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服务

2024-10-25

社区健康服务(共12篇)

社区健康服务 篇1

妇女的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家人、子女的健康, 直接关系到妇女的劳动参与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是决定妇女整体素质的关键之一。针对妇女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妇女卫生保健与卫生指导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1]。以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社区居民卫生调查数据为基础, 分析社区5 0岁以下已婚育龄女性主要健康问题, 为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资料来源于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社区居民卫生调查的数据, 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 在随机抽取的8个居委会中, 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1 2 5户, 最后共抽取1 0 0 0个居民户, 总抽样比例为4.0 7% (1 0 0 0/2 4 5 8 6) ;对抽中的样本家庭中实际居住的全部成员进行调查。其中女性1 3 7 4人, 5 0岁以下已婚妇女4 4 9人, 完成已婚育龄妇女有效问卷4 0 6份。

1.2 调查内容

包括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家庭一般状况;疾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卫生知识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知晓、利用与满意度;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的专项调查内容包括生育情况, 妇科疾病与2月内生殖道感染症状等内容。本文主要针对育龄妇女的健康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3 统计分析

居民卫生调查资料双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 使用S P S S fo r w in d o w s 1 1.5统计分析软件, 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分类变量应用构成比或率;数值变量资料应用均数和标准差或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4 0 6名育龄妇女, 年龄2 2~5 0岁, 年龄平均年龄 (4 0.8 4±6.9 0) 岁。其中已 (再) 婚3 9 5人 (9 7.3%) , 离婚和丧偶1 1人 (2.7%)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 3 0人 (3 2.0%) , 高中和中专2 1 3人 (5 2.5%) , 大专及以上6 3人 (1 5.5%) ;职业分布;工人所占比重最高9 0人, 占2 2.2%, 其余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公司职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以及离退休人员等。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有4 1人被调查时患有慢性病, 现患率为1 0.1%, 其中有9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慢病患病率3 5~岁以上组4.3% (3/7 0) , 4 0~岁以上组8.0% (9/1 1 2) , 4 5~5 0岁1 9.7% (2 9/1 4 7) , 随年龄增加而慢性病患病率升高 (χ2回归=2 2.4 5 0, P<0.0 1) 。排在前1 0位的慢性病有高血压 (1 0人, 2 4.6 3‰) , 冠心病 (7人, 1 7.2 4‰) 糖尿病 (6人, 1 4.7 8‰) , 颈椎间盘疾患 (5人, 1 2.3 2‰) , 其次有关节炎、慢性肾炎、胆结石, 哮喘, 脑栓塞, 心肌梗死等, 共占全部慢性病病例的7 5.5%。

2.3 2周患病情况

“2周患病”的概念是建立在居民自我报告的基础上, 特指在入户调查前1 4 d内被调查人自觉身体不适, 如果慢性病在前2周内发作或治疗也计入2周患病。调查中5 0岁以下育龄女性2周患病人数为4 4人 (1 2.3%) , 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χ2回归=1 1.2 4 5, P<0.0 1, 见表1) 。2周患病主要病种有感冒, 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 胃炎或消化不良, 胆结石等, 占全部2周患病病例的7 2.7% (3 2/4 4) 。

2.4 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情况

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情况调查包括怀孕、活产、流产等情况。被调查育龄女性怀孕次数为1次的人数为2 2 5人, 占5 5.4%;2次的1 0 5人, 占2 5.9%, 3次的4 2人, 占1 0.3%, 4次及以上的1 3人占2.9%, 其中活产儿3 8 0人。有过自然流产史的2 3人, 占5.7%;而有过人工流产史的人数达到1 4 5人 (3 5.8%) , 其中有4 7人 (1 1.6%) 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流产史。

2.5 常见妇科疾病和生殖道感染情况

被调查已婚育龄妇女常见妇科疾病有阴道炎1 5人 (3.7%) , 宫颈炎8人 (2.0%) , 附件炎8人 (2.0%) , 子宫肌瘤2 8人 (6.9%) , 卵巢肿瘤6人 (1.5%) , 其他情况8人 (1.9%) , 累计每百名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患妇科常见病的人次数为1 5.5人次。调查前近2月内有生殖道感染症状, 白带增多9人 (2.2%) , 外阴瘙痒4人 (1.0%) , 下腹痛4人 (1.0%) , 其他感染症状3 4人 (8.4%) 。累计每百名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近2月内具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人次数为1 2.6人次。

2.6 月经和绝经情况

被调查女性月经规律的3 4 5人, 占8 5.0%, 不规律的6 1人 (1 5.0%) , 其中一年以上无月经的2 6人 (6.4%) , 这2 6名女性年龄4 3~5 0岁, 其中有失眠症状的1 4人 (5 3.8%) , 烦躁1 4人 (5 3.8%) , 抑郁症状8人 (3 0.8%) , 心悸1 0人 (3 8.5%) , 关节疼痛1 0人 (3 8.5%) , 其他更年期症状8人。有7人 (2 6.9%) 具有4种及以上的上述症状, 7人 (2 6.9%) 有2~3种上述症状。

3 讨论

妇女的健康问题特别是生殖健康问题, 涉及到妇女的基本权益, 对人口整体身体素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妇女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居民卫生调查全面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健康及相关问题, 对于确定优先解决的社区育龄女性主要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 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健康促进和卫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育龄女性的健康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本次调查显示有过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 5.8%, 其中1 1.6%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流产史。人工流产对于女性身体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术后月经, 排卵恢复及以后妊娠有较大影响, 严重者可造成继发不孕。因此, 要开展正确的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避孕知识, 以尽量减少人流术[2,3]。

妇女疾病和生殖道感染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很多群体中极为常见, 如不早期发现和治疗, 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每百名受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患妇科常见病的人次数为1 5.5人次, 近2月内具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人次数为1 2.6人次, 低于妇女普查的报道结果[4~6]。为此, 要利用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从生理解剖、生殖生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 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育龄妇女的妇女病的普查率, 提高其生殖健康自我保护意识。

本次接受调查的5 0岁以下女性, 其中1年以上无月经的2 6人, 最小年龄4 3岁, 且更年期症状比较普遍, 因此, 采用社区健康促进和临床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提高围绝经期女性对于更年期症状的认识, 指导正确就医, 有利于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促进女性健康[7]。

生殖健康问题是5 0岁以下育龄妇女群体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但还要重视这个群体的其它卫生问题, 如4 5~5 0岁育龄女性的慢性病患病率约2 0%, 就病种而言高血压、糖尿病依然是慢性病管理的重点。在2周患病情况中, 除高血压等慢性病外, 感冒、消化不良等为2周患病的主要病种。

妇女保健工作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8],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妇女保健工作的主要阵地, 可以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妇女保健, 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手段和医疗手段, 低成本、高效益、广覆盖, 使妇女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进一步促进妇女健康, 促进妇女保健工作发展。

摘要:目的 分析社区50岁以下已婚育龄女性主要健康问题, 为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 调查疾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状况及生育情况、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结果 慢性病现患率为1 0.1%, 2周患病率为1 1.1%, 累计每百名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患妇科常见病的人次数为15.5人次, 近2月内具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人次数为1 2.6人次。有过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5.8%。结论 应重视育龄妇女的健康问题, 提供避孕药物和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和加强相关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问题,育龄妇女,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滕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 抓好妇幼健康教育[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1) :3 2-3 3.

[2]蒋雪英, 张爱菊, 陈利辉.郴州市1927名妇女健康普查结果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 (1) :4-6.

[3]蒋文钧, 白秋云.妇女病普查3002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4) :4 59-4 6 0.

[4]徐妙仪, 金丽华, 刘欣.深圳市荔新福社区已婚妇女生殖系统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06, 13 (4) :67-69.

[5]黄晓慧.开展社区保健预防妇女生殖道感染[J].中国热带医学, 2 006, 6 (1) :197-199.

[6]闫学明, 于海莲, 李越, 等.西城区401例在职女职工生殖健康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8) :107-108.

[7]邱瑞娟.城市更年期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 004, 19 (6) :2 8-3 0.

[8]鄂敏.做好新时期妇幼保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妇幼保健, 2 007, 2 2 (2) :15 5-15 6.

