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2024-06-29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共12篇)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篇1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第三方网上支付的繁荣。第三方网上支付作为我国信用体系缺位下的补位产物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第三方网上支付中金融风险的分析, 针对目前金融监管缺位的现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一、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的现状

2005年被业界称为中国的“网上支付元年”, 经过四年的发展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已经成为投资的热点并得到迅速的成长。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网上支付市场监测报告》研究显示, 08年第二季度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额规模稳定增长至575亿元, 环比增幅超过20%, 同比增幅超170%。从企业发展来看, 支付市场集中度持续加剧, TOP3企业交易额规模占比达82.5%。从艾瑞连续性季度数据变化趋势来,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季度交易额增长速度逐渐趋于稳定, 市场进入深入拓展期。总的来讲, 我国的第三方网上支付还处在起步阶段,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前途还很模糊, 经营模式也处在不断探索中, 新模式带来的金融风险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二、第三方网上支付的金融风险分析

1. 资金沉淀风险。

早在2005年1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再起发布的VISA国际组织委托的研究课题《现代电子支付于中国经济》报告中曾警示第三方网上支付已经出现资金沉淀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出现在担保账户式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中。目前, 大多数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都采用了二次清算的模式, 其支付平台在交易中的中介地位, 使平台可以从事资金吸储并形成大量的资金沉淀。沉淀资金主要包括两部分:交易过程中的在途资金和交易前后的暂存资金。目前国内暂无专门法律对这笔巨额暂留货款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规定, 除支付宝等少数几家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在银行设立专门账户对暂留货款进行管理外, 其余大多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并没有公开这笔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很多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将在途资金的价值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途资金可能促使某些参与者采取“行动”成为“在途资金游戏”中的净得利者, 这会降低支付系统的有效性, 并引发支付和道德风险。如果不明确禁止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直接支配交易款项, 就可能出现超越监管任意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 甚至第三方可能利用客户资金进行风险投资, 特别是在2008年股市一片向好的形式下, 大额沉淀资金可能会因其“逐利”的特性进入资本市场。一旦出现一些类似“卷包走路”等事件, 将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2. 套现风险。

2006年2月,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出《关于预防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规定持卡人套现和商户提供套现服务属违法行为。第三方网上支付以其特点和形式, 很可能成为某些人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资金非法转移、套现的工具。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只能从技术上保证交易的安全, 却无法保证交易的真实性, 而信用卡这种支付工具是为了鼓励消费来满足消费支付的需要, 并非为了方便提取现金, 所以信用卡一般都被设定一个提取现金的额度并且通过取现的交易成本来限制它的使用。而利用第三方网上支付可以避开这些控制手段, 以几乎为零的成本, 套取现金。

3. 流动性风险。

第三方网上支付用户所出现的流动性风险更多是由于在途资金导致的。因为使用第三方网上支付付款的过程中, 货款会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停留一段时间, 这使得卖方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收到货款。如果在等待收款的时间内企业刚好出现生产的经营成本迅速提高, 市场又出现萎缩等情况, 就可能会给卖方带来流动性风险。

4. 虚拟货币发行的风险。

大部分账户型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的客户都可以法定货币购买电子货币 (进行账户充值) 后即能用该电子货币购买卖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从而使该电子货币具有了广泛的支付能力和现金替代特点。我国明文规定:只有中央银行或其它获得政府许可的商业银行才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力。但现行的虚拟货币的发行由互联网服务商自行决定, 其货币发行不受监管。目前, 虚拟货币能够通过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及其它渠道与实体货币进行双向兑换, 也能购买商品, 已具备实体货币的职能。对于实体货币, 国家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贴现、存款准备金等手段或制度调节货币流通量, 但对于虚拟货币, 其流通量完全取决于发行企业本身, 如不进行监管, 可能面临与实体货币流通量不当一样带来的问题, 如通货膨胀。面对金融电子化的大趋势, 电子货币的合法性亟待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的明确。

三、防范第三方网上支付金融风险的措施

1. 明晰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的法律身份。

《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明确的规定第三方网上支付中的结算业务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属于金融增值业务服务商, 这种定位得到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可。判断第三方网上支付是否属于银行的标准并不是取决其掌握或控制现金流, 沉淀资金的性质才是判断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法律身份的依据。沉淀资金是支付企业的负债, 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只是提供银行业务的补充和延伸, 因此, 应将其界定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2. 规范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的业务范围以及制定资金账户监管细则。

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可以经营的业务包括:对包括票据等纸质支付指令、电子支付指令、卡类支付指令及网络平台支付指令进行交换和计算。应对第三方网上支付的资金账户进行如下监管:第一, 要求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分设基本账户与中转账户。基本账户管理企业自有资金的收支, 中转账户管理代收代付的客户资金, 且在资金收付过程中严格遵守《支付结算办法》, 不能截留客户资金, 不能将客户资金用于自身的运营和发放贷款, 更不能利用中转账户中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中的资金应由银行代为监管, 以确保在途资金的安全;对于支付平台中资金的转移通过银行进行审核, 消除洗钱等安全隐患。第二, 明确中转账户的资金收入的归属。中转账户资金归客户所有, 所以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上滞留资金时限外的利息收入应归为消费者拥有;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合法收入应是所收取的交易服务费。第三, 建立客户结算资金的保证金制度。借鉴银行客户资金的管理办法, 要求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 按照管理部门确定的比例, 向人民银行缴纳保证金或保险。人民银行可以对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实行定期评估, 并根据其组织规模、管理和运行情况, 实行差别比例制度, 确定合理的提取比。一旦有问题出现, 银行可立即冻结保证金以抵御风险, 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

3. 建立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

首先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要取得从事网络服务和从事金融业务的双重许可。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商必须依法设立企业法人, 并有长期的业务发展计划及相关技术方案;有健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设备以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包括: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还应受金融法的规制, 要符合金融业的基本准入条件, 如:设置最低资本金限制、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建立保险与保证金制度。对于准入门槛的设定问题, 争议颇多。中科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教授的建议:应降低门槛, 把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先引进来, 因为如果20多家企业没有获得牌照而退出市场, 则商户的利益肯定会受到影响。电子支付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管理:进入阶段, 保证大部分企业都能进入市场;营运阶段, 逐渐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 提高企业的净资产率, 并根据业务量提交准备金;关闭阶段, 让一部分疲软企业退出市场, 用退出企业的风险准备金补偿客户。其次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对那些审计不合格、实力较弱的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进行摘牌、收购或兼并, 使其退出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

4. 增加防范套现的规定。

信用卡套现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线上更存在于线下, 在线下信用卡套现甚至出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特点。对其进行防范并不只是一个企业的事情, 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建立明确的信用卡监管、使用体系, 打击信用卡套现违法行为。

5. 规范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的使用。

首先, 应明确电子货币的发行方, 不能统一地将电子货币的发行归于银行。如果电子货币的发行仅局限于银行, 那么现有的对银行的法规可以延伸到电子货币上, 因此央行就可以提供与传统银行存款同等程度的保护与监管。但这样无疑会对第三方网上支付行业的竞争和创新造成很大的制约。相反, 如果各类机构都可以成为电子货币的发行者, 竞争的扩大反而会带来很多益处。但同时会出现无法规制的问题。因此, 电子货币发行者是否应当局限于银行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的规范和调整, 发行者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接受央行监督的风险管理程序。可以规定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要开展业务必须缴纳一定的发行准备金, 用户按面值购买电子货币。还可以对实体货币和电子货币进行隔离。限制电子货币与实体货币的兑换;规定电子货币只能在发行该电子货币的系统内使用, 不得进行电子货币与电子货币的兑换。其次, 随着网上支付中电子票据业务的逐渐展开, 央行接下来需要就电子票据的签发、兑付、托管、统一认证、与纸质票据转换、电子票据伪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 应密切关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保护电子货币使用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篇2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的风险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公司安全、稳健运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公司法》、《会计法》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并结合公司经营和管理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公司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公司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公司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指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二)进行风险评估;

(三)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五)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五条 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系统,指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针对公司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通过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制定并执行的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

第六条 公司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公司造成损失和危害,把机会风险视为公司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公司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七条 公司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指重大风险发生后的事实)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框架

第八条 本制度旨在公司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1.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2.确保法律法规的遵循。3.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

4.确保公司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使其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九条 公司风险管理应当遵循健全、合理、制衡、独立的原则,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一)健全性:风险管理应当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统一;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确保不存在风险管理的空白或漏洞。

(二)合理性:风险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状况及公司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三)制衡性:公司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当权责分明、相互牵制,一线业务运作与二线管理支持适当分离。

