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班级活动(共9篇)
一次班级活动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认为,相对于学科教学而言,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班主任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以综合整体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发展;班级建设是具有鲜明中国个性的教育实践领域,迫切需要得到重视与发展。[1]那么,学生能否在班级日常生活,尤其是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实现发展?内在过程与机制又是怎样的?
本文尝试透析一个极为“普通”的班级学生“做好事”的案例,聚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思维品质、成长自觉等方面的发展,在解读学生发展机制方面,重点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及关键事件、关系世界及关键人——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试图建构起对学生班级主题活动质量评估与学生成长机制研究的典型案例。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六年级某班49名学生,班主任任教该班级6年。这项班级主题活动前后延续两个多月,分为三个阶段。
一、活动策划打开发展新空间
2012年11月,几名学生干部主动找班主任薛老师商量捐冬衣的事。起因是学生钱戎在常州“化龙巷”网站上看到一则《“天才宝贝”捐冬衣感恩行动欢迎你加入!为玉树贫困孩子捐冬衣》的帖子,他把这一信息跟班干部一说,大家觉得很受启发:冬天贫困地区的孩子缺衣服,而同学们家里都有闲置的衣服;再说马上就要入冬了,时间正好。于是,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一起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讨论这一设想,得到大多数同学的响应。由于学生并不明白捐衣的程序和要求,班主任又组织了第二次班会。学生们讨论后认为,应该成立相应的项目组。于是大家根据兴趣、特长组建了宣传组、整理组、对外联系组,并选了组长,制定了第一份活动方案。
1. 实践与关系的初步建构
就实践活动而言,学生主要的实践空间在班级内,但本次活动要与校外多方联系,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这一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是班级学生干部,占15%左右;70%左右的学生有兴趣,但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另有1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
本阶段的关键性事件:一是几名学生干部与班主任的交流;二是第一次班会达成共识;三是第二次班会形成活动方案。学生的交往对象是相处多年的同班同学和班主任,相互之间非常熟悉,没有太多交往上的困难。活动中的关键人物是几名学生干部和班主任。
2. 学生发展的新开始
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言,首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直觉性表达体现出学生善良的本性。在合适的外部信息刺激下,他们产生了行动的冲动。其次,是在与班主任的交流中,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以提高。当学生努力想获得教师的支持时,必然要清晰地表达,并说明其道德合理性,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再次,在两次主题班会中,不仅仅是发起人——学生干部,其他学生在交流与活动组织中,其社会责任感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就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而言,最突出的在于决策。部分学生干部初步形成意向后,与班主任一起做出决策,促成本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几名学生干部与班主任组织了班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了动员、分工与合作,具体表现在三个项目组的组建。在更多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各项目组都形成了自己的第一份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的组织与进展。方案的形成意味着同学间的交流与对话,意味着分工与协调,也意味着自我认识和对活动性质与目标的理解。上述过程启迪学生勇于尝试、组织有意义的事情,勇于体现自己的领导力,并在策略选择与理性实施过程中得以具体化。
就思维发展而言,学生的系统思维得到初步锻炼。体现在活动的分组和具体活动方案的形成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本次活动所涉及的相关主体、事务,根据活动需要形成相关组织;根据每一部门的特殊性,制定相对完整的活动方案。这不同于点状思维,而要更多考虑目的与手段、整体与部分、个人与组织、人与事等多方面的关系。
就成长自觉而言,部分学生干部亲眼看到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行动,形成了初步的成就感,强化了自信。在分组完成后,三名组长利用中午、放学后的时间召集组员商量,其领导力得到锻炼。随着两次主题班会的召开,同学们也开始行动起来,经常讨论怎样做海报、有没有衣服捐、捐几件等。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他们刚介入其中,尚未感受到过程的丰富性和活动的艰巨性。
二、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学生锻炼的过程
从12月1日起,学生开始制作第一份电子海报。
之后按照方案,同学们开始收集衣服。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一次就收集了140多件衣服。刚开始,同学们以为衣物整理不难,但当一堆衣服放在一起时,由于衣服大小、款式不一,光靠整理组的6个同学显得手忙脚乱,有学生就自告奋勇去帮忙,有的还想出流水线工作法……对外联系组的同学已开始主动联系受助对象。因为要邮寄的地点偏远,他们还逐家询问快递公司能否送达。当同学们兴奋地把打包好的衣服送上快递车时才发现,快递费高达670元。当时班主任身上只有400元,她向体育老师借了300元,这才把衣服邮寄出去。这一幕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在后续活动中,他们把邮寄费当成重要项目,形成了几套筹集资金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活动持续到12月8日第一份班级捐冬衣活动报道完成。
1. 实践与关系的动态生成
本阶段能够主动参与并发挥领导、组织作用的学生占50%。这其中,既有前一阶段的骨干,又有随着活动的推进而培养出的新骨干。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捐冬衣、整理冬衣的过程中。只有10%的学生没有捐冬衣,其原因一是家里没有可捐献的冬衣;二是“天天想带,但天天忘记”。在活动中,尽管有个别学生不够自愿(要组长做思想工作的同学占总人数的5%),但他们的情绪和参与活动时的状态在活动过程中有了改善。值得重视的是,该活动的效应较大,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连校领导都直接关心这次活动的开展。电子宣传卡的完成、捐冬衣当天的活动组织,可谓关键事件。活动全程充满不确定性,有大量生成性资源出现,增加了活动的复杂性,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学生的关系世界而言,除前阶段的关键人班主任外,在同学群体中,又多出了三个部门的内部组织,实现了交往对象的群落性分化。此外,学生还充分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因本次活动是通过学生动员家长,家长配合与支持学生的自主行动,学生也与家长构成实质性的交往关系。同时,学生们还与受助者、快递员等建立了不同性质的关系。这都让学生进入到丰富的交往关系之中,其复杂程度大大高于第一阶段。随着“儿童活动领域的分化,‘关系人’数量的增加,必然使别人观察他的角度、侧面也随之增多,从而必然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促进着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并且使他由依赖‘外部’评价转而依赖自我评价”。[2]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活动发起者和三名学生推选出的组长等,成为活动的关键人。
2. 学生发展的综合实现
就社会责任感而言,当学生以真实的行动投入其中,第一阶段的道德直觉变成的道德行动,就成为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新基础。以杜威的观点来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3]在之后的活动中,学生将之视为“活动先例”,已经体现出这一经验的生长性。学生在实践中的感悟、体验与道德自豪感,会催生新的道德行为,实现综合性的道德发展。另一方面,这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真实的、建立个人与社会之间建设性关系的体验。以实际行动关爱着社会弱势群体,这让他们体会到:即便是小学生,也都有社会责任,并能够做出社会贡献。
