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外语教学(精选11篇)
法国外语教学 篇1
据法国《费加罗报》网站2014年9月3日报道, 在法国迎来开学之际, 奥朗德总统访问了林畔克利希市 (CLICHY-SOUS-BOIS, 塞纳-圣德尼省) 的路易丝·米歇尔 (LOUISE-MICHEL) 初中, 并宣布将在法国小学推行“数字教学大计划”。
奥朗德总统主持了新校舍启用仪式, 为崭新的校舍、游泳池, 以及配备有电脑和平板电脑的教室剪彩。他表示, 法国将于2016年开学时在所有学校全面推行“数字教学大计划”。此前, 在7月14日的国庆节电视讲话中奥朗德总统也提到这一计划。他强调, 数字化的推行需要各地方团体的鼎力支持。国家也将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 在全国多所学校配置最新的数字化教学设备, 进行教材修订。这一计划的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也将在15天内最后确定。
随行的新任国民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及研究部新部长瓦洛-贝尔卡塞姆 (Najat VALLAUD-BELKA-CEM) 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府将会“向学校提供未来投资计划的资源”。
法国外语教学 篇2
一、用肢体语言感受歌曲内容。
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内容既形象直观,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词,同时,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二、利用图形谱,自主参与,学唱歌曲。
图形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潜移默化地感受歌曲中的各个要素。利用图形谱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音乐,是引导学生聆听的手段之一。使他们能够自主参与到学唱歌曲的过程中。
三、创编歌词。
当学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音乐家,改编原来的歌词,自信、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乐器。“创造中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本节课的尾声,我让学生听辨音色,猜猜是何种乐器,让学生查阅西洋乐器这个大家族还有哪些成员,引导学生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这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歌曲教学中挖掘的不够深,学生对歌曲的整个意义的理解并不是非常的深刻,比如“谁在唱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唱呢?“那就是我的法国号。”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另外,在歌曲教学时演唱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接口唱、指名唱等,使教学有所反馈,这样学生学的不好的地方就能及时的得到补救。其次,随着新课程的到来,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渗透的不够明显,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怎样的情绪来唱。另外,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
《法国号》教学反思21、这次教研活动是有关教学评价的主题。在之前的日常教学中我把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之后再评价的习惯,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另外,在课堂小结环节,设计一些有关这堂课内容的填空、听辨、模仿的题目,以随堂巩固学习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课开始听音乐进教室和复习歌曲,是为新歌教学做铺垫。创设三拍子韵律的氛围,突出教学重点。复习歌曲并改编歌词,教学“啦”的演唱,为后面模唱歌曲做准备。改编歌词,把学生的名字唱到歌里,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改编歌词提前做铺垫,如果遇到两个字的应该怎么来唱。歌曲教学前让学生多听多感受,自己尝试拍节拍,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节拍的认识。通过看法国号图片、演奏姿势图片和听法国号演奏音乐,直观感受法国号。通过律动,体验三拍子韵律。利用图谱,模唱旋律,找相同乐句,用有弹性、连贯舒展的声音表现歌曲。歌曲熟练掌握后,用打击乐器伴奏并结合歌词创编,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课前准备中,学习五线谱的制谱,把歌曲中每小节的强拍上的字放大,提醒学生注意歌曲韵律。学习音频、视频的剪接和编辑,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课堂教学中,运用图谱给学生直观感受歌曲四个乐句,便于歌曲教学。在教学相同乐句时,课件上应该用相同颜色覆盖,更利于二年级学生听辨、寻找。乐器伴奏环节,节奏谱的书写也应规范。
总之,今后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法国号》教学反思3《法国号》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它是一首节奏规整、圆舞曲风格的法国民歌。四三拍,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小朋友对法国号的喜爱。
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歌曲虽小,但里面的点不少,三拍子节奏是重点,学生要掌握强弱弱这一特点;法国号是什么样子,学生要了解;第四句旋律起伏大,音准掌握是难点;试唱歌曲旋律、在到创编歌词和葫芦丝吹奏也是一个点,如何将这些点穿成串。引导好了将是一个精彩的亮点。采取什么方式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学习热情,将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紧扣教学教学重点,开门见山导入主题,以学生不认识的法国号引入歌曲,观其形、听其声、讲法国号的由来,了解法国号的音色及相关知识,这就顺利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
2、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给学生完整的印象,知道歌曲所描述的情形。
(2)再次复听歌曲,知道歌曲是三拍子,体验三拍子的韵律,三拍子又叫圆舞曲,也称华尔兹,它节奏明快,突出第一拍子重音,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表现其强弱弱的规律。
(3)师生双簧表演,学生默唱歌词;由浅入深的进入歌曲学习。
(4)用“哩”来哼唱歌曲旋律,对比乐句说说异同点;重点练唱最后一句,体会旋律的高低,把握第四乐句的音准(突破难点)
(5)跟着老师的琴声完整演唱歌曲。
3、歌曲处理:会唱歌曲后讨论,那句用断音、连音的方法演唱呢?(“嗡巴巴”要用断音的唱法,唱的声断气连,“谁在唱歌、每天这样”,要用连音的唱法,要唱的连贯而圆滑,最后一句“那就是我的法国号”要表现出自豪自信,唱的像小船荡漾的感觉)为丰富歌曲表现力用打击乐伴奏;不同形式男女声接唱、分小组唱、个人唱等按要求进一步熟练演唱歌曲二至三遍。
4、拓展延伸;视唱歌曲、吹奏歌曲、创编歌曲
识谱教学是我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是我每节课不可缺少的内容,用葫芦丝吹奏歌曲,就顺应强化着本学期的视唱练习。(因为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吹奏,学生不仅能奏出乐谱中的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反复的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了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了识谱意识。另外,学生非常喜欢吹奏课本上的歌曲,那样,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最后,在意犹未尽中根据本课内容即兴创编与课本情绪节奏一致的歌词,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5、提高升华
唱原词、在唱创编歌词、到用打击乐伴奏、葫芦丝演奏;让全班学生参与到歌曲的演绎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欢乐的音乐氛围中结束本课。
总之,在这一课中我将重点定为:体验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唱出歌曲断与连的特点,拓展升华歌曲内容。不同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意识到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语言不够简练;有些地方的点拨启发不够到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激励性评价语音吝啬等等。这些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法国号》教学反思4《法国号》采用自问自答形式,用夸赞口吻炫耀自己“会唱歌”的法国号。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夸赞。在演唱时,模拟号声“嗡巴巴”从闭口到张口吐字要清晰富有弹性,不宜过重。是新课标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或许我们关注的只是几个极好或极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常常被我们所遗忘。每个孩子都享受音乐的权利,只是我们的老师给他们创设的音乐活动太少、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太少。今天的音乐课,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而且参与的很精彩,参与的很融洽,参与的很开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我们每一个孩子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合作,感受到了快乐。
《法国号》教学反思5《法国号》这一歌曲短小精练,朗朗上口,歌词和音调很形象的模仿了法国号,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在这一课中我将重点定为:唱出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并唱出歌曲断与连的特点。
首先我请学生为歌曲拍出它的强弱,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准确的拍出强弱弱的规律。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强弱拍,我引导他们用多种形式去拍弱拍,如:拍腿、拍肩、拍肚子等。学生掌握的非常好,兴致也很高。但在这里我忽略了一点,没有恰到好处的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带上表情去拍手。
其次,在读歌词的环节,带入强弱朗读歌词,带入难点:“那就是我的法国号”。提出来单独的读出来请学生听我将哪2个字读的长些。通过听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我”、“法”字拖的长些。当他们找出来后我再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让孩子们重视到这个地方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这样他们很快就将这个难点攻破了。
在学唱歌曲的时候我用了多种演唱形式,男生唱,女生唱,合唱。本课的另一个难点是唱出歌曲断和连的感觉,在这里我用了示范、对比等方法请生听、看。感受歌曲断和连的感觉,再请学生单独起来唱,然后再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唱这句,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孩子们很快就将这首歌曲唱好了。
在学会歌曲后我又让孩子们根据这首歌进行歌表演,和加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歌曲。
法国数字影像艺术教学方法谈 篇3
关键词:法国;高等艺术院校;数字影像艺术;教学方法
摄影术和电影发明都诞生在法国,科技的发明和发展加速了艺术的大众化,我们常说的影像,是摄影和电影的名称,在法国艺术院校教学中通常解释为PHOTO、VIDIO,特指与影像科技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像科技的使用已经成为从贵族艺术转向大众艺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如伊藤俊治在《20世纪写真史》中提到的:“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摄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19世纪近代都市需要的物质和精神工具。” 法国影像的数字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摄影艺术和电影大师名家辈出,西方的影像艺术教育,早在20世纪初已经在法国艺术院校开始,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技术及应用技能有着紧密联系的数字艺术学科,法国的高等影像艺术教育,较完备也是最具特色的。
法国在数字影像艺术高等教育方面十分发达,不仅在欧洲,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直在引领着当今影像领域不断地创新并培养专业精英艺术人才。法国的艺术类院校(影像类专业从属于艺术院校)一般分为三大类:公立高等艺术学院(LES ECOLES DES BEAUX ARTS)影像专业、公立大学的影像专业(LES UNIVERSITES)、私立影像艺术类学校(LES ECOLES PRIVEES).法国国立高等艺术学院(Ecoles nationales supérieures d''art)为高水平的院校,属于高等专业学院(“大学校”)。法国现有56所高等艺术学院,早在20世纪初,法国巴黎工业实用美术学院,法国巴黎实用艺术学院开始开设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这类学校中最著名有: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巴黎赛尔吉高等艺术学院、国立高等图像与音响技术学院、国立路易?卢密耶高等电影学院、国立阿尔勒高等摄影学院等。笔者曾在法国学习数字影像艺术六年,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总结概括了四个方面,来深入说明法国数字影像艺术教学方法和现状。
1 注重人文艺术方面课程的学习
法国数字影像艺术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人文艺术方面的教学,在课程中看重对“影像艺术传统”的学习和认识,旨在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综合表现应用的数字影像艺术家。在法国的艺术院校教学课程中,列在首位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摄影史”、“电影史”、“艺术史”等人文艺术课程。在法国艺术院校对影像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逐步让学生可以在数字影像艺术方面达到专业水准,让学生们在全球范围内与艺术领域,超媒体领域,电影领域,互联网领域等数字影像行业解决当代技术与人文之间的问题,使学生今后在数字影像的实际应用领域和创新艺术创作中更好的发挥独特的主观创造力。一般在课程中教授都会大量举例欧洲著名的摄影家、电影导演,艺术和行业领域的代表作品,使得学生能够深受启发,并在今后的创作中延续他们的理念。
2 教授工作室主导下的个人课题创作式教学模式
法国高等艺术学院在一年级主要开设摄影摄像技术课程和软件课程,大学二年级主要是教授开设的不同课题的创作教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来选择导师工作室和课题计划,充分体现了法国艺术教育的自由和注重综合艺术能力的开拓和培养。通常个人课题的开展,学生将被要求进行独立创作表达,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作品,影像技术的应用同时会在课题中得到实践和锻炼。学生将会被鼓励采用更多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的想法,综合运用数字时代的技术来表现,个人课题的开展将继续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跟随教授工作室教学课题得到深入。学校有不同的设备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学生可以选择摄影影棚、影像后期制作工作室等实验室制作完成个人作品。教授主张学生运用创意理念和创新手法,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学生不仅要动手实现作品还需要清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使得学生不断思考如何将课题创作与其他学科结合、不断运用新的创作表现方式、载体介质、创作表现手段去表达创作意念。每年学生毕业都会举办毕业展览,几乎看不到有作品雷同,看到的只是千变万化的艺术世界。
3 Workshop工作室教学
邀请当今影像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和专业人士开设短期工作室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Workshop英文指的是“工场;作坊;”,在法国艺术院校教学中属于参与性的实践课程,一般学生在每学期都要选择参加工作坊课程,时间最长为一个星期。学校会邀请本专业人士带着实践项目课题与学生共同完成制作,参与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对于影像艺术方向的学生来说,能够锻炼同学们的合作实践能力。把所学到的技术和艺术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室的集体创作中去。当今数字影像艺术的表现有多种可能性,在教学中老师能够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交流,同时传递出社会和行业领域对学生提出的更实际的能力要求。
