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作用

2024-09-28

扩展作用(精选11篇)

扩展作用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扩展高频测听对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价值。方法 以80名 (160耳) 非噪声工种耳科正常者为对照组, 87名 (174耳) 接噪工人为噪声组。依据常频纯音测听结果, 噪声组又分为听阈正常组49人 (98耳) , 听阈异常组38人 (76耳) 。各组分别进行扩展高频测听, 结果进行组间比较, 用SPSS1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噪声组扩展高频听阈高于对照组, 扩展高频引出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听阈正常噪声组扩展高频听阈高于对照组, 扩展高频引出率在16 kHz开始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听阈异常噪声组扩展高频听阈高于对照组, 扩展高频引出率在12 kHz开始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扩展高频测听可以用于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关键词:扩展高频测听,噪声,听力损失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始于传递高频声波的耳蜗底回外毛细胞静纤毛[1], 所以, 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早期表现。扩展高频测听可以测得常规纯音测听频率范围 (0.125~8 k Hz) 以上的10~20 k H的扩展高频听阈, 能够反映耳蜗的早期病变。我们通过对煤矿接噪工人进行常频纯音测听和扩展高频测听, 并与耳科正常者比较, 以探讨扩展高频测听对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失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在我科参加常规健康检查的80名 (160耳) 非噪声工种耳科正常者为对照组, 年龄20~35岁, 平均 (28.3±2.1) 岁。2013年在我科参加噪声职业健康检查的87名 (174耳) 煤矿井下接噪工人为噪声组, 年龄20~33岁, 平均 (27.6±4.5) 岁;接噪工龄1~5 a, 平均 (3.4±1.4) a, 环境噪声等效声压级为85.6~95 d B SPL (A) 。根据常频纯音测听结果, 噪声组又分为听阈正常组49人 (98耳) , 听阈异常组38人 (76耳) 。所有对象均为男性, 无耳毒性药物、中耳炎、爆震伤等病史, 耳科一般检查未见异常。

1.2 方法

纯音测听采用Grason-Stadlor公司生产的GSI-61听力计, 频率范围0.125~20 k Hz之间, 常频纯音测听耳机TDH-50P, 扩展高频耳机HDA-200。在我科本底噪声<25 d B (A) 的隔声室内, 由同一名专业技师按GB/T 7583和GB/T 16403规定进行。常频测试0.5、1、2、3、4、6、8 k Hz 7个频率, 扩展高频测试10、12、14、16、18、20 k Hz 6个频率。受检者在听力计最大声输出值仍无反应, 以最大声输出值计算。噪声组脱离噪声作业12 h以上后参加听力测试。

1.3 判断标准

常频测试任一频率听阈≤25 d B HL为听力正常, >25 d B HL为听力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

以耳为单位, 各频率听力阈值以±s标准差表示, 各频率引出率以引出反应耳占该组总耳数的百分比表示。用SPSS 18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噪声组与对照组常频纯音测听结果

听阈异常噪声组听力在4、6、8 k Hz明显下降, 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的“V”形切迹特征,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噪声组与对照组扩展高频听阈值及扩展高频引出率 见表2。

2.3 听阈正常噪声组与对照组扩展高频听阈值及扩展高频引出率 见表3。

2.4 听阈异常噪声组与对照组扩展高频听阈值及扩展高频引出率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根据Bekecy行波学说, 高频声波主要在耳蜗底回传递, 噪声表明, 强噪声暴露后, 耳蜗底回外毛细胞受损最重[2], 所以, 噪声性听力损伤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高频听力下降[3]。临床上一般采用常频纯音测听对噪声性听力损伤进行检测, 其典型听力图表现为在3~6 k Hz处出现一“V”型切迹[4]。本文噪声组常频纯音测听符合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切迹特征。

扩展高频测听技术的发展提示, 10 k Hz以上频率可以提供听力更早期损害的证据[5]。本文显示, 不仅噪声组的听阈异常组扩展高频听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且噪声组的听阈正常组10~20 k Hz的扩展高频听阈值也已经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大部分常频测听正常的接噪工人, 其高频听力已经受损, 噪声所致早期内耳损害首先发生在10~20 k Hz频率范围内, 10 k Hz以上频率出现异常可早于其他频率, 扩展高频测听比常频测听对噪声造成的早期内耳损害更为敏感。噪声组的听阈异常组扩展高频引出率在12 k Hz及以上显著低于对照组, 听阈正常组扩展高频引出率在16 k Hz及以上显著低于对照组, 检出率的下降代表了听力损伤的程度, 说明噪声对听力的损伤是从20向10 k Hz发展的。此时如不加以防护, 10~20 k Hz阈值的损伤达到一定程度, 则可以波及到3~6 k Hz听阈, 直至语频听阈受损, 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噪声性聋。所以, 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对噪声性听力损伤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 噪声性听力损伤扩展高频听阈变化早于8 k Hz以下常频听阈变化, 表明扩展高频测听有利于早期发现听觉感受器的病变, 有利于临床监测听力的早期损失, 可以作为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早期诊断及监测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曹连杰.感音神经性聋高频易损机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 18 (4) :401-404.

[2]付勇, 龚树生, 薛秋红, 等.强噪声暴露后大鼠听觉电生理及形态学改变[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11) :509.

[3]Sha SH, Taylor R, Forge A, et al.Differential vulnerability of basal and apical hair cells is based on intrinsic susceptibility to free radical[J].Hear Res, 2001, 155:1-8.

[4]Coles RR, Lutman ME, Bufin JT.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of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for medicolegal purpose[J].Clin Otolaryngol Allied Sci, 2000, 25:264-273.

[5]Ahmed HO, Dennis JH, Badran O, et al.High-frequency (10~18 kHz) hearing thresholds:reliability and effects of age and occupational noise exposure[J].Occup Med (Lond) , 2001, 4:245.

扩展作用 篇2

摘要:本文对微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微课应用于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上的适应性,并对微课制作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课;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178-02

近年来,微课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微课比赛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如何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如何将微课与传统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并逐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是微课下一阶段需要探索的地方。

一、微课的发展与应用

在日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与方式迅速受到教育者的重视。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被认为是微课的最早起源。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在线课程中。微课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力补充,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传统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拓宽了知识的覆盖面。

微课从出现发展到今天,逐渐走向成熟,以其实用、便捷、生动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学习者的青睐,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在研究、制作、应用及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对微课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微课平台;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还不够规范,需要加大加强教师的培训;微课的应用非常薄弱,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建立,还缺乏有意识的培养[1]。

对于平台建设,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微课平台,例如中国微课网以及高效微课资源网等等。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知识本身是在不断地更新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微课的制作与网络微课库,当知识更新后,必然有新的微课来不断地充实微课库的资源。所以,未来的重点不应该拘泥于建立一个大型完备的微课库,而应该关注微课平台中微课资源的更新频率。对于教师培训方面,自上而下的各种微课比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但是只有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还不够,从目前的微课发展水平看,更多的微课只是教师间互相交流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一种手段,大部分微课知识是用来展播,真正在教学上应用的不多,并没有完全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有资料统计,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案例非常少,也就是说一线教师并没有真正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微课[2]。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教师热衷微课,但使用却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将微课与传统课堂融合的方式,缺乏找到一个切入点将这种新兴的教学媒介引入课堂教学中。国内微课概念提出者胡铁生教授认为:从长远来看,微课必须“慕课化”才有更大的发展[3]。可是这种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相融合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在此之前,必须逐渐将微课融入课堂,才能逐步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那么寻找到微课融入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而教学过程中对扩增知识点的微课辅助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微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微课应用于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点的教学