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言,一是学生组织策划和应变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海报的制作,到衣物的整理,再到邮寄,期间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人员分工。二是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如何找到受助者、如何装包及筹集运费等。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与自觉的反思,为下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三是合作能力的发展。班委会、三个小组、个体学生之间形成了丰富的组织关系;学生们既在原有组织内承担责任、相互合作,又适时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四是“前移后续”意识的形成。学生们不仅习惯了活动前的策划,而且意识到做了有意义的事要宣传,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这次活动之后,宣传组的后期报道小组特地联系网站负责教师,在校园网上发布了此次班级捐冬衣活动的总结。
就思维方式而言,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有机性得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们还制作了很多爱心卡片,放在了所捐赠的衣服里。在学生看来,这是伴随着衣服送去的温暖,也是他们与受助对象跨越时空交往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思维动态性的初步形成。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活动的进行不是一个完全依照预期而展开的过程,需要不断面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动态调整。
在成长自觉意识方面,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初步形成。学生们在活动中策划、组织、交往,通过言语、行动、符号等方式开展对话,将自我的力量呈现出来,并且最终“成事”。当他们独立、自主地完成这一工作之后,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自主设计了体验卡,进一步促成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析学生第一次写的体验卡内容,有15%的学生认为不仅锻炼了能力,还帮助了那些贫穷山区的孩子,有50%的学生觉得虽然有点累,但是有收获。
作为班主任和研究者,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看到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更多承担责任,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班主任决定进一步深化这项活动,鼓励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号召、组织全校学生来捐冬衣?
三、活动重建的高度就是学生发展的新高度
班级组织了一次关键性的主题班队会:《衣+衣让爱传递》。班会上,学生们针对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全校捐冬衣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形成了面向全校的策划方案。他们自主组建了三个部门:宣传部、整理部、对外联络部。不同于上一次的是,每个部门都下设若干个小组,分工更明确,方案更具体。
活动当天,宣传部的学生们制作了宣传海报,到各班分发了捐助统计单,自主进行了全校广播。整理部的同学根据方案,派能手到各班指导整理衣服,派能干的同学把各班捐来的冬衣存入学校仓库。对外联络部的同学不仅联系了受助对象、运输公司,还保持着与学校后勤部的联系。经过统计,在全校共募捐到爱心款1155.3元,冬装1598件,围巾、袜子等小件152件。这项活动,到活动报道完成时为止。
1. 实践与关系复杂度再度提升
在实践维度上,全班高达80%的学生发挥了领导、组织作用,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无一人游离在活动之外。活动的综合水平有大幅度提升,组织难度更大,复杂性更强。学生们要联系的不仅有班内、校内人员,而且要更多地接触校外、市外人员,整理全校师生所捐衣物、钱款等。宣传部不仅要对本校师生宣传,还有对受助者宣传,有前期宣传和后期活动报道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写作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大幅提高,活动的组织也更为周密。如对外联络部就分成了“筹金小队”、“运输小队”、“外交部”等三个小队,分工明确,强调相互帮助。在活动效应上,本次活动还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其中,学生组织的策划类的主题班会、面向全校的广播和倡议以及现场组织等,是关键事件。
在这一活动阶段,学生的交往世界得以拓展,其中大量涉及“陌生”人,即便是在班级内部,这种交往关系也极为复杂。该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更为密切的交往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同学、班主任、相关教师和家长都成为活动中的关键人物。
2. 学生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
就社会责任感而言,首先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传递中深化。本阶段的活动不是个体的道德行为与班级的群体活动,而是学生们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开展的学校层面大型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传递进一步形成反馈力量,实现了“回归的环路”,[4]促成班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深化。其次,活动的成功所产生的影响力,促成学生道德自豪感的升华。再次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积淀与认识深化。通过系列性的活动,到这一阶段为止,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到个人与社会的建设性关系,强化了相关认识。
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言,首先这是一次成功的重建性活动。学生在前期班级活动的基础上,能够面向多样的群体和复杂的过程,是一次策划能力的自我培养。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得到极大锻炼,大家既分工又合作。其三,学生反思与总结能力得以提升。经过这阶段的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总结成败得失,锻炼反思能力。
就思维品质而言,学生思维的有机性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动态性也在更为复杂的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他们根据每一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变思考程序和方向,对策划方案进行调整,最终达到目标的实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思维的积极性实现了群体性的发展,促成学生生存方式的形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周围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5]经过系列性的活动,学生体会到敢于追求、勇于实践的重要价值,能够更积极地思考人与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主体意识。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就成长体验而言,活动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使学生体验到了活动的社会意义与个体意义。作者再次研读学生的体验卡,全班同学中,有50%的学生达到非常积极的体验状态。比较典型的小王同学在第一次活动中制作宣传单,其体验是“写字很难,涂色烦”。而在这次活动中,参与的是海报制作,其体验则是“画起来很带劲,因为可以为贫困孩子带去温暖与爱”。全班80%的学生觉得累,但是很高兴。没有人不愿意参加活动或游离在活动之外。由此而形成的自信,能够促成学生更自觉地发展;活动的体验,也为学生今后参与相关活动提供了积极的经验;来自教师、同学的反馈,也促成了学生的自我觉醒,对于他们今后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自我建构、形成与发展个性,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更加相信: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能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主题活动中实现的;班级建设也可以在丰富的实践与深入的理论研究中,呈现其个性和不可替代的教育独特性。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是如何学习的”(项目编号:A13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Jiacheng Li&Jing Chen.(2013)Banzhuren and Classrooming:Democracy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Volume 9,Number 3.
