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2024-09-05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精选12篇)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1

一、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 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整理, 并且深入地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 根据原因来思考采用什么具体的策略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感知粗糙, 引发差错

学生在获取、处理信息的时候, 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 而忽略了内部联系。比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后, 让学生计算制造一个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时, 很容易把圆柱体的表面积当成水桶的表面积, 考虑不周全, 从而造成了差错。

2.暂时遗忘, 引发差错

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生理、时间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储存信息的消失或者信息中断, 引发遗忘性差错。如学生在五下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由于不常用, 等到六年级复习时, 一部分学生早已忘记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3.缺乏自信, 引发差错

个别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或操作练习时, 受到其它伴随信息 (如教师的语气、同学的态度等) 的干扰, 引发差错。如在做一个判断题时, 学生判了“错”, 如果老师用疑问的语气问, 真的是错的吗?马上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改变自己的答案, 改成判“对”。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 这在低年级表现更为明显。

4.思维定势, 引发差错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 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 学生在思维上先入为主, 计算中常常用习惯的方法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而出错。如进行名数互化时, 1.25小时= ( ) 分, 部分学生有时并不考虑时和分的进率, 而是跟着感觉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于是就产生了错误, 写成1.25小时= (125) 分。

二、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 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这其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就是一种教学资源。作为教师, 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 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 要允许学生出错, 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 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

1.接纳错误——让错误生存

(1) 倾听错误, 发现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实施, 要想捕捉有价值的错误信息, 教师需要学会认真倾听, 而不要轻易否定, 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 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 心灵的对话, 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一幅生气勃勃、生动活泼的教育画卷。

(2) 正视错误, 培养自信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 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 包括“错误”。这一点, 特级教师华应龙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错得好!”是他课堂教学的口头禅。其实, 这不仅仅是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还在于华老师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课堂因融错而精彩”。

在《角的度量》一课上, 笔者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要是没有华老师的三句话, 三次鼓掌, 那同学就会在同学的嘲笑中抬不起头来, 这三句话, 三次鼓掌让他很有面子的, 坦然回到自己的座位。其他学生也从中得出一些数学上常用的思想或方法:首先, 敢于尝试就值得表扬。其次, 度量应该从0开始的。第三, 要量角的大小, 用角来比着看。这就是这个错误的价值。

2.利用错误——让错误转化

(1) 找准错误, 寻找起点

学生有了错误, 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顺应”他们的认知, 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 摸清其错误源头, 然后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如简便计算110-55-45, 有不少学生往往错误地计算为110- (55-45) 。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连减中的简便计算原理没有弄懂。这时, 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小明同学过10岁生日, 爸爸到儿童服装店给他买衣服, 一件上衣55元, 一条裤子45元, 爸爸带了110元, 还剩多少钱?”在这样熟知的情境中, 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先算出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钱, 算式是 (55+45) ;再算出还剩多少钱, 算式是110- (55+45) 。这样缘于错误找根源, 根源找准了, 学生理解了, 难题解决了, 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

(2) 将错就错, 因势利导

教学时, 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 进行引导点拨, 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 还可以“将错就错”, 拓宽学生思维。

如应用题“桃树有45棵, 比梨树的3倍多6棵, 梨树有多少棵?”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 () +6=45;②3×45-6;③ (45+6) ÷3;④ (45-6) ÷3;⑤45÷3-6;⑥45×3+6……解法很多, 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 结合线段图, 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 ①、④是正确的。这时, 教师“将错就错”, 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 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 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 举一反三, 既丰富了知识, 又拓展了思路, 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直面错误——让错误升华

(1) 从错误资源中发现

数学教学重要目标有: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 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上面的例子中, 笔者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 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了问题, 解决了问题,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2) 在错误资源中反思

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 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利用学习的错误, 及时引发观念冲突, 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更有利于学生的反思。

三、结语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 有错误是难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只有那种带有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骗性的错误, 能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或者虽然是个别学生的差错, 但却涉及学科本质, 能挑战其他同学的思维的, 同样是有价值的资源。

摘要: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 有错误是难免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并不断改正的过程。只要老师能善于利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错误资源, 错误就能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学习过程,课堂教学,错误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施银燕.让错误价值最大化.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夏亚平.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正确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小学数学教师, 2001, (11) .

