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作

2024-10-24

电视剧作(精选7篇)

电视剧作 篇1

TVB于1967年正式在香港开台, 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是香港最大的电视台, 世界第二大中文节目制作公司。早期的TVB电视剧主要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现实题材, 有粤语长片的味道。1976年, TVB制作出第一部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电视剧《书剑恩仇录》, 从此改编武侠小说的电视剧成了TVB的看家法宝。二十世纪80年代, TVB的电视剧制作已经明显成熟, 民国戏大放光彩, 《万水千山总是情》、《千王之王》等剧因其所讲述的时代的特殊性, 故事迂回曲折、引人入胜,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使TVB的电视剧上了一个台阶。武侠剧则更为流行, TVB几乎将金庸、古龙的所有作品都翻拍了一遍,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都是经典之作。二十世纪90年代, 长度与阵容都非常可观的家族剧成为了TVB的拍摄趋势, 1992年的《大时代》和跨越千禧年时所拍摄的《创世纪》都是TVB重金打造的精彩剧集, 也是家族剧的经典之作。但观众的口味是常新常变的, 一个新型的剧类———职业题材电视剧悄然诞生, 也给香港TVB的电视剧制作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

职业题材电视剧最扎眼的名词是“职业”, 剧中的主角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做着特例的职业, 是在某个领域中如鱼得水的一群人。他们都是白领, 在社会中属于中产阶级, 又因为职业之故, 他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十几年的时间中, 香港的职业剧已经拍了很多, 有写警察的《刑事侦缉档案》、《皇家反千组》、《鉴证实录》等, 有写法官的《一号皇庭》系列等, 写海关的《缉私群英》等, 写消防的《烈火雄心》系列, 写医生的《妙手仁心》系列、《天涯侠医》, 写飞机师的《冲上云霄》, 写法政高级化验师的《法政先锋》, 甚至还有一部《随时候命》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内地没有的职业———空中救援服务队。香港职业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剧作特色。

一、普及行业认知, 传达职业精神

警察故事我们看得太多, 对于警察这个职业的了解也相当深入。然而医生、飞机师是我们平时很难接触到的职业, 对于他们的工作我们更是了解甚少。医生是伟大的, 看到那些医生在病房里穿梭的背影, 看到他们为救生命垂危的伤者而大汗淋漓, 看到他们那种饱含关切的目光, 他们就像蜡烛燃烧自己, 为病人服务。我们为之深深地感动。医生这个职业在病人的眼中, 一定是高大的, 有力量的, 因为当你握住他们的手时, 就会感到有丝丝温暖流入你疲惫瘦弱的身体。但普通的观众, 尤其是很少与医生接触的观众, 当他们在电视剧这个虚拟的“现实世界”中, 近距离地观看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心灵路程时, 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职业的艰辛和奉献而感动。记得在《妙手仁心Ⅰ》中, 有一场戏是说妇产科医生Anson (邵美琪饰) 这边在帮人接生, 另一边却正在发生劫持案, 而她却一脸镇静地对身边的人说:“别管别人, 做好自己的事。”这就是可贵的专业精神。没有一个人在面对劫持案的时候是不害怕的, 但是专业精神让她在危险面前顾不得那么多, 对于她来说病人的安危是最重要的。《妙手仁心》系列剧中, 在医院场景中描写得最多的就是急症室, 当一个病人送进医院时, 医护人员都要先询问情况, 然后测量血压、脉搏、氧饱和指数等, 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抢救方法。这些都是普通观众平时无法了解的东西, TVB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步骤和过程。看了程志美 (吴启华饰) 给病人开脑做手术的场景, 真的是壮观。他是全香港最有名的脑科医生, 他的专业技能是无可挑剔的。观众看到人的头盖骨是怎样被撬开的, 看到医生怎样用手术工具在病人的脑子里娴熟地操作着, 这样的场景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的。这些真实的场景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 也给观众心灵的震撼。“电视剧是社会性的艺术, 它的受众面之广大, 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之高, 使它的思想性带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一部好的作品应当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影响受众, 以高尚的道德和理想引导受众。”[1]香港职业剧中的这些职业精神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传播着感染受众精神的文化。

飞机师也是伟大的, 每一次飞行, 他们都担负着整个航班几百人的生命安全, 在飞行任务中不能有一点闪失, 他们给予乘客的是安全感, 是温暖。《冲上云霄》中的唐亦琛 (吴镇宇饰) 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人才。有一场戏, 他与他的弟弟唐亦风 (吴卓羲饰) 一同执行飞行任务, 他的弟弟患了感冒, 为了飞机上几百名乘客不受到感染, 他毅然将他的弟弟赶下了飞机。他的专业精神让他大义灭亲, 这是多么难得啊!看过一篇评论, 对他的评价是“作为一个飞行机师, 他技术全面, 遇事沉着冷静, 以安全飞行为准则并且持之以恒地落实到实践;作为一个航校老师, 他朴实尽责, 授课深入浅出, 全心全意地指导着那些怀着飞行梦想的年轻人实现愿望展翅高飞”。[2]《法政先锋》中, 法证部的高级化验师高彦博 (欧阳震华饰) , 专责在犯罪现场辨证、采证与化验证物, 令真凶无所遁形。他经验丰富, 工作出色, 备受赞许, 遗憾的是妻子古泽瑶 (刘锦玲饰) , 因为意外而瘫痪, 但是, 多年来他对妻子不离不弃, 情深一片, 赢得众人的赞美, 尤其是舅仔兼法医科医生古泽琛 (林文龙饰) 的佩服与赞誉, 故而两人感情要好。剧中每一集刑案的发生, 从标示、搜证、化验、辨证, 加上法医的解剖分析, 真是符合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的原则。这样一个完全陌生又专业的行业让观众获得了大量的有效信息, 同时在设置环节的紧张气氛中让人对他们从事的这个职业产生一种敬佩感, 更让我们学会尊重和体谅别人。另外, 该剧还大量介绍了一些高科技的侦破技术, 比如运用DNA技术、STR技术、Simon技术、化骨还原技术、声音重组技术, 其中有些技术还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随时候命》也是讲述香港特区政府七支纪律部队中人数最少, 但服务范围却最大的精锐飞行服务队上山下海执行任务的职业剧。飞行队的主要职责是搜救, 另外, 飞行服务队还为香港市民提供空中医疗服务、警务支持服务、消防服务、空中测量服务以及为政府部门提供运输服务。这个职业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都是新鲜的,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职业的了解也就更加深刻和全面。同时这些陌生化的情节也激发了观众的观赏兴趣。“陌生性情节的新颖奇特, 易于引起观众的注意, 迅速激起观众的情感反应, 留下难忘的印象。”[3]

二、激励观众审视生命价值, 战胜不幸和挫折

《妙手仁心Ⅲ》的宣传海报上有这样一段话“从沙士中走过, 往后的道路会否豁然开朗, 妙手精英继续昂首上路”, 《妙手仁心Ⅲ》是在沙士后拍摄的, 据说是因为沙士才有了这部电视剧, 虽然故事没有过多地涉及到沙士, 但是大家的回忆和心痛依然刻骨铭心。最后, 医生面对和沙士同样可怕的猴天花危机, 吸取教训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再一次战胜了困难。原来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有勇气的香港人希望用这些剧集提醒自己和后人不要忘记过去, 更提醒大家要继续乐观地迈向未来。”[4]在沙士之后, 程志美 (吴启华饰) 患上抑郁症;MC (陈豪饰) 要面对骨枯给他带来的痛苦;Sarah (吴美珩饰) 的子宫颈癌痊愈五年却又转移, 患上了骨癌, 而且正好是她自己这一科。经过这些病痛起伏之后, 他们会更了解自己, 而且告诉我们比较积极的做法是预防胜于治疗, 无论对自身或是身边的人。而面对疾病亦不能讳疾忌医, 虽然生命走向尽头, 如同鲜花会衰败, 草木有枯荣, 但这些世间的生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中展现了那么绚丽的风采, 我们也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坎坷。

香港职业剧中的医生剧就是通过一件又一件病例个案, 以及医生和病人的点滴的人性感受历程, 告诉观众要善待身体, 善待我们的生活环境, 推而广之, 善待我们的人伦关系、父母、朋友、伴侣, 善待我们短暂生命中的每一刻、每一秒。

