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听节目

2024-10-05

互联网视听节目(精选10篇)

互联网视听节目 篇1

第一条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保护公众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 规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秩序, 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公众提供互联网 (含移动互联网, 以下简称互联网) 视听节目服务活动, 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 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作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 负责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统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内容建设和安全监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作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 依据电信行业管理职责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和地方电信管理机构依据各自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及接入服务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及其相关网络运营单位, 是重要的网络文化建设力量, 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和维护网络文化信息安全的责任, 应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接受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和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五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负责制定行业自律规范, 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 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传播健康有益视听节目, 抵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 并在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

第六条发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要有益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正确导向,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大力弘扬体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 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提供更多更好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充分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网上空间, 形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第七条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应当依照本规定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以下简称《许可证》) 或履行备案手续。

未按照本规定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履行备案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指导目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商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申请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 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具备法人资格, 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 且在申请之日前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

(2) 有健全的节目安全传播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3) 有与其业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听节目资源;

(4) 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技术能力、网络资源和资金, 且资金来源合法;

(5) 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且主要出资者和经营者在申请之日前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

(6) 技术方案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7) 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确定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总体规划、布局和业务指导目录;

(8) 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从事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服务和时政类视听新闻服务的, 除符合本规定第八条规定外, 还应当持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或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其中, 以自办频道方式播放视听节目的, 由地 (市) 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中央新闻单位提出申请。

从事主持、访谈、报道类视听服务的, 除符合本规定第八条规定外, 还应当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从事自办网络剧 (片) 类服务的, 还应当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未经批准,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使用广播电视专有名称开展业务。

第十条申请《许可证》, 应当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中央直属单位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应当提供便捷的服务, 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 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审批;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或者初审意见之日起40日内做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 其中专家评审时间为20日。予以许可的, 向申请人颁发《许可证》, 并向社会公告;不予许可的, 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许可证》应当载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播出标识、名称、服务类别等事项。

《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 需继续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 应于有效期届满前30日内, 持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 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续办手续。

地 (市) 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的, 到省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中央新闻单位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转播类服务的, 到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备案单位应在节目开播30日前, 提交网址、网站名、拟转播的广播电视频道、栏目名称等有关备案材料, 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应将备案情况向社会公告。

第十一条取得《许可证》的单位, 应当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向省 (自治区、直辖市) 电信管理机构或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电信主管部门) 申请办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履行相关备案手续, 并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电信主管部门应根据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许可, 严格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的域名和IP地址管理。

第十二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变更注册资本、股东、股权结构, 有重大资产变动或有上市等重大融资行为的, 以及业务项目超出《许可证》载明范围的, 应按本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的办公场所、法定代表人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的网址、网站名依法变更的, 应当在变更后15日内向省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和电信主管部门备案, 变更事项涉及工商登记的, 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应当在取得《许可证》90日内提供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未按期提供服务的, 其《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如因特殊原因, 应经发证机关同意。申请终止服务的, 应提前60日向原发证机关申报, 其《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连续停止业务超过60日的, 由原发证机关按终止业务处理, 其《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第十四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单位应当按照《许可征》载明或备案的事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并在播出界面显著位置标注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批准的播出标识、名称、《许可证》或备案编号。

任何单位不得向未持有《许可证》或备案的单位提供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有关的代收费及信号传输、服务器托管等金融和技术服务。

第十五条鼓励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企业;鼓励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积极开发适应新一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特点的新业务, 为移动多媒体、多媒体网站生产积极健康的视听节目, 努力提高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供给能力;鼓励影视生产基地、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多生产适合在网上传播的影视剧 (片) 、娱乐节目, 积极发展民族网络影视产业;鼓励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传播公益性视听节目。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应当遵守著作权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采取版权保护措施, 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提供的、网络运营单位接入的视听节目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已播出的视听节目应至少完整保留60日。视听节目不得含有以下内容:

(1) 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3) 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 破坏民族团结, 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5) 宣扬邪教、迷信的;

(6) 扰乱社会秩序, 破坏社会稳定的;

(7) 诱导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的;

(8)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 侵害公民个人隐私等他人合法权益的;

(9) 危害社会公德, 损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10)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用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电影电视剧类节目和其它节目, 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播出时政类视听新闻节目, 应当是地 (市) 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节目和中央新闻单位网站登载的时政类视听新闻节目。

未持有《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为个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不得允许个人上载时政类视听新闻节目, 在提供播客 (视频分享) 、视频分享等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时, 应当提示上载者不得上载违反本规定的视听节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播、链接、聚合、集成非法的广播电视频道、视听节目网站的节目。

第十八条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发现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传播违反本规定的视听节目, 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对含有违反本规定内容的视听节目, 应当立即删除, 并保存有关记录, 履行报告义务, 落实有关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主要出资者和经营者应对播出和上载的视听节目内容负责。

第十九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应当选择依法取得互联网接入服务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网络运营单位提供服务;应当依法维护用户权利, 履行对用户的承诺, 对用户信息保密, 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或误导用户、做出对用户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偿服务时, 应当以显著方式公布所提供服务的视听节目种类、范围、资费标准和时限, 并告知用户中止或者取消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条件和方式。

第二十条网络运营单位提供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服务时, 应当保障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 保证传输安全, 不得擅自插播、截留视听节目信号;在提供服务前应当查验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的《许可证》或备案证明材料, 按照《许可证》载明事项或备案范围提供接入服务。

第二十一条广播电影电视和电信主管部门应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公众有权举报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2008年第6卷第4期及时处理, 不得推诿。广播电影电视、电信等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 应当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

电信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系统接口和网站数据查询资料。

第二十二条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进行实地检查,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进行实地检查时应当主动出示有关证件。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可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同时, 可对其主要出资者和经营者予以警告, 可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

(1) 擅自在互联网上使用广播电视专有名称开展业务的;

(2) 变更注册资本、股东、股权结构, 或上市融资, 或重大资产变动时, 未办理审批手续的;

(3) 未建立健全节目运营规范, 未采取版权保护措施, 或对传播有害内容未履行提示、删除、报告义务的;

(4) 未在播出界面显著位置标注播出标识、名称、《许可证》和备案编号的;

(5) 未履行保留节目记录、向主管部门如实提供查询义务的;

(6) 向未持有《许可证》或备案的单位提供代收费及信号传输、服务器托管等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有关的服务的;

(7) 未履行查验义务, 或向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提供其《许可证》或备案载明事项范围以外的接入服务的;

(8) 进行虚假宣传或者误导用户的;

(9) 未经用户同意, 擅自泄露用户信息秘密的;

(10) 互联网视听服务单位在同一年度内三次出现违规行为的;

(11) 拒绝、阻挠、拖延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或者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12) 以虚假证明、文件等手段骗取《许可证》的。

