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现状(通用12篇)
知识现状 篇1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研究我国知识资本的投入现状非常有必要。本文的研究表明, 我国政府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越发重视, 但知识资本的投入存在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 经济发达地区的投入强度远高于落后地区。笔者通过对各地区R&D的投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分析,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知识资本,社会劳动生产率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知识已经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经济事件有其内在固有的逻辑, 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正经历着历史性的重大转变。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这两大趋势决定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而且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出现, 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企业寻找客户并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 需要依靠新的方法和技术。而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 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对高技术劳动的需求所造成的。这种劳动力依靠的是技能和技术, 而不是体力。
根据1999年《世界知识年鉴》的定义,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 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最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竞争力, 实际上是知识资本积累的竞争。知识资本已经成了关键的资源, 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第一推动力。OECD在1996年发表的《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里这样说到:“发达国家的知识产业已经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约50%的份额”。该报告还特别指出, 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但知识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平衡,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完成工业化, 即便这些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但是仍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的的差距。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曾指出, 物质资本用于解释全球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为30%, 而剩下70%的增长归功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无形因素。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目前我国知识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现状进行分析。
概念界定
知识资本, 是由“Intellectual Capital” (亦称Knowledge Capital, Intangible Assets, 因此又译“智力资本”, “无形资产”等) 直接翻译而来, 最早是由一个英国经济学家在1936年所提出来的。Fritz Machlup在1962年将知识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研究, 并且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知识产业”这一概念。Kenneth Galbraith (1969) 将“知识资本”概念加以扩展并且正式提了出来, 他将知识资本的概念定义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 将脑力最大化, 是企业绩效的根本来源。同时, 它也可以解释企业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差距。世界银行在其报告里, 将知识资本定义为, 它包括所有不能在账面上体现出来的资本, 包括人力资本、技能以及社会资本, 如一个优秀的司法体系等。OECD为了方便分析, 曾经将知识分为4类, 即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Know-what) 、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Knowwhy) 、做事的能力和诀窍 (Know-how) , 以及知人善用的能力 (Know-who) 。
综合以上的观点, 本文将知识资本重新定义为:知识资本是能够促进国家、行业或企业经济发展的资源, 它不同于物质资本, 具有传递性和同时性, 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 它的发展又有利于其他资本的产出。为了更好地分析知识资本及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将科技投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作为测量知识资本的代理变量进行分析研究。
知识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论述
1.国家层面
C.Jona-Lasinio, M.Iommi, S.Manzocchi (2010) 对英国、奥地利、丹麦等9个欧盟国家1995~2005期间的样本数据分析得出, “无形资本”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都是正面的, 并且进一步分析得出, 1995~2000年“无形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比2000~2005年的影响更为积极和显著。Rajabrata Banerjee, Saikat Sinha Roy (2014) 运用1950~2010年印度的数据, 得出国内人力资本和研发方面的投入, 对印度生产率的增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未来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要吸收国外R&D溢出加强国内内部能力的建设, 且国内内部能力的建设比国外技术溢出更为重要。
蔡虹、高杰和许晓雯 (2004) 在R&D时间滞后和技术知识存量折旧率的基础上, 对陕西省R&D投资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蔡虹等 (2004) 选取1988~2002年陕西省的面板数据, 将技术知识的边际生产率 (研究开发投资的边际收益率) 定义为R&D投资对生产率的贡献, 并利用广义的C-D生产函数, 计算得出陕西省R&D对生产率的贡献总体上是逐年增长的, 平均贡献率为2.36%。
2.行业层面
Zvi Griliches (1980b) 利用美国1959~1977年的39个二位和三位数的制造业, 研究R&D、物质资本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并将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959~1968年、1969~1977年进行分别测量, 所测量出R&D的产出弹性第一阶段为0.07, 第二阶段为0.03。Zvi Griliches, Frank R.Lichtenberg (1984) 通过对美国1959~1976年间的28个行业的数据, 分析R&D经费支出与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发现生产率的下降会影响研发密集型行业, 而且近几年这种影响力越来越强, 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R&D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朱平芳、徐伟民 (2003) 使用上海1993~2000年3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 从动态角度的随机效应模型, 分别检验政府科技拨款投入和企业R&D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 企业自筹R&D和科技开发贷款对专利产出有着显著的作用, 而政府对企业科技开发拨款资助对专利产出有着缓慢而间接的作用。吴延兵 (2006) 使用我国2002年分数28个两位数制造产业下的538个四位数制造产业数据来测算R&D的产出弹性, 并且运用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函数形式, 发现R&D对产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其产出弹性为0.12。
3.企业层面
Griliches (1980a) 利用美国1957~1965年883家研究型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 尽管当时数据有种种限制, 但得到的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其研究发现, R&D对企业产出有显著的正相关, 产出弹性为0.06。此后, Griliches&Mairesse (1984) 在当年研究的基础上, 对美国1966~1977年133家大型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R&D的投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并将企业进一步细分为科技型企业 (化学、医药、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等) 和其他企业。研究发现, R&D投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正相关性, 总的产出弹性为0.054。其中, 科技型公司的产出弹性为0.185, 其他公司的产出弹性为0.010。Fu-Chiang Chen, Z.-John Liu, Qian Long Kweh (2011) 针对马来西亚的保险公司进行研究, 考察知识资本对保险公司生产率的影响。如Fu-Chiang Chen等选取马来西亚的16家保险公司2008~2011年的数据, 研究表明知识资本对保险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是积极而显著的。Gary H.Jefferson等 (2002) 运用中国1995~1999年20000家大中型制造企业的数据, 尽管有些国企的数据缺失, 而且实际上仅用了1997年至1999年10月的数据, 但是Jefferson等还是测算出了R&D的投入弹性上升为0.127。
朱平芳、李磊 (2006)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下, 研究了1998~2003年期间技术贸易和FDI两种主要的技术引进方式, 对上海市18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效应。朱平芳、李磊 (2006) 将189家企业分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3个子样本分别进行研究, 发现科技、人力资源对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作用显著, 而对其他内资企业没有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国内知识资本投入现状
1.政府的知识资本投入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迅速增长, 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知识资本的投入占GDP的比值达到4%以上, 在2011年更是突破了5%的大关。这背后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在经济时代, 资本市场的运作就是将知识和资本结合起来。要想在资本市场中屹立不倒, 就要加大知识资本的投入。知识资本投入的金额从1980年的172.8亿元, 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23489.3亿元, 增长了近135倍。具体见表1。
2.地区间政府对知识资本的投入不平衡
虽然政府对知识资本的投入持续增加, 但是地区间政府对知识资本的投入强度程度不同, 各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本文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将R&D的投入作为知识资本投入的参考。从表2可看出, 我国的R&D投入强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地区间的投入强度基本上都是稳步增长的。其中, 北京地区的R&D投入强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比第二名上海的高出2.6%左右。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是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另外, 在表2中也可看出, 东部地区的R&D投入强度远高于西部地区, 地区间R&D投入增长率差别也较大, 例如新疆地区的R&D投入强度虽然低, 但是其七年间的增长率为89.3%, 而北京地区的R&D投入强度虽然高, 但是其七年间的增长率仅为11.6%。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导向和开发西部的决心。
3.知识资本对各地区经济的影响作用不同
(数据来源: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整理而得)
为了进一步分析知识资本对各地区经济的影响作用, 笔者根据2006~2011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各地区R&D的投入、各地区GDP和各地区就业人数的面板数据, 计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 (ALP)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的统计方式, 将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总值÷就业人数进行计算, 并且利用散点图对各地区R&D的投入与各地区社会劳动生产率进行相关性的定性分析 (见图1、图2、图3) 。从图中可看出, 随着R&D投入不断增加, 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其显著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通过定性分析可发现, 加大知识资本的投入, 可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经计算整理得到)
结论
笔者利用1980~2011年间政府知识资本投入的数据、2006~2012年间地区研发强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政府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越来越重视。根据2006~2011年R&D的投入、各地区GDP和各地区就业人数的面板数据, 对知识资本的投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就全国而言, 政府对人才的支出远大于对技术的支出, 知识资本对GDP的占比虽然中间稍有下降趋势但很快回升, 特别是2008年之后, 政府意识到知识资本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上升趋势明显, 占比达到5%。同时, 通过对地区间R&D的投入强度分析我们发现, 各地区的知识资本投入强度逐年增加, 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R&D投入强度的增长率甚至高于东部地区。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 东、西部之间知识资本投入的差距巨大,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逐渐缩小地区间知识资本的投入, 使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更为平均。
知识现状 篇2
国家知识产权局定于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国谊宾馆第五会议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介绍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廖涛: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第1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到来之际,作为历届“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我们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俊臣、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
下面请申长雨局长做情况介绍。
申长雨: 尊敬的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非常欢迎大家关注和报道知识产权工作,也非常感谢各新闻媒体对知识产权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代表我们三个部门向大家发布一下去年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情况。
一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商标法》修改工作,新修改的《商标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完成《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修改工作。加紧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修改及《职务发明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出台了《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管理办法》,起草了《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等规章。
二是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受理三种专利申请237.7万件,授权131.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82.5万件,占三种专利总量比例五年来首次超过三分之一,同比增长26.3%。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2万件,占全球申请总量的比重首次超过10%,在《专利合作条约》体系中跻身至第三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2年的3.23件增长到4.02件,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年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88.15万件,同比增长14.15%,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商标有效注册量为723.79万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作品登记量84.5万件,同比增长22.89%,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16.4万件,同比增长18.04%,双双达到历史新高。农业植物新品种全年申请量达1333件,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累计突破1200件。在知识产权数量快速提升的同时,各有关部门更加注重质量导向。
三是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进一步加强。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13年底,所有地市级和县级政府完成软件正版化检查整改任务。年内,多部门加强配合,开展了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行动、打击“傍名牌”专项执法行动等,取得明显成效。
2013年,全国地方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88583件,新收一审知识产权行政案件2886件;共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0万件。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272件5081人,提起公诉4975件8232人。全国公安机关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5.9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万名,涉案价值406亿元。全国海关共扣留侵权货物1.9万批,涉及货物6000余万件,新核准知识产权海关备案4932件。全
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16227件,同比增长79.8%,其中专利纠纷办案量5056件,同比增长101.5%。全国工商系统共立案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83141件,涉案金额11.2亿元。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77件、涉案金额2.8亿元。全国版权系统立案查处侵权盗版案件3567件。
四是知识产权运用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据2013年版权局公布数据表明,2010年版权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6.57%,按照国际惯例,一个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就可以称为支柱产业。年内,全国29个地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投融资服务试点工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专利、商标、版权全年分别实现质押融资254亿元、401.8亿元、31.73亿元,总额同比增长79.46%。全年有530家企业投保专利责任保险,涉及专利1855件,保障金额达6438万元。
2013年,知识产权局启动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的推行工作,全国累计约1800家企业参与贯标;教育部建立7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版权局批准建立国家海峡版权交易中心和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农业部推进的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建立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展示交易平台;林业局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转化应用力度,近20个授权新品种得到转化应用,建立木地板、竹材加工等3个知识产权联盟。
五是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设立中国办事处事宜取得重要进展。全年我国共签署知识产权各类有关协议51份。签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马拉喀什条约》。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关于发展基础设施服务以支持专利审查工作共享的合作协议》,实现了云专利审查实验系统(CPES)和WIPO管理的检索与审查集中式接入(CASE)系统的互联;与16个国外知识产权机构签署“专利审查高速路”试点合作协议;首次召开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制定了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路线图;参加中日韩美欧商标五方会谈;成功举办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测试及分子技术会议;与美国海关联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知识产权执法行动,共查扣输美假冒消费类电子产品千余批,涉及货物逾10万件。
我发布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廖涛:谢谢申局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人民日报》记者:如何评价我国的专利数量和质量?知识产权局在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方面有哪些措施?
