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

2024-07-17

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共10篇)

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 篇1

一个好的班级评判标准, 不光在成绩的高低、名利的多少上, 更应该是看在这个快乐成长的园地里, 老师、学生是不是都感到幸福、快乐。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说过:“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多了解学生, 爱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要有自己的魅力;应该善用激励方式;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等等。在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实践中, 我相信, 只要满怀爱心, 正视挑战, 在现代教育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创新, 运用班级管理艺术, 做学生的领路人, 就能真切享受到班主任工作的独特幸福!

一、平等对话, 走进学生心灵

当前, 我们面对的是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 他们眼界开阔, 个性鲜明, 他们不喜欢声色俱厉的威严和喋喋不休的说教。因此, 在班务工作中, 我们要努力搭建对话的平台, 让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产生思想的碰撞, 分享彼此的情感与观念, 达到情感交融、心贴心的境界。

上学期, 我发现“电子宠物”在班上流行起来, 有的学生上课时忍不住偷偷拿出来玩“电子宠物”, 看到这一现象, 我没有下令禁止, 而是让玩过这种玩具的学生们谈谈玩的收获。他们大多说这种游戏除了新奇、好玩外, 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这时有一个不同的声音传来:“我觉得养‘电子宠物’能培养我的责任心。因为要按时给这个小宠物喂食, 不然它会哭;它也会不听话, 我们要想方设法教育它。这样, 我们就能体验当家长的滋味, 为将来当爸爸做准备。”这段话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我也忍俊不禁。随后, 我肯定了这名学生不人云亦云的个性,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责任”。我问:“什么叫责任?随后孩子们列出了很多责任:走在大街上, 看到地上的纸片, 随手捡起, 这是每个市民的责任;每天认真完成作业, 不要有丝毫马虎, 这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帮着摆放碗筷, 收拾房间, 这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透过这一案例, 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 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 就会让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收到“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特殊效果, 我也在与孩子们的平等对话中体会到了走进学生心灵的幸福感。

二、引导读书, 促进心智成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 终身以书籍为友, 这是经久不断的潺潺小溪, 是满溢思想的河流。”因此, 我在享受书香的同时, 也不忘“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我总是绞尽脑汁地引导他们用好的读书方法。当我读到冰波那纯真典雅的《窗下的树皮小屋》, 读到朱军的《时刻准备着》中感人至深的“30 年前的小馒头”, 读到凡尔纳的扣人心弦的《十五岁的船长》时, 我会迫不及待地拿进课堂, 讲给学生听, 让彼此的心在书海中相通;我常常会随机地拿起学生身边的课外书, 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中一些段落给孩子们听, 表情、动作、语调极其夸张, 学生听完后, 都会急不可耐地询问是什么书, 或者迫不及待地要跟其他同学换书看, 阅读的火种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埋藏。渐渐地, 全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阅读之风,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灵阅读。

三、不断总结, 提升教育智慧

“成长= 经验+ 反思”, 这是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公式。作为班主任, 我们既要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 揣摩、品味自己的教育实践, 也要关注、审视别人的教育思想, 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一年前, 我班开展了“我是班级小明星”活动, 奖给在各方面表现突出或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学生。每周班会课上, 我都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然后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请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 并拍照留念。这一做法, 不仅掀起了积极进步的浪潮, 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也让家长如沐春风, 对自己的孩子满怀期待。我坚信, 真诚的赞赏必将换来学生的快乐。但随之我发现, 部分学生滋长了虚荣心, 产生了嫉妒心, 甚至有些盲目自信。于是我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赏识,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于是, 我开始在日常班务工作中尝试“绿色惩罚”:读书不专注的学生站到教室前面, 看其他同学专心致志读书的样子, 并当面赞扬;而面对那个因妈妈生病而学习变得懒散马虎的男生, 我则先充分发挥集体言论的作用, 让同学们给他写信, 进行劝说、批评、鼓励, 再罚他每天给妈妈写一两句话, 并折成千纸鹤……这一个个案例让我进一步明白:只有摆平赏识与惩罚这杆天秤, 才能让教育走得更“稳”。

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篇2

摘要:当前,小学班集体管理中班主任即权威,管理内容单一、学习至上、一言堂、一边倒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身心健康。从班主任应实施民主管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多元评价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几个方面提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具体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促进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 问题 策略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言堂”

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所谓的班级管理就是严格按照班主任的指示和要求行事,所有大大小小的活动都要经过班主任的批准才能展开,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这一模式也是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他们不希望看到本班的学生脱离自己的管理范畴而私自行动,也因此当他们看到学生们私底下有一些娱乐活动都会予以取缔或者进行相应的惩罚。事实上,这一模式是极为不科学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的,学生应当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

(二)学习至上

这一思想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班主任和学校领导人的心中,他们在班级管理中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成绩。有的班主任甚至取消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而安排任课教师为学生们补课。长期以往,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相应的娱乐活动,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成绩也会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三)一边倒

有些班主任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认为只要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就可以带动全班同学。他们放任一些成绩差以及纪律差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不闻不问。如果这部分同学有明显的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班主任就会对他们采取十分严格的惩罚措施。长此以往,这部分同学由于缺乏必要的尊重和管束变得越来越叛逆,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学习氛围。

(四)缺乏凝聚

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各学生成员都会有很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之间心理互依,集体中当有一个共同进步的目标,各学生愿意为这份集体荣誉尽可能多的贡献力量。现在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所以班主任进行管理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都是学习,如非必要,不会主动提出举办一次郊游、一场知识竞答,留给学生的都是严肃的面孔,不能很好的同学生打成一片,让相同的目标引导师生并肩作战。

