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统一

2024-06-29

“知”与“行”统一(共4篇)

“知”与“行”统一 篇1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 中学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有了明显改变,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容忽视, 也存在一些并发症。为此, 笔者认为作为新课程实施者, 应有自己的认识和可行的做法, 不能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而应清清楚楚、扎扎实实地搞课改, 使新课改沿着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知,行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技能,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 框架结构、编写思路

(1) 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 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为五个模块10学分, 用1.25学年完成。每个模块由四部分构成, 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选修分五个系列十五个模块, 30学分, 1.75学年 (实际教学不是这样) 完成。即3个“诗歌与散文”模块、4个“小说与戏剧”模块、2个“新闻与传记”模块、3个“语文文字应用”模块、3个“文化论著研读”模块。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最低要求是学完必修5个模块, 得10分。另可以从选修部分选4~7模块, 总分可得18至24学分, 视为优良、优秀。

(2) 新教材编写基本思路是守正出新。在保留传统优秀篇目基础上, 新增有人文、时代特色的文章, 这样就丰富了文本内容和体裁。总体说来, 这套教材注重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字的优美、文化的精深, 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这就是人文素养, 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高中语文教材 (人教) 处理建议

必修教材中无论哪个模块, 都由四部分构成。我的处理建议是将“名著导读”从开学就布置下去, 可设一定的问题、专题, 让学生在假期完成, 教者定期收查指导。下面我以必修部分模块一为例说明。模块一名著导读有《论语》, 对此我让学生一周五则写在自己笔记上, 化整为零消化掉。“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我认为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模块一第一单元现代诗, 我把能力培养定位为品味赏析, 具体知识点就是情感与意象分析, 基本方法是朗读, 应达到的价值观、情感体验是写出触动心灵人事。围绕这一思路, 在教本单元时, 先让学生阅读“表达交流”部分, 朗读文本, 然后教学生品读鉴赏方法, 再讲解课文, 完了之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 仿模本单元文本进行写作。这样就完成了由阅读向写作过渡, 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其他几个单元安排如下:第二单元, 品味赏析+提要钩玄+第二单元 (文本) +记叙文选好角度+传统文化;第三单元, 思考领悟+圈点批注+第三单元 (文本) +写人突显个性+人生观价值观;第四单元, 沟通运用+博观约取+第四单元 (文本) +写事要有波澜+关注社会。总之, 模块中各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 使之相得益彰, 共同发挥作用, 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理想模式

提起教改课堂, 好多人头脑中马上闪现的是精美课件、热闹场面。这固然要, 但绝不是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因为新课标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思维潜质, 靠这些表面的东西是不能实现的。那怎样指导掌控课堂呢?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尝鲜”,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不要让学生“吃腐烂”的东西。因而我课堂的第二环节 (第一环节是导入新课) 是阅读印象。让学生拿起笔来, 自己边读边勾画, 给每自然段标序号, 划出读不准、释不清的字词, 划出生动形象的、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划出关键句、中心句。这样, 就会使学生毫不受别人干扰地、富有个性地品读了文章, 然后围绕这些方面提问检查, 对比完善, 使学生阅读逐渐由个性走向共性。其次老师问题设计得要巧妙。问题一展示, 不是讨论声一片, 而是学生的静思, 须臾, 优等生会心地笑了, 享受成功的愉悦;中等生能思考, 于无声处听惊雷;后进生经点拨, 一石激起千层浪, 思维被打开, 课堂被激活, 学生思维如洪流决口一泻千里, 预设有了生成, 师生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写心得体会, 总结情感、升华体验, 学生的认识由共性走向个性, 完成对文章的有效阅读, 即初步印象—深入理解—鉴赏评价。整个课堂贯穿读、问、写, 听说渗透每一个环节。这样课堂解放了老师、锻炼了学生, 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保证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

当然, 新课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非常大, 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进度、进度与质量、高考与新课程等几个方面关系。只有这样, 新课程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新课程这个新生事物才能呈现应有的生命力。

“知”与“行”统一 篇2

一、座位排列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已由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进入到教学层面的探索,更加重视新课程应该怎样做。但是,一些教师依然因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座位布局是影剧院式、秧田式的教室里,进行着新课程的教学。一些班级教室前几排的学生,学习好,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多,老师也提问的多。而教室的后排、两边或前后两角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众”、“看客”,很少有主动回答和提问题的,老师也较少关注他们,导致这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调查得知,教师在座位排列时刻意安排,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班级教学组形成和不当的座位排列,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基于此,我们期望通过对学生座位排列的实验、调查和研究,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合理的,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座位排列方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前期探索总结

我们对本校及周边学校班主任对座位排列进行过长期的、多样的试验、探索。先后试行过按大、小个排、按成绩排、酌情排、自由组合法、互补法等。

我们对自己的试验探索做了认真的总结,又对本地及外地一些学校的排座位法做了调查,整理出目前部分学校班级的排座法,其基本排法如下:

