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效率(精选12篇)
提升课堂效率 篇1
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数学教学, 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 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开放,探究,活,参与,学习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 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 使课堂充满生趣, 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就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导向,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 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数学教学, 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 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在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 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 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 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 创设民主氛围, 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 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必须确立:
1. 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
3. 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 学会向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感、观念与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 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 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开放教学方法, 激趣导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 运用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 运用变式教学, 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 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四、开放教学内容, “活”用教材, 力求教学内容社会化。
的工具。因此, 教师可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根据当地实际, 适时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 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 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在方程的教学中, 可对学生介绍储蓄、保险、股票、债券等知识。例:王先生以两种形式分别储蓄一年期2000元和1000元, 一年后全部取出, 扣除利息税后实得利息43.92元, 已知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和为3.24%, 求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各是百分之几?
在学习不等式内容时, 可引导学生解决有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物价的上涨与下跌等应用问题, 例:化工厂计划用甲、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50件, 已知每生产1件A产品需甲种原料9千克和乙种原料3千克;每生产一件B产品需甲种原料4千克和乙种原料10千克, 现有甲、乙两种原料360千克和290千克, 请你利用这些原料, 设计出生产A、B两种产品的几种方案。
在讲述函数内容时, 可编写投资与消费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例:某中学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 市场价每台5800元, 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 甲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 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 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 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可让学生自己编发展题, 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 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 当前数学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并已经形成研究热潮。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 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 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3].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4].孙立明, 赵连山, 陈佩编著.《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
[5].福田区教研中心.数学组汇编.《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
提升课堂效率 篇2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跃。课堂教学效率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已经是教育行业迫在眉睫的核心问题。小学数学的教学作为众多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小学生初步接触,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打造与时俱进的校本资源支持,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并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校本资源的扩充,也有效的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在多方面提高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一、关于校本资源概念的理解
简单来说,校本资源是一个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具体来说,校本资源指的是学校、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源,这是一个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设计的作业、编写的教案、教学反思等都是校本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校本资源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的建立需要学校合理的组织和规划,需要学校的师生一起努力完善和维护,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期,才能逐渐整合并转化一切可以成为能够适用于校本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教育资源。校本资源适用于所有学校的校内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校师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快速提升教学的信息化程度。
二、打造校本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的教学主体是完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以应试为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接受,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高效课堂变得越来越重要。校本资源概念的提出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多方面的“资源支持”。校本资源运用灵活的交流、共享方式,把与小学数学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手段也根据小学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各类创新,再加上各类现代硬件设施的配合,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这让学生不仅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能够从小就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激发潜能,乐于探究,学会学习。这才是打造校本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终极目标和重要意义。
三、打造校本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结合生活设定情境,丰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抽象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学习数学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校本资源平台,结合生活,把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数学游戏、数学故事融入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画出家与学校的方向位置信息或者给出特定情境(比如从学校到某一地点),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发挥,然后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二)合理利用校本资源,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想要打造一个可分享式的校本资源平台,网络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网络技术资源,作为数学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既节省了时间,又弥补了板书教学的缺陷。例如,在《认识方程》这一类不易理解的公式、概念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本中的文字还是板书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再结合校本资源平台中的课件与材料,完全可以把方程式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网络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增加了趣味性,也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更加专注的投入到课堂中,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三)创建数学分享平台,师生合力完善数学信息资源库。校本资源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资源的分享平台,更是为师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教材虽然已经做到了尽量贴近生活,生动化数学概念,但是没有教师合理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学生也难以对数学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利用校本资源这一平台的便利性,再加上网络技术作为后盾,创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分享平台。数学分享平台的创建,可以让学生及时找到需要的数学学习资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师也能够及时的为学生解决问题,还能互相讨论,沟通教学心得,完善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校本资源概念的提出让教育资源得到挖掘、拓展和整合,让教育资源完全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勤于思考实践,从根本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出了高效的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萍.利用“快乐”“高效”打造小学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6).
[2]刘彩霞.小学数学课堂,为何难以翻转[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4).
