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力系统

2024-10-16

农村电力系统(精选12篇)

农村电力系统 篇1

1 农村变电所在农村电力系统中的地位

送电线路的电压一般都很高, 用户不能直接应用, 需要降压变电所的降压变压器降低到对用户适宜的电压, 再经配电线路供给用户使用。另外, 农村小电厂发电机发出来的电, 电压一般都很低, 不能输送到较远的用户那里去, 需要升压变电所的升压变压器把电压升高以后, 才能经过送电线路把电能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去。我们把这些不同电压等级的农村电力线路及其所连接的各种电压等级的升压、降压变电所称之为农村电力网 (或农村供电网) 。农村电力网仅包括线路和变电所。由发电厂的电气设备、农村电力网和用户的用电设备共同组成的统一体, 我们把它称之为农村电力系统。农材变电所的具体作用和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汇集电能。将大电力系统和小火电厂、小水电站的电能, 汇集到变电所的母线上。

1.2 变换电压和分配电能。

例如, 将35k V或63k V的电能, 通过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变成10k V的电压再由几条10k V的配电线路把电能分别送到不同的供电区去。

1.3 控制和调整电压质量。

例如, 调整变压器的电压分接头, 装设调压器或电力电容器等, 使母线电压保持在规定的数值上。

1.4 通过隔离开关、断路器 (开关) 对线路、

变压器或其它设备 (调压器、电力电容器、消弧线圈等) 进行投入运行和退出运行的操作。

1.5 对供电范围内的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

1.6 进行各种电参数 (电压、电流、功串、电能、功率因数等) 的显示和记录。

2 对变电运行人员的要求

农村变电所的安全运行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电能的产、供、销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 在发电到用电的各个环节中, 假如有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事故, 都将会造成损失。如果在电力网中发生重大事故, 不仅给电力企业的设备和人身造成损害, 还会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用电, 甚至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现在, 由于生产的发展, 对安全、连续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 运行人员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因此, 变电运行人员必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运行人员在值班时, 要集中精力对待运行中的每项工作;要准时上班, 认真做好接班工作;接班前和值班中不喝酒, 当值、监盘时不打磕睡;在值班时不看电视、不阅读与值班无关的书报;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 不离开工作岗位等。对变电运行人员在技术业务上的主要要求是:熟悉本变电所的电气主接线和各种运行方式以及与本变电所有关的电力网及系统情况;熟悉本变电所内各种一、二次电气设备的规范、用途、特性;特别要熟悉哪些设备是一类, 哪些设备是二、三类, 一定要掌握二、三类设备的缺陷之所在;熟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各种运行规程的有关部分;会使用各种安全工具和电气测量仪表;掌握变电所的生产运行过程;能正确处理运行中常见的事故和日常业务工作。

3 变电所运行工作的主要内容

3.1 值班工作。

值班工作的第一项是交接班。交接班是上一班工作的总结和下一班工作的开始, 是搞好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交接者必须交得详细, 接班者必须接得消楚。交接班工作双方必须认真对待, 绝对不能马马虎虎。

3.1.1 交接班的主要内容有:

a.运行方式要与操作模拟扳相核对, 了解与本变电所有关的系统运行方式;b.负荷及其变化情况;c.设备的交接、验收及缺陷情况;d.工作票的交接;e.各种表计及信号是否正确;f.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运行及变动情况;g.现场接地线组数及位置情况;h.各种记录簿的记录情况;i.设备的检修及作业情况;j.文明生产恬况。

3.1.2 接班后应注意的事项:

a.现场作业情况、设备缺陷情况和操作任务要清楚;b.根据本值运行方式变动、设备检修、设备缺陷处理、倒闸操作、气候变化等情况, 做好事故预想;c.如果在电气设备上有工作任务时, 值班员应严肃认真地审核工作票所列的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 是否符合现场情况。

3.2 倒闸操作和填写操作票。

倒闸操作是变电所运行值班人员基本的工作任务, 要想正确安全地完成倒闸操作任务, 首先要正确填写操作票。倒闸操作必须履行操作票的填写、审查、预演、执行等手续, 并要认真执行监护制度。倒闸操作是变电所运行中较为复杂的技术工作, 所以要认真对待, 练好基本功, 避免误操作, 以实现安全运行的目的。

3.3 设备的正赏巡视和特殊巡视。

值班人员必须按上级颁发的有关规程和本变电所的现场运行规程认真进行设备巡视。巡视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缺陷及时处理, 保证设备在正常状态下运行。假如不能及时发现缺陷将会威胁安全运行, 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就会发生, 小事故会变成大事故。所以, 运行值班人员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巡视工作。

3.3.1 正常巡视设备的主要内容:

a.设备各导电部分接点接触是否严密, 是否有发红发热, 有热气流和氧化现象;b.套管、绝缘子、瓷棒等瓷件是否有裂纹, 有无放电现象;c.变压器各部位运行是否正常, 无异音, 温度表指示是否正常。d.有油设备无渗油、漏油和喷油现象;油位是否合适, 油色是否正常, 带有呼吸器者矽胶是否变色;e.运行设备的声音是否正常、有无放电声;f.导线有无断股, 有无挂落杂物, 导线弛度是否适当;g.架构有无倾斜、基础有无下沉;接地线是否符合规定;h.所有仪表、信号、指示灯是否正确;继电保护、直流装置、警报装置是否良好, 与正常运行情况是否相符。

3.3.2 特殊巡视设备的主要内容:

a.雪天巡视应注意:导线覆冰及设备端子、接头处的落雪有无特殊溶化, 套管、绝缘子上是否有冰溜, 积雪是否过多, 有无放电现象;b.大风巡视应注意:母线及引线的摆动是否过大, 端子是否松动, 设备位量有无变化, 设备上及其周围有无杂物;c.雷雨后巡视应注意;套管、绝缘子、避雷器等瓷件有无外部放电痕迹, 有无破裂损伤现象。避冒器、避雷线.避雷针的接地引下线有无烧伤痕迹, 并记录避冒器放电记录器的动作次数;d.雾露小雨及雨后巡视应注意:套管、绝缘子、母线有无放电现象, 设备接点处有无热气流现象;e.高蜂负荷巡视应注意:设备接点及导线有无发红过热现象及热气流现象;f.气温突然变化时巡视应注意:有油设备的油面和导线弛度有无变化, 变压器、油断路器 (开关) 、电容器的套管有无变化, 各开关电器是否在良好状态;g.断路器故障跳闸后巡视应注意:断赂器是否喷油, 油色、油位有无突然变化, 接线端子是否松动或过热, 机械部分有无损坏现象。

3.4 正确执行调度命令。

农村变电所是电力网的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电力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必须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要顾全大局, 识整体, 绝对不许各自为政。值班人员接到调度命令, 要做好记录, 并复诵无误后执行, 任何形式的拖延和拒绝执行都是不能允许的。对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错误命令不能执行, 但必须申述理由, 向上一级领导汇报, 由上一级领导裁决。

3.5 监盘和抄表。

在有人值班的变电所内, 监盘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的监盘心以通过各种仪表的指示来判断变电所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准确及时地抄表, 为编制安全经济运行方式提供了依据。根据记录可以开展运行分析, 从中发现问题, 以便及时改进;长期的运行记录资料, 还是编制计划和远景规划的重要依据。在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内, 也应按规定定期抄表。

3.6 做好保管工作。

值班人员要做好各种备品备件、安全用具、电气测量仪表的保管工作;正确填写各种记录簿和指示图表。

参考文献

[1]董振环, 乔莉, 李小平.农村35kv小型变电站的作用分析[J].电气应用, 2005 (6) .

农村电力系统 篇2

国经贸电力[1999]297号

关于印发《山东省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国家经贸委原则同意《山东省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重大措施。你委要在省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农电体制改革的组织、指导和检查工作,把改革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县乡一体化管理,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建立起符合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电体制。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六日

山东省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实施方案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二日)

按照《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电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发〔1999〕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农电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我省对农村电力实行的是直供直管和趸售管理两种模式,主要是趸售管理。直供直管县供电单位不实行独立核算;趸售县供电单位是独立核算单位,其人、财、物管理权在当地县政府,省和市地电业部门对其进行行业管理。我省现有135个县(市、区)供电单位,其中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直供直管的46个,实行趸售管理的89个。全省现有2053个乡镇供电站,都是县供电单位统一核算的内部机构,其中属直供直管县供电单位管理的452个,趸售县供电单位管理的1601个。全省有用电村89163个,目前是由乡镇供电站抄表收费到村,再由村电工抄表、收费、管理到农户。全省现有农电职工68358人、农村电工130071人,其中趸售县供电单位职工62936人。

到1997年底,全省县及县以下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52座,变电容量1084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352座,变电容量865万千伏安;高压线路16.5万千米,低压线路24.1万千米。全省农村人均拥有变电容量0.23千伏安、高低压线路0.0048千米、配电容量0.27千伏安。1997年全省县及县以下用电量为37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5%,其中农村用电量为200.3亿千瓦时,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量为58.4亿千瓦时。全省低压网损超过12%的村有41845个、超过18%的村有26041个。10千伏以下配电网平均力率为0.70,比国家要求的0.85低0.15。全省农村平均低压损耗费用占农村实际到户电价的比重为30.53%。通过清理整顿,目前我省实际到户电价为:农村居民生活用电0.6408元□千瓦时、农业生产为0.6942元□千瓦时、工业电价为0.7924元□千瓦时。

