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2025-01-24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精选9篇)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篇1

引言:

英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形态是自然经济, 但至15, 16世纪, 特别是16世纪后期, 资本原始积累需求不断突出, 产生了一种以金钱为唯一财富, 鼓励国家追求金钱的经济学说, 也就是重商主义。它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和后来工业革命英国取得领先世界的经济地位,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500年到1750年, 是重商主义的极盛时代。1750年以后重商主义似乎被打倒了。不过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 仍旧有它的相当的势力。从1929年到1980之间, 世界各国的关税壁垒, 一天天加高, 实际上就是新重商主义的抬头。

一、重商主义的含义

重商主义可以简单理解为重视商业行为并鼓励国家商业发展。体现了国家利己主义思想, 主张贸易保护政策, 甚至极端到坚决禁止外国工业品, 特别是奢侈品的输入, 在总量上, 应注意不要向外国人购买超过他们自己国家向外国卖出的东西。

二、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背景。那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教皇, 下面是封建领主割据。国王要有效统治国家, 就必须拥有庞大军队, 而军费昂贵且宫廷消费需要大量金钱。当时流通的货币是金银, 可是英国不产金银, 所有金银均出自进口, 这样就存在很大问题。这时有个造币人员, 给国王出了一个主意。他说英国虽然不产金银, 但是如果我们向外购买的商品, 少于我们所出售给外国的商品价值, 那么大量金银就自然会从外国流入英国。 (何正斌2007)

这正是重商主义思想。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发, 原有市场不断扩大, 新市场又屡屡开辟, 商品货币关系急剧变化, 迫切需要大量的白银和黄金。新的社会阶级逐渐形成, 推动了英国工场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领域里开始产生压倒性的影响。就连女王伊丽莎白也知道资本的重要性, 从她对英国海盗事业的支持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就可以看出, 正如传记作家里顿·斯特拉奇在《伊丽莎白---童贞女王传》中的比喻说到这个女人像一只老母鸡似的一动不动静静的孵化着这个国家和民族。资本主义就在她的庇护下一天天成长起来。 (赵述庭2007) 一些生活在时代潮流中的工商业主, 新贵族以及头脑灵活的学者和贵族, 更是积极上言, 著书立说。普通人所感觉到的“少买多卖”的看法, 在他们那里便系统化成初步的重商主义学说。

三、重商主义的发展

1581年, 英国出版发表了一本匿名著作《对我们同胞的某些控诉的述评》, 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将那些普通人所认为的可以通过“少买多卖”和积累金钱, 来增加国家财富的简单想法理论化和系统化了。为了增加货币输入和限制货币输出,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颁布法令, 甚至是严厉的刑法。输出金银会被定为大罪, 法律规定外国商人必须将出售货物所得的全部货币, 用于购买当地的商品。早期的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少买”, 恩格斯曾形象地说, 这个时期的重商主义就像守财奴样, 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猜疑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何正斌2007)

早期的重商主义显然不够成熟理性, 仅仅是盯在钱字上。但是随着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渐渐地“贸易差额论”代替了“货币差额论”, 这就是晚期的重商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国家对外贸易才是致富的手段, 而且要想用这种手段致富就必须保持国家对外贸易的出超状态。按照托马斯·孟的观点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 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但是如何保证贸易顺差呢?那就是增加本国商品的输出和减少本国对外国商品的消费。 (何正斌2007) 于是英国政府下令出口和入口的商船和船员必须是英国籍。虽然大大影响了荷兰及法国等国家的利益, 却使英国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但是马克思还是比较中肯的批评说, 他们只是根据商业资产阶级的实践经验去研究经济的表面现象, 而没有深入到现象的内部去从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赵述庭2007)

一直到19世纪末期, 人们对商品货币的认识逐步加深,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更是颠覆了整个经济理论界,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商品的价值, 开始意识到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而不是守住钱包里的硬币。于是重商主义的学说渐渐失去它巨大的影响力取而代之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 倡导更加自由的贸易环境。

四、重商主义思想对英国的影响

虽然时至今日有一些自信掌握有许多经济知识的人嘲笑这种早期经济思想, 讽刺重商主义的幼稚, 但是结合当时英国的国情, 资本主义发展到初期阶段迫切需要资本的支持及世界贸易发展的状况, 新航路的开辟、市场的扩大、商业欣欣向荣, 重商主义可谓是应运而生而又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它解决了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积累问题, 虽然可以说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就是对海盗式掠夺的支持, 马克思都说,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每一个毛孔都是浸透着肮脏的血。 (赵述庭2007)

可这不正是批判资本原始积累的这种强盗模式。但是正是这样重商主义思想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此大不列颠这艘巨轮乘着时代的东风, 成为了资本主义时期的明星, 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而这一切都是归功于重商主义。

摘要:重商主义思想对英国的历史, 经济, 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浅析英国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 有利于加深对英国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重商主义,英国,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版

[2]、何正斌著.《经济学30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3]、赵述庭著.《欧美经济学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篇2

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广阔,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是最集中的表现;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同样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也表现出世纪病的症状。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 《革命与独立》《不朽颂》《远足》。