职业剧中的飞行题材也同样激励观众珍惜生命, 勇敢地面对困难。《冲上云霄》从凌云志 (马德钟饰) 因救人而意外去世, 到苏怡 (胡杏儿饰) 患上心脏衰竭而差点离去, 穿插在剧集中的这个概念浮出水面, 也使每一个观众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但同时它也是很坚强的, 可以和疾病抗衡, 可以战胜许多强大的细菌, 可以创造出许多连科学都无法解释的奇迹。

《法政先锋》中, 编剧就在案子的“新颖奇特”上下足了工夫, 什么听起来不可思议, 什么就可以被用来当作题材。变性人、双性恋、伦常惨案、变态连环杀手等等各种形式的命案让观众觉得, 编剧似乎不在乎凶手犯案的合理性, 但求案不惊人死不休。但是在这样的恐惧和困难面前, 身为政法化验师不惧怕任何的挑战和危险, 即使自己身临险境也将生命置之度外。从反面督促着人们要爱惜生命, 珍视眼下的幸福生活。

《随时候命》中的情感生活描写细腻而丰富。康友岚 (佘诗曼饰) 意外失忆, 而男友高可风对其不离不弃, 在等待昏迷了三年的女友清醒时我们觉得这个男人很深情, 面对女友醒来后的失忆, 他的无奈和迷茫让人会觉得惋惜, 不过他积极的性格让他从头追起, 最后获得了迟来的幸福。编剧之所以这样安排细节正是告诫我们对于生活要严谨对待, 对于感情要执着专一, 要积极热爱我们的生活, 珍惜我们身边的人。

总之, 活着就是希望。活着真好。在TVB诸多职业剧中, 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对于生命的珍视与热爱, 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遭遇不幸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抗争精神, 这正体现了所有香港人内心的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

三、贯穿感情生活, 洋溢浓郁人情

美国和日本也有很多类似的职业剧, 但笔者还是最喜欢香港职业剧。美国的职业剧偏写实, 而日本则以励志为主, 香港的职业剧既有励志也有写实, 而且在这些元素中浸润着浓浓的人情味。

缘分, 是《冲上云霄》中反复强调的, 编剧特意设置了一个Triangle (缘分娃娃) 穿梭在整部剧集中, 唐亦琛因为它在罗马邂逅乐以珊, 又因为它认识了苏怡, 找到了真爱。缘分兜兜转转, 谁规定了最初爱上的就是一辈子的真爱呢?或许乐以珊就是唐亦琛和苏怡的Triangle (缘分娃娃) , 考验了他们的耐心, 也促成了他们的爱情。

《妙手仁心》系列三部剧集中, 不变的男主角是程志美 (吴启华饰) 和黎国柱 (林保怡饰) 。三部剧集, 他们身边的女人换了几个, 每一部都会有一个新的女人在他们身边出现。剧集情节也是围绕着他们感情的变化发展的。黎国柱, 从第一部就知道他是一个花心的男人, 他身边的女人无数, 却没有一个能留在他身边的。程志美, 温文尔雅的男人, 三部剧集中他的身边有三个女人。第一部中, 他在病床前为昏迷的唐姿礼 (蔡少芬饰) 读《小王子》的场面令人感动, 第二部虽然唐姿礼醒了, 但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第二部, 他的身边又出现了Tracy, 但她或许只是一个过客, 在程志美的身边短暂的停留。第三部, 程志美和Frances (黎姿饰) 总算有个好结局, 他们一路走来, 经历了太多的风雨, 但终究在雨后又重新见到了阳光, 他们凭着心中对对方的爱, 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三段感情, 三部剧集, 通过同一个主角连接在一起。

同样, 《法政先锋》中的情感戏也是让观众为之动情。经过一次生死考验的高彦博 (欧阳震华饰) 终于明确了自己的心, 也明白小柔 (蒙嘉慧饰) 的顾虑, 所以, 他很聪明地让小柔看到自己已经不带戒指的手。当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雨, 所有的误会都解开时, 我们看到了大家企盼已久的幸福。

感情生活在《随时候命》中同样占据了很大的表演空间。不管是高可风 (郑伊健饰) 与康友岚 (佘诗曼饰) 的爱情, 还是叶青云 (林保怡饰) 与前妻以及周小娟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或是施楚淇 (钟嘉欣饰) 及蒋加诺 (黎诺懿饰) 之间的朦胧而动人的爱情, 都显示出了香港职业人士在工作之余, 渗透着对于优质感情生活的渴望, 对于人与人之间人情味回归的追寻和探求, 以及对于香港社会风尚重回理性和高尚的盼望。

可以说, 人物内心塑造和外部环境刻画结合着浓郁人性魅力的TVB职业剧, 在香港电视剧发展进程中还是

徐夤诗歌

用韵考

刘冰

摘要:晚唐诗人徐夤的诗作繁富且在当时影响很大。通过对徐夤的诗歌采取穷尽式的调查研究, 归纳总结其韵部的分合、用韵的特点发现, 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实际的语音面貌, 同时也印证了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的正确性。

关键词:徐夤诗歌用韵晚唐—五代音系

徐夤, 字昭梦, 闽越莆田人。唐昭宗乾宁元年 (894年) 进士, 梁开平元年 (907年) 再试进士, 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还乡后为闽越王审知幕僚。徐系晚唐五代著名文人。《全唐诗》收录徐夤诗作267首, 全部为近体诗。本文拟对徐夤诗歌韵字进行穷尽性研究, 归纳其韵部的分合、

独具特色的。“平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趣旨、 (电视) 收视习惯都在社会上产生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因此,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 这个群体对它的收视反应是至关重要的, 有时候甚至能够左右一部电视剧的命运。”[5]这种散发着浓郁情感的职业电视剧在满足观众窥视欲的同时, 能使普通的观众在人情的浸润中获得心灵的释放。

四、艺术构思独特, 表现手法多样

在艺术构思上, 《妙手仁心》、《冲上云霄》、《法政先锋》和《随时候命》等职业剧所展现的都是以当今香港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为背景的一幕幕生活缩影, 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时代感, 制片构思宏大。在把握时代脉搏的TVB眼中, 怎样将故事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关键的攻关点, 而这恰恰是职业剧的最大看点和卖点。例如, 《妙手仁心Ⅲ》就是这样一部顺应时代背景产生的剧集。沙士过后, 香港市民处在沙士后遗症的恐惧之中, TVB通过《妙手仁心Ⅲ》告诉香港市民应该如何去面对沙士后遗症, 减低市民的恐惧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表现手法上, TVB所涉及的剧种领域中, 基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在剧情设置上, 往往通过某些小细节来以小见大式地显现人物个性;另外还采用看似理所当然的机遇巧合来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在人物塑造性格层面上, 其中的主人公都具备比较复杂的性格面, 真实而生动, 在某些特殊事件的处理上又显现与常人不同的方式方法来, 从而达到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收视效果;在人物塑造形象层面上, 男主人公一般都比较有绅士风度, 女主人公却显得有独特的香港式的气质, 这或许与香港地域土壤的独特性有关, 从这些人物身上, 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发现现代香港人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

我们看到, 在TVB的正确运营下, 不管是在画面制作用韵的特点, 进而了解晚唐五代实际语音的情况。徐夤诗歌用韵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徐诗用韵较宽。

大多数韵部即为一个韵摄:冬东钟 (通摄) 、支脂之微 (止摄) 、模虞 (遇摄) 、真谆臻文魂痕 (臻摄) 、桓寒删山先仙 (山摄) 、歌戈 (果摄) 、麻 (假摄) 、庚耕清青 (梗摄) 、尤侯 (流摄) 、阳唐 (宕摄) , 只有蟹摄分为两部:齐、灰咍。

在上述韵摄中, 有几个摄的诗歌数目比较多:

(1) 通摄:《和尚书咏烟》、《纸帐》、《咏灯》、《咏笔二首》、《萤》、《鸿》、《风》、《蝉》、《忙》、《烟》、《尚书筵中咏红手帕》、《苔》。

(2) 止摄:《两晋》、《蝴蝶二首》、《郡侯坐上观琉璃瓶

上还是在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安排上, 所出现的职业剧基本都体现出了其宏伟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总之, 相对于美国职业剧的发展, TVB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它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 诞生了无数的明星, 从早期的周润发、周星驰、汪明荃、赵雅芝, 到后来黄金时代的无线“五虎将”, 再到最近的古天乐、罗嘉良、佘诗曼、蔡少芬, 他们塑造的一个个角色, 令人刻骨铭心。同时又是这些演员将TVB的发展带进了新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这些新星的出现, 香港TVB的剧目发展前景将一片晴朗。

香港职业剧的趋势之一就是它往往紧扣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 越来越多的以前不是很被关注和了解的行业不断地得到深发, 面向社会大众的行业信息不断涌现, 带领着普通民众向着更高层次的社会认知度和生活质量迈进。另外一个就是, 香港职业剧呈现出周期和生命力强盛的趋势。以上面所列举到的一些作品为例, 它们几乎都成系列的推出, 播放的时间跨度长, 播放的频率高, 这正迎合着观众对于剧情深度了解的心理需求。

另外, 凭借着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经验, 再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职业剧的先进制作和运营理念, TVB的发展将迎来新阶段。

通过以上对TVB诸多职业剧的分析论证, 我们可以见出香港职业剧在发展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众多因素, 同时我们更会相信在未来香港职业剧市场上, TVB仍然会以其独特的创作灵感和不断创新的剧目特色, 以及先进的运营战略在众多对手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刘晔原.电视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5.

