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保障机制(共7篇)
事故保障机制 篇1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指在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比赛及使用与体育有关的场地器材设施而引起的伤害,其主体是学生,也包括个别教师及校内参与体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由于数量较多、造成原因复杂、处理中可依据的法律相关文件不全,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是学校行政处理和法律诉讼的难点。目前,虽然有7部法律法规或多或少的涉及使其有了基本统一的处理依据,但法律不够健全、归责原则不够科学、其他成文法限制过大等问题却使其处理十分复杂,特别是缮后工作难度极大让各方头疼。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在健全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力量,建立健全学生安全保障机制是减少此类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1 安全保障机制的基础:事前采取防范措施
1.1 校方
1.1.1 保证体育器材、场地安全性,并加强管理
具体表现在:(1)体育设施质量与安全责任伤害事故直接相关,应购买使用高质量体育产品。(2)体育场地应规范充足,应避免设计缺陷造成伤害事故,同时提倡建立绿色、环保式运动场地。(3)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保障资金供应。(4)注意体育设施的保养维修,建立维修与保养制度并责任到人,定期检查体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练习安全。
1.1.2 对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安全教育
(1)增强法律意识和保护学生的安全意识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校领导在加强法律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应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法制、纪律和安全教育,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国内外典型案例,认识伤害事故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教育工作,形成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安全的习惯和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认识到: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教师责无旁贷,为做好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陈旧、错误的教育思想常会导致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热爱学生、顺利实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保护学生、依法施教的前提。
(3)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教师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驱除烦躁、抑郁或焦虑情绪的能力较弱,不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容易将工作压力或个人生活的不幸转嫁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身体上会造成有意无意地伤害。因此消除不正常心态情绪,使教师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工作态度,将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4)进行应急措施教育: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上已届成年,但心理、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局限使其在遭遇意外伤害事故时,往往会陷入慌乱、不能冷静、正确地处理问题,因此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教师如能临危不乱,镇静地正确应对和处理,就能极大地降低学生的恐慌和受伤害的程度,所以教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体育伤害的紧急救护和处理措施。
(5)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和掌控课堂、指导训练和组织竞赛的水平,减少学生出现体育伤害事故的概率。
1.1.3 对学生采取经常性安全教育
(1)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起自我保护和防范体育伤害事故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和避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结合体育教学、竞赛实际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时效、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的教育,如普及各种常见体育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知识、通过学生体育伤害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认识其严重性,刺激学生自觉形成防范事故的主动性和警觉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生活内容稳定和相对单一,加之家长和社会过分看重理论知识学习,实际造成目前我国“学习成绩是家庭教育唯一重心”的不正常现象,过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出现惊慌失措、盲目冲动甚至自残和伤害他人的心理倾向,而体育活动作为宣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通道,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对抗和摩擦,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聘任专业心理教师负责心理咨询辅导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减少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3)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现行教育体制下,各级各类学校中挤占体育课现象极其普遍。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旺盛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不但影响其健康发育,更易造成体质要衰弱,间接导致体育类伤害事故高发。因此,教育并组织学生经常进行适宜的室外体育锻炼对防范体育伤害事故意义重大。
1.2 体育教师