[4]陈亚娟.展示“错误”也应有度.小学数学教师, 2007, (11) .

[5]张优幼.关注“粗心”背后的数学事实——“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后测和前测.小学数学教师, 2010, (1) .

[6]陈中汝.例谈错误资源的利用.教学月刊 (小学数学) , 2011, (4) .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2

今年6月18日,是每周一次的海曙

区鼓楼街道人大代表接待日。离下午两

点半接待时间还有几分钟,但联络站里

已经来了不少选民群众。负责这次接待

的`是住在辖区里的两位人大代表,一位

是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主

任陈勇,另一位是海曙区人大代表、海曙

区房管处副处长王国儿。

陈勇接待的第一位来访者是家住孝

闻街177弄的徐意心阿姨。她反映,由于

所住小区建造时间较早,外墙立面破烂

不堪,有损市容。希望政府部门帮助解决

类似老小区的外墙环境问题。陈勇很认

真地记录着,在详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后,

答复说:“你反映的问题,我们会督促有

关方面加以妥善解决的。”

在这次接访过程中,针对群众反映

的城市拆迁、物业管理等15个问题,两

位人大代表认真倾听着,逐项记录着,并

会同海曙区人大常委会、区房管处、鼓楼

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

,剖析问题症结所在,现场解决了5个

问题,另10个问题也督促相关部门加以

协调解决,尽快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是人大代表在联络站接待群众的

常见一幕。

这种由人大代表为主体接待群众来

访,替群众排忧解难的方式,在海曙区已在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以前,选区在海曙区鼓楼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大厅,代表的照片、

课堂巡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3

课堂巡视,传递情感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让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以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才会换得学生的真心,才会实现师生心灵的交融、情感的对接。

课堂巡视是实现师生情感交融的重要阵地。教师驻足的身影,密切的关注,期待的眼神,勉励的絮语,无不传送着暖流,传递着爱心。最难忘的,那是聆听特级教师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学生在津津阅读,老师漫步行间,左看右望,灿烂微笑。走到一位学生旁,见他剃了一个罗纳尔多式的阿福发型,心中不禁欢喜,忍不住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我相信这绝不是老师有意作秀,而是对学生怜爱之情的自然流露。虽是借班上课,但这一摸消除了陌生,拉近了距离。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不再是陌生的老师,而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爷爷。如果我们能像于老师一样,充分利用课堂巡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定会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巡视。了解学情的途径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一言蔽之,关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教师的学识、经验等有限,我们不可能将课堂上学生所有情况进行预设。加之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它会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步骤、改变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巡视,无疑是教师关注学情的重要途径。于永正老师上《秋天的怀念》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言”“行”“色”的语句,思考母爱的内涵。笔者感到他总是不停地弯下腰,边走、边听、边看,这一环节竟用了14分钟。可以说,他对学情真正做到了了然于胸。正是教师在巡视中有了对学情的充分把握,才有了后面“母爱是理解”“母爱是宽容”“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尊重”等等的精彩。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没有像于老师那样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有没有像于老师那样俯耳倾听,让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课堂巡视,个别辅导的阵地

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堂巡视是课堂中个别辅导的主要阵地。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利用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该如何辩。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中,即兴表演非常多。我们常可以看到他深入学生中间,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如何表演。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课堂巡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相信我们的课堂不会再是“一鸟人林,百鸟压声”的寂寞,而将呈现“百舸争流”“百鸟争鸣”的精彩。