目前国内的教材更新速度很快,可是科学发展的`速度更快。即使是最新版的教材,也无法包含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只能通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主添加介绍。所以把新出现的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系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入前沿的新知识点,才能使学生有意识地跟踪前沿,較清晰地把握研究动向,并与基础知识相融合,帮助学生能够以最新的视角来看待科学的发展。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细胞生物学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作为快速发展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略显分散的扩展知识点并快速理解,是对教学手段的一个考验。同时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其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其他学科又有着较强的联系,如何将扩展知识点与已有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微课的出现,有助于将新的学习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细胞生物学扩展知识点的学习有巨大帮助。

目前微课的实际应用并未迅速铺开,怎么将微课融于课堂,怎么将微课的强大作用发挥出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利用微课来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前沿扩展知识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突破点。因为细胞生物学作为发展迅猛的前沿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跟踪前沿,不定时、不定量地加入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的加入势必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冲突,而这些冲突恰恰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化解与补充。

同时,新加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小的知识点,这种小知识点的阐述正是微课的强项所在,这种零散知识点的阐述归纳讲解,与微课的微小特点非常吻合。这种散在的知识点,规律性不强,理解困难,用视频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更便于理解。扩展的知识内容可能在不同的章节出现,添加的课时不固定,无规律,正好满足微课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前沿知识点一般稍显复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必要让学生利用课外零散时间进行提前了解,与微课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相吻合,提前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与分析,所以针对这种新增扩展知识点的学习,微课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

三、以扩展知识点为目的的微课制作需要关注的要点

微课的制作必须关注知识体系的系统与连贯。很多扩展知识点是在某一个基本方向上的延伸,只有在相对完整的体系中,才有利于学生将扩展知识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制作微课的时候有一个背景的交代,以及知识的延伸描述。例如对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进行微课制作时,需要对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交代,同时如何与多克隆抗体进行有效区别,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步筛选原理,都是有效理解该技术巨大应用前景的基础[4]。

同时扩充知识点通常是最新的发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微课的表现形式最好能够采用动画视频的方式,而避免采用说课的方式,这样更加有利于课程的理解,更有利于知识点的阐释。

通常最新的研究进展集中在细胞重大生命活动方面,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将知识点的切入与人类病症与生理联系起来,引起学生对研究内容的兴趣,进而为理解机理而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最好能清晰地描述该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有历史发展观。例如在介绍冷冻电镜时,引入电镜的历史发展,使同学们既知道大分子结构研究的前沿技术,又将冷冻电镜的新知识点与电镜的发展历程相互融合。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微课适用于扩展知识点的学习与其自身的特点高度吻合,例如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针对一个主题,以视频为表现形式,能吸引注意力,符合学习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可以在线观看、灵活使用,实现移动学习等等。

但是在微课学习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背景知识不够、理解不易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总结,进行要点分析,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使微课与传统课堂形成联系,达到有机结合,部分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也可以在微课中给出背景知识的引申链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己主动扩展知识面。

总之,微课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革新,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特点,结合传统教学,使微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与选择,达到更好的效果。从扩展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开始,找到更多的结合方式,使微课与传统教学形成有机的结合与统一,为探索微课的深入应用打下基础,使微课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海生.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3):265-267.

[2]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3]郭运庆.微课创始人谈微课的现状、问题与未来[J].数字教育,2016,(1):1-8.

乐家族的扩展 篇3

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和完善,乐Phone在产品布局上日益完善,现在已经初步形成S、A、P等系列产品线,以全面覆盖细分市场,其中,A系列主要是1500元以下面向运营商的产品;S系列是针对时尚设计的产品;P系列则主要面向商务人士。

乐Phone的成绩有目共睹:2010年,乐Phone全年销量为50万台,到2011年,随着乐Phone S1、S2的陆续上市,加上乐Phone A60、P70等明星产品的推出,单月销量已经突破100万台,联想在中国市场上掀起了一场智能手机的普及风暴。

在移动互联领域,联想拥有四大核心竞争力,包括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本地化的生态系统,领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以及在中国最强大的服务网络和品牌优势。

联想的全球创新三角体系,可以支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6500项技术发明专利,2700名技术开发人员,可以保证我们不断推出跨时代的产品和技术。在过去连续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都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前50家企业。我们每年都在不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2011年的研发投入已超过25亿元人民币,这个也保障了我们创新的需要。

作为一家源自中国的国际化企业,联想对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有最深刻的了解。今年第三季度,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抓住中国,就抓住了巨大商机。联想已与中国12 000多家开发商合作,向用户提供近13 000项本土化应用,日下载量超过15万,共同打造本地化生态系统。

以乐Phone S2为例,它集成了众多的软件和应用,例如超级视频、超级相机、中文应用、安全中心、信息推送等。联想非常重视用户的终端使用感受,为用户带来最佳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它集成硬件、软件、云端服务于一体,使操作系统和应用实现最佳匹配。不但在终端预装一系列原创精品应用和第三方定制化应用,还打造全新的UI,使界面风格更清新、更自然。此外,乐云的发布将为乐Phone赋予个人信息管理、互联互通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从2010年起,联想就与运营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联想推出的千元智能产品和三大运营商都各自有深度定制的产品。目前,已经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乐Phone A60,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乐Phone A66t,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乐Phone A68e、A390e等产品。联想在千元智能终端领域更是三剑齐发,与三大运营商合作推出的千元智能手机,不仅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功能强大,现阶段每月出货量持续保持在100万台以上,乐Phone 的千元智能机已成为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明星机型。

扩展作用 篇4

1 O2O商业模式

随着网络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逐渐兴起, 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运营, O2O商业模式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运营模式, 它主要就是将线下的交易与互联网的线上交易结合在一起, 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将线下商店的信息传播给用户, 比如说以网上商城打折、提供信息或者服务等, 用户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 并可以直接下单与支付, 之后通过相应的凭证可以去线下的商家享受服务或者提取商品。O2O商业模式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都集于一体, 这些都是在网上进行, 只将物流以及商流放在线下来实现。O2O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的辅助下, 为商家增加了线上的活动, 并给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消费途径, 提高了客户的参与度以及体验感, O2O商业模式将线上以及线下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基于互联网发展的O2O商业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 O2O商业模式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 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必须要有实体店的存在, 可以实现消费者线上支付, 线下享受服务、进店消费。

第二, 在O2O商业模式的帮助下, 商家可以在网上推动实体店的活动、优惠等信息。

第三, 消费者在网上进行支付, 然后用凭证去实体店享受服务和消费。

综上所述, O2O商业模式就是完美地将线上与线下结合在一起, 互联网为实体店提供了一个支付的途径。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虚拟的途径中招揽顾客, 给消费者提供了多种消费渠道以及了解信息和筛选信息的机会, 而且还可以直接结算, 在互联网上, 商家可以直接跟踪订单, 还可以查询产品推广的效果。