申长雨: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关注。应该说专利的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国家专利的数量不断增加,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这说明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
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尽管是专利大国,但并不是专利强国。我们跟专利强国相比,基础型、原创型、高价值和核心专利相对比较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进一步提升专利的质量。围绕提升专利质量,局里面也不断在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现在总体的思路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就是稳定专利增长的速度,要不断提高专利的质量,我们去年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加大对低质量专利生成的监控力度。调结构就是调整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这三种专利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优化,要不断提高发明专利在里面的比重。促转型主要是促两个转型:一个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专利向技术含量比较高专利转型;第二是由市场前景不明朗的专利向市场
前景明朗的专利转型。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专利高水平的创造、高质量的申请、高标准的审查、高规格的授予,不断提高专利质量。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工商总局刘局长,新修订后的新《商标法》5月1日开始实施,新《商标法》实施后对商标的注册和保护产生什么影响?
刘俊臣: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这次《商标法》的修改实现了商标注册的便利化,也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刚才你问到的新《商标法》对下一步商标注册的影响如何理解,我理解就是《商标法》修改以后对我们商标工作的新规定、新要求,也是我们工商系统下一步开展商标工作的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商标注册将更加便利。5年以前注册一个商标,从提出申请到商标注册大概需要30多个月的时间。当时社会反映非常强烈,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去年商标审查需要的时间保证在10个月以内。这一次《商标法》又规定了法定审查的时限为9个月。据我们了解,国际上对商标审理时限很少有国家能做到,我们也是开了一个先例。第二,对商标注册、商标使用、商标代理行为的法律规制更加有效。刚才申局长也介绍了情况,商标的申请量、注册量,有效商标的保有量,这三个量都是连续12年世界第一,但是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这次《商标法》的修改有重大调整,一个是大家关注的驰名商标法律制度,引导驰名商标回归本意。按照法律规定,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调整,驰名商标是一项法律制度,是一项国际惯例,是我们加入国际公约要承担的义务,不是评比排序,也不是荣誉称号。我们也在采取一些措施落实《商标法》的规定。
商标代理机构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有2万多家商标代理机构,很多商标注册都是通过代理,在中间有很多不规范的违法的情况,比如恶意抢注,傍名牌,还有很多企业注册的商标很多,使用的很少。下一步规范商标代理,对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商标局可以停止受理。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违法的或者是打擦边球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更加有利。刚才申局长介绍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的情况,去年查处了8万多件,这个工作是长期的,这也是工商工作的一个特点。国家工商总局除了管理商标注册的职能之外,还有负责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职能,这也是新《商标法》的一个亮点,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种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了惩罚性赔偿规定。工商总局下一步按照国务院“双打”领导小组的安排,进一步加大查处的力度。
中央电视台记者:申局长,您刚才介绍了去年我国专利申请的总体情况,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一季度的情况。
申长雨:今年一季度专利申请数据统计出来,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第一季度三种专利申请量是39.6万件,接近40万件,发明专利15.6万件,和去年一季度相比同比增加了10.6%,占到整个第一季度申请的三种专利总量近4成。今年一季度共受理国际专利申请量是4200多件,同比增长8.5%。今年第一季度数据分析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专利申请的数量稳中有增,专利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第二,专利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去年发明专利占的比例5年来首次突破了1/3,今年第一季度达到了40%,说明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PCT国际专利申请继续比较快地增长,同比增长8.5%。这说明我们国家的企业加快了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如何看待中国企业遭遇美国“337”调查以及境外参展被查抄?如何评价
个别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
申长雨:你提的问题大家关注度很高。随着中美之间贸易往来日益增多,也随着中国越来越多企业不断成长,中美之间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应该说日趋增多。中国已经成了美国“337调查”的主要对象国和最大受害国,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应对。例如,我前不久去中兴调研,我了解到中兴公司近年来受美国337调查6起。中兴公司积极应对,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连续赢得了三起终裁胜诉。这说明一方面我们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布局,积极在海外申请专利,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要善于并且敢于运用知识产权的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来应对各种知识产权纠纷,这是非常重要的。刚才你也提到了我们一些企业在国外参展的时候遇到知识产权的纠纷,甚至被查抄,这是个别现象。这些纠纷,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企业对知识产权规则不是很了解,不太善于运用知识产权的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国家知识产权局有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我们出台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去年已经完成了国内1800家企业知识产权贯标的工作。同时我们正在积极引导、指导推动企业做好专利的海外布局,加强了维权援助机制建设,为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保驾护航。
记者:请问阎局长,微软今年4月8号开始停止对WINXP操作系统的支持服务,请问阎局长,这会对中国政府的软件正版化工作产生什么影响?
阎晓宏:谢谢你关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反应。去年年底,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市政府、县级政府全面完成了正版化任务。我们采购了价值几十亿的软件。这些年我们也在推大型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的工作,已经采购了Winxp的政府或者企业,已经获得了授权。对一个产品来说,还应该有产品相应的售后服务,这一点我们这些年一直向国外和国内的软件公司强调。微软停止服务以后,由于没有官方的技术支持,这会产生安全上的问题,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目前,国内部分安全软件厂商提供对WinXP的安全支持服务。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对安全软件的产品评估工作,推广使用安全软件产品,维护用户的信息安全。Win8的价格比较高,这样的话我国采购成本会比较高。据我所知,有关部门正在与微软公司协商。谢谢。
《知识产权报》记者: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如何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申长雨: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我们也提出了知识产权既要当好“攀枝花”,又要做好“顶梁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也要不断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相融合、相一致、相适应、相互匹配。知识产权不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游离在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二是做好“顶梁柱”,知识产权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就专利而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至少可以做三件事:一是我们要做好专利的区域布局,要使专利在区域的发展,促进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做好专利产业布局,尤其围绕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专业布局。围绕国家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专利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三是要做好专利的海外布局、国际布局,为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保驾护航。
阎晓宏:知识产权问题是在我们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大家知道,WTO是从货物贸易协定演变而来,那个时候没有服务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当知识产权或智力成果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就开始利用国际规则保护智力成果。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国家就现在所处的阶段来看,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要,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贡献也越来越大。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比较晚,所以现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我们始终要把知识产权真正置于推进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也希望媒体关注知识产权问题,分析知识产权问题。对于知识产权,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政府不要管太多。但在国际上,发达国家也是由国家来制定知识产权政策,也是运用国家的力量来保护知识产权的。我们国家现阶段创造力正在不断涌现,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应该说也是比较强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对推动发展和推动创新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版权主要覆盖文化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家感觉到新的东西、有创造力的东西少,可能因为觉得盗版多,大家可以随意使用他人作品,就不用潜心研究和创新了。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利而把国家民族真正的创新动力扼杀了。所以,知识产权保护还是要加强。谢谢!
