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运动(精选8篇)
农民运动 篇1
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明确指出,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 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作用, 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 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 开展“体育下乡活动”, 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巴马农民运动会每三年举行一次。至今为止已举办了六界, 巴马农民运动会具备一定的规模, 对促进巴马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巴马农民运动会参赛队伍稳定参赛人数不断增加
从表1中的到信息巴马农民运动会的代表队从第一届到第三届为12支, (2005年平洞乡归入西山乡, 局桑乡归入所略乡) 第四届到第六届变成了10支。巴马所有乡镇都参与了理解的运动会, 从人数来看, 运动员的总人数也逐渐增多, 从侧面反映了比赛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巴马农民运动会比赛项目不断丰富
从表2得出巴马农民运动会第一届到第三届在竞赛项目上没有增加, 竞赛项目有篮球、搬运重物、推轮胎、拔河、1000米跑、乒乓球等六个项目。到2005年巴马城东体育广场的竣工并交付使用, 运动会场地设施得到完善, 第四届农民运动会组织单位增加100米、200米、400米和50米的迎面接力四个竞赛项目, 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达到十项, 比赛项目进一步丰富。
三、巴马农民运动会场地设施逐步完善
在巴马城东体育广场建成前, 巴马农民运动会在巴马师专350米的田径场和篮球场进行, 体育器材也由巴马师专和巴马体育部门提供, 比如篮球, 乒乓球比赛用球由师专提供, 推轮胎和搬运重物的器械则有巴马体育部门提供。随着巴马政府对农民运动会的重视, 加大了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2005年巴马城东体育广场的建成, 2005年第四届农民运动会的场地、体育器材设备都已经是政府所提供, 自此巴马农民运动会的开展有了固定的场地和完善器材设备。从1996年到2005年, 这9年的时间里。巴马农民运动会场地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借用学校场地到拥有公共的体育广场, 从政府借用到政府出资建造体育运动场, 从无到有, 从旧到新, 体育竞赛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 广大的群众有了宽广和舒适的体育健身场地。
四、巴马农民运动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通过对巴马体育局局长马骥的访谈了解到巴马农民运动会自1996年到现在已经举行了6届, 农民运动会参赛者是巴马1镇9个乡具有农村户口的村民, 只有农村人口才有资格参赛, 以一个乡为一个参赛单位, 在竞赛中参赛人员所获得的积分也是所代表队的积分。拥有10只代表队参赛, 这10只代表对分别是巴马镇、燕洞乡、甲篆乡、那社乡、所略乡 (局桑乡) 、西山乡 (平洞乡) 、东山乡、百林乡、凤凰乡、那桃乡。这也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现辖所有乡村的代表对。这农民运动会都得到了巴马所有乡政府的认可并积极的参加。运动会从开幕的闭幕要历时3天, 竞赛项目有篮球、100米、200米、400米、1000米、拔河、搬运重物、推轮胎、乒乓球、50米迎面接力等。巴马农民运动会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整个巴马瑶族自治县现辖的1镇9个乡。马局长说到:“农民运动会给整个巴马带了从群众的健身意识、思想和巴马经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巴马农民运动会的举行能有效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健身的积极性, 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娱乐活动, 公共体育健身的场所建成后广大群众纷纷参加体育健身, 在城东体育广场越来越多人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 如打篮球、打羽毛球、踢足球、慢跑和大众健美操等, 人们的健身意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俭芹, 乡村活动包含农家味, [M]南国早报网, 2012年1月28日[2]李俭芹, 乡村活动包含农家味, [M]南国早报网, 2012年1月28日
[3]梁绍恩, 广西巴马举行民族射弩比赛, [M]新华社2011年11月5日[3]梁绍恩, 广西巴马举行民族射弩比赛, [M]新华社2011年11月5日
农民运动 篇2
为了对革命有一个具象的概念,我先说一件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发生的事。这件事我以前曾经提及,不可避免会在行文上有重叠,敬请读者原谅。
21927年年初,还没到春节,天气异常寒冷,一个早就对社会不满的家伙,根据“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怀揣颠覆国家政权的企图,到我国湖南省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窜访,在乡下和县城召集农民代表开会,向他们了解最近几年政府违法占地、强制拆迁、农村黑恶势力与基层政权勾结鱼肉乡里的情况。
85年前的国家权力机构还不像如今这样致密,再加上五县三十八乡的政府的公仆们大局意识不强,在“维稳”问题上严重失职懈怠,导致这位刚过33岁生日的家伙从1月4日起至2月5日止,整整猖獗地活动了32天,居然没有被举报,没有被拘押,没有被送进派出所“躲猫猫”,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这个家伙根据这次流窜考察写出了一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且居然发表了出来,深得国内外敌对势力赞扬和欣赏,此文作者被誉为最深刻看清中国问题的完全彻底的革命者。
这个赫赫有名的造反者和革命者,就是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被我们所敬爱,当然不仅仅因为他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这一件事,作为最坚定的革命者,这位同志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真可谓在刀尖上行走,抛头颅、洒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最后终成正果,夺取了全国政权,最终成为了“人民的大救星”、“中华人民共
和国缔造者”、“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的伟大天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早就有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即便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难得不做坏事,我记得最初读到记述毛泽东1949年以后所做坏事的书籍时,真是如雷灌顶,呆若木鸡,完全不敢相信那些白纸黑字是真的,后来知道了一点儿政治哲学常识,也就释然了。
现在,不管你对毛泽东是爱还是恨,有一点你无法否认,他的领袖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而这个位置的获得又直接渊源于他深邃的社会洞见、卓越的政治运筹和军事指挥才能,这都不是常人可以具备的。除此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我也必须强调指出来,那就是他对人民尤其是对农民的深切热爱,这种热爱也是任何其他人无法企及的。
“陈行之,我读过你很多文章,我曾经认为你是坚定的反专制主义者,今天我才算看清,你其实是一个五毛。”
对此我不做辩解,我们接着考察85年前发生的事情。
流窜到湖南省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进行活动的毛泽东这样判断当时的中国社会:“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我们看到,毛泽东在后来的革命经历中,显然是选择了“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这是由他的社会革命思想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一定是站在社会潮流顶端的那个人,因为只有他才能够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欣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革命的几段著名文字——
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连两公婆吵架的小事,也要到农民协会去解决。一切事情,农会的人不到场,便不能解决。农会在乡村简直独裁一切,真是“说得出,做得到”。外界的人只能说农会好,不能说农会坏。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则完全被剥夺了发言权,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在农会威力之下,土豪劣绅们头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汉口,三等的跑到长沙,四等的跑到县城,五等以下土豪劣绅崽子则在乡里向农会投降。
