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理念

2024-06-24

近自然理念(精选8篇)

近自然理念 篇1

1近自然林业理论

近自然林业理念最早是由19世纪末德国林学家盖耶尔提出,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完善, 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近自然森林培育理论体系。近自然林业理论的使用, 主要是对于现代森林培育过程中出现的森林生态功能差, 森林培育结构不完整的问题提供分析和研究。在近自然林业理论的研究过程中, 森林是一个集多种生物、植物、动物为一体的生态系统, 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生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动物之间的生物链, 来实现对于森林整体生态平衡的控制。近自然理论根据自然森林生长发育规律和时间跨度, 充分理论森林生长环境中的各种生长因素, 经过综合分析来合理规划经营活动, 使整个森林培育呈现出借鉴原始森林生长环境的过程, 最终优化森林生态结构和功能。

2引入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环境和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 虽然人类对于恢复自然生态已经做出了应有的措施, 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在恢复和培育森林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人工林是现代森林培育主要的实践项目, 但由于对植物生长和森林生态的理解不够深入, 所以, 人工林的生长受到限制和制约,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引入对于解决人工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 通过对于森林土壤、森林大气、森林生态的分析, 营造出一个接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保证人工林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于森林培育学科的理论提出有建议性的理论指导。

2.2 学科发展的必要

森林培育学科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 在改革开放前后森林培育学科开始发展, 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林木栽培、病虫害防治、森林的保护, 通过学习地质学、植物学、环境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丰富森林培育学科。但森林培育学科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下, 呈现出来的问题仅仅依靠森林培育学科的学习所得进行解决, 收效甚微, 引进近自然林业理论势在必行。近自然林业理论给森林培育学科的启示就是依照自然规律来进行森林培育, 以接近自然的生长理念来培育人工林, 实现森林培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3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实践作用

3.1 变革森林产业的发展模式

传统的森林产业发展主要是依靠林木的生长来实现生长质量, 现代的森林产业已经成为经济中重要的支柱, 所以, 森林培育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引入近自然林业理论, 给林业发展实践提供借鉴。首先, 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 改变单一种植树种的传统。比如, 在森林中实现混交树种的种植, 以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树种的种植方式, 丰富森林种植的结构, 以层次性的林木种植综合利用森林土地, 实现森林土壤的酸碱度平衡, 综合使用空间布局, 提升森林培育的整体生长数量和生长质量。其次, 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时制宜。在合理利用原有植被分布的基础之上, 森林培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依照原有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更新, 在利用天然生态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使森林培育产业能够顺应自然生长的规律, 以自然生长的趋势增加自然生长力, 提升森林的生态能力。最后, 在森林的种植树种选择上有承接性地种植, 通过不同树种生长习性的综合利用, 在森林的种植生长期和采伐期保证森林的承接性。采用错落树种配置、异龄经营、择伐等方法促进复层林培育, 以复层林的生长和繁殖增加该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森林不同树种之间的生长竞争提升森林产业的发展。

3.2 促进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

近自然林业理论对于森林培育学科的主要实践作用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 树立了自然生态的森林培育理念。在森林培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近自然理论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不断学习, 树立森林培育中的自然生态理念, 对于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自然生态的学习, 提升森林培育的经验所得, 在遵循自然森林生长的理念中, 如何进行森林培育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 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科的学习资源。在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引进, 势必会对森林培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有深入地丰富和扩大, 以近自然理论指导实践相关教学的内容, 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结合现代森林产业的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促进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

摘要:主要通过对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分析, 提出引入近自然林业的必要性, 同时对近自然林业的实践作用做出阐释, 对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理念,森林培育,学科

参考文献

[1]刘爱兵, 李传坤.近自然林业理论[J].江西林业科技, 2011 (5)

[2] 杜强, 张永涛.近自然林业在我国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 (1)

近自然理念 篇2

【关键词】小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近自然处置利用技术;管理;研究

前言

我国现代城市的污泥处理方式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将其脱水后,在实施卫生填埋,但是该方式的缺陷在于污泥一般没有达到相关排放标准,且在填埋是还会出现二次污染问题,或者引起其他的环境问题。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污水处理规模逐渐提高,污泥处理也成为较为突出的方面,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的稳定发展。在减少污泥量,使之无害化的处理中,主要技术包括厌氧消化、浓缩脱水、好氧发酵、焚烧、干化、堆肥等。如果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较大,可以选择厌氧消化、堆肥、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并充分利用资源,但是许多小城镇中的污水处理厂规模较小,投资有限,且运营管理水平不足,污泥近自然处置利用技术则是其较为理想的处理方式,适用于好氧稳定污泥、厌氧污泥和消化污泥的处置,能够将污泥实现资源化。