(四)独立性:承担风险管理监督检查职能的部门应当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

第十条 公司的风险管理通常应涵盖经营活动中所有业务环节,包括公司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运营、业务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质量等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第十一条 公司内控制度及风险管理除涵盖对经营活动各环节的控制及风险管理外,还包括贯穿于经营活动各环节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印章使用管理、票据领用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质量管理、职务授权及代理制度、定期沟通制度及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管理制度等。

第三章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十二条 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公司总裁办公会、审计部、风险管理部、法律顾问、各部门内设的有风险职能的部门或岗位构成。第十三条 总裁办公会负责提出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防范风险的指导意见,审定公司风险控制制度;对公司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及水平进行评价,提出完善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

第十四条 审计部独立于公司各部门,负责协助公司识别和评价重大风险问题,帮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通过评价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促进其持续改善等工作,帮助公司维持有效的控制系统;评价公司治理过程并提出改进公司治理的恰当建议,履行检查与评价、咨询与服务的职能。

第十五条 风险管理部,全面负责公司的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公司风险防范、监控体系,负责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并监督执行情况;负责公司各业务风险的日常管理,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类风险实施有效的事前评估和过程监控,有效化解和降低公司运营风险。

第十六条 法律顾问承担公司的政策法律事务,为领导决策和公司业务开展提供法律参考意见;审核相关法律文书及合同,防范法律风险;负责牵头处理公司诉讼事务和经济纠纷事务,代表公司对外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公司各部门负责人为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履行风险控制职能,执行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部门内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岗位职责和部门内全面、合理的风控制度,并针对业务主要风险环节制定业务操作流程。

第四章 风险评估

第十八条 公司应建立风险管理综合信息的收集与积累机制。风险管理综合信息包括与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市场状况、技术革新、公司资源、财务状况、人力配置、管理措施、工具应用、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信息。公司及各部门应广泛地、持续不断地收集与公司风险及管理相关的信息,并送交风险管理部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修订,以建设和更新公司的风险管理综合信息库。

第十九条 公司对公司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第二十条 风险评估由公司组织各部门实施。

第二十一条 风险辨识是指查找公司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第二十二条 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时,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事件树分析、压力测试等。

第二十三条 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二十四条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二十五条 在评估多项风险时,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风险坐标图,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初步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第二十六条 公司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第五章 风险管理策略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策略,指公司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总体策略,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第二十八条 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对能够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

第二十九条 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即公司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第三十条 公司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以及各风险在风险坐标图上的位置,进一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明确风险管理成本的资金预算和控制风险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应对措施等总体安排。第三十一条 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

第六章 风险的监控报告与预警

第三十二条 公司建立风险报告和预警制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使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公司业务和资产的风险状况,相应调整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措施。

第三十三条 风险管理部对各部门的经营计划、方案的实施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记录、汇总、分析和处理,并保留风险管理记录。各部门或岗位向风险管理部报送本部门业务风险情况。各部门所有涉及风险管理的相关资料必须向风险管理部报备,或向风险管理部开放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部有权检查原始资料。

第三十四条 公司的风险报告分为定期风险报告和不定期的专项风险报告。定期风险报告是对一个阶段公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和纠正的情况进行的汇总报告;不定期专项风险报告是对监控中或风险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风险或风险隐患问题进行的专项报告。风险报告要按照规定的报告程序报送公司领导、相关部门和履行垂直管理职责的管理部门。

第三十五条 在风险监控中发现问题时,风险管理部可以进行风险专项检查,必要时可进行重点审计或组织专项审计。对其它不属于审计监察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风险管理部可以向公司有关部门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第三十六条公司相关部门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以发现并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公司的财务中心,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实现进行预测预报。

(二)建立经营管理预警系统: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特有的性质来设计不同的风险控制机制,彻底掌握风险的来源和可能的影响。

(三)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有责任及时、无保留地向公司风险管理部报告有关风险的真实信息。

1、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

2、公司须采取措施确保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输入的业务数据和风险量化值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对输入信息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更改。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公司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

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须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公司整体和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5、公司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或更新。

第七章 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第三十七条 公司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需要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损失事件管理等)。

第三十八条 制定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要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九条 公司制定内控措施,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部门、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六)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把各部门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八)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公司决策层主导、公司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完善公司重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第四十条 公司建立灵敏高效的危机处理和应急管理机制,以降低风险损失。对新出现的、缺乏风险应急预案的重大风险,风险管理部应立即与公司相关部门协调,组织人员研究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并报公司总裁办公会审批后实施。第四十一条 当风险已经发生,风险单位负责人必须立即向公司风险管理部报告。风险管理部应及时对风险进行初步的评判,确定是属于一般性内部风险,还是对企业声誉、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造成强大压力和负面影响的企业危机。对一般性风险,责成负责人或有关人员负责组织处理;对企业危机,必须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一)第一时间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该小组应由公司总裁或副总裁担任组长。小组成员至少应包括:发生危机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公司法律顾问、财务中心、总裁办公会成员、人力资源部、风险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小组应配备小组秘书及后勤保障人员。公司董事会应授权危机处理小组为处理危机事件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有权调动公司可用资源,有权独立代表公司作出声明、承诺或妥协。

(二)危机处理小组应及时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情报,以及企业拥有或可支配的资源来制订危机处理计划。计划必须体现出危机处理目标、程序、组织、人员及分工、后勤保 障、行动时间表以及各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同时还应包括社会资源的调动和支配、费用控制和实施责任人及其目标。计划制订完成并获通过后,应立即开始进行物 质资源调配和准备,展开全面的危机处理行动。

(三)危机应按如下程序处理:

1.对于尚未造成社会影响的事件,在对危机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和核实的基础上,根据法律和公理,果断做出处理决定,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2.对于已造成社会影响的事件,应保持与社会各方的良好沟通,及时披露事实真相,以有助于对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价。

3.在处理过程中,应处理好与危机事件对方当事人的关系,及时按抚,避免出现纠纷。4.在事件处理的全过程,危机处理小组均应与当地政府、监管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及时通报事件进展。

(四)危机事件处理完成后,危机处理小组应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如实反映事件的起因、发生过程、处理方法和结果、责任认定、反映的问题等,并提出整改建议或意见,以避免新的风险和危机发生。

第四十二条 对因决策失误、管理失职、行为失当等原因致使公司出现风险或危机,并造成有形或无形损失的责任人及部门负责人,公司应追究其直接责任或领导责任。

第四十三条 公司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八章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第四十四条 公司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以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第四十五条 公司建立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基本流程,连接各上下级、各部门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完整,为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奠定基础。

第四十六条 公司各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及时报送公司风险管理部。

第四十七条 公司风险管理部定期对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要根据本制度第三十条要求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公司总裁或其委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四十八条 公司审计部至少每年一次对包括风险管理部在内的各部门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直接报送总裁办公会及董事会。此项工作也可结合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

第九章 风险管理文化

第四十九条 公司须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公司文化,促进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保障公司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五十条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须融入公司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公司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五十一条 公司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从董事会开始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总裁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日常工作。高级管理人员须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

第五十二条 大力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及违反道德诚信准则的行为,严肃查处。第五十三条 公司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须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公司风险管理文化,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严格防控纯粹风险、审慎处置机会风险、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第五十四条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

第五十五条 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第十章 附则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篇3

摘 要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支付模式,近年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电子商务中支付瓶颈问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同时也为新的市场秩序的建立和业务规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将对第三方支付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和控制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 第三方支付 风险 控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与资金结算密切相关的网上支付市场迅速成长,特别是以支付宝、快钱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最为迅速。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和有关机构的关注。

一、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概念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第三方支付具有显著的特点:

1.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将多种银行卡支付方式整合到一个界面上,负责交易结算中与银行的对接,使网上购物更加快捷、便利。

2.较之SSL、SET等支付协议,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操作更加简单而易于接受。

3.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的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

(一)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法律的不完备,并且没有建立起国家的信用体制,第三方支付的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证,独立于网络之外的物流活动的诚信风险依然存在。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交易中出现纠纷买卖双方各执一词,相关部门取证困难;支付平台流程有漏洞,不可避免地出现人为耍赖,不讲信用的情况,这已成为第三方支付发展道路上必须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同时,尽管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这些银行对“支付宝”账户上的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并没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导致支付宝公司本身“类银行”的相关业务处于监管真空状态,给使用“支付宝”的资金安全留下财务隐患。

(二)自身竞争、风险问题

1.“第三方”与银行的竞争问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是通过与银行的合作来运行,但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合作,当银行不通过任何第三方支付公司,而直接与商家连接时,第三方支付公司将面临来自银行的强大竞争。