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省农村电力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电力管理 1

体制不适应农村电力发展的需要,政企不分,责任不清,农村电力市场比较混乱。二是不少趸售县供电单位“以电养人”的现象突出,人员过多,加大了供电成本。三是现行电力成本负担办法,造成农村用电承担了较高的线损和变损。四是落后的农村电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五是趸售县供电单位缺乏大电网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有的县供电单位管理水平落后。由于上述原因和问题,造成农村电价过高,加重了农民用电负担,直接影响了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因此,我省农电体制必须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农电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我省农电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围绕电力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以加强对县供电企业的管理、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为目的,坚持政企分开,减少中间环节,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农村电力市场,整顿农村电价,逐步实现城乡电网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价格,使我省农村电力建设与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农电体制改革的原则是:坚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和大电网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加大县级政府监督农电(包括农村电价)工作的责任,加大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农电的责任;坚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县供电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科学定编,减人增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坚持对电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坚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相结合,整顿农村电价与规范农村用电秩序相结合,加强农电管理与改善服务相结合;正确处理好电力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电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中央电力企业与地方电力企业的利益关系。

三、农电体制改革的目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理顺并建立符合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电体制,完成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范农村用电秩序,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一县一公司并实现县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改造成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争取2002年前基本完成。趸售县改革实施过程中采取分步走的办法,首先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对趸售县供电企业实行代管,争取1999年5月份完成;在代管的基础上,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上划直管或股份制试点;通过试点,在2002年前基本完成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公司改制。将乡镇供电站全部改为县供电企业的供电营业所,规范和完善乡镇供电营业所的管理,2001年完成。

农村电力营销管理。2002年全面实现“五统一”(统一电价、统一发票、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三公开”(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公开),县供电企业销售、抄表、收费、服务到户的“四到户”管理。

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到2000年,全省农村电网高压线损率降到10%以下,低压线损率不超过12%。解决1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供电“卡脖子”和高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超合理范围等问题,更换高耗能变压器。35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变压器能够达到N-1原则,各电压等级的容载比达到电网规划导则要求。配电可靠率达到99%以上,电压合格率达到90%以上。10千伏以下配电网力率平均达到0.85。

农村电价管理。清理整顿电价,取消一切“乱加价、乱收费”,加快城乡同网同价步伐。在不考虑新机组还贷、城网改造、企业改制加价等因素的前提下,按全省123.68亿元的农

网改造资金规模测算,2001年初,实现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为0.495元□千瓦时,2002年初,实现全省城乡分类用电同网同价为0.59元□千瓦时。

四、农电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县级管电机构和供电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由县(市、区)经贸委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供电企业行使企业经营职能,2000年基本完成。

2、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按照“县为实体”的改革方向,逐步改造成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子公司。1999年选择3个县进行试点,2000年前全面推开,2002年基本完成。其承担的乡及乡以下农村电网维护管理费用,由物价部门据实从严核入电网供电成本,并通过相应调整目录电价解决。

为调动地方改造农网的积极性,直供直管县的电力资产,按照国发〔1996〕48号文件精神,凡属在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后由地方财政出资或利用国家规定的电力建设资金建设形成的,可以由地方政府享有所有者权益。

3、趸售县供电企业在1999年5月份完成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代管。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当地县级政府与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签订对趸售县供电企业全面实施运营管理的协议。代管期间县(市、区)供电企业的产权隶属关系、财税体制、趸售方式不变。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代管的主要职责:在征求当地党委、政府意见的基础上,会同当地组织部门对县供电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察,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任免;负责人员及工资总量控制,并对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农村电价电费等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负责代管县供电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减人增效及再就业工程,采取多种形式,使代管供电企业三年分流一半人员,并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解决农村电网薄弱等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

在代管的基础上,按照自愿的原则,从1999年开始选择有条件的趸售县供电企业进行上划直管或股份制改组试点。通过试点,可以成建制地先上划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直管,并逐步改造成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也可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前基本完成。

4、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县供电企业对乡镇供电站的管理。我省乡镇供电站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规范和完善乡镇供电站的管理,将乡镇供电站改为县供电企业的供电营业所,负责所辖范围内的高低压供电管理、电力营销管理和人员管理等工作,切实搞好农村用电管理和服务。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采取自愿上交、无偿划拨的方式,一律移交县供电企业管理,并由县供电企业负责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和运行维护管理。1999年分别从直供直管县和趸售县供电企业中选择10个乡镇供电站进行改革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全面推开,2001年基本完成。

5、整顿农村电工队伍,规范服务行为。农村电工全部由县供电企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择优聘用。经过考核符合标准的,一律持证上岗,并纳入县供电企业的合同管理。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录用。

6、建立规范的抄表收费制度。1999年全面推行“五统一”、“四到户”和“三公开”,农村用户要实行一户一表,并由供电所直接抄表到户,2002年全面实现。供电企业要加大用户电能表等计量器具的投入,提高表计的准确性,并实行统一管理。计量器具准确性由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监督。农村用户按照国家规定的电价和表计电量交纳电费,有权拒交超过表计电量和电价外的一切收费。

7、改革农电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进程。逐步改变现行农村电力成本负担办法,对农电成本实行统一核算、社会公平负担。取缔一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价外加价和附加收费,积极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2001年初,实行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2002年初,实行全省城乡分类用电同网同价。

8、加大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资力度,提高农网装备水平。电力企业要积极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融资,筹集改造资金,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市地县人民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力度。农网建设与改造要大力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采用损耗低、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的适用技术和设备。新建农电设施应纳入电力规划,由电力企业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农网建设与改造要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负责资金筹措、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还贷。农网改造贷款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统借统还,农网改造投资的偿还在全省电网均摊。

9、加强农村电力管理。要严格落实农电管理责任制,县级人民政府应对本县农村电价进行有效监管,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村电价水平,切实减轻农民电费负担。供电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和规定,坚决杜绝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行为;严禁代征代收各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价外收费。要巩固电价清理整顿成果,加大措施,防止反弹;对违法加价、收费,一经查出公开曝光,并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县供电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实行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组织实施农电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大、任务重,必须按照国家经贸委、国家电力公司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本省的实际出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稳妥推进、逐步到位。

(一)成立由山东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经贸委、电力局、计委、财政厅、物价局、国资局参加的省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各市地也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组织、指导和协调,保证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电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由山东省经贸委与省电力局负责组织实施。趸售县供电企业的上划直管或股份制试点,由省经贸委会同计委、财政厅、物价局、国资局、地税局、电力局等部门制订试点办法。

(三)为保证全省农电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1998年12月31日山东省政府第18次省长办公会议纪要,从1998年11月2日起暂时冻结趸售县供电企业的人员和资产。

低端品:靠系统打赢农村战 篇3

农村音差异化战略掌控制高点

做正确的事,远比把事做正确重要得多。任何成功的营销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营销战略基础之上,否则容易导致南辕北辙,甚至加速企业灭亡。如果非常可乐不是选择“两乐”的薄弱环节——农村市场,即便营销工作做得再完美也不会有今天的胜利。

1.又一个“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胜利。

在中国农村集市,许多中小型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化妆品充斥摊头,农村市场简直成了“李鬼天下”,真正的“李逵”无处生存。真正的高价名牌农村人买不起,也买不到。

农村市场呼唤属于自己的低价名牌。T率先发现了这个商机,并果断舍弃了日化行业普遍采用的高利润策略,以超低价格吸引了农村消费者。农村消费者在使用T时有很强烈的“实惠名牌”认同感,并没有城市消费者“中低档”的感受。

2.这是一次差异化竞争的选择。

T在调研后发现,国际日化巨头在农村市场的营销力量非常薄弱,在短时间内,其营销网络还无法触及三级市场。农村市场除大宝占领了洗面奶领域外,竞争对手的力量并不强大。就像非常可乐选择主攻农村市场那样,T果断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3.品牌延伸始终围绕核心竞争力——蛇制品进行。

T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蛇制品专家”的印象。因此,当T通过化妆品对日化行业细分时,始终坚持围绕“蛇制品”进行产品延伸,由此形成了与其他日化产品明显的差异化。

而同省的另一家日化企业,也是由保健品延伸到化妆品,产品结构、营销模式和发展历程几乎与 T完全一样,但是由于缺乏品牌核心竞争力,没有给消费者留下特别深的印象。T在战略上无疑取得了竞争的制高点。

系统化营销策略提升综合战斗力

1.“低价格、高质量”是农村杀手锏。

T推出零售价为一元的蛇油膏,以超低的价格和优质的质量,立刻俘获子农村消费者的心。“一元蛇油膏”成为了许多农村消费者认可并传播T品牌的最好媒介,T因此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价格为一元的小包装蛇油膏是T的一个产品,但它充当了试用装的角色。T的零售价格普遍低于其他日化产品30%以上,有的甚至低于50%以上,比如200ML的洗发水仅售8.9元。那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这么低的价格要想赚钱,只能靠成本控制了。