作者:李站有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乡中心小学
运用故事提升课堂效率 篇3
一、以故事导入,巧设悬疑,启迪思考,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成败,所以高效课堂始于学生的兴趣。在思品课堂中,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或巧设悬疑,触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或启迪思考,诱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或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目的都在以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实现“要我学”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从而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认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譬如学习第三单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我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讲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在自己饱含激情的讲解中,学生身临其境,激起情感的火花,随之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再如在学习《竞争与合作》时,我以“猴子和小马比赛”的儿童故事给学生巧设悬疑:“猴子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猴子过不去?小马来到树下,树太高,小马怎么办?猴子和小马怎样才能摘到果子,赢得胜利?”激起学生解疑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去探索思考,从而主动学习,参与到课堂,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
二、以故事寓理,巧破疑难,促进探索,明晰事理
小故事大智慧。故事中,有对人生的思考,对行为的启迪,对思想的升华。在小学品德教材中,有些知识点相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知识理论性较强,或易与其它知识点混淆,学生难以掌握。若能把这些难点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表述出来,就可把重难点化繁为简,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能促进探索思考,更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攻克,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思品课堂的高效。
比如在学习《法律,生命的守护伞》时,学生对于到网吧玩游戏以及“未成年人非法定节假日不得进入”的规定难以理解和接受,为让学生理解法律對自己生命的关爱,我给学生讲述了真实的故事:新疆13岁的少年飞飞在网吧连续玩7个小时,过度劳累及饥饿而死。给学生巨大的震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用故事化简难点,明晰事理的目的,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三、以故事纠错,提醒自省,收心聚神,养成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教育的尴尬,比如学生在课下捣乱不学习、说话、做小动作影响教学秩序等情况,如果老师的教学停下来矫正学生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氛围;若直面讲大道理批评学生,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又是还可能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弄得双方都下不了台。此时,教师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地顺应教学内容讲一则具有针对性的小故事,不仅可以立马收回学生分散的心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批评和教育,发自内心地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从而聚精会神的去听课、去分析思考,去合作探究,久而久之,好的学习习惯顺理成章地养成,保证高效课堂的达成。
例如在学习《劳动成果需要珍惜》中,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课,坐下动作,我借机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对父子一块去送酒,不小心酒洒了一地。老子急的慌忙趴在地上喝酒,同时喊儿子,‘你还等什么?快喝啊,还等菜啊’”。结果,既尊重了学生,又活跃了气氛,给政治课平添几分乐趣,调节课堂气氛,化解教育尴尬,又把学生的思绪拉了回来,帮助同学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探究。
四、让学生讲故事,激发热情,实现主动,促进发展
波利亚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让学生来讲知识,来分析内容,来辩论观点,来归纳结论,来总结规律。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讲故事,欣喜地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了,学习的热情更涨了,原来消极的听变化积极主动的去学、说,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搜集故事、选择材料;如何更好地讲故事、讲出感情,吸引他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故事中得到体大的提升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
五、让学生进行故事创作,实现知识延伸,能力的升华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显著特点是创新。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革新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可以改变原来总结概括结课的方式变为让学生续写故事,就是“欲听后事如何,请听学生分解”,实现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创作故事,使学生在知识上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促进想象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学习电视上A、B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续写故事,给故事中人物一个合理的结局。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极大提高,越来越喜欢思品课堂,这都是故事创作带来的意外惊喜!
用故事提升课堂效率,这故事并不是随手拈来,逗学生一乐,而要紧扣学习内容,选择经典材料;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故事,增加课堂趣味;要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始能激发师生共鸣;要精益求精,不能滥用,并非“多多益善”。巧用、活用、善用故事,用故事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用故事铺就思品课堂的高效之路。
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效率 篇4
一、捕捉奇思妙想, 开发学生潜能
当下的数学课堂, 老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导, 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 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甚至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给课堂带来了另外一种风景。
如:汽车上原来有35人, 到一个站点后有12人上车, 有9人下车, 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
学生对此大多的解答是35+12-9=38 (人) 。在教学中忽然有学生提出, 有比这个解法更好的方法:先算出上车比下车的多了几个人。12-9=3人, 这时车上比原来就多了3个人, 所以35+3=38人。
这个同学的想法非常好, 但在比较中发现了问题:如果此时车上有35人, 原来车上有多少人呢?教者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将课堂教学引向更深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是在教师预设之外的, 但是学生对生成的资源很感兴趣, 因为是他们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因而整个学习过程是快乐的。
