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使用制度

2024-05-31

管理与使用制度(精选12篇)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1

高校后勤工作的主旨是搞好服务。如何搞好服务, 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是一个核心问题。高校经费支出中, 后勤经费所占比重较大, 如何用好、管好后勤经费, 是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研究的。

一、我国高校后勤经费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存在的问题, 既有属于观念和意识方面的, 又有属于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 也有微观管理方面的。总之, 问题较多也很复杂, 从财务、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看, 比较突出的有以下方面。

1. 后勤经费使用比较混乱。

高校后勤经费大体有两大来源, 一是学校拨付的事业经费用于后勤的一部分, 学校指定后勤部门完成临时任务的拨款, 学校根据整体规划, 向国家申报为发展教育事业以及解决师生员工生活所必需的专项拨款等;二是后勤服务设施及后勤实体对外提供服务和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由于财务制度的混乱, 在个别院校这两大资金来源并未执行收支两条线方针, 而将学校拨付的款项转为其他收入或用途, 造成国家资金的流失。

2. 后勤成本高、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后勤经费的大部分由国家和学校拨付, 且缺乏竞争实体, 服务与被服务对象单一, 加之多数院校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制度, 结果导致后勤部门缺乏成本意识, 其财务多无成本核算, 从而造成资金利用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此外, 后勤长期无偿占用学校大量资源, 其员工工资及福利也由学校负担, 而这些是不计入其成本中的, 结果是未能正确计算成本而导致利润的虚增。虽然高校推行承包制已久,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多数情况下后勤部门是包盈不包亏的, 盈利是自己的, 亏了是学校的。

3. 后勤会计核算结果未能准确反映整个后勤运营状况。

由于后勤系统内部管理经营项目的多样性, 其内部不同实体或分支机构往往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各部门所用会计报表也不统一, 这就导致后勤系统内部存在多种核算方式和多种会计报表, 这些会计报表在年末核算时无法汇总, 因此也难以完整地反映整个后勤系统年度财务运行的总体情况, 无法为下年度预算提供准确的信息。

4. 对后勤资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审计。

监督和审计是保证后勤资金合理合法使用的必要手段和程序, 也是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由于后勤是高校内部的一个分支机构, 在观念上后勤与学校母体是“一家人”, 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履行监督审计程序。另外, 由于后勤与学校负责监督审计部门同属一个单位, 出于人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履行监督审计程序也只是走过场, 由此也纵容了渎职、贪污及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5. 后勤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整体学历学位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 从而导致财会工作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

由于高校属事业单位, 财务会计业务不如商业企业复杂, 传统上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要求不高, 在新进人员当中也不十分强调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 结果导致后勤系统财务会计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非专业出身, 教育程度较低, 造成后勤财会人员无论从专业化还是从职业道德及从业经验等方面都很低的局面。

6. 后勤资金使用和管理缺乏公开性。

公开是保证后勤系统资金合理合法使用的必要手段, 没有公开就没有公平, 没有公平就没有公正。公开无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 无论在事业单位还是公司企业, 都是一种潮流。目前, 相当部分院校后勤资金的使用, 包括资金数量、来源、去向和用途、所购服务或商品的数量与质量及品牌和价格等, 都是在幕后进行的, 存在很多猫腻。

二、我国高校后勤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制度性改革

笔者认为, 要解决好高校后勤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问题, 制度建设应为重心。

第一, 应健全和完善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大力推进针对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 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从长远角度看, 高校后勤最终还是要推向市场的, 因此, 后勤部门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 制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 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第二, 高校后勤部门的改革方向应是使其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即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经济实体, 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此之前要建立后勤责任人之经济责任制度,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性文件, 后勤责任人与学校法人代表之间要签署经济责任书, 后勤部门责任人应对任职期间发生的经济事务, 特别是债务、亏损及其他经济事务承担责任。并且, 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规定, 在后勤内部推行成本核算制度。应向后勤部门提取学校资产、设备占用和折旧费用。后勤部门要对其下属各中心制定成本定额, 进行成本控制。后勤应制定和实施学期或年度预决算制度, 由学校财务部门审批。对于后勤使用学校拨付的经费购买公用商品, 应大力推广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制度。

第三, 建立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财务监督和审计制度, 以及时发现后勤部门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并指导或责令其校正, 以保证经费的有效利用, 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对后勤的财务监督既要重视过程监控, 又要注意年终核算审计监控。监督审计的内容要全面, 包括会计账目、会计核算、会计年度报表审计, 学校财政拨款使用情况审计, 负责人离任审计, 工程立项、工程预决算审计等。除学校财务处审计外, 还应聘请国家专门机构和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 审计机构要对审计结果负责, 形成双重监督审计制度。

第四, 大力推进后勤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财务宜采用和推广会计委派制度, 即后勤财务负责人或专业会计由学校财务机构委派, 由他们负责后勤及其下属各机构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工作, 在承担后勤财务会计领导和责任工作的同时, 又代表学校履行监督职能。委派财会人员的人事关系在学校, 工资福利等也由学校支付。这样做, 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后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学校拨付资金的有效使用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网络会计, 实行会计信息公开化, 这样既有利于后勤决策人员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同时也便于群众对后勤资金使用情况的了解和监督。

第五, 建立健全后勤服务价格和收费价格形成及管理制度, 规范后勤部门的收费行为, 避免或减少国家资金的浪费。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的收入主要是由向学校及校内各部门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入和后勤企业的经营性收入, 对于前者的价格形成及其管理, 学校要建立必要的制度, 加以约束和规范。学校应认真研究确定后勤部门的服务范围、项目、质量, 确定价格形成机制和收费原则。对于国家有明确收费标准的, 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 应在市场价格基础上, 适度降低确定。应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实行服务项目、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制, 打破后勤一家垄断局面。对于学校拨付后勤的经费, 应严格管理和监审。

第六, 完善和强化后勤服务质量保障和监管制度。目前在我国,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一些属于“软性”的服务, 较低质量的服务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引起社会对高校的非议;而对于一些“硬体”产品, 其后果就更为严重了, 比如, 很多高校的建筑质量就存在严重隐患。当然, 有很多工程是由学校或基建部门直接对外发标的。为了学校的长久发展和避免国家资金的浪费, 应尽快建立、完善和强化后勤服务质量监管和保障制度。对于劣质服务和工程, 不但要追究承包人的责任, 更要追究发包方的责任。

第七, 有了好的制度, 还需要有“好人”去执行, 没有“好人”, 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 因此, 制度是重要的, 但“人”更关键。由此, 高校必须对后勤责任人的选拔和任用制度进行改革。要搞好后勤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还应注意财务责任人及财会人员的选择、培养问题。后勤部门责任人应切实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录用, 应考虑其专业知识和经验, 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后勤财会业务较为复杂, 应大力加强后勤财会队伍建设, 使其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摘要:高校后勤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通盘考虑, 整体解决。鉴于现况, 应从制度改革入手, 通过建立、完善和强化各种财会制度, 如经济责任制度、成本控制制度、财务监督和审计制度、现代会计制度、价格管理制度、服务质量保障制度等, 尤其是重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领导人——后勤系统责任人和后勤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当事人——后勤财会人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的改革, 通过渐进式的制度建设, 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性变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后勤经费,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永新.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之探讨[J].财经研究, 2007, (10) .

[2]李先钮.高校后勤经费管理改革及其效益[J].医学教育, 1991, (12) .

[3]邵淑华.高校后勤改革中经费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事业财会, 2005, (2) .

[4]王连生.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后勤经费承包责任制的利弊, 促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7, (4) .

[5]张衍辉.高校后勤社会改革中的财务管理[J].三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0, (4) .

[6]许群.高校后勤改革过渡期的内部价格管理制度[J].北京物价, 2003, (11) .

[7]郝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浅析[J].财会月刊, 2001, (14) .

[8]文郭伟.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 (6) .

[9]李耀水, 徐汉萍.对高校后勤服务经费“拨”改“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2

一、空调的启用

1、严格控制空调机使用开启温度。依据上级有关精神,室内温度高于30℃,低于7℃时,空调机方可开启。

2、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操作规程开启。严禁在冬天开启制冷或在夏天开启制热,否则,将对压缩机造成严重损坏,影响其正常的使用;对由此造成的后果,由使用者承担相应责任。

3、为节约能耗和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温度设置要适中:空调开启后,请自动关闭门窗,夏天温度设置不要低于25℃,冬天不要高于22℃,避免空调机长时间工作,压缩机发热、发烫,影响正常使用。

4、在规定的.空调开启温度以外,不准使用空调;随意开启空调者,学校将采取有关措施或进行处理。

二、空调的使用与责任管理

1、使用空调器时提倡“上班后晚开机半小时,下班前早关机半小时”,在天气凉爽时尽量采取开窗通风不使用空调。

2、做到人走机关:办公室的空调,在下班或长时间离开办公室时一定要关闭空调器,杜绝在室内无人的情况下制冷设备长时间运转。雷雨天气应立即关闭空调,切断电源,以免遭受雷击。

3、办公室的空调使用管理责任人为办公室负责人;计算机教室、会议室、公用教室等的空调,本着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加强责任管理。

4、由于空调的使用开启不当,造成空调损坏或不能正常运行,要追究其使用者的责任;空调遥控器要妥善保管,造成丢失或损坏的,要照价赔偿。

5、当空调出现故障时,要及时向总务处报修,由总务处安排专业人员上门检修。因人为因素造成空调,所发生的维修费用由当事人承担。若是质量原因,则由学校及时联系空调维修部上门维修。

6、学校将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记载。如发现有违规使用或损坏现象,将对当事人严肃处理,并采取一定措施。

