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2024-12-25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精选12篇)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1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两千多年前,随着中国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不仅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留念生活、追求生存,而且希望活的更加健康、更为长久。为了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开始注意了身心的养护,自觉地把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手段,并不断在在实践中研究、发展、传播。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某些身体活动对于保健祛病的作用,从而较早地运用了养生手段,为增进身体健康服务。《路史-阴康氏》记载,在远古时代便有了以舞蹈消除肿块的养生手段。之后,殷末周初的《易经》,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经》、《黄帝内经》和《吕氏春秋》,东汉的五禽戏,唐代孙思邈的《孙真人养生铭》,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及胡文焕的《寿养丛书》等养生著作,逐渐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养生理论。

2、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2.1、注重整体性

中国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在脏腑与脏腑之间,不论从生理和病理都可以体现出来。局部的安危影响到整体的安危,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等。所以中国养生学讲爱护牙齿,保养耳目,按摩脚掌,绝不仅仅是牙齿、耳目、脚掌的局部保健问题,而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意义。

2.2、注重形神兼养

形神兼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养形”,主要指对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血等的摄养。所谓“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健康的精神活动、情志变化,必须有健康的形体做基础。

2.3、强调掌握适度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问题,超过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中国养生也以“掌握适度”为重要原则,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的适度和运动的适度。

2.4、注重顺应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崇尚自然,注重研究人的生命发展,重视自然、社会、心理、生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理念。道家认为,只有在纯真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寻找纯真的自我,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

人体虽然能受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疾病,但是人与天地相应。顺应自然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类在逐渐适应自然的基础上,逐渐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规律,主动改造自然、增进健康,如加强体育锻炼、人工免疫等。只要我们既注重顺应自然,又主动地改造自然,就能适应人体的需要,避开或消除对人体的危害因素。

3、体育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我国传统养生运动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养生应当树立保健预防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而生命在于运动,中医运动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对运动的养生作用机制,虽古今看法不一,但有共同之处:凡锻炼者,必内养神、外养形,使神形相济。运动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通过运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增强人体体质和抗病能力,增强各经络、脏腑的代谢功能,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现代医学证明,运动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的原因在于对大脑皮质起抑制作用,从而使大脑皮质得到良好的休息,使大脑细胞寿命得以延长。由于大脑皮质组织的衰老得到延缓,其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也大大改善,使整个机体的衰老过程到得延缓。

当然,万事皆有度,过犹则不及,运动养生要讲求适度、适量,超负荷、超量运动不但不能达到强身、健身和养生的效果,反而对身体生成伤害。

4、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也形成了各种锻炼理论以及运动方法。锻炼理论:医、武、儒、道、佛等五家的锻炼理论各具特色,它们之间互补,完整地勾勒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全貌。其中中医气功侧重防病与健康;武术功法则在健康人的基础上,发掘人的潜在力量;儒家倡导人在社会实践中修身立命,完善社会人格;道家则深入生命底层,探索了一条系统的养生长寿之路;佛家则借外域文化深究了人的意识深层。锻炼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分支,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基石。锻炼方法:包括气功、五禽戏、武术、八段锦、太极拳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锻炼方法方面的内容。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介绍了中国传统锻炼的思想及方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实践中可以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的发扬中国传统体育以及将体育运动更好的运用到养生中去。

关键词:养生文化,运动

参考文献

[1]刘桐华,万延根,姜志明.论科学养生对缓解老龄化社会护理难题的价值,浙江体育科学,2000,(5).

[2]冯胜刚.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生活.体育学刊,1998,(2).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7,7.

[4]唐宏贵.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理论来源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4).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2

说起选择这门课的初心,大概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除了常见的传统文学之外,还希望从更多形式进行了解。走近课堂之前,我一直以为养生只和中医穴位有关,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仅限于同学介绍中的上课轻松、老师温和。一个学期过去,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比想象的更多,除了基本的养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转变,是对我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顾

在课堂上,我接触了很多充满禅意的词语,比如意形结合、天人合一,也尝试了很多未曾听说的活动,比如正念行走、身体扫描、导引保健功等。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念观呼吸。

正念呼吸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体流通的过程,看似容易,实际坚持下去却很难。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胡思乱想,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完全无法静下心来;或是昏昏欲睡,大脑陷入休眠状态。而后的几次练习,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地杂乱的念头便越来越少了。正念的方法在生活中也有很大所用,在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会通过它让自己平静下来;压力过大而失眠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放空念头,让自己放松地养足精神。

生活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与随波逐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一种软弱。所谓身心合一,意味着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

每学期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课程排满、考试集中,各种社团活动也纷纷开展,紧张的节奏让人手忙脚乱,不管在做什么,我时刻都在想着这一周有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担心自己能否应付得来。这种急躁和忧虑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我走出困境,唯有活在当下、身心合一,尽心专注于眼下所做的事情,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同时,“活在当下”也是治疗拖延症的一剂良药。生活轻松时我们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耗费,怠于做任何事。现在我明白,当下的每一分自由的时光都需要把握,身边的每一分美好和愉悦都值得珍惜,如果总是妥协于内心的懒惰,寄希望于明天,就会丧失主动选择的机会,被未知的变数所左右。

感受

恍然间已临近期末,体育课也即将结束了。在这里,我遇到了和善而耐心的老师,听到了新奇深奥的知识,也在交流感受的环节里和担任体测志愿者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不得不说,老师非常有行动力,当提到有同学建议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立刻带我们前往北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运动。虽然一圈跑下来很累,但是对缺乏主动锻炼的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练习机会。几次下来确实有 所收效,不断提高的长跑成绩让我很开心也很感激,算是不负明媚春光。希望老师以后能多增加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让课程更丰富起来。

刍议传统体育养生“银色浪潮”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传统体育养生;银色浪潮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the article has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and the puts forward the reasons of “silver wave”, then it concludes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traditional sports health maintenance.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it hopes to exp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health maintenance practitioners team, making more groups accept the traditional sports health maintenance. Its aim is to make the masses, especially the young master care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health maintenance, cultivate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own ability and level of disease prevention, ultimately achieving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nation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Science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the traditional sports health maintenance; Silver Wave

1传统体育养生“银色浪潮”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寿命正在逐步延长,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有关人士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形象地比作“银色浪潮”。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理论,通过人体自身各方面的调养,通过姿势改变,肢体活动,呼吸节奏,心灵调节,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形、气、神的统一,以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激发生命智慧的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1〕。虽然在现阶段传统体育养生方式已成为健身方式中的主力军,但在这群主力军中,年轻人的身影并不多见。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组成部分,其健身效果明显,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脏腑,调心安神,开发潜能〔2〕。如此多的功能,却没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相反,一些西洋项目却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如近年比较火热的瑜伽、合气道、剑道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传统体育养生“银色浪潮”产生的原因

2.1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感引发的 “我行我素”

传统作为一个历史概念伴随历史的传承稳定下来,而同时又随着历史的更替而向前发展。因此,传统与稳定以及发展息息相关。当然,具体某个阶段的历史还是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如下变迁模式: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3〕。从内涵体现的角度看,儒道经典,法墨篇章,茶道书法,戏曲创作,言谈举止,礼仪服饰都无时无刻不在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历史纵向发展来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三国两晋时的放浪形骸,唐汉时期的大一统,清时的民族融合也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实力。然而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却落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这使得人们不得不警醒中国文化正在流失的现象。

