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思考

2024-12-06

体育教学的思考(共12篇)

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1

摘要:在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 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需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要对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感悟, 并在具体的实践中落实, 改变教育教学行为, 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普遍固守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材为中心, 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 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要, 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践中,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来自于旧观念的束缚。教育教学观念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适时进行调整。

1. 树立教育新观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体现: (1) 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 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而且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2. 树立教学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陶行知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事实证明, 只有在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教学活动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 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才能逐步培养起积极主动、自主独立、大胆求异、勇于创新等人格品质。因此, 教师要做到: (1) 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行为。教师应明白自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者、引路人;教师也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 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平等参与者。 (2)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 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持和帮助。 (3) 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 参与观察、思考和讨论。 (4) 进行心理换位, 以朋友之心来理解学生, 给学生创造宽松、安全、自主的教学环境。

(2)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其直接后果是教支配、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不爱学。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事实证明, 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一旦建立起来, 学生大胆地学、大胆地问的局面就会有效地形成。教师也会在“教”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里或从教学时发现的新问题中, 得到充实与提高,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走进新课程的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大力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 让学生体验成功、走向成功的彼岸。

1. 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 就是“自主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它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 相对的是“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 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意愿。一方面, 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另一方面, 自主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在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暨“五学模式”中的“自主探学”和“检测评学”环节就要求学生进行认真自主学习, 如,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 (1) 教学中, 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 让学生自学感受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 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 在组内进行交流,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 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另一种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如,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1探索勾股定理 (1) 教学中, 其中第2页“做一做”要求学生自学后, 让各小组学生共同研究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也可以进行不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3.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 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与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与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 也是探究学习的归宿。 (2) 探索性。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3) 开放性。这包括目标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结果的开放、评价的开放。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实, 探究性学习, 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下, 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 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 建构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中数学教材安排的关于“课题学习”内容, 就可以用探究学习。如, 教学中的“镶嵌”活动, 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 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 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 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 这些探究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如今,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继承优秀传统的方面,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本指导原则。数学教师既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又要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直观, 使学生爱学、乐学、勤学, 在数学的应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于向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8-01.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4.

[3]马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8.

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2

摘要: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对体育教学及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职能,促进其同步发展与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提高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

1、前言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一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2、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的基本事实,教学与学校教育并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3、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对此,国内习称教学的“四大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文化至上,升学第一”影响严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伯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累,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似可分别概括如下:

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凡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评估,即指评价与估算,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4、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前已述及,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至少受到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揭示驾驭体育教学过程至少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据1994年4月至1996年8月尺实地考虑58所中学后发现,其中只有27所环形田径场,而6校田径场上仅有一个沙坑;只有5校(8.6%)能基本保证雨天上体育实践课;95%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数量不足而不方便组织体育教学;初三、高三毕业班停上或少上体育课学校比例分别为69%和89%;教材使用比例,田径、篮球占89.11%,武术2.91%,韵律体操舞路0.57%,器械体操0.9816,典型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是“教师发球,学生自由”,观察98节体育课,69.38%属于“放羊”,课上学生练习密度小,初中19.89 %―25.16%、高中17.63%―27.19%;专项练习密度更小,如跳远5.55%―7.4%、跨栏5.11 %―6.91%、投篮4.16%―7.88%,学校课外体育活动,10校占17.2%无法开展,70.6%学校经常只有少数学生活动,业余训练清一色田径,79.3%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只对代表队训练和比赛感兴趣。观察大专院校体育课21节(42学时),教学内容上二项基本教材16节,一项基本教材的5节;课上教师讲述教材对学生身心作用者5节(占23。2%);运用评估指导学生、刺激其积极性者7节,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只重技术技能教学,而不能同时兼顾教育、教养双重任务。且所观大中学119节课,仅35节(占29%)是在单独教学环境中进行,余则2―4个班挤在相邻场地或挤满一堂,在彼此干扰情况下教学。这些现象进一步揭示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不少薄弱因素和因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首先下决心改善薄弱因素,使各因素同步发展,并逐步完善其功能指标体系。因为只有个体功能好,其整体功能也才可能好。进而言之,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又并非各相关因素功能简单相加,也不是无原则的追求单因素夺魁可以获得的。例如,教师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5、结束语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①贺强、张燕生、朱永杰主编《西方管理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②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年第1期