二、解决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实施民主管理

班级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处理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挖掘学生们的特长和爱好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例如,在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应当摒弃以往“钦点制”,可以采用学生轮流值班的模式,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教师在学生值班的过程中要从旁做指导,使得学生想法和管理方式更为全面和科学。

(二)注重全面发展

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积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把班级管理一味地局限在提高教学质量之上,而是要尽量丰富学生的班级活动,让每位同学在班级生活中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比如,每周如期举行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课,给学生平台和机会展示自己才能;在日常管理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存在消极思想的同学要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尽可能地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指引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实行多元模式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使用惩罚手段来约束学生们的行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当慎用惩罚手段。对待成绩差、思想和态度也不端正的同学在平时就应当重点关注,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引导他们健康向上的成长。

(四)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学生德育素质提高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即学习目标、理想、习惯养成等教育;其次,建立监督和奖惩机制。实施定期检查,公平实施奖惩机制,这样有利于树立一个班风正、凝聚力强的班级。这样才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进而完善班级管理。

总之,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一定要积极改变自己的观念,对以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要积极革除,建立一套民主、全面的管理机制,帮助小学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洪祥.蹲下身来更美——例谈班级纪律管理的原则[J].湖北教育,2008,(07):49-51.

[2]张素芹.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J].教育艺术,2008,(07):39.

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艺术与策略 篇3

一、严抓秩序, 规矩方圆, 建立优良的班风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强化纪律文明建设, 严抓班级秩序, 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以促成优良的班风。受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影响, 就读职中似乎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 所以, 我们的生源素质稍低是不争的现实。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这部分学生的智力并不是真的远低于普高的学生, 贪玩和任性只是表面的现象, 没有谁真的在内心深处这样塑造自己的形象。依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原理, 班主任诚心实意地把他们看做响鼓而擂以重锤, 是没有不响的学生的。考虑到职中学生已近成年, 坏习惯形成的时间比较长, 我们就退一步说话, 提醒和纠偏100次行不行?当然, 这需要耐心, 但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职教学校的班主任是有这份耐心的。

二、强化骨干, 带动全员, 树立优良的学风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 班干部的状态直接关系到班级的整体水平和风气。班干部本身就是班级的成员, 与其他学生朝夕相处, 能够比班主任更加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作为同龄人, 班干部也更能够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因此, 班干部更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与帮助。因此, 班主任要适时适度地放权, 让班干部来管理班级,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同时要严格、高调地培养班干部。通过真诚的谈心了解他们学习困难所在, 帮助他们与任课教师沟通, 以便获得教师的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树立在同学中的工作威信。适当传授管理知识, 有目的、有步骤地教会他们基本的班级管理技法, 提高他们带动全员进步的能力, 使班干部的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和谐稳定地为良好班风的塑造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有疏有导, 心情舒畅, 健康快乐地成才

就读职校的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 受此影响, 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主要表现在: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落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 和自己昔日的初中同学产生了较大差距;一些学生人际关系比较淡漠, 这可能有家庭因素的影响, 独生子女受惯了独宠, 但学校毕竟是公众场所, 自己不再是团体关注的中心和焦点, 因此孤单落寞, 不能合群;“早恋”带来的心理矛盾;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技能不够精通, 面对社会有困难, 自以为难以适应社会;爱美与金钱的冲突,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开始爱美, 但由于还是学生, 没有足够的金钱来装扮自己, 从而形成心理矛盾与落差;再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此, 班主任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 有疏有导, 以学生渴望的师爱来关心、尊重、引导他们, 打破心理障碍, 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四、多方协作, 家校共建, 盘活大教育资源

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 同时学生的健康成才也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其言传身教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爱好等,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到知识, 学到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学生总是奔走于家庭和学校之间, 离开了学校, 学生的后方基地就是家庭, 因此, 要构建班主任教师与学生家长和谐通畅的信息交流网络, 及时交换信息, 促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侧重, 家庭教育以人格、道德教育为主, 而学校教育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因此, 只有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 盘活社会这个大的教育资源, 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班级管理涉及班级秩序的管理、班风学风的树立、学业水平的评估管理、班级民主管理以及班级与家长和谐关系的构建等各个方面。班主任工作主要就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建章立制, 抓好落实, 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一线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继红.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方法探究[J].职业, 2011 (20) .

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 篇4

一、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相应理论知识不足。不同于专业课的老师,班主任其实是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岗位,需要掌握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然而,在目前的大部分学校当中,大多数班主任可能只是在学校时大概地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班主任培训就自动上岗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班主任也会逐渐发现老一套的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教学的发展,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发生。

2.科任老师缺乏班级管理责任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自然承担着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班级管理就和科任老师无关,相反,只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打好“配合战”,才更有利于整个班级的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科任老师是极其排斥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只关注如何提高单科成绩,提高课程质量,秉持着“事不关己”的心态,对班级管理事务敬而远之。

3.中学生的时代变化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生越来越难管”等等,但其实客观来讲,只是部分老师尚未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对于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概念里。事实上,当代中学生由于生活时代的变化,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和以前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对于学习也不再是“唯有读书高”的极端认知了。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倘若还以老一套的观念和技巧去管理,当然会存在难度,这其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想要提升班级管理质量,正确了解对待当下中学生的变化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4.班主任的付出和回报失衡,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相较于其他科任老师,班主任不论是在工作强度还是在工作压力上都承担的更多,但是在相应的待遇上,除了一点点的班主任补贴,其回报与付出往往不成正比,逐渐呈现一个失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有一些班主任产生倦怠心理,从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更何况,还有很多班主任的岗位是学校强制性的安排,并非完全出于班主任老师的自愿担当,这也影响着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不利于班级管理的和谐发展。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发掘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中学班级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却又相对复杂的工程。