中国传统节日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市场全球化、投资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华自家节日愈来愈被冷落,相反,一些西洋节日却在国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虽然政府 “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日”,以便“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今天的作用”,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但中国传统节日逐渐成为一种形式,而且中国的节日意义并没有好好延续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是简单的习俗,加上中国又是一个很重视饮食文化的民族,所以节日以及习俗最后就简化成食物了。端午节是粽子节,中秋节是月饼节,元宵节是汤圆节,年三十是饺子节。众多传统节日的意义被吃所代替,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被一再低估。相反来说,西方节日以其独有的商业打折模式似乎更适应于“消费主义”。年轻人似乎对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有兴致得多。这些节日一到,人们就开始盘算到哪里消费,到哪里娱乐。

汉字是中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随着华夏民族多年的繁衍生息,汉字已成为中国历朝历代主要的官方文字。然而随着国际化的趋势,汉字扮演的角色已经没有以前那般重要,特别是应试教育中英文教育的冲击使此种趋势更加严重。网络化的交际方式,已经使得“手指族”越来越多,WiFi移动数据更是给人们每时每刻的网络交流带来了便利。中国书法,特别是毛笔书法已越来越不受重视,经常练字的多半是老年人,青少年中,字写得好的,特别是毛笔字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面对沟通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的冲击,钢笔字,特别是毛笔字已经被大多数国人认为不必要。反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青少年课程表,“书法”已经成为必修课。

nlc202309012125

2.2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误解促成的“崇洋媚外”

年轻人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误解,首先体现在养生意识的误解上,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一提及“养生”,就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利。《黄帝内经》中提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概念〔5〕,意思是懂得养生的人在身体正常(即和别人一样的时候)就开始注重身体调节,进行养生,而不是在身体出现异样的时候才开始调养,以致发生早衰。经济快速发展,竞争趋于白热化,锻炼时间的缺乏,环境的恶化,使得许多老年病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冠心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只会在老年人身上出现的病症已逐步蔓延到年轻人身上。30岁年纪60岁身体的案例数不胜数。包括血管、骨头在内的各种器官都已经开始出现机能退化,老年病的发病期大大提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曾提到“除了年轻人自己要主动防病,如何使老百姓晚得病、少得病也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如果只是使用最先进的生物技术,针对疾病终末期进行治疗,将会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重视预防和康复,改变‘前不防、后不管’的局面”〔6〕。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体现更多的是预防在前。

其次体现在项目选择上的误解。年轻群体认为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节奏缓慢,只适合老年人习练。近几年来,瑜伽、合气道、剑道、壁球等新兴的西洋项目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年轻人平时工作节奏快,这些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年轻人的工作状态相吻合,是西洋项目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原因。其实不然,首先,人体健康与否,主要由元气的盛衰决定。“元气充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当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因素损及元气时,则后天诸气失助而衰败,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7〕。传统养生方法非常强调固本培元。如意守丹田、命门之法,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这对维持青年人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其次,阴阳相生是维持众多方面和谐的基础,人体也不例外,阴阳不和,疾病会随之而至。传统中医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根基,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现,以及针对的诊断、治疗、病除皆是阴阳转化的结果。正如《内经》写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对阴盛阳虚的患者,则宜动不宜静,应以身体活动为主,以求助阳胜阴;相反,对于那些阴虚阳亢的患者,则宜静不宜动,进而养阴制阳〔8〕。年轻人通常阳气偏胜,动多静少,而传统养生功法属静,年轻人长期习练,对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有很好的疗效。

2.3传统体育养生的低可及性导致的“望洋兴叹”

可及性是指某种事物或某种技术所能涵盖、达到的效果,或者是指它的功能用途所能涉及的范围、内容〔9〕。近几年,瑜伽、剑道、合气道在全国各地风靡一时。大中城市的会馆、健身房清一色都开办有这类课程,在地县级城市里,也开设有这类相应的课程。在各类形形色色的音像制品店里,合气道、剑道、瑜伽的各种光盘摆放在最显眼的展台位置;市场上,瑜伽垫、剑道服热卖。一个名为“电子书分享——《美体健身瑜伽》”的帖子在百度贴吧中的点击量超过两万多人次。调查显示,接近15%的青年群体认为太极为老年运动,瑜伽为青年运动。这是导致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在青年受众层面上没有瑜伽盛行的主要原因。

传统体育养生的低可及性一来体现在习练环境的低可及性,二来体现在功法技术提升的低可及性。在习练环境方面,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大多在公园等室外场地进行,对阳光、风雨等外界因素的要求较高。年轻人时间紧迫,往往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从事锻炼,但如果天气条件不允许,本身就不足的锻炼热情便很快减退了。而如瑜伽、剑道、合气道等外来项目大多在健身会馆练习,良好的练习环境、高标准的配套服务,如私人教练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通常能很好地吸引年轻人坚持参与锻炼。在功法技术提升方面。首先,师徒多是单对多的模式,师傅精力有限,无法顾及每一个学员。师傅的教学通常也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这使得年轻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学到完整的内容,从而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其次,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教学往往以师傅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主,学员以服从为荣,师傅教学一个完整套路的周期一般较长,这与年轻人热情奔放、追求新事物的状态是相悖的。另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常常给人以浓厚的神秘色彩,使得许多年轻人在未接触之前就丧失了信心。而瑜伽等外来项目在教学上有统一的规范,不同的会馆、不同的教练,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趋于统一化。其套路模式大多以单势动作为主,较高的可及性使年轻人很快就能掌握,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获得习练成就感,高度的可及性使参与人数不断攀升,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模式。

3传统体育养生应对“银色浪潮”的策略

3.1中国传统文化应改变姿态,吸引年轻人目光

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了希望,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好比没有根基,就更不用去谈凝聚力、创造力、向心力、自信力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若失去,世界文化版图则会缺之一块,若发扬,世界文化版图则会增添光彩。现在,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已出现很多社会病,这些社会问题依靠西方文化本身已难以克服。于是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开始在我国文化中求援,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反观我们自己,却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崇洋媚外,这绝不是开放,这是妄自菲薄。

中国传统文化要真正走进年轻人就要贴近年轻人。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与传递。如通过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有中国特色的MV,现在已有很多歌手朝这方面发展靠近。再如服饰T恤的中国文化情结图案,中国文化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育,去培养中国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实体与精神的保护与宣传。

3.2传统体育养生认识清晰化

传统养生体育没有一般体育所要求的竞技性与对抗性,很多并不是以胜负来论成败,而更多的是一种内敛、自身的修养,以求自然和谐,并没有将更高更快更强作为其目标与宗旨。传统养生强调自身的锻炼,通过身体的揉动、呼吸与心理的宁静、安逸达到共同和谐的状态,利用人体内部的机能调控,也就是精、气、神的锻炼,做到全身心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是一种真正的慢运动。当然,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同样能够消耗一定的体力,由于是慢运动,也就不会感觉到很累,却可以达到消除疲劳、有益身心的目的,并且能够在身体放松,心境舒缓的状态下健身,使整个人完全处在另外一个状态之下。

nlc202309012125

内心的焦急与忙碌意味着将失去更多欣赏风景的机会。“慢工出细活”,诚然,心灵节奏的放慢会带来身体的放松。英国心理学家柯雷克斯顿在《兔脑龟心》一书中提到人体有 “快速思考”与“缓慢思考”的两种思考模式〔10〕。前者的方式是理性逻辑的。这种模式是人们在学习中、职场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模式,后者是模糊创意,是一种没有压力情况下,天马行空的思维方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相信前一种思维方式大家都不缺乏,然而后一种思维方式却难以形成,而传统体育养生的方法对后一种思维的培养不无裨益。