二、学生畅所欲言, 化尴尬为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活动是双边的、互动的过程。作为教者课前的预设, 总希望学生的回答在教者的预设之内, 每一个问题都是成功的, 似乎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存在着差异, 对问题的回答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者的预设, 总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回答, 对于这些答案有些是非常满意的, 让课堂变得精彩, 有些则会让教者尴尬。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应抓住这一珍贵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调控, 一定会化尴尬为精彩, 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 教者说: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 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射线。教学完本节内容后问,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射线?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 我认为知识是直线。教者一下子懵了, 其他同学也是疑惑不解。知识是直线?教者就反问这个同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回答道:因为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所以知识也可以是一条直线!这时又有同学举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是线段, 如果人的生命是射线, 那就好了。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但又有同学说:我觉得, 知识不能看成直线, 它应该是曲线。因为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在教学中的奇思妙想, 出乎意料的举例, 表面上看与课堂教学不沾边, 偏离了数学的轨道, 使课堂教学偏离了原来的教学目标, 陷入尴尬的境地。但这位教师并没有立即制止或者否定学生的发言。仔细品味学生的发言, 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形象生动, 能将数学内容与生活融汇得如此诗情画意,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用数学的“行外话”描绘着数学的“题内话”, 跳出数学说数学。
三、发挥学生个性, 生成绽放光彩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的生命体, 每个生命体都受家庭、社会、学校的不同影响, 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与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 这种差异性导致课堂教学会有一定的变数, 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更大的魅力, 绽放光彩。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时, 在教学将结束时, 得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 仍有一位同学高举着小手:这个题目我可以不用退位减法, 1999-426=1573, 再用1573+1=1574。
教者眼睛一亮, 这种不拘一格的想法显示了她超凡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者适时加以表扬。这样更触动了全班同学的数学思考, 出现了一些奇思妙想:原式可以转化成:2000-426=1574。多好的想法呀!将转化的数学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教师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 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和成果, 有效的生成, 展现了学生独特的思考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珍惜课堂中的生成, 要及时地抓“彩”, 根据学生思维动态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提升课堂效率 篇5
随着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交往的加深,德语在中国成为了一门越来越热的语言,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德语作为二外选修课程。但是,由于德语第二外语的性质,有很多的学生对德语的认识不够,学习德语只是为了完成大学对学习任务的要求,从而导致德语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厚,教学效率低下。本文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从合理使用教材,根据学生水平调整教学方法和强化口语练习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德语二外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使用教材
教师在领到教材之后应该仔细阅读和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优缺点,针对性的使用教材。以 《新编大学德语》这本教材为例,该教材语音部分讲解十分详细,列举的单词众多,对于学生正确学习德语语音十分有帮助。但是语音练习题比较少,教师在使用该教材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语音练习,如让学生学唱德语歌曲 Drei Chines-en mit dem Kontrabass.这首歌歌词简单,但却把德语元音字母 a,e,i,o,u 在拼读中应用到了极致。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德语元音音标。另外,该本教材的语法练习题虽然题目多,但多数都是重复练习,有教师认为这种傻瓜练习对学生掌握德语语法帮助不大,需要增加难度高的.语法练习题。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同样的练习有不同的练习方式,如果认为语法练习题做笔头练习太简单了,则可以改笔头练习为口语练习,提高难度。如果学生能够用流畅的口语完成这样的语法练习题,则一方面牢牢掌握住了语法,另外一方面又提高了口语水平。
二、根据学生水平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德语的动机和学习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在接触德语的初始阶段一般会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会慢慢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德语语法过于困难,慢慢放弃学好德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初期让学生了解学习德语的困难,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好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不容易的。德语虽然语法体系复杂,但是系统性强,只要认真学习,就会慢慢体会到德语的逻辑性,深深的被严谨的德语和德国人折服。当然,教师在告诉学生德语入门比较困难的同时,也应该提到德语比较容易掌握的地方,给学生一些能够学好德语的暗示。例如,对于英语专业学习二外德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大,在阅读德语时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德语发音十分标准,学好了德语音标就基本上能够拼读所有的德语单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德语水平差距会逐渐增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观察,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水平的高低,设置不同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学生回答直观的问题,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课堂练习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简单重复的联系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复杂有挑战性的练习则需要教师在课上分析讲解后再完成,还有的拓展练习需要学生课后浏览网页才能完成。为了敦促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每个单元的话题为主题展开作10 分钟左右报告,每个报告需要两到三个同学共同完成。为了避免某个同学包揽组里一切事情,而其他同学则什么也不做的情况出现,教师可以临时指定组里任何一人来展示小组成果。
三、强化口语练习
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为了掌握大量的词汇和复杂的语言,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该语言来与人沟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德语语言知识外,还需要花费众多心思塑造语言环境,保证学生有口语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熟练应用德语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听语音,模仿对话,让学生们牢牢记住对话和文章内容,达到能够脱口而出的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共同回答的方式来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