“勤勉检索”制度与孤儿作品使用 篇3

【关键词】 孤儿作品;勤勉检索;版权

【作者单位】卢珺,江西财经大学,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勤勉检索”(diligent search)是国际社会在版权立法中为合理使用“孤儿作品”(orphan work)设置的前置程序,作品使用者只有履行了该项义务,才能按照法律规定使用这些作品。“勤勉检索”是孤儿作品版权立法必然涉及的难点和焦点问题。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没有涉及孤儿作品的内容。2014年,国家版权局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第51条提出,采取“尽力查找+使用费提存+申请与审批”模式作为使用孤儿作品的基本制度,“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另行规定”。目前,“尽力查找”适用的标准、效力、对象、方式与例外等问题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存在学术分歧与不同的立法主张,而国外的孤儿作品“勤勉检索”制度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勤勉检索”制度的立法渊源

1.“勤勉检索”制度的法律价值

孤儿作品版权问题始于数字时代大量版权资源的“搁置”与日益旺盛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勤勉检索”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要促进孤儿作品的使用,所以“勤勉检索”的宏观功能是维系利益平衡。

“取得授权”是“勤勉检索”的微观功能之一。比如,2012年英国政府的版权政策声明指出,对孤儿作品的使用必须以履行“勤勉检索”义务为要旨。美国版权局认为,“勤勉检索”不是剥夺作品的版权,而是允许使用者非排他性地使用作品[1]。“勤勉检索”的另一项微观功能是“免责依据”。孤儿作品版权问题的瓶颈是“授权”,“勤勉检索”不仅让使用者摆脱了授权羁绊,而且不再有涉及侵权的忌惮。比如,美国《孤儿作品法案》规定,非营利目的使用作品并履行了“勤勉检索”义务的公共机构,可免予对权利人的经济补偿。

2.“勤勉检索”制度的普适性特征

2006年,“勤勉检索”制度首创于美国《孤儿作品法案》。2007年,国际出版者协会与国际图书馆學会联合发布了《孤儿作品使用原则》,其第1条就是“应当勤勉地搜索权利所有者”[2]。2009年,欧盟委员会在《关于数字保存、孤儿作品和绝版作品的最终报告》中借用了美国《孤儿作品法案》的“勤勉检索”概念。此后,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立法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版权法改革报告都吸纳了“勤勉检索”的成分。目前,国际社会对孤儿作品的立法,无论是美国的责任限制模式、欧盟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许可模式,还是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采用的强制许可模式,都将“勤勉检索”作为合理使用孤儿作品的前置程序进行规定,可见这种制度的普适性。“勤勉检索”是针对使用者合理利用孤儿作品的一种巧妙而富有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为权利人、作品使用者、许可审批机关以及司法机构提供了各自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影响“勤勉检索”制度立法的因素

1.检索成本

高昂的查找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制约着作品使用者履行“勤勉检索”义务的积极性。比如,据英国JISC估算,落实每部作品的版权状态需要0.5天,而完成英国国家图书馆全部孤儿作品的查证,需要1.5万年。英国国家档案馆曾花两年的时间对馆藏1114份遗嘱进行版权清理,得到落实的权利人不足50%,仅版权清算费就高达3.5万英镑[3]。为了降低“勤勉检索”成本,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立法中采取了简化查找程序、提高检索效力等措施。比如,日本通过事先提存现金担保的方式降低审批成本;欧盟则规定,先前的“勤勉检索”结果对后来的作品使用者具有适用性。最有特色的当属韩国版权法的“表面查找”制度。其一,作品使用者按照法定的媒体、渠道、方式发布公告,在规定期限内未收到回应,即可使用作品。其二,作品使用者向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或者两位曾被授权使用该作品的个人发出咨询函,在法定期限内未收到回复,即可使用作品。

2.适用主体

不同主体性质的使用者被赋予的“勤勉检索”义务不同。比如,按照欧盟《孤儿作品指令》的规定,“勤勉检索”只适用于图书馆、教育机构、博物馆、档案馆、电影或录音资料馆及公共广播组织等机构,显然是为了执行“公共利益使命”的“特定目的”[4]。这种主体限定,既解决了以公益为目的对孤儿作品的使用问题,又防止了适用主体泛化,以免对权利人利益造成大的负面影响。无独有偶,美国《孤儿作品法案》在“勤勉检索”问题上同样对公共机构给予了特别关照,公共机构在符合法定条件下履行“勤勉检索”义务后,除了可以享受合理补偿免责,还可以享有“禁令救济豁免权”,即只要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机构事先在版权局就使用孤儿作品进行登记备案,履行了“勤勉检索”义务,并在对孤儿作品的使用中融入了智力劳动,即通过修改、重组、转化等方式使作品传达出新的表达,就可以不受禁令制约,继续使用作品,且自己创作的作品享有版权。但是,这项规定不适用于机构对孤儿作品的营利性使用与复制行为。

3.技术条件

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孤儿作品,其权利人无法确认或者“失联”,都与版权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有关。比如,美国在加入《伯尔尼公约》之前,由于施行作品登记备案与呈缴制度,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较为全面的各类型作品的版权信息。美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后,由于施行版权自动保护制度,权利人不再有将自己作品进行登记备案的义务,导致大量孤儿作品的出现。而欧盟之所以选择法定许可制度解决孤儿作品的版权问题,也与其版权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备性有关。其一,MILE系统。该系统由伦敦布里奇艺术图书馆和13家欧洲艺术图书馆及网络公司联合建立,这些机构的孤儿作品信息通过该系统得到显示[5]。其二,ARROW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功能是版权登记,能为用户提供分布式的版权信息查找[6]。使用者通过版权管理信息系统查找孤儿作品,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系统能够客观地记录与反映使用者履行“勤勉检索”的情况。

nlc202309081729

三、关于我国“尽力查找”制度立法的思考

1.法律性质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第51条提出,将孤儿作品的使用建立在“尽力查找+使用费提存+申请与审批”模式之上,该条款明显借鉴了加拿大、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立法经验,但是,强制许可模式在我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一方面,我国至今没有版权强制许可制度,缺乏立法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强制许可制度下,补偿金需要事先提存,这不仅增加使用者的负担,而且如果出现转移支付障碍,那么权利人就得不到补偿。此外,强制许可制度会大幅度增加行政成本,给公共财政造成压力。比较全球关于孤儿作品的版权立法,“法定许可制度”在我国或许更有立法与实践的价值。一方面,学者在对强制许可、法定许可和授权许可等模式比较后认为,法定许可具有的优势与先进性成为共识[1]。另一方面,我国版权制度和司法实践对法定许可多有涉及。加上欧盟《孤儿作品指令》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法律对孤儿作品使用的法定许可模式有较为成功的案例。

2.查找标准

查找标准是孤儿作品立法的核心内容。2009年,欧盟委员会在《关于数字保存、孤儿作品和绝版作品最终报告》中建议对“勤勉检索”的认定标准做详细描述[7]。欧盟《孤儿作品指令》因此规定了最低检索标准。欧盟《孤儿作品指令》(附件)根据报纸、期刊、图书、艺术作品、建筑作品等分别制定了“勤勉检索”标准,具有合理性,因为成为“孤儿”的原因不同,所以不同类型作品的版权中介组织、数据库系统的运行与健全程度也不同,这些都影响着查找的难度。另外,不同作品类型适用差异化的“勤勉检索”标准,可以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减少周折,提高效率。与此不同,美国《孤儿作品法案》考虑到技术的创新性,没有制定最低检索标准,而是适用“最佳行规”。我国使用孤儿作品的查找标准要具有“合理性”,一方面,不能定得过低,以防制度被滥用,使大量的作品“被孤儿”;另一方面,又不能要求过高,使制度无法执行。我们应将欧盟的“最低标准”和美国的“最佳行规”融合,建立动态差异化的查找标准。

3.适用效力

美国《孤儿作品法案》要求使用者独立履行“勤勉检索”义务,不能直接援引在先作品使用者的检索结果,这是对“一次检索多次使用”效力的否定。这种规定有助于通过不同使用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方法、路径以及不同时间的检索发现和确认权利人,但是,也增加了检索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而欧盟《孤儿作品指令》认可“一次检索结果多次使用”的法律效力,即某一成员国被认可的针对某一作品的检索结果,可以被其他成员国的作品使用者直接用来作为自己履行“勤勉检索”义务的证据。我国立法应提高“尽力查找”结果的效力,即先作品使用者已有的查找结果,可以使另外的使用者因未直接履行查找义务而使用同一作品免责。另外,应根据技术创新和版权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适时修订最低查找标准,以便使更多孤儿作品的权利人“现身”,及时取消孤儿作品登记。

4.补偿机制

欧盟《孤儿作品指令》、美国《孤儿作品法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版权法等规定,使用孤儿作品适用“先使用,后付费”原则;而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版权法采取“先付费,后使用”原则;后一种模式被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第51条采纳。一方面,应该按照文字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电影作品、计算机软件等不同作品类型和翻译、改编、摄制、广播、复制等不同使用方式制定不同的付费标准。另一方面,应针对不同的适用主体制定区别化的付费标准,特别是对教育机构、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机构适用相对较低的付费标准。还应制定使用费转付期限,在法定期限内(比如匈牙利版权法规定的期限是5年),版权行政管理机关或其授权组织无法确认并联系权利人向其转付使用费,那么应将使用费返还作品使用者,或者纳入公共基金统一管理使用。

5.调整对象

欧盟《孤儿作品指令》以法定许可制度为基础,而法定许可是一种权利限制方式,只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未发表作品只有在通过“勤勉检索”无证据表明权利人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由于对孤儿作品的立法同样采取了强制许可限制模式,因此也不适用于未发表作品。按照美国《孤儿作品法案》的规定,使用孤儿作品适用责任限制模式,将已发表作品和未发表作品都作为适用对象。“发表权”是权利人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这种权利的行使决定了权利人对后续利益的享有。将未发表作品当成“尽力查找”的适用对象也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版权条约和邻接权条约相悖,因此,不应将未发表作品囊括进我国法律制度中对孤儿作品“尽力查找”的范围。

[1] 赵力. 数字化孤儿作品法律问题研究[M]. 北京:經济日报出版,2015:36.

