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探讨

2024-09-22

预防探讨(精选12篇)

预防探讨 篇1

车辙—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永久性变形, 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病之一, 影响行车舒适性。西安公路局拌合厂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些预防沥青路面车辙的经验。现以2008年西安公路局G108养护工程5cmAC-16F型沥青混凝土面层 (以下简称G108工程) 为例, 介绍预防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措施。

1 车辙成因调查及分析

车辙成因较多—路基稳定性差、基层强度不足、面层与基层间存在软夹层、交通密度大、车载超负荷、施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1 沥青混合料质量

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质量、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质量及其配合比设计均决定着沥青混合料质量。

⑴原材料质量

(1) 沥青:沥青结合料是决定沥青路面质量的主要材料。沥青高温稳定性差, 高温时, 路面在重载车辆作用下极易产生挤压变形。沥青低温粘结力不足, 在低温季节, 面层会在车辆的作用下产生脱落或者剥离现象。

(2) 粗集料:粗集料在混合料中起骨架作用, 其质量决定沥青面层抗车辙的能力。

(a) 粗集料强度不足、针片状含量过大, 施工中就会产生碾压破碎;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 通过钻孔取芯会发现许多扁平的粗集料被碾压断裂, 特别是经过振动碾压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尤为突出。

(b) 颗粒变化会影响混合料级配;对一些石料场进行跟踪, 发现粗集料在料场就出现了离析现象, 碎石机安放在高高的山坡上, 所破碎的集料从上向下倾倒, 底部的集料颗粒偏粗, 顶部集料颗粒偏细。如果不将这种矿料在上机前进行二次搅拌, 那末, 所生产的混合料将很难保证设计级配。

(c) 粗集料的矿物质成分对混合料的质量至关重要, 决定沥青与矿料的结合力。

(3) 细集料:目前, 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多半选用的是河砂和石屑。石屑由于在开采碎石中夹杂了大量的地表土等杂质。

(4) 填料:矿粉的比表面积较大, 故其对沥青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

⑵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1) 空隙率较大。沥青混凝土是由4个部分组成, 即矿料、结合料、气体和水, 其中水分对沥青混合料是有害而无益。空隙率大, 损坏沥青与集料的结合。水分渗到路面基层时, 会在基层表面形成一个易损界面, 降低沥青混凝土与基层的粘结力。空气进入混合料会致沥青老化。

(2) 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确定。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要结合路基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及交通流量、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必要的控制。

⑶混合料拌合级配

沥青混合料搅拌是决定其质量的重要一环。就目前而言, 沥青混凝土拌合楼大部分为4~5个热料仓, 对0~26.5mm的13档集料, 一般分2.36mm、4.75mm、13.2mm、16mm、19mm粒径仓。

1.2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车辙的产生不仅和混合料的质量有关、而且与混合料的摊铺厚度的均匀程度、压实度、平整度等质量指标均有着密切的关联。

⑴混合料运输

(1) 混合料装车应按车辆长短, 前后多次移动, 分层装料;不能在同一部位一次装满, 避免混合料载装车时产生离析现象。

注:a表中水稳定性良好者可取上限;否则取下限;b确定混合料的空隙率时, 一定要结合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c确定混合料空隙率时还要综合考虑混合料的稳定度

(2) 混合料运输车辆:车型小不易保温, 车况差易出现机械故障, 延长了运输时间, 降低了混合料温度, 致混合料不易压实。

(3) 运料驾驶员质量意识差:个别运料车驾驶员装上混合料后, 不及时将混合料运输到工地, 而是在途中休息、就餐等, 延误运输时间。

⑵混合料摊铺

(1) 摊铺机性能不稳:其功率、摊铺能力和运输车辆及拌和楼的出料能力不匹配, 造成混合料在工地堆放时间过长和等待混合料现象。

(2) 车辆与摊铺机的配合不到位:运输沥青混凝土的车辆由于驾驶人员技术生疏, 和摊铺机配合不到位, 经常出现车辆碰撞摊铺机, 或者由于刹车、转向和摊铺机配合不当而影响摊铺机的正常行进速度, 导致沥青混凝土摊铺厚度、密实程度不均匀, 进而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车辙。

(3) 摊铺机的行进速度不稳定:摊铺机的行进速度对沥青混凝土摊铺时的密实程度有影响, 速度过快, 所摊铺的沥青混凝土表面就比较粗糙, 密实度相对较低, 并易产生混合料离析现象, 极易产生脱落式车辙。

⑶压实:压实要注意两个环节, 即压实机械适用性、碾压及时性。

(1) 压实机械:现在沥青路面工程施工所配备的压实设备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振动钢轮压路机, 一是胶轮压路机。从大量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 沥青路面压实基本采用钢轮稳压、振动初压、胶轮复压、钢轮终压收面4步。采用钢轮压路机振动碾压, 有大量的粗集料碎裂现象, 影响质量、寿命。如不采取振动碾压, 则压实度难以保证;

(2) 碾压时间:沥青混合料一经摊铺, 因扩大了沥青混合料与外界的接触面积, 其温度降低较快。如不及时碾压, 会因温度降低、沥青的粘结力增大而增加碾压密实的难度。

⑷交通管制: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后, 混凝土温度未降低就开放交通, 致热沥青混凝土在行车作用下立即产生纵向车辙。

2 预防车辙的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应在确保基层质量合格的前提下, 认真清理基层表面, 搞好透层、封层 (或粘层) 施工质量。

2.1 路面材料G108工程选用材料如下:

⑴沥青选用韩国SK-90, 其针入度86 (0.1mm) ;延度 (5cm/min10℃) 78cm, (5cm/min15℃) 109cm;软化点 (环球发) 47℃;闪电251℃;燃点335℃;

⑵粗集料选用泾阳孟塬碎石厂生产的各种规格粗集料。

10~20mm碎石, 压碎值13%;磨耗值15.7%;针片状含量6.4%;小于0.075mm含量0.2%;。其颗粒组成详见表2。

10~15mm碎石, 小于0.075mm含量0.3%;压碎值15%;针片状含量10.2%;磨耗值17.6%;其颗粒组成详见表2。

5~10mm碎石, 小于0.075含量0.8%;针片状含量5.0%;其颗粒组成详见表2。

⑶细集料石屑选用泾阳孟塬碎石厂生产的石屑, 要求碎石生产中, 先将土质山皮进行彻底剥除, 清理腐殖质 (各细集料的颗粒组成详见表2) 。

⑷填料选户县大王水泥厂用3~5mm碱性碎屑研磨生产的矿粉 (颗粒组成详见表2) 。

⑸外添剂无。

2.2 确定设计技术指标

目前, 沥青混凝土主要设计技术指标有稳定度、流值、空隙率、沥青饱和度、动稳定度等。

⑴空隙率:空隙率小可减少空气、水分进入混合料间。空隙率过小会致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降低, 一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2%~5%) 。

为了确保混合料适用工程实际质量要求, 根据多年施工经验, 现将弯沉代表值在35~38 (0.01mm) 之间下卧层上面的沥青混凝土空隙率控制数据供大家参考。

⑵稳定度 (试件成型双面击75次) :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应和施工路段的交通流量、车载吨位、路面基层弯沉值及其所在路面结构位置等相关联。建议:

(1) 铺筑高速公路的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试验稳定度选择在12~15KN;上面层取下限, 下面层取上限 (下同) 。

(2) 国省干线马歇尔试验稳定度宜选择在10~13KN;

(3) 地方干线公路的马歇尔试验试验稳定度选择在7~10KN;

⑶流值要求:流值是马歇尔试验中相对最大荷载时的竖向变形;其现阶段主要用路面弯沉代表值来确定, 并与交通量、公路等级、设计年限相关。

建议: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的流值

F=L/3+10

F—设计混合料流值;单位0.1mm;

L—实测路面基层弯沉值的代表值, 单位0.01mm (下同) ;

国省干线流值取高速公路流值的1.1倍;地方干线流值取高速公路流值的1.2倍。

⑷油石比:沥青饱和度控制在70%~80%。沥青饱和度主要取决于交通量和路面基层的强度。即路面弯沉代表值应和沥青饱和度成一定比例关系:

VFA (%) =L/3+60

这样计算所得的沥青饱和度是一个定值, 可作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控制指标。实际施工中, 通过基层弯沉检测的代表值和平均值也可计算出沥青饱和度的控制范围, 但不得超过前述规定范围值;

⑸粉胶比:小于0.075mm料含量与沥青等胶结材料含量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1.6。

AC-13F沥青混凝土粉胶比为

j=30×1.5 (L/30) /L

AC-16F沥青混凝土粉胶比为

j=33×1.5 (L/30) /L

j—粉胶比 (无量纲) 。

⑹动稳定度:应符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沥青混凝土流值和沥青饱和度的确定不但要抗车辙, 而且要抗裂缝和推移等病害产生。

2.3 配合比设计

根据拟定混合料的各项技术指标, 通过配合比设计试验来寻求达到各项技术指标的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和沥青的含量。G108工程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级配见表2。各项技术质量指标详见表3。

2.4 生产配合比调试

目标配合比试验所得各项技术指标应与理想值相接近, 否则应进行重新设计。

正式生产混合料前, 应加大试验抽检频率, 取有代表性的混合料, 进行混合料各种技术指标检验试验。通过大量的试验检测, 确定G108工程5cmAC-16F型沥青混凝土面层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见表4。

