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医疗服务(精选12篇)
公共医疗服务 篇1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或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城市与乡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相互融合形成一体的分层次、分阶段的动态过程。它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必然发展, 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成效直接影响农民的素质与收入,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当前, 为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 必须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本文以烟台为例, 探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对策。
烟台市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举措和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服务水平明显得到改观, 农民得到的实惠也显而易见。烟台市作为沿海城市, “城乡协调竞争力”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三。目前, 烟台市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烟台市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 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为亮化美化农村环境, 实现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 烟台市从村内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四方面入手, 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城乡道路网络建设方面, 着力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 加速农村客运网络建设, 形成了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供水体系建设方面, 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战略, 推进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和乡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方面, 莱山区用管理城市的办法管理农村, 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网络, 将全区所有村庄的生活垃圾全部纳入环卫集中处理系统, 让农民体验到了城区居民的生活。
(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
目前, 烟台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覆盖所有县市区, 覆盖率大大提高, 全市农民参合率已达99.7%。农村义务教育也逐步加强。2008年, 我国提出利用3—5年的时间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而烟台将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这一教育目标。2010年, 农村中小学还实施了校舍改造、教学仪器更新和“两热一暖一改”工程, 将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400元和600元。另外, 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烟台市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就业培训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延伸, 社会保障政策向进城农民工延伸, 初步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格局, 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连续五年保持了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 连续五年保持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3%以下, 连续五年保持了再就业资金投入总额不断增长, 连续五年保持了就业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名。
(三) 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优化组织机构
长期以来, 农村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比较薄弱, 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09年以来, 龙口在全市农村中率先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为社区农民就近提供全面、方便的服务, 使他们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真正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他们根据“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合并村型社区”三种模式, 在全市606个行政村中统一规划了254个农村社区, 并且每个社区都按照服务半径不超过1.5公里的原则, 建一处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集办公与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 让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便利的公共服务。这种“1.5公里服务圈”的建设, 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 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 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为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烟台市出台多项鼓励政策, 支持搞好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农村五保家庭免费安装有线电视等工程建设。2008年, 烟台市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工程, 引导村民主动走进来学知识、学技术, 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养殖等技术问题, 收到了“读书育人”与“读书致富”的双重效益, 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加油站”和“充电器”。去今年上半年, 烟台市所有乡镇街道实现了农村 (社区) 文化大院覆盖率100%。各镇街利用文化大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差距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 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 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 在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建设任务繁重, 资金需求巨大。目前, 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主体比较单一, 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 发展经济依然是第一要务,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资金仍然是有限的。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服务, 以及社会保障等关乎农民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 仅仅依靠政府投入, 难以完全满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内在需要。
(二) 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方式不够科学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大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 是衡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一般实行“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大多是由各级政府及村组织自上而下地进行决策, 往往忽视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偏好, 且带有很强的指令性、主观性, 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不能由他们自己做主, 缺乏表达需求的渠道。
(三) 农村公共服务结构不够合理
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地方。重“硬”轻“软”、重显性投资轻隐性投资、重视见效快的服务轻见效慢的服务。对于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服务较为重视, 而对于农村长远发展的问题则重视不够;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积极性高于对信息系统的投资;对于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比较缺乏, 而需求较少的部分非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却相对过剩。
(四) 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考核体制不够科学
有什么样的考核体制, 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成效。目前, 干部政绩考核体制仍未把公共服务能力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再加上地方政府领导体制方面存在的任期较短问题, 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较多地考虑对上负责的问题, 而忽略公共服务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乡镇的考核, 指标涉及很多, 有财税、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社会稳定等方面, 为完成这些考核指标, 乡镇承受着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压力, 很难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财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事务上去。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是, 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科学有序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工作。
(一) 创新管理理念, 建立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可以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 人均GDP达到2000-2500美元可以建立具有一定福利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迟福林认为,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政府应创新管理理念, 逐步建立完善的、全面覆盖的、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 要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价值上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投资性的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与管理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转变, 必须把为农民提供基本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作为首要的职能, 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另一方面, 要转变“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尽力培育“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 从而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决策机制。因此, 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 怎么提供, 应先听取民众的意见, 确立依据农民、农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公共服务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制度, 建立体现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意愿的需求表达机制, 让农民参与公共服务决策方案的制定, 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二) 加大财政投入,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集中财力优先安排群众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避免分散投入。引导、鼓励企业、个人和各类社会组织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逐步改变农村公共服务投资过度依赖政府的现状, 突破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的瓶颈, 实现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从国际经验来看, 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印度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 政府投入的资金约为三分之一, 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投入的资金约占三分之二。因此, 应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去做, 建立一种以政府供给为主, 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三) 科学规划,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结构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应科学规划, 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比如, 覆盖英国整个城乡的地下管网设施, 是在100多年前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规划建设的, 但在人口已经增长了50倍的今天, 却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可见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当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结构, 政府应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着眼强化城乡的衔接、互补,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 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政府官员应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具体来讲:第一, 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第二, 要完善包括目标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的评估程序, 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框架, 保证评估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 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坚持透明性、公开性的原则, 以公民为中心, 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估体系。第四,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 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因此, 政府应从整体上建立起一个有关城乡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估系统, 以评价市、区以及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同时, 对乡镇政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估应做到制度化。将过去“组织考评、上级认可”的奖惩机制改为“综合考核、社会评议”的奖惩机制, 让所有服务人员形成紧迫感。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提出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当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存在着农村公共服务结构不够合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决策方式不够科学;考核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 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观念, 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多元化机制, 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 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多元化机制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院.2010年4月26日.
[2].烟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烟台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0年1月19日.
[3].黄金辉.丁忠毅.成就与问题:成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审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视角[J].财经科学.2010, (1) .
[4].赵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J].党政论坛.2010, (8) 。
公共医疗服务 篇2
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讨会暨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1 本次论文征集与评审情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会议征集论文214篇.经省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沈部分委员的评审,共有13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3篇,占征文总数的`24.8%;二等奖36篇.占征文总数的16.8%;三等奖论文43篇,占征文总数的20.1%.获奖论文占全部征文的61.7%,未入选论文82篇,占征文总数的38.3%.
作 者:李德戈 作者单位: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刊 名: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年,卷(期):31(2)分类号:关键词:
公共医疗服务 篇3
关键词 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图书馆 免费开放服务
分类号 G252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Free and Open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Zheng Beiyi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believes that this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solve the trouble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free and open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free and ope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erfecting our country's free and ope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Keyword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ublic library. Free and open services.