3.3提高传统体育养生的可及性

要提高传统体育养生的可及性,首先需要从习练环境入手。鼓励传统体育项目的教练员走入健身房,将这一中国传统项目传播到年轻人的队伍里,使年轻人有机会在心仪的环境里进行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其次,在传统体育养生项目的教学方面,不同的教练员应力求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统一模式的形成有赖于市场的整体性配合,既需要具备前瞻能力,也需要统一协调能力。最后,加大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宣传力度,使年轻人有机会了解到这一中国悠久的传统项目。在新闻媒体上,常看到瑜伽、剑道等外来项目的广告,而本土项目其实也一样需要宣传。最近比较火热的“太极禅公司”,由武打明星李连杰和商业精英马云共同打造。其公司的理念以“云手”为突破口,提出“太极禅·云手”,蓄势待发,让生活慢下来,平衡之力源自云手,慢是为更快等理念。在成都、武汉、广州、上海开设不同的云手培训。

4结语

现代社会,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带有浓厚的“银色浪潮”色彩,年轻军团的忽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忽视首先与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关,其次与年轻人对养生的误解有关,最后与传统体育养生的低可及性有关。而应对这一“银色浪潮”,使传统体育养生被年轻人广为接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应改变姿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二是解除年轻人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误解,传统体育养生柔和舒缓的运动方式对缓解年轻群体的亚健康状态很有益处。三是提高传统体育养生的可及性,例如健身场地多元化,教学形式统一化,宣传力度加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广德.导引养生功〔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15.

〔2〕杨静.论传统体育养生观及其对发展体育保健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6(5):130-132.

〔3〕王伟.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衍生、发展的再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3):56-58.

〔4〕石玲. “第二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综述〔J〕.人口研究,2006,30(2):94-95.

〔5〕马向丽.《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9:60-61.

〔6〕胡大一.退休了才顾健康是错误的人生设计〔EB〕.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 2012.10.10/2015.4.10.

〔7〕张云涯.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发展理念与策略〔J〕.体育学刊, 2002,9(6):66-68.

〔8〕张登本.内经的思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391-395.

〔9〕董众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衰落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7(1):23-24.

〔10〕于春玲.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1(5):35-37.

(责任编辑:阎 彬)

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 篇4

1 阴阳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阴阳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宇宙问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1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 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

1.2 传统养生体育中太极拳的阴阳学说

“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 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 两种因素相互作用, 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 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 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可谓太极运动与阴阳学说结合的缩影, 意味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标志着阴阳变化消长转化的规律及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是以螺旋型或波浪式向前变化发展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无论是举手还是投足, 均遵循回性而走弧性圆, 不仅是有形之势, 就连无形的心意指控, 气势衔接循回呈弧。太极拳在锻炼身体方面, 就是通过运用动静、刚柔、内外、徐疾、快慢、松紧、开合、升降等阴阳法则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 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 从而使阴阳消长, 阴阳平衡, 阴阳转化之观念, 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 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病思想,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 经络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2.1 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 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 使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正如《灵枢·本藏》所述:“经脉者,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 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 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 特别是针灸、推拿以及气功等,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之说。因此, 通经活络向来是指导中医疗疾和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依据。

2.2 传统养生体育中八段锦五禽戏的经络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八段锦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八段锦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 会使周身暖意融融, 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 有利于脉气在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 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 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 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 营阴阳, 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 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中, 上肢需侧开拉伸后两臂外旋至极限, 而后内旋下按。由此可以看到, 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有效刺激腕关节处相应原穴, 如属肺经的太渊、心经的神门、心包经的大陵、小肠经的腕骨、三焦经的阳池穴等, 从而调节相应经脉的气血, 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再譬如, 传统养身体育五禽戏中猿提及导引养生十二法中金鸡报晓势中都有两手五指指尖捏拢后旋转上提的动作, 这个动作由于指尖部的六井相会, 可具有沟通手三阴三阳经气血, 并调节其所属脏腑功能的作用。特别是从四肢百骸到五脏六腑的规律性运动, 不仅可以锻炼日常生活中活动不到的部位, 而且可以很好地刺激多处五输穴和原穴, 通过沟通人体表里内外, 取得改善机体功能状态、疏通经络强壮脏腑的效果。

3 气血学说在传统养生体育中体现

3.1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

中医以气血为核心, 更以气为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血同源”,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行血行, 气滞血瘀。因此, 从古至今的诸多名医, 其治病都注重先治气, 强调气和人安, 气滞则病, 气散则亡。古代名医张景岳说, “行气不识气, 治病无根据。”由此可见, 气在中医里的重要性。

3.2 传统养身体育的气血学说

传统养身体育中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的指挥调节下, 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 随着深长的呼吸, 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 腰脊和四肢螺旋缠绕将元气运送到全身, 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 形神兼修”的原则, 是一种积极的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自我养生。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 采用腹式呼吸, 即有意识的将气体徐徐送入腹部肚脐之下, 要求呼吸深、长、细、匀、缓, 纯任自然, 不可使用强力。

传统养身体育之所以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一个关键就是抓住了“气”这个根本点。通过调心、调息、调身三要素的协同作用, 练功者的气血津液由于经络的通畅而更好地输布到全身各处, 自然达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之目的。特别是通过关节的拉伸旋转, 更是有效刺激了相应部位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及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的原穴, 使该区域受到了良性的“阈下刺激”。由于这些部位刺激的积累, 局部肌肉电位增高, 温度增加, 为血氧解离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肌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血红蛋白能释放出较多的氧供应肌肉和组织需要。随着阈下刺激积累的持续增加和组织供氧的不断改善, 人体局部会出现酸、麻、热、胀等所谓的“气感”反应, 电位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沿一定“线路”, 即人体经络而逐步循行扩散, 其相应部位的组织血氧等供应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当我们将以上结论传授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之后, 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锻炼, 便于他们理解功法的原理, 同时便于激发学生专业的兴趣和潜能, 更便于贯彻中医理论与传统养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增强终生健身意思, 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摘要:运用文献法, 剖析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基础、动作特点和风格。讨论中医理论中阴阳、经络、气血等学说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关系, 以促进传统养生体育在中医药专业中的教学,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养生,中医理论

参考文献

[1]马英.太极拳的来源与中医学的共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 .

[2]杨洪杰.高校八段锦教学中经络养生的应用[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11 (1) .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5

传统养生主要是从身体的内部进行调节,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从事一些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传统养生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内外兼修,更好的锻炼体魄、增强体质。本文从一些几个方面分析,进一步促进传统养生和体育教学的结合。

1深化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人们要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终身体育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人要自始至终参与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体质、维持身体健康,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指人们要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要知道体育锻炼对于一个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端正自己锻炼身体的态度,有节奏的、系统的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去,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更要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入大学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放松警惕,平时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在饮食方面也是过于随意,甚至连最重要的早餐也会忽视,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的健康而言非常有害,因而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在大学校园里宣传传统养生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双管齐下,对大学生的健康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传统养生主要是指通过调节饮食、睡眠、心态等内在的方式对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体育外在锻炼形式,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也要让学生明白除了体育锻炼之外也要通过调节身体内在保持健康,了解传统养生以及体育锻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或者学校宣传栏进行传统养生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积极的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节奏方面的调整。

