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学习

2024-05-20

双循环学习(共12篇)

双循环学习 篇1

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学习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俄语的自主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学习俄语。

一、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概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俄语时, 有时会发现学生非常努力的学习俄语, 学习成果却没有很大的进展, 他们会问教师自己应当学习什么、应当怎么学习等。学生这种被动的心态属于“等、靠、要”, 他们等教师来教授自己知识、依靠教师给他们学习方法、向教师要成果反馈。被动的心态不利于学生迅速的掌握知识。自我调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当学生理解到应当如何自主学习时, 教师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所谓自我调节的教学模式是指调节自己的兴趣、调节自己的方向、调节自己的成果。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能够构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他们能够自主、直接、有效地学习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二、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在高校俄语专业学习中的应用

(一)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方向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找到方向。这些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要了解自己学习俄语的目的, 比如部分学生学习俄语是为了其实用性, 那么就要以此为方向自主的学习;有些学生学习俄语是想了解俄语的文学性, 那么学生就要以了解俄语文学作品, 了解俄国文化的方式学习俄语。比如说俄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俄语时, 部分学生以研究文学为目的学习俄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俄语版本的电影《十二怒汉》。《十二怒汉》原本是美国的著名电影, 它禅述的是美国陪审员制度的意义, 而俄国版针对自己的国情重新翻拍这部电影, 它涉及到前苏联和车臣之间的政治问题。这部电影以俄国的文化为视角看待俄国现行的陪审员制度, 它展现了俄国的现代思想和文化。学生看这部原版电影时, 一方面能从电影中了解俄语的用法, 另一方面, 能把俄语语言和俄罗斯文化结合起来。学生如果找到了学习的方向, 学习俄语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

(二)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交流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有时为了吸收更多的知识, 需要和其他的同学用俄语交流;学生为了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 也需要和其他的同学一起用俄语交流。通过使用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疑点, 能够在交流的时候找到学习的难点, 它能有助于学生使用自我调节循环模式学习俄语。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俄语时, 可以告诉学生“得到”“取得”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 让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者同样是“获得”的意思, 但是费力程度的不同, 要使用不同的动词。而学生在交流中, 能够体会出这种差别。学生通过交流, 能够了解到如果对方说:“Кемтымечтаешьстать?”, 那么应以:

(三)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思维

部分学生学习俄语的时候, 会觉得俄语的语法知识非常多, 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畏惧, 这使学生难以使用自我调节循环模式来学习俄语, 他们更依赖于教师主动教授他们知识, 他们则被动的学习知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教师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能够站在更抽象、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俄语学习,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自主、迅速的吸收俄语知识。比如说, 教师可以给学生看这句话:

这是一种插入语的使用方法, 它表达的是“顺便说一下”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俄语有几种插入语的使用方法?它们分别适用于怎样的场合?如果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俄语语法知识, 他们就能在归纳和总结中形成自己的俄语知识系统, 以后在应用俄语语法知识时就不易犯错。

(四)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拓展兴趣

学生通过找到学习方向、与人交流、提升思维的方法学习俄语以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展知识。这种拓展既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的应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是为了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俄语, 能够进一步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 这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比如部分学生喜欢俄语的文学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俄语美文一类的资料。以下为一段用俄语介绍我国历史的文章, 其片段如下:

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 能了解俄罗斯人眼中中国的历史是怎样的, 学生在阅读中能了解到俄语知识的综合使用方法, 甚至可以借鉴俄语美文, 自己仿写感兴趣的文章。

三、小结

使用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的方式学习俄语, 学生能够对俄语产生兴趣、可以自主的吸收大量的俄语知识, 可形成俄语的知识系统, 可加强俄语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这种学习模式学习。

参考文献

[1]崔卫.中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俄语教学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 2008 (04) .

[2]柏叶, 于速.俄语专业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双循环学习 篇2

一、while循环

while (条件)

{

循环体

}

运行原理:

1.如果一开始条件就不成立,永远不会执行循环体

2.如果条件成立,就会执行一次循环体,执行完毕,再次判断条件是否成立

代码示例:

做五十次俯卧撑,要求实现:

1.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20次后不做

2.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做到整十数次数时不做

3.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整十数次时做,其余不做

#include int main{ // 1.先确定需要重复执行的操作 // 2.再确定约束条件 // 定义一个变量记录做的次数 int count = 0; /* // 3.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整十数次时做,其余不做 while (count<50) { ++count; if (count%10 != 0) {printf(“做第%d次俯卧撑 ”, count); } }*/ /* // 2.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做到整十数次数时不做 while (count<50) { ++count; if (count%10 == 0) // 取余为0,是为整十数 {// 直接结束这一次循环体,进入下一次循环continue; } printf(“做第%d次俯卧撑 ”, count); }*/ // 1.做50次俯卧撑,每做一次输出一次,20次后不做 while (count < 50) { ++count; printf(“做第%d次俯卧撑 ”, count); if (20 == count) {break; // 结束整个while循环,20次之后不做 } }return 0;}

