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模式(通用12篇)
报告模式 篇1
在智慧经济时代, 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 人们对企业智力资本状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由于目前的会计系统对确认环节的苛刻要求,使得只有诸如专利权、商标权、 著作权等部分智力资本内容在传统财务报表中得到了反映, 而诸如人力资本、 客户资本等大多数智力资本信息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 为了更好地满足决策有用的目标, 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披露企业智力资本信息。 本文梳理了中外比较有代表性的九种企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并进行了评价, 以期对智力资本报告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国外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回顾
(一)斯勘迪亚导航仪(TheSkandiaNavigator)报告模式
1995年瑞典的斯勘迪亚(Skandia) 公司发布了第一份智力资本报告,它作为单独的 文件以企业年 报的补充 报告模式出现,并不是整合到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中。 这份报告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源和结构资本两大类,结构资本由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构成, 流程资本和 创新资本又构 成了组织资本。 斯勘迪亚导航仪试图从企业相互作用的五 个方面来描绘 企业经营 的全过程。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财务方面、顾客方面、流程方面、人力方面以及更新和发展方面。 财务方面涉及的是企业过去,反映企业过去某一段时期的经营状况;流程和人力方面涉及的是企业现在的状况;更新和发展方面涉及的是企业未来的状况。 每一个方面都用数字化的指标来反映。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鼓励使用百分数和 货币价值形 式的指标来反 映企业智力资本有关信息,认为披露智力资本相 关指标的确定 路径应该是 以公司经营 理念、 核心任务为 出发点;通过企业战略来确定对企业至关重要的成功因素;然后 ,将关键的成 功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指标。 斯勘迪亚导航仪并不强调可比性,更多地是考虑企业自身智力资本内容。
( 二 ) 无形资产监视器 (The 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 报告模式
Sveiby于1997年提出了 计量和报告企业智力资本状况的无形资产监 视器报告模式(简称IAM模式)。 该报告模型把智力资本报告使用者界定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 该模型将智力资本分为三类: 员工能力、内部结构(比如专利、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外部结构(比如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等)。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从智力资本在 “增长/革新”“效率” “稳定性 ”三个不同方面来反映企业的智力资本状况。 对于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状况的指标, 该模型认为应该由企业的战略目标去推导得出。
(三)丹麦智力资本报告新指南的报告模式
2000年DATI发布了 “A Guideline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 – A Key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以期为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工作提供指导。 2003年,DMSTI发布了其修订版 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The New Guideline”。 本文介绍的是2003年丹麦“智力资本报告新指南版本”。 根据报告指南的要求,智力资本报告由企业知识战略描述、 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一系列的活动、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四个部分内容组成。 企业知识战略描述部分需要说明企业如何通过自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企业为了实现为顾客提供使用价值的目标需要拥有哪些知识资源。 知识战略描述部分搭建了顾客和企业智力资本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讲, 在报告的该部分需要阐述清楚四个问题: 公司要提供给客户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产品和服务为使用者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 企业要能够为客户提供商品和劳务需要哪些必须的知识资源, 企业价值和知识资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第二部分企业知识战略面临的挑战, 该部分需要说明企业需要加强哪一部分已经存在的知识资源,需要建立哪些新的知识资源。报告第三部分需要阐述的是企业面对知识管理的挑战, 需要采取行动来迎接挑战。 这些行动涉及到如何培育和发展智力资本以及如何监督智力资本状况的变化和其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 第四部分一系列指标可以反映企业采取了哪些活动来改善企业知识资源状况, 以及这些活动取得的效果是什么。
(四)MERITUM项目的“管理和报告无形资产指南”报告模式
MERITUM项目颁布 了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and Reporting on Intangibles (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 该报告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帮助企业能够识别、度量和控制无形资产,以此来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表现; 二是为资本的提供者提供企业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 根据MERITUM项目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 智力资本报告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企业愿景、企业无形资源状况和活动、指标体系。第一部分企业愿景, 需要描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为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企业已经拥有了哪些无形资源以及为了实现战略企业还需要取得哪些资源; 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 采取哪些活动来获取或者改善企业的无形资源。 第三部分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反映企业是如何维护、 发展和管理无形资源相关活动, 以及企业是如何利用无形资源实现企 业价值创 造的 。 可以看出MERITUM项目提倡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与Danish Guideline具有很大的 相似之处。
(五)日本GDIABM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日本的经济贸易产业部(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于2005年颁布了 “Guidelines for Disclosure of Intellectual Assets Based Management”。 该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便于公司管理层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资源;另一个是为企业的股东提供信息。 根据这一披露指南要求,智力资本报告应该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这一部分涵盖企业的经营理念、公司的其他简介等内容。 第二部分,有关智力资产过往政 策和过往决 定对企业财 务业绩的影响,阐述企业的相关历史信息。 具体来讲,主要是描述企业过去一段时 间内对无形 资产采取的管 理政策和对无形资产投资的目标。 通过企业的财 务绩效表现来 解释以往 对智力资产的 投资和管理 活动取得的成效。 该部分是为了帮助报告使用者评估企业的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部分,如何利用拥有的智力资产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 该部分需要描述企业 为了实现预期 收益必须 要培养/获取/加强的智力资产。 通过对企业过去 的经营活动 和可预见的 不确定性来展开这一部分的描述。 该份披露指南 也提供了一系 列计量和 报告智力资本内容的指标。
(六)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国际综合报告框架(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Framework) 是有关智力 资本信息披露 的最新研究 成果。 其认为企业价值创造是企业各种资本要素和 商业模式共同 作用的结 果。 综合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企业价值创造活 动的整体性 、 综合性信 息 。 综合报告框架 注重信息的 连通性,要求显示对企业持续价值创造能力产生 重大影响的各 个要素之间 的组合、 相互关联性 和依赖关系 的全貌。 因此,不同于其他机构倡导的单独披露智力资本信息,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将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制造资本、人力资本、社会与关系资本、自然资本其他五 种资本融合 到一起在报 告中列示。 综合报告的元素内容涵盖了机构概述与外部环境、 公司治理、 商业模式、风险与机遇 、战略和资源配置、绩效、前景展望、列报基础共八个方面 。 对于如何披露 智力资本 信息,《框架》并未规定具体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计量方法或个别事项的披露, 但是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奠 定了综合报告 编制的基础 并指出报告内 容及信息列报 方式 (IIRC,2013)。
二、国内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回顾
相对于国外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研究与实践, 我国对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在实践中, 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虽然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智力资本信息, 但是明确规范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文件还没有出现。
(一)存量和流量信息相结合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徐程兴 (2002)设计了一 种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单独列报的智力资本报告。 该报告是由主表、附表及报表附注所组成的报告框架。 主表反映了企业当期和上一期智力资本各 部分以及其整 体集合的 存量和流量信息,对于很难用指标表示的智力 资本信息则 采用描述性信 息方式列报。 文章对存量和流量指标选取进行了详细说明。 作为主表的补充,附表主要提供有关智力资本的预测性信息。 报表附注是对表内内容所作的解释或补充说明。 报表附注分成两个部分:主表报表附 注,主要是企 业的远景及战略等内容; 附表附注, 主要包括预测的条件、预测的方法等内容。
(二)基于动态四分法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曾洁琼(2006)关注到了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提出了动态四分法模型。 这种智力资本分类方式不同于大多数智力资本报告模式中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 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 该智力资本报告和财务报告并列共同作为企业年度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虑。 该报告框架囊括了智力资本状况表 (用以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现状)、智力资本流量表(用以动态体现智力资本流量情况)、智力资本预测表 (用以提供智力资本预测性信息和企业未来发展状况)、 智力资本备忘录 (用以对上述模块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解释),最后设计了联系智力资本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智力会计计分卡。
(三)标准化和差异化结合的对外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董必荣 (2009)提出了标 准化和差 异化有机结 合的对外智力 资本报告模式。 该模式明确了报告使用者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并且采取单独列报的方式。 其设计的智力资本报告主要包括了五部分内容:(1) 远景和目标 , 反映企业的价 值观和奋 斗目标。 (2)主要战略,反映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来实现远景和目标。 (3) (智力资本 )资源 ,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有助于目标实现、战略实施的智力资本资源。 (4)(智力资本)活动,反映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和战略,利用现有的智 力资本所 采取的具 体行动 。 (5) 效果 , 主要反映企 业利用智力 资本的价值创造结果和目标实现情况。 为了实现对 外智力资本报 告的差异化和标准化有机结合的目标,该设计报告提出了通用指标、行业指标以及企业特定指标三层次的指标体系,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三个指标的具体示例。 可以看出,该报告模式充分借鉴了西方 欧洲国家的智 力资本报告 模式。
三、对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的评价
通过对国内 外智力资 本报告模 式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而我国学者对智力资本报 告模式的研究 处于起步阶 段。 就如何披露智力资本信息问题的研究历程中,人们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 研究分歧和困境。
首先, 人们已经意识到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披露智力资 本信息是必要 的和有意义 的。对于企业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研究人员提出的报告模型中普遍放弃了货币这一传统单一计量单位, 而是采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结合的方式共同来计量和报告智力资本信息;再有, 学者们也普遍认同智力资本的披露应该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反映智力资本信息。