社区健康服务 篇2

摘要:本文在社区卫生学的视野下,联系“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健康促进理论在社区卫生发展中的意义,以及先阶段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措施,阐述健康促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意识;创新

据相关报道:“美国前十位死因疾病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70%”。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治疗这些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将会耗费巨大的经济和资源,而且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并不能就此解决病人的病痛。1因此,我们与疾病的战争模式必须战略上的转移,【】

即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健康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转移到以群体为中心,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主要任务,以治疗作为辅助手段。这就需要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概念

1.1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 “六位一体”的综合、基本、便捷、连续、有效、经济的管理或实施行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改革措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措施。在国家、政府、市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各个城市都在进行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1.2健康促进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发表的《健康新地平线》中的阐述: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2健康促进的【】

基本内容涵盖了个人行为和国家政府行为,并发挥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简单的说,健康促进就是充分发挥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来增强个人的健康水平。

城市是一个国家的单位,而社区又是一个城市的单位所在,因此要提高一个国家、民族的健康水平,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工作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家庭入手。

2健康促进理论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

2.1健康知识的宣传

首先,充分利用政府的职能以及资金支持来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其次,运用健康促进理论中的传播学,在社区服务中通常采取人际传播,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往增多和加深,这更有利于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行为干预;再次,可以利用宣传橱窗、社区报等媒介来达到健康知识的传播,定期进行社区知识讲座,提供健康咨询平台服务;最后,可以在社区中成立“健康俱乐部”之类的组织,通过举办健康活动的形式,让广大居民积极加入到社区健康促进建设中来。

2.2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促进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并去指导日常生活,通过健康观的树立来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变被动的接受成为主动的实施。健康意识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动因。这就要要求社区工作者多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从生活中点滴改变人们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健康意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社区卫生服务先阶段现存问题

3.1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之甚微。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技术持怀疑态度,就诊仍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产生一种不信任的心里;此外,大部分居民尚未树立预防保健的观念,不愿将钱花费在非疾病以外的支出上。

3.2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不够到位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部分地区政府没有意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这些原因也就导致部分地区政府对社区卫生专项投入不到位,而社区卫生机构是以服务做为目的,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付出的人力物力消耗得不到有效补偿,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到阻碍。

3.3社区工作人员缺乏

全科医学人才匮乏【3】。我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均为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而全科医师数量稀少。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大医院医生相比,社会地位低,受尊重程度差,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这些因素大大的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员变动频繁。

3.4社区卫生服务多以治疗为主,忽略预防、健康促进的重要性

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依然遵照大医院的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医疗上,而忽略了健康促进的重要性。这个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工作人员大多以临床工作者为主体,缺乏预防专业人员,整体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其次,现阶段的大部分居民没有健康意识,不能接受健康促进这一新的观念,有的即使嘴上接受,但是骨子里还是不会把精力花在“没用”的事情上。

4针对问题提出相关措施

4.1完善制度,加大管理力度

我国是个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国家,因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要的。因此,应该尽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4】,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应该重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为其发展铺平道路。

4.2培养和引进专业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多方面的服务体系,因此其人员配备同样也应该是全方面的。例如健康档案的建

立,需要统计学专业人员;健康教育促进工作,需要传播学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这一新兴的服务业,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专业的人员,因此政府部门要注重对专业人员的培养,让其能顺应该行业的发展。

4.3运用其他服务行业为其服务

作为一个新的服务业,创新是其发展的最有力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现已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服务行业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跳板,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家政公司,托儿所,保险公司等社会中的各行服务业结合起来,更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4.3.1利用家政公司,把健康意识带入家庭

家政服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月嫂、保姆已经在社会中得到了认同5,大部分家庭中都多了月嫂、【】

保姆这一外来人,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其的特殊的身份,将健康促进的工作播散到每个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这个家庭的每个人。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对这些人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4.3.2健康促进从小抓起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区中健康促进工作难以实施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已经定型,难以改变,而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习惯都还处于建立阶段,是可塑造的。我们可以从托儿所对小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意识,在此过程中托儿所中的教师就应该拥有与此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到托儿所对教师进行培训。

4.3.3与保险公司合作,形成双盈

保险行业的蓬勃兴起为医疗保障提供了很多优惠,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得了不少了利益,但是保险公司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平台,让保险进入社区;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以及监督,尤其是对健康促进工作的监督,让社区卫生服务做得更好。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服务顺利进行时,居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伤病减少,保险公司的收益也就越大,那么保险公司又可以支持社区卫生的建设,如此可以形成良好的循环。

其实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上医医未病之病,21世纪的今天,人们需要的不止是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需要的是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不应该再走大医院的旧模式,要发展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以适应人们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必是:健康促进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有力手段,社区卫生服务将作为健康促进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屈波,浅谈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泰山卫生,2009年 Z2期

【2】顾雷、吕东旭,健康促进视角下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山西体育科技,2011年 02期

【3】刘汝卫、刘芳,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泰山卫生, 2009年 Z2期

【4】姚林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关健在体制,安庆医学, 2007年 02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初探 篇3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居民共居同一地理区域,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密切的联系。社区健康教育源于发达国家[1]。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群众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是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活动[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以家庭和社区为服务对象的最基层的医疗机构,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普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从原来单纯的治疗服务转向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从单纯技术性服务转向社会性服务,社区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中,门诊量相对比较小、有充足的医患交流时间,加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群多以辖区居民为主,服务对象相对固定,医患相对熟悉,向其讲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宣传相应的健康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运用。因此,结合上述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十分必要。

1 健康教育内容

1.1 以疾病或问题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如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癌症、爱滋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精神问题等开展的社区健康教育。

1.2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如针对青少年、青春期、更年期、老年人、育龄妇女等特殊人群开展的社区健康教育。

1.3 以社区卫生问题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如针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用水安全、职业卫生、家庭健康等社区卫生问题开展的社区健康教育。

1.4 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如针对合理营养、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应付紧张、改善睡眠、戒烟、限盐、限酒、控制药物依赖、戒毒、控制性行为、预防意外伤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及精神卫生等开展的社区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形式

2.1 健康教育与卫生日相结合:配合各卫生日主题,开展核心知识宣传。开设健康知识宣传栏,利用音像、报刊、手册、折页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知识宣传。充分利用群众的从众与获利心理,咨询与义诊相结合,为群众提供部分免费体检筛查项目,如心电图、血压测量、血糖测量等,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

2.2 健康教育讲座与咨询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根据社区调研,按照社区群众的需求,依循优先主次原则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结合咨询、宣传资料的派发,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健康知识。

2.3 健康教育与慢性病相结合;随着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中老年人群中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不断增加,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社区利用各种教育形式来帮助患病人群认识疾病、自我心理调节、获得家庭支持、合理饮食、适宜运动、合理用药、定期检查。健康教育中要注意突出针对性,要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3]。例如,针对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常见疾病,且发病越来越呈现低龄化、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预防高血压的意识十分淡薄的特点,在开展健康教育中,使他们充分认识高血压对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危害[4]。转变生活观念,自觉锻炼身体,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2.4 随访与个体化教育相结合;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开展入户调查,建立家庭电子健康档案,将慢性病患病人群分类造册,重点随访,并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开展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疾病对患者进行个别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按病情的需要及时调整药物或者改变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3 健康教育与能力建设相结合

3.1 注重素质教育,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强化健康教育理论学习及语言表达培训,提高医生护士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教育,渗透到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

3.2 注重实践教育,实践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3 注重评价,评价工作是对健康教育实施过程的全面审核,衡量对所确定的工作目标、质量、效率的满意度。发现工作方案中的缺陷和不足,利于改进工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2] 程满意-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6):1489—1490.

[3] 吴萍,顾大华,肖定洪,等.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小组干预的效果评价[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7):4—5.