1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公共图书馆服务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就在于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在文化生产与服务方面的各项需求[1]。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的一部分,承担着智囊职能体现的重要支持地位,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更加突出其主导作用,核心地位,以反映出文化活动的繁荣[2]。新公共服务是以公民为中心应运而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不是单一个体利益的叠加,而是一种有共同利益价值观的整合。管理者应把建立有整合力、回应力的公共机构作为工作重点,转变掌舵为划桨的职能,强调具体实施中为公民服务与放权。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政府改变管理方式的理论,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应该同样适用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当中,为公共图书馆注入新的服务型价值理念,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从战略角度看,未来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质量将引起各界的关注。如何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突破现有的困境,对公共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而言都将有长远的影响[3]。
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现状
自2006年杭州图书馆“无权拒绝乞丐拾荒者入馆”的做法让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成为社会热点后,全国各地图书馆先后逐步实现了免费开放,浙江图书馆更是率先免去借阅证工本费等费用,成为国内省级图书馆实行“零门槛”服务“第一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服务为重,到21世纪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陆续免费开放,这一路艰辛而又漫长,我们坚信未来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步伐也会越来越快[4]。加快步伐首要任务应是认清当下,因而笔者将各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现状总结如下:一是将免费开放等同于优质服务。认为“免费”服务只是图书馆转型发展“打开大门”的第一步。多数馆只是形式上的免费,而并不优质。二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还存在,截至2009年底,全国两千多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运行经费、无购书经费的比例仍然相当大。许多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缺乏资源,同时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国际图联推荐标准是每50 000人应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不超过4公里的辐射半径。然而,中国目前的3368平方公里平均46 180 000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5]。
2.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存在的问题
首先,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免费服务。2011年1月26日,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进一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提出要求。《意见》中指出,“应按‘增加投入、转换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以确保中央提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能到位,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补助,对东部较发达地区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6]。免费开放之前原有的收费项目,常用于解决工作人员的津贴收入等,免费开放之后这类费用被免除,再加之随免费开放后增多的到馆读者人数,图书借阅量急剧加大,水电费、物业费、办公费、购书经费、读者活动经费也随之增长,目前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来源的经费保障制度已力不从心。
其次,区域发展差异大,城乡二元对立。一方面地级市、县和乡镇基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图书馆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或多或少存在馆舍布局不合理,所处环境差,设施陈旧等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基本服务项目与阵地活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处于城市里,乡村地区则很少。乡村居民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当地看到公共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无从谈起。最后,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落后及服务水平滞后。免费开放后增加的读者量和扩大的公共服务管理区域,对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制定相关制度,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以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42241
3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对策
3.1 以“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明确服务职能内容
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民的利益、职业的标准、政府的行为准则。政府应该带头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以一种服务责任人的态度行事[7]。
3.1.1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图书馆专门法在图书馆法律保障体系中位于核心地位,与专门法配套的其他规章制度要以专门法为前提,地方性或系统性图书馆法规要以它为准绳,与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都要以它为参考。图书馆专门法要能具体分解各方面权利和义务,并严格规定各方面工作权限及其标准。图书馆专门法就其法律内容来说,其内容要清楚明晰、和谐统一、具体可行,应确立基本原则,阐释基本观念,建设基本制度和规范基本环节。但这并不是说图书馆专门法就是含混的规定和空洞的理论。图书馆专门法出台后,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都需要参照制定[8]。任何一部法律的实施,除了它本身以外,都或多或少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下位法或者法律解释来实现它的法律规范、具体落实。这就要求图书馆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缺乏法律责任的图书馆法,也就失去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图书馆专门法的制定,图书馆专门法的制定也将是我国图书馆迈入世界优秀图书馆行列的前提。
3.1.2 公共财政与民间资本投入结合,提供资金保障
在图书馆资金保险方面,首先要明确公共财政保障的主体地位。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服务,毫无疑问显露出公共图书馆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这一性质,因此国家财政的保障尤为重要。国家财政的保障标准应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根据各馆地域与业务需求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级财政的财力可能,不断调整与完善。实行免费开放服务以后,公共图书馆自身藏书规模、藏书数量、图书更新速度等都受到了新的挑战,想要保质保量地实现免费开放优质服务,国家财政投入给予经济支撑必不可少。如何使国家财政投入适度,可从以下三点加以实施:首先对经费补助机制严格执行;其次完善中央、地方共同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最后则是严加规范公共图书馆需经费补助的服务项目。
另外,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是有限的,因而单靠国家财政投入来支撑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馆舍的正常运行着实有点困难,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模式,让社会资金的注入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以往公共图书馆因为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被大家认为属政府的管辖范畴,其实公共图书馆也需要社会的帮助,扩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保证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服务的提供[9]。
3.2 图书馆应重视人本精神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尊重民主的基础上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知识服务,本质就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负责任地服务[10]。
3.2.1 结合服务现状,完善规章制度
首先,应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订,要兼具程序性和原则性,兼具微观措施和宏观架构。它的制定必须要了解馆员工作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必须与国家法律,相关规定保持高度一致。规章制度要有助读者阅读权的行使,有助于公共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开展。其次,必须严格准确地执行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坚持始终如一地执行制度,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做好记录,为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提供事实材料。最后,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制定追究机制是为了有效预防对规章制度的违反,确保规章制度的畅通执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包括图书馆馆员自身都遇到了新的难题,因而在适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本精神,让每一位员工都对图书馆事业充满信心,自觉带头执行,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11]。
3.2.2 提升职业素养,打造优质服务
首先,应该完善图书馆员的职业资格制度。我国至今在这方面仍没有具体完善的规定,因为对此职业资格的制定完善必将对图书馆馆员队伍素质水平的保障,以及工作人员未来职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其次,进一步加强馆员的服务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客观事实的一种概念,意识会对人行为规范、观点的形成起着突发性的支配作用[12]。因而馆员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消极怠工的意识会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平时要求馆员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影响服务行为,力争为到馆的每一位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应具备主动创新的服务意思,不断探索新的、好的服务方式,以适应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最后,建设学习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面对智能化数字资源、传输网络的发展趋势、个性化服务、知识管理的应用等诸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公共图书馆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来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努力营造公共图书馆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学术奖励机制,并鼓励图书馆员主动学习,激励员工的自我学习,提升完善人员管理机制。
3.2.3 完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需加快馆际间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所有被授权的成员馆只要将本馆的书刊编目上传到这样一个共享的目录库平台上,就可以免费查询其他成员馆中的书刊目录,这样既可以实现书刊目录资源的共享,又能方便来馆读者对文献信息的查询检索。其次,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因为每个合作成员馆间存在文献资源结构、数量以及读者数量、经济来源不同等多方面差异,需要成立一个权威、稳定的协调组织,即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协调机构来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对全国各地区的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最后,各成员馆合作过程中,相互间的资源平衡和权益平衡尤为重要,需要从管理层面、人员及技术以及法律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各成员馆须对服务方式、合作共享的策略、人员及资源建设等问题达成一致。在资源建设方面,可建立联合采购机制,构建网上文献采访业务交流平台。
nlc202309042241
参考文献:
[ 1 ] 曹爱军.民生的逻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3-28.
