果是收费业务系统中病
房使用数大于编制病房使用数最大值,即存在加床现象,并且加床病
房所有病床没有降档收费,通过收费业务系统中病房使用数和编制病
房使用数最大值之间的差异数计算出该院当期超标准收取病(加)床
费36万元。
当审计组将以上通过分析性复核法查出的110万元乱收费违纪
违规事实摆在该院财务负责人和物价负责人面前时,他们很惊讶地问
审计人员“你们是怎么查出来的?”,该院物价负责人曾在审计过程
中对审计人员拍胸扬言“医院不存在乱收费,如果有问题找他”,后
来该负责人不敢面对审计组,自己写了一封检讨信托人转交审计组。
案例2
在配合纪委查处某集团原董事长受贿案中,审计人员成功地利
用分析性复核法查出该集团公司下属某培训学校隐瞒收入私设“小金
库”200多万元,且该部门负责人从“小金库”中提取10万元向其
行贿的犯罪事实,为专案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两名被“双规”的当
事人7天7夜没有开口,第八天在审计人员查出的事实面前不得不低
头认罪,交待了犯罪事实。
审计过程如下:审计人员介入该案时,通过案情了解到,群众
举报该集团公司下属某培训学校向其行贿,源都不会直接在财务账面上反映,要么是通过虚列支出套取资金转移
到账外,基于这两点分析,审计
人员首先查阅该培训学校财务账,没有发现大额非正常性支出,经分
析审计人员判断该学校有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行为,该校每一笔收入都
是培训单价乘以培训人数,账面上反映的培训单价没有异常,可能是
培训人数存在瞒报行为,审计人员前往交警支队车管所调查该培训学
校已领取驾驶证的人数,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在车管所已领取驾驶证的人数多于财务帐面上已培训毕业人数1211人,凭此审计证据专案组
迅速找相关人员追查1211人的培训费去向,该校相关人员在他们意
想不到的审计证据面前,不得不交待该校至成立以来通过收入不入账的方法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200多万元的违纪违规事实,同时还
交待了该部门负责人从“小金库”中提取10万元行贿的犯罪事实。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对交警支队车管所和本单位非财务
部门的审计取证,找出这些部门和审计事项彼此之间的关系,利用这
些非财务性证据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取得较好的审计成果。审计实践证明只有将分析性复核法与其他审计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一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审计复核 篇5
死刑复核权下放至省高院的这段时间, 出现了诸如赵作海案, 杜培武案、佘祥林案等冤假错案, 极大刺激社会公众原本就敏感的神经, 公众甚至对我国司法制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与担忧,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鉴于此, 最高法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收回地方高院的死刑复核权。随着最高法将死刑核准权从地方高院手中收回以及死刑复核程序方面的改革的进行, 一些表层的制度构架似乎发生了变化, 但是深层次的体制设计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即延续千年的司法裁判行政化趋势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具体来说, 就是最高法院现行的死刑核准程序仍旧是延续了司法裁判行政化的历史传统, 并没有真正摆脱行政化的复核方式。这种裁判方式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秘密、书面和间接的阅卷工作, 对下级法院的事实裁判进行“复审”。
死刑复核权在收回最高法之前的方案讨论中, 主流观点是希望控辩双方都可以介入死刑复核程序, 由法官作为独立第三方进行审核, 但这个方案最后没有被采纳。唯一被吸收的就是最高法死刑复核期间律师可以介入, 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承办法官表达自己的意见, 仅此而已, 但是没有实际意义, 因为这个程序律师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律师根本不知道法官是谁。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操作, 最高法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一般无需听取检察官或者辩护人的意见, 更不需要在法庭上公开进行, 而直接采取一种非正式的单方面接待或者直接审阅案卷笔录。在对待被告人权利方面则采用秘密提审的方式, 而不是在法庭上公开进行。即使在书面审查的过程中发现死刑复核案件可能存在事实认定方面问题, 最高法一般由法院自己去调查取证, 不会要求控辩双方再调查取证, 因为现行制度下, 最高法院不允许控辩双方参与死刑复核的裁判过程, 而是将有关问题和疑点上报最高人民法院的庭长、主管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以求得到终局的裁判意见。很显然, 这种制度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 缺乏完善可靠的质证过程,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得死刑复核程序流于形式不可避免地损害被告人的合法利益。[1]
二、唐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借鉴