课堂巡视。养成习惯的契机

课堂教学中,课堂巡视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契机。笔者曾听过贾志敏老师《程门立雪》一课。贾老师课始即提出习惯要求:身体要坐正,读书要认真,别人发言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美德”。贾老师不仅这么说,更在课堂巡视时不断地督促孩子们。看到孩子没坐正,连忙悄悄低语提醒;看到一位孩子边读书边用笔做记号,立即表扬他:“瞧,这位小朋友,多会读书r在贾老师的巡视中,在贾老师的督促中,学生坐得越来越正,书读得越来越好。我们应学习贾老师的做法,抓住课堂巡视加强对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堂巡视,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科学有效的课堂巡视不仅能使教师获得丰富的信息反馈,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不能把课堂巡视作为象征性的教学手段,而要把课堂巡视落到实处,成就自己精彩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4

一、丰富课堂小结的形式

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 常用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知识梳理式

这种小结方式是目前利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每节课结束时, 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对该节课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再现, 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理清纷乱的思绪, 促进记忆。

根据内容的不同, 梳理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1) 问题式:通过提问的方式, 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系统结构。 例如,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利用课堂小结可以这样梳理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 你知道了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分别加以展开。 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 这样,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 图表式:用图表或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的知识, 或揭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 学生把新知比与旧知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

形象直观, 呈现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2.拓展延伸式

课堂小结, 对于独立的一堂课而言, 它可能是一个终点, 但对于一段数学学习而言, 它可能是另一个起点。 在课末小结时, 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老师做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 为什么每4年当中有3个平年, 一个闰年? 请同学们课后查查相关的资料, 相信大家一定能揭晓答案的! ”这样的小结, 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 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让学生用已知获得未知, 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影音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观看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等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艺术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 在美的享受中结束新课学习。

比如这次优质课, 江西省赣州市的肖敏老师《观察物体》一课小结时, 播放了世博会上, 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些国家馆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也可能是一样的 (比如中国馆) 。 上海市宝山区的何萍老师《点图与数》 (上教版) 一课小结时, 则是以大量直观的图片, 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悠久历史中畅游了一回, 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功愉悦。

二、抓住课堂小结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结肯定是必要的, 虽然它的效应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 但它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手段。 但我认为, 小结的时间并不一定要安排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 有些课, 新授环节结束后直接进行课堂小结, 可能会更好。 让课堂小结不只是局限于在课堂的结尾, 小结在该小结处, 可以丰富小结的内涵和思维含量。

1.小结在教学内容转换之处

如果一节数学课由若干个环节组成, 每一个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 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那么, 在这些教学内容的转换之际也可以是小结之时。 比如《折扣与纳税》这一课, 在“折扣”与 “纳税”转换之际进行适时小结, 承上启下, 实现两个内容的自然衔接。

2.小结在学习方法优化之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和方法最优化的问题。 往往此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之机。 比如朱乐平老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 》, 让学生计算24×31的积,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 构建出了10种以上的方法。 呈现了多种方法后,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对方法进行了优化选择。

3.小结在数学思想领悟之际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数学问题情境中体验同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后, 隐藏在数学问题后面的思想方法就会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直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 当学生的经验和感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教师应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规律, 领悟思想方法。 比如《植树问题》这一课, 当学生通过列表找出两端都栽时的间隔数与棵数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结这一种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找出规律, 得出方法, 对接着学习的内容———两端都不栽和一端栽一端不栽, 也做好了铺垫。

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5

生活因挫折而精彩。张海迪自幼严重高位瘫痪,几次频临死亡边缘,身体极其虚弱。可是在20多年的时间里,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学会了四种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文著作,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且她还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人生犹如珍珠,虽有裂痕但不能掩其光辉,她的生活正是因为挫折而变得更加精彩。