[2][前苏联]科恩.自我论[M].译者:佟景韩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283.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译者: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7.
[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译者:陈一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5]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A].见:郝克明.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综合卷[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34.
一次班级活动 篇2
这一次,许多人是初次做菜,但我觉得他们做的都不错,尤其是董慧的,她做的是鸡蛋羹.鸡蛋羹,一道很简单的菜,简单的材料,简单的工序,甚至只需要段短短几分钟便可以做好,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道菜,经过董慧的精心制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个鸡蛋羹,呈嫩黄色,柔软可口,火候到位,吃起来很滑,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软”.
除了鸡蛋羹,我认为刘光然的木须肉和刘欣如的`鱼香肉丝也是十分不错的,这两道菜的工序多少都有些复杂,但她们确实是做出来了,刘光然还配上了米饭,如同画龙点睛.
这次活动,全班同学过的是津津乐道.品尝食物时,全班人接二连三的上去品尝,争啊抢啊挤啊,到了最后,全班人竟一窝蜂的全跑了上去,吃过的没吃过的,吃了第一次还想吃第二次的,展示台前被人群围了个水泄不通.
到评选各种奖项的时候,所有人踊跃发言,推选各位参赛选手,其中王鹏骁的麻酱饼和董慧的鸡蛋羹得到了一致好评.在同学们选举的过程中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惹得不少人哈哈大笑.
一次班级活动 篇3
下面是针对“孩子不求上进”的问题而在网络班级上进行的家校交流记录。
朱XX爸爸:我儿子这次期中考试不好,我们找他谈话,他还不服气。
徐老师:呵呵,小家伙挺有个性的, 为什么不服气呢?
朱XX爸爸:他不求上进,不和好孩子比,老说还有谁比他自己好!
徐老师:这种情况可能不止朱XX一个人,我也在想,为什么孩子们会不求上进呢?
朱XX爸爸:他有时也想变好的,老想当三好学生的!
徐老师:说明孩子骨子里还是想变好的。
朱XX爸爸:我们平时鼓励少,批评多,但又生怕说多了伤了其自信心。
徐老师:表扬让孩子学会自信,批评使孩子变得苛刻。我是希望家长们多表扬孩子的。
朱XX爸爸:孩子好的地方也有,但这学习态度不好!
徐老师:孩子的学习态度为什么不端正,为什么会不好,是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哪方面出了问题?
朱XX爸爸: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徐老师:呵呵,我们在过多批评孩子时,其实就是没有看到孩子的优点。不知道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各位家长也可谈谈想法的。
吴XX爸爸:每个孩子,内心还是希望好的,只是贪玩,怕困难,不能约束自己。这不仅是孩子,有些成年人都会这样。成年人靠自我克制,孩子需要引导。可能要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吧。
徐老师: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应顺性而发。
朱XX爸爸:玩,我蛮支持的!以前也有考得不如意的时候,自己委屈得掉泪,现在变得无所谓似的。唉!
周XX妈妈:我个人觉得不要太在意考试分数,要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
章XX妈妈:我得承认,我好像比较在乎孩子的分数,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心理的失落真是蛮大的,我也在慢慢调整自己,但一有考试我的紧张程度比他还要大得多。
徐老师:您要调整这样的心态,否则您会很累,放松心情,相信孩子。
徐老师:各位家长,对于孩子“不求上进”,大家谈谈想法吧?
陈XX妈妈:孩子不是真的不想变好,只是他不知道好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家长订的。孩子还是需要鼓励的。
徐老师:对,评价标准不同。
陈XX妈妈:孩子在小的时候喜欢听好话,但是不喜欢听假话。孩子进步了,家长就要去实现自己的承诺,孩子才有动力。
徐老师:是的,言必行,行必果。
陈XX妈妈:嗯,有时老师给的一个微笑也能让孩子回味好久。
徐老师:各位家长,希望你们不要只顾看着孩子的分数,多了解分数以外孩子的表现。班上的饮水机,成XX同学每天早上打开按钮,晚上放学,关上开关,这一件事,做了近两学期了,一天不落。希望成XX妈妈能常到网络班级里谈谈教育孩子的经验。
丁XX妈妈:对啊,您家孩子怎么如此自觉、上进、优秀呢?
