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民

2024-09-27

乡镇农民(精选10篇)

乡镇农民 篇1

河南省濮阳县绿源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在县工商局注册登记, 是一家集蔬菜科研开发、蔬菜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 以“互助合作, 共同发展”为宗旨, 充分发挥合作优势, 全面整合经济资源, 通过统一组织标准化生产, 狠抓产品质量安全, 强势推进品牌营销战略, 积极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目前, 合作社总资产1.2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4 500万元, 现有管理人员29人, 教授级专家10名, 技术服务人员200名, 社员6 000户, 涉及全县20个乡 (镇) 的320个村。自合作社成立以来, 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科学制定《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1 完善制度, 成立组织, 规范合作社的发展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 就确定要建设濮阳县最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市、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 参照《农业部示范章程》, 结合合作社实际, 制定了科学的、具有操作性的合作社《章程》, 并经社员大会通过。在此基础上, 合作社制定了《社员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员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社员管理、学习培训、盈余分配等工作做到有章可依。认真执行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各项制度, 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归档。同时合作社实行理事长负责制, 组建了理事会, 成立了监事会, 设立了“六部一办” (财务部、生产技术部、市场营销部、科技开发部、基地开发部、蔬菜深加工部、办公室) ;并将生产基地分为10个片区, 实行部门经理负责制, 由部门经理对辖片区内蔬菜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跟踪负责。

2 严格管理, 周到服务, 实行标准化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现在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发展有机、绿色蔬菜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合作社一开始就瞄准蔬菜消费的高端市场, 首先发展绿色蔬菜, 然后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 走特色蔬菜发展之路。本着这一思路, 合作社多次到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寿光病虫害防治中心请教有关专家, 并在市、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 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制定了《绿色丝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在生产过程中, 所有社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 实行“四统一”, 即统一提供种苗、统一供应农资、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在种苗的供应上, 合作社根据社员的需求, 统一到濮阳市诚农绿色农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购置种苗, 既保证了种苗的质量, 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棵种苗比农户购买节省0.1元, 仅此一项就为社员节省10万元。

在农资供应上, 合作社以最低价格为社员提供生物农药和绿色肥料, 社员先支付60%的农资款, 其余的农资款在回收蔬菜产品时支付, 既确保了生产健康菜, 又降低了社员投资风险。在生产管理上, 合作社要求社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并建立生产记录, 详细记录生产时间、农药肥料的投入品种和数量, 做到产品的可追溯。截至目前, 绿色丝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4 600亩, 建设生产大棚1 200个, 年产丝瓜360万kg, 年销售收入7 200万元, 年利润2 160万元。建设依托基地10 000亩, 直接带动农户5 000户, 户均年增收3 000元, 辐射带动基地30 000亩, 间接带动农户15 000户, 户均年增收1 000元。

3 组建销售队伍, 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合作社成员的要求和合作社长远的战略利益考虑, 组建合作社自己的销售队伍, 能够掌握市场价格的主动权, 减少物流环节, 同时也能使合作社成员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 对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根据合作社章程, 经董事会讨论, 全体成员选举产生销售部领导, 销售领导组建销售部, 销售部在全体成员的监督下独立运作。然后根据全国市场价格, 首先确定每天的销售价格, 之后按销售人员跑好的销售市场, 合作社委派社员代表和销售人员一起到市场销售谈价, 并和董事会及时联系。双方认可后, 方能销售。每次销售后及时总结报告销售部管理领导。合作社社员每天按销售部的临时定价, 结算自己的产品;销售部按市场价格销售后要做到日清月结。销售部每月的盈亏扣除销售人员的工资和费用外, 按每户的销售产量平均分配或分摊 (即多退少补) 。合作社还专门配置了检测仪器, 设立了检测室, 对社员的产品实行抽样检测, 通过检测基地产品合格率达到100%。然后由合作社全面负责组织运输、销售, 并及时结算货款。并且成立了蔬菜市场物流配送中心, 通过及时配送, 把质优价廉的新鲜蔬菜送到千家万户, 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 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合发展, 降低经营成本, 极大方便了消费者需求, 壮大了合作社的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日可新增加工配送蔬菜200t, 日交易额80万元;年可配送蔬菜6万t, 年交易额2.4亿元, 其中新增销售额2亿元;年可实现利润2 400万元。新增配送网点160个, 新增直采基地30个, 新增蔬菜种植户6 000户, 发展绿色丝瓜种植1万亩;新增从业人数1万人。辐射带动周边乡、村6 000户农民发展蔬菜种植, 扩大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户均年可增收6万元,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也可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稳定产销关系, 改变农民盲目种植、分散经营的状况, 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通过合作社配送中心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 实现了农产品流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将加快濮阳县乃至濮阳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4 成立蔬菜深加工基地, 扩大产业链条

蔬菜深加工实现营业收入3 600万元, 年利润总额950万元。每年需蔬菜原材料10 000t, 主要通过订单形式建设优质蔬菜基地50 000亩, 年亩产蔬菜约0.6万kg, 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由于设施农业可连续生产, 利润较高, 亩均纯收入可达5 000多元, 户均年收入5万多元, 人均年增收8 000余元, 可使农民增收2 500万元。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2%的价格回收基地农户蔬菜, 仅此一项, 50 000亩基地又能使农户多增收1 330万元。同时20 000t保鲜库的建设可带动3 000亩蔬菜种植, 可为农户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提供蔬菜储藏, 降低市场风险, 可使农户蔬菜多收入0.3元/kg, 仅此一项可使农民多增收72万元。通过开展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可辐射带动周边5 000亩蔬菜种植, 亩均节本增效200元, 可使农民多增收100万元。另外可直接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40人, 每人增加收入18 000元, 可增加收入720万元。

5 培育品牌, 开拓市场, 构建完善的市场网络

“要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形成特色产业, 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依靠培植、塑造品牌, 才能不断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在运营中, 合作社始终牢牢把握这样的目标定位。为此, 合作社一直致力于抓好商标、绿色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目前, 合作社已成功注册了“濮绿”蔬菜商标, 2010年顺利通过绿色认证, 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合作社培育出的新鲜绿色丝瓜, 远销上海、北京、武汉、西安等地, 卖到5元/kg。同时积极与大型超市进行联系, 开展“农超”对接, 经过多方面努力, 合作社已成功与郑州丹尼斯超市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成为丹尼斯超市的蔬菜供应商。

6 发展休闲农业, 建设农业观光休闲生态园

绿源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农业观光休闲生态园建设占地40亩, 主要建设占地4亩的垂钓中心, 年产鲜鱼1.2t;占地2亩的生态柴鸡养殖中心, 年出栏柴鸡1万只;新建了9条名优杂果长廊, 绿化、美化基地的路、沟和养殖中心;新建了1 000m2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中心。把40亩分成六份, 每份中间一条路 (名优杂果长廊) , 两旁是温棚, 每两份中间建一个占地5亩的生态养猪中心和一个中型沼气池。这样六份就能组成3组, 每组既是独立的又是整体的一部分。由于子岸乡相对于全县来讲, 地势较低, 为防止温棚被淹, 在基地的周边全部开发成为养鱼的垂钓中心, 使之成为濮阳市农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乡镇农民 篇2

2011年,××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农村政策及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做好各项支农惠农工作,加强农民负担监督与管理,保证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现象,确保了农村大局的稳定。现将2011年所做的具体工作及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全镇辖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285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60055人,138463户,计税土地60303亩。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镇党委、政府把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明确一名副镇长具体抓,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发现问题,设立专项经费,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上镇政府拿出60余万元资金用于河道清淤,得到了全镇广大农民的高度称赞,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1、2011年,全镇共完成粮食直补964865.76元,综合补贴4727239.9元,小麦良种补贴603041.1元,玉米良种补贴618120元,棉花良种补贴716865.55元,水稻良种补贴6439.35元,退

