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中心

2024-08-01

质量中心(精选12篇)

质量中心 篇1

摘要: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 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如何行之有效地实施软件质量管理, 生成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是软件开发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对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开发团队建设、制定全辖区统一的开发规范、加强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等措施, 对提高软件质量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数据中心

在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二级架构下, 软件项目开发是省会中心支行科技部门为地方特色金融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以更好地履行金融科技职能的一个重要抓手。随着人民银行业务信息化的发展, 以及金融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 软件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导致软件规模不断扩大, 开发难度不断增加, 软件项目的管理也变得更加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软件质量管理, 确保软件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开发时间及预算成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软件质量的目标, 是科技部门软件项目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一、软件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含义

根据M.J.Fisher的定义, 软件质量是“所有描述计算机软件优秀程度的特征的组合”。为实现软件的质量目标, 需要确定一系列软件质量特性, 软件满足这些质量特性的程度越高, 软件质量就越高, 反之越低。通常, 软件质量特性用软件质量模型来描述。目前, 比较常见的软件质量模型是Mc Call模型、Boehm模型和ISO9126模型。例如, ISO9126模型从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3个层次来进行质量特性的描述。其中, 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包含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6个特性, 使用质量包含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度4个特性。对于不同的软件来说, 其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不同, 质量目标也不同, 评价一个软件的质量, 需要根据特定软件质量特性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

质量管理是在质量管理框架体系下对项目建设的各项活动进行质量保证, 对项目建设的各项成果进行质量控制, 确保项目在成本进度的目标下按照质量的标准和目标完成的过程。软件质量管理一般分为质量管理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个阶段。质量管理计划是根据软件的特性明确其质量目标、定义质量标准以及确定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过程;质量保证是根据质量管理计划开展的确保项目的活动、输出符合质量标准的过程;质量控制是监控具体项目结果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并制定有效方案解决质量问题的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应贯穿项目始终。

二、省级数据中心软件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质量需求不明确。

随着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履职要求的发展, 省会中心支行自建系统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其类型不再是简单地面向事务型的信息管理系统, 而增加了面向数据挖掘的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其用户也不限于人民银行本机构内部, 而是涉及外联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 软件的质量需求也应随之变化, 除了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外, 还应满足与应用场景相匹配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方面的要求。但是,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 一方面业务人员通常只提出功能性需求, 对项目的质量需求没有要求;另一方面, 项目开发人员没有对业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引导, 帮助其建立质量需求。由于质量需求不明确, 导致最终的软件产品出现诸如在业务高峰时性能下降、与外部系统接口兼容性不足、旧系统向新系统迁移存在困难等问题。

(二) 计划制定不充分。

省级数据中心软件项目建设计划性不足, 科技部门通常为了满足紧急性的业务信息化需求而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软件项目开发, 因此造成项目建设计划制定不够周密, 对风险识别和评估不够充分, 在项目时间紧或成本超支的情况下, 通常为了赶进度、省成本而以降低质量为代价。例如, 为赶进度而省略必要的方案、代码评审阶段, 导致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测试不够充分而导致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等。

(三) 文档不完整或不明确, 软件代码的可维护性不高。

省级数据中心的软件项目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开发轻文档的情况, 项目管理人员只注重程序的运行结果, 而忽略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记录。例如, 开发过程中业务需要发生变更时没有详细的变更记录, 没有进行需求跟踪矩阵的维护, 使得一些变更无法追溯源头, 导致最终开发的软件不能很好地满足软件质量的功能特性;没有进行详细的软件开发文档记录, 代码的编写规范不一致, 代码的可读性不高, 使得程序的升级变更难以实施;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配置, 导致软件版本混乱, 对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造成影响。

三、软件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人员因素。

人是实施项目建设的主体, 因此, 人员的软件开发技能和素质是影响软件质量的重要因素。省级数据中心的软件开发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采用外包形式, 外部厂商负责项目的具体开发, 省级数据中心科技人员负责项目的管理。二是采用自主开发形式, 省级数据中心科技人员组织辖内科技人员自行进行软件开发。因此, 省级数据中心的科技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软件开发的技能, 还需要具备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根据当前省级数据中心的科技人员的配备情况, 难以设置专职的软件项目管理或开发人员, 一方面科技人员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 除了需要完成支持地方特色金融服务的软件开发工作以外, 还需要开展系统运维、辖区科技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 科技人员较少获得软件项目开发方面的培训, 因此省级数据中心软件项目管理和开发的人力资源存在不足。

(二) 技术因素。

影响软件质量的技术因素包括软件的设计质量和程序质量, 设计质量是指软件的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满足系统质量需求的程度, 如软件的设计是否具备开放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程序质量是指程序满足设计规格说明要求的程度, 如软件代码的编写是否高效、简洁、规范, 代码是否正确执行, 执行的效率是否满足质量效率要求等。缺乏统一的编码规范和完善的技术评审机制, 软件的设计质量和程序质量将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 过程因素。

目前省级数据中心软件项目管理仍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在项目计划阶段没有建立明确的质量目标, 因人力资源的限制无法设置专职的质量保证人员;二是在项目的实施阶段, 没有通过过程审计等措施对项目建设的各项活动实施质量保证, 没有通过跟踪检测、检查、测试等措施对项目的实施结果给予质量控制。

四、提高软件质量的管理措施

(一) 加强软件开发团队建设,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

1. 设计合理的团队人员结构。

软件项目开发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因此, 必须确保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因此, 在项目建设的初期, 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人力资源类型分析, 明确项目需要的人力资源类型;其次, 对项目组成员的技术水平、性格特点、擅长的领域进行分析, 尽量根据人员的特长和性格特点安排适当的岗位。

2. 加强培训, 提高人员的技能及质量意识。

培训的内容包括人员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岗位有关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等, 并同时加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的培养, 让团队成员在拥有熟练的开发技能和项目管理知识的同时, 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 按照规范开展工作, 确保工作成果符合质量标准。

(二) 制定全辖区统一的开发规范。

一是实现文档模板化, 针对软件开发过程中重要的管理和技术文档, 如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报告、变更申请等, 对其内容作“必须”“应当”“可以”等不同等级的规范, 解决文档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问题。二是制定统一的编码规范, 对编码中的类、接口、成员、参数、变量、常量等命名规则以及注释、异常处理的规则均进行明确要求。

(三) 通过软件复用提高软件的质量。

在软件的分析、设计过程中设置复用的思考点, 针对在多个软件中存在共性的功能模块, 将其抽象成构件或者平台, 供其他系统复用。如针对用户管理建立辖区统一的用户管理平台, 提供用户的基本信息、角色、权限等管理功能, 并对外提供接口;针对当前数据处理分析中常用的报表管理建立报表平台, 实现报表的可配置化。

(四) 加强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

一是制定质量管理的方针, 指派人员负责质量的监督管理, 明确软件系统的质量目标, 制定质量保证制度。二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进行质量审计, 对每一项里程碑任务均实施开工审查、过程审查、结束审查3个关键步骤, 根据审计的情况形成绩效报告, 并反馈给项目关系人, 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避免后期由于质量问题造成返工。三是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对每一项工作成果进行检查, 确保每项工作成果都符合质量规范。

(五) 制定详细的软件开发计划。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质量、成本、进度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指标, 3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符合质量目标的软件项目, 必定是在合适的时间周期和成本范围内完成的, 时间过长或过短, 成本超支或过于紧缩都会对软件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 在项目初期,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周密地计划, 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并根据风险分析情况进行适当的应急储备和管理储备, 避免为了赶进度或省开支而牺牲软件质量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剑, 肖长衡.重视质量保证, 提高软件质量[J].金融电子化, 2002 (3) :67-69.

[2]梁洪宜.计算机软件质量和软件质量保证[J].广州大学学报, 2001 (5) :22-25.