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对话伙伴,以小组的形式脱离书本练习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次改变对话伙伴,这样有利于创造出一种逼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变更搭档的方法有多种,例如抽签,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就组织学生来抽签,三人或四人一组,抽到相同数字或同一幅图片的同学就组成一个小组。抽签活动可以由教师自己或者学生自行组织。每次学生在小组内做完对话练习后,教师都需要挑选一些学生在全班表演,以便检查学习成果和鼓励学生,压力和动力双重施加,督促学生学好德语。不仅仅是对话可以用来做口语练习,教师在讲解语法时也能通过造句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语。例如,在讲述情态动词时,教师可以让所有学生都结合自己学过的词汇来造句,每个学生都要造出不同的句子,用口语发达出来。这种方法既能学会情态动词做助动词和实义动词的用法,又能促使学生使用已知词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用渊博的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每堂课都能获益匪。
参考文献:
[1] 吴江梅。 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篇6
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体现,初中英语教学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经历英语知识的构建过程,这不仅有助于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情绪等对学生兴趣是有较大影响作用的。故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客观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提问,参与交流。
其次,要注重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如8B Topic 1, Unit 8 What a nice coat!的教学中,呈现1a活动。引导学生听1a录音,设置听力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幻灯展示问题What is Maria wearing?Is it a cotton one?What does Jane want to buy?听后小组交流。小组学生相互操练1a对话的内容,读完之后,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句,同时讲解一些重难点及so…that…。为达到巩固的目的,引导学生再读1a,然后小组根据黑板上的重点词句表演对话。如此,学生在听中初步感知,在教学中体会,在教师的点拨下掌握,在练习中巩固,主动参与知识探究过程,主动性增强,兴趣提高。
二、教学要促进学生直观感知
教学中,很多学生觉得英语难学,单词记不住,语篇材料也较难理解。其原因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语言环境作为支撑。的确,语言学习需要具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就英语教学而言,教师要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三、课堂要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初中英语新课程明确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英语知识的构建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讨论,逐步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对提升教学效率也有积极意义。
提倡合作探究,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要注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进行交流、操练。以8B Unit 6 We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 中“raise”用法的引导探究为例,结合教材中的句子My school in America raised a lot of money for our band trip last year. 而引出“raise”,引导学生翻译该句子并说说“raise”的用法,此时,教师不宜直接讲解该词的用法,而是以句子He raised his glass to Mr. Li.再次引导学生翻译并分析其句型特点,此时教师再点拨,raise及物动词,表示“筹集”外,还表示“举起;使升高”,一般指把某物从低处抬高到高处。引出“rise”不及物动词,表示“上升;升起;上涨”一般指事物本身由低处移到高处。如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The river/price rose. 然后引导小组学生造句并操练。在语法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对其句型特点的分析,相互交流,然后教师再点拨。动词不定式的用法,作主语,如To be a doctor is hard. To learn English well is not easy. 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动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时的用法。
精心设计分组, 提升课堂效率 篇7
目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分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为什么要分组, 每个小组多少学生才合适, 每一小组人员怎么配备, 等等。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就课堂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深入分析, 明确分组目的
成功分组教学的实施可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 在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 总是隐约觉得我们很多教师对分组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 往往打着“分组”的旗号, 却对分组技巧及效果不闻不问, 纯粹是为了分组而分组。因此我们在分组的热闹之余, 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 静下心来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分组热作一番审视, 从而使分组更实在、更有效、更适宜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应该杜绝分组的形式成为花瓶一样的摆设, 从开始就明确分组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合理设置, 精心设计分组
1.小组分组形式:以现有的分组教学形式看来, 基本的分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ABC, ABC, ABC式的, 一种是AAA、BBB、CCC式的 (A指优等生, B指中等生, C指后进生) 。笔者比较喜欢前一种分组方法, 原因是这样容易使组内强弱搭配、各组实力相当, 小组之间的互动容易展开, 并且能利用学生的好胜心,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遵循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生混编、适当调整的原则。
应注意: (1) 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入同一小组, 以免相互排斥影响小组活动; (2)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 因此在分组时将一些上课比较好动的学生分在离教师机较近的小组, 方便教师时常督促; (3) 将那些特别爱讲话的学生尽量分开, 以保证课堂秩序。
2.小组人员设置:小组人员最好设置在5人或7人。国内外研究证实, 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5或7人为宜, 多数人认为5人小组合适。人数设置为奇数是因为当小组产生分歧时便于临时性表决。人数不能太少是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 人数过多, 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3.小组组长选举:组长是一个组的灵魂, 组长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小组在班级中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学习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他们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有足够的号召力;其次, 应当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骨干和活跃分子, 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最后, 团队合作能力强, 愿意给其他同学提供帮助。
组长的选举采用民主方式产生, 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组长人选也不能一成不变, 要定期更换。这样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意识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 无形中对在任组长也有一些激励作用。