耕还林补贴309162元,四项补贴农民资金总额7636571.66元,以上资金全部及时到农民账户。

2、村级经费按时足额划入村级账户。全镇62个行政村,全部在××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基本账户,今年村级经费共计三批178万元,我们全部分到各村账户,并通知各村,按照村级申请,主抓领导审批加盖监督专章等规定程序取款,镇没有平调、挤占、挪用、抵扣村级经费现象。

3、征占地赔偿费及时发放到户。凡油田征占地及其他补偿费到镇政府后,镇政府通知有关村,按照镇政府规定程序,即本户签字、公示一周、财税所实地查看无异议后,由村支部支书、村委会主任、会计、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再由包村干部、管区书记、包区领导签字,主抓支油领导签字后到财税所办理取款手续,钱领取后,由包村干部监督三日内发放到户,提高了透明度,保证了此款足额及时发放到群众手中。

三、专项治理工作圆满完成1、镇村两级全部设立了涉农收费公示栏,内容完整、规范,符合规定,并按规定进行了公示有关内容,增强了涉农收费的透明度。

2、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得到落实。全镇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和书本费,住校学生的生活补贴全部落实到位,不存在随意增加收费项目现象。

3、各项收费符合规定。计划生育办理一胎证、育龄妇女康检、流动人口康检、放置宫内节育器、人工流产等五项全部免费,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全部按程序进行,户籍收费新办身份证20元。丢失补办身份证40元,户口本每本4元符合规定。殡改没有收费,农网改造以前全部完成,2011年没有农网改造任务,农民用电收费0.56元/度,符合规定。农民建房没有收费。农业政策性保险赔偿、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卫生所、农民个体经营户不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4、村年公费订阅报刊在500元以内。

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得到很好落实

镇成立了××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亲自抓,副镇长任副组长具体抓,农业中心、财税所各管区负责人任成员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大力宣传发动,全镇经县审批48个村,普及率达77.4%,各村项目严格履行了议事、审核、审批、备案程序,筹资筹劳标准符合规定,资料完整。目前,工程正在进行中,部分项目已经完工,年底完工率可达90%以上。

五、严格村级组织收费及镇村债务管理

1、全镇62个行政村、村级组织没有向农民自行安排收费现象。在水利工程建设上,镇财政承担60万元的工程任务,减轻农民负担60余万元。

2、镇政府及部门没有委托村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现象。

3、镇村的债务没有转嫁给农民承担现象。

六、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政策及各项制度

1、镇村采取召开会议、宣传车、广播、有线电视、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减轻农民负担、支农惠农政策,提高了镇村干部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使农民对上级政策更加明白,监督卡由财所人员包片、协调包村干部对监督卡进行认真填写,并亲自发放到户,领取人签收、回交,保证了及时发放到户。

2、全镇62个行政村全部取消了招待费。

3、积极组织有关人员按时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培训。

七、重视群众反映的农民负担方面问题及时处理到位

由于镇党委、政府对农民负担工作的高度重视,制度完善,组织健全,监督到位,措施有力,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妥善处理,全镇没有因农民负担问题发生赴京、赴省、赴市、县上访现象,广大群众非常高兴和满意,为全镇大局的稳定提供了保证,为建设和谐××奠定了基础。

八、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为保证农民负担工作的长效性和有效性,镇政府针对有关农民负担、油田赔偿款、“一事一议”等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能及时按要求完成,并报送资料、建立档案,为做好农民负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顾即将过去的2011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有些方面还不完善、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努力工作,把我镇的农民负担工作做得更好,让全镇农民满意,为全镇的稳定和谐作出努力。

乡镇农民 篇3

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2451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为86.2%。与2006年比较,开展新农合的县(区、市)增加1000个,参合农民增加3.2亿人,参合率增长5.5%。新农合的普及,表明农民对于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那么,医疗保障的供给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能否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呢?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的就医需求

第一,就医距离和社会资本。相对而言,农民更加方便于在乡镇卫生院就诊。乡镇卫生院是其看病的就近选择。农民与城市工作者不同的是,农民没有明确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尤其是在农忙时节,更不存在休息时间,所以就医时间、距离等都是农民看病时需考虑的因素。一旦农民有急诊或者需要专科治疗,最能及时提供医疗服务的只能是乡镇卫生院。此外,社会资本也成为影响农民就医选择的一个因素,乡镇卫生院是农民自己所在镇的医疗机构,农民或多或少地可以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乡镇卫生院找到熟人进行就医,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就医安全感,也可以减少就医的时间成本。

第二,就诊疗费用而言,农民更适合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相同的服务项目,乡镇卫生院的直接医疗费用要低于县级综合医院;如果再考虑上非直接医疗费用,农民到县城看病的费用将数倍于乡镇。据第二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民在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就诊的平均门诊费用分别为173.7元、49.9元和26.7元。据统计,贫困地区的产妇在乡镇卫生院的正常分娩费用一般为200~400元,县医院为400~700元,而在地(市)的费用则都在1000元以上。农民的经济支付能力低于城市居民,对于任何一个经济理性人来讲,不考虑其他的因素,乡镇卫生院则是农民的优先选择对象。

第三,新农合制度中,政府将医疗补偿费用的政策倾斜于乡镇卫生院。以江苏省赣榆县合作医疗为例,同样的医疗项目补偿费用,乡镇卫生院报销费用比例高于村卫生室和县级卫生院的10%。从报销比例上来看,农民肯定会更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就医。

第四,医疗服务。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2007年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比2006年提高了9%,诊疗人次增加0.6亿人次,住院人数增加了826万人。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需求呈增长趋势。

总体而言,农民对乡镇卫生院的就医需求在增加。那么,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能否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呢?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资源、人力资源、医疗费用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对于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可及性

医疗服务可及性是考察乡镇卫生院能否满足农民需求的一个有效指标。本文主要从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费用、医疗设备、人力资源、医疗费用几个方面分析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可及性。

(一)卫生费用不足

卫生费用是支撑乡镇卫生院能否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也是能否为农民提供医疗需求的必备条件。目前,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负债经营、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据2006年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的资料统计显示,乡镇卫生院的总资产为693.5亿元,负债182亿元,是总资产的26.2%。这种负债经营必定使乡镇卫生院的服务缺乏活力。另一方面,财政投入严重不足。2006年,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是525.3亿元,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得到财政补助为21万元,而市医院得到的财政补助近130万元,两个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差距如此之大。财政投入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

(二)医疗设施设备简陋、落后

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费用不足,必然导致医疗设施设备简陋、落后。2006年,全国乡镇卫生院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17.2万台,每个乡镇卫生院只有4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0万元以上的设备台数更是稀少,每100个乡镇卫生院才能拥有一台。据有关部门调查,乡镇卫生院平均拥有医疗设备价值11.9万元,每病床占有医疗设备金额8623元,仅达到卫生资源配备标准的57.5%。医疗设备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是乡镇卫生院作为医疗服务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乡镇卫生院拥有的医疗设备数量不足及设备的简陋、落后,必然导致满足不了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有学者曾对山东、河北两省中的21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卫生院根本没有医疗设备,不少卫生院连一般的常规化验都不能做。医生查病的“老三件”(听诊器、体温表和血压表)仍是乡镇卫生院的常用设备。病床使用率普遍较低,一般都在30%以下,且还有下降的趋势。从目前农村居民的疾病死亡谱系资料来看,农村疾病死亡率排在前三位的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都是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治疗的。乡镇卫生院因缺乏这样的设备,无法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迫使农民不得不到县、市级综合医院就医。