O2O商业模式在不同的盈利模式下, 可以分为三种:商城模式、广场模式以及代理模式。商城模式是指企业在电子商务网站的辅助下, 整合自身的资源, 用户直接在网站购买产品, 企业最终向网站收取分成, 如果消费者的产品或者服务出现了什么问题, 那么他们就会直接找商城解决;广场模式就是指网站为企业发布信息, 给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 然后向企业收取广告费, 消费者如果对自己的消费有什么问题, 那么他们可以直接找商家而不是网站;代理模式则是网站通过提供商家的相关消费服务, 引导消费者去实体店消费, 从而收取分成。

2 电力企业传统运营模式的弊端

2.1 服务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2.1.1 空间的局限性

如今, 电力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 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仍然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即单纯地实体店经营。现有的很多实体营业厅或者是自助营业厅由于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些相关综合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在布设点位的时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实体营业厅的覆盖面积十分有限, 很难满足用电客户的需要, 难以实现就近享受电力服务的要求。

2.1.2 时间上的局限性

实体电力营业厅不仅在空间上有很大局限性, 而且在时间上也有很大局限性, 由于他们受上班的时间限制, 所以给客户的缴费办理以及业务扩展等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客户只能使自己与营业厅的时间相同步, 才能满足自己的办理需求, 因此客户在时间上就被剥夺了自主性。不仅如此, 就连一些自助中心或者是行政服务中心的自助设施也会受到营业厅工作人员的上下班时间限制, 时间上的局限性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甚至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直接降低了客户的消费以及服务体验, 而且自助设施的利用率也大打折扣。

2.1.3 资源上的局限性

除了上述两种局限外, 资源上的局限也是实体营业厅的一个不足和缺陷, 正是由于实体营业厅以及自助服务终端等受到很多限制, 比如说服务点场地、投资成本、维护成本等综合因素的限制, 给供电局带来了困难, 因此, 营业厅的数量以及点位等都受到了限制, 不能无限扩展, 资源的局限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2.2 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2.2.1 服务资源缺乏

在很多实体电力营业厅, 服务人员的数量受限制都为数不多, 但是面临的客户数量却很多, 因此在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 客户往往要等很长的时间, 不仅服务人员少, 服务窗口也很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客户的不满, 给实体电力营业厅的服务质量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2.2 员工工作量大

在一些技术不发达且地理条件不是很好的地方, 客户的分散等情况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工作人员抄表以及追收电费等都有很大的困难,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用技术来辅助人力, 才能减轻奔赴于一线的员工的负担, 才是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大方向。

2.3 互联网产品提供了优化服务契机

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 衍生了微信等众多的新媒体, 目前微信的发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个智能的终端, 在微信的辅助下, 支持跨通信运营商, 电力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公众号, 通过操作平台向客户发送视频、文字以及图片和语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我国用微信的人数已经达到了90%以上。为了适应这一发展潮流, 很多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公众号, 并设置了查询、信息推送、缴费等功能。电力企业作为一个基础服务性行业, 面临着广大的消费者, 群体呈现出多样化、普遍性的特点, 在微信的帮助下, 电力企业可以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

3 电力企业运营模式对O2O模式的运用

O2O商业模式通过将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 客户可以在线上选择相应的服务, 并可以通过线上以及POS机等方式来进行结算, 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节省了客户的时间与精力。

3.1 搭建实体服务平台

O 2 O商业模式是以实体店为基础, 为了更好地使用O2O商业模式, 首先就要结合不同的地区特点, 搭建实体服务平台, 可以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超市、便利店等, 在此基础上建立便民服务点, 这样不仅占地少, 而且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扩大点位的目标, 更容易使商家接受。在这些服务点上, 要在互联网的辅助下设置自动查询设备以及POS机, 从而给客户提供了方便, 在出门买菜逛超市时就可以直接享受电力企业提供的服务;为了使服务更加到位, 还可以对药店以及超市里的员工进行简单培训, 使其完成每天的业务单据, 并将其投入单据投递箱中, 使电力企业充分了解客户的常用业务。此外, 还可以设置公告栏, 将关于供电等详细信息公布在上面, 便于客户了解, 客户还可以将自己的建议及需求写在上面。还要在此基础上提供用电报装、迁线等业务, 日常发放一些宣传资料, 促进客户安全地、科学地用电。

服务中心点的建设不仅考虑了电力企业业务水平的提高, 还考虑到了人们的需求, 具有便捷性, 由于药店以及超市的上下班时间都与人们的上下班时间不冲突, 所以在这种形式下的服务时间更加灵活, 也提供了更加网络化的渠道, 有效地利用了资源, 解决了投资与回报之间的问题, 减少了成本。

3.2 打造技术平台, 提升服务体验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 电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来发展自身, 比如说打造企业自己的微信平台, 推广企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并设置网络报装、停电信息、电费查询、缴纳电费、电费账单等服务。技术平台的搭建, 在现有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可以促进其实现电费服务、资金结算、代理服务等综合管理的服务平台, 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审批开通、自动结算等业务流程, 通过技术平台的打造, 电力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远程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 并为其提供服务, 从而实现网上操作缴费等众多业务, 给客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渠道, 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以及客户的消费满意度, 提高客户的体验感,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对客户的服务形象,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O2O对电力企业运营模式的扩展价值

4.1 拓宽了服务渠道

O2O商业模式在电力企业的服务中的运用, 在原有的实体营业厅以及自助营业厅以及终端的基础上, 为客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服务网络, 将人们的电力消费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给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实现了就近、快捷的电力服务, 促进了电力企业服务的优化升级, 在药店以及超市等众多载体的基础上搭建的服务平台使电力企业的服务时间变得更加灵活, 同样解决了其空间上的局限性以及资源上的局限性, 不仅避免了供电企业的资本浪费, 以及成本和回报之间的问题, 还尽可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4.2 提升了供电服务质量

O2O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即使面对不断增多的用户, 电力企业也可以在不增加工作人员的基础上解决服务资源短缺的问题, 通过不断拓宽远程服务的途径, 从而将众多的服务需求分散化, 分流到各个点位, 或者是通过微信等公众号、网上营业厅等形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 这样一来就直接减轻了实体店工作人员的压力, 提高了各方面的服务质量, 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4.3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O2O商业模式的运用, 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结合, 给客户提供了更加快捷及人性化的服务, 而且还减少了人员雇佣、实体店建设的投资成本, 从而有效地帮企业节省了大量投资, 这不仅为电力企业实现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还实现了真正的社会效益, 提高了自身服务水平, 满足了人们的多种需求, 打破了各种时空的局限, 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灵活性的服务。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给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机遇, 电力企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基础性服务业, 面对着广泛性以及多元化的消费群体, 传统的经营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 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电力企业要充分利用起互联网技术, 运用O2O商业模式, 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更加灵活的服务,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及体验感,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宋菁菁.基于大营销模式的供电企业业扩报装流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2.

[2]卢益清, 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 2013 (11) .

[3]吴勇毅.O2O营销模式, 传统企业的新蓝海[J].信息与电脑, 2012 (09) .

[4]张徐东.低碳背景下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营模式及决策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3.