●精确考核, 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十四五岁正是好胜心最强的年龄段。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个特质, 利用小组竞争机制来激励学生, 因此, 小组考核显得十分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后, 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转变。分组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评价为主, 各小组成员都要视小组学习活动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 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 还要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小组成员共进共退;教师在评价时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细心发现每一小组、不同个人的学习优势, 及时进行鼓励,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高昂的学习热情,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考核要精确, 机制要完善, 笔者一般喜欢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考核的机制来进行。小组之间成绩出来时, 笔者经常在观察学生:胜利者笑容满面, 成功表情溢于言表;失败者满脸不服, 摩拳擦掌。我们利用学生的好胜心,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在合作竞争中不断提升。分组是为了合作学习, 如果在合作中再引入了竞争, 往往会事半功倍。
提升课堂评价效率的策略 篇8
1. 片面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式评价。
在“激励性评价”的大旗下,不少人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激励”,认为只要“激励”,就一定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这种笼统简单的评价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2. 评价主体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对语文学科的“评价建议”时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反观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师的评价仍然占据着几乎整堂课,学生间的互评也是在教师的提醒下完成的,学生没有获得自我评价的机会。家长评价则是空白。这样单一的评价机制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缺乏学习的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漠视个体差异。
所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指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所有人都一样地发展。既然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评价也应该是有区别的,没有任何一种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缺乏个别对待”的学习评价占了大部分。因此,教学评价中轻视个体差异,课堂上只要答对就说“好”,只要答错就说“不好”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伤害。
4. 评价的“甄别性”依然存在。
新课程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各项教育教学政策不断完善的趋势下,以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落后局面得到了改变。但由于这种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很难从主观上全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对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格外照顾,对待中等生或后进生就敷衍了事。这种以分数评价好坏的“甄别性”评价依然存在于学校中。
二、提高课堂评价效率的可行性方法
1. 评价出发点——始终牢记评价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学习,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活动特别是学校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进行,各种教育力量都应以这一目标而着力。课堂评价作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出发点理所当然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评价的优劣不应该是课堂是否热闹,不应该是评价是不是多、语言是不是华丽,而应该看评价有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听一些特级教师的课时,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些教师在课堂上非常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是倾听,甚至如搜索一般在发掘学生回答中任何有价值的“点”,而后加以点评,总是恰到好处,学生听了后总能会心一笑,以至于小手直举,兴味盎然。有人把评价分为两个要素:一是“评”,即搜集信息;另一个是“价”,基于信息做出价值判断。信息从何搜集,当然是从学生处,基于信息要作出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不仅仅是“好”和“不好”的判断,而是要判断这其中哪些是有价值的,而后针对有价值的部分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反馈,针对有价值的部分给全班同学一个解释。这种基于价值的解释对那些回答问题的同学形成第二次反馈,这样公正、民主,不带功利色彩、表演色彩的评价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2. 教师的姿态——抛弃控制欲,丢弃安逸的“贴标签”式评价,让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程对所有教育者形成的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是观念性的变革。新课程推行的初期,这样的变革对很多人来说是极其艰难的。教师放下了多少年来高高在上的威严,转而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甚至要“站在学生后面”,后来有人说:“放低身姿,你不会矮了高度。”不过这一点在课堂评价上的体现远不如其他方面明显。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本来就显得格外权威,如果我们不降低教师在课堂上评价的姿态,课堂上教师一句话就给学生判了是非,教师三个字就给学生贴上了标签,那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决地、毫无保留地抛弃判断式的课堂评价。学生灵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不能简单地论对错。“冰雪融化后是春天?错!冰雪融化后应该是水。”这样的课堂评价万万要不得。其次,教师要逐渐减少评价的次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也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教师可以不评回答者,改为评价所有的评价者,这样既直接对评价者形成价值肯定,激发学生评价的热情,又通过评价者间接地对回答者给予反馈,一举多得。第三,拓展评价渠道。班级博客及网络课堂中的发贴留言等都是很好的借鉴,评价的渠道多了,就能相应地减少单一的教师评价。
3. 心思缜密、因人而异、于恰当处点拨提升——提高教师课堂评价的标准。
大量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了日常的课堂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非常有效。通过让学生深入地参与日常的课堂评价、记录和交流等方式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成就,而且还将收集到的有关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用来促进学生学习。”那么,教师这种“搜集信息”“促进学习”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教师毕竟是课堂的组织者。评价素养的提高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锤炼自己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缜密的发现者。倾听并搜集学生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是高效评价的基础。(2)牢记因材施教的准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给予中肯的评价。(3)评价宁缺毋滥,只在关键处点拨提升。
优化练习设计提升课堂效率 篇9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练习更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具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训练思维和生成智慧等功能, 对发展学生能力、构建学生认知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体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大力开发习题的功能, 做到“小题大做”“借题发挥”, 选取典型适度的习题, 精心组织, 变有限为无限, 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练习中触类旁通、观微知著、自醒自悟, 达成学生对知识深刻的理解.