在挫折中寻找乐趣。小溪流水,从岩中辗转出世,汇成溪,一路奔腾入海。但是,如果没有了岩石沟壑的阻挡,小溪就会散漫无形,失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人生亦是如此,没有挫折的人生,就像一幅平淡的图画。只有战胜了挫折,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他在外国留学时不小心留下了身体残疾的祸根,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细菌学的全部博士课程。回国以后,他拖着半瘫的身体到达延安工作。解放后病情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进行创作,先后写成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和病魔斗争,这斗争是乐趣无穷的。”“斗争是乐趣无穷的的”,正是这种坚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才让高士其的人生充满乐趣。

挫折让人变得更加坚强。雄鹰经过无数次折翅的痛苦才能翱翔天空,成为蓝天的霸主。人生亦是如此。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生活困难,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被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些诽谤者。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成功机会的,杰克伦敦和拜伦借挫折助自己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6

关键词:观察;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引出话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对话,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通过对话,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心智得到开启;通过对话,凸显了学生的个性……于是平等、互动、充满激情的对话成为了我们数学课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么,应如何引导?如何点拨?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课堂对话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在学生充分观察后引出话题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发现和创造的重要条件。新教材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编排方式,而是采用了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这正符合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样的课堂对话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例如,在教学《分类》练习第2题“给下面的汽车分类”时,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引出话题:你认为这些汽车可以分成哪两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直觉经验,分类的方法也多了,有的说可以按车的大小分成两类;有的说可以按车轮的多少分;有的说可以按有没有车窗进行分类;有的说可以按能不能躲雨(有没有车后斗)进行分类。这样,由于有了充分观察的机会,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心智得到开启,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与同伴交流。这是任何说教都不能比拟的。

二、在学生实践体验后引出话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往往是印象最深刻的。只有厚积才有薄发。因此,要使课堂对话有血有肉、充满灵性,就应从只注重动口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获得发展。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时,由于学生对各种物体的形状都有所感知,但对于这些物体的特征都觉得抽象,因此,在认识之前,可让学生动手“玩”这些物体,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学生兴致高极了,个个都“贪心”地玩着各种物体。之后引出话题:“你在玩这些物体时,有什么发现吗?”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体验,此时,课堂沸腾了:“我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尖尖的角,而圆柱和球都没有尖尖的角”;“我发现正方体更胖,而长方体更瘦”;“我发现正方体转来转去都一样,而长方体不一样,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我发现圆柱躺下去时能滚动,而站起来时不能滚动”;“我发现球四面八方都能滚动”。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独到的见解!我不禁为学生在对话中闪现的思维火花而暗暗叫绝!为有这样个性飞扬的课堂对话而惊喜!

三、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引出话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愿望。”的确,学生感到亲切的,学起来便是有趣的。因此,我们应相信学生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更不是一张“白纸”,想要画什么就画什么,而是应把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两个“话题”:1.你是怎样安排星期天一天的时间的?2.你认为怎样才能使星期天过得有意义一些?由于学生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话匣子也随即打开了,有的说星期天应过得轻松一些;有的说星期天也不能浪费,应学习一些本领;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触发了情感,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并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7

关键词:巧用,风景,精彩

多媒体可融形象、生动、新颖、趣味性为一体.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 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石. 多媒体正为数学课堂开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在思维疑问处———疑中求知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唤起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欲望,非常重要. 多媒体的介入,使之有了更大的可能,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利用多媒体的声、形、色交融把学生带入这样一个轻松有趣的故事场面:米老鼠要去暨阳湖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开动了,可米老鼠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坐上了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 根据这个场面提问:“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 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 ”这样的新课导入,既激发兴趣,又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的氛围.

二、在有趣故事处———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中,我上的“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国标本苏教版第11册)一课中,我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课件播放故事),听后说一说曹冲用了什么策略解决了称象这一难题的(替换,曹冲用一船石头的重量来代替大象的重量. )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个个积极投入到学习新课的热潮中. 学生通过和众大臣一起闯曹操三关的故事形式,把两种不同形式的替换策略贯穿于其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方法来找出替换的依据, 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画图的方法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运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件和图画互动等形式中探索两种替换的不同点:第一关和第二关的题目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第三关的题目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学生感受到了替换策略带来的益处.

