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保障制度

2024-07-18

公积金保障制度(共6篇)

公积金保障制度 篇1

住房公积金是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所缴纳的住房储蓄金, 用于保障员工购买商品房的货币化补贴,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互助性和保障性。为了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 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公积金制度, 这属于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也是一种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能够在民众购买住房为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作用。因此, 对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能够寻找出影响公积金保障作用的因素, 对改善公积金制度的不足有着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住房公积金起到的住房保障作用

住房公积金制度自从实施以来, 在改善民众居住环境与设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既能提高人们的住房购买力, 又可以促进住房的货币化发展, 它的实行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头等大事, 特别是随着住房商品化以后在人们购房方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具体的讲, 它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意义表现为:

(一) 能够增强职工的购房能力

人民生存与发展中, 最为重要的物质保障就是住房保障,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就将住房保障的内容纳入到基本保障中, 这也表现出了国家对于民生的关注。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有效发挥出住房的保障作用, 保障职工的住房权利。此外, 住房制度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 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然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强制缴费模式和逐年积累的制度下, 职工住房消费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 在职工需要购买住房时, 公积金便可以为其提供资金、信用支持, 公积金房贷利率显著低于商业贷款, 且还款期限长达20年, 只要购买了公积金, 在职职工便可以利用提取、贷款、减税、缴存的优惠政策来提升自己的住房支付能力。

(二) 支撑了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 国家提出要重点做好公租房与廉租房的建设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 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住房公积金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支撑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在下一阶段下, 需要不断探究住房公积金的安全运作、资金保障和资金积累制度, 为中等和低等收入的职工提供住房优惠, 让这一类职工可以享受到国家提供的住房优惠政策。

(三) 能够促进住房的货币化发展

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仅可以促进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还可以转变民众的住房消费思想, 促进住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供职工的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公积金试点工作开展伊始, 我国民众的住房消费观念便得到了显著的改变, 职工住房消费能力显著增强。住房公积金试点的开展标志就是上海市在1991年的住房公积金改革制度, 在这一阶段下, 住房分配制度出现了大的变革, 国家开始停止住房福利制度的实施, 开始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和社会化制度, 公积金制度作为住房保障制度,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相比, 住房补贴缺乏强制性, 职工单位在实施住房补贴制度时,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只有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单位, 才能够将住房补贴制度落实到实处, 但是, 多数企事业单位的这项制度还是处在停滞状态。而公积金制度的实施则成为住房补贴制度强制性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 各个单位需要按时、足额的为员工来缴纳公积金, 由于住房公积金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和强制性, 因此, 在住房保障工作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性作用, 促进了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发展。

二、影响住房公积金保障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直以来, 我国公积金制度在资金的收益率、使用与执行方面存在很多欠缺, 影响了公积金保障制度的实施,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公积金的收益率问题

就现阶段来看, 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很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并未参与到其中, 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也没有给外聘员工来提供公积金, 无法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并且, 一直以来, 公积金账户的资金收益不高, 导致资金贬值的发生。

(二) 地区使用情况失衡

住房公积金是根据职工工资比例来进行收缴的,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因此, 公积金的缴存率也出现了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公积金缴存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垄断性行业缴存率也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公积金使用率能够达到80%, 但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公积金使用率仅有30%, 且这种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

(三) 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由于政府投入的经费有限, 且现有的公积金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缺乏完善的行政执法队伍, 这就无法体现出公积金的法定性与强制性, 各个地区政府未将公积金的使用和缴存落实到实处。在这一背景下, 很多企业领导人员的思想都出现了偏颇, 认为缴存公积金会给自身带来极大的负担, 严重影响着这一制度的落实效果。

(四) 金融优势未凸显

目前, 各个商业银行为了提升自己的业绩, 将个人住房贷款作为一个重点来发展, 为居民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利率, 虽然公积金贷款与银行商业贷款相比, 有着明显的利率优势, 但是在优惠政策、优惠灵活度与贷款方式上, 还远远比不上商业银行。

(五) 审判流程繁琐

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的审批流程非常的复杂, 有着苛刻的条件, 加上公积金适用范围狭窄、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公积金仅仅适宜应用在住房构建、消费以及维修上, 影响了公积金的使用率。