一、层次清晰, 循序渐进
练习设计的艺术, 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层次, 这既受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约, 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 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因此, 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环环紧扣, 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 又要有一些变式习题, 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 拓展学生的思路.
如, 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找规律》时, 我就设计了一组层次性非常强的习题:
1.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 王老师想带女儿参加三日游, 可以哪几天去?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基本题, 与例题相仿)
2. 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双胞胎, 要让她俩坐在一起, 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 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把“小芳在小英的右边”这句话去掉, 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变式题, 与例题稍有变化)
3.18个座位的圆形餐桌, (出示图片) 小芳和小英坐在一起, 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 这样的话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你是怎么想的? (综合题, 新知适当结合旧知)
4. 想一想:111111111×111111111=? (拓展题, 知识的灵活运用)
一系列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活动, 充分巩固并且深化了新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也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 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 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从而使“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二、动静搭配, 新颖有趣
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有趣.通过操作练习、竞赛练习、游戏练习等, 让学生既要动手, 又要动口, 还要动脑.这种练习寓练于乐, 练中生趣, 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 (下册) 的“认识方向”这一课时, 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
如下表出示1—20各数, 每个数字下都有一个和方向有关的小习题及相应的奖品, 学生自行挑选自己喜欢的数, 并回答问题, 答对有奖.
这样一来, 新颖有趣的抽奖游戏, 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深化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练习活动中去, 既巩固了新知, 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借题发挥, 整合提升
刘加霞博士指出: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 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充满智慧的课堂组织与控制, 否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 把握知识结构, 充分利用教材的习题资源, 对知识点进行整合提升, 对习题作出适度而有效的开发, 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各部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 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励志、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提高教材的“附加值”.开发利用好习题资源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重要体现, 也是使数学课堂拥有“学科深度”的一个平台.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知识的梳理后, 老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下面一段话是一种药品说明书:【药品名称】阿莫西林颗粒【生产企业】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6020605【规格】0.125g【用法用量】口服.把药粉倒入适量的凉开水中, 摇匀, 即可服用.一周岁以内, 一次0.5袋;1~3周岁, 一次1袋;3~5周岁, 一次1.5袋;5~10周岁, 一次2袋;10周岁以上, 一次2~3袋;每日3次.【生产日期】20120611【有效期】至20150610.请你把这段说明的理解填在空格里:a.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 () () () 等信息.b.11岁的病人, 服用这种药每次最多服 () 袋, 一天最多服 () g.c.这盒药到 () 年 () 月以后就过期不能服用了.d.请安排一天的吃药时间.这道练习, 从纵向看, 将多个数据集于一题,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性;从横向看, 把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文字材料中, 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综合.以学生生活题材为阅读材料, 既练习了学生数学的有关知识, 也训练了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表达能力.可见, 这道“语文式”的数学题充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课改新理念.