(1)保证安全知识的授课时间。体育教师在技术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安全卫生知识,同时在雨天等特殊情况下安排室内教授,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储量。(2)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练习内容,科学调整运动量和强度,避免局部负担量过大引起运动损伤。(3)课前仔细检查场地器材,排除可能的安全隐患。(4)通过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等手段使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适应体育项目的要求。(5)上课过程中,注意因人、项目、天气、状态调控运动量和强度,并针对项目特点与需要,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6)注意学生的表现,尤其重点注意“困难生”和“尖子生”,防止其因训练超出身体承受能力或过于兴奋而出现运动损伤。(7)加强保护帮助,在进行体操等动作复杂、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项目时,有意识采取不同方式的保护帮助,并通过培养体育骨干、指导学生相互保护帮助及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受伤处理演练等措施,增强学生应对和处理体育事故的能力。
1.3 学生
(1)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保证良好身体状态。(2)认真做好身、心两方面的准备活动。(3)认真听、看教师的讲解示范,保证技战术的正确性。(4)仔细检查场地器材,避免因场地原因造成损伤。(5)练习和比赛中注意不做超出能力和可能伤及他人的危险动作。(6)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恢复知识。
2 安全保障机制的关键:事中及时应对处理
2.1 体育教师
遇到体育伤害事故时,教师应保持冷静,一方面检查学生受伤情况,对事情做出初步判断,并视伤害程度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暂停本班相关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其他学生进行安全性更高的锻炼或休息,同时通知体委监管,直至事情处理完毕。如外班学生受伤,教师应主动承担起照顾其他学生的任务,协助出事班体育教师全力处理问题。
2.2 学生
遇到体育伤害事故,首先待在原地、保持原状,然后冷静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判断受伤部位和程度,若损伤轻微略加活动后一切如常则不做要求,若发现行动困难、剧痛、昏厥甚至有断骨现于体外时,不要擅自移动身体任何部分,及时向教师或他人求援并拨打120。
3 安全保障机制的保证:事后处理
教师应将事故发生过程与处理措施写成报告上交教研室,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关心帮助;学校应通过相关调查对事故进行正确定性,同时委托班主任组织照顾受伤学生并积极联系保险公司办理赔付等相关手续;学生应积极进行正当权益的申诉和维护,同时积极恢复。
4 结论与建议
长期以来,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是学校行政处理和法律诉讼的难点,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力量,抓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保障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机制能有效降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赔偿工作难度极大的现状,建议:1.尽早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依托商业保险建立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机制。
摘要: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是学校行政处理和法律诉讼的难点,本文认为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抓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保障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机制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赔偿工作难度极大的现状,建议:(1)尽早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依托商业保险建立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安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白莉,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5-28.
[3]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律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务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周庆杰.学生体育伤害中学校和教师的民事责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88-90.
细查事故原因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篇2
一、事故调查的目的
控制特种设备事故的手段主要在于预防,目的是要把缺陷消灭在酿成事故前。一旦发生了事故,在组织现场施救和设备抢修的同时,事故调查也是安全监察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首先,事故调查是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查明原因,找出规律,继而提出预防事故的措施,达到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的目的。其次,事故调查工作是分析、研究安全规律性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事故分析找出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或薄弱因素,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对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对监管工作进行加强,对工艺措施加以改进等。
二、事故调查的重要意义
事故调查对事故防范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找不到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往往导致事故的再次发生,导致返修资金的浪费,还会导致整个企业蒙受更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下文以蒸汽锅炉为例,阐述事故调查的重要性。
