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的思考

2024-09-15

思品教学的思考(精选12篇)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1

思品课教学的理念:倡导通过生活化的情景, 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倡导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 关注社会, 让学生在辨别是非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倡导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为适应这一理念的变化, 我觉得有必要把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下。

一、坚持正面教育, 发挥导向作用

思品课是通过对学生给予思想上的、道德上的、心理上的、行动上的指导和影响, 来提高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会学生做人, 做怎样的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突出思品课的思想教育性, 以正确的、先进的内容, 以尊重学生的态度, 积极干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务实基础知识, 做到惠及全体而又重点突出

知识是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基础知识是考试的第一依据, 越是基础好越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同时, 基础不扎实, 也容易造成学生在运用时, 运用不当而丢失分数。因此, 无论是新授过程还是复习过程, 一定要务实基础。首先, 要做到遍地撒网, 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考点。其次, 重点突破主干知识。最后, 从宏观上, 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通过以上三点, 使学生做到主干知识与考点的统一, 宏观把握与微观探索结合, 以务实基础。

三、讲解过程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思品课的教学实践源泉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 离开了这些就会变成“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选择他们关注的话题。如, 发生在校园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上不道德的或违法问题的看法, 对保护环境问题的看法,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例如:“3.14”西藏打砸抢事件, “5.12”汶川地震, “8.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学生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讨论,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通过学习教材, 得出正确认识,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引入时政资源, 强化时政教育

在思品课堂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就是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这一部分内容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很难形成主动探求的学习习惯。因此, 教师要想使学生做好时政热点的学习, 必须立足平时, 长期关注, 做一个有心人, 深入社会, 体验生活, 有选择的积累生活素材, 积极占有第一手资料, 把它们作为教学资源。同时对时政的讲解应做到; (1) 课前引入时政, 可以分为“讲时政”、“评时政”两个阶段,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2) 在讲述过程中导入时政。这时, 教师要注意将运用的时政材料精心整理和加工, 说明理论一定要找准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注意材料的说理力度与准确性。 (3) 复习阶段还要注意对时政材料的分析和梳理, 力求做到以点盖面, 强化对某阶段重大事件的整体认识。

总之,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与时惧进, 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做一名合格的思想品德课教师。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2

【内容摘要】:课外拓展性作业是指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促进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深化的作业。通过现场确认,课堂汇报展示、体验深化、教师寄语等环节的评价,可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整个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的理论,符合课标要求,但也存在许多困惑,有待不断完善。【关键词】:拓展性作业;评价;活动;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的综合性课程,应该说就是其实质来讲是一门德育课。德育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和主体性生成的基础,亦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作业是每门学科巩固、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思品课同样也需要作业,但由于思品课的特殊性,其作业不能限于课堂的或仅限于书面的作业,必须开发和布置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实践性作业,才能实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目的。这种作业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获得直接经验,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获得体念的作业。

我在思品战线上工作三十多年,习惯上要布置两套作业,一套是课内或校内要完成的书面知识性作业,一套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可以是口头演讲、组织调查、探究、体验,也可以是动手去操作的作业。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上级的考核体系不健全,社会、家长等都缺乏对此作业的认同。但出于对社会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我们还是坚持依照课标的要求走下去。在这样缺乏认同和考评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都不高,出现活动是布置了,也开展了,但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活动流于形式。近几年,针对这种状况,我摸索出了一套评价课外拓展作业的做法,使课外拓展作业的每个环节都得到关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具体的做法如下:

对课外拓展作业的参与性(出勤)和过程性(过程)进行认定,由相关的人员提供确认,再由学生代表或小组长在班级中口头汇报,叙述活动的经过,谈体会、收获,并展示相关成果,然后通过试题和小论文、周记等进行体验反思、认识深化,最后由教师评定等级、撰写评语、提出建议。整个过程体现出评价的完整性和认识的不断深化。

1、过程监控

课外拓展性作业,一般都在室外、校外进行,学生活动的空间变化很大,人员分散,时间跨度大,教师很难对每个成员进行有效监管,也谈不上有效的评价。但这种作业的评价,过程胜于结果,我们侧重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获成长。为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我设计了活动《作业评价手册》。

①手册分成三大部分:活动作业要求(参与活动组织要求、纪律要求、报告撰写要求等),活动作业程序(培训人员、明确分工、组织实施、表册记录、成果收获汇报、体会与反思等)、活动作业评价(活动作业评价办法、标准)。

②《活动登记表》是手册中间部分的主要内容,这张表格主要记录活动主要过程,并必须要有相关人员的签字确认,表格上载明: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名称、内容经过、负责人姓名、成果材料目录等,表格中还有现场相关人员的签字栏,分别由家长签字评价、社区(村委)负责人签字评价、其他见证人评价签字,组长汇报签字、最后教师以电话、走访等形式进行抽查。做到基本了解情况,过程在监控范围之内

