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2024-10-16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精选9篇)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1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自9月1日起开始实行, 意味着央行即将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 同时明确支付机构依法接受央行的监督管理;未经央行批准, 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央行此举让本就激烈的网络支付竞争又起波澜。

据悉, 截至2010年6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2亿, 半年用户净增3396万, 网上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到4500亿元。在网络购物用户数急剧增长的过程中, 第三方支付的魅力也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可以规避交易风险的第三方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业务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 其资金周转效率远高于传统支付方式, 支付宝、财付通、块钱、各种银联的电子支付让网购一族、B2C和C2C商家都享有更多安全的金融交易选择。事实上, 还不只是规避交易的金融风险, 第三方支付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生活的快捷和便利, 人们不用再去银行或者交易大厅拥挤排队, 而是拥有一个账户通过轻轻点击就可以享受购物、缴费等一站式服务。或者说, 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火热让第三方支付成为热点, 一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进入第三方支付领域, 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竞争也开始激烈起来, 从而也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风险。

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 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 让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变相侵占国有资产、收受回扣、诈骗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如何保障客户备付金的权益?如何处置受理中的违规?如何杜绝洗钱和非法套现?如何保证支付服务相关信息安全?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始终是业界舆论的风口浪尖。就目前而言, 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标准也是一种法律风险, 相关争议解决缺乏公信力。

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常理之举是设定相应的监管机构, 比如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相应职能, 央行显然力担重担。虽然央行一再重申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准入不对民营资本设限、不对许可证作数量限制等, 新规定还是被认为是不公平的, 尤其是规定注册门槛必需超过1亿, 更把许多创新型小金融机构拦在第三方支付的门外。“罗马不是一日建成”, 现在资本过亿的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也并非一日成功, 它也是从小企业慢慢成长, 而小企业创新成长正是互联网时代神话的缔结者, 央行此举无疑让互联网经济有所缺失, 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活力, 给予VISA等国外金融机构超级利好。

而央行只能对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准入、交易行为、经营行为进行监管, 相应的网络安全与法律风险还需工商、税务、信息产业相关部门共同处之, 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防范任务不可谓不艰。如何真正有效地监管才是最小化第三方支付弊端的解决之道。从美国、新加坡、欧洲等国以及成功行业对第三方监管的经验可以看到, 笔者认为有效监管必然包括有效处理沉淀资金、定期账务核查、高效的行业内控管理、制定违约惩罚规定及相关法律。

不管怎样, 从央行准入监管开始意味着网上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一直缺失的监管诉求正在慢慢得到满足, 从亚洲起步较晚的电子商务模式来看, 监管不宜过严, 毕竟互联网对生活的改变造就越来越多层次的支付需求, 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向手机平台转移, 电信运营商也加盟了第三方支付的蛋糕争夺战的行列, 因而催生多种多样的竞争。有效监管应该保证第三方支付竞争的良性有序, 而不是遏制竞争。

第三方支付及其金融监管 篇2

关键词:网上支付;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54- 02

什么是“第三方支付”,是指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以支付公司为信用中介,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整合多种银行卡等卡基支付工具,或者借助新兴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工具(虚拟账户、虚拟货币),为买卖双方进行交易资金的代管,支付指令的转换,并提供增值服务的网络支付中介渠道。近年来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如C2C,B2C,B2B等),网上购物人群的增长,第三方支付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庞大产业,目前国内已有50多家第三方支付厂商。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第三方支付在中国以每年30%速度增长。在2006年,经几十家厂商“经手”的资金规模已超过300亿元,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到160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了33.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倍多。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行情。与历史上晋商票号“汇通天下”的抱负,颇有几分神似。

第三方支付市场快速成长的同时,第三方网上支付也遇到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目前第三方支付涉及的风险问题,主要可分为五类:

第一,从事资金吸储而形成的资金沉淀问题。据粗略估算,每天滞留在第三方平台上的资金至少数千万元,08年淘宝网一天交易额超过一个亿人民币。根据结算周期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将能取得一笔定期存款或短期存款的利息,而利息的分配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第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大量资金沉淀,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并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不久前上海一家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卷款而逃”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第三,开立结算账户并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突破了特许经营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三条的规定,结算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必须经过银监会的批准才能从事。而第三方支付平台显然已突破了这种特许经营限制,急需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业务范围,消除“灰色地带”。

第四,电子货币发行的合法性有待明确。在腾讯“财付通”支付平台中,其发行的Q币已扮演硬通货的角色。众所周知,只有央行才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面对金融电子化的新形势,尽早明确电子货币的发行权,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

第五,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利用支付平台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出现,其造成的危害也令人堪忧。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使得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诈骗、赌博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

产业发展还需监管跟进,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第三方支付模式还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在美国,第三方支付业务实行的是功能性监管,即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交易的过程,而不是从事第三方支付的机构。美国采取的是多元化的监管体制,分为联邦层次和州层次两个层面进行监管。各州监管部门可依据本州法律,对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作出自己的定位,且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货币服务企业,需要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注册,接受联邦和州两级的反洗钱监管,及时汇报可疑交易,记录和保存所有交易。美国没有制定针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专门法规条例,只是在现有的法规中寻求相关的监管依据,或者对已有法规进行增补。例如:

首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认为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上的滞留资金是负债,而不是联邦银行法中定义的存款,因此该平台不是银行或其他类型的存款机构,不需获得银行业务许可证。该平台只是货币转账企业或是货币服务企业(MSB)。但FDIC同时指出,各州监管部门可依据本州法律,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开展的业务做出自己的定位。

其次,FDIC通过提供存款延伸保险(Pass Through Insurance Coverage)实现对滞留资金的监管。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留存资金需存放在FDIC保险的银行的无息账户中(Pooled Account),每个用户账户的保险上限为10万美元。