1.积极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感。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想优化班级管理工作,首先得从班主任自身着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班级管理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班主任先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另一方面,在其位谋其事,不论是不是自愿担任班主任这一岗位,都应该时刻谨记班主任的职责,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前提。

2.加强与科任老师的配合与互动。个人的精力终归是有限的,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对其都负有责任。因此,班主任要学会协调和各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要让他们认识到,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整个班级的学习环境,促进班级学习效率的提升,从而调动科任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3.了解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当代中学生的变化和发展,班主任必须意识到,老一套的“管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班级管理的发展了。配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当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优秀的班干团队,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活动中来,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

班集体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这个家庭当中的一份子。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离不开班主任的核心把握,也与学生、老师的积极配合息息相关。我们更期待,在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下,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帮助教学质量取得更大的提升。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及策略 篇5

一、作为科层组织的班级及其管理方式

有人将实践中的班级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扁平式等四种结构[1], 这显然与科层制组织结构如出一辙。在这个组织里, 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分工, 存在着老师、班长、团支书、各种委员、组长、学生等层级与相互隶属关系。处于层级顶端的是老师或班主任, 他们掌管着班级的所有事务, 对学生有着绝对的领导权, 是班级所有矛盾的最终裁决者, 他们也是所有班级规定的实际制定者或代言人。老师或班主任的下面是班委会。班长在名义上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班委分管着学习、体育、卫生、文娱、劳动等具体事项。与班委会平级的是团支部或少先队, 负责思想方面的具体事项。

在科层制思维的指导下, 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自然想到的就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将科层制的班级管理方式分为教师中心型管理、民主集中型管理和放任型管理三种。“教师中心型管理”主要指学校的教师或班主任对班里每个同学的每件小事不仅挂在心上, 而且都要亲自出面指手画脚, 做出的决定要学生不折不扣依从, 凭恃实施奖惩的权力进行管理, 虽然有班委会和团支部, 但班主任或教师过问班内一切大小事务并做出决定。“民主集中型管理”主要指在教师或班主任的指导下, 以班委会和团支部作为核心, 管理班中人员及事务。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老师一般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应该相互尊重, 他们会把拟议的行动和决定与班委会或全体学生磋商, 有关班里的决策由班委会和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决定, 鼓励学生参与。虽然教师在这种管理方式中依然有最终的决定权, 但其过程体现了民主的特点, 因此称为“民主集中型管理”。第三种就是“放任型管理”, 主要指教师或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放羊式”管理, 极少运用权力, 鼓励班干部独立行事。对班级事务极少干预, 凡事由班干部及学生自行决定及实施。在以上三种管理方式中, 第一种和第二种在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尤为普遍, 特别是“教师中心型管理”, 在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占据主流地位。而“放任型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班级管理中较为常见。

当然, “教师中心型管理”和“民主集中型管理”甚至是“放任型管理”, 都很能鼓舞一个甚至几个固定班干部的积极性, 因为在我国中小学的班级中, 管理角色一般都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 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体验管理工作的机会。而且从表面上看, 上述三种管理方式很能表现出一种作为一个集体应有的集体性和组织性, 显得秩序井然。然而未成为班干部的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班干部的自主性和协同性却受到了损害。因此,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这些管理方式可以使一个班级组织稳定运作;但从大多数人的学习和成长来看, 这些管理方式存在难以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和热情的缺点。简单地说, 采用这些管理方式的班级在局部来看也许可以稳定而有效地运转, 但从整体来看, 这些基于理性原则基础之上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班级活动的“管理主义倾向”, 即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 变成一种目的本身[2]。然而我们又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即放弃对班级的管理。因此,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既能有效管理又可避免“管理主义倾向”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就是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依靠学生、尊重学生, 以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及群体感情结构等综合性情况进行科学管理, 并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成长和价值,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做出最大贡献。那么,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

1.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角色

角色理论认为, 所有社会行动者都充当多种他人或“一般化他人”的角色, 班级的管理过程可以看作是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就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构建, 人们在互动中对他人的角色进行认知并构建自己的角色。那么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 首先要做的, 是让班级中的全体人员各自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 分担一个适当的角色。也就是说, 让他们各自处在一个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在班级中有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健康委员等, 也有组长及各科代表等。如果在这些分工的基础上, 再采用双人制 (即两个学生共同担任一个角色) 和交替制 (规定一个任期, 让大家轮流担任某一个角色) 等形式的话, 则能更容易使大家发挥各自的作用, 而且可让更多的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如所谓的“值周班长”制, 由班长和团支书按周次轮流担任班长, 负责轮值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 这样既分散了班长的工作量, 不致影响其学习, 又保证值周班长的新鲜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角色, 来满足学生不同的角色需要, 如日本中小学班级中设有鱼委员、花委员等等。

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使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成为组织的一个零件。通过这些分工, 第一是为了增加班里的交互作用;第二是为了使每个人获得一种“存在感”;第三是为了通过履行各种职责使每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第四是为了通过给每个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而让大家都能积累一些做管理的经验, 以求将来在求职和工作中占有优势。我们把这种班级组织形式称之为“一人一个角色的全员参与”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那些在编入班级组织形式之前在班级中失去存在感的学生、或是那些认识不到自己潜在能力的学生、又或是那些从来没有发挥过骨干作用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 学到更多的东西。不少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 在学校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者, 升入大学或到了工作单位之后, 其组织活动能力一般都强于在校期间未担任过学生干部者。因为前者通过在校期间的管理实践, 已多少具备一些组织能力、经验及相应的心理素质。