G108工程, 混合料矿料生产配合比级配的各项技术质量指标基本符合理想值要求 (详见表3) 。

2.5 严格混合料拌制工艺

沥青混凝土拌合从集料的均匀程度、比例到集料、沥青加热温度控制、油石比控制、拌合温度控制、拌合时间控制均要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沥青混凝土拌合楼会由于集料颗粒不稳定产生大量的溢料、待料现象, 必须根据料场储料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2.6 严把施工工艺关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关系路面使用质量, 应从验收下卧层开始, 到混合料摊铺、碾压, 严格工序质量检查验收。

3 检查和考评

G108户县段养护工程路段重车密度较大。大量的碎石运输车辆, 载重均在30t左右;而2008年铺筑的5cmAC-16F型沥青混凝土面层经过1年使用, 未出现车辙及其他任何病害。

4 结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预防主要取决于沥青混凝土的质量。但其他施工环节的工艺质量也不能够放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7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4]胡长顺、黄辉华等.《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预防探讨 篇2

摘要: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迅速增加,路面养护备受关注。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延缓路面使用性能恶化速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和节约寿命周期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东莞市某高速公路为例, 详细地分析和叙述预养护对策选择的方法和过程。分析过程和结果可供具体工程应用参考。

关键词: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路面预养护适用性判断

根据预养护的技术理念, 即“在最佳的时间对合适的路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必须在进行预养护对策选择之前, 判断原路面状况是否适合预养护。东莞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养护宏观路况标准如表1所示。其微观路况标准(即适合预养护的路面损坏类型和严重程度)分为: 轻微的横向裂缝或纵向裂缝、轻微的不规则裂缝、轻微的龟裂、麻面、轻微松散、轻微车辙、泛油和磨光8 种。根据2005 年12 月路况调查和检测结果, 东莞某高速公路的基本情况见表2。

路面预养护适用性可根据以下两点进行判断: 根据表1 中的85

91.58<95、SSI = 2.05>0.83 和8.50

由表2 可知, 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是麻面、轻微松散、少量细小不规则裂缝和5-15 mm 深的车辙。

从上述分析可知, 东莞某高速公路原路面状况符合预养护路况标准, 适合预养护。预养护对策选择的实施

2.1 技术因素分析

考虑路面的主导损坏类型及严重程度这一主要技术因素, 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对策集中初步遴选出所有在技术方面适用的预养护措施。根据表2的路况, 从东莞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对策集(表3)中可以得出东莞某高速公路原路面状况和预养护措施之间的匹配性。经详细核对对策集中的各个项目, 可初步选择出适合于该高速公路的预养护措施有微表处(A)、薄层热拌沥青混凝土罩面(B)、灌缝或封缝(C)和沥青再生处治(D)措施4种,见表3。

初选出的预养护措施是否具有费用效益, 需要进行分析。费用效益比较一般以等效费用作为基础,计算公式可按式(1):

单位成本

等效费用(EAC)=(1)

期望寿命

通过计算,东莞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用预养护措施的当量费用见表4。

和沥青再生处治3 种预养护措施分别进行费用效益分析, 进一步选择出费用效益良好的预养护措施。由表4可知, 按照EAC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微表处、沥青再生处治和薄层热拌沥青混凝土罩面, 微表处具有最低的费用, 因此微表处具有最佳的费用效益。

2.3 项目级综合评判

考虑到沥青再生处治和微表处的费用效益均比较好, 在实际的工程中都可

以接受, 须进一步采用项目级综合评判法, 综合考虑工程因素对沥青再生处治和微表处进行选择。考虑工程因素, 项目级综合评判法要综合考虑当地或附近可获得的材料、施工质量、耐久性、气候、交通影响、行驶舒适性、抗滑性、环保和美观等9项工程因素, 分别对具有较佳费用效益的预养护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 以确保最终选择出的预养护措施具有工程可实施性。综合评判法以综合评判系数k 最大为标准, 选择出最合适的预养护措施。计算可按式(2)进行:

(2)

式中: Cij 为第i 种待选预养护措施针对第j 种影响因素的特征属性值;Wj 为第j 种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n 为影响因素的数目。

东莞市高速公路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见表5,常用预养护措施对于各影响

因素的特征属性分值范围以及推荐值见表6。对于该高速公路实例, 通过表5 和表6, 可获得微表处和沥青再生处治对于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和特征属性值, 再根据式(2)即可计算得到k 值。权重系数和属性分值应根据实际工程条件在推荐范围内取值。

在本实例中, 取表5中的代表值和表6中的推荐值(括号中的值), 计算得到微表处的k值为4.40,沥青再生处治的k值为4.00。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微表处具有较高的得分。因此, 微表处即为最合适的预养护措施。

容易, 1=很难);b: 施工单位的熟练度和经验(5=质量很好, 1=质量很差);c: 预养护措施的使用寿命(5=最长, 1=最短);d: 气候对施工质量的影响(5=几乎没有影响, 1=影响很大);e: 对交通影响的程度(5=几乎没有干扰, 1=干扰很大);f: 对路面平整度的改善(5=改善很大, 1=没有改善);g: 对路面抗滑性的改善(5=改善很大, 1=没有改善);h: 施工对环境的影响(5=明显减小, 1=明显增加);i: 对路面外观的改善(5=改善很大, 1=没有改善)。结语

预养护对策选择之前必须进行路面预养护适用性判断,以保证预养护的效果。判断的标准包括预养护的宏观路况标准和微观路况标准。预养护对策的选择

煤矿机电事故预防管理探讨 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 事故 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T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01

1 煤矿机电事故特征

伴随煤矿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充,煤矿机电事故发生机率逐步提升,一旦引发将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此我们应依据其事故特征制定有效的防范控制策略,才能强化生产力,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依据相关事故资料,我国发生机电事故呈现出重复性及规律性特征,以设备故障与工伤事故居多。虽然一些煤矿机电事故体现了零散性、无法管控等特征,然而同类型的机电事故却时有发生,因此依据其规律性,我们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2 煤矿机电事故主体成因

探究煤矿机电事故引发成因不难看出,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且包含维修养护不善等问题,管理层面则包含较多漏洞。基于煤矿生产机电设备的引进投入费用庞大,且需要设备互相的完善配套,令较多煤矿单位机电设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其管理层为降低设备引进投入、提升净利润,对该类现象视而不见。对于各类机电设施的维修养护检查也有所欠缺。对超年限应用的设备不能应用淘汰及有效升级优化的策略,令其成为导致机电事故的主体因素之一。伴随煤矿企业的自动化与机械化生产发展,其逐步引进了采煤设备、掘进生产机械与运输机,有效提升了开采效率,然而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令其维护保养需求逐步增多,令相应工作量显著提升。而由于检修工作人员知识储备、技术水平有限,配备岗位数量较少,无法对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导致了煤矿机电事故的频繁发生。在管理实践阶段中,则存在不遵循煤矿安全操作规程,不及时更新相关设备牌板,引发误开机、瓦斯超标、无计划停运,形成高煤尘现象等问题,给安全事故的发生创造了触发条件。另外管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违规操控也加大了机电事故的引发比率。

3 防患于未然、规范管控,严格遵循行业操作标准

为有效抑制煤矿机电事故的频繁发生,我们应树立隐患意识、风险意识,运用现代化、规范化的管控策略,基于行业标准、法律规范,确保优质的煤矿机电生产运行。首先应遵循矿山生产安全法规、树立安全第一、有效预防的实践方针,以人为本的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同时应创建健全完善的管控组织机构,编制岗位管理规范、机电生产规程,对煤矿生产建设全过程实施全面监督管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应做到定时、定员、定任务,总结煤矿机电事故引发规律与特征,做好全面预防控制。另外应基于质量互变科学规律引导,明晰量变为质变基础,质变为最终结果,两者互相渗透并转化,并将该理念指导于煤矿机电运行生产阶段中。煤矿机电设施服务应用过程中倘若一直包含安全隐患,虽然短时期内不会对设施应用功能产生影响,然而伴随其隐患因素的逐步累积,倘若不快速的根除,势必会引发较大事故。为此,应科学创建机电设备规范管控体制,做好保养维修与全面监督检查。应履行班检、日检、按月以及按季度检查的管控制度,做好设备应用计划、步骤的验证评估,令其始终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再者应通过岗位规范措施的科学制定,创设优质运行环境,令煤矿机电设备获取精心优质的保养维护,杜绝事故隐患的形成。

4 引入科技手段,确保煤矿机电生产本质核心安全

煤矿机电生产中,为预防不良事故发生,应树立本质安全理念,引入科技手段,实现各类事故的有效超前预防管理。应基于煤矿生产要求,确保机电设备具备符合标准的强度、安全防爆性能,并实施优质保护。基于井下生产环境较为潮湿,机电设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形成绝缘破坏,引发漏电触电,线路短路等不良故障,并会形成潜在的火灾事故、爆炸事件危害现象,为此应优选井下生产机电设备为防爆型器具。引发煤矿机电生产事故的因素众多,涵盖认识误差、程序不规范、设计缺陷、制造差距、疲劳因素与磨损影响,人为误差以及环境影响等。引发事故时,我们应深入探析,查找直接因素,并将其反馈于设计环节,实施必要的设计整改优化,促进机电设备的全面改造升级,进而创设出更为本质安全的生产设备。为此我们应优化更新生产工艺,基于安全人机工程科学原则,借助合理分配,令机电设备符合人体特征、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安全的作业空间,提升其应用规范可靠性,进而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体力消耗,缓和其心理压力,并降低误操作率。同时应设置本质安全的有效防护管理装置,涵盖固定安全、管控、连锁、防爆、自动化、跳闸操作、调节、双手控制等。再者我们应提倡人机合一的科学生产模式,令各类机械性能实现同人员特征的良好匹配,进而真正体现本质的安全生产。例如某企业35 kw变电站采用了综合自动化生产装置体系、某矿井主体运输体系应用了集中自动化管控系统,利用综掘机提升生产效能等,有效预防了人为误差,抑制了煤矿机电事故的不良发生。