社区健康服务 篇4

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直接产生联系的一个区域,一旦社区人群发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紊乱,仅依靠传统的非专业自助、互助等解决途径已不能满足我国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以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为基础,从传统的精神疾病防治延伸到心理健康保障、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教训,探索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努力方向[1]。

浙江省杭州市自2010年开始,将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纳入公共卫生管理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上门随访与管理。卫生局自2009年开始鼓励社区全科医生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如果通过国家人社部组织的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费由单位报销。因此,杭州市各大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培养了一批心理咨询师,至2014年底,杭州市西湖区下属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56名心理咨询师。笔者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5名。近年来,针对孕妇、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上做了一定的探索性的工作。2015年6月与西湖区红十字会联合组建了心理救助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心理救援服务;在社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空巢老人聊天室等,逐步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总体来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 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层面

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地方政府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然受到宏观法律、政策、资金的限制,开展起来十分困难。政府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认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服务体系缺乏专业的支持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有些部门缺乏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无论政府、卫生相关部门还是社区服务机构,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也只是在社区中开展几场心理健康讲座,发放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政府投入能够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所需要的资金还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政府仅仅把重性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纳入公共卫生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保障,开展针对个体或群体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金完全没有着落。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需要较多经费投入的项目,如心理咨询场地建设、咨询中心软硬件建设、宣传教育投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督导经费及相应的工作报酬等。

1.2 专业技术层面

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近年虽有较快发展,但大多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缺乏实际运用,因此也没有多少本土经验和教训可供总结和吸取,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科学分析。就理论研究而言,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版针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专门著作。

在专业技术人才问题上,社区缺乏精神科执业医生与心理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更没有像国外的社区,由精神病专家、临床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组成的服务团队,为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其他如教育或医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的数量也远远不够,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咨询师和社区居民数量的比例为1∶3 000[2]。且社区已有的心理咨询师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大多为兼职,缺乏专职从事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专干,专业化水平偏低。在社区居民复杂、多样、心理需求较高的情况下,难以支撑。

1.3 社会认识层面

公众对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识还不强,甚至对心理健康工作存在不必要的误解,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接受度比较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所偏颇,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回避态度,使得社区心理服务难以有效开展。

2 建立基于健康管理视角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构想

2.1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长期连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即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3]。它还运用健康促进的理念,动员一切资源,为健康管理营造支持环境。运用健康教育手段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不良的健康生活方式,防止健康危险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维护身心健康。

2.2 心理健康管理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包括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管理和针对群体的心理健康管理,内容包括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的评估、心理压力的缓减与释放、精神疾病的规范治疗等。

心理健康管理是将健康管理学的理念运用于心理健康领域,对特定的个体或人群进行适时动态地全面收集心理健康信息,及时有效地分类处理的过程[4]。

心理健康管理正是基于健康管理的理念之上提出的。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心理健康管理是健康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要做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有健康管理学的理念,并始终贯穿心理健康管理的要求,才能系统、全面、连续、全程、有效地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2.3 措施

2.3.1 针对政府层面,理清职责,建立组织网络体系

梁光霞在《社会转型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探究》中谈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组织机构建设上,应该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居委会为主体,政法综治工作站为协助,社区群团组织为配套,搭建起“心理预警、宣传教育、帮团扶助、心理矫治”等职能于一体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5]。认为杨凤池介绍了克拉玛依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网络体系,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该体系专门设置了政府心理工作中心,并以此为领导核心,以各街道心理工作站为平台,以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为基础,在52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室,在消防大队成立了3个心理辅导站。政府心理工作中心制定政策,筹规划心理服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落实人员培训,指导各街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应当首先明确管理权责,从多机构各行其是走向统筹整合。可按照“以卫生局为领导,以心理卫生协会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落脚点”的服务模式创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体系[6]。利用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形成的15分钟步行就诊圈网络,很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社区居委会有更多的人才方面的优势。

在健康管理视角下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张从健康促进的理念出发,强调健康政府之责任,通过政策、立法等手段,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具体工作中有政府部门给予全力的资金保障;在政府部门财力保障的基础上,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起实施监督考核评估工作与人才队伍建设的职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点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构建起职责分工明确的组织网络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部,配备全职的精神心理专干。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场所,如: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咨询门诊室等,开展精神和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科医生(浙江省杭州市已启动社区全科医生通过精神卫生知识规范化培训,使部分社区全科医生具备精神科执业资格)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心理健康服务室,由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全科医生提供心理预约服务。

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联络人员,包括社区派出所的户籍警和社区居委会的卫生联络员。

社会的私人心理咨询机构,可以作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补充,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特需服务。

辖区学校的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由教师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及学校医务室的工作人员共同承担,并由卫生行政部门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服务部的人员定期进行评估监督管理。

2.3.2 在专业队伍层面,建立精神心理服务团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地方心理卫生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精神心理服务团队。特别是精神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与业务指导关系。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心理专家定期下社区坐诊或义诊以及指导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和全科医生,不断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社区护士、户籍警、社区居委会的干部等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定期组织他们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必要时请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鼓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户籍警,社区干部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壮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2.3.3 在社会认识层面,提高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手段,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扭转由于民众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甚至误解心理健康问题,一谈到心理问题,就与精神病,神经病联系起来,有心理问题也不主动求助,羞于出口,压抑自己,不懂得心理自我调节,不懂的心理宣泄,以至于发生许多不应该出现的严重后果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形式多样。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途径,政府部门要大力倡导广播、影视、报纸、书刊等大众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立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利用QQ群、微信等平台对辖区服务人群,定期发送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各种宣传日在社区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义诊活动,发放心理健康教育处方,宣传小册、折页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提高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2.3.4 三级预防,规范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运用健康管理理念,做好三级预防服务。

一级预防为旨在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将疾病控制在尚未发生之时。这一点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十分有借鉴意义,因为许多心理疾病或精神心理造成的危机事件,都是在许多不良情绪或矛盾冲突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怎么防范于未然,做好事先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特别是在社区,怎么营造好社区的和谐环境,减少各种矛盾冲突,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休憩的生活环境,从源头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社区派出所户籍警和社区居委会干部作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网底联络员,目的是他们像社区的电子眼,可以随时关注到社区居民心理问题的动态情况,特别是如果他们具有一定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可以及早识别社区人员的家庭矛盾冲突、邻里之间的矛盾及其他突发危机事件的苗头,对于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健康服务部或站点的心理咨询师联系,使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疏解,防止严重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级预防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其中很大部分要涉及精神卫生管理,由精神专科医院出院的精神病患者,绝大部分都回到社区在家庭进行康复。这些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服药,提高他们对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减少精神病复发,尤为重要,特别需要有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一方面督促检查他们能坚持用药,不能随意停药,同时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康复,使他们尽可能重新走上社会,防止精神残疾。

2.3.5 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定期开展社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完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根据社区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如针对孕妇和产后妇女的抑郁心理干预,针对新妈妈的亲子教育,针对辖区企事业白领的心理减压服务,针对更年期妇女的女性心理健康服务及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等等。服务形式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门诊外,还可以开展心理沙龙服务、自我成长小组、团体心理辅导等等。同时,尤需关注的是:社区全科医生门诊以慢性病为主,且绝大多数为身心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癌症康复期的患者等,在做好疾病康复诊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全科医生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必要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介入给予心理疏导。社区一旦出现心理危机事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及时取得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精神心理专家的支持,共同有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置。

摘要:文章从健康管理视角,利用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资源探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期起到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迪.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淮安为例[J].新西部,2014(11):58.

[3]王陇德.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118.

[4]马辛.心理健康管理亟待加强[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361-362.

[5]梁光霞.社会转型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8-21.