(三)人力资源不能满足需求

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他们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尤其是卫生技术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患者的身体康复效果,甚至是生命的安全。所以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学历、技能决定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果。

1.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低、技术差。就全国范围来讲,2007年,平均每千名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18人,比上一年增长了0.03人。但是数量增加并不一定能带来质量提高。2005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执业医师仅占卫生院人员总量的5.7%,注册护士只有0.3%,药剂人员只有0.6%,检验人员只有0.9%。而全国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执业医师有38.5%,注册护士有2.7%,药剂人员有6.8%,检验人员有11.1%。所以,乡镇卫生院整体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普遍低于全国水平。江苏省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整体素质虽有改善,但从总体来看,整体素质仍然较低,2003年中专学历的占医生总量的49.9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5.15%。湖南省乡镇卫生院无学历人员占30%,无职称人员达到15.93%,23.7%的医护人员不能顺利接生。乡镇卫生院高、中级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其结果导致了农村居民医疗服务有效需求的转移。

2.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规模小,基本上没有中层管理者,院长往往扮演着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双重角色。这就要求院长具备一定的业务协调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但有调查显示,乡镇卫生院正副院长的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参加进修培训特别是卫生管理培训的比例低。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3.3%,有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仅为2.2%,他们对管理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难于适应卫生事业管理的需要。

(四)医疗费用增长超过农民的支付能力

虽然与县级及以上医院相比,乡镇卫生院的某些检查费、手术费相对较低,但是仍然超出了农民的经济支付能力,表现为医疗费用高、报销费用有限。

1.医疗费用高。为了严格控制农村医疗服务价格水平,2006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各乡镇卫生院的同类医疗服务价格要比县级医疗机构低20%。但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的少数医疗服务价格明显超标。这是因为财政投入过低,而乡镇卫生院又主要靠业务收入所致。抬高医疗服务价格、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药费用是乡镇卫生院生存的唯一途径。目前,它已经成为乡镇卫生院生财之道的“潜规则”。据2004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45.8%的患者应看病而没有去就诊,30.3%的患者应住院而没有住院,47.0%的出院者是自己要求出院的,其中67.3%是因为经济困难。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与1998年调查相比,平均每次就诊费用城市增加38%,农村增加75%,增加的比例远高于城市。

2.报销费用受限。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轻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但是据了解,医保定点机构的医药费用普遍高于非医保机构的价格。而且农民得到的补偿费用远远不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北京大学医学部2005年对河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民从新型合作医疗中得到的报销额仅占大病医疗花费的8%。

总之,乡镇卫生院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加上债重“人”缺、医疗设备简陋,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导致农民不得不到条件较为完善的市级医院进行就诊。而农民在市级医院又不能报销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这是造成农民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乡镇农民 篇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乡镇企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而且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乡镇企业在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 各项工作将上一个新台阶。乡镇企业是我国特有的农村工业化发展现象, 是本土的“草根企业”, 依靠着本土的经济, 环境, 人力等发展起来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范秀敏、马清强 (1994) 在《乡镇企业发展论》中全面介绍乡镇企业应如何发展壮大, 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 增加了国家和农民的收入, 是国家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1992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净增部分的61.7%来自乡镇企业, 1997年的比重虽有所下降, 但仍占一半。因此, 着重发展乡镇企业, 壮大集体经济, 农民收入能较快的增加。

丁国光 (1993) 阐述乡镇企业与农民发展的关系中提到农民在离土不离乡, 就地办工厂, 办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农民劳动力, 增加务农农民的劳动收入和就地使用农产品, 促进农民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增加农民的农产品收入, 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陈吉元 (1988) 《乡镇企业模式研究》对我国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对比进行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保证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促进农民收入。

丁仕达 (2000) 在综合评价我国乡镇企业水平的同时, 提出政策建议, 进一步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 增加农民收入起着关键作用。

吴天然 (1997) 《中国农村工业化》中提到乡镇企业并不等于农村工业化, 但它的兴起和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萌发及发展过程。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 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强度, 使它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而且也是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一条道路。

二、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依据道格拉斯函数建立模型: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乡镇企业的营业收入

—农村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

—乡镇企业的个数

模型可以变形为:

原始数据来源:1978年—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乡镇企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部网站。

农民收入净增值很大比例来自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自身的经营管理, 发展速度起着关键的因素;由于乡镇企业本身就是本土企业, 吸收大量的本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企业吸收劳动力的吸纳力的大小决定着是否能在乡镇企业里就业, 是否能增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收入。

2. 模型的分析

考虑到经济类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变量可能具有非平稳的特征, 因此在进行计量分析前, 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 还得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1) 单位根检验

一般来说, 时间序列大都具有非平稳性, 会导致“假回归”现象出现以及各项统计检验的无意义。因此在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之前要对所采用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

在给定10%的显著性水平10%时, 变量Y、X1、X2、X3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表示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于所有变量的一阶分差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这些一阶单整变量肯定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2) Johansen协整检验。

在检验过程中通过检验协整回归方程的估计残差项的平稳性来判断协整关系。若估计的残差序列为平稳的, 则显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也意味着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采用Johansen基于向量自回归 (VRA) 的协整检验方法对可能参与计量的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从此表可以看出, 进行分析的变量组合都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 因此, 变量的非平稳性不再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3) 异方差检验。

根据方程, 将所有的变量带入方程中, 进行计量估计, 估计结果如下:

使用怀特检验异方差。取显著水平a=0.05, 由于nR2=10.0715>X2 (3) =7.81所以函数存在异方差。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由于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时, 权数变量取的是1/e2的近似估计量。因此估计出模型后, 再次用怀特检验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 模型中的和P值就是怀特检验的输出结果。

(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已知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这些自变量的变动在长期均衡状态下是否是农民收入提高的内在原因, 或农民劳动收入的提高引起这些变量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动。这些变量之间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且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可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由此可见lnx1, lnx2, lnx3分别与lny互为Granger原因。

3结论

从上面的计量结果可以看出,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加强乡镇企业的自身的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农民, 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地少人多, 精耕细做的生产方式, 生产率很低。如果仅仅依靠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是不能解决农民收入提高的根本性问题, 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解决农民过剩劳动力的形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让农民进城或就地解决就业问题, 让农村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壮大正适合这一变化趋势, 也能从根本性上解决农村问题, 提高农民的收入。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经过了其辉煌的阶段, 在现期出现了不少问题, 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解决乡镇企业的问题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些乡镇企业是自身产品链条与农村保持着天然联系的企业, 其企业应该回归农业, 充当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中介组织, 充当农业产业化的领军人物。通过选择回归农业, 可以避免与城市企业因产业结构、产品类型相同而带来恶性竞争, 而且可以获得农产品深加工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扩大就业, 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对于一些乡镇企业与农村的联系不是十分的紧凑时, 可以采取“企业+农户”式的组织形式。通过长期或短期契约建立乡镇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且通过合同与农户订立条款, 收购绿色农产品。条款里明确写明种 (养) 植什么农产品, 农产品的农药成分低于多少, 即明确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我国的乡镇企业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 它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 而且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和企业原料的来源, 更加减少了农户单独承担亏损和市场风险的机率。

摘要:随着乡镇企业在我国大陆遍地开花, 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于此同时, 乡镇企业也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改变了农村的劳动就业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民在乡镇企业发展时所起的作用, 包括人力、教育、消费等。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 不能忽视乡镇企业这一解决路径。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闫海涛杜秀娟《乡镇企业的崛起及发展历程》经济研究2003 (2)