[2]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国际出版者协会和国际图书馆协会确立孤儿作品使用原则[EB/OL]. http://www.lawtime. cn/info/zscq/gwzscqdt/201103.Html.

[3] 翟建雄,邓茜. 孤儿作品的数字化利用:欧洲的立法与实践[EB/O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2013/01/id1813216.Shtml.

[4] 管育鹰.欧美孤儿作品问题解决方案的反思与比较[J].河北法学,2013(6):135-142.

[5] Metadata Image Library Exploitation[EB/OL] . http://www.mileproject.eu/home.

[6] 杨佩霞.论版权制度下孤儿作品的保护[J].中国版权,2012(3):44-47.

[7] i2010 Digital Libraries Copyright Subgroup Recommend Key Principles for Rights Clearance Centres and Databases for Orphan works[EB/OL] .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society/activities/digital.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4

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缴纳标准不合理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商品住宅、非商品住宅业主按照所拥有物业的建筑面积交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首期缴存的标准为当地住宅建筑安装工程每平米造价的5%~8%。这种以住宅建安费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标准, 相比与以前以购房款为交存标准的管理办法要公平, 可以避免同一面积的房屋因各种人为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数额的不同, 但以建安费为标准确有不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如何确定建安费的标准;②作为一般业主在购买房屋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时如何获得建安费的标准;③如何保障和实现业主的知情权、信息透明化等权利。

(二)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贬值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增值方式为存款和购买国债, 同时对购买国债的方式作了很多限制。因此, 在实际操作当中, 增值方式仅限于存款, 方式单一。但是银行存款相对了通货膨胀来说处于负利率, 专项维修资金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储实际上是在贬值, 随着房龄增长, 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率和使用额在不断增长, 维修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导致专项维修资金的实际价值和余额在不断减少。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难度大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率低、程序复杂、使用难度大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我国《物权法》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 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必须在资金列支范围内专有部分占建筑面积的2/3以上的业主, 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才能够使用。而对于住户比较分散的业主群体来说, 2/3以上很难到达, 意见也很难形成统一。另一方面, 使用范围不明确, 在小区范围内, 哪些能使用, 哪些不能使用, 没有明确的规定, 管理者难以把握尺度, 容易被超范围使用。

二、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文章认为, 衡量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模式优劣, 不仅要考虑一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更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切实保障物业共用部分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地维修;是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 实现专项维修资金的保值增值以这两项标准考察我国现行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模式, 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 保障物业共用部分得到及时充分维修

如何保障物业共用部分得到及时充分维修, 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特别要看什么机构掌握维修资金的使用权、审批权。有人提出设立专门的地方性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和监督成员包括政府主管机关代表、业主代表、会计/市计单位代表、法律代表、物业管理企业代表参加, 笔者认为该构想拟引入无利害冲突的第三人介入专项维修资金监管,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方一些国家也的确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是从法经济学角度分析, 成立一级第三方管理机构, 在专项维修资金投资渠道小畅, 收益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 无形中增加了专项维修资金的支出额度, 最终加重了业主的经济负担, 有于运行成本太大而不具有可行性比较而言, 业主自治模式和物业管理模式物业维修效率较高, 行政机关管理模式效率较低, 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现行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 在没有更好选择的现阶段, 通过修改相关立法, 降低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门槛, 推出专项维修资金的预付制度等措施来提高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率, 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三、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的对策

(一)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 建立和实行业主大会决策和政府设立的资金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业主大会对使用维修资金的范围、方法、程序等立章建制, 政府主管部门对专项维修资金应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存储、统一核算, 有利于化解资金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纠纷和矛盾。另一方面, 政府掌握维修资金相关政策, 熟悉相关业务流程, 能保障资金相对稳定和安全。能避免代收单位占用和侵占维修资金现象的发生, 对维修资金使用的申报、工程质量认定进行审核,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

(二) 促进业主会、业代会成立, 实现业主自治

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是业主的共同财产, 其管理和使用由业主决定。尽快成立业主会、业代会, 加强和规范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因为商品住宅维修资金的划归、管理和使用,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有一定的会计和财务能力, 懂得相关政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而成立业主会、业代会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基础。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和帮助物业小区建立业主会、业代会, 加强工作指导, 真正做到实现业主自治, 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 加强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银行应配合好业主委员会, 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缴存、使用和管理加强信息监督, 推进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科学化、信息化进程。同时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现状为依据, 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及缺陷进行流程再创造, 对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增值和结余信息及时公开、更新, 接受业主咨询。另一方面, 建立相关配套制度, 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过程, 并做好反馈工作, 及时答疑和接受询问。

(四) 完善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信息公开制度

为了增强专项维修资金管理透明度, 完善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制度, 我们应建立专项维修资金结存单制度, 让业主更加方便的了解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政策法规, 开通网上查询功能, 搭建业主与企业的沟通平台, 方便业主对房屋专项维修资金进行查询。另外, 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公开管理, 随时了解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以及相关账户的动态信息。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信息公开制度, 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 力争做到简化程序, 增强防范风险, 及时妥善解决困难, 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 发挥资金的保障作用。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信息公开制度, 能够确保业主的知情权和信息透明化等权利得以实现, 有利于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真正实现住宅专项维修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公开、公正、透明, 加强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 不断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促进资金的合理安全使用, 维护社会稳定。

四、结语

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作用, 有利于化解资金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纠纷。促进业主会、业代会成立, 实现业主自治, 有利于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完善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信息公开制度, 增强防范风险, 发挥资金的保障作用, 促进资金的合理安全使用, 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房屋的养老金, 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和谐。对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实现业主自治, 加强监督和管理, 确保信息公开, 有利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从而使该项资金对于保障住宅安全使用、构建和谐社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媛.关于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1) .

运动场使用与管理制度 篇5

塑胶运动场是我校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的特殊场所。爱护运动场地人人有责,凡进入塑胶运动场活动者,应自觉爱护场内设施设备,遵守相关要求,服从管理。为了保证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正常进行,维护保养好运动场地,延长使用寿命,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共建和谐升达校园,特制定塑胶运动场使用管理办法如下:

1、学校塑胶运动场地由学校教务处指导体育组具体负责管理,安排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使用,其他活动及比赛需使用塑胶场地的,应提前向教务处提出申请,经同意后由体育组协调安排方可使用。

2、运动场地制只作教学训练、课外活动及比赛使用,不准在场地内进行哑铃、铁饼、标枪、跳绳等可能有损场地设施的项目训练。

3、进场人员必须穿软底鞋,穿高跟鞋、皮鞋者严禁入场活动。禁止穿钉鞋在场内跑动。

4、运动场应优先保证体育课教学及学校运动队训练使用,上课期间严禁无关人员入场活动,避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

5、在田径场跑步时请沿逆时针方向跑动,请尽量使用四、五、六道,内跑道应尽量少使用,以延长场地的使用年限。

6、严禁在塑胶跑道上踢足球或进行其它球类活动,草坪只允许开展类似足球这样的体育运动,严禁开展对人工草场有害的运动。人工草坪遇到积雪时停止使用。

7、禁止翻越栏杆进入运动场内,禁止携带宠物进入运动场内,本场地谢绝学龄前儿童进入,对违反本规定者,本场地不对其可能受到的伤害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因此而造成的设备设施的损坏,以及对运动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其损失由当事人、带入者或其监护人予以赔偿。

8、严禁车辆进入运动场地,禁止挖、抓胶粒、石英砂,禁止拔、割草叶。如人为破坏塑胶场地等体育设施,一律以平方米为单位(不足一平方米按一平方米计算)照价赔偿,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9、场内严禁吸烟,随地吐痰按,严禁乱扔瓜皮果壳、口香糖、废纸杂物等。严禁携带具有可燃性、腐蚀性、污染性物品入内,违者按实赔偿经济损失。

10、凡外来单位需要借用学校塑胶运动场地,需提前一周向学校体育组申请,经学校领导确认后方可使用,由体育教研组负责协调安排。

11、进入运动场地活动者应自觉执行上述规定,服从管理,违者视情节轻重,由主管部门依法按章处罚。

12、场地管理员要严格履行工作职掌,定期检查场地设施状况。学校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义务制止场内出现的违规或不文明行为。

13、塑胶运动场地的卫生保洁,由体育组负责安排任课老师组织使用场地的班级学生进行打扫。

14、运动场地的开放时间段:每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00-------11:50

下午:14:00------17:30 具体开放时间也可根据作息时间表调整。

15、体育组要安排专人开门、关门,节假日期间关闭运动场地进行维护,雨、雪、凝冻天气一律停止使用。

16、学校拥有对《临沂义堂中学塑胶运动场使用与管理办法》的最终解释权。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6

【关键词】微博;版权;合理使用;诉讼

【作者单位】李晓瑜,郑州市委党校。

在版权法领域,“合理使用”(fair use)是指不经权利人许可免费使用作品的法律制度。虽然合理使用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合理使用制度性质的争论仍然莫衷一是,极不统一。从大多数理论观点和现行版权立法看,学术界倾向于将合理使用界定为权利限制,即对版权的制约。可见,合理使用起到的是平衡利益关系的作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合理使用制度被推到了十字路口,面临固守传统以致消亡抑或变革图存求得发展的重大选择。微博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兴媒体,创作、传播、转发微博是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之一,但是频发而复杂的版权纠纷与诉讼案件不仅使微博成为版权司法实践的重要领域,而且凸显了创新立法,尤其是重构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微博典型版权纠纷案件案情回放