社区健康服务 篇5

2008年7月27日,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宾馆多功能厅组织召开了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需求会议。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卫生部妇社司妇社处处长王斌、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中国医药基金会公益项目部部长李明义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陕西、宁夏、新疆等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有关领导和各省健康档案试点地区代表及参加方案征集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全国14个省、市推荐了32家软件开发公司参加方案征集活动,其中,广东省推荐5家、上海推荐4家软件开发公司参加方案征集活动。乐辰科技公司作为我省卫生厅唯一推荐的健康档案软件开发公司参加了方案征集活动。本次会议有五项内容:第一项开幕式;第二项由卫生部妇社司妇社处处长王斌做“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及信息管理有关问题”专题报告;第三项由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做“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介绍”;第四项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介绍加拿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蓝图;第五项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江门市和佛山市卫生局介绍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试点情况。

开幕式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主持,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致开幕词。首先,范兵副厅长对远道而来参加会议的各省、市卫生部门领导和各省健康档案试点地区代表与参加方案征集企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而后,范兵副厅长介绍了陕西省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情况。他说:“2007年陕西省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已经建设完成了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项目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当前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如何来规范,如何来统一,如何统一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如何解决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管理、疫情报告等各个方面的卫生信息软件独立开发,互不衔接,形成“信息孤岛”等已经成为当前阻碍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为了破解决这一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徐勇勇教授带领的卫生信息化科研团队参与了卫生部组织的卫生信息化标准起草工作,并取得成效。我们希望借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全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代表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感谢各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有关领导和各省健康档案试点地区代表及参加方案征集企业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会后将对参加方案征集的方案进行论证,评选出10家企业参与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标准架构与标准化建档工作。中国医药基金会公益项目部部长李明义代表中国医药基金会明确表态,为了统一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解决和预防“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中国医药基金会将在社区卫生标准化建设研究开发等过程当中给与资金支持。

卫生部妇社司妇社处处长王斌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及信息管理有关问题”专题报告中出: 2006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的指导意见》,2007 年中央财政对东、西部地区给与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支持之后,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已经建立社区服务中心6340个、站20132。根据全国各省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情况大体可分三大类型:第一类城市完成布局体系建设功能深化、运行机制探索。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等。第二类城市社区卫生的投入实现“零”突破。各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正在落实。如西安、长春、哈尔滨等。第三类城市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中小城市属于此类情况。她还指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面临问题比较多。一是由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缺乏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和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发展快、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上海、杭州、广州等对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缓慢的地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要求不高,形成全国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面临很难题。软件系统是否有前瞻性、能否更快的更新换代、软件是否有生存能力、对业务的认知能力等给软件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二是“信息孤岛”的现象十分严重、软件系统过多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带来大量的、重复的、无效劳动。三是内部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与社保、民政等部门信息脱节。如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工作者的需要、如何占在应用者的角度来做系统软件,研究用户的业务、根据业务需求开发应用软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专家,是对软件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她在谈到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建设的思路时指出:开发社区卫生服务应用软件要符合“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需要,方便、快捷、价廉、人性化,有预见性、有前瞻性,成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绩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激励的工具;成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手段。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做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介绍。介绍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他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快捷、实施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的重点是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等信息化为着力点,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卫生部确定的重点建设“三三五工程”,包括“三个基础”:标准化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基本架构、数据字典。“三级平台”:地/市级平台、省级平台、国家级平台,“五个业务系统”:医药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医药监管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的难点在于现在已经建立的健康档案堆积如山、五花八门,无法应用,形成“死档”的现状严重,如何将健康档案形成标准化结构、标准化内容、标准化格式、标准化数据集、标准化数据元、标准化代码,如何将“死档”变成活档,需要科学架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模型、功能模型、信息模型)和健康档案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人档案、家庭档案、社区档案)是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突破的难点。第二部分标准化健康档案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本理论框架、国家卫生数据字典研究、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研究等取得新进展。在现场试点方面: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和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已经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江门市和佛山市卫生局将在会上介绍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试点情况。第三部分健康档案信息的标准化。一是建立和规范与健康档案内容相关的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纪录表单。纪录表单的作用是各种卫生服务活动的原始纪录,规范化的记录表单是实现信息共享基础。选择记录表单和规范内容,目前卫生部有关司局和一些单位正在拟订过程之中,将分期、分批进行公布;连同数据集和数据元作为部颁标准,争取年内有较多的突破。二是健康档案中需要研制的最基本数据集及其标准。儿童预防保健系统:出生医学证明数据集标准、出生缺陷监测数据集标准、新生儿疾病筛查数据集标准、体弱儿童管理数据集标准、儿童系统保健数据集标准、儿童健康体检数据集标准、免疫接种数据集标准。妇女保健系统:婚前保健服务数据集标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据集标准、产前筛查与诊断数据集标准、孕产妇保健数据集标准、孕产妇高危管理数据集标准、孕产妇住院分娩数据集标准、妇女病查治数据集标准等等。第四部分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思路。什么是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在研究确定区域卫生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要解决信息从哪里来,怎么来;信息储存在哪里,怎么储存;信息为谁服务,怎么利用。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要建模三个模型(概念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第五部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系统整合。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介绍了加拿大医疗信息化蓝图。加拿大已经由专门的部门制定好了医疗信息化业务架构、机构架构、逻辑结构,达到不同机构的信息、国内国外间信息的交互标准,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社区健康服务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3

由于妇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强,病种复杂,就诊时间短,每个患者的健康、年龄、文化等情况不同,因而接诊者只能根据患者所存在的问题,因人施教,在就诊时治疗时进行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通过妇科门诊接诊医生亲自指导的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根据患者所存在的问题,按患者的病因、病种、心理及其他实际情况采取机动、灵活多变的策略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在就诊时治疗时进行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了健康的发展。指导患者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使患者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使健康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妇科门诊接诊时常见的问题

紧张、急躁:多见于一些过度关注自己疾病,对医生期望值过高的患者。表现为坐立不安,语无伦次,一下子就想向医生说出自己的全部病情。

担心、忧虑:多见于工作家庭压力大而患少见病的妇女。主要是担心查出重病、医不好病。特别是中年妇女,害怕为此会给工作带来不利,从而会成为社会家庭的累赘。

猜疑、不信任:见于一些病程长,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表现为不合作、爱挑剔、喜欢反问或答非所问等。

无助、恐惧:多见于未婚先孕的少女,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为在校生。她们不想父母、老师或同学知道,心里压抑大,自责悔恨强,心灵脆弱,孤独无助,对手术和避孕方面的知识缺乏,更害怕人流术时的疼痛和术后的并发症。

无知、无畏:①见于思想前卫健康知识缺乏的多次人流患者。认为我的身体我做主,一旦怀孕药流一服就万事无忧,无痛人流一觉睡醒烦恼消。②性病患者乱投医,认为去正规医院麻烦,就去黑诊所看病,延误了病情。③不重视自身健康患者,从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妇检体检,小病也不重视,大病时己来迟。

健康咨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及生存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她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不是有病才来求医,而是出于防范疾病和保健的目的进行健康咨询和体检[1],以获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

接诊时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

在妇产门诊健康教育之中,接诊医生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素养,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自身的理论,结合专科特点和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采取简洁、易懂、明快的答复[2]。

紧张、急躁:对于紧张、急躁患者,接诊医生首先要给一个温和、微笑的面容迎接患者,并静静地等患者诉说完症状和体征后,再向患者宣传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不良的心理对健康的危害,让患者参与其中,并调动其积极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担心、忧虑:接诊医生态度和蔼可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以及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患病后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及猜疑心理,使患者能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主动、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促使了疾病的及早康复。

猜疑、不信任:对猜疑、不信任的患者,接诊医生应主动和患者沟通,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任何疾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治疗治愈需要一个过程,并尊重患者的选择,使患者消除顾虑和猜疑,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无助、恐惧:对无助、恐惧的患者,接诊医生要以温和而又慈祥的面容来迎接,对她们富有同情心,关心安慰她们,建立起亲人或朋友般的关系。并注意要对她们的隐私进行保密。在手术之前,帮助她们解除对手术的各种疑虑,使其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在手术的过程中,边手术边同她们交谈,以分散注意力从而减少痛苦。手术后,告诉她们术后的注意事项和以后应该采取的避孕措施。

无知、无畏:对无知、无畏的患者,接诊医生要以严肃的态度来迎接。对多次人流者向她们讲解多次人流的危害性,不可恢复性,让她们自觉地采取适合自己的、安全地避孕措施,尽量减少再次手术的发生。对性病患者,不歧视,不冷落,并告诉她们必须及时接受检查和接受正规治疗,切记不要讳疾忌医或乱投医,以免贻误病情。同时告诉她们性病的传播途径,避免给家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健康咨询:来门诊健康咨询者,一般都是对健康比较重视,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要求的人。对于健康咨询者,对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除了常规教育外,可根据患者的需要增加新的健康知识内容,对文化低的患者,教育中应重点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对年龄大,认识能力差的患者,教育内容力求简单、形象,并反复讲解重点部分,以增强记忆。也根据妇科的患者特点编写一套健康教育卡、健康教育处方等书面材料,咨询完后交给她们自己阅读,并在背面上印有就诊指南,医生的联系电话等,使医患关系变为朋友关系,共同做好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讨论

通过上述门诊看病时医生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工作,提高了辖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医学知识普遍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明顯增强,接受治疗的主动性也显著增加,缩短了治疗疗程,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的有益效果[3]。同时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事业,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降低卫生保健成本;从小的方面讲,健康教育能使患者获得更多的防治疾病知识,最大限度地促进健康,提高就诊效率,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人们在和谐的社会里享受健康和幸福。

参考文献

1 黄亚莉,李琼.妇科门诊患者的健康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1):1679-1680.