案例一:石家庄市某钢厂35 t/h燃气锅炉安装过程一切正常,72小时试运行期间,在汽包与导气管连接焊口处发生泄漏,有大量蒸汽喷出,于是紧急停炉。经检查,共三道连接焊口处出现穿透性裂纹,由于工期非常紧张,施工单位未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安排焊工进行了返修。重新投入试运,结果又出现了同样的现象。施工单位认为是焊口焊接不合格,对焊口进行返修后,又进行了100%射线探伤全部合格。重新投入试运,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后建设单位召集施工单位、制造单位、监理单位紧急会商,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彻底调查,发现是汽包的导气管接头材质出了问题,制造厂用错了材料,图纸上标明的是20#钢,管接头实际用的是12Cr1Mo VG。由于图纸标明的是碳钢,按照相关规定安装单位不必进行光谱检查,依照碳钢对接焊口进行了焊接,在热态运行时出现了问题。由于该锅炉安装过程在入冬前,72小时试运迟迟通不过,该厂的生产和职工的取暖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案例二:石家庄市某化工厂35 t/h烟道式余热锅炉运行至今已有5年,后发现蒸汽品质总是不达标。在一次例行检查时,发现汽包底部堆积大量的垢渣,于是派人对汽包内部进行了清理,封闭入孔后重新投入运行,并加强了排污和水处理工作。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蒸汽品质依然不符合标准。受使用单位委托,笔者对设备进行了仔细检查,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经检查,汽包底部定期排污管已和外接排污管路脱离,对接法兰上的螺栓早已不知去向。当然出现了此类情况,加大排污量也是无济于事的。
从上面的事故调查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事故调查可以避免类似事故的重演,加快抢修恢复工作,有利于分清责任,从而提高设计、制造、检修、运行工作质量。
三、事故调查的方法
现场事故调查包括现场勘查了解、查阅文件和技术鉴定等。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针对一些复杂的事故,常采用现代的技术方法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有因果分析图(又叫鱼刺图)、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在分析事故时,应采用技术分析、论证和鉴定等手段,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征兆、时刻、位置、状态、痕迹、音像等事实证据进行分析和确认,找出与事故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
通常先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经过对事故后果有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后,分清其作用程度的主次,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并且明确构成事故直接原因或者主要原因的各种因素。
四、事故原因分析的原则
第一,掌握事故第一手材料。包括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故障前运行记录、损坏部位的宏观概貌、部件损坏的起始点及扩大损坏面的状况等。第二,以事实及各项化验、试验数据为依据,避免个人主观臆断。第三,在掌握各种损坏方式的特征及各种分析手段所能得出的结论的前提下,事故调查人员应当迅速组织损坏部位取样、化验、检测。第四,分析情况要有数量概念。在设计范围内或超出设计范围,连锁保护正确动作或定值不当或误动等都要用数据说明。第五,根据部件失效的直接原因,核查制造、安装、检修、运行等历史情况,以规程、标准的规定为依据判定是非。第六,要分析事故的起因,也要分析事故发生过程,从中找出故障扩大的原因与对策。
事故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通信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消防部队面临着防火灭火、社会救助、突发公共事件及特种灾害事故救援等新的挑战和考验。在重大灾害事故现场, 常规的通信手段往往都处于失效状态, 如何在灾害现场快速、高效地建立应急通信网络, 保证灭火救援任务的顺利开展, 是消防部队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大灾害现场消防通信遇到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结构复杂, 自然和人为灾害事故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消防部队作为救援主力军在执行重大灾害事故救援时会遇到各种问题, 其中通信困难最为突出。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1灾害发生突然, 通信装备准备仓促。重大灾害事故往往具有突发、紧急、周期短和时间、地点、事件类型不确定等特点, 部队经常边受领任务、边准备, 通信保障准备筹供难度大, 要求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收拢人员、装备, 完成各种准备, 并能迅速展开工作。
1.2道路交通情况不确定, 通信装备无法抵达。重大灾害事故发生, 可能伴随着道路坍塌堵塞、桥梁中断等情况, 无法第一时间利用交通工具抵达现场, 当遇到此类情况时, 诸如发电机、卫星便携站等重型通信装备只能采用手抬肩扛的方式运送, 甚至无法运送, 从而延缓了通信保障工作。
1.3受灾环境复杂, 公众通信网络瘫痪。在重大灾害事故中, 飓风、泥石流以及地震都是较为常见的灾害形式, 导致灾区大面积通信中断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当地公众通信网络所用的光缆电缆、电力系统、通信基站等都可能受到严重破坏。此外, 在灾害现场, 因短时间内拨打电话的用户增多, 话务量超过交换设备的极限值, 造成通信信道受阻, 导致网络拥塞。
1.4参战单位多, 通信保障复杂。在受灾地区, 通常是多单位、多建制、军警民混合编组, 配合作战, 由于建制杂、人员散, 缺乏协调配合, 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保障效能。
2重大灾害现场消防通信的任务
在重大灾害事故现场, 救援人员需要利用各类通信手段指挥救援和上报灾情, 因此快速、高效的建立应急通信网络已经成为降低灾害损失的决定性因素, 这也是消防通信保障的主要任务。
2.1实现现场基本通信保障需求。在灾害救援现场, 保证各级指战员之间的通信畅通, 满足现场最基本的语音指挥调度需求, 同时能够与外界进行基本通话, 确保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有序开展。
2.2实现现场指挥部通信保障需求。为现场指挥部开通电台、电话和现场图像回传等工作保障, 实现指挥部与救援人员之间的音视频联络, 确保为指挥部提供实时现场信息。
2.3实现远程通信网络保障需求。要保证灾害现场、指挥部与各级指挥中心能够进行音视频通话和多媒体信息交互, 并具备远程指挥一线救援人员的能力。
3重大灾害现场建立消防通信的技术手段
重大灾害事故现场因素复杂, 状况多变, 单一的通信手段很难满足救援现场通信需求, 因此需建立综合性的通信网络, 以卫星通信为主, 整合现有的无线集群通信、常规通信以及公众网络通信等方式, 保证信息传递的通畅。
3.1卫星通信系统。消防卫星通信系统是利用统一的消防卫星频率资源, 由各类卫星地球站构成, 并在同一网管系统管理下, 实现消防综合业务通信的卫星通信系统。消防卫星通信系统是具有全局化、全天候、高机动性、能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灾害的宽带数字化指挥通信平台。在灾害事故现场, 充分利用卫星通信车、消防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等现代化通信装备, 建立连接前线指挥部、后方指挥部之间的通信联络。
3.2 350MHz无线通信。消防350MHz无线通信网络是消防部队主要应用通信网, 在灭火救援战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消防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集群通信技术和常规通信技术。其中, 350MHz集群通信系统由于具有信道利用率高、保密性强、一呼百应等特点, 其指挥调度的快速灵活是任何公网移动通信系统无法比拟的, 在大型灭火救援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3短波通信。短波通信是指波长为10m~100m, 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无线通信。短波通信不依赖任何基站和线路、光缆等基础设施, 具有经济实用、机动灵活、设台方便、不受地形影响、通信距离远等特点。特别是当灾害事故造成通讯、交通、电力中断, 灾区骨干光缆、交换机、蜂窝基站大量瘫痪的情况下, 可利用短波通信设备电源保障方便快捷 (只要有电瓶或小型发电机) , 简单架设就能够实现通信的特点, 保障通信联络畅通, 以实现部队开展救援工作。