[ 2 ] 许子媛.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研
究[J].图书馆,2013(4):31-33.
[ 3 ] 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30.
[ 4 ] 郭晓敏.我国公民图书馆权利普及现状:从“乞丐入馆案”说起[J].图书馆建设,2011(8):20-25.
[ 5 ] 余胜,吴晞.免费开放:理论追寻、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10-17.
[ 6 ] 文化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EB/OL].(2011-02-10)[2015-02-28].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whgsy/201102/t2.0110210
-86869.Html.
[ 7 ] 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30.
[ 8 ] 李国新.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6-17.
[ 9 ] 吴建中.浅谈21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J].图书馆杂志,1997(1):35-37,26.
[10] 张治忠,廖小平.解读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维度: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39-42.
[11] 尹美馥.公共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及对
策[J].新世纪图书馆,2011(3):57-58.
[12] 柯平.图书馆服务提升与图书馆服务的知识化专业化[J].江西图书学刊,2007(4):3-6.
郑蓓怡 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0018。
(收稿日期:2014-08-04 编校:刘 明)
公共医疗服务 篇4
一、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②享受文化科技进步权;③参与文化生活权;④接受教育和培训权;⑤文化创意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公平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即指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服务机会的公平,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或者说服务必须惠及全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种族、身份等的歧视。所谓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过程的公平,则指不论服务对象为何人,均有权享受到同样的、质量稳定、程序公平的对待,从而享有平等的文化服务。
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宏观层面的要求指,政府在进行文化发展战略的制订、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调整等重大宏观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微观层面的要求则是,政府各具体部门,以及政府扶持资助的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
三、以图书馆公共服务为例看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由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城市和农村仍然有一支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渴求文化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公民的文化权利尚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平性原则的提出,很大程度上针对了公共文化服务不够公平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中往往会由于制度与技术的设定使图书馆服务的公平性大打折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49年就发布了旨在推进图书馆公共发展的《公共图书馆宣言(1949)》。该宣言阐述了一个具有国际代表意义的图书馆精神与理念,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平民教育及国际互谅的生力军,进而推动和平。”以此为标志,图书馆保障公众自由地、不受限制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社会功能被突出地强调并付诸实践。
对图书馆业来说,图书馆公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角度而言,政府在进行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订、资源配置、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等重大宏观决策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二是从微观层面看,图书馆在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一视同仁,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近两年党和政府实施了很多新措施来改善图书馆公共服务现状。从当前来看,无论是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书屋工程、城市职工书屋建设,还是流动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城市工业区外来工图书馆的建设都体现了以全民为文化服务对象的公平性。城市公共图书馆也开始把农民工纳入他们的服务范围,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图书馆公共服务公平性原则得到一定体现。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普遍均.惠及全民——关于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阐释[J].图书与情报,2007,(5):4-7.
公共服务 篇5
1、民政事项(残协、各类救助)
2、人口计生(早教、独生子女奖励办理、证明开具、健康体检、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药具管理、月季度报表)
3、来沪人员登记
4、老龄事项(牛奶卡营养补贴、结对关爱、老干部服务、各类活动、优待证办理、安康通登记、银发无忧登记)
便民服务:
1、轮椅租借
2、量血压
公益服务:
1、文化团队、兴趣班
2、志愿者团队(清洁家园、夜间巡逻、中谊路福利院)
3、哈弗士共建
公共服务“古训” 篇6
政府购买服务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所处的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而严酷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人们把它变成古代中国文明摇篮的这一片原野,除了有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之外,还有更大的气候上的灾难,它不断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正是在这样艰难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系统的社会保障思想。《周礼》提出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的“养万民”社会政策,《管子》提出了“九惠之教”,先秦时期还出现了“六养”、“七德”、“九惠”、“十二荒政”等主张。古人认为理财以养民为先,就是说国家财政既要为人民提供基本的民生保障,也要创造条件改善民生。
在先秦时期,政府中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为老百姓提供救济、医疗、教育、养老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在具体运作上,《逸周书》里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礼记》里记述对孤、独、鳏、寡都有常年供给食物。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记录了一则案例,讲述里典甲向上级官府报告,发现本里人“丙”有疬症,请求上级派医生确诊。但是无论机构还是财政,都无法真正承担起为基层广大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重担。到汉代时期,政府开始通过卖官鬻爵、基层养畜、罪犯罚赎、民间借贷等多种方法筹集社保经费。
南北朝时,战乱频繁,疾疫流行,人民流离。面对如此众多急需救助的人群,政府更是力不从心。北魏宣帝曾悲痛道:“对于老百姓的疾病之苦,心常愍之,不能给予抚恤帮助,岂能为民父母。”他最后想出一个法子,广集名医,搜集验方,刻在石碑上,刊布天下乡邑,让老百姓有自我救患之术。今天,我们还能在龙门石窟看到北齐时期的药方洞。但是有方,不一定买得起药,而边远之地,更是有钱也买不到药。史书上说,“亏于药石,失于救疗,遂至伤生”。“素乏药物,深山穷谷”。大唐盛世,国力大张,政府开始在各地设置医疗等救助机构。但是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到开元之际,也才达到每十万户配置二十多个医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平民百姓医疗的需求。中央太医院虽也有到外地为民治病的职责,但只在地方出现大规模传染病之时,才会到地方援助。而私家医生,诊费过高,一般百姓无力承担。《太平广记》记载渭南县丞卢佩,到长安求名医王彦伯为母看病,半年时间才排上,已经竭尽资产。唐代刘允章的《直谏书》直言民有八苦,其中就有“病不得医,死不得葬”。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官方正式和佛寺合作设置病坊,为平民百姓提供医疗救助。当时阿拉伯商人在游记中记录:“(在中国)如果某个人很穷,他还可以从国库中得到药费。”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当时的政府是把一定量的土地拿出来给予佛寺,以这些土地上此后的租税作为和寺院合作的病坊的运作经费,为平民百姓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政府购买服务。病坊管理基本由寺院僧人负责,僧人的慈悲济世和政府福利事业在这里连接,不仅解决了经费,也弥补了政府能力的不足,还提高了运作效率,让更多的平民百姓得到了好处。
后来,政府将这种模式逐步推广到为社会提供养老、救济、丧葬、教育等更多的公共服务上。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都是采用这种模式,由僧人主持。在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如对弃婴的收养,是用拨付土地的办法,借助民间力量兴办慈幼庄负责收养。有个人愿意领养的,政府每日给予二升米予以支助。基础教育事业也是划拨专门的学田来进行支助。而对于贫穷家庭妇女怀孕的救助,则是设立“举子仓”,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也吸纳民间捐赠,一次性的“赐以常平钱一千、米一石”。这样的公私合作,建立起了“由胎养到祭祀”,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体系。
公共设施合作模式
在人类早期发展史上,有20多个民族留下了大洪水的传说,而其他民族多是以方舟、葫芦等出逃的故事,只有中华民族留下了成功治水的记录。正是这次成功的治水,中国建立了最早的王朝—夏。并建立国家财政制度。从夏朝开始,治理水患、修桥铺路、挖井建池、修筑城垣就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责任。在古代法律上,如果政府不能认真履行建造和维护基础设施的职责,是要受到惩处的。《大明律》规定,该修未修的,要根据未修设施的不同笞打30至80大板。而地方官员擅修府衙,也有明文要严惩,所以古有“官不修衙”之说。
一般大型公共设施之兴建,都由中央政府主持,由国库承担费用。但地方公共设施的兴修,多由地方政府承担,而经费也多由地方政府筹措。而地方财力有限,往往只能借助地方士绅富户集资。
为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届政府都有很多举措,如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许多国子监学生到全国各处去宣传鼓动地方民众在农闲的时候,从事水利工程。《明史》记录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就完成了5万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了40987处塘堰、4162处河川、5048处陂渠堤岸。还有给予各种荣誉,如赐爵,立牌坊等,或通过免除税役等措施,来引导民间参与。