4 培养学生的影像艺术观念和对新观念的挖掘
法国高等艺术学院影像艺术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对影像技术的应用和个人的影像表现语言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影像艺术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探讨创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和现在众多的视觉艺术作品中,帮助学生在影像技巧和影像艺术表现之间找到自己的语言,学生在与教授工作室的交流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教授和学生间通过课题讨论深入完成个人课题创作。例如法国巴黎美院的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美院只是给学生们提供创作设备和高质量掌握各种技术的训练场所。法国巴黎美术学院阿尔弗雷的?巴芒克院长认为:美院是一个教学与实验的场所,美院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使各个领域相互冲撞产生火花的地方。学院不能从生产线上生产出艺术家,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因此,法国高等艺术学院旨在培养学生对影像艺术的新创造手法和新观念。
世界著名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曾说“融入时代,跨入主流,我渴望新的观念和技术,相信电子影像将会是下一代的主流。” 法国艺术院校的數字影像教育旨在培养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当代跨界影像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和表现在不断融汇到社会各个领域。笔者希望,通过了解法国当今数字影像艺术教育的教学思路,借鉴并注入到我国艺术院校的数字影像教学中,更好地加强探索我国数字影像艺术的高校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字影像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荔.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啸.浅谈法国的数字化影像教育[J].广州美术学院.
法国文学课程多元教学策略 篇4
无论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还是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不应只有语言知识信息,更要充满百科信息和智慧火花。教外语不单纯是目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中西文化知识和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外语教育不应只注重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技能及较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更应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适应多元文化的人文精神。作为法语专业的一名教师,我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法国文学课程讲授这个角度,谈谈对外国文学多元教学策略的看法。
一、主题思想的创新性诠释
文学作品主题的诠释,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文化认识水平,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但是在分析作品的主题时,如果教师不坚持启发诱导,始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的樊篱,就会造成一种认识尺度的求同取向,漠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忽略作品的丰富意蕴。
“接受理论”代表人物伊塞尔和姚斯提出了“读者中心说”,认为作品和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 (2) 不同读者对作品主题所作出的可成立的解读,都应被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作者和某类特殊的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作为指导进行教学的方式,容易将作品的主题固化,并把学生的思维拘囿于其中,这对学生的独特个性与创新思维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在揭示作品主题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以多元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复杂意义,这不仅可以表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会以较强的新颖性和异常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表明反传统、反权威的独到性见解,进行多元的主题解读。学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表面的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法国20世纪作家圣-艾修伯里风靡全球的小说《小王子》的时候,提醒他们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童话寓言故事书,领悟此书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同学首先以逆向思维点出了小王子的困惑和忧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小王子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他不明白人们为何都在追求权利、虚荣、利益、僵化的知识,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普遍的心灵通病。有的学生透过小王子的孩童式眼光,透视出大人们的空虚、盲目和愚妄。有的同学则从小王子对玫瑰的态度上看到了爱与慈悲的重要。当小王子来到地球后,一只邂逅的狐狸帮他解决了那朵娇气的小玫瑰给他带来的爱的困惑。虽然别的星球上存在着不计其数的玫瑰,但只有小王子的玫瑰是他花费时间、亲手栽培呵护起来的,这朵玫瑰对他而言才是最珍贵、独一无二的。以此大家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某种关系建立的同时,我们本身就应该为这个关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来。
透视作者的创作背景是欣赏人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所在。例如在教学小仲马作品《茶花女》时,善于在课前搜集素材的学生发现作家是个杜撰故事的高手,他本人和他在小说中的形象阿尔芒有天壤之别,因为沈大力教授在《法兰西文品》中曾经揭露了现实中的小仲马对交际花玛格丽特始乱终弃的事实,作家最终利用美化的爱情故事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和名誉。这一反差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同学们对作品现实讽喻意义的领悟,不再关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洞察到在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里,烟花女子令人同情的凄惨遭遇。
文学鉴赏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身的体悟经验,人物鉴赏也因之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不应用统一的范式界定学生的理解。如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父亲有一个非常无赖的弟弟,他挥霍了自己和兄弟继承的家产,令人痛恨,但他本身在落魄后遭到亲人的嫌弃,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利是图、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又如《项链》中的马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但是某些同学认为她置备舞会的行头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后来她含辛茹苦,终还清债务,闪耀着坚强的人性之光。我们反对模式化、单一化和绝对化的人物鉴赏,也不赞成对文学人物进行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基于较为充分的理由,表明独到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
二、虚构叙事的跨文化艺术解读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是外语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跨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文化艺术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具有跨文化比较能力。我启发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要从东西文化的对照角度审视各叙述要素,理清东方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人文思想的异同。在这个理念引导下,一些同学尝试作了一些比较文化的研究,例如在“中法饮食文化的对比”教学中,学生就从道家的理念出发,揭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冷热均衡、阴阳调理方面的特色。
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跨艺术的角度领悟小说场景的美学意义。人类的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电影、建筑、工艺等。学生可从“互文性”的概念出发,从跨艺术的角度领悟语言文学。例如,作家可以把音乐的主导动机化为一种小说技巧,用来暗示一再出现的人物或场景主题,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气氛,或者构筑整部作品的结构框架,形成复调的叙述。如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在斯旺家那边》开端部分范德伊奏鸣曲中的小乐句,就是把音乐动机作为小说主题构成因素的最佳例证。斯旺结识了交际花埃尔特,在韦杜兰夫人的沙龙中,听到钢琴家在演奏作曲家范德伊的奏鸣曲,在旋律的展开过程中,有一个小乐句浮现出来,在他心中引起了特殊的快感,竟使他对埃尔特的感情起了变化。每当普鲁斯特感到他有必要重新渲染斯旺和埃尔特热恋之中的气氛时,他就一再使用这个乐曲片断,读者就会联想到两人之间的爱情。
文学与绘画的交汇贯穿人类的历史。例如17世纪的洛克文学借鉴了艺术的风格,表现为主题自由奔放,修辞夸张,词藻华丽,结构富于空间感和动态感。20世纪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艺术为文学体裁提供了形式的灵感,尤其是阿波里奈尔的图形诗显示了文字与视觉符号相遇后的创造性爆发力。艺术使文学语言符号更具感性和灵性。小说家马尔罗在《人类的状况》中巧妙地运用线条、色彩、光线等元素缔造了一个艺术化的象征性空间,表达了现代社会人类境遇的主题。例如,他受到了西班牙画家戈雅 (4) “黑白美学”的影响,黑色和灰白色在他的小说里是最普遍的颜色,经常被用来渲染死亡的气氛和夜晚的神秘。正如罗兰·巴特所言,文学创作包含着某种“图像修辞”,跨艺术符码的解读开启了人们感觉上的沟通和转换。
同样,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两者都是综合性的艺术:电影综合了摄影、音乐、戏剧、舞蹈,小说以文字的形式将光线、画面、音响背景熔于一炉。关于这些艺术的互通,教师可向学生灌输一些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以及文学叙事学理论(如格雷马斯有关叙述结构的理论、热奈特的叙述话语理论等)。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总结电影与文学共通的叙述机制和模式,例如:镜头剪接,画面叠印,场景特写等美学手法,同时要求学生选取某些文学阅读片段进行实例分析,初步掌握电影叙事分析的手法。例如:法国新小说家克洛德·西蒙非常善于把分散的画面和镜头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独特的片断、场面和影像,从而发挥连贯、呼应、悬念、暗示、联想等作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本修辞的多层次剖析
外语教师在训练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时,要重点加强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逐渐过渡到“主动阅读—自主发展”的阶段,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文本修辞方面的多层次剖析,而学生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文学语言的特性。
(一)音乐性。
这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词汇类别总结(古语、外来词、新生词或同义素词组等)重点句型(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等)与篇章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分析,把握作品的行文特色。
(二)形象性。
这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够使读者感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形象,即唤起读者的想象,在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即形象性。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作品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作品对事物的刻画特色,例如福楼拜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物特征的描写非常生动,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在心理;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运用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维度缔造了通感性强的诗歌。
(三)含蓄性。
这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以“有限”表现“无限”,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品味和思索的广阔空间。例如法国立体派诗歌中语言的省略与跳跃所造成的文本空缺,正是显示作品丰富内涵的所在,是解读者用自己的思维对于文本缺省之处的补充过程,也是确定文本意义的过程。
(四)情感性。
这是作者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当是一个塑造自我的过程,所以外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要求学生参透语言的情感内涵,可适当进行微观的文学创作,让他们以作文方式去描写一个故事片段或者刻画某个人物,文字要体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撰写经典作品的读后感,深化学生对整个文本的理性认识。
综合以上所述,外语多元教学和创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它意味着教师要运用多重思维的教学策略,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外语教师在文学课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善于质疑,富于幻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尤其是注意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行自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多元教育原则还表现在外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因素和智力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使他们全面发展。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组织好课内外的各种活动和指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为他们选材、解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领悟语言规律。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打开金库的钥匙,即应授人以渔,而且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着眼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文化价值观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祈之萍.英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青海教育, 2004, (1) :53.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56.