[2][4]电视剧, 2007, (14) :21.

[3]刘隆民.电视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10:40.

[5]苗棣.中美电视剧艺术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3:174.

电视剧作 篇2

一、思想性:强烈的故事性与题材的现实意义

叙述故事是电视剧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段, 故事性是电视剧的根本。一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能否引人入胜、能否使人持续关注, 往往成为决定该剧质量好坏和收视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大染坊》以陈寿亭的传奇经历为线索, 讲述了一个曲折而完整的故事:陈寿亭是个身世凄惨的孤儿, 一日, 他因饥寒交迫昏倒, 被一开染坊的老板救起并纳为学徒。因勤劳能干和聪慧过人, 他逐步精通商业经营并主管了染坊。在与同行的竞争中, 陈寿亭运用智慧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魄力, 不断在商战中取胜, 成为一代商界巨擘。但终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 他将自己竭其一生心血的染厂付之一炬。

电视剧首先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大染坊》以陈寿亭为叙事核心展开矛盾冲突。故事首先用少量篇幅介绍其身世遭遇, 然后描述他如何成为一代巨商。整个故事中, 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有陈寿亭被土匪绑架、与孙明祖展开争斗、压价买下日本布匹、在济南开张、与訾家斗争直到最后绝望地死去等重要情节。但是, 该剧并没有因故事的复杂而让观众压抑和“窒息”, 编导在故事结构的安排上做到了张弛有度, 使整体结构显得紧凑而匀称。通观全剧, 这些扣人心弦的情节被有机的分配到各剧集当中, 使得每隔一两集便出现一个“小高潮”, 这些高潮之间则是展现工人劳动、厂内事务乃至对陈家、卢家琐事的叙述;该剧在悬念设置上非常成功, 使得全剧十分引人入胜, 高潮迭起却又毫不“失衡”。

《大染坊》的现实意义在于让观众通过对一个逝去时代的现实解读, 来观照当下商业文化语境下的全新现实, 通过对民族、国家、个人命运的重新定位, 以期寻找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振奋和新时代个人商业传奇的重新书写。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商品经济浪潮席卷全球、市场竞争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 社会需要更多像陈寿亭这样富有商业魄力和开拓精神, 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实干型企业家, 将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营销天下, 创造新时代的个人神话。

电视剧创作者以宽广的社会视野和对商业活动真实把握的现实关怀, 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内涵。剧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追求与重视财富的思想, 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以陈寿亭为典型的商人敢于言利求富, 并最终成就个人传奇, 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与突围。在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今天, 社会呼唤更多的人干事创业, 投身商品经济社会的滚滚洪流。善于经营, 精于谋略, 是商战中取胜的必要条件。陈寿亭善于运用广告策略, 成功运用“价格战”, 保全了自身和国人的利益, 并让帝国主义摧毁民族产业的企图落空。“商场如战场”, 陈寿亭不拘一格的经营谋略为商业文化的本质提供了有力的注脚。诚信经营, “小胜在智, 大胜在德”的观念, 不仅是成就陈寿亭的商界传奇的从商信条, 也应该成为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博弈的人们拷问心灵的良药, 在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现代社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性: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旋律的巧妙表达

《大染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色, 同它的思想性相得益彰, 共同演绎与诠释了一个时代命题。该剧成功地塑造了“陈六子”这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使观众看到一个聪明大胆、锐意进取的商人, 为该剧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剧中, 陈寿亭以个性化的语言、干脆利落的做事风格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寿亭对财富的追求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守财奴。面对善待他的锁子叔夫妇, 他像对亲生父母一样养老送终;在街上遇到东北难民, 他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于抗日游行的学生, 他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日军攻陷济南后, 他宁愿将自己呕心沥血的染厂付之一炬, 也决不将其留给日本人, 表现出爱憎分明的立场。此外, 在具体细节刻画和组织上, 编剧使用了衬托的方法, 如“众星捧月”般, 更使陈寿亭的人格魅力得以突出和彰显。

《大染坊》的故事以悲剧告终, 其巧妙表达的“主旋律”思想让观众铭刻于心。世运之治乱, 年华之兴衰, 个人之荣辱沉浮与不屈的挣扎, 所有的一切都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之真实写照。大染坊是那个特定社会与时代的缩影沙盘, 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的根源——社会性因素展现的一览无余, 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国不强则民不富。诚如电视剧结尾的旁白所言:“当国家不能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保障, 不能成为人生实践平台的时候, 所有的一切也就似那流星, 所有的能力、热血、才华、激情, 也只是垂死者那惨白面孔上一缕灿烂的笑容!”

著名美学家钱钟书先生曾说:“理之于诗, 如水中盐, 花中蜜, 体匿性存, 无痕有味。”其言意在阐明, 将“事理”之盐溶在艺术的水中, 把“思想”之蜜含在意象的花中, 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区别于其它作品的关键因素所在。在《大染坊》当中, 导演没有用大量篇幅来直接阐述救亡运动、反帝爱国等重大的社会命题, 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面貌的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让观众展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陈寿亭曾说过:“如果国家兴盛了, 我能把产品卖到整个世界”。“没有国家的强大, 我们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个人成败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 《大染坊》承载的主旋律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故事叙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犹如“水中盐、蜜中花”, 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化与启迪, 并没有因其浓重的说教成分而让人“敬而远之”, 使得剧情极具戏剧效果和感染力。

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意蕴深厚的主题思想, 意蕴深远的表意机制, 作为一部讲述商业竞争和商人传奇的电视剧, 《大染坊》能够让观众被“形式”所吸引, 被“内容”所折服, 被“思想”所感化, 充分证明了该剧的成功。正因如此, 《大染坊》才能“叫好又叫座”, 才能赢得专家的青睐和观众的喝彩, 并先后在“飞天”“金鹰”“五个一工程”等评奖中获得佳绩, 由此成为“鲁剧”精品和商业题材电视剧的代表作。

以艺术形象的感性的形式传达思想感情, 是文艺的重要特性之一,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当然也不例外。综观当前电视荧屏, 电视剧创作者往往或因追逐华丽的“形式包装”而忽略了主题内涵;或因承载过多的说教色彩而冲淡了艺术性。如何将思想性与艺术性优化配置、和谐相融, 从而产生成功的作品, 《大染坊》无疑为当前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谈艺录》, 钱钟书著, 三联书店2008年版。

[2].《文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3].《电视剧鉴赏》, 刘晔原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染出岁月的颜色》, 李九红, 《电视研究》2004年第2期。

剧作与命运的关系 篇3

安迪杜佛伦是《肖》剧的主角,本片是围绕越狱这件事展开,以他的个人命运为线索贯穿。故事的开始交代安迪的妻子有了外遇,他非常气愤,于是在喝了很多酒之后准备深夜谋杀他们,正当他准备行动时却突然后悔了,谋杀并没有得以进行;然而巧合的是,他的妻子及情夫却在同一夜里被枪杀在家,由此留下了悬念。在没有证据证明、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安迪百口莫辩,法官听信律师一方之词,武断地将谋杀的罪名死死地扣在了安迪的头上,这成了他牢狱生涯的开始。