2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群体中对传统养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方式方法缺乏了解,对传统养生的重视性不高,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传统养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养生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的依赖于网络,因而学校要在充分分析大学生身体素质、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问题的具体情况下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常识,掌握正确健身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养生方面的专家,在学校内开展相关讲座,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传统养生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养生,通过学校宣传栏做出养生方面的宣传海报也是很好地传播传统养生专业知识的有效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依赖于户外的各种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并不是特别重视传统养生方面知识的传授,这是有一定的弊端的,若想让学生更好的增强体魄、锻炼身体、身心健康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此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宣传各种传统养生的优点以及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实现传统养生和体育健身有机结合。

3创编实用养生教材

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养生越来越不重视,对于养生的作用、方式方法也不太了解,因而学校有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养生的`内容,并且编制实用的养生教材供学生学习。养生主要是指运用一定的自我调养的方式方法去保养生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我国的传统养生之道有许多,总体来讲主要有精神、调气、食养、固精等内容,传统的养生方式也会涉及到许多种,高校要在充分分析学生的特征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作息习惯等问题创编使用的养生教材。首先,教材内容可以包括传统医学方面的神志养生,主要是通过人的思想、精神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调节心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以此调节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长寿。其次,教材内容还可以包括饮食养生法,高校学生对于吃比较感兴趣,但却不太清楚怎样能吃的健康,因而学校在创编传统饮食教材时要涉及一些饮食养生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既懂得怎么吃的美味又懂得怎么吃得健康。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穿插一部分的传统养生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讲究相应的养生,无论是食谱方面还是睡眠方面亦或是心态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对健康最有帮助、怎样做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保持自己身心健康。

4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只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户外活动的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各类体育运动,对教师是否掌握传统养生等知识要求不高,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之上就不会有更多的收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更多专业的体育技能更要掌握丰富的养生知识,以更好的调节自身,保持健康。因而高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授内容都应该与时代接轨,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既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类健身的技巧,通过课堂教学传播更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保持健康。因而体育教师要时刻保持进取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自己也要努力锻炼身体、专注养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逐渐打破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借助于生物学、医学等常识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注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学到更多实用的技巧,以应用到自己的健身过程当中去。

5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属于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的锻炼学生的体魄,让学生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传统养生在体育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与传统养生的结合,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传统养生进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传统养生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春兰.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52~153.

[2]陈樨.形神兼顾,动静相及―――浅谈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启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76~78.

[3]饶济祥.浅谈传统养生体育对高校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70~72.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篇6

清·钟 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学人第五》

找点事情认真做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养生重在一个“养”字,比如饮食调养、药物补养、运动健身、逍遥身心等等。其实,这些方面虽然为养生所必不可少,却非根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此认识会导致安逸误人,若是像颜元先生所说的只顾“静息将养”,必定“日就惰弱”,养生反被“养生”误也!

颜元先生原字易直,后改为字浑然,号习斋,清代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父亲为朱家养子,在颜元幼年时被清兵掳之关外,颜元由养祖父母抚养成人。颜元早年习儒,学医,究天象、地理及兵略,文武双全。后来朱家家道中落,颜元以教书耕种、开药铺反哺老人。养祖父母去世时,他代父行孝,哀痛几至于死。时局稳定后出关寻父,历时年余终负父骸认祖归宗,其孝行堪比二十四孝。

青年颜元曾中秀才,尤喜程朱理学,深得其中三昧。然而身处明末的动荡、清兵的侵掠,更彰显“百无一用是书生”,因而方知理学之虚妄无用。入清后颜元放弃举业,隐居民间读书育人,其弟子有案可查者100余人。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和八股取士,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在他开设的讲堂上,安放着琴、竽、弓、矢、筹、管,每日带领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后人称之为“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62岁时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坚持习行教学法,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读书与实践并重,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作用。

颜元不喜著述,一生只留下《四存编》(《存学编》《存性编》《存治篇》《存人编》)11卷,其余均为高足弟子李恭等人所记录整理,因而后人称之为“颜李学派”。《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则为弟子钟錂记录整理。

颜元的教育思想注重德智体美劳并举,而中国文人又讲究以修身为本,因此,要求学生并自身践行养生是很正常的。颜元养生的要点就是要善于学习、活动,他认为人应当起早摸黑,振奋精神,认真做事并形成习惯,但不要过于疲劳,如此方能日益精壮。并以《礼记》中的一句话为证:“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懒人难以长寿,惰弱使人多病。勤奋虽然使人感觉劳累,却能给人带来健康的晚年。颜元62岁主持漳南书院,劳心费力,而且一生不脱离农业劳动,为后人树立了楷模。近现代李嘉诚、吴孟超院士老而不休,奋斗不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活在世上,心中总要有所牵挂,有事做就会有牵挂;认真做,才能庄敬日强。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7

关键词:养生,传统体育,民族文化

1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中国传统养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养生学作为体育与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我国传统体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又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调查,近些年体育界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在体育科研大环境下还显得有些凤毛麟角。盖其原因有三:近几年国内相关期刊杂志的改版、删减导致了该领域相关出版刊物的大量减少,是为其一;“法论功”事件使许多“功法”类的传统养生术成为了“敏感话题”,很多学者对此类养生理论的研究心存顾忌,这是其二;这几年时值国人备战奥运、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几件体育界的大事,很多学者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些比较“主流”的课题研究中,忽略了对传统养生体育这一领域的再认识,这是其三。

2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研究现状

2.1 对养生体育产生与发展的研究

2.1.1“养生”含义的界定

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含义的界定还缺少定性的论述。在名称叫法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养生体育”的。在这里,本文侧重于论述中国传统养生中的体育部分,所以笔者更倾向于使用“养生体育”一词。“‘养生’一语首见于战国时期问世的《庄子.养生主》,其源出于《老子》‘摄,养也。’意谓保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寿。”

2.1.2 传统养生体育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养生学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学说,(2)五行学说,(3)精、气、神学说,(4)中庸理论,(5)“形神兼养”的整体观。究其本原,不外是以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为经络的中国古典哲学。而佛教释家思想亦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道路上,受到历代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或促进或抑制,而逐步形成为今天养生体育的样子。

2.1.3 学科体系的建设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虽然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门学科,但直到目前国内仍然没有出版这门学科自成体系的教材。由于目前这一学科的开设现状落后于需要,多数学生简略、非系统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养生理论和合理有效的使用方法。少数学生虽系统学习,却人员过少,终难以使中国养生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形成新的健身理论。某些学校偶尔开设一些气功类的介绍课程,但这对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没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2.2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路在何方

2.2.1 养生体育与奥运

对传统养生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比较热点的问题,同时也是体育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整理与改造是促进旧事物向前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略了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些学者提倡包括传统养生在内的传统体育应当改变自身的某些特点去适应世界的需要,以期达到进军奥运会的目的。例如:让我们传统的太极拳、气功等养生体育逐渐走上“竞技化体育”的道路。中国的民族体育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做基础,它们走向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世界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如过过多的改变传统养生体育的“味道”去迎合奥运的“口味”,这样的养生体育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本质和文化底蕴,这样的“进步”意义何在?