再次,依据美国在“9.11”事件后颁布的《爱国者法案》,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作为货币服务企业,需要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FinCEN)注册,接受联邦和州两级的反洗钱监管,及时汇报可疑交易,记录和保存所有交易。

最后,美国并没有明确的电子货币概念,一般将储值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代名词。

在欧洲,欧盟规定网上第三方支付媒介只能是商业银行货币或电子货币,这就意味着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必须取得银行业执照或电子货币公司的执照才能开展业务。实际上,欧盟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的监管是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实现的。该监管的法律框架包括三个垂直指引:

第一个指引是2000年1月颁布的《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此项指引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有效性和欧盟内的通用性。

后两个指引是同年颁布的《电子货币指引》和《电子货币机构指引》,要求非银行的电子支付服务商必须取得与金融部门有关的营业执照(完全银行业执照、有限银行业执照和电子货币机构执照),在中央银行的账户留存大量资金,并将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在传统的信用机构和新型的受监管的电子货币机构。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和欧盟对电子货币的监管有许多共同之处:需要执照和审批、实行审慎的监管、限制将客户资金进行投资、反洗钱等。

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在亚洲的出现较欧美略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各国监管当局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不断调整相应的监管措施。新加坡在这方面是亚洲的“领头羊”,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电子签名法》。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成立了新的金融监管委员会(FSC),在1999年颁布《电子签名法》。香港则在2000年颁布《电子交易法令》,给予电子交易中的电子纪录和数字签名与纸质对应物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增补了有关电子货币发行的法律。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还采取了行业自律的监管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台湾地区对网上支付中使用的电子支票的监管给予了较多重视,颁布了《电子商务中的电子签名法》、《议付工具法》、《从事电子支票交换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以及《申请电子支票的标准合同》。但是,各国都没有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制订专门的监管法规,相应的监管政策仍处在探索阶段。

第三方支付在我国大陆无疑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支付方式。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可以依据的只有“三个参考”,即一条法律、一条指引、一个办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签名法》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而在法律层面上规范了网上支付中的电子签名行为。 同年10月26日央行针对电子支付的首个行政规定--《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正式实施。2005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从事网上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的性质、业务开办资质、注册资本金、审批程序、机构风险监控以及组织人事等做出了相应规定。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第三方网上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公司是金融增值业务服务商,这样的定位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物理上掌握或控制现金流不是判断是否是银行的标准。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是银行业务的补充和延伸。明确了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的法律身份。

随着“办法”的出台,央行通过发放经营资格牌照的政策来提高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门槛。这一措施有利于解决现有的盲目扩张现象,整合优良资源。同时,实力较弱的公司将面临被收购和兼并的可能,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保护客户利益。

监管部门还需规范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的业务范围。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自有账户与客户沉淀资金的账户相分离,禁止将这部分资金进行贷款、投资或挪作他用。由银行对客户账户进行托管,目前工商银行便为“支付宝”托管账户,并且每月都有账户资金的使用报告。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交易金额的限制在考虑防范风险的同时,应为平台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此外,汇款和转账业务是否可在平台开展也需规范。

目前工行要求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要将上个月交易总额的30%滞留在该公司在工行的保证金账户。如果该企业要停业,工行方面将立刻对外发布公告。这种措施有利于保障交易支付资金的安全,防范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支付风险和信用风险。

虽然网上支付在我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上支付的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网上支付行业必能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新生.网络支付与结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李兴智丁凌波.网上银行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Survey of 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March 2004

[4]Central bank oversight of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May 2005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3

关键词:支付宝,监管,安全技术,法律法规,信用评价

一、第三方支付概述

(一) 第三方支付现状

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以及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第三方支付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方便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较为著名的有支付宝, 拉卡拉、快钱、财付通等, 他们合作竞争促使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其中, 以支付宝市场占有量、影响度最大, 本文以支付宝为例具体分析。

(二) 支付宝发展现状

支付宝发展的历程就像是简短未完的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史的缩影。这是一个充满技术气味的成长史, 但是, 在支付宝的业务探索中, 真正的核心技术却在于客户的价值, 不断地了解和挖掘他们的需求。在网上购物中, 买卖双方互信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交易双方不安心理阻碍了网购的发展。而支付宝的出现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据2008年8月底统计, 支付宝注册用户达1亿人;2009年7月初, 注册用户达2亿人;到2010年3月, 则以达到3亿人, 并且仍在加速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初已超过8亿人。支付宝的交易量也从2010年起呈指数形式上升2014年达到日均106亿元人民币, 支付宝的市场占有率也急剧膨胀至2015年占国内市场的80%。

(三) 支付宝面临的挑战

1. 支付宝与银行的竞争。

网上交易市场发展如此迅猛的情况下, 银行意识到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对其业务存在的巨大威胁, 加紧部署了网络金融体系。据统计, 网络银行用户的注册量已经超过了4亿人次, 而且网上银行的功能也逐渐丰富完善。登陆网上银行, 即可完成存取款等基本业务, 还可以查询缴费等大大节省时间。网上支付方面, 银联快捷支付等方式也使得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不再受开卡银行的限制。相比于支付宝而言, 银行信誉又高于企业信誉, 所以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2. 央行制度上的管制。

2012年年初, 央行规定“个人支付账户单笔首付金额超过1万元, 个人客户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月首付金额累计超过五万元或资金金额连续10天超过5000元的, 支付机构还应留存个人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同一客户在同一支付机构开立多个支付账户, 支付账户内的资金科互相划转, 不同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的资金不得相互划转。”而2014年3月初, 央行向支付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拟要求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 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3月14日, 央行一纸通知下发到支付宝、腾讯手中, 暂停虚拟信用卡以及二维码支付业务。中央银行对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态度变化使得第三方支付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3. 央行制度上的管制。