此外,也有尝试以利润为导向,引导民间力量来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如南朝时期,江南水网密布,人民行走困难,但政府又无力建设,只好引导民间力量来建设牛埭,即在航路艰难之处,以土石截江流而筑成土坝,坝上备牛牵船助渡,以方便行人商旅行船。准许他们在建成后收取一定费用,补偿工程建设费用和设备维护所需。杜元懿就承包了西陵牛埭,所获甚丰,于是他又申请再承包“浦阳、南北津及柳浦四埭”,齐武帝命令顾宪之去考察,顾查访后发现杜乘机牟利,勒索无度,往来客商非常痛恨,齐武帝于是没有批准杜的申请。
在借用民间力量参与兴建基础设施的同时,地方官还主动邀请士绅参与工程管理,以防止胥吏侵盗作弊。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在明清时期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60多座是由僧人主持兴造。1196年,泉州开浚东湖2.9万丈,当地政府全部交给僧人负责管理。
启示
古代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公私合作探索,在今天来看,只是在资金短缺逼迫下出现的一些措施,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更缺乏科学的程序、评估等手段,但是其中还是有不少可供我们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是要加强对私人逐利的引导和控制。如前面提到的牛埭,本为方便行人商旅,结果因承包人加倍收费,而且广设牛埭,给人民带来新的不便和更多负担。当时在建康一地就有24处牛埭,年收费超过126万钱。古代罗马以包税的方式引入私人机构参与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建设,虽然给后世留下了巍峨壮观的罗马城,但是却因这些包税人超额征收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动荡。
其次是在利益引导之外,还可有慈善、荣誉的引导。如在古代修桥铺路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都被公认为义举,是一个普遍的信念。在古罗马,也有不少私人因荣耀参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例子,罗马皇帝还经常以个人名义捐建。
其三是公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融资角度,还要通过公私合作提高管理绩效。古代政府正是注意到了公私合作管理,甚至直接委托社会团体管理,能够避免政府直接操作的弊端,还能有效避免由于公共设施建设产生的公私矛盾等,所以经常主动邀请地方各界人士参与管理和监督。
在今天,公私合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上还有广阔的空间,如果能很好的吸取中国古代和外国相关运作的经验和教训,必能有效提高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医疗服务 篇7
20世纪80年代初, 公共管理领域实现由“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的巨大转变 , 曾主导西方近一个世纪 , 被看作是“政治家的公共管理理论”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逐渐被淘汰, “企业家的公共管理理论”即新公共管理理论, 开始成为主流管理理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公共管理理论也不再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不断受到诟病和质疑, 21世纪初, 以罗伯特·登哈特和珍妮·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学家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在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见表) 。
新公共服务的内涵包括: (1) 公共利益是目标, 而非副产品; (2) 政府的作用是“服务”, 而非“掌舵”; (3) 服务的对象是“公民”, 而非“顾客”; (4) 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5) 公平应置于效率的价值之上。
2、我国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职能
2.1、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公益性, 其中也包括很大一部分混合物品, 这部分混合物品可以由市场或市场与政府合作提供, 但政府仍然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2.2、我国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职能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提出了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政府在体育中的职能也正在从计划经济中的“掌舵”转向“服务”, 越来越重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目前, 在公共体育服务中我国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
(1) 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政府在实施体育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前, 首先确定体育的发展战略与规划, 提出体育发展的宗旨、原则和目标, 并以此指导体育政策的制订, 其次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发展的实际, 制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2) 进行资源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信息、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等多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和服务, 其中既有纯公共物品, 也有混合物品, 在现实中以混合物品为主, 并且市场经济和体育产业在快速发展, 因此, 公共体育资源已不再适合由政府专控。
(3) 构建保障机制。在公共体育服务中 , 保障机制包括公共政策、法规制度、资金与人才、绩效评估体系等, 即决定政策 为谁服务, 怎么服务, 如何保障服务供给过程的顺利进行, 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经费如何筹集、怎么付费, 人才战略如何实施和绩效评估体系如何构建等。
2.3、存在的问题
(1) 服务质量不高 , 服务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一方面, 我国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不高, 只能处于“广覆盖 , 低水平”的层次 , 而在满足公民公共体育服务更高层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上力不从心, 并且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从“过度干预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但我国政府体育部门的服务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在很多方面存在缺位现象。
(2) 资源配置、绩效评估缺乏公平性。
资源配置方面, 不仅存在地区差异, 还有人群区分, 在有限的供给中政府对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关注度明显不够。绩效评估方面, 重效率轻公平, 在各地公共体育服务评估指标中涉及供给公平的指标寥寥无几, 规范的评估制度尚未形成。其中, 基层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公平性评估的缺乏, 致使部分基层政府失去了追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动力和约束机制。
(3) 抑制公共利益 , 忽视公民体育诉求。
一些政府体育部门领导人出于自身政绩考虑, 或依照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做出选择, 从而使自身的目标及行为与公共利益发生偏离。这时, 政府往往会在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中出现短期行为, 比如修建一些不实用的场馆设施、制定不具备可行性的政策以及对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的挪用等, 不仅忽视了公共利益, 还抑制了公民的体育诉求。
(4) 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单一。
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举国体制”使政府包办体育成为习惯,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职能在逐渐转变, 但目前我国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十分单一, 政府对企业、社会参与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各类扶持和优惠政策仍然十分匮乏, 市场主体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政府在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下,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得不到提升。
3、建议
3.1、强化服务理念, 发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作用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在公共体育服务中, 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应该是主仆之间的服务关系。一方面, 政府要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 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少一些干预, 多一些服务, 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 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要发挥核心作用, 并引导、扶持和监督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 制定保障公民平等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3.2、把公平放在首位, 提高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的公平性
新公共服务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公平性, 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应把公平置于效率的价值之上。在资源配置上, 统筹城乡、惠及全民, 加大对弱势群体体育需求的关注, 基本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在绩效评估上, 制定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公平性”的评估标准、指标体系和组织方法, 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 依据评估结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反馈, 保证每一位公民相对公平地享有公共体育服务。
3.3、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满足公民公共体育诉求
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公共利益观,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公共利益依据的是关于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的公共对话, 在这种对话过程中, 公民能表达体育需求、参与体育管理、行使公民权力。政府提供什么公共体育服务, 怎样提供公共体育服务, 应当事先听取公民的意见, 以公民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 并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 充分满足公民的公共体育诉求。