三、如何充分发挥出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房价依然居高不下, 与高昂的房价相比, 大多数职工的收入并不高, 很多居民是无力承担高昂的购房费用的, 尤其是贫困家庭, 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和严重。促进公积金制度的实施能够给普通工薪阶层提供资金支持,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的稳定, 因此, 发挥出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 解决公积金制度弊端, 提高资金收益

要充分发挥出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 需要先解决现阶段公积金制度上存在的各种弊端。就目前来看, 我国住房公积金的运行监督、风险管理以及运行效率上, 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要改革现有的制度, 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转化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这可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制度的改革, 这可以由政府作为担保人来为职工提供政策性优化, 这与金融机构的贷款是有着根本差别的。此外, 在改革之后,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服务定位更加的明确, 能够提升这一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 还要注意做好公积金账户的管理、保值、增值、保险和补贴工作, 自1996年公积金施行以来, 账户资金一直按活期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计算, 资金收益一直不高。2016年2月21日起, 国家住房与建设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相关的政策, 将住房公积金的存款收益从以往的0.35%、1.10%提高到1.50%, 使得公积金每年账户资金的收益提高4倍以上, 上年资金收益提高了近50%, 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收益稳定在3%左右, 获得了缴纳人员的认可, 这对充分发挥出公积金制度的保障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 加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力度

数据调查显示, 综合全国的情况来看, 享有住房公积金的人群比例仅有60%左右, 部分地区甚至不到40%, 可以看出, 还有很大一部分职工是无法享受这一制度的, 这些职工主要是城镇中中等和低等收入的职工, 在传统企业制度改革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下, 他们一直未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这项福利。由于现阶段政府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 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与农民工也一直无法享受到公积金制度的福利。鉴于现阶段的现状, 政府需要对公积金的缴存进行深入的核查, 强制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等为职工缴纳公积金, 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 对未享受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予以一定的保障, 提升社会大众的公积金意识, 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可以享受到住房补贴。

(三) 做好公积金管理监督工作, 提高资金运用率

如果对缺乏对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监督, 那么必然会制约着其工作效率的提高, 也会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落实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监督管理部门, 必须要将自身的职责落实到实处, 而住房建设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则需要发挥出监督的作用。此外, 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出完善的监督方案, 对公积金管理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定期的考察, 严格参考相关标准来制定出奖励和处罚措施, 让公积金管理制度可以得到顺利的落实。

现如今, 提高公积金资金的运用效率, 也是发挥其保障作用的重要手段。根据2014年《全国公积金年度报告》的统计结果来看, 在206万个缴纳公积金的单位所缴纳的公积金总额为7万多亿, 比2013年增加20%以上, 资金利用方面, 共提取公积金3.7万多亿, 超过68%的资金用于个人住房贷款, 其余的用于住房建设项目余额贷款和国债, 资金的运用率直逼商业银行, 盘活了公积金账户资金。

(四)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落实要遵循针对性原则

一般情况下, 城镇中中低收入的家庭, 他们年收入低, 生活开销大, 缺乏购买住房的能力, 他们希望能够购买到价格低廉、面积适中的住房, 并不需要离市中心太近, 根据这些职工的情况, 住房公积金部门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 对城市楼盘的住房价格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职工的开销和收入情况进行评估, 合理的为他们提供购买住房的方案。针对一些特困家庭, 可以为他们提供低首付, 延长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 考虑到低收入家庭的情况, 相关部门可以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支持, 允许他们提出公积金来付房租、住房维修、物业管理等费用。这些人群在办理业务时, 相关部门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责任, 以人为本, 提升工作效率,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五) 利用合理的宣传扩大缴存覆盖率

住房公积金是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下一阶段, 相关部门需要重视住房公积金宣传工作的开展, 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模式, 让社会大众都可以了解到公积金的政策优势与作用。尤其是要注重对未开户企业、林场等单位合同工、临时工的宣传, 鼓励各个范围缴存公积金。此外, 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与要求制定出系统的公积金缴存执法机制, 做好执法队伍的建设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执法力度, 采取系统化的渠道提升公积金缴存覆盖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房价持续上升是我国主要的现状, 然而工薪阶层没有过高的收入, 大部分的居民对购房费用无力承受。因此, 居民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为买房难。尤其为贫困家庭对于大笔的购房费用无力承担, 所以对住房的公积金较为依赖。要真正的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中的作用, 大量的实践工作必须做好, 理论往往和实践是有很大差距的,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理论只是作为指导, 组织实施才是关键。改革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障碍, 强化对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监管, 再实施具体的居民贷款购房方案等这些的措施有效的结合, 才能为发挥好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中的作用服务。