扩展识字渠道 篇5

一、利用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识字空间

增大识字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识字意识。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识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例如:引导学生收集商标、广告、单位标语牌等出现的字识记所学的生字。在课本中:“庆”“献”等字的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事物去识字。实践证明,学生都乐意主动观察生字,观察周围的一切,困难的识字环节成了学生喜爱的游戏。

这样学生既有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有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等于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王国里展翅飞翔。

二、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上利用多音字、形近字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识字面

如:把“乐”字的多音特点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用“典”字记“曲”,用“结”字记“洁”时,适时点拨,让学生加深记忆,以便区分清楚,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识字。

同时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例如:在读懂课文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把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引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进一步体会欢庆气氛,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欢庆》一课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本课采用诗歌的编排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容易理解。这首歌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升起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在识字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要求认得字,多认少写,教师不要对认字提出过高的要求,模糊识记,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可以考虑字形的结构特点,切忌细致到指导每一个笔画,通过大量阅读来复习和巩固识字,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

2.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本课我让学生自己画出生字,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以小组形式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养成了学生对生字的音、形、意的总体概括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展示,证明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要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的兴趣。

3.发挥平等首席的作用。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点拨,并组织好学生全班的交流,加在上课开始,问学生:你们看完影片后有什么感受,教师借助课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强大,从而感到自豪。

4.营造激情的教学气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融,我们知道学生只有在感受不到压力的时候,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激动人心的场景引入情境,激发学生读问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那欢庆的气氛。

三、落实基础,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认字学词,积累语言。由于课堂识字量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我校较注重提前预习,课外识字,因此,在本课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同时还要在识字的过程中适当渗透识字知识和习惯。

总之,语文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这些识字方法我们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多认字,从而让孩子们掌握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主动识字,学会独立识字。

扩展剩余价值理论 篇6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马克思看来, 商品的价值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从静态的角度来看, 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的量决定的, 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商品的价值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该商品的劳动过程,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物化在该商品的过程。由此可见, 劳动过程就是价值生产的过程。对劳动的实际过程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情形:第一, 生产资料不断丧失自己原来的使用价值形态, 转变成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 通过这种转变, 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 马克思称之为保存或转移价值。比如, 原材料加工成产品。第二,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不合理损耗, 使得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丧失使用价值的同时并没有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上, 我们称之为丧失价值 (这一方面马克思忽略不计) 。比如, 原材料加工中出现的废料或废品等。第三, 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价值通过特有的生产劳动方式加到产品价值中, 马克思称之为创造价值。这就是产品的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的同时实际上伴随着价值丧失。如果凝结在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投入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弥补不合理损耗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就不存在价值增殖。但如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延长劳动时间, 就实现了价值增殖, 产生了剩余价值。因此,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价值增殖的过程, 剩余价值量就是劳动时间超过价值形成和价值丧失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余额。

二、剩余价值的计量

通过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剩余价值在数量上表现为产品价值扣除转移或保存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 并弥补生产资料不合理损耗所造成的价值丧失后的余额。马克思把预付资本C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额c, 另一部分是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额v;c代表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价值部分, v代表转化为劳动力的价值部分。笔者在考虑生产资料不合理损耗的基础上, 用d代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丧失的价值部分。因此, 如果最初是C=c+v, 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商品, 它的价值C’=c-d+v+m (其中m为不考虑价值丧失时的剩余价值) =c+v+m’ (其中m’为考虑价值丧失时的剩余价值) 。显然, 从数量关系上看, m’=m-d。为了便于比照《资本论》来理解, 我们在接下去的叙述中将用m-d来代替m’, 剩余价值就是md (笔者的观点) 。在理想状态下, 假定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不合理损耗, 即d=0, 剩余价值就是m (马克思的观点) 。

三、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分析

资本的天性是追求剩余价值, 可以说, 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但在分析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前, 我们有必要先对剩余价值量进行量化处理, 才能客观地说明问题。以下将按笔者的观点进行量化分析:假设用M表示剩余价值总量, CT表示预付资本总量, α.CT表示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总量 (其中, α表示购买生产资料资本占预付资本的比例, 0<α<1) , (1-α) .CT表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总量, m-d表示每个工人平均提供的剩余价值, v表示每个劳动力的平均价值, n表示所使用的工人人数 (其中n= (1-α) C T/v) , 可以得到:M= (m-d) ×n= (m-d) × (1-α) C T/v。由此可见,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m、CT或是降低d、α、v来增加M。即通过增加剩余价值的获取、预付资本的投入, 减少不合理损耗, 降低预付资本在生产资料中的投入比例, 降低劳动力价值可以提高剩余价值总量。

假设1:d、α、CT、v不变, M的增加取决于m的增加, 即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获取的剩余价值总量, 马克思把这种方式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假设2:m、d、α、CT不变, M的增加取决于v的减少, 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获取的剩余价值总量, 马克思把这种方式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假设3:m、α、CT、v不变, M的增加取决于d的减少, 即减少不合理损耗来增加获取的剩余价值总量, 而减少不合理损耗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

假设4:m、d、CT、v不变, M的增加取决于α的减少, 即降低预付资本在生产资料中的投入比例来增加获取的剩余价值总量, 通过行业分工的调整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假设5:m、d、α、v不变, M的增加取决于CT的增加, 即增加预付资本的投入来增加获取的剩余价值总量。但是,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 预付资本总量是固定的, 因而这一方法无法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除了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外, 还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改变行业分工来实现。如果把假设3和假设4也视为广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话, 那么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 剩余价值的获取是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向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演变, 这也符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

总之,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扩展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实际剩余价值量要比马克思所述的剩余价值量小, 而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手段要比马克思所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来的丰富多样。而二战后,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本的流动, 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日益隐蔽与多样化, 正好从实践中验证了这一理论。

摘要:马克思认为,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而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并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基础上,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但是, 在非理想化的生产条件下, 商品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损耗, 这部分生产资料并没有加入形成价值的产品中。因而, 文章认为, 商品生产过程还伴随着价值丧失过程, 并试图基于价值形成、价值丧失和价值增殖三方面考虑, 扩展剩余价值理论。

关键词: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一种两用扩展伞 篇7

本文涉及一种结构可以变化的雨伞, 尤其涉及一种可以供单人或者双人使用而且伞面能够扩展的两用雨伞。

2 背景技术

伞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遮风避雨和防晒工具, 目前人们常用的伞不具有扩展面和配套的扩展杆, 单人使用尚好, 双人使用则显得局促, 同时, 仅能阻挡正上方的雨水和日光辐射, 防潲雨功能和阻挡侧向日光辐射的功能欠佳。

3 设计内容

本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两用扩展伞, 伞体结构可以变化, 不仅可以满足单人使用, 而且可以满足双人使用, 另外, 单人使用时, 扩展面下垂, 具有防止潲雨或者有效阻挡日光辐射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文设计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两用扩展伞, 其结构中包括伞柄、设置在伞柄上的伞骨和铺设在伞骨上的伞面, 所述伞面周边连接有扩展面, 所述伞骨末端连接有扩展杆, 所述扩展面铺设在所述扩展杆上。