2.“全覆盖式”产品线降低了成本。

目前T日化产品有近300个品种,已经覆盖了洁齿、洁肤、护肤、香水、美发、洗涤等日化六大子行业。T以蛇制品为核心的“全覆盖式”产品线,提高于蛇原料的利用价值,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全覆盖式”产品线在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广告费用、终端费用和促销费用等方面降低了单产品的平均营销成本。制造和营销成本的降低为T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本竞争战略提供了根本支持。

国内许多营销专家一提“价格战”就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企业的无能表现。价格战不是不能用,关键是企业的内外资源是否适合价格战。格兰仕、奥克斯等企业都是在价格战中不断壮大。T的利润率低于其他日化企业,但它靠的就是“薄利多销”。

3.“终端为王”出销量。

T终端策略的三套组合拳为“大硬终端+密软终端+频终端促销”。

在山东东阿县城人气最旺的超市,T在硬终端上占居了日化1/5以上铺货位置,并且各种终端宣传品非常醒目、陈列生动化做得非常到位。

在山东全省,T山东分公司直聘的商场促销队伍高达2000多人,他们一直活跃在全省140多个县级超市里,而且因为产品线宽,T几乎每周都可以拿出一个产品做特价。

T还顺势推出免费蛇技表演,在大型商超门口和秋收大型物资交流会上进行路演,比美女劲舞更有杀伤力。

4.强有力的执行力。

像T这样庞大的营销队伍,如果失去强有力的管理,将会是一盘散沙。

营销管理采用预算制,每月根据三项指标进行综合排名:回款达成率、地区人均消费指数和利润率。

每月两次以省级公司为单位召开地区经理会议,交流先进经验,加强培训,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出解决办法。

为提高营销人员积极性,T进行了机制改革,变直营分公司为独立承包经营分公司。分公司经理有了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使“责”、“权”、“利”三者实现了有效统一。

某办事处在承包前电话费每月高达2000多元,承包后采取短信和集团手机用户等方式使电话费降到600元,而销售业绩上升了30%。

T的“短信即时激励”值得学习和推广。T从孩子痴迷电子游戏得到启发——人人需要即时激励。即时激励要比月度激励和年度激励效果明显得多,成本也低得多。T的每个销售人员都会把自己取得的小成绩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立即发送给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不但使公司全体人员共享喜悦互相激励,而且使落后的人员得到了鞭策,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性工作氛围。

在一次对T的调研中,T山东公司总经理告诉笔者:执行力就是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能做到。他给笔者算了一笔小账,T的商超促销员一直与其他竞争对手促销员错开午餐时间,这时只要顾客想购买日化产品,我们就能够促使顾客最终选择T。仅这一个小小的与众不同就使山东公司每月多增加20多万元销售收入。

农村电力系统 篇4

1 农村配电网的现状

目前公司系统农村电网主要以中低压电网为主, 一般采用110千伏以下的电压。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在网络结构、整定原则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首先各个地区电网存在较多的不规则接线形式, 这给整定配合、拓扑识别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其次, 农村电网结构特点不同, 所配备的保护类型也不尽相同, 整定计算工作人员所选用的整定原则和考虑的问题也不一定相同, 因而在整定原则的选取上也更多样和灵活。再次, 在运行方式上, 同时存在环网运行和开环运行, 这对求取极端运行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继电保护的原理及类型

继电保护装置就是在供电系统中用来对一次系统进行监视、测量、控制和保护的自动装置。它能反应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 并使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其基本任务是自动、迅速、有选择性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 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到破坏, 保证其它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另外, 它还能反映出电气元件的不正常运行状态, 并根据运行维护的条件, 发出信号、减负荷或跳闸。在电力系统中, 一旦出现短路故障, 就会产生电流急剧增大, 电压急剧下降, 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角发生变化。以上述物理量的变化为基础, 利用正常运行和故障时各物理量的差别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原理和类型的继电保护装置, 如定时限过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电流、速断保护等, 反映电压变化的电压保护, 有过电压保护和低电压保护, 既反映电流变化又反映电流与电压之间相位角变化的方向过电流保护, 用于反应系统中频率变化的周波保护, 专门反映变压器温度变化的温度保护等。

3 农村电网系统继电保护的主要措施

继电保护是任何一个配电系统中最基本的继电保护类。一是, 电流速断保护对于反应于短路电流幅值增大而瞬时动作的电流保护。电流速断保护具有简单可靠, 动作迅速的优点, 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缺点是不可能保护线路的全长, 并且保护范围直接受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当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很多, 或者被保护线路的长度很短时, 速断保护就可能没有保护范围, 因而不能采用。但在个别情况下, 有选择性的电流速断也可以保护线路的全长。二是,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 由于有选择性的电流速断保护不能保护本线路的全长, 因此可考虑增加一段带时限动作的保护, 用来切除本线路上速断保护范围以外的故障, 同时也能作为速断保护的后备, 这就是现实电流速断保护。对这个保护的要求, 首先, 是在任何情况下能保护本线路的全长, 并且具有足够的灵敏性;其次, 是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 力求具有最小的动作时限;在下级线路短路时, 保证下级保护优先切出故障, 满足选择性要求。三是, 定时限过流保护, 作为下级线路主保护拒动和断路器拒动时的远后备保护, 同时作为本线路主保护拒动时的近后备保护, 也作为过负荷时的保护, 一般采用过电流保护。过电流保护通常是指其启动电流按照躲开最大负荷电流来整定的保护。

4 继电保护的维护措施

4.1 抓好继电保护的验收工作

继电保护调试完毕, 应做好全面的验收工作, 然后提交验收单由相关管理单位组织检修、运行、生产等部门进行保护整组实验、开关合跳试验, 合格并确认拆动的标志, 接线、压板已恢复正常, 现场文明卫生清洁干净之后, 在验收单上签字。保护定值或二次回路变更时, 进行整定值或保护回路与有关注意事项的核对, 并在更改簿上记录保护装置变动的具体情况更改负责人, 值班负责人签名。保护主设备的改造还要进行试运行或试运行试验, 如差动保护更换, 就应作六角图实验, 合格后方可投运。

4.2 严格继电保护装置及其二次回路的巡检

巡视检查设备是及时发现隐患, 避免事故的重要途径, 也是电网值班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除了交接班的检查外, 班中安排一次较全面的详细检查。对继电保护巡视检查的内容有:保护压板、自动装置均按调度要求投入开关、压板位置正确;各回路接线正常, 无松脱、发热现象及焦臭味存在;熔断器接触良好;继电器接点完好, 带电的触点无大的抖动及烧损, 线圈及附加电阻无过热;分别无开路、短路;指示灯、运行监视灯指示正常;表计参数符合要求;光字牌、警铃事故音响情况完好;微机保护打印机动作后还应检查报告的时间及参数, 当发现报告异常时, 及时通知继保人员处理。

5 提高继电保护运行操作的准确性

(1) 运行人员在学习了保护原理及二次图纸后, 应核对、熟悉现场二次回路端子、继电器、信号掉牌及压板。严格“两票”的执行, 并履行保护安全措施票, 按照继电保护运行规程操作。每次投入、退出, 要严格按设备调度范围的划分, 征得调度同意。为保证保护投退准确, 在运行规程中编入各套保护的名称、压板、时限、保护所跳开关及压板使用说明。由于规定明确, 执行严格, 减少运行值班人员查阅保护图的时间, 避免运行操作出差错。

(2) 特殊情况下的保护操作, 除了部分在规程中明确规定外, 运行人员主要是通过培训学习来掌握的。要求不能以停直流电源代替停保护;有关PT的检修, 应通知继保人员对有压监视3YJ接点短接与方向元件短接;用旁路开关代线路时, 各保护定值调到与所代线路定值相同;相位比较式母差保护在母联开关代线路时, 必须进行CT端子切换。特别要注意启动联跳其它开关的保护, 及时将出口压板退出。常见的有:100MW发电机组单元式接线的高压厂变差动、重瓦斯保护联跳主机、主变开关保护;母线失灵跳主变、线路开关保护;线路过功率切机保护;主变零序一段跳母联开关保护;厂用备用分支过流跳各备用段保护等。

(3) 发现继电保护运行中有异常或存在缺陷时, 除了加强监视外, 对能引起误动的保护退其出口压板, 然后联系继保人员处理。如有下列异常情况, 均应及时退出:

母差保护。在发出“母差交流断线”、“母差直流电压消失”信号时;母差不平衡电流不为零时;无专用旁路母线的母联开关串代线路操作及恢复倒闸操作中。

距离保护。当采用的PT退出运行或三相电压回路断线时;正常情况下助磁电流过大、过小时;负荷电流超过保护允许电流相应段时。

高频保护。当直流电源消失时;定期通道试验参数不符合要求时;装置故障或通道异常信号发出无法复归时;旁母代线路开关操作过程中。

瓦斯保护。在变压器运行中加油、滤油或换硅胶时;潜油泵或冷油器 (散热器) 放油检修后投入时;需要打开呼吸系统的放气门或放油塞子, 或清理吸湿器时;有载调压开关油路上有人工作时。