2. 以课题或任务为中心的小组化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一个班级只是学校整体的一小部分, 但一个班级往往拥有五六十个学生, 把它看作一个小集体的话, 又显得太大。人们一直以来对这种“大班制”的教学和管理进行着批判。然而在这一现实没有得到改变以前, 我们仍然需要一些手段来改善我们的班级管理, 这种手段就是“小组化”, 即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这种小组化至少有四点好处:

(1) 加快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 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 更容易发展学生的个性。

(4) 易于组织和协调。

然而, 问题在于, 这种小组应该根据什么来编成。一般而言, 有三种方法:一是随机分组。在班级组建之初学生彼此不认识的时候, 当然只能采用这种方法, 但当一个班级融为整体的时候, 这种方法也是最理想的。因为这说明班级的每个成员之间都建立起稳定、融洽的关系, 当然这几乎是难以企及的目标。二是根据兴趣爱好及是否熟悉来分组。我们中国人在组织一个集体的时候, 往往讲究的是“志同道合”, 即所谓“物以类聚”。这种方式以人为主, 以感情为主。采用这种方式编成的小组稳定性强, 极易获得成绩, 但也极容易形成小圈子, 容易拉帮结派, 从而不利于整个班级的管理。因此本文认为第三种方法更值得重视, 即根据某一课题项目或目标来分组。这种方法以课题项目或一定目标为根据, 采用的是“先工作, 再熟悉”的方式。比如通过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课题, 或者分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便可以编成这种小组。如可以组成协助教师上好语文课的语文小组, 为搞好文娱活动而组成的文娱小组, 等等。采用这种方式组成的集体是以“工作为中心”, 以“理性为主”的集体, 这种编组方式与社会上组织的分组方式较为接近。这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极有好处的。

在进行班级小组化的时候, 有固定小组和临时小组两种形式, 前者是一个针对班级常规管理的、较长时期开展共同活动的学习单位, 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分组, 这可以说是班级里最基本的集体。为了增强每个同学的归属感, 打消他们的“不安定感”, 我们必须将同学们固定在一定的小组之内。然而, 如果只有这种固定小组存在的话, 整个班级也会出现一种千篇一律、缺乏活力的局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更换固定小组或者适当地增加一些临时小组, 例如在开展学习活动遇到了临时性的、派生出来的新课题或有新的任务出现时, 专门把一部分同学编在一起, 组织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这些新课题或完成新任务, 如果这些课题或任务得以圆满解决, 那么班级可解散临时小组, 只保留以前的固定小组[3]。

3. 在理性组织基础上考虑班级的情感结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 我们总是试图以效率、民主等理性原则来管理班级, 这样的管理思维容易导致“管理主义倾向”。有人根据班级组织的人际关系特征、主要矛盾冲突、结构化程度或集体性以及发展水平将班级的发育分为孤立探索、群体分化和组织整合三个阶段[4]。这种分法符合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 同一个人交往得越多, 就会越有好感, 而越有好感也就会和这个人交往越密切。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 即与某人接触越多, 就越感到厌烦, 甚至断绝往来关系。虽然我们提倡应该“先工作, 再熟悉直至亲密”,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 世界上总存在一些自己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的人, 因此我们在坚持理性原则的同时, 还必须以感情为重要因素, 即在考虑班级全体或小组的编组和管理时, 应将学生的感情考虑进来。这里我们可以借鉴莫雷诺开发的社会关系测量技术。

莫雷诺认为, 人际关系中有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一种是相互吸引力, 一种是相互排斥力, 为此, 他开发了一种社会测量技术, 试图对集体的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了解:

(1) 整个班集体是否很团结?

(2) 班集体中存在哪些伙伴群体?

(3) 班集体或伙伴群体中的中心人物有哪些?

(4) 每个同学在班集体或伙伴群体中各自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具体的做法是, 让学生们在纸上写出三个他们希望编在一个小组的同学名字 (最好写上理由, 以便将来给予指导) , 或者三个不愿意编在一起的三个同学名字 (不建议使用) , 然后将这些结构在一个模型中排列出来, 这样每个人在群体中与他人的联系便一目了然。图1便是这种社会关系测量的模型。

其中表示双向选择, 表示非互惠的选择方向。在测量模型中, 社会成员在可见的空间排列, 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都有相对位置, 箭头所指方向表示那些关系最密切和有联系的吸引状态, 那些疏远的和不联系的则表示互不吸引。这种类似于网络的模型就是班级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的模式。通过审视网络, 我们就可以发现班级内部的感情结构。

首先, 如果我们同时进行“愿意和谁分在一组”以及不愿意和谁在一组”的测试的话, 我们可以根据某一学生被选择和被拒绝的次数, 将班级集体内部的学生划分为受欢迎群、不受欢迎群、中间群、孤立群四类。如果被选择的次数很多, 而被拒绝的次数很少, 则划入受欢迎群。反之则划入不受欢迎群。如果被选择及被拒绝的次数都很少, 则划入孤立群。如果被选择与被拒绝次数均较多, 则划入中间群。这样的区分有助于教师或班主任了解班集体的总体情况, 提高对感情“弱势群体”的关注。

其次, 通过观察网络, 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中的一些中心点, 即哪些人处于班级人际网络的中心点, 并且各个成员是如何通过这些中心点进行沟通的。如在图1的关系网络中,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3和10在群体中处于班集体的中心位置, 如果将这11个人看作一个小组的话, 那么3和10可以成为组长和副组长 (如果图中是“愿意和谁分在一组”的人际关系网络) 。在所谓民主选举的基础上, 如果加上这种感情结构, 将更有助于班级的管理。

这个模型形象地表示了集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关系。在探讨班级的管理方式时, 有必要把这种感情交流 (喜欢或不喜欢) 方面的集体结构考虑进去。在中小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 更应如此, 因为这类学校的学生更容易为情感所左右,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集体的感情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怀忠.谈班级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

[2]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教育研究, 2000 (6) .