③对《登记表》内容组长还要作简要的汇报,以证实其真实性。总之,通过《手册》的实施,使课外拓展作业的参与人员明确作业基本要求,作业开展程度及评价方法,并保证整个过程的真实性,对每个成员的参与情况,表现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今年开学初,结合课文教学,我们依据课标建议,布置了一道“为老人服务”的小组集体作业,主要落实课文《珍爱生命》中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要求。全班 2

分成三个组,一个组负责镇敬老院的卫生打扫,对镇敬老院的门窗、地面、卫生间、厨房认真打扫;另一个组负责为敬老院老人洗脚、叠被子;另一个组为老人洗衣服。这一活动安排在中国老年节前夕,活动由教师联系好后,各组长带队,自行完成,整个活动受到全体老人的欢迎和赞扬。每个学生在这过程做了什么,是否积极参与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依据事先安排,各个同学都带回了表格,经我们的初步核实,学生表格上反映的基本属实。初一年级课文《学会拒绝》结束后,我们设计了“调查未成年人进营业性网吧情况”的作业,六个人一组,共三个小组,分别对镇区内七个网吧进行暗访,逐一查清在当天进营业性网吧的未成年学生,并了解了其他时间经常性进网吧的未成年人数,前后用了一星期多的时间,而且又不直接问老板调查。三个小组成员都写出了具体了解到的学生姓名,对这次的过程评价,学生主要将表格给被查学生的家长签字,教师电话核实。

2、课堂展示

课外拓展性作业过程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评价的重点,但其成果或结果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其结果的汇报展示,使我们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其过程,在对作业的评价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堂汇报过程,让小组长或组代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介绍其活动开展的经过和每个成员的表现,介绍取得的成果或体会感想。最后由全班同学给成员评定等级,分为A、B、C三等,这个等级作为教师最后评定参考依据。

有一个小组在汇报给老人洗脚时,介绍了黄鸿斌同学为一位长期卧床老人按摩的情况,并用照片作证明,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黄鸿斌同学自己也讲了自己的感受,他觉得为别人做了好事,得到赞扬很开心,觉得自己以后还更应该多做好事。汇报过程中,有的展示照片,有的展示活动报告,有的谈体会,谈困难。

经过这一过程的评价,同学们参与情况更加清楚,认识和体验情况也大致有了一个了解,也会促进每个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拓展 3

作业,起一个约束、促进的作用。

3、体验深化、拓展性作业其根本的目的就是深化课文知识,延伸课文目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其获取信息、交往合作、组织活动能力的过程。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提升是作业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我们的拓展作业会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层面上。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处于形成发展期,可塑性较大,教师如不趁热打铁,及时加以引导,会让他们在作业中获得的有效部分很快蒸发掉。在课堂汇报展示中,教师要及时对情况加以点拨、提升、肯定,引导他们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的情感体念沿课标要求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做了:

①试题测试。活动结束后,布置一道相关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及时辩明相关是非,明确相关道理,并对类似问题能正确认识

例:郭明义坚持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中取得快乐,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还需要吗?作为中学生还可以从哪几方面弘扬民族精神,从哪几方面实现人生价值。这道题就是我们结束为老人服务后布置的作业,通过这个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到,为老人做好事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通过这样的相关试题测试,也可以了解学生在活动中情感体念,认识升化的情况,为教师撰写评价寄语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②小论文(体会)评价

对于活动过程较长、跨度较大的作业,有时布置学生写一小论文,并贴在教室后面,或评选出优秀文章(体会)在广播上播放。

③教师的点评在学生汇报、展示结束之后。对模糊的认识,不懂得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是促进深化的必要环节。

4、教师寄语评价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撰写建议、寄语,为每个学 4

生的活动表现作肯定评价,并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这一寄语要在每次活动评价结束后第一时间与学生见面,对于有些学生还要通过谈话进行反馈。

经过一系列的评价之后,使课外拓展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有效手段,取得良好效果。虽然目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未能对此有一个体会加以认同,但学生的思品升学成绩也大大提高,也肯定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实践,对于思品拓展性作业的评价环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评价方法须简便易行,评价标准须清楚明了

思品课时少,活动又耗时费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精力可占用。一般利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或班团活动课进行,流程规范清楚:现场确认→汇报展示→体会反思→教师寄语反馈。真正在课内完成的是汇报展示阶段,其他均在课外随时完成。

2、评价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即发展性、多元性、多样化 淡化用分数进行衡量和甄别,用描述性寄语、评等级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家长、组长、社区负责人、教师共同参与。通过他评、自评、互评、师评来完成过程,教师自始至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

3、评价的结果运用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评价的结果以荣誉称号、教师寄语、活动等级的形式呈现,每学期结束要将此内容与考试分数结合起来评定,并将《活动手册》交给家长、教师寄语通过谈话方式呈现,对学生品德发展各方面发展方向予以引导,促进品德向良好方向发展。

4、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也感到存在许多困惑?