其次,对于企业应该如何披露智力资本信息,各个模型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框架结构。 比如说,大多数机构提议将智力资本 报告作为传统 财务报告的 补充报告, 单独列示智力资本信息; 但是, 按照综合报告框架的思想,将企业各种 资本整合在一 起进行报告 更加科学合理。 到底哪一种框架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可 行性 ,这是需要研究清楚的问题。 缺乏公认框架结构指导会导 致智力资本报 告的披露 模型五花八门,不仅影响智力资本的后续研究,也影响智力资本报告的推广应用。
最后, 智力资本报告存在服务对象不明确的问题。 诸如斯勘迪亚导航仪、无形资产监视器、基于动态四分法的报告模式等许多智力资本报告模式都是将智力资本报告使用者界定为既是管理者,也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但是我们说, 对外信息披露要求与对内报告信息披露要求并不一致。比如,对外报告需要考虑到披露信息可比性的问题, 但是对内报告更加要求信息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用。再有,由于智力资本牵扯到企业的一些核心商业秘密,智力资本信息对外披露需要关注披露内容的边界, 而对内报告则不需要关注这一类问题。 智力资本报告如果服务对象不明确, 必然会影响披露信息的质量, 不利于实现智力资本报告应有价值的实现。
摘要:在智慧经济时代,关于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编制逐渐兴起。本文对斯勘迪亚导航仪、无形资产监视器、丹麦智力资本报告新指南、MERITUM项目智力资本报告指南、日本智力资产披露指南、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等国外典型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进行系统介绍,同时梳理了我国学者提出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分析认为智力资本报告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缺乏公认框架结构、报告服务对象不明确等问题。
关键词:智力资本报告,评价,成果,困境
报告模式 篇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在技术和硬件领域已经逐渐成熟,目前智能家居主要问题是面临的如何市场化的推广普及并形成产业化。我们的产品使命是作为现代智能家庭的物联网网关设备,使之成为家庭智能的设备的集控设备。
平台主要是以应用导向为的特征,我们将平台目标客户分为:开发客户和使用客户。应用开发客户针对智能家居的终端使用客户的需求开发满足需要的应用。使用客户也是我们的目标客户,而我们把开发客户作为合作对象。
我们的产品给目标客户提供的价值是让家居生活更有趣。有趣是广义的:是指客户能够从已经物联的智能平台上,随时能与外部进行内容的交换。我们的内容主要指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电影、图书、音乐、报纸、游戏等,并对这些内容提供“云存储”等服务。我们预计未来在智能家居领域内,家庭娱乐类和生活信息类的内容服务将是目标客消费的主要产品。
我们认为智能家居的内容服务,都应该具有可分享的性质。因此,我们为客户提够了“云存储”的服务,根据客户的身份标签,相同的内容可以实现不同方式的使用。而云存储服务在信息聚合平台上,用户可以自由的更改和转移。
我们认为“云存储”在我们的信息聚合平台上,是“物联网”与“互联网”中间的连接着。它扮演了与所有平台应用相关的信息的整合者,实现内容信息的准确推送。
我们认为在智能家居面商业化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有客户、应用开发者、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其他相关者。其中,我们在商业化过程中关注的是客户。我们认为通过丰富有趣的智能家居终端,即通过技术而改变人,即改变客户的行为模式,最终产生一种由“家居”到“社会”的物联文化。而这种物联文化又是处处通过我们的智能终端平台和平台的应用得意不断强化。这里我们认为给顾客以轻松愉快的体验是我们快速寻找和接触目标消费者并培养物联文化的途径。
我们认为智能家居的商业模式核心是用技术改变人的行为。技术丰富内容,行为消费内容和服务,准确定位的内容又可以密切客户关系。无论是目标客户还是开发客户。而对于我们来说,“人”是这个商业模式中实现盈利的关键资源,丰富终端信息内容是实现赢利的关键过程。智能家庭物联网终端能够提供更吸引人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信息。
信息内容提供上、开发应用者是我们的直接盈利来源。消费者是我们持续盈利的来源。我们采用的盈利方式是:通过中端平台按个人兴趣订制推送信息,会“免费”使用一段期间平台应用服务。再按应用服务使用情况,向开发者分配一部分收入。免费使用阶段后,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并提供一定容量的“云存储”空间,即增加客户的使用价值。同时为应用开发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创造空间。我们认为智能家居的商业模式中一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更多考虑运营商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要为他们创造价值。我们将真个智能家居的商业模式定位在存在两个价值主体,每一个价值主体在不同阶段都能创造价值,并且互相渗透。
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报告 篇3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简言之即“用语言做事”。
二、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其核心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去,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用英语做事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较,避免了上课缺少针对性、实效性、课业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而是更加实在有效,具备意义性、真实性、运用性。
采用任务型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的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
言知识的现状,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流程
热身——出示任务——目标语言训练——任务链活动——任务迁移
热身是通过设计小的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出示任务是为了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的以及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目标的达成的程度,及使用的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情况。
目标语言训练是为完成任务做准备,通过一些模拟的情景或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目标语言。
任务链活动是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一系列有关联,有层次的小任务,以达到运用目标语言做事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其他的综合素质。
四、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
实施“任务型” 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把活动目标转化成针对性措施,分解成可操作性办法,而这种转化和分解的过程必须体现出层次性和情节性,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教学目的。把一个任务分成几个子任务,才具有可操作性。问题的设计要力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一定的梯度,逐步激发学生有目的性地去完成任务。目标要具体明确,体现出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活动也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还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课程标准对所教学年级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并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
2.确定实施任务所需要的语言内容。输入内容即在实施任务中所需要的语言材料,要以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基础。
3.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年龄、性格特点和目前的水平确定任务活动目的,选择活动类型,然后再设计活动步骤,要做到周到细致,便于解释和操作。
4.要考虑对活动的监控方式。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位置,密切关注课堂活动进展情况,以便给予指导或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时间进行及时调整。
5.要为学生提供较真实的情景,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完整性、流畅性和正确性。
浅析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 篇4
一、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是由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模式两部分构成的。财务报告的内容主要是指包括财务报表及附注为主的反应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的书面报告。报告的模式主要是指财务报告的具体的格式、相应的载体、公布的途径等,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模式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行的财务报告已经无法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中的问题凸显。
(一)信息内容缺乏完整性
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充分表现出一些企业重视的只是财务报告的形式,而对于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并不重视。这已经成为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中表现出的一个通病。例如: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的,这就使得企业中一些与交易无关的重要信息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对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不利的,不利于他们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确定、战略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未来的经营做出决策。这种弊端对企业的监督经营与业绩方面带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二)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企业经营内容的信息比较滞后
对于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企业经营内容信息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不能及时公布信息、财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两方面。按照目前我国对财务报告编制周期的核算来看,我们所得到的财务报告中显示的信息一般要比正常的信息滞后两个至四个月的时间,而这两个月的时间、或者四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在财务报高中得到全面的、及时的、充分的反应。目前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信息一般显示的都是过去发生的或者是上一个会计周期内发生的信息,这些滞后的信息无法反映企业的资产实际运营状况。
(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应该是重视实质的内容,但是现行的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只是过分的重视形式,造成了现行的财务报告为了追求法律形式而忽视了对经济实质的体现。另外,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有的财务评级指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局限性,这不仅仅造成了评价的滞后性,更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短期投资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这对企业整体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主要措施
不可否认,财务报告的改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一)不断提高现代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代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高,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是不能回避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主要是由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职业判断能力共同决定的,因此,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必须首先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与教育,明确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不要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而耽误了财务报告的编制与信息的反映。另外,对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必须加以重视,用规范的职业道德与制度来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防止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加大财务信息的披露范围与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关注点放在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与分析信息上,以此为依据来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因此,现代企业要对企业未来面对的环境变化等进行准确的预测,在编制本年的会计报告时要准确的对下一年度的数据进行专业的、准确的、科学的、合理的预测。另外,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一些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只注重对经济利润的追求,而不对社会责任进行披露。但是,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例如:企业对污染物的处理等。
(三)加快多元化报告体系的建设步伐