③《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④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⑤《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体育教学中的思考 篇3

怎样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确保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呢?核心问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常态的教学,回归真实的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

一、常态的教学

何谓常态教学,

“常态”顾名思义,是正常状态。对应“非常态”。由此可见常态教学,是指在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教学活动。那么以此为据,对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体育课程进行分析,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通过的教材、教科书;其次,实施国家课程应该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颁布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实行基本标准》的要求配置体育器材,应该具备课程实施所必须最低限度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按照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具备以上要素属于常态教学。

常态体育课(简称常态课),是指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师用书、教科书,并依照实施方案制订课程教学计划,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具备以上要素属于常态体育课常态课。与之相对应非常态课,或称之为表演课,做秀课。

非常态课,是指为了某种目的,不按课程实施方案,不按教学进度,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反复演练一堂课,甚至长达一个学期,更有甚者跨越学年,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视而不见,任其漫延,必须遏制非常态课。

按照以上界定的常態教学、常态体育来审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人认为,相当一部分地方及学校达不到这个“标准”,有人会讲这个“标准”太高了。其实不然,这个“标准”是“基本标准”,基本标准的制定应该有一个底线,就是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中等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应该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基本标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理由不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体育课。

二、回归真实的教学

回归:回到原来的地方或回到原来的状态。真实: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不假。真实的教学:这一提法,主要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和学校打着引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旗号,不考虑体育学科的性质,一味的迎合某种新的教学方式,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这里以一堂小学三年级投掷垒球为例进行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投掷垒球技术,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查找投掷垒球动作,身体哪部分肌肉用力,并要求分组讨论;这一要求,不但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违背学科教学规律,对学习掌握投掷垒球技术毫无意义,这种教学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是改变了学科的性质异化体育教学。真实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地方课程实施方案,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教科书,制订水平、学年、学期、单元、课时计划进行教学。一堂真实的体育课,应该具备以下要素:一是选择教学内容,二是制定教学目标,三是选用教学方法手段,四是实施教学过程,五是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六是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练环节,七是合理安排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安排适宜生理负荷,八是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九是要有保护与帮助(体操教材)十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效教学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概念,源于20世纪中叶,在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背景下提出的。它的核心要义是强调教学效能的核定。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定义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国内学者借用经济学上的“三效”即: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解释有效教学。由此可见,对有效教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本人以为“有效教学”对应“无效教学”,构建有效教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从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诸多因素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

铲马粪的小里根

里根是美国的第40任总统,他的乐观和自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他的少年时代。

当里根还是一个小男孩儿的时候,有一次,父母把他锁在一间堆着马粪的屋子里,要他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一段时间后,父母有些放心不下,就到屋里去看他。哪料到,他非但没有哭闹,反而兴致勃勃地铲着那些马粪。他对着惊讶的父母兴奋地说道:“周围这么多马粪,我知道,在这附近的什么地方,准有个小马驹”。

这个寻找小马驹的男孩儿就在乐观的情绪中一天天长大,虽然他的家庭从未富裕过,甚至在萧条时期几乎破产,但在里根的记忆中,生活大都是幸福美好的。即使是在总统大选中遇到挫折,前景黯淡时,里根仍保持

着他的乐观。

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4

一、强化意识, 培养兴趣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还不高, 这在很多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他们重视中考科目的学习, 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都给学生的学习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学生便集中精力进行考试科目的学习, 尤其在初三阶段。因此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提高他们对体育功能认识, 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为健康做投入, 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体育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教学、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养成, 都是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意识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在设计环节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出发,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培养能力, 自觉锻炼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 教是为了不教。体育教师应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最重要的是形成他们的体育意识, 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并且把这种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目标去实施。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运动带来的愉快, 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体育锻炼的动机, 引发体育活动的兴趣, 这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和实施的教学任务。

三、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艺高为师, 作为体育教师, 其自身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老师具有的高尚师德、精湛的体育技能、富有激情的讲解、潇洒的示范动作, 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兴趣。注重专长, 具有一技之长的体育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 但是同时还要做一个全面的教师, 各种球类及其他项目的体育活动, 都应懂得并有所建树。如果具备这样的素质更容易指导学生, 进而培养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和业务专长, 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必备素质, 教学也得心应手, 更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因素。教师在掌握必须的体育技能的同时, 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 用以辅助教学。