①对拓展性作业的整个事件未能被全社会、全系统所认同,活动开展良好的氛围未形成,给这项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②评价过程的信息收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使评价的客观性被削弱。③评价的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总之,思品课外拓展性作业的评价是我们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环节,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教研室编印

4、《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作者:刘德润《中学政治教学参与》2011年第9期

5、《初中思想品德拓展性作业设计的几点做法》 作者:黄旭萍《徐江教育》2010.9

6、《影响“拓展性作完成”因素的调查与分析》2009年上海市阐北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公开资料,作者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浅谈思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思品 贴近生活 多媒体 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7-01

一、贴近生活,提高教学实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学要做到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如教学《与邻居和睦相处》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王姐看见我说:“四楼的住户真没公德,垃圾掉了一地,也不知道捡起来。”我说:“的确,那你帮他捡了吗?”她说:“没有。我就当没看见。”讲完后,我问学生:“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们立刻广泛的讨论起来……接着,我又让他们列举发生在自己身边邻里之间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再说一说如爸爸妈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们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进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的道理。

二、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最优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好儿童,要谦让》这一抽象的道德概念时,如果光进行伦理性的谈话,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于是,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小黑羊和小白羊过独木桥》的图片,并绘声绘色的给他们讲“有一只小白羊和一只小黑羊,都要过独木桥。可桥上只能容一只小羊通过,而两只小羊都想自己先过,于是谁也不让谁,你撞我,我撞你,结果“扑通”一声,全都掉进小河里了。”随着我的故事的深入,学生们都为两只小羊互不相让而掉进水中感到遗憾。然后我顺水推舟,问:“如果你是小白羊或小黑羊,你会怎样过独木桥呢?”学生情绪热烈,议论纷纷。根据学生的意思教师又一次演示投影片:小黑羊和小白羊都主动往后退,先让对方过去,结果都顺利过了独木桥。之后,我又让孩子仿照多媒体里的故事,亲自上台来表演,教师适时打出投影字幕:“事事为别人着想,先人后己,这就叫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学生眼看色彩鲜明的图像,脑中想着互相谦让的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但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谦让, 而且更懂得了怎样做才是“谦让”。

三、有趣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

游戏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也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知识等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去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共同分享、培养品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教学《不一样的你我他》,为了让孩子们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每个同学动手来当小画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同样规格的一个圆圈里作画,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兴高采烈……结果有的学生画成了太阳、有的画成了笑脸,有的画成了气球,有的则画成了手表等等。我引导其对比展示后,问:“大家同是在圆上作画,为什么画得不一样?这说明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有趣的小游戏中领悟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做事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时,这都是正常现象,我们要从小学会尊重与谅解他人的不同观点与行为。像这样,一个看似抽象的大道理,在一个小小的游戏中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学生的心里。

总之,小学思品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作为一名思品课的老师,我们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轻松地明理、正确地行动、悄悄地长大,让思品课的常态教学蓄满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谢晓颖.以导行为突破口,构建思想品德生活课堂[J]. 内蒙古教育,2016(03).

[2] 瞿辉.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鼓励学生说真话[J]. 新课程(小学),2016(01) .

[3] 张正平.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上),2015(03) .

对思品课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4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的。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他们在行动中学到生存的本领,在体验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严育洪老师写过这样一段话:“知识源于生活,具有生活原味,但知识又高于生活,具有知识品味。这两种滋味是不同的,前者是直接的、具体的、感性的,后者是间接的、抽象的、理性的。但这两种滋味又是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炼。我们不仅应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活力,而且应让生活知识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这种学习才会风情万种、营养丰富。”[1]

一、何为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简言之: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社会生活的内容,将抽象的理论或概念与相关的生活案例联系起来,化为直观易解的道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教学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认知世界,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3]这就是说生活与教育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将社会生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去理解教材知识,在生活案例中去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能力的锻炼,又可获得情趣的体验。

二、如何在思品课中进行生活化教学

(一)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4]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生活的,他们对品德的理解要从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即要把学生的眼睛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去做事情、去操作、去实验。把学生的头脑从听而不思中解放出来,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让学生学会说话。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走进生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学生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也才能让思品课变得鲜活。

示例:我在讲“学会合理消费”(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七课第三框)是这样做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让学生要懂得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的,同时懂得学会理财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回归生活”。即设计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着手,学习研究知识点,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的场所,这就是从生活到教学。然后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从教学到生活。

学习过程:

1. 消费面面观”生活导入、体验反思。

先设计一家三代人买衣服的一段场景,由学生表演。“我”说:这件衣服款式新颖,480元也不贵。妈妈走上前去看了看衣服的质地和布料,说480元太贵了。奶奶说:这件衣服像啥,领口那么低,腰又那么高,还要480元。“我”说:明星也这么穿,街上那么多女孩不也这样穿吗!何况才480元,“我”执意要买。妈妈没法,“我”如愿以偿。

问题:三代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有哪些不同,分别是什么心理引发的?这些现象在你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你怎样看待这些行为?怎样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2. 学会理财、合理消费——感悟生活、形成观点

在教学中,学生在谈体验与感悟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将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得出结论。人们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1)从众心理引发消费”盲目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消费。从而得出,我们在消费时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攀比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3. 回归生活——实践探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师的责任是在教学生学,而不是在于教。我们要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学习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活动。人要获取知识,就得积极使用并协调自己的各种感官,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比如:“情景探究”、“案例启示”、“故事引导”、“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加强课堂教学的开发性和实践性,力求做到内容和活动融为一体,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扩展知识技能,增强情感体验,提升生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品德追求。

示例:我在讲“心有他人天地宽”(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因为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关爱他人。我设置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小刚是一名腿部残疾人,他需要什么?