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必须具有实时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的迅速普及,在不改变现有定期报告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财务报告的实时性,及时有效的解决现行财务报告中实时性差的现实问题。另外,现行的财务报告形式基本都一样,这种标准化的报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投资者对报告需求的个性化,因此,财务报告要突破传统的模式,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们对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并不是意味着对现行体系的全盘否定,我们要在继承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体的基础上采用灵活的手段与方式对其进行改进,创建出新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财务报告模式。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应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无法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提出的要求。本文将就目前财务报告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财务报告,模式,问题,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斯文.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经贸,2012(07)
实习报告模式 篇5
实习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优秀: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实习内容,反映了本次实习的实际意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且有所创新。实习期间表现出色。
良好: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实习期间表现良好。
中等: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实习期间无违纪行为。
及格:达到实习计划规定的基本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实习期间无重大违纪行为。
不及格:未达到实习计划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有明显错误或没有认真完成。实习期间表现很差。
毕业实习报告格式、内容要求
1、毕业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必须打印);
(1)封面:
(2)正文:
一、实习目的 (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介绍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单位的发展情况及实习要求等)
(1)宋体,加粗,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2)宋体,加粗,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二、实习时间(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三、实习地点(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五、实习内容,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字,(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1)宋体,加粗,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2)宋体,加粗,小四号)
… ……
六、实习结果(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
七、实习总结或体会(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报告模式 篇6
一、年度报告制度概述
(一)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制度的产生
2010年7月13日,全国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高检院提出要在每年年底对职务犯罪的发案情况、特点规律、原因和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制度上、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缺陷、漏洞作出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惩治措施和预防对策,形成年度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报告。
2010年10月27日,曹建明检察长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制度,及时研究职务犯罪发案态势和预防对策,每年形成综合报告提交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
2010年11月,在全国各省级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会议上,高检院就年度报告制度逐一征求了各省级院的意见和建议,对此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组织调研组走访各级检察院,对年度报告制度进行专题调研,督促此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為抓好和推动各地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2010年12月1日,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年度综合报告制度高级研讨班召开,专题讨论如何建立“年度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报告制度”并高质量完成年度报告。
(二)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特点
全局性。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年度综合报告制度,旨在更加重视对一县一市一省,甚至全国一个时期职务犯罪发生特点、发案规律、犯罪原因及发展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反复发生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从机制上找原因,深入研究职务犯罪多发易发的体制性原因和机制上漏洞,寻求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办法,提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调整、制度健全、法律完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具有全局意义的防治对策。
系统性。预防职务犯罪年度综合报告制度要求检察机关在广泛收集犯罪信息、深入开展预防调查,深刻剖析典型案件的基础上,把发案特点、规律、动向分析与行业、部门、岗位的工作运行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归纳、比对等科学的分析方法,查找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方面的漏洞与缺陷,把零散的经验总结到一起,避免一般化和表面化,更有层次,更有高度。
前瞻性。预防职务犯罪年度综合报告制度要求检察机关针对职务犯罪发展变化的情况、趋势和易发多发领域、类型、部位等进行预警预测,有利于推动工作模式由“亡羊补牢”式向“未雨绸缪”式发展。
实用性。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制度的开展,为决策层提供一手的、鲜活的参考资料,有利于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掌握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规律、变化趋势,从总体上研究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完善现行体制和制度提供很好的建议,有利于建立完善各系统、各行业内控机制,推动系统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
(三)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制度的意义
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制度推行以来,引起了同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动员了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大预防,推动了预防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预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扩大了预防工作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提高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质量,筑牢金字塔的核心力量
(一)加强预防部门队伍建设
提高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质量,抓好自身建设尤为重要。为建立一支有素质、有能力的预防职务犯罪队伍,我院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把政治强、业务精、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预防部门的领导岗位,选配熟悉政策法律和办案业务,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充实预防队伍。二是强化侦防一体化建设,根据基层院人少事多的特点试行一人多岗制,实现干警在反贪、反渎部门和预防部门兼职,更好地促进了预防部门与侦查部门的联系配合。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三个至上”和“四个在心中”,始终保持预防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做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榜样。四是加强能力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素能培训、岗位练兵,提高预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法治理念,具有对社会发展形势的洞察能力,对法律政策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职务犯罪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力,对预防对策措施的研究能力和对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动员能力的预防队伍。
(二)改善日常工作习惯,注重平时积累
抓好日常性基础工作对提高报告撰写质量和效率十分重要。没有平时的积累,要拿出高质量的综合报告是不现实的。抓好基础工作,一是提高犯罪嫌疑人“悔罪”等材料的获取水平。要通过侦防一体化的深化,把获取悔罪材料作为侦查部门的重要预防职责进行落实。这既是克服犯罪嫌疑人翻供、巩固证据的要求,也是庭审揭露犯罪、宣传法制的需要,更是开展警示预防的重要素材。侦查部门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要注重对其犯罪思想演变、原因、动机等方面的讯问,并在案件侦终后,及时将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材料移送预防部门。这可以对综合报告的撰写,特别是分析犯罪主客观原因提供最直接的资料。二是提高对侦查终结案件分析的水平。坚持“一案一分析”,反贪、反渎部门侦查的每起案件材料都要归类到预防部门,而且每起案件结束后,侦查部门、预防部门都要做分析。针对一个时期或某一类型案件,预防部门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作出分析报告。
(三)树立大局观念
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的落脚点是提出防控措施和预防对策,以供决策参考,我院自觉将预防工作融入惩防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报告的广度和深度。自觉将预防工作融入党委中心工作的大局。只有关注党委中心工作,思考和撰写综合报告,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才能及时转化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好中心工作。
(四)完善基本内容,提高报告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基本内容应大体包括职务犯罪性质、危害和总体状况,职务犯罪特点、原因、规律等。对职务犯罪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滋生的背景、条件和危害,提出相应的对策等。同时,年度报告内容还应包括职务犯罪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一般概念,开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简要情况、主要做法、经验、成效以及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改进意见。笔者认为,其基本内容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职务犯罪的总体状况。这是年度报告的重要前提,也是供党委、人大、政府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之一。总体状况包括职务犯罪发案和查处情况、罪名分布情况、犯罪动机和特点等情况。
职务犯罪发案和查处情况。内容包括: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重点,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数、提起公诉数,查处不同级别国家工作人员数和年龄、文化、职务、政治面貌分类数,追缴赃款赃物和非法所得数,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查办大要案数,这可以考察和衡量职务犯罪严重程度,大案是数额指标,要案是级别指标。立案侦查数、提起公诉数、挽回经济损失数、查处大要案数可与上年度对比,并标明百分比。本地区易发、多发案件的查处情况要作为年度报告的重要内容反映,并标明有关数字和百分比,同时列举少量有代表性的重大典型案例,这样更有说服力。
职务犯罪罪名分布情况。要注意按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管辖范围,依照贪污贿赂类、渎职类、侵权类三大类案件列举不同罪名,并标明此类案件的百分比,以及涉案人员、年龄、文化、身份等不同层次的分布情况。从检察机关近几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看,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件数量约占查办贪污贿赂类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年贿赂案件呈上升趋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案件约占查办渎职侵权类案件的一半以上。诸如此类案件罪名分布应以数字形式交代清楚,有关数字可与上年度对比并标明百分比。
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通过对办理的案件进行具体分析和概括,指出职务犯罪的特点。比如:职务犯罪要案数量上升,犯罪金额不断增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高级干部卷入犯案;党政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职务犯罪突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系统职务犯罪增多;职务犯罪窝案、串案多发,团伙犯罪、单位犯罪突出;职务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一把手”犯罪、秘书犯罪、“家族化”犯罪、“低龄化”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犯罪结合、贪官外逃等,这些都是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应写入年度报告。