1.按大小个排。分两类。①入学时,男女按大小个分两列,然后一男一女,小个在前大个在后,从第一排排向后。个别学生稍作调整,大多固定不变,直到期末。②入学时按大小个排,以后每周纵排或者横排整体朝一个方向移动一个座位,视力差和个别优生稍作调动。

2.按成绩排。入学时按成绩名次从前排向后。以后每次考后,按成绩重新排座。分为4类。①平等排。按成绩名次,从前排向后,第一名者在第一排一端的第本位,依次为第二名、第三名。。。②自选位。从第一名开始,自选好座位。③定优位。考试成绩在前6名或前10名者,可坐在前二、三、四排。第一名坐于第三排的下中,余者,依次坐在第一名的左、右、前、后。④优生组。把前4名或前8名的学生编成一组,固定坐在二三排。以后不管怎样调,优生组不动。

3.酌情排。老师凭与学生的关系、感情和看学生的表现,随意调,随时调。

4.“一条龙”排法。①入学时按大小个排,以后按龙首向龙尾的方向移动。②设纵排依次为A、B、C、D、E、F、G、H,第周AB、CD、EF、GH排的学生由龙首向龙尾移动一位,每四周,AC与EF、CD与GH纵横整体互换。

5.自由组合法。入学时按大小个排,以后随着大家相互了解和加深,以有利于学习和没有干扰的原则,可重新组合。两人同桌,四人一组,抽签决定初排时的位置,以后左右或前后调动。

6.优化组合法。按学生成绩,将好、中、差搭配,编成4人或8人一组的板块,每周移动一个板块。

7.编号分组法。老师随机将学生进行初次分组,通常是两人一组,也可将学生按①到⑧的顺序编号,同号为一组,编者按成若干人为一组的若干组。其模式可依据教学内容,教法的不同来决定变动。

8.互补法。在学生自愿和教师的调节下,把学科成绩好和偏差的学生编者按为同桌和同组。

(二)调查与评价

1.问卷调查

为了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座位排列的总体特征和对一些排座法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以及了解一些班级现在实际使用哪些排座法,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某校所有的班主任和部分学生。班主任是座位排列的主导者,对排列座位深感其难;学生是座位的主人,更有亲身体会,怎么个排法,坐在哪儿好,他们心里最清楚。

问卷上的排法,基本上能代表该校座位排列的总体特征。

样本总量为287,样本分布为班主任75人,学生212人。

2.问卷结果。从统计表上看,学生对一条龙法、自由组合法和优化组合法的支持率较高,按大小个排、按成绩排、酌情排的支持率较低。班主任对优化组合法、互补法的支持率最高,次为按大、小个排、酌情法和按成绩排。从合比情况看,支持率较高的排座法是优化组合法,、一条龙排法和自由组合法。但在“实际使用该法”里,真正使用比率最高的是按成绩排法,其次为按大小个排法、酌情法和优化组合法。合比率和正在使用该法的比率悬殊很大,说明前者只是反映了师生的一种意愿,后者则是反映了诸种排法使用的真实情况。

3.理由与简析

在200份问卷中,师生共填注了1200余条意见,摘要如下:

①大小个排法。教师:固定不变,可能影响视力。学生:对大个不公平,大个长期在后,影响视力和学习;老师到后边少,思想放松,学习退步;小个子在前,不学习还乱,浪费好座位;每周纵排或横排移动,可调整视角;前排大个挡眼;多把优生调到前面。

②按成绩排。老师:最公平,升学不就是凭成绩?凭本事,考到哪坐到哪,优生坐中间,可带动学习;差生在后,太乱,干扰教学。学生:公平,能激励自己努力;不公平,考不到前,就一直在后?坐到后排,老师一般不大管,学习有困难,得不到帮助,成绩更下滑。每次考试后排座,都是一次打击;视力差,一直在后,眼睛更坏;在后边放纵自己吧!

③酌情法。老师:可能有偏心;乱的学生不调不行,反正他不学,去后边乱吧!学生:太不公平、不合理;老师凭关系、感情、太随意,有时用来惩罚学生;越调越乱,问题更多。

④一条龙法。老师:太麻烦;学生有机会坐到任一座位,视力可调整,有机会和多数学生同桌,可能更多的交往;不利于集体合作学习。学生:平等,有机会坐到好位置了,和好学生坐到一块儿;视力能调整,大个在前行影响;分散了差生,干扰少了。

⑤自由组合法。老师:有助于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意识,自由空间太大不易控制。学生:心里舒畅,能互相促进;都是差生的组,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不易解决;差生在一块儿更乱。

⑥编号分组法。老师:随意性大,不能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会影响好学生,照顾不到好学生;不情愿的坐在了一块儿,会产生矛盾,影响学习。

⑦优化组合法。老师:有利于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小组集体竞争;发挥以优带差、以优辅差的作用。学生:可能优帮差,成绩提高很快,更有信心学习;差生乱的也少了。

⑧互补法。老师:优势互补,有利于整体提升。学生:可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不学和到一块儿,都学不好。