2012年年初, 央行规定“个人支付账户单笔首付金额超过1万元, 个人客户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月首付金额累计超过五万元或资金金额连续10天超过5000元的, 支付机构还应留存个人客户的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同一客户在同一支付机构开立多个支付账户, 支付账户内的资金科互相划转, 不同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的资金不得相互划转。”而2014年3月初, 央行向支付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拟要求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 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

二、支付宝监管困境

面对马云创造的拥有超过3亿用户, 日交易额达到14亿人民币的“庞然大物”, 央行的监管难度可想而知。然而, 对于这个第三方支付的巨头, 无论是创造它的马云还是央行都不得不想方设法的进行监管。

(一) 监管主体单一

第一, 第三方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一种, 对其监管的主体单一, 或者说模糊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拉律法规对其负责。我国主要的网络支付监管机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 然而这两大监管机构主要监管的是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半壁江山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 也没有对应的法律法规。这使得第三方支付在先天信用上不如网络银行的情况下缺少后天的法律保护, 暴露在风险之下。

(二) 沉淀资金监管过于形式化

按照目前规定, 第三方支付平台每天缴纳的沉淀资金由商业银行进行监管, 任何人任何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但是并未限制进行监管的托管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其他业务上的合作。这将导致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监管银行之间可能存在其他利益上的往来或者说成为利益相共同体, 这将使得监管银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名存实亡。从另一方面看, 沉淀资金只能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以支付宝为例, 2014年日均沉淀资金 (备付金) 高达2亿元人民币。如此巨额的资金在此期间无法流动不可谓不是一种浪费。

(三) 监管的法律基础薄弱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不是银行, 却履行着银行的某些职责。例如为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乃至线下交易者提供“代收代付的中介服务”和“第三方担保”。支付宝更是被其设计者标上了信用中介人的标签, 同时被定位成商业担保业, 甚至成为隐形的商业银行。

但是支付宝不是商业银行, 现行的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并不适用。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涉及到的大多为网上交易, 无法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只能选择接受与否, 双方权益未完全平等。在面对技术层面的漏洞时, 消费者既无法保护资产安全, 又无法明确各方责任, 遭受损失, 最终影响网络交易的发展。

三、第三方支付监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安全技术控制

交易过程的有效性、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等要素构成了第三方支付的安全。网上交易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有成熟的安全技术作为支撑, 因为网上交易需要大量的银行账户信息、身份资料、交易记录等, 这些信息同时也被掌握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所以第三方支付所应具备的安全级别应不低于银行机构, 在第三方支付逐步盛行的电子签名法, 保证用户数据不被窃取与非法使用, 然而在条件还未成熟之余, 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应使用如SET、SSL的加密协议。总之, 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大量投入人力, 物力来研发先进的安全手段, 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 保护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虽然目前有《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等法律的存在, 但其法律效应仍然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对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法律问题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立法加以规范。在立法中应对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化, 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规定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定期对电子商务企业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

(三)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网上交易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进行, 容易导致欺诈行为的出现, 如买方付款后卖方不发货, 或者卖方虽然发货, 但货物的质量并不符合要求, 导致买方利益受损;买方收到货物后, 未及时给予评价, 由此造成的卖方资金周转困难, 或者买方收到货物后, 以各种不合理的理由申请退货, 导致卖方利益受损等等现象。这些现象要是不得到制约, 将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是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4

网络支付定位于“通道”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想要管什么呢?

“这次的意见稿,目的之一就是明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方网络支付,定位在‘支付通道’上不逾矩”,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后李爱君这样对《经济》记者说。

说到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定位,不能不说它们的发家史。如今的网络支付机构,最开始是依附电商产生的,大家广泛熟悉并使用的支付宝就是一个典型。这些支付机构快捷灵活,服务真实交易,原本就是一个通道。然而,随着规模体量包括用户的扩张,一些支付机构开始从事通道以外的业务,包括资金沉淀、管存等,比如余额宝会给账户内有剩余资金的用户计算每日收益。显然,这些业务功能属于银行的“势力范围”。

然而,网络支付机构在开展上述银行业务的时候,却又仅限于自己的体系,并不受到与银行一样的制约。李爱君指出,脱离监管谈金融本身就是危险的,也是监管层不愿意看到的,而这次的意见稿实际上早有铺垫。

2010年,央行制定并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指出支付机构应当按照《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核准范围之外的业务,不得将业务外包,并且将网络支付机构定义为非金融机构。此外,就在此次意见稿公开前两周,即7月18日,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网络支付进行明确定义,指出其是指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转移货币资金的服务。可以看出,《指导意见》也同样将网络支付定义在支付通道的位置上,并且明确网络支付应该始终坚持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的服务宗旨。

李爱君指出,《指导意见》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要提醒网络支付机构不要和银行抢生意,资金沉淀、资金托管和清算结算都需要交给银行。“如果这些支付机构想要从事银行业务,那完全可以去申请成立民营银行或者商业银行,国家对此都有很清楚的规定。可是,既想做银行的生意又不想受管教,这就不行了”。按照她的分析,同样的业务就要遵从相同的监管,这在全世界都是通行的道理。

偏袒银行也是保护用户

这样大张旗鼓地帮银行占地盘,不少声音认为央行的偏袒之心太过明显。然而,谈及此事,中国工商银行某支行的一位管理层人士笑着反问记者:“不偏袒银行,难道要偏袒支付机构吗?”在该人士看来,抱怨监管机构保护银行的人,忘了银行作为国家经济命脉、金融基础的重要地位,也忘了国内每年都有那么多私人资金因为网络安全问题而不明不白地消失,再也难以追回。他还告诉记者:“从统计口径看,包括银联在内,网络支付机构占据快捷支付80%以上的流量”,这至少也说明了银行对网络支付机构的支持。