2.运行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牌照发放后如果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有可能被整合或收购。政策风险将成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投入,没有资本的强大支持,这个行业靠自己的积累和原始投资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3.认知问题。网络教育的不够全面,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电子支付。另外,支付公司还没有真正拉动用户来定购,并没有真正用商品价值和服务来吸引用户。

(三)消费者信用风险

1.消费者个人信息得不到保障

从目前的网上交易方式来看,无不需要用户在网上注册用户个人信息,对于网络第三方支付而言,因其与银行卡相关,因此必然还会涉及到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这些信息都会经过网络第三方处理。这样网上消费者的个人资料面临着泄露的风险,一旦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泄漏,将造成很大的金融损失。因此,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消费者支付信息保护,避免损害消费者利益,加强对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维护交易公平是很紧迫的问题。

2.消费者交易纠纷处理困难

网上交易具有时空虚拟性,因此当出现纠纷时,也具有很多不同于现实交易纠纷的困难。首先,如果买家对物品不满意要求退货或补偿,那么按照网上交易规则,买方必须承担举证的责任。网上交易不同于现实中的现场交易,举证困难大,导致退货成本高。其次,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机制的缺陷导致的消费者纠纷处理困难。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过程中,通常都会有一个确认期,即买方收到货物后的确认付款期限,也等于申诉退款的期限(同样是卖家拒绝退款的期限)。如果买方付款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后而未收到货物或受到货物有瑕疵而要求退款时,需通过申诉而完成。

3.消费者售后服务不完善

售后服务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是远程销售和运输,买家购买商品后很难得到从传统销售渠道购买商品所能得到的同样配套的售后服务。其次,在当前的情形下,网络销售的卖家大多为没有经过工商登记的商户,其根本无法提供售货发票,一方面逃避了税款,另一方面使得买家无法得到销售凭证和质保凭证。另外,即使是可以提供的商家也往往不提供发票,由于买卖的时空障碍,当消费者索要发票时往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才可能拿到。

三、我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控制

(一)法律约束

1.充分利用已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立法,形成完整的法律链条。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其业务范围。通过尽快出台一些办法进一步明确第三方网上支付清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客户的利益和隐私权,明确客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对洗钱、信用卡套现、欺诈等网络犯罪法律对交易进行法律约束。

2.建立健全机制

一是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设立保证金制度。制订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办法或措施,根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组织规模、管理和运行情况,收取数额不等的保证金,以确保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沉淀资金的安全。二是仿照证券机构的运营模式,建立自有资金与客户结算资金分离制度,客户结算资金在商业银行专户存储、专户核算、单独设账,便于对客户结算资金的统计,以及对第三方支付业务情况的了解掌握,以便工商、税务等部门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督管理。三是仿照中国人民银行收取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客户结算资金的准备金上交制度。

(二)加强监管

1.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主体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清算管理办法》提出了第三方网上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结合以上所述的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情况,应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监管者,并对其业务准入、交易行为、经营行为等方面实施监督管理,以规避第三方支付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同时,根据商务部颁布的《电子商务交易的指导意见》以及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子签名法》,按照职责分工,确立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

2.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首先明确市场准入门槛。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从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商注册资金规模、资质参差不齐,容易引发风险。其次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应规定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自有账户与用户沉淀资金的账户相分离。禁止将用户沉淀资金进行放贷、投资或挪作他用,由银行对用户资金账户进行托管。最后建立第三方支付保证金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在其开户银行存有一定金额或交易比例的保证金,一旦第三方出现问题,银行可以立即冻结这部分资金用以抵御风险。

3.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一些不成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急于赢利或“抢地盘”,放松了对公司内部的制约与管理,容易造成员工道德风险,如延迟信息传递或泄密等类似现象的出现,使清算组织的信誉受损。而且,除了内部少数人之外,外界很难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非常不充分。因此,要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并规范内部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内部责任分工制度、权利制约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独立的财务制度等来提高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四、结束语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尽管在法律、信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但第三方交易的便利性、低成本性、高效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因此,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应受到政府部分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为这种新型支付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法律和政策环境,促进整个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满,陶牡丹,吴波.电子商务参与下的交易信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3-35.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特点及风险分析 篇4

一、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优势特点

(一)交易过程安全可靠

为了确保交易的安全性,互联网和银行系统之间的交易信息与资金数据都是经过加密处理的。借助一系列的安全证书和数字签名,实现客户、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之间的对接。进而促进电子商务交易环节的合理分工,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提供优质的服务、规范的运作和便捷的互动。

(二)节约支付成本、简化操作手续

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依靠自身强大的网络系统、公共渠道和技术优势,通过统一的应用接口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与多家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易。高效的支付模式直接省去了繁琐的银行程序及印花税等费用,双向降低支付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整合信息资源、简化中间渠道

第三方网上支付能够在同一的平台上综合应用各种交易信息,以中介机构的身份消除信息交换的不对称。同时了解收支双方,保护支付方的利益,充当信用担保的中介,除去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为电子商务业务全程所涉及的资金链、信息链和物流提供解决方案。

(四)特别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人

中小微企业通常会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限制难以跳过繁琐的程序直接同银行进行快速便捷的交易,因此特别适合用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中介性质进行交易。与此同时,随着网络购物的盛行以及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发展,第三方网上支付也成为了大众选择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

二、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发展和现状

近年来,第三方网上支付方式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发展成为国内支付产业中发展最迅速、服务商数量最多的支付模式。除去自身的优势特点,诸多外部因素也为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电子商务的空前高涨为第三方网上支付创造市场空间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互联网科技发展的产物,一方面组织创造了新型的网络市场,另一方面将传统市场的交易过程逐步转换上线,形成多元化、一体化的买卖平台。由此,为第三方网上支付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便捷性、安全性和个性化特点在无限扩展强大的电商发展横流中成长为了新型支付结算方式的主力。

(二)银行服务的固有缺陷为第三方网上支付带来发展机遇

传统银行支付手段由于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往往只能提供统一而规范的业务服务。在追求效益与科技化并存的当下,很难将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个性化的提供给客户。因而,无论从自身的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收益,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来讲,银行在支付结算业务方面的优势都是无法同第三方网上支付相比的。

(三)信息科技的无限升级为第三方网上支付提供技术支持

先进信息科技技术的升级为第三方网上支付组织提供了坚实的运营基础,在信息时效性问题上保证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在数据传递协议及网关技术标准等方面节约了服务平台的运作成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加密通道和秘钥认证方面通过线上互联网和线下银行体系的双重确认审核,为交易的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根据艾瑞咨询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已超过50 家, 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20 家。持续至2014年底,交易规模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第三方网上支付正以破竹之势不断发展,冲击着传统支付交易手段,引领着崭新的支付潮流。

三、第三方网上支付的风险分析

第三方网上支付作为现代经济综合发展的产物,其风险复杂且相互交织,需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发现、统计和证实这些问题。

(一)法律风险

法律责任不确定。我国关于网上支付行业确切的法律尚未出台,一旦交易双方之间出现纠纷,则很难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企业性质不清晰。模糊的企业性质通常带来了经营范围的不确定,因此很难将企业控制在监管之内。对第三方网上支付监管的缺失将会导致支付市场的无序竞争, 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经济市场稳定。

(二)流动性风险

第三方网上支付多以信用中介的身份延时支付,其交易用户与规模一旦扩大,资金沉淀量也会随之增加。又由于普遍的行业竞争导致价格、市场的波动,资金链的稳定性也就无法保证。沉淀资金不为法律所制约以及卖家无法收回预期资金,往往导致资金链沉淀风险加剧或者资金链断裂。

(三)市场风险

第三方网上支付是基于传统市场存在的线上支付平台,同样存在价格、竞争和分销等多种市场风险。不仅会造成网络市场风险也会带动线下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甚至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当交易一方由于某种因素不能履行契约义务时,往往会造成另一方相应的经济损失。虽然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作为信用中介担保着交易的安全性,但仍需稳固的信用体系确保交易安全。

(五)操作风险

由于同时存在网络媒介和人为操作,系统内外的违规或不当操作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针对第三方网上支付的风险监管

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的风险监管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导向性作用。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情况,以网上市场为主体实体市场为基础,兼顾可行性和效率问题。监督和管理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的稳步发展,进行阶段性、针对性的弹性监管。

(一)监管机构对第三方网上支付的风险管理

首先,明确各监管机构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长夜管理部门及税务机关的监管职能,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其次,赋予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相应的法律责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再次,确认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范围,同时针对交易产生的沉淀资金做出相应程度的监管。最后,完善市场准入准出机制以市场规范制约企业风险。