[3]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修订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曹树真.班级组织发育的三个阶段.班主任之友, 2007 (10) .

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 篇6

我国第一所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随后在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之后, 班级授课制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班级管理也应运而生。小学班级管理是确保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目前小学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目标片面单一、缺乏理论指导、管理模式单一。

(一) 管理目标片面单一

新课标要求班级管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为宗旨, 一切工作都以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是目前应试教育的色彩人仍然浓厚。因此, 在小学升初中的指挥棒下, 更多的老师和班主任是以学生的成绩, 分数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班级管理目标也就围绕着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分数, 考入高一级学校这一主题来进行。在小学, 尤其是在村镇小学中, 自然科学, 音乐美术, 英语, 计算机等学科名存实亡, 这些课程要么被班主任安排成其他科, 要么被取消。

(二) 缺乏理论指导

大班教学是我国一个普遍且严峻的现象。学生人数的过多, 班主任做大量的常规管理来保证班集的正常运转。然而并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特殊性需要老师的细心教导。因此, 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就成为了“事务性”。此外,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多依靠的是他们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的经验。时代在进步, 教育在发展, 学生在不断的变化。如果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方法,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合当今社会, 那么对学生发展将会极其不利。当今小学教育中, 多数班主任还处于事务性的阶段, 只知道如何进行管理, 但是不知道为何这样管理和如何进行更好的管理。通过理论指导, 班主任课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完善自己的工作, 这也是国家设立全日制教育硕士 (小学教育) 的初衷之一, 即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

(三) 管理模式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主要是进行常规管理和平行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活动。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小学班主任多是对学生的学习, 课堂纪律, 教室清洁卫生上制定准则, 进行常规管理, 通过个别教育, 开班会, 优秀个别学生表彰等进行平行管理。但是忽略了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长此以往在此氛围下, 小学生只是按照班主任所制定的规则进行, 主体意识没有被发挥, 自助管理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解决策略

(一) 丰富管理目标

班主任应该树立多维度的管理目标, 文化素质、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道德素质、思想品德和社交能力等都应该是小学班级管理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是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管理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和老师可能比较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对于成绩差, 表现过于活泼的同学不重视。班主任应该打破“一切以成绩说话”的班级管理局面。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班主任应该更仔细的观察他们, 引导他们更全面的发展;对于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要给予鼓励和施展空间。小学生的可塑性和对教师权威的信服度都比较高, 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丰富管理目标,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 来促进小学生身心全方面健康的发展。

(二) 加强对班主任理论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 小学班级管理也应该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各项管理工作。我国学者根据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五种理论, 包括整分合理论、全员参与理论、时间锻炼理论、调节控制理论和整体与人理论,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理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 班主任管理思想不系统不科学, 那么管理工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小学班主任开设相关的管理课程, 经常组织一些讲座, 使得班主任学会对班级进行全面科学的系统分析, 了解内外各个要素的联系, 从而整体的把握班级管理。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 班级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

(三) 多种管理模式交叉使用

在前面的问题中, 提到管理模式的单一, 多以常规管理和平行管理为主, 尤其是常规管理。常规管理、平行管理、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应该根据班级管理的需要采用。在管理过程中, 班主任应该充分的运用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在常规管理中也可以运用民主管理, 如何同学共同制定班规。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不够, 班主任应该循序渐进的带领学生进行管理。在小学高年级班主任课组建班委, 采用“小先生制”、值周班长等等方法来发动小学生的主题意识。在平行管理的时候也要注意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 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小学生比较敏感, 如果收到伤害可能会留下很大的阴影。

参考文献

[1]成晓庆.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研究小学时.2010.90.

[2]韩静.小学班级管理文艺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3.

[3]贾玉霞, 姬建锋, 李峰.教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4]林洪.一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 篇7

名字, 只是一个区别于他人不同的符号而已, 但在浩瀚的文字中, 每个人对自己的名字最敏感。父母在给我们起名字的时候, 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煞费苦心, 在简单的名字背后, 蕴藏着父母对我们殷切的期望!我想, 针对班级中存在的学生对“05电子网络2班”这个称呼有自卑感的实际情况,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称呼改一改?于是, 我们借鉴“宏志班”“未来班”“希望之星班”等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班名, 结合班级特点, 取“志当存高远”之意, 将本班自名为“远志班”。实践证明, 改动后的班名所体现出的大气、希望、积极向上的精神, 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每一位同学。班里的某同学, 在刚入校时, 成绩很差, 心里充满了自卑感, 因而厌学, 整天浑浑噩噩, 在学校只是消磨时光, 实在是拿他没办法, 自从定下“远志班”的班名后, 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尽管偶尔也犯错误, 但与以前相比, 简直判若两人。我趁热打铁, 鼓励他只要胸存大志, 不断努力, 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 他在日记中写到道:回想以前虚度的时光, 真是惭愧!我把老师、家长的话当耳边风, 如果再那样, 我还有脸在“远志班”待下去吗?我不能再给班级抹黑了!班名所带来的变化, 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这班名蕴涵的德育教育就像和风细雨, 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唤起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二、让班级的座右铭扬起学生上进的风帆