1.污泥土壤化植物滤床的基本原理

在进行污泥脱水及土壤化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即是滤床上种植的各类植物把污泥当做营养物质,将其吸收后,在虑床中快速生长。在虑床中种植特殊的植物,并将污泥置入滤床后,其中所含的部分水分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设置于虑床底部的滤液收集系统则将部分水分收集起来,并输送至污水处理系统,最后植物叶面将其他水分蒸发,即完成了污泥的自然脱水。污泥中包含一定的有机质,其在微生物降解的作用下,被植物吸收利用,污泥性质逐步稳定,该过程即为土壤化的过程,最后形成营养成分较为均衡营养土。沉积污泥的结构也会在植物长出的茎和根的翻松作用下得到良好的改善。上层污在亚铁酸作用在,逐渐变化为黑色,已经实现土壤化的下层污泥则呈现出棕色并除去了气味。该虑床相较一般的虑床,未种植物的条件,该虑床滤床大大加强了微生物的作用,提高了对已有机物的分解及降解的效率,有效的改善了土壤化污泥的性质,进一步提高土壤化污泥的土地利用。土地滤床中的植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直接将其收割,并与园林绿化垃圾进行堆肥、利用其进行造纸或者直接制作成燃料,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该虑床运行半年左右,在植物的作用下即可实现矿化,转变为土壤。最终可以利用其进行绿化园林、改良土壤或者进行生态种植。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不消耗能量的条件下将污泥脱水、减量,并保持性质稳定[1]。

2.技术特点

污泥土壤化植物滤床是一种近自然的污泥处置利用技术,其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维护及管理过程对湿污泥直接进行脱水,有效的减少污泥的体积,提高含固率,效果较为良好,运行稳定,大量节减少了污泥浓缩处理的各项费用,包括设备投资、能源消耗、运行费用、管理费用、运输费用、填埋处置费用等,最终达到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的目的。

3.污泥土壤化植物滤床的设置及管理

3.1设置污泥投加系统。污水处理厂一般有剩余污泥的收集和储存设施,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改造,充分利用其功能。一般情况下,土壤化植物滤床的建设位置处于厂区标高以下,污泥储存池与土壤化植物滤床存在一定的高差,可以利用该高差使污泥从储存池流动至土壤化植物滤床。如果需要控制污泥投入量,可以在与污泥储存池相连接的投加管线中设置快开阀门。污泥应在无压的条件下投加,防止植物种植层受及已经土壤化的污泥由于泥液流速而被冲蚀。在污泥投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线可能被堵塞,因此可以将管径适当扩大[2]。

3.2制作防渗滤床。防渗滤床的制作可以利用抗渗效果良好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或者设置了防渗膜的土池。设置了防渗膜的土池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建设也较为方便,成本低。一般情况下,其需要使用厚度为1.5mm的HDPE膜作为其防渗膜,并保障搭接处的焊接质量,使之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在防渗膜底部基层和防渗膜表面需要铺设一定厚度的细砂,或者使用土工布加细砂,制作成防护层,避免防渗膜免受到破坏而影响防渗效果。该虑床的有效使用深度为1.6m左右,使用寿命为6年左右。在一段时间后,污泥填满,可以将其清空后,重复利用。滤床底部应设置向滤液收集管一侧倾斜2%左右的坡度,便于收集及排出滤液。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工艺有较大的不同,滤床的过滤负荷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参数[3]。

3.3滤液收集系统。在滤床底部一侧设置滤液收集管线布置。可以使用使用直径超过100mm的穿孔HDPE管,便于清通及维护工作。其一端连接至滤液收集井,另一端则需要预留清通口,且收集管上方与植物种植层之间,需要设置厚度为20cm的保护层。如果滤床面积不超过100m2,滤液收集井可以设置为0.5m3;如果滤床面积超过了100m2时,滤液收集井则需要设置为1m3。

3.4植物种植层。滤床上种植的植物需要具有较为发达的根系,茎叶茂密,能够抵抗病虫害,耐污能力较强,并适于本土生长,如果考虑到经济效益,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一般较为适合的植物包括水花生、芦苇、大米草、香蒲等,其中芦苇的根系较为发达,输氧能力良好,且活性物质的表面积较大,是污泥土壤化植物床较为理想的选择。种植层的土壤厚度保持在15cm最有,种植密度一般为15株/m2。如果选择芦苇作为种植植物,一般需要移栽,先将有孢芽的芦苇根分剪,尺寸为10cm,再埋入土中4cm的位置,端部暴露至地面。

3.5运行管理措施。要保障虑床的运行效果,其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污泥的投加及清空虑床,具体措施如下:①污泥的投加 在滤床的运行初期两年左右,需要严密监控植物的生长状况,观察其对于污泥环境的实用性。初期运行时污泥投加量不宜过大,时间间隔也应适当。在植物已经能够正常生长后,两次污泥投加时间的间隔应保持1周左右。如果处于冬季,则需要超过1周。此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当调整;②滤床清空 滤床的规模不同,使用寿命也会有所区别,一般条件下为5~10年。在清空滤床是应在春季进行,植物可以重新发芽,继续生长。如果虑床属于设置了防渗膜的土地滤床,在清空的过程中应对防渗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现有损坏的部分,及时修补,保障其防渗效果[4]。

4.总结

现代社会对于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工作量增大,污泥的处理也成为了难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污泥的处理有了更多的选择。规模较小的污水处理厂可以选择污泥土壤化植物床技术,其优势在于运行管理简单、成本费用较低并能有效的节省能源,并符合污水处理厂污泥治理的各项原则,包括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等,充分利用植物床的生物化学作用,将污泥转逐渐化成为土壤基质,无需利用其它的外部动力,即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并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理想的技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凯,黄鸥.石灰调质与石灰干化工艺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1(05):7-10.

[2]马小杰,张轶群,励建全.上海青浦污水处理厂污泥好氧发酵新技术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10(06):31-33.