这起微博版权纠纷案件原告张某某是国内司法考试、企业法律培训以及注册会计师领域著名的经济法与商法教学辅导专家。被告于某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意见领袖,其个人的新浪微博粉丝人数超过160万[1]。2011年8月,张某某在一次培训课上发表了“凡是中国的女孩子到法国留学的,回来之后都是烂得一塌糊涂,都是超级潘金莲”的言论。张某某的这番言论被网友“巴黎观察”配上标题“中国留法女生都是潘金莲?”发到微博上,引发网络围观和争议。随后,这条微博内容经著名学者于某某转发快速发酵,参与评论的人数不断攀升,转发数量屡创新高,社会反响强烈。

2011年9月,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对相关微博转发张某某言论的情况进行了公证,出具编号为(2011)京方圆内民证字第08724号的公证书。同年12月,张某某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于某某侵犯其涉案作品的发表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请求法院判令被告于某某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失,承担诉讼费和维权的相关支出。一审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授权培训的对象针对不特定的公众,授权行为构成发表,发表权只能行使一次,他人未经权利人同意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属于侵犯发表权的行为。一审法院根据《著作权法》第3条第2款、第10条第1款第1项、第12项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之规定,驳回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

原告张某某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原告认为,授权过程属于创作,不是发表;一审法院没有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将被告的行为对号入座,属于法律适用不明;网络用户的浏览习惯不能成为侵犯发表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理由。二审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的授课活动没有人数限制,而且听课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彼此之间不存在紧密的个人联系。原告的授课行为构成向不特定公众公开作品,属于对涉案作品的发表。二审法院还认为,《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对《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合理使用设置了条件,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等新兴传播方式使既有合理使用情形的规定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审法院指出,一审法院关于被告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未侵犯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定是正确的,原告关于被告行为不构成合理使用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2]。

一审、二审法院对本案的判决,适应了微博传播利用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对于维护网民的权利,促进微博的发展与网络文化消费,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案件终审结束后,虽然不少学者与司法工作者对一审、二审法院关于发表权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本案最主要的焦点与学理分歧是在我国现行版权制度下对微博转发行为的性质与合法性的认定,以及必然牵连的新媒体环境中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問题。

二、本案的主要焦点问题分析

本案中,一审和二审法院都适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合理使用,这是案件尘埃落定后学术界争议最多的问题。其一,本案中被告的行为究竟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第2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6条设置的合理使用情形?其二,如果被告的行为不能纳入《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6条的范畴,那么法院能否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当成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其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属于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还是合理使用的限制规定,即“限制的限制”?

本案中,无论是一审法院还是二审法院都没有直接适用《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对被告的行为做出界定,也未做出明确说明。或许在本案中法院对被告行为出于评论目的之判断受到了引用条件的制约。因为《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都要求介绍、评论或者说明某一问题的目的只能是适当引用。适当引用包括质量标准与数量标准两个方面。所谓质量标准,即不能将别人作品的实质性部分构成自己作品的实质性部分,否则,后来的作品就失去了独创性,而且造成作品主体和来源混淆。所谓数量标准,即要求引用的数量适度。我国现行版权制度虽然没有就适当引用做出量化规定,但并不表明引用没有量的约束,因为量与质要结合起来分析。微博转发通常是将别人的作品完整地从一个微博拷贝到另一个微博,构成对作品的整体复制,引用已非适当。所以,即便微博转发者的目的是评论,也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的要求。这或许就是在本案审理中,一审与二审法院没有直接适用《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认定的原因。

那么,本案中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的“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情形,即个人使用呢?在网络环境中,个人对作品的利用延伸到网络传播,对权利人利益的负面影响日益深刻,于是私人合理使用制度在质疑声中不断萎缩。比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没有被《条例》第6条吸收,表明对网络空间非经授权个人传播作品行为的否定。《〈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第43条第1款对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个人合理使用的范围又做了进一步压缩,不仅去掉了欣赏目的之合理使用,而且将“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限制在“复制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狭窄空间。从我国现行版权立法分析,在网络传播领域非经授权的个人使用他人作品没有合法地位。本案中,被告通过微博的转发属于网络传播行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设置的条件。

nlc202309091408

法律的发现是法官履行其职责的基本前提,法官不能以没有法律规定为理由拒绝裁判[3]。当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时,允许法官在相关规则下行使自由裁量权。本案中,由于被告的行为无法与《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6条设置的情形对应,所以一审和二审法院援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规定,做出了被告行为构成合理使用的判决。对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性质,有学者倾向于本案一审和二审法院的观点,认为其体现了《伯尔尼公约》“三步检验法”的内涵[4]。相反的观点认为,《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限定了《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12种合理使用具体情形的适用条件,既未扩大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也没有改变《著作权法》第22条具体规定的特性,该条款并不是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达不到以抽象规定性的立法模式回应社会与技术发展的功能[1]。从《著作权实施条例》第21条关于“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的表述来看,该条款是对《著作权法》第22条提出的限制性条款,因为“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就是“依照《著作权法》第22条”。也就是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是“限制的限制”,是对作品使用者提出的具体要求,或者应当注意的事项,而非判断合理使用是否成立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版权法律制度中并没有判断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本案一审、二审法院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当成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适用,导致利用微博的相关行为向一般条款“逃逸”,有违背立法本意,存在“随意造法”之嫌。本案遇到的版权问题是我国现行合理使用制度在新技术面前陷入十分尴尬境地的一个例证,折射出技术发展对创新合理使用制度的迫切需求。

三、微博合理使用制度立法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司法实践证明,构成版权客体的微博,属于版权法保护的对象。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对微博的可版权保护性提出质疑,理由是微博充其量只有140个字,除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很难再添加修饰性成分,个性化的表达难以突出。但是,字数的多少与篇幅的大小不是判断某项智力成果是否为作品的条件,只要其“外在表达与众不同”,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不必讲究“表达之超凡脱俗”,就能构成版权客体。比如许多微博段子手写出的微博虽然只有几行简单的文字,但是却字字珠玑,体现了独具匠心的智力创造。还有许多微博是极具独创性的诗歌、图片,或者视频、音频——当然,如果微博是关于历史研究、人物介绍等方面的内容,独创性或许就体现得不那么明显。微博的独创性还与表达的组合形式有关。当把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配以视频、音乐之后,就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单篇微博可能看不出独创性,当把数篇微博作为整体考量时,就会发现其个性化特征。

既然作为版权客体的微博受到版权法保护,那么就不能回避合理使用问题。然而,正如本案所看到的,传统版权合理使用制度适用于微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一方面,转发是微博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是微博用户之间达成的默契,是大多数微博权利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即便有侵权行为,也不应具有法律的可责备性[5]。另一方面,非经授权的微博转发行为的确在合理使用清单中找不到合法的位置,属于侵权行为。于是,这就形成了法律规定与法外空间的对峙。至于法定许可、授权许可适用于微博,或者没有法律地位,或者不具有可行性。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将创作共用模式引入微博领域。但是,创作共用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其制定的协议条款在立法前并无强制力。即便我国将来对创作共用立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创作共用只能适用于自愿放弃部分版权的微博,不适用于按照传统版权制度授权使用的微博。还有学者认为,微博是新型的社会交往空间,具有鲜明的对话性、即兴性及非营利性特征,只要具备社会交往例外的要求,就不应受到版权的限制[6]。但是,版权法从来不承认社会交往例外的合法性,许多利用微博的侵权行为之所以没有受到追究,或者是权利人未发现,或者是权利人无力阻止,或者是权利人不愿阻止罢了。解决微博版权问题,最可行的出路还是对合理使用制度做出调整。

国际社会对版权合理使用的立法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因素主义模式(开放模式)、规则主义模式(封闭模式)和综合主义模式(混合模式)。我国对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采取了规则主义模式,其优点是清晰明确,将使用作品的行为对号入座,凡是能“坐下去”的,属于合理使用,凡不能“坐下去”的,则被排除在合理使用范畴之外。但是,规则主义模式的最大缺点是灵活性差,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对新的作品利用方式进行规范,一旦某种使用作品的行为不能对号入座而又具有合理性时,就会给法官的判断增加困难,也会影响判决的客观性。所以,本案中原告要求法院适用《著作权法》第22条对被告的行为对号入座是有其法律依据的,并非法院认为的“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据”,而法院指出“网络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使得《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12种情形已经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也印证了合理使用封闭式立法的弊端。为了解决微博等现有新兴媒体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作品利用方式的合法性判断问题,有必要对合理使用开放立法,增加制度的弹性与包容性。《送审稿》第43条第13款增加“其他情形”的兜底条款正是我国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向开放立法发展的体现。

《送审稿》第43条第13款关于其他情形的规定,只是做出了合理使用开放立法的姿态,要使开放的立法思想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判断标准。在国际上,合理使用开放性判断标准主要有美国《版权法》第107条提出的“四标准”和《伯尔尼公约》斯德格尔摩文本第9条第2款的“三步检验法”(three-step-test)。比如,有学者建议借鉴美国版权法的标准,根据使用作品的性质、目的、程度和使用造成的市场影响,结合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及合理使用的立法目的对微博利用行为做出判断[7]。相较美国的“四标准”,“三步检验法”受到普遍认可,其核心内涵表述为权利限制只适用于特殊情形,不与作品的正常使用冲突,不得不合理地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学者适用“三步检验法”对微博转发(不做任何改动的直接链接转发)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微博转发虽然不符合现行法律所列举的任何一种合理使用情形,但是可以通过“三步检验法”的测试构成合理使用[8]。有学者认为,《送审稿》第43条“以前款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规定就是对“三步检验法”法律地位的认可。其实不然,《送审稿》只是“两步检验法”,而非“三步检验法”,漏掉了特殊情形,不够严谨。另外,“以前款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的规定明显是对已经设置的合理使用情形的限制,而不是判断合理使用条件成立的一般条款。为了应对微博等新媒体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我国版权制度有必要对“三步检验法”明确立法。

[1]蔡浩明. 论合理使用制度在微博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的适用[J]. 中国出版,2014(7):28-31.

[2]张海峡诉于建嵘侵害著作权纠纷案[EB/OL]. http://www.cnipr.net/artcleshow.asp?artcle.id=15537,2016-09-23.