[3]郑人杰, 殷人昆, 陶勇雷.实用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质量中心 篇2

连年来,锅炉二班始终坚持“安全为本,质量第一,责任至上”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强化质量意识,规范质量管理,班组建设基础扎实,内部管理到位,质量和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各项生产指标完成较好,供汽质量满意度100%,班组建设达标100%,无任何工艺、设备、质量、安全、环保事故,并创下了2005年至2011年热电车间操作运行史上七年来无熄火事故的历史记录。

加强班组基础建设,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围绕年度生产经营目标指标,锅炉二班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内部经济责任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安全、民主生活、质量管理、设备和现场管理等制度,严格遵守“三制五规”、工艺与设备管理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以《班组建设考核细则》为标准,强化班组基础管理,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不定时对现场环境、安全、劳动纪律、工艺纪律等情况进行自查,每小时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检,并对问题、原因、措施、完成情况及时在《交接班记录》和《班组综合台账》上进行记录,并对台账及时整改规范。同时根据《现场管理制度》对划分现场的卫生责任区域,安排相关责任人,按照公司“6S”管理要求,班长对现场的有序、高效、文明、清洁进行矫正把关,并指定关键设备维护人,定人管理设备。利用班前、班后会对当班期间的安全生产、工艺操作、现场管理等进行预警和回顾,切实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和基础管理意识。近年来,班组基础工作有较大改观,锅炉二班2011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班组、多次评为五星级班组,班长被评为五星个人和劳动模范。

加强班组组织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为实现班组目标,完善了以班组长为核心的生产指挥、组织协调、岗位协作等职能,理顺运行机制,整合、优化班组各项资源。班组内部根据岗位责任和技术难易,设立司炉、司水、副司炉、司泵等四层岗位等级。其中,司炉是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第一负责人,要求责任

心强、技能水平较高。班组根据业务水平的变化情况和人员责任心,及时调整班员的岗位,指定当班期间主要负责人,同时按照岗位设定的阶梯级系数,适当拉大收入差距,建立班组经济责任考核机制,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完善奖励机制,调动了班员的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除规定的岗位外,班组内部根据管理需要,还设立了卫生清扫员、考核员、经济核算员、考勤员、台账记录员等五大员,兼职负责日常的基础管理工作,班组建设组织管理工作逐步推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加强班组规范建设,提升工作标准化水平。根据月度生产情况和岗位指标,班组制定和不断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并与厂部的各项制度进行有机结合,员工的奖罚分配以安全经济效益和技能水平为主要参照。同时,班组严格执行《生产现场管理标准》、《设备巡回检查制》、《设备盘车制》、《设备维护保养制》、《交接班管理制度》等,严格控制锅炉各项工艺参数,并确立“个人保班组、以天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生产管理思路,把厂部每月的经济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班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严格落实考核,并明确各项作业和管理活动的内容、准则、目标和绩效指标等要求,内部综合台账完整规范有效,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动管理变为了主动自觉遵守。在强化基础工作规范建设的基础上,班组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创新奖励机制,把倒班费、加班费、请假扣款以及厂部、工段的奖励预留一部分作为流动奖励资金,一部分奖励生产指标完成好、工作积极主动的班员,建立考核台账,一部分接济经济困难职工家庭。特别是班员生日、喜丧、乔迁等重大节日或事项,班组其余班员自发利用副班休息时间为同事举行庆祝或给予帮助,班组内部营造了团结互助、竞争和谐的班组文化氛围。

加强班组技能建设,提高班组综合技能水平。按照“重技能、重操作、讲实用、求实效”的原则,以提高现场操作人员的岗位技能为重点,班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班员与班员之间进行比拼,同时制定“导师带徒”活动计划和实施目标,通过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员和帮助对象,并不间断地进行导师带徒效果验收,每季度进行师徒对子交流学习带徒心得,不断自我改进。为提升班员技能,根据公司总体培训计划,定期参加厂部的各项培训,班组培训参加率和培训合格率均达95%以上,积极参加事故预防和应急演练活动,增强理论、实际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班组内部还常年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会的带不会的,熟练的带不熟练的,老师傅带年轻新工,形成了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技能帮扶氛围,“一对一”定人定员帮助班员提升业务水平,13名班员已有10人达到

了较高的业务水平,他们责任心强,操作熟练、判断事故能力强、处理事故得当。利用交接班会议,班长对班员还要进行一次安全、技能教育,及时宣传贯彻厂部制度、精神,并交流一天来的操作体会。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班长在安排人员时也进行了特殊分配,每个岗位3人,其中1人为业务水平较低的,另外2人为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较高的,并根据班员上班时工作状态指定主要岗位责任人,较好地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正常、稳定。2005年至2011年,热电车间经历了35吨锅炉到9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变迁,各项工艺和安全生产等参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班员整体业务水平较高,人员搭配合理,分工协调一致,锅炉二班七年来未出现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也未出现一起责任性停炉现象。

加强班组健康安全环保建设,提升全员安全环保意识。紧紧围绕“安全、优质、低耗、效益、环保”的总目标,锅炉二班狠抓劳动和工艺纪律、班组建设、设备运转率,着重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提升判断处理事故的能力,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环保制度。并利用民主管理会议、安全工作例会等会议形式,以安全活动月、6S综合大检查、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等活动形式,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宣贯安全、环保和应急措施,提升班员安全环保意识水平。每月班组定期开展班组安全会议,及时提示各项生产安全隐患,学习安全环保知识、安全注意事项,宣传贯彻公司安全例会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以开展“班组建设、星级评比”活动为契机,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文明卫生等与“星级员工”评比有效地结合起来,坚持每周一大扫,接班一小扫,定人定时清理现场环境,每天对班员进行考核,建立较规范的评星台帐,建立班组综合评分机制。月底根据每位班员的分数,包括其他综合考核指标的得分高低,公正地评出本月度的星级员工。让班员看到相互之间的差距,营造“后进赶先进,先进比优秀”的良好氛围,安全环保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现场环境干净整洁、文明卫生,无跑冒滴漏现象,班组建设达标率100%。

加强班组质量改进能力建设,激发班组持续改进活力。多年来,以“效率、效益、效果”为工作准则,对照班组KPI指标和月度计划,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锅炉二班主动开展工作质量改进行动,以参与“稳定供汽,降低生产成本”项目、讲比竞赛等活动为基础,每月定期召开项目活动分析会,分解落实生产责任指标,强化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当生产出现紧急情况,班员都会自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处理生产和设备故障。每月底,厂部定人对供汽用户开展质量满意跟踪走访,填写用户意见调查表。对照用户走访调查意见,锅炉二班主动改进工作质量,及时了解用户需求,严格生产过程跟踪,密切与调

度联系,改进供汽质量。供汽质量稳定,顾客满意度100%,供电量节节攀升,连续两年供电总量名列四个横值中的第二,标煤消耗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07 kg/t下降到2011年的94 kg/t,安全环保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在强化质量跟踪的同时,班组积极参加公司精益六西格玛、持续改进等培训,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开展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降本增效活动。针对入炉煤颗粒度达不到锅炉的设计要求,造成风压、床温、汽温、炉膛差压和排渣难以控制,锅炉二班提出更换破碎机齿板等方法,经过立项实施,解决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质量监控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医院内所有科室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清洗、灭菌等工作。其工作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感染发生和医疗护理有直接的关系,在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精益管理

在进行精益管理前,应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精益管理的内容和内涵。精益管理的5S管理方法包括整理、整顿、清掃、清洁、素养。在具体实施上,整理指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系统的现状分析,包括动作、流程、库存、时间等方面的分析。整顿指规范物品放置地点,方便查找,提供效率;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工作,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中心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清扫指在正常工作中,物品都实行“三级保养”政策,提高每台机器的使用效率,降低维修成本。清洁指对整理、整顿、清扫工作的坚持与深入,确保前3项工作质量到位,必要时成立质量监管小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质量管理工作,实施奖惩制度,促进中心工作质量不断提高。素养指加强与各个科室的交流,重视各科室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自身错误,注重品质追求,主动发现和改正错误,不断完善中心工作

2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应对各种危机情境进行的规划决策、行为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的过程,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其主要内涵包括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权威认证等。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上,管理者要不断收集病人的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展示消毒供应中心良好的工作风貌。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预防,如果缺少事先的预防工作,当危机来临时就可能手足无措。能够有效地预防危机,就能在危机产生时为医院和科室赢得信任和理解。在处理问题时遵循速度第一和尊重事实,承担责任的原则,及时向众公布问题处理结果,让大众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期的处理过程,接受大众的监督。与科室和患者坦诚相待,在组织内、外部进行积极、坦诚、有效的沟通,充分体现出组织在危机应对中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妥善处理危机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达到维护和重塑形象的目标。

3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即对风险预测和风险来临时进行的管理,用以规避风险的产生和解决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具体实施中,中心任务是加强人员素质评估,人的因素在消毒供应中心中起到支配作用。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比较特殊,中心职员必须做到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树立患者优先的服务意识,加强自我技能学习和培训。强化中心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并按照操作流程工作。在工作中,可以定期选择部分护士到消毒供应中心交换,相互学习和交流工作,使得手术室人员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能够熟悉彼此的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工作合作和交流,以此带动两个部门的同时发展,促进整体工作的最优化。两个部门相互学习,总结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与人际关系。

4 质量监控

消毒供应中心的关键体现在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上,工作的中心在于保证供应物品的质量。通过对供应中心各环节工作的严格质量控制,尤其是对全院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的集中回收、分类、清洗、包装、灭菌、发放的管理,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和灭菌质量以及使用周转率,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满足临床工作需要。质量控制包括:下收下送过程中监控、清洗质量控制、清洗效果的监控、包装质量监控、灭菌、储存过程的监控、微生物检测监控、一次性物品的监控等。

5 结 语

医院严格实施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能获得重复利用的器械、器具、敷料等的稳定、可靠、均一的质量水平,为临床各科室提供安全的器械、器具。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控制,对整个医院的有效管理和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够保证重复使用的器械质量安全,避免感染的发生,具有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经验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做到预防为主、自我监控、承担责任、真诚沟通,严格把握工作流程中的细节,实施质量监控,切实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金云玉,王琳,刘丽.精益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86.