[3]王站巧.小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0):13-14.

近自然理念 篇3

关键词:近自然园林,生态园林城市,东莞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飞速发展, 城市绿量成倍增长, 绿地布局日趋合理, 城市景观日益丰富, 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许多城市已由成功创建园林城市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迈进。但如何构筑生态园林城市, 避免建设中的误区, 克服当前城市绿地构建中的结构单调、植物群落不稳定、病虫害猖獗, 生态效益不高等日益突出的问题, 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迫切任务。21世纪初, 人们提出了近自然园林的概念[1], 近自然园林就是尽可能利用自然规律, 建设生态功能良好的近自然植物群落, 再现自然, 发挥绿地最大的生态效益, 以满足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回归自然的双重需求, 因此, 构建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是解决目前城市绿化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手段。

东莞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 这并不意味着东莞在相关的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已完善, 如今东莞正处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过程中, 怎样促进东莞市生态园林向本土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 笔者提出了以近自然园林理念运用于东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 希望能对东莞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 近自然园林概述

1.1 近自然园林的涵义

近自然园林概念来源于近自然林业理论, 借鉴了近自然林业“遵从自然法则, 回归自然”的核心思想[2], 近自然林业的理念与技术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近自然园林含义是在自然地形、气候条件基础上和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 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 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具有多功能效益的进展演替的生态经济园林系统[1]。近自然园林是一种新型造园理念, 是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 模拟自然将人工环境建设成自然状态。

1.2 近自然园林的特点

近自然园林理念强调的是要尊重自然, 从自身的结构特征、景观功能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生态效应方面着手[2], 把握自然规律,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1 自然性。

近自然园林是园林理论认识上的一个转变:我们无权凌驾于自然之上, 也永远不可能征服自然。因此自然性是近自然园林的本质属性。它包含两点内容: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力, 充分运用园林植物模仿自然植物群落的外貌特征来进行景观营造;二是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园林植物的干扰, 使园林植物自由良好生长和植物景观优美动人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保证, 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生态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

1.2.2 多样性。

近自然园林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构建近自然园林的基础。一个植物群落物种多, 并且每个物种的个体数分布比例适当, 物种间就能形成比较复杂的相互关系, 从而相对于环境及其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

1.2.3 多效益性。

城市植物群落是城市自然生命力的主体, 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近自然园林构建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具有健全的生态结构, 比如在调节城市小气候, 保护土壤水循环,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保护自然景观等方面体现出多种功能的生态效益, 从而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1.2.4 稳定性。

长期以来, 在园林建设中往往不大考虑物种间存在的相互作用, 主观意愿较强, 随意搭配植物构建植物群落, 这样的群落经过数年后便会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退化。近自然园林模拟自然植物群落, 根据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 充分考虑群落中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选择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 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层次构建植物群落, 以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

2 近自然园林的营造原则

生态平衡原则:近自然园林内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 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输入和输出平衡, 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 生产力达到最大化。

生态位原则:在生态园林构建中, 应充分考虑物种的时间、空间与营养生态位特征,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竞争, 形成多维复式群落结构,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适地适树原则:发挥乡土树种优势, 形成乔灌草藤花相结合的多层次园林植物群落, 提高园林绿地的抗逆性和稳定性,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人地协调原则:人地和谐是生态美的最高境界, 绿地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 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近自然生态园林既要满足人类活动对园林绿色空间的需求, 又要保护园林的自我维护能力, 使人们能与绿色环境和谐相处, 共同进化。

天然更新原则: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充分利用自然演替规律, 允许群落内部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 促进园林的自然进展演替。

3 以近自然园林理念营造东莞生态园林城市

人类渴望自然, 城市呼唤绿色。在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空间里, 人们从心底呼唤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生态化园林城市正是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和工业城市的反思, 以传承自然、历史与文化, 突出城市生态园林本土特色[3]为目标, 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载体。近自然园林是相对于过去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人工痕迹过重的城市园林建设模式的一个转变, 园林回归自然的体现, 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东莞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 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遵从自然法则, 从植物造景的各个阶段融入近自然园林理念, 通过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来创建富有活力的生态城市园林。

3.1 从园林规划设计上, 师法近自然

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是决定城市园林构建效果的关键和基础。模拟自然, 打造城市的天然生态屏障, 需从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开始。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思想以来, 依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被广泛的应用和普遍接受。近自然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采用生态的思维模式, 运用生态设计方法, 模仿植物的自然组合, 突出乡土植被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注重植物组合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构特征、空间属性等进行规划设计, 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组景和美学作用, 使绿地景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东莞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 在园林规划设计上师法近自然必须遵从以下几点:一是在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中, 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 运用植物的生命美、姿态美、风韵美的特性,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 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 使东莞达到三季有花, 四季见绿;二是采用因地制宜、适地适景相结合的造园手法, 依据绿化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 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 纵有层次富变化, 避免平直呆板;三是遵循自然美与规则美结合, 运用好对称、平衡、动势等形式美的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 达到树木自然整型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的结合;四是东莞的生态建园还要与文化建园相结合, 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 如东莞著名的可园便是如此, 只是今日的可园经拓建后, 在近自然方面还要更深一层次。

3.2 推行适地适树, 慎种不适树种

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 营造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 依据地区的潜在自然植被, 充分考虑了各个植物品种的生态特性和生长特性, 树种的选择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因地制宜, 选择合适植物种类并进行相应的树种配置。