通过上述的小程序,能够认识到while循环的一些基本没使用,做几个小练习来提高,

/* 提示用户输入一个正整数n,计算1+2+3+…+n的和 */#include int main(){ // 1.提示输入 printf(“请输入一个正整数: ”); // 2.接收输入 // 定义变量保存用户输入的整数 int n; scanf(“%d”, &n); if (n<=0) { printf(“非法输入 ”); return 0; } // 3.计算 // (1 + n) * n / 2; // 定义变量保存和 int sum = 0; int number = 0; // 默认被加的数值 while (number < n) { number++; sum += number; // 累加 } printf(“%d ”, sum); return 0;}上述代码优化为:

#include int main(){ // 定义变量保存用户输入的整数 int n = 0; // 一定要初始化 while (n <= 0) { // 1.提示输入 printf(“请输入一个正整数: ”); // 2.接收输入 scanf(“%d”, &n); } // 3.计算 // (1 + n) * n / 2; // 定义变量保存和 int sum = 0; int number = 0; // 默认被加的数值 while (number < n) { number++; sum += number; // 累加 } printf(“%d ”, sum); return 0;}while循环注意点

#include int main(){ /* while (10) { printf(“哈哈哈哈 ”); }*/ /* int a = 10; // while (a>0); 死循环 while (a>0) { a--; printf(“哈哈哈 ”); }*/ // 最简单的死循环 //while(1); return 0;}二、do-while循环

while (条件)

{

}

do{

} while(条件);

while和do-while的区别

1.很多情况下,while和do while可以互换

2.while特点:如果一开始的条件不成立,永远不会执行循环体

do while特点:不管一开始的条件是否成立,至少会执行一次循环体

3.最好使用while

示例代码

#include“ i=”i);“ ilt0=”(i<0);“ int=”int“ ltstdio.hgtint=”int“ main=”main(){“ name=”code“ pre=”pre“ printf=”printf(“ return=”return“ while=”while“>

三、for循环

for (语句1;条件; 语句2)

{

循环体

}

语句1:初始化语句

语句2:增量语句(执行完循环体后再执行的语句)

运行原理:

1.for一开始就会执行一次语句1(整个for循环只会执行一次)

2.判断条件是否成立,如果条件成立,就会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就会执行语句2,再次判断条件是否成立

代码示例:

#include int main(){ /* ”做俯卧撑“50次 */ /* int count = 0; for ( ; count < 50; ) { printf(”做俯卧撑 “); count++; }*/ /* for (int count = 0; count < 50; ) { printf(”做俯卧撑 “); count++; }*/ /* for (int count = 0; count < 50; count++) { printf(”做俯卧撑 “); }*/ /* for (int count = 0; count < 50; printf(”做俯卧撑 “),printf(”哈哈哈 “),count++) {}*/ return 0;}

使用注意:

双循环学习 篇3

一、“双循环”备课是新教师的引路灯

双循环备课是以各年组为单位,老师们的交流逐渐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由无组织变成有组织;由个人负责全盘工作变为科组统筹,备课人人落实。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实践锻炼机会,积极参与进来之后,确实品尝到了双循环备课的甜头:

1双循环备课增加了老师学习的机会

自从开设双循环备课以来,很多具体的工作化整为零,如教案落实到了每个人的肩上。以前是各写各的,现在从过去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个人备各课的局限,使新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不同的多元化的理论知识。

2双循环备课以年组为单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

众所周知,同一年段的孩子其心理特征大致相同,老师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相近。首先以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集体备课,老师们可以就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与同年组的老师磋商,青年教师可以无顾忌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而其他老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学习中探究如何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新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3双循环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學的整体水平

集体备课中有一个“集体研讨”的制度,就是每位教师都要给教案提一些意见,共同研讨教案,共同制定出精案。因为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在知识的叫真儿面前人人平等,对青年教师来说,是在实践中积极思维,敢想、敢做、敢创,为教育事业的腾飞,施展才华、创新教学新路提供极好机会。亲历参与进来,更快提高自己,发展自我。

二、“双循环”备课是老教师的再提高

1“双循环”备课是老教师在备课上的新版本

教材的版本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一方面给了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等于给了教师选择教学思路的权利。但相对老教师来说,备课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质变相对比较难,普遍会穿新鞋走老路,跟不上学生的思维。所以对于老教师来说,创造新备课模式更重要。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双循环”备课方式会在短时间内,使老教师在教学效果上取得新的飞跃。

2“双循环”备课是老教师的再提高

“双循环”备课的第一次备课是每人都参与,人人亮各自的观点。目标就是备教材、备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深刻含义。老教师就不能停留在旧知识、旧教材、旧方法上,也要适应新教材的要求,设计新的教学手段,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新教师争先亮新点子,老教师就应在经验的基础上亮出更高更新的金点子。这样才有新青年和老教师交流的空间,在知识的纽带中建立知识要点的共识,为新教学要求设计出精美的教学设计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双循环”备课是新备课途径的飞跃

“双循环”备课在我校已是可行的“五案定教”备课模式《教学五年级份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的第一次学年集体备课:学年组四位教师在个人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体研讨,从知识要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方面达成共识,通过交流个人教学流程预设突出了教法的研究《份数的意义》教学内容的第二次学年集体备课:由主备人在电脑中展示已形成的本节课教案,与学年组其他三位教师进行研讨,加以完善,突出进行细化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的构建、实施有三点感想:

1“‘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的出台,再一次强化了教师“功在课前,利在课中”的思想理念。