三、在直观表象处———点燃灵感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小学生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媒体表象作用,用公式、图表、图片情景等媒体丰富表象积累, 学生学起来轻松舒畅. 因此, 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可以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悟得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灵感.

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计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重点,鉴于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 教师在电脑上演示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并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将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的思维进入涌动状态、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提出可以将梯形通过割补,拼成三角形;也可以将梯形通过割补,变成平行四边形,再按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生动再现了割补拼凑过程.如此目的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知识,培养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四、在学生认知冲突处———解决矛盾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平衡. 认知冲突的形成能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 认知冲突的形成, 离不开媒体情境的紧密配合与学生的操作.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例1分数除以整数),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个小朋友可以喝多少升? 学生明确题意后,列式4/5÷2, 并能一下子算出4/5÷2 =2/5, 表面一看 , 问题基本解决 , 不存在矛盾冲突 , 教师追问 :4/5÷2真的等于2/5吗? 请你说说理由,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个结果是对的呢? 此时学生一时无语. 教师趁机说:你能不能运用上课一开始老师用的分一分的方法来解决呢? 是呀,可以用量杯里的水来分一分(一名学生上前进行操作,其他同学观察和思考). 而后,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图上很清楚),每份是2/5升. 接着学生在图上分一分,发现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就是求45升的一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求4/5升的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5×1/2=25,于是教师把4/5÷2和4/5×1/2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发现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通过动手操作和课件的演示,学生找到了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还弄懂了除法转化成乘法的理由.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8

分析其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是教者给课堂教学的荷载太多, 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合理调控。对此, 我们觉得完全可以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教学思想, 挖掘课堂教学的精华, 给课堂教学减负, 还数学教学应有的简洁与真实, 用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来承载新课程的目标需求。

我们提出的“简约”, 并不是彻底否定现有的教学而另起炉灶。恰恰相反, 应该凭借已有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 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提升, 使其除去臃肿的堆积, 剥离繁琐的多余, 从而达到优质和高效的课堂教学境界。在这里, “简约”既是操作的要领, 又是理想目标, 还是一种教学理念。理想状态下简约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课堂结构清晰、明快、整体感强;教学素材经济、高效、少而精练;时间控制匀称、舒缓、恰到好处;活动展开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教师上课轻松、自如、胸怀全局;学生学习愉快、主动、学有成效……

数学课堂的简约化, 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瘦而有神”。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既要把握“教材之神”, 又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之神”,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去繁求简, 练就“瘦身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预约精彩, 体现学习的有效性

没有了繁华, 数学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有意思, 离不开一些别具匠心的设计。作为老师, 在备课中, 要认真研读教材, 分析学生学习特点, 巧妙构思, 吸引学生, 让学生对上数学课感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最近上的一节“分数化小数”课我印象特深。小黑板上有六个分数请两组学生在“随时写”上把它们化成小数, 看哪一组化得又快又准。在报答案时, 请全对的学生站起来, 结果左边的一组正确率高, 右边一组学生不服, 认为不公平 (他们的难算) 。老师这时说:我可以一下子判断哪个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你们想知道这个窍门吗?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于是我告诉学生:一个分数, 它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 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又做了几道口头判断练习:学生认为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从这个错误中知道要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还要看它是不是最简分数。

通过精心的设计, 让学生对知识要领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老师的重复强调和学生的重复练习,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情智交融, 彰显数学的学科性

数学学习是模式的学习和应用, 数学教学也是师生智慧与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总是力图以简明的教学手段来还数学的真实, 以简约的教学素材处理和教学情境创设来丰满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譬如教学《还原策略》, 练习部分我们设计成“喜羊羊智撞古堡”。首先把灰太狼的古堡分为三个地方:灰毛屋、红磨坊、魔法城 (每一个地方都是有相关的还原问题) ;其次老师用语言叙述了喜羊羊的行走路径, 向北走三格到灰毛屋, 向东南走二格到红磨坊, 向西走四格到魔法城等等。接着老师再告诉学生喜羊羊最终到达的位置, 反过来让学生求出上述三个地方所在的位置。最后由喜羊羊引导其他的羊到古堡去伏击灰太狼, 也就是进行相关还原问题的练习。