[2] 朱德玲.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的对策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803—804.

[3] 雷瑶,高福梅.危机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5):1426—1427.

[4] 沈蓉蓉,严喆,陈菊红,等.风险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运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220.

[5] 隋庆华,汤晶玉,王伟.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质量监控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671.

门诊输液中心的质量管理 篇4

关键词:输液中心,质量,管理

门诊输液中心是人群集中、流动性大的场所, 是门诊护理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外宣传医院形象的重要窗口。我院2008年对门诊输液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合理改造, 实施了规范化的护理质量控制, 有效地提高了 门诊输液中心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

1优化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1.1对输液中心进行合理改造

有宽敞、明亮、醒目的输液大厅;有专供患者穿刺用的穿刺室、观察室、小儿观察室、隔离观察室、护士办公室、治疗室、卫生间等, 每个工作间按照不同的功能配备不同的设备。观察室配备活动式输液床, 大厅有坐躺两用高级输液椅, 有暖气、空调、闭路电视、紫外线灯等, 其中小儿观察室按照小儿活动的特点, 室内布置了卡通人物画, 电视播放小儿喜欢看的动画片, 科室还自备小儿玩具等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

1.2增加便民措施, 主动提供优质服务。

对每位输液者主动提供茶水及一次性杯子, 冬季还为患者提供暖手袋, 以增加输液者肢体的舒适感。对于输液者中途需上卫生间时, 我们工作人员主动陪同。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及理论知识学习, 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苦练基本功, 提高穿刺成功率。医院每个月向患者发放输液质量问卷调查表, 并将调查结果汇总反馈, 要求护理部与科室共同制定措施, 从而提高了患者对输液工作的满意度。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输液室各项治疗工作随机性很大, 独立性强, 要求护士要有“慎独”精神, 自觉把好各项治疗关, 按照“唱收唱付法”, 搞好三查七对工作[1]。注意药物控制配置禁忌。我们规定护士要做好首接药负责制, 认真核实门诊病历、医嘱、药物总量及质量。发现问题主动及时处理, 并做好药物登记保管工作以备检查。认真填写输液卡, 严格执行现配现用及床边查对制度, 每一环节签名负责。

3落实输液巡视制度

我院规定输液5 min、15 min巡视一次, 以后无特殊情况至少30 min巡视并做好记录。巡视卡包含患者一般情况及输液总量、顺序、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滴速及异常情况处理等。要求巡视护士到患者身边仔细观察滴速, 局部情况, 倾听患者的主诉, 并做详细记录。随时处理输液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输液卡保存半年以上以备查。

4输液室的消毒隔离

4.1做好穿刺室、治疗室的管理工作, 严把输液用品质量关。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对穿刺室、治疗室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2次/d, 1 h/次, 地面、桌面、门窗用84液消毒擦试, 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做到人走门, 物走窗, 从而避免了人员肆意走动, 防止了交叉感染。

4.2护士在给患者做治疗时, 要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管一手一消毒, 一用一灭菌及一次性使用”的原则。

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对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染病患者进行分室输液, 进隔离观察室, 输液结束及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工作。

4.3夜班护士对各输液室及大厅进行紫外线消毒1 h/天以上, 白天开窗自然通风, 每隔2小时一次。

20 min/次, 累计通风1 h/天 以上, 冬天时减少通风时间及次数。为此, 医院专门购置人机共存三氧消毒机等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空气细菌含量不超标[2], 采取以上措施每月空气细菌培养均在标准范围内。

4.4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放置, 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时处理。

医疗废物对健康人群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

5做好健康教育

加强护士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水平。使患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健康医学常识, 促其身心健康[3]。

6充分发挥监督组织作用, 护理部及院感办对输液室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督。

每天护士检查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整洁, 护士长每周检查2~3次, 护理部、院感办每月检查, 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并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薛坚, 曾桂英, 李丽.“唱收唱付”法在三查七对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6) :68.

[2]来玉民, 秦伟, 张敏.降低门诊输液室空气细菌含量方法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4) :267.

质量管理中心评审报告 篇5

根据区质管办2013年质量管理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结合中心2013年内审情况和外审取得的经验,按照中心制定的质量管理工作安排,2013年12月30日中心主持召开管理评审会议,评审一年来(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工作计划,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运行情况

中心2013年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运行良好。2013年通过内审和外审等一系列活动,中心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能够带领本单位工作人员按照体系要求和有关岗位职责完成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推动持续改进。各部门工作符合质量体系运行要求,业务工作与质管工作能够有效结合,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服务质量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成效

(一)不断完善工作规范,工作规范适宜性进一步提高。2013年,根据中心业务工作流程优化方案及工作要求,我中心对业务工作进行了一定调整,为进一步提高体系文件适宜性,中心修改了《来文办理工作规范》、《业务资料管理工作规范》、《业务工作规范》和《业务工作规范》,业务工作与质管工作更加有效结合,质量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

(二)通过严格执行控制程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中心严格按照程序文件执行,认真贯彻任务分配权、审核权、复核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原则,各部门积极落实质量管理相关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项目合格率达到质量目标要求,工作圆满完成。

三、内审作用

根据区质管办内审计划要求,我中心于2013年6月17日组织内部审核小组对各部门进行了内部交叉审核。本次内审主要采取面谈和现场观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内部审核小组与各部门人员谈话了解其对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对在实际工作中质量体系文件及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记录等进行抽样检查。通过内审,查找出了中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过程,增强全体干部职工质量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评审意识,确保中心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四、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通过对一年来质量管理工作的评审,特别是通过内审和外审,我们发现质量管理工作尚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归档资料《卷内目录》归档处无人签收。

(二)业务部门的表格格式不统一。

(三)中介机构签名后未注明日期。

(四)存在项目超时未进行说明的现象。

(五)外单位借阅归档资料流程不明确。

(六)在核对我中心评审业务工作规范与实际操作是否吻合的过程中,外审专家提出了1个观察项,相关工作规范应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时修订。

根据区质管办《关于质量管理体系跟踪评审发现问题整改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中心全面梳理、修订各岗位、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流程,对相关文件和程序进行进一步规范,主要整改措施有:

(一)相关岗位人员应在接收时进行签收。

(二)表格格式需统一。

(三)应向中介机构明确签名需注明日期。

(四)对不属于我中心责任的超时项目,需对复核过程进行记录、说明。

(五)根据相关规定,修改完善《业务资料管理工作规范》,明确外单位借阅归档资料流程。

(六)我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已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执行,要求每个项目都需填写“过程记录表”,针对审核发现问题,我中心立即着手进行整改,按照审核老师的意见对“业务工作规范”进行修改。

五、下一年计划

(一)根据业务工作实际情况,对工作规范进行修订。根据市相关文件要求,我中心计划在主管局领导下对业务工作进行调整,并及时修订相关工作规范,使工作规范与流程修改同步进行。

(二)做好2014年内审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心质量管理水平。中心将把内审工作列为2014年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按照区质管办的相关部署,积极做好内审准备工作,进一步排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心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中心 篇6

关键词:合作发展;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专业发展;缩小差距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乡镇中心小学的教育示范、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培训基地的职能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开展了乡镇中心小学合作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教育质量差距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地处丘陵,现辖16个乡镇。16所中心小学有15所属农村,只有1所在县城,地理位置有的在乡镇驻地,人口相对集中,学校规模较大,有的远离乡镇驻地,地处偏僻,学校规模较小,管理机构健全,信息比较畅通,集中了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教育管理人才、教学骨干和学科教学教研的带头人。已成为乡镇中心学校、县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基地。中心小学承办县、乡镇范围内的公开示范课、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活动等,为村办小学教师传播教研信息,提供课改经验,指导和带动全乡镇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心小学是乡镇区域内承上启下的“窗口”学校,全乡镇、全县小学教育的发展,靠中心小学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基础,而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乡镇中心小学的均衡发展,由于乡镇中心小学的管理归属于所在地的乡镇中心学校,学校管理者、师资的配置只能由乡镇中心学校负责。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为突破区域的制约因素,充分发挥县域内优质中心小学的辐射功能,以优促薄,于2008年开始开展乡镇中心小学合作发展,缩小教育质量差距的课题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把教育资源共享,缩小教育质量差距作为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二、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