树种选择是近自然园林构建的关键, 因此在东莞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 一是要大力推广乡土树种。建设城市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广义的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 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4]。乡土植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形成了与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生态习性, 常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及生态效益性。二是要按照环境的特性选种树木, 达到地尽其力, 树得其所。提倡抗旱节水、节肥型的乔、灌木和地被, 并减少草坪的数量, 以节约水资源和其它植养成本;极力选择抗病虫害, 适宜野生动物栖息, 粗生粗放苗木。三是选择有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品位的树种, 如东莞的市树荔枝, 市花白兰以及莞香、勒杜鹃等等。四是骨干树种与一般丰富树种相结合。一些粗生、易活、适应性强、分布广泛骨干树种有:细叶榕、尾叶桉、台湾相思、南洋楹、麻楝、芒果、扁桃、人面子、白兰、凤凰木等。生长较好, 较粗生、易活, 分布较广泛, 并与骨干树种配植选择, 可丰富当地物种的一般树种有:腊肠树、铁刀木、降香黄檀、水石榕、紫薇、红千层、火力楠、国王椰子等等。五是经过实践证明, 在东莞不用、慎用或暂不采用的树种。不宜种植的刺桐属树种如刺桐、金脉刺桐、鸡冠刺桐等等, 因近几年外来有害生物刺桐姬小蜂的严重为害, 且暂无有效防治效果;减少种植的树种有印度紫檀、青皮木棉、油棕等, 因在东莞属不耐寒树种;少植一些大规格苗的树种, 如苗盆架子、糖胶树、晃伞枫、香樟, 甚至木棉、复羽叶栾等树种;慎用或少用海南椰子、大王椰、老人葵、酒瓶椰子等绝大多数的棕榈类植物, 因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的大面积严重危害, 加之其种植后成活、生长、绿量、景观等均非良好。

3.3 配置多样性的园林植物群落, 遵从“生态位”原则

植物间的搭配是景观效果形成的关键, 植物配置的核心是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营造近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 必须遵从“生态位”原则, 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合理进行植物种间配置, 提高群落的自然维持和演替的能力, 建设最接近自然的植物生态系统, 促进植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 增强绿地抗灾能力。

在营造多层次植物群落时, 除了解决下层耐荫植物的选择外, 还要求在上、中层的乔灌木搭配上予以科学选择, 强调以乔木为主的乔、灌、花、草、藤复层栽植。通过合理密植, 达到单位绿地面积生态效益最大化;提倡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名贵树种与常规树种合理搭配原则。东莞城市园林植物间的搭配原则如下:一是总量控制原则, 即25%的乔木, 25%的灌木, 25%的地被草坪, 25%的硬质地面和小品;二是东莞绿地总体的树草比为7.5:2.5 (非林下草面积) ;三是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之比为4:1, 灌木基本为常绿, 或常绿灌木与观花落叶灌木之比为5:1。

3.4 提倡近自然园林养护, 控制人为干扰

目前东莞市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中常用的整形修剪、中耕除草、清除凋落物等手段不适用于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大力推广近自然管理模式是解决东莞园林绿化资金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近自然管理模式完全遵循“近自然”的手段, 对绿地的管理采取比较粗犷的管理方法, 极少人工雕琢, 尽量减少对植物的人为干扰强度, 任由园林植物按照自身规律生长, 形成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近自然管理模式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特性对植物作轻度整形, 除城市广场和城市主干道需要进行修剪清扫树叶外, 其他绿地特别是背景林, 应当以修剪病枝枯枝为主, 并保留一定枯枝落叶和杂草, 让其自然腐烂释放养分回归土壤, 供植物生长吸收, 从而促进绿地自然循环和自然演替。

生态园林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城市发展所追求的阶段性目标[5]。构建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途径, 也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绿地的重要手段。在东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 要提倡近自然园林创造, 尽量模拟近自然园林植物景观, 再现自然植物群落, 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祁新华, 陈烈, 洪伟等.近自然园林的研究[J].建筑学报, 2005, (8) :53-55.

[2]杨学云.浅议我国人工林近自然林经营[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5, (4) :7-9.

[3]孔祥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 2006, 24 (3) :62-65.

[4]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 2003, (7) :63-65.

近自然理念 篇4

1 近自然林业的内涵与特点

19世纪末德国林学家盖耶尔首次提出近自然林业, 此概念一提出即得到社会的广泛反应, 随后, 就有许多的理论学家和实践者对这一理论进行发展与完善, 经过100多年的丰富, 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人工培育森林有着其先天的弊端, 如结构不稳定、生态功能差, 而近自然森林不但能够解决上述人工培育林的先天性缺陷, 同时还有其他的优点, 如可以丰富我国的森林资源种类等, 所以用近自然森林替代人工培育林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的森林培育方式不同, 近自然林业更强调的是从整个森林的总体是看待一片森林, 它要求的是探究森林系统中内在的、本质的、潜在的自然属性, 而不是人类痕迹, 所以它更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1]。