师生们所写理由,有些缺乏理性认识,有些未经实践,缺乏了解。但对于新感知的排法,其评价理由是真实可信的,也是公正的;评价也较全面,主要在学习、心理、身体(主要是视力)、人际关系、效果等到方面。

三、研究结论及分析

1.排法的认定。各种排法都有利弊,不能绝对的整体划一。从支持率和评价上看,师生们较满意的排座法是“优化组合法”、“一条龙法”和“自由组合法”。这三种排法较具科学性、合理性,能较好的适应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支持率较低,反对意见较多的是“酌情法”和“按成绩排法”。这两种排法是造成教学和班级工作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对新课程教学制约很大。

2.对排法理由的剖析。各班实际排法和师生对排法的支持相差很大。既然师生有共同的心愿,排列者又为何不采用呢?我们再次访谈了在教学一线的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剖析出某些排法不能得以应用的背景及其深层原因。

①保苗的措施。不少班主任、教师,用排座法来实现保“苗子”,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早已很高,新课程教学又全面展开,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坚挺。目前,升学主要还是以分数来定取,不少学校教师的评优、评模、奖金分配、职称晋升等,仍然按班级的升觉情况、学生成绩来评定。社会舆论对学校的强压力,学校对教师的硬指标,一些教师为名利所驱使,少数深长为其子女游说,齐逼班主任做出“保苗”措施:让优生占据“黄金地带”叫差生留守“边远后方”。

②无奈的选择。许多班主任、科任教师,尤其是任教普通班、差班的老师,都深感教育差生费力而又伤心。一个差生,教师为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大大超过十个甚至百个优生。而教育结果,绝少有在半学期、一学期直至毕业能跃进年级前列,更别说升入重点学校了。这就如让竞走运动员一下成为短跑冠军,短期效应不会出现。如果把花在差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对优生的培养,则优生会更加优秀,教师会获得更多名利。所以,一些教师使用按成绩排、酌情排、按大小个排适当调的做法,实为无奈之选择。

③认识不到位。一些教师对座位排列的科学性、合理性认识不足。学生座位与其学习、生活、心理成长有很大关系。某一座位上的学生装与其同桌、周边同学及授课教师,有机地构建了该生的学习条件、生活的空间,如对教师讲演、板书的接受,教师对其扫视辅导等关注,与同学交流帮助影响等。苏·考尔提什科夫说“上课效果和课上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室内学生座位排列的如何。”因此,教师排列座位,要能注意学生的学习、思想、个性特点、身体条件、教室空间、学科内容、教法学法、教师的动态等方面。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对此还缺乏研究,更少考虑去改变。

四、关于座位排列的思考

如何排列座位?问卷中一位班主任这样写道:“很难找到一个好法”。排座位的确让班主任为难、教师烦心、学生敏感、家长有意见。但这并非就是无可适从。只要我们抱着正确的指导思想去认真研究、总结,好办法总会有的。

1.重视座位排列对课堂教学的诸多影响。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只有通过一定有效的途径才能得到落实。较好的排列学生座位,课堂教学可以顺利开展,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均一享受学习条件。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既要关注优生,也要关爱差生、善待差生。排座位要多一些人文思想,不要划类别,分等级,那些“保苗子”、“甩包袱”的做法,只能给差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一位家长不无生气地说:“一些学生本来学习就差,又

一直坐在后边,看不见,听不清,他能不更差吗?”

3.不为名利所动。尽管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大,我们不能唯名利而工作。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差生,老师能为了名利而甘愿舍弃自己的孩子吗?

素质教育知与行 篇3

一、知:如何认识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立德树人

有的论者很不以素质教育为然,认为其名不正言不顺。的确,若是抠字眼,素质教育在词义学上确实不是容易说明白的。但作为一个专用词语,笔者认为不必要去抠字眼。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回答是培养考试优秀的人,狭窄或单纯专业教育的回答是培养能胜任专业工作的人,而素质教育的回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从人的发展的本质上把握教育目的的,其精神实质就是立德树人。

(二)素质教育注重通识但不止于通识

有的论者认为素质教育就应该是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不如改称通识教育更为名正言顺。的确,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有相通之处,即它们都注重人格的养成,我国大学素质教育首先从文化素质抓起,其针对的就是在计划体制和苏联模式下过度偏重专业训练的缺点。如果说,通识教育是培养通才,那么,素质教育则不止于通才培养,它在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上超越了通识教育。作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它面向的是人的发展更为全面的需要。

(三)素质教育不是排斥而是包含和超越专业教育

有的论者将素质教育放在专业教育的对立面。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即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不能回避的。作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是要重视使人成其人的教育,而且还要在人格健全、品行高尚、心身健康、审美优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的能力,而适当的专业教育是实现后者的一种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超越而不是替代专业教育。这种超越最主要地表现为它不满足于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使学生实现包括专业素养在内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使是对于专业,素质教育不是仅满足于为学生提供能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而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举一反三、自主发展的起点。