的确,如果没有各大银行对支付机构的支持,网络支付或许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与成就。而另一方面,国内因为网络支付监管不严产生的问题与案件也着实从未间断。支付宝运营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拦截和处理的支付风险事件来看,用户信息泄露导致账户被盗和个人欺诈占据网络支付风险事件的八成以上。如此看来,意见稿中对于开户证明的多重要求,实际上保护的是消费者。

知名经济学者宋清辉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支付面临两大问题,让监管层不得不出手。一是网络支付机构的托管模式存在问题,即在不具备托管能力的前提下实际托管了大量资金。二是支付机构本身并无确切统一的管理办法,难以对资金流动形成监控,用户的投资风险很大。宋清辉说:“这和P2P平台很相似,规矩没形成先做了事情,潜在跑路的风险很高”。

尽管普通大众没有监管层的高屋建瓴,但是相信谁也不会把银行存款拿出来全部放到某个网络支付账户中。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公众对于网络支付的风险不是不知道,但是有些人,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借助电话、网络实施的大额资金诈骗,所以对意见稿颇有微词。“在财产面前,相信任何人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国家对待金融行业的态度也是如此”。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央行保护各大银行的态度可谓一览无余。而作为意见稿的核心利益相关方,网络支付机构的官方态度积极得令人侧目而视。在最新的公开回应中,腾讯集团表示相关业务团队正在对意见稿进行研究,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之下积极探索和创新,持续为用户创造新价值;支付宝平台也强调其“普惠金融”与“创新”的定位,并称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需要监管,只有不断开放进步和前瞻的监管才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网络支付机构而言,用户体验至高无上。若新规执行,所有让消费者不满的内容都意味着对网络支付的冲击。而即将被戴上央行“御赐紧箍咒”的网络支付机构,怎么会如此坦然?

搏出另一番天地?

“显而易见,新规一旦落实,对网络支付的短期冲击是确定无疑的,而长期看来却是利好”,宋清辉解释道,“网络支付机构的金融未来并没有断裂,反而会因为央行新规获得新机遇,因为金融创新不是为了规避管制,金融创新只有在法律规范的引导下,才能有大未来。”总而言之,没有规范何谈创新。

李爱君也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需要安全因素的保驾护航。她以美国为例对记者分析安全对于金融的重要性。美国最初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基本采取“散养”态度,直到1929年的股灾出现后,绝对安全才被提上日程。逐渐地,痛苦被时间抚平,40年后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认为效率也很重要,于是与安全并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银行倒闭潮来袭,金融秩序紊乱,美国当局这才又重新意识到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没有类似的美国经历,我们的公众对安全因素的认知非常欠缺。”

这样一来,似乎是支付机构理解央行的良苦用心,所以对意见稿接受起来甘之如饴。可是,对于网络支付机构而言,许诺未来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安抚作用?而眼看着就要冲到眼前的束缚又该如何应对?

据记者了解,与腾讯、阿里巴巴的官方“示好”态度截然不同,众多中小支付机构对意见稿表现出不满和担忧,甚至前两者自己的工作人员也颇有微词。意见稿公布当日,支付宝无线事业部应用技术经理王卫星就在微博上写到“开倒车,央行能好点人事?”

支付沙龙创办者、拥有20年金融支付领域从业经验的行业资深分析师梁宪平告诉《经济》记者,财付通和支付宝因前期和银行接洽充足,且其支付模式有担保,因此受新规影响有限,而规模较小的网络支付机构则很可能面临巨大窘境。所谓担保,是指在转账的时候资金不直接进入接收方账户,而是收到商品后才到账。他说:“很多网络支付机构没有担保功能,比如易宝、汇付,新规一旦落实,这些企业就将失去资质,可能不得不退出市场”。“易宝支付”和“汇付天下”均是国内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而业内最新消息显示,前者已于近日暂停了与上百家P2P平台的支付通道业务合作。

由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网上银行于今年7月成功挂牌,因此有声音认为,网络支付今后可以从上述领域开拓新市场。可是,在梁宪平看来,这种突破实在不容易,“网上银行的申请非常困难,一证难求,好几年才有可能申请下来,前提还是申请者资质够格”。毕竟,阿里巴巴的规模是其他同行业者难以企及的。如此一来,新规一旦落实,网络支付行业能否绝处逢生也只能暂时交给时间了。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5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发展状况

跨境支付规模。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是在2009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进行的, 当时国内进行跨境支付业务的平台主要是浙江支付宝公司和深圳财付通公司。经过几年发展, 到2011年我国国内最大的跨境支付业务平台支付宝公司, 每年的跨境支付总额达到6亿美元, 这仅仅只占到全国跨境支付的5%, 其余的数百亿美元的跨境支付业务由第三方的支付平台PayPal所垄断。

跨境支付种类。我国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跨境支付方式主要是通过与国内银行进行合作, 进行网上银行的支付, 主要包括有购汇方式和收汇方式两种。购汇方式是指我国境内持卡人员在境外进行消费时提供的人民币进行结算、外币结算服务方式;收汇方式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境外的电商企业提供对应的外币收入时的人民币进行结算方式。

机构经营模式。按照我国现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跨境支付业务的主要经营模式来看, 可以分为三类主要的经营模式。第一类是主要针对跨境电子购物、B2B外贸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例如我国的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二类是不仅仅涉及跨境电子购物、B2B外贸, 同时涉及境外存取款、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的支付机构如银联;第三类是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发展比较成熟的提供境内境外支付业务的第三方企业如PayPal。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的主要流程

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购汇流程。国内的消费者登录境外的电商平台并在平台选择下订单, 电商平台在将订单支付信息发送到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校验, 国内消费者与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人民币的方式对相关订单款进行结算, 结算后,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知电商平台已经收到订单款, 境外电商平台进行发货及提供相关服务, 消费者获得对应货物或服务后, 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银行将对应款项进行外汇结算, 交易结束。