[2]肖远军《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与教育结构调整》教育研究1996 (10)

[3]夏英牛若峰《中国乡镇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和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0 (6)

[4]葛金田李凡《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实现二次创业》理论学习2004 (8)

[5]鞠芳何恒远《试论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乡镇企业研究

[6]张吉《城镇化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关于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

[7]覃建林黄飞彪《对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6 (7)

乡镇农民养老保险情况汇报 篇5

xx镇现有7个村、两个社区,总人口xxxxx人,xxxxx户。我镇自县政府召开全面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动员大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市政府第135号令让农民认识到这是一件大好事,是一项惠民工程,力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开展,截止10月10日,我镇共参保368人。其中一类人员121人,二类人员247人。

二、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为了顺利完成农民养老保险宣传任务,使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家喻户晓。镇党委政府将此项工作做成为当前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以镇长周传志同志为组长,分管镇长曾兴贵为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各村下派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为成员的农民养老保险领导小组。采取政策宣传,纵到底横到边。驻村领导和下派支部书记共同包村的办法,同时,为使工作有成效,我镇制定了短期单项目标考核制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于村干部作为这次换届选举任用的重要考核依据。

(二)广泛动员 加强宣传

为把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使农民群众能充分了解解政策。我们一是从9月3日起就请来县社保局领导对全镇、村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宣传动员,让镇村干部子女弄懂,吃透相关政策。二是组织辖区内各单位负责干部人,企业主管开会宣传,在场镇各路口张贴宣传标语进行宣传,并利用宣传车到场镇街道,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同进在镇政府大门口摆设农民养老保险宣传咨询点。三是镇上驻村领导和干部到村,社利用村干部民主测评大会和计划生育“三查”的机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进行宣传、动员有能力、有参保愿望的村民积极参保。四是组织驻村干部,深入户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政策,力争做到一户一册。

(三)落实措施 责任到人

1、干部带头。党委政府领导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人;要求镇干部亲属符合条件者应保尽保。镇机关李小玉第一个带头为其母亲参加了养老保险,带了好头,起了榜样作用;兴桥社区周德英看到李镇长带头参加了养老保险后,紧接着就有十几个在咨询点观望的群众也就相继参加了本人和父母的养老保险。

2、责任到人。党委政府要求符合参保条件的镇、村(社区)的在职干部带头参保,如:风林村全村4个干部就带头参加了农民养老保险,层层落实。

3、深入农户。做好摸底调查工作。镇、村(社区)干部对有经济基础的农户逐户走访,帮助他们算好帐,动员他们参保,并要求村民向自己的子女、亲人宣传农民养老保险。

4、加强督查。党委政府要求各村干部一个星期汇报一次,以便了解全镇养老保险宣传、参保情况,并督查村干部到组入户,宣传政策。

5、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为了有效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在保证农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对有经济能力的农户进行重点宣传,在确保个人缴得起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坚持鼓励农民自愿参保。

三、下步打算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政策知晓率达100%;

2、优化服务,做好经费管理与收缴工作,使惠民政策及时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

乡镇农民 篇6

一、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现状

1. 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体系构建缺乏完备性

国民经济核算结果作为经济运行情况的真实反映, 既对经济总量进行全面衡量, 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提供预测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基层统计成为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关键。目前, 乡镇统计单位在进行数据统计方面存在指标体系构建不够健全完备的情况, 在开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也显得较为突出。首先, 由于乡镇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由原来的基本依靠生产性收入转变为生产性、经营性、工资性等多样化收入, 收入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带来了较大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很多指标构成项目需要进行扩充或细化。其次, 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也需要不断提升。由于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工作大多由基层统计单位进行, 参与统计工作的人员专业水平可能难以应对较高难度的统计指标体系, 这会使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不利于全面反映乡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情况。当前某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未考虑本乡镇的实际情况, 统计指标的设置过于复杂和笼统, 基层统计单位人员无法准确理解统计指标体系的内涵意义, 给实际统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 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制度规范性较低

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农民群体庞大。因此, 能否准确核算乡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对于了解农民收入情况和农村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了解国民经济情况的关键因素。但是, 正是由于乡镇农民人口基数巨大, 这给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也带来了极大难度, 当前, 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制度规范性较低, 给统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首先, 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核算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 这使得基层统计人员在进行人均纯收入核算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 不同人员从事的相同统计工作其最终的核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这也给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其次, 基础统计工作虽然不需要建立统计模型等高级统计手段, 但是也需要满足统计学要求的基本原则, 例如随机性和独立性等。统计核算制度规范中未对统计数据的随机性和独立性进行有效保证, 将会从根本上导致统计核算信息偏差。例如, 乡镇统计人员在开展贫困户收支核算过程中, 统计指标较多, 寻甸县在计算贫困户收入时, 需计算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在计算支出指标时, 需计算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折旧、税费支出、赠送农村亲友支出、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2], 各项指标在计算过程中, 均要从调查对象得到相关资料, 故不可避免的存在调查性误差, 甚至误差增大, 这对于数据的有效性带来了极大影响。

3. 部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过程中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

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统计指标是评价乡镇基本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贫困乡镇贫困人口退出的重要指标之一, 占贫困人口退出考核分值的30%。目前, 部分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过程中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首先, 各乡镇对于该指标的列报就存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乡镇单位在进行乡镇人均纯收入的列报时, 情况各不相同。某些乡镇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指标填报, 并且对于贫困户调查较为全面完整, 而有些乡镇却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指标列报, 并未对其中的贫困户进行追踪调查。列报标准的不同使得在进行不同乡镇的人均纯收入比较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横向比较缺乏可比性。其次, 在进行统计核算过程中由于标准不一, 使得核算方法缺失严谨性, 某些时候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在基层统计工作中就使用的是简单估计方法, 并未进行具体调研。除此之外, 对待不同种类的收入在进行核算过程中由于标准缺乏统一性, 对具体指标释义的不同理解等都会对统计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完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的举措

1. 建立完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指标体系

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指标体系的完善, 对于提升乡镇农民人均收入核算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逐步建立完善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指标体系, 才能实现完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流程的目标, 真实反映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首先, 随着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逐步提升, 多样化收入也变成了乡镇农民收入的主流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多样化的收入指标设置更加符合现代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除了农业收入, 当前, 很多乡镇农民已经有了第三产业收入。对于农业收入即第一产业的收入核算方面, 应当包括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初级产成品收入, 在进行统计核算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 需要加以详细描述, 如果无法进行枚举, 应当进行概括定义的方式设置相应的指标。对于第三产业收入可以结合当地实际, 分清特殊性与普遍性, 进行相应的定义。其次, 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即包括收入端的核算, 也包括支出端的核算。支出端的核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显得更加困难, 这与农民的生活支出习惯具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乡镇农民的支出仍然采用现金支出占比较高的支出模式, 这使得在核算中存在较大难度。因此, 有必要对支出指标进行全面细化, 可以对生活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进行区分, 但对于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经营, 难以对生活、生产性支出进行划分的, 可以酌情进行划分或者合并计算。

2. 加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制度规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人口也逐步由单一农业收入转变为多元收入。在完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过程中, 需要不断加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制度规范, 通过完整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 提升统计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水平[3]。首先, 基础统计工作中, 统计抽样是否合理有效, 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的代表性, 因此, 需要对统计的抽样方法进行详细的制度规范。对实施普查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核算过程中, 需把工作落实到所有普查对象, 确保普查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实施抽样调查的统计核算, 应采用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方式在人口库中进行抽样, 对被抽样本进行全面统计。对多次上门仍因特殊原因无法被调查的对象, 可以在保证随机性的情况下重新按照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这样才能保障抽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 对于贫困户应当特别关注, 在统计核算制度规范中应当规定必须对贫困户进行详细调查, 了解贫困户的真实生产生活现状, 做好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统计核算工作, 避免一些贫困户为了“享受贫困”而造成“收入缩水”。