(四)实施素质教育是主题而不是补充

有的论者讲知识、能力、素质三元论,甚至在国家的指导文件也有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列的。如果从认识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说,人们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到注重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能力,进而认识到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是符合实际的、合理的。但这不应导致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列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正是这种观点,使得素质教育处于补充的地位,甚至被当作多余的负担,对它持不屑和抵制的态度。

人的素质怎么可以脱离知识和能力?谁能想像出无知识缺能力的“高素质”?必须明确地指出,有知识、有能力是高素质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它们是构成素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含信念、品行、体魄、知识、能力、情操等等在内的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才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实施这样的教育,不是对其他什么教育的补充,而是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五)素质教育是纲,纲举目张

为什么将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至少有三个理由:其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素质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此其根本性。其二,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贯穿于各级和各类教育的,此其全局性。其三,素质对人来说,是较为稳定的长久起作用的因素,它不会“过时”。素质教育不是应时之举措,而应一以贯之地长久坚持,此其长远性。

除上述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之外,素质教育之所以是战略主题,还在于其统领性。当下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归根结底是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比如,德育不彰,专业狭窄且封闭隔离,教育方法刻板生硬,体育美育被忽视;又如,师生关系不密切,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分数至上;再如,教学管理上的官僚化问题,给学生的选择性不足的问题,教师不重视教学的问题,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等等。这些都与没有以育人为本,将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关。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学校一切工作以育人为本,就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就要求将德智体美融合起来改造教育模式,就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是纲,纲举目张。

二、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尽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清清楚楚地阐明了素质教育是战略主题,尽管国家多次做出关于素质教育的专门决定,尽管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反复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教育工作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指导上,素质教育尚未真正成为贯穿在各方面、各层面、各阶段工作的主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跟着领导关注点跑甚至被舆论热点牵着跑的问题,无疑是素质教育推行不力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须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起,真正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的意识,真正把素质教育放在实际工作的主题地位,以高度的素质教育自觉性,以扭住不放、锲而不舍的战略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二)在办学实践中,必须实现从教育观念、内涵到模式的转变

第一,要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即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从政府到大学都特别地强调“学科建设”,社会上对大学的排名往往也着眼于“学科”且以相应学科领域的论文和获奖作为“学科水平”的标志,这就导致了“学科为本”的思路,导致了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问题,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学科乃是集教学、研究等活动和师资与其他条件为一体的育人平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以“育人为本”。

第二,要在教育内涵上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提升素质”,没有知识是不行的,知识是人的素质的必要内涵和重要载体,但只有知识是不够的,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侧重专业培养发展到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三,要在教育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以学为主,就是还给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绝不是否定“教”的重要性,而是要实现“为不教而教”,这非但没有降低对“教”的要求,反而大大提升了对“教”的要求,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使其成为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人。

(三)在培养格局上,必须形成德智体美相互融合的局面

德智体美是面向人的素质发展的不同角度的四类“教育”,而不是各不相干的被“知识化”了的四类“课程”。如以德为先绝不能止于上好思政课,更要努力的是把德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所有的教育环节,融入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的方方面面。又如,体育不仅是训练技能,甚至不仅是增强体质,张伯苓先生早就指出体育可以培养拼搏的精神、团结的精神、法治的精神。

相对来说,这些年分别地强调了改进德、智、体、美各自的工作,比较地注意了要加强相对薄弱的方面如体育,但对推进四育融合讲得不够、做得更少。

(四)在体制机制上,必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管理体系特别是评价体系

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实施素质教育是不甚适应的。如基于狭窄分隔之专业设置的管理体系,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分离,弹性较小的学制,过多的评优和竞争性安排,尤其是以课程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当成了“考生”,导致应试学习的倾向有增无减。因此,应该从评价体系入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释放素质教育的活力。

(五)在工作推进中,必须把打造德能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

教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各个环节,首先是要融入教师的心灵。毛泽东早就说过,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可以说,素质教育问题也主要是教师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就要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师。

继续教育考核《国学知与行》答案 篇4

单选题

1、孔子是春秋时(A)国人。A、鲁 B、齐 C、燕 D、韩

2、《大学》和《中庸》是(C)中的两篇。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国风》

3、《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原与《 D 》并称“六经”。A、《论语》 B、《道德经》 C、《国风》 D、《乐经》

4、孔子非常喜欢《 B 》,甚至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A、诗 B、易 C、书 D、乐

5、儒家以(A)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经世致用 C、博古通今 D、经邦济世

6、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孔子主张(B)。

A、三人行,必有我师 B、因材施教 C、文、行、忠、信 D、好为人师

7、“君子不器”的含义是(B)。

A、君子不应被器重 B、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 C、君子应当被器重 D、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摆设

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北辰是指(C)。

A、北斗星 B、北方的星空 C、北极星 D、北方的星辰

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中,弟是指(D)。

A、敬爱父母 B、敬爱师长 C、友爱弟弟 D、敬爱兄长

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D)”]。A、不逾矩 B、谨而信 C、不贰过 D、思无邪