安迪原本是一个大银行的副总裁,可以说呼风唤雨,前程似锦,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命运该是一帆风顺毫无意外的,希望和自由对于一个这样的人来说,也是毫无特别意义可言的。因为命运的不可视,以及毫无征兆,他被宣判谋杀罪名成立并服刑两个无期徒刑,这将他从人生的顶点击落到命运的最低点,这是整部戏的第一个转折,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安迪1947年进入鲨堡监狱,起初的两年受尽悍囚的欺辱,狱警的漠视;即使是在惨无人道的监狱里,他也没有放弃重获自由的念头,一边如常服刑,一边与狱友瑞德建立了友谊,49年春,监狱车牌工厂屋顶翻修,瑞德设法使他及一班要好的狱友都中签成为这次公差的工人;随后狱警海利在监工时关于缴税所发的一通牢骚引起安迪注意,安迪轻易将海利的问题解决,由此为狱友赢得一箱啤酒的奖励,狱友们为此崇拜他,把他奉为偶像;安迪利用自己所擅长的金融法律知识,帮海利成功拿到三万五的遗产,这件事成为他后来为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导火线,这是这部戏中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

如果说要使剧作精彩纷呈,那么多桀坎坷的人物命运在其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上面所说,所有剧作都是关于人的故事。剧中经常出现的你争我夺、暗算、猜忌、攻击等等,不过是人物命运相互冲突的外化形式而已,命运是只无形的手,它操纵着人物剧情的走向,看似无意,却又是必然的。

本剧在一开始就交代安迪不承认自己杀害了他的妻子和情夫,坚称自己无罪。即使是入狱后,他还是坚称自己无罪,他的“无罪说”遭到所有人的调侃。事实是,1965年汤米的出现,为安迪重见光日打开了一扇窗;汤米因盗窃入狱,在进入鲨堡监狱之前还进过很多其他州的监狱,其中在汤玛斯监狱遇到的囚犯厄摩对汤米叙说了自己杀害一个高球教练和他情人的经过,汤米回想时意识到厄摩才是谋杀安迪妻子及情夫的真正凶手;这条消息一经说出,安迪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原本希望以此洗清罪名,没想到监狱长诺顿贪图安迪理财方面的才识,故意将汤米射杀,以此打破安迪案件重审的幻想,让他乖乖听从自己的摆布。剧情发展到这里,我们知道越狱就成了安迪摆脱囚牢的唯一出路,也是解决所有困境的唯一办法。

汤米的死,令安迪逃狱的想法更加坚定。如果没有误判,如果安迪不是石痴,如果不是精于金融理财,安迪应该会终老狱中,这一系列的暗示表明安迪一定会越狱重生。正是由于他被冤枉的,由于他的坚持、谋略,他冷静沉稳的性格这些细节设置,才有了后面他用近二十年的时间挖一条通往自由的隧道。美学家说人物即性格;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在《肖》剧中,安迪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坐以待毙,换做老布或者瑞德,他们就已经认命了,正如瑞德所说,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翼太光辉了,迟早会飞往自由的天空。

《肖》剧以安迪越狱成功,瑞德被假释以及诺顿自杀为结局,算是一个公正的结局,因为无罪的人最终逃脱,有罪的人受到惩罚,老友最终团聚。剧情环环相扣,毫无赘述,人物充满了命运感。命运是在特定的困境里面才能彰显出来的,它包含在事件之中,人物是命运的载体,主题是命运最终的归属走向;同时,命运操纵着事件的进度,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方式,并且驱使人物实践了整个主题。

影视剧作市场化刍议 篇4

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一部影片获得了较好的票房收入, 就有人坐不住了, 大叫“媚俗”“没有深度”;相反, 如果一部影片在国外屡获大奖而在国内票房惨败, 就有人出来“解释”了:“这是艺术片”。好像艺术片就是天然没有观众, 而只要提到商业就和“媚俗”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人眼中, 电影是神圣的、高雅的, 是所谓精英的艺术。然而, 随着影视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这样的观点, 越来越就受到了挑战。

也许, 从表面上看艺术和市场是一对矛盾, 第六代导演张元就明确表示:“艺术和市场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他说:“我创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观众, 我也没有法考虑观众, 因为我不知道我的观众都是谁。” (1) 这确实代表了目前国内一些导演的看法, 然而事实是:从自我出发的创作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大量观众的流失。

艺术与商业究竟是不是对立的?邵牧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大而言之, 在现代社会里, 根本就不存在不是商品的艺术品。把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加以对立, 似乎有了商业就不可能有艺术, 要艺术就非得不顾票房价值。这完全是一种谬论。” (2) 颜纯均先生也指出:“对类型片而言, 艺术上适当的平庸是无可奈何的, 也是绝对有必要的, 因为这是重复性生产的前提, 更是在深层次的精神结构中去回应观众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3)

笔者认为艺术和市场其实并不仅仅是对立, 事实上它们也确实有相统一的时候, 我们称为“既叫好又叫座”。华人导演李安的电影就很重视艺术与市场的统一, 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以及《卧虎藏龙》《色·戒》, 几乎都有不错的票房成绩和艺术口碑。在好莱坞, 虽然有人一直认为“没有艺术”, 可是不管你承不承认, 好莱坞的影片拥有很高的票房, 绝不仅仅是它的商业元素。国内也有一些导演开始试着将艺术与市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冯小刚的电影以前老被人看成“媚俗”, 没有深度, 可在《天下无贼》《集结号》中, 我们在娱乐的同时还感觉到了它扑面的艺术气息。

所以, 不在乎艺术与市场是否对立, 而在于创作者心里有没有观众。市场化只是创作者心中的一根底线或准绳, 创作者所生产的影视产品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 如果创作中一意孤行, 却又不开窍, 甚至以艺术自居, 那就错上加错了。要知道:“无视商业性的电影终究只会构成对电影自身生存的致命威胁。” (4)

二、剧作元素应在影视剧整体营销中发挥作用

在市场充分发展的今天, 影视剧市场营销是从班子组建就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件大事。可喜的是, 今天很多影视剧生产已开始注重产品的整体营销, 但客观地说, 这一工作做得还不十分令人满意, 市场营销的观念在一些制作集体中仍显淡薄, 甚至还有人认为, 我拍的是“艺术作品”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市场与我无关。种种现象表明市场营销的观念仍需要不断加强, 我国影视剧的生产要摆脱不利局面, 真正走向繁荣, 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影片创作集体中强化市场营销的整体概念。

营销当然不仅仅是发行放映部门的事, 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营销体系, 剧本策划、影片拍摄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假如剧作胡编乱造、漏洞百出, 很明显观众是不会买票的, 那么创作者的劳动价值又如何回收?因此, 将剧本元素拉入影视剧的整体营销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剧作元素拉入影视剧整体营销的几点思路

1. 做好剧本创作前影视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在影视剧营销当中, 市场调研是基础性的关键环节。市场调查范围应该广泛, 包括对观众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调查。特别注重对影视观众的研究, 不同年龄、身份、职业、性别、地域的观众欣赏口味和取向是不相同的。目前, 国内市场调查相对还比较薄弱。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所限, 调查还远远不够, 不足以反映整个中国广大观众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剧本创意策划之前应该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研, 而不是想当然觉得什么影片好卖, 看见什么影视剧火了, 马上跟风, 结果造成了大量智力、人力、财力的浪费, 剧本创作中“闭门造车型”固然不好, “跟风型”也没有多大好处, 影视创作应该是“创新型”, 以独到的眼光发掘别人没有看见的资源, 这样的影片往往求新、求变, 市场潜力应该是不错的。

2. 有效利用集体创作制与剧本头脑风暴法

市场调查预测, 一个人做不好, 人多了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同样,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 特别是策划、构思, 采用集体创作的模式, 出来的产品则可能具有更大的市场票房号召力。据了解, 作家王朔等人在创作《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时就是采用集体创作流水线的生产模式, 大家凑在一起, 互相探讨, 有效地避免了一个人因眼光狭隘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同样, 好莱坞也是集体创作制的典范。在集体创作中, 笔者认为, 可以引入国外的头脑风暴法。

在头脑风暴中, 组织者在浓郁民主氛围下有效调节讨论气氛, 调动参与者的兴奋点, 充分诱导出他们的潜在智慧。工作现场自由轻松, 便于引发灵感的连锁反应, 从而提高创造能力。可以想见, 在剧本策划构思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法, 可以更加有效地收集更好的剧作创意, 为决策提供大量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 创建影视剧作的品牌形象