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收汇流程。境外的消费者登录境内的电商平台并在平台选择下订单, 电商平台在将订单支付信息发送到第三方支付平台, 获得消费信息后,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境外消费者的信息进行校验, 境外消费者与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对应的外汇方式对相关订单款进行结算, 结算后,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知电商平台已经收到订单款, 境内电商平台进行发货, 以及提供相关服务, 境外消费者获得对应货物或服务后, 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 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对应合作银行将对应款项进行人民币结算, 交易结束。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跨境电商模式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业务容易出现虚假的交易问题。跨境电子商务的支付是通过第三方的支付公司进行交易, 第三方支付公司无法对交易双方账户的具体信息, 并且无法为个人办理相关的对外支出申报。如果将第三方的支付公司作为统一的外汇单位进行支付给境外方, 这就没法证实交易双方的真实信息, 无法审核交易资金的来源, 出现了监管的漏洞。这样一些不法分子可以通过其进行境外的洗钱活动及一些黑钱的转移等, 增加了国际犯罪的风险。

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兴起不久, 对应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出台, 使得对于其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国内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没有取得国内的支付资格, 可以通过与国外的银行合作, 通过账号共享等方式, 实现跨境的支付, 而现在我国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措施对境外的支付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使得跨境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处于灰色地带, 给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违规操作提供了机会, 这对于以后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存在支付金额限制。我国的第三方跨境支付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国家税务局和中国银行还没有相配套的制度措施, 所以至今仍没有比较规范的制度对跨境支付进行规范管理。由于我国规定当跨境贸易总额超过3万美金的需要提供相关税务凭证, 但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是集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合款进行支付的, 无法提供对应的税务凭证, 所以当支付金额超过3万美金, 第三支付企业无法进行办理。

四、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的管理措施

加强对于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信息审核。首先需要对跨境的包裹信息的进行审核, 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其对应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实物信息的报关单提供给银行, 以便银行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第二, 加强对于跨境网络虚拟货物的交易审核。由于类似网络音乐、电影、游戏货币、账号等跨境虚拟交易不备实物进出口审核信息, 因此将该类跨境交易归类为服务交易, 对于该类虚拟货物的交易需要严格进行备案、对其支付收汇、付汇进行严格管理, 对跨境虚拟货物的外汇收付进行及时监督;第三, 搭建第三方跨境电商信息平台, 通过多部门协商, 共同建立相关的第三方跨境电商信息平台, 及时利用平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管理, 以保证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了避免第三方支付在跨境支付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加强。第一, 第三方支付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自律制度。对于第三方的支付企业跨境支付仍处于初步阶段, 发展迅速, 需要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 但同时也需要行业内严格的自律制度来解决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 对于支付双份身份信息的不确定性, 交易双方的信用记录问题等, 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在双方注册之初就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 对其信息的有效性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查, 同时记录每个用户的交易历史和信用记录, 实现对交易双方的安全保障。第二, 及时指定相关的法律规范, 使得第三方支付方式的监管有对应的法律和规范作为依据, 仅仅依靠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自律是完全不够的, 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加快第三方支付企业跨境支付方式的立法进程。

完善国内信用体系。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涉及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 因此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就需要参考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美国及欧洲国家的信用体系的建设情况,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 从而实现对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规范化和制度化。主要需要完善的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针对跨境电子商务建立信用体系。我国相关的监管部门需要严格查出跨境电子商务中的侵权、欺诈, 以及假冒伪劣产品, 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并且通过第三方的管理机构, 对相关企业的信用评级、信用交易保障, 以及信用征信提供综合的一体化服务, 协助建立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第二, 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跨境电子商务可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 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整个交易流程来说, 无论是网上信息的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还是最后货物的送达, 这些都对相关企业的信用记录产生影响, 所有的过程都会有历史记录, 可以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于所有的这些过程进行监管分析, 从而可以对所有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保障跨境交易的过程;第三,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意义重大。首先, 跨境电商平台可以对在自己平台上的货物质量提供保证, 这可以参考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其次, 跨境电商平台可以引入一些高信誉的优质商户, 提高商家的信用质量。还有跨境电商平台可以对日常各个企业, 以及商铺的交易情况进行分析管理, 可以分析出各个商户的信用情况, 有助于跨境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

五、小结

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监管问题, 我们必须要遵循逐步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进行相关试点操作时, 一定要以有利于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和支付业务监管为基础, 结合现代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进行跨境支付业务的结算。同时也要保证跨境支付业务中信息传递、存储和交换中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推动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快速发展, 促使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从被动监管, 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相关规则措施的制定。

摘要: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也随之发展起来,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发展速度过快,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中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发展状况, 并整理分析出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支付业务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02) :89~92.

[2]王外连, 王明宇, 刘淑贞.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 2013, (09) :23~24.

[3]刘嘉旻.出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模式初探——以企业对消费者 (B2C) 电子商务贸易方式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2, (05) :58~63.

[4]陈曲, 林铠燊.第三方支付企业跨境发展初探——以支付宝为例[J].特区经济, 2013, (09) :208~210.

[5]黄永江.关于构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外汇业务管理体系的研究[J].金融会计, 2013, (07) :22~29.

[6]王为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及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6.6.

[7]赵佳英, 郑称德等.我国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动态演变: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纵向研究[J].情报杂志, 2013, (3) .

[8]王杏平.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第三方支付管理探究[J].支付创新, 2013, (10) .