[3] 孙海龙,赵克. 变与不变: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动态演变与司法应对[J]. 法律适用,2013(11):78-84.

[4] 张今. 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178.

[5] 孟庆吉.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J]. 学术交流,2012(2):68-71.

[6] 刘文杰. 微博平台上的著作权[J]. 法学研究,2012(6):119-130.

[7] 宁园. 论微博转发行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依据[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2):112-115.

[8] 李宗辉. 论微博的版权问题[J]. 电子知识产权,2015(1):85-90.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7

上海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 (以下简称“共有产权保障住房”) 政策已经在全市推开, 大量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小区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数十万户保障对象将入住新居。由于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住房, 在居住使用上有相应的规定, 因此如何管理好这些小区, 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完善。

1.1 违规现象已经初现

2012年底, 媒体连续报道了某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小区存在违规使用的问题, 个别购房家庭存在改变住房使用性质、违规出租开店情况;同时, 也存在少数购房家庭违规出租住房和物业服务企业将物业服务用房违规出租开店等现象。虽然该事件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和纠正, 但其中暴露出了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小区管理上的漏洞, 不仅涉及到如何管的问题, 还由于该小区在行政区划上横跨浦东新区和闵行区, 还存在着谁来管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 本市各区 (县) 2012年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供应累计配售签约户数达到4万户。自10月末开始, 本市多个中心城区已陆续完成公开选房工作, 至年底基本完成购房签约。随着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供应工作的逐渐深入, 本市很快将进入购房家庭的入住高峰期, 加强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供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1.2 政策法规需要完善

《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权利人拥有有限产权, ……并在房地产登记信息中予以载明。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权利人、同住人不得将经济适用住房擅自转让、出租、出借、赠与或者改变房屋使用性质, 不得设定除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贷款担保以外的抵押权。”《物权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共有人按照约定管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在《经济适用住房预 (出) 售合同》中, 有明确约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 乙方不得转让、出租、出借、赠与或者改变房屋使用性质, 并不得设定除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购房贷款担保以外的抵押权。”这些规定所反映的核心内容就是: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配售对象, 除了占有的权利, 其余使用、分配、收益权利都是有限的。然而在本市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中, 对于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居住使用管理, 诸如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等问题, 缺乏明确的规定。

由于我国实行较严格的权属登记制度, 因此违规进行产权转移, 是可以通过交易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手段予以阻止。相对较难判断的是一些出租或出借情况。此类界定的主要依据是看是否有非申请人在该处居住。对于和申请人没有任何关系的, 或是出租以牟利的, 应当坚决视为违规行为。有临时情况或特殊情况的, 则要区别对待。比如亲友的临时暂住, 或者为照顾家中特殊成员而请的保姆等。对此, 需要建立登记制度, 对确有需要的住户, 按临时居住的时间长短, 分别向不同级别的管理单位申报、登记。

1.3 管理队伍仍然薄弱

目前, 本市各区 (县) 都成立了住房保障机构, 确保了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供应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同时也应看到, 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各区 (县) 重视程度不同, 制度落实不到位, 街道 (镇) 与房管部门关系没有理顺。由于近年住房保障工作迅速推开, 工作量骤然大幅度增加, 很多街道 (镇) 在机构设置上没有把住房保障纳入社区事务的体系中, 只是认为这是房管部门在街道 (镇) 临时设立的一个办事点。因此在人员、经费、办公条件、日常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支持。二是普遍缺乏持续性的经费支持。目前不少区 (县) 都没有按照长期化、持续性的工作模式来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普遍是通过区 (县) 房管局向财政申请一部分专项经费, 补贴各街道 (镇) , 以解决人员、设施等问题。三是基层队伍人手少、不稳定。除个别区外, 多数街道 (镇) 住房保障工作人员基本为借调或临时聘用, 其中大多为街道 (镇) 事务中心、房管办 (所) 、社区受理中心民政救助人员, 兼职从事住房保障工作。而且基层的临时聘用人员的月收入较低, 致使各区 (县) 普遍反映招人难, 留住人更难。人手不够, 又进一步加重了现有工作人员的负担, 造成更大的心理落差, 加速了人员的流出,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其他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方面的经验

2.1 厦门市的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模式

厦门市在保障性住房的居住使用管理方面, 实行入住备案制度, 由市级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各小区都由国有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相关日常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立法明确权责;二是管理体系健全;三是政府财政支持。

第一, 在依法行政方面, 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先行。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 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了保障住房管理问题的相关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该条例对于申请人或居住人的违规行为, 进行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除了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收回房屋外, 还加以罚款处置, 最严重的可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另外, 针对居住使用管理, 厦门还专门制定了《社会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办法》, 对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管理费用等进行了规定。 (见图1)

第二, 在管理机构方面, 组织体系比较健全, 由市级机构统一监管, 社区基层单位负责相关日常工作。厦门市于2006年成立了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由副市长任主任, 负责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在使用管理方面,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是主管部门, 市公房管理中心具体承担监督、管理工作。

在小区内负责日常工作的, 是物业服务企业。厦门保障性住房的物业服务, 都由国有企业承担, 除了常规的物业服务以外, 还受市公房管理中心的委托, 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的特定工作, 包括:建立住户和房屋档案, 将住户入住情况登记造册, 报市公房管理中心备案;定期走访住户, 了解保障对象的家庭成员、收入、资产、住房等变化情况;开展日常巡查, 发现各类违规行为;接受投诉、举报, 对违规行为进行初步查实并予以制止, 将其上报给街道办事处 (镇政府) 等。

厦门的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 采取属地化管理, 即管理职责落在住房所在地街道 (镇) , 公安 (综合治理) 、社区居委会等共同协作, 在社区内还设有警务室。物业服务企业发现的违规情况, 先上报街道办事处 (镇政府) , 由其初步核实后, 上报市公房管理中心。

第三, 在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中, 地方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物业服务企业和居委会进行直接补贴。厦门市遵循“费随事转”的原则, 即下达一定的任务, 就相应下拨一定的资金。据了解, 厦门市在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上, 按每500户配备1名监管人员的标准, 发放补贴。市公房管理中心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和补贴金额挂钩, 补贴上限约为每人每年3~4万元。另外, 由于居委会也承担了一部分监管职能, 因此对居委会也有相应的补贴, 补贴标准为每户每月5元左右。2010年厦门市用于该项补贴的资金约为6百多万元。另一方面是对住户缴纳的物业服务费进行补贴。根据《社会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 住户自付20%, 其他低收入家庭住户自付60%, 其余部分由财政补贴。

由于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相关工作也落实到了基层, 厦门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厦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租金缴交率达到了98%, 物业服务费的缴交率为95%, 住户满意率普遍较高。

2.2 广州市的保障性住房监督管理模式

广州市在保障性住房管理上, 较有特色的举措是打分制。在保障性住房供应中, 通过打分 (加分制) 来排定轮候顺序, 从而确保最需要的家庭, 最先得到。在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中, 采取的则是扣分制, 即根据违规行为的程度设定不同的分值, 一经发现就扣除相应的分数, 在2年内扣满20分的家庭, 就将被收回住房。

2010年, 广州颁布了《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 (试行) 》, 对实行扣分制的管理实施机构、扣分等级、奖惩措施等作了规定。

在管理实施机构上, 由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 (简称“住保办”) 统一组织实施, 各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等协助实施。厦门不同, 广州市的保障性住房小区, 物业服务企业是向社会公开选聘产生的, 所以, 物业服务企业不承担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监管职能。为此, 广州在保障性住房小区设立了“派驻小区服务管理中心” (简称“派驻中心”) , 具体实施该项工作。

该派驻中心按每800户配备1人的标准进行人员设置, 由住保办向社会公开招聘, 资金由财政拨款。由于该项制度刚刚起步, 目前广州市只有1个小区设立了派驻中心。

除了派驻中心进行日常监管外, 住保办还会不定期地开展地毯式全面普查, 对每一户保障性住户的居住使用状况进行核查。普查不仅动用大量的保障机构人员, 还请媒体记者共同参与, 通过媒体曝光, 既宣传了保障机构在居住使用管理方面的工作, 也对违规住户形成舆论压力。但是, 这样的普查, 耗费的人力、财力较大, 收获更多的是社会效应。

另外, 广州住保办也鼓励居民积极举报小区内的违规行为, 举报核实的, 可以给予500元的奖励。

广州在住房保障工作的推进中, 很注重社会监督的作用。2010年还颁布了《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办法 (试行) 》, 明确了住房保障工作的全过程要接受社会监督, 其中也包括使用管理和物业服务等环节。社会监督代表由以下成员构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社会公众代表、市国土房管局政风行风监督员、其他社会组织代表。发动社会力量, 共同监督使用管理, 这样一方面拓宽了发现机制和发现渠道, 但另一方面也给保障机构增加了压力, 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3、本市在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使用管理中值得借鉴的方面

3.1 通过立法明确监督与处罚的权利和方式

完善立法、明确责权利, 是保障性住房居住管理持续运行的前提。尽管本市出台了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相关政策, 对居住使用行为进行了相应的规定, 但是由于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因此对于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与处罚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对于一般的违规行为, 采取行政手段即可解决, 但由于牵涉到的是住房、产权等问题, 就需要有司法手段作为后盾, 以应付可能发生的较严重行为。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3.2.1 强调属地化管理

在目前本市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政策实施中, 由于处于建设供应阶段, 强调以区为主, 保障对象主要与原户籍所在区发生关系。而提供的房源有很多是在他区, 这就形成了导出区和导入区的关系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强调属地化管理, 即以居住所在地的区 (县) 作为售后管理的管理部门, 包括回购等实施管理。这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简化管理程序。这就需要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 共享保障对象的信息资料。更重要的是要有合理的财政支持, 由市住房保障领导机构, 向导入区合理投入资金。