微机保护。总告警灯亮, 同时4个保护 (高频、距离、零序、综重) 之一告警灯亮时, 退出相应保护;如果两个CPU故障, 应退出该装置所有保护;告警插件所有信号灯不亮, 如果电源指示灯熄灭, 说明直流消失, 应退出出口压板, 在恢复直流电源后再投入;总告警灯及呼唤灯亮, 且打印显示CPU×ERR信号, 如CPU正常, 说明保护与接口CPU间通讯回路异常, 退出CPU巡检开关处理, 若信号无法复归, 说明CPU有致命缺陷, 应退出保护出口压板并断开巡检开关处理。

重合闸。在线路开关事故跳闸次数超标时, 一般110k V少油开关允许5次, 220k V少油开关允许7次;LW系列110k VSF6开关65次, 220k VSF6开关50次, 否则, 开关要大修;系统短路容量增加, 断路器的开断能力满足不了一次重合要求时;无压检定的电压抽取装置故障或同期检定来自母线PT的二次电压不正常时;断路器的气压或油压降低到不允许重合闸运行的数值或已闭锁时。

6 搞好保护动作分析

保护动作跳闸后, 严禁随即将掉牌信号复归, 而应检查动作情况并判明原因, 做好记录。在恢复送电前, 才可将所有掉牌信号全部复归, 并尽快恢复电气设备运行。事后做好保护动作分析记录及运行分析记录, 内容包括:岗位分析、专业分析及评价、结论等。凡属不正确动作的保护装置, 及时组织现场检查和分析处理, 找出原因, 提出防范措施, 避免重复性事故的发生。

7 加强继电保护的技术改造

(1) 针对直流系统中, 直流电压脉动系数大, 多次发生晶体管及微机保护等工作不正常的现象, 将原硅整流装置改造为整流输出交流分量小、可靠性高的集成电路硅整流充电装置。针对雨季及潮湿天气经常发生直流失电现象, 首先将其升压站户外端子箱中的易老化端子排更换为陶瓷端子, 提高二次绝缘水平。其次, 核对整改二次回路, 使其控制、保护、信号、合闸及热工回路逐步分开。在开关室加装熔断器分路开关箱, 便于直流失电的查找与处理, 也避免直流失电时引起的保护误动作。对缺陷多、超期服役且功能不满足电网要求的35KV以下线路保护的要求时应及时更换微机线路保护。从而保证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 达到提高系统稳定的作用。

(2) 技术改造中, 对保护进行重新选型、配置时, 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及快速性, 其次考虑运行维护、调试方便, 且便于统一管理。优选经运行考验且可靠的保护, 个别新保护可少量试运行, 在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运用。

(3) 110千伏以下线路两套保护优选不同原理和不同厂家的产品, 取长补短。这就不致因一个厂研制、制造的两套保护在同一特殊原因时, 同时误动或拒动。针对微机、集成电路型保护性能优越、优点突出, 但抗外界干扰能力差的特点, 交、直流回路选用铠装铅包电缆, 两端屏蔽接地;装置接地线保证足够截面且可靠、完好;抗干扰电容按“反措”要求引接。

(4) 现场二次回路老化, 保护压板及继电器的接线标号头、电缆标示牌模糊不清及部分信号掉牌无标示现象, 应重新标示, 做到美观、准确、清楚。组织对二次回路全面检查, 清除基建遗留遗弃的电缆寄生二次线, 整理并绘制出符合实际的二次图纸供使用, 杜绝回路错误或寄生回路引起的保护误动作。

8 结语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可靠性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电力工作者必须重视继电保护可靠性的研究工作, 进一步提高电力人员自身的综合技能, 定期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保养, 并根据不同的条件与环境进行完善电网继电保护工作, 从而为经济发展及大众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摘要:继电保护是农村电力系统电能分配的关键环节, 对电力系统日常的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通过介绍农村电力系统的现状, 重点探讨了农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并就如何加强继电保护提出了技术改造措施, 以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刘祥, 刘洁.关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的研究[J].科技资讯, 2013 (12) .

农村电力系统 篇5

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

国发[199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重大措施,对开拓农村市场、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项改革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电力企业要结合实际,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任务。国家经贸委作为电力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指导和检查,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九年一月四日 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意见

(国家经贸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为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使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落到实处,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快农电体制改革和加强农电管理的必要性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农电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电力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电力发展需要;落后的农村电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电管理事权不明、责任不清,农村电力市场混乱;农电职工队伍庞大,人员过多;农村电价奇高,农民不堪重负。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

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对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家电市场,推动城乡电力一体化管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实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见。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规范管理、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有序进行、分 步实施。

(一)指导思想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围绕电力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村电气化、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坚持政企分开,减少中间环节,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乡(镇)电管站和农村电力市场,整顿农村电价,使我国农村电力建设与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原则

1.农电改革与发展要与我国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深化农电体制改革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相结合,整顿农村电价与规范农村用电秩序相结合,加强农电管理与改善服务相结合。

3.加大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监督管理农电(包括农村电价)工作的责任,加大各级电力公司经营管理农电的责任。

4.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电力企业的关系,中央电力企业与地方电力企业的利益关系,电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三、目标与措施

(一)目标

用三年左右时间,理顺并建立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3 平的农电体制,完成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范农村用电秩序,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

——在农电管理体制上,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并实现县(市)乡(镇)电力一体化管理。

——在农村电网改造上,要使农村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上一个台阶,损耗降到合理水平,实现安全可靠供电。

——在农村电力营销管理上,逐步实现电力企业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四到户”管理。坚决杜绝“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的现象。

——在农村电价管理上,实行农村电价与城市电价的统筹安排,社会公平负担,首先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然后实现其他用电的同网同价。

(二)措施 1.管理体制方面。

(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县级管电机构和供电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由县经贸委(经委、计经委)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供电企业要成为独立核算的实体,行使企业经营职能。存在多家供电企业的,要按出资关系,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2)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将乡(镇)电管站改为县级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或营业所,其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 产可采取自愿上交、无偿划拨的方式由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并由其承担维护管理责任。

(3)对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要逐步改造成为省(区、市)电力公司的子公司,由其承担的乡及乡以下农村电网维护管理费用,可据实从严核入电网供电成本,并通过相应调整目录电价解决。

(4)对趸售县供电企业,原则上应上划由省(区、市)电力公司直接管理;暂时不能上划的,可以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省(区、市)电力公司代管,或者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5)对自供自管县供电企业,要按照电力工业的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因网制宜,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改革,条件成熟的,可参照直供直管县、趸售县的改革原则和步骤进行改革。

2.营销管理方面。

(1)建立规范的抄表收费制度,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电价、统一*、统一抄表、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和“三公开”(电量公开、电价公开、电费公开),实现由县级供电企业的职工(电工)直接抄表到户。农村用户要实行一户一表,并以计量检定机构依法认定的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和国家规定的电价交纳电费,有权拒交超过表计电量和国家5 电价外的一切收费。

(2)整顿农村电工队伍,规范服务行为。国家将制定农村电工统一考核标准,对农村电工实行统一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经过考核符合标准的,一律持证上岗,并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的合同管理,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不录用。

3.农电价格管理方面。

(1)改革现行农村电价的形成机制。逐步改变现行农村电力成本的负担办法,对农电成本实行统一核算、统一定价、社会公平负担的办法。坚决取缔一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价外加价和附加收费。

(2)加快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进程。在条件成熟的省(区、市),可以推行一省一价。暂不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可以在省(区、市)内直供直管县和趸售代管县范围内实行城乡一价,其他县实行一县一价。农村电价与城市电价逐步实现统筹安排、同网同价。

(3)建立电网改造投资偿还机制。直供直管县和趸售代管县农网改造投资的偿还在全省(区、市)电网均摊,自供自管县农网改造投资的偿还在该县电网均摊。

4.电网投资方面。

(1)国家将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资力度,主要通过国家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同时支持和鼓励供电企业通过合法渠道融资筹集改造资金。各级地方人 民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力度。

(2)各级电力企业要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资金的投入,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今后新建农电设施应纳入电力规划,由电力企业统一建设、统一经营。

(3)国家对直供直管县和趸售代管县的电网改造投资原则上由省(区、市)电力公司负责统借统还;对自供自管县的电网改造投资视具体情况确定贷款方式。

5.加强管理方面。

(1)严格落实农电管理责任制,地方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应对本县农村电价进行有效监管,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村电价水平,减轻农民电费负担。

(2)电力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和规定,对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要坚决拒绝;严禁代征代收各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价外收费。对已公布的违法加价、收费项目,必须立即纠正、停收,如再继续征收,一经查出要公开曝光,并追究领导人的责任。

(3)县级电力企业要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实行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趸售县和自供自管县原则上要在三年内分流一半人员。

(4)要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农村电网,推进和采用低损耗、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的适用技术和设备。

四、组织实施

(一)这次农电体制改革,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农电体制和市场管理秩序是一次重大调整和变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按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稳妥推进的要求,充分依靠各地政府和电力企业,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国家经贸委作为全国电力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和落实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电力公司作为农电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施部门,要实行责任制管理;各省(区、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要会同省(区、市)计委、财政厅(局)、电力局(公司)、水利(水电)厅(局)、物价局等有关部门,按上述总体要求,在1999年3月底前提出本省(区、市)农电体制改革方案报国家经贸委,同时抄送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电力公司,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国有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审定组织实施。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电力公司要及时进行协商、协调,妥善解决,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家经贸委。