《丁登寺》所抒写的与大自然的体验就是诗人生命中的一个“凝固的时间点”。诗一开始的几行描述了诗人五年后重见怀河两岸景色的视觉欣悦和精神愉快,山泉、天空、果树、田野„„“这些美好的形体”以无韵的白体诗的格律来咏吟,使之富有自然的乐音。但诗人绝不止于描述自然的景色和观感,其根本的用意在于揭示大自然给人的心灵带来良善和纯净的精神力量,“然而,当我独居一室,置身于/城镇的喧嚣声,深感疲惫之时,/它们却带来了甜蜜的感觉”。接下来诗人开始了在与大自然神交中的回忆、追索以及寻绛“整个道德生命的灵魂”。他描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大自然体验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童年时代是“粗鄙的乐趣和动物般的嬉戏”,青年时代则是一种“欲望,一种情愫,一份爱恋”,是“掺和着苦痛的欢乐”、“令人晕眩的狂喜”,而现在这个阶段,则是“我已懂得如何看待大自然,再不似/少不更事的青年;而是经常听到/人生宁静而忧郁的乐曲,/优雅,悦耳,却富有净化/和克制的力量”。在对自然经历了感官的欢误和情趣的相谐相合之后,自然在诗人心中,开始具有神性的力量,它诉诸人的道德灵魂,成为“心灵的护士、向导和警卫”,城市生活的喧嚣、疲惫、乏味、烦闷„„都在自然面前获得了“宁静的回归”,我们曾经被扭曲而蒙垢的心灵,急躁、武断、自私、冷漠,“日常生活中全部枯燥的交往”,在自然的注目之下都变得微不足道,大自然以它“崇高的思想”,以它的雄浑和伟岸鼓励我们稳重和宽宏,以善意、谦卑和虔诚来超越日常生活中的灰暗和龃龉。诗人赞颂自然不仅具有使人的心灵恢复纯净的魔力,而且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情愫,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人获得幸福的条件。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摘要:华兹华斯是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本文从格律,语言,意境等 方面分析了其代表作《咏水仙》。《咏水仙》就是一首极具华兹华斯自然风格的浪漫主义诗作。诗人用淳朴自然,简洁易懂 的语言描绘了水仙的轻盈柔美,以及其给予人心灵上的愉悦。两个动词的连用给人一种跳跃,急促的节奏感,以拟人 化的风格表现出水仙的活泼灵动。至此,诗人的视角从孤云的高空降到了地面。他内心的孤 寂也被水仙的活泼可爱驱赶着,不知所踪了。它们像银河里的星星,晶莹闪烁)星星的意象是“shining”“twinkle”“tiny”,这几点 此时眼前成片的水仙如此相像。众多微小的水仙如星子般组成了花的海洋,诗人的神思徜徉 沉醉其间。(它们在湾碧波周围绵延不尽,只见千花万 多,摇首舞正浓)在诗人的创作中,这片水仙如千万舞者随风摇曳,召唤着诗人。在第三四节,诗人面对波光粼粼的湖面放缓了思绪:“I gazed littlethought”(我凝视-凝视-却没有思绪)。“gazed ”一词与破折号的连用展示了诗人的心无 旁骛与宁静心境的延伸。此时诗的意境又趋柔和,节奏由动转静。诗人在这片静谧水仙图中 忘却了忧愁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在最后一节,身居卧室的诗人千万次的回忆与 沉思,“They flash upon inwardeye,Which solitude;”(它们在我的心头闪现,让寂寥边渡神光)记忆中的水仙已诗化为自然与欢乐的精灵。每每让他孤寂的内心感到 充实与快乐。至此,景在情中延伸,情在景中升华,情景交融,契合无间,感怀无限。纵观整诗,画面由人及景,再由景及人;节奏由慢转快,又由快变慢;意境时而柔和高 远,时而活泼跳动。遣词用句方面更是自然,清新。用“大众化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染 上一层幻想的色彩”。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谐,洋溢着动静皆宜的韵律美。是浪漫 主义诗歌不可多得的佳作。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成为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柯勒律治的名著《古舟子咏》是一首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叙事诗,该诗简洁的结构和朴素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罪与赎罪的故事。在这首诗中,一位古代水手讲述了他在一次航海中故意杀死一只信天翁的故事(水手们认为它是象征好运的一种鸟)。这个水手经受了无数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才逐渐明白“人、鸟和兽类”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存在着超自然的联系。这首诗有许多超自然的人物和事件,充满激昂的语调,男主人公自我纠缠,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标志。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是多产诗人。拜伦著名的诗还有《当初我们两分别》《给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腊战歌》《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我给你的项链》《写给奥古斯塔》《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给托马斯·穆尔》

《当初我们两分别》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在无限思念自己的恋人又极度悲伤的情况下写的。全诗从头到尾都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从“今日的悲伤”,到“此刻的忧伤”,再到“长久地懊悔”,到最后“泪眼盈盈,默默无语”。读完这首诗,诗人真挚的情感、刻骨铭心的爱,也不由得使读者“泪眼盈盈”。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诗作有:《爱尔兰人之歌》《战争》《魔鬼出行》《麦布女王》《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玛丽安妮的梦》《致大法官》《奥西曼迭斯》《逝》《一朵枯萎的紫罗兰》《召苦难》《致玛丽》《伊斯兰的反叛》《1819年的英国》《饥饿的母亲》《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罗萨林和海伦》《钦契》《含羞草》《云》《致云雀》《自由颂》《阿多尼斯》《一盏破碎的明灯》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2] 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大体可分六、七个小段落。《西风颂》

全诗的最后,雪莱运用了一个双行偶句作为结束句。而这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这一佳句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念。诗歌的结尾处将破坏者(冬天即将结束)和保护者(春天即将降临)的结果加以总结,寓以深刻的哲理: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方。这也不禁令我想到”黎明前的黑暗“,可能与此殊途同归吧。

在全诗的最后一节,作者吹响了战斗的号角,与中心意象”西风“一起,激励全世界革命人民为了幸福和自由与腐败、黑暗的反动势力而战,并最终走向胜利。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明亮高昂的主题推向了高潮。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珍品。从形式上来看,其五小节格律完整,皆可完整成篇。从内容上来看,它们又融为一体,共同服务着整首诗的中心主旨——西风作为“破坏者”摧残着旧事物并成为了新事物的强大“保护力”。雪莱塑造“西风”这一意象,既深刻批判了当时丑陋的社会现实,又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的社会终将过去,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的坚定信念。《西风颂》是雪莱思想感情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其战斗的宣言书、思想的播种机,它闪耀着美、闪耀着智慧、闪耀着力量,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的人生只有二十几年,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作品有《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篇3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起源于玛丽同丈夫雪莱、友人拜伦的一个约定。1816年夏天, 三人在日内瓦郊游闲谈中约定每人根据超自然现象写一个恐怖故事, 雪莱和拜伦由于纵情于阿尔卑斯山的壮丽景色而浑然忘却了他们关于鬼怪的幻想, 而玛丽却在梦中文思泉涌, 完成了这一旷世之作《弗兰肯斯坦》。

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出于盲目的好奇心和征服欲, 沉迷于探究生命奥秘的科学实验中, 他运用死人尸体拼制成了一个巨人, 并用电击使其获得了生命。但令弗兰肯斯坦万万没想到的是, 他亲手制造的生命体竟是一个面目狰狞, 骇人无比的怪物, 于是, 他仓皇逃离, 抛弃了怪物。怪物本身是一个善良、仁爱, 渴望人类关怀、乐于奉献的温暖的“人”, 可是, 社会给予他的只有歧视、毒打甚至枪击。在经历了种种不幸和折磨, 体验了社会的黑暗和炎凉之后, 他决心开始复仇, 而复仇的首要目标就是对他“生而不养的父亲”弗兰肯斯坦。在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并嫁祸给无辜的贾斯汀之后, 由于本性的善良想要放弃复仇, 便恳求弗兰肯斯坦为自己造一个女伴侣, 并承诺从此离开人类社会, 不再作恶。弗兰肯斯坦起初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后来反悔毁约, 撕碎了即将复活的女怪物。这一举动扼杀了怪物幸福生活的最后一丝希望, 将其引向了心智沉沦的深渊, 怪物开始疯狂报复, 接连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朋友克莱瓦尔、妻子伊丽莎白、并间接导致了弗兰肯斯坦父亲的死亡。弗兰肯斯坦家破人亡, 决心杀死怪物报仇, 追踪怪物到北极地区, 最后因长期的痛苦折磨心力交瘁而死, 而怪物也因失去了与人类社会的最后一丝联系而选择了引火自焚, 孤独离世。

小说中怪诞的情节、神秘的气氛和恐怖的结局使其表现出鲜明的哥特风格和“崇高”的审美魅力 ;而对自然界治愈能力和适当追求新知的赞扬则生动地体现了玛丽的浪漫主义情怀。

该小说一直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具有丰富主题意蕴、发人深省的小说。它不仅蕴涵着科学技术的滥用必然导致科技异化而危害人类 , 父母对儿童要负教养培育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 , 复仇 , 生态等主题 ; 玛丽还借怪物的悲惨经历表达了对西方传统男权社会带有盲目征服欲的文化和对女性压抑歧视的深刻批判, 以及女性有权利追求身份认同、获得平等待遇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弗兰肯斯坦》的哥特风格和“崇高”魅力