法国史·法国文化·法国人 篇5
这部通史有四十余万字,从古代的高卢,一直写到一九六九年的现代法国。
作者写这本书的宗旨在导言中便声明了。他认为,从十九世纪自由派历史学家和米什莱开始,“民族”和“民主”两个主题例来是编撰法国史的基本倾向,在许多法国近代和现代史著作中,充满了民族主义精神:群众参军、革命武装和革命战争,这些内容和共和思想一样,都被认作是法国的传统。不仅如此,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还认为,不应只造福于法国人,还应该解放欧洲,解放奴隶,为世界树立一个榜样。因此,民族主义向外扩张了,“一八三○年,一八四八年和以后的巴黎公社,都是忠于这个世界解放理想的,而一九一四年以后,这个理想又被各个战时内阁中‘爱国的’社会主义者以另外一种形式继承并发扬光大”了。
至于法国式的“正义”,它表现为一种要求平等的意愿,而这种意愿是在对中央集权的典型法国式热情中形成的,它表现为对国家的崇拜,从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到法国大革命的雅各宾专政,不过是把“国王主权代之以人民主权”,于是,就可以在革命的形势下,维持王政时期的中央集权传统。作者认为,中央集权派的巴黎人同外省人的争论自有法兰西以来就存在,它表现为外省的大领主和法兰西岛国王的斗争、法国大革命中主张建立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国家的吉伦特派与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雅各宾派之间的对话和现在某些大城市市长对国家机器的反抗。
作者认为,人们往往按照这样的线索去写法国史,然而,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是太片面,太简单化了,它“把由于离心力造成的财富,即被遗忘的各省的文化和它们生存的意志,都当作残渣废料舍弃了”。而历史学目前的任务正是要重新说明这种已被故弄玄虚了的民族史,尽力忘掉那种在编纂历史时过于严格的民族观点,以便把法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并向其欧洲的延续部分展开。
在写这部通史中,他贯彻了这种精神。他认为,自古以来,“法国门户四开”,“山脉和河流没有成为阻碍”,在法国的边境没有到达莱茵河之前,北部和东部都没有边界线,莱茵河和东多瑙河一样,经常被东方来的民族所穿越,比利牛斯山“没能挡住南北的相互移民和入侵”,“更不用说阿尔卑斯山了,它的宽阔山谷就是阳关大道!”法国在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能蛰居自守。而相互入侵的结果,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同化。米盖尔对罗马征服高卢是唱赞歌的,他没有象其他许多历史学家在描写这段历史时那样,去写掠夺、屠杀和罪恶,而是认为罗马人入侵的结果,给法国带来长达四个世纪的繁荣。他写道:在几百年间,高卢人忘掉了独立,忘掉了战争,唯独和罗马社会发生联系,并心甘情愿地成为罗马社会在西欧的基础。他这种写法在那些抱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人看来,恐怕有些荒唐了。但是,在米盖尔看来,显然社会进步的标准要重于民族独立的标准。
至于中央集权,众所周知,法国从路易十四以来就确立了中央集权,并成为欧洲最专制的国家,这种专制维持了很多年,从王政到雅各宾专政,再到拿破仑,直至十九世纪后期,这种情况才有改变。随着政治上从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向议会民主制过渡,巴黎也渐渐地失去了在法国政治中的中心地位。对这一点,米盖尔是予以充分关注的。他虽然承认巴黎在艺术和享乐上是法国甚至欧洲的中心,在法国大革命中和以后一段时期里也是政治中心,但在十九世纪末,法国政治角逐的战场却已转移到外省。他写道:激进派政治从来不在巴黎“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中物色自己的优秀分子,最显赫的政治人物来自外省的中小资产阶级,巴黎表面上居于支配地位,实际上是外省决定政治形势。因此,他着意描叙了共和制在外省的社会基础,并把第三共和国到来的悄悄无声和不可逆转比喻成“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总之,无论从导言和正文中都可以看出,米盖尔是既不喜欢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喜欢中央集权的,他试图用新的史学思想并从更高的角度去冷眼、客观地看待法国的全部历史,并追寻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珍贵财富。这在本书对古代和中世纪历史的描写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米盖尔的史学思想对于十九世纪欧洲和当代一些国家的历史写作倾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反传统。民族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有人认为,中央集权的历史使命就是,也仅仅是民族的统一和独立,在完成了这两个历史使命之后,就应该用民主的议会制来取代它。在十八世纪末和整个十九世纪,欧洲和北美普遍经历了民族、民主运动,因此,在这些国家当时的历史著作中,“民族”和“民主”必然是两大基本主题。而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早已打破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作为一种新的、更先进的世界观,必然把眼光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范围扩展到全人类和全世界,而着眼于人类的进步。这种世界观也必然在历史学中表现出来,米盖尔在《法国史》中所体现出来的史学思想,就是这种新世界观的体现。
米盖尔的法国史又是一部文化史。他不但用大量笔墨去写法国文化,而且,显然在有意把法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历史联系起来——与意大利,与俄国,他在寻找法国文化的渊源及流向。对古代,他写罗马人的入侵、罗马化和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中世纪末期,他写法国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心向往之和刻意模仿;现代,则写法国,或更准确地说巴黎成为全欧洲的文化中心:绘画、文学、音乐、雕塑……,最现代的艺术风格从这里向欧洲传播扩散。正是由于偏重文化上的考虑,他一反常人而赞赏十五世纪的几位法国国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并有几分为他们的意大利冒险辩护;也正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他抨击宗教战争,认为它给法国带来了苦涩。对于那几位国王,他是这样写的:“在‘市民式国王’路易十一之后,法国相继有过好几个‘骑士式的国王’。对他们来说,意大利冒险不仅仅是一次侵袭。他们在阿尔卑斯山的另一侧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数不尽的财富。十五世纪意大利如此优雅和欢快的奇迹般的城市,不免使粗鲁的法国领主们想入非非,但他们的幻想毫无英雄气概。他们去意大利,不是为了在那里打几场胜仗,而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奇妙幻景打动了他们的心。”意大利冒险之后,把“新文化”带给了法国,使文化空气风靡一时。在以后一段时期,法国的国王们对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也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些,都为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正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米盖尔对十九世纪末巴黎作为国际都市的重要性予以足够关注。他认为,巴黎成了欧洲的首都,在艺术上也成为欧洲的中心。最早的野兽派画家和最早的立体派画家是在巴黎宣告了艺术革命,此外,还有罗丹的雕塑、德彪西的音乐。总之,“震动世界的艺术事件无不来自巴黎”,巴黎以其游乐盛会使法国声名远扬,全世界的百万富翁纷纷出入于这里的沙龙、豪华酒楼和跑马场……。
此外,米盖尔的《法国史》还是一部社会史,他注意观察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心态和民情。对罗马时期,他写道,罗马化提高了高卢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环境,为他们增添了戏剧、竞技和祭祀等精神生活。对文艺复兴时期,米盖尔写道,意大利的影响给法国一种刺激,一种时尚,改变了法国的习俗。艺术家的地位提高了,从此受到宫廷和富人的保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柔和、更文明、更得体。人们的生活也时髦起来,昂贵雅致的服装、精心制作的头饰,还有车马随从和讲究的家俱……,总之,法国人在发现意大利的同时,也发现了生活的情趣。对启蒙运动时期,米盖尔认为,在“法国式”思想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法国式”的城市,“法国式”的沙龙和“法国式”的平民住宅,一种“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形成。
米盖尔还注意了不同时期的法国人,他们的不同心态、情感和性格。他认为,高卢人生性暴躁,嗜好战争,单纯,善良却骄傲轻佻;中世纪的法国人带有一种好斗狂热和追求美女的骑士风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人崇尚文化、温文尔雅,重视修饰;启蒙时代的法国人追求时髦,思想活跃,夸夸其谈;十九世纪末的法国人浪漫轻佻,充满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人因为生活条件的变化侵蚀了民族的精神面貌,变得颓废和萎靡不振,青年人留起了长头发,跳起了扭摆舞;而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人则因为经济的巨大飞跃而一反常态,变得精明能干,善于管理和充满信心。
在写作的文风和技巧上,这本《法国史》也很有特色。作者是巴黎第四大学的历史教授,同时又是通讯报导问题专家和电视台的制片人。职业习惯使他普遍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敏感、尖锐、幽默、充满情感,他还善于用富于变幻的形象思维把社会历史的种种场景一一展现出来,使人感到时空的变化,思想的流动和迸发火花,读着他写的法国史,有如在欣赏一部色彩斑斓的电视记录片,随着摄像机镜头的移动,作者在向我们诉说那古老和动荡的法国历史。这的确是一部写得很美的法国史。
法国外语教学 篇6
一、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法的演进
直到20世纪70年代, 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教外语”的层面上。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 还是后来的视听法, 教师都是通过声音或影像等辅助教学设施来训练学生的听说, 使其达到听懂外语并运用外语进行表达的目的。“这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教学思路发端于19世纪末, 并一直在世界外语教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1]。这个时期的法国外语教学, 不论是师资培训, 还是常规教学, 其主要内容就是语音、语法、拼写、词汇、讲解课文等。
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 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临时的”[1]。这样, 人们就把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专注于课堂“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 以及“教”和“学”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产生了外语—文化教学法的雏形 (见图1) 。
资料来源:ChristianPUREN, Laformationenquestions, Paris, CLEInternational, 1999:50.