徐老师:一件小事,足见孩子身上的某种让人敬佩的品质。
成XX妈妈:谈不上优秀,在平日遇事,我会告诉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她就懂了。我们基本天天谈谈心,聊聊学校里的事,她也问问我的事。
徐老师: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个看似无心的聊天,聊学校的事也是一种学习。
成XX妈妈:有一次运动会上她第一天跑了个小组第一,当天回来的时候那个得意呀,我告诉她明天可都是高手比了,因为都是小组的第一名在比,还要加油,并适当给了她一些建议。
徐老师:听孩子讲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您再发表一下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孩子受到的影响就是教育。
成XX妈妈: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做得不好的家长,不是说大话,其实认真体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记一次难忘的班级活动日记 篇4
今天,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我们玩起了飞花令游戏。“风”为令,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哪个小组说的含有“风”字的诗词多就算获胜。
“3。2。1开始!”班级里的同学斗志昂扬,纷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举起了手,生怕轮不到自己。杨小伟把手举得比谁都高,老师一眼看到了他。
“杨小伟。”
“想不起来了。”真没想到杨小伟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这不就是纸老虎嘛。
“杨小雯”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好,加一分……陈小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王小誉”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嗯,不错,第三组连加三分。”其他组同学是各种羡慕妒忌恨,面部表情精彩纷呈。
“孔卓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我连答六个,全班同学皆装作晕倒状,嘴巴张成“O”字型。我本来还想再说几个,但一想到不能不给我们组别的同学机会啊?还是先休息一会儿吧。
唉!真是恨铁不成钢啊,原来的遥遥领先,变成了僵持不下。没想到,我们组的其他同学总共只讲了三个。只能将自己的看家底,给搬出来了,我又重新站了起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加一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加一分”。
比赛逐渐地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决定得分的关键,我又连答三个。
接下来,班级里寂静无声,同学们绞尽脑汁却还是一个都想不到。
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想了一个。“10。9。8。7……”老师一倒数,我过度紧张,却忘了。
又经过苦苦的思索,杀死脑细胞无数,我又回答了一个。我们小组再加一分。
“3……2……1”
一次班级活动 篇5
一、利用各种游戏活动,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所谓班级和谐文化, 主要指的是班级内部师生、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彼此尊重, 相互配合, 实现共同进步。建立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班级文化时,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避免以个人为中心, 自私自利的行为。为此, 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 强化团队意识。
比方说,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体验团队精神, 设计组织了一次《无敌风火轮》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 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 队, 每个队的人数相等, 游戏需要的材料是废旧报纸和胶带, 由每个组学生相互配合制作一个可以把全队成员全部容纳进去的封闭圆环, 最后队员们合力把圆环竖立起来, 按照事前画好的路线滚动到目的地, 先完成的一队获胜。老师首先明确了游戏的规则, 然后由学生自由地完成游戏。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 每个队先推选出一个小队长, 对于制作圆环的任务进行分工, 学生们之间密切地配合, 有负责圈报纸的, 有负责粘连的, 而且非常细心, 但开始没有经验, 粘接好的圆环会断掉, 面对这种情况, 学生们在小队长的指挥下, 积极地寻找原因, 重新粘接, 完成圆环的制作之后, 每个小队就小心翼翼地滚动圆环, 孩子们非常聪明, 让个子高的同学扶住圆环的上边, 个子矮的同学扶圆环的下边, 慢慢地把圆环向前滚动。最后四个队都先后到达了终点, 顺利地完成了游戏。老师引导学生们反思游戏过程, 寻找输赢的原因, 总结在游戏中的收获。有学生说“小队长的指挥很关键“”团队的配合最重要”。学生们在反思过程中, 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理解了团队精神。
由此看来, 小学生对于游戏活动是没有抵抗力的。选择一些体现团队精神, 需要同学配合才能完成的游戏, 让学生在玩乐中体会团队的力量, 体验合作, 激发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二、组织班级集体活动, 促使学生关心集体
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 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集体, 关爱同学, 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因此, 为了建设和谐班级文化,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关心集体, 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比方说,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集体的意识, 除了平常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大扫除之外, 还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精心组织了一些集体活动, 例如, 让学生们一起装扮教室, 组织学生进行爱心募捐活动等。在学生们美化教室的过程中, 老师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想法, 一起来思考怎么把教室装扮得更加美丽。有学生出了很多好主意, 主要包括:在教室墙上开辟各种专栏, 从家中带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装饰品, 用来美化教室, 建立班级图书角等。学生们不但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积极地为集体活动出谋划策, 并且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们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 不但体验了劳动的快乐, 美化了教室,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也增强了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 增进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情谊, 从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班级风气。
由此说明,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集体活动, 激发集体意识, 学会爱护集体, 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与同学携手, 积极地为集体争光添彩, 逐渐形成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亲身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是一种班级活动的组织形式, 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班级文化, 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的焦点等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 增强学生对班级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验。
比方说, 为了培养学生爱心, 学会关心他人, 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家长好帮手”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进行记录, 看哪个学生做得最多, 最好, 并且与家长沟通, 请家长配合, 给学生提供机会。经过一周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做了很多事情, 在丰富自身的生活技能的同时, 最重要的是亲身感受到了父母长辈的辛苦, 学会了从小事做起去关心身边的人, 懂得了感恩。家长们反映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变得懂事了。
由此发现, 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对于和谐文化加深了理解, 增强了友好互助的亲身体验, 最终形成以和谐为灵魂的观念体系。
浅谈班级管理中班级活动的开展 篇6
笔者从事专职班主任工作已有三年, 在这短短三年的时间里, 通过自己对管理班级方法的摸索以及和同事对班主任工作的探讨, 对于班主任工作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现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如有不当不妥之处, 恳请指正。
班主任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 不仅是不可或缺的, 更是重中之重。我们都知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现在的社会形势下, 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是: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学识, 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 而学校中承担这一工作的主体就是班主任。我校学生每天的上课、吃饭、休息都是在学校中, 与他们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班主任, 学生曾经对笔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 您是我们在学校中最亲的人!”因为有这样的意识, 所以学生喜欢和班主任在一起, 有什么困难也是第一个想起自己的班主任, 有想不通的事情时也最喜欢找班主任来解决。当然, 也因为学生给予了我们这样的信任, 作为一名班主任就更应该将学生放在第一位, 想方设法地将班级管理好。
在工作中笔者发现,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及素质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极好的作用, 它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 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
1 抓住特点因人制宜