刘俊臣:我们是商标大国,很难说是商标强国。商标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战略要坚持。下一步一是要培育一些品牌,加强这些品牌的保护,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品牌往往带动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世界品牌排行榜500强中,中国只有20多家。二是加强马德里国际注册,目前国内企业通过马德里注册体系到国外每年申请商标2000余件,国外通过这个体系到中国申请商标的,每年有2万多件。要鼓励企业到国际上创品牌。三是要加大地理标志相关工作,要把地理标志作为一个抓手,例如章丘大葱,就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发布稿已经公布了有关2010年版权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数据,可不可以说现在版权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阎晓宏: 中国的版权产业调研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指导下开展的,也得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20年来特别关注版权产业问题,因为他们发现版权不光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也很重要,因此开展了版权产业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特别是在近一二十年以来,版权对经济贡献率的增长高于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的水平接近一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开展了调查,并得出了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把版权产业分成四类: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非专用支持版权产业。对版权产业的统计方法和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统计方法不一样,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对接的。版权产业实际上外延要大于文化产业。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以前也有一些媒体的朋友问我,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率的数据怎么比文化产业大那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多解释了,可以从版权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调研的发布报告里了解,这是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方法开展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权我们翻译出版了《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一书,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谢谢!
香港有线电视记者:虽然国家加强了执法力度,但我们在大城市,例如广州、北京,如果说要买一个国际品牌的冒牌货,仍然十分容易,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国家能用什么方法尽快把“山寨大国”的名字除掉?
刘俊臣:侵权假冒是全球性问题。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一直是工商管理机关保护的重点。对于国内国外商标的保护,我们一直是一视同仁的。在我国,商标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是并行的,具体案件的涉案金额达到法律规定,必须移交给司法机构处理。所以,涉案
金额平均到每一个案件的数额就比较少。打击假冒伪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会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进一步完善治本措施,比如新《商标法》中就提高了侵权赔偿额,从50万提升到300万。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请问阎晓宏局长,去年版权局批准建立了国家海峡版权交易中心,请问现在海峡版权交易中心运行的情况怎么样?请问申局长,在两岸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在今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措施?
阎晓宏:海峡版权交易中心建立起来主要是为沟通两岸智力成果服务。据我了解,现在进展还是很顺利的。版权交易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以前大家都知道要打击盗版、保护版权。现在,我们一方面仍然要加大打击侵权盗版的力度,这个工作是不能停的,大家也都能感受到。近年来,司法部门降低了刑事门槛,打击侵权盗版刑事犯罪力度大幅提升。行政执法也在加大查处力度。以前的行政执法判罚较低,现在给予行政执法更大的权限。知识产权民事审判也发展得很快,很多地方都在建立知识产权法庭。同时,我们也在抓一项工作,即推广版权价值的评估和版权交易,来促进版权作品在新技术条件下的传播和使用。因此,在打击侵权盗版的同时还要鼓励创新,创新出来的成果要利用交易平台进行评估和交易,发掘其市场潜力,并找到用户来使这个作品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谢谢!
申长雨:简要回答一下关于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合作方面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与港澳台的合作非常重视,我局港澳台办公室为加强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首先通过有关社会团体进一步开展两岸人员的互访、交流,研讨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另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在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整个链条的合作,特别是在运用和保护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击侵权行为,谢谢!
论我国知识产权秩序的现状 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秩序;现状
知识产权,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而知识产权制度在国际科技合作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利益和安全。现如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合作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更需要我国把重点放在知识产权的维护中,保证我国的利益和安全。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因此本文就我国知识产权秩序的现状这一论点展开讨论,找出问题所在以及不完善的地方,找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希望能对当下的情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知识产权秩序的现状
(一)我国的法律相对于海外知识产权的维护比较滞后
知识产權同其他民事权利一样,本质上是私权,存在着滥用的问题。曾几何时,国人还沾沾自喜,自认为在知识产权的领域,我们仅仅只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道路,觉得我国的知识产权的水平已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知识产权这一规则实质上是政治上的经济产物,再加上由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差别,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性,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一般而言都是经济强国占据有利地位,儿发展中国家只能从谈判中引进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从而完善并加固自身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发展中国家这个相较于发达国家较弱的国家,只能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
(二)我国的知识产权存在片面性
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达成了单方面的与国际接轨,但是就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身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是经过时间积累的经验,它适合所在国家国情的发展,而我国这个可以说是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后起之秀,虽然知识产权制度有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实施中难免存在一些磕磕绊绊,滥用、没有限制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的发展尚不成熟,经不起“威逼利诱”,天生不具有限制权滥用的免疫力,在引进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时,只学到了对产权人利益的保护,急于向广大群众宣传保护的意识,却没有将知识产权中的限制性学过来,因此,即使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要求,但是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所达成的效果。
(三)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相对匮乏
在经理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就是维护一国、一企业利益的工具,但是在中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只是一味的重视理论上的研究,从来不进行实际上的分析,这就给国外企业提供了便利,国外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都采取知识产权和个人专利的策略,长此以往就缩小了我过自行开发技术的空间,也因此不经意间就找出了竞争对手。还有一些更让人气愤的事,很多原本属于我国的专利却被其他国家的人先行申请了专利,使得我国吃了不少亏,但是这些都是合法的,是知识产权的战略体现,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都归咎于我国的知识产权知识理论法律,并没有完全融入到人们的意识里,尚不成熟,同时也是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到位,涉及范围不全面,仍需要重视。
二、对我国知识产权秩序的现状的建议
(一)在知识产权争端中切勿过分依赖WTO解决机制
由于在知识产权的争端中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依据一国的综合实力来决定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即使依据WTO获得了有利于自己的解决结果,也会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最终拼不过技术强国的反对意见。而且通过WTO来解决争端需要很长的时间,期间也因此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即使Trips协定中制定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限制条款,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强力威胁下,也失去了使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来维护本国自身的知识产权的利益。
(二)争取知识产权国际立法领域的主动权
一些发达国家目前正在继续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企图构建一个完全由其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独裁,而把Trips协议放在了一边,这是一个危险的警示,它预示着发达国家即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法西斯般的独裁。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当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共同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倡导对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的加强。总而言之,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尚未达成国际一致得情况下先在国内法中自行保护,从而有力的维护本国得利益。
(三)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方面加快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
当务之急就是加紧对知识产权战略机构的设立,制定宏观政策,同时加强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其中,我们还应该对企业的保护以及利益的保证,切勿盲目引进国外的技术。其次,要注意产权人与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协调,同时严格规定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与限制。最后,在司法上,重视对法官衡平意识的培养,巧妙的把利益衡量与知识产权案件有机结合,防止知识产权的使用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知识产权秩序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知识产权秩序的现状有所改善,从而促进我国知识产权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壮大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J]. 中国法学,2004(01).
知识现状 篇4
(一) 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在一定时间内有效。主要指智力发明比如创造、文学和艺术作品和在商业中使用的商标、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 都可以被确定为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科技的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 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 正在不断发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基本的法律制度, 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国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近年来, 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 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在不断增强。2008年6月5日,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发布, 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奋斗目标。
(二) 广西知识产权的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 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尤其是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广西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同东盟各国的经济活动中, 知识产权无疑是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最重要的主题词。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广西对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成为建设创新型地区的重要支撑, 成为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随着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发布, 2009年广西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见》, 明确提出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到2020年, 全区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 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以上, 在重点优势产业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大发明专利。全区版权作品登记量年均增长10%以上, 版权产业出口额增长20%以上。培育40个中国名牌、500个广西名牌和60个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形成200家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优势企业[2]。全区知识产权法治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场主体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明显提高, 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重点优势产业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有效支撑创新型广西建设, 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二、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 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后, 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发布了《2012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报告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全国各区域2012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和知识产权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2007年以来, 中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 特别是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后, 提升速度明显加快。从经济区域来看, 中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东强西弱的趋势, 区域差别显著。东部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值达到73.25, 远高于西部地区51.73的平均值。在下页图1中可以看出广西在2007—2012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的排名中居27名, 仅仅优于云南, 青海, 海南和西藏四个地区, 属于全国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图2中可以看出广西在2012年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位于25名, 可见广西的知识产权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全国范围内仍属于落后地区的现状没有改变。
最近的几年, 广西知识产权的发展迈出了跨越的第一步, 专利创造能力也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为此广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以“抓创造、促运用、重保护、强管理”为主线, 全面开展全民参与的发明创造活动, 大力倡导努力实现发明专利实现倍增的目标, 质量数量同样重视抓专利申请成果。2013年广西年度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1.438万件, 比上年增长121%, 又一次的实现倍增, 年增长率再次位居全国第一。“十二五”计划实施以来, 广西省发明专利申请并受理的数量达到了2.3644万件, 顺利地完成发明专利倍增计划。2013年全区3种专利受理量突破2万件, 同比增长71%。全区拥有发明专利1 295件, 比2012年增长43.73%, 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广西专利综合实力指数上升两位, 由全国第二十五位升至第二十三位[3]。
表1中可以看出, 广西各地市专利申请量2013年度较2012年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中柳州市和北海市增长率均超过了百分之百, 玉林市和河池市增长率也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授权量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河池市与北海市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梧桐市的授权增量达到了百分之一百五十。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桂林市授权量同比增长只有百分之三左右, 可见广西省内的知识产权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均衡。
(二) 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广西知识产权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特别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后开启了广西知识产权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但是就总体而言, 广西知识产权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仍旧处于落后地区, 广西知识产权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缺乏拥有自主, 各地域发展不均衡
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广西企业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品牌。主要原因为一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 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 参与竞争主要不是依靠研发核心技术, 而是建立在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低成本优势。二是多数企业不重视研发, 研发机构不健全。今年来知识产权在广西各省市虽然取得了不同的发展和进步, 但个别地区存着较大的差距。以2013年的发展为例, 柳州市和北海市增长率均超过了百分之百, 玉林市和河池市增长率也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南宁和桂林两大市增长只有百分之五十几。这与地方知识产权发展的投入和重视有直接关系。
2. 创新人才缺乏, 高质量科研成果、专利不多
广西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小, 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 国家两院院士1 300多人中广西仅有1人, 各领域科技领军人缺乏, 企业高级工程师不足, 致使高质量科技成果和专利不多。人才不足已成为企业创新最突出矛盾, 制约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广西一些中心城市, 很难招聘到区外重点大学毕业生, 就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在当地也很难招聘到企业需要的科研人员。
三、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激励知识产权创造, 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的激励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 坚持技术创新以能够合法产业化为基本前提, 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 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努力方向。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全民创新, 促进知识产权的多产出和高水准。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体系, 搭建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与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引导和支持金融及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专利等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加强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职能。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组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 组织专利创造和运用行动, 促进重大发明专利产出
实施重大发明专利研发与产业化专项, 围绕重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领域,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利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 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战略优势。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 以鼓励和支持发明专利申请为重点, 加大资助和奖励专利申请的力度, 引导企事业单位将专利工作融入技术创新全过程, 提高运用专利制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能力, 推动技术专利化, 提升发明专利和职务发明专利的比重, 并促进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Z].2008.