5 探究事故根源、实施安全评估管理,提升防范意识

探究引发煤矿机电事故的根源,操作人员的违规作业是导致事故的直接成因,该类不安全因素通过提升防范意识、有效管控是完全可以防范的。为此我们应引入安全教育及控制管理策略,通过开展全员教育、特种施工培训,提升整体安全防范水平。机电作业人员应树立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煤矿企业则应通过安全培训提升其技能素质,营造人人安全、处处安全的良好生产环境。应开展矿山安全法的普及教育,令员工由思想层面提升安全实践意识,由根源层面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煤矿机电生产属于特种施工作业,不仅应开展基础性安全规程教育培训,同时还应实施特殊作业工种岗位管理培训,并做好考核管理,只有获取上岗资格凭证的工作人员才能进场作业。为此煤矿企业应全面开展阶段性培训考核,综合选拔掌握技术精专、素质修为高尚、身心健康的工作人员从事机电生产工作。对于重大危险作业岗位,还应做好相关人员的专项安全训练与技术培训,有条件机构应对该类作业人员实施身体、心理、技术与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测试,对于成绩评估等级较差的单位应通过警示教育,责令其全面整改。而对于评估成绩不合格的矿井则应令其停产整顿,整改不合格的单位应依法关闭。

6 结语

总之,针对煤矿机电事故特征、引发成因,我们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管理策略,严格履行规范标准、实施本质安全生产建设、引入科技手段、探究事故根源,才能全面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生产水平,创设显著效益,并促进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国,王伟国,孙景云.煤矿机电事故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

猪蓝耳病疫苗预防探讨 篇4

1 猪蓝耳病疫苗预防存在的主要难点

1.1 效果相对较差

这里所指的效果较差的疫苗, 主要是指灭活疫苗。灭活疫苗主要是指将已经培养好的病毒进行加热处理或在其中加入相应的化学试剂等对其进行灭活处理, 然后将其投入具体使用, 让其发挥免疫功效, 确保接受免疫的机体内部形成对相应病毒有较强抵抗功效的抗体。但是, 在猪蓝耳病的预防工作中, 灭活疫苗的应用效果有时相对较差。首先, 受到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自身特点的限制, 就算接种灭活疫苗的猪体内形成了相应的细胞免疫, 抗体的自身水平也会较低, 很难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其次, 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自身的抗体水平有时并不高, 这会导致猪体的机体对抗体过于依赖, 这样不仅无法达到预防效果, 更会给猪群带来其它类型的危害。最后, 在猪蓝耳病的灭活疫苗中存在矿物油佐剂成分, 该物质成分会导致猪群出现圆环病毒等, 造成猪群感染其它类型病毒。

1.2 毒株的相关影响

猪蓝耳病在我国猪养殖中并非起初就有, 而是到2006年才被相关专家确定的, 虽然猪蓝耳病的毒株原型为美洲型毒株, 但是却同时存在很多的基因亚型。这样一来, 猪蓝耳病的病毒变异就会更快, 且种类更为繁多, 导致相关人员很难对其进行科学预防。根据现有的相关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猪蓝耳病的病毒疫苗只有在相应的有效期之内才会对猪蓝耳病形成较好的预防效果, 若是超出了相应的有效期, 出现变异的病毒就会躲过疫苗抗体对其的识别, 继续给感染猪蓝耳病的猪体带来危害。因此, 猪蓝耳病毒株的相关因素是该病无法被完全预防的主要因素, 也是导致猪蓝耳病较难得以根治的重要诱因之一。

1.3 保护时间过长

猪蓝耳病与其它类型的猪瘟病存在较大区别, 病猪在接受一定剂量的疫苗注射后, 疫苗并非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其自身作用。相反, 猪蓝耳病疫苗一般为弱毒疫苗, 相关人员也会选择相应的灭活疫苗, 这样一来, 就会造成疫苗的保护时间相对过长。猪蓝耳病的具体病毒入侵一般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包括病毒的前期入侵、非特异性质以及特异性质的免疫, 这三个不同的反应阶段都会对猪蓝耳病的病毒产生明显的防疫效果。但是, 一般来讲, 猪群在接受猪蓝耳病疫苗的注射之后, 不会产生明显的非特异性质免疫, 这样就会使猪蓝耳病疫苗的作用不够明显, 猪群在接受猪蓝耳病疫苗之后的保护时间也会较长。

2 猪蓝耳病疫苗预防相关问题具体探讨

2.1 弱毒疫苗自身有效性

当猪蓝耳病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 对于我国猪养殖而言是一场威胁极大的灾难。猪蓝耳病的发病速度很快、传染范围较广, 容易导致猪群出现死亡。此外, 猪蓝耳病自身存在的多基因压型导致猪蓝耳病中的某一类型单一病毒被及时杀灭, 导致我国的猪养殖事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在猪蓝耳病的疫苗研制和应用中, 弱毒疫苗的成功研发及使用对于猪蓝耳病的及时预防存在明显的意义, 可以有效对猪蓝耳病的扩散及肆虐等进行明显的抑制。虽然猪蓝耳病的弱毒疫苗药效不够高, 有时会给接受疫苗接种的猪群带来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影响, 但是总体的预防效果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与弱毒疫苗相比, 灭活疫苗虽然不会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 但是预防效果无法得到较好保证, 因此, 相关人员需要在猪蓝耳病的具体预防中尽量选择弱毒疫苗。

2.2 疫苗预防的主要风险因素

猪在其生长过程中, 免疫力的高低是随着生长阶段产生相应变化的, 且对于外界环境的接受力也会存在明显不同, 而猪蓝耳病疫苗带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质, 所以猪群在接种该疫苗的时候会存在相应的风险因素。根据相关实验的结果显示, 很多病猪在接受了猪蓝耳病弱毒疫苗接种之后, 病毒会从病猪的体内向外扩散, 导致其他免疫力不高的猪受到感染, 尤其是对于怀孕的母猪来讲, 最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怀孕母猪受到了相应的感染, 病毒就会出现很明显的二次作用反应, 导致病毒的毒性成分明显加强, 甚至会穿透母猪的胎盘, 给仔猪带来直接影响。但是, 对于商品猪的养殖来讲, 其生长环境相对来说具有单一性, 是与其它类型的猪分隔养殖的。所以, 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对于商品猪的预防效果相对更为优越。对于母猪群的养殖而言, 在预防猪蓝耳病的时候, 若是选择灭活疫苗, 就会带来明显的风险因素, 且预防效果难以控制, 但是几乎不会给母猪群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

2.3 免疫程序的确定

在猪蓝耳病疫苗预防工作中, 免疫程序的制定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相关人员在对猪群的猪蓝耳病疫苗预防进行免疫程序指定时, 需要结合猪的具体发病情况。一般来讲, 猪蓝耳病疫苗的保护力需要在接受接种2周以上才会得以显现, 因此, 相关人员需要在猪群出现明显阶段发病的前3周左右开始让其接受免疫处理, 这样才能确保疫苗充分发挥其自身功效。与此同时, 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猪的养殖管理工作, 还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处理等, 在引进新的猪种的时候, 一定要将带有病毒的猪和已经发病的猪隔离在外, 以免其它猪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 在猪蓝耳病的疫苗预防工作开展中, 相关人员还需要减少猪的必要应激反应等, 这也是疫苗预防的重要基础之一。在进行免疫程序确定的时候, 相关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规范化流程进行操作, 以免免疫程序出现不合理之处。

3 结语

在猪蓝耳病的具体预防控制工作中, 疫苗预防仍未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 市面上最常见的猪蓝耳病预防疫苗多为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两种。猪蓝耳病的预防疫苗种类相对较多, 均是利用不同的毒株进行研发而成, 且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不同的免疫效果。由于猪蓝耳病的相关因素较为复杂, 所以不同毒株的免疫交叉保护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关人员就需要根据猪感染猪蓝耳病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在此背景之下, 相关人员首先需要把握猪蓝耳病疫苗预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确保猪蓝耳病的疫苗预防得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正凤, 刘永恒, 葛东红, 等.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组合免疫对比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 (1) :83-84.

[2]王长斌.浅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 32 (5) :138.