有本条第十二项行为的, 发证机关应撤销其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擅自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可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传播的视听节目内容违反本规定的, 由县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可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未按照许可证载明或备案的事项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或违规播出时政类视听新闻节目的, 由县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可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五十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转播、链接、聚合、集成非法的广播电视频道和视听节目网站内容的, 擅自插播、截留视听节目信号的, 由县级以上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可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对违反本规定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 电信主管部门应根据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按照电信管理和互联网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关闭其网站, 吊销其相应许可证或撤销备案, 责令为其提供信号接入服务的网络运营单位停止接入;拒不执行停止接入服务决定, 违反《电信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的, 由电信主管部门依据《电信条例》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吊销其许可证。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广播电影电视、电信等主管部门不履行规定的职责, 或滥用职权的, 要依法给予有关责任人处分, 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出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 除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外, 其主要出资者和经营者自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受到处罚之日起5年内不得投资和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第二十八条通过互联网提供视音频即时通信服务, 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

利用局域网络及利用互联网架设虚拟专网向公众提供网络视听节目服务, 须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由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前置审批, 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自2008年1月3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之处, 依本规定执行。

互联网视听节目 篇2

(2004年6月15日经局务会议通过, 2004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39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

第三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实行许可制度。

第五条 国家鼓励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 第二章 业务许可

第六条 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业务类别分为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等。

接收终端分为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及其它各类电子设备。

传输网络分为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第七条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机构,不得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依法享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格的网站可以申请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可以申请自行或设立机构从事以电视机作为接收终端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此类业务。

第八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广电总局确定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二)符合国家规定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设备、场所及必要的专业人员;

(四)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听节目资源;

(五)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服务信誉、技术能力和网络资源;

(六)有健全的节目内容审查制度、播出管理制度;

(七)有可行的节目监控方案;

(八)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内容应包括:业务类别(自办节目、转播、集成等)、播出标识(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专用标识)、传播方式(频道播出、点播、下载定制、轮播、数据广播等)、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集成内容等;

(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申请表;

(三)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内容规划、技术方案、运营方案、管理制度;

(四)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监控信号的监控方案;

(五)人员、设备、场所的证明资料;

(六)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与开展业务有关的证明(网站注册文件、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许可文件等);

(七)公司章程、营业执照、验资证明(申请人为企业的)。

第十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第九条规定的书面材料,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可直接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

符合条件的,广电总局予以颁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第十一条 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有权作出决定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应于期满六个月前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续办手续。

第十三条 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以下简称持证机构)应当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第十四条 持证机构变更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及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的,应提前六十日报广电总局批准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持证机构地址、网址、网站名、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向广电总局备案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持证机构应当在领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九十日内开通业务。如因特殊理由不能如期开通,应经发证机关同意,否则按终止业务处理。

第十六条 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需终止业务的,应提前六十日向原发证机关申报,其《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公告注销。 第三章 业务监管

第十七条 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限于境内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经批准的新闻网站制作、播放的节目。

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影视剧类视听节目,必须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电影公映许可证》。

第十八条 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应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

第十九条 禁止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有以下内容的视听节目: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二十条 持证机构应建立健全节目审查、安全播出的管理制度,实行节目总编负责制,配备节目审查员,对其播放的节目内容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 信息网络的经营机构不得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的服务。

第二十二条 传播视听节目的名称、内容概要、播出时间、时长、来源等信息,持证机构应当至少保留三十日。

第二十三条 利用信息网络转播视听节目,只能转播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信息网络链接或集成视听节目,只能链接或集成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机构开办的视听节目,不得链接或集成境外互联网站的视听节目。

第二十四条 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设立视听节目监控系统、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监督管理。

持证机构应当为视听节目监控系统提供必要的信号接入条件。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许可证载明事项、持证机构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

(四)传播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五)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服务的;

(六)未按规定保留视听节目播放记录的;

(七)利用信息网络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的;

(八)非法链接、集成境外广播电视节目以及非法链接、集成境外网站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开办机构的法定代表人、节目总编或节目审查员未履行应尽职责,出现三次以上违规内容的,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开办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领取《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应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换许可证。

互联网视听节目 篇3

关键词:视听技术;特征及影响;天天向上

中图分类号:D9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51-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视听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将视听技术运用在电视节目当中在近几年得到了各大电视台的认可。视听技术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它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效果,满足可观众的不同需求,提高了电视节目收视率。

一、视听技术的概念

所谓视听技术,就是通过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制作非常规现象以及常规手段无法实现的场景、气氛等的技术。视听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磁盘为记录媒介所带来的非线性编辑。通过试听技术的使用,可以将电视节目中的图像和声音随意修改、删除、调动、编辑等。在节目的编辑中,无需对节目素材翻版设置就可以进行特效处理并同时叠加同层画面时,因为节目素材已经成为记录在硬盘里的数字信号,也避免了设备和素材的磨损,降低了制作成本。

二、视听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特征

视听技术由于其独有的优势得到各家电视台的青睐,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特征比较明显。如在每一部好莱坞新片宣传片的制作当中,都大量运用了绚丽的特效和精美的包装;;《天天向上》中运用了大量的后期音效合成,烘托出更加适合观众口味的音效环境;《非常6+1》以轻松、活泼的开场,以及丰富的导视、声音和影视特效的大量运用,无疑成为符合观众娱乐口味,带给观众全新体验的电视综艺节目。

《天天向上》中大量使用了视听技术,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来表现更加立体、动感的动画场面。视听技术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天天向上》,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收视率,改善了传统的节目编辑手段,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质量,而且降低了节目的制作成本,使得节目更加生动,更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视听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影响

1.视听技术对节目片头的影响

从目前的电视节目来看,大多数电视节目的开头都有序幕,就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的一个展示。比如:《新闻联播》,片头简洁、大气,从片头中就可以感受到节目的严肃性、公正性等特点;《社会与法》,主要以黑白红的色调为主,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庄严与威武,将画面构成元素与视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天天向上》的片头大概为70秒,在轻松、快乐、诙谐的片头歌中主持人以幽默、快乐的形象出现,与《天天向上》的主题基调相吻合。片头中的动画、人物形象、高楼、森林等都是通过视听技术后期制作出来的。《天天向上》片头的特效则成为本节目的重要特点,也体现了节目的主题思想。观众就能简单从片头把握到了电视节目的精髓所在,从而更好的观看后来的节目。

2.视听技术对数字音效的影响

细心的关注在观看《天天向上》中可以发现,在整场节目中,场外声音的加入、后期声效的配置使得整个节目流程更加流畅顺利,也给现场制造了更多快乐的氛围,带给观众更多的欢笑,这都归功于视听技术的合理运用。视听技术中对于音效的合成是根据科学的研究二得出的,对增加观众的关注度有一定的促进效果。通过场外的后期合成音效给主持的空间有了一定的空间感,给了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用这样音效营造的空间感来表现声音所处的具体空间,让观众更加的集中在节目的观看上,给观众以自然、真实的感觉。

3.视听技术对后期非线性编辑的影响

在《天天向上》后期制作的线性编辑中,视听技术数字设备已经完全取代了模拟设备。后期人员可以通过电脑视频软件的运用操作,对节目进行全方位的制作。下面通过《天天向上》的制作经验,总结视听技术对电视节目后期非线性编辑的影响:

(1)节目可以不限次数的修改和复制,而且毫无损失,与原版的信号相当,为节目的输出保证了良好的质量。现在所有的电视台电视节目的制作都是在电脑上完成,通过专业的编辑软件,原片可以无限制的修改,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和制作成本。

(2)节目整体运作更加稳定。视听技术编辑制作系统在生产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场时间的畸变,相位的畸变,整体运作过程相当的稳定。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证数字信号的均衡精度和完整度。《天天向上》在制作过程中,在棚内完成,从摄影、监控、到后台的操作,每个过程都实现了实时控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节目制作的质量。

《天天向上》节目制作就是把握好了后期非线性编辑的优势,在不影响影片质量下多次修改,并熟练运用后期编辑软件,对节目做出精美的后期编辑和包装。随着视听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非线性编辑系统将以其较高的稳定性、实效性、便捷性,长期为电视节目制作而服务。

结语:

视听技术的应用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电视节目编辑以及制作人员提供了更大的制作空间。视听技术的使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和节目质量,而且有效的为电视台节约了制作成本,更为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电视节目。总之,视听技术在未来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孟群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姚国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电视制作大全》 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4]《电视数码美术》 陈存瑞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简介:

浅谈互联网视听节目分析技术 篇4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万维网成为大量信息的载体, 如何有效的提取并利用这些信息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搜索引擎, 例如传统的通用搜索引擎Alta Vista、Yahoo!和Google等, 作为一个辅助人们检索信息的工具成为用户访问万维网的入口和指南。但是, 这些传统的通用性搜索引擎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不会对视音频节目有针对性的分析, 所以往往达不到精确获取相关信息的效果。本文主要在视音频节目的发现、信息抽取、下载以及图片摘要四个阶段来浅析互联网视听节目的智能化处理。

1 系统架构

陕西省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平台 (图1) 主要是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采集后, 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违规研判、节目下载、音视频检索、音视频特征抽取等处理, 从而可以全面监控陕西省辖区内互联网站视听节目的传播情况, 掌握互联网相关的舆情情报, 及时发现网上传播的违规视听节目并进行定位、下载和取证, 动态掌握热点节目、热点网站的排名情况, 同时全面、完整、详实地为监管机构提供日常监控数据和信息。

2 系统关键技术

由于当前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多样化啊, 我中心此次项目建设采用了先进的音视频智能分析技术,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 视音频节目智能发现技术

网络的视音频节目由来已久, 从早年的流媒体思想而诞生的一批音频格式流行以后, 接着又出现了一批播放视频的流媒体协议, 再到近些年来非常盛行的fl ash等技术, 所以目前互联网上视音频节目的种类多种多样。这就使得对视音频节目的搜索难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 本系统相应的提供了多种发现方式来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

对于传统的流媒体视音频格式, 如rm、wmv等, 可以采用根据节目后缀名的方式来发现, 系统提供了可自定义视音频后缀的配置表;对于流媒体协议格式, 如mms、thunder等, 可以采用根据播放协议的方式来发现, 系统提供了可自定义视音频协议的配置表;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第三方媒体播放软件, 如fl ash、Sliver Light等, 可以采用根据节目链接的方式来发现, 系统提供了可自定义正则表达式的配置表。

由于系统的发现方式非常有针对性, 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从而有效提高了节目发现的准确率。

2.2 视音频节目智能信息抽取技术

显然仅仅提取音视频节目的URL并存储入库, 这种程度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 往往视音频节目所在的页面都有提供对该节目内容说明的文字或图片,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监管人员在没看到节目之前就能基本了解该节目的大致内容。所以针对这方面我中心此次采用了抽取该视音频节目的相关内容信息技术。

由于各个网站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这里需要加入一点人工的操作, 只要针对不同网站的情况简单的设置一下想要获取内容的正则表达式, 就能准确获取到想要的信息, 比如节目的名称、节目的播放次数、节目的评论次数、节目的内容说明、节目的上传时间等, 系统可以根据节目网页的标题、节目链接的文字以及正则表达式提取出来的标题这三者当中最能体现节目内容的作为标题, 而前两种方式是系统自动发现, 所以即使不配置任何正则表达式依然能通过前两种得到标题。另外由于时间格式的写法五花八门, 对于不通过写法系统都将采用对应的处理方法, 比如十天前、2014年5月27日, 都能转换成统一的时间格式。

2.3 网络音视频数据采集下载技术

各大视频网站为了防止其他站点盗链, 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对播放视频的真实地址进行加密的手段, 并且每个视频网站所采用的加密方法都不一样, 这就对原始的直接分析网页源码来获得有关网络信息的手段提出了新要求。于是我中心此次系统建设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一种获得视频真实地址的方法, 并且该方法对破解目前采用绝大多数加密方法都有效。

本系统采用的方式是通过截取并且分析浏览器发出的HTTP请求包和HTTP响应包来获得网页播放视频的有关信息, 它的网络音视频数据采集下载技术是基于Internet传输的底层数据流的, 所以比一般破解方法更通用、更有效。

系统首先根据流经网卡的网络数据包的特点捕获IP包, 再对IP协议和TCP协议进行分析, 从而获得应用层HTTP协议中的HTTP请求包和HTTP响应包, 接着再根据HTTP协议的格式获得网页中具体的播放信息。

2.4 视频静态图像摘要获取技术

一个视频节目的内容当然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来了解, 但这需要利用人的知识并花费大量的事件和精力才可以, 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方式。我中心此次项目建设采用了截取视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帧图像并生成图片的形式即可, 针对不同情况, 系统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获取视频静态图像摘要信息技术:

1.对于已经下载到本地的节目, 可以对文件进行分析自动生成视频静态图像摘要。系统通过分析视频格式, 获得某个视频流的具体数据信息, 比如视频帧的尺寸、视频流中的总帧数、视频帧的编解码方式等等。再根据系统对视频静态图像格式的要求, 从视频文件中读出关键帧, 写入到图片文件中去, 并且依照视频的长度来获得三个关键位置的视频帧。最后生成关于本视频的静态图像摘要, 以便监管人员浏览视频的大概内容。

2.对于网页中本身就有获取视频静态图像的情况, 只需配置相应的正则表达式就可以在爬行过程中找到视音频节目相应图片的链接, 最后将该信息存入数据库。

第一种方式需要在下载完节目后就可以自动生成视频静态图像摘要;第二种方式可以不用下载视频就获得视频静态图像摘要, 相比之下更加简单、高效, 但对于网页中不存在相应图片信息的情况就无能为力。所以我中心采用将这两种方式互相补充, 达到监管的最佳效果。

3 结束语

通过将这些关键技术投入到我中心监管业务中之后, 确保了陕西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视听节目监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先进性, 实现了对陕西辖区内的视听节目网站的监管全面性。

摘要:本文根据陕西广播电视监测中心 (以下简称“我中心”) 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分析系统实际技术应用, 阐述了互联网视听节目分析技术在广播电视监管系统中的应用, 并介绍了视听节目搜索、节目信息抽取、视听节目下载等相关技术。

关键词:智能分析,智能发现,下载分析

参考文献

[1]林江.网络监管与内容技术控制[J].中国出版, 2002 (2) :20-22.