专家认为:“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我县乡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主要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实际与义务教育的目标要求,我们将教育资源界定在乡镇中心小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学校文化、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教育成果等主要教育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指乡镇中心小学的课程资源、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经验、学校校本教研及课题研究成果的共享,达到取长补短,管理相鉴、文化共建、师资共享、研讨联动的目的。

三、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如何实现乡镇中心小学合作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把“共享机制”的建立作为课题组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而实现了全县中心小学“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享”。

1.建立中心小学校长交流平台,提升校长的管理素质,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校长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一个高素质的校长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带领全校师生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因此,我县从2008年开始建立了中心小学合作发展校长交流平台,每个学期定期开展两次校长交流活动,课题组在每个学期开学时确定交流研讨的主题及时间与地点,至今我们组织中心小学校长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素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等主题的交流与研讨活动。通过到优秀中心小学的观摩学习、经验交流、问题研讨、专家讲座,使校长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得到不断的更新,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予以推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沿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整体推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2.建立全县中心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与学科教学QQ群,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师资是学校最大的资源,组建了语文、数学、思品、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中心教研组,把各中心小学的学科名优教师都确定为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名优师资从“一枝独秀”变为“花香万家”,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在学科教学研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学科中心教研组每个学期开学前集中开展1至2天的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学科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教学案的编写,研究单元测试题的编写,形成学科教学教研方案。期中、期末中心教研组成员集中到一个中心小学交流学科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各校实践中学校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进行名优教师会诊,发挥各自的教育智慧,研究突破难点问题的方法,确保学科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的送教成为中心小学合作发展的一种常态,优质中心小学的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每个学期都要到相对薄弱的中心小学上示范课,与同学科教师交流研讨;而薄弱中心小学的教师到优质学校听课观摩学习,参加他们举行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每个学期不少于4次。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学科教师QQ群,开展网络教研,把各中心小学的所有学科教师聚合到学科教师QQ群中,通过QQ群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提出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在网上研讨。从而发挥了每个教师的教育智慧,把自己的优秀资源呈现给他人,同时又分享到别人的优质资源,发展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共建共享中成长。

3.建立教育教学经验成果交流平台,实现学校之间的经验成果共享

课题组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全体中心学校教师参加的“一个优秀教案、一堂优质课、一个优秀案例、一篇优秀论文”的四优联评评选活动,把获得一等奖的教案、案例、论文发布到学科教学QQ群上分享。课题组还将各中心小学的学校办学特色经验、建构高效课堂的经验与成果、校本教研与草根课题研究的成果、承担本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上传到《双峰教研网》和《双峰教育》刊物上。通过经验的分享激发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校本教研活动和草根式课题研究集中了更多的老师来参加,促成了一大批教学研究成果,成果比以前更加凸现。将原来以教研室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下放到了乡镇中心小学合作发展的共同体内,各种优质课、展示课、闪光课、学科研论与合作等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优质中心小学的品牌与特色通过合作交流平台辐射到了全县小学。

四、成效

几年来,课题组与参与研究的16所中心小学的积极创新实践,切实推进,探索了乡镇中心小学合作发展,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缩小了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有力地推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中心小学的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发展

中心小学的教师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校本教研、同伴交流、骨干引领,专业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意识增强,能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运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对教学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

2.加强了中心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改造了薄弱中心小学

学科中心教研组的建立,把名优教师的优质资源辐射到了全县,通过中心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首先提高了中心教研组成员的专业素养,为学校的各科培养了学科带头人,从而整体推进了中心小学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确保了各学校能按课程改革方案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通过中心小学交流平台,校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经验交流,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薄弱学校通过学习吸收了名校成功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结合学校的薄弱之处进行整改,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校本教研、校际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16所乡镇中心小学经省市教育督查验收有12所成为省市合格学校,6所为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3.提升了中心小学的教育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享受有质的义务教育

优质的教育质量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乡镇中心小学合作发展,教育资源共享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缩小校际间的质量差距,使每一个学生享受有质的义务教育。通过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使学校领导、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兄弟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借鉴他人经验推进自身的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全县期未统一命制试卷学校组织测试教学质量监控中,16所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100%的合格,优秀率达72%。梓门、蛇形、永丰中心小学是香港梁伟铭先生的“阅读梦飞翔”项目学校,通过严格的阅读训练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成果得到了梁伟铭先生的充分肯定。课题组将梓门、蛇形、永丰中心小学的经验向其他中心小学推广,组织中心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到这三所学校参观学习,按照梁先生的要求组建学生阅览室,在学生中开展“阅读”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控制策略 篇7

1 灭菌质量控制措施

1.1 加大人员培训与教育力度

关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树立零缺陷意识。要求医院感染科以及相关科室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对其防范意识进行有效强化。要求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规范化进行独立操作, 强化无菌观念, 对其操作行为加以明确规范, 使其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各个工作环节中, 应保证质量第一, 有效处理医院感染同消毒供应中心间的关系[3]。

1.2 有效落实各项制度

院感科以及护理部门应研究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整体工作质量, 防止出现医院感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定期对每项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并指导。在护士长带领下, 创建质量控制小组, 加以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制订具体的岗位职责, 对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标准明确规范。尽最大努力避免产生缺陷, 有效防止出现医院感染[4]。

1.3 实施消毒隔离制度

(1) 明确划分各区域, 医院供应中心的整体环境布局同院内感染有重要关系, 要求四周的环境需保持清洁, 无污染的情况出现, 形成相对独立整洁的区域。 (2) 对相关物品进行明确区分, 如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消毒物品以及无菌物品等, 防止出现混淆;完成灭菌后的物品也需要进行分类, 并认真进行分架存放, 发放过程中, 应对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加以确认。 (3) 针对有特殊感染的患者, 制订合理正确的器械处理程序, 如先消毒、后清洗等, 将使用后的器械进行独立预消毒后清洗。 (4) 创建具体的质量监督力度, 针对无菌物品、纯化水、空气消毒效果以及灭菌器的效能定期进行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每日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高温预真空灭菌器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每月完成一次无菌物品抽样生物监测。 (5) 正确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合理进行消毒液配制, 并且告知正确的使用方法, 与此同时, 做好具体的监测工作[5]。

1.4 对清洗消毒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进行物品灭菌过程中, 首先进行清洗去污。使用器械后, 残留的有机物质 (脓液、血液以及蛋白质黏液等) 会防碍微生物同消毒液以及蒸汽之间的接触, 从而产生细菌保护屏障, 影响灭菌效果。在进行洗涤时, 需遵守先清洗、后消毒的原则。临床科室用过的污染器械以及物品, 在回收过程中应根据器械的特征以及受污染情况予以分类, 进行手工预处理后选择机械的清洗方法[6]。

1.5 包装质量控制

包装是保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有效存放的一种方法, 有效保证包装物品完成灭菌后以及使用前始终确保在无菌状态。包装前应对各类器械的具体性能进行检查, 有效确保清洗质量。主要选择目测或利用放大镜的方法对各种器械的清洗质量加以检查, 清洗完成后, 应保证器械光亮、干燥以及性能良好等。在进行包装时, 应选择透气性良好的医用材料进行包装, 并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即时对完成包装后的器械包进行检查, 不合格的物品严禁进入灭菌室待灭菌[7]。

2 灭菌保障的经验归纳

2.1 清洗属于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灭菌保障过程中, 清洗属于极为重要环节。为了纠正手工清洗的不规范操作, 可选择全自动清洗消毒机以获得明显效果。针对大批量的手术器械, 可以有效进行清洗消毒, 有效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同时选择集中清洗模式进行手术器械消毒, 防止出现院内感染情况,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2 包装对无菌效果的影响

包装间属于包装无菌物品的重要场所, 完成清洗处理的器材, 若在此清洁区暴露, 易导致出现再次污染的情况。对此, 应对包装操作流程进行密切规范, 检查包装材料有无破损。在进行包装过程中, 需要将相关物品按照规定顺序放置, 有效保证待灭菌物品的包装质量。

2.3灭菌属于最为重要的环节

每月应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进行准确抽查, 一经发现问题, 应立即研究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在进行灭菌过程中, 需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可明显提高灭菌工作质量, 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2.4 质量监控属于有利保障

质量监测制度的有效建立, 能够对灭菌保障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针对相关医疗器械实施专业化处理, 也已演变成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选择护士长负责制, 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定期进行考核。针对无菌物品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质量监督力度的有效创建, 保证灭菌保障工作顺利执行。

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 可确保灭菌器械的清洗质量。选择集中清洗模式, 能够成功实现医疗以及护理双方工作质量的提升[8], 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明显效果, 从而提高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以及满意度。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完全按照具体的包装灭菌操作规程进行, 定期对包装、灭菌、存放间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为了充分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 根据不同灭菌器选择相应的生物监测方法定期监测。

总之, 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质量控制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效创建质量监督力度, 以促进灭菌保障良性发展, 真正实现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摘要:灭菌保障主要是通过清洗、包装、灭菌以及质量监控的诸多环节共同实现, 彼此之间密切相连, 缺一不可。若任一环节出现差错, 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此消毒供应中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工作质量以及具体管理, 对最终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质量研究控制策略, 以保障消毒供中心管理规范良性发展。

关键词:消毒供应,灭菌质量,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月玲, 岑颖, 崔妙玲, 等.广西地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 (5) :199-200.