对农村电网电力设施保护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村电网 设施保护 电力设施 电网电力

1 对农村电网电力设施保护现状的分析

农村电网交接点极多、涵盖面极广、电缆线路极长,且长期暴露在野外,经常被损坏,即便电力部门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也仅会在治理周期内取得一定效果,治理一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最后还是收效甚微。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农村电网电力设施自我保护能力差,无法应对各种自然灾害。这类自然灾害中,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雷电与暴风。雷电的危害主要可以分为感应危害、机械危害、反击危害和高温危害:感应危害主要指雷电感应形成的感应电压过高,击穿电力设施的绝缘,所造成的危害;机械危害主要指雷电击毁电杆所造成的危害;反击危害主要指雷电进入大地后,在接地装置上产生的巨大电压降对电力设施绝缘的破坏;高温危害指的是雷击产生的高温对电缆的危害。至于暴风的危害,则更加显而易见,暴风下电力设备,尤其是电缆将承受剧烈的拉力,当拉力超过其抗拉极限时,电缆将被扯断,从而造成事故。

其次,部分农民缺乏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违章建筑物、违法植树对电力设施的间接危害,另一是偷窃电力设施对农村电网造成的直接危害。随着城镇化的稳步发展,建房、植树已成为一个空前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线路保护区经常被农民私占,不仅严重危害了电力设施的安全,还会威胁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在农闲时期,不少不法之徒窃取农村电网中的各种设备进行倒卖,对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甚至直接影响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引发本可以避免的事故。

最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往往由供电企业独自承担,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涉及到交通、建筑、土地等等一系列部门的繁杂工作,需要由全社会共同负责。再加上农村电网涵盖范围广,地理形貌杂,而供电企业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管理人员,以至于管理人员承受过量的工作任务,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

由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农村电网的电力设施保护是一项不容小觑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保护的效果。

2 加强农村电网电力设施保护的几个方法

不可否认,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对农村电网电力设施的保护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将以往的经验总结成下面五个方法,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2.1 应用新技术,保护电力设施

强化电力设施的保护,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为了让电网正常运行,但无论保护工作做得多完善,若是无法正常应对天灾,还是会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进而影响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不断应用新技术,吸收新知识,培养新能力,才能巩固电力设施的抗灾害能力。这个“新”当然不是说让我们凭空想象,胡编乱造,事实上对供电部门而言,能够依照最新的技术规范要求约束自己的工作,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策略,就已经是很好地应用了新技术。我们可以对易被盗走的设备进行防盗处理,如安装防盗螺栓,采取加固措施等;做好新项目从审查到验收各阶段的技术防范工作;还可以在相应路段安装避雷器避免雷击对电网的危害。总之,新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电力设施的自保能力,大幅减少管理人员的后期工作量。

2.2 大力宣传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

从以往的经验不难发现,大部分农民群众不是不愿意去爱护电力设施,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爱护电力设施,更不知道怎么去爱护电力设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电力设施保护月活动,在活动期间大力宣传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利用广播电台等媒体,通过印刷挂历等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中华人名共和国电力法》等法律法规,在农民群众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正确的安全用电意识,有助于减少因“不知道”而对电力设施产生间接危害的行为。及时通报破获的盗窃电力设施案件,将处罚结果公之于众,使农民群众正确意识到哪些事最好不要做,哪些事绝对不能做,从而有效威慑犯罪,提高农民群众对电力设备的爱护意识。

2.3 正视电力设施的保护,加强组织领导

相应部门需要正视电力设施的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将保护行动进行到底。实行“警企联动”“政民联动”,对待危害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对参与保护电力设施的群众,按其贡献,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构建一个涵盖政、警、企、民的完整保护体,达到深化电力设施保护的目的。具体而言,政府应该起到一个统筹大局的作用,组织好各方面的行动;警方要经常展开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在保护电力设施方面的威慑作用;企业应该及时展开宣传活动,与各方面协调沟通,强化这一保护体的凝聚力;群众应积极主动发挥监督作用,发现问题就要揭发问题,绝不姑息。

2.4 采用属地管理制度,定址定人地对电力设施进行保护

将分散的电力设施统一保护,采用属地制的原则,以供电所为单位,以供电职工为主体,就近分配负责人,联合群众,以片、段、杆为单位,逐级将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分配到个人,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每一级工作人员的责任,做(上接第141页)到事事有人、事事有据。属地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根据风险程度,科学分配工作,以人防为主体,科技为武器,两者相辅相成,进而有效保护电力设施。

四川省眉山电力公司就依据这一原则,自主提出了一套“三定”管理办法,应用于农村电网电力设施的保护上,最终取得了良好成果,值得同行借鉴。

2.5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

没有健全的法制,就不会有完善的电力设施保护措施,在农村尤为如此。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已经跟不上改革发展的需求了,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電力设施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电力设施的保护,实行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供电企业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这使得电力设施的保护责任界限不清,保护工作难以正常进行。

因而,笔者呼吁政府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健全法制,促进电力设施,尤其是农村电网电力设施的保护。

综上所述,农村电网电力设施的保护,涉及面极其广泛,要强化这一保护,就要求我们从各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百花齐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农村电网电力设备的安全性。

3 结束语

农村电网电力设施是农民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强化设施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这需要我们全体电网工作人员上下一心,在相关法律政策的指导下,以科学的管理方式,与广大农民朋友协同努力,将农村电网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进行到底。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电网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的。

参考文献:

[1]夏振华.加强对农村电网的保护[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

[2]胡久江.我国农电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2008(10).

[3]郭洪江,阳志明,古昱.实施“三定”管理破解电力设施保护难题[J].农村电工,2010(4).

[4]崔晓军.浅析如何加强电力设施的管理与保护[J].商情,2011(14).

农村电力系统 篇7

《农村分配关系问题研究》是有关农村分配问题的一部系统性专著,从利益关系角度对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民生问题进行了全面解读,研究了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协调之策。该部著作科学地界定了农村分配关系的内涵与外延,首次抽象出农村分配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研究了农村分配关系的指标体系及其计量问题,农村分配关系的决定及其对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农村分配关系变迁的客观规律。据此对农村分配关系的历史沿革、现实问题、国外实践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农村合理分配关系的标准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不仅单纯从农村剩余产品分配和公共财政角度,提出进一步改革农村税费分配制度、加大农业保护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政治体制和治理结构以节约公共产品提供成本的对策。而且跳出就分配论分配的思维障碍,将传统的研究视角进一步延伸到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交换环节的一般收入分配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了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扩大市场主体整合资源的规模,实现市场主体间的有机联结,发展农村流通中介,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与农村分配总量、结构、方式的关系及其改革路径。同时,还从生产条件分配角度,对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此,作者不仅进行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构建,而且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如涉农分配关系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把握,确立农村收入分配关系的标志和导向,丰富农村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追索要素创值贡献的追加收益,农业保护的思路和原则等等,从整体上为研究农村分配问题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农村分配关系问题研究》一书,力求建立一个合理农村分配关系的标准模式,即各种资源配置结构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标准利益关系格局,并在这一模式的界定、判断、测度上进行了不懈努力,使其理论系统的形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理论上的探索和对未来的预测未必完全一致,这是任何探索性的工作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我感谢作者的创新性尝试,让我在该领域有了新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角度,尽管这一分析方式还未达到尽善尽美。

农村电力系统 篇8

1 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形成覆盖全县的骨干网架

该局着眼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 建成了南阳市首个县级供电企业集控中心, 建成220kV变电站1座, 110 kV变电站6座, 35 kV变电站4座, 增容改造变电站10座, 变电站均实现了综合自动化。35 kV以上变电容量由236.35 MV·A增至1 081.8MV·A, 增长近4倍, 电网主网架初步实现了由35 kV向110 kV过渡。先后完成了城网改造、户户通电、农田机井通电、扩大内需等工程, 形成了覆盖全县的骨干供电网架, 户通电率100%。

2 优质服务西峡电力展新姿

2007年的“7·30”洪灾和2010年的“7·24”洪灾均使该县电网受损严重, 特别是2010年的“7·24”洪灾涉及全县各个乡镇, 受灾面积达90%以上。导致1座110 kV变电站部分设备损坏, 3座35 kV变电站全站停电;35 kV线路倒杆断线16基4.15 km;10 kV线路倒杆断线989基99 km;0.4 k V线路断线268 km;299个台区受损停电, 其中82个配电台区完全损毁;造成4.21万户居民停电, 直接经济损失4 317万元。灾情发生后, 全局干部员工及农电工不怕疲劳, 连续作战, 在河南省电力公司规定的时间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了供电, 获得省、市公司“抗洪抢险功臣集体”表彰及县委、县政府通令嘉奖。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等12家新闻媒体均对该局克服困难、善打硬仗的抢险事迹予以了报道和宣传, 彰显了“国家电网”品牌形象, 谱写了西峡电力抗洪抢险的赞歌。