第二,职务犯罪的发生原因与危害。职务犯罪主观原因是职务犯罪的内在动因,系包括动机、心理、激情等内容的复合体。诸如轻视学习、放松改造,素质不高、道德低下,崇拜权力、讲究特权,个人主义、私利当头,贪图享乐、权色交易,心理失衡、铤而走险等。而管理漏洞、权力“寻租”,制度不全、监督无力,腐败文化、乘虚而入,重视打击、轻视预防,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这些都是职务犯罪的客观原因。在年度报告中,应结合本地实际分析有关职务犯罪原因,从中寻求解决办法。
职务犯罪侵害的是国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和政府的廉洁性,此类犯罪背离社会公平正義,波及公众工作和生活,危害性极大。一是破坏国家公共管理职能,影响政治稳定;二是破坏法治建设,危害法治基础;三是危害正常社会关系和社会公正;四是败坏社会道德和良好风俗,降低道德水准等。这些都可以视情况写入年度报告,还可以根据本地易发、多发职务犯罪情况对危害状况进行专门阐述。
第三,职务犯罪防治对策。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职务犯罪防控措施和预防对策尤为重要,这是年度报告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在年度报告中,一要从宏观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职务犯罪情况提出预防对策。比如:从职务犯罪预防的指导思想、综合治理、基本原则、工作机制、职责划分以及检察机关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二要从微观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职务犯罪预防对策。三要从行业或领域,如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金融、国企、建筑、交通、教育、医药、卫生、农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对职务犯罪提出预防对策。四要根据本地区易发、多发职务犯罪情况,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和预防对策,使年度报告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五)明确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的写作要求
年度报告要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讲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因此,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素材,精心提炼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写作技巧,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先后有序,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真正使年度报告具有鲜活感和生命力。
三、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上报区委,争取党委支持,构建金字塔的顶部力量
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强调: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当前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要主动地经常地向党委汇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大部署、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争取党委加强领导,依靠党委领导动员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依靠党委领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依靠党委领导取得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装备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2011年7月,我院向区委政府报送了职务犯罪预防年度综合报告。该报告得到了区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的重要批示。根据区委张椿林副书记指示,我院将报告发送至全区50个区直机关单位,推动了在党委领导下,社会大预防的有效开展。
四、转化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成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金字塔的主体结构
年度报告在对检察机关全年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职务犯罪的发案环节特点、原因规律、趋势变化,最终落脚点是提出具有全局性的防治对策,为党委政府从总体上研究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参考,是推动各职能部门、系统行业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落实预防措施,加强廉政建设。我院在提高年度报告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年度报告的转化效益,提高预防工作的社会综合效能。
一是通过党委领导下的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信息交流沟通,形成多方协商、启动迅速、共同研讨、联合调查、联手预防的社会预防格局。
二是提高检查建议的运用和管理水平,通过检察建议方式转化年度报告成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第一,针对发案单位的管理漏洞,及时向发案单位发出检察建议。我院在查办区保险事业管理处原副主任贪污社保基金190余万元大案的同时,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出了设立专职基金管理监督机构、建立重要岗位轮岗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检察建议,有效促进了规范监督社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消除了该项资金使用的安全隐患,从而确保了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第二,针对区域重点问题进行查析,以建议促管理。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我区实现“一区四化”的重要战略之一,农村的“三资”管理是我区的重点问题,我院与区纪委、监察局、农牧局联合组成专项调查组,采取听取汇报结合实地检查、查阅账目结合核对实物的方法,对全区三个镇99个行政村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监督和调查。经查,“三资”在财务管理、使用及民主监督方面存在诸多的管理问题和漏洞,对此,我院及时向各镇、村发出检察建议,帮助镇、村建立起在思想、制度、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防线,规范了“三资”管理,确保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从而维护了我区的和谐稳定。第三,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创新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院在《关于在中共山海关区委党校创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的调查报告》基础上,向区委发出了与区委党校联合创办“山海关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的建议,得到了区委的批准和高度重视。我院通过对区政府近三年采购情况的预防调查,及时向区政府提出在全区政府采购实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准入制度的建议,得到了区政府的重要批示,并与区财政局联合发文决定,要求所有参加投标的供应商必须提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并以此作为参加投标的必备文件之一。
三是加强预防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我院着力强化预防工作的干预性,对一些整改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及时督促落实,必要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五、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宣传工作,夯实金字塔的底层基础
我院坚持预防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以年度报告为素材,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平台加大预防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宣传动员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促进权力的规范运行,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二是在开展预防宣传活动的同时,通过专访和阅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公众对职务犯罪状况的看法,了解公众对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评价,征求他们对惩治和预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综合报告制度是高检院为推进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预防工作创新发展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我院尝试构建“金字塔”模式,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群众的参与、各有关单位的配合、党委领导的支持,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执行这一制度,有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民检察院)
审计报告模式将迎重大改变 篇7
2016 年1 月7 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修订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此次修订旨在提高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并强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相关责任。 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修订,标志着我国审计报告模式的改变。
此次审计报告模式重大改变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审计事项部分,描述审计项目的个性信息,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增强其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修改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措辞,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更准确理解审计的定位、核心概念以及注册会计师、治理层和管理层各自的职责,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回应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持续经营、其他信息、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关注。
关键审计事项
注册会计师认为在当期财务报表审计中最为重要的事项,可能包括注册会计师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或识别出的特别风险、财务报表中涉及重大管理层判断的领域、当期重大交易或事项对审计的影响。在描述关键审计事项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说明该事项被认定为关键审计事项的原因以及该事项在审计中是如何应对的。在审计报告增加关键审计事项部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获取进一步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及其财务报表,有利于评价审计质量,促进财务报表披露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修改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措辞
这有助于弥合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期望差距”。其中会着重说明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对持续经营假设各自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对年报中除已审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信息的责任,“合理保证”“重要性”“风险导向审计”等审计核心概念的内涵,注册会计师对发现舞弊的责任,与治理层沟通的责任等,明确项目合伙人对审计质量承担的最终责任。
强化注册会计师责任的改变
一是强化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的审计要求,当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在审计报告中单设段落予以突出强调;二是提高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年度报告中其他信息的工作投入,在审计报告中单设段落报告工作的结果;三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声明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并履行了职业道德方面的其他责任。
中注协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审计报告模式,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国际准则重大变革的积极反应,实现中国审计准则的动态国际趋同,也有利于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报告的价值。一是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增强审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二是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促进注册会计师保持更高的职业怀疑;三是促进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及治理层的沟通,有助于公司管理水平和财务报表披露质量的提升;四是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
报告模式 篇8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该研究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总结、归纳高校内部院系评估经验,抽象出各类有价值的院系评估的构想或框架,以积累知识、开拓思路,为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的高校校内院系管理改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选项和反思材料。