[2]广西知识产权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意见[Z].2009.
企业知识产权现状与对策 篇5
一、引言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已逐渐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而知识产权作为知识最主要的表达形式和法律依据,不仅成了企业保护创新成果、获取利益、赢得领先地位的竞争利器,而且也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世界发达国家及著名跨国公司都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纷纷通过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保持其在全球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为了增强科技竞争力,我国积极推进专利制度的规范化,积极发挥知识产权的基础性作用,效果颇为明显。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37.7万件,同比增长15.9%;授权3种专利共计131.3万件,同比增长4.6%。201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42.7万件,占国内总量的60.6%;我国企业获得发明专利7.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54.9%,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逐步稳固。
随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逐步稳固,国内企业围绕关键技术的保护、专利布局日趋规模化、系统化。企业如何有序、规范地管理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起步比较晚,真正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屈指可数。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存在专利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规划等的种种问题。(1)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薄弱
国内大多数企业专利保护意识不强,没有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利人员,缺少专业人可以把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的,导致许多专利在申请后无人管理,未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更谈不上把企业的实践和专利的运用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服务。(2)专利申请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工作往往与技术人员的研究开发工作相独立,与其考核和业绩均没有直接关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激发其专利申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效果,造成企业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后果,我国企业将会被外资公司不断高筑的技术壁垒所包围,最后沦为世界产业链的最底层,其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也就无从谈起。(3)管理工作缺乏战略规划
现在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相关方面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许多企业成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造成技术流失,这样还很容易导致陷入专利的“雷区”,做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的违法行为,不仅要支付高额赔偿,更甚者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举一个例子来说,深圳市某厂的产品属荷兰菲利浦公司在中国获权的专利保护范围,被诉侵权,不但自行销毁了模具和侵权产品,还要支付巨额赔款。(4)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我国企业很少有常设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人员处理相关事务,大多数是通过法律顾问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管理,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的时才会想到请相关的法律机构来处理相关事宜。这样就造成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缺乏应急机制,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从而对企业自身造成诸多损失。(5)不利的外部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身存在缺陷。我国1980年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虽然目前已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根据实际情况作过一些调整,但是,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和《版权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本身的不合理性现象。例如,专利法规定的专利审批期限过长,专利费用过高,这样容易造成大家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够高。同时,民众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市场上盗版横行,低廉的价格优势很受欢迎,使正版产品处于不利地位。
三、解决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对策
落后的知识产权管理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知识产权现状急需改变,企业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大致分为4类:
(1)集中管理模式,如美国的 IBM 公司 ;
(2)分散管理模式,如日本的东芝公司、德国的拜耳公司;(3)行列管理模式,如日本的佳能公司;
(4)集中+分散模式,如中兴通讯公司。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企业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解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对策。(1)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科技企业在利用法律环境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同时,应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建立奖励制度,鼓励知识产权申报,将其收益纳入员工考核体系当中,调动员工的创新意识与积极性;
(2)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责任,与员工签定知识产权相关协议,做到责任到人;
(3)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指派专门的部门负责;(4)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勉励员工;
(5)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从员工能力、研发水平和市场运作等方面进行合理激励;
(6)规范技术转让与引进合同管理。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以制度、系统与考核作为实施的保障,建立起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将知识产权工作渗透到公司经营的研发、采购、营销、财务等各个环节当中,使公司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实现最大化的共享、公开、易于检索和分析。
(2)坚持市场导向,优化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机制
我国企业应该转变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思想,应实现从生产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资本为第一资源向知识为第一资源转变;从市场价格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从以管理人、财、物为主向管理知识和技术转变;从追求产品数量和质量,向追求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知识产权的战略机制,增强企业自身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加大企业产品存在的附加值和科技值。(3)尊重和重视知识产权,提高企业自身的软实力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高层领导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才能起到规范知识产权工作、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增强员工知识产权意识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日本企业普遍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日立公司对专利转让和引进谈判非常重视,每次谈判,日立公司都会由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律师、专利代理人和知识产权本部负责专利沟通管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一个最佳的团队出席谈判会。同时日本公司非常重视对内部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培训。日立公司会不定期的在公司内部开课,供知识产权人员进修。(4)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服务,发挥政府职能
美国在知识产权的实施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超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提出“要采取独自的政策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振奋企业精神”,并首次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从而达到利用长期积累的科技成果,巩固和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以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的目的,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共赢。欧洲专利局也提出了降低专利成本和加强中小企业服务的战略重点。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已经成为美、欧等一些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核心环节。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更快捷地获得授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完善知识产权立法,适时调整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现状及原因分析 篇6
【关键词】 感染知识培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0-01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卫生部开展的“医院管理年”、“二甲医院复评”等活动中,医院感染管理都被列为专项检查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摆在了医院管理的重要位置。针对我院二甲复评中医院感染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充分说明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前沿。现就医院感染培训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1 培训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包括各级各类医技护药等专业人员的感染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进修人员、新进院人员的岗前感染知识的培训;保洁人员、总务后勤、护工等消毒剂及医疗废物知识的培训;各临床科室兼职感染监测员的专业感染知识的培训;行政管理人员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
1.2 方法
1.2.1 集体讲解 如举办全院医技护药学习班,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座等。
1.2.2 参加学术会议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兼职监控员参加省级以上医院感染学术会议。
1.2.3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根据本院不同时期医院感染情况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2.4 影像教育 组织全院医技护药人员分批观看医院感染监控录像片、教学电影,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
1.2.5 即学即考 每次学习完毕即进行考试,85分以上为及格,对成绩不及格者再学再考,直至合格。
2 培训计划及内容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培训计划及内容:如医院管理者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临床医生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的培训。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正确洗手、医院感染的隔离技术、医院的消毒与灭菌技术等应用的培训。感染监控员进行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标准等培训。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的概念、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的培训。
3 培训结果
3.1 通过理论考核与现场检查感染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及日常院感质控检查情况分析,护理及行政人员院感知识及执行力度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医生次之,保洁人员与总务后勤人员的院感知识较低。
3.2 从培训到会情况分析,护理人员培训到会率最高,后勤及辅助检查科室人员到会率最低。
3.3 从参加学会及培训班情况看,重点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参加会议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职能科室。
4 分 析
4.1 护士和行政人员的培训率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部分人群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重视,尤其是行政人员能够积极参加到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这与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及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关,大家都迫切希望学习新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4.2 保洁人员与总务后勤人员的培训率较低,这与他们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有关,这类人员年龄大、流动性大,文化程度普遍低有关。然而值得可喜的是通过学习他们大多数都能够对医院感染知识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注重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他们个人、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
4.3 医院感染兼职监控员的培训率较高,合格率较低,由于对此类人员的培训专业性较强,有些人员第一次接触感染知识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同时由于医院的一些硬件设施不到位,也使监控员掌握的医院感染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这也提示我们以后要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
4.4 医技护药人员的培训率较高,合格率也较高,说明他们是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基础,只有做好他们的培训与实际运用的工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感染知识,创造优良的安全的医疗环境,提倡“慎独”精神,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
4.5 消毒灭菌效果的合格率偏低,大多数是因为消毒剂浓度不合格造成的,这也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对消毒灭菌知识的培训力度。
4.6 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较低,他们中的主要问题是医疗垃圾过满、医疗垃圾密封不严、医疗垃圾的记录不完整。但可以肯定一点,大家都对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有了明确认识。能够正确区分,这也为今后对保洁、总务后勤人员的培训时要注重医用垃圾的清运和记录。
5 讨 论
5.1 存在问题
5.1.1 现行的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没有系统的教科书,使培训有支离破碎的感觉,缺乏连贯性、条理性。
5.1.2 培训多侧重于学习医院感染专科知识 实际上感染知识是一个和多方而学科融会贯通的科学,目前我国缺乏一些相关的边缘学科对医院感染的影响的培训。如公共卫生学、职业伤害、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等。
5.1.3 培训与实际有脱节的现象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困难的问题。
5.1.4 工作与教学的矛盾 临床工作忙,病人多成为许多人不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学习的理由,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5.1.5 培训的教师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目前大多采用幻灯片教学,虽然形象化但却缺乏实际操作和动手的培养。
5.2 小结 通过对我院二甲复评院感培训的总结与分析,说明医院感染控制的教育是医疗质量的关键和前沿。发现医院文化的学习力,把医院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环境,建立并完善持续性学习机制。[1]主张进行有计对性、通俗易懂、循序漸进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才能发现医院感染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才能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知识链模型研究现状与评述 篇7