[2]侯章梅, 陈春燕, 王晓渝, 等.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可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11 (10) :1023-1025.

[3]任小兵, 刘焱银, 陈华丽, 等.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实施PDCA的效果评估[J].华西医学, 2012, 9 (14) :325-326.

[4]王乃荣.浅析医院供应室消毒灭菌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10) :999-1000.

[5]殷玮玮, 戴霞, 施仲芬, 等.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30) :465-467.

[6]汤井利, 赖紫娴, 李丽娣.浅谈供应室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10 (30) :133-135.

[7]涂春兰, 刘彬.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10 (20) :123-125.

亭子口测量中心工作质量控制 篇8

关键词:测量中心,工作,质量控制

1 工程概述

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境内, 下距苍溪县城约15km, 是嘉陵江干流开发中唯一的控制性工程, 以防洪、灌溉及城乡供水、发电为主, 兼顾航运, 并具有拦沙减淤等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

2 测量中心组织机构

测量中心组织机构见图1。

3 测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加强对施工测量的工作管理, 明确监理、施工单位以及测量中心各自的工作职责, 保证施工测量质量, 统一测绘技术标准, 规范工作程序和测绘资料收集整理, 使施工测量处于受控状态, 特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测量中心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具体分工如下:

中心主任:负责督促监理、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并对测量中心测绘产品质量全面负责。

主任工程师:监督监理、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对测量中心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负责;做好事先指导、中间检查、产品校审和不合格产品处理等工作。

各部部长:负责测量任务的具体实施, 对测绘成果质量负责;保证测量过程、作业程序、测量方法、数据成果的正确性。

专业工程师:负责检测、审核、计量、资料整理等工作。

作业人员:承担分配的工作, 是产品质量直接责任人, 对生产过程和从事的测量成果质量终身负责。

3.2 明确测量中心职责

(1) 负责施工测量控制网的维护、管理和复测工作, 向监理单位提供施工测量控制网成果, 统一施工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 负责审核、补测、抽查并提供原始地形图, 对工程竣工断面进行必要的复核。

(3) 对经监理单位审核的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技术措施和成果进行必要的复核和检测。

(4) 对施工单位加密的施工控制网、地形测量成果、工程计量结果进行复核和抽测。

(5) 对各施工部位的重要测量点线 (轴线点、隧洞中心线、加密控制点等) 进行复核, 有选择地进行实测检查。调阅、复测或检测施工单位提交的各类测量图纸、资料。

(6) 对业主相关部门要求抽查的工程项目进行测量, 并提交相应的测量成果报告。

(7) 保证资源投入, 确保测量成果正确可靠。

3.3 制定技术措施

3.3.1 提供可靠基准, 确保工程质量

由于场内多个工作面交叉施工, 个别控制点位于施工区域内;为保证亭子口水利枢纽测量精度, 除每年定期对亭子口施工控制网进行复测外, 还对被破坏的控制点进行了补建和重新组网, 并按原来的等级精度进行施测。

3.3.2 购置先进仪器, 满足工程需要

为了满足测量工作的需要, 测量中心引进了先进的徕卡TCR免棱镜全站仪, 从而保证了施工测量的正常进行。

3.3.3 加强技术交底与技术培训

在各重要的施工环节和施工项目开工之前, 测量中心都采取测量技术措施, 对施测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培训。对过程中出现的细微问题从不放过, 严格把关。

3.4 加强协调管理与交流

(1) 对监理单位的测绘资质、技术力量及人员资质、仪器检定证书等进行调阅、审查。

(2) 认真分析、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的测量实施方案、主要技术措施、测量人员及仪器设备配置, 并提出合理建议供改进。

(3) 加强与监理、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 保证联系渠道畅通, 及时了解施工进展情况, 对施工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4) 主持测量专题会或参加由监理组织的现场专题会。

4 测量中心的工作和运行

4.1 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 首级施工控制网必须控制整个施工区, 确保施工精度, 能够满足施工单位进行控制点加密测量及施工放样的需要, 并考虑永久监测的连续使用。

首级施工控制网采用二等GPS和地面测边联合布网方案。采用二等GPS对其进行测量, 并加测部分地面边长。高程测量采用二等水准和光电测距代三等水准高程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每年进行一次。

4.2 施工前测量控制措施

在各个施工项目开工前, 测量中心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控制网点的实地交点工作, 并提交控制网点成果给监理, 由监理下发给施工单位, 并办理相关手续。要求监理和施工单位对中心提交的控制网点进行复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与测量中心联系, 确认无误后才能使用。

监理单位在其所监理的工程项目开工前, 应向业主测量中心上报有关反映其监理测量能力、水平的报告。

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 应将有关反映其施测能力、水平、设备状况的报告报送监理单位审核并报测量中心备案。

4.3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

4.3.1 原始地形的复核

原始地形资料是计量的重要依据, 工程开工之前 (原始地貌被破坏前) , 必须对原始地形进行复核和确认。

施工单位在进行外业原始地形数据采集测图时, 监理均进行了旁站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确认。根据野外采集的数据, 在微机上进行编辑工作后, 生成原始地形图。施工单位施测的图应及时提交监理进行外业抽查复核, 原始地形图的最终确认由测量中心负责。

测量中心依据独立采集的野外数据点对施工单位所测地形图进行精度评定, 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197-97) 总则1.0.11中关于地形图等高线高程中误差的规定, 不大于丘陵地技术要求的才作为工程计量的依据, 有效地控制了开挖回填工程量。

4.3.2 土石分界测量

土石分界线是区分土方和石方的重要依据, 石方开挖前必须进行土石分界的测量。为了保证工程进度, 土石分界线的测量由施工、监理、测量中心三方联合进行。首先由施工、监理地质工程师、设计代表、业主项目工程师确定土石分界的性质和范围, 然后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测量工程师、测量中心进行联合测量。在进行联合测量时, 测量中心复核了测站点、定向点、仪器高、觇标高等各项数据, 土石分界测量数据由三方现场签字确认。

4.4 施工放样及建基面验收测量

施工测量放样的过程控制由监理单位进行, 模板检测是砼成型质量的关键环节, 施工过程中, 由监理单位采用旁站方式对每仓模板进行验收测量, 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对模板安装检测资料进行签证认可。测量中心一般对施工放样过程 (金结安装除外) 不作控制, 以抽检已浇筑砼边线坐标 (含高程) 偏差情况, 对立模浇筑放样结果做出评价。

建基面的验收首先由施工单位测量自检, 欠挖处理后并经地质工程师确认岩石情况, 除因地质缺陷需要再处理外, 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测量工程师、测量中心进行建基面的验收测量, 由施工、监理、设计、业主进行四方联合验收。

4.5 竣工测量

根据《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 5173-2012) 13.1.3条:“竣工测量施测精度不应低于施工测量放样精度”的要求, 满足砼浇筑要求的各等级施工控制点均可用于竣工形体测量。

竣工测量资料 (图纸、数据) 必须是实测的资料, 不能套用设计图。竣工图必须真实反映开挖 (或填筑) 地形的主要轮廓特征点。为保证测量精度, 仪器应尽可能与反射面垂直, 选择光滑无水的反射面;否则, 必须使用反射靶测量。测点密度可视建筑物的重要与复杂程度决定, 偏差较大的部位应加密测量, 水平段可稀, 曲线段、斜坡段宜密。并应随着施工的进展, 逐层进行形体测量, 随时掌握形体情况, 积累竣工资料。