该研究采用了文献调查和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模型包括已有大量实践基础的成熟模型,也包括未投入实践而尚处于概念构想的模型,即概念模型。该研究综合采用语言、图形或数学公式探索并尝试建立有关概念模型或结构关系。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我国不少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自我评估“体系”,自我评估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缺少工作思路和“良好实践”的参照系,容易流于形式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高校内部大多采用了院系级管理层次结构。从高校院系评估发展和研究的过程来看,国内外高校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校内院系进行过评估或开展过院系自我研究工作,实践层面上各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国外高教评估发达国家,院系自我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院系自我研究,指高校围绕其各方面活动或特定方面的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信息搜集、分析和评估。正如沃森(Watson)和麦迪逊(Maddison)指出的,经过发展演化,院系自我研究已经处于北美地区院校认证过程的中心地位。近年来,美国一些高校组织建立了涵盖各参与学校数据的“数据分享联盟”,为各自高校的自我研究提供支持。
与之相比,我国在高校自我研究和院系评估等研究领域还需做更多工作。课题组通过文献(包括负责评估领导工作的同志所发表的讲话)检索和调研,发现我国不少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自我评估“体系”,自我评估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缺少工作思路和“良好实践”的参照系,容易流于形式,国内有关高校自我研究和院系评估的理论研究文献也不多见。当前,随着问责、质量保证和绩效思想在高教的影响日益扩大、加深,院系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单位面临一系列改革议题,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我国要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则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由于中外高教的历史文化环境、使命和管理体制不同,院系评估面临诸多选择的可能性和限度,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地方性”或特色。
对于中国来说,高校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方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管理创新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需要,研究并合理借鉴国外高校自我研究的经验,探索与院系改革相适应的中国高校内部院系评估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因此,课题组建议:在院系评估的总体组织架构方面,可以采用扎根于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学术社区珍视学术自由的传统中的自我研究模式,以高校及其院系为评估主体,参照本校特点和外部评估的要求自主构建校内评估体系,担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或研究型大学应该适当参照国际评估的要求构建评估团队和评估标准。
(二)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成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是指高校根据一定的政策法规,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价,并为学校教学发展提供咨询建议等,它是我国高校探索、推进并正在完善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根据文献检索和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在组织层级上一般呈现两种情况:首先,一级督导,即单一的校级督导,由教学副校长或教务处领导,成立督导机构或督导组,聘请督导人员,对全校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其次,多级督导,主要分为校、院两级督导和校、院、系(院系教研室)三级督导。在我国高校内部多级教学督导体系中,校级督导和院系督导在职能上有明确的分工。总体上来说,校级教学督导的涉及面广,范围大,主要侧重的是宏观督导,侧重于教学管理的监控和评价,而院系督导作为基层督导机构则涉及面比较小,关注院系的日常教学过程,工作较为具体、详细、专业性强。因此,通过开展多级教学督导活动,分层次指导,相互配合,教学督导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控效果。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成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其可行性表现在:第一,目标的一致性。教学督导的基本目标是监控学校或院系的教学工作,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一些高校实施院系评估的目标之一也正是通过监控院系教学质量,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第二,性质的相似性。教学督导是高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举措,是一种自主行为;院系评估则是在政府推进教学工作评估的背景下,高校自发开展的自我评估行为,两者都是高校根据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种自我管理行为。第三,内容的重叠性。教学督导是督导人员对学校或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对象主要是教学活动或教学管理。相对于教学督导评估而言,院系评估不局限于教学领域,在一些高校,院系评估是一种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但是院系作为大学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其教学工作评估通常都是院系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督导作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首先,教学督导弥补了一般教学评估方式的不足。通常的教学评估注重量化评估而轻视定性评估,注重结果评估而忽视对过程的关注。比如全国高校普遍实行学生评教制度,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但或许会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学生的态度等各种非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学生评教结果有效性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教学督导组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对分数偏高和偏低的教师进行听课调研,能够相对保障教师评价的客观与公正。此外,国内不少大学对院系和教师进行量化考核,造成很多教师疲于挣“工分”,而教学督导侧重过程性督导和评价,可以弥补这种考核评估方式的不足。其次,教学督导丰富了院系评估的评价主体。院系评估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教师自我评价等都可以采用,而教学督导可以从专家角度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得评估的主体更为全面。再次,教学督导灵活、方便且易行,不用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减少了评估的成本。此外,教学督导的工作方式可以使院系常态化评估成为可能。教学督导重视日常考核,通过教学检查、期末巡考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进行督导评价,通过听课、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估,通过检查学院教学计划和教学建设过程对院系教学常规管理进行评估。最后,教学督导有助于院系评估目的的实现。根据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教学督导实施现状,将教学督导运用于院系评估可以采取以下举措:第一,充分发挥督导专家的权威性。第二,做好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第三,积极发挥教学督导的指导和建设功能。此外,在我国教学督导实践中广泛采用了学生信息员制度,重视召开学生座谈会,应该重视研究这一经验,其不仅可以运用于院系督导评估中,还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院系评估的民主性。
(三)在院系的科研工作评估方面,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当下流行的文献计量方法在揭示科研产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可以尝试采用基于证据的产出评估模式
在院系的科研工作评估方面,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当下流行的文献计量方法都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但在揭示科研产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基于证据的产出评估模式。该模式认为,教师科研产出评估的关键是解释其机制和影响因素,即解释教师之间科研产出差异的原因或相关性因素;教师科研产出更多地受科研产出机制的制约,而不是简单地由外部激励等因素所决定的。克莱斯韦尔(Creswell)(1985)在其报告中总结了4种解释:心理——个人的解释、累积优势的解释、强化解释、学科模式的解释。如果据此再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性别(X1)、年龄(X2)、职称等级(X3)、地位高低(X4)、已经取得的权威成果数量(X5)、外部资源投入量(X6)、外部奖励强度(X7)、科研时间(X8)、特定学科平均生产率(X9)、院系同事支持氛围(X10)、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或成熟度高低(X11)等是关键影响因素,就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科研产出评估模型:Y=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b9X9+b10X10+b11X11。
在具体方法方面,基于证据的(教师)科研产出评估,其基本构想包括采集信息、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和再评估等以下五个方面,但是,在每个阶段,有关要素结构和具体评估要求不同。第一,在采集信息阶段,应该重视运用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和手段,联系不同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产出模式的特点,测量各种产出要素。第二,在数据处理阶段,应该重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了解不同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第三,在结果分析阶段,需要联系投入端要素、过程要素、环境要素或有关目标来进行具体分析,理解这些结果是否确实是科研活动带来的,以及科研活动的改进是否带来预期的变化。第四,在得出结论阶段,应该根据预期的评估目标做出判断,尽可能澄清院系学科特点、科研努力状况和预期的科研成效。第五,在再评估阶段,应做到使测量的误差最小化并帮助我们理解或改进评估结论。
(四)在院系层面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管控院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面临的风险,增进院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下移,院系的实体化运作,院系呈现出与高校类似的体制结构复杂和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高校及其院系面临的运作风险在增加。如果院系将主要精力放在细小环节的控制上,缺乏问题意识,很可能会忽视院系面临的潜在风险,导致重大损失。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管控院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面临的风险,增进院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风险评估活动对于院系的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探讨风险评估在院系教学、科研、行政、财务等方面的运用,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并完善院系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根据文献检索,国内有关研究大多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猝死、自杀;工程项目、基建工程和投资、大型仪器设备投资;债务风险、财务风险、绩效审计、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档案信息安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产风险;法律风险;突发事件(火灾等);实验室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科技合同风险、涉密科研项目、重大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风险;人才引进、人力资本投资、导师队伍;高校廉政等方面分别阐述如何进行高校风险评估和管理。风险评估的结果给院系提供了风险问题的类型、问题的严重性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对院系工作提供指向灯,如资源应当如何配置、具体工作轻重缓急的安排和调度等,有利于高校内部管理稳定、高效、灵活地运行。
(五)在院校学生学习评估领域适时引入增值评估
增值评估的概念已在国外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这一概念模式可以适当引入我国院系的学生学习评估领域。增值的英文单词是Value Added,也可翻译为“附加值”,有多种含义。根据国外文献(Scoping Group,2004),增值评估可以采用以下6种模型,:第一,评估学习的相对收获,即通过比较具有同样入学资格(或具有同样的学习前测结果)的各地学生所获得的学历或资历结果,测算学生的相对学习收获,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抱负。第二,评估高校的相对影响,即归因于高校的学生的相对学习收获,其测量需要控制学生的自然成熟和参与课程之外的活动等影响因素。第三,评估学习历程的收获,即通过比较学生入学资格与结业资格,测算学生学习的相对收获,其测量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但受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反映学生学习历程的某些方面的收获。第四,评估更广泛的收益,即评估学生在高校的经验带给学生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学生所获得的正规资质证明,其反映了学生所获得的高等教育经验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附属收获等。第五,评估社区收益,即评估高校带给当地社区和社会的广泛价值。第六,评估潜在的经济收益,即评估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而获得的潜在的经济收益,其理想的测量方法是:将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与那些具有同样入学条件却选择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进行比较。虽然可以得到的数据信息和证据十分有限,理想的实验设计的条件很难得到满足,实际运用面临不少困难,但是增值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概念,可以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比较和预测等信息,目前国外在该领域也已进行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和可行性研究。
