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剖析

2024-10-08

思想剖析(通用12篇)

思想剖析 篇1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其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 这与它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特别是它善于吸收借鉴别国的文化,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对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重视, 对于维护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 促进经济的发展, 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习和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是为了探求它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日本发展经验的同时借鉴其有益的经验为我所用, 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本土思想和理论

1. 神国主义思想。

神国主义思想是日本所固有的一种思想, 与天皇崇拜密切联系它根植于每个日本人心中, 它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习惯, 支配他们的思想观念。神国主义思想对古今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近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日本也像其他古老的国家一样, 围绕着民族起源与国土的形成等问题创造了许多神话。日本一向以神国自居, 天皇被看作是天照大神的子孙, 极力鼓吹大和民族的优越性, 吹嘘上天赋予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 而日本对外的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旨意而进行的“圣战”。

2.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武士自幼就接受超强度的军事训练和忠诚为主献身的思想教育。他们以刀剑效忠自己的主人, 秉持着尚武、奉公、勇敢、隐忍, 谦让的习气。武士道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传授武艺, 这是武士职业技能的训练。二是灌输武士道精神也就是对武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不仅吸收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还要求武士要重恩义轻生死, 甘愿为主君和家族利益牺牲。如今的日本人仍然秉持着武士道的优良传统。

外来思想和理论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入日本, 一直被日本历代的统治者推崇。儒学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日本本土思想, 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教。儒学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 并且认为“仁”是人类中重要的美德, 而在传入日本后, 儒教则着重强调忠、义、勇、信、俭, 把儒学处于核心地位的“仁”替换为“忠”。这里所说的“忠”是对主君的绝对忠诚, 可以完完全全的为主君献身的程度。儒教中对“忠”的强调也正契合了武士道精神的要求。

2.杜威的“多元主义”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日本被美国占领, 为了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 美国开始对日本的教育进行改革, 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取代了《教育敕语》, 民主的教育体制在日本基本确立。杜威的“多元主义”思想在大正时期传入日本,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民主教育, 认为教育应该作为一种推动力量, 要造就一个积极进取的社会分子, 而不是为了培养唯命是从或者“机械的奴隶”。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正好契合了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 对现代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巨大。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1. 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期间的目标:“和魂洋才”

早在明治维新前的一百多年里, 日本就希望建立一个可以与西方匹敌的近代国家, 但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等。而到了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全面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教育、经济、军队以及政治结构等方面。日本在迅速西化的过程中只是成为了一个在设备、物质上的西式国家而不愿意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 保留了“神国主义”的思想观念。充分的证明了“和魂洋才”这一论断。

日本的近代化的过程中一向把“和魂洋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将“神国主义”思想扩大化与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结合一起,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被进一步表述为“尽忠报国”、“皇国之良民”。而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成了培养“良民”。而在1941年颁布的《国民学校令》, 则将整个日本的教育体系纳入了“战时总动员”的漩涡之中。

2. 二战后的目标: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军事占领, 而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开始民主改革, 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所变化。1947年3月, 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取代了之前的《教育敕语》, 其第一条就规定:“教育应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的, 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 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就成了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随着占领期的结束, 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社会的中心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 前一时期强调的民主理念过于理想化了, 不适合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强调功利主义以及民族主义思想。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 日本俨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日本开始在国际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主动分担国际责任, 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 以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 国家主义教育

日本的国家主义思想是从神国主义思想演变过来的, 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国家主义教育强调个人对国家利益的绝对服从, 培养国民忠君爱国的国家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日本对其国民大肆鼓吹君权神授以及皇民思想。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 天皇是神的子孙, 从而树立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2. 军国主义教育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到近代与垄断资本主义结合演变成了军国主义。大正时期, 日本为了转嫁国内危机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不断地扩大。通过教育以及大众传媒向国民灌输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应该成为世界的主宰, 宣称要用武力征服世界。号召国民加入这场拯救全世界人民的“圣战”中去, 不怕生死效忠天皇。正是因为这一思想对日本国民的侵蚀, 给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

3. 民主主义教育

战后《教育基本法》取代了日本之前的《教育敕语》成为新的教育基本纲领, 其中就谈到日本公民应该具有必要的政治素养, 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公民的民主主义理念、日本宪法的基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等。而这些也充分的体现了美国在日本民主教育上取得的成功。在美国的督促下, 日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主义教育的改革。例如,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承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自由。在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的教材, 做到因人而异, 制定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案。充分的肯定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尊严, 注重劳动与责任的关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培养了日本人较强的民主主义意识, 并且为其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 国体教育

二战后日本按照远东委员会的决议取消了日本所有的军事教育, 取消日本的神教, 走“民主化”的教育道路。而在1946年元旦发表的《人间宣言》中天皇自我否定了“神格”的存在, 只是作为国家的象征而保留下来。但是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仍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美军的占领期结束以后, 日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又继续渲染和宣传日本的传统文化, 使得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在人们心中复苏。而这种以“忠诚”为支柱的国家民族意识, 也造就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 紧紧的围绕在天皇体制下,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5. 集团主义教育。

集团主义教育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演变而来的, 它把武士道强调的“忠诚”改造为公民对所属集团的忠诚意识。而这种教育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常见。在学校教育中, 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培养学生们的群体观, 而在公司教育中更加注重员工对公司的忠心和归属感, 改善劳资关系, 促进企业发展。而在教育中通过对团体的忠心而慢慢的上升到对国家的忠心, 这样集团主义就和爱国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四、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俗话说“三岁之魂, 百岁之才”, 这样足以证明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里“男主外、女主内”, 根据这一传统一般都是母亲在家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家相夫教子。到了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主张父母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问题, 父亲出来养家挣钱之外还要关心孩子的成长。日本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而日本妇女为了更好的教育子女, 还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通过“母亲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以及育儿的方法。举办家长教师协会增加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能够更好的教育子女。

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教育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主要包括规范道德课, 特别活动以及各学科的渗透为主。主要是为了侧重培养道德品质和规范道德行为, 极富有针对性。较为直接的规范道德课是日本每个学校必须开设的称之为“道德时间”。各学校根据文部省的安排, 由班主任进行教材的选定与内容的教授, 特别鼓励教师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道德课采用看录像、讨论、阅读书籍、演话剧、唱歌、辩论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各学科渗透的方法是比较间接的, 主要靠的是教师在教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 科学的求真态度, 辩证的思维方法。

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有着全方位社区教育, 学校要进行全方位的开放, 发挥其在地区文化交流的作用。首先, 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与社区合作, 请社区居民作为临时老师, 讲解生活中的事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次, 通过各种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公共设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公民馆、博物馆、公共图书室、青年之家、市民会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场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其中的公民馆覆盖率达到90.9%, 它是居民关心国家大事, 进行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且公民馆还定期开设讲座, 培养公民为国家服务的意识, 做理想的合格公民。

4. 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的大众传媒在当今世界是十分发达的, 但其大众传媒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对日本的思想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大众媒体功能:第一、促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使日本民众不自觉的就接受了国家的大政方针。第二、引导社会舆论, 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影响政府的决策。第三、监督政府活动, 使得政府的运行透明化, 监督和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第四、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扩大决策系统的信息输入。第五、扩大决策的输出, 使民众更加了解政府的决策, 进而加强对决策的认同。

5.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人被称为“工蜂”和“工作狂”, 日本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与日本的企业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日本不论是行政部门还是企业单位都投入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以职业技术和职业培训为主, 再加上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 构成了日本企业教育的特色。企业不断地向员工灌输忠诚团结的精神, 积极进取的精神, 奋勇争先的精神, 礼貌谦让的精神等, 这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企业教育使员工形成了为企业无私奉献, 创造无限财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美) 罗伯特.克里斯托弗.大和魂[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7.