渔业船舶海上交通事故探讨与预防 篇5

渔业船舶海上安全生产是全国行业安全生产中的一个大块,渔业船舶在航行和作业当中很有可能会遭遇到诸如触礁、搁浅、碰撞、机损、浪损、风灾、火灾、沉没等各种各样的事故,因而其风险性相对较大。船舶碰撞、强风袭击、火灾是渔业船舶最容易发生的海上交通事故。

一、海上交通事故的主要成因

1、船舶碰撞事故

船舶碰撞事故是海上交通事故的大头,约占总事故的70%。渔业船舶昼夜不停地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和作业,受海面上风、浪、流、大雨、雾天等诸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容易发生碰撞事故。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以下原因所造成。

(1)不重视或不遵守《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虽然在渔船上任职的驾驶员都经过培训,学习过《72海规》,懂得海上避碰规则,并经考试合格领取了相应的驾驶证书,但由于回到岗位上时并没有认真遵守《72海规》的各项规定,时间不长有部分驾驶人员早就把所学的知识忘到九霄云外,有的还因违反航行规则而发生了碰撞事故。主要表现有:

A、不保持正规了望。有些渔业船员由于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渔航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对附近海域保持正规了望,忽视对周围通航环境的观察,特别是当渔船起网时尤其如此,每当此时几乎所有船员都围着处理捕捞上来的鱼货,驾驶室内人影也没有从而发生碰撞事故。b、不懂航规,凭感觉驾船。随着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海面上各类船舶逐渐增多,因此,船舶在海面上相遇的机率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船舶驾驶员要熟悉和遵守驾驶和航行规则,当与他船相遇可能构成碰撞危险时,要明白本船究竟属于自航船,还是属于让路船和本身应该遵守的行动规则,要懂得如何及早地采取有效的避碰行动。

C、不按规范设置或不正确显示船舶信号。船舶信号是用以表明船舶动态、意图、向邻近水域发出警告、与邻近水域船舶相互沟通的一种特定语言。及时地正确显示和施放表明船舶动态的信号,是避免船舶发生碰撞事故,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由于信号设置不规范或没有设置,就无法显示或施放表明船舶动态的正确信号,以及在能见度不良的环境中不能有效地表明船舶的存在,造成他船无法理解或误解船舶动态和意图或者无法发现船舶的存在,从而发生碰撞事故。

(2)、疲劳驾驶。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没有经过充足时间的休息,在精神欠佳的状态下操纵船舶。疲劳驾驶最容易造成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由于疲劳,驾驶员在驾船时不得不间隔不久就眯一下眼睛养会神,甚至手握着操舵轮就进入睡眠状态,此时的船舶处于无人驾驶状态,碰撞事故往往随之发生。

2、船舶质损事故 船舶质损事故是指渔业船舶并非是由于遭受外界作用力(或外界作用力极小),而是由于自身存在着的严重的质量缺陷而发生的海损事故。比如在航行时船舶某部位焊缝或捻缝突然破裂出现大范围进水,或船舶某部位结构因严重锈蚀或材质腐朽,突然出现破损造成大量进水,以及因发生机械故障使船舶失去动力,船舶在海上任由风浪扑击而遭遇险情等等。

3、风灾事故

风灾是对海上船舶的安全危害最大,也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船舶在海上一旦遭遇强风袭击,立即险象环生,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当今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只要热带风暴和台风一形成,气象部门就能够通过卫星来跟踪其行踪,监视其从形成到消失的演化过程,并提前发出警报,海面上的船舶能够在任何海域及时收听到气象信息,船舶安全避风已不再成为一个难题,但每年台风季节总有渔船在海上遭遇强风袭击而出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船员侥幸心理严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冒险生产不及时进港避风所致。

4、火灾事故

火灾,是在渔船中发生率较高、危险性很大、损害程度极高的渔业海上交通事故。渔船火灾事故的发生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机械设备超负荷运作、电气设备短路、油料柜泄漏、高温高压设备故障以及任何形式的用电用火不慎所引起。尤其是机舱,舱内机电设备多,加上舱内空间小通风条件差温度高,更是火灾的易发地。渔船火灾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原因所造成:

(1)人为疏忽。渔船火灾事故的发生大部分是因人为疏忽所致,主要表现为:机电设备不注意维护,高温管路没有按规定用热绝缘材料包扎,不及时更换锈蚀或破损的管路和线路,不注意清除机舱内油垢保持机舱清洁,生火煮食时不注意看管火源等等。

(2)违反操作规程。主要表现为:渔船在航时机仓内无人值班,机电设备超负荷运作等等。如由于拖网作业时船舶负荷增大,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某些拖网船机电设备超负荷连续运作,造成液压机械管路破裂,高温高压的液压油呈雾状激射而出,飞溅到高温管路上,从而导致火灾事故发生。

二、海上交通易发事故的预防措施

综上分析,海上交通易发事故具有发生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渔业船员忽视安全生产和对灾害的无知,是造成易发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搞好渔业船舶海上安全生产,涉及到管理、船舶检验、进出港签证、气象、信息等方方面面,因而是安全管理的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渔业船员自身的努力外,尚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关心和密切配合。为防止易发事故的发生,确保渔业海上交通和渔业船员人命、财产的安全,现提出如下一些预防措施。

1、渔业船员必须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制定船上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船员岗位职责,切实加强船上安全管理。

2、渔业船员必须全部经过船员培训后持证上岗,熟悉航海常识,了解航海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事故和灾害,以及事故和灾害发生的原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并掌握应付各种突发事故的技能。

3、加强对海上交通安全法规的学习,自觉遵守《72海规》。

4、认真按规定配备好船上的安全设备。熟悉各种设备的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信号设施要正规化,并及时地按照船舶动态和意图显示或施放正确的船舶信号。

5、对船舶及船上所有设备和附属的各种管路线路,做到勤检查勤保养,高温管路要用热绝缘材料包扎严实,锈蚀严重的管路和残旧破损的线路要及时更换,发现隐患要及时消除,切勿掉以轻心置若罔闻,使船舶能保持良好的技术性能。

6、克服麻痹思想,排除侥幸心理,在海上作业时要密切注意气候变化,获知恶劣天气将要来临的信息时,及早进港停泊,切勿冒险作业。

7、严格遵守船舶检验制度,适航期满要办理船舶检验,切勿超期航行。若出现影响到航行安全的船舶损伤或机械故障,要申请船舶检验,尤其是要查清发生机械故障的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继续发生,并到具有修造船资格的厂家维修,以确保修理质量。

焊接接头缺陷分析及预防的探讨 篇6

1.焊接接头缺陷分析

1.1外部缺陷

焊接接头的外部缺陷一般用肉眼就能观察到,主要有焊瘤、咬边、凹坑、烧伤、余高不足或过大、错边及弧坑处理不良等。

1.2焊接内部缺陷

内部缺陷是指必须借助仪器设备测试才能判断出的缺陷,主要有未熔合、未焊透、气孔、夹渣及白点等。内部缺陷因肉眼观察不到,危害更大,要坚决杜绝。

1.3焊接缺陷

焊接缺陷指在焊接过程中或焊接完放置一段时间后,在焊接接头范围内产生的局部开裂现象,如焊接裂纹是常见的焊接缺陷。在建筑工程的钢材焊接中常出现的裂纹主要是热裂纹和冷裂纹。结晶裂纹是最常见的热裂纹,在金属凝固过程中出现,主要出现在焊缝中,少数出现在热影响区。结晶裂纹的产生是由于焊缝中含有较多的S,P等杂质,在焊缝金属凝固过程中形成了一此低熔点的结晶,然后在结晶界形成液态薄膜。这此液态薄膜成为焊缝中的薄弱环节,在焊接应力的作用下便开裂而形成结晶裂纹。在冷裂纹中最常见的是延迟裂纹。在低、中合金钢的热影响区或焊缝中,当焊接后一段时间间,可能出现各种l1态的延迟裂纹。有的出现在接头表面,有的出现在接头内部。焊缝延迟裂纹的出现,是由以下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母材淬硬现象:母材的碳当量越高其淬硬倾向越大,延迟裂纹敏感性就越大。另外,接头冷却速度对母材淬硬倾向也有较大影响,随着母材淬硬倾向的增加容易形成脆性马氏体。马氏体又会使热影响区最高硬度相应增加,从而使延迟裂纹敏感性增大。第二,扩散氢的含量:焊缝中含氢量越高,延迟裂纹敏感性越大。当接头中扩散氢含量高于其临界扩散氢含量时,便出现延迟裂纹。第三,焊接残余应力:焊接接头主要存在热应力、相变应力和约束应力。板厚度越大,约束越强,残余应力也越高。焊接残余应力是引起应力腐蚀断裂的原因之一。

2.焊接接头缺陷预防

焊接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焊接材料、施工人员的焊接技能、焊接前准备、焊接和焊接后热处理等工序。因此,要预防焊接缺陷、解决焊接过程中存在的問题、抓好焊接质量,就必须加强焊接前和焊接中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管理。

2.1焊接前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尽量选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检查钢厂提供的材料质量检验单,内容包括材料牌号、规格或尺寸、炉批号、检验编号、数量、重量、供货状态、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等,同时还要检查材料的表面是否有裂纹、分层及超出标准允许的凹坑和划伤以及钢印标记是否正确和齐全,并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取样,送检测部门检测。经检验合格后方能正式进入施工现场。为了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取样送检时应采取由建设方委托的该工程项目取样送检见证人专人负责。如果具有法律效应的检验结果不合格但已进入工地的钢材,应该由质量监督部门通知建设单位进行拆除和清场,坚决杜绝使用不合格钢材。另外,按照规定,建设方对工程质量负有法律责任,不能把一切责任推给施工方了事,必须委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或监理工程师监督管理,不定期地对现场材料包括钢材进行抽检、送检测部门复验,以保证钢材的质量。其次是对焊接材料的管理。检查焊接材料是否为合格产品、贮存和烘焙制度是否执行、发放的焊接材料表面是否清洁无锈、焊条的药皮是否完好无霉变。第三是焊接区清洁管理。检查焊接区的清洁质量,不得留有水、油、铁锈和氧化膜等有害污物,这对防止外部缺陷(如凹坑、咬边等)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对防止气孔、夹浓之类内部缺陷的产生也有积极意义。第四是焊工技能资格管理。焊工的技能水平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焊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有关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持有焊工考试合格证。第五是确定合格的焊接工艺流程。对不同的母材,应选择合格的焊接方法、可靠的焊接能量和适当的焊接材料。对不同直径或不同厚度的母材都应实行先试焊、后施焊的原则,以保证焊接接头优良、安全。