2.2.2 养生体育与大众健身

同样的改造与创新,上海体育学院的虞定海教授对传统养生体育的改编则是建立在服务大众的指导思想上得以实施。他们根据传统五禽戏的主要特点,汲取各流派的精华,加以提炼,创编了五禽戏新功法。无独有偶,首都体育学院的苏学良教授对传统“八段锦”也进行了新编理论的探讨。《新编八段锦》编创中有针对性的应用了经络经脉理论,以导形引气,调整经络脏腑气血,依据调理脾胃的中医理论,以调理脾经为核心,引导筋肉,疏肝健脾,行气养血,促使脾胃功能康复。此养生功法动静结合,练养相兼,不需器械,易于实施。是一项非常适宜于广大群众从事业余锻炼健身的体育活动。

2.2.3 传统养生与现代学校体育

教育是传承文化与知识的最佳手段。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开始考虑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引入学校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民族文化的渗透,传统养生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已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许多竞技性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开发进入群众领域的养生体育才应该是目前体育界研究的重点。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现状整体来讲还不尽如人意,研究内容大多重复,研究方法过于简单,许多研究领域无人涉足。如何调动起广大研究者对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热情,这应该是体育界首先解决的问题。

3.1 缺乏自身独立的研究体系

很多研究者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研究,尚处于单兵作战的阶段,缺乏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都缺乏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很多研究者没有理顺“养生→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体育”之间的从属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将这三者一股脑糅合到了一起。对传统养生体育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自身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广大体育研究者难以展开完整、系统的研究。

3.2 基础理论研究过于重复

大部分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都是花费大量的笔墨用在论述养生体育的哲学思想之上,这里不仅缺乏鲜明的观点而且研究的内容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在论述传统养生体育功效时,很多研究学者均以“太极拳”“气功”为研究对象。过度重复的研究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对传统养生体育的内容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致使很多外行人误把“太极拳”“气功”当成是养生体育的代名词。

3.3 应用性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

对传统养生体育应用价值开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和大众健身上。把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仍界定在具有“健身”、“教育”功能的“身体活动”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养生体育社会功能的开发。而在学校体育与大众健身这两个研究领域中研究深度不够又使得养生体育的普及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传统养生与学校体育这一研究领域中,大部分研究者只是论述了养生体育走进课堂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改革措施,缺少具体细致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评价方法方面的微观研究。而对大众健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又大多集中于开发养生体育对老年人的保健作用,缺乏以整个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全局性研究。

3.4 建议

提高对传统养生体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传统养生体育应有的地位。充分认识到传统养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传统养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政府和体育有关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加大对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传统体育项目研究机制,加强对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开发。在各种不同层次的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大众健身场所大力倡导养生体育的开展和宣传。培养传统养生体育项目的指导人员和组织人员,促进其广泛开展和普及。

在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院系中适当开设部分养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是最能传承养生体育文化的沃土,在学校体育课中设置一定的养生体育知识内容,有利于传统养生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更可以使传统养生体育更好的传承下去,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这只是一方面,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可能会导致精神粮食的匮乏,从而人的生存失去平衡。“人的生态性优存”是人们从生态优存的视域中认识人存在的意义,其前提应该是在人与自然建立和谐生存关系中生成的人的“能动性”存在[1]。人的生态性优存是以和谐为基本理念,来共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多重存在关系。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载体,其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以“养生学、哲学、自然科学”[2]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通过“养生气功、武术等专门性的养生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3]进行自身调养,并结合“适应四时、保健防病、内外兼修、动静结合”[4]的养生原则,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促进人身心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其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哲理,是通过身体的参与体验来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追求。在传统养生体育发展的道路上,受不同时期文化思想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今天具有多元思想的养生体育,而在未来它必定回归到“以人为本”,为提高人们生存质量而服务的文化层面,追求自然和谐、休闲娱乐将成为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发展的趋势。

2“人的生态性优存”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意识存在的统一体,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了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的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人的生态性,本质是指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5],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其是在与其生存环境的互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所谓优化生存,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综合要求,把人的生存活动调适到一个有机、和谐的状态。

人的生态性优存应该在人与自然建立的和谐生存关系中生成的人的“能动性”存在[6,7]。对人来说,要使自身的生存活动趋于生态化状态,就必须要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实体来完备人们的精神体验过程,以完善人们的精神品质。对人的优存而言,离不开人的躯体的中介性,但更要体现人的精神状况,二者协调统一,并最终结晶为文化存在状况,反之来充实人的思想,修正人的行为,促使人的各个方面的生活状态达到最适、平衡的优存状态。人的生态性优存起始于人,归结于人,个体的优化生存不仅要满足现实自然肉体的需求,实现生存活动目的,又要使人的内在性得到优化,将人的自然需求进行意识和理性的规范,从而使无数个体生存得到优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和谐的生态组织系统。

3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促进人的生态性优存

“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所强调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注重的和谐、内外兼修的思想,不仅对于人的生态优存的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而且通过人的精神体验过程对自身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和确证,优化人的生存结构,追求人的本真性的生存状况。

3.1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改善人的自然躯体的活动状态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关注人的自身运动,包括人的自然运动及各种劳动活动,强调“不当使极”、“觉劳即止”[8]的原则,要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而止。通过修炼方法上的松、静,思想上的集中,意念的引导,柔和缓慢的动作等来屏蔽外界信息对人体感官的刺激,维护生命体内部协调,发挥其自组织功能,以达到对人身体本能状态的发展。传统养生体育主要以导引运动为主, 根据人体生命发展需要创编了组合动作,有的与医疗活动结合形成一些运动组合,来消除或减轻人体各部位的病患,如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模仿了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特点,创编了“五禽戏”,被人们广泛练习,流传至今。同时导引动作强调人的身体运动要在意念下进行,形神合一,使身心完全得到放松,心情愉悦, 从而使自然躯体充满活力。目前,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功法现在比较流行的有导引养生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气功等。

3.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改善人的精神生存质量

在中国古代,“精神”一语源自道家的学术渊源,最早见诸 《庄子》。“精神是一种意向、一种自我意识、一种理性的价值取向、一种观念化的东西,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高级情感。”[9]人的意识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喜怒情绪都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中讲求神形兼修,且把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放在首要位置。在运动方法上有自己独创的静功和内功,来锻炼神经系统生理功能。例如 “导引术”是由自我意念主导的肌肉收缩运动,动功与静功结合, 没有外界信息对运动器官进行干扰,“理血气而调诸顺逆”、“缓节柔筋而心和调”[10],不仅能使身体得到锻炼,还能使精神和心理得到平衡和调。

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中传播比较广泛的一项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现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人们的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 精神压力大,长期以往势必会导致各种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习练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不仅仅是身体要放松,尤其是思想、意识要放松。“以意导气、以气运身”[11],用意来控制人体各肢体的运动,排除杂念,全神贯注于拳,练习后使人神清气爽、 精力充沛。且太极拳实践结合中医理论更能使人修身养性、神形俱养、情志健康。

3.3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多重存在关系得到优化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衍生发展初期,受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影响较大,从中获取了自身发展需要的养分。尤其是道家,它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了自然、社会及人生诸领域,并阐明他们之间相互和谐统一的终极理论。

3.3.1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优化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遵循道家的“道法自然”,崇尚自然,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在道家看来,“顺其自然”就是“天—地—人”在整个自然有机系统中各尊其“生态位”,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不仅在自然生命的流程中,其根性与自然性是相通的,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之一,自然界是人类长期生活的基本生存环境,人的生长、生理、病理、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自然界的变化, 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规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顺四时而适寒温”的顺应自然观就要求人们在锻练身体时要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要根据不同的时节时间选择不同的锻炼功法适度锻炼,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和谐统一发展。像“四季养生法”、“十二月养生法”、“十二时辰养生法”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再如,“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二五更的功夫,一年四季不间断,活到老练到老”[12]。这些都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不任意作为。