这一图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语言文化) 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 教师开始由以教案和教材为中心, 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准备好的课堂内容 (语言文化) , 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作出反应;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教材选用、课程进度、讲授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师生互动, 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且, 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 最终要让学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习惯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教学法到教学法学的演进
正如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思考那样, 教学法学则是对教学法的宏观思考。它同样发端于法国, 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全名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其创始人和积极推动者为罗贝尔·加利松。
罗贝尔·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专家, 著作丰厚, 如:《论思考型外语教师的培养》, 《论外语教学法上的伦理道德》, 《普通外语教学法的昨天和今天——从结构主义到功能主义》, 《教学法学与意识形态》, 《从应用语言学到语言-文化教学法学——20年的学科反思》, 《通过词汇从学习语言过渡到学习文化》, 《关于开展语言文化教学法学研究的培训》等, 这些专著和论文构成了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理论渊源, 为创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这一新兴的独立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界定, 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是一门主要面向外语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学科, 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国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实现最优化”[1]。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 加利松坚持认为, 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必须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讨论, 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 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然后回到实践中去, 接受实践的检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所谓理论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 而且是“特定的和临时的”, 亦即是说, 理论必须与动态的实际相结合。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 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方面, 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在外国语言-文化教学领域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另一方面, 它将激发外语教师重视科研。用罗贝尔·加利松的话说, 一个外语教师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学法专家, 又是教学法学专家。
2.在语言和文化, 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 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有许多独到之见。如果说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上的不可分割性现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 罗贝尔·加利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文化”之分, 并积极主张将后者教学法化, 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定义, “知识文化”是人们描述、表述出来的一种显型抽象文化, 属知识范畴, 因此属理性思考, 理性认识类。讲授“知识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中那些能够反映其民族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和科技等成就及其发展进程的背景性系统知识。讲授的方式多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门的文化课程。所谓“大众共有文化”, 主要指人们具体实践的日常生活文化, 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交际文化”[6], 属感性认识, 其首要特质是隐含在目的语语言和非语言当中, 却常常反映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因为是隐含的, 所以目的语国家的人常常只需意会, 无须言表。传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语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为目的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 最终实现成功学习和有效交际。“大众共有文化”与语言形式的互为依存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教学必须同步进行。罗贝尔·加利松一手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 长期致力于“法语形象表达法”、“法语拼接词”、“法语大众共有文化词”、“法语隐迹文化词语”、“境遇词”、“法语成语谚语”和“法语委婉语”等的深入、系统的研究, 成果卓著[1]。
3.在外语教学法上, 以罗贝尔·加利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语言—文化教学理论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由学员主体、学习对象 (目的语及其文化) 、教育者 (教师) 、班级或小组、学校、社会、人际和物质空间、时间等八大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 其内又可细分成若干子系统, 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通过它, 既可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找出每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也可开展纵向分析, 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 如此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绝非某一特定的、现成的教学法所能驾驭[8]。
三、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20世纪末期以来, 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全世界汹涌而起。法国作为欧盟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 在汉语言文化教学方面更是一马当先, 独树一帜。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所以, 在汉语教学实践中, 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课程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概而论之,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 又是文化的产品”[9]。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从诞生之初教授三门外语到如今教授93种外语的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就一直奉行“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 培养一专多能的开放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办学宗旨。现任校长吉尔·德卢什 (Gilles Delouche) 先生说:“我校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除了语言课外, 还开设了涉猎广泛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掌握一门外语, 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并负有传播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使命”[10]。前校长安得烈·布尔热先生 (André Bourgey) 也曾强调指出:“多学科性是东方语言学院的古老传统, 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单一地教授语言, 学校便失去了精髓, 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10]。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法语名称是“Département Chine”, 并非“Départementdechinois”, 直译应为“中国系”。一字之差, 内涵相去甚远!恰恰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亘古未变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 这就是立足语言, 着眼文化, 培养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这一理念在该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学院中文系的哲学、科技、历史、社会、宗教、语言学、经济、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大致分类见表1。
(资料来源: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网站, http://www.inalco.fr)
由表1可以看出,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课程构建的是一种中国观念文化知识体系, 也就是要让学中文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维方式。东方语言学院一向有着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文化的历史传统, 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来没有削弱或者取代汉语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 相互促进, 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外语教育的既定目标。
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法语或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 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 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 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 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 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 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 探索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才是我国外语—文化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2.外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更要与时俱进, 既要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 也要总结教学经验, 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外语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 但又不能生搬硬套, 只能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 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 并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
3.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 (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一方面,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 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 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摘要: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从它诞生以来, 国内外对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上的探索从未停歇。对法国在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 (教学法) 进行考察和解读, 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国外语教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2][3][4][5][7]傅荣.解读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6) :2-7.
[6]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 (4) .
[8]傅荣.对法语教学法l’啨clectisme现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2) :122.
[9]Robert Galisson.De la linguistique appliqu啨e劋la didac-tologie des langues-cultures:vingt ans de r啨flexion disciplinaire[J].Etudes de Linguistique Appliqu啨e, Paris:Didier Erudition, Sept.1990.