[2]李树青, 韩忠愿.个性化搜索引擎原理与技术[J].科学出版社, 2008-06.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资料明细 篇5

第一条 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公众和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规范网络视听经营服务秩序,促进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公众提供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以下简称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活动,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所称网络视听经营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作为网络视听经营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实施监督管理,统筹网络视听经营服务的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内容建设和安全监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作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电信行业管理职责对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和地方电信管理机构依据各自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单位及接入服务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第四条 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单位及其相关网络运营单位,是重要的网络文化建设力量,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和维护网络文化信息安全的责任,应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接受网络视听经营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和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五条 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单位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负责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传播健康有益视听节目,抵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并在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

第六条 发展网络视听经营服务要有益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事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体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视听经营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网上空间,形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第七条 从事网络视听经营服务,应当依照本规定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或履行备案手续。

未按照本规定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履行备案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网络视听经营服务。

网络视听经营服务业务指导目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商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制定。

适用范围 :

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许可证管理分类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1. 业务类别分为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等。2.接收终端分为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及其它各类电子设备。

3.传输网络分为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申请网络视听经营许可证的条件:(1、)具备法人资格,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且在申请之日前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2、)有健全的节目安全传播管理制度和安全保护技术措施;(3、)有与其业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听节目资源;(4、)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技术能力、网络资源和资金,且资金来源合法;(5、)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且主要出资者和经营者在申请之日前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6、)技术方案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7、)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确定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总体规划、布局和业务指导目录;(8、)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

互联网视听节目 篇6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发展愈加迅速,网络传播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交往和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网络视听节目以其方便、形象、直观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认可。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整个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达4.61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69%以上,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已成为网民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18-30岁的青年人占网络视频用户的57%,呈现整体年轻化的态势;高中、专科等低教育层次的用户占整体的60%。网络视频的易用性和普遍受众性决定了对网络视频用户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层次要求并不高。

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在为我们提供丰富全面的服务功能的同时,以其传播主体的匿名性和分散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以及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对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受众群体大部分为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他们对违法节目辨别能力低,身心容易受到不良视听节目的影响。根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提供的视听节目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视听节目不得含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等十条内容。但是,近些年来,不法分子愈加看重互联网的普及度及泛传播性,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兴传播通道,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并采取各种非法手段肆意传播各类违反《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视听节目。其行为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另外,其发布的违法视听节目不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创建网络和谐稳定环境,加强互联网违法视听节目的监管、促进健康有益视听节目的传播已成为我们国家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为我们的监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

2 互联网传播技术及违法视听节目传播方式

伴随着第二代互联网的进行时,网络新技术所产生的IPV6(中国第二代互联网)、语义网、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技术)、网格计算等核心技术概念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而网络也将逐渐发展成为更具开放性、交互性及人性化的Web2.0 模式。Web2.0模式使得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指导者,这也就意味着Web2.0 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Web2.0 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聚合内容(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技术)、即时信息(IM)等。

互联网技术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影响力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不法分子不断利用这些新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开办网站、在线存储、博客、微博、播客、个人门户、个人空间、贴吧、社区论坛、软件、网络电视等多种形态对互联网进行全面渗透。目前他们制作的相关违法视听节目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开办网站

创办专门传播大量违法及不良视听节目的网站,网民无需下载任何翻墙软件,即可在线或下载观看网站上的各类视听节目。这类网站一般包含多个版块,内容覆盖歪曲和攻击中国、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宣扬邪教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允许范围之外的图文报道以及短片、影视剧,网址一般采用动态更新的方式来传播各类违法视听节目。

2)在线存储

在线存储服务可向用户提供文件的存储、访问、备份、共享等文件管理功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只需要链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管理、编辑已存储文件。现在新兴的在线存储服务有“119网盘”、“百度云网盘”、“Open Drive”、“box”、“Sky Drive”、“HFS”等,不法分子只需创建一个用户对违法视听节目进行在线存储,其他网民一般无需任何条件即可在线或下载观看。

3)博客、微博、播客、个人门户、个人空间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博客、微博等用户呈裂变式增长,2012 年6 月仅新浪微博用户已达到3.68 亿。微博、博客、播客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网络用户可通过这些平台结识和关注大量的陌生人,并对圈群内的信息进行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可能瞬间引发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动员效果。

不法分子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们组织大量的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创建多个博客、微博或个人空间,来传播各类违法图文、视频信息,并活跃于各类圈群中。通常情况下,他们上传的文件均设置为共享状态,圈群中其他成员可随时下载观看。

4)贴吧、社区论坛

贴吧、社区论坛均为网络板块,指的是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的讨论,如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等。贴吧、社区论坛拥有庞大的核心用户群体,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项领域。不法分子往往牵涉其中,在贴吧或论坛内发布大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言论,并试图挑起其他参与人员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5)翻墙软件

翻墙软件的目的为穿透防火墙,伪装成正常的HTTP联机,让安装有该种软件的使用者连上代理服务器,以代理服务器作为跳板避过防火墙的阻挡,让使用者能够正常浏览原本被阻断的网页。目前存在的翻墙软件有:自由门、逍遥游、无界浏览、动网通等。

6)网络电视

i PPOTV等网络电视软件安装后,即可在线收看多个境外电台节目。其播出页面与“电视屏幕”十分相似,实现了相关违法与不良视听节目在境内互联网上的传播。

3 互联网违法视听节目的监管方法

互联网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面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视听节目,我们必须加大监管治理力度,控制各类违法及不良信息的传播,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现阶段,我们主要可以从互联网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技术研发及领域合作等方面加强互联网违法视听节目的监管:

1)建立健全互联网政策法规

网络传播的多样性以及全球性特征,使网络的治理必须比其他传统媒体业的治理复杂得多,因而,网络立法具有相当高的难度。我们必须依照互联网的传播形态,及时更新、完善互联网各项政策法规,抵御网上违法与不良信息的肆意传播。

同时,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共建良好市场环境。增强网站范围从业人员对违法视听节目的敏感度和提高监控违法节目的技术水平,对存在有意传播违法视听节目等严重违规问题的网站要采取强制措施停止其视听节目服务,并将其列入黑名单。

2)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目前我国网络用户低龄化和低教育层次的特点,应该对青少年在网络传播的政策法规及政治信仰方面加强教育,使网民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坚定政治信仰,自觉抵制互联网上不法分子散布的谣言及制作的各类违法视听节目,不信谣,不传谣。

3)开发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

建立互联网违法视听节目关键词数据库并实时更新,监管系统通过与数据库的关联,对违法视听节目进行主动发现并自动研判,准确快捷、迅速的监控节目传播的动态及影响,实现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有效监管。

4)加强部门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监控违法视听节目的过程中,需要在工信部备案网站中查找违规网站的ICP备案信息,如果能取得一个独立离线并能不断更新数据的ICP库,那么将对实现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的智能化及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关键作用。

另外,如若发现相关违法视听节目,应加强广电部门与工信部、公安部等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追踪IP地址,及时查获传播相关违法视听节目人员,防止不良信息的扩散传播。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上视听节目发展迅速及传播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我们必须根据互联网视听节目发展的状况,提高违法与不良视听节目的监管技术水平,研发相应的监管技术手段,及时总结监管经验,坚决禁止各种违法视听节目的发布和传播,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一个良性的监管氛围和积极、健康、和谐的网络视听环境。

摘要:近年来不法分子制作并在互联网肆意传播各类违法和不良视听节目歪曲、攻击中国,造成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该文详细介绍了相关违法视听节目的传播方式并提出了针对互联网违法视听节目的监管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违法视听节目,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监管方法

参考文献

[1]安德鲁.查得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

[2]钱卫,周涛,朱磊.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建设的思考[J].广播电视信息,2011(9).