该局在围绕服务政府工作大局, 服务电力客户,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大力开展了“农电连心工程”特色服务, 注重关爱弱势群体, 干部职工捐款11.388万元设立了“西电光明爱心基金”, 帮助解决全县158户特困户的用电问题。新建或改造了供电营业窗口, 统一了国家电网视觉识别系统, 建成了95598呼叫中心, 规范了供电服务流程, 客户满意率100%, 客户故障报修回访率100%, 连续6年行风评议名列全县第一名, 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客户好评。

3 科学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2007年以来, 该局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程, 先后投入1 750余万元, 高标准完成了15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的建设工作, 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8.9%;完成了243个新农村电气化行政村的建设工作, 占行政村总数的81.8%。累计改造新型配电柜 (箱) 209个, 改造或更换配电变压器122台, 新建 (改造) 10 kV线路43.74 km, 0.4 kV线路41.4 km, 下户线24 760处, 集表箱26 886个。2008年12月通过了新农村电气化县 (B类) 验收, 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 成为南阳市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县。

4 规范管理全面完成标准化供电所建设

2009年以来, 该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标准, 制定了标准化供电所建设评价标准、《新建标准化供电所设计和原有供电所改造统一规定》, 编制了《标准化供电所建设基础资料标准》等。从实际出发, 实行分电压等级管理, 实现了“输电管理、配电管理与营业销售”的分离;按专业分工, 实现了“抄表、核算、收费”的分离;遵照“精简高效, 按需设岗, 依岗定人, 一人多岗, 一岗多责”的原则, 在供电所实行“一长三员二班”的管理模式, 形成了“专业有分工、工作有记录、同业搞对标、成绩凭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至2010年全面完成了17个标准化供电所的创建工作, 其中丹水供电所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 2010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供电所”。达到了岗位健全、分工明确、职能清晰、细则严明、考核健全、运转高效;实现了办事流程规范, 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5 推进农电改革实现农电管理城乡一体化

该局通过作业组织专业化整合, 推进农电改革。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综合职能由原来的一个部门、一个领导主管变为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导主管, 充分利用了专业资源、发挥了专业特长, 率先实现了县域内城区和农村供用电管理城乡一体化, 实现了农村供用电秩序稳定、农电工队伍稳定, 确保了设备完好率100%, 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了99.04%, 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86%。

农村电力设施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9

近年来, 破坏电力设施案件不但呈上升趋势, 而且电力设施遭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虽然电力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 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犯罪活动猖獗, 由此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且社会后果严重。

(2) 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作业已严重影响线路运行安全。一是野蛮施工、汽车撞杆、异物挂线、攀登铁塔等外力破坏电力设施事件频发, 由此引起的电网故障和停电事故大幅度上升, 严重影响到安全供电和社会稳定。二是架空线路保护区内的超高树木和违章建筑隐患突出, 由此引起的电网跳闸和人身伤亡事故屡有发生, 给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 无理围堵、冲击重点输变电工程的群体治安事件时有发生, 导致电力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生产。

(4) 弱电线路搭建电力线路问题。电信电缆线、广播电视闭路线、居民电话线等弱电线路的单位和个人, 为了自己方便, 擅自将自己的线路搭建在电力线杆上, 这种严重违反《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做法, 给电力企业和搭建者以及社会人群的设备、财产、人身埋下了不安全隐患和日后纠纷的种子。

2 电力设施保护难的原因

电力设施保护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机制问题, 也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电力设施点多、面广, 管理困难。

(2) 打击处理不力。电力企业受到职权和条件所限, 面对大量的涉电违法案件和事件, 无权处理, 在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公安、检察、法院、工商、土地、城建等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以及对涉电犯罪案件的认识程度不同, 未能形成全员防护意识, 造成监管不力, 处罚薄弱。地方公安机关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很难将电力设施保护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一般电力设施案件处理都不能形成专案, 有的案件侦破后, 法院判决力度也较小, 大部分按盗窃处理, 使犯罪分子得不到严厉的惩处。

(3) 国家法律法规有缺陷。国家虽然颁布了《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但在工作实践中, 明显暴露出与相关法在衔接上不够紧密。特别是法律责任部分, 条款不够详尽, 对犯罪行为的处罚在比照《刑法》相关条款时, 对间接损失、危害、影响没有明确规定。在立案、量刑和证据采信、犯罪界定等方面规定得比较原则, 操作性不强, 使许多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案件因法律依据不足而进不了司法程序, 犯罪嫌疑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起不到震慑犯罪分子的作用。

(4) 工作机制不健全。电力设施保护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共识, 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电力设施因具有点多、线长、面广、裸露在外等特点, 决定了它与社会各方面都有产生矛盾和纠纷的可能性。由于各利益主体只从各自的利益出发, 不考虑其他设施的安全, 相关的法律法规又相对滞后, 导致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的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5) 销赃渠道整治不力。清理整顿非法收购站点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机关的职责, 电力企业没有能力单独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电力设施主要是铜、铝、铁金属构成的, 容易变卖或再利用, 而畅通的销赃渠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犯罪分子与非法收购站点、非法小冶炼厂相互勾结, 盗、运、销一条龙。由于一些地区废品收购、冶炼、加工摊点管理不严,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盗窃破坏收购违法犯罪活动, 同时, 也增加了破案难度。

(6) 内部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首先是技术防范措施不完善, 特别是对于高压线路、杆塔、农村配电设施, 较少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其次是管理措施乏力, 注重形式, 轻视效果, 没有把可采取防范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7)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缺少灵活多样、长期渗透的效果, 部分群众对保护电力设施的认识淡薄, 认为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从全国来看, 近年来已发生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案件, 相当一部分盗窃者竟然是中小学生, 还有的盗窃分子为了盖房、焊门等一点蝇头小利, 把罪恶之手伸向电力设施。

3 当前电力设施保护的对策

(1)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作用。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是地方政府的非常设机构, 但其办事机构设在电力企业。因此电力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地方政府部门汇报工作情况, 争取地方政府的工作支持, 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在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建立由市、县政府主管领导牵头, 发展改革、安全生产、公安、工商、林业、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以及电力企业负责人参与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线下隐患整治治理机制。将重大线下隐患整治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管理范畴, 使各种重大线下隐患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整治, 保障电力通道畅通和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建立整治非法收购电力设施器材站 (点) 的合作机制。供电企业要积极配合各级公安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定期地对各种废旧金属流通环节进行专项治理整顿, 净化电力设施周边治安环境, 堵塞收赃、销赃渠道。建立突发治安案 (事) 件应急处置机制。企业要强化与各级公安机关的合作互动关系, 及时有效地处置各种阻拦电网建设施工和干扰、破坏电力生产秩序的群体治安案 (事) 件, 确保电力生产、建设、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涉电案件破案机制。依照工作分工和属地管理的原则, 与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建立密切、稳定、长期的合作破案关系。将电力设施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综合治理考核内容, 加大对各级政府的考核, 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负责, 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司法机关密切配合, 企业依法保护, 群众参与监督, 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格局。

(2) 不断完善警企联合办案机制。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 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及时向公安部门反映, 请他们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一些不法分子偷盗城网、农网配电变压器和架空导线及塔材案件, 电力企业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争取尽早尽快破案。尤其是通过打团伙、破大案, 对犯罪分子的有力震慑将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时, 要继续发扬和完善各属地公安机关对电力企业派驻民警机制, 发挥公安民警的重要作用。

(3) 确保人防、技防、物防相互协调。从提高员工的责任心着手, 加强巡线措施, 增加巡线次数, 提高巡线质量, 避免因巡视不到位, 不能及时发现一些危及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现象, 导致线路接地跳闸。要加强基础管理, 备用线路最好采取热备用方式, 废弃线路一定要及时拆除。积极引用防盗新技术, 如在杆塔、拉线上安装防盗螺帽, 在变电站安装红外线防盗报警器监控器等, 使盗窃分子无机可乘。

(4) 加强护线员队伍的管理。首先, 要充分调动企业保卫人员、专业护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护线队伍的核心力量。其次, 建立完善的群众护线员队伍, 明确义务和职责, 进行必要的电力设施保护知识培训, 采取付酬和有功奖励等激励措施, 让他们真正发挥必要的作用。再次, 将农电员工纳入电力设施保护队伍。农电员工遍布各个乡村, 身处电网的较近区域, 地域环境比较熟悉, 电力知识相对丰富, 也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 电力企业可采取考核和激励手段, 提高农电员工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意识和责任。

(5) 积极推动地方电力立法和电力行政执法。目前, 全国不少省市都出台了关于电力设施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对保护地方电力设施维护一方平安起到了积极作用。《天津市电力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早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且效力等级较低, 天津市已出台《天津市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奠定立法基础。很多省市如上海、江苏、陕西等电力行政执法机制已经建立并运行, 相对于电力企业来说, 这种机制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更强劲更有利。

(6) 不断深化宣传效果。做好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工作, 要不断探究宣传形式, 丰富宣传内容,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部分企业采取的宣传式势还是比较单一, 不外乎是张贴通告、刷写标语、散发传单等, 很难收到效果。其实, 宣传形式完全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 如制作电力设施保护宣传片、典型案例专题片, 利用电视台广泛宣传;制作电力设施保护手册, 向在校学生发放;还可制作电力设施保护知识年历通过营业窗口向电力客户发放, 或通过群发手机短信方式宣传电力设施保护知识。