1 知识链与知识链模型
“知识链” (knowledge-chain) 的研究源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在供应链成功应用到制造业之后, 人们想到是否可以把这种以物流为主集成化、系统化思想, 应用到基于知识流的产学研合作上, 形成一种系统、集成的知识供应链, 以促进知识的快速转化、应用、增值和创新。基于这种考虑, 学术界学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角度对知识链给出了定义[1]:宏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国家的创新体系, 中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对供应链相关企业资源进行的知识整合;微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以顾客为中心, 满足知识的供需平衡。
知识链模型是知识链定义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的事物。知识链模型的构成机理是“知识流”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 企业成员进行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的过程[2]。鉴于知识链定义的广泛性, 不同的学者探讨、推出了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 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也不大相同。基于研究者不同视角, 我们可以把众多的知识链模型分为3个大类: (1) 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2)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3) 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同时, 也有学者尝试从其他学科出发构建知识链模型, 比如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
2 知识链模型研究
2.1 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较早提出知识链模型的是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 他们认为知识链是组织知识和核心竞争力相联系的桥梁, 并在借鉴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 构建出如下的知识链模型 (见图1) [3]。
该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组成, 主要活动功能由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5个阶段组成;辅助活动功能由领导、合作、控制、测量4个层次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 而这一产出就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Holsapple和M.Singh研究基础上, 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基于该知识链模型缺乏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考虑, 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 (见图2) [4]。此知识链模型增加了外部环境, 改进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反馈, 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的本质联系, 在知识和竞争能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徐建锁、王正欧在总结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和刘冀生教授的改进的知识链模型的优、缺点后, 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应该采用的不同知识管理方式, 对知识链模型进行了深层次的改进 (见图3) [5]。改进后的知识链模型, 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另外, 模型中还加入了用户这一环节, 更加突出了知识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流动, 也即知识的反馈过程, 把知识有效地贯穿于外部环境、企业、用户之间, 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它突出了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的重要性, 启示我们企业的知识链是以知识创新活动的知识流为中心的, 而不是以物流活动为中心的知识链。
2.2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徐建锁、王正欧等人的知识链模型引入了用户这一关键环节, 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但该模型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供应链, 也未能反映供应链中知识流动的网状特征、双向循环流动性、知识活动的多元价值增值性以及知识链的技术依赖性。在继承以上模型优点的基础上, 刘勇军和聂规划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知识链模型 (见图4) [6]。在该模型中, 知识在供应链中的传播和扩散具有“两维性”, 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 同一层次主体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从横向来看, 供应链知识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 其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规模呈不断放大的趋势。
刘思峰、施琴芬则把物料供应链过程与知识创新过程联系起来, 建立了一个知识链模型 (见图5) 。他们认为:知识创新的过程实质, 即是包括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3个阶段的一种知识流动过程。在知识创造阶段, 知识供应链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好企业知识库这个创新平台。知识的来源有企业内部结构化、非结构化知识和外部知识两个方面。在知识的转移阶段, 最终形成新的生产技术, 这是知识链上最关键的环节。在知识的应用阶段, 生产制造出知识的载体———产品, 经过分析, 最终流向用户手中, 在顾客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 企业的知识创新的到了回报[7]。
对于这个问题, 蔡翔、严宗光等也有研究, 他们把知识在知识链上的流动分为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转移、经济化3个阶段, 且把知识的流动与物料供应链工程连接在一起, 这与刘思峰等作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8]。李瑁、汪应洛和孙林岩则从供需关系角度建立了一种知识供应网络, 分析了制造业知识供应链中结点内部的5种知识活动, 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产生、知识内部化及知识外部化[9]。
2.3 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企业是一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 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 因而不同知识创新的知识链之间存在交叉, 当一个企业和其他的企业建立一种知识创新联合体时, 一个知识创新联盟就形成了[10]。同时王平等学者认为知识链不仅是不同企业主体之间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 而且包括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因此, 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11]。
吴冰和刘仲英继承了以上的观点, 把知识链看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他们指出单个供应链成员不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网络之外, 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 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 协调知识创新活动, 因此他提出了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 (见图6) 。这一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 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 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12]。
张曙、李爱平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供应链》一文中提出应该借鉴物料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建立知识链, 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联合, 建立了产学研联合的知识链管理模型 (见图7) [13]。知识链模型描述了采用供应链管理原则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和改进, 主要有技术创新是产学研联合的产物, 是一个具有反馈的知识流闭环回路, 是一个集成的系统。
2.4 其他知识链模型
同时, 我们也发现有学者尝试从其他视角研究知识链模型, 比如宋建元、张钢从知识链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的知识链过程模型、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等。
宋建元、张钢将企业的知识链分成四类活动, 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创造和知识内化, 通过互相依存的这4类活动, 企业逐步实现从个体知识向群体知识、组织知识的扩展, 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 从而使知识实现不断增值 (见图8) [14]。
张志亮等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相图理论, 从系统的角度, 对企业知识链进行研究。利用相图基本原理和特性, 把知识链内容同相图的各组成因素相匹配, 构建或再造知识链, 并找出链中各业务活动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企业知识链就是围绕企业竞争优势, 设计知识流, 将知识的贡献、发散、学习和存储等环节有机地统一, 不断使企业的智产增值的集成化知识管理过程 (见图9) [15]。
苏海、蒋祖华、梁军等人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链模型 (见图10) [16]。知识地图是在网络环境下对分散的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标记, 并以可视化方式来支持知识链的各个活动。但当前的网络技术由于缺乏对知识语义的处理能力, 使知识地图的自动生成较为困难, 需要知识管理专家承担更多的工作。而知识网格为知识资源之间赋予了更丰富的语义关系, 使知识索引的自动化生成成为可能, 能有力推动知识地图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除此之外, 国外学者Cohen和Levinthal从知识链的2个要素:意识和反应, 以及企业的外部意识、企业的内部意识、企业的内部反应、企业的外部反应4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的角度建立的知识链模型也是值得一提[17]。西安交通大学魏斌指出:知识链并非是以以往模型所暗示的线性形式发生, 其往往以非正式的、非预计的方式发生[18]。企业中存在由多条链条组成的知识网络, 这些链条可被分为4种模式:搜索链模式、吸收链模式、激活链模式和辐射链模式, 4条知识链均由资源、活动、过程、产出和价值体系构成。
3 结束语
作为知识链概念形象化事物的知识链模型, 伴随着知识链的研究也日渐深入。目前有关知识链模型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我们将知识链模型分为3个层次: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尽管三者的研究出发点有所不同, 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起点均源于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几乎所有的国内外知识链模型的研究思想都没有脱离C.W.Holsapple知识链的基本思想, 大多数都是尝试性的改进。
(2) 同时, 我们也发现有学者尝试从其他学科出发构建知识链模型, 比如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 苏海、蒋祖华、梁军等人提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链模型。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作为还没有成形的理论研究, 完全可以从学科借鉴和交叉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篇8
一、国内研究文献情况分析
随着1998年国内第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文章《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诞生,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取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为了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现状,选用国内学术文献较为权威的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来源,对1998年至2010年9月份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组分析。其中文献类型选择为: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专利。选用“知识管理系统”为检索词,检索途径为主题。CNKI自动将检索词扩展为知识管理平台、KMS等同义词,共检索到文献3425篇。
1、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来看,自1998年以来相关文献逐渐增多,自2004年以来每年文献量均超过300篇,2007年为最高峰年发表487篇。另一方面从文献的类型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期刊文献2485篇,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3%,博硕士论文620篇占总量的18%,专利成果33篇仅占总量的1%。从文献的研究资助情况来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的成果418篇占总量的12%,说明国家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研究的层级逐渐增高,专利可以看作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但是从专利的数量来看,相关的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2、文献按照学科类别分布来看(如图2所示),根据各学科发表文献量,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为:企业经济、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管理学、教育。其他学科如:电力、医学、机械工业、农业、旅游等也有相关成果。
从该分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发展脉络。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发端于企业经济的研究,随后图书情报、教育、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研究比较密集,成果也最多,其他学科也针对各自行业的特点开发出了适合各自领域的知识管理系统,每个学科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
企业经济主要着眼于组织创新、组织知识链角度;图书情报研究者早期主要研究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差异,近期主要研究知识构建、知识组织、知识服务;计算机研究者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的相关实现技术,如技术框架、知识获取技术、本体论等。管理类研究者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的理论模型,如知识价值链模型等。
3、从来源单位以及作者来看,文献量最高的单位5个单位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献量最高的作者为浙江大学的顾新建,共发表相关文献18篇。
4、关键词是评价文献的重要特征,通过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分组对比可得出如下结论:
(1)关键词为“隐性知识”的文献远多于“显性知识”文献,说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当中,仍然以隐性知识的研究为核心。
(2)在知识管理的流程中,相关研究的文献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发现、知识集成,说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流程中关注的重点。
(3)从采取的主要实现技术(如表2所示)来看,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类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依托本体能够在语义层次上明晰化描述领域问题的优势,是解决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的优选方法。
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主要有两种策略:编码化和个人化。编码化策略重视利用计算机对知识进行编码、存储和共享,而个人化策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早期的知识管理系统开发主要采用编码化策略,主要利用知识库、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系统内显性知识的管理,另外知识地图、案例推理等技术的开发的系统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近几年随着实践的不断成熟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编码化策略在处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流程中的不足逐渐凸显,个人化策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以博客、维基等为代表的Web2.0技术,在促进知识转移和共享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知识系统的开发在向编码化和个人化策略相结合方向靠拢。
(4)知识管理系统模型主要有工作流、知识链、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螺旋转化等模型。