2.2焊接中的质量控制

焊接过程包括焊接、预热和焊接后热处理。焊接前的质量控制和焊接中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最终焊接质量、预防废品和返工的必要条件,是整个焊接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质量控制应实行焊工、焊接工氏和专职检查员3级管理责任制。焊工应对违反焊接工艺流程及操作不当造成的质量事故承担责任,焊接质量检查员应对漏检、误检造成的质量事故承担责任。焊接过程中,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第一,确认焊接方法是否与规定一致,检查焊接设备是否完好和着装是否符合工艺流程规定。第二,根据焊接工艺规程复核焊接材料牌号与规格是否正确,以防错用而造成焊接质量事故。第三,对焊接预热温度和预热方式进行严格控制和检查,焊接前预热是防止焊接裂纹产生的重要措施。第四,对焊接环境进行监督。当焊接环境出现下列情况时应采取措施后才能进行焊接:温度低于0℃;相对湿度大于90%;风速大于10m/s或存在穿堂风以及雨、雪、雾气候的露天操作。第五,对焊接后热处理实施监督和检查。焊接后热处理的目的是促进焊缝中扩散氢的逸出,防止焊接裂纹产生,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和改养接头的力学性能。

焊工的技术水平是影响焊接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要做到思想上重视,具体操作上细心。常见的焊接接头缺陷在施工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咬边。主要是由于焊接电流过大、电弧拉长或运条不稳引起的。咬边最大的危害是损伤了母材,使母材有效截面减小,也会引起应力集中。预防措施是焊接时调整好电流,电流不宜过大,且控制弧氏,尽量用短弧焊接,运条时手要稳,焊接速度不宜太快,应使熔化的焊缝金属填满焊接坡口边缘。

第二,焊瘤。主要是由于焊接电流过大或焊接速度过慢引起。它的危害是焊瘤处易应力集中且影响整个焊缝。

第三,弧坑。主要是由于断弧或熄弧引起。弧坑的存在减小了焊缝截面,降低了接头的有效强度,并且弧坑处常伴有弧坑裂纹,危害较大。预防措施是尽量减小短弧次数,每次熄弧前应稍微停留或做几次摆动运条,使有较多的焊条熔化填满弧坑处。

第四,气孔。产生气孔的因素较多,如焊条未按规定烘干、母材除锈不彻底、焊接电压不稳、弧氏过氏等。气孔的存在使焊缝截面减小,金属内部组织疏松,应力宜集中,也易诱发裂纹等更严重的缺陷。预防措施是在焊接前应按要求烘干焊条,清理坡口及母料表面的油污、锈迹;注意大气的变化,刮风、下雨要有遮挡措施;焊接时选择适当的电流及焊接速度。

第五,夹渣。夹渣一般是由于熔池冷却过程中非金属物质如焊条药皮中某些高熔点组分、金属氧化物等来不及浮出熔池表面而残留在焊缝金属中引起的。其危害是影响了焊缝金属的致密性及连贯性,易引起应力集中。预防措施是焊接前应严格清理母材坡口及附近的油污、氧化皮等,多层焊接时彻底清理前一道焊缝流下的熔浓。焊接时选择适当的焊接参数,运条稳定,注意观察熔池,防止焊缝金属冷却过快。

《预防医学》教材改革探讨 篇7

关键词:预防,教材,探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 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步伐加快。课程内容尚需进行合理改革;课程内容所隐含的教育观念需要适时更新。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教材决定教育方针的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学者总结我国几十年来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一, 明确编写指导思想;第二, 研究确定选材原则, 认真慎重选材;第三, 努力使教材安排有序, 组织合理, 表达恰当。在教材具体编制问题上, 有学者认为, 我国长期坚持六大主题 (知识与兴趣, 政治与经济, 社会与文化) , 三项原则 (兴趣原则, 政策原则, 文化原则) 。

现在中职生源质量下滑的困境也呼唤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生源质量下滑———是中职学校近几年来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随之产生的学生学习障碍与中职日常教学实施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许多中职学校也用心在改革, 在摸索, 但改革的效果不尽如意。我想其中有一个原因:教材没有与教学改革相配套。

笔者据多年教学经验, 按教材改革的方针, 遵循教改原则, 认为《预防》教材在实用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于是就《预防》教材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 部分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力本位课程出发点是社会需求。满足用人部门对人才的需求, 直接把岗位职业资格与高职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联系起来。《预防》部分内容就未体现对能力的培养。如:

(一) 食品污染一节略述了N—亚硝基化合物、黄曲菌素、苯并芘对食品的污染。而实际生活中, 伴随物质生活的日益增长, 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些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知识, 如购买蔬菜时是否有农药残留;购买乳类, 是否有三聚氰胺;购买糕点饮料, 最关心的除了菌群是否超标外就是其中是否含糖精, 色素, 香精等。而书中这些内容极其少, 如何预防知识更是一带而过, 甚至只字不提。

(二) 食物中毒一节中简单介绍了几种细菌性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污染来源, 常见的被污染食品, 及预防知识, 介绍的较少且散, 尤其毒蕈中毒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大家都急于了解, 而且也是大纲规定的重点, 但其预防知识却简单几行字。

第二, 新旧知识比重欠妥。如“村镇规划卫生要求”章节对村镇用地选择, 村镇功能区布局, 住宅院布局, 粪便垃圾管理等内容用了大段篇幅, 学生对此部分毫无兴趣, 认为早已过时。《预防》对新的知识, 诸如全球气候变暖, 沙尘暴, 绿色食品, 这些学生感兴趣, 认为时尚的东西, 却一点没有。

第三, 可操作性不强。如孕妇、乳母、婴幼儿膳食指南内容不够条理, 看完教材后, 具体说不出其膳食要求。另外对“健康”概念解释得不透, 尤其缺少例证。笔者读过一本《精神病常见病防治》其中解释何谓“强迫症”就举了三、四个病例, 学生极感兴趣。现在对于低起点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 高深的理论传授已不合适。

另外现在是“文明病”即生活方式或疾病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的时代, 而《预防》中相关部分—社会环境与健康中却用极少的篇幅, 且不是很有条理地列出几种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对烟酒、吸毒、不良性行为等内容也未详细举例介绍。

第四, 实验教学有增有减。传统教育也讲科学, 却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把科学知识作为死板的东西, 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现代社会应把一切科学知识作为重新探索的出发点, 即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 指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它, 鼓励他发挥其天才、能力、个人的表达方式。而实验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预防》中, 我认为其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有不符之处。同样规定的实验内容, 如风向风速测定, 气压测量多与气象有关, 上实验课时, 学生常问:“这与预防书有什么关系?”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测量水的浑浊度、PH值、总硬度、水净化消毒等, 却缺少相关实验内容及器材设备。

因此, 为适应实际生产生活对《预防》的要求, 我建议应对其内容做些修改:

一、增加其适用性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相适应, 要和地区差异相适应, 要和人才市场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以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向, 反映到新教材中。

(一) “环境”等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内容应保留, “村镇规划卫生要求”等应缩减篇幅。

引入当今前沿知识和学科争论热点。引入水资源危机、水体污染、白色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环保问题。

(二) 特殊人群的合理膳食应条理清晰的提出具体指南要求, 适当可列举一、二个食谱。

笔者读过《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指南》中相关内容, 可操作性就很强, 不防借鉴。

(三) 食品卫生应增加些知识, 如农药残留、防腐剂、色素等知识, 另外, 对烹调方法也可给予指导。

笔者认为《食品卫生处理》《现代临床营养学》中一些知识, 也可收入教材, 增加其趣味及适用性。

二、设置编排与教学有关的实验内容, 如饮水消毒、含氯测定, 合理的食物加工

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师资、专业、教材建设) , 是奠基工程。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考核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邓小平同志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 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这段话, 笔者的理解是:教材改革要体现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探讨 篇8

关键词:产后出血,综合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居导致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要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必须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对住院的48例产后出血达500mL以上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的对策、做法和体会,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共住院孕妇1530人,阴道产866例,剖宫产681例。产后出血48例,占分娩总数约3.1%,年龄为18~38岁,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7例,顺产43例,剖宫产5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h出血≥500mL者即可诊断。

1.2.2 测量方法

除使用容器收集法外,还可使用面积法:血湿面积按10cm×10cm=10mL即每1cm2为1mL计算失血量。称重法:分娩后敷料重(湿重)—分娩前敷料重(干重)=失血量。

1.3 观察与护理

1.3.1 妊娠期

预防产后出血首先要做好计划生育,避免生育过多,或多次人工流产、刮宫。预防产后出血须从孕期做起,加强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处理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应提前住院待产,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产后出血控制在未发生之时[2]。分娩期加强观察,正确的处理,护理3个产程,预防产后出血。

1.3.2 分娩期

1.3.2. 1 第一产程

再次产前宣教,加强心理护理,让孕妇以平和的心态迎接分娩的到来,注意孕妇休息,多给碳水化合物,防止疲劳,产程延长,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减少孕妇对分娩的镇痛和恐惧,必要时导尿,以免增大充盈的膀胱影响宫缩及胎头下降。

1.3.2. 2 第二产程

宫口开全后,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术;按照分娩机转接生;勿使胎头娩出过快,胎头娩出后不可忽略胎肩的缓慢娩出。助产手术时,避免操作粗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如合并双胎、羊水过多、滞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经产妇、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者等,可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即予肌注或静滴催产素以促进子宫收缩。