法国外语教学 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法国大学,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如何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吸收中外高校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中的一些合理成分,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尝试着从学生参与式教学,这样一个在欧洲的大学里很盛行的教学模式出发,分析它的教学效果与实践经验,和它可能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1 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界定与特点
按照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学模式是基于某种教学理念,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模式”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概念。美国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模式在应用到教学研究之后,就出现了教学模式。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模式下了定义,有的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还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结构的一种反映和再现,它反映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结构。”从大的方面来看,历史上的教学模式类型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即“传递—接受”模式与“引导—探究”模式。当今许多所谓知名的教学模式,大都可以概括为上述两类模式之中。在法国大学里盛行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也是属于一种“引导—探究”的模式,这种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老师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只起引导、启发和辅助的作用。总地来说,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功能目标与基本结构等很多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第一,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思想上突破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强调“教”,而不是“学”的教学理念。探究学生学习的方便性、效果性、而不是如何“教”、怎样“教”。因此从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就与传统的教学思想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强调“学”而不是“教”,因此基本上都放弃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教学活动结构,尤其是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结构,着重突出学生自学活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将个体学习与交往学习结合起来,同时普遍注意了学习反馈和强化的环节。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功能也更简单,因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教学的基本功能就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第三,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学生入学、选课、课堂上、课外活动等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主体性。
总之,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都强调了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是学习。让学生在具体参与中、在教学活动中把被动的学习,变成自发的学习、主动的学习、甚至是不知不觉中的学习,这种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理性和乐趣,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
2 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法国大学里的实践
法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建于12世纪的巴黎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法国的大学里非常普遍,可以说,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个性化,自由化、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会自主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围绕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学生在未入学就会充分体会这种参与性,因为法国的高等教育极为多样化,给每个高中毕业生以充分选择的自由。他们既可以就读综合大学,法国有近90所公立综合大学供学生选择,又能报考各类专业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可以选择长期课程,也可以选择短期课程。既有普通课程与职业化课程的区分,又有应用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区别。每一类课程在学制时间、录取条件、教学具体方法上都各具特点。它们既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目的,又可以使大家都有机会获得一个被统一承认的学历文凭。一般来说,国立综合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全,经济学、法律、医学、理工科、人文科学等都有,学生的选择有很多。实际上,在私立或公立的专科学院或学院注册就读的学生也比比皆是,他们可以选择读的专业也很多,像工程学、管理学、艺术类等学科专业往往比综合大学还有竞争力。
在法国的大学里,通过电子化、网络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参与性贯穿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学生入学以后,选课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其自主性、参与性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互动性,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饶有兴趣的主动的过程;学校图书馆的学生服务功能很突出,有很多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另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老师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对老师的评教工作开展得很好,学生的意见往往是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上述这些内容都值得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借鉴和学习。
2.1 学生通过电子化、网络化,全程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法国大学,每个新入学的学生都会领到一个学校网络的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一般就是学生的学号,包括E-mail也是如此。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登陆学校的网站查阅跟自己有关的课程及其教学大纲等内容。通过互联网,学生一方面能查看学校与系的各类信息,包括自己所选课程的有关资料、期末考试成绩、自己应交的学费等;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登陆下载任何所学课程的相关材料,包括系办与老师的通知、每堂课程的课件PPT、各种课外阅读资料、网络在线课堂测试、学生与课程论坛等。学生的电子邮件可以用来接收学校与系里的各种通知,也可以是学生参加学校与系里各种学习交流论坛的用户名。另外,学生也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财务,随时可以登入学校网站自己的账户,查询学费,并在网上交学杂费。一般关于每门课程的课程都有几个不同的时段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上课的时段。可以说,电子化、网络化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老师讲课的课件、学生笔记、作业练习题、各类考试的复习资料都通过网络在师生之间传递。
2.2 选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充分体现其参与性的一个方面
在学校网站上,学生可以查询到所有关于选课的具体要求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一般来说,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上课时间也分若干个时间段,一般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时间段,学生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时间、兴趣爱好等进行选择。除了随时在线选课外,每个学生在新学期报到的时候,都会从系里拿到一本新学期报到手册,里面的教学内容安排非常丰富和细致,包括什么时间开设什么类型的讲座;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内容安排;学生怎样通过电子数据库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以及告诉你如何选择自己满意而且合适的课程等,这些对一部分电脑操作不熟悉的学生尤其重要。当然,每个学生还可以随时登入网站下载各种格式的本学期各系每个专业建议选课的内容,例如,第一学期应该选什么,第二学年应该选什么,当然这些只是学校与系里的建议,对学生没有强迫性。另外,为了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每门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变化与更新的,所以每次开学前,学生选课的网站内容会有很大调整,学生必须经常上线查看才可以。一般来说,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开学前就能对整个课程有大概的了解,从而增强了选课的主动性、开放性和参与性。
2.3 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每门课的上课时间都有几个不同的时间段供学生选择,学生选课一般需要通过网上确认才可以。一般开学前两周,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择上课的时段,但是要注意,上百人一起上的大课可供学生选择的时间段一般比较少,不像几十人甚至几个人的小课,从早到晚都有时间去选择。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可以按自己时间选择不同老师或不同时间去上课,但是假如听课时间一旦确认,就不可以再随意调换上课的时间和老师。大课通常是在阶梯大教室由教授讲课,一般不点名,学生可以来去自由。小课通常老师讲课的内容不多,主要以辅导的形式,或是希望学生参与讨论,大家有更多的互动时间,以便大家在讨论中加强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一般小课上,所有同学和老师围坐在一起,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提出来,老师一般只是大家讨论的组织者,甚至有时候只是参与者之一。老师根据课程的进度一般会准备一些相应的话题和有关的资料给大家,不会侃侃而谈,一般只是对大家的发言进行简短的评述。整个课堂比较随意,老师和学生平等参与,没有拘束,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的整个教学节奏中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所思考,使被动的被“教”成为主动的去“学”,使知识的获得自然、随性,饶有兴趣。
实际上,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仅仅反映在上面三个方面,其它的一些教学活动中也处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把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真正体现在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课后活动和课后作业为培育学生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很少规定具体的练习题目,而是给出一些有关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课程相关的部分;图书馆突显为学生服务的功能,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就由学生勤工俭学直接参与的;考试成绩中注重平时实际应用,考题很少有选择题等客观题目,而是讨论题、材料分析题居多、或者采用学科论文的形式;评教中学生意见有关键性的作用等等。
3 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新的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适应这种需要,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需要吸收世界各国在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好的实践与经验。法国大学里普遍存在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3.1 中国高等教育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改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增加学习的乐趣,改善学习的效果。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负有不同的责任。一般认为,老师有“教”的责任,学生有“学”的责任。但这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老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学”,这里有个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过程。因为“教”实际上不是“学”的动因,学生的学与不学,学什么,怎样学,说到底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对最后教学效果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教”与“学”这两个概念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法国大学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共享的过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大家通过课堂把自己的思想、想法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可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因此,这种知识共享的教学过程就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被看作是知识的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性意识,给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权。