[3]张剑军, 王潇娴.近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概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3 (8) .

[4]王立新.刍议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异同[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 .

[5]王友良, 周勇.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J].南华大学学报, 2006 (6) .

思想剖析 篇2

一、党员干部职工思想动态总体情况

(一)我院现有现有在编职工51人,正处级领导2人,副处级领导4人。院党总支成员思想信念坚定,大局观念强,工作思路清晰,凝聚力、战斗力强。下设12个科(室)、站,两个党支部、党员32名(不含借调厅2人),党员干部职工思想相对稳定,大多党员干部职工能够坚持理想信念,具有宗旨意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条件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正确,同时,注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修养和提高。具体表现出工作兢兢业业,工作热情高,勇于奉献,顾全大局,能为我院长远发展出言献策。

(二)在院党总支的带领下,党员干部职工在政治上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厅党组保持一致,能够坚持集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能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自治区党委和厅党组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能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目前开展的党的群总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业务方面的学习,并不断地指导着实践工作。但部分党员干部职工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的系统性。

(三)对于党员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性重大事件。一是普遍关注住房问题,主要是近年来进入我院的大学生,按照目前个人收入和市场房款价格情况,要想留住人才,解决他们住房问题是一个难点。二是目前职工收入下降问题,这是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最为密切的问题,大多数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停发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加之物价上涨,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与过去相比在降低,普遍感到经济、生活压力较大,思想上有一定情绪,但通过做工作大多能够正确理解当前的政策要求,总体上干部职工思想比较稳定,能够正常完成各项工作;三是大多数党员干部职工对于重大社会事件和情况,在不明辨是非的情况下,不去围观、更不参与,能够拥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处置和决策部署。在加强民族团结、加强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特别是暴力恐怖事件,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厅党组保持高度一致。

(四)对于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厅党组的工作要求,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方面。今年我院各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在努力做好技术支撑、保障服务的同时,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性项目任务,不仅是院领导班子重点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干部职工普遍所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围绕今年国土资源工作要点,结合我院实际,突出狠抓重点工作,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科学、合理调整配备技术力量,做到认识统一、工作到位,上下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推进我院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我院党员干部职工对在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总体上是好的。但轻政治、重业务的思想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职工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是要深化《党章》、“三会一课”等党内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强化对党员的政治教育、党性教育。除加强党组织集中组织学习外,还应加强个人自学,养成一个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提高思想理论认识,才能明辨是非,才能不断地用丰富政治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在学习上不能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结合实际学而用之,不能浮于表面而应付,要有真才实学,学以致用。二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在少数党员干部职工中还存在着作风不正的现象,应重点加强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从严要求,从自身做起,给全院干部职工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和模范带动作用。三是作为党员干部要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正确思想认识和理念,要用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思想纯洁、作风正派,牢记宗旨意识和为党为人民的乐于奉献精神,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要首先做到,要舍名忘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六)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也是我们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院里大多党员干部职工总体上组织纪律和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职工组织纪律观念意识淡薄、涣散,不作为或慢作为以及令不行、禁不止的现象有所表现,在某种程度上给院里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七)在对我院整体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党员干部职工是比较关注的,一是深入加强队伍建设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结合实际,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实际、深入科室、项目调查研究,把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厅党组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相互配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在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对我院当前和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二是党的建设是我们党执政的生命线,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在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党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正常开展,但党组织整体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强,有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是很明显,甚至个别党员忘记了自己党员的身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忘记了我们党的宗旨,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在个别党员身上有所表现。因此,要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经常性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内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不断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作风建设,强化“三会一课”和《党章》八条义务和权力的深入学习与领会,开展一帮一的谈心活动;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党员年龄结构,积极发现和注重培养、考察年轻同志,使他们尽快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四是进一步加强各党支部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当前,要求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每个阶段,深入剖析、触及思想深入,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我院的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取得实效。

(八)我院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各种形式的非法宗教方面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与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厅党组始终保持高度一致,是一贯的、积极的,体现在上下思想认识统一、旗帜鲜明,步调一致。

(九)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突出的问题:一是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落实;二是部分科室普遍感到人手少、工作压力大,急需有关专业方面的人员;三是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学习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和贯彻落实;四是对年轻同志的教育引导和工作与生活上的关心还需加强,要多给他们学习、培训的机会,工作中要压担子,尽快使他们真正成为我院的有用人才、栋梁之才。五是职工收入普遍降低,生活压力较大。应在做好工作,抓好项目运行及对外创收增强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增加职工收入。

二、建议及措施

(一)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党章》、“三会一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性。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思想问题、性格特点等方面积极开展谈心活动,相互沟通,耐心帮助,达成共识。

(二)加强调查和研究,随时掌握党员干部职工思想动态。调查应是深入和实际的,让他们敢说真话、实话,真实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及时排忧解难。加强正确的教育引导,有意见建议或个人诉求应通过组织程序逐级反映,不允许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公共信息传媒发表意见建议和个人诉求。对党员干部职工反映的意见建议,在院党组织范围内能解决处理的应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应向本人进行说明,并同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

(三) 加强效能建设,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加强组织纪律观念的教育工作,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和效能建设活动的开展,强化组织纪律、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力度,把个人日常工作行为与经济利益、评优、晋升等相互挂钩,坚决维护组织纪律、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从党员干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推进我院的效能建设和制度建设。

《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剖析 篇3

关键词:颜氏家训 社会思想 儒家思想

《颜氏家训》成书于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灭陈后,全书共7卷20篇,作者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颜之推。该书中记录了作者的思想、经历以及对子孙的告诫和劝勉,其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和教育理念尤为被后世推崇。其中也有对于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和社会现实的描写,这其中融入作者自身的见闻感受,在乱世中作者的处世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作者颜之推为当时最著名的学问家,博学广识,对于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涉猎。颜之推一生饱经忧患和离乱之苦,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他的社会思想中对于儒家入世有新的诠释、对于当时社会的不公平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从《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产生原因两方面进行剖析和总结。

一.《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

1.儒学入世思想的重新诠释

颜之推一生经历坎坷,经历亡国之痛与离乱之忧,仕途并未亨通,因此可以说颜之推应该是对政治失望之极,缺乏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但细细观之,颜之推在南北朝时“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的现状下,对于儒家思想却是坚守的,对于其中的入世思想是极为推崇的。他提出“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要求后人学习和继承儒学。传统的儒学思想认为知识分子在离乱时代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改变现实,实现政治抱负,“治国平天下“才是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但是在南北朝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政权更迭战争频繁,知识分子在离乱中饱受战乱之苦,存活成为了人生的首要目标,此背景下的颜之推将儒教的入世思想更加现实化和功利化。首先就是他对子孙的要求切莫身居高位,“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与高官厚禄光耀门楣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在官场平安生存的法则。其次颜之推并不认可杀身成仁的做法,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传统思想中为了捍卫思想道义舍身成仁是值得褒扬的。但颜之推则认为文官直言进谏要掌握度,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不要越权而行,指摘君主的个人问题。最后他认为做人最重要是中庸之道,不仅是人际关系上的“君子和而不同”,还有个人的立身处世原则。行事不可极端,留有后路余地,在君臣关系上尽忠职守即可,不一定以身殉主;不主张放弃利益,毫不为己的行为,名与利不可分开。