我校属职业教育类高职院校, 在校生有三大特点。首先, 由于我校是高职院校, 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进入我校学习的, 年龄普遍较小。在校学习的4~5年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发展期。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思想道德、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 我校采取寄宿制全封闭式管理模式, 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异地求学。对于离开一直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照顾的父母而独自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并要开始适应集体的寄宿生活, 很多学生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而在这个渐渐适应的过程中还牵涉日常生活自理以及合理消费等多方面问题。
最后, 我校实施的职业教育与学生以前接受的普通教育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 学生需要快速地接受这种转变, 并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比如, 学生以前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以升学为主, 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和教师自然要给予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 题海战术仍然是许多学生要面对的问题。每天马不停蹄地上课,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和试卷几乎已将学生的在校时间占用完。但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没有那样紧密的课程安排以及大量的练习题和试卷, 课程比以前要少, 课后作业也不多, 这就要求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如何合理利用较多课余时间的一项挑战。而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班级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 我们应开展适合他们综合发展的班级活动, 以期培养出拥有知识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年。
2 宏观把握因势利导
班级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作为基础。什么时候开展什么样的班级活动最为适宜, 达到的教育效果最佳, 这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宏观把握。
要开展适宜的班级活动就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入校的第一年为基本素质形成期, 在这一年中应着重开展一些有关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班级活动。比如大部分学生在家都是得到父母和长辈万千宠爱的, 基本没做过家务, 自理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入学军训学习内务整理的契机, 多开展一些有关宿舍内务整理以及个人物品整理的小型比赛, 调动他们对于内务整理的积极性, 提高其自理能力。此外, 有些学生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意识较差, 周末外出上街购物的时候在人多的路口就很容易发生危险。如果只是通过直白的说教, 学生的接受度会比较低。这时可以联系交通管理部门, 让学生在休息日走上街头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这样一来可以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来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操作, 使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形象地了解到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来也可以通过此类与社会接触的活动提升我校学生的社会形象。
而在二年级到三年级期间, 学生开始逐渐接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专业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时可以开展一些与专业知识学习有关的班级活动。例如, 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在二年级时与医院联合开展了名为“暴风行动”的活动, 即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要求, 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周派一组学生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到医院见习。这一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以后的工作场所, 同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有机会使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得到印证, 也通过实践操作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此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 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为了让学生练习学到的如测量血压等基本技能, 可以开展一些走进社区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的公益活动, 这样学生既运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锻炼了基本技能, 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更使广大社区居民受益,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 真可谓“一举多得”。
这样分阶段地开展适合学生的班级活动, 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明确主体“四自”管理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笔者认为开展班级活动同样要明确班级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首先, 不论开展什么样的班级活动, 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 应方方面面都以学生为主, 急他们所急, 给他们所需。这个大方向一定要正确把握, 否则就很容易本末倒置。例如, 如果教师在开展班级活动之前不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 只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那么就很容易与实际相脱离, 从而组织一些学生根本不需要的班级活动。这样, 不仅达不到以班级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更有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反感, 造成负面效应。一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班级活动就成了“班主任活动”, 那么, 它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 在现今社会和学校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发展” (“四自”管理) 能力的形势下, 笔者认为应当随着学生对社会环境的渐渐熟悉和人生目标的逐渐明确, 将开展班级活动的指挥棒交至学生手中, 但在此之前, 班主任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1 总体把握
在学生入校时, 应当向其全面、系统且详细地介绍职业教育的特点, 帮助学生统一制订好在校学习期间的总规划, 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校期间应当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以便日后根据学习阶段的需要开展相应的班级活动, 这也是班集体创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3.2 队伍建设
班级是一个小型的集体, 有班委会、团支部等多个组织, 良好的班级组织队伍是班级活动开展的坚实基础。因此, 要想将班级活动办好, 必须将班内的各个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发挥好其各自的职能。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够推动班级的良好发展。我们的学生是聪慧的, 只要给他们一个舞台, 他们就可以发挥出无限潜能。学生干部在某方面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 他们既拥有从整体把握形势的能力, 同时他们又来自学生群体, 能够切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 他们就能够因时制宜地制订出优秀的班级活动方案, 同时能够保证班级活动过程中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班级活动的效果。
3.3 活动监管
由于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 学生在考虑问题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这就需要班主任在一旁进行监督, 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改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和做法。将班级活动的指挥棒交至学生手中并不意味着将班主任从开展班级活动中解放出来, 让班主任“无所事事”, 而只是转变了班主任的角色———由原本的直接指挥变为从旁指导。就像教导幼儿走路一样, 他们刚开始学走路时必须要由大人搀扶, 但如果不放手, 孩子是永远不能学会自己走路的。所以在由班主任主持开展一定数量的班级活动后, 必须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但班主任必须从旁协助, 从倾听学生的计划开始至指导学生做好班级活动总结。班主任对其中的每一步都必须认真监督, 教导学生在每次班级活动时都必须做好计划、记录过程以及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吸取经验教训, 争取做到班级活动越做越好、越做越精。
要想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就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开展班级活动只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方面。不过虽然细小, 但是其中包涵的内容也是繁琐复杂的, 笔者所述只是片面的几点, 不够全面之处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齐学红, 马建富.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一次班级活动 篇7
关键词:体育活动,班级管理,作用
班级管理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学校“维稳”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级管理对维护学校稳定,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班级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树立自尊和自信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努力抓好班级体育活动工作,让体育活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并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班级体育活动概述