3.3.2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促使人与人的关系得到优化

人的生态性存在不仅是自然躯体与自然界生物建立联系的中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了,却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少了。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继承了道家道教“德及微命”[13]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致力于缓解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高情感活动的太极拳运动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太极拳以“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粘连黏随”的运动理念,以“引进落空”、“立身需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的技击思想[14],不断追求着全方位高度的和谐理念,在练习中不断培养着人的谦和、宽容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使人们之间和谐发展。

“未曾习武先习德”是练武者之要,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伦理纲常支配或影响着任何一个文化领域。习武者长期练习中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协调了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更懂得了“孝悌、 敬诚”[15]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学会做人, 形成了自身内心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为,真正实现自己人格上的完善。

3.3.3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促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优化

人的生态性犹存并不限于我性,更需要体现外在性,多个体相互间的交往、连接方式。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在人的社会生存压力大、竞争激烈,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心灵孤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发展演进的永恒规律,也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不变法则。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努力适应社会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其实人与社会是互动的、双向的,我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汲取我们的养分时,也要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去改变社会环境,这样人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从孔儒、老道及周子百家的思想中获取了自身发展需要的养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促进身心和谐,完善人格。而且道家道教文化中的人生观念和哲学智慧,如“弱胜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都能给人心理上的调适和抚慰。老子的“上善若水”,将人性比作水的品格,像水一样能屈能伸,不争名利,清静自守,从而健全人的身心,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们通过习练传统养生体育与学习传统养生文化来修之于身,完善人格,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在人与社会的矛盾中永久生存下去。例如太极拳运动不仅在国内推广的很好,而且深受其它国家人们的喜爱。其文化底蕴丰厚,动作舒缓平和、 形如流水,套路简单易学,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陶冶情操,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运动不分国界,同一种运动可以拉近异国人的距离,也可以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从而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国际间的和平发展。

4结论

在未来人类对生态性犹存的追求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更能彰显其社会价值,对人的自然躯体状态、精神生存质量以及人的多重社会关系三大方面通过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不同运动方式和文化思想都对其一定的促进和优化作用。首先,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改善了自身躯体状态:要求在运动中适量适度方能促使身体本能发展。其次,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改善人的精神生存质量:其中太极拳运动以自身独特的运动特点,调节人的精神系统,帮助人们减缓压力,调节心情,修身养性。最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促使人的多重存在关系得到优化: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优化。的生态性犹存是通过人在生活中的一些实践体验和文化思想来修正自身的行为、价值、意识、审美等,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运动理念和运动方式都比较符合现在人们的生存追求,将会为未来人们的生态性优存提供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

摘要:文章立足于未来生态优存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促进人的生态性犹存的价值所在。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指出: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文化有助于改善人的自然躯体状态;优化人的精神生存质量;优化人的多重存在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以此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人的生态性犹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9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也是许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校中的学位课程。

二、对提高传统体育养生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 课前准备

任课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大纲、教材, 仔细备课, 备教学环节, 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 备教法和学法, 必须严格做到教学计划、内容、进度、目标的统一。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所以, 通过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系融洽的师生相互畅所欲言, 学生会集中注意力, 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2. 根据学生能力的需要 (1) 结合实习和工作

现在许多体育院校的学生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 比如在健身俱乐部里担任健身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所授的课程必须联系学生今后顶岗实习的内容, 兼顾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 结合专业实际, 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多证书”制

健身气功项目现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和裁判员证。所以我们要采用“多证书”制, 使职业证书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同时规定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同效等方面的措施。

3. 多教学方法的应用 (1) 音乐手段

本课程还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 在练习中可选择舒缓、柔和的背景音乐, 提高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达到身心俱佳的目的。

(2) 教学比赛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所学知识, 需要不断重复练习, 纠正其动作, 但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若在正确的时间穿插教学比赛, 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4. 加强教师的师资培训

健身气功从2003年起就开始走进校园, 经过几年的发展, 除专业体育院校、中医院校外, 已有越来越多的综合类大学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国家体育总局健身管理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培训班,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 定期培训, 以跟得上各院校发展的脚步。

三、结论

综上所述, 要提高《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的授课质量, 必须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还要采用“多证书”制, 使职业证书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同时采取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同效等方面的措施。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10

1 研究的宏观视角-社会大环境

1.1 现代社会对养生文化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对生命的长久和生活的质量更加重视, 主动维护健康、防护疾病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于是, 在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养生”越来越受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品成为最为热销的食品之一, 各类养生保健类节目收视水平较高, 保健、养生类图书热销。这一切均反映了人们的养生需求。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 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全民养生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一种低投入、高受益的健康投资, 可以满足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要, 提高生活质量, 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最佳选择。

1.2 现代人对体育锻炼方式的追求

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 快速的生活节奏, 使人们大脑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这为许多疾病产生埋下了隐患。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人类60%~90%的疾病与生活中的精神压力高度相关。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魏高峡指出, 人们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是为了找到一个排压的渠道。而通过重拾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对抗现代焦虑很好的方式。无论是古筝、茶道还是太极拳, 并不单纯是学习一种技能, 而是更多地培养了一种专注和放松能力, 这对职场生活很有帮助。传统体育养生学中的“形神兼养, 内外兼修”保健思想, 缓慢柔和的运动方式, 符合现代人的健身需求。

2 微观视角-民族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现实意义

2.1 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满足不同学生的健身需求

开设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现代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绝大多数是竞技性运动项目, 如田径、体操、游泳、球类项目等。相对柔和的运动项目较少,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健身需求。尤其是没有考虑一些身体素质较差, 性格文静的女生的健身需求。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在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同时, 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健身需求。

2.2 弘扬民族文化, 继承中华国粹

构建民族传统健身养生课程体系是对民族传统健身养生文化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继承和发扬, 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的彰显[2]。近半个世纪以来, 西方体育一直占据高校体育的主流, 而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备受冷落。这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丧失。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与中国的古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以课程形式开设传统体育养生, 可以增进对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 使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起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2.3 发展终身体育项目, 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在课堂上学习一门专业技术为目的的学习目标, 建立在体育课中通过动作的学习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使学生在毕业之后, 仍能对一种或数种体育运动有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但是从目前开设的体育项目来分析, 大多数为竞技运动项目, 对场地要求严格, 资金负担重, 过分注重技能培养, 对学生心里教育关注较少, 不适合作为终身体育项目来发展。与之相比, 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易于教学、不受学生基础限制;场地要求简单、教学活动容易展开;时间灵活度高、易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优点, 适合在体育教学中增设。同时, 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以追求身心平衡发展为原则, 更加注重学生心态的培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意义。

2.4 促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民族医学院校体育特色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最有活力的部分, 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 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必不可少的内容,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可以增加学校体育氛围, 促建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有利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 同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达到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之目的。其次, 传统体育养生学属于“医体结合”的课程, 利用医学院校开展优势, 形成民族医学院校体育文化特色。

3 医学院校传统体育养生学开设的现实基础

3.1 国内相关研究

在全民健身、全民养生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体育的养生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国内多数学者对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健身价值进行了研究, 存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从研究内容来看,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这类研究, 为民族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较多, 实践研究较少, 研究深度不够等。关于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研究, 仅搜索到1篇, 且属理论研究。关于《医学院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研究, 未找到相关文献。