(5)近年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绩效评价也是相关的研究热点,国内主要以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国内其他比较典型评价模型还有基于系统生命周期的评价模型、平衡计分卡(BSC)和COBIT相结合的评价模型。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等。
国外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目前的代表人物有Chua等,他们研究的重点主要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影响因素、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特定情境下知识管理系统的实施,分布式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集成是近几年知识管理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上,主要研究评价指标和模型,影响力较大的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Skandia等评价体系和模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有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注重系统集成:一是从以前以某种知识管理技术为核心开发管理系统制,集成知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二是注重与其他系统的集成。
2、敏捷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可移植,可重构,可定制,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是未来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3、本体技术的应用:因为本体的在重用性、共享性的优势,近几年研究的知识管理系统几乎都依赖于本体关键技术。
4、非技术因素: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组织文化、制度等非技术因素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性。
二、知识管理系统产品现状
根据知识管理系统产品的发展历程,可以把知识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静态型系统,主要解决组织中存在各类文档的管理,方便知识的统一存储与共享,这类系统往往是由文档管理系统转型而来,目的是促进显性知识组织和再利用。第二个阶段是动态型系统,这个阶段主要是实现知识的动态管理,主要解决组织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等,通过动态知识管理加速知识的沉淀、共享与应用。第三个阶段是整合型系统,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设计时兼顾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提供知识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由于国外知识管理实践起步较早,产生了许多应用成果,许多企业由于成功的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典型的例如微软、IBM和惠普公司。而国外的知识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在功能设计方面较为完善,大都覆盖了知识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将知识管理的效能发挥到了最大化。
国外知识管理系统产品主要代表有:IBM的Lotus、微软的Share Point、Autonomy。
IBM的Lotus由其早期的文档管理系统为核心逐步发展应用而来,强调高效的协作办公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现在逐步向着一个综合性的智慧协作平台发展,具备基础协作能力、实时沟通能力、随需应变能力、社会化能力。
微软的Share Point以早期的微软知识库技术为核心发展而来,是一个集门户、内容管理、基于工作流的协作为一体的工具,能够对个人、组织和信息进行整合、组织、检索。用户可以通过门户内容、布局和目标受众进行个性化定制,快速方便的找到相关信息。
Autonomy主要功能为企业级的数据检索,其核心是建立在独特的香农信息论和贝叶斯概率论的基础之上的模式识别技术,以语音、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搜索见长,是国际企业级搜索界的领先者。
这三个软件的基础技术路线不同,因此对知识管理体系规划也有所不同,Lotus以文档管理为基础,Share Point以知识库技术为基础,Autonomy以企业搜索为基础,都尚未全面覆盖知识管理生命周期的各类问题。
国内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早期我国企事业单位建设的知识管理系统要么直接照搬国外的系统,要么仅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简单改进,就贴上了“知识管理系统”作为宣传口号和标签,并没有构建成功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随着知识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内很多企业都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成为这些企业保持并进一步扩大自身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管理软件公司纷纷推出知识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甚至出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专业服务商,涌现出了大量的知识管理系统,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蓝凌EKP、用友致和、拓尔思、泛微等,这些系统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功能较为完善。
三、我国知识管理框架标准
虽然知识管理在我国各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知识管理的概念和框架模型在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很多软件厂商都声称自己的产品是知识管理系统,更多地是表明了知识管理概念的混乱,这些软件虽然也涉及到了知识管理的流程,但是只是涉及到流程中的几个环节,不能贯穿知识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不能称之为知识管理系统。
2009年8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编号为GB/T 23703.1-2009的知识管理框架的国家推荐标准,对知识管理的概念术语、框架模型进行了定义(模型如图1-2所示)。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意义重大,迈出了中国知识管理标准化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知识管理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为我国各类组织和个人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该标准将会逐渐发挥指导作用,促进知识管理系统开发规范化和知识管理系统市场的有序化。
参考文献
[1]邓志鸿,唐世渭,杨冬青.面向语义集成——本体在Web信息集成中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2002,(01).21-23.
[2]雷聪.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综述[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181-184.
[3]盛小平,何立阳.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3,(1):36-39.
[4]袁冷梅,黄烟波,黄家林.知识库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3):147-149.
[5]钱忠胜.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4):242-244.
[6]王长福,罗晓沛.基于知识链模型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24):4-7.
[7]刘学军,彭乙.知识管理系统综合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02).16-25.
[8]王道平,许有志,王锐兵.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软科学,2008,(12).:2-15.
知识现状 篇9
一、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现状分析
(一) 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的上市公司较少
我国上市公司1000多家, 但是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的公司却不多。2006年至2008年我国共有113公司一年进行知识产权评估活动。具体知识产权评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深交所2006年至2008年有知识产权评估的公司分别是34、44、19, 总数只有96家公司, 而上交所则分别为7、8、2, 总数为17家公司。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较少, 比重都在10%以下。而在知识产权评估的公司之中, 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的差异:深交所知识产权评估数量高于上交所, 比重也明显高于上交所。显然这与上交所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低, 而深交所主要是创投和中小企业 (中小板) ,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有关。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数量有限, 知识产权保护意思不强。
(二) 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单一
目前国际上知识产权评估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与市场法。根据统计结果发现, 2006年成本核算法有36家, 2007年有49家, 2008年有19家, 共占评估总数的90%;而用收益法共有11家公司, 占10%;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的则没有;还有些公司对于不同的知识产权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 如光明集团家具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商标所有权采用的收益法评估, 其他知识产权则采用成本法中的重置成本法评估 (如表2所示) 。同时在评估方法的说明上, 成本法有的用成本加和法、资产基础法替代或者重置成本法;商标权主要是采用收益法。而用市场法评估知识产权的项目则未发现。
(三) 知识产权评估项目名称多样化
2006年至2008年知识产权评估披露信息发现, 知识产权评估披露项目名称多样化。其中有60家公司-年披露为无形资产, 占总数的51%, 以其他无形资产形式披露的有8家公司;以非流动资产形式披露的有27家公司;三项合计为95, 占总数的81%;而直接将知识产权项目如商标权、专有技术单列的则只有9家公司;只有总数的8%。可见, 对于知识产权评估项目规定不详细, 不统一。有的公司甚至同一年有几项无形资产, 但是却无细目, 对于评估知识产权项目披露略显粗燥;有的公司则分别详细披露知识产权细目, 如表3所示:
(四) 评估结果差异较大
知识产权评估项目中, 2006年至2008年有73家公司评估值大于帐面价值, 也就是说有61%通过评估实现了资产增值, 其中甚至有8家公司帐面价值为0, 通过评估才有了相关知识产权的价值体现;有26家公司与帐面价值相同, 有19家公司知识产权评估降低了资产价值。即13%通过评估减少了资产价值。同时, 同一公司由于拥有多项知识产权, 其不同的知识产权则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同类的知识产权在不同的公司由不同的评估师也有不同的评估结果;有的大于0, 有点小于0, 有的等于0。统计结果说明:知识产权评估能使大多数上市公司实现价值增值, 如表4所示:
(五) 评估目的种类繁多、目的性明显
知识产权评估的目的有资产置换、投资、定向增发、股权转让、低偿债务以及股权收购等, 最主要的是资产置换、股权转让、股权收购、资产转让等 (表5) 。其中, 以为股权转让而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的公司最多。显然, 我国知识产权评估的目的性非常强, 只是依法在涉及股权或者资产所有权变换的时候才会进行知识产权评估。主动进行知识产权评估以便进行积极管理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同时, 由于知识产权评估的目的性, 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评估企业更少。
二、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 上市知识产权评估重视不够, 存在漏评情况
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最初是解决企业运营资金不足问题而产生的, 上市之初, 一股独大的环境导致其拥有企业实质控制权, 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和重要性, 没有对专利、著作、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另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 一部分公司可能有意漏评, 以便在“合适”的时候操作股价, 在资本市场获利, 亿安科技就是典型案例。总之, 很明显的, 上市公司只是在涉及股权或者债务重组等国家规定必须评估的时候才评估, 评估的主动性并不强。
(二) 知识产权评估披露不规范
目前上市公司根据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知识产权的账面价值、减值准备累计金额、累计摊销额、使用寿命、摊销方法等各项信息, 这能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 基本满足了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披露的具体规定, 关于知识产权评估的披露主要是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根据资产评估中关于无形资产的披露。因此, 知识产权评估披露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的披露详细到具体的专利或者商标;有的直接披露为无形资产。
(三) 知识产权评估方法使用单一, 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知识产权价值
评估知识产权主要是借用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 如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收益法, 但是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有着本质差别, 因此, 这些方法在进行知识产权评估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知识产权评估主要产业成本法, 成本法包含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知识产权形成的实际支出成本, 采用历史成本法可以满足客观、一致、谨慎原则, 但是不能体现知识产权形成成本与未来收益的关系, 也不能有效区分维持知识产权费用和增加其价值的投资成本。而重置成本法以现价为基础, 但是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则很难有现价依存, 主观性太强。由于我国是在涉及产权变化或者债务重组时才会要求进行知识产权评估, 因此, 知识产权的被许可方是可以通过要支付多少使用费用而采用重置成本法。另外, 由于知识产权的开发成本与收益水平一般不对称, 同一知识产权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收益法进行评估, 得出的结论却可能大相径庭。可见, 知识产权评估方法选择不当会影响评估结果, 从而不能真实反映知识产权的价值。现实除商标权采用收益法外的大部分知识产权评估均是采用成本法, 没有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比较, 难以客观反映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
(四) 评估价等同于交易价格, 知识产权评估在产权交易中的作用背夸大
知识产权评估是专业评估人员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 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服务, 形成价值意见供企业决策时参考, 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促进公平交易。通常, 市场对公开交易的知识产权有其自身的定价机制。因此, 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只是其交易定价谈判的基础, 最终的成交价则应当由交易各方谈判决定。但是, 许多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交易时, 往往简单直接地将评估价作为交易价格, 这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不能真正体现企业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而且为评估机构和交易企业勾结埋下伏笔;另一方面, 也与知识产权评估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参考性等固有特点不符。
三、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解决对策
(一) 规范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信息披露制度
关于知识产权评估的披露制度的完善涉及到公告时间、公告内容。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披露是以临时公告形式在资产评估报告中披露的, 不利于投资者完整了解公司资产状况。因此, 资产评估报告不仅要在临时公告中披露, 也要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同时, 在披露信息中应当有相关知识产权评估项目的明细、取得方式、取得时间、到期时间、评估方法、帐面价值、评估价值、评估依据等。
(二)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方法
上市公司评估结果一般是一种评估方法而得出的, 而不同方法由于其评估条件的不同, 可能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显然方法的选取直接决定评估结果是否科学, 应当采用两种或者以上的评估方法以利于信息需要者进行比较。
(三) 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法律, 强化知识产权评估责任
有关资产评估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公司法》、《刑法》、《证券法》;《民法通则》;《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确认的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等。这些法规中规定知识产权评估师责任的非常有限。因此, 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以明确知识产权评估师的责任。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作用更加显著,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 重视和加强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对于我国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rd, Michael J:“Intellectual Property Valuation Challenges”, Licensing Journal, May2001, Vol.27Issue5.