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5

对于有效教学我想我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谈的,一是因为接触有效教学的时间不长,也未有深入的研究。二是我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自1997年参加工作,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特别是每人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三次备课”。三次备课是集众人之长,加强三次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这两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

三.课后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

而我们目前使用的练习主要是大小练习册,量多,作业大众化,没有针对性,所以我觉得应该取消这些作业,而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作业,不过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同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在校时间,最好学生能当堂完成。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布置练习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少而且精;二是能当堂完成的,决不留到课下去做。这样学生就能按时按质的完成作业。

四.提高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动力。

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6

【摘 要】 目前,大学教育体系将体育课设为必修课程,对增强学生体魄,锻炼提高体育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体育成绩的优劣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毕业等。笔者在本文中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育课程

1. 高校体育教学现存的缺陷

目前,大学教育体系将体育课设为必修课程,对增强学生体魄,锻炼提高体育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体育成绩的优劣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毕业等。但在实践中,体育教学主要是围绕达标、考试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而进行。体育课是按“大纲”、“计划”授课的,因而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1周岁、兴趣爱好趋于稳定、集中、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教学形式。更热衷于开放、活泼、主动参与的课外锻炼。而现在体育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难以体现个性,很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不完善;教学大纲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不强;体育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方法单调、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体育课考试和评分方法不合理,重实践轻理论;不能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相配套的教材等,所以有必要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

2. 面对目前状况应采取的对策

2.1 改革考试方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考试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过去考试重技评和达标,偏重于引导学生学习各项体育技能。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对于身体条件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负性思维,无益于运动技术的掌握。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体育考试应按强身育人的体育标准实施,即体育成绩应以学生的锻炼态度、次数,本人运动成绩进步幅度和掌握的体育知识为主要评定标准。同时教学考试改革必须重视考核学生应用体育原理、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体育综合能力十分重要,是实现科学、全面课程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2.2 创造条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据了解,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固然有中学教育忽视体育的原因,但也和体育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专业对口的定向化模式,在进人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时,就明确地确定了毕业后从事中学、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因此,学生的培养就框定在非常专门化的范围内,课程表现出专、窄、深的特点。不难看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新思想付诸于实际,一是师资培训滞后于教改,二是师资素质不高。要想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组织教师研讨教改后的新恩想,其次在思想趋向统一后探讨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确保教师既有新思想,又能掌握新内容,从而使教改的目标与内容融为一体。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索质,学雄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修、考研,拓宽知识a同时也要结合请进来和强化内部培训来共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实现课程建设总目标莫定高素质的师资基础。

2.3 构建新的体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体育教学的规律,新的课程体系应以锻炼和养护学生身心为主体。理论部分除在概论教学中注重选择有助于强化体育意识,培养兴趣和观赏能力的教学内容外,同时还应突出增加锻炼原理和养护原理的内容,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积极的体育意识,以保证理论教学的完整性,这是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延伸点。实践部分应在简化高难度运动技术为体育手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探讨编写多项运动技术的锻炼方法和养护法的教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提供完整的教学内容。这是把传习式体育升华到现代科学体育教育层次上的递进与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已着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清华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从学期开始,将实行更多体育科目男女合上。从明年9月开始,体育课程以必修形式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体育课不分年级,只分高、中、初三级,学生可以从30门专项课中选择。简化体育考试,但毕业时应达到会长跑、会游泳、会武术一类的要求。他们认为:会长跑的含义不仅要求学生长跑成绩达标,还要求学生具有锻冻的主动意识,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量等。清华大学还将开发体育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教育观念。学生从运劫中找到乐趣,就会喜欢体育,喜欢体育课,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总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只要抓住锻炼与养护的核心内容。就能保证大纲、教材与课程建设目标的一体化,符合当今提倡传授发展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才能真正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传习式教学体系”的旧格局。

2.4 实现教学目标、大纲和教材一体化

从教育发展来看,大纲安排的运动项目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会体育手段的问题,但为达到目的更需要运用体育方法。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在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重视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传递和储存知识更重要。所以大纲重手段轻方法是不科学的,以运动的内容为主体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运动过程是消耗人体物质和能量的异化过程,是引起强身健体的诱因过程,而产生强身健体结果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运动后的恢复养护过程实现的。所以重运动轻养护的体育大纲也是不完整的教学体系,为此必须使教学目标、大纲和教材一体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论