3.2.2 强化小区基层管理

作为日常性管理, 小区的基层管理机构 (人员) 必不可少。如果仅依靠保障机构做定期的巡查, 将会加大查处难度, 同时也难以全面覆盖数量越来越大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住户。从厦门等城市的实践来看, 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小区的售后使用监督管理职能, 是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 交给物业服务企业或居委会完成;也可以通过派驻专门机构来实现;还可以兼而有之。这样就能有效地落实监督使用、查处违规等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实践证明, 当问题在萌芽期就发现, 并即时制止, 处理的效果相对更好。因此, 设立小区基层管理机构 (人员) 是保障性住房居住管理的重要环节。

3.2.3 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 确定不同级别的监管主体及其权责;

第二, 确定监管手段, 建立住户档案、建立定期巡查和日常查访制度;

第三, 明确处罚方式, 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 实行不同的处罚方式;

第四, 赋予执法职能。这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赋予, 或者可以与司法机关相协调, 一定程度走司法程序;

第五, 相关部门监管与群众自发监督相结合。鼓励居民反映违规情况, 共同维护社区正常生活环境。

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财政的支持, 是保障性住房居住管理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同开发建设一样, 作为政策性保障住房, 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样需要相应的政府财政支持, 用于管理人员、管理运作等方面。

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是共有产权, 根据《物权法》第九十八条规定, “对共有物的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负担, 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额负担”。

《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预 (出) 售合同》约定了:“乙方应按照本市商品住房维修资金的有关规定, 缴纳房屋的房屋维修基金;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 支付物业服务费用。”

从合同的角度来看, 约定了乙方承担物业及相关费用。但从共有的角度看, 共有人是应当承担一部分的。因此, 作为共有人之一的政府, 应当留有这部分支出的预算。另一方面, 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及以下的家庭, 其中有些家庭确实收入很低, 也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补助。作为业主之一的政府, 将该项预算一部分用于补助收入较低的家庭, 一部分用于支持物业服务企业, 开展相关的居住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居住管理, 不能简单的参照商品住房物业服务的模式, 而应当依靠居委会等基层组织, 加强政府引导, 适当财政投入, 提高居民参与度, 形成一个有法可依、组织健全、监管到位、居民参与的长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研究与探索, 人民出版社, 2012.

[2]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 主要配套政策研究课题报告, 2012.

[3]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 申请供应工作后评估调研报告, 2012.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8

首先,建立和完善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决策的内在要求。科学决策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人员要全面考虑决策的影响因素。任何管理人员都不可能掌握决策所需具备的全部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决策过程中要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从而通过集思广益,力求达到科学决策。

其次,建立和完善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民主决策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通过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大额资金使用的用途、资金额度所依据的标准等,都要在领导班子集体会议上拿出来供大家讨论和检验,这有利于防止决策过程中主要领导独断专行,从而达到防止决策失误的目的。

最后, 建立和完善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预防腐败的有效机制。不可否认,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政治素质还不够强, 存在追求个人私利的现象,利用手中权力进行腐败。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防止个别人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钱权交易。 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为有效预防腐败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二、行政事业单位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政策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政策依据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200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二是2012 年财政部印发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 《规范 》)。

中共中央制定的《纲要》,目的在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为了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监督民主集中制及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情况,《纲要》规定了凡是属于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 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 这一制度通常简称为“三重一大”制度。 由此各级领导班子都应当遵守“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毫无疑问,行政事业单位也必须遵守《纲要》中提出的“三重一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定的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2010 年7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对国有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基本原则、“三重一大” 事项的主要范围和决策的基本程序做出了规定。 这里的“一大”是指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年度预算内大额度资金调动和使用、 超预算的资金调动和使用、对外大额捐赠和赞助等事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在财政部2012 年制定的《规范》出台之前,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

2012 年财政部制定的 《 规范 》 要求: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由此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有关重大经济事项必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然而重大经济事项的标准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给《规范》的执行带来不便。 尽管如此,大额资金使用肯定属于重大经济事项,这是毫无疑义的。

三、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本单位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时,对于大额资金的界定、大额资金使用决策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这些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需要认真研究,对于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加以明晰。

建立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确定大额资金的起点。 如何确定大额资金的起点是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最基本的问题。 当一个单位使用某一额度以上资金时就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和讨论,这一额度就是所谓的大额资金的起点。很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额资金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大额资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大额资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资金规模的单位,对大额资金有不同的标准。 对于资金量较小的单位而言,10 万元就是很大的数量; 而对于资金量大的单位而言,10 万元就不是一个很大的数量。 如果将10 万元作为大额资金的起点,那么资金量大的单位,需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事项就会太多, 领导班子开会需要研究的事项太多, 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其次大额资金与资金的具体用途有关。即便在同一单位内部, 不同的经济活动所使用的资金数量也有所不同。例如,购置重要的专业设备,可能需要几十万元;而一次招待费用可能仅需要几百元或几千元。 对于购置专业设备这样的业务, 动用几百万可能也是很正常的;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如果一次招待费用超过上万元,可能就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量。 很难区分这两项活动,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 所以具体到某个单位, 还要看资金用于什么方面的支出。不同用途的资金,大额资金的起点额度应当采取不同的标准。

建立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必须明确大额资金的界定主体。行政事业单位大额资金起点的确定主体也是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基本问题之一。由谁来确定大额资金额度标准,可以参考国有企业大额资金管理的办法。国有企业的大额度资金事项,是指超过由企业或者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所规定的企业领导人员有权调动、使用的资金限额的资金调动和使用。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大额资金事项,一是企业自身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的额度,二是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规定一个额度。超过规定的额度,就是大额资金。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自身可以确定不同业务方面的额度标准,也可以由上级部门确定不同业务方面的额度标准,超过了规定的额度标准即为大额资金。

建立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必须根据资金的具体用途来确定大额资金。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事项的大额资金是一项基本原则。大额资金额度标准偏低, 会导致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复杂化,需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事项过多,从而浪费不必要的资源。大额资金额度标准偏高,则会导致应当采取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事项, 不能通过会议形式进行集体决策,从而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甚至成为一些领导滥用权力的工具。

建立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必须确定大额资金使用决策的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大额资金使用进行集体决策的方式,本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涉及集体决策的方式有时就成了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集体决策时, 采用领导班子成员会签的方式进行。 部分单位的负责人认为会签也是一种集体决策方式。 集体决策的方式,应当是召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会议, 对涉及的事项进行研究和讨论, 并在大多数参会人员形成一致意见时,才能形成决定。 采用会签形式,缺少了研究和讨论过程。 会签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同意见,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进行处理? 前面会签过的人,不知道后面会签的人有不同意见,最后会签的人,通常是单位主要负责人, 如果对不同意见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视会签过程为决策过程,这会让主要负责人有空子可钻,没有起到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的目的。 笔者认为,会签仅仅是让会签的人了解情况并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集体决策的方式。 集体决策的形式只有召开集体会议,没有其他形式。

四、建立和完善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应当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某些大额资金的使用涉及到专业领域,领导班子成员对这些专业领域未必十分了解,这就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为领导班子提供意见和建议。 在领导班子进行集体决策之前,让专家对大额资金使用进行事前审核,十分必要。也可以让专家参与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会议, 专家在会议上提供咨询意见。这样做,对科学决策是十分有益的。

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建立以后,关键在于制度的有效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自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切实贯彻执行制度。 那种认为制度执行会给工作带来不便,使得工作效率降低的认识,都是不对的。 尤其是主要负责人更不能以此为借口,不接受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参考文献

[1]穆勇.试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途径[J].当代经济,2012(19).

[2]李玉环.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J].财会研究,2007(04).

浅析公务卡的使用与报销制度 篇9

公务卡对应的公务支出, 是指预算单位在办理业务中, 在财政授权支付的类型中, 原来用现金结算的公务支出, 其中有会议费、交通费、差旅费、招待费、零星购买支出等。采用公务卡结算方式, 对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带来的影响可以总结为:第一, 现行报销流程, 和财务管理制度, 保持不变, 会计核算也基本不变化;第二、使用现金, 管理更加严格, 凡是可以刷卡支出的, 就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 现金支付不被允许。

个人的信用卡, 是其以个人名义办理开设的, 其刷卡属于个人行为, 与部门的财务管理没有关系。但是在报销时, 单位财务处, 要按照财务管理制度, 和规范的报销程序, 对信用卡消费行为做是否合规的审核, 界定为公务消费的才能报销, 界定不属于公务消费的, 持卡人自己还信用卡, 财政和单位, 没有责任还信用卡额度。所以公务卡虽然形式较新颖, 但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并不发生过改变。

公务卡报销结算的流程为:

第一, 预算单位及其职工, 因工作需要, 用公务卡消费, 取得报销凭证, 和刷卡消费的银联小票作为交易凭证。

第二, 职工持报销凭证、发票、交易凭证等凭证, 在规定期限内, 到本单位财务处申请报销。

第三、财务处, 根据交易凭证的日期、流水号、金额等信息, 通过公务卡管理系统, 查询相应的公务支出信息, 进行审核, 结合规定, 对符合公务卡结算范围、不违反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 准予报销。不予报销的部分, 职工自己还信用卡。

个人的公务卡, 是单位职工, 用个人名义开办的, 属于个人权利和行为。但是, 在我市的财务制度规定, 在公务卡结算范围内的, 公务支出都要用公务卡来消费。对于公家而言, 公务卡结算能提高支出透明度, 对财务管理漏洞进行堵塞;对于职工个人来说, 公务卡使可以不用在单位公务活动中, 事先垫付现金。所以既方便工作, 又规范管理, 财政供养单位人员, 除了涉密业务外, 均应当申请办理公务卡, 在单位的统一组织下, 单位也应当提倡和鼓励开卡行为。公务卡是实名管理的, 一人一卡, 不允许一人多卡行为。

开设了公务卡后, 就可以持卡刷卡消费了, 但是报销前, 还需要单位对持卡人姓名、卡号等信息, 进行确认, 而且还要输入进公务卡关系系统中。如果不登记, 财务处, 就不能提取对应的支出信息。办理个人公务卡时, 如果职工有不良信用行为, 就不能开设公务卡。个人诚信系统管理着不良信用行为的记录。该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 联合各商业银行, 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它可以采集、保存、整理个人的信用状况, 为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 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资料服务。个人申请房贷和信用卡办理时, 商业银行会到这个系统去查询个人信用状况, 为贷款业务作参考。不良行为的诚信系统记录, 主要有:逾期不还消费贷款, 还贷金额不充分, 信用卡还款不及时, 甚至不还款等等。

公务卡结算方式后, 财政供养单位, 不再使用现金用于财政支出。电子化支付的方式, 使刷卡消费中的日期、金额、地点等资料, 都会被全面、真实地记录下来。单位财务处, 在审理报销时, 通过系统, 从银联中提出上述信息, 以更好更有效地审核公务消费, 提高其透明度, 对漏洞加以堵塞, 腐败得到了遏制。持卡工作人员离开本单位时, 单位应当通知, 持卡人办理注销或者变更事宜, 对公务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维护, 财务处也不再提取相应的刷卡信息。

参考文献

[1] .黄联江.对推行公务卡结算方的思考与建议.厦门特区财会, 2009 (1) .