英国哥特小说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怪诞、神秘与恐怖, 玛丽 · 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成功地将这种哥特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弗兰肯斯坦》的怪诞主要表现在人鬼相通和死而复生上。”[1] (P45) 塞克》和《修道士》以人鬼之恋达到怪诞效果, 而《弗兰肯斯坦》中的魔鬼则与这二者不同, 故事中的魔鬼并非来自地狱, 而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怪物。但是, 怪物的相貌比真正的魔鬼还要可怕——“他的水泡眼安在两个几乎是惨白颜色的黑洞中, 他的皮肤皱成一团, 薄薄的嘴唇像死人般乌青。……哦!没人能承受那张脸带来的惊吓, 一具活过来的木乃伊也没有那个怪物那么骇人。”然而, 怪物在思想上本来并不邪恶凶残, 在他生命之初乃至最后内心深处都怀着满满的仁爱、善良与正义, 但就是这样一个原本饱含人性光辉的生命体最后却与其创造者“其父”, 产生了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并最终导致其“父”的家破人亡和身为“其子”的自我毁灭, 这使故事体现了强烈的荒诞和离奇性。而弗兰肯斯坦通过收集死人尸体制造怪物则是一种变相的“死而复生”实验, 使小说更显怪诞。

《弗兰肯斯坦》的神秘与恐怖更加让人毛骨悚然。弗兰肯斯坦的造人实验选在可怕的停尸房、墓穴和偏僻荒凉的岛屿上进行, 连弗兰肯斯坦本人都被吓得浑身发抖——“我在潮湿、阴暗的墓穴中来回穿行……我还要折磨活生生的动物。我已经开始四肢发颤、眼神游离……我去各个停尸间收集骨头, 用我那亵渎神的手指翻动他们……”[2] (P46) 中频繁发生的夜晚暴力凶杀使读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恐惧。这种非常时间、非常地点和非常事件的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心惊肉跳。

玛丽· 雪莱运用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创新将《弗兰肯斯坦》成功塑造成了一部恐怖阴森的哥特式小说, 但是, 在她笔下, 《弗兰肯斯坦》的恐怖不单是为了给读者制造一种压抑的窒息感, 他还赋予了作品更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价值, 根据爱迪生、伯克和康德的理论, 是一种“崇高”的审美价值。“朦胧、晦暗、模糊不清的形象较之明朗清晰的形象更容易激发‘崇高感’, 因为它们更具有唤起人的想象的力量。所以, ‘黑暗比光亮更能产生崇高的观念, 黑夜比白天更显得崇高、庄严。’”[1] (P119) 怪诞不仅给人强烈的刺激感, 更通过使读者对故事角色的灾难和死亡产生心理同情而引导读者思考自己在遭受同样的痛苦和厄运时应该怎么办。同时, 根据康德的“崇高”理论, 《弗兰肯斯坦》的黑暗阴森能够激发读者产生一种“自我保存”意识, 这种“自我保存”意识能够使人在面对恐惧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超越感性世界, 进入理性世界, 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飞跃, 从而保持自我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神圣的自尊感,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和快感。[1] (P123) 而言之, 《弗兰肯斯坦》的哥特风格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人格力量, 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崇高”魅力。

二.《弗兰肯斯坦》的浪漫主义特色

玛丽· 雪莱深受丈夫珀西 · 雪莱的影响, 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 使《弗兰肯斯坦》这部科幻哥特小说染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首先,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很多都是以浪漫主义形象登场的, 如弗兰肯斯坦的母亲卡罗兰 ? 蒲福聪慧善良, 不顾自身安危照顾生病中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温柔可人, 为弗兰肯斯坦一家带去了无限的温情 ;克莱瓦尔总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 乐观向上 ;就连怪物和弗兰肯斯坦本人也是如此, 怪物本性纯真仁爱, 弗兰肯斯坦也曾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好, “瑞士的山脉郁郁葱葱, 平原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农舍, 碧蓝晴朗的天空倒映在美丽的湖泊之中, 当狂风卷起, 湖面上的波涛和海洋上咆哮的巨浪相比, 简直就像一个正在嬉戏玩闹的活泼婴孩。”[2] (P173)

不畏艰难的英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历来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弗兰肯斯坦》中沃尔顿对北极的探险, 怪物对新知的渴求, 以及弗兰肯斯坦本人对宇宙最深处奥秘的求索, 从一定意义上来看都闪耀着崇高的理想和英雄主义的光芒。然而, 与丈夫珀西 · 雪莱不同的是, 玛丽 · 雪莱对想象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行为并不持全然肯定的态度。珀西曾称想象力为“建立良好道德的工具”, 认为只要不对想象力加以任何限制, 就能保证人不走上邪恶之路[3] (P188) 丽则对这种观点颇有微词, 她在肯定想象力和远大理想的重要性的同时还指出, 不受社会伦理道德约束的想象力只能导致科技滥用和科技异化, 最终将人类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弗兰肯斯坦的家破人亡和沃尔顿船员的接连死亡就用以证明这一观点。玛丽的浪漫主义是在伦理道德限制内发展的浪漫主义。

大自然神奇的治愈能力, 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重要主题。《弗兰肯斯坦》中对大自然强大治愈能力的赞扬俯拾皆是——“当深入阿尔沃峡谷腹地时, 我感到精神上的压力明显有所减轻 :四周山峦连绵, 峰林叠起, ……, 于是我不再感到恐惧, 也不再屈服于任何人, ……”[2] (P93) 心灵受伤的怪物也曾从大自然的美好中获得过温馨与愉悦之情, “那是早春里的一天, 阳光明媚, 空气中泛着暖意。连我都感到了一丝愉悦, 那些冰封许久的柔情和愉悦之情, 再次浮现心头。……”[2] (P146) 诗情画意, 想象奔放的克莱瓦尔更不必说, 他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从弗兰肯斯坦形容他时引用华兹华斯的《庭特恩修道院》可见一斑, “雷鸣般的瀑布, 仿佛心中澎湃的激情, 挥之不去 :高耸的岩石、壮丽的山脉、还有那深邃幽暗的树林, ……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渴望、一种情感, 以及一种爱恋, ……”[2] (P164) 自然, 对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诗歌的引用本身就显现着玛丽在赋予《弗兰肯斯坦》浪漫主义特色上所做的努力。

玛丽 · 雪莱将浪漫主义文学的众多特点引入哥特小说创作, 使得《弗兰肯斯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三.玛丽·雪莱借《弗兰肯斯坦》表达的对当时英国社会黑暗现状的批判及其女性主义思想

仔细分析《弗兰肯斯坦》, 我们不难发现, 弗兰肯斯坦“造人”导致自我毁灭与他对新知过分狂热的好奇心有很大关系, 而究其根源, 他的这种好奇心来自培育熏陶他的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一种带有盲目征服主宰欲的文化。在它的影响下, 人们违背自然规律, 破坏生态环境 ;盲目扩张版图, 进行殖民活动。玛丽在小说中深刻揭露了这种疯狂盲目的殖民主义文化给当时英国社会乃至世界造成的黑暗影响, 具体表现在弗兰肯斯坦身上则是他的“造人”活动非但没有造福人类, 反而使自己家破人亡。事实上, 弗兰肯斯坦的“造福人类”只是一个用以掩饰征服欲和主宰欲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自述中看出 :“一个新的物种将奉我为它的造物主……没有任何一个父亲能比我更有资格, 获得我所创造的生命对我的感激之情。”[2] (P45) 弗兰肯斯坦违背自然规律“造人”, 给社会上其他生命带来生存威胁, 也大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 不负社会责任之嫌。玛丽 ·雪莱将违背自然规律所造之“子”塑造成一个面目狰狞、嗜血行凶的怪物似在影射这种带有无限膨胀的殖民征服主义的英国社会主流文化的“丑陋”。