3.4公众通信网络。公众通信网络包括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互联网和3G/4G移动通信网络等。合理使用公网通信网络, 可扩大语音、视频的通信范围。在部队行进途中、以及公网恢复后, 应充分利用公网通信网络下达命令、反馈信息。在公网畅通的情况下, 可运用3G/4G图传设备进行行进途中及救援现场图像传递, 为远程决策指挥提供依据。
3.5应急通信指挥车。消防应急通信指挥车是集卫星通信技术、图像采集和传输技术、无线语音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无线微波传输和图像处理等技术组成的一个功能完备的移动指挥中心。在大型灭火救援、重大自然灾害现场或其它重要活动中把现场图像、语音通过车载卫星系统高质量回传到各级指挥中心, 实现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的远程图像监控、语音联络、数据查询等功能, 为远程指挥决策提供了可能。同时充分利用“动中通”、“静中通”等卫星通信指挥车的机动性, 还可快速移动至通信保障薄弱的区域, 迅速增强该区域的通信保障能力。
结语
根据近年来重大灾害事故救援和处置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应急通信保障的重要性、必要性、时效性以及不确定性, 我们应站在实战应用的角度审视消防应急通信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 从而更好的查找薄弱环节, 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调整贴合实战需求的应急通信保障策略和战术, 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1]李云迪.消防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安防科技, 2011 (04) .
事故保障机制 篇4
本刊讯6月4日15时30分左右,广元白龙湖景区因雷雨强风突发翻船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为保障救援现场,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立即启动应急保障预案,由网运部、光缆部、无线部、利州分公司组成的通信保障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通信保障工作。24小时内累计调度专项应急保障人员20余人,应急通信车4台,同时现场布放700米专用光缆1条、应急尾纤1公里,开通两条100M专线电路,提供2台传真机,满足现场搜救应急通信需求,受到广元市委市政府肯定。
在救援现场,广元电信工作人员一方面增派人员密切关注该区域网络运行情况,及时对区域内网络资源实施紧急扩容;另一方面安排维护人员24小时流动值守随时待命,并实时做好现场的网络运行测试,为救援工作保驾护航。
事故保障机制 篇5
1 制度规定的调查组成情况
1.1 事故调查的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第五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效率”,它规定了政府(部门)是事故调查的主体地位。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第十九条确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说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事故调查主体地位。
1.2 事故等级的划分规定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确定第三条确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 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3 事故调查权限规定
按照规定,不同等级的事故由不同级别政府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组。依据事故调查的相关规定和事故分级标准,可以确定出不同等级事故对应的事故调查主体。见表1事故调查权限表:
2 石油化工行业事故调查组成情况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事故调查,我国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与其它事故一样,依据等级事故设定处理权限。
2.1 从石油行业实际发生过的事故,统计出所有事故的等级情况
以我国某综合石油公司为例,统计对象设定为该公司油田、炼化、销售、管道、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等26家地区公司;统计年分为2000~2008年。统计科目为工业生产亡人事故:
(1)发生1人死亡的事故:54起,占事故起数的82%;
(2)发生2人死亡的事故:5起,占事故起数的7.5%;
(3)发生3人以上死亡的事故:6起,占事故起数的9%。
其中,除去油田等单位外,针对石油化工企业而言,2000~2008年间,八家炼化企业工业生产亡人事故统计如下:
a)发生1人死亡的事故:11起,占事故起数的85%;
b)发生2人死亡的事故:2起,占事故起数的15%。
2.2 统计分析结果
(1)石油化工企业事故等级情况。
通过对石油化工所发生的等级统计分析,发生工业生产事故且造成1人或2人死亡的事故占到100%。所以,石油化工企业发生一次伤亡3人以上的事故较少,即发生特别、重大、较大的事故少。
(2)调查组成情况。
按照国家对事故的划分标准,大多数事故属于一般事故范畴。为此,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有关规定,发生在石油化工企业的这些“一般事故”的调查组多数由“县级人民政府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上述结论,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相应级别的调查组织是否有事故调查能力。对于工艺复杂,涉及专业较多的石油化工事故多数应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进行组织调查。这里就有一个调查能力问题,不仅仅是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涉及到控制能力问题,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有无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石油化工企业多是当地的支柱行业,县级政府的控制力多半会“打折扣”。即使对于发生了较大、重大事故,由于辖区内事故的频次有限,市级(省级)政府的调查能力仍然值得考虑。
3 美国石油化工事故的专门调查机构
3.1 事故损失巨大、后果严重,应对石油化工行业给予重视