“学生不是容器, 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因此, 班级管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点燃学生心中蛰伏的火种, 唤醒学生心里潜藏的才智, 催发学生自我实现的信念。座右铭, 便是连接一架通往理想状态的云梯, 一面扬起学生上进的风帆。于是, 我在班级黑板报上增设了一个专栏, 专门刊登同学们自己选定的座右铭。在主题班会课上, 我还专门发动学生选定了一条班级座右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将座右铭写在班级醒目的地方, 学生时常诵读、揣摩, 让自强和厚德成为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班里有一同学是最令我头疼的一个学生, 他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老师不在身边, 他能交白卷, 平时就更不必说了。无论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或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 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 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但又不忍放弃, 在万般无奈下, 我决定用激将法来唤醒他的自尊。在他生日那天, 我精心设计了一张卡片, 上面写着:“你永远是我们‘远志’班的一份子, 更不会忘记我们班的座右铭!期待着你的进步!———相信你的老师和同学。”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郑重地交给他。他热泪盈眶, 一句话也说不出, 只是使劲地点头。事后, 他说:“真没想到我给老师、给班级添了那么多的麻烦, 大家居然还是相信我, 鼓励我。我一定要对得起咱们班的座右铭!对得起老师和同学们!”从此, 他悄然变化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 还经常主动热情帮助同学。“班级座右铭”形同升旗仪式, 成为一项良好的思想教育方式, 使学生每天都沐浴在思想的阳光雨露中,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扬起了学生上进的风帆。

三、让师生谈心如秋月照亮学生的心灵

人的情感世界很奇妙, 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快乐是职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 他们需要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引导。而量化制度是没有人情味的, 在执行过程中, 势必会出现学生的一些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时候, 谈心作为管理方式的一种, 就是必需的了。

第一, 直接面对面的“促膝而谈”。直接谈心, 切忌不能居高临下, 应让学生置于与老师同等的地位上, 即“促膝而谈”。直接谈心有多种方式, 但我认为特别应该注意的是, 在谈心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应从最低最容易办到的开始, 然后一步步提高, 就如登山一样, 不要盼望一步登天。比如在一次大合唱比赛中, 我班获了一等奖, 其中某男生的领唱立下汗马功劳。在回家的路上, 我与踌躇满志的他同行, 我对他说:“你能唱得那么有水平, 说明你有别人不及的才能。如果你学习上也像唱歌那样肯下工夫, 学习成绩一定能得到提高。”这位男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要求。这以后, 我创造一切机会, 多次谈心, 引导他把精力转到学习上来。他从不违反课堂纪律开始, 到认真完成作业……如登山一样, 他一步步往上攀登, 一学期下来, 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第二, 我设立了师生情感交流笔谈本。于是, 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烦恼、情感上的迷惘、家庭里的烦忧等, 都反映在笔谈本上。在这里, 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指点“迷津”, 乐此不疲。在我所带过的05电子网络2班中, 有一个A同学, 是个很有能力的学生, 可是因为他学习目的不明确, 屡次违反校规校记, 很是令人头疼。对于这些, 我不但没有采取极端惩罚措施, 反而一次一次地给他改正的机会, 但始终效果不大。建立笔谈本后, 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导、启发, 终于触及到他心灵上的痛处, 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下决心痛改前非。很快地, 他的各个方面表现完全换了一个面貌, 学习成绩也名列班级前茅。疾风骤雨大多给人类带来灾害, 而那春天细细的雨却能点点入地, 给茁壮的禾苗以滋润。有了笔谈本, 我能够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那无声的细雨哺育着花朵, 润泽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在阳光照耀下竞相开放。

四、让激励唤醒学生的自信心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树立一种“服务”意识, 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 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 一个展现学生个性、能力和成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 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以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但长期以来, 表扬、奖品、奖状等几乎成了优秀生“专利品”, 对所谓“差生”来说, 几乎是可望不可即的。显然, 这是极不利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 尤其是大大的损害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为此, 我特地在主题班会上重申:“成绩代表过去, 进步趋向未来。”为了唤醒和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我采取了“让奖状也增值”的方法, 无论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哪一方面, 只要是每天都能有所进步, 那么他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民主推荐和班级常规“加分制”量化积分, 分别评出“优秀进步个人”和“优秀助人标兵”等, 将他们的名字写在相应的荣誉奖状上, 并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 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随着活动的开展, 活动评比的项目也随之增多, 如“优秀爱心个人”“最有发展潜力个人”“优秀合作组”等, 激励的范围也广泛地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方方面面,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可喜地看到, 原来胆怯的“小家碧玉们”开口了, 举手了;班级的“调皮生”笑了, 这是一种心灵释放的灿烂笑容, 这是春天的笑容, 也是班级最美的笑容。适度地进行“激励”, 无疑如春日的一缕阳光, 能温暖人的心。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系统, 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自然界需要参天的大树, 也同样需要柔嫩的小草。作为社会中的人, 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情感激励关键是一个“爱”字, 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 只要付出爱心, 枯草也会发芽;只要有一缕阳光, 他们就会灿烂。教师真诚的奖励能激励、触及到孩子心灵的深处, 唤醒并树立他们要进步的信心, 激发他们强烈的发展欲望。

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 篇8

一、艺术资产的含义与特点

能以货币来计量、在未来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艺术资产的特点:经过时间的考验依然能以货币来计量价值。保值增值, 未来可带来收益。随时都可以通过流通市场来兑取现金。

二、高校艺术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在我国高校, 尽管在艺术资产管理上, 花了心思, 费了不少功夫, 并取得一系列的功效与成绩, 但是, 一些管理不善的问题依然呈现出来,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缺失

高校的管理人员, 对艺术资产管理认识的不清, 管理意识淡薄和目的的不明导致错位现象。国家举办的高校, 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校对艺术资产的管理, 货币形态资产的管理是比较注重的, 实物形态的艺术资产管理常常被忽视。国家通过财政投资为高校提供艺术资产, 计提折旧和成本核算, 高校根本就不需要, 只是无偿地使用艺术资产。借住这样的优势, 高校部分负责艺术资产管理的人, 对财务管理特别是艺术资产管理和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管理缺失