品牌在营销中占据重要地位, 影视剧创作品牌意识也是创作者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影视剧产品能否交换成功, 是回收影视剧创作成本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品牌将是创作者无形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 消费者选择某种产品就是选择某种品牌。在我国, 张艺谋的影片、冯小刚的贺岁剧, 以及邹静之的影视剧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品牌效应”。当然, 品牌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影视剧创作的部门在很多方面做出细致的工作。创作部门只有不断生产出优质的影视剧, 才能创造出被市场接受、被观众认可的影视剧品牌来。在剧本创作中有效地建立品牌意识, 才能在影视剧作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最大的市场占有率。

结语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市场是一把悬在创作者头上的双刃剑。个别创作者对观众一味奉承, 生产出粗制滥造、低级趣味的产品, 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粗俗化, 低俗化等不健康的东西, 理应受到社会大众的一致唾弃。未来的影片应该是娱乐性、艺术性、思想性三者有机统一。人文精神、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依然是艺术创作者心中的准则和底线, 一旦越过了底线, 再好的东西也会腐烂变味。影视剧创作还应充分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 只有充分的认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在影视剧创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虽然, 市场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但毕竟

从一部漫画到一个产业

——日本刑侦类动漫品牌《名侦探柯南》浅析

尤静芳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日本动漫文化发展也有了较大的飞跃, 甚至在我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成功的动漫案例《名侦探柯南》为对象研究日本动漫的发展规律, 并从品牌传播和营销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以期寻找日本动漫品牌化、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动漫;动漫产业;柯南;品牌传播;营销

日本堪称全球产量最大的“动漫王国”。该国生产的动漫产品不仅广受欢迎, 而且形成了产业链, 并在营销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其中有些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 例如宫崎骏动画电影等。而《名侦探柯南》 (日文:名探侦コナン) 则是刑侦类动漫中的佼佼者。在其发表至今的18个年头里, 不仅出版了漫画 (连载了740多话) 、动画TV版 (播出了649集, 数据截止2012年3月12日) [1], 每年还制作一部剧场版 (长片动画, 从97年开始每年上映一集) , 销售小册漫画、合集、同人志、光盘、纪念画册等;还将其产品衍生到了各个周边行业, 比如印有《柯南》动漫里人物的茶杯、T恤衫、徽章等等;剧场版作为电影上映还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本文将从品牌传播和营销这两方面分析《名侦探柯南》这一动漫品牌的成功之处。

一、“柯南”品牌特征

根据浙江大学“数字娱乐产业品牌战略研究”课题组在2005年4月到5月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 73.5%的消费者表示最喜欢日本动漫, 而最受欢迎的动漫作品中,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名侦探柯南》。“柯南”是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 它为日本贡献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 我们将讨论这个品牌如何做大做强, 如何进行品牌传播。它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是否都能为中国动漫借鉴。“柯南”作为一个动漫品牌, 有其基本的特征。

从题材上来说, 《名侦探柯南》是典型的“成人童话”, 针对的是年龄层偏大的人群。主角江户川柯南虽然是小学生的外表, 但却是由17岁的少年变身而来的, 所以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都是成人化的。而“柯南”剧中的情节比较曲折, 有合理的夸张和想象, 各个案件常让人觉得惊心动魄, 推理也是精彩绝伦, 吸引力比较强, 并且在作品中融入了一些爱情、家庭等社会元素。

从人物创作来说, 柯南中的所有人物都秉持了日本动漫的传统, 即美型。男女主角都是青春靓丽的帅哥美女, 还有可爱的小孩子, 慈祥的老人。就连血腥恐怖的杀人场面都是比较温和的, 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唯美。主角工藤新一 (就是柯南) 在没有变身成柯南前, 是一个高中生名侦探, 英俊潇洒、温柔体贴, 非常符合女孩子心中白马王子的形象, 就算变身柯南后, 也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孩子。还有其他人物, 设定也都是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基于现实但是又进行了合理的夸张, 使人物更具有吸引力。

从文本上来说, “柯南”的台词很出彩。漫画不像小说, 可以进行大量的叙事和铺陈, 它全靠简单的文字支撑故事情节。漫画中的台词只是画面的点缀, 但是必须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动画中, 基本上沿用了漫画的台词, 并且将一些经典句子、有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备的今天, 市场化的创作方向毋庸置疑是繁荣我国影视剧的必由之路!“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针对影视剧作, 我们也可以说:“市场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

代表性的台词强化, 使之深入人心。例如“柯南”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那句“真相只有一个!”

二、“柯南”的营销之道

1.“柯南”的制作和运作过程

在日本, 动漫产业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 它有着自己的发展模式, “柯南”的制作和运作与其他成功的动漫一样, 有着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首先需要作者投稿, 一旦这一故事得到出版方的认可, 双方就签署意向性的合同。然后开始进行漫画连载。连载“柯南”的《少年SUNDAY》杂志是非常有名的漫画杂志, 这也是“柯南”成功的一个好的开头。在连载的过程中, “柯南”将会经历出版社的调查表、排行榜等的优胜劣汰。由于《柯南》的市场反响非常好, 小学馆将其制作成漫画单行本图书进行发售。这种单行本的包装和印刷都很精美, 也有收藏意义, 自然价格也高得多 (通常达五六千日元, 约人民币13元) , “柯南”的盈利规模开始扩大。单行本热卖后, “柯南”正式进入“动画化”的阶段, 作者授权之后就能马上开始进行动画制作。因为动画的制作成本比漫画高得多, 所以经过前期漫画单行本的市场试验, 能够为动画的投资规避部分风险。在动画播出的同时, 其他周边产品和相关的各种符号形象产业也一起发展。用列表的方式能够更直观的表现这一过程:

·作者投稿

·“出道”——初创期

·优胜劣汰

·漫画单行本

·动画化——开始大规模盈利

·读者调查, 收到好评

·开始涉及各个周边领域

·进一步强化了受众的品牌认可度

·产业化

2.“柯南”的营销之道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和漫画为载体拓展形成的一种文化产业。而品牌建设是指品牌拥有者对品牌进行的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和努力。对于动漫产品而言, 其传播形象决定了品牌的价值。日本动漫产业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在其产业链上, 虽然每个环节都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消费者, 但消费市场不仅没有饱和, 反而在不断扩大, 而且这一品牌任何一点受欢迎的内容, 都可能在产业链上得到延伸。[2]“柯南”品牌正表现了这一点。

从创作这一环节上说, “柯南”品牌几乎延伸到动漫产业的每一个角落, 漫画、动画自不必说, 其他形式还有剧场版 (即电影的形式, 每一部剧场版都能打入日本年度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 、OVA、剧场版特典、真人版电影、合作特别篇、3D特别篇、小说版、小学馆短篇集、特辑等。这样《名侦探柯南》的传播形象就非常的饱满, 这些相关产业的运作中处处体现了其品牌价值。

(1) 张元.吴冠平:《艺术和市场是对立的》[J], 《电影艺术》, 2001年3月.

(2) 邵牧君:《怎样看待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团, 《大众电影》, 1985年第1期.

(3) 颜纯均:《与电影共舞》[M],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03年4月第一版.

摘要:影视剧创作要艺术还是市场, 这是一个被人说烂了的话题, 但时至今日, 问题依然未解。剧本是影视剧创作的“一剧之本”, 剧作元素拉入影视剧整体营销, 重视剧作市场调查, 剧本创作采用头脑风暴法, 创建剧本品牌形象无疑会对影视剧票房或收视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艺术,市场,影视剧作,整体营销,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①张元.吴冠平:《艺术和市场是对立的》[J], 《电影艺术》, 2001年3月.

②邵牧君:《怎样看待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团, 《大众电影》, 1985年第1期.