2“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突出体现了两个字:“研”和“实”。研: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实:努力把备课落到实处,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双循环’五案定教”备课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双循环学习 篇4

把一个班的学生按照一定标准, 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一个小组四或五人为宜, 全班共有十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在BBS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版面, 轮流作有关数学方面的发言, 一个学生一天, 就是四或五天循环一次, 周期不是七的倍数, 这便错开了课程表的课程安排周期, 给学生提供了记录一个星期中每一天的机会。

给学生分组时, 一般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从学生交往情况分析, 把性格外向、爱交往和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学生分在一组;从知识水平分析, 把基础扎实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从智力水平分析, 把智商高、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和智商平平、因循守旧、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分在一组;从兴趣和自制能力方面分析, 把具有浓厚兴趣、自控能力强和不求上进的学生分在一起;考虑性别, 将男女生混合搭配。

为了增进各组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角色变换, 改善他们在小组集体中的地位和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要求, 对编组采取动态形式, 每四个循环当变换和流动小线成员, 人员更新, 版面不换, 接着往下发言。循环日记内容有两个大体的框架, 学生发言的方向和主要内容是:我认为今天这节课上的重点是……我对……还不理解。今天上课我走没走神?都想了些什么?当我走神的时候是……力量把我拉回来的?这些对这节课的学习有帮助吗?我最喜欢这节课的……部分, 老师讲的……部分不好, 我认为按……的思路讲更好。通过听课和新知识的学习, 我在……有奇思妙想, 我的想法是我从上次发言到今天在……方面有进步。我用亲身体验给大家编一道数学题, 你们能解吗?

对于发言后的信息反馈和讨论则有以下几种情况:同组同学回答其提问, 对发言同学的观点给予自己的看法;组际的同学可以随意参观其他小组的版面, 可以给予自己的看法, 但不可以随意发言;老师可以采取回复、讲解两种形式作出评价, 肯定成绩, 提出希望。

这里汲取一朵学生征解题的浪花, 从中可见一斑。某生的征解题是:同学们知道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老师见到后, 回复到:“你提的问题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咱们全班同学都会遇到, 谢谢你在生活中发现了数学, 请大家积极讨论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班学生积极响应, 各抒己见。经各小组汇总, 有二十余种答案, 现公开家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几个同学的发言。

甲:这道题还不简单?我早就知道我家到学校的距离为1.7千米, 这是我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 在摩托车的里程表上看到的。

乙:我不赞同甲同学的答案, 因为不是自己做的。我想自己测量一下, 用体育老师量跑道的百米跑尺, 量十次就是一千米。

丙:乙的想法很好, 但是行不通, 因为这样测量需要两个人, 一百米一百米的量, 如果3千米就得量30次, 太麻烦了。我用步行测量的方法, 我量了一下一步能走0.72米, 我从家里到学校, 共走了2252步, 所以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1621米。很简单吧!

这正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重点加强的统计与概率问题, 老师要求同路的学生合作, 记录每次收集到的数据, 并绘图。就“用什么方法测量更准确, 取怎样的数更接近实际距离”的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问题在肯定和否定中不断完善, 学生不自觉地用上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

“合作学习循环发言”还发挥了“榜样”作用, 增强了团队意识。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影响是通过模仿、感染、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实现的,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由于“合作学习循环发言”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与监控下进行, 保证了内容的健康向上, 学生将自己写入日记时, 在“面子”心理的驱使下, 尽量美化自己, 把自己表现得完美一些, 但又怕被同学发现虚假, 就千方百计地做出样子给大家看, 自觉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 向老师表扬、同学肯定、自己认可的“榜样”学习, 从“大局”出发, 不惜一切地维护集体利益, 以期待组内成员、组际及教师的“接纳”, 避免被群体歧视和抛弃, 这样“榜样”作用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强化。

PDCA循环工作法学习心得 篇5

PDCA循环工作法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的管理方法,也是后来在公司工作时老总多次提到的工作方法。该管理方法是管理的精髓,但是,运用得当,运用得彻底,却是很多管理者难以做到的。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P阶段:

在日常的工作中,有的管理者知道该做某事,但是没有选择最佳方案,没有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干工作马马虎虎,随心大意,想到哪干到哪,干到哪想到哪,很多时候净干些没头没脑的事。这是一种没有做好计划的典型,却在我们的工作中时常发生。

一般工作应做如下安排:

1.应做出合理正确的决策。决策是否合理正确,影响巨大,起着决定性作用。

2.提出多种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选择最佳方案,看似浪费,实际已经胜利一半。

3.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特别是要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由谁去负责完成,什么时间完成,如何完成,具体的步骤如何分解。

二、D阶段

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执行者畏难情绪严重,有的嫌人手少,有的嫌时间紧,有的嫌有难度,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执行任务,很难把工作做好。

一般工作应做如下安排:按照计划,想方设法,克服万难,严格执行。如遇到重大情况或困难,要及时汇报难点和

自己的建议,完成后及时汇报工作结果。

三、C阶段

检查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管理者往往对这一点比较模糊。有时布置了任务,就不再过问,这样很容易造成对下属的纵容。

一般工作应做如下安排:对一些重点工作,要时刻检查,时刻关注,直至完成。

四、A阶段

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对做的好的工作,一带而过;对做的不好的工作,对责任人教训一顿或者处罚一下就完事了。这样的作法恰恰忽略的是:对好的经验没有进行总结,对沉痛的教训没有汲取。一般工作应做如下安排:

1.对工作完成很好的,予以表扬,总结经验,并把具有普遍性的作法或措施适当推广。

2.对工作完成不好的,予以教育或处罚,汲取教训,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循环结构中循环原理的剖析 篇6

关键词:循环过程 死循环

在我们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对于某类问题,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完全一样,只是要求重复执行多次,并且每次使用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变化,这就是一个循环过程。

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如下:

循环结构流程图所表示的含义是:当满足条件时,不断执行A框。一旦条件不满足时,就不再执行A框,结束本基本结构,而执行它下面的结构。

不论是循环次数已知的情况,还是循环次数未知的情况,都存在一个循环变量来控制循环次数,而由这个循环变量的变化来改变循环条件,使得程序能正常退出循环。用循环语句编程时,最忌讳的是程序陷入死循环而不能正常结束。

死循环是在循环过程中,循环变量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的循环永不停止的一种情况。导致死循环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循环变量没有发生变化或重复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使得程序不能达到循环结束的条件,而不一定非得是循环变量为零。如在BASIC语言程序中的如下程序段即是这样(BASIC语言程序是按行号顺序执行的)。

10 for i=1 to 5 step 0.5

20 i=int(i+0.5)*0.5)

30 print i

40 next i

在使用循环编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忌讳通过条件语句从循环体外转向循环体外,因为正常的规则是:可以从循环体内通过条件语句转向循环体外。但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注重形式,应该去剖析它的原理。如在BASIC语言中有如下程序段:

10 for i=1 to 10

20 if i<8 then 50

30 print i

40 next i

50 print i*2

60 goto 40

这段程序依然能够正常运行,原因是:虽然形式上看似乎是从循环体外转向循环体内,但从原理上分析可知当循环变量的值小于8时,输出其值的2倍,相反则输出其本身。在该程序段中每一次循环变量的值发生改变,相应的都能找到对应的输出语句,并及时返回到循环终端语句,没有违反循环语句的使用规则,所以能正常运行。

不论是在BASIC语言中,还是在其他编程语言中,编程原理都是一样的。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循环结构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这一块,很多题型,大量练习都分布在这儿。在指导学生编程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外,重点让学生掌握循环结构中循环语句的格式及其使用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方面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BASI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双循环学习 篇7

一、组织设计的概念、框架

1. 组织设计的概念

组织设计, 主要指组织结构的设计, 是把组织内的任务、权力和责任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的活动。其基本功能是协调组织中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 使组织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一个健全的组织必然要求动态的组织设计。组织实际上是某种“再组织”, 因而组织设计是滚动式的持续规划过程。组织设计的着眼点和基本问题是确定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位置, 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所谓“适当的位置用适当的人”, 做到“因事设人, 人得其位;各尽所能, 共扬所长”。若位置不当, 则难免“贤才变闲才”、“能人变庸人”。在英语学习组织的概念中, 就是如何使英语学习组织的结构更加合理, 每个学生各得其位、各尽所能, 共同维持学习组织的效率和效能。

2. 组织设计的框架

依据“目的——手段分析”方法论, 形成组织设计的框架, 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 首先必须明确学习组织的目标并确定相应的基本职能;再以只能细分和归类为依据, 设置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角色;进而按照角色定位来配置人员。循此思路, 即为“因事设人”。学习组织设计的思路也就是要做到“因事设人, 以人成事”, 即依适当的事情, 定适当的位置;选适当的人员, 做适当的事情。要变“人人无事干, 有事无人干”为“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二、英语学习组织设计的目标和基本职能

1. 组织目标

首先应该依据组织宗旨确定组织的基本目标。组织的宗旨是组织存在的理由, 它取决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需要。例如, 外语学习的宗旨是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际, 把课堂的语言知识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交际功能。每个组织最初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建立的。目标是组织自我设计和自我保持的出发点, 也成为衡量组织成功与否的标志。

英语学习组织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无论是针对口语建立的口语学习小组, 还是针对词汇组建的学习小组, 最直接的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小组成员把相应的英语学习目标达成。为了维持学习小组的和谐运转, 也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明确自己所在学习小组的目标, 并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因为一个组织的运转归根到底是需要落实到每个组织成员身上的。因此, 英语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知道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

2. 英语学习组织的基本职能

组织的基本职能即组织达到基本目标所要求的, 也就是组织系统在特定的环境中保持正常运转, 保证组织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功能。这里所研究的英语学习组织的基本只能分析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 组织中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职能。凡是实现组织目标和战略任务所客观需要的职能, 均不能遗漏, 以便进一步在组织上确定落脚点, 即确定承担各项任务的组织成员的角色定位;同时, 基本职能不能有重复, 以避免组织结构设计出现两个或者多个组织成员承担同一项任务, 那就会产生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等问题, 降低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运转的效率。

第二, 各种职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 就可以为组织内的结构设计奠定科学的基础。因为紧密联系的职能应置于同一管理子系统内, 不宜分开;互相制约的职能则不能由同一子系统承担, 必须分开, 否则, 就会影响英语学习组织的横向协调与监督控制, 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英语学习组织, 在一般情况下, 是一个综合性的英语学习群体, 各个组织成员或者是组织内的小团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对于紧密联系的职能成员或者小团体则需要统一管理, 对于相互制约的则需要分开管理。

