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导引养生功法

2024-09-23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通用3篇)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 篇1

1 前言

我国特有的健身法——导引,自从先秦古籍中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的发展,至今仍在不断丰富和扩大。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养生史和体育史中都是少有的。今天发掘和探讨这一古老而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健身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养生史和体育史,对今天的养生、保健和体育的实践,在我国大力开展、普及健身气功的新形势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从马王堆导引图到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形成、发展及其本质规律的梳理、归纳,辅以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记载健身气功图谱《马王堆导引图》为圭臬,研究五禽戏给人类带来的健康、达观与和谐。

2 马王堆导引图有关仿生动作的分析

2.1 马王堆导引图

所谓导引图,就是描绘练功导引动作的图谱。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幅彩色帛图《导引图》,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幅养生保健图,实际上就是古代人们习练气功的一种导引图。《导引图》宽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图中绘44个人物,分成4排,每排11人,每纵行4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导引图中可看到,有人从事呼吸运动,有人在做肢体运动。进行肢体运动的人,除个别采用蹲、跪姿势外,其余全部是站立姿势,并注意了站位的方向性。导引者有的徒手,有的手持简单器械,正在做各种引导姿势。因为图片部分有些残缺,所以能看出的文字只有31处。(如图1)

2.2 马王堆导引图有关仿生动作分析

根据复原的导引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导引图》中有些动作是模仿鸟兽的动作神态来创编的,有的图虽然注文残缺,但仍可看出模仿猴、猫、犬、鹤、燕以及虎豹扑食等形状。

3 五禽戏的源流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进行健身运动的一种方法。“禽为鸟兽之总称”,由此得名“五禽戏”。“五”是一个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将五禽戏整理总结成一种疗法的是我国东汉名医华佗。

3.1 五禽戏的形成

据《吕氏春秋·古乐》所记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陶唐氏”时代不少人患了对于关节不利的“重膇”之症,人们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肢体活动的大舞,来加以治疗。这种具有“利导”作用的“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这正是远古导引的一种萌芽。

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文献资料记载:模仿动物的动作来健身的活动在我国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大养生家庄周的著作中就记载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熊经就是模仿熊转动身腰的动作,鸟伸是模仿鸟的伸长脖子的动作。“吹呴呼吸”是作呼吸吐纳的练习。3号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导引图》虽仅存44幅图画,但导引姿势非常丰富,而且已有仿生的“龙登”、“熊经”、“鸟伸”。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与方士集体编写的《淮南子·精神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鬼浴暖呴,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这里所说的模仿熊、鸟、凫、鸱、虎的运动方式,是一种配合呼吸锻炼的气功,故而被后世称作“六禽戏”。东汉名医华佗曾经说过:“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它的意思是说,人要像熊那样晃动脖子,像鸟儿一样转动眼睛,让腰身关节经常活动,才能长寿。所以,华佗在总结前人导引术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实践,把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代表性动作,创编了一个套势相承的“五禽戏”,这种模仿动物动作的健身运动是导引的一种。华佗的五禽戏是在古代导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当时已有多种模仿动物形神的导引图文。显然,这些导引图文是五禽戏的起源之一。

3.2 其它五禽戏功法的有关记载

对华佗编创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这些记载虽然可以证明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但仅记载了以上文字,却无记载练习五禽戏具体方法。目前所能见到较早记载“五禽戏”具体动作的文献,是由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因此,可以认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但是习练起来动作难度较大,对女性以及中老年人练习起来很不方便。

此后,明代正德末年(公元1565年)武状元罗洪先所撰《仙传四十九方》中,对五禽图有着最早的绘画。

随后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鸟”。而且在文字说明上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这些记载对以后研究五禽戏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3 五禽戏发展的过程

发展至今,五禽戏已形成不少流派,每个流派都是根据“五禽”动作,结合自身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导引法。其中,有仿效“五禽”神态,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锻炼的,为内功型,如五禽气功图;有以刚为主,通过拍打、按摩来治疗疾病,如五禽拳等;还有以柔劲为主,讲究动作姿势优美矫健,以舞蹈形式出现的,如五禽舞、五禽舞功法图说等。总的来看,都是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综合以上,我们可以非常透彻的了解,五禽戏从远古时代到至今的发展脉络。即先秦时期《庄子·刻意》“熊经鸟伸”→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西汉中期《淮南子》“六禽戏”→南北朝《后汉书·华佗传》五禽戏的记述→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创编健身气功五禽戏。