这种组合式、结构化的材料编排, 使教学简捷明快, 整体感强。同一教学情境的反复应用既简化了教学素材的设计, 又体现了数学教学连贯和精炼的学科特点,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又拓展了师生课堂动态生成的广度和深度。

三、学会“偷懒”, 谋求发展的真实性

前些年, 我在“教育在线”开通了自己的教育随笔博客, 取名为“无招之梦”, 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主要内容就是我在数学课堂是如何“偷懒”的。其实, “偷懒”并不是无为, 相反, 要求教师要具有更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 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会“偷懒”, 才能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国庆节给女儿买了一本书《学习改变命运》, 书中有句话:不是要抓紧每一分钟学习, 而是要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看后感触很深, 作为教师理解就是:不是要抓紧每一分钟上课, 而是要抓紧上课的每一分钟。

1. 吝啬板书。

最初, 是因为我的粉笔字不算好, 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 在后来的摸索中, 我渐渐觉得数学课堂的板书本应简洁、精练。课上, 课题一般很少写或只写几个重要的字, 书上有的内容则不板书。解题过程中,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我只写主要步骤, 一是节约时间, 二是不能养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

2. 真实反馈。

及时、全面、真实地反馈教学情况, 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但能使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 而且能使教师及时捕捉到真实的教学状况, 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作业总是当堂完成, 当堂核对, 当堂评讲, 当堂订正, 不留尾巴。

3. 公平发展。

在课堂上, 我总是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享有发言权、学习权、练习权、活动权等。因此, 我的课堂上几乎是全员参与, 很少有“个体行为”。班上学生都有一本“随时写”, 每天的10道口算题, 都是由全班学生限时写出得数。遇到需要独立思考的练习, 如判断、选择题等, 总是先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随时写”上写出答案, 然后由教师评讲、反馈。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9

其独特的优势, 迅速融入课堂, 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信息输入量, 培养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临场答辩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那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辩论式教学呢?

一、开展辩论式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

向式、多向式交流, 这样, 教学情境势必更加和谐亲切, 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也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 使得教学相长,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课堂辩论也易出现众说纷纭、难以收场的局面, 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切合实际地开展辩论教学, 使它成为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突破口, 并73为素质教育服务呢?

051.选好辩题。选择辩题是组织辩论) 00式教学的重要步骤。好的辩题能够让学生

想辩、爱辩、敢辩, 有道理辩, 辩得有意义、有价值。辩题要小切口, 切忌大而空, 避免学生无从着手进行辩论的尴尬。所谓“小切口”, 是说辩题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其遵循的原则是时代性、可挖掘性。时代性是紧贴现实, 紧扣热点;可挖掘性是横能古今中外, 纵能寻根探源。如, 学习了鲁迅的《药》, 可设辩题为“治愚、治贫哪个更重要”;学了《鸿门宴》, 可以用“是否以成败论英雄”为主题展开辩论。这些辩题切口小, 学生可将课文作为依托点, 进而联想社会现实, 大大增强了辩论的趣味性。

2. 充分准备。

以课外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准备辩词, 然后把话题引进课堂。这样不仅节约时间, 避免冷场, 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锻炼了其写作演讲稿的能力。一般来说, 把带有分析、综合性的话题放在总结课文这堂课上进行, 以辩论形式分析, 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比较合适。课后思考准备, 课上辩论总结。

3. 巧设疑点。

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广有争论的问题, 都是设疑、质疑的重点, 是确定辩题时可以考虑的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辩论,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辩论、解疑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 从而更好地正确理解课文。