2.社会批判思想

《颜氏家训》对于当时的社会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颜之推从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对于世族门阀的腐朽生活和门阀弟子的不学无术进行了揭露,坚守儒教的为立身之本。首先是对当时官场的批判,颜之推对于当时国家士大夫阶层无所作为,凭借门阀势力和家族优势获得权力的现象极为不满,这些门阀世家子弟平日生活养尊处优,不切实际,往往没有生活实践经验,因此“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对于他们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终日玩乐玩忽职守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空谈枉费了官府俸禄。其次对于当时社会崇尚的风气也进行了批判,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儿童,人人皆可谈玄学,玄学不再是只有士族阶层关注的学问,谈玄说理成为主流。门阀出身的士族子弟,衣食无忧,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空谈玄学,造成经世致用的学问难以无人问津,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毫无建树性的实际意见,崇尚空谈缺乏实际的现实支撑。并且长期的空谈玄学,造成士族子弟身体羸弱,病态士族。颜之推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讽刺揭露,提到“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第三是批判当时学风不正,选拔官吏腐败。他对于当时的学风如此描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燕,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学风不良,门阀学子弄虚作假,朝廷的官吏选拔徇私舞弊,允许没有真才实学的门阀子弟做官。

3.人才观念的革新

颜之推认为当时社会空谈玄学,崇尚清谈雅论对于改变社会现状,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士大夫这种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的意义变得更加轻微,改造社会的能力荡然无存。对于当时社会以不涉实务,不崇实际的人为精英的标准感到失望。他提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发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颜之推认为不能够了解农务,不知道农业技术的人是无法精通管理社会事务的,因为农业事物必须事必躬亲,讲究切身实践,缺乏实践精神和劳作精神的人更不会用心在社会管理事务上。因此他更主张经世学问,知识分子学习实际的技能经验,学习务农经商或是手工技艺,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颜氏家训》中表现的社会思想原因剖析

1.颜之推的个人经历

《颜氏家训》作为颜之推教育后代子孙,表现自己思想价值观念的著作,其中蕴含着诸多的社会思想,颜之推对于当时社会的评论和看法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二者联系密切。颜之推一生历经四朝,宦海沉浮,“三为亡国之人”,经历离乱之苦,饱尝生存之艰辛。颜氏一族原居住与山东琅琊,后来迁至建康。颜之推生在官僚之家,当时士族门阀已经在衰落时期,颜之推所在的士族势力已经衰微,因此颜之推目睹了大家士族控制朝廷,垄断官场的局面。他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在梁朝为官,梁朝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后来北齐为周所灭,他又成为御史上士,隋灭周后,他应招为学士。纵观其一生,四朝臣子,经历朝代变迁。颜之推少时也曾对老庄之学感兴趣,“肆意清流,不修边幅”主要是受当时主流影响,但发现其并非安身立命之资,后来在离乱中越发证明儒学的中庸之道和为官之道才是生存的法则,于是更加坚守儒教,使得后世子孙因儒而得益。另外颜之推生于士族家中,对于士族子弟不学无术,终日玩乐的生活非常了解,他们通过家族荫庇就可以成为入仕做官,但往往缺乏行政治理经验。经历了离乱之苦的颜之推更加认识到,这些士族子弟养尊处优,没有实际学问,在经历乱世时往往颠沛流离,生存困难,因此对后世子孙强调稼穑和经商的重要。

2.时代的背景影响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绝对主流位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儒家仁爱思想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逐渐退出社会主流,儒学开始衰微。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玄学和道教的兴盛,儒家思想更加败落。“丧乱以来,儒雅陵夷”,东晋由于佛教和玄学兴盛,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三武灭佛”既是为了避免佛教的泛滥造成社会资产流失而发生的,但是儒学并未因此而兴盛,玄学已久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士人竟谈玄理。

东汉末年时期,门阀士族实力兴起,魏文帝为了赢得士族门阀的支持,与他们妥协制定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并行,作为选官标准。至西晋九品中正制已经趋于完善,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门阀通过学院和族谱便可获得权力,进入仕途,考量标准完全是出身,才能与道德逐渐被摒弃。因此当时的士族多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之徒。东晋时期朝代更迭,这样的国家管理无法提出改变社会现实的意见,一些割据势力也难以兴盛强大完成统一。

三.结语

《颜氏家训》中表现的社会思想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心得写出的著作,对于颜氏子孙影响巨大,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在安史之乱中保卫朝廷而死的颜杲卿皆是颜氏子孙。《颜氏家训》中的社会思想对于现如今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中华书局1993

[3]宏卫中《颜之推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与世俗化传播———以《颜氏家训》为中心的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2015年1月

新时期农村青年思想状况剖析 篇4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 中国农村有了巨大发展。广大农民, 尤其是青年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 充满活力的广大农村青年在生活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取向, 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和未来发展。因此, 了解、剖析新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 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健康成长, 是我们更好地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依据

通过宜宾学院初等教育学院06级167名学生2008暑期社会实践进行问卷调查 (学生全为四川籍) , 以四川籍农村青年为对象, 年龄限制在20岁—30岁之间, 内容主要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青年对改革与发展、民主与法制、经济与生活、科技与培训、务工与创业及婚恋与交际等问题, 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问卷500份, 外出务工户294户, 占58.8%;个体经营户72户, 占14.4%;纯粹务农户125户, 占25%;其它 (含城乡结合户) 父母中或夫妻中一人为公务员、事业、企业单位正式人9户, 占1.8%。

二、农村青年思想状况存在问题

界定:新时期特指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特定阶段。农村青年特指“户籍”为“非农业人口”的青年群体。

从调查情况看, 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但与上一代相比, 他们发生了很大变化, 体现在发展意识越来越强, 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同时, 青年农民的思想状况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和贫富悬殊明显, 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差距较大。

1.问卷反映66.4%的农村青年知道新农村建设, 但缺乏全面的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82.6%认为是资金保证。对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这个问题, 17%认为是新风俗, 32.8%认为是完善的生活生产设施, 这说明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物”的范畴, 观念意识比较缺失, 科学道德观念还较缺乏, 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还需加强和改善, 这样才能真正发动亿万农民投身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建设中。

2.农村青年民主意识有所提高, 但法制意识不够。对基层组织认识一项, 被调查对象对村民自治有一定认识和要求, 部分人认可村干部工作, 部分人认为基层党的作用要加强, 对村委会帮助村民致富的作用, 认为很有作用的为12.3%, 认为一般的为71.4%, 可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堡垒的村集体关注程度。另外, 对务工问题, 多达86.4%的在乎有工作, 不在乎合同的签否和保险、养老待遇, 从中可见农村青年生存意识高于法律意识, 更反映出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艰巨性。

3.在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 当代农村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当一部分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 喜欢感知和接受新事物, 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愿望, 但同时, 大多数青年思想还存在盲区和困惑, 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为了赚钱。其对传统美德的漠视, 责任感的缺乏, 忧患意识的偏离, 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提升的忽视十分惊人。他们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 多以互惠关系为出发点,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关系”多达66%, “假如目击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刀行凶挺身而出”的仅占4.3%。