2 曹淑君,刘桂香,孙冬梅.健康教育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09,2(4):8.

3 李婵,苏彦芷,张惠丽.门诊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社会效益的体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32-233.

社区健康服务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市某区所辖13个镇、街道的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及咨询服务人员。

1.2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区各镇、街道的咨询点及其咨询服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医务人员实施,问卷采用《上海市健康咨询服务点调查评估表》及自行设计的《咨询员调查表》,主要收集咨询点的基本情况、用房和人员配备、硬件设备设置和服务情况等。

1.3数据处理

运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2结果

2.1咨询点的配置情况

经调查,全区共有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402个,设置地点以居委会为主(249个,87.8%),也有少量直接设于社区卫生服务站(28个,7.0%),或设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场所(21个,5.2%)。

目前,全区咨询点的用房以合用为主(占61.9%)。如表1所示,几乎所有的咨询点均配备了血压计,体重秤、 免费赠阅的宣传资料等常规硬件设备的配置率也很高。 也有一些有条件的咨询点,拓展性地配备了宣传栏、电话、DVD设备及网络端口。

调查发现,目前全区咨询点的服务人员总数为597名,74.9% 的咨询点(301个)配备了相对固定的咨询员。 咨询员的来源以健康促进志愿者为主,占72.2% ;性别分布以女性为主(占75.2%);年龄相差悬殊,21~82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50.3±16.6)岁 ;受教育程度以大专、本科及以上为主,占总数的65.3%。

2.2咨询点的服务规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咨询点有明显标牌,近半数咨询员能做到持证上岗,72.4% 的咨询员能按要求在统一印发的登记册上规范记录日常服务情况,见表2。

2.3咨询员的服务能力

目前在岗服务的咨询员中,有64.8% 的人具备医学背景。大部分咨询员(546名,91.5%)表达了希望接受相关业务培训的意愿,389名咨询员(占65.2%)表示在本年度接受过相关培训,培训级别以镇 / 街道级别为主,其次是区级培训,分别占56.8% 和25.1% ;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知识方面,而有关免疫接种和应急处置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

调查对咨询员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简单测试, 结果是比较理想的。调查显示,咨询员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认知率为81.2%,对高血压服药规范的平均掌握率为95.9%,对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的知晓率为81.7%。

2.4咨询点的服务状况

咨询点的服务内容以测量血压、健康咨询和发放免费的宣传资料为主,个别咨询点也提供BMI测量及健康知识专网查询服务。各镇街道的咨询点中,有59.7% 的咨询点(240个)每周开放1次,22.9% 的咨询点(92个)每周开放2次及以上,咨询点平均每周服务时间为3.8 h。在过去的12个月中,全区咨询点累计接待咨询608 103人次,测量血压556 895人次。

2.5咨询员的服务自评与建议

大部分的咨询员对咨询点工作持肯定态度,97.2% 的咨询员表示咨询点对社区居民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 95.1% 的咨询员认为咨询点的服务是受欢迎的,91.8% 的人认为目前的咨询服务能满足受询居民的需求。对于咨询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咨询员的观点主要集中于配套宣传资料和自身技能的缺乏。因此 , 咨询员们普遍希望各级部门能多增配一些免费的宣传资料、加大投入改善咨询点的服务条件,以及通过组织各级各类的业务培训提高咨询员的服务水平。

3讨论

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是健康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的工作方式[3],为居民提供最基层、最直接的健康咨询服务[4,5],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初期,由志愿者主导的咨询点服务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满足了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在咨询点建设和服务规范的10余年中, 由于缺乏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持,人财物各方面供给与保障不力,咨询点的运作遇到了很多诸如场地、经费、咨询员配置及能力、待遇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日益深入村宅里委,乃至居民家庭的新形势下,咨询点的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咨询点的合理定位与能力建设、咨询员的规范准入与管理等问题均值得认真考量和实践发展。

3.1咨询点的定位问题

近年来,上海市正逐步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尤其在人力配置方面)尚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促进志愿者仍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辅助力量, 协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起社区防病保健知识宣传和常见慢性病咨询等服务职责,弥补社区卫生服务人力、技术上的不足。咨询点是目前健康促进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据点,也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咨询点的服务规范化建设,仍应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3.2咨询点的宣传推广和能力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居民对咨询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经测算,目前全区咨询点平均每周接待咨询量不足30人次,测量血压量不足27人次,其中还不乏一些热衷的居民反复利用服务资源的现象。究其原因,可归纳于3个方面 :一是居民对咨询点的知晓率较低,很多社区居民并不了解咨询点的设置地点及服务功能 ;二是居民对咨询点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不高,居民遇到健康问题或依赖于医院就诊,或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查询[6],选择求助于咨询点的居民较少 ;三是咨询点的服务对象相对局限,目前咨询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个别热衷于社区活动的老年人,年青人群(特别是在职人群)的咨询率很低。因此,一方面,各部门、机构及社区应进一步利用多种渠道做好咨询点的组织宣传工作,让咨询服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咨询点自身的服务能力建设亟待加强,除了必要的硬件配置外,咨询员的业务水平也亟待提高。针对咨询员的技能培训,应与当前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侧重点相吻合,合理组织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 计划生育等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咨询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提高居民对咨询点接受度、认可度和信任度的根本。

3.3咨询员的规范准入与管理

社区健康服务 篇8

1 主要工作内容

1.1 规范管理为基础, 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发展

在全面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时, 镇政府就委托镇防保所进行第三方管理、考核。防保所设立了有6名专职人员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小组, 承担全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考核工作, 2个中心负责属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内部管理, 组建责任团队完成各项工作, 逐步形成了镇防保所监督、管理、考核,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作,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具体工作的管理体系。各部门职责明确, 措施到位, 工作效率和人员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开展工作, 深入到各家各户开展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等工作, 形成了网格化管理, 站内开始运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由负责人定期抽样访问居民, 了解团队中工作人员工作的完成情况, 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体检建档等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较为规范的管理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规范发展[1]。

1.2 内涵建设为内容,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始之初, 以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为突破口, 让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着服务内容逐步增加, 服务重点人群已包含儿童、育龄妇女、老年人、慢病患者等。同时, 对一些由其它部门负责的工作, 我们也逐步争取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常规工作中。例如, 育龄妇女妇检工作一直由妇联管理, 妇检率低是困扰主管部门的老大难问题, 2009年镇政府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场地、人力和管理经验。经过一年的努力, 2009年, 20~54岁妇女的妇检率为30.88%, 较2008年的13%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往年相比, 妇检后增加了跟踪随访、建立健康档案等工作, 让参加的妇女切身感受到了妇检的好处, 为以后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它部门工作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既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 让社区妇女得到了较好的服务, 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目的, 同时, 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镇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的补助经费也由每人20元增加到了30元。这也让我们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发展空间较大,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大有可为。

1.3 绩效考核为手段,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发展

随着社会各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 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面对来之不易的资金, 如果没有一套科学、严密、全面和易于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 就可能出现大把的资金投了出去, 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政府、居民、甚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满意的情况。因此, 如何科学地进行绩效考核, 使专项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遵循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和可操作的原则, 细化考核内容、按成本绑定经费和任务, 在兼顾人群服务和个体服务的同时, 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结合起来, 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建立了以工作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居民满意度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综合监督评价机制, 形成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效约束和激励, 促使人员配置与全科医师执业管理从“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 避免了走过场和“大锅饭”现象。每年的考核由行政、防疫、妇幼、信息等人员组成, 在绩效考核工作引导与推动下, 我镇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规范性逐步提升,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有效发展。