3. 完善基层统计单位人员培训制度, 提升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对于基础统计工作来说, 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将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带来重要影响, 要确保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核算结果的真实可靠, 必须从统计人员着手, 完善基层统计单位人员的统计业务培训, 通过专业化培训, 实现基层统计单位人员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才能确保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4]。首先, 基层统计单位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组织专门业务培训, 有效获取统计样本和统计信息, 而非后期的处理和分析。因此, 有必要对基层统计人员的调查技巧和能力进行集中有效的培训。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调查会涉及农民的财产等隐私情况, 在进行统计调查时难免会出现被调查者不配合等情况, 因此, 基层统计人员应当提高保密意识, 为调查对象保守隐私, 防止对其家庭财产情况的泄露。其次, 在统计过程中, 应当注意不同性质收入和支出的分类, 按照统计核算指标体系要求进行统计核算, 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 基层统计单位人员在获取数据、汇总数据时, 也要注意异常数据, 对于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进行有效甄别。

三、结语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对于了解乡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统计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核算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核算制度、规范统计方法, 确保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 促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升,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统计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碧玉.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2]王慧娟.农民的支出结构与增收[D].河北经贸大学, 2011.

[3]申艳宏.浅谈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当代经济, 2012, (4) :78~79.

乡镇农民 篇7

一、我校农民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 我校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各种方针政策的推动下, 结合本地实际, 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各项农民培训, 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2 500人以上、农民创业培训在430人以上、农民致福工程培训在300人左右、各类本地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在3 600人以上、各类取证培训2 000人以上。培训合格率已达到95%, 培训后就业率已达到90%以上。不仅缓解了本地劳动力市场的紧缺程度, 提高了农村劳动者转移能力和进入企业岗位的竞争力, 实现稳定就业, 而且充分地发挥了我们作为乡镇成人学校和农培学校的作用, 对于提高本地农民整体素质, 切实增强农民收入, 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我校在培训内容上更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和本校优势, 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新型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农民基本权益保护、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法律和安全生产常识、职业道德、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如我校正在尝试推进的人力资源规划, 就是以为当地企业引进和培训各类人才为主要目的。

二、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农民的平均学历及接受培训的比率较低

根据以往参加培训的农民的学历统计, 初中学历占培训人数的65%左右, 高中及以上学历约占培训人数的10%, 小学文化及以下占培训人数的25%左右。也就是说文盲虽然少, 但是接受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还是相对偏低的。大部分人以种植业为主, 参加过正式培训的人数还远不到50%。

2. 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由于宣传工作不是很到位, 大部分农民对我校开展的各类培训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培训显得多少有些被动, 即使告之是免费提供培训服务, 主动报名参训的人也很少。二是受小农意识影响。有些农民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 形成了落后的观念和思想, 目光短浅, 对今后的发展根本就没有长远的打算。他们很难从自有经验和传统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 从心底里产生抵触情绪, 不愿接受正规的素质培训;有些则认为自己年龄已大, 不愿意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有甚者, 则只愿意跟着亲戚朋友学,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3. 农民培训内容相对有些狭窄, 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 农民培训一直以农业实用技术 (种植业和养殖业) 为主, 而且由农业部门制定相关培训内容, 这一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随着农民向产、加、销综合生产经营方向的不断扩展, 应拓展和延伸培训范围, 拉长农业技术服务链。同时, 应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 开展菜单式培训,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这样的培训如果仅仅依靠我校的力量, 往往难以胜任, 需要多个部门联手实施, 实行资源共享, 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4. 农民培训形式单调, 培训效果不佳

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专业基础较差, 但培训形式基本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虽然聘请相对应的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和讲解, 但是培训形式和内容仍显单调, 致使培训效果不太理想, 缺少实地观察和个别指导。大部分农民在参加培训后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实际的技术能力水平。

5. 培训转移力度不够

根据我校对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和研究, 就目前的培训现状而言, 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搭建和健全培训与就业对接的平台, 使一些失地农民的培训转移度进一步提高。有的农民认为, 即使通过了正规培训, 学会了一技之长, 到头来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因为单纯的培训解决不了最根本的实际问题——就业问题。

6. 专业技术师资力量、数量不足

专业教师对农民的理论传授和技术指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农民对于所学知识是否能够理解、消化, 以及能否转化为经济效益, 直接显示着我们培训的效果。因此专业技术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数量对培训成功与否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三、农民培训的发展新策略

1. 树立农民培训理念

各级党委、政府、农业培训学校要从解决“三农”实际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 加大宣传力度, 要让农民了解到培训给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的巨大好处。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家的各项农民培训的优惠政策, 让农民真正了解培训的重要意义与内容, 转变农民的落后意思与观念, 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在最大范围内让尽可能多的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2. 创新农民培训内容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 我国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 现在我国每7 000亩土地才有1名农业技术人才, 每7 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 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 每万名农业人员中只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 这种状况使得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的70%因人才瓶颈制约而无法推广, 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因此, 在农民培训的过层中, 要切实贴近农民实际, 增加农村实用新技术的内容, 满足农民的各种需求。例如, 我校根据本地及本校实际情况, 开展大棚蔬菜栽培、水产养殖、果树嫁接、农产品经纪人、绿壳蛋鸡养殖等培训, 及时有效地将国家的农业新政策、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传授给农民, 帮助他们学习, 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3. 创新农民培训模式

农民培训仅以理论传授是不行的, 必须要将技能培训放在首要地位, 以实用性、适用性为主要目标, 使得农民培训之后就能马上应用, 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农民的学历层次、技术水平、年龄结构及行业特点, 通过短期培训班、现场授课、合作社+农户、课后建立跟踪服务指导等培训形式, 为农民提供多种多样的知识与技能。如我校重点推进的绿壳蛋鸡养殖培训计划, 就是在摸索一条新形势下的农民培训模式, 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师资水平, 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输出质量, 优化输出结构。

4. 建立农民培训信息平台

首先, 结合我校实际, 依托政府与基层各级各类部门, 发布农民培训的通知, 适时适地为农民提供培训, 满足农民的需求, 提高农民培训的含金量。

其次, 建立农民创业档案,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不但要传授理论知识, 更要为农民在实践操作中解决困难。如我校的创业培训, 为每个参训农民制订创业计划, 跟踪服务指导, 建立完整的农户资料档案。

最后, 要为农民创建一个农业知识、农产品交流的信息平台, 使农民可以自主学习, 并对当时当季的农产品走向有一定的了解。如我校进行的致福工程培训, 就是以引导农民能够自主上网, 利用网络资源为主要目标。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乡镇成人学校如何开展农民培训, 从而能配合政府切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是新形势赋予我们成校及培训学校的新任务。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农民培训,现状,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文清.广东农民教育需求特点与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 2009 (8) .