4.近年农村青年的整体收入有所提高, 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倾斜。在回答哪方面是“影响家庭收入, 阻碍农村青年致富的因素”时, 38.4%的认为就业无门, 61.2%的认为资金困难, 奇怪的是仅0.4%的认为“农业生产成本过高”。从整体看, 农村青年小富即安, 接受现实, 安于现状的思想严重。

5.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农村青年成长环境较差。广大农村青年学习、娱乐场所太少, 而现有的文化阵地未被很好利用。于是, 打牌、赌酒、喝茶就成了主要方式, “业余时间看书报”的仅4%, “看书报的目的”是“打发时间”的35.4%, 一些陈规陋习在农村青年群体中有抬头现象, 如婚嫁丧葬大搞迷信, 大操大办。

6.农村青年认为“社会不公, 贫富差距严重”的占82.4%, 这种认识如果不正确引导, 就会成为农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大障碍, 是产生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

三、问题原因

1.农村小商品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糅杂。市场经济并未在广大农村形成, 几千年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 等、靠、要的计划经济影响还很顽固, 市场经济阻力较大。

2.青年农民受自身素质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获取信息渠道不畅, 学习条件差, 文化水平不高, 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限, 缺乏主见与创新意识, 发展能力受限。相当多的农村青年完成义务教育离开学校后, 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过自学或参加职业培训的也不多, 从而缺乏职业技能, 只能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和乡镇企业的创造业等密集型的体力工作。

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力, 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 思想政治弱化, 对农民思想观念、品德修养、文化科技素质、民主法制观念缺乏有力的引导, 从而造成它的思想没有很好地得到弘扬, 错误观念泛滥。

4.农村青年精神生活贫乏, 内心深处的依附意识、自卑意识、恋土恋家情结、游子思想、随遇而安观念等还较严重。

四、对策和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着力发展农村实体经济, 夯实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力度, 认真落实公共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的政策,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加大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2.要通过加大对农村青年的科技—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强培育新型农民, 全面提升青年农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最终要靠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青年农民追求富裕的欲望非常强烈, 这就要求青年农民的培训要从适应型、数量型向战略型、质量型转变;要改进培训方式, 提升培训质量, 要有目标性、适用性、针对性。

3.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青年农村群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还要深化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和理解, 以提高青年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

4.要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要深入宣传普及市场经济有关知识, 增强青年农民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开拓农村青年致富新门路。还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必须结合乡村实际, 调整工作思路, 实现工作重心的下移, 努力探索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载体, 全面提高青年农民的整体素质。 (1) 要把提高青年农民素质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 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民主法制在农村的宣传教育, 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 移风易俗, 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引导农村青年正确认清形势, 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切实影响农民利益的相关方针政策。在当前新形势下,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民主和疏导的原则,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避免你讲我听的简单说教。 (2) 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下功夫建设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 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 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为青年农民提供精神食粮。 (3) 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不断满足青年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丰富青年农民的业余生活, 提高青年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农村青年的文明素养和生活品味, 倡导人人讲美德、家家创文明的社会风尚, 营造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6.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积极培养青年干部, 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万丈高楼平地起”村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得如何, 特别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能否真正落实, 直接关系到干群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稳定与否。一定要扩大基层民主的范围, 进一步加强党对基层民主工作的领导, 积极探索在基层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的机制,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基层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青年农民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 不断改进工作。要动员各级干部下到基层, 到青年群众中去, 听民声、悉民情、解民忧、消民怨, 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拉近活跃的农村青年之间的思想。

7.要深化青年农民转移就业行动, 做好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工作。要积极与本地及省内外的企业和用工单位建立联系, 开发就业市场, 争取各类岗位, 扩展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领域。在做好劳务输出的同时, 要注重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保护。

总之, 做好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也是长期的事, 只有把握时代特点, 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 才能有的放矢, 让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新时期农村青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思想状况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剖析农村青年思想状况有利于做好新时期农村青年思想教育工作, 有利于让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思想政治剖析 篇5

语文组 李晓燕

通过认真回顾以往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深刻反思,认真剖析本人在思想、工作、作风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归纳了以下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存在的不足

1.政治理论知识欠缺,尤其是教育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对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只停留在一般理解层面上,没有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掌握,先进的文化理解不够深刻。

2.思想上存在主观性、局限性和片面性。注重对自己分类工作考虑没有 站到学校或高立场考虑问题,有时只会站在自己角度看待问题,缺乏客观性。

3.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时因为时间和自身懒散,工作没有做到严谨和一丝不苟;有时因为工作繁忙,就疏于对班级的管理,或者会在教学上有所松懈,经常顾此失彼。

4.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自己本身对工作比较负责,但对各项具体工作掌握不全面,落实不深入,做法不细致。没有创新意识和撸起袖子的干劲,想得更多的只是按部就班把必须的本职工作做好,而缺少了工作的竞争和创新意识,有时甚至会有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

5.工作方法老套没能积极跟上时代步伐。没有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停止不前就会逆水行舟的紧迫性。其实,也就是缺少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二.整改措施

1.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认识,因此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论学习,运用一切科学,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2.及时完成各项工作,并提高对工作的前瞻性。任务合理安排,统筹计划做到更加有条不紊和一丝不苟。

3.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修为。坚持自己的原则,按照师德师风标准以及各种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忠诚教育事业,做到为人师表。

4.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和用心做事,认真出色的完成好本岗位的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想方设法调节自己的心态,减少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满腔热血投身教育事业。只有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成就感,以此才能更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6.本次剖析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肯定还有些存在的问题还没意识到,或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改正。请各位同事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思想剖析 篇6

人人过关 认真梳理 查找问题

紧紧围绕促进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北关派出所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认真贯彻落实“正风肃纪”第二阶段工作目标,教育引导全体民警从自身工作实际、崗位职责出发,本着不遮羞、不护短,人人过关的工作标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思想深处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确保教育整顿效果。首先,所领导带头开展深刻反思与自我批评,深刻剖析自身在领导意识、领导能力、理解和贯彻上级指示、关爱民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全体党员民警围绕接出警、便民利民、互助互爱、爱岗敬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根源进行自查。经支部整理,北关派出所民警队伍管理中主要查摆出了七个方面的问题。

理清思路 落实措施 促进工作

对先秦时期“法治”思想的剖析 篇7

关键词:法制,古代法治,法家思想,先秦时期

“法治”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1]55,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些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然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建立的大秦王朝,一方面靠法治主义而一统天下,另一方面却因法律严苛使得秦王朝二世而亡。本文对法家的“法治主义”进行剖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先秦时期“法治”思想

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理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早期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等,主张以法治为特征“,变法”和“以法治国”。早期法家分为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利与威势)最为重要。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做行法的力量,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另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他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为了防备大臣操纵权力、玩弄法柄,申不害建议最高统治者必须用术,君主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现统治。还有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商鞅认为治国光靠说教不行,强调“以力服人”。只不过这里所讲的力不单纯指暴力,而是指以刑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强制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和兵力等,法家认为法制手段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的治国手段,提倡严刑竣法,建立官僚制度并监察宫吏职守,以战求强等。这一“法治”思想最早在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而被推行和实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变法”的结果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的国力迅速上升。虽然商鞅终被继位的太子迫害,遭酷刑而死,但“法治”趋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秦国也因此而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法治要求“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同时强调以国家暴力作为法律的后盾,认为法律的强制手段是统治国家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他不但强调“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而且强调管理国家各项政务都应依法。