在《弗兰肯斯坦》中, 玛丽还多次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黑暗残酷进行了无情地抨击。在故事里, 大学滋长着学生无约束的征服欲 ;政府冷酷无情, 迫害宗教异己, 肆意剥夺他人合法财产——莎菲的父亲因为有钱又是异教徒而蒙冤入狱, 费力克斯仗义救人一人投案自首理应不会牵连他的父亲和妹妹, 最后却因他家的富裕而被剥夺所有财产, 终身流放国外。法庭毫无公正, 草菅人命——贾斯汀被怪物嫁祸后, 法庭没有对案子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就草草定案, 使无辜善良的贾斯汀承受了绞刑的痛苦。本应抚慰人心灵的牧师无耻地逼迫贾斯汀认罪, “所有的法官宁愿错判十个, 也不愿漏掉一个罪犯。”[2] (P83) 上层社会俨然已被金钱至上、等级分化思想侵蚀成了令人绝望的阴森地狱。从怪物口中, 我们可以得知, 当时的英国社会的金钱观和等级观, “人类最看重的是高贵血统和财富的结合, 一个人只要拥有其中之一就会获得尊敬, 但如果一个都没有, 他就会沦为游手好闲的流浪者或者奴隶, 注定耗费毕生精力为少数富人牟利!”[2] (P122)

当时英国社会严重的男权问题也是玛丽 · 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批判的主要问题。在男权社会里, 男性不仅忽视社会责任, 极为重要的家庭责任也往往被抛之脑后。在小说中, 玛丽显然在借怪物对弗兰肯斯坦“生而不养”的指责当时英国社会男性忽视、推卸家庭责任的不负责任做法。弗兰肯斯坦离家两年从未回家探望过, 连书信都少有回复 ;贾斯汀被栽赃, 他本可以说出事实, 却选择沉默不语 ;在全家陷入悲伤痛苦时他本应克制自己的悲痛, 负起鼓励家人让家人快乐起来的责任, 可他却只顾封闭自己, 更加疏远家人 ;在经历了身边多个亲人朋友被怪物凶杀后弗兰肯斯坦必已想到怪物在新婚之夜要杀的是伊丽莎白, 可他却在紧要关头离开手无寸铁的伊丽莎白, 独留其一人面对怪物的魔掌 ;明明是由于自己的鲁莽无知导致了一系列人间惨剧, 他却轻易将一切推卸于命运。) 除揭露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不负责任以外, 玛丽 ? 雪莱还通过种种非常规的方式鲜明地表达了对男权社会中男性压抑歧视女性, 妄图控制女性甚至完全取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不耻行径的深刻批判。其中, 男性角色的女性化是最特别的手段。《弗兰肯斯坦》是玛丽带有自传色彩的创作这一观点历来受到评论家的广泛认同, 怪物是《弗兰肯斯坦》中带有女性特点的最主要人物, 他遭遗弃的情节与玛丽父亲在玛丽与雪莱私奔后断绝父女关系, 完全不顾父女之情的事实极其吻合。怪物本身天性善良, 是社会对他的鄙弃和不公逼得他误入歧途 ;玛丽再做错什么事, 也不应遭到生身父亲如此残酷的对待。玛丽将怪物这样一个女性化的角色刻画成一个面目可怖的“魔鬼”似乎正是在影射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不公平的“妖魔化”待遇。除此之外, 弗兰肯斯坦疯狂的“造人”正是一种妄图僭越女性生殖权力、取代女性作为母亲的社会地位的变相生殖行为。

正常女性角色受到的轻视和不公正待遇在文中也比比皆是。弗兰肯斯坦自称深爱的伊丽莎白得猩红热时弗兰肯斯坦从未亲身照料, 甚至还竭力劝阻自己的母亲照顾伊丽莎白 ;如若贾斯汀是个男性, 法庭起码不会如此草率地下判决 ;莎菲的父亲也只把莎菲当做救命的工具 ;沃尔顿所借船只船长所爱女性的父亲也只把自己的女儿当做换取钱财的牺牲品, 丝毫不顾女儿的终身幸福……

女性在当时英国男权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折磨通过玛丽的文字被公开揭露在读者面前。怪物的反抗和报仇雪恨深刻表达了玛丽认为女性有权利反抗压迫, 求得自身独立与解放的女性主义思想。此外, 她重新解读丈夫珀西 ? 雪莱赞颂过的普罗米修斯 (《弗兰肯斯坦》又名《现代普罗米修斯》) , 指出其很有可能是表面的英雄和内心怀有不正当私欲的浮士德的结合体, 反对其夫认为想象力万能因而不应加以限制的观点, 实际上是对男权社会中夫权的勇敢挑战。玛丽的父亲葛德汶曾批评女儿因丧子之痛表现出来的悲伤情绪有损于他们的高贵本质[3] (P193) , 玛丽对父亲的这种看法颇为愤怒和不满, 她认为, 女性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细腻情感, 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庸, 只能任其摆布。为此, 她在小说中通过弗兰肯斯坦的“造人”过程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殖的恐惧、想要拥有起死回生能力的渴望以及身为女性的痛苦。玛丽 ? 雪莱在思想上精神上对父亲和丈夫的“叛逆”反映了她对于女性追求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和与男性平等地位的坚强肯定, 是她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

四.结语

玛丽 · 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不仅具有鲜明的哥特式“崇高”魅力, 还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不仅预言了滥用科技必将导致科技异化, 警示人们要正确运用科学技术, 发展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关系, 还深刻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冷酷无情和黑暗不公。阅读小说, 读者能够认识到承担家庭责任、遵守伦理道德的必要性, 还能深入了解玛丽 ? 雪莱进步的女性主义意识 :女性有权利追求平等待遇、思想解放与独立人格。《弗兰肯斯坦》不愧为西方文学史中的不朽之作, 其丰富的主题内涵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 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李伟昉, 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玛丽·雪莱著, 范颖译.弗兰肯斯坦[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社, 2010.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品 篇4

郭沫若译

独行徐徐如浮云,

横绝太空渡山谷。

忽然在我一瞥中,

金色水仙花成簇。

开在湖边乔木下,

微风之中频摇曳。

有如群星在银河,

形影绵绵光灼灼。

湖畔蜿蜒花径长,

连成一线无断续。

一瞥之中万朵花,

起舞翩跹头点啄。

湖中碧水起涟漪,

湖波踊跃无花乐--

诗人对此殊激昂,

独在花中事幽躅!