3.2 国外相关研究

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国外找不到相关文献。但从国外一些类似体育项目发展现状来看, 可窥探到国外对传统体育养生的青睐。以瑜伽为例, 瑜伽源于古印度, 是东方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目前, 西方国家70%以上的健身房、社区活动中心均开设了瑜伽课程, 瑜伽被树为温和有氧运动的首选。据调查, 美国有超过1000万的人练习瑜伽, 瑜伽已经普及到社区内的一些活动场所。此外, 很多国家还有专门的瑜伽学院、如印度著名的PARMA瑜伽学院、要穆拉瑜伽大学、瑞什克斯的瑜伽疗法学院等。可见, 在快节奏的生活下, 动作舒缓、注重身心锻炼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受欢迎。

瑜伽动作缓慢柔和, 注重心灵的同步保健。这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项目 (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所追求的健身理念、健身方式不谋而合, 有些内容甚至是同质同构。在瑜伽风靡全球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体育养生项目。

4 民族医学院校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构建

4.1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 掌握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能够进行一些功法的实践和教学, 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保健养生意识, 日常生活中达到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 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发展学生终身体育项目, 为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通过学习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爱国热情, 弘扬民族精神, 打造民族医学院校体育文化特色。

4.2 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养生是一个大家庭, 包含了许多的健身项目,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应该以国家相关推广政策、已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经验以及民族医学院校自身教学条件为参考依据。健身气功是传统体育养生的一个分支,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4号令中指出: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 呼吸吐纳, 心理调节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满足后SARS时期人们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开展了编创健身气功功法的科学研究, 2003年开始在全国九个试点省市试行推广健身气功新功法, 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努力, 健身气功在群众当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广的项目主要包括: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简称1568工程。目前, 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健身内容也主要是这四个项目。

4.3 课时分配

4.3.1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 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8个课时) 。

理论:4个课时;技术21个课时;考核2个课时, 机动1个课时。

(2) 理论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4个课时) 。

传统体育养生学概述:2个课时;传统养生学基础理论:2个课时。

(3) 技术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表 (21个课时) 。

易筋经:4个课时;五禽戏4个课时;六字诀4个课时;八段锦3个课时。

4.4 考试考核制度

4.4.1 考核

(1) 考核的形式与内容。

1考试形式:分为技术考试、理论考试。

2考试内容:第一, 技术考试:功法演练;第二, 理论考试:功法动作健身原理及要领。

3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执行。

(2) 技术考试评分标准。

技术考试采用10分制进行评分。分为3个分数段, 其中:很好为10~8.00分;一般为8.00~6.00分;较差为6.00分以下。

1动作舒展, 圆活连贯, 刚柔相济, 动静结合, 内外合一、上下相随, 呼吸自然、平稳, 与动作协调一致;神态安静、自然、与动作协调一致;肩、胸、腹微小动作所体现的内动和肢体紧张与放松与技术要领要一致者, 为“很好”。

2凡动作较舒展, 较圆活连贯, 柔和缓慢, 动静相兼, 上下相随。呼吸比较自然、平稳, 与动作协调一致;神态较安静、自然者为“一般”。

3凡动作不舒展, 僵硬不连贯, 动静不分, 上下脱节不协调, 呼吸不自然平稳, 与动作协调一致;神态安静、自然方面差者为“较差”。

(3) 考试的计算。

采用百分制评分, 比例为:

理论成绩:占总分的10%;

平时成绩:占30%;

技术成绩:占60%。

5 结论

从社会背景和学校现实意义来看, 民族医学院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是必然的及可行的, 关于类似研究, 相对较少, 民族医学院校增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 也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急迫性, 可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保健养生意识, 继承传统体育文化, 打造医学院校体育文化特色, 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与分配、考试与考, 该体系是根据民族医学院校实际教学情况设定, 符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参考文献

[1]潘鹏飞.民族院校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探析[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4) .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11

我国学校体育尤其是就职压力大、处于青春期的中高职学校,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适合学生项目,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技能与观念。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学校体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6

传统体育养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体育中开展传统体育养生活动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中学生对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更多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技能和理念。

一、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余亚宇等在《传统体育养生在未来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认为传统体育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保生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征大致有以下五点:(1)培补元气,愉悦身心;

元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人体元气充沛时,后天诸气就可以得以资助,进而脏腑协调,身心便会健康。当人体的元气充沛后,则可以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健康。(2)平衡阴阳,防御疾病;一阴一阳谓之道,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是阴阳的动态平衡,阴阳关系一但遭到破坏,就意味着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传统体育养生能防病治病的机理都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3)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体育养生中的所谓“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的情志活动和气息运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的外在形体活动 。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刚柔明显,但练功方法上都十分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5)适应性强,适合普及;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内容形式多样,而且适应性强,适合各个年龄段﹑各个层次的人进行锻炼。同时,其还可以根据练习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练习时间﹑练习环境等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来增强体质。

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及意义看法各不相同。根据所查文献,本人将其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具有扶正祛邪的功能,二是具有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功能,三是具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四是具有快速消除疲劳的功能,五是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

二、传统体育养生引入学校体育的策略

关于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引进课堂教学的研究为数不多。严小伟等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必要性之分析》中认为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很有必要,其原因是:一﹑传统体育养生可以更好地缓解压力;二﹑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三﹑可以塑造人格,涵养道德。王敬浩认为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应是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传统认知方式﹑掌握传统健身方法﹑养成健身养生意识﹑塑造民族精神等为基本标准。

(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是弘体育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手段。选择在学校传承传统体育养生是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据调查,中高职体育教师都不太了解传统体育养生,只有8%的教师系统学习过,有53%的教师粗略学习过,有39%的教师没有学习过。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是粗略学习过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对此内容没有进行系统学习。只有一桶水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的激情会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体育教师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者,更是知识创新的综合体。这种变化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传授体育知识,还要传授体育文化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传统体育养生能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所以传播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重任已然放到体育教师的肩膀上。

1、提高思想观念意识

据调查,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文化水平都较高,有89%的中高职体育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国家提出了“阳光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健身意识,以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体育教师的观念也要不断地更新,不能只看短期的锻炼效果,应把眼光放远,使学生能掌握锻炼身心﹑陶冶情操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2、提高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现代的体育教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术科技术的传授者,其同样担负着体育文化传授的重任。体育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体育文化和技术,更要让学生树立起关注﹑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意识和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在这个知识快速传播的时代里,教师要具备专业的传统体育养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据调查,有64%的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都是讲解示范。由此可见,教师的讲解示范的重要性。教师动作不规范﹑不到位,学生学习的也是不规范的动作。所以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传统体育专业水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选择﹑加工﹑整合体育资源,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加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适合学生项目

传统体育养生能调节身心健康﹑快速消除疲劳﹑缓解生活压力﹑塑造和谐人格。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设置,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学习传统认知方式﹑掌握传统健身手段﹑养成终身健身意识的良好途径。

但是,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丰富多彩,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项目呢?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资源,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整合,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传统体育项目,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静功锻炼的主要环节是呼吸和意念。而据调查有49%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点浮躁,这就可以通过静功的练习来锻炼学生的意念。

(三)要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体育养生的兴趣,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时代在发展、前进,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水平越来越高,中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工作之余开始寻找释放压力、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而传统体育养生既没有大的运动量,简单易学,又能强身健体,又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放松去释放压力。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传统体育养生学生强身健体的首选,其引入学校体育课是可行的。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多给学生讲解终身体育的益处,多讲解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思想上接受了,才会付诸于行动。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篇12

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不再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第一目标,而是开始关注生活方式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等内容。居于生活质量核心地位的“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另一方面也在为个人健康所面临的种种风险而担忧。包括生活环境恶化、体力活动减少、传染病和恶性病频发,等。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关键,并促动着人们思考如何实现健康。