(1)为真正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传习式体育课程体系,必须把早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开设若干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既满足兴趣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考核与能力的培养,适当控制不及格率,解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国家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课程设计、大纲教材、体育考试、师资培训的整体进行改革是提高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主要措施。

结语

总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只有紧紧围绕总目标进行整体改革,才能把以往体育课程诸要素零散的“游离态”的改革,转变为“一体化”建设,才能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创造良好的体质教育环境。

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7

一、“估算答案不应是唯一的, 而应是多样的”, 但也不能无度发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度”的问题, 面对学生多样的估算方法, 我们理应用“度”去作出相应的评价。文章是从学校举行数学测试卷中的一道估算题52×9≈ () 而引发的思考。学生有以下四种答案: (1) 把52看成50, 50×9=450, 所以52×9≈450; (2) 把52看成60, 60×9=540, 所以52×9≈540; (3) 把52看成50, 把9看成10, 50×10=500, 所以52×9≈500; (4) 把52看成60, 把9看成10, 60×10=600, 所以52×9≈600。那

位老师认为这四种答案都对, 因为不能把估算的结果定格在某一特定的答案上。笔者认为不然, 估算也应有一定的标准和目标, 一味地迁就学生的估算方法, 表面上是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际上是助长了学生不全面、不深刻的思维惰性, 容易对缜密数学思维的形成产生障碍。因“52”“9”分别接近“50”和“10”, 而且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之上, 因此, 把

52×9估算成50×9、52×10、50×10皆有道理。在学生的四种答案中, 第 (2) (4) 种方法都把“52”看成了“60”进行估算, “52”与“60”相差较多, 这样估算的结果与准确数相差较大, 因此这两种方法是不能算对的。

二、“估算策略不应是僵化的, 而应是灵活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优化

估算教学应在多样的估算方法之下, 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最合适的估算策略。如在“52个学生进儿童乐园游玩, 每张门票9元, 大约要准备多少钱”这一情境下来思考52×9的估算方法时, 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明确“准备游玩的钱只能多, 不能少”这一生活常识。所以, 我们必须放弃50×9这种估算方法, 只能是52×10=520 (元) 。当然, 把52×9估成60×9是不合适的, 也违背了生活中的思维惯性。在具体情境中, 应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 选择适合生活常识、适合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估算的评价应在培养估算意识的基础之上, 努力让学生形成估算技能

估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实际的估算教学中, 应从培养估算意识出发, 解决问题应做到估算在先, 估算在数学学习中率先起到一个检验的功能。笔者在教学中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 其结果表明:具有估算意识的学生, 其解题正确率远比没有估算意识的学生要高得多。但光有估算意识是不够的, 如果估算方法选择不当的话, 会严重影响到估算的功能。所以在能正确选择估算方法之前, 必须先掌握这项技能。估算的意识、技能与应用应体现出良性循环的状态。 (如图)

意识训练形成技能灵活应用生活

激励产生

关于创新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创新,体育教学,思考

纵观体育教学, 途径多多, 如何去进行创新体育教学却是实践性的新课题, 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以顺应教学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创新体育教学, 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顺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融汇贯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技能与技术。并拥有现代教学理念和体育人文精神及敏锐的视角, 综合地运用与创造性地发展, 善于发现与总结新问题, 寓新课程标准中的内涵与外延于实践, 从多角度和多层次上深讨适于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孜孜不倦, 共同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的过程。

1 观念的创新是教学发展的先导

观念要作为行动的先导。必须首先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思想理念来丰富与发展自我, 在继承传统观念中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 灵活地进行符合时代及现时要求的创新。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与“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意识, 从多层面上开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如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及主动转化过程。只有这样, 创新体育教学观方能以“按需学习”作为主导, 实现“活动性教学”之目的。