凝眼看花又看花,

当时未解伊何福。

晚上枕上意悠然,

无虑无忧殊恍惚。

情景闪烁心眼中,

黄水仙花赋禅悦;

我心乃得溢欢愉,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篇5

关键词:英国,重商主义,现代化

一、导论

所谓重商主义,“就是16-18世纪在欧洲一些国家兴起的以民族国家为对象,以发展商业贸易为政策,以金银敛聚为基础,以致富强国为宗旨,脱离神学和伦理学而以政治经济学为对象的代表新兴工商资产阶级利益和王权利益的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思想和政治体系”。[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商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在财富观上,它认为一国所拥有的货币总量与财富是相等的,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在对外贸易上,它积极支持国家贸易,但强调要保证国际贸易顺差,以获得金银;而在政策上,它主张对本国经济进行保护,但仍支持与别国的竞争,例如关税保护和抢夺殖民地的斗争政策的并行等。以上主要是重商主义在前期的观点。到后期,由于商业、工业资本的发达,它的主要观点是“贸易差额论”,认为货币只有流通才可以获利,所以也强调保护制造业以发展对外贸易。

对于英国的重商主义,它在主体上也是保留了以上观点,但是在具体使用上,又有些细微的修改。与欧洲主要国家相比,英国更早、更完善的经历了从早期到晚期重商主义的转变,其中重商主义晚期的思想及政策对于农业生产及经营状况、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国重商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将政策作用定位为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推动产业的发展为主。

英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以后取得的成功,有着众多的政治、文化以及人为基础,包括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海外殖民扩张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等,而这一切的因素又必然需要作用到经济领域中才能保证英国经济的腾飞。笔者认为,这一过程中,重商主义便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各方面联结的途径,也就是各方面力量体现到重商主义精神中,再作用于人们生活,推动英国经济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对于重商主义,众多学科的学者都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中社会学家对重商主义在英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关注,内容既包括对于社会总体状况的分析,也有具体分析到社会中的某一层面。在《重商主义的发展分析英帝国的崛起》一文中指出,在英国崛起的各方面有利条件中,重商主义是深层次的,他对于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以及法国具有重要意义。[2]而段迎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思想方面,他认为重商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即以实践为重,用事实说话,宣扬人文主义关怀,对于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认为重商主义是叩响现代社会之门。[3]在《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市场经济》一文中,作者认为重商主义下的商业革命的重要后果就是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形成,从而形成了当时社会中的重商主义市场经济形态,而重商主义是这种经济的理论基石,而商业活动是主题,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并且伴随着垄断及寻租,但这样的经济状况最终奠定了英国产业革命的基础。[4]在王丽庆的硕士论文中,他具体的叙述了英国的重商主义思想,当时的政策,重商主义的衰落原因,及其对英国的影响等方面,他认为重商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对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观点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笔者认为以上学者对于重商主义的研究都很有意义,但是总体上来说没有进行很全面的分析,而且有的分析也相对较浅,笔者将尝试进行更深层的分析,以通过其影响对其进行一些整合,并且上升到更深的社会制度建立及文化传统上。

三、重商主义对于英国现代化的影响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成功推行,对于其最早进入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本文在开始所论述的,重商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思想,他已经被社会成员所认可,成为一种精神,影响着社会上层以及普通百姓,对于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策,各个角度全面的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首先,重商主义所宣扬的积累财富,扩大海外贸易,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6、17世纪正是新兴资产阶级资本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这进一步的激发了英国海外贸易以及殖民活动的发展,从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中,获取大量的金银等贵金属,从而为本国的工商业发展、技术开发奠定了资本。

其次,重商主义对英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重商主义宣扬商业价值,鼓励人们去从事商业,对于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具有重要贡献,有利于建立农业资本主义。重商主义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相伴发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英国的农业资本化。同时,在王丽庆的文章中还提到重商主义对于土地资本积累的重要影响。由于重商主义主张积累财富,因此,掠夺教会财产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溃。[5]在对原有土地体制破坏的基础上,社会将土地拍卖给新兴的贵族和资产阶级。这样,在政策支持、圈地运动以及重商主义的联合作用下,英国建立了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与方式。农业的发展,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物质生活产品以及一些新兴工业的资金支持,从而最终成为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

第三,重商主义对于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欧洲大陆在重商主义早期时间的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到后期各国的发展状况逐渐缓慢下来,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早期的重商主义只注意对外贸易中的获益,企图从中获得正向流动的金银。这样各国生产就主要是一些本国的优势产业,而不利于整个工业的发展。英国在这一时期从所有的欧洲大陆中脱颖而出,摆脱原来的错误思路,开始进行制造业的发展。英国重要的重商主义学者托马斯·孟认为不应该禁止进口,而是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也输出货币,也就是先以货币购进更多的外国商品来扩大贸易,等到时机成熟,再把这些商品已远远高出原来的价格卖出,从中获得差价,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贸易。[6]从这个角度来看,晚期重商主义重视工商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也为成功向古典经济阶段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第四,重商主义对于早期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这一观点,学者李新宽等都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在于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而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要归功于商业革命。因此,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这些学者还提出,经济自由的实现、政府对产权和契约的保护、有效资本市场的形成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也都是商业和商业资本发展和扩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商业革命引起了市场经济的形成。[4]

另外,重商主义作为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对于封建社会中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反叛性和批判性。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中,宣扬人的理性及人的价值基础上,他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利益,通过商业活动,通过竞争达到人们目标的实现,而重商主义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它让人们在人文主义精神指导下进行实践。根据段迎晖的观点,重商主义在精神方面的作用可以划分为两点,一是它所传达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参与社会实践。而另一种精神便是人文关怀。在精神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此伦理基础上,英国出现了一个代表新兴力量的资产阶级,有力地推动承载着现代化精神。

商法与重商主义的结合是法学研究者提出的。重商主义中的一些观点,例如保障公民经商的自由,私有权利的合法性等,这些都需要经过法律的保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重商主义促进了商法的出现,而商法的出现也进一步维持重商主义思想,两者相互维持、相互作用。英国在重商主义流行时期,颁布了众多的有关商业方面的法典,例如《大宪章》、《权利法案》、以及《圈地法》等。对此,笔者思考的是商法作为法治的一种具体化,它也是法治发展的表现,从而重商主义促进着人类现代进程的发展。

对于重商主义,作为经济理论的第一次探讨,它难免表现出其幼稚性、原始性,其中的很多理论也是不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本文并没有阐述其理论的不合理性,而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它作为当时特定历史下的产物,其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而随着我们对于经济以及社会问题探讨的加深,它的缺点不足也逐渐会被提出,这就需要我们仍然保持公正的立场,在批评其不合理性的同时,也要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以此来全面评价一个事物。

参考文献

[1]任先行.重商主义与商法的情怀.商事法论集.2006年,第12卷,第3-17页.

[2]李霞.从重商主义的发展分析英帝国的崛起.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7卷第5期,第65-69页.

[3]段迎晖.叩响现代社会之门的重商主义.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第34-40页.

[4][7]刘文超,李辉.论英国历史上的重商主义市场经济.商业现代化,2007第498期,第169-170页.

[5]王丽庆.浅析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兴衰及其影响.