4.6 工程量复核

收方断面桩号, 测量中心、监理和施工单位应尽量统一, 以便进行核对, 在设计总量计算时就统筹考虑。断面位置的选择, 可根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形变化确定, 或按相等间隔布设, 不得故意布设在有利于某一方的位置。

收方测量可以施测地形图, 也可以施测断面。施测地形图时其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 等高距不得大于1m, 地形变化处必须实地测出地形点, 施测范围应超出开挖边线3m~10m;按断面法施测时断面的间距, 应根据用途、工程的重要性和地形复杂程度在5m~20m范围内选择, 一般不得大于20m;断面点密度应根据地形变化施测, 一般在图上1cm~3cm施测一点。

方量计算一般统一采用平均断面法, 当合同中明确规定计量方法时, 必须按规定方法计算。砼喷护面积测量以实际边界为准, 边界点、变坡点均应实测, 面积计算可采用测绘成图软件直接计算或断面法。

各单项工程竣工后, 由施工单位整理上报竣工工程量到监理, 监理测量工程师审核后报测量中心复核。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量, 必须是设计线范围内的有效工程量。超出设计范围外的工程量, 必须提供设计修改文件或由监理签发的变更文件。竣工结算工程量以测量中心复核为准。

5 结语

测量中心积极开展了各项测量管理工作。从首级施工控制网的复测到施工单位加密网的检查, 从各工程项目的完工验收测量到已完工工程量的复核计算, 从原始地形测量到重要点线的复核, 均按规范要求圆满完成。

在复核工程量的工作过程中, 测量中心秉着公正、求实、认真、规范的工作作风, 按照“有依据、有数据、有检查”的原则, 对经监理审核上报的每项工程量都进行100%的内业复核计算和外业抽查, 剔除差错, 在维护业主利益的同时, 也保证了广大承包商的正当利益, 较好的履行了合同要求,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得到了各方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

[2]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测量中心管理办法.

质量中心 篇9

1 实验室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1.1 LQCS概述

LQCS系统选用B/S模式(Browser/Serve(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信息系统平台模式,比起传统C/S模式,B/S模式具有快速的应用更新、易于维护、资源集成共享等优点。该模式采用多层次网络系统,并实现各层间及同层间网络互联。同时,SQL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可大大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全面质量管理解决方案的功能分为四部分: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CV-EIMS(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PLDC(仪器实验数据的传输与数据二次开发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管理等多学科集成的软硬件产品,对于检测中心的日常业务、实验数据和大型贵重仪器等方面可进行系统的流程管理,全面保证检测中心的质量管理。

1.2 LQCS全面质量管理解决方案中各构成功能模块(见图1)

1.2.1 信息管理系统。

依据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影响实验室质量体系的主要要素为25个。而25个要素构成质控体系中重点包括了样品分析测试、多级审核流程、数据追溯、事故处理、争议处理等功能。这些功能应体现在LIMS的不同模块中,具体如下:

⑴样品管理模块应包括样品登录、样品管理(保存、分装、领用、销毁)、样品分配表、检测流程和合同评审。

⑵检测工作安排模块应包括检验员工作量查询、单件样品工作安排,通知和日志。

⑶报告审核模块应包括人工审核,自动审核,流程控制、审核/输出报告。

⑷质量控制模块应包括质量体系和质量控制文件库、实验室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文件库、投诉处理、抽样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客户管理)、分析方法管理、质量评审、能力比对、质量溯源。

⑸人事管理模块应包括人员日程管理、考勤管理、人事档案管理。

⑹办公自动化模块统计查询、费用管理、系统管理。

1.2.2设备管理系统。

设备管理是检测中心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该模块应包含设备和资源管理模块:设备档案登录和查询、设备计量管理、环境设施管理和物料管理(试剂领用、辅助设备、废弃物处理)。

该系统应能对实验室设备、资源的使用情况(谁,何时,何地,使用哪台仪器,什么样品)进行实时的在线管理,能对使用时限控制、人员权限、项目、成本、计量认证和厂商信息等诸多要素进行协同管理,并可实现设备资源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快速统计、评估设备的利用情况,最终达到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和资产服务水平的目的。

1.2.3 仪器实验数据的传输与数据二次开发系统。

(1)试验数据管理模块应包括实验数据导出和导入、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数据的安全储存以及具体样品的原始记录报告模板的在线生成;(2)标准和报告书管理模块应包括标准的登录和查询、报告书的登录和查询。

通过专业化的软硬件接口技术,实现分析数据的短距离(采用局域网)或远程(可选)自动采集。通过对仪器信号的自动采集,提高实验室的自动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最后可以通过仪器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输入结果(对未有仪器接口的数据和/或由检验员判定的结果),自动形成标准格式报告,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1.2.4信息安全系统。权限管理模块:应包括数据库维护、安全管理、软件接口、属性定义。实验室的权限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必须对质量体系文件、报告的审核权限、数据的修改权限和客户资料的保密进行同一管理,以实现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2 实验室质量控制系统的功能效果

2.1 提高工作效率

实验室质量控制系统的有效实施,能及时发现测试、服务过程的异常情况。系统定期的工作提示、自动信息反馈与跟踪记录、明确的责权管理、信息的共享与经验的分享、规范的质量控制流程,这一切不仅能及时给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而且能极大提高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2 提高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水平

实验室质量控制系统通过仪器的实验数据传输平台(PLDC)将具有标准硬件和软件接口的分析仪器与LIMS直接连起来,实现分析数据的自动采集,减少人工干预,确保数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自动采集大批量分析数据极大地缩短了分析数据的产生周期,同时节约了人力成本。自动采集的数据不但有分析结果,而且还可包括原始数据及谱图数据,为确保每个分析数据的可溯性提供了技术保障,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人为修改数据带来的风险。

2.3 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系统化管理,按ISO/IEC 17025等质量体系的标准对检测中心的质量手册、检测报告、质量控制计划、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程序试验报告等的建立、更改、批准、发放、回收进行管理,并提供方便的查询,从而保证检测中心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4 信息共享及在线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系统覆盖从设备和消耗品供应商管理到设备的使用、样品的抽样、检测、报告和投诉等整个检测全过程的质量数据,并且采用LIMS中的统计工具进行分析,不仅能快速得到连续性的质量信息,而且能够掌握全面的、综合的质量信息,为中心不同管理层的人员提供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尤其为高层领导层提供及时的质量评审的决策依据。

2.5 降低总的管理成本

从数据的源头就开始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对检测过程也实行有效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人为误差,从而降低了总的质量成本。

我国已经融入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大潮中,我国医疗器械产品要取得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许可证的前提之一就是企业及医疗器械检测实验室必须达到相关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而LQCS正是用来实施这一目标的利器,因此进行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质量控制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志伟,等.LIS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2):68-70.

[2]安宁,等.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J].生物医学工程和临床,2006(3):188.

[3]周庆利,等.计算机临检信息管理系统(LIS)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设备信息,2003,18(7):30-32.

[4]文秀琼,等.实验室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7):340.

[5]陆骥,等.LIS与HIS的系统集成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5(2):36-37.

血液中心加强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10

1 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即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的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使其设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一切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规范阶段。GMP和ISO 9000体系关于全面质量管理与不断改进的思想完全相同。国家卫生部1988年正式发布GMP, 1992年进行修订, 表明了管理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因而, 有人呼吁, 在血液管理行业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依靠科学管理理论、程序和方法, 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2]。从实际状况看, 真正按上述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普及。虽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但质量管理意识淡薄与标准化、规范化措施不到位是关键因素。

2 质量管理意识及改进措施

一般说来, 管理本身就是主观的能动追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必然导致管理行为的被动适应, 随意忽略或故意回避日常执行相关标准、规范。已经有若干因输血感染造成的医疗意外以致诉诸法律解决的个案报告。尽管数量不多或偶尔发生, 但负面影响之大、对医疗卫生行业名誉损害之重令人扼腕。从血液资源及其效益极为特殊的角度出发, 科学认识血液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有着重要现实意义[3]。

2.1 质量意识与质量需求

质量即符合顾客要求, 最大限度维护或体现用户的权益, 它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血液质量需求是指采供血过程发生的血液产品以及临床用血者服务能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种合理要求, 以最经济的成本为临床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预防质量问题产生。因而, 质量需求是血液管理的起点与归宿。这样提出问题只是为消除一个误区。很多人还尚未明确认识到, 不是质量意识决定质量需求, 而是质量需求决定质量意识。一旦认识到这一点, 必然要提升把握质量意识的水平。质量意识不仅是对日常工作、技术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而且涉及到血液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血液管理工作的社会职责。