其次,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培育面向21世纪的知识性、创新型人才有重大意义。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要促进创新,就需要培养出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的各类人才。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提到了教学活动的最高层级,从学生入学后的方方面面,都让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决策,给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以充分施展的空间。如果没有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就不会帮助学生树立起富有创造性的精神。
最后,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传输知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改变不易,而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可以让学生和老师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实际上学习方法的掌握优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实际上面对飞速发展不断更新的知识,老师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许多老师为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一切内容都是从头讲起,什么都要讲,结果教学内容相当庞杂,自己累个半死不说,还费力不讨好,学生也觉得枯燥无味,因为他们总是要被动去接受那些东西。而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习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首先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变传统呈现式的教学方法为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也即不只是给学生“端来”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知识的力量,发现认识知识的方法。
3.2 中国高等教育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实际上,在中国高等学校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一些现实的基础。首先,设置一个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已经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共识。虽然与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学选课制有差距,但中国的大多数高校也都实施了学生自主选课的制度。其次,中国高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也开始面向学生,围绕着学生的需要而展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过程、教学计划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其次,中国高校课堂教学方式也开始多样化,许多老师在这方面不断创新和尝试,讨论式教学方法、侧重实验式教学方法都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最后,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改革使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过去在中国,学生入学后想改变专业方向很困难,甚至想要去选修别的专业的课也不那么容易,想学得快一点,想早点毕业也不可能。但现在,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正在进行灵活性的改革,原来不可能的许多事情正变成可能,当然也包括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3.3 中国高等教育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面对未来,中国高校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性的,对此,笔者有如下一些建议:
首先,在教学思想上我们要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强调“教”,而不是“学”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的精神、创造的热情,培育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他们现有的知识。
其次,要加快高校的网络化、信息化等软硬环境建设,使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师生共享,学生参与教学的平台。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放弃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教学活动结构,尤其是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建立老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有意识地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课等课程内容。
最后,要多层次、全覆盖地建设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从学生入学、选课、课堂上、课外活动、图书馆、学生评教等多方面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场化.欧洲观点.高等教育研究,2000(4).
[2]喻岳青.从国际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谈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2).
[3]张传燧.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述析.现代大学教育,1998(4).
[4]冯少波,王毓红.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缺陷的系统分析.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5).
法国外语教学 篇8
拉丁语最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语言。公元前2世纪末, 随着罗马人入侵高卢 (今法国) , 罗马人的拉丁语逐渐在法国的诸方言中取得了优势, 称为古典拉丁语。拉丁语是天主教教会的官方语言, 是教会统治下的宗教、文化和行政的语言, 是当时西欧各民族间的交际语言。随着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的入侵, 书面拉丁语和通俗拉丁语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大, 后者逐渐分化成了罗曼语诸语言, 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
在19世纪之前, 拉丁语一直都是法国的官方语言, 作为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学习。虽然其后拉丁语的地位被不断地削弱, 但是拉丁语的教学一直延续至今, 直至今日拉丁语仍然是法国高中会考文科类别的考试科目之一。法国人认为通晓拉丁语, 是任何文科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没有拉丁语, 我们在智慧方面只是一个暴发户。”事实上,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 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几经改变, 不仅深刻影响到了后来法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对外法语教学方法, 也深刻影响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教学方法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 总结其得失利弊, 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二、文艺复兴时期, 拉丁语教学方法的第一次转变及借鉴意义
在中世纪, 拉丁语是国际交流的媒介语, 也是文学、科学、哲学和神学的语言。拉丁语的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是学校唯一教授的语言。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7世纪后半叶, 法语教学的兴起才发生改变。这里所说的拉丁语指的是通俗拉丁语。作为一种当时通行的拉丁语, 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锻炼。“当时, 人们学习拉丁语就像我们现在 (19世纪) 学习英语或德语一样。”学生通过记忆记住不同生活场景所需要的对话。不仅要掌握拉丁语的书写, 也需要熟练掌握拉丁语的口语。
虽然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17世纪中期, 但是自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开始, 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就开始了第一次深刻的变化。教学内容从原来接近罗曼语的通俗拉丁语开始转变为句法古怪而复杂的古典拉丁语。在教学中不再把拉丁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 而是变成了一种值得炫耀的事物。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次教学方法的转变。第一, 拉丁语教学的实用目的被美学教育目的所取代。当时, 作为教学活动的写作, 成为了修辞学的一部分, 学生模仿诗人、演说家那样去拼凑押韵。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拉丁语, 在文章中却一定要插入几句名人讲过的高雅语言。学生写作时编造故事, “在海难事故中、火灾中、在死刑面前, 父亲和儿子争论谁去赴死”就是当时常常写到的主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在语言教学中, 如果我们过分追求文字的美学功能或道德功能, 那么在写作上必然会陷入到文章的空洞无物和千篇一律, 对名言警句的过分追求, 必然会让写作成为华丽辞藻的堆砌。
第二, 古典的、书面的拉丁语的教学损害了口语教学的展开, 口语在教学中变得无足轻重。在语法方面, 采用了有着复杂条文的语法书, 放弃了中世纪时期简单实用的语法教材。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就是拉丁语的教学效果大大下降,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过于复杂的语法条文会无谓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就像“在黑暗的规则迷宫中绝望的游荡”。甚至, 原本已经熟练掌握拉丁语的学生来到学校后反而“丧失了所有拉丁语的用法”。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 在语言学习上, 如果语言丧失了它最基本的口头交流的功能, 学生在日常生活上无法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 同时, 过分强调语法内容上的细枝末节的学习, 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下降, 进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语言的本质应该是音响效果, 而非文字, 语言的最主要目的是交流, 而非追求繁琐的分析解释。
第三, 文艺复兴时期, 拉丁语教学方式的转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新的印刷技术的发明促使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作品的传播, 这些用古典拉丁语撰写的作品客观上促使了拉丁语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新技术的产生可以促使教学方法发生转变。对于我们当代来说, 多媒体的出现导致了视听教学法的发展, 现在又涌现出来的云媒体和大数据, 必然也会推动交际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的进一步展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一定向好的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拉丁语教学方法的退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新技术的产生有可能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 但并不能保证这一点。
三、十七世纪拉丁语教学方法的第二次转变及借鉴意义
从17世纪开始, 随着法语在语言教学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拉丁语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削弱, 从一个通行西欧的交际语言变成了一个死语言, 拉丁语教学也就此成为了学校的一门外语课程。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这次教学方法的转变。第一, 在教材方面。教师开始选择一些拉丁语文学作品的片段合集 (Selecta) 作为教材。一般这些作品集都有法语的译文, 这些译文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最严格的词对词一一对应的逐行对照翻译, 最大限度地按照拉丁语原文的语序, 另一部分就是用最为规范的法语所书写的译文。事实上, 自16世纪末开始, 在拉丁语的语法教学上就开始出现法语的身影。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是教材选择的问题, 其次是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在教材选择方面:这一时期的教学中, 对于教材的选择是很个人化和随意化的, 是根据教师的主观喜好来选择讲授的文本, 并不按照难度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文本。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权威性, 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师生间的交流只能成为单方向的。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倾向, 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求, 可以选择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主题作为入门的教学内容, 注重教材难度的渐进性, 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母语的使用方面, 当时教师在教授拉丁语时主要采用母语, 即法语来讲解拉丁语, 事实上, 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拉丁语的习得, 特别是听力、口语能力。
第二, 这一时期的写作教学被分为了两种类型, 一种为语法写作, 另一种为文学写作。当时所称的语法写作事实上就是将法语文章翻译成拉丁语, 我们现在一般将其理解为本国语翻译成外国语的练习。这种教学形式是这次教学方法转变中的核心, 我们称之为“翻译教学法”。语法写作在当时基本上是机械式的, 学生在词汇方面主要借助于词典, 在语法方面主要借助于语法书。事实上, 在翻译练习中, 学生所借助的语法书和词典是很难完整描述一门外语的。例如, 词典中就并不含语境, 机械地去寻找对应的词汇, 会使翻译出来的语言变得很不自然, 这种语法写作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用外语来写作。
第三, 在文学写作方面。文学写作延续了文艺复兴以后的教学方法。文学写作在当时是高中会考的科目。教师主要是把名家的文章作为范文教授给学生, 让学生背住在作文中到处都可以通用的句子。那一时期的文学作文“很容易找到相似点, 找到套用的模式, 就像笨拙收集起来、拼凑起来的大杂烩”。