论英国诗歌中的人文主义 篇6

关键词:莎士比亚,弥尔顿,十四行诗,人文主义

一、引言。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力量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达到高潮,广泛的影响了当时的西欧各国文学, 对英国诗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四行诗这种新的文学体裁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成为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欲望的途径之一。

二、莎翁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其十四行诗中不可避免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与其生活时代所流行的主题是相吻合的,主要是友谊与爱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仅实现了内容上的创新,而且在形式上也取得突破,使其在诗歌艺术上取得了最高成就,因此莎士比亚被称作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莎翁借作品人物之口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给予充分肯定,歌颂了人的精神和肉体美,认为人有理性, 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欲,可以创造一切。其十四行诗作中也自然而然流露出这种人文主义元素。莎翁之人文主义思想在友谊主题的诗作中有深刻的体现。

三、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贯穿于弥尔顿二十四首十四行诗作的始终。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杰出的文艺复兴思想遗产的继承者,弥尔顿的十四行诗里不容置疑存在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因素。对追求自由的政治斗争的记录,对女性的赞美或是对爱情的憧憬,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毫无疑问表现出诗人对人的价值的信心以及对自由个性的渴望。

四、通过莎翁歌颂爱友之主题可见其人文主义思想之浓厚。

不同于以往十四行诗创作者们主要用它歌功颂德或者表达爱慕。莎士比亚处于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的立场上,大胆赞美爱友、歌颂友谊,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所倡导的是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者毫不吝惜对人的歌颂赞美。以第一百零五首为例,其中,诗人写道: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我们不妨把它视为这一百五十四首诗的最简单直接的总结。这是诗人对人的高度赞赏和歌颂。

五、崇尚自由和歌颂“人”是米尔顿人文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

米尔顿在作品中强烈表达出对自由的崇尚。1646和1647两年中,弥尔顿写了两首题目同为《有人诽谤我发表的论文》的十四行诗。这两首诗起因于诗人所写的关于离婚自由的几篇文章遭受长老派的批判。诗里弥尔顿辛辣地讽刺了践踏自由理想的政敌们的浅薄无知,将提出异议之人喻为 “夜猫子、布谷鸟、驴、猴、狗”或是“蟾蜍和毒蛇”( 维里蒂,1989)。

弥尔顿十四行诗在主题方面实现了突破,他“充分的肯定人,大胆的歌颂人”,它们是诗人自然真诚的心灵诉说, 对象或是自己的偶像,或是朋友,或是敌人,或是亲人,借此抒发为自由而战的热情,或是宗教信仰的虔诚,或是对生活的热爱,是与友人的情谊以及爱情的向往和感触。弥尔顿十四行诗恰如其分地记录了其心路历程与生活革命轨迹, “弥尔顿在十四行诗里表现出他的勇敢,真挚,有力的崇高精神”(殷宝书,1958 :200)。不妨以《赠费尔法克斯将军》 为例,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和克伦威尔齐名的将军,他“坚强的战斗力”足以“吓坏远方的帝王”(维里蒂, 1989)。 诗人对这位猛将充满信任,像对老朋友似的讲出自己为国家前途命运的焦虑,并表达了自己对他的厚望与重托。可见弥尔顿成功地将十四行诗这种形式运用到政治领域,既然世间存在如此骁勇睿智的将军,赢得民主自由造福英国人民指日可待。

六、结语。

身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莎士比亚曾在戏剧作品中宣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主宰”(唐河,1998 :752),其十四行诗也不可避免地被笼罩于人文主义氛围之中。莎翁之后,另一位杰出的十四行诗人非弥尔顿莫属。虽然弥尔顿十四行诗数目不多,但是其社会价值及影响力却不可低估。就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而言,可以和莎翁的十四行诗相提并论。这些少而精的十四行诗充分地服务于弥尔顿生活的时代,成为十四行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一经他的手这玩艺就成了喇叭,由此他奏号扣人心弦的诗歌, 可惜太少了”(飞白,1994 :306)。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篇7

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改变自身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女性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得以觉醒和增强。

一、女权主义理论及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权主义总的来说是指“妇女要求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二十世纪, 英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使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女权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历了一段低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英国女权主义的复兴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时至今日, 女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继续。[1]

六七十年代是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迭涌的时期, 这次运动以美国人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很快便在女性群体中得到很大的反响, 并进而扩展成为一次席卷美国以及欧洲数国的大规模女性运动,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

弗里丹所说的“女性的奥秘”是一股使女性安于作母亲和妻子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社会强加给妇女的。这种“奥秘”损害了女性, 使妇女失去了个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人性, 妇女的出路在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承担有报酬的工作, 换句话说, 就是女性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权思潮的兴起, 众多的女性开始像男性一样走出家庭, 独立谋生, 从而改变了被男性供养的局面, 取得了经济权, 这直接影响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而言, 女性在经济上越独立, 平等意识就越强。也就越不愿意接受传统的角色期望。

“60年代以后妇女大量参加工作。第一是因为当时兴起全球性的女权运动, 妇女的独立意识再起高潮;第二与当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有关, 传统经济部门相对衰落, 第三产业勃然兴起, 妇女就业恰巧适应了这种变化, 衰落的经济部门正是男子占优势的部门, 而第三产业中有许多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 妇女的角色不仅是妻子和母亲, 更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

女权运动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形成重大的冲击, 影响所至, 远远超出了妇女运动本身。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并出现了专门的妇女学科, 诸如妇女史、妇女人类学、女性心理学、妇女社会学、妇女文学史等等。七十年代, 激进女性主义者为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往往不惜流血抗争, 示威游行。她们的理念、主张对传统的女性观念构成了挑战。而个人总是生活在时代当中, 单身女性受到了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权运动为单身女性提供了榜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单身的生活显得很有意义。“我无法表达我对女权运动的感激之情。不管你觉得自己多么糟糕, 总是有希望, 有设想, 有榜样。对榜样的记忆被重新唤起, 榜样不断更新。我确实从《妇女》杂志的女性形象中吸取了许多营养, 她们说:“你并不一定要过传统的生活。它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有精彩得多的生活。”她们认识到不结婚的女性同样可以很幸福。婚姻并不是自己的目标。

二、对英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认为核心家庭是最稳固的家庭组织形式。但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家庭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 伴随着种种反传统的激进社会思潮和女权运动的兴起, 在发达国家里表现出不稳定迹象。传统意义上的父亲、母亲、以及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单元, 在实际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少。

未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出现了大量的未婚母亲, 自60年代起, 非婚生子女率大幅度提高。

家庭内部更注重的是夫妻关系, 在以夫妇本位为原则的家庭中, 双方更注重夫妻感情, 以及个人的感情体验。家庭的结合、分化, 皆取决于夫妇双方的情感、利益。现在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如果双方合不来, 那就离婚, 由此造成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女权运动的发展影响到两性关系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变化, 挑战了传统的家庭模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这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女性意识的突然变化使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女性有了更多的权利, 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宽容。以前人们认为无论是未婚女性或离婚的寡妇都非社会的常态, 单身女性是不完整的女性, 她们过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 极度孤独、病态。但越来越多的人把它看作是个人的选择。

女人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许多女人得以不受舆论谴责地过着逍遥的独身生活, 职业妇女们可以选择不涉及财产关系的同居。离婚是许多城市妇女都感到轻松的经历。许多女人开始拒绝所有的名份, 既不做妻子, 也不做母亲。

总之, 由于大批的妇女活动家对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懈奋争, 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经济独立性的增强, 才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赢得了自身的解放, 获得了话语权, 并对传统的社会观念构成了冲击。

摘要: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进步, 对英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苏珊·爱莉丝·瓦特金斯:《女性主义》, 广州出版社, 1998年, 第1页