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宫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明明是反革命的理论。每个革命的同志,都不应该跟着瞎说。你若是一个确定了革命观点的人,而且是跑到乡村里去看过一遍的,你必定觉到一种从来未有的痛快。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好得很”是农民及其他革命派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解,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农村中须有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成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上面所述那些所谓“过分”的举动,都是农民在乡村中由大的革命热潮鼓动出来的力量所造成的。这些举动,在农民运动第二时期(革命时期)是非常之需要的。在第二时期内,必须建立农民的绝对权力。必须不准人恶意地批评农会。必须把一切绅权都打倒,把绅士打在地下,甚至用脚踏上。所有一切所谓“过分”的举动,在第二时期都有革命的意义。质言之,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非如此决不能镇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决不能打倒绅权。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篇幅所限,我不能做更多引述了,读者可以通过原文领略毛泽东作为最彻底的革命者是如何讴歌农民革命行动的。你会从文章中看到,给乡绅戴高帽子游街示众、没收他们的家业和地产、非法关押和枪决民愤极大的地主等等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可以被列为反社会暴行的行为,在毛泽东那里都成为了最值得赞美的革命事物;被严重破坏稳定的社会已经进入到
反革命**的状态,可见毛泽东的革命主张有多么激烈。
能不能据此认为毛泽东有偏爱暴力的病态人格呢?我不这样认为。当一种社会力量用暴力的方式欺压人民时,人民当然有用暴力的方式反抗的权利,这在任何政治哲学教科书中都是常识,这也是人类历史普遍书写的篇章,美国的建国者甚至公然把这一条写进了《独立宣言》。毛泽东对农民暴力行为的赞美,我想没有什么其他原因,皆因他对农民情之所切,爱之弥深,他比所有人都更深切更直接了解到了农民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里遭受着怎样野蛮的欺压,因为这位出生于农村的年轻知识分子切实看到了农民生活的惨景,看到了整个中国从乡村到城市广泛弥漫着可耻的非正义。
这是对么可贵啊!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打一个不适当的比喻:当乌坎告急的时候,你有胆量背着笔记本电脑突破包围潜入这个村子去组织村民开调查会和座谈会么?你有胆量在那里呆一个月之久,切切实实了解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么?你有胆量写出一份《乌坎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且上传到网络或者发往国外么?你有胆量在报告中断言乌坎村村民冲击政府和烧警车的行为“好得很”么?你绝对没有这个胆量!可见,坐在书房里舒适地谈论革命是一回事,真的以“砍头不过碗大的疤”的气概投入革命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绝不是偶然的,换一句话说,革命和革命者都不是闹着玩儿的,毛泽东当年做的事情不是一般人做得了的,没有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没有坚定的对真理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信念,没有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境界,你连毛泽东的百分之一都做不到——用网络语言表述:你连给毛泽东提鞋的资格都没
有,你不值毛泽东的一根汗毛。
有一句老话:“时势造英雄”。在历史情境中,所谓英雄,用浅白的话说,就是做正确事情的人,反之,我们把做不正确乃至于反动的事情的人叫枭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呢?我以为这里大致有两个标准:
一、你是不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做了时代迫切想做的事;
二、你是不是在为人民谋利益,做了人民渴望你做的事。在这两点上,毛泽东全部做了正确的选择,所以我们通常都认为1949年10月1日发生的事情是合乎逻辑的,用官方的话说,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谓历史的选择,在时间意义上不过是对某个历史时段的归纳性描述,这就好比我们在一条直线上标注出任意一个点,这个点看上去似乎是静止的(所
谓“历史的选择”),然而在直线的延续中,它显示的则是另一种意义:它既是过去的结束,也是未来的开始。
当毛泽东同志站在紫禁城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胡风先生热泪盈眶,用一个知识分子近乎于孩子一般的纯真热情,忘乎所以地高叫一声:“时间开始了!”说的就是旧时代结束了,新时代开始了。
开始以后怎样呢?依照想象,“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应当心无旁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了,人民应当心安理得地享受革命红利了,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相反,人们惊讶地看到,庞大的历史列车竟然开始倒行!
我们仍然以前面说到的农民问题为例。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事实上是一场农民革命,在形式和内容上与陈胜、吴广、李自成同志领导的农民起义没有什么不同,就个体来说,毛泽东也与这些人心灵相通、血脉相承——公元前209年,刚刚起事的陈胜同志壮怀激烈,曰:“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接着,这位眼盯着皇帝宝座的乡邮员悲愤地质问苍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日你妈的!难道你们丫这些王侯将相就是天生的吗?!”过了两千一百四十五年,在贫瘠的陕北高原上,同样眼巴巴盯着皇帝宝座的毛泽东同志也壮怀激烈,赋诗曰:“惜 秦皇 汉 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思是:你们前面那些皇上都不济事,要说干事情,还得看我毛泽东的!结果,毛泽东像陈胜、吴广、李自成那样,也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旧王朝,也住进紫禁城做起了皇帝。
做了皇帝的毛泽东得意地把自己定位为“马克思加秦始皇”。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一种结合:“马克思”奠定了中国的乌托邦社会主义道路,“秦始皇”则把严厉的社会控制手段发挥到极致,整个中国变成了密不透气的铁桶。
这个铁桶首先窒息了中国社会最广泛的社会阶层——农民。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以私有制为标志的)中国农民数千年以来都未曾失去的土地,被国家强行掠夺了过去,尽管被冠以“集体所有制”的名称,然而就连村头的大槐树都悲哀地意识到,农民事实上什么都没有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这种状况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发展到极致,那时候吃公共食堂,家里连碗筷炊具都被没收了。也就是说,毛泽东以革命的名义带领农民打倒了大大小小的地主,革命以后,他所统领的国家却成为了超级地主,中国农民成为了不得不依附在这个超级地主身上的佃农,佃农还可以依据选择东家,农民却被钉死在了超级地主家里,既无财产权又无迁徙权,具有很多奴隶的特点。无论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还是所谓市
场经济时代的“国家征用”,超级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既残酷又无情,甚至可以说是血淋淋的,令人发指的,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更大范围内对自由和民主的压制,这种压制导致了怎样凄凉、晦暗的社会图景;这种压制在世界范围内怎样把中国弄成了让所有人警觉的“不正常国家”,我们就不说了吧!我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场伟大革命发生以后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严重的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无奈地想到如下问题——革命是靠得住的么?
革命者是靠得住的么?
我的回答是:革命是靠不住的,革命者也是靠不住的——就连毛泽东这样对人民抱有最深切感情的革命者最终都成了人民利益的戮害者,你对其他人还能抱怎样的指望呢?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中国文化是根深蒂固的皇权专制主义文化,这块广袤的土地是制造专制者的最好温床,历史上之所以不断发生革命导致专制的状况,实在与这种文化有关。这里说的文化,当然不单纯指孔子同志的儒家主张,更是指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不是专制者制造专制,而是我们制造专制者,专制者才得以制造专制。
假如胡风先生当初别喊那句“时间开始了”,他还会遭受磨难,最终被革命碾碎么?假如中国知识分子在1957年堂堂正正站立,决绝地宣称:“不自由,毋宁死!”中国大地还会发生那场血雨腥风式的政治清洗么?假如中国科学家1958年不像钱学森那样违背科学精神,揣摩圣意,发表文章论证粮食亩产达到数万斤“是可能的”,大跃进所造成的民族灾难还会那么骇人听闻么?假如周恩来不是毛泽东的仆从,而是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作为的政治家,毛泽东的罪恶还能够延续那么久么?假如林彪和林立果打出反对党的旗号,就像台湾民进党叫板国民党那样,在顺应民意中拓展政治作为,他们还会以宫廷政变者的身份被记入历史么?假如中国人具有明确的自由、民主意识,成熟到在特殊利益集团的掠夺面前像大山一样屹立,同声说:“不!”改革开放还会演变为权力和资本对国民财富肆无忌惮的饕餮么?中国还会面临“有可能中断现代化”(吴敬琏语)的危险么?