摘要:住房公积金能够增强职工的购房能力, 支撑了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 促进了住房的货币化发展。在发挥出住房公积金保障作用的工作中, 我们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转化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促进制度的改革, 加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力度, 提升社会大众的公积金意识, 做好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遵循针对性原则落实住房公积金制度, 利用合理的宣传扩大缴存覆盖率。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住房改革

参考文献

[1]武献华.推进住房公积金政策性金融化改革进一步发挥住房保障作用[J].经济界.2011 (03)

[2]谢辉.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积极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J].财经界 (学术版) .2014 (20)

公积金保障制度 篇2

建保障房

【背景链接】

当前,保障房建设中最大困难在于资金不足。因此,除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外,许多地方都尝试利用住房公积金进行贷款或直接投资建设保障房,破解地方政府保障房资金难题。

然而,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不少人认为,基本的住房保障是政府的责任,但公积金是职工缴存的;拿公积金的钱来搞保障房建设,存在使用的“错位”。有观点表示,公积金建设保障房,却分给低保户、无房户等人群,而缴存人中的中低收入者因收入门槛、位置等原因未能享受,同时,这部分缴存人因经济条件等原因又未能享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反而给中上阶层购房提供了支持,容易形成新的“夹心层”。

【标准表述】 [现象分析] 住房公积金属于缴存职工个人所有,公积金产生的收益也理应属于全体缴存职工,公积金中心产生的增值收益上缴财政做城市廉租房建设补充资金等于是“划私为公”。

而关于公积金建设保障房的最大争议在于保障房的受惠范围。如果所建保障房的保障对象并非公积金缴存职工,就存在挪用他人财产之嫌。而住房公积金上缴财政用于建设保障房,混淆了公积金与“公共财政”的概念。

住房公积金收益建的保障房,并非缴存公积金人所使用,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公积金制度的“不公平”。

[启示] 我们要理清公积金和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财政资金主要是保底线,是为全体民众服务的;公积金是在国家税收优惠之下,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出钱负担专项用途的长期住房储金,是缴存者之间的互助,不是统筹。“用公积金缴存人的利息收入为全社会民众提供服务,容易受到诟病”。

[措施] 第一,为解决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困局,要加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为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扫清制度障碍,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同时,对增值收益分配和风险应对等问题予以规范,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及补偿机制。

第二,公积金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管体制,保障公积金的资金安全。同时,各地公积金部门可考虑扩大融资范围,发展多种融资方式,以避免单一融资方式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和结构性失衡。

第三,可改变直接将公积金收益上缴财政、筹建廉租房的做法,对接保障性安居工程,实际上为巨额的公积金及其增值收益提供了创新转型的机会。对此,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房建设;以管理部门为主体直接使用公积金增值收益,投资、收购廉租房、公租房等,同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运营管理;发行保障房债券,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由公积金中心购买,间接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延伸阅读:相关经验借鉴】

上海模式:直接用公积金增值部分收益建设保障房,而不是上缴给地方财政。近两年,上海利用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投资收购了尚景园和晶华坊两个公租房小区,向符合条件的住房公积金缴存者出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大连模式:大连公积金中心贷款承建了全市最大公共租赁房项目——泉水B区,并组建投资管理公司具体负责实施,开创了住房公积金直接投资建设公租房、拥有全部产权的“大连模式”。

公积金保障制度 篇3

一、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很大一部分中低收入者排除在制度之外,这有悖于该制度建立的初衷。为了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未来住房公积金发挥作用应考虑将更多的中低收入者纳入到购房群体中来,在贷款期限和利率方面体现出更强的优惠性。