2 我国森林培育学科发展的现状

2.1 已取得的成果

目前, 我国的森林培育学已经形成了以生态学科为理论核心的学科, 这一学科在外延上还包括地质学、森林土壤学等学科, 从内涵上来说, 包括树种的选择、种苗生产到森林培育等各个阶段都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并且不管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践研究领域都正在趋于完善。同时, 随着人们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人们更加注重对于森林培育学的完善, 也积极的将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 所以森林培育学在实践当中也在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2.2 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正在不断的完善, 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森林培育体系。除此之外, 森林培育学一直不能从森林生态学中独立出来是我国森林培育学科存在的又一问题, 就是因为不能从森林生态学中独立出来, 所以森林培育学不能和其他的外延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 始终处于受到限制的状态。森林培育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自然生态的研究, 它同时还专注于自然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所以必须要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作为理论指导。

2.3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引进

在国外, 近自然林业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且是作为森林培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发展的。我国在发展、完善森林培育学科的过程中, 可以在吸收国外近自然林业发展中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森立培育体系发展的道路。对森林培育理念的认识应该逐渐深化, 逐步提高我国森林培育技能, 继而形成科学性、体系性的森林培育学科。

3 引入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意义

3.1 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森林培育学科

我国的森林培育学科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认识上逐渐走向深化, 实践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再加上森林培育理念对森林生态学的依赖过高, 所以我国的森林培育学科还需要继续发展与完善。长期以来, 我国的森林培育学明显缺乏学科性特征, 对于森林培育学的研究和论著相对都较为零散, 有些甚至是分散在其他的各个学科中的研究当中, 这样的研究态势很不利于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近自然林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 它不但对我国的生态与林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的森林培育学科提供动力, 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森林培育学科[2]。

3.2 顺应时代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提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社会, 这一理念的提出也促进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人造林显然在这一方面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近自然林业的内涵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最和谐的状态, 所以近自然林业的引入时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的, 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森林培育学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 将近自然林业融合到森林培育学科当中, 促进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人们对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 于是森林培育学科正逐步完善。虽然我国的森林培育学科近些年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但是因为其自身的先天性不足, 再加上对森林生态学的依赖性过强, 所以我国的森林培育学始终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体系性的理论体系。近自然林业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所以能够促进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建立与完善, 应该被引入进我国的森林培育学体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所以生态环境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森林培育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 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的森林培育学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需要发展与完善。本文通过对近自然林业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近自然林业在我国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森林培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梁洪萍.浅谈近自然林业理论[J].四川林业科技, 2012 (5) :22-41.

近自然理念 篇5

1.1 经营管理类型单一

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 生态公益林经营还带有传统的保护意识, 而生态补偿资金的经营方式还是依赖于从国家进行有限获取, 没有走上“适度经营利用”的规划模式, 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仍旧停留于“绝对限伐、低补偿收益”的局面。这使得很多林农对于区划界定并不积极和满意, 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受到直接影响。

1.2 公众参与度不够

生态公益林首先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 其次才是林业事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工作, 然而目前我国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并没有积极调动全社会因素, 宣传不到位、责任不明确, 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 使得公众的认识度和参与度普遍偏低。

1.3 林分质量差, 龄组结构不合理

受农业综合开发和地区林业经济影响, 生态公益林中很多林间空地都已经种满了短期经济作物, 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造成很多生态公益林区域完整性被破坏的局面, 使得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一方面, 生态公益林还存在着林分结构低龄化的问题, 成过熟林所占比重偏低, 处于幼、中龄期的林木居多, 龄组面积比例呈“锥子型”, 可以用来采伐的资源少、使用效益低, 给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带来了困难。

2 近自然理论经营管理特点

近自然经营理念最早来源于德国, 它将择伐和抚育作为森林经营的主要手段, 秉承“接受自然、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的经营思想, 力主促进森林“自我生长”。近自然经营理念提倡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和自然规律, 以此减轻存在于森林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无谓消耗和经营盲目性的现象, 降低成本、节约能源, 提高生物多样性, 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通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森林走上可持续性经营目标。近自然理论经营管理其特点是: (1) 主张对森林进行择伐, 确保林地能够完全被林冠不间断的全覆盖, 保证林地土壤不外露; (2) 应将所有对森林实施的人为干扰降低到最小; (3) 尊重大自然对森林的自动更新能力, 适时结合人工更新手段; (4) 在保证森林正常、有序生产功能的基础上, 可以进行适量的木材收获。

3 近自然经营理念对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的作用

近自然理念的意义及特点, 对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产生了包括经营技术、经营对策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

首先, 在经营技术方面, 培育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森林是近自然经营技术的最终目标。经营目标要先对生境和立地进行充分调查和合理区划, 再根据具体的林分特征进行确立, 然后制订详细而全面的经营计划和施工设计。关注森林整体近自然培育程度是近自然经营与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的最大不同, 这给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技术、经营管理目标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其次, 在经营对策方面, 近自然林经营将经营和调整森林的层次结构和特定物种、加快森林自然更新交替的过程作为经营管理之关键。近自然经营中提出的封调、封禁、封改和封造经营技术模式, 为我国公益生态林技术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

4 近自然经营理念下我国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发展策略

首先, 大胆尝试生态公益林经营利用模式。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植物和景观资源, 在保证生态公益林功能完整的基础上, 大胆尝试与生态公益林功能有着密切联系的多种利用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内和林下丰富的资源开发非质木产业;拓展生态公益林的功能利用渠道, 尝试将生态公益林的功能由木材生产向服务产业转变, 实现生态公益林多功能利用。