班级体育活动是指在学校教育中,班级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科学的活动过程,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班级体育活动既是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要区别于课余体育锻炼。班级体育活动除具有与课余体育锻炼相同的作用以外,还有其特殊的形式及价值。班级体育活动是以班集体为组织机构,具有一定的主题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
2 班级体育活动的内容及组织方法
2.1 班级早操
早操是清晨或课前进行10~15分钟的体育锻炼,班级应要求每个学生参加,并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坚持早操,能养成早起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能振奋学生精神,使其头脑清醒,并有组织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班级早操内容应根据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项目(可进行跑步、做广播操、健身健美操、练武术或发展身体素质的简单练习)。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身体发热微汗即止。
2.2 班级课间操
课间操是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的休息时间内进行,时间20分钟左右。课间操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疲劳,调节精神,保护脑力,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保护视力,防止近视眼和调节课堂空气。课间操的内容除了做广播操外还可以安排游戏、舞蹈和功能性的体操(如防脊柱弯曲操)、眼保健操等简便易行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课间操的负荷量不宜过大,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激发活泼愉快的情绪,得到积极地休整,以饱满热情迎接下两节课的学习。
2.3 班级课外体育活动
班级体育活动是以班或锻炼小组为单位,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班体育委员和锻炼小组长主持进行的体育活动。班级体育活动是组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其意义极为重大。
2.3.1 班级其他体育活动的内容
班级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有:(1)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项目;(2)复习、巩固体育课上所学的基本技能;(3)结合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和竞赛项目,组织锻炼,开展小型群众性比赛;(4)根据季节、场地器材等条件,开展象征性长跑、游泳、跳绳、踢毽子、游戏、健美操、武术、舞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班级体育活动要列入班级活动计划内,不得随意占用。每周至少保证两次,每次1小时左右。
2.3.2 班组体育活动的形式
班级体育活动的形式是:班委会设体育委员,负责领导和组织全班的课外体育活动,将全班同学按性别、体质状况、技术水平、体育爱好组成若干个锻炼小组。各锻炼小组设正、副组长,锻炼小组长全面具体负责其小组成员体育锻炼指导及监督。体育教师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小组长订好锻炼计划,指导组织实施,注重培养能力。
校内班级体育活动,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活动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校外班级体育活动可组织郊游、旅行、登山、游泳、远足、野营等活动。在进行校外活动时,要加强领导,做好审批及组织工作,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伤害事故。
3 开展班级体育活动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3.1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年轻气盛不服输是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都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作风,经过互相配合养成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合作意识是整个国民素质中较为淡薄的一种意识,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说教、讨论的得到培养。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赛,一个游戏,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加强团结,加深友谊,加强合作,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人要以更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各种挑战,参与各类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激烈的竞争性是体育活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焕发热情,追逐成功。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得到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的锻炼与提高。可以这么认为,体育活动的竞争就是互助和友谊的竞争。
3.3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班级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结合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如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集体性的球类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等具有显著的作用;体操、武术等项目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
3.4 使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
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加上家长对孩子们的百般呵护,过度疼爱,养成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价或以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别人,造成班级管理松散、混乱。体育比赛是一种公平、平等、道德的竞争。当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在愉快、公正的体育情境下,通过亲身体验,容易使公正精神得到内化,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在评价别人时能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的原则。
3.5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的技术和运动方式的高置换率,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活动多为群体性的活动,许多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都将获得顺利和挫折、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优势和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学生可以透过这个窗口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如何直面人生、如何对待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6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活动会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境,可以减轻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对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1)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在从事繁重的学习后,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活动,紧张、烦恼、焦虑的情绪会一扫而光,并在体育活动中锻炼筋骨,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疲劳,增进健康。还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精神振奋。
(2)加强友谊,发展人际关系。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特别是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繁,对加强友谊,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必然为实现共同目标倾尽其力;必须以大局为重,协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能呈一时之勇,或好出风头,而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3)提高自信,完善自我。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参加个人擅长的运动项目,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斗智、斗勇的拼搏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并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得到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班级体育活动具有其特殊的形式及价值。班级体育活动是多种教育与身体运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青少年一代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维稳”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开展班级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健康的心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等方面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乃至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大力加强班级体育活动工作,让体育活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服务,为学校的“维稳”工作和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卿,谢翔.学校体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叶冬茂,郭戈.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心境及自信心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董大校,赵庆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手册[M].临沧市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08.7.