二、对先秦时期“法治”思想的剖析

1.先秦时期“法治”思想为以后的法律奠定了基础。

(1)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纷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2]205。在商鞅执掌秦国朝政十九年里,秦国不仅变得繁华富庶,还拥有了一只能征善战的“虎狼”之师,为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打下牢不可破的基石[3]65。

(2)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商鞅说“:圣人为法,必使明白易知。”主张法典语言要能使民众理解,反对晦涩难懂,其目的在于使民众懂得法律,从而能“避祸就福以自治”。韩非子也提出了“三易”“:易见“”易知“”易为”。法家还主张“以法为教”,上至官吏下至百姓都要学习法律,人人都“知法”,使天下吏民都知法守法,这就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定。这些思想观点一直为历朝历代所袭承,这与现在的法治建设也有着积极意义。

(3)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当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与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后来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可鉴可行的理论依据,汉朝又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律主体[4]157。

2.“法治”在理念层次为以后的法制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法治”始终屈从于君威之下,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法家都是把法律当作最高统治者个人统治的工具,他们认为立法大权全部收归君主,法能保障和加强君主至尊地位与专制权力。韩非倡导法、术、势三者紧密结合“:法”指法令“,势”指权势、权力“,术”指统治策略和手段。三者之中,法令最为重要,必须“以法为本”而兼顾势、术。韩非明确地指出“: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他强调推行法术必须占有权势地位。推崇君主集权术,对臣民则强调轻罪重罚,君主操控法律,法律成了君主的统治工具。韩非还提出,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封建专制政权的需要,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他说“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他主张独尊法家,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他甚至反对知识文化,反对藏书,主张焚书。

(2)法家有着“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商鞅所提出的“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不善而不赏善”,“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的系列重刑观点,就是要使人民在严刑峻法面前心惊胆寒不敢犯法。在刑罚与赏赐上,强调刑罚为主,赏赐为辅;法的任务是“治奸人”,而不在“治善人”;对付“奸民”用“重刑”;对轻罪加重刑罚,使其减少轻罪,重罪无从出现。商鞅等法家代表人物的这种观点,成为秦始皇后来推行严刑峻法的理论基础。

(3)法家着重主张的“治吏”思想,是为了“治民”。其内涵在于以严刑峻法来威慑百姓,实行法治的目的是要“定分止争”,使老百姓不得不屈从于专制统治。法家治吏的“吏”是不包括最高权力拥有者———皇帝的,而法治中的权力所要控制的主体是人民[5]75。法家相信“性恶论”,认为除了法律之外,没有别的方法预防和消除犯罪,也就是说,法家修法是急法尚刑,治世必用重典。重典治世,虽有威慑力,但用法太苛刻,使人民束缚的太紧,终究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恶果。

(4)法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就是“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是法家“法治”的理论基础。法家认为,法不是天造地设的神物,而是人性民情的反映。这种思想实际上是要将法律变成操纵人民切身利益的手段,为统治者所用,毕竟是“君权思想”之下的产物。封建专制主义和权术思想,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影响极为深远。韩非子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思想,也为封建统治者沿用。明清两代更盛,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极点,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先秦时期“法治”思想之史鉴

先秦时期“法治”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和强调加强法制的重要性。在实现和维护国家的统一,防止分裂割据和保障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收到了应有的效果。特别突出的是,法家为了保证法律得以贯彻执行,总结出了一套相当缜密的维护法制统一的办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法治”思想虽然有许多可取的东西,特别是在反奴隶社会的斗争中,是极其先进的,但由于反对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下可以凭武力取得,但要治理起来光凭武力是不行的,它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实质就是君主集权。反观主张“人治”的儒家思想中,民主的成份还多一些。另外,先秦时期“法治”思想消极的一面还表现在走了“法治”的极端,过分迷信和依赖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秦国,成之于法之严苛;秦朝,失之于法之严苛,国之根本在于人民,没有法律的约束,只凭道德约束来治理天下,那是空话,然而过分讲求和迷信“法治”而不考虑人民的承受力,只能是历史的倒退,或许一手抓“法治”,一手抓“仁义”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韩非(战国).韩非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M].法律出版社,1999(11).

[3]徐祥民.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先秦法家的法治[A].韩延龙.法律史论集(第二卷)[C].法律出版社,1999(10).

[4]马作武.中国古代法律文化[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5).

剖析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哲学思想 篇8

王充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幼聪慧过人,在小时候即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他乡学学成之后,便负笈千里,游学在京都洛阳地区,在洛阳进入太学,遍访名儒阅百家,因此形成了王充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王充学成之后就先后在扬州、丹阳、九江、庐江等地做掾一级的属官,因为王充才高不做作, 口辩不好谈对,因此不为当权的人重视,一生仕途不畅。

王充自幼就深读《论语》、《尚书》,所以王充也是儒家学者,而且还持有怀疑传统主义的精神,极富批判精神,是儒家思想中有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王充之后,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儒家的怀疑主义流派, 是以王充为最主要代表的。东汉思想家王充其哲学思想更是对后世影响颇深,且在东汉也已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王充比较有名的哲学句子就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王充的批判精神,敢于对社会中的虚妄提出求真的哲学理论,是整个汉代哲学思想的精华[1]96。

一、王充哲学思想的五论

在东汉时期的封建社会,王充的哲学思想中就敢于反对迷信、实事求是,对一切虚妄之言进行批判,所含内容甚为广泛,他的见解独到在当时有着“不类古人”“、违诡于俗”之言。王充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无神论、认识论、历史观、人性说、命定论五个部分。

1.哲学思想之无神论。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对各家学说著作都熟悉,并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在王充的哲学思想中, 它主张无神论思想,力求发扬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的求实学风,这对与东汉当时在思想界学术界之中乃至和社会风俗中普遍的鬼神、 迷信、怪异、奇闻等,无疑是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王充的《论衡》一书的《论死》篇中,就有批判君权神授、灾异谴告、善恶报应之说。他认为人死就会血脉竭,无血脉即而会精气灭,灭之则会形体腐朽成灰土, 故而世间根本无鬼。王充还指出“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还使用生理常识来解释世间无鬼神之说“: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们见到的鬼只是自己精神中产生的幻觉,对于垂死之人所说见到的鬼,也只不过是对死的畏惧而产生的,故此鬼根本就不存在[2]248。王充还对东汉时的厚葬、淫祀之风作了严厉的抨击,他主张人死应该薄葬。故此可知,王充的哲学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可谓广泛。

2.哲学思想之认识论。王充从小爱读书,不喜欢和小伙伴出外玩耍。在他八岁那年,父亲带他去书馆学习,老师教《论语》、《尚书》,讲完第三天,王充就可以一字不落地背诵。老师惊奇地说“:你怎么背得这么快?”王充认真地说“:您讲过的内容我当天就背好了。”王充还提出“气”一元论的自然观,他认为仅凭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应将“效验”作为判断认识的标准,在王充的《论衡》一书的《知实》篇中就有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就是说,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能违背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此作为校验的方法,来判定事物的对错,不能以大家的说法来评定[3]169。又如《薄葬》中事情不能得到有效的验证,理论不能得到有力的证明,空说这些虚化人们依然不会去相信。

3.哲学思想之历史观。王充提出了历史进步的发展观念,他认为 “今胜于古”,就是说现在的人们必定会比古代强,并且他还反对儒家的“是古非今”,认为历史的方法对现在并非有用。如王充在《治期》中指出“: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历史的治理方法放在当今未必管用,时代是进步的,要不断选择正确的治理道路[4]127。