[2]王萍钱乘旦主编:《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1页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篇8

文艺复兴是一个席卷欧洲的文化潮流, 首先出现于意大利, 时间在14世纪, 然后波及法国和西班牙, 15世纪以后抵达英国。根据王佐良、何其莘[1]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 一般来说是指1500-1660年间。在此期间, 魏特、锡德尼、斯宾塞、乔治·查普曼、托马斯·坎皮恩、马洛、莎士比亚等都写了大量的诗篇来歌颂爱情, 体现了纵欲、浪漫的特点。

1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傅俊[2]在《渊源·流变·跨越:跨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一书中指出:文艺复兴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与科学领域发起的一场反对封建主义、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文化运动, 它包含了及其丰富的内容, 但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1 提倡以“人”为中心, 反对以“神”为中心, 用“人权”反对“神权”;肯定并注重人和人性, 要把人和人性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者赞美人的精神美和肉体美, 颂扬人的力量和智慧, 把人看作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1.2 强调人有权追求和享受现世的幸福, 反对中世纪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热情歌颂爱情。

1.3 宣扬人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观念, 反对封建的世袭、等级观念。

1.4 崇尚理性知识价值, 反对中世纪教会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 主张探索自然, 发展科学文化, 接受新事物。

下面将对魏特、锡德尼、斯宾塞、乔治·查普曼、托马斯·坎皮恩、马洛、莎士比亚等的诗歌进行分析, 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2 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例析

魏特 (Sir Thomas Wyatt) 是第一个用英文写十四行诗的人。在十四行诗之外, 他还写了许多别的诗, 例如下面的一首《情人的诉语》 (TheLover's Appeal) :

你将这样的离开我么,

我把我的心给了你;永不曾想到离别,

也永不曾想到痛苦或悲楚:

而你竟将这样的离开我么?

说不!说不!

你将这样的离开我,

而没有一点怜悯我,

那个爱你的人么?

唉!你的残忍呀!

你竟将这样的离开我么?

说不!说不! (郑振铎17)

体现了诗人毫不掩饰的对爱人离去的痛苦或悲楚。

菲利普·锡德尼爵士 (Philip Sidney, 1554-1586) 是文艺复兴时期“任侠的模式, 风流的镜子”, 他写有108首十四行诗, 叙写了作者同斯特拉相爱的各种心情变化。其中第74首将自己的才情归因于爱人的一吻“猜猜什么原因!因为这个?不是;”因为那个?“更不是!我有甜蜜的嘴唇, 只因斯特拉给了我一吻!

斯宾塞在《爱情小诗》 (1595) 第75首中写道, “死亡虽能把全世界征服, 我们的爱情却会使生命不枯”, 该诗的主题即是诗笔能使美人不朽。其长诗《仙后》用斯宾塞自己的话来说, 是:激烈的战斗和忠贞的爱情将是我歌的主旨。

乔治·查普曼是剧作家, 又是有名的荷马史诗译者, 除此之外, 他也有堪称佳作的诗篇。在《奥维德的感觉之盛宴》中, 他以美丽的一段作结:

他赤身坐着, 把歌来唱,

有幸的琵琶横跨腿上,

没想到有人在旁边发愣,

对着她甜蜜双乳的神圣。

这是写诗人奥维德的爱人在清泉下沐浴后的情景, 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体的赞美, 然而没有一点后世的香艳或粗鄙味道, “甜蜜”而又“神圣”。

托马斯·坎皮恩 (Thomas Campion, 1567-1620) 除精于音律之外, 也有抒情天才, 在优美的抒情诗《我不喜欢那类闺秀》中, 诗人直言自己心中的爱人的形象, 以第一节为例

我不喜欢那类要人求要人跪的闺秀,

不如给我村姑艾玛, 热心又风流,

她的美自然朴素, 不靠打扮,

我吻她, 她只叫声“呵, 不在乎, ”

我要进一步舒服, 她也从来不说不。

马洛创作的《多情牧童致爱人》, 第一句“与我同居吧, 做我的爱人”直率大胆, 开门见山。马洛在创作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一直未完成的叙事诗《西罗与利安德》 (1598) 。这一对爱人各住赫勒斯滂海峡的一边, 利安德每夜游过海峡与西罗相会, 直到某夜淹死, 西罗也跳海殉情。诗人毫不遮掩对西罗最高的赞美, 如写她的呼吸香如蜜, 写她拿走了天地间的至美。

除了戏剧之外, 莎士比亚的创作成就还有154首十四行诗。这154首十四行诗大致分为几类:1-126首为一类, 写给一位“俊美的青年”;127-152首是关于一位被后人称为“黑肤夫人”的女子的;最后两首巧妙地用了爱神丘比特的故事。以第129首的第一节为例:

损神, 耗精, 愧煞了浪子风浪,

都只为纵欲眼花卧柳,

阴谋, 好杀, 睹假咒, 坏事做到头;

心毒手狠, 野蛮粗暴, 背信弃义不知羞。

才尝得云雨乐, 转眼意趣休。

此诗描写人类辗转彷徨于欲海之中难以自拔之状, 可谓入木三分。

3 结论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分析可以发现, 该时期的诗歌热情歌颂爱情, 具有纵欲、浪漫的特点, 体现的是反对禁欲, 享受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从更深层次来看, 体现的是西方文化“个体人本精神”, 主要描写个人的情爱, 所表现的是人文思想和宗教改革影响下诗人的精神危机:禁欲主义和世俗现世的理想, 清教与人文, 灵与肉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佐良, 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傅俊.渊源.流变.跨越:跨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班荣学.纵情享乐的文化背景与踌躇徘徊的思想渊源——中英“及时行乐诗”之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120-124.