石油石化是高危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设备隐患、制度缺陷、程序遗漏、工作疏忽或个人违章行为,都可能造成巨大事故,引发严重后果。从国外的事故看,1984年墨西哥城石油液化气爆炸事故,使650人丧生,数千人受伤;1984巴西国家石油公司Enchova Central石油平台爆炸,37人死亡;1988年7月6日晚英国北海油田的帕博尔·阿尔法平台火灾爆炸,造成165人死亡,保险赔偿近30亿美元。事故后,又用了60多亿美元改善安全;1989年的EXXON公司VALDEZ泄油事故,各种赔偿和罚款达80多亿美元;1989年美国菲利浦公司休斯敦化工厂总厂爆炸火灾事故,全厂性毁灭,2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5亿美元;1991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leipner平台倒塌,损失12亿美元;1995美孚尼日利亚油井爆炸,13人死亡,25人受伤;1996安然公司天然气管线爆炸,33人死亡,69人受伤;1998埃索Longford天然气爆炸,8人死亡,69人受伤,损失10亿美元;2001巴西国际石油公司P36平台沉没,10人死亡,损失5.15亿美元;2006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天然气管线爆炸,200人死亡;2010年4月20日深夜,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线以南80 km,墨西哥湾北部海域突然响起巨大的爆炸声,英国石油公司海上石油钻井“深海地平线”的工作平台上,顿时燃起熊熊大火,一场可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发生。美联社报道,7.8亿升原油泄入墨西哥湾。它造成的损失是空前的,对于深海钻井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国内发生的事故看,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16号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井内喷射出的大量含有剧毒硫化氢的天然气四处弥漫,造成243人中毒死亡,2 142人入院治疗、65 000人被紧急疏散安置。此次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 400余万元。
3.2 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应给予石油化工行业专业化位置
由于资产庞大、专业多样、工种繁杂,加之连续作业和点多、面广、链长等特点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发生事故涉及的行业多、专业强,往往会牵扯到多个行政事故调查主体单位。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郊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漏的恶性中毒事故,3 000人中毒死亡,20余万人受伤且大多数人双目失明,67万人受到残留毒气的影响;美国和印度的律师代表博帕尔市的受害者向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提出850亿美元的赔款和罚款。涉及工艺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和健康卫生。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 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国务院事故及事件调查组经过深入调查、取证和分析,认定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起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石油化工企业安全事故总是与环境污染、中毒健康联系在一起。
3.3 国外的专门调查机构建设
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颁发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成立超脱的事故调查专门机构。如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并不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组织调查,而是由美国总统任命的特别专家组进行调查。美国的石油化学事故调查由化工安全与危害调查委员会(Chemical Safety And Hazard Investigation Board,CBS)负责。CSB成立于1998年,主要职能和任务是对固定装置和设备发生的化学物质事故进行调查以确定其发生原因,并对事故相关工厂、管理机构(如OSHA、EPA)、工业组织和劳工团体提出安全建议,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1]。同NTSB一样,CSB也是一个独立的联邦机构,它平等且独立于EPA和OSHA等相关政府单位,不受其他部门管辖,总部设立于美国华盛顿首府,其五位核心委员是由美国总统指定任命并经美国参议院确认,委员会主席作为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兼行政长官。委员任期五年,其下有若干的专业调查员。委员须具备与事故调查相关的技术专长,包括事故再现技术、安全工程、人因理论、化学品安全、毒物学及化学品管理规章制度等。CSB调查人员包括化学和机械工程师、工业安全专家及具有在私立和公共部门工作等相关经验的其他专家。国会给予CSB独一无二的法定使命,CSB所进行的调查就是确认事故的原因,而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与违反现行制度有关。
美国化工安全与危害调查委员会(CBS)是一个独立的科学调查机构而不是一个常规的政策执行机构。CBS是依据199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而建立的。然而该委员会直到1998年一月才正式开始投入工作。参议院的立法记录上这样描述:“新的CBS的主要职责是对事故进行调查,判断导致事故的原因和条件并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在法律上任何其他机构或政府官员均不得干涉该委员会的工作”[2]。
我国的安全事故(包括石油化工事故)调查虽然在每个层级上都有事故调查机构,但就全国的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来说,每个事故的调查都被孤立起来,没有专门的石油化工事故调查独立机构。而以美国为例,美国化学安全与危害调查局(CSB)专门针对石油化工行业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可以包括各专业力量。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事故原因往往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行业的职能管理,只有相对固定一支调查专家力量,才能使其专业性得以发扬。
4 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发生事故后的危害极大。鉴于目前事故调查机制规定,对于一般性事故仅由县级政府组织进行调查,不能满足事故调查力量需要。建议建立专门的石油化工事故调查的独立机构,强化专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国外重大事故管理与案例剖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61.
事故保障机制 篇6
关键词:安全,系统安全,交接班安全流程
1 安全的定义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指的是“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的状况,即指人不受伤害,物不受损失。”工程上的安全性是用概率上的近似客观量来衡量安全的程度的。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与传统的安全定义大不相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安全和危险看作截然不同的、相互对立的概念。系统安全包含许多创新的安全新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一种模糊数学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序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安全性(S)与危险性(D)互为补数,即:
S=1-D。
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所以安全工作必须全方位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可靠性高的安全装置。
2 系统安全的特点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辩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一词源于希腊语,有“共同”和“给以位置”的含义,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若干元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安全泛指系统中的安全性,它与系统中的可靠性等同为系统的特定性能指示。系统安全创新了安全观念:安全的相对性;安全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系统可靠性和系统安全性相辅相成。
系统安全是早在一个新系统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安全性问题,制定并开始执行安全工作规划,把系统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直到系统报废为止。在新系统的构思、可行性论证、设计、制造、试运转、运转、维修直到废弃的各个阶段都要辨识、评价、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系统安全的基本内容就是辩识系统中的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
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判断、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可靠性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系统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的现象,称为故障或失效。系统可靠性越高,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越小,完成规定功能的可靠性越大。安全性表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事故,不造成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在许多情况下,系统不可靠会导致系统不安全;提高系统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提高系统可靠性入手。可靠性着眼于维持系统功能的发挥,实现系统目标;安全性着眼于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可靠性研究故障发生前直到故障发生为止的系统状态;安全性侧重于故障发生后故障对系统的影响,故障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连接点。采取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既可以保证系统的功能,又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预防事故发生最适当的对策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来的,以间接原因及基础原因为对象的对策是根本的对策。采取对策越迅速、越及时而且越确切落实,事故发生的概率越小[1](图1)。
3 动力能源保障部系统安全的日常保障机制
经过多年的积累,先后制定并完善了《设备运行流程》、《设备维修流程》和《设备巡视流程》等几十项流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动力能源保障部系统安全的有效保障。但是一直缺乏一个系统安全流程,尤其是交接班的安全流程。由于每天进行交接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它是一个关键的连接点。下面是笔者创新的日常交接班安全流程,其作用是对动力能源保障部的系统安全进行日常保障。要说明的是,图2中设备是否正常主要是指危险源及其制约是否正常,环境是否整洁和清扫是指5S意义上的概念。
这个安全流程兼顾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事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并非个人偶然失误或者单纯设备故障形成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
参考文献
[1]隋鹏程.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社区学院保障机制研究 篇7
一、规划投入机制
规划投入机制是确保社区学院建设所需物质资金的根本保障。只有把社区学院建设纳入国家、地区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建立社区学院建设的稳定规划投入机制, 城市社区学院的建设才能有可靠的物质保障。 (1) 逐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为社区学院建设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按照建设公共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对社区学院建设的资金投入, 增加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的支出。 (2) 建立社区学院办公教学用房保障制度。按照城市规划和社区划分的要求, 配备社区学院办公、教学用房, 确保社区学院有址办公、有地办学。 (3) 多渠道筹措社区学院建设资金。建立“财政支持为主、费随事转、彩票资助、联点扶建、有偿服务、社会赞助”等多元化的社区学院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制定严格的制度, 保证社区学院建设资金的正常使用。
二、领导组织机制
领导组织机制是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学院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机制。社区学院建设以领导干部为主要决策系统和协调管理系统, 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人格素质关系和谐社区学院建设的成效。要使领导干部在和谐社区学院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担负起整个社区学院建设的决策、指挥、控制、检查、督促责任, 带动人民群众推进社区学院建设,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领导组织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广泛参与的社区学院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 (1) 建立社区建设领导组织体制。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 把社区学院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社区学院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责任机制,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2) 健全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社区学院建设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能, 落实好建设社区学院的各项任务, 形成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整体合力。 (3) 制定发展规划。把社区学院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制定规划要立足长远, 具有前瞻性;实施计划要着眼现实, 注重可操作性。按照“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的原则,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突出重点, 推动社区学院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法律规范机制