电视剧作 篇5

英国的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弥撒。在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英国的戏剧创作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流派, 也出现了诸如马洛、莎士比亚、萧伯纳等一大批重要的剧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戏剧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也使其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往那些取悦中产阶级观众、致力于描绘上流社会的戏剧便开始不再符合大众的口味了。战后的英国戏剧已从描写中产阶级这一狭隘的主题中解放出来, 转而描写读者十分熟悉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1995年, 23岁萨拉·凯恩创作的《摧毁》震惊了伦敦戏剧界, 凯恩也因吼出了这个时代的声音而引起了轰动。

二、新生代的女剧作家

莎拉·邓恩经常遭受忧郁症的困扰, 多次入院治疗, 在一次企图用安眠药自杀未遂后的数天在医院上吊身亡。在世间短短的28个春秋, 她留下了5个剧本, 分别是《摧毁》、《菲德拉的爱》、《清洗》、《渴望》和《4.48精神分裂》, 并且亲自参演过《清洗》和《渴望》等等。作为新生代戏剧家, 她本人及其作品颇受人们争议, 然而当她死后, 世人又都为她作品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及艺术探索而震撼和折服, 许多人认为, 世界失去了二十世纪末最优秀的剧作家。萨拉·凯恩的剧作充满诗意, 她善于直面死亡、暴力与性, 同时她也对于爱的多样性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与肯定。她的作品标志着英国新生代戏剧家“直面”戏剧 (In Yer-Face Theatre) 浪潮的兴起, 她也是当代西方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 (1)

三、凯恩的五个经典剧本

1.《摧毁》的轰动是因为其表现本身, 也是因为它能够呼

应同时代人们的情绪, 在冷战结束, 怀着迎来和平与安宁希冀的人们却发现世界仍然笼罩在黑暗的阴影下。基于这种心理, 人们在愤怒之后终于理解了, 为《摧毁》起立鼓掌。它没有用普遍的感染与同情来试图打动读者, 方法上不同的是, 它选择用无端的暴力、杀戮、血腥表现迫害以及用她冰冷的笔触来描写受害者双方的心理体验。作者强调了现代人前途无望的悲剧。在展现人类孤独失落和前途无望的同时, 作者也部分地说明了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 即爱的缺乏。 (2)

2.《菲德拉的爱》首演于Gate剧院, 时间是1996年5月15, 伦敦。

凯恩直接取材于Senece写的古典小说《菲德拉》而改编创作的。凯恩自己导演了这部剧, 舞台布置占据了整个剧场。观众坐在中间和四周的凳子上, 他们仿佛不是观众, 而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抑或是旁观者。这种没有距离的演出也正是凯恩“直面”戏剧精神之所在。

3.《清洗》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所大学, 剧情展现了浓郁

的集中营的情景, 故事分别发生在白色房子 (休闲地) 、红房子 (体育馆) 、黑房子 (澡堂/窥视间) , 讲述了发生在那里的爱情、死亡和毒瘾。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她对剧本的节奏有着异乎寻常冷静的掌控, 《清洗》的第15场中, 廷克扔给罗宾的饼干数是23块, 相信她也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的。这样一种在小心翼翼地游走于控制和爆发间, 结果就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被她彻彻底底地抓住了, 感觉痛苦而绝望, 但却无法用清楚明晰的语言表述。这就是她要达到的效果。

4.《渴求》创作的时候, 由于社会上对《迫害》批评的猛烈, 导致凯恩的这部戏剧直接使用了笔名。

该剧四个人物, 其风格为两对平行交谈, 取材自T·S·艾略特的《荒原》和圣经, 并可与之相媲美。人物坐在一排转椅上讨论爱情、暴力和死亡。剧中已不再有事件, 也不再有场景, 它所表现的形式是C、M、B、A这样四个身份不明的人在舞台上, 举行仪式一般念着各自的台词。他们述说孤寂、疾病、堕胎、强暴与童年的伤痕, 断续的语言, 富于想象的叙述, 每个人其实都在表达作者自己, 孤独的境界、权势的境界、精神崩溃的境界、至死不渝的爱到绝望的境界。

5.《4.48精神崩溃》没有实实在在的场面, 却又足以让人窒息。

在形式上, 它几乎不能称为是剧本, 没有任何分割, 没有角色名称, 没有舞台提示, 看上去更像自由体例的诗。也可以说, 《4.48》是由奔放的抒情和冷嘲式的幽默将碎裂但又相互牵连着的不规则诗行、词列、临床医疗记录以及支离破碎的对话结构到一处的三幕剧。凯恩所关注的焦点从内战缩小到家庭, 缩小到夫妇, 再缩小到个人乃至最后缩小到了这部讲述精神崩溃的戏剧中的意念本身。 (3)

四、总结与思考

1. 凯恩的作品中有很多意象的凌乱堆叠, 如血、蟑螂、肉体、夜晚、子弹、药等等。

这些物品任何一个拿出来放到其他文本中都可以成为一个场景, 用来渲染某种特定失落或绝望的情绪, 而且, 这些剧本中的物品或是舞台提示, 会给导演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她以为, 这才是他们的工作,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对她自身, 则以为绝不可因小小的舞台限制了编剧的想象力, 或是影响了自己用最极端也是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剧本的表述。在奈吉看来, “这就是为何剧作家就是剧作家而不是散文家。这就是为何萨拉不是一个小说家或诗人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她有用一种特殊方式交流的欲望:直面大庭广众的方式。” (4)

2、凯恩就是要让观众和读者感受到愤怒和恐怖, 而这种愤怒和恐怖来源正是暴力本身。

戏剧 (或文学) 的作用有时不一定是让读者喜欢其中的文字, 也不一定从中要产生共鸣或与作者在某点有所契合。有时候很简单, 就是突然触动了某种心底的情感或是某根神经, 就像是自己被砍、被烧, 体会到里面赤裸裸的恶, 让人性中魔鬼的一面无情而残酷地撕裂在观众面前。看到戏剧, 受到煎熬想要逃脱, 投入了甚至也会变得崩溃, 直到精神分裂。或许这就是伟大戏剧的效果吧。

参考文献

[1]、胡开奇, “萨拉?凯恩与“直面”戏剧”, 《萨拉·凯恩戏剧集》, 新星出版社, 北京, 2006, 第284页。

[3]、王岚, “孤独失落无望:简评凯恩的戏剧《炸毁》”,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03期。

[3]、戴维·格雷戈 (David Greig) , 《萨拉?凯恩戏剧集》, 新星出版社, 北京, 2006, 第8页。

试论老舍剧作的第一幕(节选) 篇6

第一, 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这是人们公认的戏剧规律。老舍正是抓住了戏剧的这个特点, 在第一幕就写出了有尖锐冲突的好戏。但是, 这一点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甚至在某些编剧法的书中, 也常常这样写着:第一幕的任务, 只要清楚地介绍和交待了人物、事件, 提出了矛盾, 造成了全剧的总悬念, 引起观众的兴趣即可。即使没有展开尖锐的冲突, 但只要为全剧铺设了一条通向后几幕的导火线, 埋下了戏剧的“雷管” (霍罗道夫《论第一幕》) , 或者, 如阿契尔所说:“清楚地指出地平线上乌云正在聚集的那个方向。” (威廉·亚却《剧作法》第八章) 也就算不错了。这些观点, 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 似乎还不够全面。

老舍先生却是匠心独运, 独辟蹊径。他根据剧本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人物的特殊性, 从生活出发, 创造性地写出了他的第一幕。他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自然的生活场面或片断, 直接地提出尖锐的戏剧矛盾, 迅速地展开冲突, 甚至大胆地将冲突推到了高潮。以《龙须沟》第一幕为例。这出戏写了居住在龙须沟边一个小杂院中四户人家的生活遭遇。这群被旧社会推到生活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各自有着生活的不幸和痛苦, 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从开幕时丁四家断炊、赵老头生病, 发展到刘巡警逼捐、流氓寻衅、疯子挨打, 直到天下暴雨、人们抢收东西、乱作一团, 这一个个尖锐冲突的戏剧场面, 已生动具体地提出并发展了人与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不仅如此, 为了使这个冲突的发展收得震撼人心的强烈的戏剧效果, 老舍在闭幕前还以“妞子掉沟”的事件, 把戏推到了高潮。他用血淋淋的事实, 形象地告诉观众:臭沟的存在, 不仅严重地影响和威胁着穷苦人民的生计, 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 吞吃了人命!这就为后二幕“人定胜沟”的矛盾发展趋势, 在思想感情上,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馆》的第一幕也有类似的特点。它的使命是以维新运动失败为背景, 通过在茶馆出现的种种荒诞不经的怪异现象, 来得出“大清国非亡不可”的结论, 以埋葬这可诅咒的旧时代。所以, 它从头至尾都展现了晚清末年的反动统治和人民之间的尖锐对立和冲突。例如, 一方面是达官贵人们为争一只鸽子而大打群架, 一方面却是八十二岁的卖耳勺的孤老在苟延残喘;一方面是非男非女的朝廷太监娶老婆, 一方面却是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而人民群众对黑暗现实的任何一声不满, 都会招致锒铛入狱的飞来横祸。尖锐的矛盾, 如地下运行的烈火, 终于在闭幕前借下棋茶客的口, 迸发出“好, 你完了!”的吼声, 语义双关地宣告了人民对腐朽的晚清政府必将垮台的正义判决, 发出了对未来胜利的洪钟般的预言。老舍以这句话作第一幕的结束, 也就是把第一幕提出和展开的尖锐冲突, 推到了顶峰。