英国重商主义思想 篇9

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传统一直是反对帝国殖民主义的。英国著名史学家帕姆·杜德在他的《英国和英帝国危机》一书中, 列举了各时期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在对待殖民地问题上的宣言, 详细地为我们叙述了英国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反对帝国殖民主义历史, 材料充实, 论据充分, 颇为可信。如此看来, 艾德礼工党作为英国工人阶级的政党, 继承了这种反对帝国殖民主义的传统实属正常。事实上, 在1945年之前, 英国的工党一直为反帝国殖民主义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早期的工党自不必细说, 直至1925年职工大会在斯卡巴罗大会上仍以308.2万票对7.9万票通过了一项决议, 其中包括帝国主义的条款:大会声明它完全反对帝国主义, 并且决定:1.支持英帝国所有各地的工人们组织工会和政党, 以增进他们的利益;2.支持英帝国内所有民族的自决权, 包括自愿完全脱离帝国的权利。 (9) 就在我们认为艾德礼工党政府已经毫无帝国殖民主义心理的情况下, 仔细揣摩艾德礼的言论, 有些话却冰山一角似的露出了别样的意味。艾德礼说:“大英帝国的继续生存, 只能依靠世界其他部分的善意并根据全人类的利益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发世界的资源”。 (10) 这个大英帝国指的是什么样的帝国, 既然反对帝国殖民主义为何又要继续生存?“保守党的帝国主义政策, 远不能维系大英帝国和联邦, 因为势将丧失前者和分裂后者。保守党想以捍卫帝国的特殊主角自居, 这是政治上的奇闻之一。保守党和爱尔兰疏远了, 如果它不在紧要关头放弃政权, 可能失去南非, 甚至可能失去印度。”11保守党的帝国殖民主义政策一直是受到工党诟病的, 为何又语带责备地认为保守党的帝国主义政策只是不能维系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艾德礼很痛心保守党的政策, 对于大英帝国将会失去南非甚至失去印度, 他表现出心急如焚而不能插手帮上一把的痛苦。“在广大的地域上, 有的民族对自治还没有准备, 在这些领地内, 工党认为英国政府必须对那些土著民族以代管者自居。为了充分有效地实行代管原则, 英国政府应当替全部英国殖民地接受委任统治的原则”, 12在国际问题上, 应当不干涉主权, 而是和平共处。“过去是不能抹煞的。只是放弃我们所攫得的一切不义的权益, 是不合时宜、也不切合实际的”。13这句话更加表现出了艾德礼既检讨历史, 又不愿放弃既得利益的心态。“帝国主义被认为是在国内必然受到反抗的资本主义向更广大区域的一种扩张。社会主义者曾充分谴责并揭发了那些剥削黑种、红种和黄种民族的勾当, 而这种剥削曾被约瑟夫·张伯伦和宣传帝国观念的人们粉饰得那样美好。然而, 早年粗野的帝国主义, 主要由于激进分子、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努力造成的舆论压力, 已经有所改变, 因而人们就认识到, 先进和落后民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易解决的问题”。14这些自我检讨的语音未落, 艾德礼瞬间便想到了大英帝国的利益, 转换如此之快, 令人不敢信服。认为英国侵略史很野蛮的艾德礼, 说出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及各种慈善和宗教团体让殖民地渐渐地政治光明, 这简直令人费解。在如此委婉而又难以费解的情况下, 艾德礼政府的真实帝国殖民主义思想变得神秘起来。

在我国, 儒家主张“听其言, 观其行。”还是古人的智慧能帮我们透过重重迷雾看穿事物的本质。言语非常动听的艾德礼在本国的做法甚是令人吃惊, 1949年7月5日也就是艾德礼宣布放弃帝国殖民主义的48小时内, 他就提出了2100万英镑的新追加概算, 加到已经不堪重负的英国预算上去。而追加的概算包括的项目:马来亚600万英镑 (军事活动的额外费用) ;缅甸1125万英镑 (对英国垄断企业的补偿) ;昔兰尼加、的黎波里、索马里兰、厄立特里亚150万英镑;婆罗洲60万英镑 (给英属北婆罗洲公司) ;外约旦50万英镑 (给阿布杜拉王和阿拉伯军团的津贴) ;中东24.5万英镑;希腊14.5万英镑 (供给希腊政府的飞机) ;总计2024万英镑。15

从以上数据可见, 这些数目都是为了供应大英帝国的军用开支。可以说艾德礼的“言”和“行”严重的不统一。

对待殖民地问题上, 工党政府一方面联美反苏, 另一方面又继续执行保守党的帝国殖民主义政策。1948年, “每日先驱报”弗兰西斯·威廉斯出版了一本题为“三重挑战”的书, 为艾德礼工党政府的帝国殖民主义行径正名, 三种挑战包括:1.对于保守党的经济政策。2.对于保守党的外交政策。3.对于保守党的殖民政策。16可惜, 就连英国人自己也无法承认艾德礼领导下的工党政府改变了帝国主义立场, 保守党机关报“每日电讯报”在评论这本书时指出:“无论如何后两点都是无聊的”, 17虽系党派间的互相竞争, 却说出了事实的真相。保守党向来是帝国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而艾德礼工党政府对它们的政策却继承了下来, 可见这一事件的讽刺效果。另外工党政府纵然在口头上说要把工党的社会主义推广到殖民地, 放弃帝国主义, 可在行动上却采用了新的帝国殖民主义的做法。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断反抗斗争, 英国不得不让一些殖民地独立, 可是仍然不放弃对他们的经济和军事控制。他的外交部长、艾德礼最信任的战友、政府的喉舌贝文总是直截了当地把维持殖民剥削说成是符合大英帝国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 然而正是他的这种说法暴露了艾德礼政府帝国殖民主义的本质。1946年2月21日贝文在英国议会这样说到:“我们不打算牺牲大英帝国, 因为我们知道, 假如英帝国垮台了……我们的选民们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大降低”。181947年5月16日贝文又在议会里这样谈到大英帝国在中东的利益:“仅仅为了我们在中东的经济财政利益对我们有极大重要性这一点, 陛下政府就必须不断地对这个政府保持不断的关心……假使我们失去了这些利益, 那么对我们本国生活的影响就是生活水平的大大降落……英国在中东的利益不但对于那个区域人民的利益大有贡献, 而且对我们本国工人的工资袋大有补益”。19

事实上, 在具体对待殖民地问题上, 的确是按照贝文的这一套说法来实施的。在缅甸, 英国虽然承认缅甸独立, 但又规定:“缅甸政府必须保证未发给企业主以续金决不将该企业收归国有, 缅甸仍然保留在英镑区内和帝国特惠体系内……英国可以向缅甸派军事代表团, 可以用自己的军备供应缅甸军队, 可派英国军官训练缅甸军队, 不许邀请不属于英帝国内任何国家的军事代表团到缅甸”。20这样就保留了英国在缅甸的经济和军事阵地。艾德礼原本是不想让缅甸独立的, 1949年3月艾德礼发表了一篇演说, 演说声称:“缅甸决定要脱离联邦。我们感觉遗憾, 可是接受了这个决定”。21可见让缅甸独立, 这是艾德礼政府不得已而为之。斯里兰卡也是如此。在马来西亚、越南, 英国政府则直接采取了镇压的手段, 实行恐怖制度。并在1950年到1951年间, 调12万正规军到马来西亚。工党政府在1948年专门成立了一个“殖民地开发公司”, 拨款1.2亿英镑供该公司使用。1948年5月英国又挑起了巴勒斯坦战争, 英国还不顾埃及的要求, 拒绝撤走在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军队。这一系列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政府并没有放弃帝国殖民主义的政策, 而是沿用了下来, 甚至有些变本加厉。“从根本上说, 工党对英国实行殖民帝国政策的态度, 同英国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工人阶级实际上与资产阶级共享了在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上的垄断权”。22艾德礼政府当政的年间, 正逢英国经济萧条之时, 为了应付日趋严重的经济亏欠和窘困的社会局面, 就越来越公开地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计划为基础乃在情理之中。这一点正如艾德礼所说:“大英帝国的继续生存, 只能依靠世界其他部分的善意并根据全人类的利益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发世界的资源”。23这只不过是粉饰剥削和掠夺殖民地国家的一种说法。

综上所述, 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在帝国殖民地问题上表现出了清算帝国的勇气。艾德礼在他的施政纲领《工党的展望》和《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志和道路》两书中, 用美好的语言为英国和世界人民展示了他反对帝国主义、解放殖民地、以及对发展与和平的追求, 然而在某些话语的背后又暗藏玄机。我们观察艾德礼工党政府的“言”和“行”中不难发现, 艾德礼领导下的英国工党依然继承了帝国主义的一贯思想, 是一种新的工党帝国主义。

参考文献

[20]西北大学、山东大学等主编.世界现代史[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1979.

上一篇:妇产科超声诊断学图解下一篇: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