先让学生模仿残疾人进行有声有色的表演,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残疾人的痛苦,从而懂得尊重他人。

情景二:刘爷爷是一名生活贫困的人正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心里在想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情景三:由课堂转入生活,怎样帮助他人。

凑巧,讲此内容之前,我镇白岩沟那个地方的八户人家因一场大火,全部化为灰烬,并有人员伤亡。我就让那附近的学生将他们看到的惨景,描述给全班学生听,听完后,让学生围绕“帮困”进行讨论。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意见过程中,同时也积极行动起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感受被人关心的温暖和关心他人的乐趣。从而懂得了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道理。

(三)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所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谈话等形式亲自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活动体验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然后拟定出活动计划;再进行分工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所得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展示成果。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形成知识技能。

示例:我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课第二框第二节“功在当代,利在当秋”时,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地少数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滥伐树木的现象。我决定以“保护林木是我的责任”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个学习小组,制定调查计划(如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第一小组深入实地,观察了解林木砍伐的情况(包括砍伐树木大小、品种、毁坏程度等);第二小组负责拍下照片;第三小组走村串户,调查村民对砍树的看法;第四小组负责收集林木毁灭后给人类造成灾难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图片;第五小组负责画出模拟图片(滥伐树木”森林消失——植被破坏消失——风雨浸蚀土地”土地流失、沙化”风沙肆虏等)。活动结束后全班座谈,总结交流体会,写出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对思品课进行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好教材搭建的生活平台

思品课教材编写的内容当中,有许多与学生有关的生活案例,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利用好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新课程》中所说:“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2.教学中引入的生活案例要有代表性和实效性

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是拓展延伸教学的需要。为了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问题。那么,引入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实效性,是学生易懂的,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对学生有教育价值的,绝不能胡编乱造一个故事。

3.引导学生做好社会调查活动

思品课中的社会调查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搞好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可以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必然引起学生去思考,他们会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适时正确引导,他们就会获得成功,这就是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融合。

4.加强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对思品课生活化教学进行反思,更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思想品德课正是塑造学生高尚品德的阵地,而干瘪的理论讲解是远不及将生活化教育引进课堂的,只有课堂生活化,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感悟社会生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思想品课学习的目的,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也才能真正的引领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摘要:文章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谈起,分析了思品课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5

小议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初中思想品德,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学生心里思想品德课往往和枯燥,无味,繁杂这样的词汇练习着。面对新教学理念、太多的教学方法,对怎样渗透和选择感到盲然,不知从何下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思想品德课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影响这门新课程日后的发展。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新课程;主体性作用;激发兴趣;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师生面前。教材的版面设计新颖活泼;教材的内容体系丰富多样,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语言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些思考。

一、生动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如何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一直以来是我思考的重点,以为备好课就可以上好了。虽然每次都认真备了,但是一到上课课堂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比如学生不想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有些学生什么都听不懂。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导入时不够生动,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结果。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才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介绍自己比较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引言导入法,新编思品教材语言生动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尤其是每一课的开头都有一段十分耐读的“引言”,读来更是亲切、感人。如“为正义高歌”一课,教材的引言这样写道:“当你每天背着书包按时到校学习时;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求救,诚实而不自欺时;当你看到同学的笔坏了而主动递上一支时;当你吃完一支冰糕,小心地将包装纸投入垃圾桶时;当你乘车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身边的老人时„„”

(二)承上启下导入法,思品教材在编排时往往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每一单元、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框之间全都环环紧扣、丝丝相连。教师在讲授每一节新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以前一课时的内容为引子,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的内容,实现教学的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承上启下导入法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做铺垫,符合陶行知先生揭示的“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

(三)矛盾悬念导入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输入的新信息与人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为了吸引学生,在新课导入时,思品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矛盾情境,通过留下悬念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解决矛盾的欲望和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会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教学中去。

(四)歌曲导入法,歌曲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不少学生对歌曲趋之若骛,成了新的“追星一族”。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妨迎合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歌曲这一载体,通过播放一段与新授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来创设情境,激发、感染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迅速进入新的教学氛围。

(五)故事导入法,小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思品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六)小品导入法,小品以其诙谐幽默、生动直观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爱好,尤其是对于整天被“圈养”在教室、足不出户的学生,在他们刻板单调的学习生活中适当插入小品,可以释他们生的紧张心理,不失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情绪的难得的“调味品”。