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萌芽于两汉时期, 正式确立于北魏, 发展完备于唐。唐律除了设立专门司法机关复核外, 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复核死刑案件的制度, 最典型的是由中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会同复核的审判制度———三司推事制。三司推事制可以分为大三司使和小三司使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在遇有死刑案件或者重大疑难案件时, 由皇帝召集三司委派大理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共同复核。[2]另一种形式是由三司委任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司官共同复核。[3]贞观三年, 唐朝统治者制定九卿议刑制。太宗诏曰“自今以后天下大辟罪, 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如此, 庶免冤滥。”[4]九卿会审在当时的法制体系下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避免冤假错案的作用。
唐代的死刑复核制度是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 是唐朝统治者在礼法结合、慎重行刑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首创的三司推事制度虽然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设立, 但对于我们当代死刑复核制度的设计仍然存在借鉴意义。首先, 大三司推事和九卿会审制度的设计中, 规定死刑复核案件由三法司或者九卿共同审理, 相互制约, 相互牵制, 严防官员得威擅势, 避免单个审判机关滥用权力, 草菅人命。会省制度发展愈加完备, 各司法机关的权力也就因互相牵制而不断削弱。我国自从07年将死刑复核权全部收归最高法院之后, 全国的死刑复核案件复核便全部收归最高法院单独行使, 但是现行死刑复核制度的规定, 最高法不允许控辩双方参与死刑复核的裁判过程, 也没有健全的与之相制衡的监督机制, 这样便使得最高法院完全独立行使复核权, 这显然会损害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其次, 唐朝死刑复核制度重视直接言词审理的原则, 在复核程序中往往要求亲自重新取得囚犯的口供, “小三司推事”就是言辞审理的典型。对交通不便的地方中央可以派司法官员直接到案件所属省份提审, 复核案情, 防止冤假错案。反观我国现在的死刑复核程序, 最高法院在死刑复核时一般不提审被告人, 而采用直接阅卷定案, 因此死刑复核程序往往会比侦查、审判程序要“高效”的多。虽然效率很高,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 按照这种程序操作将死刑复核程序在很大程度上置于走形式走过场的尴尬境地。
我国古代死刑复核, 即使也存在书面审理, 但统治者往往更注重言词审理原则的运用, 即使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实现明德慎罚。从汉代的帝王亲自录囚, 到明清时期的会省制度, 司法复核机关往往亲自临狱, 当面审问案犯, 尽量避免错杀无罪者。即使朝代更替, 言词审理作为死刑复核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不仅没有废弃而且被世代沿袭并逐步完善。在现行制度下, 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工作人员在发现案卷有疑点时, 可以从古代法制中找寻方法, 针对押解案犯不便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采取派遣司法工作人员到案件所在地调查复核的方式, 或者可以采取设置巡回法庭的方式, 虽然会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与被告人的生命相比而言, 把死刑复核程序落到实处, 而不是单单停留在审阅案卷便可以一棰定生死的状态, 才更值得提倡。
三、清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借鉴
清朝的审判制度中, 秋审制度是最有特色的。秋审制度集历代死刑复核制度之大成, 是明朝朝审和会审制度的延续与发展, 是封建历代会审制度发展到顶峰的体现。秋审是对各省死刑监候案件的复核程序, 秋审程序有三:首先是地方秋审程序。各省在前一年已早做准备, 一般规定5月中旬前必须上报;其次是刑部各司之秋审程序。各司“看详”后汇总造册;再次是秋审大典。秋审大典过后, 刑部领衔以全体官员名义向皇帝具题。朝审是对京师死刑监候案件的复核程序。朝审是将监候犯人押解至当场审录, 审录完结后呈报皇帝裁决。秋审中对于情实犯则按照秋审还是朝审分别的处理, 秋审情实不复奏, 皇帝勾决后立即执行;朝审情实则需三复奏, 以此来体现对京师案件的慎重。从本质上说秋审制度标榜慎重行刑, 加强了皇权对司法权的控制。从实际的效果来看, 有利于平反冤案, 及时修正立法与统一执法。繁复严谨的复核程序加上治理官吏的重刑主义, 使得一般司法官员在日常决议断罪中不敢草菅人命。每年开展秋审对加强中央和地方司法的沟通, 及时修正立法与执法的统一。