所述伞柄上设置有滑套以及与此滑套相匹配的锁套孔Ⅰ和锁套孔Ⅱ, 所述锁套孔Ⅰ低于所述锁套孔Ⅱ, 所述滑套上设置有解锁键, 所述伞骨包括顶杆、一级撑杆、二级撑杆、三级撑杆和刚性拉丝, 所述顶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滑套上, 所述一级撑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伞柄顶端, 一级撑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顶杆上, 所述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二级撑杆、三级撑杆以及扩展杆依次铰接, 所述刚性拉丝分别设置在所述一级撑杆与二级撑杆之间、顶杆与三级撑杆之间以及二级撑杆与扩展杆之间。

所述顶杆与一级撑杆、顶杆与二级撑杆之间的夹角以及二级撑杆与三级撑杆之间的夹角均相等, 而且均大于所述三级撑杆与扩展杆之间的夹角。

所述扩展面为透明材质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伞体结构可以变化, 不仅可以满足单人使用, 而且可以满足双人使用, 另外, 单人使用时, 扩展面下垂, 具有防止潲雨或者有效阻挡日光辐射的功能。

4 附图说明

5 具体设计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设计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看附图1-3, 本设计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包括伞柄1、设置在伞柄1上的伞骨2和铺设在伞骨2上的伞面3, 此伞面3周边连接有透明的扩展面4, 伞骨2末端连接有扩展杆5, 扩展面4铺设在扩展杆5上。

伞柄1上设置有滑套11以及与此滑套11相匹配的锁套孔Ⅰ12和锁套孔Ⅱ13, 锁套孔Ⅰ12低于锁套孔Ⅱ13, 滑套11上设置有解锁键14, 伞骨2包括顶杆21、一级撑杆22、二级撑杆23、三级撑杆24和刚性拉丝25, 顶杆21的一端铰接于滑套11上, 一级撑杆22的一端铰接于伞柄1的顶端, 一级撑杆22的另一端铰接于顶杆21上, 顶杆21的另一端与二级撑杆23、三级撑杆24以及扩展杆5依次铰接, 刚性拉丝25分别设置在一级撑杆22与二级撑杆23之间、顶杆21与三级撑杆24之间以及二级撑杆23与扩展杆5之间;顶杆21与一级撑杆22之间的夹角、顶杆21与二级撑杆23之间的夹角以及二级撑杆2与三级撑杆24之间的夹角均相等, 而且均大于三级撑杆24与扩展杆5之间的夹角。

其工作原理是:本设计的伞体结构可以变化, 不仅可以满足单人使用, 而且可以满足双人使用, 另外, 单人使用时, 扩展面4下垂, 具有防止潲雨或者有效阻挡日光辐射的功能。单人使用时, 将滑套1向上推至锁套孔Ⅰ12并锁定, 同时滑套11带动顶杆21向上移动, 进而通过顶杆21、一级撑杆22、二级撑杆23、三级撑杆24和刚性拉丝25所组成的连杆结构将伞面3展开, 由于顶杆21与一级撑杆22之间的夹角、顶杆21与二级撑杆23之间的夹角以及二级撑杆23与三级撑杆24之间的夹角均相等, 而且均大于三级撑杆24与扩展杆5之间的夹角, 所以此时扩展杆5未完全撑开, 扩展面4处于下垂状态, 不仅能正常使用, 而且具有防止潲雨或者有效阻挡日光辐射的功能;双人使用时, 继续将滑套11向上推至锁套孔Ⅱ13并锁定, 顶杆21、一级撑杆22、二级撑杆23、三级撑杆24和扩展杆5被进一步撑开, 扩展杆5与伞骨2配合将伞面3和扩展面4完全展开, 面积增大, 满足双人使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许世虎, 金锦虹.雨伞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分析[J].科技信息, 2011 (16) .

[2]许建文, 刘斌.基于Moldflow的雨伞骨架浇注系统优化分析[J].模具工业, 2009 (04) .

可扩展的“移动迷你屋” 篇8

如果说在帐篷或拖车上过日子的主意不那么吸引人, 那就考虑一下设计师斯蒂芬妮·贝兰杰设计的“移动迷你屋”吧。

这个小屋有一个巧妙的扩张地面计划, 突出了拥有浴室、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办公室的特点。贝兰杰还为衣物、书籍等等设计了充足的储藏空间。

“移动迷你屋”的墙壁和地板能在轨道上滑动, 使它们很容易成扇形散开, 形成舒适的250°角扇形区域。我们喜爱这色彩丰富的房间和宽敞的设计, 但是, 不知道许多露营地是否有足够大的地方容纳这所房屋。也许将来有一天, “移动迷你屋”会成为既向往简单生活, 又想保留现代化便利设施的旅行者们一个理想的选择。

艾默生扩展安全业务 篇9

艾默生过程管理已经收购了Net Safety Monitoring———生产固定式有毒气体和可燃气体探测器、火焰探测器、以及其它安全产品的全球供应商。该收购扩展了艾默生的能力, 使其可以为最严苛的工业环境, 提供全面的过程控制和安全监测。

“艾默生和Net Safety怀有同样的热情, 为用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 帮助他们在严格的安全标准下进行生产。”艾默生过程管理分析集团的总裁Ken Biele表示, “两者的结合使我们不仅可以帮助用户管理、控制生产过程, 而且可以确保用户的人身、设备和财产的安全。”

Net Safety和它位于卡尔加里、休斯敦、阿布扎比、北京和新加坡的全球销售和技术支持办事处将作为艾默生过程管理分析集团内一个独立运营的业务部门。

扩展工作,“狮子”最强 篇10

无论在采访中还是演讲中,高群耀的措辞都是非常准确、谨慎的,总带着职业的温和微笑。他最有名的是对跨国企业CEO生存之道的总结。在看似有些大而化之的言语里。多年积淀下来的职业训练和工作智慧需要有同样体会的人去细心捕捉。

虽然身在狮子座,但高群耀从不追求表面的强势和霸气。相反。务实、忍耐、低调是他职业品格的真实写照。一个员工评价高群耀:“无论在什么时候,受到什么样的误解,他都会按照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的精神与要求去做事。”

有人说,高群耀不露声色,做事务实。脚踏实地。也有人这样评价:高带着点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圆滑和自信很奇妙地融合在他的气质里。

高群耀并不认为自己可以算作成功,但对于成功他有自己的定义。他曾经给同事画过一条曲线,横坐标代表着“做大事”,纵坐标就是“赚大钱”,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45度”曲线。“但是,真实的职业生涯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45度’曲线以下运行。当‘横坐标’走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转折点。转折点常常发生在变化之中。或者是公司重组,或者市场发生剧烈变化,或者跳槽等等。经过各种努力,你最终会逼近‘45度’曲线,这也就意味着你在成长中实现了成功。”

用筛子思维对付复杂局面

做跨国企业的CEO。既要有全局的视野,又要将总部的意图落实在复杂的中国国情上。很多本土的CEO因为要应对的情况过为复杂,往往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直接将总部的战略战术平行搬运到中国来。

狮子座最突出的能力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易被利益所左右,发现那些行业的大趋势,将关键信息提纲挈领出来,加以利用。在这一点上。高群耀的能力相当突出。他之所以能成为多年来在业界备受瞩目和尊敬的职业经理人。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并全力坚持。