四、立足文本, 注重开放
新课标指出, 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 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 增加练习的开放性, 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设计练习时, 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这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 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加强自主学习提升课堂效率 篇10
关键词:自主,高效,生命线
郭沫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教师、学生和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灵相遇, 自主学习则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呢?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先学, 自主阅读
“先学”指学生在教师导航、任务驱动下进行的个体学习行为, 包括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等。实践证明, 先学的充分程度直接影响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自觉的“先学”, 让真学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指导。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而可行的预习目标, 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这个目标进行及时的检查反馈, 做到预习有检测, 先学则行之有效, 长此以往,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型, 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刷子李》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预学单:1.我会读 (蘸、师傅、包袱等生词) , 理解“天衣无缝”等词语的意思;2.我读懂了:刷子李真! (横线上填写一个字) ;3.我的疑问: (提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从预习单的设计内容来看, 符合第三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情, 且在课堂上, 只要花少部分的时间检查, 就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预习单的设计上多下工夫, 促进学生先学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长期坚持定能达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
二、研读课文, 自主质疑
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让学生提问”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 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目标要求。也就是说课堂上允许学生实话实说, 鼓励争议和质疑, 允许自我表现、挑战权威, 倡导发现和创新, 激发兴趣和想象。这样才会真正将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天空、“凭鱼跃”的大海。在阅读课堂上, 教师从学生的疑惑点入手, 引领学生自读课文, 质疑问难。如教学《金钱的魔力》时, 从质疑题目入手: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依次提出如下问题:课文为什么叫“金钱的魔力”?金钱有什么魔力?为什么说金钱有魔力?用“金钱的魔力”为题有什么意义?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因此学生阅读兴趣盎然, 学习积极性浓厚。把“课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 如此渲染, 精心布局, 增强了文本意旨的力量, 为凸显文本价值观做好铺垫, 这就是有效质疑。
三、合作探究, 自主交流
“生生互助”式的合作学习, 实现互助解惑, 展示交流, 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主要环节, 包括反馈、交流、质疑。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很关键, 层层递进, 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如执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去挖掘“雨”“柳”, 感悟意象。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还可能有什么景物?除诗中描写的景物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诗人只写“柳”和“雨”?然后引导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合作学习;接着在交流反馈的时候有的小组代表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从《诗经》里的“杨柳依依”就想起依依——不舍, 在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来到送别的地方, 折下柳枝, 从汉魏到隋唐, 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 所以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 就是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候借助搜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和琢磨诗人的用意并体会情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们带着这种情怀读。情感水到渠成之时, 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结诗人王维抓住典型的景物———“雨”和“柳”的写作技巧和主旨, 就这样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 再读到文字的背后, 最后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分体会出诗人的“离愁”, 真切的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同时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 敢于“发声”, 敢于张扬个性。
四、感悟运用, 自主提升
“感悟”, 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是收获的知识归纳, 力求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如:教学《伯牙绝弦》时, 教师让学生回味本课, 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对“知音”独特见解、学古文的方法等谈学习收获。学生在自行总结中不仅感悟到这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的魅力, 感受到千古楷模的知音之间真挚友情, 还明白了学古文可以利用“五步导学法”等方法并为今后学古文做铺垫, 这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效课堂评价,提升学习效率 篇11
关键词:课堂评价语;具体丰富;机智幽默;饱含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89-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对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究竟什么是教师的课堂评价呢?概括地说,“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是点拨,是导向。
一、具体丰富的课堂评价语能提升学习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评价语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面去点拨和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狼和鹿》时进行说话训练:“……的鹿在林间……?”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一口气说了两种情况:饥饿的鹿在林间啃树皮。生病的鹿在林间呻吟。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仔细瞧瞧,那个学生一脸平静,不经意地坐了下去。显然,学生听多了这样泛化的评价,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不感兴趣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确实常会听到像这位老师说的“你真聪明”“你读得真好”或让学生合着拍子喊:“棒棒,你真棒”之类的评价,这样泛泛而又单一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如此的评价会麻木不仁,心理效应为零,评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你真聪明”,聪明在哪里?“你真棒”,棒在何处?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另一位教师在教学鸟岛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在做些什么呢?
播放鸟的活动图片。
生:有的在休息。
师:说得很清楚,如果能再具体些,就更好了。
生:有的在静静地休息,有的在认真地孵鸟蛋。
师:你能用上怎么样的来说,真了不起。你能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吗,也可以自己想象。出示句式: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有的——,有的——,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生: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有的展翅飞翔,有的静静地休息,有的认真地跟着妈妈学飞行……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师:真喜欢听你说话,又清楚又生动。
可以看出,老师在表扬学生的同时也在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说得很清楚,如果能再具体些,就更好了。”“你能用上怎么样的什么来说,真了不起。”这样,导向明确,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有所启示,表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样具体的评价语能非常有效地引领学生提升。
另外,评价语也要力求丰富多样。在评价时,教师常常是对学生的谈话给予直接的评价,如果不求变化老是用相同的夸奖之词或赞扬句式就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语能创设教学的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自然段时,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妈妈的温柔”读出来。当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说:“读得很流利,很投入,可是缺少了一点妈妈的温柔。”课堂上笑声一片,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教师这样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违课文意思,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过渡。
三、饱含激励的课堂评价语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确加以引导。”老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检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薛法根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学生在朗读完课文后,他夸奖道:“小朋友读得真专心!被老师摸过小脑袋的举手!(许多学生都举手)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所以老师情不自禁地摸了一下你们的小脑袋,很喜欢你们!(学生微笑)。”顿时学生变得更自信,同时,班里的其他学生也开始一个个争做认真的读书人,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这些如此亲切、明朗、热情洋溢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能不被感染、不受鼓舞呢?