法律规范机制是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法治保障, 包括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人大立法、法规、政策、规章和行为规范。 (1) 人大立法是最基本的保障。在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各项保障机制中, 形成法律规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社区学院建设的机制必须法制化, 使社区学院建设获得法律的保障。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社区学院建设中的立法作用, 是社区学院建设保障机制的法律保证。 (2) 法规、政策、规章与人的行为规范。社区学院建设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建设, 就是社区学院建设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的制定。根据社区学院建设运行的需要,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章和人的行为规范, 是社区学院建设的重要保障。 (3) 奖励制度。建立严明的赏罚机制是法律规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罚机制是通过利益导向体现价值导向的关键中介。社区学院建设的奖励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在社区学院建设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断制定、补充和完善。建立社区学院建设工作队伍的奖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评比表彰先进的奖励制度。
四、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是推进社区学院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必须加快社区学院人才培养,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社区学院工作者队伍。创新制度, 推进社区学院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 (1) 建立社区学院工作制度。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社区学院的基本前提。要解决社区学院人才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角色问题, 就要把通过国家考试的社区学院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 推行社区学院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 建立社区学院人才考核评估制度。 (2)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又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学院建设和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充实社区学院队伍, 进行教育培训。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推进社区学院工作者岗位教育和培训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学院工作者培训制度, 使社区学院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 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五、检查监督机制
检查监督机制是推进社区学院建设各项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社区学院建设的各项活动和工作, 如果没有检查和监督, 就不能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切实的改进和完善。检查监督机制渗透在社区学院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是社区学院建设向更高过程和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临界点。 (1) 检查监督机制的内容。检查监督机制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环节。一方面, 正确检查和评估规划实施的状况及实施的结果。另一方面, 要认真分析研究实施结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及原因。此外, 还应明确检查和评估包括对原定的发展目标和各种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的检验。根据实际情况,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如果既定目标和规划自身存在问题, 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 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果既定目标和规划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就应当加以坚持和维护, 要求继续切实执行。 (2) 检查监督机制必须配备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社区学院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 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整体性的, 而且有部门性的;不仅有结构性的, 而且有功能性的;不仅有各种“硬件”指标, 而且有各种“软件”指标;凡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都要把它量化。
六、环境适应机制
环境适应机制是社区学院应对外界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及时获取信息、整合资源、调整战术的流程体系, 目的在于及时把握市场需求, 预测发展方向, 提供满意服务, 引领教育创新, 实现持续发展。 (1) 社区学院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动力源泉, 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 在学院内部建立环境适应机制, 表现为“主动地谋发展”。在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战略决策上遵循“四个客观”的要求, 即“社会的客观需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2) 社区学院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关系网络, 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 积极争取政府机构和社区群体的信任与支持, 形成合力;积极参与社会学术团体活动, 获得专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建立的位置效应, 对关系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进行参与和控制, 从而为学院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更大的竞争优势, 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严密质保机制