遗憾的是历史从来不相信“假如”,它总是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和路径发展,所以,在中国革命这条道路上,该发生的全部发生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我们目前所置身的这个时间节点,是过去之延续,未来之开始。
在这“过去之延续,未来之开始”,除了想到上面这些之外,我还想到,如果真的发生革命,绝对不能再任由革命者去操纵革命了,必须有一种独立的超然的力量来看护革命,这意味着革命者(那时候革命者已经成为了统治者)必须被监督,绝对不能给任何人复辟专制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学者李劼先生在回顾埃及巨变的文章中,提出了“义工”的概念,他以两个平静地参与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去赴死的普通人为例,来说明真正的革命需要那些不计代价的参与者,对人很有启发。
李劼先生说:“假设1989年,中国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懂得为这个民族做一次义工,那么局面就可能完全不同。因为惟有义工的心态,才不会计较利害得失,才不会把好不容易聚焦起来的力量,交付给某个政治利益集团,不管是开明的,还是保守的。政治利益集团再开明也跳不出利益的考量。任何一个政治利益集团都不会成为一个义工族群。这是义工的价值所在,也是义工超越功利而独具的审美境界。义工所独具的境界,不计毁誉荣辱,惟有义无反顾。中国的知识精英,最缺乏的最害怕的就是义无反顾。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政治枭雄几乎一致。枭雄的理论是革命不能白革;精英的心理通常是代价不能白付。这倒并非中国特色,西方社会、美国学府亦然。”(李劼:《义工:埃及巨变给中国人的最大启示》)
李劼先生进一步指出:“从埃及巨变中,人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要素,中国全都具备,诸如突发事件,千百万群众上街,媒体的空前关注等等;几乎所有的画面,当年都在中国出现过:民众与军队的对峙,人山人海,群情激昂,口号震天响。但比较过后,人们又可以发现,比起埃及巨变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精英群落里似乎什么都不缺,独缺义工。那年在北京街头做义工的全都是无名无臭的平民百姓,即便是一尽挺身挡坦克义务的也是普通男女学生。”(引文同上)
这非常值得深思。
所谓“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实际上是说,时间节点与时间节点不同,它有一个递进和上升的过程,这意味着当我们现在回望过去的时候,我们的眼睛较以前明亮了,我们看得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了;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较以前透彻了,我们警觉到必须警觉的东西了。
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农民运动 篇3
关键词: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 农民运动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农民看做无产阶级的同盟者和朋友,视为革命事业中非常重要的因素。1923年“二七”惨案的发生,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联合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基本认识
1、大革命时期农民的基本现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农民一直以来占社会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成为社会最大的群体。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特别是近代以来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悲惨。
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土豪劣绅把持乡村政权,对农民的压迫盘剥,土地占有的日益高度集中。广大的农民仅有少量的土地,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及富农手里。而土地作为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占人口绝大多数中农、贫农和雇农只有少量的甚至是没有土地。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相互勾结,乱立名目摊派各种费用,鱼肉百姓,肆意搜刮农民,加征钱粮,民不聊生。外国资本家和封建军阀的剥削压迫。外国的商品疯狂地涌入中国,这给乡间的小作坊以致命的打击。而本国的商品也因外国商品的进入而抬高价格。盐税大增,盐价日渐高涨,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军阀连年战争,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政治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让中国的百姓甘于被统治,他们没有主人意识,政治意识薄弱。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特别是政治上的权利他们仍是权力力量的从属者甚至是附庸者。较之以前的农民更加困苦。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三民主义并未真正实行,农民的政治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
在文化方面旧的风俗习惯礼教迷信等也深刻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导致了农民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由于农民世世代代在精神上受奴役,不可避免地给他们造成了某些病态心理,突出表现为思想保守,安做“良民”。此外农民还缺乏必要的文化教育。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的就是农民。”农民越是没有文化,就越没有民族国家的觉悟和战斗能力,很容易为反革命派收买和利用。
农民在这样的剥削和压迫之下,大都穷困潦倒,再加上天灾人祸,众多农民已无法生存。封建势力、军阀和帝国主义这三座大山压在农民身上,使他们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农民除了革命,别无出路。农民问题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2、党对农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大革命时期,农民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0%,毫无疑问,这支庞大的队伍是中国革命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伊始,对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尚无充分的认识,只认机器工人为无产阶级,而把农民当作小资产阶级。认为他们是不能革命的。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使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要有革命的同盟军。三亿农民和工人阶级一样深受压迫,利害关系基本相同,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1924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明确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的国民运动里,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加入是最有力的动力。随后党的四大把解决农民问题看作是中国民族革命成败的关键,会议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既阐明又高度评价了列宁关于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思想。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等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党领导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根本动力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不把农民发动起来是绝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最后成功的。1926年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若无农民从农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
二、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农民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1、深入农民中进行宣传和组织
大革命时期,由于农民的政治观念比较薄弱,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异常困难。为此,党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政治宣传方式,如创办农民刊物、出版相关书籍等。据1926年10月11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工作报告概要资料显示,当时中央农民部有定期出版物两种,分别是1926年8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农民部编印的《农民运动》周刊,1926年1月创刊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机关刊物《中国农民》。另外,还有丛书《告农民书》、《全国农民运动近况》等共11种;小丛书《农民协会章程与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国民政府对于农民运动第一、二次农民宣言》等4种;农民问题丛刊《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湖南农民运动目前的策略》等52种。针对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采取办农民夜校、识字班等形式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如1922年彭湃在海陆丰地区创办了农民学校,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韶山创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除此还利用演讲、标语、口号、演出、刊印壁报等其他方式来鼓动农民群众。先进的革命思想理论就这样通过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植入农民的头脑之中,成为他们行动时的思想指南。恽代英在1925年12月29日的《农民中得宣传组织工作》中指出:“关于农民的宣传工作,我以为应分三方面说,第一是政治方面,第二是经济方面,第三是文化方面;这三方面的宣传,是不应当以同一的态度,同一方法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方面的宣传不单单是用描述故事的态度为农民解说各种世界以及中国的大事,还对他们说他们本省的事、本县的事。有些共产党员将时事预先编成比较长的小说。这些小说除了捉住每件事的主要部分外,更多搜集有味的琐事,以此来提高农民的兴趣。澎湃在广东海丰赤山组织农民运动时,就将政治上各种事实变成歌曲,如《帝王乡》:这是帝王乡,谁敢高唱革命歌?哦,就是我。就经济方面的宣传而言,共产党员首先是熟悉了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形,并洞悉了各种农民生活上的疾苦之来源及解救的办法,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告诉给农民。在文化方面的宣传是针对如何反对旧风俗习惯礼教迷信等,一般来说,农民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是不愿意听这些的。但是如果指明了其他风俗习惯礼教迷信各种不合理或可笑的地方,也是为农民所接受的。
2、各地党员引导农民建立现代社会组织性质的农民组织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有一些共产党员投身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并组建农民协会等农民组织。1921年上半年,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沈玄庐到浙江萧山衙前村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并在同年9月成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民协会。萧山衙前农民运动时我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先声,它产生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新型农会组织并发布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1922年六七月共产党员彭湃在家乡海丰县建立了农民协会,后来又帮助临近的陆丰、惠阳成立了农民协会。彭湃善于利用各种民间歌谣来教育和发动农民,他創作了许多革命诗歌。1923年初,共产党员刘东轩和谢怀德在湖南衡山岳北白果地方组织农会。9月,又建立了岳北农工会。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组织起了农民协会。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党更加认识到发动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924年11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第四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要重视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1927年3月,中共党员毛泽东、彭湃、方志敏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经湘、赣、粤等省农民代表联席会议的选举,组成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到1927年3月底,农民协会的组织已经遍及广东、湖南、江西等17个省区,扩展到了大半个中国,有组织的农民达800多万人,相继形成了以广东、湖南、湖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高潮,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各地党员组织领导的农民协会等农民组织,以空前的规模动员和组织农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耶一切权力归农会’。同时,“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还着手建设新农村,如兴办教育,设农民学校,普及文化,教唱革命歌曲;改革农村的陈规旧俗,禁赌和禁吸鸦片;新年娱乐,除龙灯狮子外,还新增演讲会,提灯会,群众大游行;也组织农民筑堤坝,修道路,垦荒地;以及建立消费、贩卖、信用合作社,等等。”
3、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