[2] .乔祥利, 曾雪婷.浅议公务卡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与完善.水利发展研究, 2008 (10) .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10

一、“三公”经费管理的主要内控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及实际, 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使用管理, 文章认为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这些内控制度。

(一) 公务接待管理制度

关于公务接待, 上到中央下到地方, 应该说相关的规定和制度不少。但由于许多规定和制度都是一些原则性的条款, 不仅不够细化, 而且不尽科学合理, 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漏洞很多,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年年居高不下。有鉴于此, 应从细节处入手, 修订和完善公务接待管理制度。比如, 应限定公务接待的陪同人数, 细化公务接待的标准和场所, 严禁没有公函的招待和“同城吃请”等等。对于超过限额以外的部分, 一律不予报销, 从而从源头上堵住公务接待的漏洞。

(二) 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制度

与公务接待管理制度一样, 各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制订《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明确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车辆编制核定标准等, 严格公务用车的购置、处置审批。建立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单车核算、节奖超罚制度, 严控公务用车的运行费用。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 建立相关督查检查制度, 严禁公车私用。要把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公共机构节能考核内容,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责任分工, 切实加强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

(三) 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应包括差旅、接待、会议、培训、考察、公车购置运行、出国 (境) 等相关行为的审批、结算、报销等内容。费用结算应减少现金结算方式, 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要将公务卡制度改革覆盖到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并将办公费、差旅费、公务接待费、公车购置和运行费等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 以减少现金支付结算量。同时, 提高公务支付透明度, 报销时应附清单、公函、审批单等, 不仅规范报销流程, 而且须确保能随时接受财政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关于出国 (境) 问题, 应建立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先行审核制度, 严格控制因公出国 (境) 经费预算规模, 严禁通过中介机构联系或出具邀请函受邀出访, 不搞一般性考察和照顾性出访, 坚决制止无实质性内容的出访, 坚决杜绝公款出国 (境) 旅游。

(四) 费用支出会签制度

目前,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销实行主要负责人“一支笔”签字报销制度。但“一支笔”签字报销制度也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 即主要负责人的费用支出由谁监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尤其是公务接待经费居高不下, 在很大程度上与单位主要负责人缺乏监管息息相关。因此, 非常有必要建立单位费用支出会签制度, 尤其是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费用支出应该实行会签。各单位应确定另一名领导, 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费用支出的会签人。当然, 对一些大额度的单笔经费支出, 也应实行会签, 而不能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一个说了算。因为尽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重大事项或重大支出, 是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 但在经费支出时还是主要领导一个人签字, 那么集体研究的决定是否真正执行了呢?实行会签制度, 既是对单位负责, 也是对单位主要领导个人负责。

二、“三公”经费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

(一) 提高认识, 增强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感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 主要针对的是单位干部职工。因此, 提高单位干部职工对执行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 非常必要。但这其中, 提高单位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认识非常关键。众所周知,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经费的审批权集中在单位主要领导手中, 经费如何使用、使用多少皆由单位主要领导决定。因此, 单位内控制度执行是否有力, 跟一个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主要领导如果以身作则, 带头示范, 那么内控制度执行就非常到位, “三公”经费使用管理自然而然就非常规范。

(二) 严格审核, 把好“三公”经费管理关

(1) 财务人员要把好原始发票审核关。要审核发票的真实性, 看看是不是合规票据;要审核发票所附的明细清单, 看看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若是公务接待, 还要对照单位制定的接待标准, 看是否超标、超场所、超陪同人数;是否经过审批以及是否属于“三公”经费的开支范围等等。假如不符合单位内控相关制度的规定, 财务人员有权拒绝报销。 (2) 财务人员要规范会计核算。严格按照会计科目的规定使用, 防止科目串用或挤占项目支出。特别是招待费与会议费、培训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 交通工具购置 (购置税和车内装饰费) 与车辆维修费科目之间, 要严格防止串用。 (3) 要严格执行年初预算。没有预算或超预算的“三公”经费支出, 坚决不能开支;严禁把没有预算或超预算的“三公”经费支出, 放入下属事业或企业单位进行核算。年终决算时, 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实填报“三公”经费支出数, 绝不能为了报表上某个数字是否好看或为了提高下一年度的预算基数, 擅自降低或提高“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数。

(三) 强化公开, 提高“三公”经费使用透明度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使用公开制度, 除涉及国家机密的有关部门和行为, 凡属“三公”经费均应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不能太笼统, 要详细分类列出各项费用支出以及相对应的公务行为, 使广大公众能够一目了然, 使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行为始终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对公众反应强烈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核查, 督促责任单位整改。“三公”经费公开, 各地 (以县为单位) 最好能建立统一的公开平台, 比如政府门户网站。公开的频次, 不宜太少, 就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一月一次也可, 否则便起不到社会监督的作用。

(四) 加强监督, 形成“三公”经费监管的合力

(1) 要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审、财务机构的监督作用, 为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扣上双保险。单位内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督促有关科室、人员进行整改。 (2) 纪检部门要对“三公”经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采取重点检查、随机抽查、交叉检查等形式, 深入各乡镇 (街道) 、部门单位进行检查, 并形成常态化。尤其对公务接待, 要不定时间、线路, 不打招呼, 经常性、不定时地组织人员, 对单位食堂及各宾馆、酒楼、会所、住宅小区、旅游景点等场所进行明查暗访。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同城吃请”、超标准接待、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违规、违纪问题, 要及时予以处理, 并公布结果。 (3) 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办法, 规范并量化“三公”经费预算, 规范报账程序, 从而达到从严控制支出总量规模的目的。四是审计部门要加大“三公”经费审计力度, 将“三公”经费使用管理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审内容, 确保“三公”经费合法高效使用。

摘要: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 监管不到位, “三公”经费使用管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从内控制度建设入手, 谈谈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的使用管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内控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 2012年12月4日.

规范与实用兼顾 管理与使用并重 篇11

关键词:科学实验室; 管理; 使用; 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4-001

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使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既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又有技术与艺术;既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又涉及行政工作。作为科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工作必须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规律与原则指导下,提高管理水平。

一、建好实验室是基础

1.明确要求

建好实验室。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小学分册(“十二五”版)》,是科学实验室建设的依据。标准中对实验室、场地设置要求、实验室数量要求、实验室通用要求、实验室专用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各校在新建或者改建之前,都需找到标准,认真对照。科学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与校领导沟通,为领导规划建设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场地等出谋划策。

2.发挥特长

精心布置。教师需要把它当成是老师和学生学习科学共同的家园。作为学习家园,需要科学老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用心去经营。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教室的墙壁窗户天花板如何美化和更实用等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如在教室的顶上自制的星图,墙壁布置科学小报,壁柜上放置正在开展的实验,设立学生自制各种动植物标本展橱,也可以喂养小动物等,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配好实验器材是重点

1.掌握配备标准,以不变应万变

江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对照学校的类别如1类标准或11类标准进行采购,配备目录中所要求的配备数量仅仅是最低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配备数量;有了目录中的实验器材,不管在哪个条线的检查验收中都没有问题。要把验收创建作为一种机会积极争取,添置好器材。

2.适时补充实验器材,满足教学需要

随着课改,器材与课标、教材这种不配套现象将一直存在,必然会导致某些实验仪器短缺或器材不适用现象。因此,实验室的器材需要不断的补充、更新和改良,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所以要逐年(期)订购配套的实验器材,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新的教学仪器来补充。

3.挖掘资源,自制实验器材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器材资源,如联系好学校食堂,勺子、筷子、碗、盆都是教学器材;联系好音乐教师,借用鼓、三角铃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学校可自己种植油菜花、凤仙花、桑树等植物来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自行设计、制作和开发教学器材。自制器材与常规器材相比,针对性强,在使用时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些器材使用后要保存好,既是老师智慧的结晶,也是组成学校实验器材的一个特色部分。

4.发动鼓励学生自带材料,充实实验器材

将一次性注射器、各种材料的饮料瓶、闹钟等材料和物品收集起来,课堂上就会有用得上的地方。教师可发动学生自带,建立实验材料库,自带实验材料有很多优点:一是学生对材料熟悉,容易准备,学生参加了准备活动,也是一生中科学经历;二是为学校节省经费。这些器材也要保存好,可以循环使用,减少教师工作量。可以通过奖励加分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带材料。

5.用发展的眼光,配备器材

最近数字化实验室已经悄然走进科学课堂,教师要有这样的视角,触摸到新的事务的诞生。适当的时候可以在领导面前吹吹风,自己要了解新事物,判断新事物发展的方向,使实验室器材与时俱进。