(二)银行系统对第三方网上支付的监督管理

特别是加强人民银行对第三方网上支付结算风险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保证支付体系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安全监控。同时,我国各银行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也应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建设,包括对于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的合作审查、对应的平台接口和客户服务环节的安全性建设。在交易操作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用户自身对第三方网上支付风险的防范

首先,选择安全可靠、信誉良好的支付平台。其次,选择正规平台运营商,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再次,强安全交易意识。在规范的指引下进行交易活动,通过安全证书和数字签名等支付秘钥类途径,提高交易安全度。降低账户信息被盗的可能性。最后,妥善处理银行卡和手机绑定等快捷支付的手段,谨防账内资金的盗刷。

五、结束语

第三方网上支付是基于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传统支付方式的创新和延伸。尤其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网上购物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有着诸多优点,第三方网上支付体系的健康运行离不开市场各方面的风险监控。监管机构要履行好监管职能,以完善机制管制鼓励发展。银行系统要加强安全监督管理,保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用户自身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慎重选择、规范操作。

摘要:互联网的极速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的空前高涨,进而催生了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作为现代支付结算的主要方式,第三方网上支付以其安全、便捷、大众化的特点为人民所关注。本文就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优势特点、发展现状、风险分析和风险监管,阐述了作者的认识。

关键词:第三方网上支付,电子商务,风险监管

参考文献

[1]马宁.刍议第三方网上支付的风险控制[M].科技与社会.2009

[2]李海鹰.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M].金融视线.2014

[3]孙英隽,赵喜.第三方网上支付风险控制与监管分析[M].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

关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值分析 篇5

近段时间关于支付的话题一直很热,这个领域默默无闻的开展了十来年,为什么到了今天大家关注起来了呢?非常简单的道理:

支付是所有经济行为的终点,为各兵家必争之地。这场争斗无论是冠以安全还是创新,无论是冠以传统金融与新兴互联网金融,怎么定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1、这场群殴一定还会打下去,因为蛋糕实在太诱人;

2、行业不会开倒车,而是会在曲折中向市场选择的方向前进。这个正如小马哥据说在内部会议上对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看法:“猫总是追着老鼠,历史一直是这样的,喊停、整改、妥协、再试点、大爆发。”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扁平而透明。其实无须深入分析,只要把各国经济发展史简单扫描一下就不难得出结论:经济发展没有美国模式,没有欧洲模式,自然也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如果说真有一个模式,那就是市场模式,同时政府必须要适当的管理和引导,营造一个更公平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

关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功能与盈利模式

支付是所有经济行为的终点。社会讨论了N期移动支付主要是第三方支付的机会,最后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是就概念炒概念,并不太明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功能及盈利模式区别。

编者专门梳理一下不同种类第三方牌照各自的功能以及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央行最近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力度的大背景下,梳理清楚每种支付牌照所对应的功能边界,既能了解清楚相关行业各投资标的的价值所在,也有助于规避一些政策风险。

在央行的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中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主要3类分别是:(一)网络支付;(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三)银行卡收单。下面逐一解释每种支付牌照的功能与盈利模式。

先说最简单也是大家最熟悉的银行卡收单牌照。按照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持有收单牌照的公司经营的是销售点终端收单业务,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通过POS机的刷卡服务。

在收单服务中有几个主要的参与方,分别是:发卡行,收单机构,和银行卡组织。收单业务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当持卡人通过POS机进行一笔交易,收单业务的参与方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发卡行、收单机构和银行卡组织都会参与分成,分成的比例为7:2:1。值得注意的是收单机构这个角色不一定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是银行本身。银行自营的POS机占到整个POS市场的40%份额,但是不属于第三方支付范畴。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银联商务也是收单牌照的持有者,并且是收单业务中市场份额第一名,如果持卡人在银联商务的POS机上刷卡,那么100元中的30元就都是银联的收入。

之后是网络支付牌照。网络支付牌照经营范围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资金。比如在网购的时候通过支付宝或者财付通向商家支付资金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在线支付,网络支付的服务商同样可以收取交易佣金,佣金率水平与收单业务相当。

支付业务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并不仅仅是赚取交易佣金,更是为了获取用户的支付数据,进而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关于支付宝和财付通拥有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别,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考虑过。

支付宝公司拥有三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分别是:网络支付牌照、银行卡收单牌照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仅限于线上实名支付账户充值)。也就是说支付宝公司拥有支付三张牌中的两张半。为什么说两张半,因为支付宝的预付卡牌照只限于网络而不能延伸到线下。

再说腾讯的财付通,财付通公司只有两张支付牌照:网络支付牌照和银行卡收单牌照。以财付通现在所经营的业务和他持有的两张牌照来看,其实有个比较严重的缺陷,财付通持有的两张支付牌照是没有办法支持资金沉淀的!

随着网络支付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央行已经表明态度要明确支付三张牌各自的功能界限,不能通过一张网络支付牌照就把另外两张牌的功能都绕开了,这也是央行最近规范第三方支付的一个动机。

另外还想要澄清一点,很多人认为支付宝账户上的沉淀资金可以拿来放贷款。其实是不可以的,这已经是银行牌照经营范围,所以这些沉淀资金通过协议存款的方式放在银行。

阿里和腾讯如果想打这些沉淀资金的注意,就要拿到银行牌照才行。但是拿银行牌照,就意味着要接受更严格的监管,而且利益方的阻力也非常大。所以他们想了个聪明的办法,让这些沉淀资金去买基金。但是这是靠基金代销牌照做到的,已经不属于支付牌照的范围。

最后要讲的支付牌照类型就是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预付卡支付除了可以收到与网上支付和收单业务同样的支付手续费以外,最大的不同就是预付卡可以实现资金沉淀。

资金沉淀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预付卡发行商可以赚到沉淀资金的利息,按现在的协议存款水平大概是4至5个百分点。预付卡上的沉淀资金能有多少?对一个运营平稳的预付卡公司来讲,资金沉淀大概是当年发卡金额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预付卡还要一个比较隐秘的收入来源,那就是死卡率。死卡就是在预付卡规定的有效消费期里面还没有被使用的剩余金额,这些金额会变成预付卡公司的收入。北京是死卡率最高的地区,大概有5%的水平。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大概有2-3%。

但是预付卡牌照之前一直都是最不被市场重视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上面所讲的本属于预付卡经营范围的业务被网络支付牌照绕开了。相信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的加强,预付卡牌照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最后想强调一点,虽然预付卡牌照已经发放了接近200张,占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三分之二,但是其中有六张预付卡牌照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六张预付卡牌照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预付卡。而其他的预付卡限制在某个区域内,可以是几个省,一个省或者是一个市。

第三方支付钱途美好 风险凸显 篇6

第三方支付市场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23.3万亿元,同比增长3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7.77万亿元,同比增长近500%,延续了2013年增长率800%的增长趋势。

第三方支付可以称作互联网金融的“源头”,按交易形式可分为:线下支付、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起于线下支付,兴于线上支付,并将迎来移动支付的时代。

第三方线下支付市场结构目前相对稳定,完全是银联子公司银联商务的天下。十亿的第三方线下支付规模中约九成来自银联,银联商务网络覆盖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下市场的渗透率不高。从POS机商户份额来看,除银联占近50%外,占比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杉德银卡通仅占到商户份额的不到5%。

线上支付分为两种:网关支付和虚拟账户支付。线上支付具有开放性、低成本的特点。传统金融机构和银联在线上支付不具备垄断和先发优势。近年随着线上支付应用的深入,行业增速从最高的170%逐渐降至2014年的50%。行业格局开始固化,支付宝凭借电商平台的优势占据市场半壁江山,财付通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则相对边缘化,移动支付则是第三方支付领域的“蓝海”,2013和2014年该市场爆发式增长便是佐证。移动支付爆发主要基于: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上网习惯的改变;其次,支付场景的拓展使得移动支付成为消费者继刷卡、现金外惯常使用的支付工具;第三,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规模化和现金管理工具化带动了移动支付用户黏性的显著提高。

“第三方支付主要盈利来源包括商户收单手续费、预付卡发行和利息收入等”。海通证券分析师表示。按照央行的规定,收单业务根据商户所在行业的不同,按交易金额的0.08%-0.22%收取手续费;预付卡以预付和非金融主体发行为典型特征,发卡方获得商户返佣;存在第三方公司的备付金能产生利息等收入。