1.4 居民健康为中心,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向公益性发展

从一开始, 镇政府就充分认识到, 政府是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主导者, 从政策、财政方面向社区卫生倾斜,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公益性的服务。在建站阶段, 镇政府对新建的站给予50万元的补助, 对在旧址改造达标的站给予30万元的补助, 并按辖区人口每人30元的标准根据绩效考核成绩补贴经费。并逐步开展门诊医保进社区、政府补贴家庭病床经费等, 引导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居民健康为中心, 开展公益性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三年的努力, 退休人员健康管理、慢病患者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使居民感受到的方便优质的保健医疗服务, 门诊费用控制、药品零差价的推行和就近就医习惯的形成, 让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2009年,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工作深度和广度较上一年有较大增加的情况下, 各站基本医疗的人均日门诊费用为18.08元, 绩效考核总平均分为95.02分, 比2008年的84.85高出10.17分, 全部17间站的得分均超过80分, 超过90分的有15间,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满意度为88.35%, 比2006年的68%上升了30%。满意度调查结果还显示, 绝大多数社区居民了解并利用了社区卫生服务, 他们对所得到的服务较为满意且乐意向其他人推荐。在满意度调查的四个方面内容中, 居民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较为满意, 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逐步被居民认识、认可和利用, 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方便、经济的特点得到了体现, 工作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获得较高满意度的关键。调查结果还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加, 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切身感受社区卫生服务的机会增加, 因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也在增加;尤其达到退休年龄后, 享受到了免费体检建档、体检结果当面解释、慢病管理等服务, 退休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最高。各项结果都表明, 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的社区卫生服务让居民受益较大, 公益性的社区卫生服务效果明显[2]。

2 存在的问题

我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社区卫生服务重点人群仍没有完全覆盖, 部分重点服务项目如重性精神病患者、肿瘤患者健康管理仍没有开展, 还需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同时, 还需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经过几年的考核后,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十分重视年终的考核, 他们从思想和工作内容上都紧跟考核标准走, 标准要求的内容, 各机构都尽力完成并力求达标, 反之, 考核标准没要求的内容, 则各机构开展的就较少。我们要充分利用考核标准的导向作用, 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更加全面、完善和科学, 要考虑上级要求和国家的相关工作规范, 又要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尝试, 才能让考核标准真正成为正确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保健医疗服务的指挥棒。

3 下一步工作思路

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根据社区诊断结果, 针对我镇居民的健康问题, 开展肿瘤筛查和系统防治、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 丰富我镇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考核的有效和高效, 防止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的增加, 考核指标不断增多, 考核所用时间不断增加, 致使考核过程难以操作的情况发生;同时加快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 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 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公益性医疗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尹爱田, 兰雪, 白同禹, 等.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及监管指标研究过程[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4) :1-3.

社区健康服务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城区某社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598名婴幼儿, 随机分成2组, 分别为对照组298名, 其中男151名, 女147名, 出生体重 (3 348.67±453.44) g, 孕周 (39.01±1.59) 周;研究组300名, 其中男158名, 女142名, 出生体重 (3 356.62±456.38) g, 孕周 (39.02±1.43) 周。两组婴幼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上海市0~3岁儿童系统管理要求给予常规健康体检, 定期健康教育及合理膳食指导等保健。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要求, 增加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的指导和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具体操作如下:结合研究组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有专业中医培训过的全科医师在体检时向儿童家长当面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并对6~12月龄儿童家长传授捏脊和摩腹方法;对18~24月龄家长传授按揉足三里穴、迎香穴的方法;对30~36月龄儿童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由家长在家中每天坚持对儿童进行穴位按揉, 每月利用家长学校集中来中心随访进行面授指导以提高穴位按揉质量, 同时发放书面宣教手册。工作人员每周电话随访, 针对不同月份儿童进行进一步指导, 连续跟踪调查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婴幼儿体检时测量身高、体重等相关指标。

参考《上海市市区0~6岁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 (2005年) 》, 同时6个月检查血常规、25羟基维生素D等指标, 统计“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中度以上贫血、佝偻病活动期”三项的发病率, 筛查出体弱儿的发病率为观察指标。

1.3.2 统计儿童保健服务后两组婴幼儿常见病的发病情况。

以研究组与对照组上、下呼吸道感染及腹泻三种婴幼儿常见病的每人平均发病次数为观察指标。

1.3.3 调查两组儿童保健服务后家长满意度。

统计“不满意、基本满意、很满意”的相应比率作为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体弱儿 (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中度以上贫血、佝偻病活动期) 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298人中有4人发生中度以上营养不良, 研究组300人中3人发生中度以上营养不良。经统计学分析P>0.05, 差异不显著, 详见表1。

如表2所示, 对照组298人中有15人发生中度以上贫血, 而研究组300人中仅6人发生中度以上贫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3所示, 对照组298人中有34人发生佝偻病, 而研究组300人中仅14人发生佝偻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4所示从两组儿童体弱儿的发生情况分析可见, 对照组共检测出体弱儿47人, 体弱儿发生率占15.77%, 研究组共检测出体弱儿23人, 体弱儿发生率占7.67%,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婴幼儿常见疾病 (上、下呼吸道感染、腹泻) 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5、6、7所示, 将对照组与研究组6个月内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发生次数进行比较, 发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显著减少患儿上、下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的次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儿童家长满意度调查比较

从两组儿童保健服务后家长满意度调查分析可见, 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8) 。

3 讨论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要求》规定, 体弱儿是指包括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中度以上贫血、佝偻病活动期等一组疾病的总称[1]。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开展的0~6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服务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 减少体弱儿的发生。目前, 体弱儿童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通过本次研究, 首先可说明, 应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 比较两组儿童体弱儿的发生率, 可发现对研究组300名儿童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后, 体弱儿发生率仅占7.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体弱儿发生率15.77%。同时发现,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婴幼儿常见病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此外, 研究组的家长普遍接受该项服务, 对此服务满意度极高, 安全性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中医儿童保健知识得到了广泛普及。

运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0~3岁) 能调节机体经络, 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 提高儿童的免疫功能, 从而达到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2]。捏脊疗法主要是对五脏六腑的腧穴, 起到了调节阴阳、行气活血、恢复脏腑的作用[3]。摩腹疗法是能健脾和胃, 助消化、增强食欲。

对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患儿, 该疗法有较好的保健作用。捏脊、摩腹疗法能有效地培元固本、健脾强肾、补益气血, 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 从而减少小儿疾病发生[2]。点按足三里、迎香穴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及培本固元的作用, 可以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使脾胃健旺, 气血通达, 阴平阳秘, 从而达到促进生长发育、防治疾病发生的目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 点按足三里、迎香穴在儿童体质保健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 对降低儿童体弱儿的发生率具有很好的效果[4]。四神聪穴能改善睡眠, 提高认知能力。通过点按四神聪穴, 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从而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减少体弱儿的发生。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儿童的健康关系到我国将来发展。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的要求, 把儿童中医穴位按揉方法的指导和中医饮食起居指导真正应用到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 把中医保健方法作为一种纯天然的“绿色保健法”必将为更多的儿童带来健康。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安全可靠, 易学易用, 是一项居家能操作的主动保健, 被大多家长所认可和接受。让儿童在疾病未发生时, 提前给予积极的保健干预, 而不是等到儿童真正出现疾病时再治疗, 能够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非常适合在基层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中广泛培训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常规技术在社区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城区某社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598名婴幼儿 (036个月) , 随机分成2组, 分别为对照组298名、研究组300名。对照组给予儿童常规健康体检,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给予指导服务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儿童体弱儿的发生情况、儿童常见病的发病情况及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态度。结果 本调查中,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 体弱儿人数有所降低, 儿童常见疾病发病率有所下降,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家长很满意占65.77%, 研究组家长很满意占91.67%, 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运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对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降低体弱儿及常见病发生的效果明显, 且被家长广泛认可接受, 适合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广泛培训推广。

关键词: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社区

参考文献

[1]徐绍芝.354例体弱儿管理情况分析[J].安徽医学, 2010, 31 (7) :793-794.

[2]侯江婷.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2 (11) :111.