假设新建商品房的市场价格是100万元(面积在90平方米左右),首付30%,借款额为70万元,融资期限为10年并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利率为4.3%,这样年还款额为8.62万元,年收入负担率为50%,所需要的年收入水平大约为17.24万元;如果融资期限从10年扩大至15年,则年收入12.68万元的社会阶层也可以购买住房而不至于负担过重。因此,融资期限仅延长5年,就使必要的年收入水平下降了26.45%。表1为延长融资期限的灵敏度分析结果(仅使用公积金贷款,且不考虑公积金的额度限制)。

如表1所示,融资期限延长,除了可以减轻贷款人的还款压力之外,还可以增强部分阶层的住房购买能力,扩大可购房人群。由灵敏度分析可以看出,延长融资期限的政策效果是很强烈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公积金贷款的年限是20年,如果将融资期限延长至25年甚至30年,可以使必要年收入下降约20%。

除了延长融资期限之外,降低利率也能够提高居民的购房能力,延续上面所有假设,公积金贷款利率的灵敏度分析(见表2)显示,在融资期限为20年,利率为4.3%时,可购房年收入水平为10.45万元;当利率降低至3.3%时,可购房年收入水平降低为9.57万元;当利率降低至2.3%时,可购房年收入水平降低为8.74万元,必要年收入改善16.36%,因此降低利率也是改善住房公积金效果的有效手段,有助于降低可购房的年收入门槛。

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对于住房公积金贷款向中低收入阶层扩大效果明显。目前,我国的公积金存贷利差(以1年以上的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计算)高达1.9个百分点,而新加坡的公积金存贷利差只有0.1个百分点,我国台湾地区也仅为0.2个百分点,相差10到20倍。因此,为了充分体现政策性住房金融对保障性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应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与商业贷款利率的差距。同时,政府应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财政持续支持机制,使住房公积金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提供期限和利率更加优惠的个人住房贷款,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受益阶层,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能力。

二、实行差异化配贷

在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整体优惠的同时,还应当进行结构调整,实行差异化配贷,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倾斜力度。

发展住房公积金的差异化配贷方式可以考虑从首付款、配贷利率和偿还年限三个方面着手,并与所购房屋的性质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相联系,如果居民所购房屋为经济适用房或者居民的家庭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可以降低居民的首付款比例、降低配贷利率、延长偿还年限,从而增加中低收入居民进入购房市场消费的可能,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反之,对于收入较高的人群,可以提高首付款比例、提高配贷利率、缩短偿还年限。低收入者的优惠利率差额可以由高收入者较高的配贷利率和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来补充;缩短高收入人群的配贷年限可以加快住房公积金的还款速度,缓解住房公积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差异化配贷考虑了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负担能力,能够增强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性功能,加快解决城镇住房矛盾。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配贷的利益补偿机制

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两大特征——强制缴存和低存低贷来看,二者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利益补偿机制就极为迫切。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可以弥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公平和效率上的不足,增强制度的吸引力。从我国广大职工的住房实际情况和住房市场的发展来看,在广大的住房公积金缴存群体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职工始终不能申请到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这部分人而言,在互助设计中只履行了缴存义务而没有享受到权益,同时长期的低利率使得他们承担了存款贬值的风险,因此,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住房公积金利益补偿的渠道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利息补贴的方式,对于自始至终没有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可以在增值收益中划拨部分资金补偿他们缴存公积金的利息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权益转让机制,对于没有使用公积金贷款的职工,可以考虑将其贷款的权益转让出去,这样一方面转让费用可以补偿自己缴存公积金的利息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让需要公积金贷款的职工获得更大比例的公积金贷款。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JY14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JY10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A790117)的资助。

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性探析 篇4

住房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 只要人类的存在, 就离不开对住房的需求。在传统价值观中“居有其屋”的观念根深蒂固, 让人民群众居有其所也是各国政府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居住问题是民生大事, 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是社会保障之主体, 运用住房公积金的政策优势对建设保障性住房进行支持, 能有效弥补房地产市场对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利产生的影响, 是居民安定生活, 社会和谐的保障, 因而对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体系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住房公积金与保障性住房概论

住房建设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同样存在普遍的市场规律, 具有自我调节, 价格随市场的供需而发生变化、市场调节失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作用下, 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因而在解决住房问题的过程中, 对住房市场的一般性与特殊性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 才能保障住房市场健康、快速发展[1]。