互联网视听节目 篇7

冷战结束后, 互联网技术在民用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随着网络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流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集文字、图片和音视频于一身的信息逐渐成为网络受众获取信息、交流言论、休闲娱乐、畅通民意的重要方式。

进入21世纪以后, 视听节目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得以实现, 目前已成为最受网民欢迎的网络应用之一, 影响力日益扩大。特别是2010年以来,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互联网视频内容的监管、民营企业的重组增多、拥有官方传媒背景的网络视频网站参与到互联网视听服务业的竞争中来, 呈现出一个技术、服务与内容共同良性发展的态势。

作为网络媒体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视听传播在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方式、监管对策和受众方面具有许多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通过对广东省网络视听服务业的监管实践, 并对上述诸多要素特别是传播技术的研究, 一方面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规避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之能更好地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动社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取得成效。

1 互联网视听节目应用的发展状况

据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e Marketer估算, 2011年每月都在线观看视频内容的人占美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8.2%, 到2015年, 这一数字将攀升至76%。另外, com Score也发布了2011年4月美国在线视频网站观看人数的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2011年4月有1.72亿的美国互联网用户观看了超过51亿段互联网视听节目, 人均观看时长为14.9个小时。

2010年, 英国《新政客》杂志从做报纸起家, 到冲杀美国电视电影市场, 再转战新媒体, 无穷的创新动力与对媒体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使其率领的新闻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全球性跨国传媒航母。大力发展新媒体视听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和发展的方向, 其社会影响力将日益明显。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7月新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1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较2010年底增加6.1%, 其中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亿人, 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8%。这么大规模的宽带用户, 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

报告显示网络视频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 201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3.01亿, 用户使用率为62.1%, 与2010年底一致, 半年用户增长率为6.1%。网络视频行业经过高速发展之后, 进入平稳期。作为与电视最为相近的互联网服务, 网络视频服务是使用最多的服务之一, 但同时也面临盈利压力:版权成本和带宽成本较高, 而视频广告价格较低、付费模式难成气候, 造成了视频网站目前的主要困境。

2011年的央视中秋晚会在开始之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舆情研究中心就这台晚会的认知、评价以及参与意愿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近八成江门受访市民表示“会观看或关注”中秋晚会, 其中电视是受访市民观看晚会的最主要途径, 有70.4%的受访市民选择通过电视观看。其次是亲临现场, 有34.6%的市民表示期望通过“亲临现场”的方式观看晚会, 而表示将会通过“网络”来观看晚会的市民只有28.9% (可复选) 。由此可见, 在观赏性比较强、对视听效果要求比较高的内容时, 电视或者亲临现场仍然还是主要的收听收看方式。

2 新技术变革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2010年1月1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这项决策是基于在国内外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电信网向下一代网络的转换、互联网向下一代宽带的转换、移动通信向3G和4G的转换这样的新技术变革的深刻背景下, 而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多元化才是迫使电信和广播电视改变其传统的运营方式和模式的核心推动力。

三网融合的实质性进展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产业格局之变不可避免, 其融合趋势不可阻挡。这种产业格局之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播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将明显推动三网融合业务的研发。二是打破垄断, 推动双向进入, 推动融合业务特别是视听信息服务的普及应用。三是探索新型运营体制和商业模式, 并逐渐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这是我国此次三网融合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网融合将促进广电网向数字、交互、全业务方向发展, 并促进全国网络、内容和新业态的整合。互联网的诸多应用迁移至电视机, 让“看电视”让位于“用电视”, 这着实算得上是一场变革。实际上, 观众与其收看的内容或者享用的服务关系并没用发生变化, 变了的只是内容的传输方式和播放终端的多样化, 每一种不同的传输方式与播放终端就表现为一种新的业态, 而与此同时, 广播电视也从单向的音视频传输业务发展成为全媒体业务。

3 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技术从发展进程上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的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技术主要基于C/S (Client

/Server) 架构, 即客户机/服务器架构。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 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 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 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 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C/S结构的网络模型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 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 C/S架构的优点就在于客户端响应速度快。其缺点就在于由于在该架构中一台服务器要对应多个用户, 因此当出现大量用户同时并发访问该服务器时, 就产生流量瓶颈现象, 从而影响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输效果。而具体到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网络传播方式则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案。

在近几年, 互联网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 而在视听节目传播技术领域则几乎完全被Bit Torrent、e Donkey等P2P技术所占据。德国互联网调研机构ipoque数据显示, P2P已经彻底统治了当今的互联网, 网络上50%~90%的总流量都来自P2P程序。

P2P是“Peer to Peer”或“Point to Point”的缩写, 即“点对点”下载, 称为对等联网或对等技术, 是一种用于不同用户PC机之间共享他们所拥有的空闲软硬件资源, 可以不经过中心节点直接互相访问和交换信息的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C/S模式, 在对等网络中, 每个节点都具备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双重特性, 可以同时作为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在P2P网络中, 每个结点可以很容易加入系统中, 其中任意一个结点都可以利用网络上其他对等体的信息资源、缓存和磁盘空间。P2P模式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资源的高度利用率, 所有节点的资源总和构成了整个网络的资源。

在未来一段时间, 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会集中在传输技术的改进和传播网络的整合两大方面。在传播技术方面, P2P技术的升级版P4P技术 (Proactive network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 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传统的P2P方式下数据节点和传输是随机的, 也就是说这种传输方式可能占据任意一个网络节点或者出口的带宽。而P4P则是智能选取数据交换对象, 更多的通过智能运算选择同一路由器或者地域性网络来进行数据交换, 最大程度上解决大型节点和网络出口负载, 同样通过智能选择数据交换对象也能大大提高数据传输能力。P4P技术给运营商和用户带来新的选择, 有望在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减少运营商的宽带压力, 因而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此外, 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移动通讯网的整合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是另外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国家目前主推的三网融合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IPTV、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诞生也是网络整合的产物。

4 总结

互联网视听节目 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层出不穷, 同时互联网上的音视频传播在网络带宽和内容来源两个关键环节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这就对互联网监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部署和实施, 中国网络视频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视频传输速率的提高, 接入渠道的增多, 将使网络视频获得更广泛的用户支持, 成为大众视频消费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 部分网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无视政府法规, 在互联网上播放、转播、链接含有色情、暴力的违规视听节目内容, 污染了网络环境, 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监管任务日益繁重。