(六)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多种职能,开展院系评估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式
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发展趋势探究 篇9
关键词:财务报告模式,未来发展趋势,公允值
一、引言
财务报告是一种书面文件用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基本财务状况, 其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等。财务报告的准则一般依据不同的区域而定, 例如, 不同的国际区域和国内区域都会针对其具体的财务报告有独立的标准。“财务报告”这个名词的由来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称呼, 而在我们中国境内关于财务报告的术语则称之为“财务会计报告”。因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切相关术语和规定基本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 处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 我国还是沿用“财务会计报告”这一说法。但是关于财务报告的一系列专用术语和相关手段还是引入的关于“财务报告”的内容。这样既符合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 同时又具有我国鲜明的特色。
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报表和说明。会计报表的主要内容包含: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是企业以及单位会计部门根据日常经营活动编制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书面材料。一般来说企业的会计报表包含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事业单位除了上述的三项内容外还有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以及经营支出明细表。从时间上来讲, 会计报表可以有年度表、半年报表、季度表以及月报表。同样, 跟财务报表一样, 会计报表也分为对内报表和对外报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状况的报表。在会计中, 资产负债表的依据便是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和。为什么资产负债表是组成财务报告的重要内容呢?首先是因为企业的可以利用的各项资源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来反映的。其次, 企业要解决财务方面的问题, 如欠款的偿还、企业本身是否有面临财务危机的风险等因素都是需要通过资产负债表里的负债项目来反映的。企业如果要发展的话就必须对内部的财务状况有比较清晰的把握, 这里企业的财力状况的反映就必须通过企业的权益来实现, 这其中涉及到的就是所有者权益。综合地来讲, 资产负债表对于财务报告的作用是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目前及将来的财务状况并提供可靠的管理信息实现对企业的调控。
每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那么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的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的一种书面文件。作为会计报表的一部分, 企业的利润报表根据的理论基础是利润为收入除去费用后的结余。从形式上来讲, 利润表可以分为单步式和多步式。利润表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 它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利润报表, 企业可以清晰地分析利润的来源及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 企业通过对利润报表的细致分析可以找出利润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企业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以期实现更大的利润。从员工管理的角度出发的话, 企业可以通过利润表来检测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整个企业的业绩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生产效率。最后,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继续发展下去的潜力和实力还是要依赖于利润的大小, 而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利润表的分析来实现。
财务报告的另外两项主要内容指的是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说明。其中现金流量表指的是以现金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结构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会计报表说明指的是单位对会计报表及其财务计划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所形成的书面报告, 包括主要会计方法说明、报表分析说明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告的这些主要内容是构成财务报表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些内容缺一不可, 并共同构成了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
二、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
目前我国采用的主要的财务报告模式的基础依据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体系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方法。杜邦体系主要是以净资产收益为主要内容, 以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 主要目标在于揭示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以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效率的影响。杜邦财务体系通常会涉及到几个常用的财务指标, 例如, 净资产收益率为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的值, 资产净利率为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的值, 净资产收益率为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以及权益乘数三者的乘积的值。作为财务报告依据的标准, 杜邦分析法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企业更加明了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联系。总而言之,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能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投资人提供清晰地了解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信息从而有助于他们通过合理的途径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概括地讲, 杜邦财务体系的主要依据是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由资产利润率和权益乘数二者来决定, 资产利润率又是通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来决定的。其中, 销售净利率反映的是利润表的概括, 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联系, 权益乘数反映的是资产负债表的概括。
三、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
虽然杜邦分析法是目前我国普遍依据的标准来制定相应的财务报告, 但是其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的第一条局限性就表现在于它的缺乏灵活性。原因在于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都是统一的格式、标准和依据完全一致的体系。所以提供给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报表信息企业的各个部门相差无几。这样做优势在于通过这种统一的标准提供的财务报告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无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上来讲。但是它的劣势就显露无遗了, 其中最大的劣势就在于提供信息上, 因为不同个人、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企业的不同人员他们要做出相关的经济决策是需要建立在不同的经济信息上的。然而目前这样一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不能满足所有相关人员的要求。虽然提供的财务报告达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但是其提供的信息的可用性很低。总而言之, 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的第一个明显的缺陷便是它的缺乏灵活性。
关于目前财务报告模式局限性的第二点是从财务的报告内容出发。在前文的描述中, 财务报告的内容被分为了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内容。虽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财务报告包含的各个方面, 但是目前的财务报告对报告内容的包含还是不是特别完整。因为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主要涵盖的是企业的存货、设备等实物资产, 极少有企业的财务报表会把注意力转移到目前占企业资产相当大一部分的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革新以及文化当中。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同世界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在经济交往中会涉及除了实物资产之外的很多其他方面的资产, 因此, 加强对这一类资产的财务报告报表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受制于目前这种固有的财务报告模式使得很多这类软资产根本无法收到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因此, 最终得出的财务报告报表信息的作用可想而知了。由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投资人主要根据财务报告报表来进行的经济决策的, 所以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的经济交流以及经济效率和效益。
目前的财务报告的第三点局限性来源于会计报表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原因在于会计报表是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记录的书面文件, 因为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 企业的经营基本上全都依赖于货币形式的交易。但是目前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以及国际国内间频繁的经济交流使得目前财务报告报表的对象不再是单纯的货币那么简单。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使用的财务报告模式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真正做到财务报告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作用。
企业要设立相关的财务报告报表制作和监督部门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来把握企业的运营以实现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在目前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提供给管理者和投资人一个比较连贯性且具有系统性的财务信息。因此, 影响最大的一点便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投资人不能根据这些财务报表里面的信息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无法实现对企业未来经济走向的预测。并且, 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关注的只是本企业内部财务信息, 对其他企业的信息根本无从得知。这对于目前这个竞争激烈、新技术以及新企业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极为不利的。古人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企业如果在财务方面对自己的同行企业完全没有渠道进行了解的话, 那么无论是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还是产品制造、销售到服务都有可能面对来自对手的强力打压从而使企业的业绩下滑。
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还存在的一点局限性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因为按照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来进行的话, 报表一般有年度报表、季度报表、月度报表, 最快的也是以一星期为单位。但是作为一个高速运转的企业来说要实现对其经济活动进行时时监督和管理的话, 财务报告的这个速度是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的。因此, 在目前的财务报告的模式下就得忍受以滞后的形式来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财务信息。这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发展趋势探究
针对不同的管理人员和投资人需要不同类别的财务信息这一特点, 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不像现在这样事事统一。在财务报告中记录各个以最小单位计的基本财务信息并附以相关的说明, 然后将这些所有的资料保存于企业内部可以供不同的有权限的管理人员、投资人等自由调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中数据的利用效率, 最本质的好处在于相关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报表真正的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宏观调控。
另外一点是针对简单的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编制的书面的财务报告报表。对于这一点应该把以货币为单位的计量和非货币单位的计量分开。对于非货币的部分要做到面面俱到, 但又不能重复记录, 这对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是适用的。并且在这方面的财务报告模式的探索中, 企业和相关专业人员将会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讨论该如何具体地进行。
财务报告模式的另一个将来可能发展的前景便是制定比现在更全面的财务报告体系。虽然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下包括了报表的五个方面但是对于“公允值”这项却没有被涵盖。
参考文献
[1]靳海燕.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1) .