第三, 在各种职能中什么是关键职能。这也是为以下的组织结构设置奠定基础。因为分工承担关键职能的个人或小团体, 应配置在学习组织的中心地位, 其他个人和小团体的角色要与之配合, 以保证组织出色地履行职能。

三、英语学习组织的职能分解和目标分解

1. 英语学习组织的职能分解

英语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板块:听、说、读、写。但是每个板块又有更细的细分, 譬如阅读又分为精读、慢读、快速阅读、浏览阅读等, 因此对英语学习组织的职能进行分解和归类则需要根据实践灵活运用。

英语学习组织的职能分解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首先, 将某些基本职能进行细分。由于组织基本特性, 使得某些基本职能的活动极为繁琐, 而且差别较大, 所以, 虽然都属于职能管理工作, 但适宜进一步实行专业化分工, 从而形成若干细分职能。譬如学习组织中的听力练习训练, 是一个庞大的职能工作, 如果只是要求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把整个学习组织的听力任务完成, 这是很难的, 这就需要对听力训练进行细分, 从单词的发音, 语句的连贯、爆破, 各种特殊句型和俚语, 以及听力的技巧、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进行训练的细分。这样就把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 然后组织其他成员和小团体来完成这个庞大的听力任务。学习小组内词汇掌握比较丰富、基础比较扎实、词汇发音比较标准的成员来负责听力的基础部分———词汇, 由这些词汇基础较好的人来带领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 必然会让他们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还有就是语句的连贯、爆破以及俚语等, 则需要由口语较为熟练的学生来负责带头学习;对于听力技巧和自信心的把握则应该由英语听力综合实力较高的组员来分担, 这些整体实力较强的学生, 往往自信心很足, 而且鉴于其总体实力的提升, 对听力技巧的把握也相对掌握较多, 更有利于对整个学习小组的听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 对各职能进行归类。如果某一职能的任务较为简单, 工作量也很少, 那么, 这一阶段的管理职能就可以考虑并入其他职能中去。最为典型的就是口语练习的实践环节, 有些英语学习小组在正常的口语训练之外, 还专门去找其他同学或者外国人进行口语训练, 这的确对口语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如果可以把这个实践环节合并到英语学习小组口语训练中, 则大大减少了时间, 我们完全可以邀请其他同学或者外籍教师来我们的英语学习小组进行交流, 这就无形中把实践和小组的日常口语训练归类合一了。

2. 英语学习组织的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就是将组织总目标分解为各个子目标, 并进行目标之间的协调, 从而形成英语学习组织目标体系化。通过目标分解, 可以组织和协调各个组员和团队共同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目标分解主要有两个最为典型的作用:第一, 充分调动全体组员的积极性, 避免个别组员的惰性。有些学习组织只是笼统地把一个目标任务告知全体组员, 但是并未把目标明确划分到每个组员身上, 这样的目标是涣散的、虚拟的。我们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 既然组织没有明确的指定由某个组员或者团队完成组织目标, 那么全体组员往往都会倾向于惰性的一面, 这样反而使有目标变成无目标。如果把目标进行分解, 使得目标细分为很多个子目标, 让组织内的每个团队, 团队的每个组员都有事情可以做, 无形中会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克制组员的惰性形成;第二, 有利于学习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就算一个再宏观的目标, 如果划分为若干个小目标, 让组织的全体组员来承担目标的一部分, 也会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四、英语学习组织的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为了保证整个组织能够按照预定的要求正常运行而进行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 对于学习组织设计过程的管理控制必须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也就是说, 整个过程控制标准必须按是否有利于实现学习组织的总体目标来加以确定。对于偏离了组织目标的组织团体和角色定位必须马上加以修正。只有这样, 才能使整个组织的组成紧紧围绕目标的需要进行, 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其次, 应建立学习组织的标准工作规程, 也就是学习组织正常运行时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这是指导组织活动的重要依据, 也是保证组织机构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

最后, 应制定采取纠正行动的步骤。即当学习组织的运作与标准程序及方法出现偏差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步骤的确立必须客观, 必须排除主观随意性因素。只有这样, 才能对偏差进行客观公正的纠正。

参考文献

[1]Rumelhart, 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acks of Cognition.In R.J.Spiro, B.C.Bruce and W.F.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TESOL Quarterly, 1983.

双循环学习 篇8

为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方法和策略, 我院于2008年4月参加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与实验———山东实验子课题”,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进行德育课整合价值观培养试点的研究与实验。通过学习和课题研究, 我们对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高职生基础课课堂教学过程中, 探索性地运用“四步循环学习法”进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具体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四步循环学习法”特点