商户收单业务中,发卡行、收单机构和银行卡组织都会参与手续费的分成,分成的比例为7:2:1。“目前的分配格局使得发卡行拿走收单业务的绝大部分利润;这是因为银行卡刚推出时,国家为鼓励发卡,绝大部分利润都给了发卡行,但现在发卡量累计已近50亿张,分配政策一定会改,得把收单机构的收益提高”。一位业内人士向《英才》记者透露。

预付卡商业模式与团购有类似之处:商户通过发行预付卡提前锁定未来收入,发卡机构获得返佣,而消费者得到商户一定的返利,达到双赢的目的。预付卡另一个重要收益来源是资金沉淀的利息收入。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收入来源,那就是死卡率。死卡就是在预付卡规定的有效消费期里还没有被使用的剩余金额,这些金额会变成预付卡公司的收入。北京是死卡率最高的地区,大概有5%的水平。

第三方支付创新了金融支付工具和支付渠道,给现有的支付体系带来变革。然而,作为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第三方支付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

2015年1月有消息曝出,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上海畅购公司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致使数亿元预付卡资金无法使用,可能成为国内第一家倒闭的第三方支付企业。

“按央行备付金监管办法,每一家预付卡公司都对应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托管行。但预付卡公司多通过商业代理和异地代理模式开展业务,而异地代理没有被纳入备付金监管中去,通过异地销售获得的资金可直接进入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其他结算账户,这就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截至目前,央行已发放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获牌的企业数量达269家,牌照类型覆盖7大业务体系。从牌照的经营地域看,后几批发放的牌照,只有不到10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其余经营范围均仅限于各公司所在地的省内。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篇7

关键词:网络,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问题,防范

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 网络第三方支付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和环节, 它能够确保买卖的双方在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其相应的网上金融交易。但是, 由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普及较晚, 网上支付业务更是近些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因此, 在它的运行建设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风险问题, 尤其是法律方面的风险, 这些风险严重威胁着我国网上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本文就我国当前网络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并提成相应的防范措施, 从而逐步完善网络第三方支付的法律保障, 努力为其营造一个干净、可靠的网络交易环境, 进而不断促进和推动网上支付业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网络第三方支付的概述

(一) 网络第三方支付概念

所谓第三方支付, 主要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网上金融交易支付的方法和手段。它通常是由买家和银行之外的第三方组织或机构, 根据自身企业经营的合法网上支付平台, 依靠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在商家、银行以及消费者三者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网上金融交易连接, 并在其中起到技术保障和信用担保的作用, 从而在消费者、金融机构和商家三者之间实现资金结转、货币支付等金融交易功能。

(二) 网络第三方支付的方式

我国当前使用较为普遍的网上第三方支付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服务模式, 即:

1.支付平台服务

这一支付方式是当前网络交易中主要的支付服务模式。所谓支付平台服务模式, 主要是交易双方首先在其相应的支付平台上开立各自的虚拟账户, 以便于其在平台内部的充值、交易等金融行为。这就使得第三方机构的支付平台在实质上成为了一个用户暂时的交易货款的保管场所, 由于其交易平台的信赖度高、安全性强, 从而为买卖双方的交易创造了一个十分良好的网上环境, 同时, 也有效的保障了买卖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

2.支付通道服务

所谓支付通道服务, 主要是指第三方在计算机网络上通过相关的网络接口等计算机技术对金融机构及客户之间的电子支付通道提供安全保障服务。这种服务模式通常是为用户提供银行的网关代理等服务。

二、网络第三方支付的主要法律风险

目前, 我国的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在其运行发展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风险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 法律归责风险

同传统的交易支付模式相比, 网上第三方支付具备更强的技术性, 造成在买卖交易的过程中, 消费者同服务提供商相比是处于技术上的弱势地位的。这一现状导致当前现行的一些传统的商业法律 (如侵权法、合同法等) 不能对网络交易过程中的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行充分、准确的保障。而国家目前在电子支付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缺失也使得有些第三方支付商利用相关的网络技术优势钻法律的“空子”, 从而对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造成侵害。

(二) 主体经营范围及资格风险

目前, 在我国的相关商业法律法规中, 对商业银行的性质、业务内容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即是否能够进行货币结算和存贷款业务。而网络第三方支付的相关组织机构在其实质来说, 它所进行的货币结算和存贷款业务是以相应的电子交易作为基础的网络交易中的一个环节, 在本质上并非真正独立的业务, 因此, 在法律上第三方支付并没有银行主体的资格。同时, 在我国目前的第三方支付中, 除了少数支付平台没有进行资金的直接接触和管理外, 大多是代行银行的一些金融职能, 这就导致这些第三方支付企业有可能在金融方面逃避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从而导致其资金方面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引发相应的资金法律风险。

(三) 反欺诈、套现、洗钱等风险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计算机网络本身的特殊性 (如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等) , 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极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进行非法资金套现和转移的工具。例如, 不法分子在其平台上进行虚假交易, 通过使自己充当交易的买卖双方, 就能够轻易的将其赌博、色情、受贿等非法途径的收入在网上成功实现洗钱。同样, 有些网上第三方平台由于缺乏对信用卡等相关支付途径的限制, 使得不法分子能够轻易的利用这次途径在平台的账户中将钱取走, 从而达到套现的目的。此外, 由于我国在网上交易信用方面的法律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在进行网上交易时很多是运用的虚假姓名, 从而导致欺诈等网上犯罪行为的频发。

三、加强网络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综上所述, 我国的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由于起步较晚,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和缺陷, 因此, 国家必须要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对网络支付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防范可能有已经存在的法律风险, 确保网络支付业务的法律保障性。具体的防范措施如下:

(一) 加强监管主体的公信力和独立性的建设工作

目前, 网上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结算支付业务是在人民银行的组织支付体系下完成的, 因此, 国家必须要其构建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体系主体, 国家信息产业部和银监会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作为辅助的全面、系统的网络交易监管制度体系。第三方支付对整个的电子商务行业来说, 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高, 它的新模式、新业务也在迅速的出现, 而这些新服务模式所带来的法律风险也为传统的监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因此, 国家必须进一步的着力提高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主体在法律的公信力和独立性, 使其成为能够独立的承担相关法律义务和责任的独立法律实体, 从而确保第三方支付义务的顺利开展。

(二) 立足本国实情, 建立完善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监管模式

我国要根据当前国内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国外先进的监督管理法律模式, 建立和完善本国网上支付的法律监管体系。目前, 国际上对网上第三方支付的监管重点大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上, 即:

1.对网上支付的交易过程进行重点的法律监管, 规范其业务的模式和行为。这一模式以美国最为突出。

2.对网上第三方支付的组织机构进行重点的法律监管, 提高交易的对门槛。这一模式以欧盟最为突出。

(三) 建立健全网上支付法律保障体系

国家要根据我国网上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 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规范网上支付的业务类型和行为模式, 从而净化网上支付的金融交易环境, 降低它的法律风险。其具体措施包括:

1.国家要加快建立和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征税法

国家要依据公平、效率、中性等税收的基本原则, 对网络经济制定系统、规范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积极的编制和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征税法律, 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网络交易实行适当的法律许可和优惠政策, 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

2.明确买卖各方的法律义务和权力, 确保买卖双方的合法利益

国家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 要对买卖各方的相关责任、补救陪偿措施以及免责范围等进行全面、完善、细致的划分, 明确他们各自在法律上的义务和权力, 规范他们的网上交易行为模式, 从而确保买卖双方的合法利益。例如, 可以通过公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相关信息, 使消费者能够更加准确、清晰的了解其交易可能存在的问题、争议和风险等, 并掌握其差错处理的方法, 从而使消费者能够进行更为合理、科学的判断。

3.加快对网络交易的法制建设, 加大网上犯罪的打击力度

国家要加强对上网实名制、信用卡使用条例以及《反洗钱法》等相关网上交易行为的法制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网上支付的信用立法制度, 逐步的将网络信息保护工作纳入到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上来, 并加强对网上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日常法制监管, 从而降低和避免出现欺诈、套现、洗钱、等网上交易犯罪行为的发生。

4.加强对网络交易的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设

国家要积极的构建网上支付资金的监管制度保障体系, 明确支付资金的存放数量、位置以及利息处理等相关问题, 从而为网上支付的资金安全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

(四) 加快对网上支付相关清算管理法律的制定

国家要进一步的加快对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相关支付清算管理办法的制定和颁布, 完善对其组织机构的相关法律监管, 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身份、效力等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 还要设立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推行牌照制度, 从而有效提高它的整体交易支付质量, 最大限度的降低和避免网上支付业务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风险。

四、结语

目前, 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在我国计算机网络交易市场上发展迅速, 随着国家逐步加强对它在法律上的监管和约束, 其第三方支付业务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网上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和方式。因此, 我国必须加快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在其法律法规上的建立和完善, 从而避免或降低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风险, 不断促进和推动其行业的安全、高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建友.第-A-网上支付市场的现状问题及监管建议[J].金融会计, 2011 (04) .