1.3.2. 3 第三产程

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和测量出血量,胎儿娩出后,立即将集血器置于产妇臀下,收集阴道出血,可简便准确地了解出血量,为一旦发生产后出血时准确统计出血量做好准备。胎盘未剥离前,不可过早牵拉脐带或按摩、挤压子宫,待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及时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要认真检查软产道是否有裂伤,如胎盘娩出后,出现阴道流血持续不断、血色鲜红、应考虑软产道损伤,常规检查宫颈、阴道壁有无裂伤及血肿,侧切有无延裂,立即给予缝合止血。

1.3.3 产后期

产后2h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会阴伤口情况。每30min测量产妇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协助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特别警惕产妇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根据产妇的情况给予进食、补充产妇体力,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处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因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产后死亡的首位原因,所以我们每位妇产科的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做到产前、前时、产后积极正确及时的处理。

2 结果

产后出血时间: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4h内者46例(95.8%),24h后者2例(4.2%)。出血原因的综合统计见表1。

从表1中累计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占81.3%、胎盘因素出血占16.6%、软产道裂伤出血占2.1%。全身因素: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时间过长或难产,造成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产妇合并有急、慢性的全身性疾病。局部因素:如子宫过度膨胀(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失去弹性);子宫肌水肿,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贫血;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影响子宫肌正常收缩;胎盘早剥所致子宫胎盘卒中,以及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血窦不易关闭等,均可发生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

3 讨论

3.1 加强孕前、孕期保健

通过举办孕妇学校、社区讲课等形式对社会成员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避免多次人流,提高孕妇的孕期保健意识,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建立母子保健手册,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做好产前、产时的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如产后大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剖宫产史、2次人流史、子宫肌瘤史、高血压、贫血等病史。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对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3]。

3.2

产妇入院后的过度紧张和焦虑,使产妇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发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导致产后出血。护士应认真评估,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告知分娩过程,可能产生的疼痛,指导产妇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预备,缓解产妇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产妇增强自信心和自控感。

3.3 早期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监测。及早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恰当地预防、治理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询问病史,详细记录,根据诱发因素,设计对应的防治和护理方案。

3.4 及时发现和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

不能等待观察而贻误抢救时机。特别强调对每一个产妇,在产后24h内均应执行特别护理及密切观察,不可忽视每一个观察环节,如交接班查对,及接生时出血量多少,弯盘容器测量,浸湿纱布数量及胎盘是否完整等,及时测量血压,观察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脸色,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特别警惕产妇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4]。以尽早做治疗准备,消除大出血的潜在因素及隐患。随时掌握产妇情况,并及时向医师报告,以便使每一个产后大出血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抢救治疗,是保证产妇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2]俞艳锦.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3032-3033.

[3]惠琴.早期产后出血229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19):1801-1803.

产后抑郁症的探讨及预防 篇9

1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1.1 内分泌因素

妇女在孕期内分泌系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尤其雌、孕激素水平增加更明显, 直至分娩期, 在分娩后3 d~5 d内这些激素很快降至正常水平。在分娩前后体内这些激素的比例也发生改变, 由于内分泌功能的不平衡, 尤其是产后24 h之内, 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 是发生产后抑郁的生物学因素。

1.2 心理因素

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和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和恐惧, 加之出现滞产和难产时, 产妇没有心理准备, 更加感到恐惧、紧张, 增强了应激性的心理反应。另外在产褥期, 大部分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 尤其在1周内, 经历了分娩的痛苦, 情绪及不稳定, 心理变化更加明显, 产生焦虑、人际关系敏感, 形成心理障碍, 从而诱发产后抑郁症。有经前期综合征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症[1]。

1.3 社会因素

丈夫及家庭成员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产妇对婚姻不满意, 婆媳关系紧张, 家庭对胎儿性别的期盼, 妊娠期及分娩前后, 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等, 都是促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诱因。

1.4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的潜在因素。研究显示, 家族有抑郁病史的产妇, 其中父母1人患抑郁症, 子女患病概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患者, 子女患病概率提高至50%~75%.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 血缘关系越近, 患病率越高[2]。‘

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无能、无助、无精力、无体力、无兴趣、无乐趣。

2.1 情绪方面

表情淡漠、压抑、沮丧、孤独、呆坐、不愿活动、不爱言语、不愿见人、懒惰或伤心、流泪, 甚至恐惧、焦虑、失眠、易怒, 夜间加重。

2.2 自我评价降低, 自暴自弃、自怨自责、自我罪恶感, 对周围人表示敌意、戒心, 与丈夫、家人关系不和睦。

2.3 生理功能絮乱

表现对生活无信心, 觉得生活无意义, 睡眠障碍 (以早醒为主) , 易疲倦, 性欲减退, 重者出现绝望、自杀或凶杀, 有时思维错乱或昏睡。

3 产后抑郁症的预防

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而且会影响婴儿的身体健康以及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 我们产科医生和社区妇幼保健人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指导技术, 从孕期开始, 对高危抑郁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 发动全社会要重视和关注孕、产妇的心理、生理健康, 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1 加强围生期保健

研究资料表明, 产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知及分娩知识的了解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3]。因此, 在妊娠早期, 孕妇学校多宣传一些孕期保健知识, 后期让孕妇了解分娩的相关知识, 教会分娩过程中缓解疼痛及放松技巧, 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

3.2 适时心理护理

孕期开展心理卫生保健, 了解孕妇的心理状态, 既往病史, 消除不良社会心理因素, 对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抑郁症家族史的产妇, 及早请心理咨询师进行观察和指导;对个性较强的孕妇, 给予相应的指导, 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采取不同的干预, 消除致病因素, 增强自信心, 提高自我评价。

3.3 社会支持

家庭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尤其是配偶的情感支持甚为重要, 树立产妇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压力情绪, 改善婆媳和家庭关系, 让产妇感到家庭的温暖, 从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4 产后抑郁症的自我调节

(1) 焦点转移:如果产后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难以解决, 不要把精力集中在这些事件上, 学会调整自己, 要面对现实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防止陷入情感的恶性循环中, 要主动寻求帮助, 找亲朋好友交流, 尽诉心曲, 尽情宣泄郁闷情绪。 (2) 自我鼓励法:学会自我欣赏, 要有自信心, 多看自己的优点, 多想事情好的一面。时刻提醒自己, 目前家庭和孩子是最主要的, 要自我安慰, 一切都会过去的, 都会越来越好。

总之, 对产后抑郁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对轻症患者提供专业的咨询帮助, 对中、重度患者, 及时找心理医生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阻止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杰, 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 16 (1) :13-15.

[2]弘林.患抑郁症的七大原因[N].健康时报, 2002-2-20.

鱼病预防技术探讨 篇10

1 彻底清塘

彻底清塘,包括清整池塘和药物清塘。清塘常用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巴豆和鱼藤精等,其中以生石灰的效果最好,它不仅能杀灭塘内的病原、中间寄主、携带病原的动物和敌害,还有改良土壤、水质和施肥等作用。

1.1 清整池塘

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鱼后,由于大量投饵与施肥,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肥渣以及鱼类的粪便和其他有机碎屑,形成池底淤泥。加之池埂被雨水冲刷、风浪冲击所造成的部分倒塌与损坏,因此每年都要对鱼池进行适当的清整与维修。每年冬天,鱼种池经并塘或成鱼池出池以后,排干池水,挑去池底污泥,并曝晒,晚上冰冻约1周,可消灭病虫害;将池底污泥作农业肥料和修整堤埂滩脚,可清除池边滩脚上的杂草,清除产卵场所。

1.2 药物清塘

塘底是很多鱼类致病菌和寄生虫的温床,所以药物清塘是除野和消灭病原的重要措施之一。药物清塘一般有干池清塘和带水清塘2种。(1)干池清塘:将塘水放干或留水6~10 cm,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视塘底污泥多少而增减),将生石灰放入之前在池底挖好的潭中乳化,不待其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次日早上用铁耙子耙动塘泥,充分混合石灰与塘泥。清塘后经7~8 d药力消失,即可注水放鱼。(2)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 m,用生石灰1 875~2 250 kg/hm2。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水缸、塑料桶中乳化后,立即全池泼洒。泼洒时要到边到位,尤其池塘四周不要忽视。此种防治方法省工,效果好,但生石灰用量大,成本高[1]。

2 鱼体消毒

从“以防为主”出发,切断传染途径,在苗种分塘换池,大水面放养前,都应该进行鱼体消毒。即将鱼放在较高浓度的药液里浸洗一定时间,以达到灭菌的目的。用作鱼体消毒的药物有食盐水、10 mg/kg漂白粉、8 mg/kg硫酸铜、20 mg/kg高锰酸钾以及敌百虫等。鱼体消毒是鱼体消毒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鱼体大小、体质强弱、药物浓度、水温高低等情况而定。但应科学控制时间,以免时间过长,水中溶氧不足,导致鱼的浮头或死亡。

3 饲肥消毒

投放的饵料须清洁、新鲜。植物性饵料,如水草,可用6mg/kg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 min,陆生植物可不必消毒;动物性饵料,如螺蛳,应采用活的或新鲜的,洗净即可;肥料,如粪肥,每500 kg加漂白粉120 g消毒。此外,将少量金霉素或土霉素残渣按饲料量的5%混在商品饲料中,可抑菌消毒[2]。