关注问题情境提升课堂效率 篇12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情境与问题意识的创设, 如果说第一学段的教学中, 更多的偏向于形象生动直观, 那么第二学段的功能要更加关注探究, 数学味道应该更浓一些, 这也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例如, 教学人教版三册《周长的认识》一课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一圈”, 因此, 教师应尊重的年龄特征, 创设在运动场上的赛跑问题场景故事———“绕运动场跑一圈”是什么意思?,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就能在课件上的运动场图上比划出来, 然后再进行替换, 将“一圈”替换成“一周”, 最后将一周的长度概括为“周长”, 从而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接着安排如何测量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的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其中测量曲线图形周长的操作中还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 同时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 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已有知识出发。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中,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教师可创设情景:在西天取经途中, 孙悟空等三个徒弟争着吃一个月饼, 唐僧想做一个公平的师傅该怎么分呢? (揭示出:平均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三个徒儿, 每徒儿分得其中的一份, 这一份和整个月饼有什么关系, 可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 (分数:) 紧接着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 每个徒儿分得其中的一份, 就是这个月饼的) , 接着引入新课。这样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提出问题, 使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之上, 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积极促进旧知向新知迁移,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教学的重难点
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知情境内容, 也不仅仅让学生丰富情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学习中实现有效学习, 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图形中的规律》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 学生已认识各种平面图形, 并理解简单图形独立排列所需的小棒根数和所摆图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创设情境:摆一个三角形需几个小棒?2个呢?10个呢?100个呢?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让学生思考, 从而得出:在摆一排时它们有一条“公共边”, 即第一个需3根小棒后, 每加摆一个都只需要2根小棒。学生探索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获得不同的字母公式“3+2 (n-1) 、2n+1、3n- (n-1) ”, 但结果是一样的。最后让学生逐步深入的提出问题去探究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图形中的规律, 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知识的关键
设计的问题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能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 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 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 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 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2πr÷2) ×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 得到新规律, 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设计的问题应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不仅展现正确的,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要展现错误的, 从错误中明理,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一课中的“楼梯问题”。教师播放课件, 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光头强终于顺着最近的路赶到学校, 可是离上课只有一分钟了, 教室在6楼, 光头强每上一层楼要用12秒, 他一分钟能准时到达教室吗?这时小组就会展开激烈的合作讨论:能?不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画图, 并进一步的合作讨论。最后通过学生简易的示意图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1楼到6楼只需走5层 (次) 的阶梯, 光头强每上一层需12秒, 五次是12×5=60 (秒) , 正好到达。教师把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情境中, 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运用推算、画图等直观的方法, 在合作交流中就进行了自我突破, 展现自我的思维过程, 从而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数学教学客观规律
数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系统性。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学习任何一部分时, 都有与生活、过去有联系的。并且要让学生对同类问题中归纳共性和比较不同点。显然这样的引入过程使得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例如:第十一册的《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 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妈妈带着小华来到市场购物, 看到一个笼子里装满了鸡和兔, 小华很好奇, 总想知道笼子里装了几只鸡、几只兔、他们一共有几只脚?可小华数来数去, 只数到有6只鸡、5只兔, 就是数不到他们共有几只脚, 谁能帮帮他呢?这样, 学生就能兴趣高涨并能很快地根据鸡兔的特征算出一共有32只脚。教师便问:你是怎么获取的?学生并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 很好地完成运用“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同时借助、利用鸡兔同笼知识迁移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 (如龟鹤、租船、植树等问题) 。教师在情境与问题的创设中遵循了数学课堂教学规律, 进而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效率】推荐阅读:
提升课堂与学习效率08-30
10个提升化学课堂效率的学习方法07-23
提升课堂质量10-06
抓好课堂、提升教学10-04
有效交流提升课堂效益07-20
课堂改革与质量提升08-12
提升党校课堂教学质量06-09
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学07-03
聚焦课堂 立足有效 提升质量08-16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技能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