[2]黄牧.中国特色B2C及C2C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17) .

[3]杨兴凯, 张笑楠.电子商务中的支付比较分析[J].商业研究, 2010 (05) .

[4]董仁涛.我国电子商务支付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12 (09) .

[5]陈朝晖.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之法律问题[J].石家庄经济学报, 2011 (14) .

[6]赵昕.金融监管的新课题:第三方支付[J].电子商务世界, 2012 (02) .

[7]陈艺云, 黄敏.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必要性与监管体系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12 (07) .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篇8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流程及优点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流程, 即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 买家选购商品后, 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虚拟账户支付货款, 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并要求发货;买家确认收到货物后在一定时间里授权第三方向卖家支付货款, 交易完成。其优点是信用中介、安全便捷、支付成本低。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至2011年底, 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共有437家;央行发布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累计已有4批, 近200张, 其中主要有“支付宝”“易宝”“汇付天下”“腾讯财付通”“快线”等, 日交易额达60亿元。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数字显示, 2008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为2578亿元, 2009年为5051亿元, 2010年为11324亿元, 2011年为22038亿元, 2012年为36814亿元, 第三方支付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仅是2012年11月11日的“双十一”疯狂促销活动, 淘宝网销售总额达191亿元人民币, 反映出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方支付服务成为金融支付结算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三、第三方支付面临的风险:网络技术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建立在开放的互联网基础上的, 通过互联网传送数据和服务的过程中, 面临着网络运行安全、硬件安全、数据传递安全等方面的威胁以及黑客破坏性攻击、跨站脚本攻击、感染综合性木马、钓鱼网站、“云”端安全威胁等。第三方支付组织掌握着海量的客户资料, 如姓名、银行账户、电话号码等重要信息, 存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及篡改的风险;黑客利用键盘的记录功能记录账号、密码, 利用远程控制操纵用户计算机进行转账。钓鱼网站伪装成银行或电子商务网站, 仿冒真实网站的网页地址及页面内容, 或者利用真实网站服务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站点的某些网页中插入危险的HT-ML代码, 以此来骗取用户银行或信用卡账号、密码等私密信息, 进而盗取用户资金。沉淀资金及利息归属问题.选好商品后, 买方将货款打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账户, 基于买卖双方的地域和物流原因产生了延时交易、延期清算, 货款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会停留若干天, 等待买方确认收货后通知第三方向卖家结算货款, 随着网上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形成了大量沉淀资金。根据国内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的统计, 每月寄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资金多达230亿元左右, 支付宝就占其中一半。由于结算周期的不同, 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能会取得一笔数额可观的活期或定期存款利息。沉淀资金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客户所有, 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提供资金保管服务, 但是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把利息当做自身的利润来源, 这就产生了“利息归谁所有”的法律问题。同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和行业准则的约束, 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将暂时被保管的资金存放在公司自有资金账户上, 以至于沉淀资金很容易被越权调用;如果第三方支付企业将沉淀资金作为自身投资资金, 按照一年期贷款利息5.31%计算, 可为企业节省数亿元利息支出。当第三方支付企业因种种原因破产、关闭时, 那些沉淀的用户资金如何得到保全并归还也将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 资金套现及资金非法转移的风险

一些信用卡的持卡人在网上商城开办网店, 自己同时作为虚假交易的买家和卖家, 将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以支付“货款”的方式转移到第三方虚拟账户, 并使用该虚拟账户绑定自己的一张借记卡账户, 确认“收货无误, 同意付款”后在很短时间内顺利达到套现的目的。如果持卡人在信用卡免息期结束之前将钱归还到信用卡账户, 那就相当于从银行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于银行来说, 信用卡的利润主要是年费、手续费、利息, 因此, 通过这种方式套现, 对银行的利益将会造成严重损害, 扰乱金融秩序。此外, 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以及交易的真实背景难以辨别。有些企业以个人名义进行交易活动, 偷税漏税;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洗钱、诈骗、非法转移资金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时有发生。

2. 道德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的大量客户资料, 很容易被有道德问题的组织或者员工利用牟取不当利益, 引发道德风险问题。一些道德低下的员工将客户资料卖给有需求的营销公司, 从此以后各种推销电话络绎不绝, 使客户不堪其扰。

四、第三方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应对第三方支付风险, 现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1. 依法加强管理, 完善监管体系, 肃清行业环境

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技术安全标准, 此标准应覆盖系统软硬件缺陷带来的系统风险以及信息污染、病毒破坏、黑客恶意攻击带来的操作风险。组建专业的、具有丰富网络安全知识、能够敏锐察觉并解决网络威胁的网络技术监控团队, 妥善管理沉淀资金及利息分配。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将沉淀资金与企业的运营资金分离, 在商业银行开立专门的账户来存放, 以便保证资金的安全和不被挪用。有专家建议, 将沉淀资金产生的利息由相关部门建立交易安全基金和全额赔付制度, 用来维护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此外, 还要防范信用卡套现及资金非法转移。银行对信用卡应设定每日、每月支付限额。对所有用户进行身份证、银行卡双重认证, 利用银行账户实名制来核对用户填写的信息是否准确。加强对客户身份的管理, 如发现可疑交易, 要及时报告监管机构, 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查处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2. 提高用户风险防范意识, 保护支付账户安全

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有必要安装杀毒及防护软件并对系统进行定期升级, 不轻易接收陌生人发送的网址链接和图片。建议使用安全技术级别高的产品, 比如动态口令牌、支付盾。同时, 要加强对钓鱼网站的识别, 安装带有密码技术的软件对自己电脑里的重要资料和文件进行保护, 从思想意识方面引起重视, 把风险降到最低。

3. 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操作办法, 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及行业法律法规的审查与考核, 对能接触到客户重要数据信息的员工要在相关监督机构备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安全知识的培训, 出台并实施有效的漏洞防范措施。

电子商务要获得平稳健康发展, 除了需要信息、物流、资金等行业的高效协调之外, 还应加强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及第三方支付监管制度的完善。有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及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三方支付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摘要: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网络支付中的安全保障及信用问题。然而, 第三方支付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何规范和促进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介绍了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及发展情况, 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资金套现,技术漏洞,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燕.第三方支付的现状及发展战略[J].中国商贸, 2012 (34) :169-170.

[2]王慧.第三方支付分析研究[J].时代金融, 2012 (6) :167-168.

[3]刘咏梅.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现状及防范方法[J].中国商贸, 2012 (17) :112-113.

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控制问题分析 篇9

一、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风险

(一)大量无照经营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危害金融安全风险

据报道,国内真正具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仅267家,而无照经营的企业超千家,一些无照公司打着有照公司分、子公司的名号,或借资质开展业务,与有照公司进行收益分成。由于不具备支付牌照而进行支付业务经营的背后往往可能存在某些不可告人的非法交易(如非法洗钱),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不仅危害金融安全,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包含大量滞留金容易造成资金风险

受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当前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网上购物均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货款支付,买家在确认收货之前,购物货款全部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上,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形成大笔资金沉淀。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16年1月1日支付宝中的滞留金数额当天就超过了40亿元,这么多的滞留金的存在首先给支付机构的支付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还带来了连锁性的风险。如对卖家而言,随着自身销量的增加,自己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货款,给自身带来较大的流动资金短缺风险;虽然当前我国对于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正逐步增强,但同比对银行的全面监管而言尚待完善,这给很多风险的出现产生了契机。对买家而言,自己的钱存在支付机构账户上,而产生的利息收益归支付机构所有,这就给资金的真正所有人带来收益转移风险。

(三)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当客户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网购时,需要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保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系统中,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若个人信息被一些不法分子取得并用于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与金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根据相关的报道,在2015年8月,因某个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安全处理漏洞,导致了近6000万人的信用卡资料被泄露,网上公开出售个人信息的事件屡见不鲜,这类事件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恶劣影响,也给个人带来一定的资金安全风险。

二、增强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增强法律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当前我国人民银行独自或联合相关部门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人民银行、银监会十号关于银行与支付机构法规贯彻操作指引》等文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规定,但是如何做好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来促使支付市场更好地重新整合、推动线上线下规则统一及支付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亟需完善。

(二)增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的监督

增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的监督,减少因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银行数量、账户比较多造成了银行间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以致“存管”有名无实的状况存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人民银行、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的部门应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深入的合作,实现严格的日常动态监管。同时充分的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设点在线举报、电话举报、网上举报渠道等环节。

(三)提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准入门槛

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与其准入门槛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全面提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准入门槛非常关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对支付机构的资产、资金规模、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合理提升。同时吸纳缴交一定的合法经营保证金方式,从而更好的促进支付机构合法经营。

(四)增加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违法成本,震摄那些图谋不轨的不法分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支付机构的各种违法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惩处措施,提高支付机构的诚信度,创建更为美好的互联网金融时代。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当前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相符合的一种支付方式,带来了消费模式的变革,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生活,进一步的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国快速、健康的发展。

摘要:第三方支付为当前一种网络支付模式,其在方便人们进行网络购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从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作用分析入手,分析了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风险,并针对性的分析了增强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葛竞言,王喜.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支付宝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11:26-27.