“四步循环学习法”, 是将一个学习内容分解为4个层面来学习、理解和运用的方法。具体分为:认知层面———知晓 (了解事实、信息等) ;概念层面———理解 (顿悟、觉醒、认识、理解) ;情感层面———评价 (个人的情感体验、个人价值内化) ;行动层面———行动 (行动、应用、个人价值观外显) 。将这一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后, 首先, 确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再是主讲者、灌输者、指导者, 而是协调员、评判员、引导员。其次, 确定了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理念。教师由过去的“主角”变成了“导演”, 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进行大量的阐述、追根溯源式的课堂讲授, 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问题展开教学, 师生共同参与、双方互动实施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互动式的“学生讲老师听、学生讲学生听”,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启发、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需要, 穿插“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游戏、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再次, 确立了学生认知、情感和行动统一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 课堂教学通常重视知识传授、重内容、重认知, 学生缺少情感体验, 不能很好地实现知行统一。运用“四步循环学习法”, 强调重过程、重体验、重评价、重行动, 能够适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触动学生心灵, 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及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 引导其自我思考、自我评判、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从而实现掌握知识与提高认识能力、课堂情感体验与课外付诸行动的结合,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例如, 在讲授绪论“适应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中, 我们针对高职新生入学后出现的悲观、失望情绪, 以“找回自信”的一分钟拍手心理游戏导入新课, 在学生参与游戏之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分析高考失利的原因和教训, 正确认识自我, 用印度寓言故事“老鼠与巫师”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面对大学生活, 用“清华食堂厨师张立勇托福考了630分”的故事, 激励学生充满自信地规划未来, 并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出高职3年成长发展计划和阶段目标, 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宣读并定期汇报自己的实施情况。在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中, 先结合刚闭幕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量的视频、图片、歌曲等资料导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然后讲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等知识。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深入结合1994年何智丽“让球”事件, 启发学生思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 结合焦点问题分组讨论:郎平是否爱国?如何评价她所执教的美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会战胜中国女排?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抵制日货”是否是爱国主义行为?请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主张, 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引导, 从而让学生明确:什么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

2“四步循环学习法”基本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四步循环学习法”需处理好以下3个关系。 (1) 处理好师生关系, 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还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在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 才能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 在第一堂课, 笔者就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学生, 并且对学生说:“你们虽然离开了自己的父母, 但是却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有困难就找我, 我一定帮助你。”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防线。只有学生将“真实的自我”展示出来, 教师才能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把握教材核心, 拓宽教学思路。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在准确把握教材核心和重点的基础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专业需要、社会需要及时更新教材;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体系, 从而使教材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运用“四步循环学习法”设计教学, 教师就像在构思一篇散文, 力求“形散而神不散”。例如, 在讲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 笔者就补充了《学会做事》[1]中模块6创建平衡生活方式的内容, 结合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业余生活的事例,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讲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时, 则补充了当时的热门话题“范跑跑”事件, 结合学生所学的临床医学知识, 补充大量发生在地震中医务工作者的动人事迹。 (3)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社会实践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机制, 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2]。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德育课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片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导致学生重视期末考试前的死记硬背, 忽略课堂教学对自己生活的指导意义, 最终使德育课失去真正的教育意义。“四步循环学习法”以学生参与互动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 教师应当改变考核方式, 增加实践教学考核评定内容。将学生在课堂、校内和社会实践中的个人表现计入学习成绩考核中。建立学生实践档案, 由班主任、班委会把关, 学习小组参与评定学生的实践成绩。建立“理论知识考试+课堂学习综合考核+实践综合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这样既可以调动和保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四步循环学习法”是增强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好方法。通过运用“四步循环学习法”, 教师不仅体会到课堂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 还可以直接感受到师生共同感悟、共同感动、共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译) .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 (Lean-ing to do)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双循环学习 篇9

一、导学案“学习目标”板块的编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两个层次:1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变化;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循环。这些是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用Δ标注。2了解心血管疾病等知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这些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用☆标注。教师要带领学生知晓本节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为课后的自我检测提供对照。

二、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的编制

“自主学习”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凸显导学案“导学”的功能。

自学可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教师要明确自学的时间(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本节课让学生自学P18的相关内容,规定4分钟的学习时间,学生将知识点划下来并思考:1什么是血压?正常值是多少?2什么是高血压和低血压?3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如果设置课前预习部分,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上预留出学生书写疑问的空间,学生在知晓疑问的前提下,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更好。

三、导学案“合作探究”板块的编制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节课的导学案设置了两项“合作探究”的内容:一是模拟哈维实验(5分钟),实验完成后,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用绷带扎紧上臂时,为什么肘和腕处的脉搏摸不着了?2如果动脉出血,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学生实验后很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需要他们动动脑筋,合作讨论完成。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阶梯性”问题,体现差异,既让学困生有参与实验和讨论的兴趣,不随波逐流,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二是“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6分钟),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3在人体内,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吗?它们在何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4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血液成分有何变化?血液循环对初二学生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将血液循环这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从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的空间。

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预设,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问以及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导学案上提供帮助,如学习方法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避免学生课堂上无效的讨论。

四、导学案“知识构建”板块的编制

知识网络就是将相关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一种类似网络的联结。大脑中有了这个网络,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用。如人体血液循环知识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运用知识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本节课教师可设计如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构建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知识框架。

五、导学案“拓展提升”板块的编制

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否则学生的学习依旧是被动的。如果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规定动作”(容易的题目)和“自选动作”(较难的题目),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以示难易程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点评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等多种竞争机制,调动大家(特别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当堂巩固知识,不留书面的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六、导学案“评价”板块的编制

导学案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应当是一个多元化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至少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双循环学习 篇10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建构概念图和自主学习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概念图教学设计是学生利用概念图这一教学工具,以前概念为学习起点,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概念图进行生物动态学习,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二、案例:《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1.呈现血液循环核心概念,探知前概念

游戏导入:教师提供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一组卡片,上面写有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概念图。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组讨论问题: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为什么?