4 工具消毒

发病鱼池所用的工具,应与其他鱼池使用工具分开,若缺乏,应对用过的工具消毒。用10 mg/kg硫酸铜溶液浸洗网具20 min,待晒干再用;用5%漂白粉溶液消毒木制工具,在清水中洗净再用。

5 食场消毒

食场应设在迎风面、水不大流动的较浅处。在鱼病流行季节,每隔1~2周,在鱼类吃食以后,用漂白粉250 g消毒食场1次,先将漂白粉溶化在10~15 kg水中,再泼洒在食场水面。或用硫酸铜3 750 g/hm2加水溶化后泼洒在塘边和食场水面。在泼洒药物之前,通过投放饲料,使鱼聚集,效果更突出。在进行食场消毒时,所用的药物(包括中草药)及其用量,可根据各地养殖场历年来的鱼病流行情况、食场大小、食场处的水深及当时的水质和水温而决定[3,4]。

6 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6.1 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

用药物全池遍洒(此法须准确测量池水体积,计算用药量)预防效果较好。可用1 mg/kg漂白粉,或0.3 mg/kg优氯净,或0.2 mg/kg强氯精,或0.7 mg/kg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或90%晶体敌百虫0.2~0.5 mg/kg以及20 mg/kg生石灰等。选用的药物种类、浓度与治疗相同。或用药物在食场周围形成消毒区,利用鱼来食场摄食,使鱼反复通过数次,达到预防目的。防治细菌性鱼病,可将漂白粉放在竹制的篓内进行消毒,应根据食场大小、水深、水质确定每天挂篓的只数及每篓内药量。通常每个食场(台)挂篓3~6只,每只内装药100~150 g,每天更换1次,连续悬挂5~7 d。挂篓的高低须视鱼的吃食习性而定,如青鱼喜在池底吃食,篓应挂在底层;草鱼喜在水上层吃食,篓应挂在近表层。防治寄生虫性鱼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方法是用较密的布袋装硫酸铜100 g、硫酸亚铁40 g;挂袋只数视食场大小和水深而定,每个食场(台)一般挂袋3~5只,每天更换1次,连用3~5 d。第1次挂篓或挂袋,应在池边静止观察约1 h,看鱼是否来食场吃食,若不来吃食,表明药物太浓,应适当减少挂篓或挂袋的数量[5,6]。

用药物预防体外鱼病,应注意合理掌握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忌在下雨和大风的天气使用药物。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应保持不短于2~3 h,同时须经多次反复。盛药的容器应具有不使药物溶解过快的特点。放药前,应停止投饵1~2 d,用药过程中,给鱼其最喜吃的饵料,且减少投饵量。对于鱼平时无到一定地点摄食的习惯,应先培养成习惯后再用药[7]。

6.2 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

即将药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用药的种类、药量及次数,与治疗一样,随各种疾病而不同。饵料需碾成粉末,且其浮沉性,应相似于鱼的习性(如草鱼———米糠,青鱼———菜饼)。若黏性不够,须加黏合剂,以免遇水后不久即散失,但注意不宜过黏。常用黏合剂有榆树粉、山芋粉等,一边每0.5 kg米糠需加榆树粉150 g,每0.5 kg菜饼需加100 g。药饵的大小、药量计算应根据病鱼的体重计算;如小鱼患病,可不算入大鱼的体重但在投喂药饵的周围置以栅栏,其间隙仅允许小鱼进出,投饵量应比平时少20%~30%。

7 消灭中间寄主

有些病原以鱼为中间寄主,而以陆生动物———鸟类为终末寄主,通过枪击、拆毁鸟巢消灭终末寄主也可消灭病原。对于中间寄主,如椎实螺,应彻底清塘,或在养殖期间,于傍晚放入草把,通过草把吸附椎实螺,次日早晨取出草把,将椎实螺压死。

8 光合细菌在预防疾病上的积极作用

药物预防鱼体疾病固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经常使用药物必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有些药物在鱼体内留有残毒,而且药物防治鱼病有时间限制,不能长期发挥作用,近年来光合细菌已被应用在预防鱼病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

光合细菌可利用光能,并吸收水体中有机物迅速繁殖,从而可加强水中及池底有机物的循环,加速了水中有害有机物的分解,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盐。因此,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光合细菌不仅能净化水质,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增加溶氧,为养殖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降低鱼病发生的机会。尤其是在水质条件恶化、水源供应不足、换水不便的池塘,效果更为显著。而且由于增加了水中浮游生物量,也可提高养殖产量。同时,光合细菌细胞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直接被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利用。

此外,强化疾病检疫,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做好对养殖动物输入和输出的疾病检疫工作。

摘要:从控制和消灭病原方面阐述鱼病的综合预防技术,以供广大养鱼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鱼病,预防技术,消灭病原,控制病原

参考文献

[1]徐杰林,姚世传,汪启华,等.淡水养鱼基础知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黄琰琪,唐士良,张剑英,等.鱼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朱前刚.春季常见鱼病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13(2):83.

[4]王文彬.防治鱼病的常用给药方法[J].新农村,2013(1):34-35.

[5]鱼病用药疗效不佳的原因及对策[J].农家科技,2013(1):40.

[6]栾艳斌.鱼病的传播与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2(17):83.

[7]董伟.预防鱼病消毒是关键[J].渔业致富指南,2012(20):53-55.

探讨肿瘤的预防及早期营养干预 篇11

关键词:肿瘤;预防措施;营养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31-0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人均寿命均在延长,社会中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但随之出现的是肿瘤发病率仍居高不下,针对肿瘤的防治工作,应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着手,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防治肿瘤疾病于未然?

1预防肿瘤的相关举措

1.1防治肿瘤的发生发展,除药物外,紧密相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饮食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认识水果的营养价值逐渐的认识,而且水果如今已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常备必须的食品?在水果之中预防肿瘤首选为猕猴桃,由于猕猴桃主要含有的维生素C最多,与其它的元素结合可以起到抗肿瘤的作用;而第二种防治肿瘤的水果是苹果,苹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纤维素?钾离子?大量的果胶,这些元素均可以使体内的肿瘤物加快排出;大棗也是预防肿瘤的良好食品之一,它体内含有环式-磷酸腺苷,对肿瘤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山楂富含大量维生素C,黄酮甙等元素,主要具有抗肿瘤活性物质;无花果中含抗肿瘤的成分;酸梅使人体内的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功能,防御肿瘤有一定的功效;杏主要含有维生素C等,有关资料证实[1]杏确实有防肿瘤的产生作用柑桔水果及各种莓类中的营养成分和含有的微量元素,均能够保持人体细胞不被肿瘤物质侵袭和侵入?

1.2除水果外,蔬菜也是预防肿瘤的有效食物平时日常生活中多吃些有预防肿瘤作用的蔬菜,比如说花菜?甘蓝等均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萝卜硫素等物质,所以对防治肿瘤均有较有效的作用?胡萝卜中含大量丰富的类胡萝卜素以及可溶性纤维素可减少人体内肿瘤发生的几率;芦笋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谷胱甘肽和叶酸等物质,具有预防肿瘤的作用;葱蒜类食物中有丰富的二丙烯化合物?甲基硫化物等物质,长期食用可预防肿瘤的产生;茄果类的蔬菜,例如芥菜?包心菜和大头菜中含有将雌激素分解成为无害物质的因子,能够减少乳房肿瘤和卵巢肿瘤的发病率,包心菜可降低肿瘤物质和人体细胞的结合,在人体细胞受到危害之前将危害因子从细胞中有效的排出?在临床医学上证实许多相关的疾病出现是与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的,蔬菜可不断的增强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减少机体生病的机会?

1.3有关食品中也存在抗肿瘤的成分其中抗肿瘤极好的食品是红薯,它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硒,其具有多种预防肿瘤的效果;玉米中也含有少量的微量元素硒,也能够防止致肿瘤物质在体内的集聚形成;而蜂蜜中的蜂王浆含有一种特殊的蜂乳酸具有防治肿瘤良好的效果?

1.4一些中药也是预防肿瘤的良好食材例如海带中主要含有碘类,它是治疗和预防甲状腺肿瘤的常用和必须药物之一;薏米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抗肿瘤的双重作用;灵芝中含有使体内免疫力增强的作用,对各类肿瘤细胞具有抵抗作用,能够将肿瘤因子链完全的断裂;猪苓中含有大量的猪苓多糖,它具有一定的防治肿瘤的作用;枸杞子中含有较多的机锗,其抗肿瘤的效果较强;动物体内的药材,特别是鹅血,能够使肿瘤细胞核加快溶解?退变,预防肿瘤的发生?

WHO相关资料发表表明,全世界有90%以上的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化学因素?如空气严重污染发生呼吸系统肿瘤;水污染饮用引起的消化系统肿瘤等?

在化学因素所导致的肿瘤作用中约有1/3的肿瘤产生与人类的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不合理,例如摄入的相关营养素不平衡,无论是过多还是或过少,均可以导致肿瘤的产生?根据临床相关观察[2],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肿瘤的发病率?

2根据我国的饮食习惯,做出以下几方面的早期营养干预,能够控制或消除多种肿瘤的因素,最终达到预防肿瘤的目的

2.1大豆?花生?植物油和米面等食物发霉后都能产生黄曲霉菌?黄曲霉菌是一种较强致癌物质,因此一定不要食用发霉的粮食及其发霉的制品?

2.2腌制品如:咸肉?熏肉?咸鱼?咸菜和腌酸菜等,这些食物能够产生亚硝酸胺?亚硝酸胺是一种致肿瘤的物质,因此饮食中一定要少吃腌制和熏制的食物?