为了培养干部,多吸收农村同志发展党的组织,并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根据共产党人彭湃等的提议,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出面,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能够担负各地方农民运动工作的人才。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广州开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先后担任该所所长,共培养出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在广东开办的这六届农讲所,对北伐战争的根据地要要广东的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于1926年参与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1月毛泽东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招收了810名学员。这七届农讲所共计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将近两千名农民运动骨干人才。这些学员毕业后一般派回原籍,从事宣传和组织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工作。在这七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影响下,地方性的农讲所或农训班也建立起来。据统计,在广东办的有院广东省农民训练所、普宁农民自卫军训练班、琼崖农民自卫队训练所等。其他省办的有院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等。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讲习所和训练班,造就了大批农民运动干部,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农民自卫军,直接参加革命战争,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支援了北伐战争。农讲所的举办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支持,建立和发展了国共两党的基层组织,并直接推动了党对农民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农民协会等农民组织的工作,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结语
不管是大革命时期还是现在,农民在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革命时期对农民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對我们当今解决“三农”问题很有借鉴意义。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如何看待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基本问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兴衰成败密切相关。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都是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永芳.近代中国农会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2008.2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247.254.256.209.
[3][9]沙健孙.在大革命的洪流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240.477.
[4][8]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9.37.
[5] 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 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6.196-197.200原202.367.
[6]李德芳,李辽宁,杨素稳.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9.357-358.
[7]戚桂祥.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J].党建史鉴,2010,(11).
[10]薛毅.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北伐战争[J].江汉论坛,2002,(04).
[11] 汪路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及其历史功绩[J].福建党史月刊,2005,(02).
农民运动 篇4
一、“我是农民的儿子” (1)
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毛泽东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打天下为的是“人民”, 紧紧团结和依靠的却是“农民”, 一个长期受深重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1893年,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其父毛顺生精明强干, 通过艰辛劳动, 由贫农转变为富农;其母文七妹乐善好施, 关爱农民。少年毛泽东当过专职农民, 深切体会到农民的质朴和艰辛, 深深同情受到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
家庭氛围和亲身实践使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2) 始终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能否最终胜利的决定性问题来对待。是“农民的儿子”这一普通身份, 为毛泽东正确革命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写于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第一篇关于农民运动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文献, 是农民革命运动的伟大纲领,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正确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农民解放才有中国的解放。党在毛泽东的指引下取得了农民, 所以历史选择了这个伟大而正确的党。党取得了农民, 取得了胜利。所以, 得农民者得天下。
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北伐战争后, 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迅猛发展, 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于是, 土豪劣绅、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势力极力攻击农民运动, 并诬蔑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 总之“糟得很”。同时, 中共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被吓倒, 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革命同盟军, 指责农运“过火”, 并在“十二月会议”中作出错误决议。至此, 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问题就成为当时革命同反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中心问题, 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这是此报告的写作背景。
为了答复和回击党内党外对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的攻击和责难, 并制定正确解决农民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忍受极大委屈, 毅然返湘继续从事农民运动, 并且充分发挥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在湘五县进行了历时32天、行程一千四百多华里的实地考察调研, 于1927年3月完成这份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力驳非议。
农民运动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毛泽东以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反将一军”:“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 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 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 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这份报告驳立结合, 逻辑严密, 下笔有力地为农运“平反”, 还其真正的历史面貌和地位。
我将这份两万多字、由八个章节组成的报告概括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对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正面批驳反动势力对其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的诬蔑。面对反动势力“糟得很”的全盘否定, 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 (3) 还原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真面貌。
第二, 有创见地提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农民革命武装, 以及武装全体农民的主张, 并且明确强调了无产阶级掌握农民运动领导权的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在政治态度上有双重性:顺从与抗争。逆来顺受的极致就是反抗——“凡是反抗最力、乱子闹得最大的地方, 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为恶最甚的地方”。 (4) 农民反抗的结果要得到巩固, 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力量, 从组织、制度上翻身作主, 如建立农民协会、革命民众团体、农民学校、合作社等组织。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必须抓住时机, 实现对农民的绝对领导, 并明确表态:党要“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 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 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 (5)
第三,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 科学地分析了农民阶级的各个阶层的经济政治状况, 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毛泽东将农民阶级清楚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 着重分析“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
第四, 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相信和依靠群众、动手发动群众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观点。第八章节《十四件大事》, 以大量翔实生动的事实展现农会领导农民运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充分肯定农民群众在革命中不可磨灭的作用, 体现了群众观点。
通过对报告的概括提炼, 我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思想和论述。此文奠定了毛泽东在党内农民问题上的权威地位, 是毛泽东第一次在正面立场深刻阐述农民运动、农民革命斗争的文章, 贯穿了毛泽东较为完整和深刻的对农民阶级、农民革命斗争的基本军事思想, 及时纠正了党在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路线、革命力量上的错误认识, 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路线的形成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为党和革命的最终胜利开辟了道路。
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写作方法
1.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充分运用。
在报告中,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鲜明的阶级分析思想, 对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论证了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进而提出拥护农民运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新观点。他明确指出:富农对革命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 中农对革命的态度是“游移的”, 而在“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主要的力量是贫农”, 他们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这一分析方法贯穿全文, 使得全文条理清晰, 逻辑缜密。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充分践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来的, 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革命中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利用串门、走亲、访友等形式, 广泛接触群众, 深入贫苦农民的家庭, 对韶山地区农村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农民的革命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积累了很多调查笔记。实地考察调研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如三下乡活动。
四、我看中国农民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 农民问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 农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勇气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默默牺牲。毛泽东打天下离不开农民, 是“小米加步枪”的农民牺牲自己为军队开道, 是勇敢智慧的农民充当地道战主力给鬼子设下埋伏。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 是革命的先锋。革命年代农民不怕牺牲, 为新中国的建立默默流血牺牲, 是一个值得铭记和崇敬的群体。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农民依然是改革先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实践出来的。后来, 农民离开农村, 开始了充满辛酸血泪的“包围城市——向城市远征”。他们默默承受歧视、不公正待遇, 形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 继续前进在中国大道上。这个朴实的群体, 目前仍处于社会发展的弱势, 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连续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这也是借鉴和延续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
可见,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提出的农民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学习。得农民者得天下——只有切实维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更平坦、更长远。
参考文献
[1]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 (1921-1935)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夏远生, 马娜.毛泽东的三湘情结 (上) [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3]孙克信, 于良华, 佟玉琨, 徐素华.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4]汤安中.读不懂农民, 读不懂中国[M].改革出版社, 1997.