“气宇轩昂”组:发现“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这一规律,但很难区分左心室、右心室以及主动脉、肺动脉之间的连接关系。

“逐墨飞扬”组:发现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并提出左心室的心室壁最厚,这样的结构适合承担较大的血压,可以将血液输送到较远的身体各处组织细胞,而主动脉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因此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

“花开彼岸”组:发现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因为肺与心脏距离近,而右心室的心室壁较薄,这样的心室承受的血压相对较小,猜想应该与肺动脉相连。

3.利用前概念,因势利导,得出新概念

教师设疑1:下面请各小组利用平板电脑观察血液循环动画演示,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说出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扬帆逐梦”组:体循环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血压较大,起点是壁最厚的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大致路径经过了主动脉、全身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

“极地阳光”组:因为体细胞要消耗氧气,所以经过体循环,含氧量较高的动脉血变成含氧量低的静脉血。

教师设疑2:再继续观察肺循环,说出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清风竹影”组:肺循环将血液运输到肺部,血压较小,故起点是壁较薄的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大致路径经过了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

“青冥高巅”组:因为肺泡处进行了气体交换,氧气从肺泡内进入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从肺部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内,所以经过肺循环,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变成含氧量较高的动脉血。

4.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

在学习血液循环微视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小组合作尝试构建概念图。其中绘制较好的李振业小组用双色笔来表示不同结构。该组用红色笔绘制含有动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笔绘制含有静脉血的结构,不仅美观,还直观地表示出心脏内部和血管内的血液类型。通过绘制概念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启迪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反思

概念图教学不仅从理论上使知识可视化、以脑图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有意义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还从学习策略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等诸多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但是概念图的构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绘制概念图较为困难。因此,进行概念图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涉及的生命活动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概念图来组织教学能够以知识可视化的方式助推初中生物的教与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概念图,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黄玉珍.生物概念图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以“分离定律”概念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5(2).

双循环学习 篇11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 灰循环系统; 循环回料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 circulation feed back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causes and suggestions

1系统介绍

我公司热电厂有三台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投入生产运行。锅炉指标参数、性能概述如下: 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系高温高压参数(9.81MPa,540℃)、单汽包、自然循环蒸汽锅炉,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方式,物料分离采用高温绝热旋风分离,平衡通风。

2灰循环系统问题

在锅炉点火过程中,锅炉出现回料波动。当时锅炉炉膛中部床温点温度过高,锅炉出口温度、旋风分离器进出口温度偏低,灰循环回料温度低,灰料压力低,且时有波动。

3问题分析

3.1 CFB锅炉物料分析。CFB锅炉的物料分布可分四种形式:飞灰、底渣、内循环和外循环物料。其中,内循环物料和外循环物料平衡的实现是CFB锅炉运行的关键,如果回料不稳或突然停止工作,会造成炉内循环物料量不足,气温、气压床温难以控制,危及正常的运行。

3.2锅炉点火启动过程分析分析锅炉点火启动过程中,循环灰量不足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我们在锅炉点火启动前,炉料是一定的,有700mm厚,锅炉升温前5小时是不投煤的,就没有介质进入炉内,来补充随烟气连续不断被带走的循环灰量,而此时燃烧室内所剩的炉料以大颗粒居多(这也是这一次发生床温波动的主要原因),加之我们在点火初期一般一次风量控制的不够准确,使大量飞灰扬析随烟气又进一步被带走,那么被烟气被带走的循环灰都那里去了呢?都积存在返料阀内了,因为我们在点火启动初期返料阀是空的,只有当返料阀内达到一定厚度的料位后,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循环,为什么这样讲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回料阀、回料立管、高压风机的作用和运行特性。

3.2.1U回料阀实际是一个小流化床,回料风由下部两个小风室通过流化风帽进入阀内,运行中高压风通过、图1;a1、a2进入风室通过布风板、风帽流化U型阀内的物料。U型阀属于自平衡阀,既流出量与进入量自动调节,阀本身调节流量的功能较弱。它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是:用以回料密封。

3.2.2回料立管立管的作用是输送物料、系统密封、产生一定的压头避免炉膛烟气反串,与回料阀、高压风机配合使物料能够由低压向高压(炉膛)处连续稳定地输送。

3.3回料不稳原因分析

3.3.1回料循环的建立让我们再从图1中分析看、此时4是空阀没有一定厚度的料层,也就失去了U型阀本身,其中一条最为重要的作用:“回料密封”,爐膛内的高压5将返窜,造成烟气短路,从而阻碍正常的飞灰循环。 B1段为回料立管,当外循环灰进入立管中物料的自重B1B2时才能使循环灰进入到U型阀内,但此时进入U型阀内的循环灰量较少还难以输送回炉膛内,只能在U型阀内积存,而此时又将形成上述所讲的几次或十几次的循环,使U型阀内积存一定量的循环灰量最终只有当、B1=B2或、B1≥B2时才能建立起良好稳定的外循环物料平衡。