4. 把辩论引入作文教学中, 特别是引入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

许多教师在给学生指导写作时, 习惯于给一段材料, 出一个题目, 提点要求, 学生则当堂完成作文。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苦思冥想匆忙敷衍,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材料和情感。如果有准备地组织好课堂辩论, 理顺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具体做法是选好题目, 以顺、逆相对的一组题目出现, 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辩论式教学的作用

1. 在辩论式教学中, 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 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 他就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 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精读”, 在读中揣摩、探究, 寻找答案, 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 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和同学一起交流, 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 在辩论式教学中, 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教学中, 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 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 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 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 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情境,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 在辩论式教学中, 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

4. 在辩论式教学中,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板书设计

众所周知,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精湛的板书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之外, 它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启发思维, 发展智能。但在实际教学中黑板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忽视, 板书设计单调乏味, 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生, 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有效地在有限时间里让学生传授新知识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与感悟。

一、有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板书设计形式

1.简笔画设计。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教师的板书如果写满英语, 让小学生看了感觉枯燥无趣。简笔画是最适合于在黑板上表达, 它可以在教授中充当“催化剂”的角色。有很多很难进行的教授流动在它的加入下, 能有效地施展作用, 并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插入一些简笔画, 让学生把比较抽象的英语语言用几幅简单的图来表示, 这样学生学起来感觉不是很枯燥, 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在以Numbers为主题的板书设计中, 我将板书设计成一个小农场, 将数字隐藏在图画中, 让学生去找,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有兴趣, 在游戏中无负担地学, 在游戏中感知世界, 得到实践的机会。

2.表格式设计。小学英语课堂上制作表格板书, 对比强烈, 一目了然,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 小组讨论, 对于有些知识教授非常有帮助。比如, 在教学表示时间频率的单词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时, 时常会让学生与教师感到茫然。因为这些单词既不能单靠图片来表示, 也不能用简单的言语来阐述, 所以可以用表格来设计。

3.新旧联系设计。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机械识记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是孤立的、肤浅的, 很容易被遗忘。只有将新的知识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旧知识结构中, 才不易遗忘。很多英语单词 (尤其是合成词) 都有规律性, 我们在教授时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帮学生建立联系, 巧记单词。如:bed + room =bedroom, foot + ball = football, tooth + brush = toothbrush等。

4.比较式设计。比较式板书是将具有显著的相似 (异) 点或者可比性的内容在板书中对照,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求同或求异思维。如, 在教授big, small, tall, short, fat, thin等词时, 我特地将big写得大些, small写得小些;将tall写得高些, short写得低些;fat写得胖些, thin写得瘦些, 使学生对单词有一个形象上的熟悉。

5.“及时评价”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通过评价不断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评价确认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长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进步和成功, 认识自我;教师和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活动中获得信心, 从而共同受到激励。

二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 让其达到不同的效果, 最终为英语课堂教学服务。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 克服盲目性。板书设计符合总的教学目的, 体现教学意图, 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板书与教学既要紧密结合, 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样才能配合教学的需要, 也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准确性原则。板书设计应以准确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前提做到用词精炼、准确, 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3.简练性原则。在设计过程中, 应当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 做到少而精, 以少胜多, 以简驭繁。

4.条理性原则。板书的条理性特别重要, 它是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思路。如果条理不清, 板书只会给学生的新知学习带来更大的困难。

5.启发性原则。板书的设计需要能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以旧引新, 好的板书就是要交给学生一串钥匙, 使学生用它打开教学大门, 自己去发现知识, 获得知识, 能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想象和记忆,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引起思索。

总之, 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 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年教改的今天,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 板书设计必须成为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 成为教学中最直观, 最得力的教学手段。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板书成为教师教学时引人入胜的“导游图”, 学生听课时掌握真谛的“显微镜”, 成为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

参考文献

[1]王云平.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J].科技资讯.2009 (09)

[2]胡阿娜.小学英语板书设计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 (10)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11