第四, 这一时期在教授语法时会先列出众多繁琐的语法条文, 然后要求学生大量记忆例句。1654年出版的最早的一部拉丁语法语双语的语法书Despautère就宣称包含了学生在整个学生时代所需要的所有句子。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记忆—重建这些例句, 包括其中的语法, 当然也包括词汇。这里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在语法学习中, 我们应该采用哪种方式, 演绎式还是归纳式。这一时期语法教学注重的是演绎式。教师在教学中先讲授语法规则, 后举例句并译成母语, 并用母语译成外语的方法巩固所授语法形式。我们认为,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语法学习的渐进性, 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普遍。这一切都将促使语法教学走向归纳式, 从例子到规则, 而不是从规则到例子。
第五, 这一时期, 人们认为拉丁语教学更多地“承载了思想、理性, 用一种语言来描述另一种语言, 必须在智慧上注重单词的价值、思想的连贯。”这种理念导致此次开始的教学方法延续时间特别长, 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 将近三百年的时间。究其原因, 是因为当时盛行文化上的种族优越感, 罗马社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社会。这种优越感排斥所有具有异教徒文化的作品, 所有被选择用来做教材的作品合集都需要经过审查。这种扭曲了的拉丁文化被冠以了人文主义的名字。这里所说的人文主义并不是我们当今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而是当时天主教文化和古罗马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种族优越感的文化形态。当时, 人文主义成为了拉丁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习拉丁语被认为是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最好途径。19世纪末, 当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再适应社会需求和道德需求时, 在法国发生了“人文主义危机”, 很多人开始质疑拉丁语的教学理念和地位, 即使如此, 天主教会和保皇派还是反对改革, 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就是拉丁语的文化承载功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不否定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但是盲目的文化优越感会过多地赋予语言教学以责任, 而过重的责任会成为教学方法发展的阻碍。
就是因为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上所说的各种弊病, 这一时期拉丁语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下。虽然有长达7年甚至更长的拉丁语教学时间, 但是教学效果却很差。教学的投入和结果不成正比。拉丁语“占据了青年时代最好的学习年份, 人们自然要思考获得的结果是否和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成比例”, 在17世纪时就开始有人质疑这一点, 蒙田曾经对比过自己在家中和在学校中学习拉丁语的效果。在他家中, 他父亲规定所有人都只能和蒙田讲拉丁语, 甚至是女仆, 在既没有课本, 也没有语法教材的家庭环境中, 蒙田在六岁之前就掌握了这门外语, 但是在进入了当时的一所名校之后, 他的拉丁语反而退步了。实际上, 此时在质疑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 开始出现了崇尚纯外语环境的、依赖听说训练的、接近母语学习的自然教学法的思想萌芽。
四、十八世纪后半叶开始的拉丁语教学方法的改良和发展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 随着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有一部分人开始采用改良过的拉丁语教材, 我们将其称之为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拉丁语作为实用知识的需求。首先是在自学拉丁语的成年人中使用, 后来开始扩展到一些专业院校, 如军校、商校、女子学校等。但总体来说它的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局限的。
首先, 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注重普遍适用性, 强调所出版的教材的重要性, 降低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重要性。其次, 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开始简化语法内容, 并根据等级来编写语法书。特别是在学习初期, 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 严格控制语法的难度。再次, 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开始同时使用书面练习和口语练习, 练习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特别是开始注重口语的教学, 在当时很多出版的教材中, 开头的几课出现了语音教学的内容和相应的练习。另外, 词汇也开始按照主题来进行教学。这些主题基本都是有关日常生活的, 例如在饭店中的会话, 也有较为抽象的主题, 例如表达同意等。
但是, 有着实用目的的传统教学法中翻译仍然是核心, 所以我们认为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改良, 并没有彻底地推翻翻译教学法。翻译的核心地位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 即使是自然教学法的推崇者也并没有放弃翻译练习, 认为说外语就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翻译过程。真正打破翻译核心地位的是1901年通过行政通知而确立起来的直接教学法, 它彻底地抛弃了教学中作为中介的翻译过程, 在自然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一种完全不借助母语, 只注重口语, 强调直觉和重复的教学方法。很可惜的是, 自然教学法和直接教学法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是至少我们仍可以看到, 直接教学法在很多方面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推翻和纠正。
五、结束语
从16世纪到19世纪, 拉丁语的教学方法经过了多次改变。总体来看, 核心的问题有三个。第一, 语言是工具, 还是更多地承载了文化、道德、美学的责任。第二, 语言学习应该注重笔语, 还是口语。第三, 语言学习是演绎式的, 还是归纳式的。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而又难以直接回答的。但是, 如果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教学方法的变迁过程, 我们还是可以找到部分答案的, 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外语教学方法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Prost, A.Histoire de l’enseignement en France, 1800-1967[M].Paris:A.Colin, 1968:54.
[2]Breal, M.La tradition du latin en France[J].La Revue des deux Mondes, 1891, (6) :551-570.
[3]Compère, Marie-Madelène.Du collège au Lycée (1500-1850) [M].Paris:Gallimard-Julliard, 1985:291.
[4]Pitollet C.Hispania, o sea introducción al conocimiento prácticode Espanna, su lengua, suhistoria, suliteratura ysuvida toda[M].Paris:Hatier, 1930:305.
[5] (De) Montaigne, Michel.Essais[M].Paris:U.G.E., 1964[1st ed.1595]:449.
[6]Puren C.Histoire des méthodologies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M].Paris:Cléinternational, 1993:21.
[7]Dürkheimé.L’é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M].Paris:P.U.F., 1938:404.
[8]Bain Alex.La science de l’éducation[M].Paris:F.Alcan, 1885[1st ed.1879]:328.
法国外语教学 篇9
一、拉威尔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
1、从和声和调式上来分析
首先从和声上类分析, 拉威尔充分吸收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风格。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在和声上的突破性为印象主义开始的音乐创作之路以及现代音乐奠定的良好的基础。他打破了传统的和声的大小声的概念, 细腻的将钢琴各部分音色都晕染在整个乐曲当中, 他还大量的使用全音阶、五声调式等等, 对于各种不和谐的音程与品行无八度也给予了大量使用。除此之外, 拉威尔特别擅长使用五声调式和四、五度和弦, 其中《水的嬉戏》副部主题中就应用了这种风格。
从调式上来看, 拉威尔的《水的嬉戏》中, 它的调式在无调性的范围之内却更尊重古典主义形式《水的嬉戏》中, 无论它的和弦是多么不和谐, 但是他发出的音效效果却始终能保持清爽透明, 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其整体都围绕一个主音调做的延生, 旋律线条相对明显清晰, 偶尔会有带着某种调式的倾向性, 并解疑一个大的调式泛音形成一个具有倾向性的旋律。
2、从写作内容和形式上来分析
拉威尔的作品大部分描写的是客观事物, 即便如此他描写的客观事物就能成为当时钢琴创作风格的代表。当时法国作曲家例如德彪西的作品也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为主但是他的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去体验周围的事物, 然后通过自己风格和技巧的运用添加到作品里去, 但是拉威尔的描写客观事物的音乐, 却是将自己放置到具体事物当中, 跟具体的事物融为一体, 再从中塑造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水的嬉戏》作品中, 拉威尔就是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的环境中所创作出来的, 那种人与作品合一的境界赢得了业界的一致称赞。设身处地的创作自然更受到大家的喜欢, 所以当时有许多作曲家纷纷效仿拉威尔的这一作品内容,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法国的一种作品风格。
形式上, 根据拉威尔独特的创作内容的特点, 所以他更擅长用宽广悠扬的旋律和明亮辉煌的色彩。在《水的嬉戏》中, 透漏出来的更多的清新淡雅的曲风, 且给人一种朦胧中的清晰。因为拉威尔的作品是立足是自己的感觉出发, 所以难免在其中会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但是由于自己的这种感觉是其身临其境迸发出来的, 所以又多了一丝鲜明主题意味, 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3、从音乐色彩上来分析
拉威尔的《水的嬉戏》具有一定的朦胧色彩的风格。在当时十九世纪初期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人们充满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于音乐有更高的寄托就是情感的宣泄, 所以当时法国音乐作品大部分是色彩比较鲜明手法比较夸张的。他认为音乐的层次应当是宽广的, 钢琴乐不能作为发泄感情的工具, 所以他的《水的嬉戏》
有体现出大片弱音里出现强有力的小动机, 在《水的嬉戏》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从ppp、pp、p、mp、到f、ff、fff六个层次的变化。这种强烈的对比使拉威尔的《水的嬉戏》种各种形态的水描画的清新无比, 也在音乐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明朗、清新色彩。
二、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在法国钢琴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拉威尔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成。
1、成长经历方面分析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于其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对于拉威尔来说, 其出身在一个家庭富裕的条件下, 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获取了大量的音乐方面的知识。拉威尔的父亲对于音乐就十分热爱, 所以这对于后来拉威尔对于音乐的执着也有起到巨大的影响。同时出自于拉威尔对于母亲的依恋、母亲民族音乐的热爱都使他对于音乐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就开始学习起音乐。在具体的音乐学习过程中, 正规的音乐教育和拉威尔的由衷热爱与专研对于拉威尔日后在法国传统音乐的寻找道路上打下深厚的基础。
2、社会背景方面分析
艺术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所以社会的变动对于创作家创作有着重要的向导作用。
拉威尔早起创作时候, 当时法国正在经历巴黎公社和浦发战争, 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所以他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作品都能有极大的浪漫主义情调。此时期的音乐风格中有一股狂野的气味, 大多数作曲家都想突破传统音乐的束缚, 创造出符合当下时代的音乐形式。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也大多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其《水的嬉戏》这部作品身上就有但是时代背景的影子。
3、浪漫主义遗风对于拉威尔创作风格的影响
拉威尔音乐创作风格出现在浪漫主义后期, 这个时期人们渴望变化渴望新事物, 而在这个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际, 拉威尔的独特的创作风格给人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 瞬间被传播开来, 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法国钢琴乐的代表风格。它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 是符合一定的规律的, 往往新事物是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之上的, 然而新事物的发展又离不开旧事物的孕育。所以创造出来的拉威尔新的音乐风格。例如他每个钢琴作品几乎都有标题, 可见是由“旧事物”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那里继承而来。所以拉威尔的音乐风格虽然是一种新事物, 但是它却是在法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的。比如, 《水的嬉戏》中, 拉威尔在写作内容上就是继承了传统的浪漫主义李斯特的的作用关于“水”其次在具体描绘水的技巧上, 拉威尔又继承了李斯对于“水”的高难度炫技手法, 他用李斯特首创的刮键式验证方式。在《水的嬉戏》第二十九、三十小结的右手也是采用四、五度平行的和弦方式也是来自于李斯特在《艾斯特别墅的喷泉》作品中的技巧。
三、拉威尔钢琴作用的演奏技巧
1、《水的嬉戏》趋势结构上
有数据显示, 拉威尔《水的嬉戏》中的布局是以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 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 但是在这个传统的布局之内, 拉威尔巧妙地布置了许多和传统不一样的展开方式、调式、和声等。