[2]吴亭原,卢阳,于洋.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风险与防范——以Pay Pal模式为例[J].软件工程师,2013,11:45-47+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对策建议

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12月31日, 中国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 达到2.98亿人, 年增长率为41.9%, 普及率达到22.6%,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同时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 年增长率达到60%。与网络购物密切关联的网络支付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使用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200万人, 年增长率达到57.6%, 有力地推动了网络购物的发展。

根据艾瑞咨询推出的《2008~2009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发展报告》研究显示, 2008年, 中国网上支付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交易规模从2007年的976亿元飙升到2008年的2743亿元, 同比迅增181%, 成为互联网发展最快的行业。支付宝也成为第一个注册账户过亿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08年, 第三方支付在航空、金融、电信等领域进一步渗透, 并试点性进入电子政务、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支付企业已经开始从服务、模式、技术上创新, 并在不断地拓宽、加深支付所能触及的业务领域。

一、什么是第三方支付

传统的银行支付方式只具备资金的传递功能, 不能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 支付手段也比较单一, 而且在交易过程中, 无论是货物质量、交易诚信、退换要求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第三方支付就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 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 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出现在交易双方间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可以信任的中介, 满足了电子商务中买家和卖家对信誉和安全的需求。第三方支付模式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中间平台”, 为交易双方建立了一个安全、有效、便捷、低成本的资金划拨方式。买方选购商品后, 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支付货款, 由第三方通知卖方货款到达、发货;买方检验商品后, 通知付款给卖方, 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方账户。

第三方支付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提高了商家竞争力, 为保证交易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它的出现和发展说明这种支付方式适应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第三方支付行业也发展得比较快。

尽管第三方支付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第三方支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拥挤的行业。由于央行《支付清算管理办法》迟迟未能正式出台, 近5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了获取准入牌照, 展开了激烈竞争, 盈利并非首要目的, “圈地”和培养市场规模成为市场主旋律, 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二、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

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项基础应用, 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进入门槛不高, 政府也没有严格的资质审查, 大量的小型支付公司不断出现, 使得各种风险明显加大。

(一) 法律风险

目前, 法律地位及经营业务范围的法律性质不明确是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者面临的最大风险。作为支付中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处于网络运营与金融业务交接的“灰色地带”, 其服务实质上类似于金融服务中的清算结算业务。同时, 提供服务时出现的大量沉淀资金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资金储蓄的性质。两者都是《商业银行法》规定的银行专营业务, 必须经过银监会的批准才能从事。在国内, 法律规定只有金融机构才有权力吸纳代理用户的钱, 其他企业和机构不得从事类似的活动。因此, 第三方支付平台显然已经突破了这种特许经营限制, 服务提供者已经具备了银行的某些特征, 但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不久, 目前还没有相应金融监管法规和机构管理, 存在“违法经营”之嫌。

(二) 技术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系统运作必须依赖网络与科技的支撑, 网络的开放性和应用系统设计可能存在的缺陷势必会造成网络硬件安全、网络运行安全、数据传递存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大都提供多家银行的网银接口, 如果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技术不过关, 一旦网络服务器受到攻击, 网络中存储或传递的数据被恶意篡改、增删、盗用, 这些破坏会对客户造成巨大损失。一些支付平台由于投入成本问题, 在设计上不需跳转至银行支付网页, 仅在其自身网站输入账号密码就可实现支付, 仅需支付平台与银行核对密码就可, 造成客户资料的泄漏。对于普通用户来说, 他们始终处于技术上的弱者地位, 辨别规避风险的能力有限, 而一旦出现问题造成损失,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 道德风险

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运行来看, 买方向卖方支付的货款根据结算规定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停留一定时间。只要每天都有大量交易产生, 第三方必然会积累起大量的、稳定的沉淀资金。暂且不考虑用户资金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产生的利息归谁所有, 仅就这笔资金的安全性而言, 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哪里有高收益哪里就有大量的资本, 但同时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 如果第三方支付公司超越监管而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用于风险投资, 一旦出现问题, 或者发生管理者“卷包走路”事件, 将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 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着大量客户资料信息, 一旦故意泄漏, 会严重挫伤公众对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信任, 从而引发电子商务交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因此, 道德风险隐现其中。

(四) 欺诈风险

2008年11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新闻》做了主题为“虚假网购利用支付宝套现, 银行风险增加”的报道。报道指出, 有些人为了省去信用卡取现的手续费和利息, 通过使用支付宝网上虚假购物的方式, 利用与支付宝挂钩的信用卡进行套现。这给银行的风险控制增加了难度。

套现行为在传统商业领域一直长期存在, 而电子商务的出现, 又让套现行为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尽管目前在整个第三方交易过程中, 信用卡交易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 涉及信用卡的交易会迅速增长。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 使得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诈骗、赌博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虽然近两年已陆续推出了《电子签名法》和《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 》, 但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尚未涉及, 因此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实行确实有效的办法配合银行对套现、洗钱等欺诈行为实施严格监管和打击, 是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要责任。

(五) 盈利风险

2006年央行公布的《支付清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资本门槛、外资比例以及盈利要求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要求公司每年的净资产率不得低于95%, 这就意味着对第三方支付企业提出了盈利要求。

电子支付市场“钱途”诱人, 但由于电子商务市场与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第三方支付企业在平台安全性投入、平台处理能力投入、系统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的开发投入、市场开发与市场推广投入等方面的成本压力剧增。200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竞争逐步升级, 依靠风险资本支撑的企业均处于烧钱扩张的阶段, 以低价甚至免费的竞争方式来争夺用户和交易量, 这使得除了个别财力雄厚的支付企业外, 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短期内根本无法盈利, 只能在盈亏平衡下勉强经营。市场竞争与投入成本的巨大压力, 很容易导致支付企业出现夸大其辞的宣传与名不副实的低质服务。如果不能持续提高支付产品和服务质量, 就会使得支付行业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规范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于政策法规的滞后性, 使得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格局的变化与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国家政策也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市场格局如何变换, 不断专注于为广大企业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和成熟的支付产品和服务, 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 明确法律地位, 积极应对央行监管

从2005年开始, 央行已多次下发《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相关征求意见稿, 对支付清算组织准入、退出、风险控制等提出了要求, 明确规定了外资比例还有盈利标准等问题。《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势在必行, 它将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身份, 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 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自身建设, 使支付清算专管部门在行使职能时, 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因业务产生纠纷和风险的处理原则以及违规责任, 避免支付清算组织的混乱、无序经营, 促进支付清算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 进行产品创新, 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在银行传统业务之外, 依托自己强大的财务、咨询等专业人员, 开发、提供多种支付方式, 为用户提供银行不愿提供的、提供不了的增值业务 (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管理咨询分析等) , 以增加自己的赢利途径, 吸引更多的用户, 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该着力搞差异化, 深挖细分市场, 在规范业务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上苦下功夫,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未来日趋完善和规范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 加强风险控制, 着力解决安全隐患

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系统, 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首先, 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加强买卖双方的信用评级系统建设, 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对方的信用级别选择交易对象, 控制交易风险;其次, 在交易过程中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层次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支付权限, 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第三, 支付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降低网络风险, 保证交易数据的安全可靠, 保障用户的权益, 提高服务质量;第四, 要抓紧《电子支付指引 (第二号) 》的制定, 关注资金交易中的安全, 预防网上套现、洗钱等金融犯罪行为。

(四) 强化人才培养, 注重企业长远发展

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金融外延服务, 这就决定了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者既要对IT和创新部分非常敏锐, 同时又要具备传统金融服务业的相关知识, 重视风险控制。只有有效地将两个行业的背景结合起来, 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徐鑫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子支付风险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08 (14) :88-89