2.2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 要求全过程管理、单位各部门管理和全员参加管理, 及全面综合管理。为保证全面管理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应该从血液采集及其前期准备开始到提供血液产品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条件进行质量控制。在实际工作中, 把从各种数据、记录里面寻找异常信息的工作日常化, 及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从而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的必要性较为突出。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蒙古血液中2005—2006年每年丙氨酸转氨酶 (ALT) 活力高于正常值, 报废率占总报废率的34.8%, 2005年中、重度乳糜血过多, 占总采血量的7.2%, 2006年中、重度乳糜血过多, 占总采血量的5.7%, 这2项指标不合格既影响血液质量, 又造成大量血资源浪费和试剂材料损耗。由于ALT活力升高的原因很复杂, 除肝脏、心血管疾病和骨骼疾病能引起ALT活力升高外, 诸多非病理性因素如药物、乙醇、疲劳、运动也能引起ALT活力升高。如何在采血前将ALT和乳糜血进行控制已成为改进的关键, 单纯靠咨询和增强宣传力度显然不能很好地杜绝和降低ALT活力升高及乳糜血的采集, 因此, 要从源头达到控制, 必要时从筛查上下功夫。通过调查、分析、论证, 及时采取了给采血屋配备罗氏干式生化分析仪及小型离心机的改进措施, 加强ALT和乳糜血的采前筛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标准操作程序 (SOP)

SOP能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完成任务模式, 涉及从献血者初筛和选择到血液成分发放以及工作人员培训、安全健康和仪器使用维修。制定SOP应按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涉及到的特定程序起草, 随工作流程变化应及时做必要的更新。如检测实验室就其承担的所有重要工作制定相应的SOP, 以此作为完成筛检工作的一套书面操作指南 (包括检测的各种特殊步骤) , 并随我国相关法规完善及检测技术提高作必要的调整, 遇到发生质量问题而导致法律纠纷时, 该SOP有助于解决法律纠纷, 降低血液中心及血站承担风险责任。

2.4 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建立的综合体系。首先在于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服务, 而且必须对采集、制备至发放的各工作环节进行全方位控制, 为此, 必须确定最佳工作方案, 建立检测和控制体系。其中最本质的是编制总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性文件, 质量记录从质量职责角度讲, 血站全员都应对质量负责, 必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集体以建立并保证适合的质量系统, 才能进一步确保血液成分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2.5 质量审核和记录

质量审核是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管理手段, 审核应集中着眼于特殊区域并进行审核跟踪。如在检查多个化验结果的同时能对化验方式本身进行检验, 发现任何问题应在审核之前就采取行动来纠正。质量记录保证了产品的可回溯性。记录可证实特定的标准已被采用, 应包括血液的采集、成分制备到使用整个过程, 这可以使每个单位血液的历史能从病人追溯到献血者, 以检查是否存在问题或遗漏。

2.6 评价改进措施的效果

任何一个改进的实施都应该有始有终, 应定期评价其实施效果。血液成分本身制备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以及较早由免疫作用引起输血、发热、过敏反应等一般要认定责任。输血感染输血后肝炎风险最大, 输血风险一旦发生必然导致病患及治疗问题[4]。血液成分是特殊医疗用品, 输血及其成分制品是医疗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不同于商品买卖关系, 在输血这一行为过程中, 受血者应遵医嘱服从医疗安排。血液成分不是一般普通产品, 在人造血及代用品尚不能完全替代之前, 只能取自人体;输别人的血液成分可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因此, 面对新的特殊问题, 目前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 输血风险责任承担不能依产品质量有关法律来处理。同时输血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 献血者感染某种病毒, 在早期血液中病毒标志物却难检出, 医学上称“窗口期“, 而这时血液有传染性;目前检测试剂, 还不能检出所有的病毒, 还可能有新的病毒尚未被发现[5], 因此, 需要对检测方法及试剂进行必要的控制并规范化操作, 加强人员培训, 保证输血安全。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血液感染,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陈云科.临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234.

[2]陈平, 邹昌新, 何秉洪, 等.血站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意义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4) :263-264.

[3]辛永红, 刘强, 郑秀峰.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 :77-78.

[4]段建民, 王春梅, 段宁.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0, 7 (5) :597-598.

质量中心 篇11

【关键字】消毒供应;作业标准;消毒供应中心;控制管理

【中圖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70-02

在现代化的医院各部门设置中,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医院各个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清洗的任务,是保证无菌化操作的关键,它属于是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负责部门,它的工作质量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特殊情况下还会对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立一个标准、严格的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也是强化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保障,需要医院管理工作者予以重视。

1 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的建立

1.1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

要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的职能作用,作为医院部门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医院所有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及灭菌的物品统一回收,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处理,包括分类、清点、消毒、清洗、检查、包装、灭菌以及监测发放等等环节,这些流程的开展每一环节都要保证无菌化,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保证消毒效果的良好,从而给医院的各个科室提供清洁的医疗器具,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进行。一般来说,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担任的,其中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1]。

1.2医疗器械回收发放流程的规范化

各个科室在使用完医疗器具后,要将其统一的回收于一个密封的回收箱中,然后由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特定的时间采用专用的密闭车下收,然后运送至消毒中心,按照不同科室所使用器具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清点、分类,依据医疗器具的自身性质以及受污染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清洗、消毒以及灭菌的方法,以确保消毒效果的高效,经过消毒灭菌后的医疗物品要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用专车运送到各个科室中,以确保医疗器具的全过程清洁,满足回收发放作业的标准规范化要求。

1.3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化布局

消毒中心供应作业标准的开展要有基础的保障,内部各个区域的规划要明确,不同的区域之间要有实际的屏障隔离,建立各个区域之间的空气压差。此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专用出入口,按照物品流动符合单向流程的原则,实现人和物的分流,由污染到清洁,采用强制通行的线路方式,避免逆行,有一套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设备,尽可能的实现医疗器械消毒物品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良好循坏。

1.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消毒工作的开展状况。在现代医院的整体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中,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护士长的专业优势,并制定一个合理的分层次,有目标的制定培养计划,从而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在新形势下采用新的理论,并实时调整管理策略,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落实。

1.5建立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消毒中心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还需要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把质量管理控制的意识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质量控制的对象,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实施者,在各项制度制定完成后,还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公正严明的奖惩制度,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实际和医院科室的工作特点,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进行细致化,做到专人专管,由专门的人员定期的进行质量检查和落实,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2]。

1.6消毒各个环节的控制

消毒各个环节一般包括分类、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以及监测等等环节,对于其中几个重要环节要给予特别的质量加强措施。对于清洗环节,要保证彻底完整,采取手工方式和机械方式相结合,以确保灭菌环节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管腔类医疗器具的清洗,就要采用一系列的环节,像酶浸泡——管腔刷洗——水枪、气枪冲洗——入超声清洗机清洗——再次水枪、气枪冲洗——入喷淋清洗机等的程序,提高清洗效果。

1.7包装打包环节的质量控制

消毒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品包装打包时,要保证包装效果的醒目、清晰,对消毒的各个事项内容有明确规定,例如责任人、物品名称、灭菌名称、有效期、灭菌采用的器具型号以及包装的具体形式等都有明确的说明,对于各个科室来说,也要有质检人员来进行再一次的检查,采用5倍放大镜,如果出现不合格的物品就要及时返回重新消毒灭菌。

2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作业标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1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节约成本

对于消毒中心部门来说,基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保证工作人员可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消毒供应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控制需要有标准的消毒作业流程做基础,对各个科室的医疗器具消毒灭菌可以顺利完成,尽可能的减少临床科室常备器具的数量,这样可以提高医疗器具使用的效率和频率,降低重复灭菌的次数,进而延长医疗器具和灭菌器具的使用期限,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2.2控制污染源和损伤的出现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从消毒物品的回收开始到最后的检查发放都要有严格的流程管理,这也可以为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在具体的消毒灭菌工作开展中,尽可能的减少工作人员与污染了的器械相接触次数,这样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受到感染,进而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减少了污染源的产生,工作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也可以保证医疗器具的完整性,不会发生较大的损伤[3]。

2.3提高灭菌物品的自身质量

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工作有消毒中心按照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进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工作良好,改变传统的各个科室去污处理的盲目无序状态,这样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也要有监督管理人员加大这方面的监督力度,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

3 总结: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作业标准化可以大大提高医疗器具的消毒灭菌效果,为各个科室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医院管理来说,就要按照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以及消毒灭菌的特殊要求,合理的布局消毒场所,并建立一个标准、合理的作业流程,从而保证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控制的良好,也就促进了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利霞,郑蔚.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06):64-65.

[2]邵承香,何正慧,严冰.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46-147.