二、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教授新课,教学方法就是这节课是否成功的主宰。

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有很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方法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一)任务教学法。提出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个别辅导。

(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自我完善法。布置完任务后,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组织下,经过与同学探讨或老师及时准确的点拨,学生通过进一步努力,找到颖难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自我完善。

(三)树立榜样,用激励督促学习。评选出最精彩的回答,这样一来,表现较好的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和被誉为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而暂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也会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督促他们好好练习。

三、有特色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一)计趣味性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二)实践性作业,思品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 初中(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这样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例如教学《创建新集体》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了炸开了锅,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这正是学生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目标,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思品作业巧设计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从作业内容的选取到作业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例如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我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学校附近的、街道、小区进行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积极提升课堂品位,使思品课鲜活、丰满、多姿多彩,我感到这对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收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娜.明天,我怎样面对.今日中学生 , 2008,(30)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思品教学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72

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初中思品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让笔者感到茫然与困惑。笔者常常在思考:如何很好地运用新课改中的先进理念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随着思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现象几乎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却是另外一种极端——“满堂问”。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了体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从上课一直问到下课。可是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课堂的有效提问仅占56%,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有将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在许多思品课堂上,“满堂问”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却收效甚微。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一定要讲究艺术。首先,提问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启他们的心智,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其次,提问要具有多向性,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从而帮助学生越过线性思维的轨道,向立体思维拓展。再次,课堂提问切忌过多过滥,尤其是减少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的表面性提问以及发现学生精力不集中而借机整治的惩罚性提问。

二、小组合作安排不合理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于是,部分教师无论上什么课,不管有没有分组讨论的必要性,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经常在观摩公开课时看到这种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抛出来,满教室就发出学生讨论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谁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有的小组就看到一名学生眉飞色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俨然是观众,一言不发;有的小组还没讨论出什么,教师就喊停,然后请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想让小组合作达到真正的效果,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话题,最好是具有开放性、有争议、有价值的话题。其次,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一是要缩小各组间的差异,做到每个组实力相当;二是关注组内成员的互补,尽量做到最佳组合,也就是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再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讨论的时间。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各个学习小组在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走近他们,根据讨论的情况,适当给予指导与点拨,而不是作为旁观者站在讲台上。

三、多媒体彻底取代黑板

新课改明确提出,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里指的主要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课堂呈现出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又出现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视听效果,使得课件喧宾夺主,完全替代了黑板的功能。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只能陶醉于生动活泼的动画上,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时,教师首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起不到服务作用就是画蛇添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高水平地制作课件,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因为并不是课堂中的所有环节都需要运用到它。

四、片面理解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可是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事事放手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结果完全变成学生的自学。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缺乏教师相应的指导,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学任务是很难完成的。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提倡的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滥用表扬。尽管思想品德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过多的赞赏和鼓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淡化自我存在的价值,更不要迷失了教学主导的方向,应该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师应慎用表扬,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更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滥用表扬。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要对创造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回答及时指出不足。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意义的评价。

总之,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担负着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任务,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任重而道远。因此,思品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初中思品课堂的有效性。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7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 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 在《欢快的青春节拍》课中, 在讲第二部分“成长的烦恼”时, 首先请学生听《小小少年》歌曲, 音乐导入体现了青春欢快的节拍, 也唱出了成长的烦恼, 同时点明了本节课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他有哪些烦恼?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 踊跃发言, 敢于提问。笔者用听音乐的情景,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既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以此作为教学切入口, 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 营造安全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会问”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 “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 “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 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 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 指导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 自己质疑, 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 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 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 教师重点点拨, 实现认知飞跃, 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 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 “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把知识顺理成章, 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 上下通气, 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 节与节可以“接线”, 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 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 了如指掌。

4. 实行激励评价, 再创问题情境, 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 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 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 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 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联系自己做得怎样, 今后怎样做。

二、教学实践取得的效果

1. 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 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 教师变换了地位, 转换了角色, 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 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 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三、在实践中反思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 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要不断地探索。

1.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 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 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 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 教师的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2. 加强集体备课、研讨,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增长教师智慧

教师的劳动虽是一种个体劳动, 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善于学习, 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 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自我中心”, 实现“自我发展”, 将给教师带来美好的前程。

3. 要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方案

小学思品课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思考 篇8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堂上组织哪些活动,如何分步实施,都在教师的设计和控制之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老师下达的一个又一个学习指令的状态。在思品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的单向灌输和传递,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思想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被老师包办代替。这种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品德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思品课教学必须全面贯注“人”的发展,实施主体性教学,将老师注意力从单纯的道德意志的传递转化到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发展上来。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要实施主体教学,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仓库、被动的认知体,而要把学生看作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把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人的发展来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当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实施主体性教学,核心问题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新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能多大程度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这种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