高群耀曾说。作为一个跨国公司中国区CEO。手上可调动的资源相当可观,每做一个小决策,都可能牵扯到很多资金。但另一面,中国区的大量资金在全球CEO那里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他每天可能只有5分钟时间想中国的事,你要换位思考这5分钟他最需要了解什么。

如何去了解中国,如何与总部配合,这对每个跨国企业的中国区CEO来说都是最大的问题。高群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在中国待得越久。越不敢说对中国了解。”

“如果你在海外找个大牌律师一看,在中国很多项目肯定是不行的,原因特别简单,就是他看不懂……同样一件事,在中关村行得通,拿到别处可能就不行。条例是纵向的,地方政策是横向的。横纵交织,特例之中有特例。当这样一幅图往总部CEO面前一放时,他如果对审国不够了解,头想不晕都不行。但让了解的人一看。这张图就是一个‘筛子’,上面充满各式各样合法合理的可循之道。表面看,很多业务根本就没法做。只有眼神够好的人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在中国做CEO,高群耀深深感到这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第一需要智慧,是大智慧,需要对国情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发现其中的机会。第二需要创新,需要有对创新的勇气和责任感,而且不因与总部沟通的漫长就放弃创新的想法。第三就是执行力,能够聚焦,不被别人干扰。能够把一个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然后百分之百的执行。口对付总部的“总不”

在微软中国,报告渠道要多达七个环节。“如果中间要经过二十几个VP,还没有到达最高决策层。中国区的管理者就已经累死在说服的路上了。”高群耀感慨说。

高群耀总结的中国模式其实是一个先延伸、再返回头去影响总部的过程。“要和全球CEO之间直接对话,争取建立‘直通车’的沟通机制。否则汇报经过多层传达,早就走样了。你一定会被这个官僚体系压死。当然,这种‘直通车权限’不是CEO一见面就给你的。它是阶段性目标,你必须靠实现业绩来赢得更多的自主权。”

后来离开微软,很大原因也是在微软过于漫长的汇报路上,高群耀的声音总是被淹没在尽头。而他曾经满怀的热情,也终于在这样无数次的长跑中逐渐冷却。

一次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视察微软中国,这让高群耀看到了希望。趁这个机会他告诉鲍尔默。对中国具有如此重要战略地位的发展地区,在组织机制上一定要“短路”。尽管鲍尔默把以上意见做了认真的记录。但是最终高群耀还是失望地发现,鲍尔默并未兑现他的诺言。

“我至今还确信,有些事情他是永远不会有精力介入的。微软的事务太多了,微软实在太庞大了,而对于一个营业额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中国地区来说,它的问题实在是无法让他顾及到。”离开微软后,高群耀在《我对微软说实话》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高群耀一直恪守着自己的职业精神。“我觉得实际上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遇到困难不能气馁,职业经理人这个工作本身就会有这样一些挑战。有些时候是要熬夜。有些时候需要坚持。一个马拉松比赛最后的冠军不见得是他跑多快,是他坚持了,而其他人都在半路放弃了。”

不过,当他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不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教育说服每一层级上的被称为中国专家的时候,他只有选择离开。在上任27个月后,坚持和隐忍的高群耀,最终不得不遗憾地退出了这场“马拉松”。

回到欧特克集团,很大原因在于欧特克老板卡萝·巴茨对高群耀的高度信任。1995年,卡萝·巴茨曾大胆地把打开中国市场的钥匙交给高群耀。当时他面对的是没有办公室、没有执照、没有许可证、没有团队,甚至没有可参考的先例。但是巴茨给予了他充分的授权,鼓励他放手去干,按照中国的方式制定解决方案。

高群耀设法与有关政府部门建立起沟通渠道,巧妙地使欧特克软件以中国企业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推广,成功地让中国数十万设计人员甩掉图板,应用欧特克正版产品。

在高群耀二次回到欧特克后的第二天,巴茨马上宣布成立了“中国特别事务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欧特克中国公司的大小事情。

趋势比人强

有人曾经问高群耀,你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最难解决的困难?高群耀笑着回答:“每天都有问题和困难,否则就不需要职业经理人了。”

尽管没有公开提及,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困难最多、同时也最引人关注的时期无疑是他执掌微软中国期间。1999年底的微软正处于一个多事之秋,在那个时候高群耀面临的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烂摊子”;“美国政府判微软拆分”、“亚都事件”、“微软高层员工大逃亡”等等一系列问题,每一个危机都有让他立刻出局的危险。

在上任的第一天,高群耀的办公室门口堵了几十家媒体等着采访。被逼无奈的他最后只

能跳窗回家。“那时候的一个感觉是安静不下来。所以,心态就变得特别重要。不管你有多成功,都要有普通人的心态,心态好坏决定职业的高度和生命的质量。”

早年留学美国期间,高群耀曾经在美国一家著名的公司打工,当穿着白大褂忙活了一夏天后。他觉得眼前干的事儿和长远的目标并不能合二为一。感到盲目而茫然。

于是。他开始不断问自己:什么是成功?是不断实现自己阶段型目标的那种爽的感觉。因此设立目标是不断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目标该如何选?高群耀坦言,步入职场之初,自己也搞不明白该怎么做。记得当时一个同事对他说:“你要跟着趋势走。”这句话让他受益匪浅。

高群耀大学时的专业是力学,后来在美国留学后不知不觉步入软件行业。当时美国科技界的关键词是“软件”,不过那个年代在中国无形资产是卖不出价格的,但是高群耀却认定软件是一种趋势。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工作5年后高群耀回到中国,那时候,“中国”是一个关键词。当时,外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外企能否健康经营跟外企选择的中国区掌门人大有关系。

在顺应这个趋势的过程中,高群耀逐渐感悟到了职业生涯的曲线,“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所谓的就业、职业和事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围绕着一个曲线:横坐标是我们做的事。纵坐标是我们相应应该获得的报酬。最理想曲线角度的是45度角,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都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经过很多的努力,来不停地武装自己。实实在在做一些事,而在你做的事情被社会认可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拐点,然后你再做一些事情,又出现一个拐点。每个拐点不管是在产业、自己的事业还是在整个行业改变的过程中,随着你被社会的认可,你会在这个曲线中体现你自己的价值。”

高群耀认准了这个趋势,1995年。刚刚被猎头挖到软件公司欧特克不久的高群耀接到了任命,他以欧特克中国区总裁的身份回到了中国。事后回忆这段经历,高群耀认为。在当时所有刚刚回到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中。成功往往是被所得到的酬劳来描述的。所以以猎头公司来看,每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市场值多少钱、有多少功能,都有一个标价。

“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曲线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所谓的社会认可成为真正能体现一个职业经理人自身的价值。以你所服务的公司,能否真正发挥公司里面给投资者创造价值过程中的评估,这时候曲线的横坐标实际上是市场发展的潜力,纵坐标是你所服务企业的治理结构的成熟性。”