3.4、尊重公民参与权, 注重公共体育服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必须尊重公民的参与权, 坚持“以民为本”, 增强对公民参与公共体育事业的回应。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单一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授权生产、特许经营等方式, 使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中, 共同提供丰富的资金、知识和技术资源, 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取长补短, 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V·登哈特, 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 而不是掌舵[M].丁煌,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2) .
[3]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 2008, (02) .
[4]王艳.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的创新途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2) .
公共气象服务和决策服务研究 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 气象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气象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更加快速广泛地服务于社会, 使气象服务的涉及面更广, 更人性化, 更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前景巨大的气象市场。由于机制性和观念上的问题, 目前的气象服务还有一定的发展瓶颈, 气象服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搞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工作, 使气象服务市场往更好、更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是当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气象服务的概念
气象服务一般是指从事气象业务工作的组织和个人向社会或某个组织、个人提供天气预报、气象灾害警报、气候应用分析、气象灾害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的总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的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性劳动。这种服务性劳动的产出物, 主要是气象科技信息。
在国外, 根据气象服务费用的支付属性将气象服务可分为:基本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三类。
基本气象服务是指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天气预报、警报等气象服务。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产品“免费”向公众提供。
有偿气象服务是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其所需的气象信息产品;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由用户支付。
商业气象服务是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可使其获增值效益的气象信息产品;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在中国, 过去气象部门先按气象服务费用的属性, 将气象服务分为公益服务和科技服务。然后再按气象服务的对象, 将公益服务分为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 将科技服务分为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截至2000年, 在全国气象会议上, 把气象服务分为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 至此商业性气象服务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服务进入了市场范围。公众气象服务是指利用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是指为政府领导抗灾救灾、制定发展规划、组织经济开发和安排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 收取一定标准的服务费用;商业性气象服务则以盈利为目的。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公益性气象服务的一种延伸。
二、中国目前气象服务发展的现状
第一, 中国气象服务起步较晚。与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相比, 中国气象服务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 而此时, 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已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那时, 中国的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15~1∶20;而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数字上升为1∶38~1∶40。这虽然说明中国的气象经济已经有所发展, 但与西方相比还差很多。由于气象服务是高科技产业, 需要巨额投入, 中国至今还没有能与国家气象局竞争的私人公司从事商业化的气象服务。长期以来, 气象部门也一直沿用事业单位运作模式, 主要工作还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 自身参与市场的意识不强。
第二, 中国气象服务发展缓慢。近年来, 虽然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 尤其在防雷、手机短信方面发展较快, 为商业企业等专业客户赢得了利润, 但与国外相比, 中国气象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依然处于“低温”状态。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很多资料和专门人员制作, 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一是收费较低, 二是客户少, 甚至连人力成本都不够。现在中国的气象部门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 气象有偿服务只是补偿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特殊产品时付出的成本, 还没有形成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 体制也不健全, 因而使气象经济发展缓慢, 中国的气象服务年产值与其他发达国家比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三、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发展存在的障碍
现阶段中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障碍, 这些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从产品本身看, 中国现在的专业气象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一是气象服务的层次较低, 提供的产品多是单纯的气象信息;二是提供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经营“气象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 缺乏开拓创新思想。这就直接阻碍了竞争市场环境的生成, 导致市场的相对低效和服务体制的不健全。
第二, 从机制上看, 中国气象产业长期事业化经营造成的后遗症, 使得气象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原来发展的烙印, 重视了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 淡化了专业气象服务和深层次的商业化的气象服务, 导致气象服务商业化程度不够。
第三, 从产品营销看, 中国气象产业缺乏营销观念。这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于已开发产品的推销与宣传, 二是缺乏与信息需求者之间更多的沟通和联系, 没有深入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这就阻碍了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度的提高, 也没有唤起相关企业运用气象产品提高经营绩效的意识。
四、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开发的策略和建议
根据上述气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要使中国气象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依靠科技进步, 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 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气象服务发展的快慢, 关键在于天气预报准确率。因此, 必须依靠先进探测系统及先进的预报方法, 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让气象信息使用者愿用、会用、好用, 并且能为用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 拓展服务领域, 为企业量体裁衣。气象产品供需不对口是气象服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市场已经细分, 各行业与气象的联系所涉及的方面不同, 其所要求得到的信息服务自然有别。气象部门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及其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 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做到企业需要什么产品, 就提供什么产品, 量体裁衣地为企业服务。比如对机关单位可以安装气象预警无线电子屏;对村镇可以安装气象预警广播;对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可以提供风险评估;对汽车运输公司, 可以给他们提供道路结冰、大雾、雨雪、泥石流等服务, 可以给运输车辆上安装气象信息无线电子屏等。
第三, 加强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气象服务领域, 促进气象服务发展需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人才队伍是人才个体的组合。人才队伍的成员和运动规律是人才个体成长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群体反映, 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气象服务商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我们在商战中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21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现化代和可持续发展给我们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目前的人才队伍现状以及今后气象服务商业化人才队伍在商战中的战略地位。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建设说到人才的现代化。不搞人才队伍建设, 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希望就很渺茫。
第四, 加快气象服务商业化步伐。加快气象事业结构性战略调整, 积极培育国内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 同时借鉴国外商业气象服务发展的经验, 学习其全新的气象服务理念、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提高中国气象服务业的竞争力。