[9]姚海放.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监管的法律规制[J].专题研究, 2010, (9) .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6

第三方支付机构重发展、轻管理, 直接介入清算过程, 交易、计算、结算过程比较封闭独立, 整个体系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其本身既有法律风险, 也有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本文主要探讨第三方支付面临的法律风险。

从法律风险的角度来看, 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法律地位和业务定位不明确, 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信用卡套现、洗钱等非法活动的风险;账户沉淀资金利息归属问题;多金融领域渗透, 造成了金融监管边缘化, 系统性风险凸显, 以及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风险等。

二、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关于法律风险监督方面的问题与争议

(一) 法律地位:

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非金融机构是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定位, 专门从事“支付业务”。但是, 从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实际运营业务来看, 有点向类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 存在许多金融机构的属性。如从事金融服务中的清算结算, 为电商平台的买卖双方提供担保, 通过虚拟账户拥有大量沉淀资金 (同银行的“吸储”业务类似) , 虚拟账户可以充值、消费、转账、理财 (同银行账户的功能类似) 。

根据对金融机构的现行规定, 全部的清算必须经过央行的监督管理。因为第三方机构在交易过程中形成了与银行一对一的互联, 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清算过程, 但是第三方的资金流动不在中央银行的监管范围内, 资金控制相对较弱, 不少机构趁机为一些违法行为获得的财务进行洗钱、套现等违法行为, 极大地为犯罪团伙提供了便利, 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二) 利息归属悬而未决。

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中客户备付金的利息 (“又称孳息”) 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办法。

对于备付金的利息归属, 2010年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只提到:利息的一定比例计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风险准备金, 但利息的剩余部分如何归属, 并没有做出规定。在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首次表明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积累资金利息的归属, 该文件明确规定:“支付机构可将计提风险准备金后的备付金银行账户利息余额划转至其自有资金账户。”但是随后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又回避了沉淀资金利息的归属问题, 这其中有较大争议。

(三) 涉及多金融领域, 形成金融监督盲区, 系统风险性较高。

第三方支付机构以方便服务、优惠、迅速、范围广等特点, 在各金融领域迅速渗入、发展, 其中涉及理财、低息贷款、保险、基金、证券等方面, 成为了央行监督管理的黑洞, 整个系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著名的P2P托管平台汇付天下在2015年爆发兑付危机, 相继很多有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爆发了网络借贷危机, 一年累计涉及金额高达500多亿元, 相关人员达100万人。这些平台将收集的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流动的资金链, 进行非法集资的勾当。金融行业现有的监督管理机构和法律还无法改善这种情况, 现如今关于金融的法律和制度完善和改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一)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已从最初的支付业务, 拓展到基金、信贷、保险、征信等传统金融业务领域, 致使其业务流程日趋复杂, 业务边界日趋模糊, 这给现有的监管体制带来很大挑战。为此, 需要转变监管理念, 从过去的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并且要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领域已经扩展到了经融机构业务领域的范围, 其就应该受到与金融行业同等的监管, 如第三方支付机构产生了“准存款业务”, 则都应该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若产生了“准贷款业务”就应该建立资本金、损失、拨备等管理制度。功能监管的优势在于监管的协调性较高, 减少或避免重复监管、交叉监管和监管套利的现象, 这有利于市场公平的竞争。

(二) 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中客户备付金的利息, 借鉴美国经验, 将沉淀资金产生的孳息用来购买保险, 一但第三方支付资金链出现问题, 不仅可以使用孳息来维护消费者权益, 而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第三方支付退出机制的空白;还有学者建议, 可以通过将消费者的交易额进行积分累计和折算的方式给消费者优惠返还, 不仅解决了孳息分配问题, 不损害消费者权益, 更是鼓励消费的一种方式, 促进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三) 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具有传统金融功能的一部分, 那就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监督, 由于账户系统的复杂性涉及多个金融方面, 这时相关部门就应该协同合作共同监督。在央行发布的《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中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的相关管理监督准则依旧不够完善、详细。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早已涉及到清算功能, 这与银行账户有着直接的联系, 应尽快规范和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的监督管理, 以保证人们的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涛.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5.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7

一、第三方支付概况

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 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 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中国的支付系统中, 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块, 线上支付主要是第三方支付, 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快钱等。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 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 同比增长50.3%。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结构中, 网络购物占比31.5%, 基金占比14.7%, 航空旅行占比10.4%, 电商B2B占比7.4%, 电信缴费占比4.3%, 网络游戏占比2.4%。此外, 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9924.7亿元, 较2013年增长391.3%。而2013年,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增长率达到了707.0%。移动支付已连续两年保持超高增长。这些数据说明,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改善, 支付场景的不断丰富, 第三方支付业务得到快速增长。而且, 随着支付场景的拓展, 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网民继银行卡、现金外惯常使用的支付工具, 而宝宝类货币基金的规模化和现金管理工具化更带动了移动支付用户黏性的增长。

跟传统金融相比, 第三方支付具有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的特点,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上支付结算中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风险问题。但是, 在实际运营中, 第三方支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道德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客户有大量沉淀资金, 一旦被挪作他用就会产生道德风险, 损害客户利益。另外, 对于平台上的资金沉淀, 如果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 则可能引发支付风险;二是反洗钱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在虚拟环境下完成支付交易, 对用户的身份审查不够严格, 缺少核实交易真实性的有效手段, 可能为洗钱活动提供可乘之机;三是经营风险, 目前, 支付机构的内控风险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较弱;四是主体资格和经营范围不明确, 第三方支付从事的业务介于网络运营和金融服务之间, 其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但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此外, 在为买方和卖方提供第三方担保的同时, 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积聚了大量在途资金, 表现出类似银行吸收存款的功能。这部分资金是否也应被定义为负债, 纳入到央行的准备金监管当中呢?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予以思考和规范管理。