4 结束语

以变应变促进农村电力安全 篇10

电网安全工作因地而变。是指要根据各个地区发展情况的不同变换电网安全工作重点。例如: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地区家庭加工厂较多, 负荷变化率较大, 所以安全工作重点是加强变电设备运行巡视, 结合负荷调查, 对重载、满载配电变压器及线路进行改造;鄢陵地区生产主要是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电力负荷不重, 所以安全工作重点应为积极巡视线路走廊, 防止树障引起的线路跳闸;禹州地区大型车辆较多, 车辆挂断导线、撞毁线杆的事件时有发生, 所以工作重点应为对大型车辆行驶区域的输配电线路安装安全警示牌、线杆刷反光漆、高密度巡查重点电力设备的道路区域。

安全宣传工作因人而变。是指要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变换安全宣传内容。我们在平时工作中, 主要到幼儿园、学校等一些儿童聚集的地方, 对他们进行一些基础安全用电教育;针对有知识、有动手能力的年轻人, 可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电力职工现场演示如何才能安全用电;对于留守的家庭妇女, 我们利用大的集市, 发放印有“电力设施保护”字样的手提袋以及电力安全法规扑克来进行安全教育;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老人, 应采取相应减少知识教育, 多主动上门提供用电服务的方法, 既能提高其电力安全水平, 又体现了“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

农村配电网智能测控管理系统方案 篇11

关键词:配电网智能;测控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116-02

我局农村电网覆盖地域较广、用户众多、供区半径较大、用电负荷季节性、时段性强。尤其是台区低压电网,更是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现有的技术手段和人员数量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配电网的运行状况,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农村售电量持续高位增长,居民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农村电网的运行维护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农村配电网的运行维护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农村配网主要存的问题

①运行维护人员的数量不足与运行维护的工作量较大的矛盾较为突出。如我局的XX供电所配网组5人要负责71 km10 kV线路,266 km低压线路,68台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加之现有的自动化系统与实际结合较差,也增加了工作难度。

②供电可靠性低,供电安全性较差。线路柱上开关和台区总路漏电保护器跳闸后,由于不能远方监控其状态,运维人员不知道用户失电,往往是用户打电话才清楚情况,增加了故障查找时间,降低了供电可靠性。由于10 kV柱上开关不能实现远方操作,在10 kV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确知某处10 kV线路接地的情况下,也需要拉开变电站的总路开关来切断故障,而且在变电站开关无法断开时,需抢修人员到现场断开柱上开关,即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又增加了安全运行的风险。另外,由于台区总路漏保无法在远方监视其运行状态和定值设置,部分运维人员为了减少麻烦,而人为的将定值设置得较大,也增加了安全运行的风险。

③自动化程度低,数据收集原始、落后,不便于有效开展运行分析。由于10 kV柱上开关、总路漏电保护器未实现远方监控,其一定时期内的跳闸信息、运行参数无法有效收集,不便于开展进行分析,直接影响了农网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为了在有效利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村供电所的业务,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完善,建设一套能采集配电网管理所需数据的智能系统,真正能够为农村电网实际管理需要提供所需数据,减少运行维护的工作量,进而提高农村电网精细化管理水平就成了当务之急。

2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农村配电网智能系统基本需求为实现对10 kV线路柱上开关站、配电变压器、总路漏电保护器和用户在内的集中监视,优化运行控制与管理,达到提高可靠性、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线损、减少经营风险、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供电成本和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①为降低建设难度、建设成本,提高实用化水平,根据简阳供电局农网的现状,提出三个点改进需求。

②分步实施。鉴于农网自动化系统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简阳供电局提出分步实施的需求。系统应建成一个开放的、结构化的模式,首先建设系统框架,以后逐步在框架内建设不同的应用。首期工程的主要目标是系统框架建设和改进需求的实现。

③集成现有资源。涉及农配网的信息系统已建成两套,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实用化水平,简阳供电局提出集成现有资源的需求。

调度自动化系统已建成并应用,变电站(含开关站)10 kV馈线、开关站已能实现“四遥”功能,配网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负荷控制终端)已建成并应用,公用配电变压器、客户专用变压器电量、电压、电流等信息已实现上传,配网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与电能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实现对公用配电变压器、客户专用变压器的监视。

④强化对10 kV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台区总路漏电保护器的监控。一是通过新装负荷控制终端对10 kV柱上开关进行运行监视,实现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二是通过台区负荷控制终端对总路漏电保护器的运行状态实现远方监控;三是在实现远方监控的基础上实现开关、漏保跳闸自动报警和变压器过负荷报警功能。

3 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描述

①《农村配电网智能测控管理系统》采用“10 kV线路开关状态监测终端”、“10 kV线路故障定位终端”、“智能配变监控终端”实时采集监测点的各种参数,通过GPRS无线网络把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移动公司专线接入的省电力公司前置机服务器上,然后主站服务器快速进行数据分析生成监测统计数据、示意图等。整个系统包括“10kV线路开关状态监测终端”、“10 kV线路故障定位终端”、“智能配变监控终端”、数据专线、前置机服务器、主站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几部分组成。同时根据实际应用业务需求,主站系统提供大量分析报表及排序功能。

②整个《农村配电网智能测控管理系统》的主站建设是在农电企业运营功能规范的统一规划下,遵循SG186的统一编码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主站系统登录可由农电企业门户网站进行统一登录;系统提供接口服务,可与SG186《农电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接口,进行数据共享;系统主站,可与现有农村电网电压合格率系统无缝集成,数据共享,统一进行应用分析;系统的基础内容,如线路、台区信息可以与SG186《农电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接口,自动调取基本信息,保证系统资料的准确性,同时减少系统操作人员重复录入资料的工作量。

4 主站系统选用条件

主站系统如能满足以下几点要求,可以考虑选用:主站系统的建设必须是在农电企业运营功能规范的统一规划下,遵循SG186的统一编码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主站系统必须能够与SG186中的《农电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接口,进行数据共享;主站系统能够与现有农村电网电压合格率系统进行数据共享,统一进行应用分析;主站系统的基础内容,可以从SG186《农电生产管理系统》调取基本信息。

5 终端选用条件

终端作为实时采集监测点参数的重要设备,在选用终端时,要充分考虑终端的采集容量和传输功能。同时,根据我局农村电网特点,需要的终端必须具有以下功能:可以根据10 kV线路停电情况及线路开关状态统计分析农村中压用户供电可率;能够反应线路故障定位信息,方便及时查找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最大限度减少供电损失,提高供电可靠率;可以根据采集到的10 kV线路关口及台区总表电能量数据,进行10 kV线损计算和分析,为降低线损提供数据依据;具有自动投切配变负荷开关功能,能够根据台区变压器负荷率、负荷峰值及持续时间、工作温度及时进行操作;能够根据台区功率因数及无功需求,合理自动进行无功补偿;能监测到防盗传感器数据,发出配变防盗警示信息。

6 网络选用条件

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后台软件的网络连接采用公司内网连接。现场监测设备和后台软件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连接,如GPRS专线连接,短信连接等。

参考文献:

[1] 余贻鑫,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1).

浅议现行农村养老保障系统 篇12

关键词:失地农民,农村养老保障,政府

引论

失地农民是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 是中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产物。他们既有别于农民, 又不同于城市居民, 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他们既不享有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 也不享有农村的土地保障, 生产生活都存在着风险。计划生育的推行, 城市化的推进, 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空巢家庭在农村的大量涌现, 导致传统“养儿防老”农村养老体制的崩溃, 如何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保障农民的权利, 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养老体制,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学界已有文献的梳理, 对现有农村养老体制的发展过程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达到初步清晰农村养老体制的目的。

一、失地农民的由来

1. 失地农民的界定。

关于失地农民的定义, 国内学界多有表述, 温晶峰说“失地农民是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这个群体有别于城市居民, 又不同于农民, 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一个被逐步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刘长飞认为, 失地农民是指因土地被征用失去土地以后的农民, 主要的原因是农民的土地被无条件征用。而根据政府文件的表述, 失地农民, 是指土地被依法征收后, 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农民, 并且是因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而导致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土地, 且在征地时仍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

2. 失地农民的历史。

农民大规模的失去土地, 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圈地运动。其时, 西欧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通过大规模圈占土地, 建造私有大牧场,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也造就了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 为之后的产业革命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失地农民已经出现。为了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国家通过政策性措施, 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 通过剪刀差, 将利益从农村输送到城市, 将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从事种养业和简单手工劳动。到了改革开放时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后, 土地成为农民几乎唯一的收入来源, 扮演着生产资料、经济基础、社会保障等多重角色。陈锡文指出,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 000亿元~8 000亿元的话,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 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

进入到新世纪,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吞并附近的农村用地, 使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 而这一部农民因为无法有效的转变为城镇居民, 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明显, 加上老龄化问题,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涉及到失地农民的现行法规。

中国《宪法》第10条规定, “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第10条第2款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如果这种从农地向市地的转换并不具有公共利益性质, 如征地目的是修建高尔夫球场、开发房地产等纯属盈利性质的用途, 这种征用权的行使应属于滥用。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也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见, 被征地农民是为了公共利益, 被牺牲了个人利益。