农民运动 篇5
察布查尔农民画家获奖感言:创作灵感从生产劳动中来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传来喜讯,在自治区“去极端化”新疆首届农民画大赛中,察布查尔县农民画家赵桂清的《治理“三非”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关金昌的《解脱》摘得三等奖。
农民画家赵桂清很有绘画天赋,从小喜爱绘画创作。如今,赵桂清已经74岁了,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但他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有了鲜明的特色。
赵桂清告诉记者,1987年退休以后,他一直在寻找创作源泉,细心观察周围的变化,为绘画提供最真实的原型。在他的眼里,农民画家就是要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从生产劳动中寻找创作灵感。
谈及此次获奖的作品,赵桂清说,近年来,受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新疆暴力恐怖案件时有发生,全疆人民都非常痛恨。作为一名农民画家,他想通过手中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是 入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元素,使创作主题鲜明,又生动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劳动和情感,也寄托着新时期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接地气助“农民画家”走向世界
就在全国上下开展学习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久,笔者在媒体上看到一篇中国农民画家的画作《有爱才有福》获得纽约联合国总部好作品奖。这位平时的农民画家陈上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候说:“我的画离开中国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这种朴实的话语、严谨的创作心态正是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
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陈画家是农民的儿子,广袤而敦厚的农村给了他生命的给养。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凭着画画的手艺,陈上智也曾在大城市打拼了十年,选择回乡的原因不是挣不到钱,而是“只有闻到乡下的泥土味,画画才有灵感”。众所周知,虽然灵感来源于很多:一件事、一个人、一件东西,都可以触发你个人的灵感,但是要因个人所接触的经历和感情而定,农村是我们的根脉,那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当然也是陈上智创作灵感的来源。
“捧出青山为给养,收来云海作文章”。一位朴实的农民画家,将自己再国际上获得大奖作品功归于农村,这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感恩。“我的画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这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还可以看成他对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我们知道好的文艺作品首先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正所谓,有地气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生气,而有生气的文艺作品才能产生催人向上、鼓舞人心的正能量。陈上智才是农民自己的艺术家!
农村的山水,风土人情不仅给了老陈独特的创作灵感,因为农村的质朴,憨厚,纯净天地都是他梦中追寻的身影,乡里乡亲、乡音绕心,让他随时触到她温暖,和可人的灵魂!当然,有这样经历的相信不止老陈一人,以农村为背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仅可以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还可以纯净心灵,直接体会到人物的真实生活情景,也最容易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尽善尽美。陈上智的画不讲究准确的人物造型,也不讲究结构透视,在他粗放的线条和明快色彩中,却透露出农村人淳朴率真的情感。庄稼丰收、家人平安和睦这难道不是艺术不可缺失的艺术之美吗?
经过了人生历练陈上智明白什么才是他真正的创作灵感,因为他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正因为此,才使得他回到农村,从农村汲取创作的给养,将自己的真心才艺为农村而创作,“我的画离开农村,离开农民就一文不值。”虽然是一句谦辞,但是确实这位农民画家接地气的真情袒露,用这样的创作心态来创作,那才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来!
如果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能像这位朴实的农民画家一样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那么我们才能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农民运动会开幕词
目录
展示“更高(谢谢你访问好范文..)、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
―今年,是四面山喜事连连、再获丰收的一年:“两地一中心”的战略目标得以顺利推进;新华集团的进驻为四面山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旅游收入较去年又有新的增长;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并将作为江津的代表接受**和中央的检查。这些成绩,是在座各位的骄傲、是景区内6000多父老乡亲的骄傲、是所有四面山人共同的骄傲!
-本次运动会是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丰富群众生活、满足群众意愿的举措之一。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要办成景区内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一块金字招牌。并以此为契机,振奋人心、凝聚力量,为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
―我衷心希望,在大会组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要把本届运动会开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的运动会,开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运动员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推进景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祝四面山首届“络维杯”农民运动会圆满成功!
农民运动会闭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乡亲们、同志们: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四面山首届“洛维杯”农民运动会在
大家的热情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在“洛维”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仪程,现在就要落下帷幕了。在这里,我谨代表四面山管理委员会,向在本届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代表队和运动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成功举办本届运动会付出辛勤劳动的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和积极参加本届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裁判员以及所有为本届运动会付出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届运动会无论是各代表队的有序组织,还是运动员的顽强拼搏,都充分体现了景区人民团结奋进、精诚协作、敢于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运动会期间,运动员不畏强手,争创一流;工作人员尽职尽责,认真公正。这一切都为本届运动会的圆满成功提供了保证。
----这次运动会展示了较好的运动水平和高尚的体育道德,增强了四面山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体现了各参赛代表队的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
----“生活要小康,身体要健康”。随着政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健身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我们要以本届运动会为契机,推动景区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景区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自觉性,形成全民健身的热潮。推动四面山各项事业特别是旅游事业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让我们明年再相会。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乡亲们、同志们:大家好: 在这春光明媚、花红柳绿的日子里,在这举国欢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日子里,汤家什村春季农民体育趣味运动会隆重召开了,这是汤家什村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汤家什村党支部 村委会 监委会对运动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全体运动员、文艺表演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到会的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汤家什村牢牢把握机遇,克服各种困难,呈现出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这对全村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伴随着汤家什村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显得更加迫切,本次运动会的召开,就是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满足群众意愿、丰富群众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并以此为锲机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繁荣的汤家什而努力。
我衷心希望,本次春季农民体育趣味运动会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运动员、文艺表演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本届运动会办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运动会,办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参赛员能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优异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汤家什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能取得好成绩!汤家什村春季农民体育趣味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奋人心、凝聚力量,为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
―我衷心希望,在大会组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要把本届运动会开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的运动会,开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运动员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推进景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祝四面山首届“络维杯”农民运动会圆满成功!