二、《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包括总则、客户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七章、共五十七条, 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限额、开户门槛、验证方式都给予了从严规定。《办法》明确, 非银行支付机构是指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 获准办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其中, 最核心的、也是最引发争议的是第九条和第二十八条。其主要内容是:对第三方支付为客户开立的支付账户进行限额管理, 其中综合类账户年累计额不超过20万元, 消费类账户年累计额不超过10万元;支付机构如采用不少于两类要素, 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 单日累计5000元限额, 仅采用一类验证要素甚至不采用验证要素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的交易验证权利则放给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办理或者变相办理现金存取、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从《办法》中可以看出央行未来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定调:未来支付结算的核心仍然是银行, 第三方支付作为小额便捷支付服务商与银行支付清算服务形成互补, 禁止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化、银联化。第三方支付账户不具备银行账户的转账、提现、投资理财等功能, 不能吸纳存款, 形成沉淀资金池, 并且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托管服务, 上述业务只能通过银行账户实现。因此第三方支付不能再绕开银行实现资金清算, 从而倒逼第三方支付回归通道的角色定位。

三、对有关各方的影响

《办法》预示着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逐步加强, 这种监管的强化对目前我国支付结算市场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一)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总体来看, 《办法》的出台将使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监管套利空间收窄, 商业银行将在与第三方支付的博弈中重新占据优势地位。具体说来, 银行将从三个方面受益:一是金融脱媒有望缓解。2013年以来, 随着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异军突起, 银行活期存款面临着巨大的流失压力, 存款增速明显放缓。并且, 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办理的理财、P2P融资等业务, 也会造成部分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 加速金融脱媒。《办法》中的限额支付规定和禁止第三方支付账户变相为客户办理存取款、融资、理财业务等规定, 将使资金重回银行渠道, 缓解金融脱媒;二是支付结算市场份额增加带来非利息收入提升。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现在第三方支付重新回归通道本源, 将会增加银行在支付结算市场的份额, 提升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三是银行将掌握交易“大数据”。以前, 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有许多商户在与银行进行交易时, 银行不知道具体交易信息和背后的具体商户是谁。而《办法》第二十一条对信息透明度做了相关规定, 这对于银行来说, 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商户信息, 2也0更15有利年于第做9风期险的中控旬制刊和后期的营销, 并且为未来的网上征时信、建代立 (自总己第的互60联0网期金) 融生态系统积累“大数据”。Times

(二) 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影响

《办法》强调的是, 互联网支付机构回归“支付业务”本色, 规范业务细节, 防止出现支付机构“银行化”和“银联化”。它对第三方支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了支付账户的开立门槛。《办法》第十六条规定, 支付机构给个人开户, 如果不是面对面核实客户身份的消费类账户, 需要三个机构为用户身份验证。如果是具备理财功能的综合账户, 则需要五个机构来验证。外部渠道身份认证指的不是密码等安全手段, 而是公安、税务、工商、银行、教育机构、居委会等能证明用户身份的机构。事实上, 找齐五类外部机构在技术上存在很大难度, 因为除了公安网有全国公民信息数据, 其他的政府部门, 例如税务、工商、人行征信、教育部等, 都只有部分公民信息, 非全量信息, 这无疑加大了支付账户开户难度;二是对支付账户的交易额度进行分档监管, 超过限额的交易须通过银行账户支付, 这会将消费者引导至其他支付方式, 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减少, 资金将重回银行渠道;三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价值降低。《办法》明确规定支付账户里的钱不纳入存款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且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这将使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P2P、众筹平台进行资金托管的服务模式受到极大约束, 业务模式回归单一, 单纯的支付通道地位短时间内无法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三) 对消费者的影响

《办法》出台以后, 民众质疑最多的一点是会不会牺牲良好的用户体验, 造成支付的巨大不便。总体来看, 《办法》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支付体验。根据对国内典型代表性支付机构2014年网络支付业务数据的分析, 2014年, 61.3%的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消费、转账、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业务, 全年累计付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 80.1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5000元, 98.5%的个人客户不超过20万元;72.31%的个人客户支付账户余额仅用于购物消费, 全年累计付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 9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5000元, 99.7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10万元。因此, 《办法》对综合类支付账户、消费类支付账户分别规定的年累计20万元、10万元限额, 对不同安全级别的支付指令验证方式分别设置的单日付款不超过5000元、1000金元的限融额, 超出上述年度和单日付款限额的客户, 可N以O通.过9支, 2付01机5Fi构n提an供c的e跳转银行网关或快捷支付 (方C式u, m用u自la己ti的v银et行y账N户O.完6成00对) 外付款, 且无额度限制, 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个人客户的付款需求, 基本不对客户支付体验造成影响, 且有效兼顾了安全与效率。

近两年, 各类风险案件频频发生, 对于客户资金安全、电子支付市场稳定乃至金融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而风险隐患主要来自支付账户管理要求不清, 处于金融监管真空地带;支付账户功能存在跨界问题, 易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支付账户存储海量客户信息, 存在泄露客户信息的安全隐患;监控体系尚不完备, 易发生违规交易;过度追求客户体验, 难以兼顾风险与效益的平衡。在国际上, 不少金融监管当局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作为重要工作。如美国, 2008年金融危机后, 专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署, 英国也设立了金融申诉专员。《办法》第四章有24条, 专门讲“风险管理与客户权益保护”, 用近一半的篇幅阐述如何防范风险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这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

四、结语

总之, 规范网络支付业务, 有效控制风险隐患, 保障个人客户的资金安全, 促进网络支付业务有序健康发展是《办法》出台的初衷。未来, 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回归其支付结算业务的本源, 在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支付便捷性方面兼顾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6) :340-341.