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这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明理”、“导航”是课堂结构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以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人人都有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采取小组讨论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在教学中,教者可以把主要问题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样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在小组内获得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人人动脑、动口,充分地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里同学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努力让学生尝试成功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自觉能动的活动而获得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不完善,主体性还比较弱,需要通过教育者加以唤醒、引导和培育,促使其主体性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直到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主体,成为自身生命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及社会发展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欣赏自己的学习效果,对所有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因为一旦他们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产生继续求知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成功的机会。凡是学生做出的反应,应及时给予评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要多肯定、多鼓励,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意教学设计的多层面,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这样,既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学生参与的可能性,才能使全体学生都真正参与进去,使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求得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实现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主体的目的。

四、建立民族平等的教学氛围

研究表明: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生活是主体性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要把学生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尊严的人,是能发展自己的人。要摒弃教师是绝对权威的道德法官意识,努力营造一种民族平等、坦诚、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在课堂上要平等地交流思想、交流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对学生因思想单纯或认识事物稚嫩而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应给予宽容、谅解,使他们始终能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

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际上就不是道德教育。思想品德的教学,应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进行最具针对性、现实性的自我感知,然后再通过事理的揭示,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激情,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身拥有的美德。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人才是有本之本;这样学习的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才会根深蒂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自然实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无斧凿之痕。

提高思品课开放式教学实效的思考 篇9

一、目标明确, 引导得当

“施教之法, 贵在启导”, 教师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教师如何“导”, 关系到学生怎样“学”, 在开放式教学中, 老师在整堂课中自始至终胸中要有一个目标, 有一条主线, 随时启发学生沿主线有效推进。例如, 学习法律的基本特征时, 书上安排跟其他行为规范、道德、纪律规章等进行比较, 在分析时, 学生对法律较为生疏, 分析不出什么, 而对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倒是比较熟悉, 很会举例。这时老师就要适时拉回学生的思绪, 通过启发诱导, 在比较中让学生总结出法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此类情景, 思品课很多, 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 咬住目标不放松, 才能“活而不乱”, 收到预期效果。换句话说, 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情景, 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教即是学”。有人说, 新课改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素质发展的过程, 是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新教材的使用, 对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新教材中教学链接部分知识内容非常丰富, 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以辅助教学, 教材中活动区的情境设置如何把握其深度、广度等等, 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教师平时要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 要注重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多渠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新课程条件下,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引导得当。也只有这样的教师, 学生才会信任你, 愿与老师有效配合, 有效合作, 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二、精心备课, 扎实教功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分析、研究、处理教材的十分细致的过程。新课改中, 备好课的关键是做到一备教材, 二备学生, 三备教法, 四备教案。备课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 合理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根据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使新知识形象地、有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强化视听感觉, 尽量做到能听的就听, 能看的就看, 能做的就做, 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 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部分, 探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关系,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既要从历史角度探究, 又要从现实角度探究, 最终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及现实中存在的矛盾。这时, 老师如果创设情景运用多媒体展示来教学, 并诱导学生以学习主体身份参与, 层层分析, 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会适当“留白”, 即让出时间, 让出空间, 让出讲台, 让学生去思考, 去想象老师未曾实说或未曾明说的部分, 这样就比较难预测教学的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才合适, 有时还会出现不少意想不到的环节和变化。缺乏经验的教师容易乱阵脚, 场面无法收拾。因此, 在如何实现教法与学法的辨证统一, 如何体现教法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方面, 大有文章可做。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 要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差异。

总之, 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备好课, 许多在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情景事先有个设计, 即对于有效解决课堂上的突发情况, 教师做到心中有底, 才能有效解决课堂生成与预设的矛盾, 使整堂课顺顺畅畅。

三、多重角色, 主导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 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积极思索。因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多沟通, 置身于学生之中, 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求知, 具有主动参与, 敢于竞争, 勇于进取的精神。但要明白,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扮演主角, 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引导, 教师的集思广益、主导意图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在不同的情景, 不同的环节中,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有变化的, 有时是一个引导者, 有时是一个合作者, 甚至有时还是一个学习者。例如在“隐私与隐私权”的教学中, 我首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对隐私的内涵进行探究, 当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后, 我又参与到学生中去, 成为一个合作者, 共同探讨出隐私的内涵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然后又启发学生对信息时代隐私易被非法公之于众的情况进行举例分析, 最后我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导出隐私权的有关知识。学生总是要超过老师的, 课堂中学生突然冒出一个新思路、新观点也是常见的, 这时教师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者。所以在课堂中,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角色单一定位, 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化, 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对象。