11、“德不孤,必有邻”出自(A)。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12、“不迁怒、不贰过”出自(A)。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D)。A、《论语·乡党》 B、《论语·先进》 C、《论语·子罕》 D、《论语·泰伯》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B)。”。

A、光阴如梭 B、不舍昼夜 C、光阴如晦 D、不曾停留

15、《论语·泰伯》有言:兴于、立于、成于。(D)A、乐、礼、诗 B、诗、乐、礼 C、礼、乐、诗 D、诗、礼、乐

16、[往者不可谏,(B)。] A、切问而近思 B、来者犹可追 C、来者不可举 D、道听而途说

17、“吾日三省吾身”出自(C)。A、孔子 B、孟子 C、曾子 D、荀子

18、有子曰:“(B)之用,和为贵”。A、仁 B、礼 C、信 D、勇

19、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D)。A、忍 B、仁 C、和 D、恕 20、“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说的是(B)的典故。A、秦穆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晋文公

21、“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为(C)时期宰相。A、东晋 B、西晋 C、北宋 D、南宋

22、[孝弟也者,其为(A)之本与。A、仁 B、义 C、礼 D、智

23、孔子说的“不迁怒、不贰过”,是指哪个弟子?(B)。A、子贡 B、颜回 C、子路 D、子由

24、子曰:“(A)之为德也,其至矣乎!”。A、中庸 B、仁义 C、忠孝 D、孝弟

25、林语堂在其1937年版的《 C 》中,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

A、人生的境界 B、论语译注 C、生活的艺术 D、求知的渴望

2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出自(A)。A、程颐 B、孔子 C、程顾 D、朱熹

27、“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出自(A)。A、石涛 B、郑板桥 C、唐寅 D、朱耷

28、“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中,啮雪是指(A)。

A、精神上的超升 B、技法上的精进 C、人格上的完善 D、意念上的执着

29、“吕端大事不糊涂”典出(C)。

A、宋太祖 B、宋高祖 C、宋太宗 D、宋江 30、蒋琬是三国时期(B)的名臣。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晋国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3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述而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34、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5、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6、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7、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B)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39、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40、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4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42、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4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44、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4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46、古人认为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47、“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

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

4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4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50、子曰:“好学近乎(C.)”。A.仁 B.智 C.知 D.勇

51、()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林则徐

52、孟子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B)。A、子由 B、子思 C、子路 D、孔融

5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C.)学说。A、法治 B、人治 C、仁政 D、德政

54、孟子的“(A)”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A、性善论 B、性恶论 C、人性自利 D、仁的思想

55、《孟子》一书在(C.)时正式被列为“经”。A、东汉 B、西汉 C、北宋 D、南宋

56、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自(A)。A、《孟子》 B、《论语》 C、《中庸》 D、《战国策》

57、成语“仁者无敌”出自(A)。A、《孟子》 B、《论语》 C、《中庸》 D、《战国策》

58、下列孟子认为最为重要的是(C.)。A、君主 B、军队 C、人民 D、社稷

5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D)。A、《孟子·梁惠王上》 B、《孟子·滕文公下》 C、《孟子·离娄下》 D、《孟子·尽心下》 6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出自()。A、《尚书·太甲中》 B、《孟子·滕文公下》 C、《论语·子张》 D、《孟子·尽心下》

6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6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3、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64、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 B.仁 C.礼 D.智 65、孟子以(B)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66、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67、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68、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6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70、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 7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A)。A、《庄子·渔父》 B、《庄子·天下篇》 C、《庄子·杂篇》 D、《庄子·秋水》 72、庄子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C.)。A、失宠 B、失窃 C、失志 D、死亡 73、在其妻死后能“鼓盆而歌”的人是(C.)。A、孟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74、“东施效颦”的故事出自(D)。

A、《战国策》 B、《孟子》 C、《道德经》 D、《庄子》 75、在《鲁迅与庄子》中对庄子进行高度赞扬的作家是(A)。A、郭沫若 B、瞿秋白 C、刘心武 D、茅盾

76、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人是(B)A、郭沫若 B、闻一多 C、刘心武 D、茅盾 77、《庄子》名句“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指”的意思为(C.)。A、指导 B、手指 C、油脂 D、旨在 78、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箴言是:(A)是最可靠的财富。A、知识 B、道德 C、权力 D、宗教 79、司马相如为(C.)时人。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80、庄子云:“无迁令,无劝成,过度无益。”其中无迁令是指(C.)。

A、改变法令 B、无法下达命令 C、执行命令而不改变 D、勉强下达命令 81、马援之女“马皇后”为(A)的皇后。A、汉明帝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章帝 82、在汉明帝的马皇后之言行上,我们看到了(C.)。A、私欲 B、偏爱 C、无私的爱 D、暴戾 83、《庄子》中“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权”是指(B)。A、权利 B、变通 C、权力 D、特权 84、《庄子·说剑》中,庄子向(B)说剑。A、赵平王 B、赵文王 C、宋平王 D、宋襄王 85、《庄子·德充符》中,与孔子门徒一样多的人是(A)。A、王骀 B、王充 C、常季 D、子由 86、荀子是韩非子的(A)。