乡镇农民 篇8

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国家必须给予足扶持, 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特别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村村通”的覆盖和质量, 切实使广大群众享受到多层次, 广覆的文化服务网络和高质量, 低成本的文化服务产品, 充分适用高新技术,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开拓新兴文化领域, 开发高科技文化产品,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在“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有关资料表明, 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 而初中的占49%, 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 可见, 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 提高修养, 崇尚科学, 移风易俗, 使之成为“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乡镇图书馆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鲜明的教育性, 突出的服务性, 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乡镇图书馆虽然藏书有限, 文献资源并不充裕, 但乡镇图书馆有“船小好调头”的长处, 可将全部馆藏书刊向读者敞开借阅, 实行全方位, 多层次的服务, 让众多的读者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游, 各取所需, 各得其益, 使馆藏的书刊资料尽量地提高流通率, 文献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利用, 同时, 乡镇图书馆还可抓住与农村各方面人员接触频繁广泛的有利条件, 对他们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宣传教育, 作为选择书刊, 检索文献, 评价图书内容以及读书治书方法的指导, 启发智力, 活跃思想, 培养科学研究和自学成才, 无疑的大有好处, 乡镇图书馆这种智力开发, 培养人才的职能, 也是农村其它的社会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乡镇图书馆的文化娱乐职能日益突出地显示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 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交流的实体, 具有社会传播交流的某些性质, 乡镇图书馆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设施无疑具有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提供文化娱乐的社会作用, 农民通过文化娱乐生活, 摆脱了贫困。开始走向富裕之路, 他们在物资生活得到较大满足之后,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 求知, 求乐, 求美的欲望日渐高涨。于是作为娱乐和消遣的图书馆就成了不少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满足读者的需求, 也就是社会的需求, 正是乡镇图书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

乡镇图书馆所以能够受到农民的欢迎, 是因为广大农民在脱贫致富的亲身实践中领略到科学技术的真正价值, 在奔向小康的进程中更需要科学文化这座金桥, 走向共同富裕的明天。看报读书

(上接16页) 调整方法, 试验期间该锅炉飞在农民的心目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 而是求知致富, 奔向小康的重要门路, 这样, 自费留学图书馆就成了农民求学求助的理想场所。因此可以说, 乡镇图书馆成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当家阵地”, 这是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需要, 是农民求知致富, 奔向小康的需要, 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生动反映, 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这一点将会在今后农村的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得到证明。

发展乡镇图书馆, 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 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 当然也不能没有新型农民。亿万农民群众在基本解决了温饱之后, 迫切希望从书刊资料中寻找商品经济的信息和脱贫致富的门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把乡镇图书馆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目的是为了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乡镇图书馆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包括文化素质, 科技素质, 人文素质。由此可见, 乡镇图书馆正顺应了农村改革开放的潮流应运而生, 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乡镇图书馆可使更多的农民利用科学文化知识, 适应农业专业化, 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 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 立足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厚的基础上, 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重大的贡献。

乡镇农民 篇9

关键词:乡镇政府,合作经济,基础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和市场机制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必然产物。合作组织一头连着农户, 一头连着市场, 是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乡镇政府是直接与村两委和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基层组织, 是上级政策的直接传达者和执行者, 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中乡镇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

一、合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个数多, 规模小, 实力弱, 服务水平低。卢龙县2011年底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下的合作社有40个, 占合作社总数的23%, 而注册资金在1万元以下的就有15个。

第二, 受当地经济水平制约, 发展不平衡。卢龙县下寨乡有合作社4个, 其中核桃种植合作社3个;石门镇有18个合作社, 葡萄种植合作社有10个;而木井乡共有合作社31个, 比县其他4个乡镇合作社总数还多, 其中养殖业就有18个。

第三, 内部运行不规范。主要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无财务账目, 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仅靠个人的权威来维系管理和经营运作, 缺乏有效地监督。

第四, 利益联结松散, 风险保障低。

二、提高认识

(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新型组织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地位平等,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新型乡村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经纪人、服务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多元共存的结构, 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两张皮”相互脱节的问题;是新时期新型合作化的基石, 体现了所有者与受益者、权利与义务、合作社事业发展与社员个体发展的统一;在构建和谐农村方面, 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等方面发挥重要职能。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经济需要

1. 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重要方式。2.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连接生产与市场, 形成产研销、产加销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增添了新的市场主体。3.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降低了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 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4.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新途径。5.是实现农民摆脱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6.是农民创业的平台。返乡农民工、农村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充分利用合作经济组织这一载体, 在农村大市场中发挥聪明才智, 实现创业梦想。

三、多措并举

(一) 优化环境, 创造发展氛围

乡镇政府应严格落实国家及省、市、县关于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政策、措施, 各乡镇要成立领导小组。卢龙镇明确镇长为第一责任人, 主管农业副镇长和村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 精心部署。同时采取乡镇领导包村责任落实机制, 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卢龙镇2011年组织镇、村干部及农民代表500多人次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好的乐亭、昌黎等地区参观考察, 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阔眼界, 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 统筹兼顾

1. 建组织。

乡镇政府要坚持“引导不领导, 扶持不干预”的原则, 根据本地特色产业和当地实际灵活组建。 (1) 同类种植、养殖专业农户自主联合组建。卢龙县东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在共同的水产养殖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2) 生产、经销专业大户带头领办组建。如卢龙县长宝养猪专业合作社。 (3) 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其中“支部+合作社 (协会) ”模式是通过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抓合作社 (协会) 带农户, 让干部经常受教育, 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如卢龙县卢龙镇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4) 政府和集体组织因势利导组建。卢龙县红旺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卢龙县中发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社就是在刘家营乡政府的牵头下组建, 办公地点就设在乡政府大院内。 (5) 依托农技科研部门, 形成“科技+合作社 (协会) +农户+企业”发展模式。 (6) 龙头企业带动组建“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 (协会) +农户”。卢龙县环增养殖协会就是依托龙头企业卢龙县环增养殖公司建立起来的, 发展到2004年, 共有会员186人, 蛋鸡存栏65万只, 年创产值4860万元, 纯收入达到657万元, 户均收入3.5万元。在该组织的带动下, 卢龙县全县蛋鸡存栏620万只, 成为卢龙县一大富民产业。

2. 抓特色。

乡镇政府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畜牧业方面, 要突出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并进一步加强畜禽防疫灭病体系建设。卢龙县蛤泊乡大力发展肉羊产业, 现已形成东洼村和西洼村2个肉羊养殖专业村, 分别注册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和4个;蔬菜产业要突出向品牌化、无公害化、绿色方向发展。加快推行农产品标识和公示制度。把蔬菜基地、菜篮子工程、交易配送中心等项目作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点。2011年, 卢龙县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交易配送中心项目与秦皇岛艾欣超市结成供求联盟;林果业方面要突出向精品化、优质化方向发展。重点加快传统果树改劣换优和精品园建设步伐。卢龙县乐农仙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镇农技部门帮扶下加强技术管理, 在镇农经部门指导下统一产品包装, 树孙庄村“乐农鲜桃”品牌。同时应配合上级部门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鼓励“三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认证,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3.树典型。搞好示范, 增强带动力。通过示范引导, 要形成“企业牵头、能人领办、农民参与”等多措并举的发展格局。卢龙县卢龙镇以郑庄蔬菜 (印帝安西红柿) 种植专业合作社、刘田庄镇以孙田庄的勤胜蔬菜 (香瓜) 专业合作社为示范点, 树乡镇内部典型;同时, 各乡镇要提倡走出去战略, 到临乡、县、市、省参观考察, 学习经验, 树外部典型。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通过树立样板, 带动和辐射邻乡邻村发展规模生产。

(三) 指导规范、搞好服务

1. 做好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前后的政策咨询、注册登记、减负及日常相关工作。

乡镇政府要成立专门办事机构, 并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工作中以扶持服务为主, 不增加组建及运作费用负担。卢龙县老好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10月成立, 组建得到了卢龙镇农经部门的工作支持和指导。