4.哲学思想之人性说。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分别是善、无善无恶、恶,并且还指出,人性是可以在后期的学习或者生活环境中得到改善的。他在《本性》中指出“: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 习恶而为恶也。”[5]48就是承认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性的作用,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5.哲学思想之命定论。据悉,当时在京师学习的青年学者,除班因外,还有贾逵、傅毅、杨终等人,俱曾为官兰台,王充也与他们有所往来,而时人因进入兰台为登蓬莱,世以为荣,这也就恰恰印证了他的命定论。在王充的哲学思想中,继承孔孟的天命说,不仅认识到天命的必然性,同时王充还提出了“(时机)、遭逢、知遇”等概念,也就是说偶然性问题。它认为时运、机会、知遇是受命运决定与支配的,并认为社会治乱的原因是“时数”,否认了人的作用。

二、王充哲学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王充的著作《论衡》问世近两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众人对其是“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王充的哲学思想,学风独异,思想另样,不仅对事物进行多角度观察,对于事物的辨别尺度也与常人不同。然而,王充的这些哲学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是意义深远。下面我们就从自主、从实、明理、合道四个层面来剖析王充的哲学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1.自主。自主,这也是王充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王充的自主思想,其最高层面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东汉时期,受各方条件局限,要想进入主体、自由、创造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在东汉时期的官方的意识与民间的俗论中,没有不崇圣言、守护陈旧之说、信弄鬼神的,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来达到官方统治的目的,因此这些都大大束缚和扭曲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并且还导向构成了一种具有惰性的思想文化。而王充的哲学理论,其精神中最具光辉之处就是,使人们的自由思想不受约束、并且还可以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并将其视之为“天道自然”的组成部分。 王充思想打破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樊篱,为今后社会进步以及解放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6]113。

2.从实。从实,是王充精神的思维方式,也是王充哲学思想中的事实判断思维方式。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王充的哲学思想依然具有先进性,不仅敢于批判鬼神,还是个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让人们的眼界更加广阔。这也是可以让后世的学者能够从历史的眼光中学习发展新时代的方法,要掌握好对事实的判断,用认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因此王充的思想也影响了现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并且还与现代的科学精神结合后,从中找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方法。

3.明理。明理,是王充哲学思想的实际操作。王充指出,不仅要弄清楚事物的内在,还要对事物的判定有理论依据,不能迷信于流行, 随波逐流,这样不仅不可靠反而是愚昧无知的。王充还指出,对于林林总总的民间风俗习惯,应该以“疾虚妄”的态度,挨个剖析,不能以迷信的方式去认为它的对错。王充敢于不信鬼神,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划时代意义的,这对今后我国的思想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4.合道。合道,也是王充哲学思想的理想境界,他不仅认同儒家的善政,对善政还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善政不是圣贤想以儒家价值来教化万民,使对人民的管理达到齐世划一的和谐境界,而是将德和法的关系重新申度,提出了更有利的治国之道。他指出“: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就是说,国家应该培养有德行之人,能敬贤,为国家出谋划策,养力者就是养有力气的人,作为保护国家的士兵。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剖析研究 篇9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 理想信念淡薄, 缺乏远大志向。

部分学生劳动意识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消退, 进取精神弱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 没有忧患意识, 认为有个好父母就什么都有了。部分同学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 有些同学把入党问题看作获取利益与谋求个人发展的资本, 而很少去思考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义务和贡献。

2. 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一些青年大学生贪图安逸, 热衷享受, 喜欢“追星”, 加上年轻人较为突出的攀比、跟风心理, 享乐主义思想大学生中间蔓延较快。与此相关,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不少青年学生喜欢的业余爱好都是一些消磨意志、不求上进的活动。

3. 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

一些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常常强调个人的得失, 过多地关心自我的价值实现。有些大学生曲解了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 认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 把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 甚至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

4. 心理承受能力差。

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杀的报道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当今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和挫折的考验, 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 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 甚至产生轻声念头。受到打击后, 往往存在破罐破摔思想, 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偏激行为。

5. 大学生思想“盲区”增多, “空白点”加大。

近些年大学校园内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组织和社团, 这些组织里多数没有党组织或党组织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此外, 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原有管理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空挡, 如推行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等, 班级管理渐渐淡化, 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而新的管理制度正初步实施或在磨合之中, 思想政治工作的触手尚不能全面触及, 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6. 新兴传媒对大学生思想冲击不断加大。

当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传媒技术迅速发展, 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与效果都有显著扩大和提高, 网上的多路信息源、多种信息流, 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网上垃圾以及“网上文化殖民”不断蔓延, 大学生思想面对功能强大的网络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网络俘虏, 荒废了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解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 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1. 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恩格斯曾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2) 这就是说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具体来讲,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 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 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 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并最终致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出现滑坡。

2. 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相对欠缺。

德育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受教育者, 使其具有一定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独特功能, 是把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体系、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但是,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结合, 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说理、轻管理, 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 而要求过高、操作性过低的道德教育体系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很大程度上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管理有效、教育灵活生动的学校德育工作力度仍显不足。

3. 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我国现有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家长文化程度偏低, 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此外, 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进入大学,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往往受到过分溺爱。溺爱滋生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4. 大学生道德心理尚不成熟。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接受走向思考、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很不成熟走向比较成熟的成长过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情感的丰富和偏激性、个体的好奇心理与变幻性以及思想发展与社会经验缺乏的矛盾等几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 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选择,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冷漠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普遍关注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 只是停留在“唇枪舌战”, 却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 在道德文明方面知行脱节现象经常出现。

三、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 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第一, 建好一支队伍。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标准要更加注重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网络沟通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等方面。第二, 做好基础服务。要加强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在线思想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板块的设计和建设, 充分满足大学生多维度需求。第三, 引好正确方向。要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 通过生动丰富的鲜活事例, 让大学生自己明辨是非, 强化教育效果。

2.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引导和服务的原则, 俯下身子, 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的热点问题和实际困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要贴近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 和他们进行双向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 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启发和自主教育, 不断完善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机制。第二, 推陈出新, 灵活工作, 加强形势教育, 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央十六号文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规定:“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3) 学校应切实领会文件精神, 真正提高教育效果。第三, 不断完善对各种社团组织的领导和监管, 真正做到方向领得对, 情况摸得准, 工作效果好, 服务水平高。

3. 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机制

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以高校为主, 家长参与较少, 家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忽视。实际上, 家庭教育仍是大学生完整的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 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和家庭积极有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沟通联系, 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重点开展做人和做事的教育, 学生家长要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 教育子女讲究诚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一环节中要勇于肩负起沟通协调的职责。

4.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培养大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从当前的情况看,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滞后, 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 第一, 要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所, 在班上建立心理互助小组, 充分发挥“朋辈”的特殊帮教作用, 增强学生心理互助能力, 形成立体的心理咨询网络, 不留心理工作“死角”。第二, 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心理健康干预机制, 使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发现问题, 及时有效地进行矫正和解决。第三, 心理辅导要进课堂、进学生生活。除了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外, 还要使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团, 通过知识宣传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大学生课堂和课余生活。

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 关键在于广大的德育工作者, 只要做到和大学生真心交朋友, 耐心做工作, 细心找规律, 一定能够教学相长、收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摘要:大学生是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关键力量, 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客观评价当代大学生, 找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对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剖析