报告模式 篇10
由上海交通大学谢庆文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课题批准号:DIA090223) , 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 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一是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对全科医学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调研, 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开展的情况以及全科医学师资建设的问题;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相关专家的调研, 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适宜的全科医学教学方法;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的调研, 了解其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和需求。
二是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研究。通过对在职全科医师的调研, 了解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和专家咨询, 完善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适宜项目。
(二)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文件查阅, 主要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
二是问卷调查, 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医学生全科医学认知状况、全科医学教育的适宜方法等;
三是对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 了解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必要性和难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等;
四是专家座谈, 了解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 全科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高等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上海市医学院校中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虽然率先在国内成立全科医学系和独立的全科医学临床学科, 但是尚未确立其重点学科的地位, 且其主要的工作以临床医疗为主, 教学的重点以毕业后的全科医师培养为主。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均没有开设全科医学的必修课程, 仅2所院校有全科医学的选修课程。虽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院校开展了全科医学教学, 但多数是以为期2周不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为主的形式, 且多为走马观花, 重视程度不够。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医学模式与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教育观念、办学理念上缺乏创新。学校办学自主权过弱, 新学科开设限制过多, 制约了医学院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做出适应性的学科调整和改革, 也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 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此外一些主管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在整体卫生改革中的地位, 推进全科医学教学的工作流于形式, 全科医学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
第二, 全科医学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并没有全科医学专业学习的基础, 主要是从临床、预防或护理专业转岗而来, 缺乏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全科医学的师资包括理论师资和社区教学师资, 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 相对独立, 这也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离。有些医学院校虽然有全科医学的师资, 但由于来自于不同的附属医院, 且主要是从事临床专科医疗, 因此, 没有精力关注本科生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
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教学往往比较侧重于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及流行病学等内容, 而对于涉及临床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以问题为中心、结合临床病例所进行的讲授—讨论式的教学上则比较吃力, 对进入临床和社区实习的学生及实习基地教学老师的指导有时也力不从心。社区教学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经验, 但是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第三, 全科医师就业问题影响在校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学习。由于本科阶段全科医学主要是选修课, 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全科医学但并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学习。其获取全科医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媒体的介绍和宣传、部分学科如预防医学课程老师的介绍、自身在医学学习中间接了解部分的全科医学信息。绝大多数学生表示, 对于全科医学仍然不是非常知晓, 由此也造成医学生就业方向绝大多数首选综合性大医院, 做专科医师。这样一方面造成就业困难, 另一方面又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必要的医学人才补充, 导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防治分离现象普遍存在。
2. 对策与建议
第一, 医学院校应凭借其自身的优势, 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卫生部、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发文, 强调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但是仍然缺乏一定的力度, 也没有明确的细则, 以至于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滞后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因此, 要使更多的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 选择全科医师作为其终身职业, 大力提高全科医师的质量, 首先必须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基础教育, 以必修或必选课程的形式为主。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教学资源、理论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教学,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的难点, 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有计划地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宣传, 将人才培养放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重视;呼吁管理部门出台相关细则, 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建立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学专兼职教师队伍。
第二, 设立适宜的教学模式。在所有医学生中开展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 但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深浅应有所区别。
在培养目标方面, 要通过本科课程学习, 使医学生熟悉全科医学、全科医师及全科医疗的内涵, 熟悉全科医学的理念及全科医师在全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 吸引更多的医学生投身到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中来, 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使所有医学生都具有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思想和知识, 为加强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
在培养方案方面, 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设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对于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展三阶段学习。第一阶段, 可以开设全科医学的必修课程 (如《全科医学概论》) , 以及全科医学相关的选修课 (如《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康复》《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 。通过必修课让医学本科生对全科医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掌握全科医学的理念、内涵和特点, 全科医学和专科医学的关系, 如何运用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对于学有余力且对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选修一些全科医学类课程, 深化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及素质培养。第二阶段, 可以利用传统的见习或寒暑假期间, 完成以全科医学或社区卫生服务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阶段 (即实习阶段) ,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 熟悉全科医疗的应诊技巧、健康档案建立、家庭服务模式、社区诊断、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以及临床预防保健。对于长学制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 可以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穿插部分全科医学知识, 如可以在《预防医学》理论课教学中, 增加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等章节的讲授。在前期的教学中融入全科医学知识、社区预防保健和人文素质教育, 普及全科医学教育。
在实验课内容安排上, 将以往实验室课堂教学仅局限于校内模拟环境中检测和验证理论知识为主, 改变为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社区卫生服务、接触社区居民, 利用课堂或课间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通过理论教学和社区见习相结合的形式, 介绍全科医学的整体医学观、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及职业特色, 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全科医学的基础教育, 增强对全科医学的理解, 为今后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式上, 在第一阶段课程的安排中, 注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与渗透, 使人文社会科学与基础、临床和预防知识相融合。理论课程的讲解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全科医学概论》作为必修课安排30学时, 理论和实践以1:1为佳,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讨论、小品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
在考核方式方面, 要注重书面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前期的理论为主的学习以书面考核为主, 后期的见习、实习以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实习总结为主。
第三, 建立一支合格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对于全科医学的专职师资, 培养的重点应在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整体化方法的训练和强化上, 强调形成全科医学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可通过定期的集体备课或心得交流、培训或进修等形式, 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全科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在实践中吸收和消化, 需要理论, 但更需要持久性的实践, 应鼓励教师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与学生一起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等, 充实和提高理论知识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水平。
对全科医学的兼职师资, 必须进行相关培训, 使其掌握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加强全科医师的社区综合服务能力, 以社区综合服务—教学能力兼备为目标,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
(二) 关于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 关于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用人单位对全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 相当多的单位对继续医学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各单位坚持效益第一, 不愿空耗人力、财力;另一方面是全科医师的流动性有增大的趋势, 用人单位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这样就使得继续医学教育流于形式, 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提高全科医师服务的能力, 继续医学教育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二是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由于继续医学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上存在部门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浪费和低效现象。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措施, 继续医学教育成了应付晋升职称的道具, 既浪费资源, 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三是缺乏适合全科医学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表现在, 首先, 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与全科医师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全科医师不同于综合性医院以及专科医疗机构的专科医师, 其立足于社区, 需要开展综合性的社区卫生服务, 对于他们的要求不是什么疾病都能诊断, 而是要做到小病能处理, 大病能鉴别, 能提供预防、保健等措施。而目前教育项目的设置中却没有有效的能提高全科医师综合服务能力的项目, 教育的内容和需求脱节, 也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 更没有前瞻性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其次, 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缺乏多样性。现在的教育项目几乎都是以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 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最后, 缺乏有效的考核。由于目前的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没有考核的压力, 相当一部分人员只是为了得到学分而去参加, 学习积极性不高, 能力提升有限。
四是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表现为“教”与”需”的脱节, 从事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的教师多为临床医学的专科医师, 缺乏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 教学难以结合实际, 导致全科医师专科化的现象比较多见。
五是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积极性不高, 目标不明确。分析原因, 一方面, 观念上存在误区, 虽然绝大多数的全科医师以往已有全科医学培训的经历, 基本了解全科医学的内涵, 但是由于固有的观念, 他们仍然钟情于临床医学。在接诊时, 只重治病而轻其他, 专科化倾向十分明显。另一方面, 全科医师几乎都工作在临床一线, 工作任务繁重, 于是请人代学、请人代考等现象应运而生, 把本该严肃认真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2. 对策与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 对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所以, 除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和生命抢救技术以外, 教育的内容还需包括综合服务能力的培养, 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继续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系中更为长久的教育活动, 延续于每位医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 是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的先决条件。
第一, 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的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兴盛是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通过国家来制定法律、法规来确立继续医学教育的地位, 并用经费来扶持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为拓宽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渠道奠定了宏观的物质基础。