2 整合教学过程促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观念已转变为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形成了创新体育模式——多元化教学。可以说, 多元化教学就是创造性实践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环节, 教师主动进行教改与试验, 开展教科研项目于一体的活动, 求得教学与研究的和谐整合;教学需要选择特色, 设计特色, 创造特色, 就须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 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实践富有人性的“个性化”教学, 让所有学生都有所选择, 并得到更多的有效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切实开展“探究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多功能练习站等活动, 能确保学生重塑自我, 发展自我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 逐步、培养与发展创造性的品格, 实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3 重构师生新关系

就体育教学而言, 总是伴随于师生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而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发展的纽带, 是实践的主体。在当前情况下, 重新审视教学师生关系已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 笔者纵观多元化教学的发展, 在借鉴罗杰斯关于“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 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新关系, 提出如下见解, 还希望广大体育工作者给予指导。

3.1 诚信教学

“诚信”是教师教学的前提,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 更为“教”与“学”提供新的可能。实施诚信教学,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民主平等的合作化教学氛围,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 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能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导引学生的心向, 满足学生的运动愿望, 并构建起师生“伙伴式”的协作学习通道;彼此间坦诚相待, 共同确立诚信教学思想——“民主与平等, 尊重与信任, 需要与发展, 教学相长”关通过师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以实现创新体育教学的有效发展。

3.2 诱思教学

诱思是教学发展的主导, 是师生新关系的表现形式。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 客观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 如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特长等, 需教师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来对待, 顺应学生的成长过程及发展方向;同时, 正视学生的特点并发展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在对话与交往中重塑自我, 做到“既注重学生的共性, 又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放矢地实施诱思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无条件地大度地接纳学生的方方面面, 在诚信教学的基础上将积极诱导与转化作用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 与时俱进, 共谋发展, 方能达到诱思之目的。

3.3 挫折学习

挫折学习是指学生在挫折中能够获得“修炼”, 自主地发展健康身心的过程, 是培育师生关系健康发展的“土壤”。学生在挫折学习中往往最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 并借助于有效学习的评价策略及集体的配合与通力合作, 方能有效抑制学生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健全其人格品质;教师要适度开展“挫折学习”活动, 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处理问题, 客观地进行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避免溺爱, 并精心设计与设置学习项目与练习措施, 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挫折活动, 在挫折中体验学习的酸辛与快乐, 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及综合素质, 自主地构建挫折防循体系。

3.4 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就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把学生的发展意识, 同教学情境联系在一起, 帮助每一名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以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各种心理需求与意向, 实现学生由成功走向成功的发展过程。教师不断创设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关注与欣赏他们的每一步成功, 让成功的感觉始终萦绕于学生的心间, 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态及学习氛围, 切实为每一名学生的成功发展服务。只有这样, 每一名学生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不断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实现成功教育之目的。

3.5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树立正确认识信息的观念与做法, 充分享受全新教学能力的过程, 也就是集身体活动、心理活动和情绪体验于同一过程的复杂活动。由于网络教学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开展民主式探讨学习提供技术性支撑, 也为体育教学实施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可能。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优化发展, 不仅引起体育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 更带动了教学全方位的创新。在课程整合中,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与评价、课程资源等诸方面, 为主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与发展, 需将现实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 既注重教师面授、学生间的对话、讨论、交往、综合实践等活动, 深化直接交流与随机性反馈及评价措施, 又将开放式学习与统一规置适当结合, 重视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及身体素质的综合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完成, 更要借助于现代媒体方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弥补了传统教学之不足。这样, 通过信息化教学, 可优化教学全程和学习效果, 充分发挥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等的综合效能, 并将知识、技能与技术融为一个系统, 推进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总之, 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都应对当前体育教学发展状况进行理性思考, 正视体育教学的创新过程及日趋现代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宁波.重建师生新关系[J].中国教育报, 2002, 9 (4) .

体育教学育人方法的思考 篇9

一、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一般中学的体育课, 主要在室外进行。天雨和必要时, 也在室内进行。在室内上体育课, 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 用好多媒体教学方法, 通过这些电化教学所供声、像、图、文、动、静结合的情境, 使死板知识动态化, 分散动作连贯化, 枯燥体育趣味化,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动作的要领, 牢固掌握每个动作的做法, 更好地吸取外地先进理念和名师的名教。至于传统教法, 不应盲目照搬, 只能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在育人方法中, 有“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这两句叙述不同事物的话并在一起来说,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们的句式相同, 二是它们的主张相同, 都强调事物的极端性, 一个要药苦, 一个要话逆。这两句话, 不知何时何地始于何人之口, 反正由来已久, 影响深远, 至今还被一些人视为育人良方。这“苦”和“逆”, 是否能作育人良方, 值得三思!