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这对全村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伴随着王家庙村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显得更加迫切,本次运动会的召开,就是把党的先进性、“创先挣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满足群众意愿、丰富群众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以此为锲机振奋人心、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繁荣的王家庙而奋斗!
我忠心希望,本次农民运动会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把本届运动会办成一个隆重、热烈、团结、安全运到会,办成一个讲文明,讲风格、讲公正的运动会。希望参赛员能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比出好成绩,赛出新风尚,取得运到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王家庙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预祝:运动员能取得好成绩!王家庙村 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嘉宾,他们是:
农民运动 篇6
鸦片战争爆发后,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农民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本课内容位于“鸦片战争”相关内容之后,“辛亥革命”相关内容之前,承上启下,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时代性和开拓性。
由于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已有所了解,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难点是理性分析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史料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理性分析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以及追求民主、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展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宁》一书的封面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咸丰皇帝是苦命天子?
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咸丰皇帝在位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国外不平等条约一一签订。这样就能简单有效地导入本课教学内容:太平天国运动。
1.天国缘起。
师: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为什么会在这时候发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展示以下材料,增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背景的认识。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曾国藩《备陈民间疾苦疏》
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学生就能认识到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白银外流加速,致使银贵钱贱,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前发生天地会等会党起义20多次,另有各地自发的群众暴动不可计数。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1846年到1850年,广东、广西地区的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
——李侃《中国近代史》
莫将一切俗情牵,须将一切妄念捐。開辟真神惟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
——《原道救世歌》
上述材料表明,两广地区连年的自然灾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的宣传迎合了民众对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期望,其中上帝、天国等西方元素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天国兴衰。
运用课件展示太平天国兴衰过程材料,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851年,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8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在此整顿,封王建制,初步建立政权。之后,太平军从永安突围,一路北上,连战连捷,很快攻下了湖北重镇武昌。百万天兵顺江而下,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位国都,与清廷对峙。
师:从广西金田到江苏南京,为什么太平军能够连战连捷?
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太平军势如破竹的原因既有清军的腐朽,也有太平军的勇敢。太平天国的理想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让这一理想有了现实的图景。
展示以下材料,重点分析《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师: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来看,它设计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是否能实现?为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试图通过平均分配土地,建立起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由于绝对平均主义的弊端,以及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一理想只能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天朝田亩制度》契合了历代农民“均贫富、等贵贱”的朴素观念,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了重振国威,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保险事业等。
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资政新篇》
师:请从制度设计的理想与现实角度分析《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之后中国社会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但由于它忽视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且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付诸实施。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太平军连破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但在之后的上海近郊战役中,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湘军乘机攻陷安庆,天京失去屏障。随后,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宣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师: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悲剧结束?
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展示天京保卫战形式示意图,播放视频材料,增强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从客观上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因为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从主观上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致。
3.天国余响。
师:假如时光倒流,你會怎样看待太平天国运动?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为帮助学生合理、准确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教师可展示以下材料。
在这场斗争中,我不认为我们可以多久地维持我们目前的地位,而不致牺牲我们的贸易……如果叛军坚持威胁上海,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叛军实行进攻。
——英国公使普鲁斯
尽管有些国家会为它们政策的表面胜利而欣喜,为高贵的太平天国的领袖的殉道而无动于衷,但是星火燎原的时刻终会来临。
——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
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时代,使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从功绩来说,太平天国运动肩负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双重任务,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但由于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运动仍然具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呈现出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色。
展示《太平天国——一个惊世王朝的兴衰与启示》、《天国陨落——太平天国》、《天国春秋》、《这个天国不太平》等书籍的图片,并布置思考题: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你们会怎样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呢?
【教学反思】
限于篇幅,历史教材对历史的叙述往往缺乏生动性,因此教师在理性分析的同时,要通过语言的描述补充历史细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挖掘史实、评价历史,使学生在获得理性认识的同时,获得感性认识。
评价历史事件时要遵循历史规律,坚持主流价值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教材没有给出具体的结论,只是以标题“天国悲剧”来概括,这就给了教师发挥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绝不能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看待历史问题,不能夸大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性,不能抹杀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而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设身处地地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较为丰富,教师要注意取舍,选取有代表性的史料,引导学生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置身于历史情境,客观、理性、多角度地分析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是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历史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理解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解题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高中历史教材包含大量的史料,高考历史试题也常常以史料为素材。在这一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史料引入历史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史料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增强历史感悟能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思考
史料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各种形式的痕迹。史料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较远,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要将史料引入教学,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提高学生主动探求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方法
1.编写以史料为素材的试题。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以史料为素材编写试题,深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试题编写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就能以史料为基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史料推断、史料质疑等环节,构建有效的史料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在试题的编写中贯彻新课改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彰显史料的魅力。
2.关注细节。