四、提升品味, 学会合作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 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善于合作是学习成功的土壤, 合作能积聚力量, 启发思维, 开阔视野, 激发创造性, 既利己又利他, 达到双赢效果, 使我们每个人更快的进步。俗话说, 沉默是金, 善于倾听是良好合作开始的前奏。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也是21世纪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之一, 这势必加大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比重,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模式和以往存在很大的区别。课堂活动时往往出现相反的两极, 一方面, 部分同学喜欢静静的思考, 轻易不开口;还有部分基础薄弱、参与性差的同学也不知道该作些什么, 无所事事。而另一方面, 有个别学生好表现, 不举手就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或不等别人说完, 就提出反对意见, 而答案又不得要领, 弄得整个课堂像开了锅, 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乱课现象。如何指导学生进入角色, 让课堂“活而有效”?我认为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和能力非常重要。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 遇到以上情景, 我首先对那些争先发言的同学加以表扬, 同时, 也肯定、赞扬那些善于倾听的学生, 并要求好表现学生尊重他人,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 将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 博采众长, 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另外, 也及时提醒学生, 现在课堂活动多了, 但大家仍然身处课堂, 课堂是一个严肃的场合, 全班组成一个班级团队,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是合作共享, 乐于奉献, 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所以, 每个同学应该遵从课堂规范, 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着“有利于学习、有利于能力提高”这个主旋律。

教学中合作范围非常广泛, 不但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合作, 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 与本班同学的合作, 甚至包括实践活动课时与别班同学、老师的合作。一个成功者, 往往是一个优秀的合作者。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任重道远。在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中, 我们坚信能从“无法”到“有法”, 再从“有法”到“得法”, 使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更有序、更有效。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 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平台,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开放是件好事, 但课堂秩序要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值得探究, 如何做呢?作为一线教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得当, 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而要做到这点, 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 不断提高基本功, 灵活解决课堂中生成与预设的矛盾;而且要多角色定位, 参与学生活动中去;另外从学生角度也要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做到利己又利他。

关键词:思品课,开放式,实效

参考文献

[1].《教师新概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留白的初中教育》义乌市宾王中学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10

1.1优 化 问 题 设 置 是 落 实 新 课 程 改革 、适 应 初 中 思 品 课 教学现实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品教学的高要求与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缺乏兴趣二者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创新问题设置, 正确合理地设疑。用一个个巧妙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过程,不断地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优 化 问 题 设置 是 顺 应 初 中生 心 理发展的 有 效 途径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 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并且表现出所谓的独创性。学生不仅喜欢探索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他们富于想象,以至于提出一些新设想、新见解,或者乐于尝试一些新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不断点拨、引导,在讲授时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活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 要面向非常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大环境下,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力求生活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将激情、明理、导行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和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让学生在熟悉、贴近的生活中找到参与的切入点,为学生参与搭起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平时如通过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栏目,如“个案分析”、“生活场景”、“今日说法”、“中国在线”、“忆往昔”、“焦点评述”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教学。

3.激 发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及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这样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以促使学生对学习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其第一条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等于忽略知识传授, 不能把知识的系统传授当做应试教育的特征而弃之不顾;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不稳固。为实现系统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框题是什么? 有几个目题? 有几处黑体字? 有哪些概念? 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逻辑顺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再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5.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教师要精心设问 ,激 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讲 , 兴趣是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地探索、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且初中生处于少年时期,好胜心强,对任何事情都要探个明白。小组合作教学是通过教师设计教学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学生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问题是开展小组讨论的中心,合作讨论要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思品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备课法,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设问,讨论材料应是来源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讨论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尽可能地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或现实生活问题。

6.优化反馈评价过程 ,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是衡量思想品德课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许是学生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或许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及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学生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问题。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具体性原则 ; 有序性原则 ; 目的性原则 ; 有效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87-02

随着“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界的兴起,我校本学期也在全校进行尝试。无疑,伴随着新科技的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而“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任何新事物的出现、被接受、发展、壮大都有一个过程。“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最初出现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要真正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落实运用的话,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换言之,还有一点的局限性。

在本学期,学校通过教务处的安排,制定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计划,进行由点到面的尝试。在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时,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失去具体性原则

“翻转课堂”教學模式并不是适用于任何地区任何学校的,这一模式首先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在比较落后的经济科技不发达的地区,根本谈不上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施行,部分学校、家庭根本没有计算机网络,怎么让学生先在家自学,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其次还有生源问题,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还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老师把要讲的知识点录制成视频,让学生课后在家自学,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欲望,或者被动的学,还是达不到最初的模改目的,所以,必须对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再次,即使学校家庭学生都不存在尝试新的课改的问题,还有时间问题,那就是如果学校本身有晚自习,学生回家还要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精力去自学吗?所以需要各科老师在时间作业上的协调以及学校的统筹安排。

二、不能失去有序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好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灵巧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序而高效。由于“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授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学校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是很高的,在教学时,会出现少数学生自制能力差,发生一些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干的动作语言;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情绪不稳,好动,好玩,常常东张西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调控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必须使用各种有效手段使捣乱的学生的表演失去观众,让其他同学专心忙于活动或小组协作。记得一位同仁在尝试“翻转课堂”时,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探究讨论,结果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根本不参与或者趁着讨论的时候讲根本与课堂无关的话题,造成课堂一片混乱,根本没有一点秩序可言。