二、苦口之药应妙用, 育人不能强烈刺激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核心是, 认为育人要刺激性大才好, 有人将其引伸为“油盐出好菜, 棍棒出好人”。其实不然, 盐多了味要咸, 油多了会腻嘴, 长此下去, 会患肥胖等病症, 这与当今提倡饮食清淡相悖, 至于棍棒, 你一打必伤心, 会伤害学生的人格, 伤害师生感情, 学生没有温暖可言, 咋会专心听教师讲课, 怎能专心作你安排的体育动作?废除伤心毁情的体罚, 早已进入国家教育法规。应当看到, 药苦并不受欢迎。当所用药物味苦时, 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缓解甚至避免苦味。中医处方, 配些味甜的甘草或大枣, 除提高药效外, 还有缓解苦味的作用。药厂制苦味成药时, 把苦药包一层糖衣, 或把苦药装在胶壳里, 让人吞食舒服。人们在苦药液中加些白糖, 为的也是减轻苦味。如果对苦药不作这些处理, 必然难以入口。成人患者勉强能恨病吃药, 小儿患者却没有这种勇气。家长硬把苦药灌进患儿嘴里, 他会痛哭流涕把苦药吐出来。吞都无法吞, 怎能利病?!因此, 苦口之药应妙用, 育人不能强烈刺激, 上体育课不要体罚学生。

三、良药都应力避苦口, 忠言该不该逆耳

良药都应力避苦口, 忠言该不该逆耳?忠言有理, 实属好心。逆耳难听, 未必受爱。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教学生做体育动作, 尽管言忠心善, 但语词逆耳难听, 伤心刺人, 人家听不进去, 接受不了, 哪有好的效果?!这是大量“好心办坏事”的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冷静想想, 既然言忠心善, 又何必逆耳伤人呢?我们欢迎言忠, 不爱逆耳。这是因为:“逆耳”, 不符因势利导。不同表现, 不同程度, 不同原因的问题, 应用不同方法处理, 处理手段, 话语分量, 语气轻重, 应区别对待, 不能通通逆耳。比如, 学生跑步偷懒等小事, 教师只要“蜻蜓点水”, 引起人家注意即可。学做垫上运动乱滚等中事, 教师要以理相诱, 让人家知错改正就行。学生在双杠上打跳等大事, 教师要严肃教育, 使学生深知危险而改, 无论事大事小, 都不挖苦体罚, 不逆耳伤人, 只能言忠心善, 注意分寸, 绝不小题大作, 须知, “大炮打麻雀”, 没有火枪可靠。“逆耳”, 违背因材施教”。不同的人, 性格不同, 承受力不同, 对事物的态度和求知求进的要求不同, 对他们的要求和教法应随之不同。虚心求进的学生, 爱听老师的规劝;倔强小气的学生, 受不得半点刺激;严于律已的学生, “响鼓不用重锤敲”;“老油条”, 却不能“轻描淡写”。不分对象特征, 总是逆耳相刺, 效果肯定不好。

四、关注受教者的痛痒, 关爱受教者的成长

“逆耳”, 违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 是尊重和关爱服务对象,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育人, 必须尊重受教者的人格, 保护受教者的人权, 关注受教者的痛痒, 关爱受教者的成长。对任何受教者, 都不能逆耳挖苦, 凶残体罚, 莫说学生应受尊重, 就是在押犯人的人权, 国家也不容侵犯。瓮安事件中那些误入的青少年和学生, 之所以能很快平稳回归社会和学校, 就是党政以人为本, 真诚关爱尊重的结果, 这是逆耳伤人不能办到的事情。“逆耳”违背心理特征。人是有感情, 理智和心理特征的高级动物, 情与智等心理特征的合理运用, 是施教成功的前提。在逆耳和悦耳之间, 在刺伤和关爱之间, 在批评和表扬之间, 爱“戴高帽子”的心情, 使人们都喜欢后者。可见, 上体育课和教书育人, 应当让受教者有好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一定要爱字当头, 诚恳帮助, 以情取情, 以心换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诱之以行, 学之以模, 施教时, 态度宜诚, 面容宜善, 言词宜忠, 语气宜亲, 要求宜当, 方法宜良, 场所宜适。使受教者, 心情舒畅, 倍觉关爱, 律有准则, 学有目标, 走有方向, 上有激情, 轻松奋进。逆耳说教, 哪有这种大好局面?!