第二, 要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强制性规定。在此情况下, 当前各级政府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 加强卫生与人事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 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与全科医师的年度考核、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紧密结合。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检查评估, 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加强学分授予、证书颁发和评估制度, 使继续医学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完善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建立由行业学会领导的继续医学教育机构, 也是确保全科医师参与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 要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要明确培养目标, 树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 以全科医师的核心能力为目标, 即“基层保健管理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能力”“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技能”“综合性服务能力”“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能力”“全面整体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 应当根据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要求, 重视以预防保健为导向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区实用性技能的训练。在安排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时, 既要考虑全科医师的需求,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兼顾地区的实际情况, 如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公布当地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 以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指南, 使全科医师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包括课程或讲座、讨论会、课题研究、临床社区实践、远程教育, 不同的情况下学习方法可以有所不同。要采用有效的评估方法, 考核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能真正体现考核的公平和有效性, 可以通过即时的和远期的考核, 以考察全科医师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考核, 以此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适度增加中医药及技术的教育内容。“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相互补充, 共同承担着保护居民健康的任务,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可以在全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适度增加中医药、针灸、推拿的技术培训, 可以通过在一些有资质的中医药部门进行实践学习, 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逐步运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
第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 做到职业化、专业化与固定化, 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 发挥其辐射作用, 具体措施是:一要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师资的来源渠道。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应广招贤才, 形成多层次、多规格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二是提高师资的整体素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机构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师德以及人文素养。三是继续医学教育教师要相对固定, 减少流动率。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性的基础, 要努力构建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只有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报告模式 篇11
【关键词】 资产负债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综合收益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新的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业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伴随着这种观念转变,我国企业业绩报告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年度报告主表,并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在2009年5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项目。综合收益的披露将对企业当期业绩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
在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中,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两大流派。
收入费用观是以利润表为中心,收入、费用被看作是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资产和负债是次一级的要素。在计量企业的收益时,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的一致性联系起来,据以确定收益。收入费用观强调对具体交易进行核算,收入定义为经营业务中已实现的营业收入,资产就相应成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过去交易中形成的经济资源。收益的基本公式为“收益=收入-费用”。
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报表重心,资产负债表成了利润表的“附表”。收入费用观下,会计目标限定于报告受托责任,在受托责任观目标指引下,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借助历史信息来解脱受托责任,因此财务报告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强调收益的平滑。
收入费用观下,由于强调配比原则,导致一些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本质是费用损失的项目作为资产、负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例如旧制度规定的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强调所得税费用与当期收入的配比,首先根据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再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资产负债表中出现的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仅仅是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产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和负债,而是以利润表为中心的结果。
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资产、负债项目被视作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收入和费用是次一级要素。资产负债观下,首先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是扣除本期所有者投资和本期所有者分配项目后企业净资产的变动额。即: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本期所有者投资+本期所有者分配。
新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资产和负债围绕是否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进行定义,资产和负债项目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了面向未来的信息。资产负债观下确认的总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
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要满足决策有用性,信息就要面向未来,因而资产定义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计价优先于收益的确定,收入和费用围绕着所有者权益变动,被定义为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和总流出。资产负债观更多考虑如何真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它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并将价值的变动在当期确认为收益。
二、全面收益的概念及国际进展
(一)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这一概念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FASB在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对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构成要素进行了规范的定义。全面收益被定义为: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由源于非业主的交易、事项及情况所引起的业主权益(净资产)之变动。它可以简单解释为一定期间内除业主投资与分派业主款之外所有的业主权益变动。全面收益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
虽然全面收益与净利润在会计确认上都使用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四个要素,全面收益比净利润涵盖内容更丰富,全面收益除包括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经营成果以外,还包括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经济交易或物价变动所带来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从全面收益概念来看,其反映的是一种损益满计观(有时又被译作总括收益观,all-inclusive income concept),按照损益满计观,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不包括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属于当期业绩组成成分,尽管一部分项目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应该作为其他全面收益进行报告。
(二)IAS1对全面收益业绩报告模式的改进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3年修订的“第1号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IAS1)中要求企业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自2004年开始,IASB和FASB共同开展“财务报表列报”这一项目研究,研究如何改进财务报表列报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人的需求。
IASB在2007年9月正式修订并发布IAS1,修订后的IAS1在全面收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方面均发生变化。IAS1不允许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可以在单表法中列示,既含有非业主权益变动的总计数也包括净收益项目的小计数,或者采用双表法,一张报表报告当期净利润,另一张报表报告全面收益,如果企业使用双表法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全面收益的第一项内容应是净利润,然后是其他全面收益,汇总金额为全面收益。
IAS1规定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重估价值的变化;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所产生的精算利得和损失;国外经营部分财务报表折算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计量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的利得和损失的有效部分。
IASB认为禁止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人更好地理解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和非业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化。IASB指出,其能够为报表使用者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提供更可靠的指标,并能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三、新会计准则体现全面收益理念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及全面收益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报告的影响源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体现在新增加的“利得”和“损失”要素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诸如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后续计量,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济南市花生种植模式调查报告 篇12
(1)调查时间:2010年4月15—22日。
(2)地点范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章丘市4个县市区共计13个乡镇51个村庄。
(3)参加调查人员:各县(市、区)推广站、乡镇农机站工作人员。
(4)调查对象:花生种植农户、开展作业的农机手及有关村干部。
(5)调查方法:电话联系、入户咨询和实地考察。
2 花生生产基本情况
(1)花生种植的基本情况。花生是济南市较大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0.9万hm2 (14万亩),其中春播面积0.8万hm2 (12.1万亩),占85.4%;夏播面积0.14万hm2 (2.1万亩),占14.6%。主要种植分布在部分沿黄滩区和山区乡镇。
(2)花生种植的主要农艺特点。济南市花生种植主要有平作、垄作和覆膜垄作等模式,另有少量与农作物、树木间作方式。田间管理以人工为主,劳动量繁重,如喷洒灭草剂、中耕除草及施肥等环节,属半机械化或纯人工作业。同时,种植面积大多在山区乡镇,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宜于实施灌溉的地块很少,产量不稳定。
(3)花生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情况。济南市现有各类花生播种机180余台,年作业量0.17万hm2 (2.6万亩)左右。因地形、地块的制约,相比小麦、玉米等其他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花生生产机械化程度很低,这也是济南市各级农机部门下步工作的重点。
3 主要种植模式
(1)春花生平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花生种植以此模式为主,种植面积为0.6万hm2 (8.93万亩),占花生播种面积的62.9%,机械播种和人工点播的比例各占23.5%、76.5%。平均行距为37 cm,平均株距为30 cm。
(2)春花生垄作覆膜。春花生垄作模式以机械化覆膜种植为主,该方式种植面积为0.21万hm2 (3.2万亩),占春播花生种植面积的22.5%,平均行距为30 cm,平均株距为20 cm。目前应用最多的播种机械为青岛万农达2BFD-2B/2C型花生覆膜播种机。
(3)夏花生平作。该方式种植面积为0.13万hm2 (1.97万亩),占夏播花生种植面积的13.9%,机械播种和人工点播的比例各占10%、90%。等行条播的面积占夏播花生的35%,平均行距在45 cm左右,大小行种植的平作花生比例占夏播花生的25%,大行行距在90 cm,小行行距在50 cm,随意行距种植面积占夏播花生的40%,平均行间在50 cm左右。
(4)夏花生垄作。该方式种植面积为63.3 hm2 (950亩),占夏播花生种植的0.7%,且全部应用机械化作业,平均行距为28 cm,平均株距在20 cm左右。
4 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4.1 问题
(1)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制约,种植模式多样,不利于大范围示范、推广机械化作业技术。
(2)因地形、地块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机械化水平低,加重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经济效益,有碍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
(3)部分机具结构和适应性存在许多问题,如机械堵塞、清选效果不好及不便移动等,应组织技术力量对相关机具进行改造、更新。
4.2 建议
(1)加强对花生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宣传和指导,大力推广增产效果明显的新品种、新机具,进一步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强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
(2)农机部门加强与生产企业的沟通,做好各项信息资料的收集、反馈,促进机械生产技术的创新、完善,因地制宜地推广新机具,服务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管理。
(3)加大政府投入,有选择地建立几处项目区、示范点,实行项目管理和目标责任制,保证资金集中、高效利用,确保建设一处、巩固一处。
【报告模式】推荐阅读:
模式识别报告一08-13
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09-02
生产实习报告书写模式12-02
养老机构经营模式调研报告08-21
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报告12-01
写政府工作报告的传统模式05-26
慧聪网商业模式分析报告05-31
16 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总结报告09-13
Z3-1-5-1评价模式改革总结报告06-27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