注释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第37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133页。

思想剖析 篇10

关键词:红色文化,新农村,思想建设

1 湖北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延续与思想的结晶。湖北, 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其红色革命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通过调研, 笔者认为湖北文化的内涵分为三大方面。

1.1 红色文化中的地域典范———红军文化

1927年11月, 黄麻起义湖北省建立了第一支人民军队———工农革命鄂东军 (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师) , 后改编红一军, 兵力6000余人与红十五军在湖北黄安县 (今红安) 组成红四方面军, 总兵力达4.5万余人, 多次参加反围剿战争;1927年8月, 鄂南崇阳、通城农民举行武装起义, 建立农民自卫军, 后转至湖南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32年11月, 在黄安县重建红二十五军, 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清剿”;1930年7月红六军与从湘鄂边东下的红四军 (后改称红二军) 在湖北公安县会师, 组成红二军团, 先后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1929年6月, 大冶中心县委领导刘仁八暴动, 将所辖各县地方武装统编为红十二军, 1930年6月, 红五纵队发展到8000余人, 扩编为红八军, 后编入红一方面军。革命期间, 湖北省各地区红军部队已发展到近10万人, 地方武装约40万人, 成为全国革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红色文化中的隐形力量———中共党的地下文化

1940年8月, 正式成立省一级领导机构———中共鄂西特委。地下组织的发展一直处于秘密状态, 机构地下党干部秘密深入政府机关、学校、各界群众团体和工农群众中, 以社会身份为掩饰, 在各阶层领导抗日活动, 积极宣扬革命斗争精神, 通过多种团队形式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 增强民族团结、抗日救亡意识, 如办书店、社教工作团、抗战剧社、教育研究会、民教馆、学生宣传队等, 以办墙报、读书会、夜校、文艺演出等形式, 赤裸的揭露日寇的侵略与野心, 凸显举国共同抗日的紧迫形式, 积极宣扬我党的革命宗旨和思想, 表明反日的决心与行径;建始县三里坝区地下党在联中组建了特别支部, 组织高校爱国师生建立联系, 合办公开壁报《谷音》、《墙壁文学》;组织去各地演讲, 宣传抗日思想, 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深入周围农村和学校, 使群众孤立国民党、三青团的反共势力;掌握两大报的副刊《新湖北日报》、《武汉日报》 (恩施版) 等, 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

1.3 红色文化中的显性标志———根据地文化

湖北省是革命队伍的重要活动地区, 1927年八七会议后, 党在湖北地区先后领导秋收起义、黄麻起义、荆江两岸年关暴动、鄂北农民起义等大小数十次武装起义, 在湖北及其相邻地区相继创建红四方面军、红二军团、红二十五军、红八军等红军部队和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鄂豫边、鄂豫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根据地交接地带发生了革命道路中的几大重要战役,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暴动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始端, 1926年8月26日、27日国民革命军咸宁展开激烈的汀泗桥战役, 1927年11月, 湖北红安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等等, 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激励了中华人民的抗战激情。

2 湖北红色文化对新农村思想建设的深层影响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其重点是建设和谐农村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新农村产业,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在, 要一手抓经济发展, 一手抓思想建设。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新农村思想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以智治愚, 提高文化水平, 拓宽村民知识领域

农村大部分地区地处偏远, 信息闭塞, 不能及时了解外界事物, 这是造成农民思想落后的主要原因。红色文化承载了丰富的革命经验, 是各种智慧的融合体, 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知识, 通过红色文化知识的传播, 能够在升华农民思想的同时, 让农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文化知识, 做思想有高度、思考有深度、内心有信仰、精神有依托的新时代农民。

2.2 以强扶弱, 带动弱势发展, 增添强劲动力

党在革命道路上团结各阶层, 争取进步势力形成统一战线, 通过宣传教育、开办书社、创编杂志书籍等方式来传播红色精神, 引导弱势群众积极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 通过学习改变知识的匮乏, 改变落后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能够改变农民思想上“弱”的缺陷、经济上“弱”的模式, 融入红色文化中的“强”劲, 以红色之动力带动新农村的弱势力量, 促进新农村文化思想、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以公代私, 宣扬奉献精神

由于农民主要靠农业为生, 农作物产量受限因素多, 农民收入少且不稳定, 在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下, 农民群众易产生自顾自、有私心、先小家后大家的心理, 这种私心取代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在革命道路上“为国为民, 无私奉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是红色革命思想的核心,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红色革命的信条,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将红色文化精神渗透于新农村思想建设中, 能够将群众以我为主的私心意识逐步转变为顾全大局, 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公心意识。

3 弘扬红色文化, 引领新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3.1 优化红色文化学习氛围, 增强新农村理论意识

革命遗留下的红色文化不仅是血与泪的凝聚, 更是革命经验的高度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传统的红色文化需加以改变来适应新农村建设, 将红色精髓与农村建设真正的有机融合。因此, 我们要加强红色理论的学习, 提炼经典内容, 通过政治课堂、研讨会议、村民大会、广播、宣传报纸等途径来增强村民“红色文化”的理论认识, 营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加大红色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 保证村民的红色意识有序发展, 提高村民的理论素质, 将红色理论深入新农村的每个角落, 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建设。

3.2 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增加新农村实践活动

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和制度文化几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建设基础, 精神文化是建设灵魂, 政治和制度文化是建设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深化三者的教育内动的时效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积极组织红色“物质文化”的学习, 例如参观革命古迹、瞻仰革命先烈、调研红色革命史等;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促进红色“精神文化”的学习, 例如下乡宣传、派发报纸等;积极完善法律法规, 保护红色“政治和制度文化”。通过这些实践使革命精神贯彻到新农村实际建设中, 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

3.3 延承红色文化的民生精神, 促使老区尽早走上富强道路

“智勇坚定, 排难创新, 团结奋斗, 不胜不休”的红色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奋勇向前, 在老区改造中逐渐转化成吃苦耐劳, 甘于奉献, 激情做事, 实干兴县的新农村精神。针对农村贫、愚、弱、私、散的现象, 将“富—教—治”一体化, 发扬求真务实, 团结创新精神, 以农村致富为前提, 开发农村特色资源, 寻找商机, 团结民众共同发展农村经济;发扬智勇坚定, 教育兴国思想, 兴办学校, 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发扬遵纪守法的精神, 创新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保证治安稳定,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总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精神核心, 那就是民族文化, 红色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 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团结自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红色精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以红色文化为纽带, 通过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调动群众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 促进新农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红兵, 论红色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9) .

[2]江峰, 鄂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7.

[3]程东旺, 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3) .

[4]程东旺, 黄伟良, “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3) .