【2】饶林周鹏博有效实现第三方支付风险监管的几点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9) :110-111

【3】谢家珍浅析第三方支付清算组织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金融会计2007 (1) :54-56

【4】王玉学, 杨丽君第三方支付法律规制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5) :137-139

【5】雅文面对压力与挑战第三方支付何去何从[N]金融时报, 2007-2-14 (10)

【6】红阳什么是第三方支付平台[N]中国城乡金融报, 2006-3-31 (3)

【7】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09/01/12/5447.html, 2009-1-12

【8】艾瑞咨询.2008-2009年中国网上支付行业发展报告[EB/OL]http://labs.chinamobile.com/showarticle.php?id=13497, 2009-3-4

【9】新浪网CCTV:网购利用支付宝套现银行风险增加[EB/OL]http://tech.sina.com.cn/i/2008-11-23/23392597432.shtml2008-11-23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篇11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公信力

第三方支付作为新兴的网络支付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蓝皮书》显示,2009年,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针对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和相关经营问题,央行根据其现状于近日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该支付产业的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些约束究竟对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有何作用,第三方支付的公信力将受何影响,将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有关央行颁布的新政策

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第三方支付领域一些固有的问题逐渐暴露。如,客户备付金的权益保障问题、反洗钱义务的履行问题、支付服务的安全问题,以及违反市场竞争规则、无序竞争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必要的法规制度和监管措施及时加以预防和纠正。在这样的前提下,央行于6月21日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该政策首先明确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即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的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以及银行卡收单等。在这一定义下,第三方支付企业从事的网络支付服务被包含在内;其次,政策规定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实行业务许可制度。今后,非金融机构只要符合相关规定的,都可以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从事相关业务。政策对该证的数量不做限制,鼓励所有具有资质的非金融机构在支付服务市场中平等竞争。准入条件的限制还可以使整个第三方市场的现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一些不够标准的企业可以通过合并的方式,使自己的业务得以延续;而大的企业则通过吸收,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使整个行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再次,政策详细规定了可以获得许可证的条件,从出资情况、业务设施到反洗钱措施、资信要求,以及对许可证时效进行限定。可以看出,央行对于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在经营条件和对整个支付流程的负责程度上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付过程中的风险,使企业提高警惕。

新政策的出台,对于规范第三方支付市场有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第三方支付的公信力

公信力最基本的定义,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组织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从经济管理角度看,公信力如同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以信任为起点,以信用为评价内容,以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为表现内容,其核心是公众对公共组织的信任、信赖和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综合评价。针对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效应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将公信力研究延伸至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这对于评价买卖双方共同信任的网络交易支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公信力,就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台因赢得公众信任而拥有的社会影响力,它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客体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常用第三方支付的信誉度、行业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中,较好的公信力不仅可以使其更好地取信于社会,开展业务,而且可以抵御支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因为消费者在购买第三方支付的服务时,注重于企业较好的评价信誉,这是由网络的虚拟性和人们消费时对路径的依赖决定的。公信力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体现于此。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公信力的认同,可以使整个系统在运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安全性的投入和防范,降低系统风险。

三、新政策对第三方支付公信力的影响

在新政策出台之前,第三方支付一直处于政策边缘。因为在国内,只有金融机构可以从事支付业务,进行资金的支付流转,所以到目前为止,第三方支付企业从事的支付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讲仍不是合理的。这对于其公信力的评价有很重要的影响。

第一,新政策明确了公信力评价的前提条件

公信力运用于行业中,是人们对该行业服务的一种认可和信任。新政策的出台规范了第三方支付行业从事支付服务的资格。许可证制度的建立,使得该行业运行有法可依,消除了人们对该行业发展的质疑,确保了其业务的合法性。

第二,新政策增强了第三方支付的信誉度

在许可证制度下,能够获得准入资格的企业都要符合相关的限制条件。如,注资额度、对于风险的控制和相关措施、经营时间、特别的对于客户备付金的处理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本身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保障和接受该企业服务时的一种参考;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能满足相关规定本身就说明了企业的实力和经营状况。许可证的获取是企业品牌的一种象征,是企业在该行业服务的资历和信誉的保证,代表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信誉程度是经过国家相关机构认可的,增强了其行业可信度。

第三,新政策增加了第三方支付的权威性

新政策的出台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法律保证。这使得它与其他行业一样,在遇到问题时有相关依据进行处理。同时,在行业发展受到阻碍时,可以凭此得到保护。在其指引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将是强而有力的。

第四,新政策有力于扩大第三方支付的社会影响力

早在2005年有关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发放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虽然现在新政策正式颁布了,但是不同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对于该政策的回应各不相同,人们对此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同时,新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消费者运用网络支付的行为的发展和扩大,这也会使人们更加的关注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和有关业务的实施。这些行为都证明了第三方支付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在进一步加大。

参考文献:

[1]尹晓娟.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公信力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23).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篇12

一、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及原因分析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检测报告》调查显示,截至到2011年6月,国内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达到8 300亿,增长率为112%。据了解,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额已连续5年增速超过100%,并预计未来几年仍将呈现网上稳定增长趋势,至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将达22 500亿元。如图1所示。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出台为行业发展提供健康发展环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多项监管法规的相继颁布,使得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管理措施不断细化、监管主体不断多元化,整个支付行业的体系日趋完善,大大削弱了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二是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许可牌照的分批发放,使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规身份得以确立。截止2011年12月31日,已获得牌照的支付机构已达101家,为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扩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三是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旅行预订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了第三方支付网上交易规模的增长。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达到7 735.6亿元,同比增长67.8%;另外,在线旅行预订市场交易规模达1 672.9亿元,增长61.3%。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风险研究

(一)沉淀资金管理风险

第三方在线支付沉淀资金风险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二次结算”模式使得支付平台不可避免产生的滞留资金,其次是网上支付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得沉淀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目前,大多数第三支付企业可以直接支配存于支付平台的交易款项,有的企业每日的沉淀资金高达3~5亿,有的甚至更多。这笔资金很容易形成不受监管,甚至越权调用的风险,一旦资金运用出现问题,消费者的利益便得不到保护。

(二)网络安全风险

日前,央行公布了《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支付账户需实名制,不得利用信用卡透支充值。实名制后将使信息更加透明和公平,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套现洗钱的风险。但IT技术在不断发展,摆在监管者面前的问题也在不断更新。管理办法的出台主要是针对互联网支付的金融安全方面,属于基础服务,但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前段时间,互联网爆发一系列的密码泄露、黑客攻击等事件,互联网支付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三)盈利模式单一

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数量达320家,目前,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盈利方式是与银行确定一个基本的手续费率,交给银行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这个费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毛利润,再向客户收取费用。由于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只负责资金流的运行,并没有完全实现与其他行业的整合,服务特色不够鲜明,为了抢占更多的客户,免费策略、恶性竞争的现象经常出现,盲目无序的竞争让各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甚至出现零利润甚至负利润。这样的盈利方式,极易形成恶性竞争,阻碍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途径

(一)加强沉淀资金的管理

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的监管对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采取由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一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沉淀资金(包括虚拟账户余额及在途资金)应与企业的运营资金分离,由银行进行专户监管,保证资金的安全和不被挪用。二是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中资金的转移,也可增加银行审核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洗钱等隐患。三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运营及管理应比照银行账户的监管要求来进行。

(二)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网络技术安全

从监管部门来看,监管者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出台明确的个人信息保护条款或规定,并配以可执行的处罚措施。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获得新技术,从技术上和业务流程上防范黑客入侵和病毒的危害,尽量降低用户信息和支付信息等关键数据被盗取的可能性,从而保证网上支付安全性,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提高防范意识是保证资金安全的首要任务,实名制后,网络发布信息则要注重真实性,另外对于支付安全问题,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及时安装并更新杀毒及防护软件;二是采用一些带有密码技术的软件,对自己电脑里的重要资料和文件进行保护;三是加强识别钓鱼网站和有木马程序的网站等。

(三)拓展服务,加快实现盈利渠道多元化

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提供支付服务上,服务多元化、加强对行业的整合才是其盈利的关键点。

第一,增加增值服务。在银行传统业务之外,依托自己强大的IT、财务和咨询等专业人员,为用户提供银行不愿提供的、提供不了的增值服务,如财务报表、数据分析、管理咨询分析、物流选择、诚信认证、信用担保、售后服务与协调处理等,以拓宽自己的盈利途径。

上一篇:防护效果下一篇:“知”与“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