秋审制度作为封建死刑复核制度的集大成者, 在以下两方面值得我们借鉴。首先, 死刑复核的过程必须受到有效监督。秋审制度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实行有效的司法监督, 防止冤假错案, 但是秋审毕竟是以维护封建皇权为目的, 生杀大权必定是由皇帝掌握, 且秋审沿袭了我国古代司法制度司法与行政不分的传统, 因此清王朝的秋审制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司法监督。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体系, 在完善死刑复核制度过程中, 我们需要加强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工作, 否则会导致权力滥用, 司法腐败现象难以彻底根除的局面。纵观当今世界, 各个国家的司法独立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现行体制下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 盲目学习“三权分立”下的权力制衡, 我们应该从立法上保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同时, 更应该强调从体制设计上加强司法监督, 强化和细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运行机制, 确保司法权正确行使, 防止独断专行, 枉法裁决。
其次, 我们可以借鉴秋审制度的审判机构设置, 创建开放式的死刑复核程序。为防止地方机关擅权, 秋审繁复的程序、隆重的典礼使一般官吏在日常司法中不敢视人命如草芥, 进一步增加死刑案件的严肃性和透明度, 同时也加强地方司法机关和中央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上的交流, 确保死刑适用的准确无误。根据现行的刑事诉讼法, 死刑复核程序相对来说是较为封闭的, 死刑复核权主要掌握着最高人民法院手中, 除了辩护律师有一定的参与权外, 检察院、诉讼当事人被排除在诉讼程序之外。司法民主是我国立法司法所坚持的原则, 所以在死刑复核制度设计上应当让辩护律师, 最高检和被害人共同参与, 保障诉讼主体的参与权, 维护被害人和被告人合法的言词权, 发挥律师的辩护作用和检察院的司法监督作用。改革现行的死刑复核制度, 使其从封闭性走向开放式, 让检察院、诉讼当事人、辩护律师再一次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陈述和辩论, [5]这样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才能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同时, 开放的死刑复核程序也有利于社会的监督, 保证司法权的正当行使。
参考文献
[1]陈瑞华.对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的初步考察[J].法商研究, 2007 (4) .
[2]嵇璜, 刘墉.续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5.7.
[3]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 2003.59.
[4]刘昫.旧唐书·刑法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138.
审计复核 篇6
一、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文化考察
纵观数千年中华文明史, 传统文化思想对历代法律制度、司法实践有着复杂与深刻的影响。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死刑复核制度, 其设立与适用体现着以下几方面的政治文化思想。
(一) 明德慎罚思想
明德慎罚思想起源于西周。明德, 即倡导敬德、尚德, 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与保证。慎罚, 即刑罚适中, 罚当其罪, 避免波及无辜。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明德慎罚思想强调“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主张以王道、仁政感化百姓, 以德礼预防犯罪。综合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历程、程序设立及处理方式不难看出, 该制度的每一次变革皆伴随着明德慎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 明德慎罚思想乃历代死刑复核制度之直接思想渊源。
(二) 皇权至上思想
古代死刑复核制度亦深受法家权势独制思想的影响。法家主张“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 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 以其威势也, 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1]。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于皇帝, 皇权至上、皇权稳固方可令行禁止、厉行法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皇帝始终掌握着国家的最高审判权。自秦以降, 死刑复核制度的最后一道程序基本都是由司法官员将死刑判决上呈皇帝做终局裁决。无论各级官吏如何裁断, “死刑复核的终局决定大权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2], 未决犯的生死可谓系于皇帝一人。
(三) 仁政思想
儒家思想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荀子曰:“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为使君王千秋万载, 一统天下, 统治者必须施行仁政, 避免滥施极刑。受此影响, 死刑适用数量往往是评价国家是否安定、君主是否贤明的重要指标。统治者为安定人心、美化统治, 便通过死刑复核制度的设立来减少死刑的执行。
二、唐代死刑复核制度的主要内容
盛极一时的隋朝在隋末农民战争的冲击下迅速灭亡给唐朝统治者产生了极大震撼, 他们清楚地意识到隋末法纪败坏、死刑滥用是导致隋朝“百姓怨嗟, 天下大溃”的重要原因。贞观5年, 唐太宗下诏:“凡有死刑, 虽令即决, 皆须五复五奏。”该诏书随后被编入《唐令》。纵观唐律, 除皇帝掌握最终复核权外, 刑部、门下省、中书省等机构也拥有法定的死刑复核权。完善的死刑复核制度使唐前期的死刑执行人数较之前朝大为减少。“德主刑辅”、“慎用死刑”的立法指导思想在唐前期的司法实践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一) 刑部复核