[3]韩斐, 苗雨清.对小儿厌食症捏脊疗法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 12 (9) :68.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篇10

1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教育工作是先导

社区卫生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要卫生人力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 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 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 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和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2]。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预防”, 笔者认为, 疾病的三级预防离不开知识的传播, 行为的改变, 更离不开健康教育工作。要想预防疾病, 健康教育是第一位的, 要让不同年龄的人群了解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开展疾病的一级预防, 消除危险因素, 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疾病的发生;在疾病的二级预防中开展健康教育就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在三级预防中开展健康教育就能够延长生命, 减轻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国外一些研究表明,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压病发病率减少55%, 对已得了高血压病的又可使脑卒中减少75%, 糖尿病减少50%, 恶性肿瘤减少1/3。总之,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使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减少一半以上。国家卫生部陈竺部长指出:“13亿人不能光靠吃药打针, 要重心下移, 关口前移, 做好健康促进工作。”在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 陈部长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水平, 改变不良卫生习惯, 尽可能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早在20世纪50年代,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意识到“医学越发达, 新药、新的医疗仪器设备越多, 投入越多, 效果却会越差”的科学道理, 于是着手将医学的重点前移, 将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健康干预, 现在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慢性病患病率我们国家每年以10%的速度上升, 而欧美国家却以每年7%的速度在下降。健康报2010年3月30日报道:我国糖尿病患者6年翻了两番多, 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9 200万人, 1.48亿人是糖尿病“后备军”, 呼吁对全民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少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从而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2 利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

2.1 设立健康教育宣传阵地, 发放宣传资料

各村、居委、学校、医院和企事业等单位均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 每月定期更换健康教育内容;各村卫生室、居委会设有健康教育咨询点, 内设部分保健书籍供居民阅读, 均有电视播放DVD宣传防病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摆放宣传资料取阅架, 供就诊患者及家属阅读;门诊电子屏幕滚动播放不同疾病防治知识;病房输液室设有电视播放常见病DVD, 让前来输液的患者及家属了解多发病如何防治;门诊各科室、病房对就医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2.2 义诊与咨询相结合

配合区疾控中心在本社区开展了多次大型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如结核病、免疫规划、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防治宣传日, 冬春季呼吸道、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治等宣传。按照健康教育工作的程序充分做好活动计划、宣传发动、职责分工和宣传标语等内容, 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在活动现场有专家义诊, 开展面对面咨询、测量血压、检测毛细血管血糖、发放宣传资料及有奖问答等活动。

2.3 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本中心组建了10个全科服务团队, 团队成员由全科医师、护理、医技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团队人员与乡村医生对纳入管理的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病患者, 80岁以上的老年人, 离休干部、残疾人开展上门服务, 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服药及自我管理教育, 以减少病残, 指导康复。

2.4 开设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针对不同的对象进村委、居委、学校和企业开展专题讲座, 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肺结核病、血吸虫病、甲流、手足口病和高温中暑等疾病的防治, 授课教师多为本中心年资高的临床或公共卫生医师, 授课教师与群众互动, 面对面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结合宣传资料的发放, 为群众提供应知应会的健康知识。

2.5 慢性病防治知识进社区健康教育讲座

几年来, 由市、区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到社区开展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和肿瘤防治的健康教育讲座, 邀请有知名度的专家到本社区开展大型专题讲座, 参与群众多, 效果满意。

3 健康教育提供了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寿命的延长, 人们渴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健康是“1”的理念逐渐升温, 渴望寿命延长的同时最期望的是健康寿命的延长, 所以居民接受健康知识的意识日益增强。居民防病、治病、防残的意识增强, 主动接受检测血压、血糖的人增多, 主动锻炼的人增多, 全人群对健康教育工作能主动接受, 不再排斥。健康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提供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能, 促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减少由于自身原因产生的不利于健康的危险因素;对已患病者提供如何进行规范治疗, 提供自我管理技巧和方法,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4 开展健康教育能节约卫生资源, 减轻经济负担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主流, 健康教育工作是预防为主方针的真实体现。对健康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进行行为干预, 是从疾病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很少的投入获取很高的收益是所有人都期望的。如果发生了疾病, 多次寻医问药产生的费用及浪费的时间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说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宣传防病知识, 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能为家庭和社会减少很大的负担, 同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5 健康教育工作是系统工程, 利国利民, 必须常抓不懈

健康教育虽说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 但它已经渗入到工作的各个领域,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健康教育。对全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能预防疾病, 对已患病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能有效治疗疾病, 延缓并发症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说, 发展经济, 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必须有健康的国民, 特别是对劳动力旺盛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使他们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不以营利为目的, 要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和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几年来努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对重点人群建卡造册, 上门随访, 把健康知识主动送到居民家中, 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2010年在上海市卫生工作会议上, 徐建光局长汇报编制本市健康促进工作规划 (2010—2012年) , 通过实施这一规划,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整合各部门和地区资源, 组织社会和市民广泛参与, 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环境, 通过普及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影响人群的危险因素等综合干预措施, 提高市民健康素养。规划初步考虑推行合理膳食行动、健康心理行动、戒烟限酒行动、健齿护眼行动、优生优育行动、健康少年行动、关爱老人行动、呵护女性行动、全民健身行动和中医养生行动等十大健康行动计划, 全方位地呵护市民健康。由此可见,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经写进“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任务还很多、很重, 但为了一方百姓的健康, 普及健康知识、传授健康技能及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仍是今后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疾病的防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君石, 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71-110.

社区医院:守护居民健康 篇11

新医改带来新变化

一到冬天,宋阿姨总会犯咳嗽的老毛病。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这种呼吸系统的慢性病接受“三伏贴”治疗会有很好的疗效。“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农历夏天最热的三伏天时在患者后背的一些穴位贴上膏药,以缓解冬季易发的哮喘、气管炎、鼻炎等疾病的症状。虽然许多大医院都能提供贴敷治疗,但是“挂号的人太多,根本排不上队。”宋女士向记者透露,“另外,大医院离家远,特别是天气又热,路上的奔波再加上长时间的等候,我的身体承受不了,所以只能放弃贴敷治疗。”从2010年起,北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提供“三伏贴”服务,像宋阿姨这样有需求的居民现在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这项医疗服务,省去了跑大医院排队等候之苦。

从中医保健到西医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提供的全方位服务现在已经成为居民健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看病、开药以及进行健康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设置和诊疗设施都不亚于二、三级医院。不过就在几年前,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们的印象还大多是设备简陋,门庭冷清。医疗改革之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依靠自我创收,在行业中并不占优势,负债经营的不在少数,这直接影响到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老百姓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无论大病小病都必须到大医院看才放心。这不但使大医院超负繁忙荷的运青转岛,前老湾百港集姓装也箱深码受头“看病难,看病贵”之苦。

2006年10月,中国明确了医疗改革的方向,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成为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此后5年中,社区医疗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国家同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此次医疗改革,中央财政投入600多亿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

政府的财政支持直接体现在让利于民。2006年12月,社区基本药品实现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价销售,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药品价格。宋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如果开同一种药,社区医院的花费比三甲医院要低。现在我们不用为了开药而去大医院排队挂号,确实减轻了不少负担。 ”

如今的社区医院在设施、人力及医疗服务水平上都显著增强。2012年1月,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在市政协社会管理专题座谈会上表示,在北京,目前到基层就诊的患者比重已经从2006年的5%提高到2011年的超过40%。

健康防火墙

社区医院对普通百姓的吸引力不仅仅停留在看病方便快捷这一层面。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医疗站点为居民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

早上9点,当很多病人还在大医院里为排队挂号而焦急的时候,家住牛街的张女士已经在宣武医院接受完诊疗,准备回家了。这是因为张女士所居住的西城区已经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三甲医院之间建立了转诊关系。“社区医生根据我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大医院,他们会帮我联系预约大医院的接诊医生,比我自己到医院或者通过网上挂号要方便多了。”张女士说。