4 导引图与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比较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是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动作数量上沿用了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为10个动作,每戏由2个动作组成,并在功法的开始和结束增加了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

通过查阅书籍,把有关资料按照一定逻辑整理分析并通过动作图片进行对比和功理作用的体验,发现导引图部分动作与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动作有相似之处。(表1、表2)。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导引图部分动作与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动作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在健身作用方面也极为相同。由此可以证明新编五禽戏的动作素材来源于传统,是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既吸收了传统功法的精髓,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具有明显的健身、养身效果;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5 结论

(1)通过马王堆《导引图》部分动作与新编五禽戏做比较,可以证明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古代的文献基础上形成,与马王堆《导引图》有一定渊源。都是以仿效鸟兽动作神态来创编的仿生养生功法。

(2)马王堆《导引图》—痛目与健身气功—鹿奔的动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两种动作的练习方法以及健身作用都有相似的地方,导引图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创编提供了可取的素材。

(3)经过马王堆《导引图》与健身气功五禽戏两组相似动作的比较分析,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在手型变化、步型变化、动作路线变化方面更为丰富一些。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形成、发展、及其本质规律的系统梳理、归类、分析,以马王堆导引养生功法为背景,探研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形成与发展轨迹,以及健身气功五禽戏与古代马王堆导引养生功法的历史渊源,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开展与普及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王堆导引图,五禽戏,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马王堆导引图技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2]吴志超.导引养生史论稿[C].北京体育大学科学文集,1995.

[3]薛红强.五禽戏健身原理探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4]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五禽戏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五禽戏[S].2003.

[5]沈寿.导引养生图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6]王卜雄,周世荣.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周世荣.马王堆养生气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

[8]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导引图论文集[C].

[9]虞定海,吴京梅.中国传统保健体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 篇2

关键词:传统养生功法,全民健身,中国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 使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来调整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浪潮中, 受众多健身项目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有渐渐被淡忘之趋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人类社会对健康保健体育的呼唤与需要日趋强烈, 传统的养生功法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 我们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 及时确立发展的理念及策略, 进一步挖掘和探讨这一古老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养生功法, 使其在新时期发挥独特的健身功能, 从而吸引更多的现代人参与到此项锻炼中来, 充分领略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功效及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养生功法的正确认识, 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一、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

1. 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

传统养生理论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认为“心者身之主”、“身者之躯”, 身与心、内与外的和谐, 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重要保证。因此形神统一、形神兼养为古代养生追求的目标。所谓形神, 就人体而言, 形指形体, 躯干四肢, 筋骨皮等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意识、思维等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内容。从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人体健康的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保证。神依附于形而存在, 形盛则神旺, 形衰而神伤, 反之亦然。只有形神共养, 形神协调平衡, 才能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益寿延年。因此传统养生功法特别强调“形神兼养”的练功原则, 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 达到强健体魄、健康长寿的目的。

2. 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

发源于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与支柱, 也是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基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作为古典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万物生成于阴阳二气, 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 也都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中医养生学援引此说, 用以解释说明人体生命的形成、疾痛的起因以及心理与生理现象的种种关系, 认为人体的形神、气血、脏腑、经络也都分属于阴阳。阴阳平衡, 则生机旺盛;阴阳失调, 则疾病自生。《黄帝内经》云:“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纳纪, 变化之父母, 生命之本始。”如果人体阴阳失去平衡, 或阴胜阳, 或阳胜阴, 都会引起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而发生病变, 只有使阴阳处在平衡协调、动态和谐状态,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才会正常有序, 保持健康运行。

3. 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

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联于肢节, 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们纵横交叉, 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 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中国传统的经络学说, 健康的机制在于脉络是否通畅, 如果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不息, 则身体安康;反之, 气血运行受到阻滞, 就会发生病痛。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病邪传变等生理作用, 因此, 中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就是循着人体“奇经八脉”的通道进行修炼的, 无论是动功, 还是静功, 可以说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这一机制来实现保健养生的作用。