A、老师 B、同学 C、学生 D、没有关系 87、秦相李斯是韩非子的(B)。

A、老师 B、同学 C、学生 D、没有关系 88、韩非子的学术思想服务的对象是(C.)。A、农民 B、商人 C、帝王 D、军队

89、韩非子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这个后来被称作是心理学上的(C.)。A、挫折反应 B、晕轮效应 C、补偿反应 D、门面效应 90、将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称作是心理学上的补偿反应的人是(C.A、茅盾 B、鲁迅 C、钱钟书 D、巴金 91、下列不属于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的有(D)。A、韩非子 B、商鞅 C、申不害 D、太子丹 92、在法家中,商鞅重视的思想是(B)。A、术 B、法 C、势 D、说

93、在法家中,申不害重视的思想是(A)。A、术 B、法 C、势 D、说

94、在法家中,慎到重视的思想是(C)。A、术 B、法 C、势 D、说 95、《韩非子》是一部(A)学巨著。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96、韩非的思想博大精深,涉猎广泛,但其核心思想是(A)。)。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97、韩非的思想渊源颇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B)家思想。A、儒 B、道 C、法 D、墨 98、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进化论 B、人性论 C、治国论 D、宿命论 99、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B)。

A、社会进化论 B、人性论 C、治国论 D、宿命论

100、韩非认为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上古时期主要是(A)。A、道德 B、智谋 C、气力 D、法制 101 10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03.——108.(重复)

114.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115.116.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11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119.——121.(重复)

122.(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3.(重复)

124.《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125.——126(重复)

127.(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28.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29.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130.“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131.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13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33.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34——135.(重复)

136.“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137、“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

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138.(重复)

139.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 140、子曰:“好学近乎(C.)”。A.仁 B.智 C.知 D.勇 141.“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

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 142.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14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44.《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14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A.谦 B.律 C.醒 D.查

14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

147.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A.),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B.众 C.广 D.出 148.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149.自天子以至于(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

1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也。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151.“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 152.《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 153.“岁寒三友”,除了松、梅,另外一种是(B)A.柏 B.竹 C.桧 D.杉

154.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155.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156.“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D)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5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A.广闻博览 B.熟读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59.朱熹认为,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60.《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A.)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161.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16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163.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164.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教愈好 16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A.)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B.知先行后 C.知行合一 D.知行分离

16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6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68.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169.“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

A.梁启超 B.王夫之 C.谭嗣同 D.黄宗羲 170.二十四史中“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D)A.左传 B.春秋 C.汉纪 D.三国志

多选题

1、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C.)”和“(D)”的结合。A、忠 B、孝 C、学 D、思

2、下列作品中属于“四书”的是(ABCD)。A、《论语》 B、《尚书》 C、《中庸》 D、《大学》

3、下列作品中属于“五经”的是(BD)。A、《孟子》 B、《礼记》 C、《乐经》 D、《周易》

5、下列属于儒家的代表性典籍的有(A.)。A、“四书” B、“六艺” C、“五经” D、“三颂”

6、孔子的核心政治思想即“(A.D)”。A、“仁” B、“忠” C、“义” D、“礼”

7、《论语》中关于学习的(ABC)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今人借鉴。A、态度 B、目的 C、方法 D、价值

8、下列属于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的有(ABCD)。A、选才 B、富国 C、育人 D、立法

9、“益者三友”是指(ACD)。

A、友直 B、友善柔 C、友多闻 D、友谅

10、“损者三友”是指(BCD)。

A、友酒肉 B、友便辟 C、友善柔 D、友便佞

11、下列属于《论语·季氏》中提出到“君子有九思”中的有(ABCD)。A、视思聪 B、听思明 C、事思敬 D、忿思难

12、要做到允执其中,需要做到五忌。其中包括(ABCD)。A、言行过头 B、迁怒于人 C、失度不足 D、折中调和

13、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中,道是指(ABCD)。A、义 B、仁 C、智 D、勇

14、以下属于我国古代诚信典故的有(CD)。

A、越王卧薪尝胆 B、霸王破釜沉舟 C、周成王桐叶封弟 D、季扎挂剑

15、下列属于“负荆请罪”典故中的人物有(AB)。A、廉颇 B、蔺相如 C、楚申君 D、信陵君

16、名臣吕蒙历经的朝代有(A C)

A、宋太宗 B、宋高祖 C、宋真宗 D、宋仁宗

17、下列属于《论语·子罕》中“子绝四”内容的有(ABD)。A、毋意 B、毋必 C、毋忘 D、毋我

18、下列属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内容的有(ABD)。A、怪 B、力 C、巫 D、神

19、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智者”特点的有(BCD)。A、寿 B、乐 C、动 D、乐水