在历史剧《神拳》的第一幕中, 老舍为了突出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和勇敢坚决的爱国斗争精神, 不但一开始就展现了农民和洋教堂的对立, 而且还很快地使矛盾发生“陡转”。作者选择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高永福的女儿订亲之日作为全剧的开端。戏的前半部气氛热烈, 一派贺喜的欢乐景象, 随着教堂教民夜猫子的突然闯入, 巧取豪夺, 逼迫新娘嫁给有洋人撑腰的恶霸张飞龙, 戏剧气氛立刻变得紧张恐怖起来。待到高永福父女被逼得走投无路, 女儿含冤去世, 兄弟高永义铤而走险, 投奔义和团, 戏就完成了矛盾冲突因惨变而发生的陡转。这就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义和团反帝斗争势在必行的历史规律。这样充满戏剧性的第一幕, 该是多么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啊!

第二, 矛盾冲突的多样性。

老舍剧作第一幕所提出的矛盾冲突是尖锐的, 鲜明的。但在表现时, 却往往化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这是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这在《龙须沟》和《茶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龙须沟》的第一幕集中描绘的是人与沟的尖锐矛盾。由于沟是静止的死物, 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作为, 所以作者不能只限于人与沟本身来写戏, 那样必然会导致戏的干瘪乏味。老舍的高明在于, 他根据自己熟悉的北京大杂院的生活和人物, 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 让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形式, 表现出他们与臭沟的尖锐矛盾。看看这个小院的人吧, 这里有被臭沟熏得病倒了的 (赵老头) ;有被臭沟熏疯了的 (程疯子) ;也有被臭沟熏跑了的 (王大妈的大女儿) ;还有为躲避臭沟而蹬上三轮满城乱转不愿回家的 (丁四) ;甚至还有被臭沟淹死的 (小妞子) 。这一切自然导致了丁四家的吵嘴和王大妈母女的争论。而在这之上, 国民党还趁火打劫, 利用臭沟搜刮民脂民膏, 地痞流氓也赶上门来逞凶霸道。这样, 人与沟的尖锐的冲突, 就在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中, 化成了具体生动的生活场面, 突出地反映了人与旧社会的矛盾。这些可以概括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多样性的矛盾冲突, 也就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剧作的独特风格。

举世瞩目的《茶馆》在这方面更是与众不同。老舍根据这个戏主题的特殊性, 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中第一幕的写法, 大胆地用无数张人物速写组成的若干幅富有尖锐冲突的戏剧场面, 在丰富多样的矛盾冲突中, 巧妙地创作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曹禺《“〈茶馆〉的舞台艺术”序》) 。在这里, 晚清末年的反动统治和人民之间尖锐的矛盾, 是通过十个戏剧性的生活场面, 和几条性质不同, 色彩相异的矛盾冲突线, 形象地展现出来的。这就是:

(1) 马五爷的威风———表现了正直的旗人和官府的打手之间的格斗以及“吃洋教的”气焰。

(2) 康六卖女———表现了人口贩子和破产农民间的人市交易。

(3) 常四爷骂洋货———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4) 人不如鸽———表现了贫富的悬殊和对立。

(5) 秦仲义的雄心———表现了秦仲义和常四爷的思想矛盾。

(6) 庞秦交锋———表现了顽固派和维新派狭路相逢时的唇枪舌剑。

(7) 茶客愚昧———表现了维新运动的脱离群众。

(8) 常四爷被抓———表现了特务横行, 人民遭灾的白色恐怖。

(9) 庞阉买妻———表现了无辜百姓惨遭反动派蹂躏的悲剧。

(10) “将, 你完了!”———表现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这十个戏剧场面, 都是晚清末年社会生活的剪影。相互之间虽无紧密联系, 反映的矛盾冲突也不尽相似, 但都从某一个角度, 某一个侧面, 暴露出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 由这种多样性的矛盾冲突组成的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 就使得《茶馆》第一幕气氛热烈, 内容充实,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使观众感到十分新鲜。连外国朋友也认为:“《茶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全剧用貌似轻松的手法将零散的故事组织成一幕阴郁的历史画面。” (《南德意志报》, 见《文艺研究》1981年第1期)

第三, 场面转换的流畅性。

第一幕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戏剧场面, 如果调配不当, 是很可能把戏弄坏的。———不是显得芜杂纷乱, 就是导致“有无数断续之痕, 而血气为之中阻矣” (李渔《闲情偶记》) 。哪里还谈得清楚和生动有趣?老舍的高超艺术却正在于此。他能从容地调动一切戏剧手段, 将复杂多样的矛盾冲突线索和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 纵横交错地编织成一幅色彩斑斓、光泽耀眼的锦缎。由于场面转换得自然流畅, 不露编剧痕迹, 使这块图面别致、光彩照人的锦缎, 成为脉络清晰、纹路细致的完整的艺术品。

要使场面的转换自然流畅, 首先必须使纷纭杂陈的戏剧场面求得统一和集中, 不管是外部事件的统一或是内在主题的集中。老舍则是抓住人物之间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联系, 在主题和行动的统一中设法将各个场面勾连起来。《龙须沟》围绕四户人家的命运, 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人与沟的矛盾。但这四户人家之间既非亲戚, 又非同事, 更无地位的高低。作为邻居, 也不存在丝毫的利害冲突。就是在历史上, 也不曾有过什么瓜葛。这样的人物关系, 再加上没有中心故事, “弄得好, 它可能由不同的印象使人看见一点什么, 或且得到感动。弄不好, 它便一嘟噜一块的, 什么也不是” (老舍《暑中写剧记》) 。老舍紧紧地抓住了人物之间共同的命运, 共同的敌人,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共同的爱憎和希求, 在人与沟的冲突中所取的共同立场, 写出了每家发生的不幸在别家人感情上引起的共鸣。这就找到了在每一个戏剧场面, 每一次戏剧冲突, 都能调动起大杂院全体居民的积极行动的内在根据。这样, 分散进行的多姿多态的场面和冲突, 就牵动着场上所有的人, 把众多的人物引向一个焦点, 戏也就显得统一和集中了。

其次, 老舍采用了人事为线, 交错进行的结构方式, 将各自成章的戏剧冲突和相对独立的戏剧场面, 有条不紊地衔接成一个浑然整体。老舍有意识地将人和事都分拆成几个部分, 有计划地分插在各个戏剧场面。比如写人。《茶馆》里常四爷侠骨忠肠的爱国之心, 早在开场时与二德子的冲撞中就表现出来了。他讽刺专事欺压百姓的二德子:“要抖威风, 跟洋人干去, ……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 尊家吃着官饷, 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随后, 在刘麻子向他兜售洋货时, 常四爷的爱国之情又化为对洋货的痛恨。这样, 当他后来目睹了乡妇卖女的惨剧时, 就忍不住发出了“我看哪, 大清国要完!”的感叹。再如写事。在《茶馆》中, 老舍把康顺子被卖这件事, 拆成“康六卖女”和“庞阉买妻”这两个前后遥相呼应的场面来表现。中间穿插了八十二岁的孤老“人不如鸽”的叹息和乡妇卖妞的悲泣。这就把“争鸽”“卖妞”和“买妻”这三件不相关连的事, 贯通一气, 既突出了“买妻”这条主线, 又以另外两件事为副线, 在气氛上作了烘托和渲染。这种将人与事拆开来分散表现的手法, 既便于同时展现更多的人与事, 呈现出茶馆所特有的复杂的生活面貌, 又能使多样化的矛盾冲突和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 保持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统一, 使整幕戏脉络清晰, 血气相通。