英国历史教学专家认为,关注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从微观上把握史料,让史料教学具有可持续性。对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对史料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从不同途径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次,教师要把史料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史料学习中举一反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史料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把史料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研究和分析史料,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3.以学生为出发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新课改下,历史教材增加了不少史料,这些史料都是教材编写专家精心选定的,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因此,教师要认真讲解史料中的重要事件和典故,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地制宜。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历史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书本知识的时候,挑选容易理解的史料,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有些章节甚至没有提供史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课外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史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节省教学时间。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史料;其次,教师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次,教师要对史料进行加工,提取重要信息,优化史料呈现形式。
农民运动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17个地市, 58个县 (市、区) 的89个乡镇168个村的1 694位基层村民 (不含在校学生和常年在外打工人员) 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30余篇。 (2) 问卷调查法:请有关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其结果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通过委托学生、走访调查、邮寄等方式, 对58个县 (市、区) 的89个乡镇, 168个村的1 694位基层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 收回1 837份, 回收率为91.9%, 有效问卷1 694份, 有效率92.2%。其中, 男性农民问卷896份, 占有效问卷的52.9%;女性农民问卷798份, 占有效问卷的47.1%。 (3) 访谈法:拟定访谈提纲, 由课题组成员和作者本人选取部分基层农民进行面谈, 并详细记录访谈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1. 基层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与价值取向。体育价
值观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山东基层农民对体育价值层面的认知水平, 我们对“体育锻炼是否有必要”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72.4%的基层农民认为开展体育活动是有必要的, 另有14.2%的人选择“无所谓”, 13.4%的人选择“没必要”。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的基层农民都是认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的, 但这似乎与基层农村的体育人口比例和现状不符。在对“劳动能否代替体育锻炼”、“阻碍你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的调查中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有57.3%的人选择了“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 28.2%的人选择“不好意思, 怕人耻笑”, 另有19.1%的人感觉“没有兴趣、不喜欢”, 有21.4%的人“想锻炼, 但无法克服自己的惰性”。在对“除劳动、学习、饮食、睡眠、家务以外的选择”的问卷中得知, 基层农民在余暇时间选择看电视的最多, 占被调查对象的46.6%, 其次是闲聊29.3%, 打麻将、打扑克、棋类12.4%, 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1.7%。由此反映出基层农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知水平较低。原因在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基层, 远离城镇, 余暇文化生活贫乏, 经济相对落后, 生活压力大。另外, 受农村多年来的村民村风、劳作习惯、村民受教育程度和传统的体育观念的影响较大, 一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基层农村, 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仍然存在, 这都是导致基层农民体育人口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2. 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频数。
通过调查得知, 山东省基层农民中有12.1%的男性农民和11.3%的女性农民达到中国“每周参加3次, 每次参加30分钟, 活动强度为中等”的体育人口衡量标准, 这个比例虽高于中国农村体育人口7.13%的比例,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分析认为, 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 留守的大多是既要照顾学生上学, 又要承担农田劳作和家务管理的中老年人和妇女, 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 很难有余暇时间锻炼身体。另外, 基层农民体育观念较差, 许多人认为体育活动是闹着玩的事, 蹦蹦跳跳也跳不出钞票;干活就是锻炼;体育活动是城里人的事, 是富足无聊人的事, 不符合农民的身份和举止等。另外, 教育差异、经济差异及文化差异也是导致87.9%的男性农民和88.7%的女性农民体育健身频度较低, 体育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3. 阻碍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基层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除劳动可代替体育锻炼占被调查对象的61.3%以外, 缺乏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客观因素中占比例最高的, 为57.4%, 庭院、空地、路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成为他们选择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 有41.5%的人认为缺乏组织指导导致他们健身方法单一;另外, 有44.2%的被调查对象感觉没有时间和生活压力大, 大部分基层农民家庭面临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巨大经济压力, 不得不承认部分基层农村的不少家庭仍然生活在低收入线以下, 人们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经济收入, 维持生计这种基本的需要上面, 而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来满足体育健身。这也是阻碍其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党的富民政策为广大农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活奔小康”成为农民的物质追求, 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成为宝贵的资源, 由于社会进步, 经济增长,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从而导致基层农民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是显而易见的。
4. 基层农民体育消费观念。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 远离城镇的基层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在对其“家庭收入余额的用途”的调查中发现, 用于医疗和子女教育的占54.7%;购置家用电器占13.5%;盖房和用于农业生产的占20.5%;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仅占家庭收入余额的11.3%。基层农民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数额分别是, 零消费占40.5%;1—30元占29.2%;31—50元占10.9%;51—100元占11.7%;100元以上占7.7%。由此反映出, 基层农民收入水平低, 体育消费数额少, 在这种低收入, 低消费的条件下, 体育消费对基层农民来说就是奢侈品。而对其“购买的体育用品”的调查看, 购买运动服装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3.6%;买运动器材17.1%;买体育书籍4.2%;买体育彩票5.1%。购置运动服装的如此多, 说明运动服装在基层农民的生活中最为实用, 一年四季、随时随地, 无论平时还是劳作都可以穿着, 反映出基层农民需求的是物美价廉、实用性较强的体育消费品。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大多数基层农民对体育健身价值和体育的功能有一定的认知, 但存在认知和参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2) 由于留守农民受教育程度、闲暇时间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并未形成有规律的健身习惯。 (3) 因缺乏场地设施和组织指导, 他们大多选择一些不受场地设施限制且技术难度较低的项目, 导致健身方法单一, 体育人口较少。 (4) 受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 基层农民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较少。
2. 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调查显示, 在基层村镇至今没有成立任何体育协会, 没有专、兼职农民体育工作者的现象普遍存在, 致使基层农村体育处在无组织、无管理状态, 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即便是农民有了闲暇时间, 其选择的活动内容依然是看电视、闲聊、打麻将打扑克等。因此,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 要重视基层农村的体育工作, 建立健全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 加强对体育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 真正从各方面、多角度不断扩大和发挥体育功能的作用, 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动起来, 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基层农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2) 多搞体育活动, 加强引导和技术支持。农民需要体育, 但农民又缺乏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完整的体育价值观, 加强体育健身和体育科普知识的宣传、提供技术支持是农村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根据农民劳作比较分散、平时忙于生产、劳作的季节性和农民对民族、民间及新颖的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的特点, 向农民宣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他们, 正确引导农民的农闲、余暇和节假日时间, 通过形式新颖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表演、活动和简便易行的趣味项目, 把体育的文化、思想和科学健身的方法、知识送到农民身边, 提高基层农民的体育兴趣, 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 搞好场地设施建设, 提供必要的健身器材。缺乏场地设施和器材, 这一问题无论在农村或城市, 都是开展体育健身运动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同时也是个难题。有限的财力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都十分困难, 几乎没有经费用于体育活动。另外, 基层农民经济收入较低, 又没有良好的体育习惯, 加之农村体育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差异, 使得农民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较少, 甚至有40.5%的农民还是零消费。因此建议, 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动员企业赞助,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基层农民的生活方式, 营造小规模、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体育活动、竞赛模式, 引导基层农民的体育消费, 建立适合基层农民参与的体育健身平台, 逐步使基层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为基层农村体育健身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蒙蒙, 赵蕾.全民健身热潮背景下农村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J].内江科技, 2010, (4) .
[2]陈灿.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广东农村体育的建议[J].南方农村, 2006, (3) .
[3]吕树庭, 裴立新.关于小城镇作为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
[4]吴建伟.特色体育乡镇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8) .