2. 建章立制, 加强监管。

(1) 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组织形式 (合作社或协会) 参照范本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卢龙县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卢龙镇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明确了领导机构和合作社章程, 建立完善了议事规则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同时实行经济利益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相挂钩的机制。2009年可分配盈余120万元, 在留存基本的管理费用后全部返还。 (2) 要坚持政府部门监管与组织内部监督相结合。政府部门监管要发挥乡镇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指导、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从事农业经济活动。内部监督主要是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社员 (会员) 的监督作用, 实行组织事务和财务公开, 充分发挥成员大会 (代表会) 的集中决策作用, 严格决策程序, 杜绝一股 (头) 独大现象发生。卢龙县老好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6月通过社员大会, 调换了不适应合作社发展的社员1名, 增补社员1名, 并顺利调整了注册资金结构和额度。 (3) 建立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评价标准体系。即在建立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市场体系五个体系的基础上, 应将规范化管理内容进一步细化, 遵循可操作原则, 按此标准体系评出一般社、规范社、示范社, 有针对地加以指导、规范和管理, 逐步扩大规范社及示范社数量和管理范围。

3. 抓服务, 促发展。

一是信息技术服务。乡镇政府应充分利用农林部门组建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以“三农”为中心, 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的组建和人员配备, 应在上一级政府的指导下规范运作, 经费由乡镇财政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技术服务可现场指导、专家授课、发放明白纸、播放光盘或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卢龙镇加强了该镇保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及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工作, 2007-2011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培训成员和农民分别达230人次和825人次。同时在合作经济组织中指定培养信息技术员, 与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相对接, 并设立综合信息发布栏。乡镇政府还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与合作经济组织合作, 搭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服务平台。卢龙县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卢龙镇政府的协调和村级的推动下, 与县气象台合作, 建起了定点气象预报系统, 每天准时通过村大喇叭自动播报气象台的天气情况, 防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天气灾害, 效果显著。二是资金扶持或指导。通过协调信贷资金或财政拨款的方式, 有重点地进行专项扶持。2010年卢龙县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20万元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指导合作社或成员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取资金: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 争取金融支持;通过项目建设, 申请财政资金;加强组织与成员内部协调沟通合作, 成员延时取货款或组织延时付货款由组织付息的方式, 增加资金短期流动性;引入工商资本, 壮大合作经济;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 利用社会资金;成员依托经济组织平台, 解决缺少起步资金的难题, 实现合作共盈。卢龙县郑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赊销方式提供给社员各种复合肥、叶面肥、冲施肥及各类杀虫杀菌药, 至2012年6月底赊销金额近40万元;垫付启动资金, 提供免费服务;积极开展成员内部合作, 发挥合作社或成员担保及互助作用, 助力共同发展。2011年卢龙县长宝养猪专业合作社成员内部资金互助达10万元。

四、发展趋势和取得成效

(一) 发展趋势

1. 数量迅速增加, 质量明显提高。

卢龙县12个乡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的15个增加到2011年底的177个;示范社由2008年的6个 (其中省级示范社2个) 发展到现在的40个, (其中省级示范社6个) , 呈逐渐上升趋势。2.打破区域界限, 不再受行政区域制约。卢龙县中强孤竹小金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区域由原来卢龙镇单一乡镇扩大到陈官屯乡、印庄乡、潘庄镇3个乡镇。3.建立和完善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卢龙县盛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蛤泊乡在致力于打造卢龙县鲍子沟葡萄产区和生态民俗旅游产业基础上成立并发展起来的。4注重长远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入现代企业因素, 筹集可靠的长期利用信贷资金, 发展股份合作制。5.合作及合并重组的发展趋势, 迎接全球化挑战。

(二)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逐步显现

1.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2011年卢龙镇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总额达2191.4万元, 降低了生产成本, 实现经济盈余896.1万元, 户均增加收入5.6万元。2.抓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卢龙县下寨乡专业合作社向核桃种植产业倾斜, 木井乡则向养殖产业推进, 而石门镇在葡萄种植产业大做文章, 助推葡萄产业发展。3.组织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截至2011年卢龙镇20个专业合作社共培训成员1811人次,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5368.3万元。

五、新时期乡镇政府应发挥基础性重要作用

第一, 切实坚持农村集体经营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结构。

第二, 稳定和加强家庭承包经营。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切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

第三, 科学管理。参照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原则”运行, 坚持“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农超、农资、农技、农企、农金”对接力度,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尊章规范运作, 加快发展, 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载体。放手发展农业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农场、农产品行业协会, 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户达到50%以上。十二五规划给包括乡镇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时期发展的起点,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 乡镇政府要特别警惕诸如合作社变相吸储放贷、假借成立专业合作社逃税经营而没有让利于民等畸形发展现象, 善于发现和纠正不利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做法和倾向。乡镇政府应在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赵金平, 常春卫, 王越祥.关于对衡水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的调查[J].河北农村工作, 2003 (1) .

[2].史增海.搞好特色经济专业村建设,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J].河北农村工作, 2003 (3) .

[3].王振华.积极应对加入世贸挑战,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河北农村工作, 2004 (2) .

[4].王焕文.从环增公司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J].河北农村工作, 2004 (2) .

[5].张连卿.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河北农村工作, 2004 (9) .

[6].王守臣.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战略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 2006 (11) .

[7].袁惠民.发展新合作, 建设新农村[J].农村经营管理, 2006 (10) .

[8].孙威.延庆:搭建合作社服务新平台[J].农村经营管理, 2010 (9) .

[9].魏建林.三年合作路, 衍生新趋势[J].农村经营管理, 2010 (9) .

乡镇农民 篇10

1 资料来源

体检资料来源:2008年两家镇卫生院农民健康体检登记及电脑录入数据、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存体检资料。

体检费用资料来源:两家镇卫生院各部门、相关人员及越城区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的相关数据及财务报表;人员及仪器设备使用、水电及材料物资消耗等的部分情况经现场调查询问获得。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点的设立

将全区镇 (街道) 卫生院按规模、经营状况划分为甲、乙两类, 分别在甲、乙两类镇 (街道) 卫生院中抽取皋埠、东湖两家镇卫生院作为调查点。

2.2 体检成本的归集、汇总

人员费用 (工资福利、奖金、社会保障、公积金、各类补贴等) 、业务费 (办公用品、书报杂志、邮电、培训、招待、工会、差旅等) 的归集:按体检人员参加体检的人日数计算发生金额直接归集各成本中心 (人日均费用×体检天数) 。试剂材料费用 (敷料、试剂、针筒、棉球、汽油等) 、低值易耗品费用 (500元以下, 使用一年以上的玻璃制品、小型设备及家具等) 、公务费 (水、电、印刷等) 的归集:根据相关科室、体检项目实际消耗或经估算后所得金额归集各成本中心。固定资产修购费用的归集:各类仪器设备、房屋建筑修购费用每年分别按其原值的10%、3%提取。与科室日常医疗工作兼用的仪器设备 (如X光机、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 、房屋建筑, 按体检实际使用时间或工作量与日常医疗项目分摊修购费后归集至各成本中心;体检专用的仪器设备、用房的修购费按实际使用时间所产生的费用计入各成本中心或在有关的各体检项目中分摊后归集 (如共用房屋、仪器的情况) [1,2,4]。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科室为直接开展内外科、妇科、检验、B超等项目检查的科室, 产生直接成本;间接科室为行政管理、财会、食堂、消毒等职能科室, 为直接科室提供管理、服务, 产生间接成本。按科室 (项目) 对产生的人员、试剂材料、固定资产等六类费用进行归集、汇总, 相应形成各个直接成本中心、间接成本中心[2]。

2.3 间接成本的分配

采用双重分配法。将间接科室产生的间接成本按照不同的分配标准 (分配比) , 经两次分配将全部费用分配到各直接成本中心, 最终形成各体检项目的总成本、体检总成本[3,5]。