2.3酒类,酿酒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致肿瘤物质,而饮酒过程中酒精又能直接刺激口内?食道和胃肠道黏膜,均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2.4烟,烟雾中有很多种的致癌物质,人们一旦吸入气管和肺内时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因此尽量从自身做起不吸烟,而且少接触或不接触大烟囱冒出的黑烟?

2.5洗涤剂,洗衣粉中含有促肿瘤发展的因子,因此决不能使用洗衣粉擦洗餐具或者清洗食物食用?

2.6聚氯乙烯,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包装袋均含有致肿瘤的物质,因此尽量不要使用塑料袋直接包装食品或使用聚氯乙烯的制品盛放食物?

2.7农药,在使用蔬菜?水果前一定要充分的洗净干净,以防农药残留在食物上食入到体内?

2.8阳光中有较强的紫外线,长时间晒太阳会对皮肤产生致肿瘤的作用,因此不要过度的晒太阳?

2.9不良饮食,在饮食中注意禁止食用过热?过咸?过冷的食物,尤其是烤焦的食物均会对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刺激,使黏膜屏障的保护遭到破坏,可以加速肿瘤的恶变?

2.10药物,禁止大量长期服用可能致肿瘤的药物,例如激素类?大量的维生素等均会使人体的免疫力降低,为肿瘤的发病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总之,对于肿瘤的相关预防和早期的营养干预主要是指导人类多吃新鲜蔬菜五谷杂粮,饮食切忌过饱,限制食用肉类,加强煅炼,保持体重,这样会减少肿瘤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孙燕,主编.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27.

化工企业阀门故障预防管理探讨 篇12

从阀门故障产生的原因可分为:选型不当, 制造缺陷, 使用错误, 保养缺失, 故障处理不及时等。

对于阀门故障的表现与识别是预防阀门发生故障的前提。阀门故障的常见表现阀门介质泄露.如填料函处泄漏, 内关闭件泄漏, 法兰垫片泄漏等。阀门内被介质腐蚀, 冲刷产生介质泄露。阀门外部被环境侵蚀。阀门阀杆转动部件失灵。阀体裂纹或砂眼。阀门附属部件损坏或丢失。如手轮损坏, 填料螺栓, 手轮锁母, 键, 阀杆螺母等。

阀门由于制造质量差、管理不善、误操作等原因产生的事故屡见不鲜。。世界上有些重大化工恶性事故, 就是由于阀门故障造成的。阀门的预防管理包括以下十方面。它们是阀门正常运转的重要的保证措施。

(1) 工艺设计阶段:化工企业的工艺设计过程是预防阀门故障的最关键的首要阶段。工艺设计过程阀门选用的正确与否, 是减少今后化工生产中阀门选型不当所带来的故障的决定过程。最大程度的把阀门故障产生的因素消除在这一阶段。

阀门选定原则有:确定阀门在设备或装置中的用途, 阀门的工作条件:适用介质、工作压力、工作温度等。确定与阀门连接管道的公称通径和连接方式:法兰、螺纹、焊接等。选择阀门的种类。确定阀门的参数。利用现有的资料:阀门产品目录、阀门产品样本等选择适当的阀门产品。参考相同或类似工艺条件下的阀门型号。利用以往经验。新产品。新工艺。

(2) 制造阶段:阀门制造企业生产的阀门不能百分之百完全合格。无任何缺陷。为了尽量减少阀门制造缺陷带到生产使用中来, 我们要认真考察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 技术水平。可选派技术专家对厂家考察, 评估。派驻设备监理。监督其生产各过程。定期对使用中的阀门进行质量和故障测评。进而考察该阀门厂家的阀门质量。是否需更换厂家。

(3) 阀门的定货阶段:阀门制造质量及价格悬殊很大。我们在厂家选定方面要下足功夫。货比三家。尤其是在要求高的特殊阀门, 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要选那些有资质, 有能力的生产厂家。根据阀门的用途不同, 提好技术要求。阀门各项参数。并要在合同中详细写明。防止因合同内容约定不明。使提供的阀门不符合使用要求而在使用中发生故障。并应制定严格的采购控制程序。订货阶段还要明确约定各种备件提供, 以便日后及时处理阀门故障。各种技术文件要齐全, 完整。对日后阀门管理建档提供依据。

(4) 包装与运输阶段:阀门是设备, 阀门包装是不应忽视的, 小口径阀门应力求集装箱运输, 大口径阀门要做好相应的包装, 要保证阀门在长途运输中的完好性。必要时法兰盘应加堵板, 保护密封面不被损坏。

阀门的手轮破损、阀杆弯曲、支架断裂、法兰密封面的磕碰损坏, 相当一部分是在阀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造成上述损坏的原因, 主要是运输人员对阀门的基本常识不了解和野蛮装卸作业造成的。运输阀门前, 应准备好绳索、起吊设备和运输工具等。同时, 应检查阀门包装, 包装损坏的应修好, 包装要符合国家标准, 合同要求, 不允许随便旋转已包装好阀门的手轮;阀门应处于全闭状态, 对已误开启的阀门, 应将密封面擦干净后在紧紧关闭, 封闭进出口通道。传动装置应与阀门分别包装运输。阀门装运起吊时, 绳索应系在法兰处或支架上, 切忌系在手轮或阀杆上。阀门吊装要轻起轻放, 不要撞击它物, 放置要平稳。放置姿态应直立或斜立, 阀杆向上。对放置不稳妥的阀门, 应用绳索捆牢, 或用垫片固定, 以免在运输中互相碰撞。手工装卸阀门时, 不允许抛, 甩, 扔;搬运过程中应有条不紊, 顺次排列, 严禁堆放。阀门运输过程中, 要保护油漆、铭牌和法兰密封面, 不允许在地面上拖拉阀门, 更不允许将阀门进出口密封面落地移动。

包装与运输是保证把合格的阀门完好的到达使用现场。避免因包装与运输不当使阀门在以后使用中产生不必要的故障。并给以后的现场阀门管理带来麻烦。

(5) 仓储阶段:对采购的阀门要按合同约定进行逐项核对。外观仔细检查。入库前要进行打压试验, 必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体检查。确保阀门合格入库。

具体操作如入库的阀门, 要认真擦拭检查、清洗阀门在运输过程中灰尘脏物。对容易生锈的加工面、阀杆、密封面应涂上一层防锈剂或贴上一层防锈纸加以保护。对阀门进出口通道要用塑料盖或蜡纸加以封闭。阀门应直立或斜立放置, 不可将法兰密封面接触地面, 更不允许堆垛在一起。对特大阀门和暂不能入库的阀门, 也应分类直立放置在室外干燥、通风的地方。需要时加遮盖。阀门密封面应涂油保护, 通道应封口。对所有保管的阀门, 应定期维护检查, 按规定从出厂之日起, 未使用安装阀门18个月后应重新进行打压试验, 检查合格。

(6) 安装阶段:阀门按使用要求正确的安装是减少因安装错误, 安装不当发生故障的重要过程。如法兰垫片选用错误而发生阀门内介质泄露。有安装方向要求的阀门 (例如截止阀, 单向阀等) 。在安装中要防止损坏阀门部件和密封面。保持阀门铭牌和标识的完整性。安装后的阀门应在系统试车前的管路系统清洗, 吹扫中给予重点检查处理。防止管路系统中的杂物, 固体颗粒, 焊渣进入阀门中。

安装阶段可能发生的另一种情况是阀门由施工方提供, 既包工包料。因此业主方, 监理方要严格监督施工方所提供的阀门, 防止不合格阀门进入现场。为以后系统运行带来隐患。

(7) 现场使用阶段:在工艺操作方面要保持工艺运转的稳定性。防止发生超温, 超压等工艺参数的变化对阀门的损害。保证阀门在规定的工艺条件下运行。对需要保温或保冷的阀门要采取保护措施。如加伴热, 保温箱。工艺系统停产或临时停车, 应将阀门及连接管路中的介质排干净。避免发生阀门冻裂, 介质凝固在阀内。并应于其他运行系统隔绝。操作人员要了解阀门相关知识。正确接触操作。防止操作不当, 野蛮操作损害阀门。使用扳手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过力破坏阀门部件。

现场阀门要有明确的标识或标牌。便于操作或检修。

(8) 日常保养检查阶段:工艺系统阀门日常保养是防止阀门发生故障的必要阶段。正确及时的阀门保养可大大减少阀门故障的发生。如阀门润滑, 填料紧固或更换等。要有完善的阀门档案, 检查保养记录表, 检修记录, 安全事故记录。各种阀门检修规程。工艺管路闲置的阀门也要定期检查保养。

(9) 故障排除阶段:阀门故障处理的原则为发现故障及时处理。防止故障扩大。检修人员要业务熟练, 技能高。检修处理阀门故障时不应产生新的故障。检修后要记录归档。

(10) 阀门管理改进阶段:阀门故障发生时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对发生的故障详细分析原因。故障原因产生在以上那个阶段, 采取措施, 改进完善管理, 防止再次发生。阀门管理是系统工程, 环环相扣, 循环往复。

以上是阀门管理的主要十个方面。也是把阀门故障发生的原因事前发现, 控制, 消除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工业管道及阀门维修问答[Z].2009.[1]工业管道及阀门维修问答[Z].2009.

[2]阀门设计入门与精通[Z].2009.[2]阀门设计入门与精通[Z].2009.

上一篇:可信环境下一篇:戏剧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