[4]杨铁黎,陈钧著.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5]刘永峰.东方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
浅析班级活动的原则 篇8
关键词:班级活动,组织,原则
班级活动, 广义而言, 泛指以班级为组织基础的一切活动;狭义上理解, 则是指除课堂教学活动之外, 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的总和。 班级活动不仅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开发集体成员身心素质潜能的基础。
班级活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无足轻重的作用, 在活动中发现学生, 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班级凝聚力以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为基础。 班级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班级活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班级活动一方面是班主任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 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在活动中, 学生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创新意识, 思维在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开展活动呢? 总之, 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形式来实施班级管理工作,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 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 而且还能够寓教于乐, 将繁琐的管理规则置于富有趣味的活动中, 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督促的自觉性。 班级活动如此重要, 开展好班级活动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班级活动的原则:宴燕[1]研究了班级活动的原则, 认为设计班级活动时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 要求所有班级管理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求班级活动设计要结合班级现有的条件, 从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考虑, 使得活动的开展具有可操作性;丁如许[2]研究了班级活动组织的原则。 认为, 要组织好班级活动, 就要注意坚持十大原则, 即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知识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岑万国[3]研究了班级活动开展与实施的原则。 认为, 在开展班级活动时, 要注意教育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原则。 教育性要求在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 要寓教于乐, 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 时代性原则要求班级活动引进时代元素, 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 注意从时事中抓题材, 从生产、科技发展中抓题材, 从身边的新鲜事中抓题材。 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过程、活动的影响都要构成一个系统, 用整体的教育思想指导整体的教育活动, 达到教育目标实现的整体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的境界。
我认为班级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整体性、自主性、教育性、灵活性、多样性。
1 整体性原则
班级活动, 应着眼整体效益, 特别是在活动的内容、教育力量上作整体的考虑。 在教育内容上, 班级活动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种内容, 在诸育之中, 把德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这里应该指出, 教育的整体性, 不应该是硬性的拼凑, 而应是有机的组合, 要围绕活动的主题, 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反映。 如“水是生命之源”的主题班级活动, 考虑了四个子活动, 分别是了解水、画说水、赞美水、爱护水, 并进行“水与生命”的知识讲座、水污染的书面调查报告和漫画作品展、“请爱护我们的家园”的主题班会及环保倡议, 这里面既涉及环保的德育功能, 也有关于水知识了解的智育功能, 更体现了一定的美育功能。 在教育力量上, 从校内看, 将学校思想教育安排、学校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这三股力量拧成一绳, 体现教育的衔接性和连续性;从校外看, 要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和社会教育力量, 如可这样安排:请家长经常参加班级系列活动, 让家长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与学生对话。如 “我看爸爸妈妈”或“我看孩子的读书”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家长, 家长理解学生, 加强双向交流。 请家长经常关心班级系列活动, 为班级系列活动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搞好活动。 在征得社会教育配合方面, 采取的还是传统方法, 即请进来, 邀请杰出青年、先进人物作报告等活动;走出去, 走访工厂企业家、走访农村专业户、参观历史博物馆, 与基层单位联谊、与社会新闻人物通信等活动。
2 自主性原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一直存在着“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的单主体论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双主体论, 并进行着长期的争论, 许多专家批评传统课堂教学中存着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接受性学习状态, 提出学生的学是学生自己的事, 教师的作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学习能力, 并非强迫、替代学生学习。 班级活动一开始作为课外活动的课程范畴, 一直延续着课外活动的传统:即学生应是班级活动的主体, 无论是活动主题的确定和设计, 还是活动的准备与实践, 都由学生自己来安排, 班主任只是起指导作用, 其指导艺术在于使班级这个整体运转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使全班同学处于兴奋状态, 自主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 让同学们普遍感到, 这是我们自己的活动, 我们要动脑筋, 想办法, 把活动搞好。 传统班级活动中认识并尊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理念正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贯彻的精神。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3 教育性原则
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 可以是开发智力的, 可以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 可以是增强审美情趣的、强身健体的, 等等。 好的班级活动应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 在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 要寓庄于谐, 寓教于乐, 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 如召开“我们小队能人多”的班会, 活动目标是: (1) 通过展示各小队制作的一期专题墙报, 使大家体验合作创作的愉快。 (2) 夸奖对集体献计献策的能人, 促进大家为集体贡献才华。 这样定位, 展示的是小队集体创作, 受夸奖的面广, 利于调动全班每一人的积极性。
教育性最重要的体现是在活动内容上。 如以“我为奥运出份力”为主题, 在社区宣传环保知识, 会增强学生和居民的绿色奥运意识。 组织“电脑与人脑”的讲座, 展开讨论疏导, 会使一些人改变沉迷玩游戏, 忽视学习的做法。 开展选“爱心大使”活动, 夸奖给他人送温暖的言行, 会培养学生的爱心。 开展听博士讲演的“祖国, 力量的源泉”班会、娱乐性的“笑话大赛”、动手自理的“野炊”、增强体力的“跳绳比赛”等活动, 都能从不同侧面使学生受到教育。 活动过程是教育性的具体体现。 首先活动的名称要有感染力, 如“救救地球妈妈”、“我眼中的中关村”、“假想旅游”、“星空探秘”等。 其次活动准备的场地要有教育氛围, 会场布置要体现教育情境、活动气氛, 标题的书写、展板的摆放、桌椅的形式都要做整体设计。 在活动进行中,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 在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 同时要注意电脑课件、实物投影等物品的教育作用。活动总结不容忽视。可以是班主任总结, 也可发动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体会, 以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