间接成本分配标准 (分配比) :按照受益原则, 以各间接成本中心向各直接成本中心提供的服务量 (人日数、工时数、费用) 来确定分配标准 (分配比) [3]。

2.4 体检项目人均成本与人均体检成本 (因人而异)

某体检项目人均成本 (元/人) =某体检项目总成本÷检查人数; 人均体检成本 (元/人) =各体检项目人均成本之和 (体检项目因人而异)

3 结果

3.1 基本概况

皋埠、东湖两家镇卫生院各自承担着辖区内5.33万、4.66万人口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 在经营规模、人员与装备、投入与产出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 。自2006年开始, 两家镇卫生院均开展了两年一次的农民健康体检工作, 体检对象为18岁以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 (18岁以下归入学生体检) 。2008年, 越城区农民健康体检规定检查项目为测血压、测身高体重、内外科、心电图、腹部B超、胸透、三大常规 (大便、尿、血)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谷丙转氨酶 (ALT) 、妇科检查 (18~60岁妇女、包括妇科B超、白带涂片镜检) , 同时根据卫生院及当地实际情况, 对部分体检对象加测血脂血糖 (皋埠镇为≥50岁人员;东湖镇卫生院未开展血脂测定, 仅在部份村开展空腹血糖测定) 。与此同时, 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 两年一次下拨体检经费每人30元、18~60岁妇女每人45元 (其中包括妇女病检查经费15元) 。

注:血脂三项测定费用未计入。

2008年, 皋埠、东湖两家镇卫生院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分别历时7.2、6.5个月, 共4 002、2 165.5人日;分别完成体检24 543、16 180人次, 完成18~60岁妇女妇科检查 (包括白带涂片镜检) 13 702、7 010人次, 完成妇科B超检查10 890、5 572人次, 完成空腹血糖测定13 183、7 748人次, 皋埠镇卫生院完成血脂3项测定13 183人次;体检总成本分别为1 292 310.58、540 476.02元。

3.2 体检成本构成

两家镇卫生院的体检成本构成表明, 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分别占总成本的79.77% 、20.23%;人员费用、试剂材料费用、固定资产修购费三项费用占总成本的91.77%, 其中人员费用居首, 占总成本的64.39%。

两家镇卫生院体检成本的费用类别构成顺位略有不同, 但人员、试剂材料、固定资产 (修购费) 三项费用均在前三位。皋埠镇卫生院人员费用 (剔除血脂3项检查费用) 比例 (68.53%) 明显高于东湖镇卫生院 (55.92%) , 主要是由于两院在人员构成、人均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东湖镇卫生院试剂材料费用比例 (26.15%) 高于皋埠镇卫生院 (16.76%) , 这与前者在血常规、妇科检查等项目中使用较多一次性医用材料有很大关系 (表2) 。

两镇卫生院的检验项目平均费用 (皋埠医院减血脂三项费用) 居其他体检项目平均费用之首, 占体检总成本的35.69%;如将血脂三项测定的费用计入, 则检验项目成本的比例可达到44.22%, 其中血脂、血糖测定费用占体检总成本的20.83% (仅为皋埠镇卫生院数据) 。

两镇卫生院体检成本项目类别构成顺位不尽相同, 血常规、内外科检查、B超、妇科检查 (包括白带涂片) 四项目均顺位靠前, 其中皋埠、东湖两镇卫生院分别以内外科检查、血常规检查居首 (表3) 。

3.3 体检项目人均成本

调查数据表明, 2008年, 两镇卫生院体检项目中的妇科检查、血常规、内外科检查的人均成本高于其他体检项目。皋埠镇卫生院各体检项目人均成本较高, 除血常规测定 (试剂自配) 外其他检查项目均高于东湖镇卫生院 (表4) 。

因体检对象性别、年龄各异体检项目有所不同, 人均体检费用因人而异。2008年, 两镇卫生院人均体检成本:男、女性完成规定体检项目的分别为32.93、42.80元, 男、女性完成规定体检项目加测血糖的分别为38.26、48.14元;其中妇女病检查为9.87元 (妇科检查加妇科B超) 。

两家镇卫生院的人均体检成本不同。2008年, 皋埠、东湖镇卫生院完成规定项目男性的体检人均成本分别为36.28元、27.80元, 完成规定项目女性的体检人均成本分别为46.61元、36.91元, 皋埠镇卫生院明显高于东湖镇卫生院。调查结果显示:皋埠镇卫生院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在费用上存在一定缺口, 而东湖卫生院则有较多盈余。

4 讨论

按照越城区现行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业务收支明细表》所规定的科目和医院实际运营情况, 农民健康体检成本 (费用) 最终可以归集为6类, 即人员费用、试剂材料费、固定资产修购费、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费 [2], 其中人员费用、试剂材料费用、固定资产修购费用是构成体检成本的主要部份。由于在经营规模、房屋设备、人员报酬、检查方法、试剂材料、体检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上述6类费用的支出与构成各家乡镇医院有所不同。

对农民健康体检成本进行核算, 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项工作的成本构成、成本分布, 有利于乡镇卫生院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 控制体检成本, 获取较大效益。调查结果显示:固定资产修购费、体检的间接费用在乡镇医院的体检成本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提示在基层医院的经济管理、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中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和医院运营的间接费用是很有必要的。

工作人员费用、试剂材料费用、固定资产费用、每人日体检量是影响健康体检成本的主要因素。人员职称、工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体检人员费用的支出。2008年东湖镇卫生院参加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人员中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为11.36% (5/44) , 远低于皋埠镇卫生院的33.73% (28/83) ;而临聘人员所占比例为47.73% (21/44) , 则远高于皋埠镇卫生院的27.71% (23/83) , 上述因素使东湖镇卫生院体检工作人员人均费用支出明显低于皋埠镇卫生院。皋埠镇卫生院硬件设施较好, 固定资产人均占有量高, 但体检工作效率 (每人日体检量) 、人均体检试剂材料费用均低于东湖镇卫生院。上述诸多因素综合作用, 使两家卫生院的体检成本存在较大差距 (表5) 。

注:工作人员日均费用 (元) =体检工作人员费用÷体检工作天数 (人日) ;每人日体检量 (人) =体检人数÷体检工作人日数;人均试剂材料费用 (元/人) =试剂材料费用÷体检人数;固定资产人均占有量 (万元) =固定资产总值 (万元) ÷职工总数;皋埠卫生院数据已减去血脂检查的人日数、人员与试剂材料费用。

农民健康体检的特点是数量大、健康人群为主, 目的是早期发现病人,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的治疗、控制、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根据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及其高危人群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 合理设定和及时调整体检项目、体检对象范围, 选择成本适宜的, 且安全、易行、敏感、出结果迅速的检查方法, 对于控制体检成本, 提高体检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日益重视, 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 但部份卫生院仍然存在装备落后、人手不足, 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等情况, 这种状况的存在对保证和提高体检质量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进一步加大加快对乡镇卫生院业务建设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乡镇卫生院应进一步加强对健康体检工作的组织管理, 进一步规范体检工作程序, 提高体检工作效率, 在保证体检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固定成本 (如固定资产修购费) 与半变动成本 (如人员、公务、业务费用) 的利用, 以控制和降低体检成本。

参考文献

[1]程晓明, 罗五金.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99-319.

[2]张辉, 刘兴柱, 董树山.医院服务成本核算方法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 1998, (9) :40-43.

[3]张辉, 刘兴柱, 张雪莹.医院间接成本分配方法之模拟比较[J].中国医院管理, 1997, (6) :39-46.

[4]陈洁.医院科室成本及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及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3, (9) :526-528.

上一篇:丙硫咪唑下一篇:病虫害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