会计基本假设内涵扩展研究 篇11

(一) 研究背景

无论会计理论研究以目标为起点还是以假设为起点进行构建, 会计核算都别无选择地必然受到客观时空环境的局限, 影响着会计核算的各方面, 并在理论上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内容之一——会计假设, 对会计理论要素内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不断准确把握经济环境变化下会计基本假设内涵的发展和外延, 形成恰当的理论体系为会计实务中做出合理判断和计量提供理论依据, 才能及时、准确的为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符合现实的财务信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农业、工业社会不同, 它以信息技术、高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基础, 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形式的新型网络化联系结构组织。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联系方式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新的“场所”的同时, 创生出新型的企业组织存在形式———虚拟公司,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新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务层出不穷, 资金运营本身也成为一种会计主体出现, 其本身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 对资金的及时清算和终止要求较高, 每天都需要适时的提供相关信息, 其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显然与传统企业不同。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作用的凸显, 无形资产等无形资源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计量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电子货币的产生及广泛应用, 使货币计量形式产生变化。而会计信息失真、舞弊重大事件的不断出现, 会计诚信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给企业造成信誉的伤害, 使生产成本增加, 而且也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 并对会计本身存在的前提产生影响。基于当前会计所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影响, 企业经营者及相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提出了新要求, 为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能够更可靠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 生成并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外延及扩展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二) 会计基本假设争议及挑战

会计所处的实际时间空间环境复杂, 但被理论与实务界较为普遍认同的会计合理环境界定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方面, 然而对这些会计假设适用性的质疑至今仍争论不断。

会计主体假设就是最具争议的假设之一, 一般解释为“假设为某一特定企业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而“服务于某一特定企业”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实, 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 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论。认为会计主体规定会计工作服务的对象 (或称为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特定主体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即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和其他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 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论。认为会计主体假设实质是明确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 即任何会计主体不仅独立于其他主体, 而且独立于它本身的所有者 (业主) , 会计主体假设最终界定的是会计工作所反映、核算的经济业务背后所隐藏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把企业同其所有者 (业主) 在内的其他主体在经济上、财务上完全分离, 独立反映其资源产权归属。第三, 会计人和组织论。认为会计主体是会计人, 会计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 管理者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金运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的人和组织机构, 而把被管理者———企业主体作为主体, 这违背了管理学的理论原则。

在新经济环境下, 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使持续经营面临挑战, 争论焦点主要有:第一, 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经济全球化多变环境下, 技术快速发展使产品和设备更新加快, 各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各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市场和利润可在瞬间被侵占, 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随时可能面临淘汰、兼并、破产风险, 以至于对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提出挑战。第二, 持续经营保证责任承担问题。各国会计制度一般均明确规定, 企业管理层负有经营责任, 进而也就负有对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进行披露的责任;而独立审计人员从独立性和职业能力角度对其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 适时向投资者报告。但是企业管理者通常受所处环境牵制及高层压力等影响, 并不想主动披露关于企业持续经营等相关问题, 可能做出与职业素养相悖的行为,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时有发生;而审计由于其固有局限性也可能存在发表不符合实际审计意见的可能, 从而产生对持续经营评估和披露承担责任的争议。第三, 持续经营期限界定。会计信息提供以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为基础, 而破产、清算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企业不可能总是保持持续经营的状态, 而“可预见的将来”所推演具体时间长度的界定则成为问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和划分的合理性引起质疑:第一, 存在必要性。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可实时生成, 信息用户可通过网络随时获取动态会计报告, 而不必等会计期间结束。出于企业市场竞争等方面考量, 决策者对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定期报告, 而且提出实时信息需要;在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满足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用的要求, 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遭到质疑。第二, 分期导致信息失真。分期假设人为划分会计期间, 人为的处理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如在会计分期假设前提下,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报告, 需要对仍在进行中、结果未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暂估入账, 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该估计可能与未来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第三, 分期假设是否应被替代。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公司可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 然后自行解散, 会计分期非常困难, 应以交易期间或清算期间代替会计分期。

主流观点认为, 会计计量应主要选择货币作为衡量企业信息的尺度, 且多支持确立功能性货币的主体地位, 即一个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这种货币计量假设导致人们把会计定义为一门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在假设中隐含了币值和物价相对稳定或波动不大的重要内涵, 然而现实经济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会计发展史上历史成本计量问题也是屡遭质疑, 并提出修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在实务中有选择地使用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尤其是电子银行和虚拟公司的兴起, 商品交易方式以“电子货币”为支付手段成为常态, 电子货币具有交易更便捷, 成本更低廉的优点, 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际迅速聚集与分散, 使货币供给与需求频繁波动, 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不断受到冲击, 客观上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能够长时间保持显然相当困难, 直接影响到历史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但要解决计量标准不稳定问题, 从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 对特定核算会计主体而言难度颇大。

二、会计基本假设内涵外延分析

(一) 会计主体边界与量的延展

科技发展、计算机普及和网络经济的形成, 使会计主体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变化。传统中会计主体主要以企业的有形经营组织实体为界限, 侧重于将“资本、厂房、设备”等有形物质资产作为会计主体核算对象。而以网络联接为主的新经济环境下, 直接导致新型网络企业组织形式———虚拟网络企业的出现,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 它更侧重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社会成本、知识产权、企业地理环境”等无形资产资源, 有些无形资产甚至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 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重大。虚拟企业的存在作为会计主体类型之一登上历史舞台, 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空间局限, 与传统会计主体相比, 具有模糊性、不稳定性、可变性, 且寿命短、极具灵活变化等特点, 它往往没有确切的办公场所, 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 使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 从而模糊了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边界, 拓宽了会计计量的领域。但无形资产资源的重要性要求会计主体拓展核算范围边界, 而其难点在于现行会计制度规范还没有找到更合适、全面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这些有用信息定量化纳入其中, 导致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模糊,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全面, 严重影响企业所有者及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分析。

第二, 会计主体总体总量变化。网络会计的普及对会计主体核算范围边界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会计主体总量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资本的急剧流动, 致使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企业间不断进行重组、兼并, 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强强联合, 成立跨国集团公司。以前由于受技术限制和管理成本的影响, 总公司难以对境外子公司进行统一集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子公司往往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而现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 极大地突破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空间局限, 应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远程监控等手段, 使企业组织管理能力能延伸到全球任意子公司。从这一层面上来讲,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会计主体得到整合, 会计主体涵盖资产规模越来越大, 整个市场上会计主体也相对由多变少。

会计主体边界和量的变化, 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会计主体假设, 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类型与内容形式, 拓展了其应核算反映的范围边界, 而新技术在具体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导致了会计主体内涵量的增大和具体数量的相对减少, 因而在理解会计主体内涵时, 需要突破传统的对会计主体主要包括实体组织和实体资源为主的理解, 适应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主体内涵的延伸拓展。

(二) 组织“持续”经营状态合理设定

传统上持续经营假设指在可预计的将来企业不会发生破产、清算, 它界定的是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但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下,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第一, 会计主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诸如设备更新加快、产品使用寿命缩短、利率剧烈变动、金融市场频繁波动,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使得企业随时可能发生兼并、收购、破产、清算, 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可能在毫无反证情况下得到改变, 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挑战。第二, 无实体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及发展对持续经营假设期限界定提出了质疑。虚拟企业是一种依托于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跨越物理空间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可能为了某一特定任务需要, 将众多个体在短时间迅速建立起临时的联系, 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但从稳定性角度看, 当前虚拟企业更多的是短期合作, 一旦合作的某个或某组项目完成, 这种关系就可能结束, 即会计主体对项目进行清算。因此建立在传统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很多会计处理方法都不再适合特定会计主体, 需要对经营假设合理性做出调整来反映虚拟企业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 无实体虚拟企业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解散即破产、清算, 而是为了实现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 短暂存在的虚拟企业以企业的短暂经营为基础, 从而能够进行会计核算, 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与这些企业交易, 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和进行会计核算的意义;并且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也并非无限制的存在下去, 也会面临兼并、改组、破产和清算的风险, 但这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对企业的界定。