农民运动 篇8
一、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成功经验
“送教下乡”( Agricultural Extension) ,是对19世纪末20 世纪初盛行于美国的,将源自城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法普及广大乡村的各类活动的统称。送教下乡的两大主要形式是农民讲习会( Farmers’Institute) 与农业科技示范田( Demonstration Farm) ,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孕育”出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
送教下乡运动发端于1863 年马萨诸塞州农务委员会在冬季农闲时节举办的农民讲习会。在当时的美国,城市政治、教育等各界机构与乡村农民之间虽有所交流,但并无系统沟通渠道。深入乡村开展集会讲座的农民讲习会活动堪称创新之举。此后数十年间,在各州农务委员会和农学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农民讲习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美各地。农民讲习会的最大优长在于以农民为本,形式上适应农民生活习惯,内容上贴合农民务农需求。然而,用是否以农民为本作为核心标准加以衡量,这一送教下乡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培训时间较短( 一般两到三天) ,效果不够显著; 施讲内容较为抽象,农民不易将所学充分应用于实践等等。有鉴于此,有美国送教下乡之父之称的希曼·纳普提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手实践方为最佳”的农业科技示范田思路,即租种普通农户农田,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理念与技法进行耕种和管理,吸引当地农民参观学习,使之亲身感受现代农业之成果,并以此为基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务技能。自1902 年起,希曼·纳普受联邦农业部委任在南部诸州专事示范田推广。从1906 年开始,这一新兴送教下乡形式又在全美范围推广。在上述两种送教下乡主要模式的推进过程中,以农民为本的创新实践接连不断: 学历教育与农务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农学中学; 农学院校教学、科研、送教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主义转型、面向广大乡村少年儿童的农技俱乐部( 如养猪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等) ; 传授农家妇女烹饪、裁织、园艺、理财技能的家政讲习会与示范课。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正是在以农民为本的送教下乡运动持续创新过程中,美国的现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才得以“脱胎而出”。
2. 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是送教下乡运动得以兴起的有力保障
《美国农业教育发展史1785 - 1925》一书提出,送教下乡活动之所以能渐成运动之势,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与联群通力至关重要。在当时的美国,送教下乡的主干力量有联邦农业部、主管各州农业事务的农务委员会( 或称农务部) 、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农民组织等四大部分。以此为轴心,加之其他各界力量的全力支持,送教下乡运动才得以蓬勃兴起。在农民讲习会方面,从19世纪70 年代起,通过集会讲座,向在乡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与农务技能的农民讲习会获得各界认可,各州政府均划拨专款加以资助。在农务委员会与农学院校及农科实验站系统的通力协作下,到1910 年,全美各州均建立了农民讲习会机制( 仅在1880 - 1890 十年间就有26 个州相继建立相关机制) ,并组建由农学院校教师、农科实验站工作人员、政府官员等多元主体组成的讲习师团队。在农业科技示范田方面,19 世纪后期,希曼·纳普的示范田模式就获得农业部的关注和认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南方遭遇象鼻虫之灾。农业部把握时机,任命希曼·纳普为农业科技推广专员,利用治灾款助其在南方各州进行示范田推广。待示范田模式在南方发展成熟后,农业部又与洛克菲勒基金会旗下的大众教育委员会联手将其在全国范围推广。在农业部,示范田推广活动的官方称谓是“协作型农民示范田工程”,这是因为希曼·纳普在南方的示范田建设得到各州各地上至州政府及农务委员会、中至农学院校和农科实验站以及工商、金融各界机构、下至村镇农民社团的鼎力支持,就连很多报业公司也全力以赴,为其印制数以万计的培训资料。正是在此基础上,希曼·纳普才在南方建立起送教下乡运动中最具创新精神的送教下乡办事员( 受雇于联邦农业部,负责特定区域的农民培训事务) 机制,并在全美推广。
3. 送教下乡活动的持久、深入、全面开展成为美国农民向新职业群体转型的“首堂启蒙课”
社会各界的联群通力以及相关机制的成功构建使得送教下乡活动在各州各地得以持久开展。很多农学院校的农民讲习会由最初一年两场发展到数十场。仅在1914 年,全美共举办讲习会8861场,参与农民300 万人。让尽可能多的农民受益一直是送教下乡工作者们的共同追求。为此,一些州的农民讲习会组织者一方面发动参会农民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将优秀务农农民( 农场主) 引入讲习师队伍; 为深入乡村开展工作,搭载送教下乡工作者和培训资料的讲习会马车、送教下乡专列( 在19 世纪兴起的铁路运输系统也积极投入送教下乡) 成为当时美国乡村的一大景观。农民讲习会与示范田的讲授内容十分全面,涵盖了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营销、农庄经营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围绕乡村生活质量之改善,家政、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内容也融入其中。与此同时,诸如谷物俱乐部、西红柿俱乐部、养猪俱乐部等一系列儿童农艺俱乐部活动也成为送教下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时代迈进的“首堂启蒙课”,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和农务技能的“向学之心”终得改观。送教下乡运动之前,“纸上务农( Book Farming) ”是广大乡村地区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鄙薄排斥的代名词。而经过各地送教下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美国农民阶层的“向学之心”终得确立( 送教下乡工作的持久开展同时也使农学院校以及中学农学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大幅增加) ; 通过送教下乡运动,农科知识、务农技法、农耕机械、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体系要素得以切实融入美国乡村农民的务农生涯之中; 全美各州蓬勃兴起的乡村儿童农技俱乐部唤起广大农家子弟的务农热情; 家政、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一系列送教举措则使乡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二、美国送教下乡运动成功经验的启示
1. 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基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成败。美国送教下乡运动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农民群体“转型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持久、深入、全面的社会运动中实现的。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从四个方面着眼: 推进在乡农民的群体进步; 培育农学院校学生成为新生代农民; 以农学教育激发农村青少年务农意愿; 提升农村生活质量。而这四大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脚踏实地、服务三农之精神在广大农村开展一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社会工程。具体说,此工程之兴需从四方面推进: 其一,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开展未来农民培育主题大讨论,激发社会各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参与热情,使“深入乡村、重塑农民”成为“新四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与社会共识。其二,教育部与农业部通力协作,一方面对全国范围内由农广校系统、农技推广系统、涉农职业院校等主体实施的各类“送教下乡”活动深入调研; 另一方面组织政府部门、教育及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为“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构建大战略,绘制路线图。其三,教育部与农业联手促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将正在进行的“送教下乡”活动做大做强,将典型模式加以推广; 推出一系列以“深入乡村、重塑农民”为主题的大型创新项目,如动员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下乡实践,探索职业农民培养创新模式。其四,相关政府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切实增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中“送教下乡”的广度与力度。而所有项目主体也应积极探索建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2. 以不拘一格、全面创新为要旨开展“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
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是美国送教下乡运动的最主要成功经验。我国“重塑农民”工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远超于此,因此,更需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以紧密贴合农民现实需求、充分考虑未来农业产业技能诉求为宗旨,全面创新。具体说来,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各领域所需创新举措有很多。在制定和实行在乡农民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财政资助政策方面,国家财政对学生的资助一直局限于无固定收入人员。农民“学生”虽然有一定生产收入,但总体仍属社会弱势群体,所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为补偿性的高中阶段教育,有关行政部门应依此推行农民“学生”的国家专项财政资助政策; 在农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将农业高校毕业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创新,例如,建构以未来农业产业应用型综合技能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行深入乡村、寓学于农的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在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中融入农务实践元素等等;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我国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已渐趋成熟。技能大师工作室、受邀与国家领导人同赴北戴河疗养等是国家层面给予高技能人才的极高礼遇。相关机制可在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复制”。总而言之,以农民为本的持续创新堪称“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有效推进的原动力所在。
3.“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当属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在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送教下乡运动的最重要贡献当属“孕育”现代农民培育体系。我国“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的最重要成果也应是与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创新举措可谓层出不穷: 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倡导下,发展成熟的浙江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的河北省“送教下乡”农村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之兴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做到“实际、实用、实效”为唯一衡量标准,将那些能够切实提升务农农民、农学院校学生应用型综合技能的创新举措做大做强,并将其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促兴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先争优”风潮。在此过程中,包括教育、农业等相关行政部门、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内的多元主体应通力协作,在“重塑农民”工程成功经验和既有成果基础上着手建构新型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与国务院应正式启动酝酿已久的《农民职业教育法》立法程序,争取早日出台,为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奠定制度之基。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全过程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历时数十年的送教下乡运动堪称美国农民向新型职业群体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前行的成功基石,其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成功经验颇有启示意义。我国应以此为鉴,全力振兴“深入乡村、重塑农民”工程,为农业现代化全面迈进夯实根基。
【农民运动】推荐阅读:
农民运动会07-06
乡镇农民运动会策划书10-04
农民运动会主持人串词12-07
热闹的农民运动会的课文教学教案设计10-12
在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09-24
农民阶层10-17
新疆农民05-12
失地农民05-23
务农农民06-09
农民贷款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