20、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仁者”特点的有(ACD)。A、乐山 B、乐 C、静 D、寿

21、《论语·颜渊》中强调违反礼法不要做的事有(ABCD)。

A、视 B、听 C、言 D、动

22、下列属于《论语·阳货》中学诗作用的有(ABCD)。A、可以兴 B、可以观 C、可以群 D、可以怨

23、孔子在回答子贡时,提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的三个起码条件有(ACD)。A、食 B、民 C、兵 D、信

24、儒家哲学提出的、、思想,都需要有“仁智勇”的基础作铺垫。(ABC)。A、他律 B、自律 C、内省 D、耻感

25、下列出自《论语·乡党》中的言论有(CD)。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食不语,寝不言 D、唯酒无量,不及乱

26、下列人物中,孔子的弟子有(ABC)A.子路 B.子贡 C.颜回 D.公孙丑

27、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ABD)

A.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朝闻道,夕死可矣 C.见义不为,无勇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8、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ABC)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人皆可以为尧舜

29、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30、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31、下列有关孟子的典故有(BC)。

A、郑人买履 B、孟母三迁 C、子不学断机杼 D、亡羊补牢

32、孟子将道德规范概括为(ABCD)。A、仁 B、义 C、智 D、礼

33、下列出自《孟子》的典故故事有(ABC)。

A、揠苗助长 B、五十步笑百步 C、再作冯妇 D、自相矛盾

34、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所具有的善端有(ABCD)。A、仁 B、义 C、礼 D、智

35、《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其弟子(CD)等人共同完成的。A、子路 B、子由 C、公孙丑 D、万章

36、孟子认为诸侯有三样宝贝,分别是(BCD)。A、军队 B、人民 C、土地 D、政事

37、以下有关周武王的典故有(ACD)。

A、玩物丧志 B、引而不发 C、玩人丧德 D、功亏一篑

38、古人倡导的“三不朽”是指(ACD)。A、立德 B、立志 C、立功 D、立言

39、下列历史人物中,曾饱受流言之害的有(ABC)。A、欧阳修 B、朱熹 C、貉稽 D、孟子 40、参与《孟子》一书创作的有(BC)。

A、孟子 B、公孙丑 C、万章 D、子思

41、下列名句中,出自《孟子》的有(ABC)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民事不可缓也

C.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2、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43、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44、下列人物属于同一个时代的有(AC)。A、孟子 B、老子 C、庄子 D、韩非子

45、庄子的“道”是(BCD)。

A、道义 B、天道 C、效法自然之道 D、自然而然的道

46、庄子对(ABCD)等方面都有非常独到而深刻的论述。A、养生 B、仁义 C、交友 D、快乐

47、下列出自庄子的典故有(BC)。

A、有教无类 B、朝三暮四 C、庖丁解牛 D、五十步笑百步

48、《庄子》分为(ACD)。

A、内篇 B、中篇 C、外篇 D、杂篇

49、下列属于《庄子》内篇的有(ABC)。A、《齐物论》 B、《逍遥游》 C、《大宗师》 D、《离娄》 50、下列适合形容庄子的角色有(CD)。

A、政治家 B、军事家 C、哲学家 D、文学家

51、法家思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的(BCD)三国。A、燕 B、赵 C、魏 D、韩

52、下列属于法家的代表性人物的有(ABC)。A、韩非子 B、商鞅 C、申不害 D、太子丹

53、汉代继承了秦的(BC),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A、科举体制 B、集权体制 C、法律体制 D、管理体制

54、下列属于韩非子的著作有(ABC)。A、《孤愤》 B、《说林》 C、《内外储》 D、《子虚赋》

55、《战国策》记载,在秦国加害韩非子的人主要是(AB)。A、李斯 B、姚贾 C、荀子 D、苏秦

56、韩非的思想来源颇多,主要包括(ABCD)。A、儒 B、道 C、法 D、墨

57、韩非接受的墨家学说思想有(CD)。A、非攻 B、兼爱 C、非命 D、富国利民

58、韩非否定的墨家学说思想有(AB)。A、非攻 B、兼爱 C、非命 D、富国利民

59、韩非用进化的观点将人类历史分为(BCD)等阶段。A、太古 B、当今 C、近古 D、中古

60、韩非认为不同时代解决不同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ABC)。A、道德 B、智谋 C、气力 D、法制

61.下列人物中,孔子的弟子有(ABC)A.子路 B.子贡 C.颜回 D.公孙丑

62.下列成语典故中,出自《庄子》的有(ABC)

A.邯郸学步 B.东施效颦 C.井底之蛙 D.五十步笑百步 63.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有(ABC)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人皆可以为尧舜 64.