[2]张阳:《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探析》, 《知识产权研究》2006年第4期。
[3]刘志彬:《中国资产评估机构执业环境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4]于永春、周耀光:《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显著刍议》, 《公共支出与采购》2009年第7期。
[5]李月明:《对我国知识产权显著的分析于对策思考》, 《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1期。
[6]刘勇:《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式跨越民营企业出口绕不过的壁垒》, 《国际技术贸易》2005年第4期。
[7]夏瑞林:《知识产权:民营企业出口绕不过的壁垒》, 《对外经贸实务》2004年第6期。
[8]南振兴、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版。
知识现状 篇10
专利权、专有技术、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 其具体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很少进行单独的列示和披露, 国内关于知识产权信息的相关披露研究也较少。“信息披露质量”的内涵不能规范, 则评价指标难以统一, 所以, 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评级制度呼声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知识产权披露制度作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一个子系统, 无论是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质量的界定, 还是质量测度, 都是一种探索。
200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指导意见》, 2006年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说明书》和《信息披露规范第1号———招股说明书》, 在这三个文件中做出了对于知识产权披露的初步规定。同时,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但事实证明, 会计准则的规定不仅范围过于狭窄, 而且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公司的知识产权 (无形资产) 信息。2010年6月29日, 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1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中知识产权信息做出进一步规范, 强调对无形资产情况的披露, 明确提出对知识产权的披露。
通过对沪市A股年度报告的统计, 剔除不涉及无形资产的年报, 查找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的年报, 从而得到, 由2001年的299家上升到2011年的652家, 可以看到, 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的公司数在不断增加。但是, 仍有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日益受到投资者关注的今天, 这样的披露对投资者传递的信息不够全面、有效、充分。为了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及信息使用者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为一种会计改进, 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至少应包括:1.知识产权数量、权属、取得方式和时间、使用期限或保护期;2.知识产权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增减变动信息;3.知识产权纠纷信息以及交易情况 (特别是关联交易) ;4.知识产权技术储备情况;5核心技术人员及变动情况;6.自主研发所需的时间。
结合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内容的界定, 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质量是以财务报告为载体, 应符合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五个方面的质量要求, 能够客观及时完整地向报表使用者传递公司知识产权的内容。这些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价值影响、业务活动、股价变化和对投资者利益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件的查阅, 发现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随意性强, 内容粗略, 缺乏规范性。
第一, 披露项目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直接将拥有的知识产权列入工业产权中进行整体披露, 不进行明细分类和具体披露;还有的列入无形资产明细表中, 进行总体披露。这些披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投资者无法辨认公司所披露的项目属于哪种知识产权, 并且也无法正确估测其价值, 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第二, 披露的具体内容不规范,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上市公司根本没在附注中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有的公司仅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简单描述。
(二)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公司较少。
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总上市公司数量的比重虽然在逐年递增, 但这一比重仍不高, 对于报表使用者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数量的不足导致投资者决策时相关信息缺失, 从而引发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已有研究表明, 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提升公司市场价值。
(三)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价值反映不真实。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知识产权比例较低, 这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异。美国S&P500企业的无形资产占到总资产的80%, 知识产权也占到总资产50%左右, 而我国知识产权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到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其次我国会计准则“重历史轻公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原则要求对外、对内披露的信息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无虚假性陈述。然而, 在实践中, 许多上市公司都做不到这点。他们通过弄虚作假、操纵行为、披露不真实或不充分的知识产权信息来达到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市价、筹集资金方便等目的。
(四) 已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更新不及时。
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目前仅在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 (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 中进行披露, 很少发布临时报告对它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 这样直接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 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知识产权由于其本身无实物形态, 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就需要上市公司对已披露的知识产权信息做到及时更新。现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上市公司年报从1月1日开始至4月30日结束。”由此可见,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间跨度过长, 最早披露时间和最晚披露时间相差3个多月。为保证上市公司不给公众过时和陈旧的信息, 应尽量保持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 否则, 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性将会使信息披露失去本来的意义。
三、规范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制定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相关监管措施。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披露是迫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自愿披露的程度较低, 对此, 监管部门应协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健全法律体系。一方面, 制定相关措施, 提高对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要求;另一方面, 加大监管力度, 督促上市公司在实际应用中遵循公平、真实、可靠原则披露知识产权信息。
(二) 颁布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准则,
在财务报告中对知识产权进行多层次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对公司成长的影响已成共识, 就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现状而言, 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仅对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如知识产权数量、类型等做简单呈报, 但这种披露相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考虑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本文认为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多层次披露并且单独进行披露, 不在任何明细下披露。一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时包括一般性描述, 具体包括:1.研发组织管理水平;2.拥有的知识产权与公司所从事的研发项目及其进展情况、影响、拟达到的目标;3.未来期间企业研发战略;4.公司所处行业涉及的核心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5.知识产权交易情况 (特别是关联交易) ;6.上市公司独立或与第三方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取得重要进展, 该进展对公司盈利或者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另一方面规定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的强制披露范围, 具体包括:1.知识产权价值;2.自主研发所需的时间;3.核心技术情况 (技术来源、技术水平、成熟程度) , 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4.核心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变动情况;5.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种类与数量。
(三) 适时加快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以及持续披露。
考虑到股东、投资者以及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最新状态的需要, 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及时性以及持续披露。持续披露的方式可采取定期报告兼顾临时报告, 并且在公司知识产权出现重大变动时, 及时、持续地发布临时报告, 将有关情况进行详细披露, 这样才可以保证知识产权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贡献以及便于投资者及时了解公司的能力、发展前景, 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正确性和预见性。
(四) 提高披露责任人知识产权素质与能力。
有些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与实际不符, 并不是完全出于故意和不负责任, 而是由于披露责任人缺乏专业知识。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涉及面非常广, 不仅涉及到申请授权、权利归属、交易利用、争议纠纷处理等, 而且还涉及到披露的范围和程度、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如何协调等, 这些方面都要求披露责任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技能。因此, 需要上市公司负责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员工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升知识产权素质, 进而提高有关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业务能力。S
参考文献
[1].韩鹏, 彭韶兵.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测度及制度改进[J].财经科学, 2012, (7) .
[2].Seethamraju.Accounting:empirical mea-sur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0, (20) .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3) .