健康促进理论的提出给人们实现健康提供了新思路。健康促进是WHO于1986年的《渥太华宪章》提出,确切定义是:“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1]。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作了进一步解释:“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2]。作为现代健康的前沿理论,健康促进向人们传递着主动维护、主动改善的积极理念。同时,健康促进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够在以一个目标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多元的途径来实现。WHO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运动,就是旨在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解决影响公民健康的问题,从而达到增进和保护健康,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3]。那么,一切有利于促进人类健康的方式都应该为我们所重视和采纳。

因此,本文对通过传统体育养生手段实现健康促进进行探讨。一方面,传统体育养生符合有利人们健康的基本前提 ;另一方面,传统体育养生符合“治未病”,即主动改善的理念。具体而言,传统体育养生在其理论架构的诸方面均体现着推动大众健康促进的显著优势。于价值上,我国传统养生体育内容丰富,涉及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方面面,在增进人类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4]。于内容上,传统体育养生包括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5]。具备全面、完整的内容结构。于作用机制上,传统体育养生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技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6]。于项目特点上,注重调身、调心、调息的综合锻炼,强调整体。通过“松”和“静”调节精神,提高机体的调整功能和抗病能力[7]。再者,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是建筑在经验和感性基础上的,……。然而,又正因为如此,又使得它摆脱了实验手段的局限和逻辑方法的缺陷,将体育养生文化置于一个纯粹的自我实践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同近代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医学、人体解剖学、生理等迥异的养生理论架构[8]。

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提出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以期获得以传统体育养生推动大众健康促进的有效模式。在构成要件上加以明确,建立一个相对完备、开放的服务型系统。这将是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所面临的设施不足、组织较少、内容欠缺等问题,能够有效拉动体育人口,促进全民体育参与。在健康促进上,有利于推动健康促进策略的实施,能够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促进提供更多选择,促使人们长期可持续参与,实现健康促进过程,提升健康素质。再者,该体系有利于满足群众的体育需要、健康需要,有利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健康,减少医疗支出,提升生活质量,避免社会健康问题的滋生,进而推动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

2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是一个基于传统体育养生为服务手段的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9]。其体现的特点:一、体系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构成的;二、体系之间的各个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三、作为一个整体,它执行着特殊的功能[10]。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传统体育养生健身体系是由若干个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

2.1 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有完整而有序的内部架构。因此,结合系统论方法,依据“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最优化五个基本原则”[11],并结合其他服务型体系的有关特征。将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内容界定为:以我国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实现大众的健康促进为目标,以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为主要服务手段,以基于传统体育养生的项目特征和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所建立的内容、层次和管理体系为保障,立足实现大众群体的健康促进。

同时,这一框架,将重点考虑不同群体的身心特征,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现实情况,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从而有效的利用传统体育养生手段,建立一个相对完善且实效的服务型体系,提供适合于我国大众的传统体育养生健身服务,在有效拓宽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的同时,实现大众的健康促进。

2.2 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系统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目标,并将其作为促进“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12]。那么,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传统体育养生保健体系也必须与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符,立足促进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这是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价值所在,亦是该体系的评价基准。因此,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是一个完善的、有效的、能惠及广大群众的养生健身体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所构建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包含服务、保障、管理三个基本系统。以服务系统为主体,保障系统作后盾,管理系统为综合统筹。

2.2.1 服务系统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其价值是通过服务大众实现的,服务是该体系的主体部分。服务的实质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需求为目的,其核心的操作对象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13]。那么,传统体育养生体系若要以最佳方式服务于大众的健康促进,就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综合需求,供给他们参与传统体育养生以实现健康促进所需的相关要件。基于健康促进的核心目标,并结合群众参与体育养生活动的一般特征,所提供的服务应包括技术服务、组织服务、物质服务、信息服务四大部分。其中,技术服务主要是向大众提供科学合理且适合参与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内容,包括技术指导、活动指导、竞赛指导等专业化要求较高的技术型内容。组织服务主要包括团体组织建设、组织管理、群体活动组织等涉及群体性的服务内容。物质服务主要体现在环境与支持方面,包括场地服务、设施供给、资金支持等涉及条件支持的服务内容。信息服务主要指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信息供给,包括理论指导、健身观念、科研知识、信息交流等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的信息支持。这些内容是传统体育养生体系为人们供给服务的基础,亦是人们通过传统体育养生实现健康促进的前提。只有通过它们的有序组合并合理运行,方能保证传统养生保健体系中服务系统的价值呈现。

2.2.2 保障系统

保障系统是构建传统体育养身体系的基础。它以服务群体为核心,提供着服务对象所需的系列保障,使体系的服务功能和服务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在保障服务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上,它还承担着对整个体系的不断完善。具体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保障、法制保障、人才保障、舆论保障、科技保障、评价与监督等方面。首先是物质保障方面,其内容主要是保障服务系统的物质供给,形成良好的支持性环境,使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器材、资金等硬件方面有所保障。法制保障方面,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制定,形成有利于体系运作的良好环境,实现依法管理、有序运行的局面。在人才保障方面,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素质提升等,培养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涉及技术、组织、信息等诸多层面的可持续供给,在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舆论保障则主要体现在媒介宣传上,即通过一定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使广大群众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对实现健康促进的有效性和对个人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科技保障方面,主要指相应的科研支持,即通过加强对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理论研究,提升整个体系的服务水平。在评价与监督方面,包括评价与检查、表彰与奖励、信息收集与反馈等方面。通过多层次的监督与评价,促使信息及时准确的得以反馈,并实行有效的奖惩机制,有利于整个体系的不断完善。

2.2.3 管理系统

相对完善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是由目标一致而功能不同的众多要件构成,只有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整体效能,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良好运行。具体而言,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管理机制、管理内容、法规建设。首先是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基于我国国情及供求理论,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保健体系构建立足于服务大众,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因此,其供给主体只能是我国政府的体育职能部门。这也决定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即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具体的体育职能部门负责管理,社会团体和体育组织广泛参与,并注重发挥服务对象的自我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主要是对服务系统和保障系统的统筹管理。服务系统和保障系统均是由若干个各具功能的小系统构成。管理系统承担着对服务系统和保障系统的控制与调整,使其融为整体,并形成有序、互益的运行模式,其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和系统运作的最优化。在法规建设方面,主要指对相关法规的制定。这也正是管理系统之所以能够保证整个体系合理运作的关键。当前,已有体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国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系统的运作。传统体育养生体系作为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运作系统,在已有的体育法制框架下,还需要一些有针对性的法规支持。这也是管理系统的职能所在。

3 结语

传统体育养生,包括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项目,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仍然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其内容丰富,价值多元,将其进行整合,服务于我国广大群众,将很好的促进大众群体的全面健康。本文所讨论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是以服务大众健康为核心。因此,其基本内容是以我国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健康促进为服务目标,以传统体育养生健身方法为具体手段,以基于传统体育养生建立的服务、管理、保障系统为基础,构建大众的传统体育养生服务体系。再者,在健康促进的视野下审视传统体育养生对促进大众健康的价值,并以此来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大众的健康促进提供新的方式,推动全民体育的开展,促进全民健康的提升,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状况和大众健康促进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系统论的理论方法,从理论框架的层面提出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构建。确立以我国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健康促进为服务目标,以传统体育养生健身方法为服务手段,以基于传统体育养生建立的服务、管理、保障系统为基本系统,形成一个相对完备、开放的服务型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健康。

上一篇:心理疏导机制下一篇:题库管理的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