3.3.2回料阀的自平衡根据上述的分析和U型阀的特性,让我们再次试分析:当U型阀内如果在图中B2段存有厚度一定的料层时,在高压风机的作用下,料位膨胀被流化,(它是决不会被吹空的,我们曾经在停炉时做过实验,两台高压风机同时启动运行很长时间后,打开U型阀内还是存有B2段厚度的循环量)假如我们将U型阀B2段内原有的存灰比作是被,“膨胀流化的水”、既“连通器”原理。

3.3.3回料不稳现象由此又使我们联想到,曾经正常运行时出现过的几次回料不稳时,主要出现在锅炉减负荷过急、过快,原因当外循环灰量突然减少时立管中物料的自重、B1B2时使高压风机阻力增加压头增高、B1段物料大量返回炉内,从而使B1段压力又小与B2段造成返料不稳,形成恶性循环。

3.3.4回料循环不稳定的影响通过在点火启动过程中,旋风分离器入口温度比较低并且温升缓慢,也可以证明被分离器分离的循环灰,滞留在U型阀内没能回送炉膛燃烧室参与灰循环,如果有循环灰来参与灰循环,旋风分离器入口温度势必将随着床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因为是循环灰将温度带到旋风分离器入口,而在我们点火启动初期,未投煤时分离器入口与床温偏差极大,不利于分离器温升控制,也势必造成分离器开裂、脱落情况的发生。4? 避免回料不稳措施建议4.1循环灰的留用如果未出现分离器、回料立管、U型阀、内浇注料脱落现象发生的情况,对U型阀内存灰不进行清除工作,留着下次点火启动时使用。如果有类似回料波动的情况,进行回料阀清理、修补、检查后,将细灰留存,重新投入炉膛使用。4.2启动风量调整对回料阀不进行清理工作,再次点火启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点火生温速度慢。

5 结论

物料在CFB锅炉内的分布可分为四种形式:底灰、飞灰、外循环物料和内循环物料。CFB锅炉的物料平衡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物料的平衡。

参考文献

双循环学习 篇12

一、“教—学—做双循环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背景

在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 室内陈设设计课程是在修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后开设的设计课程, 课程的核心内容与目标则是关注学生室内陈设的构思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 突出室内陈设的艺术效果[1]。在实践教学中,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定位应偏重于实践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偏差, 有些教师注重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有些教师偏重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的指导, 没有把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设计。

(2)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但没体现出教学的实质性效果。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学生只是被动式的接受者。

(3) 有些院校室内陈设设计教学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基础教学的研究, 培养具有扎实设计基础的学生, 没有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性质。

以上三个问题的出现, 是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对课程提出的新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应顺应市场需求, 适时调整“室内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唯一的方法与途径。

二、项目式教学内容的改革

“室内陈设设计”课程选择典型的空间作为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为居住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餐饮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办公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展示空间家具与陈设设计。每个项目下设不同的任务, 通过“教—学—做双循环模式”展开教学。见下表。

项目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 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 最终完成课程教学。室内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注重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室内陈设设计, 既要关注与项目相关的社会环境、家庭经济能力和家庭文化特点, 还要以人为本考量个体的物质、情感和感官的需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开展室内陈设设计时要以自身的被人认可的艺术素质为基础, 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的综合信息, 快捷准确地把握空间的主题与风格, 达到符合双方要求乃至被社会认可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做双循环教学模式”方案实施

1. 模式的含义解释

“教—学—做双向循环教学模式”是“室内陈设设计”课程长期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发展的产物, 是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找寻的一个有效推动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双向循环模式不等同于以往由“教”到“学”到“做”, 和由“做”到“学”到“教”,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制订出“教”中“学”和“做”“学”中“做”和“教”“做”中“学”和“教”双循环的教学模式, 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 (如图所示) 所以说, 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 如何达到教学做合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2.“教—学—做双向循环教学模式”方案实施

(1) “教”中“学”和“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精选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课堂式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做”提高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以教学内容“家具部件构造”任务为例, 教师在教学中先讲述有关家具部件构造的理论知识, 再通过实体模型展示家具部件的构造。教师在展示模型过程中, 引导学生思考家具部件的材料、家具五金连接件等,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家具部件构造的知识, 还能在“教”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 进行家具部件组装。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这种“教”中“学”和“做”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学”中“做”和“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以任务驱动模式展开教学, 教师将企业一线的实例引入课堂, 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 形成了在“学”中“做”和“教”的教学方法, 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如教学中布置“为某特定场景设计系列家具”的任务,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自主学习相关系列家具的知识, 收集设计资料, 出设计方案, 最终定设计方案, 到模型制作。在学生“学”中“做”的过程中, 教师将家具设计的实例引入课堂, 对学生进行引导, 形成“学”中“做”和“教”的教学方法。

(3) “做”中“学”和“教”。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 在“做”的过程中, 通过综合实训的方式完成, 课程学完后, 学生通过模拟一个工程案例, 系统地完成家具的设计和室内陈设品的布置。在整个实训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作品构思到图样制作、模型制作再现了教学内容, 同时在“做”的过程中, 通过“学”弥补了知识的不足。教师在学生“做”中“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理念和思路, 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实践证明, “室内陈设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双向循环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伟, 刘丽丽.高职实训教学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1) .

[2]李克东.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11) .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刺五加的现代研究下一篇:关键构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