2.1 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也就是国家机关、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企业单位以及在职职工长期缴存的住房储金。它包括所在企业的缴存与个人缴存两部分, 其所有权属于个人。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在建设住房或购买住房时的资金需求。职工在退休时应将余额进行一次性退还。

2.2 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指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基本生存条件而实行的福利政策, 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房, 是国家针对中低收入群众所设计的社会福利, 具有社会保障性功能的住房, 以再分配的形式存在。在对其收入进行评估的前提条件下, 对租金及销售价格进行宏观调控, 并低于市场价格。因此, 对供应对象与建设要求都要通过层层审核,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益[2]。保障性住房可分为:经济适用房、公租房、限价房以及保障性租赁房。

3 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性现状分析

住房公积金与保障性住房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对两者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两者的互补优势, 实现住房公积金的有效运行, 进而实现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

3.1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性

1) 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的住房问题, 能进一步改善基础工程建设, 改变民生状态。为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 在满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 拉动住房消费的增长;

3) 保障性住房建设, 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开拓与发展, 同时对房地产起到促进与稳定的作用。

3.2 从使用率方面分析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性

住房公积金的使用以往主要用于个人贷款的发放, 但从房地产市场发展受挫后, 住房公积的资金运用率与使用率严重下滑。据不完全统计, 在2008年末公积金的使用率为72.8%, 其运用率为53.54%, 使用率同比下降了1.28个百分点, 运用率同比下降了3.51个面分点。然而闲置资金却同比上升了3.59个百分点。从这一现状可以看出, 公积金资金存在大笔闲置, 而保障性住房建设又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困惑。这种现象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住房公积金得不到有效使用。如果合理运用住房公积金的闲置资金, 不但能有效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困惑, 还能提高公积金使用率。这样一来, 不仅能解决两者的困境, 还能实现共赢[3]。

3.3 从保值与增值方面分析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

从对国家政策解析可以推出, 在确保住房公积金代款与提取的前提下, 经过管理委员会的审批, 住房公积金可以进行购买国债等保值增值活动。这一政策体现政府政策上支持对住房公积金的有效运转, 进而实现公积金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如果运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将是一项既安全又相对稳定的投资渠道, 而且还能实现公积金的增值与保值功能。

3.4 住房公积金运行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住房公积金与可贷款能力总体出现资金汇集面扩大, 公积金闲置资金额不断上升。同时个人贷款呈明显下降趋势, 然而在资金运用方面存在很多漏洞, 其专款专户的资金比明显增加。在2008年, 我国出台相关法律明确规定, 可将不高于50%的闲置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投资。这一政策的施实, 有效的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3.5 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状况及资金安全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已达到7亿之多, 居民住宅的成套率为67%, 住房的人均面积增长了70%, 固定资产中住房财产占家庭财产的比重大幅上升, 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现阶段, 由于贫富差距, 房价的上涨, 使得城市中低收入的人群没有承受高房价的能力, 住房问题需政府来解决。我国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运用不同的政策对住房保障性建设进行完善, 实现人人居有其所的宏伟目标[4]。

4 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性策略

加强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性, 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健全完善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使其资金运作与保障房建设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保障公积金运行的稳定性, 制定合理的公积金发放制度, 在住房公积金运行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过程中, 以政府为主体, 制定各种措施政策, 有效的运用住房公积金, 进而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实现人民群众的住房保障。

4.1 住房公积金运行的法律保障

在1994年我国对建设住房的公积金制订了暂行规定, 住房公积金可用于经济适用房的住房建设贷款。因而, 大部分的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被用于住房贷款, 与此同时就出现的公积金贷款项目呆账与坏账, 更有贷款资金挪用现象, 虽然后来也努力对贷款项目进行回收, 但仍有很多死账, 导致许多地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中心严重入不敷出, 在这种情况下, 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业务一度停止。也就是说, 公积金只能为个人住房贷款进行支持。因而, 要将住房公积金运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必须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正。综合前面对公积金运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可以看出, 将住房公积金运行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 这需要国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对住房公积金运行到保障性住房建设, 实现双赢局面提供法律保障。