与大医院的有机对接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诸多惠民服务中的一项。按照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等六位一体的职能。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常淑玲告诉记者:“社区医院的服务针对的是人、家庭和社区,这一点与大医院只针对疾病的理念是不同的。”通过分析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情况,社区医院可以掌握社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以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社区医务人员可以对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服务中,慢性病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人。此外,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近年也呈上升趋势。常淑玲表示:“这些疾病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老百姓身边的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上有着自己的优势。”根据慢性病患者的特点,各地社区医疗机构开设了“知己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医生结合监测数据分析患者在饮食和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不同病症的患者打造出“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很多慢性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方式上也逐步改变,从饮食的合理搭配到科学规律的运动,社区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提升了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培养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为了引导整个家庭逐步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医院还为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组织健康培训,培养家庭保健员。家住朝阳区的刘伟现在就是北京12万名家庭保健员中的一员。自从丈夫被查出患有冠心病后,刘伟就在家中承担起协助社区医生监控丈夫病情的职责。“老伴刚得病时,我对冠心病还没有什么了解,出现紧急情况总是很慌张。通过社区组织的培训,我学习了冠心病康复训练方法和对心梗的抢救方法。”刘伟说,“现在我相当于老伴身边的全天候‘医生’,我们心里都踏实多了。”

根据社区医院重点服务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原则,很多社区卫生机构在提供常规医疗服务之外,还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开展各种服务。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的空巢老人举办俱乐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讲座。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发挥到社区卫生服务当中。开展针灸、推拿、按摩、药膳等中医康复治疗项目,运用中医理论对社区中慢性病高危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宋女士以前很少看中医,主要是因为在家煎药太麻烦。“但是这两年开始,社区医院可以代煎中药,而且煎药费也纳入医保,可以享受正常的报销。”由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慢性病的治疗,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像宋女士一样愿意在社区接受中医诊疗。

遇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防控工作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甲流疫情爆发时,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内的归国人员进行观察,对发热呼吸道病人进行巡查随访并负责对社区公共场所进行消毒。社区医院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为全民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亦医亦友”的全科大夫

对于居民来说,社区医生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宋女士说:“相比于大医院的大夫,社区医生更有耐心,可以将病情深入浅出地给病人讲解。”社区医生与患者更像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他们将每位病人的病症、病史乃至生活习惯都记在心上,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有时却能解决大问题。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居民曹国芝因为身患肩背部筋膜炎,常受肩背疼痛的困扰。一天,她因为胸背疼痛又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接诊的郭大夫对曹女士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以郭大夫的经验,曹女士的疼痛点一般非常明确,但这一次,疼痛却遍及整个背部。郭大夫马上意识到疼痛并不是由肩背部的老毛病引起的,他建议曹女士接受心电图检查。果然,心电图显示背痛是心梗的前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立即以最快速度将曹女士转诊到人民医院,并联系到了曹女士的家属,为挽救病人生命赢得了有效时间。

这种亦医亦友的关系在“家庭医生式”服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团队一般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社区护士和一名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为社区内的家庭免费提供“点对点”管理,定期上门随访,跟踪病情变化,提供健康评估。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工作中,社区居民与基层卫生工作者也建立起超越医患关系的感情。“家庭式医生”服务团队不仅24小时待命,逢年过节还常常为贫困家庭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去温暖。很多空巢老人更是把“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视为自己的亲人,除了身体健康问题,心里的孤独烦恼也愿意和社区医护人员诉说。

医改5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快速发展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在百姓的健康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万个。2011年1月至10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诊疗人次达4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社区医院的主力军——全科大夫的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而按照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每万名居民应配备2~3名全科医生,也就是说全国的全科医生数量应达到30万~40万名。长期以来,正规医疗学院的学生在毕业时大都以二、三级医院作为就业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待遇和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但所承担的工作却更加繁重且辛苦。社区医生不但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还要承担出诊、康复训练、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低薪酬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培养专科医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

社区健康服务 篇1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社区居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对象和主要人群, 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尽快改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贫乏的状况, 转变其对卫生和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的观念, 将现代先进的科学卫生知识及时转化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健康行为中,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群众健康保健知识教育服务的重要基地[1]。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范围为老城厢社区, 服务人口超7万人, 总部医务人员22名, 护士7名, 年龄23岁~40岁, 平均年龄32.14岁;护士中中专学历1名、大专5名、本科1名;护士1名, 护师3名, 主管护师3名。

1.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方法

1.2.1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认识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明确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将其纳入质量控制内容, 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体系[2];分阶段自查健康教育工作完成情况。

1.2.2 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工作人员是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前沿技术能手, 是健康保健知识与健康教育服务的第一责任教员, 也是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和义务宣传员[3]。因此, 必须加强医护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 通过在职培训教育,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宣教技能水平, 提高思想素质, 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社区医疗保健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 有利于开展社区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与健康服务工作, 使之收到更好的效果。

1.2.3 实施多种健康教育方式

(1) 计划性教育: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制订出健康教育计划, 规定讲授内容及时间、讲授对象, 与村委密切合作, 由其组织提供场所, 并预先发出通知。讲授时要根据所在地居民的文化知识和理解能力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 避免使用一些生僻的医学术语, 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学习者。帮助其了解有关健康知识或信息, 为学习者观念、态度及行为的改变奠定良好的基础[4];同时分发编制相关简单易懂、图文并茂、标题引人注目的小册子。 (2) 随机性教育:在社区护理实践中, 注重对高危人群和前来就诊的患者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 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以及其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解释、安慰[5], 进行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干预, 对他们提出的疑问予以认真解答。以面谈、家访、座谈会、咨询电话、宣传栏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3) 示范性教育:在健康教育中对某些方法、操作进行示范和纠正, 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运动, 糖尿病的自我测血、尿糖方法, 简易呼吸操等。

1.2.4 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

(1) 疾病知识教育:对社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进行教育, 通过教育使患者提高了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2) 生活方式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行为, 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有氧运动, 以不疲劳为度;保持大小便通畅, 遵医嘱规律服药[6]。 (3) 心理教育:培养开朗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尽量保持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使精神有所寄托, 保持乐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安度晚年。 (4) 饮食教育:调整膳食结构, 以低脂、少盐、低胆固醇、少糖食品为原则,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以碎、烂、易消化为主, 并遵循定时、定量、不冷、不热、不饥饿、不过饱、不暴饮、不偏食的原则。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机选择100例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 结果教育后患者疾病知识掌握69.00%、遵医行为好74.00%、保持正确生活方式81.00%、合理饮食90.00%、社区医护服务满意95.00%, 高于健康教育前的37.00%, 40.00%, 46.00%, 52.00%, 64.00% (P<0.05) 。见表1。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对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 来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不需要特殊的药物与诊疗设施, 因此利用健康教育开展慢性病防治是最廉价与最有效的策略[7]。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是防治慢性病的有效措施。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最终达到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 降低致残率、病死率[8]。本文通过健全健康教育组织、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果教育后患者及家属疾病知识掌握69.00%、遵医行为好74.00%、保持正确生活方式81.00%、合理饮食90.00%、社区医护服务满意95.00%, 高于健康教育前的37.00%, 40.00%, 46.00%, 52.00%, 64.00% (P<0.05) 。说明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社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及预防知识, 治疗遵医行为随之增加, 保持正确生活方式及合理饮食, 增加社区医护服务满意度。

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可引导社区居民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教育服务需应注重普及性,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患者流动性大, 并存在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病情轻重等差异, 不可能对每个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系统性教育[9]。所以在社区开展普及健康保健知识与健康服务的实践中, 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年龄、不同的疾病特点, 进行社区卫生常见病的防治教育服务, 在教育内容上必须注意精炼、新颖、通俗, 以增强其的吸引力, 使社区居民易于理解和接受;要有针对性,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对象是来此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 社区保健知识与健康服务应针对这部分人展开, 这样才有利于搞好护患关系, 有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 维护良好的医疗程序, 让患者及其家属、亲戚、朋友等获得更多的卫生健康知识;形式要多样化,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候诊区域开设宣传墙报、专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与患者进行互动性咨询活动, 使保健知识与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得以广泛开展[10]。

参考文献

[1]陈菊华.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23) :37-38.

[2]韩晓虹, 张姝.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教育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月下旬刊) :147-148.

[3]王卫民.社区护士结合护理活动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 :240-241.

[4]杨振林.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干预中的成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9) :3295-3296.

[5]邓丽金, 陈锦秀.我国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23 (12) :453-454.

[6]陆江, 林琳.社区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236-240.

[7]岳海鸥.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7) :151-152.

[8]王卫花, 闰晋.谈社区服务中如何进行人性化健康教育[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9月中旬刊) :836-837.

[9]金明兰.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模式的建立和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1) :148-149.

上一篇:校园Wi-Fi下一篇:校企合作平台