其次, 加大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力度。要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日常巡山管护、植物病虫害防治、公益林护林防火等经营管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公告牌的警示作用, 要将公告牌放置于能够提醒公众注意的显要位置;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故意破坏和恶意砍伐的违法行为要坚持打击, 严厉惩治;要尊重自然力量, 以自然更新、封山育林为主, 适时进行人工更新和抚育间伐的管护措施, 以此提高生态公益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和林分质量。

最后, 提高功能质量, 增强防护效益。要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经营与管理作为一项长期进行的公益事业来进行, 各级政府要发挥其经营管理的主体作用, 通过相关政策的优惠性来吸引社会各界的各种力量 (人力、物力、财力) 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进行投资, 形成“齐抓共管, 共同经营”的良好局面。要对生态公益林培育和经营管理中的总是进行重点解决, 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高效。

参考文献

[1] 刑莉莎, 张位.德国森林经营方式的借鉴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5)

河流近自然生态规划研究 篇6

1 河流“近自然化”的内涵

“近自然化”的概念是在1990年由Rhoads和Herricks提出的[1], 河流近自然化是指在承认河流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恢复河流地貌及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 以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达到建设具有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地貌多样性的稳定的、动态的、能够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的目的。

自然界中的河流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系统, 河流与其周围的土壤、空气、生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伴随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也使河流形态富于变化, 形成各种不同的河流空间。河流的“近自然化”规划就是要允许河流这个系统保持其活力及其完整性, 以恢复河流的健康和稳定状态。

2 河流近自然规划的意义

河流“近自然”规划体现了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 强烈呼吁人们对自然的重视与尊重, 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另外, 河流的自然化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流防洪的成本和维护的费用。自然河道的形状能有效增大河流两岸的过水阻力, 减小了水流的速度, 同时促进了沿岸植被带的恢复以及水质的改善, 提高了河流生态稳定性, 从而促进了河流的再自然化。

3 河流近自然规划的内容

河流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其生态规划内容也就显得非常繁杂。本文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其进行论述。河流的“硬件”近自然规划是指对河流形态方面的近自然规划, 主要包括河流形态自然化、河流横向空间多样化以及河岸材料生态化3个方面。河流的“软件”近自然规划主要是通过设立动物通道、提高植物多样性等措施, 提高河流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 恢复河流生态健康与自然之美, 展现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超凡艺术。

3.1 河流“硬件”近自然规划

3.1.1 河流形态自然化。

适者生存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河流的自然形态, 河流的自然形态是在各种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是适应当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各种自然因素的结果。因此, 河流形态规划应遵循自然界中各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向自然界中未经人工干预的河流形态学习, 打造最适合当地的河流形态。

自然形态的河流平面上呈现蜿蜒曲折之状, 河流平面可循自然河流蜿蜒曲折、宽窄不同、深浅不一的自然形态, 有深潭、浅滩、河心岛等空间的变化, 形成丰富多样的河流空间, 为各种生物提供不同的水环境空间, 增加河流生物多样性, 提高河流生态稳定性。

3.1.2 河流横向空间多样化。

河流水位的不稳定性产生了多样化的横向空间, 以水面为中心, 河流横向空间主要分为边缘地带、堤岸、护坡、水位变幅区、水域[2]。

堤岸、护坡、水位变幅区构成了河流两旁的绿化带, 也是滨岸缓冲带。绿带是河流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也是河流抵抗外界干扰的天然屏障, 可以起到截留陆地污染物, 阻挡肥料、化学物质等流入河流的作用, 对河流生态廊道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保持河流两侧绿带的多样空间对河流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河流“软件”近自然规划

3.2.1 动物通道。

动物在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动物的消失不仅会影响到生物链的完整性, 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还会使得河流黯然失色。而近年来, 河流硬质工程不断增加, 水泥护岸、沿岸高速公路等人工设施不仅阻断了河流的通透性, 破坏了河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 使得动物失去了其天然的庇护所与栖息地, 可见对动物通道的保护与修建迫在眉睫。

一是梯级鱼道:河流堤坝建设的高度使水生动物无法逾越, 对鱼类洄游产卵造成影响, 而梯级式鱼道能减小每级高差, 为鱼类提供洄游条件。梯级鱼道以天然石材模拟自然河流高低错落的自然形态堆置, 石头的间隙亦可成为水生动物的通道。石筑梯段的下方应为鱼类预留上溯所需的鱼池, 鱼池至少深80cm.才能满足鱼类上溯所需的助跑距离[2]。

二是洞形通道:河流动物除了鱼类等水生动物还有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等动物存在, 硬质河岸及河岸道路使其无法顺利通行, 势必对其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 在这些硬质设施下预留洞口, 修建洞形通道则能使其越过障碍。根据当地的动物资源, 了解动物的种类, 设置多种尺度的孔洞。另外, 孔洞应尽量模拟自然形状, 周围以植被、自然石块等做掩护, 减少人为干扰。

3.2.2 植物多样性。

河流植物应“师法自然”, 效仿相同气候类型和立地条件下的自然植被, 选用适宜的乡土植物进行植物群落配植。

一是洪水位至堤顶区域:该区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段, 也能营造出宜人的滨河景观。植物配置以中生植物为主, 配置耐干旱瘠薄、深根性的树种。