4 灵活性原则
这一方面表现在班级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上。 这是由班级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 每个班级都有对班级活动的整体规划, 每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 这是班级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 班级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 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不断产生, 新的主题也不断形成,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这是班级活动生成的集中表现。 对班级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 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例如, 在期中考试以前, 我设计了主题班会“我要努力”, 期中考试过后, 我随机又设计了主题班会“我努力了”, 后者就是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生成的。 另外班级活动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其特有的时间、地点的灵活上。班级活动不一定非在教室内、学校内开展, 可根据季节的特点来安排, 暖和的季节以室外活动为主, 寒冷的季节以室内活动为主。 即使在室内, 也可根据活动的主题安排在图书馆、音乐教室、校史室等场所。
5 多样性原则
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就必须注意:活动内容、形式、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首先, 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开展班级活动要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 使活动既有教育性, 又有趣味性。 如一个班级在制定活动计划时, 主线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安排上既有思想教育方面的“一日常规我知道”、“集体在我心中”活动;又有学习方面的“智力竞赛”活动;既有发展体能的“乒乓球比赛”活动, 又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汇展”;还有“科技小制作”班会。 活动内容多样化,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施展的机会, 心理上有成功的体验。
其次是活动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喜欢求知、求新、求实、求乐。 因此, 班级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 变化新奇。 如班级活动内容是“心中有他人”, 形式上可多样:可以开故事会, 讲英雄模范的事迹;可以用文艺演出的形式, 把本班同学的好事编成小节目演出来;可以去给退休老人送温暖。 在一个活动中也可运用多种富于变化的形式, 如中秋佳节, 可以安排化妆晚会, 有歌舞表演、民间传说介绍、即席演讲、谜语竞猜、点蜡烛、吃月饼等多种形式。 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感受团圆, 体验快乐。
再者, 活动的组织方式也应多样化。 除了集体活动, 还可以是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甚至是三五个人自由结合活动。 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 让活动更有实效性。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 只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遵循以上几个原则, 就一定会如春风化雨一样, 滋润学生心田, 培育出21 世纪的健康人才。
参考文献
[1]晏燕.班级活动的类型和实施原则探析[J].新课程 (教研) , 2010 (9) .
[2]丁如许.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举要.思想理论教育, 2010 (6) .
整合教育活动抓好班级管理 篇9
一、班级管理与文体活动整合
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时代的呼声, 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孩子进入高年级, 思想日臻成熟, 部分孩子在生理上也发生早熟或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迅速发育, 生理上的变化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 致使部分孩子在情绪上显得焦躁不安, 逆反与失控现象有时较为明显, 教育后反复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动荡期”, 班主任可以把班级管理与丰富的文娱活动整合起来, 把开展多元文体活动作为对整个班级良好表现的一种奖励形式, 这种形式深受学生喜爱。班级活动的多元化, 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生活, 增强全体学生爱集体, 爱他人的情感, 还能融化部分学生的焦躁情绪,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班级管理与自助活动整合
教育家杜威认为, 对集体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而是通过外部的引导教育培养和个人内在的自我体验相结合而形成的。毛主席也强调过,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通过外因而起作用的。针对班里有些孩子缺乏自控力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一现象, 教师应一方面要求值日班长在每节课预备铃响后, 立即组织全班同学背诵“班级五字歌”或“班级公约”, 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心、静心, 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牢记和践行班级规范, 形成美德;另一方面可以设计系列主题活动。例如:主题活动“互助、自助我能行”——全班同学就课堂自控问题自我反省自助, 也可任选某位经常违纪的同学为帮助对象;“写建议条”——在条子上先写上自己或想帮助的这位同学的一个优点, 再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改进的建议;本人或收到“建议条”的同学, 经认真反思, 针对存在的问题写出书面承诺交给老师, 老师审阅后先暂时保密, 以观后效;“挑战自己我能行”——全班同学继续开展自助、互助活动, 向仍有违纪行为的自己或同学“写警示条”, 提出书面的友情警示, 由班干部给予班级通报, 当事人公开进行纠错;“管好自己我能行”——这里强调的不是“管住”而是“管好”,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 但性质完全不同。在这个阶段大家重点为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唱赞歌, 教师还给这些同学颁发奖品, 以正面激励、鼓舞他们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班级管理与口语交际活动整合
一位哲人说:“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理, 要想让班级正气弘扬, 学生文明守纪,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正气、真善美占据学生的心灵。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 便产生了“有感班级见闻”这种自我教育形式。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 班主任用周一“阅读”和周五“思品”课前的5分钟口语交际时间, 在班上进行“有感班级见闻”的课前演讲, 由学生自由发布当日或当周看到的本班的好人好事或不良的违纪行为, 并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大力倡导、表彰“五讲”“四美”的德行。还可以指定班队干部如实记录, 在月评比时, 结果进入总评“谁更好”星星榜。通过自我教育, 学生增强了明辨美丑是非的能力, 班级的正气得到弘扬, 不良风气与行为受到排斥、扭转。
四、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活动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