65.下列名句中,出自《老子》的有(ABCD)A.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B.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C.大成若缺,其用不蔽,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D.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66.下列名句中,出自《庄子》的有(ABD)A.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B.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67.下列名句中,出自《韩非子》的有(ABCD)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B.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C.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D.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68.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69.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70.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71 72.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73.《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7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75.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76.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77.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78.古时百姓的称谓有(ABCD)A黔首 B生民 C黎元 D 氓 79.月亮的别称有(ABC)

A桂魄 B银盘 C婵娟 D曦和

80.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节气有(ACD)A立春 B小满 C雨水 D惊蛰

81.完备的科举考试包括哪些层级?(ABCD)A童生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82.十二生肖包括下列哪些:(ABCD)A鼠 B虎 C龙 D猪 83.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六种程序和礼仪,除了纳采、问名,还包括:(ABCD)A纳吉 B纳征 C请期 D亲迎。84.古代的“五谷”,除了黍,还包括:(ABCD)A稷 B麦 C菽 D稻 85.古代的“六畜”,除了马、牛,还包括:(ABCD)A羊 B猪 C狗 D鸡

86.古代的“五音”指五声音阶,包括宫(ABCD)A商 B角 C徵 D羽

87.“六书”指汉字六种造字方法,除了象形、指事,还包括:()A会意 B形声 C转注 D假借 88.“花中四君子”指(ABCD)

A梅 B竹 C兰 D菊。

89.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ABCD)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判断题

1、儒家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V)

2、孔子的思想以“和”为核心。(X)

3、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继承 东 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X)

4、儒学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V)

5、孔子主张学习内容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V)

6、范蠡是越王勾践时的大将军。(V)

7、吕端是南宋时的贤臣。(X)

8、伯夷与叔齐是殷朝末年人。(V)

9、伯夷与叔齐是亲密朋友关系。(X)

10、蒋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臣。(V)

11、“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是对老师学问的赞美与推崇。(V)

12、《论语·乡党》中言“唯酒无量”是指孔子酒量惊人。(X)

13、《论语》中认为,学诗可以培养集体观念。(V)

14、“过犹不及”出自《道德经》。(X)

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孟子》。(X)

16、“吾日三省吾身”出自颜回之口。(X)

17、“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语出《孟子》。(V)

18、“逝者如斯夫”中逝者是指死去的先烈。(X)

19、“过犹不及”是指事情做过了头就不好了。(V)20、“脍不厌细”是指鱼肉不嫌切得细。(V)

2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乡党》。(X)

2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V)

23、孔子是在楚国闻《韶》乐。(X)

24、孔子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父母在”,都应“不远游”。(X)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后半句是指小人总是忧愁不安。(V)

26、《论语·子罕》中提到,孔子有固执己见的毛病。(X)

27、佾是指古代的舞蹈,每行八人为一佾。(V)

28、“君子周而不比”是指君子不喜欢与人比较。(X)

29、“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语出子路。(X)30、“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V)

31、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

32、“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学记

33、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34国学是指过去的学问。(X)

35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V)

36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其中以经部、史部为主。(X)37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V)38国学一词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的学术名词。(X)39训诂学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种理论和方法。(X)40国学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V)

41诸子百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X)42国学主要是文献之学。(V)

43国学中的每一种学问都有不完美之处。(X)44道家与道教本质上是一回事。(X)

45不了解儒家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与精神源泉。(V)46现如今,我们可以将国学精神搬来作为时代精神。(X)47近代陈独秀曾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X)58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V)49文学性较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V)50《孟子》仍是语录体著作。(V)51孟子认为“人皆可以尧舜”。(V)52“仁者无敌”一词出自《论语》。(X)53孟子认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V)

54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V)55 56《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V)

57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

58庄子为春秋时宋国蒙城人。(X)

59庄子所持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V)60庄子具有通达的生死观。(V)

61庄子主张在精神上逍遥自在,但在形体上需要有所约束。(X)62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V)63司马相如是今天湖北人。(X)

64一个人的成就是可以由他的生活态度来决定的。(V)65庄子认为不应该勉强别人去成功。(V)

66道家主张削弱人的个性,以求得人的共性上的和谐。(X)67儒家强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X)68庄子从不借鉴儒家的观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V)69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70韩非子是春秋时期韩国人。(X)7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之外,再加《乐经》。(V)72.《大学》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的孔子关于“初学入德之门”的讲解。(V)73.孟子以“人性恶”为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X)74.《论语》是孔子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首创语录体。(V)

75.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基础,而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V)

76.老子指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揭示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V)

77.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好利而恶害。(V)78.《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V)79.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他们合称孔孟。(V)

80.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V)

81.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V)

8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V)

8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V)

84.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X)

85.《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V)

86.道家学说是道教创立和传承的,道家和道教是一回事。(X)87.《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V)88.古时,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V)89.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V)

90.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9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92.《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93.科举中“连中三元”指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V)94.《康熙字典》是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的著述。(V)95.“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96.《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V)

9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V)

9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V)

【“知”与“行”统一】推荐阅读:

有效统一05-22

知行统一05-24

统一台湾05-26

统一规律05-31

统一模型06-11

统一架构06-23

统一07-05

统一安全07-27

标准统一08-01

统一存储08-06

上一篇: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下一篇:山西大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