4.2 国家对住房公积金实行统一管理

住房公积金体制建立是由地方进行主导而建立, 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最后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制度。在这一过程中, 地方政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导致公积金管理存在缺乏独立性, 受地方政府干预, 尤其是制度建立之初, 监督机制缺乏的情况下, 住房公积金成为地方政府“附庸”情况严重。为增强公积金使用效率, 摆脱各地方政府的干预, 必须增强公积金管理的专业性与独立性。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不尽相同, 各地公积金使用情况也不同, 在经济发达地区, 住房公积金通常出现资金严重不足, 个人贷款资金需求量大, 在经济落后的地区, 资金闲置情况严重。由于住房公积金实施属地封闭化管理, 不能跨地区调用, 使各地区公积金的使用率严重失衡。针对这一情况, 政府应对公积金设立一个统一的全国运营中心, 对公积金实行统筹安排, 进而减少公积金闲置与沉定现象, 同时提高其使用率与抗风险能力, 为公积金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4.3 提高公积金从业人员素质, 减少公积金运行风险

对公积金管理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建立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团队, 提高公积金管理水平与运作效率。在公积金业务办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水平, 还要有强烈的防范意识。对公积金运作成立专门的调度组, 对贷款项目进行调查、落实, 规范贷款审批流程, 要对贷款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只有加强严格的审批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 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才能确保公积金运行的安全性。

5 结语

总之, 我国公积金制度还不健全, 缺乏运行的保障机制,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政府就应积极参与住房公积金运行使用建设, 构建合理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为公积金的运行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摘要:住房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国家在保障性住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目的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保障房资金主要来源是住房公积金的运行, 文章就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探析。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运行,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杰.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历史与改革思路[J].党政干部学刊, 2009 (4) :3-4.

[2]陈瑾.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效率[J].建筑经济, 2010 (1) :18-19.

[3]陈杰.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投资的突围之路困[J].第一财经日报.2011 (12) :5.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前行 篇5

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趋向合理。二十多年来,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一直在低利率中运行,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当年归集和上年结转部分,分别按活期和三个月定期利率计息,其加权平均利率仅为1.89%,对于只缴存未使用其贷款的职工而言,长期承受着账户贬值压力。此次将存款利率提高到一年期定期水平,使收益提高了近40%,又由于每年结息,利息结转后自动计入本金,便形成了利滚利的机制,不仅维护缴存职工的利益,而且可以使更多人产生主动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意愿。

继续改革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指出,2016年将进一步用足用好住房公积金。如何用足用好?这就需要:继续支持住房消费,充分发挥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抓好缴存扩面,提高缴存质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异地贷款和改善型住房贷款需求;提高融资能力,探讨个贷资产证券化,满足新老市民基本住房和改善型住房贷款需求;加大风险防控力度,打击骗提骗贷,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全方位防范风险,推行信用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制度影响,践行为民宗旨。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尚未完成。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的记者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就《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讲到,全国已有1亿职工通过使用住房公积金解决了住房问题。这就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贡献!他讲到的五方面关注内容,阐明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的重点:一是缴存的比例问题。怎么样限高,怎么样保低,以体现缴存的公平;二是缴存的范围问题。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一些群体该不该纳入进来,以提高他们购房支付能力;三是在提取、贷款方面要有改进;四是关于保值增值的问题,住房公积金是个人的钱,怎么保值增值要明确;五是管理的透明、监管的到位问题。这正是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关键所在。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生成 篇6

一、国家与单位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博弈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住房是由国家财政安排资金,单位建设,按福利性质分配给职工居住,职工向单位交纳非常廉价的租金。也就是说这些单位职工住房建设资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职工住房建设资金是由国家财政补贴部分,单位承担部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住房建设资金是由单位和企业自行承担,但建设资金可按有关规定进入单位、企业成本,实质上国家也承担了部分。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以后,职王住房的解决则变为了国家、单位、职工个人共同承担。这样就有效地减轻了国家、单位在职工住房建设上的资金支出。下面是国家、单位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博弈(见图1)。

图1国家、单位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博弈

上述矩阵中,国家代表国家财政,单位代表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企业。矩阵中的8、5、4分别代表国家、单位在住房建设上的支出水平。左上角的(5,4)表示国家、单位同时选择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时在职工住房建设投入上的支出水平。左下角(8,4)表示国家不参与而单位参与时国家、单位在职工住房建设投入上的支出水平。右上角的(5,5)表示国家选择参与而单位不参与时国家、单位在职工住房建设投入上的支出水平。右下角的(8,5)表示国家、单位都不参与时在职工住房建设投入上的支出水平。