对快乐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学

1 快乐体育教学的内涵

1.1 快乐体育教学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地参与体育教学,并能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

1.2“快乐体育”的具体目标

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快乐体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快乐体育”,改变传统体育纯技术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意识和能力,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快乐体育”,使“厌学”为“乐学”,变“苦练”为“乐练”,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从健身性和育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出发组建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体验到体育活动中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由厌学转为乐学,再到会学和有创造性地去学。

1.3“快乐体育”的特征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而言,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短师生心理上的差距,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时刻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为此,“快乐体育”具有如下特征:

⑴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与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⑵教与学的关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⑶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⑷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⑸教学组织上,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2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原则

2.1 教育性原则

“快乐体育”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力求将外部的要求变为内驱力,以学生“乐学”为支撑点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更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 平等性原则

教育学指出,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理智的、普遍的和稳定的时候,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友好、亲近、依赖、共鸣的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处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待,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无拘无束,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2.3 趣味性原则

要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必须要求教学“授之有趣”,因此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语言运用上都考虑趣味性因素。当然,趣味性也不能脱离科学性,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原则。

3 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

3.1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1)成功教学法。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2)愉快教学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防止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它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3.2 激发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内在动机。通过目标设置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动机。例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动作比较简单,中学里已在达标项目中出现。中学体育课上再出现时,学生就没有多少新鲜感,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设置教学目标如达到及格(或良好级、优良级)组织教学,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3.3 创设情景,驱动情感。

现代生活教育模式指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首先要求我们把师生实践活动建立在良好的对话基础上。设想如果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冷冰冰,语气平淡,与学生漠然相处,学生心理紧张,缺乏安全感,浑身上下不自在,又怎能与教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又怎能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我-你”的对话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生机盎然的精神相遇、平等和谐的关系,人的本质力量才得以进入完满的生存状态。因此,“快乐体育”的“对话式”情境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全体学生看作与自己有着精神相遇的相互依存的“你”,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与教师产生“我-你”的亲近感。

参考文献

[1]邱海龙等.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J].体育科研.

我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新时期 教学改革 高中体育

一、序言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高。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的改革研究,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确定以后,体育教师需要认识高中体育教学过程,并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以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要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对新生事物要接受快、接受能力强,从而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新体育课程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变化所带来的要求,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着这样的现状: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的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2.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不同,同一标准部分学生难以达标。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3.教学思想观念落后。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三、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思考

1.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体育感情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激发了学习动机,培养了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通过高中体育学习,使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既发展学生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2.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考评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成绩做多维评价。例如,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实行加、减分制:一是“达标”项目的考核,应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划定分数;二是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项加分项目的考核;三是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追加分。

3.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高中阶段的體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4.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趋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趋向于师生关系,有的趋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趋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思考 篇12

以上的发言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是站在自己的立场, 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 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 有些偏颇。基于学生的这种只责怪他人的特点, 我就随机增设这一环节:“如果你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送给父母, 他们又转送别人, 你会怎么想?”学生表示强烈不满, 说是父母不尊重他们, 言辞间还是怪父母, 未意识自己的错误, 只有一部分学生安静地思考, 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于是, 我提示道:“父母把有价值的东西送你, 是爱你, 可你转送给别人, 想想父母的心情。”这样换位思考后, 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缺点。学生理解父母的感受与做法后, 在解决“那如何避免冲突发生?”时他们的想法就比较公正与宽容。有说: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 要珍藏好不可随便送人;已送人了, 父母可以好好商量, 用别的东西把它交换回来。

在这种气氛下, 我因势利导问:为何会与父母发生这样的事呢?学生得出与父母沟通交流太少的结论。老师小结:以后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沟通, 要敞开心扉让父母理解自己, 自己也努力站在父母角度考虑, 尊重理解父母。

上一篇:中药剂师下一篇:交通事故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