同时《土地管理法》第43条同时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 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或者乡 (镇) 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即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土地的征用首先就是将土地国有化。

1982年国务院公布施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首次提出了安置补助费, 并指出了安置的主要途径, 在制度层面上第一次完整而鲜明地体现出采取现代福利制度取代土地保障的特点。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该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采纳了条例中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大部分规定, 将其上升为法律。

199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8条规定, “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 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 该幅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方可有偿出让”。第22条则规定, “土地使用权划拨, 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 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划拨土地使用权即指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

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章第47条规定,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 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2005年8月发出《关于开展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厅, 力争在当年底完成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制定及公布工作, 为接下来“同地同价”的推行奠定基础。

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比较

按照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失地农民因为在户籍上依然属于农村户口, 所以并未纳入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系统中, 直到2006年国务院才颁布了全国性文件《关于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要求各级政府从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出发必须尽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 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准和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 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准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法”。而先行较早的沿海地区则已摸索出较为成熟的方法, 成为全国效仿的例子。目前各地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以浙江嘉兴为代表, 另一种以浙江义乌为代表。

1. 嘉兴模式。

在1998年嘉兴市就出台了嘉兴市区土地征用人员分流办法》, 核心是“以土地换保障”。失地农民“农转非”, 进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按月领取养老金。以各县、市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为实施部门, 进行统一政策统一办理, 实行统一的补偿政策, 资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负担, 设立“安置费”转户。并按年龄阶段对投保标准和享受待遇做出了划分。

首先, 土地征用由政府按统一政策统一办理, 社会保障和国土两个部门具体承办。国土资源局按征用土地数量和土地上的人口确定失地农民数量, 就业局办理失地农民的相关手续并按规定计算每个人需缴纳的养老金, 然后国土资源局据此计算土地成本, 并向征地部门提出合理的土地价格, 最后将征地部门支付的土地价格的一部分作为社保基金纳入社保基金的财政专户, 由财政局统一监管。其次, 个人承担部分由征地安置补助费抵缴, 征地安置补助费划入劳动保障部门设立的“安置费”专户;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中抵支;政府承担部分从土地出让金中支出, 起“兜底”作用。并在投保标准和待遇享受方面按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安置。征地时男满60岁、女满50岁的, 为其一次性缴纳十五年养老保险统筹费 (2003年为每人3.5万元) , 次月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398元 (按当年最低社会养老金标准) 。征地时男45~59岁、女35~49岁的, 为其一次性缴纳十五年养老保险统筹费, 到退休年龄后按退休时的标准发放养老金。征地时男16~44岁、女16~34岁的, 安置方式有两种:自谋职业的, 一次性发给自谋职业费, 并按其农村劳动年限, 一次性缴纳最高15年的养老保险统筹费;自主择业的, 按其农村劳动年限, 每两年为其缴纳一年养老保险统筹费, 最高十五年。未满16岁的农民或在校学生, 当其进入劳动年龄或学习毕业后, 发给《失业证》, 进入劳动力市场。

不难看出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性模式, 运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式, 有较强的官办性、强制性。

2. 义乌模式。

义乌市失地农民的安置采用的是发放土地补偿款并利用商业保险为失地农民的养老进行保障的模式。以商业寿险公司为主体, 以各土地征用行政村为投保单位, 各投保行政村交了保险费后, 签订保险合同, 按合同规定, 商业寿险公司履行给付养老金义务。

具体实施过程中, 政府规定土地补偿费按2∶4∶4的比例分配, 村集体留20%, 40%用于村民分配, 40%由村集体统一用于养老保险。同时,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义乌支公司推出“团体年金分红保险”等新险种, 规定统一由村集体投保, 保险费从集体的土地补偿费中列支, 签订保险合同, 寿险公司履行给付金义务。本金归村集体所有, 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2.5%的保证收益和不低于投资收益70%的红利来支付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失地农民的养老金。

这种模式有自愿性、商业性、继承性等特点, 属于商业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3. 两种模式的共同点。

两种方案都是在“土地换保障”的基本思路下, 根据两地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来的, 也已成为全国各地参考的对象, 相同的基本思路使两种模式存在以下共同点: (1) 两种模式的主体思想都是将失去土地的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畴, 而非把现金一次性发放给农民。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安置方式。 (2) 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模式从办法制定到资金筹集和管理都由政府负责, 并且财政承担“兜底”责任;商业型模式在推广过程中要得到农民的认可, 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并且要使这种模式正常运行, 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政府的监督也相当重要。

4. 两种模式的区别。

(1) 资金筹集方式不同。资金筹集方式上, 政府型模式的资金由政府强制划拨, 征缴较为方便, 但实际操作中, 农民长期以来都视土地为最后保障, 再加上他们自身缺乏保险意识, 必然会对政府的这种做法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会引起农民群体上访事件;商业型模式由商业保险公司派员到行政村进行宣传等方式劝说农民参保, 而农民是否参保是自愿的, 这样农民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但他们的保险意识不强, 认为得保险不如得钱实在, 所以收缴难度很大。 (2) 资金的运营方式不同。资金的运营上, 政府型模式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储蓄, 风险虽小, 但缺乏增值性;商业型模式所筹集的资金交由商业保险公司营运, 利用其拥有的专业人才和雄厚的资金实力, 有利于资金保值增值。但增值空间有多大, 还取决于诸多因素, 因此风险较大。 (3) 基金管理不同。基金管理上, 政府型模式筹集的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专款专用;商业型模式由保险公司管理, 体现出市场经济的要求。 (4) 保障水平不同。从保障水平来看, 政府型模式的保障水平虽低却较稳定;商业型模式的保障水平视分红而定, 浮动性较大。

三、现行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政府责任缺失。

现有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周延等指出, 政府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上存在着责任与义务的缺失, 以牺牲失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 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漠视农民利益, 存在政府制度性寻租问题现象。刘万兆等认为,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较低的。

2. 养老保险政策缺乏一定的强制性。

强制性是社会保障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大多数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 导致一部分失地农民没有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史先峰等的调查显示, 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仅占8.3%。失地农民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 理财能力不足, 养老观念相对滞后, 无法对自己的养老问题做出合理的安排。

3. 养老保障水平低, 机制尚未完善。

保险金给付额固定, 未建立起养老金正常的调查和增加机制。史先峰等提到, 有22.1%的失地农民因为保障水平太低, 政策缺乏吸引力而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目前, 各地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多在200元~300元, 有的地区不到100元, 靠这点微薄的养老金要想实现“养老无忧”几乎是不可能的。王莉丽认为, 政府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没有相关的基金保值和增值机制。政府在收取保险费后主要以银行存款的方式保值。而在现行通胀率下, 这意味着购买力的不断下降。

4.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空账隐患。

王莉丽认为, “各地土地安置补偿费普遍偏低, 甚至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对于财政专户建立前的被征地农民而言, 由于补偿款早已发放, 大部分人由于短视和盲目投资, 早已将其用于建房或其他投资, 而要他们自己交一笔数额不小的保障费, 很多人已无力负担”。栾量海等提出, 现有的养老保障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全额储蓄积累式保障。这种保障方式经过十多年运行后遇到新问题, 即集体企业改制和产权明晰后, 集体补助多有名无实。

5. 管理不完善, 缺乏长期监督机制。

保险费筹集、管理和使用的机构均都设置在具体运作部门地方劳动保障局之下, 具有基金管理者和基金使用监督者双重身份, 这不符合三权分离的国际通行做法。加之地方劳动保障局又受当地政府管辖, 政府部门挤占、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的事件就难以从制度上彻底杜绝, 所造成的亏空最终只能由国家财政承担。

四、完善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途径

针对以上中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应加快建设完善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1. 首先,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过高和养老金水平较低的根本原因。各级政府应竭尽所能, 加大投入力度, 更多地承担起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责任。中央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补贴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其次, 地方各级政府应拿出土地征收收益中的一定比例来补贴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适当提高承担比, 减轻失地农民的负担。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让失地农民切实地了解针对他们的养老保险制度, 并知道他们能够享受到何种的优惠政策, 调动他们参保的积极性。

打破城乡隔离, 设计有效的途径, 使失地农民能够轻松地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对于“农转工”人员, 可按照将其农龄按一定的比例折算为工龄的办法将这部分人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对于自谋职业人员, 可单独为其开辟参加养老保险的渠道, 允许一次性补缴保险费, 使他们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

学术界曾提出过, 强制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李长远等认为, 应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地位, 可采取强制的办法予以实施, 征地劳动力在办理农转手续后, 由征地单位为征地劳动力一次性缴纳十五年基本保险费。周蓓蓓等认为, 地方政府应该拿出土地出让金的一个固定比例投入社保基金, 以解决所有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至于拿多大的比例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指数相关。

2. 确定合理的缴纳及发放方式。

失地农民养老金发放水平的确定应坚持保障基本生活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养老金的发放标准要动态制定, 构建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综合考虑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影响, 使养老金既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又能随其他社会成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确保失地农民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降低门槛、降低个人缴费比例, 保证每个失地农民都能参保, 扩大保障面。

3. 加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上一篇:调制技术下一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