此外, 为了使场面转换自然流畅, 老舍还特别注意了运用埋伏和铺垫等技法。比如, “常四爷被抓”这场戏的出现, 猛然一看, 似乎有点出乎意外, 但细一思忖, 也就感到是在情理之中了。这当然是由于开场不久常四爷出言不逊, 说了“大清国要完!”这句犯上的话, 为自己种下了祸根。但是如果老舍不在开幕时, 在茶客中埋伏下吴祥子和宋恩子这两个狠毒的清室特务的话, 那么也就不会有闭幕前“常四爷被抓”这场戏了。现在是, 一开场, 两个便衣特务混迹于茶客之中, 他们不动声色地抓住了常四爷的把柄, 静候时机动手。一俟庞太监出场, 他们得到了主子的首肯, 便撕下了茶客的假面, 扔出家伙, 对常四爷下毒手了。这个巧妙的埋伏, 体现了作者多么慎密的构思和布局呀!在《龙须沟》中, 为了突出最后“妞子掉沟”的戏剧效果, 老舍特地在同一幕中, 先后四次作了伏笔。通过程娘子、王大妈、丁四和丁四嫂等不同人物的口, 一再强调出雨后龙须沟的路滑危险, 预示了悲剧发生的可能性。由于这些充分的铺垫, 最后当刘巡长跑来报告这一噩耗时, 只说了短短一句话:“了不得啦!妞子掉在沟里啦!”观众心中, 就立刻和舞台上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掀起了感情的巨浪。

老舍剧作第一幕中场面转换的流畅性, 使观众在看戏时, 一开始就如置身在生活的洪流之中, 一切都感到那么自然、真实、可信, 甚而至于会忘了自己是在看戏。这是多少戏剧家所追寻的艺术境界啊!

尖锐、多样的矛盾冲突和流畅自然的场面转换, 使老舍的剧作在第一幕就写出了完整、动人的好戏。当我们在观赏时, 常常会获得像看一出优秀的独幕剧那样的艺术享受。当然, 这样大胆的“新的尝试” (老舍语) , 肯定会给后几幕戏的写作带来困难。起点高, 是容易造成“以后难为继”的局势的。但是, 有远见卓识的戏剧艺术家们却总是鼓励剧作家大胆创新的精神。记得已故的著名导演焦菊隐就曾借丹钦柯的话表述过自己这样的愿望:“丹钦柯说他有一个理想, 希望出现这样的剧本:第一幕就是高潮, 就有打枪之类的行动。我想他是和我有同感的。”我想, 这里所要求的高潮, 当然不一定是全剧的高潮, 而是要求有一个戏剧性很强的第一幕。这可能是针对当时舞台上普遍存在的第一幕戏味不足的通病而发的感慨吧!值得庆幸的是, 丹钦柯的理想, 在焦菊隐的手中, 已通过努力, 变成了现实。他导演的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的第一幕, 不都是有着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丰富的戏剧场面, 以及撕裂人心的高潮吗?

当然, 我们也不应忽视老舍对自己剧作的批评。因为它确有一定的现实性。老舍的包括《茶馆》在内的剧作的后几幕, 多数确实未有超过第一幕的。但是, 从理论上说, 把第一幕戏写足, 并不等于不能将后几幕戏推上去。如果我们能本着老舍先生立志不让“旧套子捆住”的精神去探求, 那是肯定会写出更精彩的后几幕戏来的。

论六六剧作中的媳妇形象 篇7

一、都市生活中的媳妇

《双面胶》中胡丽娟容貌姣好,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个有“姿”又有“本”的女孩骨子里就有一种高傲的劲儿。胡丽娟的丈夫是从东北一个旮旯里进入到大城市上海的“侵入者”,他及父母观念深处的东西是做人媳妇者就应该以丈夫为中心,应该多做些家务、克勤克俭。而上海媳妇丽娟并没有这样的观念,她追求的是和丈夫平起平坐甚至有时候凌驾于他之上的那种生活状态。婆婆眼里丽娟根本就不懂得勤俭持家,让这个在娘家是千金的丽娟渐渐失去沟通的耐心与宽容。最终,在亚平的爸爸看病的事情上,一切矛盾爆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李亚平及其父母当然难以容忍丽娟这种上海娇媳妇,家庭悲剧难以避免。《双面胶》这部戏中的人物,都太具有典型性,上海小媳妇的娇媚与精明,北方女人的贤惠与刻板,两种生活习惯,性格脾气迥然不同的人遇到一起,更是以婆媳关系展开,冲突自然形成,让我们对这种家庭关系的认识与感悟更加深刻。

《王贵与安娜》以“孔雀女”与“凤凰男”之间的婚姻生活为主。作为城里姑娘,安娜身上充满了小资情调,希望婚姻如同小说中那么美好,处处充满浪漫气息,最好不要与柴米油盐沾上关系。而王贵与安娜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过起了平淡的日子。这时,一个小媳妇的善良、精明、持家、贤惠在平淡的生活中凸显出来。安娜对王贵家那边的关系的恰当处理,表明她也是个顾全大局的好媳妇。安娜也算是知书达理,不是什么胡搅蛮缠之人,所以在婆婆来之前,生活当中,王贵与安娜之间的一些不相融的生活方式,诸多矛盾冲突也都因安娜的大气与宽容化解于无形。王贵与安娜二人在习俗文化、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生活在一起,就是两种观念、两种文化、两种习俗的强行磨合。也是安娜让这种磨合更添了几分温暖和包容在其中。

《蜗居》这部作品中,虽然海萍的婆婆不曾出现过,我们无从想象海萍这个媳妇与婆婆关系具体如何,但从海萍勒令自己丈夫苏淳从并不宽裕的婆婆那儿强借四万块买房款来看,这个媳妇当得不怎么称职,在高房价的压迫下,起码是个有啃老倾向的媳妇。海萍的要强,为生活的奔波,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生活品质的提升,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无意中也给整个大家庭施加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二、都市媳妇的共性

纵观六六笔下的媳妇,胡丽娟、安娜、还有海萍,都不得不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中,感受爱情观念的急剧变化。这些女性形象身份、文化修养、个人经历多有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们统一性的显示,并不影响她们具有相似的主导性格,因为她们置身的社会环境为她们提供了共同的思想特征。

(一)家庭环境比较好,千金个性还不少

小媳妇丽娟在上海长大,她也是家中独女,家庭教养不错,自然刁蛮任性,又不乏南方姑娘的精明能干。安娜,自命清高,小资情调,更是因为有一段美好的初恋经历,憧憬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婚姻。作品中不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女性还是没有受过教育出身于市民阶层的女性,她们共同的性格就是勇敢、泼辣,在琐屑、平庸的生活中追求个性,追求个人存在的权利,靠个人的努力为自己赢得幸福。

现在中国慢慢崛起的这一批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比起旧社会的供养负担,减轻了不少,现在不仅不存在几个孩子吃不好,穿不暖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父母双方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难免出现其他的问题。站在“非我莫属”的角度上,孩子身上少了些担待,多了些个性。在成长的道路上爱情观、价值观等等,实现自我追求占了很大比重。

(二)陈旧观念抛脑后,家庭事业两不误

海萍是一直为生活奔波,为房子、为孩子,最后身兼数职,历经磨砺变得强悍。基本上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任,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丽娟做编辑工作,走在时尚的前沿。与婆婆每天卑躬屈膝伺候丈夫的时代相差甚远。在男权话语下,女性被塑造成温柔贤淑,克己礼让,相夫教子,服侍公婆的社会角色。女性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一切都以男子的是非善恶为标准,一生都屈从依附于男子。

六六在作品中大胆书写女性意识。作品中的女性不再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她们成了生活的主角。一改以往传统文学中对女性柔弱、温和、被动、顺从的描写,更多看到的是女性的自觉、强悍与泼辣。六六作品中的女性都很现实,她们对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为了生活她们可以放弃一切。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游刃有余地转换着角色。现代女性正是走在一条从经济独立向人格独立转化的道路上。

摘要:剧作家六六通过对现代女性形象的塑造,给观众读者展现了媳妇在当代中国地位的变化。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六六不同作品中的媳妇角色,以期对现代女性家庭关系与社会现实等形成独特的认识。

上一篇:疏肝解郁下一篇:输电线路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