持续经营假设从本质上来看, 是对组织经营状态在时间期限上的一种合理判断, 而组织的合理经营状态必然就因组织经营目标、组织形式不同而存在长期和短期之分, 或两者之结合, 因而称之为“经营状态”假设更为贴切, 其内涵应包括长期正常经营状态、短期正常经营状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经营状态、项目清算经营状态等几类情况, 并在具体实务中根据组织的实际经营形式、目的和类型来具体界定。而在会计实务工作实践中, 破产企业采用清算基础经营假设是必然选择, 也不乏企业组织采用短期持续经营进行会计核算, 如企业提供非跨年不超过一个营业周期的劳务经营项目, 在会计核算上实质就是采用的项目清算基础进行核算, 一般在项目结束时一次性结算成本、收入和盈余, 再如各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每周都有新发行的短期理财基金, 一般时间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

(三) 会计分期依赖经营状态

传统上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 会计分期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将企业持续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进行会计核算结算盈亏和编制财务报表, 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为企业本身经营管理及相关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其定期财务报告生产及披露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本市场中具有稳定的不可变动地位, 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就明确规定了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 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

但实践中, 经营状况并不以制度为蓝本进行, 制度总是滞后于动态的经济变化, 正如前面组织经营状态长短期限合理设定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实时提供财务信息趋势, 以及经营决策信息需求的适时要求, 引申出对会计分期是否必要 (即是否需要分期) 、分期的长短及在什么时点分期等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 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会计分期有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必要空间, 并一直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会计会按月、季度、年等划分期间, 按期对外提供通用的财务信息, 大多信息使用者以此获得所需的相关决策信息。但如果使用者有疑问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会计资料则途径较少, 更多的可能需要揣测、理解和依靠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判断, 即会计信息传递是一种单向阶段性静态流动模式。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有些虚拟企业迅速组建和清算解散, 其经营期限极短而不必进行会计分期、或会计分期越来越短。而且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虚拟公司”、“电子商务”、“数字化平台”等使会计系统转变了传统模式, 创建出信息互通的会计报告模式, 理论上组织可以在任意时点分期会计信息, 企业可以对大众披露公平、公开的财务信息, 相关信息使用者在理论上也可以依据权限不同通过网络适时分享更及时更充分的会计资源, 因此, 缩短会计分期期间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会计分期应根据具体主体经营状态不同, 决定分期与否, 分期长短, 从“单向”静态假设, 向“双向”甚至“多向”的定期报告与实时披露相结合演变。

(四) 会计货币计量选择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人员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计量, 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 它内涵着币值稳定、货币计量和币种唯一等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变, 会计货币计量中币值不稳定及计量单一问题凸显出来, 且更多的信息使用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以货币表示的会计信息。

现代知识经济环境下,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货币形式逐步趋于单一化、标准化, 虚拟货币形态得到普遍应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货币和企业之间的无纸化货币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加快了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速度, 使得资本决策在瞬间完成, 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货币风险, 汇率和物价变动日益频繁, 经济波动剧烈, 客观上使货币币值难以保持稳定。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越来越重视那些很难用货币表现出来, 但却对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财务信息, 如人力资源收益、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信息, 而会计货币计量远远不能囊括这些重要内容。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否定货币计量, 从统一角度来看, 货币计量是历史根据经济发展做出的最合适的一种计量选择。虽然货币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计量标准, 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横向和纵向可比以及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计量别无选择地需要货币这个统一的价值尺度。只是由于经济社会剧变, 导致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予会计信息更多期望, 将一种计量手段的恰当选择上升为一种稳定环境假设的预期高度, 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更多的指责。因而在理论上, 纠正这种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货币计量手段, 同时对会计面临经济环境提出新的、合乎事理的新界定就显得必要而关键。

三、会计基本假设新构想:增加会计诚信假设

(一) 基于社会道德角度的考虑

从社会道德角度看, 诚信是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是引导和支配人们处事的重要行为规范, 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范和秩序, 它具有维护社会基本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 包括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经济与非经济活动的秩序。作为社会一种非正式制度存在, 具有良好诚信环境的社会可因此极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而其建立成本往往分散且不会产生更多的额外运行成本, 或者说其成本由社会成员在成长中得以解决。从世界主流经济体制体系看, 市场经济在当前及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将持续存在并发展着。从很大程度上讲,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是一种诚信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大众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体系内基本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反映, 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会计信息, 为各类信息需求者所使用, 其内容的真实可靠往往通过资本市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显然, 在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虽然实践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一系列解决对策,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 都是差强人意, 企业会计信息诚信问题依然不断, 无论是监督的实施成本还是最终出现问题的社会成本, 从已有显性数据来看成本都是巨大的。

(二) 基于市场经济行为角度的考虑

从引起市场经济中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看往往体现为:第一, 利益的驱使, 短期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部动因。在诚信与利益面前, 为了追求短期或个人利益最大化, 企业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第二, 会计准则制度的缺陷和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也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会计体系不严密的缺陷使会计信息提供者钻了“空子”, 同时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法制制定滞后及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执法不严等问题。第三, 政府的行政干预, 也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对证券市场的准入审批等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然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局部利益而失信也是屡见不鲜。

细究各种失信行为, 其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体人及其组成的组织诚信理念的严重缺失, 甚至根本无视社会行为规范理念, 更勿论诚信的理念框架。因此为预防和治理会计行业环境中的诚信问题, 从社会道德规范及法律各方入手,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规范体系, 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上规范社会的诚信体制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鉴于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及其作为会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将其纳入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显然合理而且必要。因为在会计诚信假设基本前提下, 在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主流的当前, 会计人员拥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确保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管理者拥有诚信经营的思维理念, 才能形成良好不欺的企业文化, 提供诚实可信的财务信息;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资本, 诸如银行信贷机构等相关者才能为其提供合作。会计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 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地繁荣发展显然具有重要作用, 重视会计的诚信问题, 将“会计诚信”纳入会计基本假设体系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因此, 笔者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会计假设, 纳入到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之中, 对会计行业本身及促进和构建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论

经济环境发展复杂多变, 新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实质和内涵产生影响, 因此对相关会计基本假设内涵进行拓展, 完善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会计主体类型边界和量的变化、组织“经营状态”合理的辩证界定、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分期的划分和货币计量假设面临难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假设, 补充扩展到会计基本假设理论体系中, 显然具有当前的适时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万雪丽:《论虚拟企业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2]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3]魏许莲、庞圣玉:《电子商务与财务会计理论改革》,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年第5期。

[4]徐迅雷:《“5855亿:谁为不诚信买单”》, 《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14期。

[5]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 三联书店2001年版。

上一篇:切断装置下一篇:CDIO项目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