二是常水位至洪水位区域:该段是河流水土保持的关键地段, 土壤条件较差的区段以草、灌搭配为主, 条件较好的区段以可乔、灌、草搭配为主, 常水位线附近区域配以耐水淹的湿生植物。

三是常水位以下区域:以水生植物为主, 也可搭配耐水淹的乔木和灌木。由河心到常水位线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四是河滩和沙洲区:该区的植物配置以草、灌搭配为主, 也可根据情况适当配置根系发达、抗水冲、耐水淹的乔木。

4 结语

“师法自然”的思想一直被视为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的精髓, 它提倡尊重自然的规律、与其和谐相处, 河流的近自然生态规划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河流生态系统就如同计算机系统一样, 只有完善其硬件设备和提高软件级别才能使其高效运转, 本文借用计算机语言当中软硬件的说法, 从“河流硬件”和“河流软件”两个方面对河流近自然化生态规划进行探讨, 以达到恢复河流地貌形态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让河流——地球母亲, 恢复其生机盎然的自然形态, 这也是人类发展的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宋欣.河流景观的近自然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处, 2011.30-34.

[2]赵鹏程.生态河道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 2011.29-31.

[3]田甜.城市化产生的城乡景观生态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7) :04-06.

[4]胡云卿.城市河流水环境区域生态景观建设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处, 2010.12-16.

[5]孙汝斌.城市化过程中河流景观的生态优化途径[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 2008.50-56.

[6]王彦钧, 胡月楠.结合河北迁安市三里河设计探讨雨水收集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J].园林工程与建筑, 2009 (04) :38-40.

营建城市近自然园林的方法 篇7

建造园林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和真正的自然融为一体, 不过在营造的过程中不能对自然景观进行照抄照搬, 这不仅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还会让人觉得反感。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 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以及当地人对于环境的需求,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作为城市景观。

近自然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生物多样性。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就是通过食物链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实现的, 为了提高自然景观的寿命必须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让其发挥出更好的环境功能。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植物、生物以及微生物等之间的关系, 一个生物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那么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植物、动物的堆砌, 而是要尽量靠近自然园林的结构, 实现调节城市环境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作用。

近自然园林不仅仅包括对植物的选择, 还表现在园林建造的地质、地貌、地形等方面。除了讲求顺势而造, 还应该符合自然的生存规律, 这也是必须遵守的原则。设计师可以对园林内的山、水、林等部分进行合理化利用, 这也是形成近自然园林的一个方面, 同时也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生态情况。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该园林建造区域的潜在价值, 还应该注意到它所存在的约束条件, 在结合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考虑综合因素, 进而保证整个园林建造过程的顺利进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建造近自然园林还应该考虑到植被的类型以及生长习性, 也就是说要源于自然也要高于自然, 做出让人们满意的自然景观。

2 近自然园林的营造方法

植物是园林建造的主体, 也是其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也是最能够体现近自然的部分。所以说营造城市近自然园林的关键就是植物。

2.1 潜自然植被的确定

根据相关的理论, 在营造近自然园林的适合, 最好是选择当地潜在的植物类型, 这也是作为园林建造的基础部分。如何选择植被, 需要相关人员在建造之前对城市中存在的受人工干扰的植物区域进行调查, 具体内容包括生长的气候、地形、生存特征等方面, 进而判断出潜在的植被类型。如果城市中没有这样的植物区域, 那么就应该找到专业的人员对当地的气候、地形等调查, 进而确定潜在植被。

2.2 种子的收集与幼苗培育

近自然园林的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所选择的潜在植被并结合园林所在区域的环境, 确定好目标植被的树种, 并根据树种建立好伴生种。尽量根据就近选苗的原则, 在果实的成熟期选择最优质的种子, 通过育苗容器通过两三年的时间把根系培育好, 选择高度达到五十到八十的幼苗。使用容器玉面的好处就是在移植的时候能够减少根系的损伤, 后期的长势更好。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应该选择和该区域生存环境接近的地区购买, 这样能够减少在运输过程中对苗木造成损害。

2.3 土壤改良

人的干预使土壤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城市中人口众多, 使得园林土壤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出现土壤渗水性差, 这十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所以必须改良土壤。对于板结十分严重的土壤可以进行深层松土, 一般的深度为六十厘米, 这样才能够让水渗透到植物的根系中, 提高了植物苗木的成活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在该土壤上覆盖一层三十厘米以上的熟化土壤。不过不能为了取得地表土, 就对城市的土壤进行破坏, 这违背了近自然园林的初衷。可以使用绿肥种植, 这也是当前一种可持续改良土壤的方法, 但是周期比较长。

2.4 地表覆盖

为了进一步实现近自然园林的建设, 就尽量避免人工的干扰, 在栽培苗木之后应该用稻草覆盖, 并用覆盖物压住, 防止大风、烈日对植物的伤害。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在上面洒水, 防止火灾的发生, 也利于土壤中养分的分解。

3 近自然园林的管护

3.1 近自然园林管护的内容与目的

传统管理园林的方式就是定期的对园内的植被进行修剪、除草、冬季保暖以及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 但是近自然园林的管理则和传统的方式在本质上就存在着区别。