有唐一代, 地方各州县与大理寺审理的死刑案件皆归刑部复核, 在各州执行的死刑案件必须上呈刑部, 经过三复奏后方能执行。刑部在复审死刑案件中, 如查出错案或疑案, 均得驳回或复审, 刑部亦有权亲自审理。及至玄宗时期, 门下省与中书省也获得了死刑复核权, 但刑部的复核权并未被剥夺, 其在法定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
(二) 尚书省复核
唐朝初年的尚书省主要管辖狱讼事务。天下各道、州、县的死罪与流罪都须经其复核。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和左右丞都具有司法监督权。具体来说, 尚书左右仆射负责“冤滞大事”, 而左右丞则负责零碎事务。尚书省通过勾、判形式复核死刑, 对死刑案件发挥行政复核职能, 这是唐代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一环。但中唐以降的尚书仆射地位渐低, 在司法审判中的作用逐渐弱化。
(三) 中书省复核
中书省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由中书舍人承担的。中书舍人与御史、给事中共同组成“三司”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唐玄宗时期, 中书省开始分享刑部的复核权。宪宗元和十三年, 皇帝敕令凡刑部与大理寺审判的案件必须呈报中书省裁量。中书省的司法复核是皇帝掌控国家司法权的手段之一, 因此唐代多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曾强化中书省在案件复核中的作用。
(四) 门下省复核
门下省的主要职官为给事中。给事中有权对刑部、大理寺及御史台经办的重大刑事案件进行审核。若给事中认为诸法司对具体案件存在定罪不准、量刑不确等失当情形, 有权援引适当的法规或案例予以驳回并要求重审。谏议大夫也是门下省的重要职官, 直隶于门下省, 有权参与死刑复核, 甚至有反驳皇命之例。开元二十五年后, 门下省对死刑案件的复核权逐渐强化。
(五) 皇帝复核
皇帝拥有国家最高司法裁判权, 自然也包括死刑复核权。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权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录囚。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期曾多次“亲录囚徒”。通过“录囚”制度使不少死刑犯得以宽免。二是复奏。贞观初年, 太宗因一时之愤处死交州都督卢祖尚与大理寺丞张蕴古, 后太宗追悔莫及, 乃下旨设立三复奏制度, 随后又改为五复奏, 并编入律令。由此, 皇帝得以牢牢掌握死刑的终审权。三是直诉。群臣吏民可通过上表、邀车驾、击登闻鼓、立肺石四种方式向皇帝直陈冤情。
三、唐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特点
(一) 制度设计具有开创性
唐代首创三司推事制度与九卿会审制度, 这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死刑案件通过三法司、九卿共同审理, 相互制约、牵制, 对避免司法官员滥用职权、枉法裁断, 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这也是“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慎刑恤狱”的立法指导思想在唐代司法程序中的具体体现。三司推事制度和九卿会审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亦极为深远, 其后的宋、元、明、清等王朝的死刑复核程序皆以唐代的死刑复核制度为蓝本并有所创新。
(二) 复核形式具有科学性
唐代死刑复核制度采取直接言词原则, 司法官员在死刑案件的审理中需要重新提审犯人, 获得犯人对于案件的口供。在押囚犯若有冤情可以向负责提审的司法官员当面陈述,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犯人的人身权利, 防止各级官吏草菅人命。司法官员亦可在审理过程中通过察言观色与逻辑推理判断囚犯陈述的真实性, 有利于提高案件审判与执行的科学性。此外, 唐代律法还规定中央可以派遣司法官员到交通不便的省份进行提审, 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 防止冤假错案, 这一规定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意义。
(三) 制度适用存在例外
《唐六典》规定对于杀人、谋反等重罪无须向皇帝复奏便可直接执行, 这是封建专制制度在立法内容与司法程序中的体现。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危害其统治地位、利益的行为定然不会考虑人权与法制的可贵, 而是坚持快捕、快审、快决, 唯恐因此细故而使天下之“贼”群起仿效、危害江山社稷。安史之乱后, 大唐帝国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各藩镇在其治下滥用刑杀, 处决犯人皆以军法为凭, 朝廷无从管辖, 死刑复核制度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此为后话。
四、对当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反思
(一) 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参与死刑复核程序