在此矩阵中,国家的最优策略为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因为对于国家来说,针对单位的两种选择策略是:当国家参与时,其支出水平为5(单位),此时职工住房建设资金是由国家、单位共同出资。而国家不参与时,支出水平为8(单位),此时职工住房建设资金全部或大部由国家出资。所以无论单位采取何种策略参与都保证了国家在住房建设上的支出最少。或者可以这样说,针对单位的两种策略,假设单位参与,国家选择参与,国家的支出为5惮位),不参与时支出水平为8(单位),国家当然选择参与。假如单位不参与,国家选择参与时国家的支出为5,不参与时国家的支出为8,此时国家当然应选择参与。所以无论单位选择哪种策略,国家都应选择参与。因为这时对国家来说是最优的。

二、单位与职工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博弈(见图2)

图2单位与职工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博弈

上述矩阵中的5、4、3分别代表国家、单位在职工住房建设上的支出水平,左上角的(4,3)表明当单位和职工同时选择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时各自在住房投资上的支出水平。左下角的(5,3)表示单位不参与时,而职工参与时单位、职工各自的支出水平。右上角的(4,5)表示单位选择参与而职工不参与时单位、职工在住房建设投入上的支出水平。右下角(5,4)表示单位、职工都不参与时在住房建设投产上的支出水平。

在此矩阵中,单位的最优策略为采取参与。因为对单位来说,针对职工的两种选择策略:当单位参与时,其支出水平为4(单位),即职工住房由单位、职工共同出资解决,而单位不参与时,其支出为5(单位),即职工住房则由单位全额或大部分出资解决,所以无论职工采用何种策略,参与都保证了单位在职工住房建设上的投资最少。所以无论职工选择哪种策略,单位都应选择参与,因为这对单位来说是最优的。

三、职工与国家、单位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博弈(见图3)

图3职工与国家、单位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博弈

上述矩阵中,0、5、3、-5分别代表国家、单位,职工参与或不参与住房公积金各自得到的利益水平。左上角的(3,5)表明当职工和国家、单位同时选择参与时各自得到的利益。左下角的(0,5)表示当职工不参与,而国家、单位参与时,各自得到的利益水平,右上角的(3,-5)表示职工选择参与,国家单位不参与时职工、国家,单位各自得到的利益水平。右下角(0,-5)表示职工、国家,单位都不参与时,职工、国家,单位各自得到的利益水平。

在此矩阵中,职工的最优策略为选择参与。因为对于职工来说,针对国家、单位的两种可供选择策略是:当职工参与时,得到的利益为3(单位)。即当职工参与住房公积金制度时,将从国家、单位中获得较为稳定的、一定数量的住房公积金收益,且这种收益具有所有权、处置权和继承权。而不参与时得到的利益为0,所以无论国家、单位采取何种策略,参与都保证了职工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可以这样说,对于职工,针对国家、单位的两种策略,假如国家、单位参与,职工选择参与时得到的利益为3(单位),不参与时得到的利益为0(单位),职工当然选择参与。假如国家、单位选择参与,职工选择参与,其得到的利益仍然为3,此时职工当然应选择参与。所以无论国家、单位选择哪种策略,职工都应选择参与,因为对职工来说这是最优的。

同理,国家、单位的最优选择也是参与。因为国家和单位选择参与,一方面职工住房由过去全部或大部由国家、单位出资解决变为了由国家、单位、职工共同出资解决。这样能减轻国家、单位在职工住房建设上的资金支出。另一方面由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职工虽然在住房建设上的直接投入大于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投入,但职工在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前的住房,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处置权和继承权,同时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后,职工有了住房公积金收益,还可以从公积金管理中心获得贷款,这样就大大调动了职工购建住房的积极性,从而刺激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又能带动诸如钢铁、水泥、化工等建筑、建材业的发展,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增加工业产值,CDP收入,从而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的收入。这对国家来说也是相当有益的。所以(3,5)构成了这一博弈的均衡点,对应于职工,国家、单位的最优策略,从而构成了占优策略均衡。

上一篇:稳定频率下一篇:情感教育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