首先从不一样的展开方式来看, 《水的嬉戏》的展开采用的是一个新的素材进行发展。在调性上, 《水的嬉戏》的发展部调式显得十分模糊。在材料运用上, 《水的嬉戏》中出现了大量的模进、反复, 例如第四十四到四十七小结中。
2、触键技巧方面
《水的嬉戏》是一部有强烈的浓郁音画的作品, 各种形态的水的描绘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水”的听觉盛宴。如此神化的作品的完美呈现, 得益于多种不同触键技巧的运用。例如当时音乐最求的朦胧感促使拉威尔在具体演奏的时候必须控制整首曲目的触键位置, 避免指尖部分的触碰琴键。还要保持手指用力的适度使音乐听起来轻巧不笨重, 充分的运用了每一个触键技巧才能演绎出完整的作品。
3、力度和速度方面
《水的嬉戏》作品演奏之前, 拉威尔在作品中精确的标记出每一段所需要的速度, 例如他会在曲目的某段开头标记上Tres donx 144每拍。以保证演奏者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都能演奏出符合他标准的音乐。严禁演奏者根据自己的主观随意践行快或者慢的改变处理。保证作品可以以最好的效果呈现在听众面前。
另一方面是指在下键的力度上, 《水的嬉戏》作品中下键的力度也是经过拉威尔精心设计的, 例如从三十八到五十小节, 拉威尔将力度从p mp到f ff fff有到最后的减弱。整个力度变化让听众完全融入到曲目当中, 跟着曲目的变化而澎湃、低昂, 让听众能一直保持新鲜感。
4、踏板的运用方面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 《水的嬉戏》对于踏板的巧妙运用让拉威尔所要求的朦胧音乐有了不一样的线条美。
《水的嬉戏》作品中在对于弱音的处理上, 可以看到弱音踏板的频繁出入, 这些弱踏板的出现为整首《水的嬉戏》注入了新鲜的力量使其整体的音量变得轻柔, 音乐的强弱层次有变得更加清晰。
其次在《水的嬉戏》中加入了延音踏板的运用, 将延音踏板一个接一个的连在一起, 在同一个音上换踏板, 使其有了泛音的效果。
四、结束语
拉威尔的《水的嬉戏》尽显了拉威尔的本人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故而这部作品在法国钢琴音乐上了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起到了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代表了当时法国钢琴音乐的流行创作风格, 也为当时钢琴音乐的演奏提供一定的技巧性建议。极大的有利于法国音乐的发展。
摘要:莫里斯·拉威尔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 据有关数据统计, 他一生当中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 但是都是精华, 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在当时西方音乐历史上留下辉煌的印记。莫里斯·拉威尔的钢琴音乐融入了多种创作风格, 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赋予了新力量也为印象主义音乐开辟新道路代表了当时法国钢琴的演奏风格和技巧。本文主要通过拉威尔典型代表作《水的嬉戏》来分析其演奏风格和技巧, 来进一步照射当时法国钢琴演奏风格。
关键词:拉威尔,印象派,法国钢琴作品,触键,珍珠式演奏
参考文献
[1]范斯顿.拉威尔《水之嬉戏》初探[J].黄河之声, 2015, 23:6-7.
[2]王丽莉.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J].艺术研究, 2016, 02:42-43.
法国没没有的法国菜 篇10
一个法国人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决定在此投资。无论是装潢还是设计,他几乎完全参照了法国餐厅的风格,甚至连餐厅的桌椅、地板和餐具也是从法国空运过来的。不仅如此,他还从法国自带厨师,在餐厅里遍植法国花卉,完全就是一个法国高档餐厅的原版照抄。
谁知开业后的情形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两个月下来,餐厅不仅没有盈利,反而陷入了严重亏本的境地。菜肴的口味完全地道,配料也绝对正宗考究,可是,问题的症结究竟出自哪里?老板一筹莫展。
其后不久,一个年轻人来店里应聘,经过几天的观察,年轻人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其实餐厅生意一直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缘于咱们这里的法国菜过于正宗了。”“正宗的难道不好吗?”老板愈发不解了。
“您有没有注意到,来咱们这里就餐的很少有法国人,试想,人家千里迢迢从法国来到日本,肯定不会再去品尝家乡的菜肴。”年轻人继续分析,那么,也就是说,光临咱们这个餐厅的90%都是外国人。您做的菜也许是很正宗,可是,您恰恰忽视了最為重要的一点,传统的法国菜肴尽管外观品质精美绝伦、品种繁多,但却存在火候较小、口味肥浓等不为大多数外国人所接受的弊端。就以咱们餐厅里的臭芝士、鹅肝酱为例,并不是很受顾客欢迎,特别是榴莲饭那种刺鼻的味道,相信,那只是法国人的最爱。不管是口感还是味觉,法国菜肴并不适合这条街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这也是之前几家法国餐厅最终歇业的主要原因。
老板若有所思,也许,自己的失败真的就是缘于做的法国菜肴过于正宗。接下来,餐厅老板开始给自己的菜肴重新定位,那就是做法国没有的法国菜,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菜肴的配方与制作工艺,不断借鉴其他各国餐厅的经验和做法。不仅如此,餐厅老板考虑到好多游客由于赶时间,也许不会像传统法国文化那样耗费几个钟头,坐在那里,持着刀叉文质彬彬地用餐,于是,该餐厅率先推出了独创的法国快餐和外卖。渐渐地,该餐厅在这条街有了名气,好多国家的旅游团来富士山旅游都会指定在该餐厅用餐,甚至很多法国的游客也特别青睐这种经过改进的特殊的法国菜肴。
这家餐厅就是后来著名的法国福楼集团的前身,经过30年的创业,该集团已发展成为法国餐饮业的第一大集团和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200多家餐厅,5240名员工,2009年的营业额近4亿欧元。
很多时候,成功并不是原版照抄或者一成不变,正宗的法国菜,只适合于法国人,你不可能强求全球的游客都去迎合你的口感。
触摸法国 篇11
一切都是6个月前的事情, 还记得第一次去超市的兴奋, 完全看不懂货架上的标签, 很辛苦地用电子字典和比划向服务员解释我的意思, 那样笨拙的表达让人很难堪, 好像自己是个低能儿一样。还记得第一次去学校, 没有欢迎会, 没有人接待我们, 找不到教室, 后来迟到了很久, 连午饭也没有时间吃就要去上课, 什么也听不懂, 没有人帮你, 机械地记笔记, 晚上洗澡的时候就哭了, 泪水和着热水落上肩膀。还记得第一次为了写论文挑灯夜战, 只睡2小时, 第二天早上就爬起来背案例。还记得很多事情, 那些散落在我脑海缝隙里的零碎时间, 在我洗完衣服盘子, 关掉台灯, 打开落地窗泡一杯热茶席地而坐的时候都蜂拥而至。有一次和法国的朋友通完电话, 在清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我以前的单词本, 音标和中文翻译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得五彩缤纷, 现在看着看着, 就知道了什么叫做笑着哭了。和法国同学说起来我们只学了2年的法语就来学连法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法律, 他们那些不可思议的表情叫我都佩服自己的决定。但是现在我已经可以很自然地和大家一起聊天, 开玩笑, 讨论问题甚至是嬉闹调情, 和法国人还有法国籍的人们。虽说学习还不能驾轻就熟, 但是学分已经比近一半的法国同学都高了。没有人相信我只学了2年的法语, 没有人相信我只来了6个月, 在巴黎的时候甚至有人以为我已经嫁来法国很久了。不知不觉地, 就半年了, 真的就过了这样久。
去图书馆的路上, 有美丽而平静的海岸线, 有被白云倾覆的冰蓝色天空好像大西洋的倒影, 有一大片枯萎的向日葵田地藏起暗涌的鸟群。风总是很大, 拉洛社尔的阳光和雨点一样暴虐。习惯了走得很快, 快得像亚瑟·蓝波寻觅他的新世界, 快得像巴黎冬天飘下的梧桐叶, 我不知道被吹向哪里, 我不知道那个新世界何时会来。我的耳边是周杰伦的歌, 仿佛闭上眼睛, 自己还是在武大的操场, 听他呢喃我年轻的剪影。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 我不要停下来, 不然就会腐烂在地下飘不去我要的远方, 找不到我要的天堂。
有时候会短暂地停下, 停下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拍一部法国味道的小电影。9月的时候武汉还是炎夏, 这里已经有穿戴优雅的homosexuel (同性恋) 围一条围巾, 招呼我和他们一起喝一杯咖啡, 大方地和我讲他们的爱情, 自然而然。10月的时候武汉应该有了初秋的气味, 在这里等车的时候遇到带着可爱小狗的老人, 和他闲聊, 和小狗打招呼, 感受着他们相依为命的满足与快乐。12月, 在巴黎, 被完全不同于拉洛社尔的大都会的气氛所包围, 那里咖啡厅里的服务生都会冲你眨眼献媚, 赞美你的帽子, 给你一小包咖啡豆给你讲它们如何从巴西飘洋过海来见一个charmante (迷人的) 中国女孩。从卢浮宫到凡尔赛, 每每坐在一家咖啡店里, 都像极了一出浪漫的戏。2月的时候我的整个国家都被雪灾困住, 而拉洛社尔的大风刮不走湿润的海风, 没有雪的鼠年春节, 我用英语演讲来庆祝, 在英语课上给大家介绍我们的新年, 他们用热情的Bisous (法式见面亲吻礼节) 来祝福我们。烟花3月, 不下了扬州, 但是我的电影还在拍。
我所在的小小城市, 坐落在被白色的帆船簇拥的大西洋畔。夏天很多游客来享受这里的太阳和大海, 据说在街上人多到你动都动不了, 冬天很多在巴黎有房产的人会回去过圣诞。哪怕在中法关系最紧张的时候, 走在街上, 还是会有就着Expresso晒太阳的人们冲你亲切地用上升的调子说“你好”, 问在哪里学的中文, 有的说是意大利, 有的说在西班牙, 都是在旅途中学的, 说着说着就感叹中国之大, 经济之发达, 中国人的分布之广。大家笑称中国人真是占领世界了, 一点也没有讥讽的意思。聊一聊, 就一定要请你一起喝一杯, 有的就大方地把地址给你, 请你去用晚餐。无非是面包加海鲜, 但是酒一定要有, 衣着考究戴着助听器的老人也好, 穿了耳洞的前卫青年也好, 说到政治艺术历史法律, 都有讲不完的话。酒瓶一空, 变戏法似的就又来一瓶。说法国人浪漫真是不为过, 走在集市里, 卖花的大叔都有送不完的铃兰和郁金香, 说想要玫瑰的话就要用一个吻去换, 我说太贵了, 我还是要免费的花好了, 大家笑做一团。在餐厅里吃晚饭, 挥手结账, 服务生很忙的话就会对我做一个吹萨克斯的动作, 要我稍等。我回敬他几个音符, 就是瞎哼哼, 结果他就放下别的客人, 和我一起用各种拟声词奏完这一曲没有乐器的爵士。其他的顾客也就笑着听着, 再轻轻鼓掌。问我还要不要跳个探戈, 我说不会, 他就自己踩了几个拍子, 又彬彬有礼地谢幕, 好像他如戏的人生, 没有舞台, 就随处起舞当歌。
要想真正地了解法国人, 还是要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我分别和3个不同的家庭一起生活过或长或短的时间, 在巴黎波尔多还有拉洛社尔。法国的男主人在我看来都很腼腆, 唯有在下棋的时候让你惊叹他们的思维缜密。早上给全家做好咖啡, 就着报纸在桌前等着和每个人行吻礼。女主人则都相当地热情奔放, 会哦啦啦啦啦啦地责备你用错了酒去配她的奶酪, 会为了多在博物馆里多呆一分钟和管理员争个面红耳赤。喧闹的时候, 圣诞夜, 全家人都呼喊着我们要卡门我们要卡门, 结果女当家放出一曲意大利歌剧, 惊呼着听这个颤音, 这就是意大利!安静的时候, 妈妈就着浓咖啡思考用什么样的蓝色结束她的作品, 孩子脱下击剑制服, 坐在阳光里弹着约翰·列侬, 简单而悲伤的旋律和着二十点的西晒把一切勾勒成一幅诗意的画。有时候我在樱桃树下睡去, 醒来的时候发现树叶里夹满散落的花瓣, 空杯里已是满满的冷咖啡。进房间去, 太妃糖色的大猫就蹭着你的腿, 被摸一下就幸福得呼呼响, 主人家捧着一本广告问你, 今晚在老港有音乐会, 去听么?更多时候,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谈到个什么事, 突然就有人问, 是谁谁谁发明了自行车, 或是第一个卡蒙贝尔奶酪是几几年的, 于是大家就倾巢出动上网翻书……难怪一顿饭几个小时吃不完。总是有朋友对我抱怨法国人的淡漠和随性, 说他们活得没有激情, 然而看着这样较真的生活, 我总是被感动。在图书馆, 很多学生都把书包衣服丢在地上, 随便地席地而坐, 一边查资料一边自言自语, 脏字连篇地抱怨老师发神经啦怎么找不到啦, 叫人哭笑不得的孩子气。但是和你争论起一个问题, 层出不穷的案例还有数据, 让人奇怪。明明昨天晚上还看到他在酒吧里晕乎出丑, 明明早上还看到她为了借个火傻气地等在停车场, 怎么就知道那么多的, 不会是瞎编的吧!于是他或者她就把资料打印给你, 理直气壮地指来指去, 最后还很装地对你说, 不懂就问, 大不了再讲一遍。不服气的我当然会转移话题, 中国问题上, 怎么也不能输给你!一开始他们还说着这不是真的, 我不这样认为, 后来终于败下阵去, 就开始用很崇拜的语气问东问西了, Ah Bon?AhBon? (是吗?是吗?) 最后一定要用“我听说过……”, 或是“这个我知道, 就是……”这样的话来结束我们的争论, 吵再凶, 一杯咖啡后大家又嘻嘻哈哈起来了, 这个说我厌恶你的措辞, 那个说你以为你的用词很好么, 你的总结不够清晰啊, 这个又说怎么可能!其实一回去就开始反省了。
什么观点都可以不同, 唯有一件事, 所有的学生都有共识, 就是抱怨老师。一开始我们还对老师恭恭敬敬点头, 问个问题也是诚惶诚恐, 后来就和真正的法国学生一样吐舌头, 耸肩膀。老师不但不生气, 反而夸你越来越像个法国人, 有些活泼的老师还和你比赛吐舌头, 简直是一点为人师表的自觉也没有。考试前还会问有没有受贿的?价钱可以商量哦。当然了在法学院更多的老师都是碉堡, 开口闭口的拉丁文, 说是很“Chic” (优雅) , 上课前和大家问好, 要是大家回答的声音不够响就会很委屈很严肃地说我对你们问好, 你们也要向我一样。有段时间罢课风刮得紧, 别的学院纷纷被学生占领, 唯有法学院一切照常, 有时候正在上课, 就有经济学院文学院的学生代表来闹堂, 要做演讲, 老师耸耸肩对我们说要复习啊考试不取消, 等老师一走学生就散了, 根本没有人听什么演讲, 搞得别院代表很尴尬。最搞笑的是有的老师不妥协, 自己在课上搞起小演讲, 高呼我们就是要学习不罢课, 我们有自由工作的权利云云。下面就唯恐天下不乱地起哄, 简直没法上课。法国人最常说的不只是哦啦啦, 还有“我不在乎”, 开口闭口的自由民主, 我要怎么样是我的事, 你管不着, 拽得不得了。博爱就更不用说了, 和你没过说两句话, 打招呼的时候就亲热的一塌糊涂。来这里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自己把自己当回事, 不然没有人把你当回事;第二件事就是要会拒绝别人, 只要一句“我不乐意”就够了。
刚到这里的时候, 同学们向他们的朋友介绍我, 都说“这是唯一和我们行接吻礼的中国人”, 性格原因, 很自然地就可以和陌生的环境交融起来, 虽然还是有距离感, 但至少看得真切。我认识的法国人, 都是真诚的, 自我的, 在工作上绝对地严苛, 但是生活里随性地一塌糊涂。浪漫的时候要人合不拢嘴, 较真的时候要人咬牙切齿。如果说有不愉快的时候, 当然就是在西藏问题上, 其实我们都不能用单纯的一个“好”字或是一个“坏”字去解释, 他们的民族就是这样一根筋, 太强烈的欧式优越感让人又敬佩又愤怒。法学院是右派阵营的集聚地, 中法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在咖啡机旁都可以和人吵起来, 当然了我们都会用“辩论”这样专业一点的词, 但是辩论到后面火药味就会变得很不专业了。我会大声指责他们媒体的片面性, 还有谴责他们所缺乏的民族凝聚力导致二战的完败。他们呢, 当然会更大声地用人权问题来压制我, 然后以民主来做总结。这时候你就体会到了当年西塞罗还有亚里士多德在大庭广众下当街辩论的传统。我们可以互相比音高似的叫嚣着“耻辱”, “无知”之类的词, 别的法国人只是看着, 也不参与。这时候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在法国课堂上教授会很粗暴地打断一个学生的问题并指责他没有听讲, 而那个学生会更粗暴地把问题问完。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言论自由, 在咖啡厅, 在巴士站, 在电影院, 在路边, 任何人都可以不赞同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的赞同。就像一个朋友说的, “我就是说出我的想法, 你听不听是你的事。”如果你可以说服我, 你就会赢得我的尊重。所以在餐桌上, 辩论的阵营往往会有不同的阵型, 大家都竭力表达自己的想法, 否则就是被遗忘的人群。
小时候总是唯恐天下不乱, 觉得乱世造英雄。直到出国了, 站在课堂上大唱国歌, 才体会到无所谓乱世与否, 你的身后总有一个国家, 等着你的回归和创造。站在巴黎街头, 看着塞纳河上的晨曦, 勾勒出爱情的美丽颜色, 艾菲尔像一个梦的符号华丽地伸向空中。这就是美好的法国, 像一个爵士的尾音, 美得颤抖, 叫人不想停下。有一刻你会对自己说我想留下, 去感受它。但是在晚上, 站在华庭之下, 看着香榭丽舍像一场流动的盛宴, 远处的摩天轮旋转出无尽的遐想, 你就还是醉了, 有点忧伤, 觉得再美好的一切不过如此, 觉得你来了这里不只为了一瞥她的容颜, 哪怕绝色倾城, 你还是要回去, 用你自己开拓的天空去营造你的世界。你还是属于那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国度, 你恨不得马上就回去, 用你的双手, 用你的心, 去为她增添美好。
【法国外语教学】推荐阅读:
法国优秀教学设计08-29
《法国号》教学反思05-24
法国号 (教学设计)06-11
法国高等教育教学特色10-17
法国就是法国10-16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11-30
法国学生07-13
法国学校12-03
法国介绍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