第五, 将气象信息与商业需求结合进行深加工, 提高气象信息作为商品的科技含量。现阶段, 商业气象服务的层次较低, 提供的产品多是单纯的气象信息和一些气象指数。但是作为商业气象, 不应该局限于气象信息本身, 还需要针对用户的具体情况, 把气象信息加工成用户直接需要的商品, 以此来提高气象信息的附加值, 提升商业气象的服务水平。初级气象信息的价值是有限的, 但如果针对具体的用户, 把这些信息与用户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把气象信息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划与决策之中, 那么无疑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比如, 冰雹会对烟叶质量和产量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可根据这样的气象信息, 来分析预测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结合市场需求, 为经营部门制定相应的种植和购销计划。这种结合气象信息加工出来的新的信息产品, 不但可以直接作用于用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也使得气象信息本身的价值大幅提高。而这种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的气象信息再加工和市场营销过程, 应当是商业气象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利润来源, 这也是商业气象区别于公益气象的根本点。
第六, 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增加气象服务项目。只有转变气象服务体制, 开放气象服务市场, 扩大服务对象, 提供适合用户特殊要求的新产品, 才能在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服务中争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对气象信息进行深加工, 提高气象信息作为商品的科技含量, 从而增加气象服务的层次。
虽然目前中国气象服务的生产活力还未全面显现, 气象服务市场的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气象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气象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的健全, 气象服务必将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气象服务的市场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使气象服务的涉及面更广, 更人性化, 更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专业气象服务孕育了一个前景巨大的气象市场。如何搞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工作, 使气象服务市场往更好、更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是当前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气象服务商业化的模式, 对中国气象服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具体情况, 对中国气象服务的市场开发作简单的设想。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共性问题探索 篇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性,创新性,意见
公共文化服务的构想早在2006年就提了出来, 从那之后公共文化服务就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表现, 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图书馆服务是社会文化服务的一部分,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关乎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对公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组成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共图书馆独立的建立的图书馆服务的综合, 它主要是建立遍及社会每个公众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惠及每一个人, 它的存在能够更好的普及文化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成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 纵向主要包括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六个级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而横向主要包括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两大组成部分。
2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特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下面几个。
第一, 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图书馆的第一性, 也是公共图书馆的一个要素。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在于它的公共性, 同时公共性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统一目标。公共图书馆是开展全民教育的强有力的保障, 它为个人或者是全社会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它具有使每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受益的作用,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的氛围。
第二, 公益性。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特性, 所谓的公益性就是指它对公众的开放是完全免费的, 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公共图书馆的免费不仅仅是公民拥有免费借阅图书的权利, 还可以免费在图书馆场地进行不限时的阅读、参考资料免费查询、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一些关于图书节的活动和讲座面向民众都是免费的, 与此同时网络图书馆也是免费的等等。公益性更好的促进了民众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了文化市场。
第三, 平等性。平等性是公共图书馆公共性的本质, 图书馆要想真正的实现为民众服务的目的, 就一定要保障平等性的服务。所谓的平等性就是指图书馆面向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没有级别之分, 没有任何人有特权, 图书的借阅等等其它一切图书馆举行的活动对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人们对图书的选择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来控制对图书的选择。
第四, 公平性。社会生活中公平正义一直以来都是维持社会正常的原则,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公平性的原则同样也是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原则, 公平性的原则也写入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有“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的规定。公平不仅表现在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进入图书馆借阅书籍, 还包括享有公平的待遇。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进入图书馆看书的人, 不能因为身份、种族、年龄、宗教信仰或者语言的不同而有不公平的待遇, 不能歧视任何人, 对待所有的人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第五, 开放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场所, 它对每一个人都完全开放, 人们进入图书馆无需任何证件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就可以自由的出入, 自由的借阅各种书籍。所谓的开放还包括图书馆的所有书籍都是对读者开放的, 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没有任何权利拒绝读者借阅书籍。
第六, 创新性。公共图书馆坚持服务创新, 观念创新, 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中。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比较慢,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的差距, 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不近相同, 也制约着人们的文化发展。发达地区的人相比较而言就比中西部和农村的人们文化素质和觉悟都过高一些。二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的问题, 建设规模的大小不一, 对于同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规模的大小不一, 就没有办法同一的执行决策, 一些比较小规模的公共图书馆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落后了, 而依靠小规模图书馆的人的文化发展也就受到了影响。三是农村的图书馆规范的问题, 好多的文化书籍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 无法进入到农村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四是如何借鉴外国的先进的管理公共图书馆的理念, 让其能够很好的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服务。
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地区的问题, 政府要对农村的图书馆建设投入更多地关注与帮助, 对农村的经费投入要高于对城市的投入经费, 东部沿海发达的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因为单单靠经费的投入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要想从根部解决问题就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真正的带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尽量统一图书馆的建设规模, 如果实在不行, 要积极地帮助建设统一规模的图书馆。还有就是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 发展多元化的图书馆, 积极地学习和创新, 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所选择的进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 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行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事关我国的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文化建设是我们中华民族长兴不衰的基础, 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我国在世界地位的表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公共图书馆建设不仅有利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还有利于我国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严跃英.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为例[J].探求, 2011 (6) .