其一, 高校艺术资产的管理部门, 职能定位不清。定位不清的问题是困扰部分高校艺术资产管理的一大难题。其次, 职能划分不清。财政部门大部分是在原来的设备处的基础上更名而来, 虽然有的称资产管理处, 或是国有资产管理处, 尽管改了名, 但其职能没有扩大, 也没有什么变化。

3. 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对艺术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对艺术资产的投入与盲目购进重视得多, 使用效率和日常管理却常常被忽视, 而实际上, 日常管理是高校艺术资产管理甚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而资产闲置浪费、账实不符等等现象常常出现。

三、高校艺术资产管理策略

为了提高高校艺术资产的管理效率, 促进高校艺术资产管理的更好发展以及为高校艺术资产创造一片有益的环境, 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 提高艺术资产管理观念

艺术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 只有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才能真正把艺术资产的管理落实到位。艺术资产管理要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高校艺术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向领导汇报问题, 领导要经常听取的汇报, 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 有效地指导艺术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

艺术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是艺术资产管理人员应树立的, 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错误思想高校财务部门必须摒弃, 把艺术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艺术资产意识也要提高与增强, 这样重钱轻物, 重购置轻管理倾向才能得到克服与杜绝。

高校领导应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对高校艺术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要准确把握和深刻分析。对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充分认识, 有效解决, 这对高校艺术资产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与现实价值。

2. 实现艺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艺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是加强制度建设, 创新资产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资产、财务审计工作的启动, 是实现艺术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各高校要以资产、财务全面审计为契机, 努力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

在2010年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加强审计, 巩固成果。高校艺术资产管理部门应针对清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全面实施对高校的审计, 巩固清产核资成果, 监督高校整改问题, 进一步规范资产和财务管理, 提高资产和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 高校各管理部门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应当理清思路, 运用适当的方法。对高校艺术资产进行全面的审计, 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 从薄弱环节入手, 防止艺术资产的流失。

各高校艺术资产管理, 应建立规章制度, 宣传到位, 落实到人。部分高校财务监督的制度缺失, 财务和资产管理缺位, 导致财务核算不规范, 资产流失严重。应通过审计, 针对制度和管理的缺失,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高校国有艺术资产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处置批复制度。

3. 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高校艺术资产管理, 应高度重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对实现艺术资产管理的战备目标非常有利, 更有利于合理保证资源共享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从高校领导班子到普通教职工都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在管理过程中, 不致懈怠。高校的艺术资产管理风险常常是不健全或有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的。在了解高校的发展战备、组织结构等方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须组织力量充分分析艺术资产的管理, 建立健全资产购置 (投资) 审批制度、采购和验收制度、使用和维护制度、报损报废审批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等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落实具体管理部门, 责任到人。各部门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 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 及时准确地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加以认真、分析研究解决。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的内部控制, 本身有不完善和存在缺陷的地方, 要求高校领导与有关部门必须根据艺术资产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进行适时修正和改进。

总之, 高校的艺术资产管理存在着认识缺失、制度缺失和管理缺失等问题, 各高校要加强对艺术资产的取得、配置、使用、处置、资产信息化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内部监督, 通过启动资产、财务审计工作, 努力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努力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推动各高校艺术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摘要:高校艺术资产管理是高校资产管理重要的一部分。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 高校艺术资产管理呈现出如下问题:认识与管理的缺失以及高校对此重视的不够。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具体提出如下应对策略:提高艺术资产管理理念, 实现艺术资产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与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班级管理的艺术及策略 篇9

【关键词】情绪特点;工作内容;定位;耐心;放手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工作直接决定着班级管理成效的高低,甚至是影响着班级学生未来人生的走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学会守望,善于守望,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之一。

守望是一种关注,是一种期待,是一种真爱。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守望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然。

(1)守望是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所需。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初中生情绪非常不稳定,有着极大的波动性,容易走极端。而这种情绪波动性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密切相关。正因为这一特点,班主任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在引导和矫正学生过失的过程中,不主观臆想,不盲目评价,不草率否定,不轻易放弃,给予他们心灵成长的空间,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守望。

(2)守望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所需。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慢过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能怀有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急躁心态,而是要守望,遵从学生的成长规律。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以一颗守望的心来等待学生成长的“美丽花开”。

(3)守望是班级管理工作内容所需。朱自清说,教育被压在沉重的功利下面,不免有偏枯的颜色,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班主任固然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班级学生“学做人”。班主任是班级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工作的守望,也正是班级管理工作内容所需。

①初中学生的人生观形成教育需要守望。初中生缺乏人生经验、缺少辨别是非能力,在人生道路中容易迷失并误入歧途。这折射出学校对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缺失。而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最佳落脚点是班级,最重要的实施教育者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不仅要贴近学生心灵进行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守望,在他们挫折中守望,在他们痛苦中守望,在他们快乐中守望,守望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②初中学生青春期教育需要守望。初中生早恋问题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交往的愿望。对初中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也需要班主任在工作中守望。在青春期教育中不光要重视和加强班主任要守望着他们的改变,守望着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③初中生良好习惯养成需要守望。班主任必须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要耐心细致的长期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佩利语)。班主任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守望着他们,让他们在守望中“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詹姆士语)

(1)守望需定位。定位决定和左右今后的思维定式。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给自己定好位: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日常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其次,班主任在守望中也要给学生定好位:①学生是具有个性的,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具有其独特性,具有不容忽视的个性价值,只有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班级群体素质才能全面提高。②学生成长是螺旋式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各种矛盾,班主任要呵护他们,理解他们,扶持他们,赞赏他们,为他们的成长而守望。