三、不能失去目的性原则

我们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所以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改变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翻转课堂”的目的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探究,真正理解知识。但少数老师在“翻”的过程中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是出于搞活气氛,简单的讨论,没有严谨的教学设计和程序,最终导致课堂失控,最初的教学目的也没有达成。所以,在进行新课堂模式尝试时必须有一个整体思路的把握和设计,这节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如何导入,设计几个问题,哪些学生能回答,最终的目标达成如何等等。比如在初三政治教学中,关于《认识依法治国》的新授课,在真正上课前,要设计好关于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点,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让学生从总体上有了对本课知识体系的了解与把握,便于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探究。

四、不能失去有效性原则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更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改进教法,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在尝试新课教学模式时,我在视频录制时特别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力求课型的新颖设计,内容的生动活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围绕课题,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课前几分钟进行新闻发布和热点问题评析——“大家谈”,设计分组辩论赛,案例讨论,角色表演,流行歌曲,看图说话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介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静态变作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去感知教材,使知识得到升华。它降低了教学内容的学习难度,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力争效果优化。

思品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有助于尊重教育的特点及其相对独立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是主体参与探究的活动。学习主体是学生, 主体必须参与探究, 如果主体不参与探究, 永远学不会。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主体参与探究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如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时, 我针对初一学生活泼好动, 爱表现, 爱受表扬的心理特点, 让每个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得到表现机会, 每个学生都能谈:“我怎么样怎么样。”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学会了表达, 学会了分析, 也反思自己行为, 对或错, 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效果, 在这种课堂气氛下, 每个学生是平等的, 情绪是高涨的。在上初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情绪”的时候, 我让学生谈最高兴的事, 可围绕我第一次学会了……谈, 有的同学说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一开始怎样不会, 后来怎样克服困难, 最终成功了。事情怎么样, 老师再结合总结说明的道理;有的说学会了烧菜, 有的学会打电脑, 有的学会吹口琴……从一张张神采飞扬的脸上, 我读到了自信。学生身上道德品质, 意志品质, 行为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发展, 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热爱, 真、善、美追求。

二、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既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 也是教师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过程。学生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也是教师指导方法上需要提高的问题。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中, 适当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无论是对学生, 还是对教师本身来讲, 都是大有益处的。老师帮助或与学生一起解决难题的过程, 正是老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能力素质不断进步的过程, 教学相长, 相得益彰。在此过程中, 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对学生研究探索过程的指导, 帮助学生对收集的材料、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对学生研究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指点与解答, 甚至师生共同参与调查研究与实践, 以及对学生研究探索的鼓励与赞扬等等, 都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与帮助。有这样的经历与过程, 学生才能亲其师, 爱其道, 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中协作, 在交流中融合, 从而有有利于构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友好师生关系。

三、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创造性

1. 挖掘教材, 设疑激思, 引发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反映, 其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并且, 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极其丰富, 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 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 具有广阔的探究空间。

例如, 如在讲初二环境问题时, 动员学生到课余报刊杂志上寻找能体现优美环境的画面照片;另要求每一个同学发挥想象:你理想中的溧阳。或写文章、诗歌、散文、或画图画。然后对这两项活动评比, 评比结果张贴教室宣传栏里, 激励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展示:有的同学蓝蓝的云, 红红的太阳, 柔柔的柳树, 绿绿的草坪, 天空中好多小鸟自由飞翔, 清澈水中鱼儿欢快游着, 青蛙蹲在荷叶上, 艳艳的荷花开着, 人儿开心游戏散步……好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图。有一位同学画了一幅漫画:地球只剩下一棵树木, 进行拍卖, 我不禁为学生的漫画水平, 与为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忧患意识击节称好, 还有的同学写了诗歌, 虽然稚嫩, 但也透露出绿色环保思想, 虽然不够完美但孕育着创造力, 想象力的萌芽。那么, 现实中溧阳又是什么样呢?让学生走街串巷, 去观察去分析;假如你是市长, 又准备怎样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呢?一环套一环, 学生兴趣盎然, 不拘泥于课本, 又没离开课本, 耳、眼、手、脑都调动起来,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想象能力, 表达能力, 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审美情趣, 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 个性得到张扬与尊重。这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2. 以时事热点问题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

时政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很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愿意接受。时政热点本身又包含了新知识、新信息和新问题, 将之引入课堂, 不仅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会产生重要积极的作用, 而且充实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材的滞后性, 使课堂显现出时代的活力。人类都有认识新事物的倾向、都有对新奇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的心理。因此更能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创造性。如指导学生阅读种类书刊杂志等, 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焦点访谈》等, 关注近几年一些持续性较强的热点, 如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时事问题。还有关联度大的尤其关注, 如科学发展观、人才战略、神舟七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三个代表”、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

以时事热点问题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 主要通过学生课余收集材料, 在第二课堂里作拓展与延伸, 并在教师主导下做进一步的讨论与评述。这样做, 充分地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上一篇:怎样治疗儿童抽动症下一篇:维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