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下, 广东省广电局基于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的需求, 建立了“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 实现了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视听节目的监管。经过多年来的运行实践, 系统已成为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工具, 加强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监管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广东省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的设计, 主要依据上级的管理规划和要求, 结合广东省互联网视频网站数量多、视听节目传播快的实际, 遵循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采取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方式。在设计系统时, 既要考虑广东省互联网试听节目传播应用的发展现状, 以及视音频节目监控系统运行现状, 更要考虑互联网和视音频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 在硬件配置、搜索技术、博客搜索、运行维护等关键方面都要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对于分类监管、P2P (P4P) 搜索和智能分析方面的功能和实现技术必须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总体而言, 系统的设计体现了合理性和完整性、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适用性和实用性、扩展性和兼容性、高效性和成熟性的特点。

2 系统的结构与实现

2.1 系统的硬件架构

目前系统独立租用了一条100M带宽的专线接入电信公司核心接入层, 以提高系统访问互联网的速率。系统主要由通讯和磁盘阵列服务器、Web服务器界面、防毒服务器、流媒体下载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未批站点搜索服务器、快速搜索服务器、审批站点搜索服务器、网站上报服务器以及存储阵列、防火墙等设备构成。系统的拓扑图如图1所示。

2.2 系统的功能结构

系统主要由未批站点监控、审批站点监控、节目管理三个基本模块, 在三个基本模块基础上增加报表数据、系统监控、视听节目监管信息处理等子系统。

未批站点监控主要监控广东省境内未经审批并传播音视频节目的网站。及时发现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 显示未持证网站的各种信息, 对相关站点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和查询。

审批站点监控系统对管理范围内的审批站点进行有效的监控, 及时了解哪些站点出现违规情况。

节目管理对系统发现的音视频节目进行管理、下载, 方便用户查询节目信息。

报表数据为用户提供日报、周报、月报等图形化报表, 直观明了地为用户显示资料。

系统监控主要提供系统服务器运行的状态信息。

视听节目监管信息处理主要负责处理音视频网站管理员上报网站和节目信息。

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2.3 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个视频节目的内容当然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来了解, 但这需要利用人的知识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 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方式。有没有一种直观的方式可以粗略了解视频节目的内容呢?当然是有的, 截取视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帧图像并生成图片的形式即可。针对不同情况, 本系统提供了以下两种方式去获取视频静态图像摘要信息。

对于以文件形式存在的试听节目, 可以对文件进行分析, 自动生成视频静态图像摘要。其实现的基本过程如图3所示。

系统通过分析视频格式, 获得某个视频流的具体数据信息, 比如说视频帧的尺寸, 视频流中的总帧数, 视频帧的编解码方式等等。再根据系统对视频静态图像格式的要求, 从视频文件中读出关键帧, 写入到图片文件中去, 并且依照视频的长度来获得三个关键位置的视频帧。最后生成关于本视频的静态图像摘要图片, 以便用户浏览获得视频的一些大概内容。

对于以流形式 (P2P) 存在的试听节目, 主要依靠Web页面来发布其共享内容。由于P2P内容发布网站只占整个互联网Web资源相当小的比例, 并且较分散, 相对独立, 接入链接少, 传统的Web信息采集技术 (基于广度优先或深度优先) 在采集的效率和完备性上难以达到期望要求。因此需要针对P2P内容发布的特点, 提供更加有效的P2P内容共享网站发现技术, 通过较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P2P内容发布网站。对这类试听节目的发现具体采用通过视频元搜索引擎技术来实现。元搜索 (Meta-searching technique) 技术, 调用有道、必应、谷歌、百度、搜搜、搜狗等独立中文搜索引擎, 对多个独立搜索引擎数据进行整合、调用和优化利用, 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发现指定的热点节目和违规节目数据。视频元搜索引擎的原理如图4所示。

3 系统的运行状况

自2009年投入使用以来, 系统定期对广东省内5000多家 (其中重点网站有248家) 网站传播的视听节目进行搜索, 每年发现违规的视听节目约300多个, 传播违规视听节目的网站1000多家, 违规视听节目通过互联网泛滥传播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5) 。

4 结束语

互联网视听节目 篇9

关键词: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海量检索,视频比对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用户习惯通过上网获取娱乐内容, 超过了对通信和信息的需求, 这使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影响力达到传统广播电视的地位[1]。但目前国内互联网视听节目业务发展无序, 部分网站无视政府明文规定, 大量播放和链接暴力、色情、淫秽、反动言论等的不良节目内容, 各种节目鱼龙混杂, 严重污染网络社会环境, 毒害广大民众, 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监管有力的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 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监管。

1 系统概述

1.1 系统简介

C/S (Client/Serve) 结构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它是软件系统结构, 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 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端来实现, 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

B/S (Browser/Serve) 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 极少部分事物逻辑在前端 (Browser) 实现, 但是主要事物逻辑在服务器端 (Serve) 实现, 形成所谓三层 (3-tier) 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 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TOC) 。

该系统采用C/S与B/S系统混合的结构, 以特定范围特定类型的网络文本和多媒体内容自动抓取技术、基于链接和内容的多重排重技术、网页信息自动抽取技术、支持逻辑关系及自由文本的内容检索技术、可定制的自动分类与特定信息识别技术、音视频片段对比技术、基于关键帧识别的网络视频多重模式自动摘要技术、音频片段中说话人识别技术和音频关键字识别技术、网站物理地址定位技术为基础, 对互联网上的音频节目进行音频、视频和文本的全方位自动监测, 实现互联网视音频节目监管的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可实现监测对象与样本数据格式无关的检测, 适应性强, 对全区范围互联网站每天进行24小时不间断扫描, 及时发现新增新减网站情况, 并自动识别出视听节目网站。对视听网站上传播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服务, 时政类视听新闻服务, 主持、访谈、报道类视听服务, 自办网络剧 (片) 服务, 广播影视节目 (含剧、片) 点播, 广播电视频道 (率) 及节目转播, 向个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形态识别和监管。对重点视听网站进行实时监测、监听、监看。一经发现有害、违法、违规和敌对等类型的节目, 及时取证、形成封堵报告并上报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对这些网站/节目迅速进行查处 (关/停) , 保障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健康、稳定地传播和发展。

2 系统功能

(1) 海量检索:

采用面向内容与结构的索引压缩算法。能够节省磁盘存储空间, 减轻硬件开销;缩短从磁盘中读写索引的时间,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节省系统检索时系统占用的网络带宽。

(2) 视频比对:

采用基于近似近邻搜索和窗口投票的片段比对方法、采用基于直方图的视频去重手段, 在视频数据库中查找与给定查询内容相同而形式上有所变化的视频片段, 用于查找指定片段, 消除重复。

(3) 视频摘要:

采用基于SVM图分割模型的镜头边界检测方法, 对给定视频片段形成内容相关的摘要, 提供story board和全景图两种不同的粒度, 供用户迅速了解视频大意。

(4) 音频检索:

采用基于音频指纹技术, 对互联网上传播的音频信息或视频中包含的音频信息, 采用音频片段、音频说话人、音频关键字三种方法进行检索。

(5) 网站地理定位: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IP地理定位技术相结合, 做到视听节目网站的地理定位和地图显示。

3 系统结构

3.1 系统总体方案

系统分为四个层次, 自底向上依次为支撑功能层、数据处理层、监管功能层、对外服务层。

(1) 支撑功能层:

(1) 数据库管理功能:选用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10g; (2) 分布式计算功能:实现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不同节点上的对象调用; (3) 系统维护功能: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参数配置, 监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情况, 管理用户及其权限。

(2) 数据处理层:

(1) 数据采集功能:对重点网站的视音频节目及相关网页进行增量式抓取; (2) 数据存储功能:管理外部存储系统, 实现数据迁移、备份和清洗; (3) 数据管理功能:对网站、网页、视音频节目对象的基本信息和进一步分析出的信息进行管理, 如查询、修改、删除、添加。特别支持手动导入视音频节目。

(3) 监管功能层:

(1) 内容分析功能:对采集到的文本、音频、视频数据进行分析, 抽取特征, 建立索引, 检测有害信息, 识别和跟踪热点、敏感话题; (2) 信息检索功能:基于关键词、样例图片、样例音频、样例视频, 进行内容检索; (3) 信息统计功能:对采集到的视音频网站、节目、有害信息进行统计归类。

(4) 对外服务层:

(1) 人机界面:为用户提供各个管理功能友好的操作界面, 展示信息检索、信息统计、有害信息识别和热点及最新节目分析的结果, 进行系统维护。 (2) 系统接口:为平台其他系统提供统一的服务, 以便于整个系统的集成和扩展。

3.2 系统平台架构

3.3 系统逻辑结构

软件结构需采用层次化模式设计, 并采用当前最前沿的网络信息抓取、检索、比对、内容检索、搜索、聚类和分类等核心技术构建系统。其中各子系统的功能简要描述如下:

(1) 数据采集子系统

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采用多台搜索机并行抓取的形式, 对广西范围的所有视音频网站进行全网搜索, 并对重点网站的视音频进行增量抓取, 同时抓取相关的文本信息。具体包括: (1) 采集控制与调度模块:对采集子系统机群中各个搜索机进行任务调度, 监控搜索机的工作状态; (2) 网页采集模块:采集相关网页的文本信息, 作为快照保存, 并于相应的节目进行关联; (3) 节目地址提取模块:针对采用动态网址等地址隐藏技术的网站, 从包含视音频节目的网页中解析出视音频节目的真实地址; (4) 视音频采集模块:对指定URL的视音频节目数据 (文件或者流式节目, 包括rm、wmv、asf、flv等) 进行下载, 添加到节目数据库中, 并能对已有保存内容进行保护, 避免新录制的同属性内容覆盖原有内容。

(2) 内容分析子系统

主要提取视音频节目的文本摘要信息和底层特征, 并对提取的底层特征建立高维索引, 实现有害节目的自动识别和归类, 进行以热点、敏感话题的识别、跟踪、趋势判定为主的舆情分析, 具体包括: (1) 特征提取模块:对节目相关网页进行分析, 滤除页面无关信息, 精确抽取诸如页面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等信息;对于视音频节目数据, 首先构造特征池, 提取视音频节目的关键帧, 并形成特征库, 供进一步分析和检索使用。 (2) 数据索引模块:对提取的底层特征建立高维索引, 便于以后的检索。 (3) 自动排重模块:对新获取的数据实现自动排重, 如不同标题、不同格式、不同码率、不同logo但实际内容相同的节目。 (4) 自动摘要模块:对于每个视音频节目, 自动生成其文本摘要;对于每个视频节目, 自动生成其图片摘要, 并建立摘要图片与相应视频片段的联系。用户可以通过摘要快速把握视频的总体内容, 同时也可以快速定位到特定镜头, 以便进一步查看细节。 (5) 有害内容识别与归类模块:基于视音频节目的文本摘要和特征信息等, 根据预定义特征 (关键字、图片样例、视音频样例等) 实现自动识别和分类, 包括政治有害、淫秽色情、暴力、惊悚恐怖、低俗、赌博和其他有害等类别, 并自动按照规则标定节目密级。特别需要实现根据关键字匹配技术, 检测节目中是否包含有害内容;根据视音频片段匹配技术, 检测是否有敏感视音频片段出现。 (6) 热点及最新节目分析模块:根据网站权威、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相关视频上传数量、点击次数、用户评论数量等参数, 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敏感话题;对指定话题进行跟踪, 统计分析其时间特征和地域特征。

(3) 信息检索子系统

主要为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多模态的查询, 具体包括: (1) 文本检索模块:能够按视音频节目名称、文件格式、节目类别、发布时间等多种策略进行查询;能够对站点内容进行智能检索, 随时针对某些特定关键词或特定主体进行实时、高效和智能地检索。 (2) 视频检索模块:能够接受用户提交的关键词, 对视频节目进行内容检索, 返回包含指定关键词的视频文件, 以及相关文件内的时间信息;能够接受用户提交的关键帧, 对视频节目进行内容检索, 返回包含指定关键帧的视频文件, 以及相应文件内的时间信息;能够接受用户提交的特定视频片段, 在本地视频数据库中检索包含相似或者相同的视频片段的视频节目, 并进而发现该视频节目在网上的发布情况。找到的视频片段与查询样本的内容一致, 但是在形式上允许存在区别;用户可以通过WEB界面, 查看检索到的结果视频的摘要, 并且观看、转存结果视频。 (3) 音频检索模块:能够接受用户提交的 (中/英) 关键词, 对音频节目进行内容检索, 返回包含指定关键词的音频文件, 以及相应文件内的时间信息;能够接受用户提交的特定说话人的语音样本, 对音频节目进行说话人检索, 返回包含指定说话人的音频文件, 以及相应文件内的时间信息;能够接受用户提交的特定音频片段, 对音频节目进行音频片段检索, 返回包含指定音频片段的音频文件, 以及相应文件内的时间信息;用户可以通过WEB界面, 显示、播放、转存检索到的结果音频。

(4) 信息统计子系统

信息统计子系统主要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生成报告, 为用户实时提供重点网站上视听节目的传播、变更、用户关注度等方面的监管信息, 从而为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包括:采集数据统计子模块;采集网站统计子模块;有害信息统计子模块。

(5) 系统管理与配置子系统

系统管理与配置子系统主要实现对系统运行参数的配置, 以及对系统状态的监管。包括: (1) 参数配置模块:对采集子系统所需的参数进行配置, 如对重点网站名单的删除、修改、批量倒入等, 允许以单台搜索机为单位指派任务;对分析子系统所需的参数进行配置, 如对关键字、视音频样例进行删除、修改及导入等。 (2) 系统管理模块:对系统的用户及其权限进行统一管理, 记录并且查询用户操作日志。提供标准接口, 方便接入第三方的网络安全、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管理授权;实时监控并以图形化方式显示系统内各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 (如CPU占用率、内存占用率、存储设备状态和容量、搜索机工作压力、网络设备正常与否等) , 对出现故障的硬件设备闪烁报警。