县级公开课将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被校领导推荐去上课我首先确定上课的课题是《我们的中华文化》,然后开始备课因为我对教学环节胸有成竹,所以正式上课时自然也不紧张课堂节奏适度,课堂气氛也很好,等我讲完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紧接着该讲下一个知识点了我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说:“我们的中华文化虽然曾经经历了衰落的时期,但从北京奥运会会徽蕴涵的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中华文化正在腾飞——”

话还没说完,一个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反对,我认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正在走向衰落”面对他突如其来的回答,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不知如何解释我灵机一动,把问题抛给了学生,紧接着问他:“那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说:“韩剧在中国热播,出乎国人的想象,在中华文化中生根的儒家文化却在韩国发扬光大,这不正说明中华文化在慢慢走向衰落吗?”还没等我回答,另一个学生反驳道:“如果你认为在衰落,那么目前全世界有三千万人在学习汉语,韩国2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这不正说明中华文化在腾飞吗?”……

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辩论,课堂气氛热烈,引来阵阵掌声由于这个辩论是意外生成的,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于是后面我就省略了部分巩固练习题,环节依然非常完整,毫无破绽在之后的评课会上,同行们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那场辩论活动,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辩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是:精心定向,营造促进学习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课堂上的辩论无疑是与这一理论吻合的,正是对它的实践与运用以前我总认为搞这样的辩论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但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也应是多态多姿的

三、辩论的原则

后来我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思考,我认为开展课堂辩论应坚持以下六大原则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单纯地开设这种活动,虽然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却背离了课程标准,甚至可能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让学生展开辩论,务必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为教师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即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等,这样他们才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3.调动思维、讲究价值

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因为一些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会浪费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削弱教学价值,更达不到教学的目标

4.学生辩论、教师参与

教师应发挥“促进者”、“参与者”、“顾问”的角色,适时点拨、引导、总结,就辩论的问题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5.集思广益、海纳百川

辩论性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学生的个性见解得到充分尊重与张扬的课堂,是一个学习主体互动交往的课堂教师如果对其中的观点“一棒子打死”,必将极大地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但如果采取包容、欣赏的态度,则必将激励他们拓宽视野、勇于思索、主动交流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论文 篇12

新课改对我们的课堂评价做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评价以激励为主, 敏锐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因为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抛弃单一的评价方式, 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让多元化评价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我就针对怎样让多元化评价成为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谈谈自己的看法, 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大家知道,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过分夸大评价鉴定功能, 忽略评价激励功能与教学功能, 这样的评价标准单一、方法单一、内容单一、主题单一。这种“一卷定高低”的方式只能说明学生的试题答得好不好, 却不能评价出学生是不是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 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人教版高段语文教材时, 为了建立一种新颖、新形式的评价体系, 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具体表现如下: (1) 采用师生互评方式。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评价, 学生的表现教师一人说了算, 其实, 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不仅评价学生的表现, 也让学生评价老师的表现, 例如, 我经常问学生“:老师今天的课怎样?”“你们觉得老师的朗读水平如何?”等等。这样, 学生会在老师的评价中有所进步, 老师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2) 采用生生评价方式。传统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评价是单一的, 在评价中几乎没有学生的互评与自评, 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合理的, 因为我们教师是成人, 对儿童的内心世界我们并不了解, 对他们的评价也就不够全面、不够公平。可是, 采用生生评价方式则会改变这一局面, 因为学生自己了解自己, 他们会从他们的角度作出评价, 评价出与教师不一样的评价。例如,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 有一名学生这样说:“老师, 我觉得小女孩的爸爸太狠了, 他不疼爱他的孩子……”我正想与这名学生理论一番, 这时, 我班的张××站起来说:“老师, 我觉得对,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此时, 我明白了,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 他们的阅历不同, 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然后, 我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 孩子们议论纷纷,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祥和。

总之, 新课改理念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让多元化评价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创设和谐氛围下一篇:安全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