第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 管理近自然园林的工作中还包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记录, 以及对整个植物群落演变过程的监测, 这部分工作对于营造更好的近自然园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 为了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 特别是在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中,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系统机制同时还能够保持整个生物系统中的自然属性。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不能够破坏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通道, 进而培养生物多样性。第三, 近自然园林的管护要提高城市园林与人的亲和性, 城市园林不仅是用来观赏, 人们还可以置身其中体验自然的气息。但游客的参与也是一种干扰, 如何协调这种矛盾是对近自然园林的挑战。

3.2 近自然园林管护的方法

应转变管护人员的职能, 从“工人型”转变为“科研型”。管护人员应对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 建立城市园林植物信息系统, 随时监控群落的演替状况;并根据监测情况进行适当的干扰, 使植物群落处于进展演替状态, 这是管理的总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 (1) 群落演替监测。定期对近自然园林植物进行群落学调查, 建立近自然园林信息系统, 分析植物的生长状况, 关注群落的演替趋势。在不同的季节调查游客对景点的利用情况、游客对园林的满意度等, 为近自然园林营建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2) 保持群落自然性。为保持近自然植物景观的自然美, 一般不对群落植物做整形修剪。即使为了安全、病虫害防治、卫生等原因需要修剪也应该以自然形态为主, 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特性对植物作轻度整形。 (3) 模糊杂草的概念。杂草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和维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灭绝杂草可能就毁坏了某些生物的生境, 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的隐患。因此, 对于绿地内出现的非强竞争性的杂草, 若未影响群落的整体景观效果, 则可任其生长。 (4) 保留凋落物。凋落物 (也称枯枝落叶层) 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是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植物凋落物不仅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还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为了美化效果秋冬季对枯落物进行清理和焚烧, 这种做法不合理, 不仅浪费了优质有机肥, 更严重的是焚烧产生的烟沉污染了环境,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美丽”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 更何况随着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地表的枯落物不但没有影响美观, 反而增添了几分野趣。 (5) 绿地轮休。为了避免因受到过度的人为践踏而造成难以恢复的不良后果, 可以借鉴农业上轮作的做法进行绿地轮休。对某些利用率高的绿地实行轮休和季节性封闭, 使遭到破坏的绿地得到恢复;对无法进行轮休的绿地可以实行季节性封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中需要更多的园林工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愿意去欣赏接近自然的景色, 所以营建城市近自然园林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主要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希望能够给景观设计人员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近自然园林,方法

参考文献

[1]达良俊, 杨永川, 陈鸣.生态型法绿化在上海“近自然”群落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 2004 (3) :38-40.

[2]施振周, 罗清连, 黄林平.上海海湾近自然林营造与早期管护实践初探[J].中国城市林业, 2007, 5 (5) :47-49.

[3]王成.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J].中国城市林业, 2003, 1 (1) :43-47.

[4]王贺新, 李根柱, 于冬梅, 等.枯枝落叶层对森林天然更新的障碍[J].生态学杂志, 2008, 27 (1) :83-88.

推行近自然经营,发展中药材 篇8

城市居民社区医院的建立,不但缓和了老百姓看病难,而且看病方便,医药收费的规范化,老百姓看得起病,不会因医药费贵而徘徊于医院门外。目前全球环境污染严重,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发病率有所增加,特别是一些常发病、多发病。气温剧变引起伤风感冒,抽烟引起气管炎,吃烧烤引发咽喉炎,使中药大有用武之地。因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动不动打抗生素、吃抗生素,不但是药三分毒,会污染人体器官,而且逐渐会降低药效,增加病菌的抗药性,用中成药可收平(较平安)贱(价低)之效。中药是中华民族珍贵遗产,而且是我们祖先艰辛开拓,甚至是以自己生命代价换来的瑰宝,“神农尝百草,一日几死者数”总算活了下来。李时珍越穷山,攀恶岭历尽艰辛,用血汗写下享誉世界的巨著《本草纲目》,中外为之惊叹,但幸运的是他拖着疲倦的身躯能回到家中。我们想一下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有多少为人类健康的探索者,在探索中命丧九泉,走上不归之路。柳宗元[1]《捕蛇者说》记叙“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中医蛇医著名于中外,他医道的积累是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介,因之我们对此应倍加珍惜,中药材是中医济世的物质基础,世界上对此倍加关注。采挖中药材,不能竭泽而渔,采尽挖绝。在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使之青山常在,药材丰旺。同时要大力启动药材培植业。为了提高药效,要力行近自然经营,使药材在接近自然状态下茁壮成长。我们在新干黎山林场启动过杉木幼林下间种草珊瑚。在遂川五指峰林场进行过稀疏竹林中间植红豆杉的近自然经营,虽然初始效果甚佳(获奖),但后来因人事变动不得善终。

我们在此推荐几种药用植物(还有些菌类)[2,3]供培植者参考。罗汉果(Momordica grosrenori)、巴戟天(Morinda offilinalis)、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山香园(Turpinia argut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ns)、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山药(Diosorea opposite)、伏苓(Poria cocos)、江西党参(Codonopsis inceoiata)、杜仲(Eucommia uimoides)、厚朴(Magncklia officinalis)、黄柏(Pheiiodendron chinense)、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中国药用生物宝库硕大无比,希望有志者勇于开拓、潜意创新。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捕蛇者说.古文观止新编(钱伯城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8:670.

[2]永丰县林业局.江西永丰植物图鉴[R].江西永丰,1989.

上一篇:HIV实验室下一篇:上海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