质量中心 篇12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家地市级大型三甲医院, 编制病床2900张, 长年病床周转率都在120%以上, 日均在院病人3300人, 日均出院病人350人次。随着医改制度的持续深化, 全民医保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铺开并日益完善。结算中心的工作已由过去单一的现金收费和自费结算业务, 拓展为集办理病人入院、身份归类和管理 (包括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农合、伤残、工伤、商业保险、协议单位、跨地区及跨省医保农合病人等) 、出院结算、资料整理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结算业务。由于各种身份的病人结算政策不一样, 采用的结算软件也有差异性, 特别是市辖区范围外的县市, 包括外省地区, 一旦将本院作为定点医院, 就涉及到数据对接的问题, 从满足病患需求、方便病人核销的角度出发, 不能实施网络结算的, 仍然保持手工核算。因此, 在这样结算政策繁杂、工作任务繁重、结算需求多样的情况下, 还要保障优质高效的服务, 是我们长期关注和探索的重要内容。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住院结算中心主要应将服务意识、工作素养、流程指导、弹性排班等方面作为提升服务质量的途径。

一、强化服务意识是推动服务质量的灵魂

服务意识是指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或解决问题过程中, 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满足感, 也能给自己带来价值成就感的一种自发意识形态, 它反映着员工的忠诚度, 并最终形成医院文化。医院的发展力核心和竞争力核心都是紧紧转绕“以病人为中心”这个主题, 因此, 强调整个医院自上而下的机构和员工都必须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改变服务观念。住院结算中心作为窗口科室, 直接面对迎来送往病人环节, 也是直观形成服务印象的门面。在服务观念上要强调责任感、亲和力、可靠性、周到性和知识性;在强化手段上主要从员工形象和科室文化两方面入手, 从而推动医院整体文化的形成, 增强病人满意度。

1.塑造良好的员工形象。要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住院结算中心是有形展示医院服务环境的窗口科室, 员工的工作技能、行为态度、言谈举止、答疑解惑能力等都对病人形成最直观的印象。因此, 对窗口员工要进行规范培训, 讲究服务艺术和服务技巧, 注重讲话语气和交流方式, 作为训练有素的职场人员, 要永远将对和尊重让给病人。

2.注重科室的文化建设。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业务流程, 结算中心工作的核心一是快捷高效地服务于病人, 二是满足医院内部的管理要求。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室工作条例和管理制度, 做到技能化和规范化;其次组织参与各项创建活动, 如卓越绩效创建、青年文明示范岗、模范窗口示范岗等, 创造积极活跃的工作气氛, 开拓创优争先的工作局面, 集聚科室正能量;再次是定期换岗, 培养复合型员工, 熟悉各岗位工作内容, 增进科间协作和科内合作意识;最后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增进同事间的依存感和认同感, 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达成服务共识。

3.提高病人满意度。窗口服务, 强调快捷高效, 时时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尽可能为病人提供“一对一”的终端服务, 并正确接受和处理病人的投诉。一是经常换位思考, 不断改进工作流程以切实提升工作效率, 减少病人结算时间;二是定期开展病人满意度调查, 广泛收集意见, 了解病人在结算流程中的迫切意愿, 指导和改进工作质量;三是认真接受和正确处理病人投诉, 针对所指问题积极反馈, 迅速回应, 虚心整改, 以病人投诉为镜, 正工作之冠, 克服工作盲点, 做好自我修复, 提高病人满意度。

二、提高人员素质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础

优质的服务来源于过硬的工作能力。目前住院结算中心承担着现金结算、本市各项医保农合结算、外地区或外省定点县市医保农合结算、民政优抚网上补助、本市血费网上直报等工作, 覆盖范围广, 结算政策和方式多元化。这就要求结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政策, 精通业务, 还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 有为病人解决结算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1.每周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操作, 领会政策精神, 规范标准, 建立结算模版, 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练兵, 做好政策变更记录并及时传达到每个结算人员, 确保结算结果的准确。

2.定期组织政治学习。开展廉政教育活动, 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 积极参与医院道德大讲堂, 统一思想, 严守财经纪律, 树立自觉为单位、病人和自己负责的道德标杆。

3.定期开展情景模拟竞赛活动。病人情绪千差万别, 心理素质不好就容易被病人情绪所左右, 特别是一些负面情绪的病人, 可能对窗口其他病人起到“串烧”的作用, 这势必会对窗口形象和秩序都带来不好的影响。模拟设置几个容易激化矛盾的场景, 让不同的人员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应对, 然后评选最优方案作为服务标准模式, 做好提前预案, 锻炼工作人员心理素质, 作自己情绪的主人, 用热心、耐心和决心为病人服好务。

三、设计合理流程是保障服务质量的载体

如果每一位病人到住院结算窗口办理结算时, 不是没有办理身份审核, 就是资料不全, 或者是根本就还没办理出院, 那么病人无疑就是白白浪费了排队等候时间, 并且要来回奔波, 无所适从, 这种情形是根本谈不上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

1.从整体流程上来看,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 只有合理设计出院流程, 保障出院环节的畅通无阻, 部门之间高效配合, 医患之间密切沟通, 使病人到达住院结算窗口办理出院手续时已是有备而至, 才能避免病人迷茫奔波、重复排队的现象, 才谈得上服务质量。从病人进入住院环节, 从首诊医生办入院手续开始, 就应有入院流程提示卡, 入住病房后有管床医生和护士负责督促和指导其医保、农合身份的办理和审核手续, 并在其出院日时协助整理好出院所需资料, 以保障病人到达结算窗口时顺利结算。

2.从结算中心内部而言, 一方面要提升内部管理质量, 做好在院病人的身份归类和状态管理, 比如医保病人要分正常卡和冻结卡管理, 同时在院的和出院的又要分开, 定期验卡, 及时变更卡的状态, 以协助病房进行病人欠费控制和催收, 并及时通知卡已解冻的病人前来结算。另一方面, 结算工作流程的设计也尤为重要, 为了方便病人, 实行“一站式”的柜员制度, 改变过去收费、结算和出纳付款分开的服务模式, 使病人在同一窗口可以完成入院、交费、出院结算和退补款所有事项。这样可以减少病人重复排队的时间, 并在后台工作人员的结算准备辅导下, 提前完善结算资料的准备工作, 以保障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执行弹性排班制度是强化服务质量的手段

住院结算中心面对出院病人的最后一站, 也是病人对整体医疗服务活动是否满意的关键点。只有认真分析, 分析季节性原因和摸清历年的病人高峰时期和时点规律, 才能做到科学排班, 从容高效地服务于出院结算患者。

1.实行弹性排班。住院结算中心每天的工作高峰时段为上午8∶00-11∶00, 下午2∶30-4∶00, 其他时间相对缓解一些。高峰时段中, 住院收费登记窗口和出院结算窗口的病人经常是此起彼伏, 交替忙碌。针对这一特点, 可开辟一个弹性窗口, 当入院登记或交费病人量较大时, 帮助办理入院手续和收费, 当结算病人量较大时, 又协助办理出院结算工作, 以缓解病人量过于集中、等待时间过长的压力。通过跟踪调查分析, 查找日常工作规律, 发现一周中周一、周二及长假过后的第一天, 病人量相对于平日要高出40%~60%。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采用弹性排班制度, 在高峰工作日加派人手, 并对各项应急工作做好预案, 以确保工作秩序井然, 病人入院快捷, 病人结算畅通, 尽量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

2.开设特殊病人绿色通道。比如危重病人或急诊手术病人入院手续从简, 由病房电话通知办理住院号, 做好登记备案, 随后按规定程序完善病人入院手续;对待结算窗口规定年纪的老人、残疾人员等特定群体进行优先结算, 由后台人员灵活接待, 不影响窗口临柜人员的结算秩序。

总之, 提升结算中心服务质量的途径有很多, 随着结算服务工作内容的日益增长, 结算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要积极寻求更好更科学的服务流程和方法,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结算需求。

摘要: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对履行“以病人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服务宗旨, 打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口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住院结算中心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进行了分析, 指出强化服务意识是推动服务质量的灵魂, 修炼人员素质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础, 设计合理流程是保障服务质量的载体, 执行弹性排班制度是强化服务质量的手段。

关键词:医院,住院结算中心,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乔丽君, 闫玉华, 张义梅.浅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及完善.经济师, 2012 (3)

[2]杨琴, 乔丽君, 宁君云.医疗消费卡的产生及账务处理方法探讨.中国卫生经济, 2009 (9)

[3]乔丽君, 闫玉华, 李怡凡.浅谈医院物价的信息化管理.经济师, 2012 (5)

上一篇:见证奇迹时刻下一篇:专业技术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