(2)守望需耐心。守望学生健康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是春风化雨的过程。这需要班主任具有耐心。班主任在守望中耐心等待,在等待中多反思,多思考学生在做人做事时的善意初衷和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在耐心守望中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守望他们证明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

(3)守望需放手。在守望过程中,班主任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让学生得以成长和成熟起来。班主任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适宜的环境”,而这“适宜的环境”就是在守望中放手,知识是学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境界是修出来的,不是靠苦成就的。放手不是放任。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能力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班主任不断提醒,不断纠错,不断指导,在“管”与“不管”之间守望学生的成长。

有位校长说过,我们可以接受一个问题学生,却决不要一个问题班主任。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只有做一名学生心灵、生活、工作、学习的优秀守望者,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生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

班级管理的“留缺”艺术 篇10

一、班级管理为什么需要“留缺”

在教育工作中, 我们老师总是习惯一厢情愿地抱着自己的“理想情结”对孩子进行“细心看护”;总是习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一些班级制度, 制订详细的班规, 并辅之以严格的量化评比、奖优罚劣等, 用以纠正和预防学生的各种缺点;总是习惯一味地以外部力量强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这些做法, 乍看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虽然当时学生会按照老师的意愿和要求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但这种改正只是暂时的、表面的, 他们一但出了老师的视线就把一切都忘了, 该犯的错误照样还会再犯。面对这种结果, 我们的老师也总是一脸疑惑, 自己如此细致的呵护为什么就换不来“理想结果”呢?难道是我们的教育不够深、看管不够全面?不是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实, 企业家的管理之道已经清晰地阐明了道理——在更多的时候放手才是真正的“教育”。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受教育者自我成长的过程, 受教育者只有经历了生活中千般“困苦”的磨砺方能成材。所以在育人过程中, 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逐步放弃我们所钟情的“完美情节”, 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该放手时就放手, 要适度地留一些“空白”给那些有缺点、易犯错误的学生, 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 让他们在自主能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中逐步完善自我, 最终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班级管理中“留缺”的原则

在班级管理中适时留下一些“缺口”, 不是简单的放任管理, 也不是简单的漏洞管理, 而是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 还学生一个充分自我教育的权利, 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1. 留缺式管理的首要前提是摆正师生的位置

现行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 是大山中原声与回声的碰撞, 是云朵推动云朵, 是大树撼动小树。诚如魏书生与学生的“道德长跑”, 也正是留出空白于学生的道德上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的教育。只有在人格对等的情况下, 教育者才能真正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意力量, 从而将教育期望有效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

2. 教师善把契机, 适时“留缺”彰显主旨

不能否认, 学生有能力做好班级的几乎一切事务, 但班主任在“留缺”的时候要善于把握度, 不能把什么事都交给学生来做。因为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工作, 若放手让学生来做, 他可能会做得较好, 但难免会费时费力, 且常出差错, 对学生的总体影响是弊大利小。所以, 学生能干什么, 应干什么, 班主任在留缺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这要求班主任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对工作怎么开展、有什么议题、涉及哪些方面, 都要分步骤、有层次解决好, 所预留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 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他们从内心真正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 从而在头脑中清晰地留下一个认错、悔错、改错的清晰烙印。

三、班级管理中“留缺”的方式

1. 要保留一定的决策空间, 让学生参与决策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味地“独断专制”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因为教师独断制定的制度不是要求过高, 就是要求过低, 再或就是让学生无法接受, 以至于“制”同虚设。所以班主任要学会在班级管理中适当给学生以民主, 适当将权力下放,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班级实际共同商讨制定班级目标和班级计划。这样班级的决策就不仅具有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 它还把决策的权力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为决策的主人, 这样制定的班级制度就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即使偶有什么过错, 也会自动对照条例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从而不断进步。

2. 要保留一定的权力空间, 让学生参与评价

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 操行评价是学生各方面成绩和特征的“像”。操行评价只有公正、客观, 这个“像”才会逼真, 也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操行评价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有丝毫的“失真”, 否则必然会导致事与愿违, 失去教育意义。精巧适时地留出评价的“空白”, 让学生参与评价, 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也可以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像”和班级其他同学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清楚看到自己的整体形象, 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这远比教师高高在上地说教要具体形象得多。在自我评价中学生还能清楚地感受到比较和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从而激发他们认识并决心改正缺点错误的“内驱力”, 提高他们求取进步、完善自我的欲望。

3. 要保留一定的管理空间, 让学生参与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实现管理目标。但如果把这些制度单纯作为学校管理的法宝, 用制度强调权力与服从, 对学生管得过细、过严、过死, 那么班级工作便很难形成个性特点和个体特色, 有时反而会在某个临界点失去控制。因此, 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宏观控制、解放时间、开放空间、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 让学生跳出“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圈子。教师要主动放弃权利, 退到参谋与导演的位置, 给学生让出偌大的舞台, 放手让班级干部实施管理, 让全班同学参与管理, 让学生把“老师要管我”的观念转变成“我要管我”, 形成一种“无管而管”的人人自管的局面。

4. 要保留一定的交往空间, 让学生尊重老师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因为过疏会拉大彼此间的距离, 感情上产生隔膜, 有时还会失去理解和支持。但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也不可过分亲近, 与他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距离过近, 关系过于密切, 虽然会赢得多数学生的好感, 但也可能会导致教师丧失原则性, 只知一味地迎合学生, 导致学生做事没有任何顾忌, 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教师与学生适当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使教师表现得庄重从容, 处事公平洒脱, 获得学生的尊敬。

上一篇:计算机分类下一篇:中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