唐代的三司推事制度与九卿会审制度昭示:死刑复核必须有其它机关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这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至关重要的因素。虽然检察机关可以在案件的一审、二审中充分行使监督权, 但死刑复核程序缺乏监督亦会使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最终化为泡影, 为确保程序公平、正义, 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程序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复核程序中的检察院监督环节, 即最高检可以向最高院提出意见, 最高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过最高检。在笔者看来, 检察机关的职权可以适度扩大, 最高检的工作人员可以到案件管辖地与案件发生地进行调查、提审, 可以要求省级与市级检察院予以协助, 做好相关证据的补充工作。最高检也应慎重对待其向最高院提出意见的权力, 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执行死刑”或“不执行死刑”。
(二) 明确慎用死刑的法律精神
唐代设立的“三复奏”及“五复奏”制度是慎用死刑精神的具体体现。纵观人类古今往来, 慎用死刑是文明发展与法治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 当前的刑事立法、司法必须贯彻“少杀”、“慎杀”的原则。若案件原判决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存在瑕疵的, 复核机关自然应当进行纠正;但即使是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均无瑕疵的案件, 复核机关也应当慎重对待, 若确实有必要执行死刑, 方可予以执行。生命权是人最根本的权利, 死刑一旦予以执行便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结果, 因此不可不慎。
(三) 适度增加合议庭组成人员数量
死刑复核程序是被告人生命的最后防线, 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死刑复核程序相较于其它审判程序理应更加严格。从唐代三司推事制度和九卿会审制度不难看出, 唐代负责审理与复核死刑案件的司法官员数量较多。除中央司法官员外, 皇帝还有权干预案件的审理并最终决定是否予以执行。但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案件由3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复核, 而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合议庭也由3人组成, 第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可以由3人或5人组成。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需要进行改进, 可以规定一般死刑案件应由3名或5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复核, 若遇案情复杂或在地区甚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则应当由7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复核。
(四) 规定合理的复核期限
我国现行《刑诉法》对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均有审限规定, 但对于死刑复核程序的审限则未作出规定。通常, “慎杀”原则要求死刑复核程序持续较长时间, 但若死刑案件久拖不决, 亦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正如法谚所云:“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笔者认为, 由于死刑复核程序不同于其它诉讼程序, 具有特殊性, 加之我国舆情复杂, 法院受媒体、行政机关影响较大, 死刑复核程序应当同时设置最短审理期限和最长审理期限。最短审理期限可设为3个月, 若遇重大复杂的疑难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在征求最高检及辩护律师的基础上适当延长, 但最长不超过3个月。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让最高人民法院有充分的时间调查案件的过程、证据, 保证复核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 减少死刑案件的积压。
五、结语
自2007年1月1日起, 我国死刑案件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这是我国死刑复核制度的巨大进步, 体现了现行宪法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可以说, 现行死刑复核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我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精华。深入研究唐代死刑复核制度的内容与思想, 定能为今后我国刑事审判与执行程序的改革、发展,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人权提供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韩非<韩非子·人主>.
【审计复核】推荐阅读:
控制复核05-17
死刑复核09-30
财务复核10-05
复核评估申请05-17
技术复核表10-18
死刑复核程序案例10-15
“三星”复核汇报材料11-02
清关单证的复核制度06-26
药品养护出库复核制度08-17
单证复核或纠错制度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