[2]杨晨.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监管的研究[J].财经界, 2014 (12) :114-117.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8

如果按照央行现行《办法》的门槛要求, 至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前10位都符合标准, 牌照的申请问题不大。然而“申请人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最近3年内未因利用支付业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为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支付业务等受过处罚”这一规定就让人为最近涉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捏了一把汗。

涉赌事件和央行《办法》出台似乎不无关联, 这也给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亮出了“黄牌”。和众多新兴领域一样, 第三方支付也走过了一条发展在前、监管在后的道路。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力量。网络赌博与传统赌博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是借助了新兴的网络服务手段。就像刑法的颁布和司法机关的存在没法彻底消灭违法犯罪一样, 央行的监管也不可能彻底消除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三方支付的有效监管 篇9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风险,法律监管

第三方支付是指通过非银行的第三方机构所经营的网上支付平台, 而建立商家、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相关连接, 并向其提供交易资金代管、货币支付和资金结算服务的一种新型担保支付形式。电子商务中“信用缺位”的问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得以较好的解决, 所以其发展规模极为迅猛。但是对该领域监管却相对滞后, 尤其是法律方面的监管。本文将针对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产生的风险特点, 来探讨如何构建其法律监管体系。

一、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产生

沉淀资金是指在电子商务中, 存在延时交付和延期清算的问题, 由大量在线交易前后暂存在平台里的资金和在线买卖双方的货款滞留于支付平台所形成的。沉淀资金的产生包括两种:

(一) 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在途资金

这主要是由于买方支付和卖方收款时间的不同步, 进而造成货款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至少停留3—7天, 交易过程中的在途资金就这样产生了。

(二) 交易前后暂时存于支付平台里的资金

这种沉淀资金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用户为了方便直接支付货款而不是每次交易都通过银行网关支付, 进而提前将一定资金通过网银转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第二种是在当出现交易纠纷, 用户需要商家退还货款时, 所退货款也会暂时存于这个平台中。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资金法律监管现状

自2005年阿里巴巴CEO马云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第三方支付”这个概念以来, 中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在第三方支付的沉淀资金方面并没有专门立法, 仅出台了一些办法, 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 目前仅对预付卡业务中所产生的沉淀资金问题进行相关规定。

各国监管当局对于如何防范网上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产生的风险都倍加关注。美国认为沉淀资金是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负债, 即用户才是支付平台的债权人;欧盟则把沉淀资金看成是电子货币的一种, 它的性质类同于商业银行存款;我国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却相当于支付清算组织, 意味着沉淀资金属于支付平台的负债。在美国, 通过提供存款延伸保险来实现对网上第三方支付产生的沉淀资金的监管;在欧盟, 则要求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中央银行设立专门的账户来储存沉淀资金。虽然我国目前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规定, 即便是在《支付清算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中也没有出台有关这方面的规定。

三、第三方支付产生的沉淀资金风险

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存在必定会带来诸多的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 具体的包括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量沉淀资金的集聚会使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己的信用风险放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电子商务提供信用担保, 来弥补“信用缺位”, 但支付平台的信用却无人保证。沉淀资金量的增大, 增加了其自身违法的可能性,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管, 沉淀资金则有可能被侵占。然而在现行法律中, 并没有明确规定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己的信用担保和评估问题。

第二, 沉淀资金带来的孳息归属问题的探讨。沉淀资金储存在网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中, 自然会产生存款利息。伴随沉淀资金量的激增, 利息数值也随着扩大, 这部分利息是归属于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 还是归属于银行, 而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部分利息的归属权。

第三, 沉淀资金的管理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如若私自挪用沉淀资金, 又或者将沉淀资金与其自有资金混在一起, 将会对用户资金的安全造成威胁。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否拥有沉淀资金的使用权利, 又该怎样管理自有资金与沉淀资金, 是现行法律亟待明确规范的问题。

四、强化我国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法律监管

大量用户的沉淀资金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聚集, 若这些沉淀资金的流动不能获得有效地程序监管, 那么第三方支付机构就有机会私自侵占这笔庞大的资金, 从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这些问题不仅会给消费者的财产利益造成损害, 而且更会引发支付交易的信用危机, 因此对沉淀资金必须加强监管。目前我国有关沉淀资金监管的立法规定明显不足, 下文将借鉴欧美的有关立法规定, 提出相关建议。

(一) 建立沉淀资金专有账户管理制度

1.建立沉淀资金专有账户

在美国, 所谓的无息账户是指为沉淀资金设立的专有账户。这种做法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在详细操作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当向一个可以将其自有资金和沉淀资金进行区分管理的银行申请一个存放沉淀资金的专有账户, 同时不允许随意的划拨两个账户中的资金, 从而保证其独立性。

2.沉淀资金专有账户的资金跟踪监控制度的设立

为了保证这些资金的安全, 一旦设立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的专有账户, 相应的配套的监控措施设立就相当必要。账户开立银行一般应当作为监控的主体。为了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的权益, 银行应当跟踪监测沉淀资金账户中的资金状况, 严禁沉淀资金用于风险投资, 一经发现非法挪用, 应立即冻结相关资金, 并及时将相关信息报监管部门备案。

(二) 保证金制度

1.保证金数额的确定

保证金的数额应为不固定的数, 需根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营业额的变动情况而进行相应调整。此外, 对于保证金的利息也不应当归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有。

2.保证金制度的参与者

保证金制度的参与者由消费者、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监管部门三个方面组成。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承担上报和上缴各个阶段的营业额与保证金等相关工作;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信用风险时, 消费者有权利领取相应数额的补偿金;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是保障保证金制度的实施并承担监管职责。

(三) 事先协商制度

设立事先协商制度主要是以保证沉淀资金的流动性为出发点考虑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及其收益的所有权应归属于用户, 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得擅自挪用。然而并非完全禁止利用沉淀资金, 这将不利于沉淀资金的流动性, 故有学者认为, 应依照民法中的自治原则, 给用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相应的选择权, 双方可通过协商使用沉淀资金及利息, 并签订相关合同, 但是应该严格限制这些资金的额度及使用方式, 以保障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沈利军, 徐伟.支付宝虚拟账户支付的法律分析及规制[J].金融与经济, 2009, (06) .

[2]王雅龄, 郭宏宇.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上一篇:公司董事的勤勉义务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