二、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理念

1.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在人类快速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 传统养生功法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当今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只有继承才有创新, 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传统养生功法的继承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既不失传统养生功法的本质特点, 又要适应现代人多元性的需要。沿着传统养生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所推崇的养生功法种类庞杂, 数目繁多, 其中不乏许多精品, 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等, 到目前为止还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继承并发展这些前人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使之发挥其应有的健身价值功能是首要任务。因此, 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精华, 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 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为现代人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娱乐、治病等多元功能, 同时集实用有效性、广泛适应性、易于普及性、美学观赏性等多元体育特性为一体的健身功法, 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重新赋予其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2. 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 要遵循一个原则, 就是要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科学理论的研究是其发展的命脉。近几年来, 中国武术套路运动、散打运动、太极拳、木兰拳等项目推广迅速, 这与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之外, 也与其逐渐重视科学化的研究有所关联。相比之下,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薄弱。虽然许多养生理论书籍对于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价值作了详细的论述, 但大多都是健身者自身的体会与传统经验总结, 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论证。因此, 对于传统养生功法, 应充分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多种科学研究方法, 采用当今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从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充分而全面地揭示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思想、健身机制, 使广大的健身者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传统养生功法强身健体、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从心理的角度体会传统养生功法的修心养性、神形俱养、清静自然的健心功效;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改变思维方式;从文化学角度去感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养生思想的精髓。

三、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策略

1. 加强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博大精深, 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多个流派、多种方法。因此, 其总体特点是比较古朴、直观、笼统, 思辨色彩非常浓厚。而且, 流存下来的古代养生资料往往是养生理论与方法混淆不清, 或者只有理论没有具体功法, 或者同一功法名称而具体内容、练习方法又各有出入。另外, 传统功法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代增补损益, 体系庞大, 内容繁杂, 良莠不齐, 同样也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与研究, 剔除糟粕, 留取精华。在传统养生功法的科学整理中, 政府部门不仅要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传统功法为基础, 吸取优秀部分, 整理、创编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 为现代社会不同人群需要的, 集多元功能、多元特特性为一体的养生功法, 而且与之配套的理论建设、实证研究也要同步运作。在文字整理、书籍出版的基础上,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技术, 加强对传统功法的动作、练习路线、方法与要求等进行音像资料方面的整理与发行工作, 以便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传统养生功法。

2. 把传统养生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体系。

传统养生功法的独特保健价值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为传统养生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释、道各门派和诸子百家的养生养性精华, 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养生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因此, 如果能精选一些易学、易练、效果显著的经典功法纳入高等院校的正规体育教育体系, 辅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传授, 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从而推动传统养生功法在广大青年学生和各类院校中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和体育院校, 不能忽视与传统养生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的开展与推广。

3. 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推广组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养生养性之道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并风靡世界各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脑力劳动已在生产活动中跃居主导地位, 这势必导致从“强身健体”的社会生产需要转化为个体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银发工程”的启动, 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加入社区健身锻炼的队伍。然而, 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锻炼功法, 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 人们往往不知如何进行选择, 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也就无法根据具体情况选取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这就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加强对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原理、练习方法、原则、养生功效进行大力宣传, 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 营造传统养生功法发展空间。同时, 配合全民健身计划, 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培训网络与活动站点, 在社区内积极推行、开展各种传统养生功法的健身比赛和表演活动, 以点带面, 形成气候。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2]刘丈春.武术与传统哲学[G]//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1999.

[3]褚宇帆, 唐静.传统养生、涵养道德与健康长寿之原理[J].体育学刊, 2002, (2) .

[4]李旺华, 李朝旭, 梁永文.对体育院校新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01, (5) .

[5]于春玲.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1, (5) .

[6]黄力生, 陈婷.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J].体育科学研究, 1997, (4) .

[7]吴京梅.中西方体育养生之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8]赵苏酤.二十年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状况[J].体育学刊, 2002, (3) .

传统导引养生功法 篇3

关键词:老龄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价值研究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 老龄化率为12%, 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 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 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 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 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 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 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 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 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 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 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 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费孝通先生, 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 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 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 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 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 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 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1 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 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 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 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 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 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 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的理论, 本着“经络所过, 主治所及, 脏腑所属, 主治所谓”的原则, 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 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 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 肺属金, 土为金母, 土能生金, 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 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在益气养肺功中, 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 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 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 “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 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 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 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 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 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 心烦意乱, 抑郁寡欢, 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 反应迟钝, 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 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 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 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 主张动静结合, 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 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 其动作柔和, 松静自然, 意气相合、动静交替, 练习后身心畅快, 精神振奋, 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 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 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 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 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 要融入社会, 参与社会发展, 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 易于伤感, 才觉孤寂, 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 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 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 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 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 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 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 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 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 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 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 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 2006:35-65.

[2]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 2006 (6) :29-33.

上一篇:高压喷雾下一篇:综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