三、制度管理是保障

一切工作的成败都与管理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要有明确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其次要根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要合理组织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不能只凭经验、凭记忆、凭感觉,要靠制度、靠资料数据进行管理,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四、用好实验室是关键

用好实验室,归根到底需要具有责任心的、具有专业素养的科学教师。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管好实验室,高效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管理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关键。(1)加强服务意识。实验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服务”,实验室管理不是一般的财产管理,它有财产保管,更有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教学管理。(2)强化育人意识。教师和学生都是实验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实验教学同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实验室管理要研究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要研究人的行为,所以,实验室管理不能单靠管理人员,领导、教师、学生都要参与,这也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2.明确职责,处理好三种关系

(1)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在实验管理工作中,要主动和分管校长、总务主任汇报实验室管理中的成果和问题,要主动邀请领导来实验室看看,介绍一下你的实验室管理中的亮点,以得到领导的支持。(2)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学校应安排具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专业知识的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建立由学校教务处指导下的教研组,在组织上予以保证。(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期初要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守则,明确进实验室的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有序就坐,保持安静,课前桌上放好实验用品,课堂上听清实验用品要求,严格操作规程,实验中不大声喧哗,爱护仪器设备,实验完成后,做好清点、整理、清洁工作,物品摆放整齐,如有损坏的物品及时报告老师,经同意后,方可离开。还可以聘请实验小助手、评选最佳实验小组等来组织好学生的实验。

管理与使用制度 篇12

1、合理使用制度定义

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在于确立著作权, 以此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正当权益。但为了平衡权利人的个人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法律并没有赋予权利人绝对的权利。我国2001年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第22条用列举的方法, 以合理使用制度明确了对著作权的限制。目前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合理使用是指在利用有著作权的作品时, 既不需要取得权利人的同意, 一般也不需要付酬, 而且不构成侵权;

(2) 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 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 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

(3) 合理使用是指, 他人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 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也不需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但是应当尊重作者的精神权利。

我国在1991您著作权法第22条首次明确了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性。2002年9月颁布施行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又规定:“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 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 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 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这使得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的规定符合了《伯尔尼公约》所确定的“三步检验法”, 即有关使用是不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 该特殊情况下的使用有没有影响到著作权人对于作品的正常使用, 以及没有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2、合理使用制度的性质

首先合理使用制度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均衡。“在著作权法领域, 立法者很少用‘禁止权利滥用’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公益性目标, 代之而起的是‘权利的公平使用’ (即合理使用) 制度。”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而言是智慧的成果, 其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版权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科学、历史、经济、艺术等等, 其产生于积累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器, 促进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因此尊重著作权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合理使用制度构建的基点。而另一方面, 合理使用制度也从侧面体现了法律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与维护。版权人对其享有的版权是排他的、垄断的, 而合理使用只是对于权利人的限制, 这样的限制也是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的。

第二, 合理使用原则体现了利益平衡的法律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言, “在商品经济社会, 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自著作权法律制度建立以来, 利益平衡一直是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而合理使用制度亦是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构建的。在著作权体系中利益是多元化的, 法律保护的并非单一利益主体, 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著作权人的私权利益、作品传播者的利益以及作品使用者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有赖于这三者利益保护的共同发展, 不可偏颇一方。

第三, 合理使用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任何创造活动都不可以脱离自身所在的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环境, 即学习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任何知识产品的产生无一不是来自对己有成果的借鉴和利用。既然创造者是通过对公有领域成果的“侵占”来创造新成果的, 那么, 对这种创造不能给予其无限制的独占权利, 以阻碍他人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限制, 符合民法的对价原则, 实现了生产者与使用者对智慧成果的合理分享。

二、数字版权技术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

1、数字技术与作品的数字化分析

数字技术是指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 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等设备, 来表达、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技术。它为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提供了全新的方式, 造就了作品前所未有的存在形态。

关于作品的数字化的性质学术界有着不同观点。从国际立法上来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WCT) 》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 (WPPT) 》将作品的数字化规定为作品的复制行为。而在中国的《著作权法》在第10条第5款所规定的复制行为并不包括作品的数字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各类作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作品范围, 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创作成果, 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该条虽然也没有明确作品数字化的性质, 仅是对数字化作品提供了法律保护。

2、数字技术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知识产权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专有性”与“地域性”。然而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数字化被上传到互联网上, 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公众对于作品的获取更为方便, 而作品本身的保护却被大大地削弱。同时, 互联网“无国界”的特性也使得著作权的地方保护几乎形同虚设。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 数字版权对私人复制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提出了疑问。一般而言, 个人的复制行为如果没有用作商业用途, 而只是用于个人欣赏的话是不构成侵权的, 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作品的复制质量越来越完美, 难度越来越小且涉及作品的范围越来越广, 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版权所有人的经济利益收到了巨大的损失。比如在美国SONY案中, 原告指出由于S O N Y公司数字录音机的推广, 助长了美国家庭对于数字作品的复制, 使得版权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华东政法大学王迁教授指出:“并非所有的个人使用都是合理使用。”

其次,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的传输途径更为多样化, 而这对合理使用那个制度也提出了考验。我国著名知识产权法学者郑成思教授曾指出, 版权是一种“禁”的权利。为了实现这种“禁”的目的, 针对每一种新的传播渠道, 版权权利人就相应地得到一项权利。于是, 在侵权案件的审理中, 法官对于侵权的判定往往会考虑到未来市场的可能损害。这就造成了新的技术, 比如数字技术, 为版权人带来新的权利, 而他人只有通过授权才能通过该新的途径行使版权。但是现行法律中合理使用制度却往往与此学说相抵触, 因为法律对于新权利的保护往往是出于滞后状态的。

第三, 数字版权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接触各类作品, 并参与到创作之中, 合理保护与版权人利益的冲突也随之升级。数字化作品制作的便捷性越来越高的今天, 普通百姓亦可利用现有的他人的数字作品进行改编、剪辑、翻译。而这样的改变、剪辑、翻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未经版权所有人许可的, 这显然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著作权人的改编权、翻译权、复制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相抵触。2005年胡戈利用电影《无极》的片段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即是此类事件的典型。最高院认为《馒头》案中胡戈属于恶搞性质, 不属于适当引用的情形, 侵犯了原作者的作品完整权属于侵权行为。由此, 对于利用他人作品进行创作的合理使用认定边界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

三、我国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及立法思考

1、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

回顾著作权法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产生都给合理使用制度带来了冲击, 而数字与网络技术给合理使用制度带来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一方面著作权人的权利扩大, 公众的合理使用空间日益萎缩;另一方面, 网络侵权日益频繁, 著作权人维权举步维艰。然而, 历史上任何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平衡,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科技和社会的关系, 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进一步调整。合理使用制度已经证明了在传统的版权业中能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其存在时具有合理性的,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废除该制度是有悖于著作权法的发展的。

一方面, 合理使用制度有助于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在科技进步与法律发展的协调过程中, 合理使用制度调整的对象是新技术所引发的各种利益关系, 而非技术本身。新技术出现必然使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利益格局出现失衡状态。著作权人获得了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而公众为了在互联网上获取作品, 则必须取得权利人的授权, 否则构成侵权。单纯严格限制合理使用适用范围或者强加技术手段对数字版权进行限制管理对于版权业的发展视不利的, 反而会加剧版权人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变“堵”为疏通, 明确合理使用认定边界, 适当放宽合理使用限制条件, 可以良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 从合理使用制度调整平衡利益关系的角度看, 网络环境下版权合理使用制度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从另一方面而言, 通过立法承认数字作品在环境中的合理使用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合理使用制度是公众免费接触到作品的通道, 通过合理使用, 公众可以将现有的作品用于自身的学习、研究中去, 这于个人于社会都是非常有必要地。很难想象在传统纸质媒介越来越少而数字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今社会, 如果法律完全禁止合理使用制度这一“免费获取知识”的制度, 那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造成多大的影响。既然合理使用制度在传统版权中得到了肯定, 那么其存在的意义就不应该被抛弃, 而是继续存在于未来的版权环境中。因此, 保护数字版权与合理使用并不冲突, 相反, 通过合理使用可以让作品的一部分被更广泛地传播, 以此提高该作品的知晓度。

2、对现有合理使用规则的改进

《著作权法》第22条中“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显”显得略有不妥。因为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显然包括了著作权的经济权利, 而任何使用作品的行为若没有支付费用那必定会损害经济利益。而此条文作为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 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一些自我矛盾。笔者更赞同现行《著作权法》修订前黄宗元教授的说法, 即“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 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这种表述方式也是与知识产权协议和伯尔尼公约的表述相一致。

另外, 在立法模式上笔者更倾向于学习美国, 采用“概括性”的表述方式。对于数字版权这样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产生新权利的法律关系而言, 采取概括式的立法描述可以更好地避免法律的滞后性。

3、用法定许可辅助合理使用

当然, 对于数字作品不能一味强调合理使用的社会公益性, 事实上对于版权人的保护应该是该法律体系的基础。由于文章中所提及的在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被公众接触的便捷性和易侵权性, 使得对版权人的实际保护无法达到立法的要求。因此, 扩大法定许可的范围, 用法定许可作为“合理使用”与“版权保护”之间的的缓冲器, 可以更好地贯彻利益平衡的原则, 使得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制度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数字版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作品给予其自身易复制、易传播、易改编等特点成为当今版权侵权的关注焦点。在各国加紧相关立法的过程中, 合理保护与权力保护的利益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建立可行、系统的合理使用原则对数字版权的健康发展有着实际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平衡,版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汉东, 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2]、郑成思, 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年;

[3]、吴汉东, 论合理使用[J]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4]、唐广良, 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J]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5]、郑成思, 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2;

[6]、吴玉珍, 超星事件凸显数字版权之乱[J]计算机世界:2006年6月4日;

上一篇:数学结构教学法下一篇:实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