公共医疗服务 篇10
一、当前社会公共需求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 公共需求领域不断扩展。
公共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并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 000美元向1万美元提升的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 这一阶段也是公共服务需求激增、各种矛盾凸显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 需求类型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人们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已呈现持续、全面增长特征。因此, 能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迫切的公共需求, 是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更是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二) 公共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引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 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在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满足之后, 社会成员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旅游、安全等方面的支出远远大于基本的生存支出 (如基本食品支出等) , 开始由注重生活的量向注重生活的质方面转变, 开始关注和追求生活环境、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新需求, 公共安全、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已经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掌握社会公共需求变化的规律, 积极回应公众不断变化的公共需求,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创新, 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责。
(三) 公共需求意愿日益强烈。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我国需求主体不但日益扩大而且呈现出多元化。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把社会保障看成是生存的基本权利, 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对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公共需求日益强烈, 广大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已发展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之一。而中高收入群体则更多的是偏向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渴望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其基本公共需求日益强烈, 必然导致公共需求的直线上升;三是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的公共需求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居民基本被排除在享受公共服务的主体之外,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公共需求在各个领域都将被逐步激活, 广大农村居民开始成为公共需求的重要主体之一。
二、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 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相比, 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公共服务供给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一) 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
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之初吃饭、穿衣等私人产品的严重短缺逐步成为历史, 全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 这突出地反映在城乡居民的发展性消费支出比例明显超过生存性消费支出比例, 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公共安全、资源环境等这些公共产品的短缺成为社会的突出矛盾。近年来, 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上虽有明显增加, 但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以及占GDP的比重相对来说还是偏低的。比如, 我国教育支出的绝对数在明显加大, 但是相对比例却一直偏低。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 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因此,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公共服务供給, 满足基本公共需求, 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公共服务供给不但总量不足, 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领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 社会发展成果还不能惠及全体人群, 公共产品供给有欠公平。
由于城乡水平地区水平差异较大, 公共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和中心城镇, 城市居民享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以及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社会保障, 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较难享受。以教育为例, 义务教育人口的60%在农村, 却只有不到25%的资源用在农村, 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公共卫生资源方面, 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大医院, 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缓慢。
(三) 公共服务方式较为单一。
公共领域的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长期以来, 由于行政改革尚欠完善, 公共领域的许多资源由部门所有、地区分割管理, 制约了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在运行机制上, 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现象较为严重, 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公共部门, 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公共服务信息不透明, 造成公共服务效率低下, 影响了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四) 公共服务质量不高。
从公共教育看, 基础教育普及以后, 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有书读”, 更要“读好书”, 名校等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从公共医疗看, 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虽有扩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病负担, 但总体保障水平并不高, 特别是遇到大病、重病更是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从公共安全看, 公共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最关注的大事。科教文卫等公共产品的总体水平明显滞后于社会公共需求, 公众满意度不高。
三、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公共服务供給能否满足基本公共需求不仅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之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毕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朝着正确的改革方向, 持之以恒, 扎实推进,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会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 成为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突出矛盾。适应公共需求深刻变化和全面增长的客观要求, 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基本需求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长期以来, 经济建设型政府使得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 既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又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重要的是要加快推动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 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因此, 我们要从解决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出发, 及时确立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府转型, 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合理界定公共服务边界, 明确公共服务范围, 把与民生关系密切、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作为核心公共服务, 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倾斜, 把管理力量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上,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增加公共服务投入。
公共财政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要的是要适应社会公共需求变化, 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体制。为此, 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 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 特别是要向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 让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同时, 要逐年增加公共服务方面财政投入的比例, 拓宽社会融资渠道, 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在服务供给方面的作用。此外, 要加强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制约, 提高财政运行的社会参与度, 逐步实现财政预算和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 保证公共服务投入真正落到实处。
(三) 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国外的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单纯凭政府的力量,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公共需要。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打破行政垄断, 实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才能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一是引入市场机制。面对公共服务供求之间的矛盾, 要扩大市场参与度, 允许私人部门介入提供或生产公共产品,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西方国家, 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与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并驾齐驱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并成为西方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组织保证。国际经验表明, 采取“社会化”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多中心治理结构, 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不仅有利于拓展公共服务资源, 而且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改革政府公共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载体, 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 以有效地延伸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扩展公共管理的力量。
三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政府服务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政务不透明是传统管制型政府行政的重要特点, 容易造成极高的交易成本和为政府官员提供“寻租”的机会。因此, 要加快建设透明政府, 完善政务信息发布制度, 切实保障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知情权、表达权、选择权、监督权。
四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将进一步简化政府事务运作的环节和程序, 促进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 既提高办事效率, 又降低行政成本。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才能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服务作用。随着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 政府公共服务将进一步贴近服务对象, 使公众更加及时地获得政府公共服务。
(四)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激发公共服务活力。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主体部分, 决定着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质量、效率。我国事业单位分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 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 事业单位改革虽取得一定进展, 但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旧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事业单位改革要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 强化公益属性, 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 统筹设计改革方案,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 加快推进分类改革, 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特别是在事业单位的基本制度、功能定位、机构分类转型、产权制度改革以及运行机制、监管体制、法律框架、政府角色和治理结构等方面要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 建立机制灵活、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公益性服务体系, 强化社会事业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 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同时, 要制定奖勤罚懒的政策, 强化政府监管, 规范和约束公益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 保证其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五)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确保公共服务质量。