[5]陈敬魏, 本权, 红色文化的发生和发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思想剖析 篇11

关键词:思想文化;剖析式点检评价

近年来,精细化管理日益走进国企思想文化工作。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集输总厂党委勇于创新,探索实施了“思想文化工作剖析式点检评价”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围绕基层单位一个点或者一个突发事件,由点检评价小组进行全方位的解剖式检查,查清原因、解决问题、吸取教训、完善措施,以小投入撬动大管理。形成了“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良好运行机制,推进了思想文化工作向精细化管理迈进。

一、实施背景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集输总厂主要担负着胜利油田原油储运、天然气开发、收集与外供、轻烃生产和民用气经营管理的任务。用工总量4031人,主要工作区域分布在两市三县三区内。点多线长面广的分布特点为开展思想文化工作增添了难度。随着油田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聚焦精细管理、强化从严管理的任务越加繁重,对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厂党委把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思想文化工作管理之中,在注重细节、科学量化的基础上,建立实施了思想文化工作点检评价办法。每月随机抽取点检单位和点检项目,开展剖析式检查,形成评价报告,专项整治问题根源,有效地规范了思想文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目标化管理,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建立全厂《思想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评价实施方案》和《思想文化工作点检考核细则》,将思想文化工作划分为3大类17条细则,对思想文化工作的每个项点进行分解,细化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执行标准,将各自工作的重点、内容、标准、责任人以及时间进度等,逐一分解到各单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表格将工作体系中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按流程细化,重点工作则列出任务和时间控制表,目标责任落实到基层队、班组,进而传递到每个干部员工身上。总厂层面,实行每月一检查,每季一考评,每年一考核,切实把思想文化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二)实施点检式控制,向质量和效益聚焦

点检评价小组每月确定一项点检内容,随机抽取一个点检单位,主要采取“四不两直”工作法,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进行全方位随机抽检,严格遵循查清原因、解决问题、吸取教训、完善措施的理念,对思想文化工作的每个运行环节进行控制,以便及早发现思想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在每月的点检式控制中,促进思想文化工作向质量和效益聚焦,使总厂思想文化工作始终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任务来做,确保思想文化工作与生产经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开展剖析式评价,加强过程管理

点检结束后,针对问题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评价。评价小组人员对点检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并形成点检评价情况报告,评价的内容包括点检的问题、形成原因、意见建议及点检过程中挖掘的单位的特色做法及先进典型,每周一晨会通报点检评价情况。每次点检,所有参加点检评价的人员都必须在原始点检评价反馈表上签字,实施留痕管理,对存在问题和不良行为从源头进行治理,切实增强过程评价。

(四)落实闭合式整改,将责任落达到实处

对考核过程中发现问题,登记建档,下发整改通知单,实行闭合监管机制,强化对点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督导整改。对重点和共性问题,由党委负责进行跟踪督察,直到彻底整改。对已上报整改的问题,由评价小组牵头采取不定时间、不下通知的方式,抽查整改落实情况。在问题复查时发现没有按期整改,将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绩效工资联挂。

(五)推进螺旋式提升,实现精细化管理

评价小组将考核主要情况向被考核单位进行反馈,既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又提出建议、督促整改,不断提高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指导全局,逐步提高思想文化工作的务实管理水平,进而全面推进思想文化工作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发展。

三、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思想文化工作效率

实施后使基层思想文化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具体要求、完成时间、落实部门、考核部门、责任人一目了然,责任分工明确,方便执行,杜绝了推诿扯皮现象,促进了各项任务及时高效完成。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网络阵地,让全体干部员工清楚了解上级的工作部署,监督、支持和积极参与思想文化工作,为总厂思想文化搭建一座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推介典型、共同提高的广阔平台。

(二)提升了思想文化管理水平

此制度对每一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再复杂的工作通过梳理流程、设定目标都能化简为易,迅速完成。今年以来,共检查发现三级单位及基层队在思想文化标准化建设、基层建设等方面问题32件(次),制定整改措施41条,整改合格率达到了100%,有效地提升了思想文化工作管理水平。

(三)促进了整体管理上水平

思想剖析 篇12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出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然而,这块主阵地几乎从来就没有丰收过,普通高校的情况如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如何改善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现状?剖析现状—寻找出路这一传统的两步曲不失为我们扭转现状的一个好思路。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两种特性本身的把握不足以及两者关系的处理不当导致了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实践中的诸多混乱,这种混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上表现尤为突出。

1. 高等教育的相关决策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平行的两大子系统,两者无任何层次上的差别,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也应该是没有层次之分的。但在具体落实上为什么就出现了层次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为例,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它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整体水平。这么重要的一门课程,一般的本科院校开设了,但高职高专却没有开设。这是不是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可以有层次有等级差别之分,对高职院校人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要求可以比普通高等院校低些呢?无疑,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在课程设置的相关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造成了各类高等院校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上的混乱。事实上,只要是高等教育院校,思政理论教育就都应该保质保量地完成,没有所谓的层次与等级之分,至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是任何一类高等教育院校都应该开设的。

2. 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做法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忽视了自身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应该对学生承担起的相应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责任。不是思想上意识不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而是在实际做法上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对相关课程课时安排少之又少,对学生的教学全部大班进行,缺乏对两课教师的定期培训培养。学校的做法对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相应的误导。就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在极其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将需讲授的内容减之又减,要么对理论的讲解简之又简;就学生而言,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才具有的“课时极少”及“全部大班上课”的“专利”让他们深深明白思政课的“与众不同”,这无疑大大地弱化了教学的效果。

3. 两课教师自己的因素

教师自身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与教材要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贯通性、交叉性极强,涉及的不仅是多学科的理论问题,而且都是十分宏大的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法律理念等。这些问题不仅宏大,而且观念高度浓缩。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造成一定的教学困难。

(2)教师的一些做法。授课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总爱进行反面宣传,让学生心理灰暗,没了信心;或爱从负面入手,让学生抵触教师。如讲“学生道德状况”时,一些教师以就业中证书造假为例批评学生不诚信(学生会说,你们以前都不用自己找工作,当然不会存在造假);讲到“网络问题”时,一些教师会说当今学生失去了自我(学生会说,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网络,网络世界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讲到“家庭问题”时,一些教师会说当今学生大都娇生惯养“90后”就是没法与“80后”、“70后”相比(学生会说,原来家长的苦恼是那么一点爱如何在众多子女中平均分享,现在家长的苦恼是那么多的爱如何在一个孩子身上堆积,因此,现在我们的苦恼是想叫父母不娇生惯养我们不行),这些都无形地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3)教师的态度。学校的做法、外行的指指点点等诸多因素让一些教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种厌恶情绪无形地传给了学生,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有这些都无疑成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因。

4. 高职高专学生的亚健康心理

主要是个人定位偏颇引发的心理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造成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容易出现自卑心理。首先是表现为不愿或不敢与人交往,孤僻古怪;其次是自卑导致冷漠,当其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或感到无能为力时,往往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麻木等;此外,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自负自傲,眼高手低,自命不凡。应试教育的积重难返也引发了学生的种种不适。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一直以来,“高考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根深蒂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的素质发展环境中,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

二、问题解决的出路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1. 从思想上真正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与无层次性

无论是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还是任课教师、学生都必须清楚地意识这一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无论是在高职高专还是在普通高等院校,只要是高等教育,就必须被同等地、无差别地去完成,不容有丝毫的折扣。

2. 要从以下方面真正落实

(1)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程是任何一类高等教育院校都必须开设的,因为它是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2)教师的定期培训。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与教材要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修,改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以满足教学的要求。多给或者平等地给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师相应的深造机会也是提升其自豪感,让其乐于从教的重要环节。

(3)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与学生应是朋友,而不是说教与被说教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实行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4)适当减少上课班级人数,保证足够的课时量。这样既可以扭转教师与学生双方都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地保证授课的质量。

(5)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亚健康心理状况,我们必须组建一支包括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学生会、校团委以及心理辅导机构等部门在内的多管齐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队伍。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那么,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净化思想境界,完善自身人格,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

[2]曹士贞.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4) .

上一篇:产业化发展策略下一篇:多元反馈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