3.4 系统硬件结构

基于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分析, 逻辑结构的理解, 设计整个系统的硬件结构如图4所示。

根据视音频节目监管任务的特点, 保证系统安全, 兼顾数据采集的效率, 采用双网隔离的方案。其中视音频采集服务机群构成采集网, 而数据库系统、存储设备、内容分析系统、信息检索、信息统计系统、用户终端等则运行在独立的监管网络中。采集网与公网间用防火墙进行隔离, 监管网和采集网之间也采用防火墙进行隔离, 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止外部入侵, 保证内部监管系统的安全性。

整个系统由网络防火墙、交换机、搜索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内容分析服务器、信息检索服务器、信息统计服务器、WEB服务器、客户端等组成。其中, 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由当前的专业设备来实现。搜索服务器、内容分析服务器、信息检索服务器、信息统计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采用高性能的工作站或服务器实现, WEB服务器采用专业服务器来实现。客户端的工作站可以采用当前主流PC机和相应的移动设备来加以实现。

4 结束语

鉴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给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监管带来了新的任务, 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协调小组明确指出:把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管理纳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范畴 (中办发[2007]15号)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对互联网上传播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服务、时政类视听新闻服务、广播影视节目点播、主持、访谈、报道类视听服务等, 进行内容监管 (广电总局、信产部56号令) 。因此, 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搜索、内容分析技术, 结合多媒体信息检索的最新成果, 对这些节目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 进一步提高公共信息网络监控系统的功能, 强化对公共信息网络管理监督, 是维护国家稳定、共建和谐社会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网络视听节目传播技术的探讨 篇10

网络视听节目产生的背景

网络视听节目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视听节目传播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 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 是对传统广播技术的一种突破。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 使得媒体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观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变得十分迅速。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在信息容量、传播速度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视听类节目也开始寻求网络化发展的道路, 纷纷开设网络电台,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它们为网络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与传统广播技术相比, 网络传播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传播空间广

传统的广播方式基于频率和电波发射信号, 其传播的距离和质量受到发射功率的限制, 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 受技术限制, 信息传播的空间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网络技术可以突破这一技术限制, 不受发射功率的影响, 也没有地域限制。从理论上来讲, 只有能连接互联网的地方, 都能够接收任何一个网络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节目, 网络传播的距离和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听众也会增多。

2.即时的交互体验

在传统的视听类节目中, 观众与主持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热线电话和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即时沟通。一般来说, 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有长度限制的, 在短短的时间内, 节目主持人和听众之间是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交流的。而网络广播通过互联网, 可以让观众与主持人可以进行更加直接和深入的交流, 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电话和短信, 通过在线视频, 观众可以直接与主持人面对面的交流。很多传播媒体都在网站上开设主播博客, 主持人和观众可以在博文上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是不受节目时间的限制的, 观众与主持人可以长时间的进行沟通。另外, 主持人在进行节目播出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QQ、MSN等即时交流工具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 提高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3.不受时间的限制

传统的视听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固定的, 观众只要错过了这一固定的播出时间, 就无法进行收看和收听了。而网络广播可以打破这一时间限制, 电视台或电台制作的节目全部存储在信息数据库中, 每位观众可以随时在网络上选择要收看和收听的节目。网络的存储容量和传输速度可以保证节目无限次的被重复播放, 提高了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4.实现真正的网上点播

利用网络广播, 观众拥有了更大的信息选择权和自主权。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要听或要看的节目内容。除了观看直播节目外, 观众想听什么就听什么, 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网络传播的关键技术

网络视听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的结合和升华, 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制作和发布的局限, 网络传播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和分发技术等综合性技术。

1.数据压缩技术

由于受到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的限制, 在网络上传输的音视频数据不能直接在网络上存储和传输, 占用的网络资源太大, 会影响传输的速度。因此, 要进行网络广播, 首先必须对音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处理。数据的传输质量与数据的压缩量有一定的关系, 对数据的传输质量要求越高, 音质要求越清晰, 那么数据传输时的数量也相应增大, 这无疑会增加网络传输的压力。因此, 在进行网络广播时, 要在降低传输码率的同时, 尽量提高多媒体数据的声音质量和图像清晰度, 提高节目的收看和收听效果, 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数据压缩技术也发展的很快, 市场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压缩标准和技术, 这些标准各有优缺点, 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压缩格式有Real Media、ASF、MOV、MPEG、H.261/H.263/H.264、WM9等, 其中MPEG-1、MPEG-2、MPEG-4和M-JPEG常用于广播电视。视听类节目在进行数据压缩格式选择时, 要根据节目的传输质量要求、节目的容量、存储要求等统筹考虑, 选择适合节目的编码格式。在节目的存储格式上, 视听类节目一般采用MPEG-2的I帧编码格式, 这种格式能够为节目的制作和存储提供一体化的操作, 根据图像的质量, 码流可以控制在20Mbps-50Mbps之间;在视听类节目播出时, 通常采用MPEG-2的IBP长帧编码格式, 这种编码格式比较有利于节目的广播。

2.数据传输技术

为了保证节目播出时的流畅性, 网络广播对实时性的要求很高, 而传输时的数据容量之大又加重了传输时的难度, 如果不采用特别的传输协议是不可能达到节目的流畅播出的, 很难保证节目的播出质量。音视频数据流的传输对传输的顺序要求很高, 必须按发送的顺序进行接收和解码。TCP/IP协议是网络上广泛使用的传输协议, 但是由于它的顺序机制很差, 并不适合视听类节目的网络传输, 而且TCP/IP协议在传输数据时的资源占用率很高, 因此, 传输效果不太理想。近几年出现针对流媒体的网络传输协议, 比如实时传输协议RT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和实时流协议RTSP等。

要对节目进行网络广播, 还需要一定的传输平台, 一般的视听类节目都采用ATM网络进行流媒体数据的传输。ATM网络对文字信息、音频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处理方式都一样, 各种信息都是通过信元传输。ATM在传输时, 采用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 能够满足连接对象对频带的需求, 可以保证服务的质量。虽然从技术和传输性能上分析, ATM比较适合于网络广播, 但是从经济上考虑和分析, ATM的建设成本偏高,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广播节目的播出成本。

3.数据存储技术

网络视听节目制作和传播过程中, 要产生大量的节目信息, 为了以后查找方便, 电台或电视台要存储和保存好这些信息。在信息的存储方式上, 以前都是采用磁带的存储方式, 但是磁带的存储容量小, 不能满足网络广播信息量大的需求。另外磁带存储在技术质量和维护成本方面都不太理想, 很难满足现代存储的需求。目前, 网络视听节目的存储主要采用数字存储介质, 主要有硬盘、数据流磁带和蓝光盘等形式。

在实际应用中, 根据信息的使用频率选择不同的存储方式, 建立多种存储方式并存的存储体系。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信息数据, 需要进行在线存储, 存储介质通常以硬盘阵列为主;而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节目信息, 可以离线存储, 在存储介质的选择上以磁带为主。

网络视听节目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未分化关节炎下一篇:护患交流与交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