绩效考评作为一项重要的激励约束制度, 有助于落实政府的公共责任, 使政府更加重视行政活动的产出和结果, 更加重视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为此, 要加快建立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将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作为评价和考核干部的基本尺度, 充分发挥绩效评估考核的导向作用与激励约束作用。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机制, 扩大公民和服务对象的参与, 大力开展公民评议活动, 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立专门的社会评估组织对各级政府绩效进行科学的诊断和评估。要建立公共服务责任机制, 强化行政问责, 追究公共服务方面的失职责任。要加强绩效考评的宣传和引导, 形成科学考评政府绩效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矛盾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公共服务质量才有保证。
摘要:面对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此,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关键词:公共需求,公共服务,建设
参考文献
[1]迟福林.第二次改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王东京, 田清旺, 赵锦辉.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公共服务经理等 篇11
Public Services Manager
Shauna Fitzgerald
“虽然马戏表演需要在黑暗中进行,但我的心是明亮的”
太阳马戏团对于场地要求非常严格,仅关于场地的合同附件就有二十几个列表,详细规定了数百项场地搭建方面的具体要求。搭帐篷是项复杂的工作,拆卸包装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接下来的三天是准备工作,我的工作是按要求规划好一切,比如帐篷里要销售的东西,我需要知道观众的最终需求是什么,哪些应该为年轻女士准备,哪些应该为小孩子准备。在搭建过程中,我每天都会检查工作进度和帐篷安全。
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赞成惩罚员工,因为没有人想做错事情,犯错误是整个链条上出现了疏忽,每个人都应该检查自己,而不是惩罚别人。
我6岁时开始拍电影,自那以后就没有停止过工作。工作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地方工作,你会觉得每天都是全新的,每天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我每次看表演后都会感觉与众不同,虽然马戏表演需要在黑暗中进行,但我的心是明亮的,我明白自己努力工作的意义,我爱它。
(文/张维)
扮演Papa的表演艺术家
Artist(1/46)
Patrick McGuire
“每个人应当把自己的角色,当成‘绝’色”
配角?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尽管我扮演的是《Quidam》中小女孩Zoe冷漠的爸爸,这个角色除了被钢丝吊在椅子上,大部分时间还用报纸蒙着脸。
你可以留意一下《Quidam》中的白袍人。这些演员一旦穿上白袍子,就等于把自己当成了布景板。这些人没有清晰的指代,是Mass,大街上的路人甲乙丙丁,不需要刻意去记眉目表情。只有演出结束谢幕时,演员把自己的白袍子拉下来展露真面目时,他们才还原到本来的自己。在舞台上,在化妆这个“面具”下面,我们成为所画的那个自己,因为是自己,所以没有扮演的概念,也就没有配角的概念。
也许你表演5分钟,也许你表演15秒,但在属于你自己的那一小段时光里,你在舞台中心,你在光的中心,在观众视线的中心,你是全部中心的Star。
高空秋千的表演者如果要在空中飞翔,必须有道具人员与教练的辅助;柔术表演者如果要带领观众进入想象遨游,必须有化妆师与服装设计师帮忙。所有的舞台动作、走位、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结合数百位团员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高峰。换一句话来说,每个人应当把自己的角色当成“绝”色。
(文/张维)
“西班牙网”表演艺术家Artist(1/46)
Denise Wal
“太阳马戏团吸引的工作者,都是希望能超越他人期望的人”
我们希望追求更高的表演层次。如果你的态度是:我只是尽本分,那么,其实你并没有尽到本分。观众付钱买票,希望看到的并不只是如此,他们希望受到感动与启发。所以每个进入马戏团的新成员,除了要接受4个月到1年的培训,还要在创意工作室接受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培训。虽然作为一名高空杂技艺人,我已经有9年的经验,但学会如何在舞台上表达自己,我还是一个新手。我们学习的方法也很奇特,诸如通过自我学习化妆,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深刻含义。在艺术课上,还有指导让我们“演一下星期一”、“演一下星期二”、“演一下西红柿”、“演一下下雨”或者“演一只蝴蝶”。
表演也不应该仅仅是表演,而是和观众互动,让他们感受到呼应,从而获得全新的独特的体验。
记得当初把我挑选出来的Linr Hrasson说过:“区分我们的演员的,只是他们的才能,他们想超越自我的愿望,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公共医疗服务 篇12
——模式多样,风格迥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合作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东莞图书馆实施模式;嘉兴多方投资建设图书馆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等。
——经验交流,多层探索。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各地的文化经验,建立以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外,墨尔本将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人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发挥图书馆在全开放空间的基础作用,为人民提供多种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家庭图书馆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少数族裔与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以及围绕地方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增加了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多点关联,资源整合。纵横模式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关联企业、高校、社区等相关单位,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化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为全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廊坊市图书馆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各地优势,拓展了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范围,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目前,廊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图书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辖2区2市6县,建有两个一级图书馆,一个二级图书馆,两个三级图书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虽尚未定级,但其高标准的配置,高水平的服务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还有两个县、区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先前存在阵地设施缺项的情况,随着示范区创建过程要求,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均配置的局面。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建设有综合文化站105个,均配备了40平米以上的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全市四分之三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样配有农家书屋。
二是服务水平质量提升。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较示范区创建前提升幅度巨大。
三是人力资源充足保量。充分对各县(区)的公共图书馆配备独立编制工作人员,两家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合建,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同时,全市的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内通过聘用、返聘等多种手段落实了有3名专职人员。
四是经费保障幅度提升。廊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经费投入上列入每年的开支预算,并针对购书、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列支。
一、廊坊图书馆支点框架
廊坊图书馆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常规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点地位添砖加瓦。
(一)“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
“书香廊坊”主要包括廊坊文化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等四大部分内容,形式上有沙龙、讲座、故事会、荐购会、主题活动等等,2015年共计举办30多场活动,参与读者超过3000人,丰富了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内容。
(二)“文化体验大讲堂”系列活动。
文化体验大讲堂本身也属于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但是该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以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主导,充分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参与的人群进行理论性的引导。
(三)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前台有专人盯岗,并设立了自助借阅机、自助办证机,休息区配备有检索机。馆内设有儿童、社科、文学等11个公共阅览厅、借阅室,均有专人负责。图书馆中还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四)打造“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廊坊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至今,在市区试点建成1个县级分馆、3个社区图书馆、3个高校图书馆联盟、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二、廊坊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点地位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阵地建设、服务形式以及全面性和普及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正是这一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拓展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廊坊市图书馆在通过构建“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之下,形成了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企共用、社区互联等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高质量维系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廊坊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质。
(二)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为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共享性在馆内专设了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特殊人群的借阅厅(室)。
三、廊坊图书馆搭建支点地位的可行性
(一)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符合本地实际。
廊坊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南方总分馆建设模式多有不同,可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如分采分编、人员分管等,虽然不如南方标准的总分馆更具可控性,但这种模式更符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实践性。
(二)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
“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来,建成了19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联网运行,整合书目数据152万册,有效读者7.2万人次。
(三)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具有全国示范作用。
我市在全国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这是紧密型的联盟建设模式,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间的壁垒。
四、廊坊市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创新亮点
(一)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读者利用率。
廊坊市图书馆在此背景下,着重考虑现代人群的需求、生活方式,利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信、短信、读报机、电子图书借阅机、云报屏等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全天候服务等。
(二)打造品牌活动,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
支点搭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硬件设备的强化,更要注重活动软实力的开展。廊坊市图书馆以打造“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为基石,推动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延伸与拓展。“书香廊坊”以市图书馆各个场馆为基础,进行经典名著电影展播,“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拍卖义卖、捐赠互换,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软实力,推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