质保机制是指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定的对影响教育服务质量因素进行监督与控制的流程体系。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只有一条:“以过硬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保障丰富的财源;以丰富的财源支撑更优的发展。”因此, 建立严密的质量保障机制非常重要。它要求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社区学院中所有人员都要参与质量管理, 树立质量观念, 并担负质量责任。建立严格精密的质保机制,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明确教育质量的涵义, 分析影响教育服务质量的各种因素。 (2) 建立质量责任制。要围绕质量因素对学校各个部门进行职务分析, 规定各个岗位人员的质量职能, 明确质量考核的范围、标准、时间和方法。只有实行明确的质量责任制, 才能做到事事有人管。只有人人有专责, 办事有标准, 工作有检查, 才能建立起稳定而严格的质量工作秩序。 (3) 坚持“过程”和“系统”统一的原则, 控制好每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让每一个系统都处于受控状态, 提高实现质量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是ISO9000标准的两个相关的原则。过程方法是“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而系统方法是“将相关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并管理”。控制好了每一个过程, 就控制好了一个系统。
八、优秀文化机制
社区学院的内涵提升离不开团队文化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团队文化, 能有效“引领团队的努力方向”、“规范领导的行政行为”、“统一员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和“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社区学院文化是师生员工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使命。它代表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载体, 通过员工的认同和行动, 形成具有磁力场效应的辐射影响。 (1) 让学校员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形成学校合理的制度文化链:“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宗旨, 尊重人、服务人、成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倡导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 为教职员工的发展搭建平台, 以人才的合理充分利用为基点, 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九、稳健人才机制
稳健人才机制是社区学院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制度安排, 包括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1) 要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 解除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后顾之忧, 提高教师的职业稳定感。能由政府提供保障的, 要尽力争取并以合约的形式确保这些权利得以落实。政府保障尚不到位的, 要给员工明确的保障承诺, 签订合约, 并扎实付诸实施。 (2) 要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政策, 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把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与自我改造紧密相连, 与学院发展紧密相连, 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 着力打造“个体素质较高, 群体结构合理, 富有创新精神”的稳定而又活跃的专业团队。 (3) 要建立以能力和品德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制度。凝聚教育精英, 倡导精诚协作, 鼓励革新创造, 不断发挥个人潜在的创造力, 提高学校集体的创新能力。
十、超越成长机制
社区学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不断超越自己, 挑战自己的极限, 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建立自我超越的成长机制。自我超越的成长机制是社区学院通过不断理清自身所处的位置, 在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张力中, 经历的一个态度转变、观念更新、方案完善、实践摸索、群体互动的连续演化过程。 (1) 改变假设, 变通心智, 开创战略思考的新途径。和科学探索一样, 学院 (下转第105页) (上接第99页) 组织的自我超越可以从改变假设开始。 (2) 观察倾听, 克服缺点, 在不断改进中走向卓越。“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要尽可能多地听取不同意见,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真正做到“闻过则喜”、“集思广益”、“见贤思齐”、“从善如流”。 (3) 言信行果, 赢在执行, 以行动提升业绩, 推动组织走向卓越。
摘要:确保社区学院的良性循环发展, 必须建立社区学院完善的保障机制。社区学院的保障机制包括规划投入机制、领导组织机制、法律规范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检查监督机制、环境适应机制、严密质保机制、优秀文化机制、稳健人才机制, 以及超越成长机制, 等等。作者就目前社区学院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以保障社区学院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区学院,保障机制,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仲红俐.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3.
[2]刘尧.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03.
[3]信红娜.独立学院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4]周丹, 李晓辉.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