知识现状 篇11
关键词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笔者走访了湖南长沙、株洲、岳阳、吉首等13个县(市),每个市县分发问卷30份,其中岳阳市发放4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96%。
1 调查情况分析
1.1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了解度
这项指标涵盖的内容有:民众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基本构成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农业知识产权及接触程度等,问卷结果发现,385位受调查者均表示不太了解知识产权的内容,4%的人有较深入的了解,81%的人只了解一点点,更有16%直接回答不清楚。大多数受调查者即使了解,也只局限于专利法和商标法,占到总比例的70%和60%。对知识产权制度完全不了解的人同样多,占到了18%。69%的受调查者在其日常生活中未接触过农业知识产权[1]。关于知识产权了解途径,79%的人是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渠道了解,33%的人是通过别人传说的,22%人是主动学习到的。从以上结果来看,湖南地区民众对知识产权了解不多,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了解更少,其了解还停留在最一般水平,对国家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更新的关注度不够。
1.2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认同度
从湖南农业知识产权认同度的调查结果来看,51%的民众表示,我国应该建立知识产权制度。84%的民众表示农产品必须有独立的商标,65%的民众在选购农产品就是以商标来认定和选购的。在商标选择倾向性上,22%选择著名商标,40%选择驰名商标,21%选择名优认证标志。由此可见,当前,湖南公眾对农业知识产权的认同度相当高,他们对农业知识产权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作用也表示非常认可。但他们在自己选购商品时还是能保持相当高的理性,如针对问题:购商品和服务时,是否只倾向于品牌,80%的人表示会,但在同类商品上,当品牌的商品价格高出非品牌商品很多时,选择品牌商品人数比例下降了近30%。
1.3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依赖度
调查表明,多数民众愿意购买具有知识产权的农产品,购买这2种商品的比例分别为60%和65%,这是由于他们对产品质量、信誉、先进技术的认同与信赖所至。在生产中,民众最关心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38%的人认为种子行业最需要保护[2]。此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以及农业生产流通环节也需要保护,分别占34%、14%和14%。由此可以说明,民众对湖南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方向的认识是相当清晰的,在现代农业背景下,种业也即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显,这是当前湖南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2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专利产品市场选择弱化
湖南每年11月前后在长沙市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世贸农博会,从农博会所反映的实践情况来看,农业专利产品的市场认同度与农业商标相比相差甚远,一方面,每年农博会湖南参展的农产品专利不多;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业专利产品表示不太认可。调查可见,消费者在农业专利产品和农业商标产品中进行比较选择时,18%的受调查者会选择农业专利产品,而更多的人不会选择,只有极少数人表示无所谓。选择农业商标商品的消费者比选择农业专利商品的消费者明显要多,近90%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选择知名商标农产品。
2.2 农业商标中有标商品与无标识商品共存
市场交易中,商标能让消费者在复杂的商品市场中一眼相中,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搜寻环节,降低成本。依经验,商标标识商品无论是否知名,其引吸力大均较大。无标识商品由于存在一定的弊端,缺少生产者对于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承诺,因此很难于被消费者认可与选择,也很难于被大众所认同。但在调查走访中,湖南农博会上无标识农产品却刚好与这一规律相反。农博会湖南参展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有自主的商标标识,从而在市场中体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但农博会上依然存在一批无任何标签的农产品,同样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广大消费者对于这些农产品同样也表示认同,这主要是初级和裸装农产品等,包括茶叶、蜂蜜、现榨芝麻油、农副产品及干货等。对于这部分初级农产品和裸装农产品,由于其对商标的依赖度差一些,其商标保护可以适度弱化。
2.3 农产品商标保护多元化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商标,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在法律上讲,其并不具有太强的保护效力,最多只是对商品资质一种夸赞而已。这种称号上的商品若存在商标侵权行为,一方面从称号上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权利救济,另一方面授权机关也保护不了这种商标,最后还得以司法为基准去解决问题。其次,各级地方政府所授予的称号其地域性特点非常显明,若商品想要扩大流通范围,从地区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那么在更加广阔的范围的认同度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我国统一的商标市场。
3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
3.1 坚持知识产权的总体发展规划
首先要考虑国家综合利益如何实现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然后要考虑知识产权方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原则,最后还要考虑如何构建公正合理的知识产权国际秩序原则。要深入把握我国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要使知识产权保护在强度上合理、在范围上适度;制定知识产权与之配套的发展政策。此外,建立和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扶持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加大力度保护与扶持植物新品种的发展与培育,进一步协调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和农民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利益。
3.2 开拓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新思维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相背离,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国际化竞争中,国家本身的现实总是被忽略,特别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前仍然相当缺乏,这种制度的低下需求下与高度供给之间的不对等,影响制度运行的效率。尤其对于一个低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追风,一味地弃自身特点而不顾,全部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高标准要求进行制度设计,那么,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成本承担者与知识产权最终受益者之间就会发生严重的错位,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承担知识产权保护的高额的制度成本;另一方面,国内的知识产权,包括技术创造等,还处于被动模仿状态,因而农业知识产权领域中的这种错位的格局就会体现得更加显明。
参考文献
[1]丁超英,李棋,刘浚峰.关于湖南省水稻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构想[J].湖南农业科学,2008(1):55.
[2]刘勇.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制度创新——基于湖南的实证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6):20.
贵州省企业知识产权现状研究 篇1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企业间白热化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创新能力的较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了解贵州省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对于推动知识产权战略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对43家企业进行了行业领域、上年总产值、经费投入、产出专利数以及信息需求等几项内容开展了调研,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 企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企业专利行业领域专利分布 (见图1)
生物医药行业发明专利产出量最高, 达56项, 提示贵州省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但发明专利授权率较低, 仅为28.58%, 专利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实用专利产出量最高的是装备制造业74项, 授权比例81.09%, 装备制造业的发明专利数为22项, 总体水平较其他行业领域高, 可见贵州省围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外观专利最多的是出口贸易和农产品加工, 均为12项, 其专利授权率分别为91.67%、33.33%。外观专利的申请结合行业分类来看, 更多的是为了产品品牌的建立与保护, 与技术创新关联不大。软件服务业和能源科学技术排位靠后, 折射出对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1.2 科研经费与企业专利产出数量的关联
将科研经费投入量和产出专利数量作为变量, 应用spss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28样本数据计算出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专利的pearson相关性为0.459, 显著性为0.14, 两者显著正相关 (见表1) 。
科研经费TOP 7企业均为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 新材料产业企业科研投入比最低, 仅为0.3%, 同时这家企业无专利产出。可见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进展, 但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更多财力上的投入与支持 (见图2) 。
1.3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状况
只有10家企业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职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营, 19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暂由其他部门或者经理直接管理, 剩余14家企业尚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无专人负责管理, 在建立职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相关制度等鼓励办法方面也是一片空白, 可见企业专利意识非常淡漠
1.4 企业专利信息检索工具使用情况
调研的43家企业中17家企业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作为专利检索工具, 4家企业以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网站为专利检索工具, 1家企业在使用了知识产权出版社、专利检索实验平台、soopat网站来检索专利, 1家企业的专利信息检索仅使用百度。只有3家企业使用的检索工具包括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知识产权出版社网站、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网站、专利检索实验平台、patentics、oopat。只有1家企业使用了美国专利局网站作为国外专利检索工具。12家企业表示在专利检索、专利管理、专利申请与专利分析及其战略实务方面存在困难, 非常需要相关的应用培训。
1.5 企业专利需求统计 (见图3)
调研的43家企业中15家企业无专利的产出, 占了总数的34.88%。有5家企业提出了希望政府尽快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利信息服务渠道。企业普遍表示有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等专利信息利用需求, 但企业绝大部门没有专利信息应用型人才, 甚至部企业技术人员不具备最基本的专利文献检索技能, 也尚未接受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同样, 有27家企业表示公司缺乏专利应用资金, 对专利应用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面, 专利应用资金和专利应用人才的缺乏成为了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从对企业的各项调查结果来看, 知识产权建立与保护的意识不足, 是企业目前知识产权发展的最大障碍, 专利重要性认识不足, 直接表现为忽略了专利检索的重要性, 缺乏基本的检索技巧, 检索途径单一甚至从来不检索专利, 不重视专利文献的发掘与应用, 没有积极利用专利文献来实现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对专利分析、专利预警等情报竞争意识淡漠, 缺乏战略布局。其次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忽略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特别是对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等的激励措施没有到位, 影响了职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企业专利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导致企业无法便捷的获取各种专利信息, 成为了阻碍企业知识产权建立与保护的拦路虎。
2 贵州企业专利发展对策研究
2.1 强化企业专利意识
随着知识产权知识不断普及大众, 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贯彻, 很多企业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积极完成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建设工作, 但更多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对此还是不够重视知识, 在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方面受制于他人时才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 这也提示我们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专利先行, 专利战略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企业一要强化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意识[1], 避免企业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流失, 积极利用专利法律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才能避免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过程中侵权和被侵权事件的发生。二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在决策过程中将专利工作放在战略地位上去考虑, 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制定相应的职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等发明创造活动的激励措施, 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2.2 加强信息化技术和专利文献的应用
专利文献包含了人类95%的发明创造, 记载了世界各国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 以及新的科技与市场的发展动态[2]。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60%的科研周期, 节约40%的科研经费[3]。作为企业应充分重视专利文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 高效利用专利文献寻找创新思路与灵感, 降低创新成本, 同时也能避免侵犯他们的专利权。企业应该尽快改善职工专利检索、专利分析等硬件条件, 加强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树立科技情报竞争意识,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法务提供保障。
2.3 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
现阶段贵州省存在的专利数量, 特别是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较少, 且授权通过率偏低。2014年贵州省专利申请量达到22471件, 贵州省发明专利申请8203件, 占比36.5%。同期, 广东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46816件, 两者创新能力相距太大。贵州2014年的发明专利仅为广东省发明专利的1.83%。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企业产出专利数量呈显著性正相关, 提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优化配置企业科研经费, 提高企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使得用最少的科研成本完成科研项目, 保证企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才能保质保量的提高贵州省企业专利数量[4]。
2.4 尽快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专利信息需求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企业甚至对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还没有什么认知, 无法将其专利信息需求具体化, 严重阻碍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推动, 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迫在眉睫。只有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促进知识产权系统的集成, 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解决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沟通障碍的问题, 让企业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知识产权信息, 也能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真真正正的为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 为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2.5 培养为企业创新服务的专利情报人才
建立由企业提出需求, 政府、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专利情报复合型人才, 打破专利信息服务工作发展的坚冰, 构建创新型专利情报服务人才体系。
3 结语
在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 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只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转变以往无技术、无战略的发展模式,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持续稳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对企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孙国瑞, 祁雁辉.我国企业专利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 (5) :28-30.
[2]杨巍.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经济师, 2005 (10) :157-158.
[3]苏瑞强, 张则平.医药待业保护知识产权的策略和措施浅议[J].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 .
【知识现状】推荐阅读: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现状调查报告08-26
市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思考05-31
关于中学生地理课外知识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05-18
工会现状07-14
发现现状07-15
压裂现状07-16
回收现状07-17
机电现状07-18
保持现状07-20
设置现状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